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课堂活起来

2024-06-17

多媒体让课堂活起来(精选12篇)

多媒体让课堂活起来 第1篇

●多媒体让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

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 我们意识到以往的“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历史课堂根本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 使学生的思想容易开小差, 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 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每位航海家的路线, 让计算机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 并配以声音讲解。当学生答对问题时, 让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一个笑脸, 一个翘起的大拇指, 一个正在开放的大红花, 还让计算机发出声音——“答对了, 你真棒!”满足学生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 整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 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多媒体让历史教学内容“活”起来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教师单纯地传授, 学生单纯地背诵记忆。教师所教的和学生所记的都是些“死”的历史知识, 久而久之, 学生就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却可以让这些死的历史知识“活”起来, 让过去的历史重现。如讲授《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节课时, 我把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引入了课堂。侵略者疯狂掠夺的画面和大肆烧杀的场景, 把学生带入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中。学生看后心潮起伏, 义愤填膺。在交流感受时, 学生或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 或诉说“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或表明“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的决心……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 使历史课堂教学达到了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的境界。又如讲授“西安事变”的内容, 西安事变发生后, 国内各派的不同态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亲日派何应钦兵围西安, 欲置蒋于死地;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 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敌人, 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 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这几个电影片断, 经过讨论交流, 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 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 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让历史教学内容“复活”再现, 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主动, 学得有效。

●多媒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第2篇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感悟课文,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能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不单纯是教育技术的引进,而且还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近几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它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操作简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音乐课还是体育课,都能发挥巨大的功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逐步进入课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

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优化教学的手段,正是这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努力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语文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丘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生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让学生亲临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进入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如教学小学低年级《小蝌蚪找妈妈》时,让学生看课件,在屏幕上出现了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的游来游去的找妈妈的动画影象,这些生动的动画影象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它那奇妙的变化,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的情绪高涨,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认真阅读课文,从而教育学生做事不灰心,坚持不懈就能成功的道理。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既保证了学习过程的积极进行,又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如:在教学《雾凇》一课时,由于孩子没见过雾凇,对雾凇是个模糊的概念,如果单靠嘴巴的语言描述去启发,学生会提不起兴趣,所以上课前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雾凇的图片。雾凇波澜壮观的画面顿时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声音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引导学生自由畅想,感悟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自读自悟。品位课文意境,读出课文韵味,学生们学得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教师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二、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师生的朗读讲究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讲究的是声情并茂。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确很不错,但是,在今天的语文课上,加入适当的音乐,会让朗诵更加感人,更能打动人心。如:在讲语文课《秋天》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诵来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秋天,因为这是一首现代诗歌,适合朗诵,但由于描写的秋天和我们所处地方的秋天差别较大,学生们反应平淡。鉴于当时正是秋天这种情况,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描写自己身边的秋天。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写作;而后我又用多媒体给学生们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让学生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诵自己的作品。学生们朗诵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既当了一次作家,又当了一次朗诵家。朗诵刚进行完,就给学生提议给自己的作品配上图画,这样会更完美。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展示学生多种能力的机会,于是让绘画功底好的同学依据作品配画。学生画得很认真,真正画出了他们眼中的秋天,学生又一次成了美术家。在这一堂课中,学生的写作、朗诵、绘画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节课中的资源,加入音乐、绘画等元素,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多种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形象直观的理解感悟课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根据课文的描写,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析从而形成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多东西单凭凭空想象是很难达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境的,而如果有视频的有效补充,会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那份浓浓的父爱,学生也知道是,但是并不是很深刻。我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电视朗读散文,当画面回到旧社会,当听到感人肺腑的朗诵,当看到视频中作者的父亲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橘子,正如文字所描写的那样,“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都被这画面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还需要老师去如何的讲解什么是父爱吗?

再如:在讲解《苏州园林》这一课时,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的特点什么是图案画,什么是美术画,苏州园林又是如何的美丽、自然,仅仅通过文字的描述是无法深入感知的,我从网上下载了和课文每一段的描写相配套的图片,然后制作成视频,加入适当的音乐,再让学生边朗诵,边看视频,学生自然而然被苏州园林的美所震撼。同时,我还下载了关于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看完视频,学生对于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的认识,比教师给他讲多少遍都认识的更加深刻、明白。

