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模型范文

2024-09-22

专业模型范文(精选12篇)

专业模型 第1篇

1 生产的组织与计划问题

产品计划问题的一般提法是:用若干种原材料 (资源) 生产某几种产品, 原料 (资源) 供应有一定限制, 要求制定一个产品的生产计划, 使其在一定数量的资源限制下能得到最大收益。也就是说利用B1, B2, …, Bm种资源生产A1, A2, …, An种产品, 生产产品Aj每单位所需要的资源Bi的数量为dij (i=1, 2, …, n) 、资源Bi的可供数量不超过bi (i=1, 2, …, m) , 生产产品Aj每单位所得利润为Cj (j=1, 2, …, n) 单位, 问如何组织生产才能使利润最大?

设生产A1, A2…, An产品的数量分别是x1, x2, …, xn单位, 容易建立如下线性规划模型:

2 合理配料问题

合理配料问题的一般提法是:由n种原料B1, B2, …, Bn配置成含有m种成分A1, A2, …, Am的产品。产品中对成分Ai的需求量不少于bi (i=1, 2, …, m) 单位, 每单位Bj原料含有成分Ai的数量为aij单位, 每单位Bj的价格为cj (j=1, 2, …, n) 单位, 问应如何配料, 使配制的产品既含有足够的所需成份, 又使成本最低?

设每单位产品所含原料Bj为xj (j=1, 2, …, n) , 则容易建立如下线性规划模型:

3 运输问题

运输问题的一般提法是:设A1, A2, ……, Am表示m个产地, B1, B2, ……, Bn表示n个销地, Si表示产地Ai的产量;dj表示销地Bj的销量, Cij表示把货物从产地Ai运输到销地Bj的单位运价。如果S1+S2+…+Sm=d1+d2+…+dn, 则称为产销平衡问题, 否则称为产销不平衡问题。

设xij为把货物从产地Ai运输到销地Bj的运输量 (i=1, 2, …, m;j=1, 2, …, n) , 则得到一般物资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3.1 产销平衡问题

一般的产销平衡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3.2 产销不平衡问题及处理方法

(1) 产量大于销量的处理:增加一个虚拟的销地Bn+1, 其销量为:

S1+S2+…+Sm-d1-d2-…-dn, 由于到Bn+1实际上没有运输的行为, 所以定义Ci, n+1=0转化为运输平衡问题, 设xij为把货物从产地Ai运输到销地Bj的运输量 (i=1, 2, …, m;j=1, 2, …, n+1) , 则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

(2) 销量大于产量的处理:增加一个虚拟的产地Am+1, 其产量为:

d1+d2+…+dn-S1-S2-…-Sm, 由于从Am+1出发实际上没有运输行为, 所以定义Cm+1, j=0转化为运输平衡问题, 设xij为把货物从产地Ai运输到销地Bj的运输量 (i=1, 2, …, m+1;j=1, 2, …, n) , 则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

4 生产能力的合理分配问题

设有n台机床, 在这些机床上制造由m种不同的零件组成的产品。假设在第i台机床上加工第k种零件, 一天能生产Qik个零件, 这些是已知的 (如果在第i台机床上不能加工第k种零件, 则Qik=0) 。问怎样来分配零件的加工, 可以使制造出来的零件组成的产品最多?

5 中心选址问题

某城市要在市区设置k个应急服务中心, 经过初步筛选确定了m个被选地, 现已知共有n个居民小区, 各小区到每个被选地的距离为dij (i=1, 2, …, n, j=1, 2, …, m) , 为了使得各小区能及时得到应急服务, 要求各小区到最近的服务中心的距离尽可能的短, 试给出中心选址方案。

该问题与传统的中心选址问题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目标不再是求费用最小而是求最长距离最短。也就是离服务中心距离最远的小区最近的服务中心的距离最小。当中心确定后, 各小区对应的最近中心也就随之确定, 所以真正的变量也就是中心的位置, 所以设xi=0, 1 (j=1, 2, …, m) ,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引入中间变量:用yij=0, 1 (i=1, 2, …, n;j=1, 2, …, m) 表示第i小区是否由第j个中心服务, 最远距离为z, 于是, 小区约束条件为:yij≤xj (i=1, 2, …, n;j=1, 2, …, m) ;最远距离的约束:dijyij≤z (i=1, 2, …, n) ;中心个数约束:;目标:求最远距离的最小值。所以容易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摘要:为了凸显线性规划模型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作用, 对物流专业中的生产组织与计划、合理配料、运输与配送、生产能力的合理分配以及中心选址等问题建立一般的线性规划模型, 以便更好地利用数学软件求解这些问题。

关键词:组织与计划,合理配料,运输与配送,中心选址,生产能力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傅维潼.物流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7-190.

建筑模型设计专业自荐信 第2篇

明新模型公司是从事建筑模型设计制作的专业公司,公司成立于2005年。作为一个专业的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明新公司始终坚持产品与服务并重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好作品为本,以科技为载体,以完善的售后服务为宗旨,以不断创新为发展动力,让明新模型公司在房地产服务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在模型制作设备和公司人员上不断加大投入,公司采先进的电脑雕刻技术。辅以最新型的专业模型设计软件,结合先进的制作技术、工艺材料,并配以独特的声、光、电、水、雾等高科技技术,真实、立体的再现出建筑、规划、园林景观等的恢宏气势和迷人风采。

沟通促发展,合作得双赢!我们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欢迎各界有识之士牵手明新,为明新的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对于您的帮助明新人将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并涌泉相报!对于为明新提供业务的各界朋友我门将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回馈!

专业模型 第3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2003年起,我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加,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的高峰,是2003年的3.43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剧增,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政府、社会、民众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作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已经与石油业、汽车业一起发展成为世界三大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不再是奢侈的代名词。据统计,201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约为3.25万亿。随着旅游消费需求增加,旅游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势在必然。但从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流失严重:汪剑明研究认为,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两年后仍留在原旅游企业的不到20%。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调查显示,河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年之内的对口就业流失率接近90%。杨卫武等调查发现,旅游院校毕业生行业流失率在20%-40%左右,而综合性大学行业流失率高的能达到70%。大学毕业生是高级宝贵的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探索、构建适应旅游行业要求的毕业生胜任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文献回顾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 Clelland)在1973年提出了“胜任力”这个概念,认为胜任力包括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能力、技能、特质或动机等。自从麦克利兰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以来,有关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成为热点。在国外,冰山模型、洋葱模型是比较著名的胜任特征模型。冰山模型由麦克利兰提出,他认为胜任力可分为知识、技能等位于冰山水上的显性部分,以及社会角色或价值观、自我概念、个性和动机等位于冰山水下的隐性部分。洋葱模型由美国学者博亚特兹(Richard Boyatzis)提出,他认为胜任力像圆葱一样,从内到外分为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等不同的层次,其中动机是内核。塞尼.M.斯潘塞博士(Signe M·Spencer)等在传统冰山模型基础上,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新的冰山模型,将自我概念特征引入胜任力模型。在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有学者对胜任特征模型进行研究。研究行业包括家族企业、通信业、IT企业、高校、医院等领域,研究对象包括高层管理者、管理干部、辅导员、班干部、医生、护士等,构建的胜任特征模型从二维度到多维度不等。

