提档升级范文

2024-07-06

提档升级范文(精选8篇)

提档升级 第1篇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和2个开发区,2013年末户籍人口3358万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区域间、城乡间发展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差距大,属欠发达地区。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工作过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制度不一致,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存,且全部实行区县统筹。在区县机构设立和经办管理上分政府直管,人社、卫生单独管理,人社、卫生分别管理等4种模式。二是区县间政策不统一,缴费标准、待遇水平、特病种类、药品目录差异大。三是统筹层次低,基金抗风险能力弱。尽管全市基金结余逐年增长,但区县间不平衡,2011年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分别有36%的区县和13%的区县当期收支出现缺口;四是跨区县就医不能实时结算,老百姓就医不便,垫资负担重(见表1、表2)。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下,两个制度并存,城乡医保处于制度分设、部门分割的状态,制度的不统一、不协调、不衔接,加重了政府负担和管理成本。打破城乡限制,统一制度势在必行。

2 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的主要做法

按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和保证可持续性要求,重庆市加快实施医保城乡统筹和全市统筹,推进管理提档升级,主要做法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单位:元/人•年)

(注:除住院报销封顶线均为3万元和三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均为1000元外,各区域的住院报销比例和起付线都不同。)

(单位:元/人•年)

2.1 探索制度整合,实现医保城乡统筹。

一是整合基本制度。2009年,按照“一个平台、两个标准、城乡统筹、资源共享,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思路,将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为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统一归口人社部门管理,进一步理顺医保管理体制。二是增强政策灵活性。设立两个缴费档次、两种待遇标准,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参保群众的差别化医疗保障需求;在中央财政补助参保缴费数额基础上,对地方配套补助资金,采取市与区县分档分担方式(市级财政对主城各区补助50%,一般区县补助75%,扶贫开发重点区县补助90%),确保补助资金落实到位;制定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制度间的转移衔接办法,适应人员流动需求。三是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按照国家六部委文件要求,统一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人员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初次报销后,一年最高可获补偿20万元,有效提高了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健全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13年居民大病医保惠及近8万参保人,补偿大病医疗费用近4亿元,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11个百分点(见表3、表4)。

2.2 破除体制障碍,实现医保省级统筹。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2011年,出台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办法,建立市与区县责任分担机制。对区县实行总额预算和目标考核管理,对超收或超支分别给予奖励或责任分担。二是实现“六个统一”。2012年5月、12月分别完成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全市统筹,实现参保政策、待遇标准、信息系统、基金管理、就医管理和经办流程“六个统一”,医保数据集中在市级统一管理,群众在市内30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7000多家定点药店和10000余家村卫生室看病就医全部实现刷卡即时结算,解决了老百姓就医垫资问题。如:统一就医管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统一药品、诊疗及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即医保“三大目录”,医保定点服务机构全市互认;统一基金监管,建立由医保、卫计、审计等7部门共建的医保监控管理工作机制;统一信息管理,将居民医保和居民养老保险纳入一个信息系统,共用一个基础信息库,并与民政等部门数据共享,实现基本医保、大病(额)保险、民政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全部无缝衔接,“一站式”结算。三是达到“三个效果”。市级统筹后,增强了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有效解决区县间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医保总体待遇水平得到提高;彻底解决了参保人员跨区县就医个人垫资问题,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2.3 创新服务手段,完善社保经办运行机制。

一是整合经办资源。2011年底将原独立的6个事业单位整合组建新的重庆市社会保险局,解决以往各险种机构分设、制度碎片化、信息不贯通、缴费标准不统一、多头管理问题。2014年按照进一步深化社保经办管理体制改革部署,顺应社保制度大调整、基金大统筹、数据大集中、人员大流动四大发展趋势,全面推进社保经办按险种设置为按流程设置,目前市社保局内设机构按流程再造改革已经完成。实现了由过去分险种监管为统一集中监管,由分险种结算为统一集中结算,由分险种研究处理问题为统一集中研究处理问题的新机制。二是创新管理手段。以“预警、监控、统计”功能三位一体为目标,建成全市城乡居民医保网上监控系统,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三是探索服务新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城镇职工大额互助保险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服务,实行风险共担,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争取财政支持,利用财政资金,探索通过会计(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购买服务形式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数据检查;全市3200多万张社保卡已全部发放到位,同时大力推进社保卡金融功能应用,会同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及发卡银行等部门出台办法,明确持金融社保卡在城区ATM机跨行取款,每月头3笔免费;在农村选择村卫生室设立金融社保卡助农服务点,持卡办理跨行小额取款、自主缴费业务,每月前3笔免费,且免除相关交易手续费。

2.4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保制度完善。

一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确定改革补偿内容,落实药事服务费补偿政策,建立药事服务费个人承担10%、财政与基金各45%的三方分担机制。完善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的医保报销政策,促进分级诊疗。二是积极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建立以总额控制付费为主,按病种、按项目付费为辅的复合支付方式,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原则上全部实行总额控制付费。建立多方参与的集体协商谈判机制和“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单病种管理办法,在已完成15个病种的基础上,逐步达到50个。三是调整城镇职工大额医疗互助保险政策。通过调整政策建立起正常缴费增长机制、医保待遇与缴费对等机制、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四是扩大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在原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的基础上,允许其亲属或指定人使用,退休人员可用于缴纳本人的大额医保费,允许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允许购买健字号的保健食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取得的成效