四、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一的讲授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少,因而教学效率低。课文教学是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它涉及量大、面广,利用传统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在教学时,我把课文的重、难点、文本、图片、词句训练、练习题等设计编成课件,课件环环相扣,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师精讲学生多练,生与生之间协作讨论、交流和发现、探究,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主体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如在教《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有些人常常借他人势力,长自己威风,这种行为是值得鄙弃的”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只虎要吃狐狸,狐狸大肆夸口骗老虎,老虎跟着狐狸走,百兽见虎大叫“虎来了”而后逃跑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画然后再问学生:“百兽都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课后我安排了小蝌蚪尾巴为什么不见的小知识和一首赞扬青蛙的小诗,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还告诉他们这些书上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是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老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中多加运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妙用多媒体,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第3篇

一、声像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其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作为教师都想尽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教学课件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出某种“情境”。例如我在讲授《动物的防御行为》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影视片段“动物的伪装”给学生观看。通过影片的播放,将森林中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各种小动物如刚果地衣螳螂、叶尾壁虎、舟蛾、尺蠖、蜥蜴等呈现给学生。通过这个影视片段,让学生犹如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感受到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而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这些小动物绝妙的伪装叹为观止,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

二、化静为动,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花的传粉与受精过程”,我设计成一个动画过程:一粒黄色花粉从成熟的花药里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静止一会儿,受柱头上黏液的刺激开始萌发,花粉管先伸出一点点,随后慢慢地生长、伸长,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也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往下移动,花粉管穿过花柱伸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后,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囊,顶端破裂,接着两个精子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此时旁边的注字改为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又进行两次闪烁。在这—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变得比较容易了。再如《物质运输的途径》只从文字和静态的图片给予展示讲解,强调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流动,学生不理解血液是如何流动的,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血液循环途径,则可直接观察到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的速度和方向,直观形象,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准确长效。

三、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突破重难点

生物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述《血管与心脏》时,利用媒体动画和视频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心脏的动态收缩图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心脏的主要功能。随后画面进行动态分割,展示心脏的内容结构,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几个腔、房,室壁的薄厚,与心房、心室相连通的血管,瓣膜开放的方向,血液的流向等。从而高效地解决了“四腔、血管、瓣膜、血液流动方向相统一”的难点问题,同时还能清楚区别动、静脉、毛细血管的知识等。这样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问题和及时的反馈,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而且节约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又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再如在教学“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时,其中的一个重难点就是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圆点分别表示有用的物质、没用的物质及细胞内部产生的废物,通过这三种圆点在细胞膜之间穿过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重难点问题,生动形象直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学生的知识量有限,阅历浅,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而生物学知识具有知识性强,时空大,微细结构多等特点,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带来困难,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瞬间表现那些在时间、地域上彼此并不关联的事物和生命现象。例如讲爬行动物时,老师无法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又不能将大型的爬行动物拿到教室来展示,使用多媒体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爬行动物,还可以展示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让学生领略当时爬行动物生存的环境和种类,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地球上爬行动物种类减少的原因。再如,在讲生物进化和生命起源问题时,受课本和大脑思维的限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怎么也讲不清,怎么也听不明白。使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把远古画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生动而好奇,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起源如此漫长,进化过程如此曲折。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生动、鲜明、形象的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让课堂活起来 第4篇

●创设兴趣情境, 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 破坏学习的向心力, 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 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 较脆弱, 缺乏学习动机, 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 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教师教学新课时, 可以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 利用媒体安排一些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 创设兴趣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小数乘法”时, 利用课件创设“水果店”场景, 提供一些水果及价格:苹果每千克3.10元, 梨子每千克2.20元, 菠萝每千克2.40元, 香蕉每千克3.50元。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 购买2千克以上, 算一算, 要用多少元钱, 怎么算的?真实的购物场景, 使学生产生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激起了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 学生很快就知道了本课的学习目的, 教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小数乘法, 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创设问题情境, 探索新知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儿童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 若刻板地去教, 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动机弱化, 以至消失。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学时应设法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逼真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 在教学“6加几”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场景:一群小学生排队回家, 其中男同学6人, 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 列出算式:6+5, 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 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 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 (1) 7、8、9……, 一共有11个人; (2) 把5分成4和1, 4和6组成10, 10+1=11; (3) 把6分成5和1, 5和5组成10, 10+1=11; (4) 6+5=11, 因为我知道5+5=10, 10+1=11……这样, 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 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 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去探索, 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而且激发了学习动机, 让学生接受智慧的挑战, 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感受”的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操作情境, 应用新知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 从而亲手发现新知, 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 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 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就必须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 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具体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如教学元、角、分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和小熊一起逛超市”。让学生拿自己准备的“钱”自主参与购物活动, 营造一个真实、有趣的操作情境, 使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如何算钱、付钱、找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考虑如何用钱才合理, 对所学的知识得以检验、运用, 诱导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使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这就是有效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要利用多媒体能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这一特点, 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 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激发求知欲望, 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 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2.情境的创设要为完成学习的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