近年来,学者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刘新民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青岛9所高校2008年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构建两个维度的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素质和能力。姚若松通过对广州地区的企业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企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要求,构建了任务管理维度、自我管理维度、人际管理维度、运筹能力维度、冒险创新维度、岗位管理维度的大学毕业生胜任特征六因素特征模型。王蕾等对浙江省某高校2010届毕业生进行研究,构建了四个因素特征模型:核心胜任力、岗位胜任力、角色胜任力、其他胜任力维度。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流程

在参考以往有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胜任力特征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笔者提出了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步骤,主要如下:

1.文献分析:在分析以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文献和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确定绩效标准,选取有效样本,区分胜任力强的群体与一般群体。

2.行为事件访谈:请被访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围绕自己的本质工作,介绍3个成功的经验和3个令人感到失望的经历。要求受访者详细描述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的目标、实际采取的行动、最后的结果以及受访者的感受等。访谈时要做好录音和记录,输入计算机,整理成统一格式的文稿。为保证模型的客观、有效,访谈必须做到双盲设计,访问者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要保持中立,不对受访者的描述做主观评价。

3.访谈编码:在对分析员进行培训和反复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胜任特征字典对文字记录进行分析,统计各种胜任特征在文稿中出现的频次,并对表现的复杂度和广度水平进行编码,确定各个要素指标的程度。

4.问卷调查:根据访谈编码结果,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采取五点量表法,请被试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进行1-5级的评定。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进一步完善行为事件访谈的信息。

5.构建胜任特征模型:对搜集、编码的信息进行分析,设计指标,分配权重,建立胜任特征模型。

三、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

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经过试验和调整,得出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特征包括三个部分:个人特质、岗位胜任力、其他胜任力。

个人特质是个人具备的,能够对工作和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潜质。岗位胜任力是特定岗位上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后天的培养、锻炼可以提升个体的岗位胜任力。其他胜任力主要是指能够辅助个体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或胜任岗位的能力,包括风险承担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学习能力等。

四、小结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特征模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岗位胜任能力是核心,反映了个体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个人特质和其他胜任力是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岗位胜任力的层次和效果,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保障。依据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有计划、分层次地引导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场胜任力。

参考文献

[1]王雷.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0):74-76

[2]王雷.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评价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91-97

[3]孙杰,孙宝民.地方高校毕业生胜任力培养方式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0(4):131-134

[4]董海英,万学红,吴敏.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4):348-354

经管类专业MIS课程教学模型研究 第4篇

对经管类学生来说, 思维活跃, 更喜欢接受较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因此, 将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即电子公告牌系统) 、BLOG (Web Log, 网络日志) 、QQ以及电子邮件 (E-mail) , 飞信 (Fetion) 等学生日常使用的交流方式恰当的应用在辅助教学中, 形成如图1所示的BBQ教学模型。该模型结合教学内容和就业指导方向设计适当的教学实验, 并提供教学资料、讨论信息等供学生提问与交流, 满足不同时段、不同程度、不同性格学生的学习交流。该模型主要流程如下:

理论学习阶段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MIS相关的概念、原理及管理方法, 作为实践教学的理论铺垫。并布置适量的作业及思考题, 激励学生利用网络去查找相应的资料及文献。为防止部分学生病事假等原因而不能及时知道课程及作业内容, 可以在QQ群、BBS和BLOG上留言, 或者以附件的形式将相关课程资料链接到BBS或BLOG上;还可以借助中国移动飞信软件, 将留言更新信息群发到未在线的学生手机上, 这样保证所有选课学生都能及时了解到最新课程及作业信息;教师还可以把自己的教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资料和心得体会等发布到网络中,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并指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定期考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相关内容, 在BLOG或BBS上发布自己实践心得;同时可以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这是传统教学课堂的有益补充, 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模拟实践阶段

每章课程结束后, 教师设置相关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BLOG上把相关实践活动的目的、时间、任务及相关数据库文件及时发布出去。根据经管类专业教学目的和就业方向可以分别安排MIS项目管理、财务分析、ERP分析、DSS应用及网络信息服务实验等, 学生可自行结合实践小组, 分派任务及角色, 查找资料, 协同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 遇到问题, 首先小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 可以将疑问在BBS上留言, 大家共同探讨, 探讨过程中教师给以一定的引导。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与大家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QQ上给教师留言, 进行在线答疑。对于实验中疑问较多的问题, 教师及时在留言板上给予分析讲解。

总结提高阶段

实验完成后, 要求实验小组写出详细的试验报告, 教师在留言板上进行分析点评;个人写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 由大家评价打分, 选出优秀文章, 激励和表彰学生, 并建立优秀实验文集模块, 供大家阅读学习。期末, 对本学期的实验工作进行归纳总结, 提出教改意见。

教学实践过程中, 为杜绝一些发言者哗众取宠, 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而影响正常的辅助教学工作, 必须严格规范用户权限, 设置不同角色, 保证辅助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以采用实名制, 任何参与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真实的身份, 使QQ、飞信、BBS和BLOG从完全虚拟的网络空间转换为现实的课程;还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 对于发布的任何信息做到可以查询和管理, 杜绝非法和不良信息出现, 使学习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并建立专门的课程考核模块, 总结学生考核不足的课程信息, 并按照章节、知识点等方式进行综合归纳, 形成脉络, 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再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上述模型, 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而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 如何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继续探讨。因此, 研究面向企业和就业市场的MIS的教学模型及评价方法, 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是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韦燕芬.企业信息化目标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本科教学的探讨——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年10月第19卷增刊.

[2].齐鸿志, 刘红娜, 崔兴凯, 肖胜刚.基于blog的教学设计和应用[J].大众科技.2007, (8)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通用素质模型 第5篇

胜任力(competency)也称核心能力,它是一系列能够使工作成功的独特及相关行为,这行为是由个人深层的特性(例如性格、行为、驱动力、价值观及技术)所引起。根据胜任力的定义,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性格、能力、推动力、价值观、知识和技术等个人的深层特性,将导致这个人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个人显示出来,但它可以被旁观者观察到),好的行为将导致成功的工作表现。每一个职业都有它区别于其他职业的胜任力,具体到HR,他们的胜任力是什么呢?