3.1 管理体制理顺,参保范围逐年扩大。

重庆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一划归人社部门管理,解决了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造成的弊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户籍观念,有效缩小了城乡医保差距,实现了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缴费、补助、待遇、经办、信息等五统一,做到同城同保、同城同待,增强了制度的公平性及统一性,既避免了重复参保,又扩大了参保范围,参保人数从2007年1850万人升至2014年10月2681万人。

3.2 待遇不断提高,基金收支总体平稳。

目前,城乡居民医保一档的参保人员在一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为80%,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为60%,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为40%,二档在一档的基础上分别增加5个百分点,较制度启动初期提高了20%;提高报销封顶线,全年报销封顶线(含大病20万元)累计为一档28万元,二档32万元,比制度启动初期1.2万元有了大幅度提高;实施重大疾病门诊待遇支付政策,将一些发病率高、门诊治疗费用较高的重大疾病门诊支付比例实行与住院报销比例相同的政策,目前重庆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包括特殊疾病共25种,其中重大疾病12种,慢性病13种。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支总体平衡。

3.3 信息化服务提升,医保更加方便快捷。

构建起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经办服务平台,群众足不出村社便能办理参保、缴费、查询业务。建成全市人社数据中心、市、区县和街镇三级网络体系、全程计算机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所有区县业务系统全覆盖。建立网上社保办事大厅,开展网上业务经办和权益网上查询,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保监控大厅,“电子社保”让经办服务更便捷,基金管理更高效。

摘要:重庆市2009年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和管理一体化,2012年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全市统筹,2014年推进社保经办机构统筹改革,开展全民社保登记试点。通过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医保管理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全面进入管理提档升级新阶段。

以宣传促进区域教育提档升级 第2篇

多年来,蕲春县教育局牢固树立大教育的宣传理念,坚持以《湖北教育》为主要载体,准确把握宣传重点,敏锐捕捉工作亮点,努力突破宣传难点,报道蕲春教育的新成就、新举措和新实践,营造昂扬向上、开拓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今年上半年,全县教育系统在《湖北教育》等媒体上刊发宣传稿件650余篇(条)。

健全机制。一是工作责任机制。教育局党委把教育宣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提要求,分管领导抓督办,每年召开一次教育宣传工作会议,表彰一批优秀通讯员,形成了主体覆盖全面、整体推进扎实、特色成效明显的教育宣传工作格局。二是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宣传任务,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发稿、用稿的数量、质量。考核实行积分制,对被领导批示的有价值的调研类新闻信息则加倍计算积分,对通讯员给予稿费之外的经济奖励。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教育好新闻评选表彰活动,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多发稿。三是规范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和考核指标,教育局办公室是主管教育宣传的责任单位,教育宣传在学校年度工作综合考评中占10%;全面实行新闻宣传审查、审批制度,尤其是专题宣传、人物通讯和重大事件宣传必须报教育局审批。

培植队伍。教育局建立了通讯员轮训制度和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定期组织通讯员培训学习,积极安排通讯员参加《湖北教育》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交流联谊等多种形式,增强通讯员队伍的凝聚力,努力铺就教育宣传工作的“夯基石”。近10年来,通过参加《湖北教育》组织的通讯员培训并在《湖北教育》编辑老师悉心指导下,一大批通讯员如张北平、洪朝阳、陈晔、徐俊、李四海、蔡亚平、胡胜朝等在政治、业务上快速成长,先后走上重要工作岗位。全县最佳通讯员毕传高,身残志坚,勤奋好学,不仅每年发稿200余篇,而且他勤学、研学、助学的先进事迹也被多家媒体报道,被《中国教育报》誉为“身边最美的教师”。

巩固阵地。教育宣传工作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主阵地,还是媒体宣传的主阵地,更是教育工作者成长进步的主阵地。长期以来,蕲春县教育局坚持教育宣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的工作理念,注重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定期与相关媒体单位通联,坚持“内宣外宣两手抓,宣传载体立体化”的工作思路,主动与《湖北教育》等媒体沟通。《湖北教育》编辑、记者多次到蕲春指导工作,专访教育局长,宣传优秀校长或工作典型,多视角、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现了蕲春教育特色,为打造蕲春教育新名片服务。笔者在县教育局主管教育宣传工作多年,也曾担任基层学校校长,《湖北教育》始终是我案头必备刊物,是《湖北教育》给予我支持,助推我成功,让我在科研型、专家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推介典型。2010年以来,蕲春县教育局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坚持“培育和发现并举、宣传和学习并进”的总体思路,紧扣时代脉搏,倡导主流价值,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强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以《湖北教育》为主导,同时借助《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成功推出了“大别山师魂”汪金权、“海归校长”李丽琴、“教坛保尔”毕传高、“最美女教师”田晶晶、“草根明星”张燕以及坚守深山的资教生群体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反响。

(作者单位:蕲春县教育局)

公主岭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档升级 第3篇

一、设立现代农业引导基金。鼓励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对规范流转土地、实行连片经营旱田300公顷以上、水田200公顷以上、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给予重点扶持,一次性扶持新型经营主体30万元,给予整村流转的村集体10万元经费补助。