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引发情感, 使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欲望。因此, 情境创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 要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3.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情境创设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内容, 也是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 设计时应考虑它是否有利于其他教学设计环节的展开,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能否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强烈关注, 进而产生由于认知上的不满足去进行主动探索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解读 第5篇

【关键词】:善于架梯 乐学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课堂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在教学中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教学的魅力和快乐,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共同的主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结合学科课堂变革的要求,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未来为重点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

《中国农村教育》

2010年08期 2011年03期 2010年01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多媒体让课堂活起来 第6篇

一、教学内容“活”——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怎样把数学的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现代教学中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就能变许多的“不可能”为现实,让课堂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时,我曾去超市录了一段影像,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摄像机的镜头“逛超市”,在超市中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说是学数学,也可以说是逛超市。

二、教学手段“活”——活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在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时候该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时,必须保证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一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目标。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遵循媒体的特性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要用“活”,而且要“活用”。

在学习圆的知识时,学生容易把球和圆混起来,为了搞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再传统的实物展示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多媒体播放三维动画,把球剖开,横截面就是圆。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区别,还知道了联系。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多媒体能直观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首先由学生动手剪、拼,学生用三种方法(剪成两个梯形、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一个五边形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熟知的长方形,再由学生汇报展示给全班同学,找准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归纳这几种方法的共同之处,进而发现拼出的长方形就是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而推导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在此基础上作一定的拓展延伸,在两条平行线之间逐个展示等底等高但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有的端正,有的倾斜。还有的特别倾斜,以不同颜色填充各个平行四边形,逐个出现,几个平行四边形展示完后,在视觉上给学生造成错觉。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几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点?然后进行验证,这几个形状各异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最后推导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成功地辅助教学,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愉悦而兴奋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能够理解,并用简洁语言描述,准确找到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拓展能力。

三、教学机制“活”——灵活

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让数学机制“活”起来。

信息技术让教学设计更显智能化。在交互式练习的课堂上,例如低年级的口算练习,一人一机,上机操作,看口算题输入正确答案。及时显示结果:对几题,错几题,正确率,最后判别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调整时间和难度系数,人人可以享受成功。教师通过控制程序可以知道全班学生整体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实现因材施教。

四、学生思维“活”——活跃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标,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例如,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中用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别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圆圈)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进行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在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找准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与拼成的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演示,步步引导,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推进,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帮助学生悟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样在在教学圆面积的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学生领会了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如“变不规则为规则”“平移”“拼凑”等思想之后,当把圆平均分成16份后,也可让同学们自己拼凑,同学们拼出的图形各不相同,由此推导出计算圆面积相同的公式的多种方法。

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误区,例如有的教师“单一选择媒体”特别“依赖”计算机,让“黑板”成为摆设。其实,选择媒体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一味追求形象化,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将有负作用。总而言之,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力求多媒体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活”起來,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精彩起来。

【参考文献】

[1] 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3]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6.5.

多媒体让课堂活起来 第7篇

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单是教师, 更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这些都告诉我们,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趋势, 能够更好地使教师具体、生动活泼地展现所要教学的内容, 还能用直观、具体、形象的手段去感染学生,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无论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媒体,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的。所以, 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的时候, 要首先考虑该媒体是否适合本次课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完成的任务内容, 否则, 不但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 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 擅用媒体,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 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 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 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机, 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片段1]幼儿识字

如果以“1张嘴+1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幼儿识字教育必定以课堂效率低下收场, 因为“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不能引起幼儿兴趣, 幼儿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学习效率低下。但是若能加入媒体技术加以渲染, 课堂效率将明显提升。比如, 在认识“上”“下”两个字时配以图片说明及动画演示将会大大激发幼儿兴趣, 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让幼儿掌握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片段2]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传统的“1张嘴+1本书”的教学模式很难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直接训练与培养, 对教师本身的个人能力要求也相当高。但若能合理利用媒体技术来展示与训练, 效果将非常明显。这里以一个传统的“眼疾手快”游戏为例, 传统教学模式做这个游戏对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相当高, 教师表演得不好, 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起不到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目的。但若做成媒体游戏, 不但免去了教师个人能力要求, 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将有非常明显的促进效果。