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具备的最关键的素质之一。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成为“教练员”,就必须能够制定并宣讲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制度,帮助各级主管承担激发下属潜能,培养人才和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制度的责任;同时面向员工的时候,则成为“咨询师”,为员工答疑解惑。

影响力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胜任“教练员”的角色,还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就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 与“营销员”,同样需要具备影响力一样,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与员工建立彼此信任并达成共识的基础,成为员工利益的代言人;同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依赖专业权威性影响与推动企业的变革,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运营实践的支持作用等方面。

人际理解力

人际理解力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之一。试想,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无法敏感地倾听与理解员工的需求,无法基于企业与员工的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的产品与服务,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如何体现?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所承担的一系列角色,包括变革推动者、战略合作伙伴等,又该如何落实?影响力和培养人才的素质又该如何发挥作用?

关系建立

关系建立更多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及运营之间达成某种契合与一致,从而驱动员工绩效与企业目标业绩之间实现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这实际上就是在素质意义上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对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理解。

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素质是建立在人际理解力基础上的,具体表现在倾听并积极响应客户(包括内部员工与外部客户)提出的问题与需求,并就此提供一系列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从而获得客户的满意。

专业知识与技能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在必要时,还要掌握一套严密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从而打破任何人都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专业素养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意义。

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

这实际上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雨季能的过程。在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发现问题,找到瓶颈,总结经验与优势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团队合作

团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看成一种培养与开发人才的有效方式。同时为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履行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支持,以及员工价值管理的职责,团队合作提供了沟通、分享与支持的平台。

自控能力

当面对员工的抱怨与投诉,面对不满和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抵制情绪等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

监控能力

专业模型 第6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N41

1 绪论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在企业主要从事生产调度、质量控制、物流管理、设施规划、现场改善等方面的工作,帮助企业全面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工业工程专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除极少数学生选择自主择业外,基本实现全部就业。在高就业率的背后,工业工程专业的就业工作也存在一些隐患和不足:

1)行业集中度较高。每年大约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毕业生进入某一类企业工作,如果该行业不景气,本专业就业率将受到较大影响。

2)就业质量需提高。毕业生到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的较少,与985和211高校相比,无论在起薪还是工作环境上均有较大差距。

3)发展后劲显不足。本专业已有8届毕业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中规中矩,知名校友较少,显示学生的发展潜力没有完全得到释放。

4)专业对口待提高。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制造和服务行业的较多,进入机械制造行业的较少,与我们一直强调的以机械制造行业为背景有所背离。

工业工程毕业生在就业上的问题反映出人才培养上的盲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认识模糊,培养目标不清晰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对就业的目标市场缺乏准确定位,制定的教学计划趋同现象严重,难以凸显自身特色,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2)核心能力欠缺,职业能力需提高

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方面定位不够明确,相关课程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片面强调专业能力,忽略职业能力培养,毕业生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工作。

3)实训条件缺乏,操作能力缺锻炼

缺乏与行业、企业相适应的实验、实践、实训环境,只有少量的专业课程有实验设备,其它课程都缺乏实训环境,只能用仿真软件进行替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4)缺乏引导和评估,素质教育需强化

学校虽有专门的素质教育,但专业极少关注学生个性塑造和全面发展,缺乏明确的引导与评估,学生虽然成绩优秀,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5)知识经历较单一,师资队伍需加强

高学历青年教师较多,缺乏企业实际的经历与锻炼,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需增加专业教师的企业经历和动手能力,多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6)教学方式较传统,手段需要多元化

课堂教学方法仍以授课型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影响了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工业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脱节,学生素质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使得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相应的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成为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2 工业工程本科生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概念被提出后,受到学者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和重视。目前,被国内学者引用较多的是斯宾塞对胜任力的定义,即"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中表现卓越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含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从胜任力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好地将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与社会实际用人需求相结合。胜任力的意义不仅在于评价,更在于从胜任力出发建立相應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本科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胜任力模型。该模型主要由四大维度、八大能力要素组成,如表1所示:

1)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是个体本身的素质特征,包含基础能力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要想能够顺利就业,达到人职匹配的要求,首先需要具备就业的基础能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基础能力主要反映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素质,如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思维等对工业工程本科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求职的基础。工业工程专业人员需要处理大量与人相关的事务,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各种压力和新问题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具备情绪稳定性、工作责任心、自信心和诚信正直等良好的个性特征。

2)核心素质。核心素质是和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关键能力特征,包括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大能力要素,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有关行为。背景知识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学科基础,核心知识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实践基础。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工业工程背景理论,掌握工业工程专业知识,锻炼工业工程实践能力。

3)沟通与团队素质。沟通与团队协作素质是对所有工业工程本科生的要求。沟通能力为工业工程本科生在与他人沟通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让他人满意的素质相关,主要体现为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素质主要与大学生作为单一个体在团队中表现出来的协作能力相关,反映了个体和组织的协同关系,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团结协作能力方面。endprint

4)适应和发展素质。适应与发展素质是指个体适应工作环境,不断开发和提高自己的潜能素质特征,主要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体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困难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 自主发展素质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各方面的自觉性、遇到问题要自己想办法的相关行为,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关,主要反映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

3 面向胜任力模型的工业工程课程体系

根据工业工程学生就业岗位的分布、职业胜任力的整体构成以及对岗位核心能力的评价,本文认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以下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基本素质模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职业指导等必修课以及人文类的公共选修课,该模块课程设置以胜任力要素中的基础能力及心理素质为理论依据,教学方式以理论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背景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管理类课程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工程类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电工学概论、工程力学等,以及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汽车概论等行业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管理与工程基础知识。该模块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运用为主要目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岗位核心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核心知识模块:围绕企业需求,该模块设置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物流工程、质量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人因工程学、工程经济学和安全工程等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对生产与服务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效益。

专业技能模块:包括工程训练、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工程训练是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认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训练等。实践性课程设有相应的实验内容,验证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核心课程设有对应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解决企业特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实习则是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企業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锻炼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拓展模块:该课程设置主要是基于对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深度和覆盖面有所不同的考虑,同时也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并开拓知识、能力空间,与职业核心技能模块相同,该模块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4 结论

本文从工业工程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探讨学生胜任能力与课程体系的支撑关系,探索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毕业生胜任力差、对口就业率低、就业目标岗位不明确等问题,使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亚平.高校教学改革与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融合研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1),82-86.

[2] 蒋爱先. 基于胜任力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教育.2011(12),71-74.

[3] 陈俊.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析[J] .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06(8),136-138.

[4] 丁梅.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 . 科教纵横.2012,(1),308-309.

[5] 林丽卿.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 高教论坛.2011,(7),124-127.

[6] 丁晓岚.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经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1),68-71.