二、探索推广土地银行模式。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收取存入“利息”,土地银行再将土地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收取贷出“利息”,种植农户则按照土地银行要求进行种植,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集体化、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地银行赚取差额利息用于自身发展和建立风险资金等。土地银行以范家屯镇平洋村为试点,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范家屯镇建农村新型社区,537户农民整体迁入农村新型社区,原有133.5公顷宅基地扣除建农村新型社区用地外,连同807公顷农民承包地,全部流转给土地银行,由其下属的农业开发公司统一集约经营。201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该镇的香山、孟家等8个村,涉及土地2400公顷。

提档升级 第4篇

据了解,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中国奶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历史课题。国人不仅要喝上奶, 更要喝好奶;中国不仅是奶业大国, 更要做奶业强国。中国奶业只有着眼需求端, 改革供给侧, 上下游企业和衷共济, 共同推动奶源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由产量向质量、由安全到优质的全面升级,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民族奶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我国奶业尽管有了很大发展, 但现在还是困难重重。现在又出现倒奶、企业拒收, 奶牛存栏量降低, 奶牛当作肉牛卖等现象。尽管奶业困难, 但还是很有希望。国内企业必须苦练内功,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以在特别困难的时期, 希望奶企再坚持一下, 再努力一下, 最后的胜利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在开幕式上讲到, 经过7年的磨砺与发展, 河北奶业绝地重生、凤凰涅槃, 进入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期。从散养到小区饲养再到牧场养殖, 河北奶牛养殖连续跨上两大台阶。全省奶牛规模养殖场1058个, 奶牛小区482个, 存栏5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率达到100%, 300头以上规模养殖率达到98%, 蒙牛、伊利、君乐宝、三元四大乳企奶源基地平均单产水平达到6.7吨, 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省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42家, 日处理生鲜乳能力1.4万吨, 年产乳制品346万吨, 其中液体乳335.4万吨, 均居全国第一位。乳粉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年产6万多吨, 居全国第4位, 君乐宝乳业在全国率先全面通过欧盟BRC认证, 产品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他分析到了河北发展乳业的四大优势,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腹地, 位于世界公认的北纬40度奶源黄金带, 乳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饲草饲料丰富。河北是粮食生产大省, 年产玉米1600多万吨, 秸秆6100多万吨, 拥有天然草场7100多万亩, 种植优质牧草600多万亩, 奶业发展具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二是产业基础牢固。形成了石家庄、唐山、保定、张家口四大奶业优势产区, 全省奶牛存栏196万头, 奶产量481万吨, 均占全国的1/8以上, 排全国第3位。三是市场空间巨大。河北环绕京津, 三地1.2亿消费人群为奶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特别是乳制品高端需求十分旺盛, 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乳企到河北投资兴业。四是技术力量雄厚。河北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每年培养几千名畜牧专业毕业生;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 三地人才交流更加顺畅, 为奶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魏百刚厅长讲到, 奶业是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农业部门将一如既往地搞好服务, 与乳品企业一道, 共同加快奶源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奶业健康发展:一是共建优质奶源基地。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和先进饲养模式, 通过乳品企业建基地、养殖大户扩规模、奶牛小区抓改造, 建设一批标准化、高档次奶牛养殖场。在奶牛养殖大县, 开展粮改饲试点, 扩大苜蓿和青贮玉米种植, 为奶牛养殖提供充足的优质饲草饲料。二是严把产品质量关。质量是奶业的生命线, 乳品企业要担负起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 把好乳制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每一道关口, 向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产品。农业部门将进一步推广先进饲喂技术, 加大生鲜乳检测频率,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实现养殖、挤奶、运输、进厂的无缝隙全程监管。三是构建利益联结长效机制。我们将与各大乳企业共同落实好《合作备忘录》, 完善奶农与乳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 推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 实现生鲜乳生产和乳品加工同步发展。

提档升级 第5篇

(讲话领导:校长石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08年学院工作会议,总结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全面部署新一年的目标任务,鼓励动员广大教职员工在新的一年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进取的状态,积极投身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现在,我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第一部分

2007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学校在市交通局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推崇科学的管理理念、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举和谐之旗、乘创建之风、凝员工之心、聚全校之力,实施示范性创建工程,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调整产业经营重心,完成校区工程建设,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步入了由粗放向集约、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轨道,呈现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势头。

一、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建设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紧紧围绕“创建”目标,以师资为根本,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一年来,通过内培外引,学校研究生比例从1.7%上升到3%,本科生比例从72%提升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由23.6%提高到33%,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07年,有一名教师荣获市级“双师型”教师称号,多名教师在市级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以教研为先导,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3月份形成了《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重点探索从学科逻辑体系向工作任务体系转变的课程改革,以及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启动优质课程、模块化教学和校本教材建设工作,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为了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11月初学校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学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将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引向深入。教改工作的开展,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了专业教学体系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07年,在各级技能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都有不俗的表现。其中在江苏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上,我校选派的学生分获汽车维修工高级组和中级组第一名,在全国大赛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就业工作呈现喜人景象,在继续保持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就业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07届的毕业生中,汽车专业有较多学生进入了“4S”店,还有一部分学生被保险公司录用,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薪酬有了明显提高。去年的预就业率(下厂顶岗实习)达到了98.5%(830人/842人),就业率达到97.8%(806人/824人),连续第四年获得“江苏省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先进单位”。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多种形式,开展公德教育、行为教育、示范教育、美德教育和校史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养成“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爱护公物、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文明习惯,树立起了自信心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积极面向市场、探索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在办学、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突破。07年,与德国博世汽车维修技术代理行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与南京市第一机床厂、无锡星网物流公司、中外运(苏州)高新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从简单的毕业生分配,到“订单式”培养,学生顶岗实习、教师顶岗锻炼和共同开发教模教具等内容丰富的紧密合作关系。