[教学片段3]“眼疾手快”游戏

1小粒子放入3个碗中的最左侧碗内盖好, 3碗快速不停变化位置, 最终停止后, 让参与者猜出小粒子放在哪个碗内。 (游戏很考验学生的观察力)

2. 擅用媒体, 动态演示, 化抽象为具体, 加深知识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常常遇到需要解释些抽象的东西,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描述与表达。比如, 时间上的《时、分认识》、数学运动轨迹推导等。

[教学片段4]钟表时间认识

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难度。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实物展示, 往往由于实物钟面较小不利于学生观察, 并且存在拨动分针、时针不作相应移动的缺点, 不利于时针、分针和秒针间关系的认知。只有充分利用媒体展示与动画演示才能更加形象直观的让学生观察到“时针、分针和秒针间的关系”,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观察Flash时钟动画演示得出结论: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教学片段5]数学运动轨迹推导

数学运动轨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如何协调教学活动和数学抽象性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传统教学模式中仅靠教师的讲解论述与学生的空间想象根本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甚至严重的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 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轨迹方程推导时就望而生畏。其实, 在教学中, 若能充分利用媒体:文字、图像、图形、动画, 化静为动, 动静结合, 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 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使教与学充满生机, 使学生学得主动, 老师教得轻松。下面我们看一个求轨迹方程的例子:

如图1, 过椭圆的左焦点F1作弦AB。过原点O作弦AB的垂线, 垂足为M, 求点M的轨迹方程。

此时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老师就得挖空心思的提醒与讲解, 而学生就要费尽心思地展开空间想象, 但结果未必能取得预期的轨迹方程。然而, 如果我们利用媒体工具“几何画板”来演示:拖动主动点A在椭圆上转动或制作点A在椭圆上运动的动画按钮, 跟踪点M, 得到点M的轨迹是一个小圆。如图2。

显然, 只要求出这个小圆的方程就可得点M的轨迹方程, 问题一下子就变得简单有头绪。

那么, “怎样求出这个小圆的方程?”

这个轨迹是一个圆, 而且是以OF1为直径的圆, 是不是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做出来。

因为OM⊥AB, 所以|OM|2+|F1M|2=|OF1|2, 若设点M的坐标为 (x, y) , 点F1的坐标为 (c, 0) , 则:

这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

“啊!这么简单?”同学们都惊讶起来。

3. 擅用媒体, 归纳总结, 提高知识积累与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的知识随着教材内容的讲授逐步积累,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整理、不断归纳、不断检测, 像滚雪球一样, 把有关的知识联系沟通起来, 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规范化、条理化。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越用越强, 从而就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教学片段6]化学知识点的归纳与整理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变化纷呈, 任何反应条件的改变都可能引起结果不同。如果不能从中掌握一些反应规律, 疲于“死记硬背”, 将很难适应。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是学习好化学的重要前提。但若用“1支粉笔+1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显然受限于“黑板”的大小, 知识点前后不能有效联系, 不能系统化、条理化地学习。但若用“Powerpoint”、网页等媒体工具展示将会有很好的效果, 因为媒体工具不再受限于展示空间的大小, 超链接能有效地用于知识的联系, 系统化、规范化、条理化将水到渠成。

总之, 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注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具有很强的融合性, 可以将大量的媒体资料有效地结合起来, 它能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 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走进课堂教学, 它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 它的有效运用, 不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因此, 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所喜爱与青睐。只有教师巧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选取媒体素材,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有效课堂教学,学科整合,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多媒体让课堂活起来 第8篇

一、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看黄果树瀑布》一文,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怀着孩子般的童真与好奇心,以两个小孩子的游览为线索,真实地记叙了参观中外闻名的风景区贵州黄果树瀑布时的所见所闻。学习这篇课文,要求学生了解风景名胜黄果树瀑布的特点,与作者一起感悟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激发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很多学生并没有机会到贵州去旅游,所以对黄果树瀑布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贵州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学生顿时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黄果树瀑布。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大屏幕上看到了黄果树瀑布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瀑布真大呀……”“黄果树瀑布真壮观……”“真像一条从山上飞落下来的大河”……学生们置身于黄果树瀑布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 由衷的爱, 这里运用电教媒体, 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 一节课下来, 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真正达到了学中有乐, 乐有所学的目的。