专业模型 第7篇

一、胜任特征和胜任特征模型

近年来, 胜任特征这一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 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建立胜任特征模型, 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逻辑起点, 是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技术的重要基础。

Lyle.M.Spencer&Sige M.Spence (1993) 在其著作《工作中的胜任特征:绩效优异者的胜任特征模型》中, 将胜任特征定义为能将某一工作 (或组织、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 以及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并且只有当这种特征能够在现实中带来可衡量的成果时, 才能称作为胜任特征。同时, Spencer&Spencer在他提出的胜任特征冰山模型 (The Iceberg Model) 中, 将胜任特征分为外显的胜任力和内隐的胜任特征;在他提出的胜任特征洋葱模型 (The Onion Model) 中, 将胜任力分为表面胜任力和核心胜任特征。

从研究者给胜任特征下的定义可以看出, 胜任特征的概念包含着对于任务、岗位或职务要求“胜任”含义, 即针对外部标准来看综合性的能力。基于以上思考, 笔者将胜任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认知的、意志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倾向性的, 等等。

胜任特征模型 (competency model) , 就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其具体含义为: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 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 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它能够具体指明从事本职位的人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良好地完成该职位职责的需要, 也是人们自我能力开发和学习的指示器。

目前国内对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趋于细化, 从致力于建立通用型胜任特征模型转变为建立某个具体方面 (如不同行业、不同管理层级、不同管理职能等) 的胜任特征模型, 但是很少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因此, 本文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试图建立其胜任特征模型。

二、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一) 定义可量化的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 是指能够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与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区分出来的指标或者维度, 一般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和工作分析法来确定。专家小组讨论法, 是指由优秀的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组成专家小组进行讨论, 最终确定标准;工作分析法, 则是采用工作分析的专用工具与方法, 明确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提炼出区分绩效优秀的人员与绩效一般的人员的标准。这些标准必须是可量化的, 不能仅仅是定性的。

(二) 选取效标样本

按照已经确定的绩效标准, 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达到绩效标准的优秀组和没有达到绩效标准的普通组, 从中分层分类抽取一定数量的人员作为效标样本进行访谈和调查。

(三) 获取胜任特征模型数据

获取效标样本胜任特征模型数据, 一般可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 (BEI) 、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360°评价法和观察法等方法。现行研究中一般以BEI为主, 辅之以问卷调查来获取胜任特征模型的数据。BEI是开发胜任力模型的核心方法和工具, 它采用开放、回顾式的行为事件访谈探索技术, 通过让受访人员详尽地描述自己工作情境中遇到的行为事例, 并进行编码来提取岗位的胜任特征因子。对干部进行问卷调查, 一方面可以弥补BEI中的信息遗漏, 另一方面, 可以对BEI得出的结果进行验证, 考查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提取的胜任特征因子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 若不能取得广泛认同, 则需要重新审视整个流程并重新操作。

(四) 构建胜任特征模型

首先, 将行为事件访谈资料整理成访谈报告, 对报告内容进行分析, 并进行编码, 记录各种胜任特征出现的频数;然后, 运用统计软件 (如SPSS) 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各项指标出现的频数和有关统计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找出两组的相同与差异特征;最后将优秀组显著异于普通组的特征归纳提取出来, 即为胜任特征因子。由于各项胜任特征因子在岗位中的地位作用不尽相同, 因此, 我们要通过访谈报告和调查结果对各项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界定, 确定各项因子的权重, 由此构建出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它包括胜任该岗位所需的各项特征及其在岗位中所占权重。

(五) 验证胜任特征模型

模型的验证主要是效度检验,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重新选取优秀组与普通组样本再次进行行为事件访谈, 考查模型中所包含的胜任特征能否区分优秀组和普通组。二是编制量表, 重新选取较大规模的样本进行调查, 对量表结果进行因子分析, 考察所得结论与原有模型是否吻合。三是采用评价中心的方法, 重新选取优秀业绩组和普通业绩组样本, 并对其进行评价, 考察两组在这些特征上是否有明显差别。目前, 应用较多的是编制量表进行检验的方法。

三、胜任特征模型的应用

(一) 绩效考核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后, 我们可以直接将其运用到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中。由于明确了岗位胜任特征各项指标, 使得测评工作更具针对性。在绩效考核时, 可以从目标的完成、任务绩效的提高和胜任力的发展三方面来进行。

(二) 人员选拔

现在, 事业单位选拔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是考查人员在原工作岗位的表现和绩效, 但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即有的人员可以很好地完成现有工作, 但是上升到更高层面则无法胜任, 而应用胜任特征模型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根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 可以保证选拔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胜任这一岗位工作, 并能取得良好绩效。

(三) 人员培训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培训内容来源于组织当前或以后发展的潜在需要, 重点内容是强化高绩效者比普通绩效者表现突出的特征。这种培训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对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提升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 职业生涯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使其实现职业发展, 这也是人本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 并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 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定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设计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发展规划, 并提供一定的支持和辅导, 不仅能实现他们自身的发展, 也能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当前, 事业单位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考核还基本停留在以定性为主导的传统层面上,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岗位起关键作用的深层次特征并没有引起重视。因此, 将胜任特征理论引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 是实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应用胜任特征模型可以为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任用、调配、培养及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 也必将对新时期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pencer Lyle 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 John Wiley&Sons, Inc, 1993.

[2]杨海波.山东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研究[R].山东:社科十五规划项目 (编号03CJJ01, 结项证书2007224) , 2007.

[3]胡明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05 (7) .

[4]林丽芳.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1) .

[5]王荟.北京将用“胜任特征模型”选拔正处级干部[J].中国人才, 2006 (1) .

[6]赵辉等.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4) .

[7]仲理峰, 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 2003 (2) .

专业模型 第8篇

如何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课题.近十几年,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1,2,3,4]得到了众多土木工程学生的喜爱和参与.竞赛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去抵抗静载、动载、地震、风灾等.参赛队员需亲手制作构件、节点和结构,并进行结构试验,此过程中他们对结构体系、施工、优化等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本文作者曾参加过迄今为止全部的9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1,2,3,4],指导学生获得了五5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和1次三等奖.此过程中,我们发现结构竞赛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等.

但作者通过国内外结构设计竞赛资料的调研[4],认为此竞赛仍存在一些问题,如:(1)竞赛的受众面尚不够广泛;多数学生仅当游戏参加,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及结构的优化;(2)竞赛的材料与实际建筑材料差别较大;(3)竞赛过于强调手工;(4)竞赛中一些队伍利用赛题规则漏洞,制作出违背基本建筑结构原理的模型等问题.

若能将竞赛活动的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到普通同学中,如设置一门相关的模型试验课程,将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对国内外大学土木工程课程的调研,发现虽有学者[6,7,8,9]对此进行探讨,但尚未见付诸实践的文献.因此本文作者认为由于本校具有良好的结构竞赛经历,也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应可将结构模型试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针对竞赛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使更多学生受益.下文将介绍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全国率先开设的创新性课程——结构模型概念与实验的设立过程,并通过介绍两年课堂教学经历,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分享教学经验,希望可为相似类型的创新试验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借鉴.