二、以管理创新为驱动,完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

在学生管理上,积极探索标本兼治、堵疏结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大力弘扬正气、严刹歪风,学生日常行为有了较大改观;积极倡导“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管理理念,通过发挥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工作激励、考核机制和开展学生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提高了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在内部管理上,以向管理要质量为指导思想,认真执行C版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开展了内、外部审核,进一步验证了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在后勤管理上,改革原有的传统做法,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实现了保安、保洁、宿管工作的全面社会化,既节约了成本开支,实际效果也较好。同时不断优化现有后勤资源配置,加强后勤管理工作,学生食堂、山庄、医疗、采购、修缮、绿化等工作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07年,学院安全形势平稳,获得了市交通系统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在管理手段上,继续推进科技化进程,通过硬件设备升级改造和应用系统的运用,提高管理效能。07年学校建成了集网络中心、安全监控系统为一体的校园信息控制中心;完成了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收费、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和学校工作成果、动态展示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完成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全面升级,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

三、以经营效益为中心,实现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07年,学校在产业经营的思路上更加注重运行过程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关注企业经营、市场化运作一定要以实现利润效益为目的,力争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利润最大化。对驾院、维修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和学生服务中心,按照“独立核算、绩效考核”的原则,制定了经营考核办法,客观评价经营业绩和成果,绩效挂钩,奖优罚劣。一年来各经营实体对内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对外开拓竞争,扩大市场,均超额完成了年初学校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实现了学校受益、企业有利、职工增收共赢的初衷。

驾院围绕效益最大化这个中心,以品牌塑形象,以服务创效益,设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实现了“一站式”和“一线通”的功能,使服务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建立完善了服务质量监督、管理考核两个机制,使服务质量得到保证。07年,驾院利润率达14.6%,较上年增长近5个百分点,桩考、路考合格率均保持在同行前列,显现出了品牌、服务、效益协调同步发展的态势。

此外,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量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生服务中心通过有效组织、合理调配,较好地保障了师生的饮食需求。

四、以建设校区为平台,改善办学育人环境

07年9月8日,占地115亩,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4亿元,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新校区全面落成并投入使用,蓝图变为现实,梦想成真。

11月8日,伴随着喜庆的爆竹声,学校完成了校区的整体搬迁工作,标志着学校全面实现集中办学,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新校区的建成,为学校抢抓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争创示范学校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成为学校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学校以新校区为平台,大力改善教学条件,教学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07年共投入了700余万元资金,用于专业教室、实训室、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建设,建成汽车多媒体网络教室、汽车检修技术仿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生产现场的真实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新增了一大批手提电脑、投影仪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全面推进网络、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物质支撑。

完成了新图书馆的功能规划、布局设计及建设工作,一个集期刊阅览、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影视欣赏为一体的,为学生、教师和员工陶冶情操、获取知识的场所已经初具规模。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把发展和群众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民生为重,为广大教职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让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员工,让大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拥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去年学校在基建资金压力大、教学投入多,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为教师办公室配置了空调、电话和新办公桌椅。继续为符合条件的聘用职工办理医疗、养老等五项社会保险的同时,又为362名聘用职工办理了住房公积金,为符合条件的职工发放住房补贴,为来校3年以上的职工实行了工资普调,全年全校教职员工的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建立了文体活动中心,为职工发放了购书券、球拍等文化体育用品,丰富了职工生活;开展困难慰问和患重大疾病职工的捐款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组织离退休职工外出参观旅游等等,真心实意、想方设法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构建了“风正、气顺、人和、平安”的和谐校园环境。

六、以党建工作为纽带,促进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举办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组织学习胡锦涛6.25讲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正建设,落实党风廉正责任制。完成支部换届选举,设立党员先进性工程。组织校管干部培训和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今年有4名同志通过竞岗推荐得到提拔任用。加强对新校区工程、招生就业、招投标等重点工作的纪检监察,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组织教职员工参加交通系统“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窗口单位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开展行风评议和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师生积极进取。党风、行风建设卓有成效,为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和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年来,学校通过在入围“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创建行列,承办第二届江苏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承办南京市第五届职工技能竞赛,承担2007年全国“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承担南京市教育系统汽车修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以及技能扶贫工作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引起了省、市领导、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在推进学校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影响力。

各位老师、同志们,成绩的取得,是全校上下同舟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是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全校教职员工表示真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学校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管理上的要求和标准还不高,工作效果不尽人意;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师资水平相对较弱;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大,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资金压力还比较大,增收节支的举措还需进一步创新和加强。这些问题、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第二部分

2008年工作任务安排

科学发展观是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内涵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始终不渝地提升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创建品牌学校是我们长期追求的发展目标。

今年学校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继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创建品牌学校,全面完成“创建”工作任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全面实践教学、产业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

围绕上述思路,2008年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两个目标,提升办学层次

两个目标,即创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和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