二、利用电教媒体激发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猫》是一篇介绍猫的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 录像里的猫的外形、动作、叫声……学生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猫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猫很美丽,很可爱,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猫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猫。”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猫的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猫的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

三、利用电教媒体启发想象,全方位理解文本

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想象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

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活”起来 第9篇

然而,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中, 却显得“活”气不足, 其主要体现在:

1.本末倒置, 滥用媒体。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许多教师纯粹是为“多媒体教学”而利用多媒体。如何把课件制作得精美考虑得多, 如何合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料为语文教学服务考虑得少。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忙着播放预先制作好的课件或剪辑的资料, 既不深入讲解, 也没有重点、难点的板书。把语文课上成了近似美术、音乐的欣赏课。使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 学生所获多为“转瞬即逝”的影音杂烩, 学生的语文素质, 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2.课堂结构呆板、模式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就是要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来看, 语文多媒体教学在课件制作和课堂结构设计上,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无非是:展示音像资料、介绍知识———展示思考、讨论的问题———学生讨论作答 (或画图或填表) ———展示参考答案。在课堂上“以机代人”“以机代教”, 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教师上课就像已设置好程序的机器, 按部就班。如果碰上不熟悉操作的教师, 或中途机器有故障, 或学生的提问、作答与原设计程序不同, 而造成中途冷场等情况, 令人兴趣大减。语文课完全缺失了原有的机动与灵活, 生动与风趣。

3.师生交流、渠道不畅。目前, 在语文多媒体课堂中, 要么是教师滔滔不绝, 要么是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过分强调“人机对话”, 忽视教学中师生心灵的沟通, 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大削弱, 甚至造成隔膜,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语文课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语言文字自有其想象、概括的特点。就直观性而言, 它逊于其他传媒, 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语言文字留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但现在, 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 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

上述不足的存在, 使语文多媒体课堂少了语文课固有的生动、风趣与灵活, 少了教师的激情与风采, 少了学生的朝气与活跃, 给人一种“死板”的感觉, 也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现状, 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 发挥其最佳效益, 就必须使广大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 必须从语文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上加以思变, 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活”起来。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思想观念“活”

现代教育的革新, 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 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不要以为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手段, 就算“教改”了。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及作用是使语文多媒体教学活起来的思想基础。

因此,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在多媒体使用的问题上首先必须把握好一个运用的度, 必须贯彻“需要就用”“自然和谐”的原则, 用得“准、巧、活”。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为了应用多媒体。

其次, 多媒体语文课堂上仍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在课件制作、课堂结构设计、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 多注重实效, 少搭花架子, 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二、多媒体语文课堂的结构设计“活”

1. 突出学科特征, 体现文体、课型特点。

听、说、读、写, 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 这些特征在语文多媒体课堂的结构设计上要有很好的体现, 决不能以视听代替朗读, 以视听代替训练, 以视听代替讲解。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以体现出各种文体、课型的特点。如诗歌、散文则要侧重于创设情境、引发联想, 指导朗读、品味语言;小说、戏剧则要侧重于再现故事情节, 再现人物形象, 进行比较、分析, 指导学生表演;说明文则要侧重于多角度, 多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观察, 展示事物的特点, 指导学生从结构、功能、用途等方面说明事物。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灵活、容量大的特点, 上好作文课、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等。

2.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结构设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因此,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图、音、文交互的特点,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设计巧妙的情境, 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 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

三、多媒体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活”

多媒体让课堂活起来 第10篇

一、巧设导入,先声夺人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匠心独运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有效地将学生课间的散漫状态调整到课上的紧张学习状态,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小学英语教材中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单词和对话,因此,很多生活中的工具、图片或者实物都可以被当作教具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授买卖东西、购物时,我将我儿子常摆弄的几件东西拿到教室,放在了讲台上,和学生说:“我要将这些小玩意儿都卖出去,同学们看看有喜欢的吗?”看到玩具,每一个学生都蠢蠢欲动, 他们纷纷凑了过来,通过买卖的过程,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英语交流。这个活动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英语情境,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多变方式,游戏激趣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之一,将游戏有效地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能转变传统讲练、跟读的枯燥现状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趣味课堂,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课堂教学游戏化、趣味化。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将课堂设置为竞技场,将游戏转变为竞赛,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斗志,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还能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通过竞赛获得成功和荣誉。只有多让学生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主体情感,积极地唱主角,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简笔助阵,形象生动