1 课程演练及实践

1.1 课程演练

由于贸然开设新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2012年,我们设立了一项“面向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结构模型的受力特性研究”的学生研究计划.研究内容是鼓励学生自主设立研究目标对结构模型进行探索研究.

项目招收了6位大二学生.首先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理论授课及分析软件培训.而后学生们根据兴趣制定研究内容并进行模型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强,指定的材料是成型的ABS管材及成型木材.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拼装连接即可.学生需先到力学试验室进行材性试验,通过软件分析确定杆件尺寸并制作模型.随后到结构试验室进行模型试验.图1(a)∼图1(d)是学生在此次研究活动中所完成的任务.在试件达到极限载荷损坏后,指导教师与学生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探讨其得失,要求学生进行结构优化及加固并再次试验.最后同学们综合整个研究过程,撰写了研究报告.

通过此次的SRP(student research program)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我们发现与结构竞赛过于强调名次不同的是,本研究中学生针对自己兴趣设立研究目标,学会了基本的结构测试知识,了解了结构优化的方法,并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很好地完成了该研究计划.

此研究计划的顺利展开对结构模型概念与实验开设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对此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内容提供了经验借鉴.

1.2 课程实践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经本文作者的倡导及专家的论证,本专业于2013年开设了16学分的结构模型概念与实验选修课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结构的概念.学生可利用一些便于加工的材料来制作结构模型,并进行结构试验.这个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得到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

2013—2014两年,本课程进行了两届课程教学,主要完成了如下内容.

(1)理论学习.讲解整体结构基本理论,并布置三项任务.任务一是采用美国西点军校的Westpoint Bridge软件进行桥梁结构仿真分析.此任务通过电脑完成,与模型制作过于注重手工不同,学生可逐次优化得到更轻结构.任务二是塔吊承重模型试验,要求结构承受配重及载荷作用.任务三是小型振动台上的多层框架结构抗震试验.

(2)模型制作.先由具有模型制作经验的队员传授模型制作要领,而后学生需先在课外完成模型的分析及制作.

(3)小组汇报阶段.各小组在课堂上用PPT汇报其桥梁软件结果,评出最经济结构;阐述其塔吊及多层模型的模型方案及构思,展示3D模型及分析结果、初步计算结果.

(4)结构试验.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现场加载及测试.

(5)总结汇报.各小组再次制作PPT汇报试验得失,并与原构思及分析进行对比.两部分PPT汇报作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5%.

(6)报告撰写.此部分作为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5%.评分时不依赖于其试验载荷的大小,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想法及遇到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效果

图2(a)∼图2(c)是学生上课时展示的桥梁模型、结构分析及结构效果图.同学们对此花费了大量心思,团队队员间也经常就问题展开争论,抒发己见.图2(d)∼图2(f)展示了本课程的试验现场.试验是同学们最喜欢的环节,学生从中对结构抗震性能、静载性能、结构测试等有了较深刻的体会.虽然此课程课时数不多,许多工作需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但学生们对课程的热情非常高,不少同学认为本课程非常有趣,希望能多些这样的课程.两个学期中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都在4.7分(5分满分)以上.学生们反映,在课程中他们学习到了不少未在课堂上讲授的专业软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试验能力,并通过课堂演讲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正好也与国家对新世纪人才的要求相契合,学生的收获也正与本课程设立的初衷相吻合.

3 结语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创新性课程结构模型概念与实验的设立过程及教学经验体会.首先探讨了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优点及其存在的不足,阐述了结构模型概念与实验课程设立的必要性.再通过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实施,考察了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及具体实行措施.在以上基础上正式设立了本门课程,通过对课程开设两年以来的具体教学情况及教学效果的介绍,表明了此课程教学基本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及实验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目标.个人建议本课程可推广到在国内各土木工程专业中去,将现有第二课堂中的结构竞赛活动提升到第一课堂,使学生受益面更广.

由于这是一门只开设了两年的全新课程,尚存一些不足之处.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对本课程进行改进,探索出一套更加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反思、改进每一年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课程的试验环节.做到题目多变,材料多样化,允许学生自主选题,以创新研究为目标,鼓励学生在学校学生创新试验平台上去设立各种创新性研究项目,发挥课程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庆军,韩小雷,马宏伟.对第一届全国结构设计竞赛的思考.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1):184-186

[2] 陈庆军,王湛,季静等.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回顾及探索.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2):10-12

[3] 陈庆军,吴景壮,季静等.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竞赛回顾及人才培养探索.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0,23(8):87-91

[4] 陈庆军,罗嘉濠,陈思煌等.国内外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总结及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173-177

[5] 郭金龙,陈庆军,郑锦洪等.竹质框架模型受侧向冲击测试及分析.力学与实践,2014,36(1):69-75

[6] 袁大伟,韩春.将“结构模型设计竞赛”纳入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新课程研究,2011,8:120-122

[7] 张婧媛,杜德润,卢雯珺.谈开设结构模型制作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山西建筑,2013,39(28):248-250

[8] 程涛.结构模型设计竞赛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力学与实践,2010,32(6):91-94

专业模型 第9篇

一、素质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素质 (competence) 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 (Mc Clelland, David C.) 首先提出来的。1973年, 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题为《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 (“Testing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 的文章指出, 传统的智力和能力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它重要成就, 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上取得好的成就, 除了取决于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外, 更重要的取决于个人的人格特质、动机和价值观等。麦克利兰将所有这些因素统称为“competence”。

素质模型 (Competency Model) 也称胜任力特征模型, 它是指出色地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项目的集合。1993年, 美国心理学家斯潘塞博士 (Lyle M.Spencer, PH.D.) 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提出, 素质是在工作或情境中产生高效率或高绩效所必需的人的潜在特征, 同时只有当这种特征能够在现实中带来可衡量的成果时, 才能成为素质。基于此, 他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 认为素质存在于五个领域: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特点、动机。咨询公司Hay Group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冰山模型”, 认为冰山水面以上的知识与技能很难解释绩优者的成功, 而冰山水面以下潜在的部分, 即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与动机等, 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目前, 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优秀任职者的行为标准成为员工招募、甄选、绩效管理、薪酬、培训、发展和晋升的基础。事实上, 素质模型也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素质模型对于明确高素质人才的内涵,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具有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21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是发展素质教育, 培养“人格力量”。在教育目标的体现上,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目标层次正好相反。如传统教育目标层次结构为: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技能;而素质教育目标层次为: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其中人格, 即非智力因素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一理念正是素质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

二、本科会计专业大学生素质模型构建

傅磊将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技能, 包括沟通技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二是知识, 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三是专业认同, 即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 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 熟悉会计职业道德, 能从事价值判断, 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专业有关的问题。