经过07年的努力,创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有效落实,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学校的办学影响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今年,我校就要接受南京市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创建验收,因此,“创建工作”仍然是我校今年的一个重大任务,事关学校的发展大局。可喜的是,在1月18日市教育局的“创建”巡查中,我校的创建工作获得了教育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把我校建设成为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是我们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通过我们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抓教学,群策群力谋发展”,目前,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已基本达到了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设置标准。去年11月,我校提交了申报请示。今年年初,传来好消息,我校的申报工作在市局和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已获得省政府的批准,进展顺利。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按照既定的计划踏踏实实地落实每一项任务,我们一定能如期通过“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省重点技师学院”的评估验收。

但是,实现上述两个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些工作,既是旧内容,也是新课题。旧,是指这些工作是我们一直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新,是指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赋予了教育教学工作新的内涵要求。完成上述两个目标,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我们工作质量的好坏。任何一项工作都有模式,但无定式。认真研究成功或失败案例,可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是我们工作的捷径。

二、突出两个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两个重点,即教学改革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在教学改革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让教学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各教学改革负责人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要认真积极地学习、研究、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大胆地改、大胆地试。各系部是贯彻“实施意见”的第一线,是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行为和实践的主阵地,要把全面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要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设备建设、师资队伍五个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梳理,优化专业设置,丰富专业内涵;要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以技为本”的课程设置理念,中级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技能,理实比不低于1:1.5;高级工专业要偏重技能,在注重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基础理论教育,理实比不低于1:1.3;技师专业要基础理论与技能教学并重,理实比不低于1:1;要高标准、严要求、抓细节、重质量,扎扎实实抓好落实,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我校办学特色。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以围绕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高尚的职业修养和强烈的责任感,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加大专业教师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今年计划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不少于10人、研究生学历不少于4人,培养“双师型”教师不少于5人,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职称层次、技能层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启动名师建设工程。继续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培训深造。进一步关心教师生活和身心健康,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今年将进一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着重提高低收入教师的工资水平。同时,各位教师要尽本分,当良师,用爱心和责任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学有所成,不断进步;尽天分,做名师,用进取心和事业心鞭策自己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提升实践能力,逐渐成长为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专家、业内翘楚。

三、致力两个推进,增强综合实力

两个推进,即推进内涵建设和推进精细化管理。

深化内涵建设才能引领学校走上快车道,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办学之魂,打造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之基,学校教育质量是内涵发展的立身之命,创新之举是学校内涵发展之力,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则是学校内涵发展之本。之魂、之基、之命、之力、之本五合为一,学校才能不断前进和发展。

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中,要将着眼点放在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上。要立足学校自身现有条件,充分挖掘和优化学校内部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学校内在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潜力,使学校内部迸发出勃勃生机,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精细化管理是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我们每位职工都要提升执行力,做到敬业、精业。敬业是一种态度,要求我们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要求我们只想落实工作的办法,不找工作失误的借口。成功者能想到一百种成功的办法,失败者也能找到一百种做不成的借口,敬业者有办法,不敬业者有借口。精业是一种本领,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学习中拓展思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的管理。各级领导在工作中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细致管理。教职员工要加强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发挥主观能性,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高质量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四、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发展基础

今年,我们要努力打造“平安校园”、“节约型校园”和“数字校园”。

打造“平安校园”,要健全人员、设施、技术并重的安全防范体系,落实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完善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创造安全氛围,明确管理和监督责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责任追究措施,狠抓会议、教育、检查、隐患整改制度落实。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建成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

打造“节约型校园”,要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职能部门要认真组织并发动广大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积极开展节约型办公室、节约型教室、节约型宿舍、节约型食堂等系列活动;在物资管理上要做到管实、管细、管到位,力争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物尽其用。各位教职员工要从小处着眼,细处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开始,积极投身到“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中。

打造“数字化校园”,重点要抓好数字教学资源库、校园电视台的建设,形成数字校园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基础平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数字图书馆平台,建成适应信息时代的数字校园。同时,要积极推进各种应用系统的使用,让我们建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切实发挥作用,把我们的工作变的更加简单,变得更加有效率。

五、坚持效益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经营中,要对外抓市场、树形象;对内抓管理、做服务,进一步巩固产业可持续发展态势。抓市场即抓经济增量,抓管理即抓成本控制。

驾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实现经营业绩的较大幅度增长,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收入提供更多的资金增量,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并切实发挥客服中心作用,健全服务质量监督和管理考核两个机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服务质量。桩考一次合格率不低于95%,电子路考一次合格率不低于75%,人工路考一次合格率不低于80%,理论考试一次合格率不低于80%,学员满意度不低于85%。在抓好培训质量、突出服务特色、彰显环境优势的同时,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市场。要创新变革营销模式,由原营销员单兵作战招生为主向店面销售团队合作为主转变,敢当驾培市场的领头雁和风向标,力争在高价位上多招生、多创收,确保实现驾培营收3900万元以上、实现利润率达14%以上,做到品牌、服务、效益协调同步发展。

维修实训基地要做好学校汽车维修保障工作,提高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对外经营上要有新突破,对内控制上要有新措施,确保总营收270万元,利润率达10%。要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积极做好并拓展教学实习功能,确保学生生产教学任务完成率达100%。

培训中心要积极面向市场,拓展社会培训、鉴定和成人继续教育业务,确保社会培训鉴定总人数不低于2000人,其中技师不低于50人、高级工不低于300人。同时,要实现新增汽车配件销售、公路工程预算、数控车床操作等有关工种的鉴定资质。

六、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强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开展“五好支部”建设,继续实施党员先进性工程。加强新党章、中纪委等会议精神的学习,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正建设。加强对招生就业、物资采购、财务等重点环节的效能监察。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增强教职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行风建设和文明创建,提升窗口单位的文明形象。

要继续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执业本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新知识,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本领,切实提高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和推进学校发展的领导能力。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考核机制。各级干部要按照“6.25”讲话精神,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按照“条件越好,越要讲究节俭意识;执政越久,越要讲究公仆意识;形势越好,越要讲究忧患意识”的要求,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各位老师、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发展职业教育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改善民生这一新的更高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空前高度重视。可以说,我们已经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最佳机遇期。从我们自身来看,也具备了抓住这些机遇的基本条件。但是,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还必须在当前良好的办学硬件条件下,进一步提升软实力,进一步转变观念、勇于开拓、同心同德、脚踏实地地在我们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破解新课题、新难题,把握新的机遇,争取新的胜利。

各位老师、同志们,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校也将迎来建校30周年,全年的各项工作艰巨、任务繁重,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全校教职员工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去,迎接机遇,接受挑战!

提档升级 第6篇

一、找准结合点,把领会“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放在首位

当前,海西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攻坚时期,既面临改革创新攻坚的硬骨头,也有调整经济结构的硬任务,还有随着发展出现的新难题。“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明确了海西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务必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党中央、习总书记对海西工作的定位和要求,坚持以“四个结合”谋划发展。一要把“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推动效率海西相结合。在“四个扎扎实实”中经济发展处于引领地位,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好发展问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海西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加快发展。“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已为我们指明方向,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搭建多种平台,进一步理清思路,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强化举措,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主动、更有成效。二要把“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推动绿色海西相结合。海西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和脆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海西既面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也肩负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做好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构建水土保持有效、流域水质优良、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筑牢海西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绿色屏障。三要把“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与推动和谐海西相结合。习总书记在格尔木市长江源村视察工作时,充满深情地祝愿群众“日子越来越美满”。总书记的美好祝愿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责任。我们一定要坚持民生第一目标,对照民生短板,大兴一线工作法,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发展致富、全面小康等方面的夙愿。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着力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统筹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文化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建设、脱贫攻坚等民生福祉上,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全面筑牢民族团结“生命线”,助推和谐海西建设,力争走在全省前列。四要把“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与推动活力海西相结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的大背景下,推动海西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共生,我们必须维护和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各级党员干部领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省委和州委权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融入各项工作中。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干部迎难而上、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活力和激情,在全社会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着力点,把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引向深入

“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是一个整体,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扎扎实实”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扎扎实实”,特别要注重在深度践行上狠下功夫,做到“四强化四到位”。一要强化领导带动,重视到位。风成于上,俗形于下。深入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领导干部是风向标。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既要当好组织者、监督者,更要当好参与者、推进者,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各级“一把手”要充分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当好主角、做好表率,以榜样引领先进、模范带动发展。二要强化干部促动,自觉到位。广大党员干部是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力量中坚。在工作实践中要大幅提升自觉意识,把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要以“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引领,着力提升分析形势、服务大局、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能力,转化为推动新发展理念、解决突出问题、推进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动实践,以优异的工作成效为“两个率先”增砖添瓦。三要强化群众推动,实践到位。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具体实践是根本,而群众是直接践行者和最终受益者。我们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海西经济社会建设、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工作中来,做到重大要求和海西改革发展稳定实际紧密结合,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部署和举措更加接地气、顺民意、重实效,不断凝聚干群合力。四要强化上下联动,落实到位。当前,面临加快海西发展的重任,我们必须不忘人民的重托,不负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厚望,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切实加强全州上下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形成戮力同心、同频共振的强大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严督实导,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把“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到实处,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争做践行重大要求的实干家,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谱写海西逆境蝶变、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三、站稳落脚点,把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作为要务

“四个扎扎实实”是重大的工作要求。海西发展底子薄、任务重,落实好“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意义非凡,务必做到落实第一、行動至上、实效为要。要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精神、身先士卒的战士精神,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攻坚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要着力加强调控服务,持续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深入贯彻落实海西各项目标任务“百日大会战”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强化完善经济运行调度工作机制,以“倒计时”抓落实,以“倒逼”机制抓落实,以调度促进度。要全方位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充分发挥其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作用。要千方百计加快项目推进,继续加强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发挥好项目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作用。要加大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使三产潜力释放、活力迸发,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二要维护生态战略地位,筑牢环境安全屏障。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全力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把海西打造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要不断改善民生保障,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与强州相统一,加大城乡统筹、强化惠农富农力度,大力推进以脱贫攻坚为重点的各项民生工作,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州各族人民,率先在全省实现整体脱贫。四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最盼望的是保持长效。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要坚持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突出问题,树立勤政为民的政府新形象。五要鼎力推进园区建设,着力加快循环发展。进一步改革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优选发展潜力大、行业前景好、集群特征明显的重点产业入驻园区,推动园区产业布局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链条更加完善、发展更加集成。紧紧依托两个千亿元、四个五百亿元重大产业基地和“五个千”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打造“一区四园”,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政府工作贵在抓落实、重在干实事。我们要把“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作为最大的鼓舞和鞭策,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有力的举措,创新思路,奋发有为,突出重点,强化责任,全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提质增效,向全州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提档升级 第7篇