赵红梅等提出本科会计人才应该具备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5个方面的能力, 同时应具备4个方面的知识, 即:前导性知识、关联性知识、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知识。

总体来看, 已有的研究虽然归纳整理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但是缺乏层次性, 忽视了各项素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此, 本文借鉴素质冰山模型, 构建本科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模型。该模型具备系统性和层次性, 关注各项素质之间的相互联系, 依据该模型来构建会计专业大学生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从职业选择的动机来看, 会计专业大学生一般具有技术或功能导向的职业性向, 他们不喜欢一般性管理活动, 喜欢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而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技术职业领域具有广阔的纵向和横向发展空间。

按照“冰山模型”理论, 知识、技能之外的素质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更具有决定作用, 这些素质包括:一是职业动机方面具有技术或功能导向;二是品质方面具有正直、诚实、责任心强、谨慎的特征;三是自我认知方面具有自信心、使命感和乐观精神;四是价值观方面具有合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五是将自己的未来职业领域定位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或专业教师。

三、基于本科会计专业大学生素质模型的教学改革

以往, 在我国会计专业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二是“技能”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手段;三是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借鉴近年来国内外会计专业大学生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本科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

(一) “知识”素质培养方面

首先, 在“知识”素质培养中, 应注重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为此要特别强调通用知识和关联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和桥梁作用。以往, 在会计本科师生的思想认识中, 普遍存在着注重专业知识、轻视关联知识、无视人文社科等通用知识的状况, 这种片面的认识也体现在本科会计教育目标构建、课程设置中, 对会计专业本科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非常不利。其次, “技能”素质属于更高层次的素质, 决不能被“知识”素质简单代替。会计专业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以知识, 更要传授其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 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方式, 注重师生互动, 通过课堂讨论等灵活的方式,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并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自学。

(二) “技能”素质培养方面

采用“教师授课为辅, 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 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泛地阅读书本之外的阅读材料 (如上市公司年报、财税报刊杂志等) , 以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考核手段应该多样、灵活, 适合所学课程的特点, 学生要通过考核, 就必须通过适当的阅读、调研、小组协作等过程, 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会计实践教学包括会计实验与实习、案例分析、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通过会计实践教学, 不但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 人格培养方面

“冰山模型”中, 冰山水面以下部分即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与动机等属于人格的范畴。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独立的道德判断和意志, 有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知道怎么应付挑战, 怎么自我发展, 怎么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

大学会计专业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 然后才是培养人所应具备的与会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都把培养“well-roundedperson”, 即饱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格, 放在首要位置。1989年成立的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ECC) 第一号公报中将会计教育的目标论述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健全的人格是未来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为促进人格培养, 在课程建设方面, 可以适当提高人文社科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同时改变这些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流于形式的现状, 以学生参与和体验为主, 将人格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注重音、体、美等课程的建设,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方式, 建立起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联系,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建立自由平等的校园文化, 鼓励学生社团建设和学生自治,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铸造其正直、诚信、谨慎、乐观的品格。

摘要:我国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手段;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改革, 应从知识、技能、人格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 即在“知识”素质培养中, 应注重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建立, 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方式, 注重师生互动, 并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在“技能”素质培养方面, 应采用“教师授课为辅, 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促进人格培养, 在课程建设方面, 可以适当提高人文社科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同时改变这些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流于形式的现状, 以学生参与和体验为主, 将人格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素质模型,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S.拉塞克G.维迪努/马胜利.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阎达五, 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 1998 (1)

专业模型 第10篇

关键词:仿真模型,环境专业,创新,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引入仿真模型的必要性

环境专业是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专业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 也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定向目标。如何深入浅出, 透彻地学好环境类相关课程, 各个高校都花了很大的功夫, 并相应地提供各种参观与学习机会, 但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 无法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致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相对缺失, 课堂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好。课堂上, 学生只是单纯地被动接受知识, 对处理原理与所涉及的设计要求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不好。如何从基础出发, 更清楚地表明水处理构筑物与水处理原理、水处理工艺设计与水处理效果之间的关系, 是广大环境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 在教学中引入水处理仿真模型能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水处理仿真模型与实际水处理设备相似, 是实际构筑物的缩小版, 其构造、水流特征和处理效果如同在工艺现场看到的一样, 具有强大的仿真能力。仿真模型引入到环境专业教学课堂中后, 学生可以逐个选择水处理工艺所需管道配件和水处理构筑物, 并完成整个水处理工艺系统的连接与仿真, 根据需要改变参数和装置, 进行探究式学习,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开阔思路, 加强对水处理工艺的理解。利用仿真模型可以使学生快速了解水处理原理与水处理构筑物构造, 并掌握水处理工艺基本设计方法, 还可以弥补污水处理厂只能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参观, 无法实际操作的不足。此外, 仿真模型还可以验证学生水处理工艺设计是否合理, 并可对工艺流程进行改造, 同时进行仿真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水处理仿真模型可应用于水处理工艺设计、水污染控制、水处理原理与技术等多门环境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二、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模型的优点

1. 有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水处理仿真模型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听讲形式, 使学生既掌握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 又可以自己展开实验设计,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仿真模型操作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重复教师的操作, 而是主动地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样的处理要求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法、不同的工艺程序, 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仿真模型教学富含趣味性、可操作性强, 仿真模型设计具有科学性、逼真性, 使用具有可重复性和可视性, 趣味性及可操作性强。将构筑物仿真模型应用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中, 能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操作、去分析、去解决。在仿真模型上, 同样的场景可以重复去设计并进行相应的修改。仿真模型的引入, 创造了一个模拟的训练平台, 提供了全新的实践体验, 巩固了理论知识。

2.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水处理仿真模型在环境专业课堂上的引入, 使得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 进行分析、实验操作、提交结果分析报告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引路人的角色, 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设计实验并验证实验结果。

3. 突破教学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水处理仿真模型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和解决学校离污水厂远, 交通不便的问题。仿真模型在课堂中的引入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学生不必拘泥于处理现场, 可以回到学校继续进行研究, 这样就可对水处理的原理、方法有较明确的认识, 对实践中的难点也有了准备, 当他真正走出学校时, 能做到心中有数, 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 改善了教学效果。

4. 提高了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口授为主, 多采用多媒体加黑板的方法, 一些机理较为抽象, 教师讲授困难, 学生理解困难, 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模型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使枯燥干瘪的内容生动起来, 知识点更直观,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仿真模型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处理仿真模型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展开学习的模拟实践环境,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水处理仿真模型引入环境专业教学过程中后, 学生们培养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各种技能, 了解、掌握了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性能, 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及参与科研课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学生在仿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兴趣, 不断地投入, 并尝试各种变化, 达到了我们追求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与过去相比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有益, 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可以预见, 引入仿真模型辅助环境类课程教学, 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仿真模型会不断发展, 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万志平.仿真软件在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4) :76-79.

[2]陈朝.MATLAB实验仿真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5) :92-93.141.

[3]刘瑶, 刘捷, 曾超美.模拟装置辅助教学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6) :95-96.

[4]康秀兰.仿真模型在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当代医学, 2012, 18 (14) :1-2.

专业模型 第11篇

[关键词]能力素质模型 商务英语 构建 应用

[作者简介]邱国丹(1975- ),女,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从事商务英语教育与研究。(浙江 温州 325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实施”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20080540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183-02

能力素质模型是指完成某种特定的工作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能力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在国际上,能力素质(Competency)方法被许多著名的管理公司和先进企业接受并得到广泛运用,被用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区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能力素质模型在中国刚起步,目前还只有少数几家知名的技术型、创新型企业,像海尔、联想、华为等引进国外能力素质模型理论并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文旨在探索将能力素质模型方法应用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构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意义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但是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没有相关教学大纲加以规定,通常由各个学校笼统地定位,如把“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定为教学最终目标,但对具体要培养哪些能力和素质并没有确切的论述,以致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和内容缺乏科学依据,严重影响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源头找起,确定本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才能确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与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训练,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本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研究培养这些能力素质,确定并满足企业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中的各种能力素质,尤其是核心能力素质,对实现零距离就业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并且可以为其他专业紧扣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

标、进行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二、构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外贸公司、生产型企业等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外贸经理、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翻译文秘人员、会展服务从业人员等工作。围绕上述主要就业岗位,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全方位评价法和观察法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调研,通过收集、分析和整合数据,确定绩优员工所具备的工作动机、工作能力、知识与技能、工作态度、个性和品德等。从而得出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从业人员重要能力素质主要包括责任心、沟通能力、主动性、专业知识、认真度、学习能力、服务意识、坚韧性、诚信、团队精神、细心等素质。

1.调查问卷分析。受到师资和其他办学条件的限制,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不可能根据以上每个岗位各自的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定岗教学,因此只能把上述调研结果加以整合,以着重培养那些在岗位素质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能力素质。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这些关键能力素质的分值并加以排名,下表列出了排名前12位的能力素质及其分值状况。

责任心以总分972的分值排在第一。责任心是构建德育教育立交桥的重要基础,而以往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往往忽略了责任心的培养,这次调研结果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认真度位列第二,说明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岗位对认真度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我们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应该推崇认真的态度。现在的一些学生往往好高骛远、心浮气躁,而本专业需要学生脚踏实地打好基本功,未来也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地、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件工作。因此这也是需要引起本专业师生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沟通能力位居第三,本专业学生的大部分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在公司、工厂、客户、银行、货运公司等之间起到协调作用。同时也要求较好的英语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以处理国外信函,对客人的需求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的21世纪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时,更不能忘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此外,岗位业务操作技能已经是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最主要的培养目标,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团队精神、服务意识、主动性、创新能力是优秀涉外工作人员积极的工作态度,需要在专业教育中着重培养。坚韧性也很重要,因为像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都是比较辛苦的工作。现阶段做外贸的形势日趋严峻,有时候连询盘都很少,需要他们耐心地去跟踪以前的客户,开发新客户。

2.构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根据以上统计分析的结果,我们就可以确定本专业学生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每个模型包括若干个素质要素。素质要素是指针对特定岗位或任务的素质要求,并且是那些与工作绩效最密切相关的内容。每一项素质都需要有一条简短的定义和若干条行为指标;每一条行为指标都需要有一个叙述性的定义和一个等级量表。对关键能力素质按照其重要程度做科学的排序,使教育工作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哪些能力素质对学生就业后优良的工作表现至关重要的,下图是经过简化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

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模型中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就是我们在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中的培养重点。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可以改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笼统模糊的现状,找出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地方,确立本专业教育明确详细的培养目标。我们把以上所得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区分为显性能力素质和隐性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哪些能力素质可以通过开发和教育培训获得,而哪些胜任素质却不易获得,再根据这些能力素质在模型中的排名来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等级,从而确定在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中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素质。然后研究培养这些能力素质的科学途径和要求、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并付诸于实践,使专业教育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以下是参考能力素质模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几个例子:

1.根据模型中对主动性的要求设计模拟训练任务评价标准。工作主动性形成的原因包括信仰思想意识推动、激励形成的推动以及惯性推动即靠单位长期形成的工作氛围和个人的工作习惯来推动和维持。其中后两点都可以作为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的指导思想,即每个模拟训练任务评价标准的设计都要注意是否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让它不仅能用来非常具体地评价受训者的表现,还能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在给价格谈判模拟实训项目指定评价标准时,可以规定按照“谈判者”对本次谈判的准备充分程度、英语语言技能、谈判策略和技巧以及表达方式给予评分。但如果谈判结果超过了一方的价格底线,那么要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对这一方扣除相应的分数;如果谈判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要根据双方的努力程度进行相应的扣分;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谈判不够投入的类似“走过场”的情况。

这样的实训任务评价标准设计包含了工作主动性形成所需要的激励措施。因为英语语言水平只是分数构成的一部分,高分的取得还需要受训者在课前充分的、自发的准备和课上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坚持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为实训项目设计的重要原则,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学习氛围,学生也会养成主动积极的做事习惯。而这种习惯可以带到他们未来的岗位工作中,让他们能及时发现机遇或问题,并迅速做出行动,甚至在工作中为自己创造机会,或在问题出现前提前行动,避免问题发生。

2.根据模型中对岗位业务操作技能的要求设计实践教学。培养岗位业务操作技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工学结合”,即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第一线的环境让学生进行直接操作的实训模式。商务英语专业也在尝试借鉴其他专业的成功经验开展“工学结合”,然而对外贸易部门及各类涉外企业一般不愿意接纳整批学生实训。那些愿意接受的企业也通常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训的内容和方法往往背离初衷。即使有些企业有心充分利用一些优秀的实习生,但因为每一实训期通常只有半年,企业考虑到大部分客户不喜欢更换业务员,半年后让别人接手也会比较麻烦,因此也不会放手让实习生去做实质性的工作。然而,模型要求学生须具备能胜任实际岗位基本日常操作的技能。由此可见,传统的“工学结合”实训模式并不适合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学。本专业的实训要与“校外企业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来培养实践能力”的方式区别开来,探索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新模式,即学生不用到校外企业工作,却也能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训模式,即企业合作创办校内公司,实现双赢。

针对企业空间拮据的问题,可以由企业指派优秀员工来校内公司指导学生。为更好地发挥效用,此模式应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辅导。首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前期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即创设日常岗位业务操作的仿真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反复训练直至学生掌握为止。教师应改变以往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合适的内容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比如按照外贸流程来进行国际贸易英语的教学。掌握了典型商务活动的工作过程,我们就可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为每一个工作任务确定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相关知识。然后采用项目教学法,安排虚拟项目的训练,再按照由浅至深的顺序反复操练。有了前期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学生就可以在企业导师的点拨、指导下完成其带来的真实任务,使他们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而且可以掌握工作技能和完整工作过程的思维能力。而学校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快速结合,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并结合公司业务,给学生补充所需理论知识、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自学,提高综合素质,建立起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体系。学校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成立多个公司或工作室。一个年级的学生实训时,下一年级的学生先安排观摩,熟悉程序和基本操作,这样实训基地的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延伸下去。

将能力素质模型引入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建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模型,有助于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必须承认,以上能力素质模型虽然是适合目前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教育需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素质模型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修改优化。此外,因为各地学生就业环境不同,不同地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素质模型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何志工,李辉.基于胜任素质的招聘与甄选[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胡八一.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案例精选[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3]刘亮军.浅析高职教育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J].科技资讯,2008(8).