龙头企业在三产融合中加速农民增收

三产融合的核心是提高农民在价值增值中的收益。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传统的保底收购、加价收购、二次返利等形式让农民受益, 还能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让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产等入股,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的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让农民享受三产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

近年来, 养殖产业的养殖环保压力和市场剧烈波动等风险日益加剧, 小散养殖农户面临更严峻挑战。广东温氏集团采取签订委托养殖合同的形式, 确保农户获得稳定收益。他们通过技术指导、贷款担保、改造养殖基地等方式, 将一批小规模养殖农户培育成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温氏的技术员三天两头就来教我们养鸡。用手机APP就可以操作喂料、灯控、卷帘这些事, 我媳妇一个人就可以干完这些活儿。就算去年行情不好, 公司也保证每只鸡赚2元钱。”广东新兴县养鸡户温计开说。目前, 温氏集团在广东新兴县培育家庭农场2 300多户, 约占合作农户总数的1/3, 家庭农场平均饲养规模从7 500只/批提升到1.5万只/批, 生产规模提高2倍多, 农户养殖收入明显提高。

如今, 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在引领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充分证明, 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共生的主导者, 它们推动价值链分配的重心向上游倾斜, 将包括农户在内的产业链各主体打造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陈晓华说。

龙头企业创新业态, 在三产融合中引领结构调整

在内蒙古乌海市的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葡萄种植基地内, 爬满藤蔓的葡萄陆续进入成熟期, 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果香。当很多地方的葡萄产业还停留在种完就卖的业态时, 汉森酒业已带动农户不仅种葡萄, 还搞起了葡萄酒主题文化产业园。他们开启“林、草、农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将沙地葡萄发展成集种植、酿酒、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型复合产业, 一条将葡萄“吃干榨净”的完整产业链得以完美呈现。其中龙头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说:“农业产业化推行的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经营模式, 本身就是不同产业环节的融合。龙头企业出于保障原料质量、提高产品品质的考虑, 不断创新经营业态, 为农户开展技术指导, 示范他们搞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渔结合、农旅结合等, 从而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在三产融合中的强势地位。”

龙头企业“座中四联”, 在三产融合中创造核心价值

在河南淇县, 养鸡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曾几何时, 农户分散养殖导致规模小、效益低、市场风险大。而最终改变这一局面的是龙头企业。

河南淇县永达食品有限公司在发展商品鸡养殖、屠宰加工的基础上, 打造纵向、横向产业链交叉融合的“双链”产业化集群模式。一方面, 向产业链上游的肉种鸡繁育、饲料生产等环节延伸, 同时向熟制品生产、冷藏配送等产业链下游拓展;另一方面, 通过参股等方式, 横向拉动纸箱生产、彩印包装、建筑板材等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 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近期, 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八部门, 联合评选、推介了一批在三产融合方面具有领军作用的龙头企业, 通过树立典型、总结经验, 引领我国三产融合更好更快发展。

提档升级 第8篇

1.1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湖北省按照标准园创建在“优势区域布局, 集中连片选建”的要求, 选择在41个县市创建了43个标准园, 共落实面积3500hm2, 实现产值2.61亿元, 增收节支4 124.4万元, 效益增幅为13.5%, 其中, 农业部重点支持的11个标准园共实现产值5 325.7万元, 增收节支1 428.8万元, 效益增幅为26.8%。同时, 通过开展标准园创建, 推广生态栽培技术, 推行标准化生产, 减少并规范了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 强化了生产过程控制和监管, 提高了产品质量,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2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

积极探索建立和推广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办法, 建立投入品管理制度、档案记录制度、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及质量追溯制度。园区对农户进行统一登记造册、统一产品编码, 实行一户一码, 确保责任可追究。全省43个标准园区全部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或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 带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2010年, 农业部两次进行标准园检查和产品抽检, 合格率均达100%。

1.3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创建主体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实行企业或合作社联基地, 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做到“六个统一”, 即统一种植面积, 统一栽培管理, 统一用肥用药, 统一检测检验, 统一包装标识, 统一品牌销售, 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定生产订单, 由企业和合作社统一组织产品收购和销售。标准园在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2010年,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 各园区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 积极应对灾害影响, 采取有效措施, 开展生产自救, 实现了大灾之年农民增产增收, 起到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1.4生产条件明显提高

各园区以标准园创建为契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标准园共兴修道路55km, 整修沟渠26km, 新建蓄水池5 100m3, 雾化管道及引水管道41km, 喷滴灌面积176.67hm2, 杀虫灯514盏, 还购置了机动喷雾器、小型农机具及质量检验检测等设备, 改善了园区生产条件, 加快了标准园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农业产业创新、园艺产业提档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5品牌效应日益提高

各标准园都注册了商标和品牌, 在创造大品牌、优势品牌上狠下功夫。通过举办各种新闻发布会、产品鉴证发布会、品牌推介会, 扩大品牌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嘉鱼蔬菜标准园“嘉鱼蔬菜”、五峰茶叶标准园“采花毛尖”、恩施茶叶标准园“恩施玉露”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宜都水果标准园蜜柑“土老憨”获中国驰名商标;夷陵水果标准园“晓曦红牌”蜜橘、秭归水果标准园“秭归脐橙”脐橙和老河口水果标准园“汉水牌”砂梨被评为湖北三大名果。品牌效应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2 明确创建目标, 着力“六个突出”