[4]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编委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王可忠.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大众科技,2005(1).

[6]McLagan,P.A.Models for Excellence[M].Washington.DC: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983.

专业模型 第12篇

学生工作千头万绪, 头绪繁多, 从这些众多繁琐的工作中找到主线, 分清主次,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针对中国海洋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面的思想实际和发展特点, 找到与本专业相通的德育理念和模型, 在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的“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这个主导思想指引下, 构建具有浓郁专业特色的工作思路, 寻找将德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特色育人方法。

笔者以大家熟悉的食品专业术语和模型, 提出了本科生“营养金字塔”、研究生“发酵工程”具有浓郁专业特色的工作思路。展示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的思政理念, 简单易懂, 易于操作,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生动活泼, 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够一目了然。在“双项工程”中, 我们通过体现专业特色的德育工作, 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营养金字塔, 育人始到金”的本科生德育理念与模型

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沙词九首》里有句名言,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意指经历了千辛万苦, 虽然辛苦, 但只有淘尽了泥沙, 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 育人也要坚持不懈, 做长期努力。通过开展营养金字塔系列活动, 多方面给予学生成长以充分的养分, 把育人工作做扎实做透, 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技能与实践教育、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个性发展与人生规划四个层面的教育计划。其特点是板块式、整体性的集体教育。

人的食品营养摄入是从最基本的元素开始逐步到高级元素的摄入的过程, 什么东西摄入多, 什么东西摄入少要有机地搭配, 才能达到合理的效果。为指导人们合理营养, 营养学会提出了食物指南, 并形象地称为“4+l营养金字塔”。“4+1”指每日膳食中应当包括“谷类薯类”、“水果、蔬菜”、“蛋白质”、“奶制品、豆类”四类食物, 以这四类食物作为基础, 适当增加“盐、油、糖”。塔尖为适量的油、盐、糖。这四种基本成分加上塔尖叠合在一起恰似“金字塔”。

育人也需要多层面的营养, 为此构建了四个层面的教育 (见图1) ,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和准备。

“金字塔”的第一层也是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 它构成塔基, 应占人才培养中的很大比重。读书育人最基本的营养应该是品行和道德的教育, 这是建立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体系的最基础的部分, 也是金字塔的底部基础, 奠定这个基础才能够使人在科研和学术的研究中逐步走向金字塔的顶端, 达到科学境界的高峰。“金字塔”的第二层是专业技能与实践教育, 它决定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金字塔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金字塔”的第三层是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依托学生会、研究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整体素质。“金字塔”的第四层为人生规划与个性发展。主要开展职业规划系列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这四种基本成分叠合在一起恰似“金字塔”。

2“发酵工程, 激扬人生”的研究生德育理念与模型

发酵是一个过程, 发酵罐能够顺利发酵, 需要外因素 (氧气、温度、压力) 和内因素 (菌种、营养素) 的共同作用, 才能促进需要的发酵产物出现。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板块式的专业基础和素质教育, 它将重点转入科研学术, 或者说是课题研究。食品研究生人才培养像是一个发酵的过程, 通过三年或者两年的“发酵”来实现个人价值, 这种个人价值实现的结果是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和拥有一个广阔的事业。

研究生发酵工程的内因素包括:菌种 (研究生) , 营养素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等) ;外因素包括:氧气 (各种信息) 、压力 (就业压力) 、温度 (社会环境) 。

以学术科研为发酵物, 在学习期间添加人际情感引导和职业发展指导等这些营养物质, 最终发酵结束后学术有成, 使其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美好前程。

营养素的添加要靠学院的组织领导和研究生们的积极配合, 依托专业知识和实验室平台,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和综合素质培养提升等, 帮助学生顺利“发酵”, 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研究生德育理念与模型 (见图2) 与本科生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 大学四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成熟阶段,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 放在塔基, 相对研究生思想比较成熟的特点而言, 占得比重更大。其次, 本科生阶段更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 而研究生进入导师的课题研究领域, 更具有科研学术特点。第三, 本科生经历中学的应试教育, 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 就在大学期间给他们补课。而且本科生对自己不了解, 更不了解专业、职业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因此“职业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比重占得最小, 就像是“油、盐”, 也是人生必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研究生的能力普遍较高, 各方面比较成熟, 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可以通过职业能力提升来完成。第四, 我们突出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生的心理教育也很重要, 但是心理问题一般呈现显性, 容易发现, 主要是个性缺陷、不适应、学业问题、上网成瘾等, 通过个人努力和外界的帮助容易解决。而研究生因为年龄阅历学历的关系, 他们的压力比本科生更大也更紧迫, 更具有社会性, 主要表现在“经济、婚恋、就业”方面, 普遍经济上不想依赖父母但又难以独立;而“婚恋、就业”以女研究生为主, 该专业的女研究生比较多, 大约是70% (175/249) 。本科生女生比例是61% (266/436) 。由于研究生的个性比较成熟稳重, 内在的焦虑和不安显露不明显, 呈隐形状态, 不容易发现, 但是一旦爆发就很危险。尽管学生的很多问题通过个人调节和努力也能解决, 但也需要外界提供各种条件帮助他们摆脱这种焦虑和不安。比如, 可以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奖学金额度、增加导师们对学生的补贴、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 来解决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和其他学院 (尤其是男生多的学院) 建立联谊关系, 为女研究生们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帮助解决她们的婚恋问题。

通过学院德育理念和模型的确立与实施, 这项工作抓住了工作重点和要点, 理清了工作脉络。但是它只是骨架, 还需要开展细致多样化的工作, 进行不断的丰富和补充, 德育工作才会有血有肉, 才会取得显著效果。

摘要:笔者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特点, 找到体现专业特色的德育理念和模型,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思路, 寻找将德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特色育人方法, 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德育理念与模型,专业特色,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霞, 等.德育理念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 .

[2]张铁勇.论美国德育理念的变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上一篇:旅游孔子学院下一篇:计算机无线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