2.1突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湖北省农业厅把标准园创建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 强化领导, 整合力量, 注重在扩规模、上档次上下功夫。为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省农业厅成立了由分管厅长任组长、厅内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并成立了由蔬菜、水果、茶叶、植保、土肥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各标准园创建县市也都相应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县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农业局组建了专家技术团队和工作专班。同时省农业厅分别下发了水果、蔬菜、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 明确了创建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2.2突出标准化生产, 强化科技服务

一是制定技术规程。组织专家把测土配方施肥、集约化育苗、膜下滴灌、病虫综合防治、保花保果与疏果等技术集成, 制定并下发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示范推广了一批关键技术。二是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专家深入园区, 指导农民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田间操作,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2010年灾害频发的季节, 及时下发了抗灾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全省标准园创建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278期, 其中省级25期, 共培训农民3.45万人次, 印发技术资料3.82万份。同时还广泛利用新闻媒体、网络、黑板报、农技110、手机短信和宣传车等多种方式, 宣传普及标准园创建工作和生产技术。四是加强工作督导。省农业厅多次深入各园区检查指导, 并邀请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办公, 现场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3突出质量安全, 构建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五项质量管理制度。一是投入品管理制度, 由专业合作社或企业根据生产需要集中统一购买发放农户手中使用, 并建立使用档案, 二是生产管理制度, 由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制作生产档案, 发放到农户, 由技术人员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环节及投入品使用等记录;三是园区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 由标准园区合作社及企业对产品先进行自检, 县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园区产品进行抽检, 检测合格产品才可上市销售;四是质量追溯制度, 检测合格产品统一包装和标识, 统一品牌销售;五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张贴标语, 让农民知道哪些投入品可以用, 哪些不能用, 确保农民不购买、不使用禁限用投入品, 科学安全使用投入品。

2.4突出品牌效应, 促进产业化经营

各标准园都注册了商标, 创建了品牌, 紧紧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大做文章。一是狠抓产品质量, 以质取胜, 打造品牌;二是狠抓市场营销, 统一对外使用园区品牌进行产品标识和包装, 杜绝混采乱装, 实行优质优价;三是狠抓品牌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品牌宣传和推介, 不断提高公众和消费者对标准园品牌产品的认知度和知名度, 扩大品牌影响, 提高市场竞争力。在销售上, 坚持走以品牌带动销售, 以销售促进品牌发展的路子。推行“农-超”对接和产品直供直销, 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推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 共同打造绿色品牌, 促进产业化经营。

2.5突出资金整合, 加大投入力度

湖北省农业厅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 把标准园创建与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优质板块基地建设、植保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合力。全省投入标准园创建经费达2.8亿元, 其中整合农业板块基地建设项目资金6 520万元、现代农业项目资金1.5亿元。

2.6突出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扩大标准园创建活动的影响, 通过电视、报刊、信息网等有关媒体, 加大标准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报道,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在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湖北广播电台等省内主流新闻媒体宣传标准园创建工作;在湖北省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了“湖北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栏目。各标准园也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 在电视台、农业网、当地主流媒体上开辟专栏, 报道标准园创建工作情况, 营建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3 认真总结经验, 做到“七个加强”

3.1加强行政领导, 健全管理体系

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支持标准园创建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 切实加强对标准园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加强督办和指导。

3.2加强规划布局, 明确创建标准

对标准园创建进行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标准园创建工作。要扩大规模, 提升层次, 推进由“园”到“区”的拓展, 实施范围逐步由1 000亩扩大到5 000亩以上, 在蔬菜、水果、茶叶等专业村实施整村推进, 有条件的优势产区实施整乡整建制的推进。特别要把标准园创建和板块基地建设有机结合, 紧紧围绕确保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 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 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标准园。

3.3加强技术推广, 提高生产水平

因地制宜, 分区域, 分品种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 提高生产技术规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技术规程印发到每个农户, 张挂到标准园醒目位置, 指导农户切实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农事作业。切实把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生态栽培技术落实到园区, 不断提高标准园依标生产能力。

3.4加强质量管理, 增强产品竞争力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构建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认真执行质量安全五项管理制度, 加大投入, 配备必要的常规品质检查设备和农药残留检测仪器, 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质量查询, 确保责任可追究。

3.5加强品牌创建, 打造知名品牌

继续打造园艺产业十大品牌, 包括采花、萧氏、武当、恩施玉露、英山云雾等五大茶叶品牌;晓曦红“宜昌蜜橘”、秭归脐橙和“汉水沙梨”三大名果品牌和“大山鼎”、“嘉鱼蔬菜”两大蔬菜品牌。同时加强标准园其他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 形成品牌一、二、三方阵, 不断扩大标准园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

3.6加强资金监管, 加大投入力度

把标准园创建活动同省级板块建设资金安排结合起来, 统筹协调, 加大对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发展更多的种植业主和企业参与标准园创建, 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金开展标准园共建。督促各创建单位严格按照创建方案资金预算使用, 设立专账, 专款专用, 加强项目资金监管, 严禁挤占、挪用项目资金。

3.7加强宣传引导, 扩大社会影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提档升级】相关文章:

扩容升级05-05

组织升级05-07

升级测试05-08

质量升级05-14

升级路线05-21

升级障碍06-13

整合升级07-05

升级拓展07-08

升级建议07-09

升级风险08-11

上一篇:不锈钢纤维复合材料下一篇:智力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