简笔画是小学生的最爱,而且简笔画是一项集手、眼、脑于一体的活动,具备直观、生动、形象等诸多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记忆,提高效率。但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学挂画,这也迫使英语教师不得不自己手工制作教材挂画。这样虽然耗时耗力,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想到了让学生自己制作简笔画,利用一幅画完成一节课。如,在教授水果类(fruits)的单词时,摒弃简单的跟读教学,让学生准备了绘画工具,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水果画在纸上,如apple,banana, watermelon,peach等等,然后将自己喜欢的水果的英文名字写在图的旁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即兴对话,如,“I like apple.What do you like?”等。

四、创设情境,直观呈现

创设情境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之一,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且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编排成朗朗上口的押韵诗或是节奏欢快的歌曲等。Chant,节奏感强,朗朗上口;Song,韵律优美, 欢快流畅,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因此,教师应着重于对教材内容的研究、编排和重组,以Chant和Song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学生掌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创设表演情境。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创设适合应用英语的交际情境,还能增强学生灵活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情境再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技术手段集声、像、色、形于一体,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的介入,不仅为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秉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紧扣教材,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英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摘要: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爱好,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以“激趣”为出发点、手段和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主要从巧设导入、多变方式、简笔助阵、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五个方面对小学英语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和优化。

多媒体,让球类游戏活起来 第11篇

[关键词]多媒体;球类游戏;幼儿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有趣情景,营造轻松氛围

如何使幼儿的球类活动玩的更加精彩?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在球类游戏中,“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幼儿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从而优化了游戏的环境,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各种技能。而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中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在游戏中,它既能向幼儿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体的教学信息,又能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1.图片的作用。根据游戏内容、目标,增强游戏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动感性,有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求知欲。如球类游戏《战胜蜘蛛精》,为了让游戏有更好的效果,我为活动准备了许多蜘蛛的图片,跨越以往死板的游戏方式,而是通过图书来说话,带领幼儿进入到一个新的情境中,感受打败蜘蛛精带来的快感,并且通过自身的动作模拟投篮,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和技巧,幼儿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

2.音乐的作用。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每一个音乐都能代表不同的意境。如球类游戏—开始,随动感的音乐一起跳热身操,带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气氛;又如游戏进行到比赛高潮时,用到劲爆的音乐来渲染比赛的氛围;游戏结束后,一段柔缓的音乐放松幼儿的身心。种种迹象看来,音乐在球类游戏中的作用可是非常重要的。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参与兴趣,提高主动性

我们的对象是学龄前的儿童,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相对于其他教学手段来说,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更能满足幼儿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被动转化为主动。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自由的孩子才会更加的主动。

1.主动参与。针对当前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我们需要抓住幼儿身上的特点,采用合情、合理的方法投放在幼儿的身上,转为游戏模式。在游戏中,多媒体的作用可以决定一个游戏的成败与否,多媒体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声音的配合,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同时也符合低幼年龄的认知特点。

2.主动创新。拥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是现代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幼儿教育领域,更是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好胜、好模仿,他们会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游戏,并在其中尝试创新。多媒体网络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的聪明才智和各种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有效引导。不断创造新玩法

球类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戏中,幼儿的想法丰富多样,这时,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就要用有效的方法去保留一些可贵的创新玩法,舍弃—些不合理的玩法,保证对幼儿自信心的肯定,保留幼儿可贵的创新精神。

1。仔细观察,择时介入。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游戏情绪,观察环境材料与幼儿间的互动,观察幼儿游戏及不同幼儿在游戏中的个体差异……采用强大的多媒体,可帮助我们更全方位地观察到角角落落,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照片、视频的形式,将一些可取的创新玩法用视频和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拍照可以定格幼儿的一瞬间,视频可以将幼儿整个创新的流程记录完整,在游戏后可以与幼儿一起学习和研究,鼓励其他幼儿大胆想象,激励其创新。

2.组织讨论,引导探索。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是幼儿游戏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保存好幼儿新想法诞生的过程,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播放一些柔缓的轻音乐,放松幼儿的身心,激发幼儿创新的灵感。

四、运用多媒体。让无形变有形,帮助幼儿掌握基本技能

现在的游戏丰富多样,球类游戏更是种类丰富,材料新颖,多媒体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可以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帮助幼儿克服认知障碍,掌握基本的各项技能。

1.模拟情境。根据游戏内容、目标,将抽象的球类游戏技能转化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求知欲。如球类游戏《篮球小精灵》,为了让活动有更好的效果,老师为活动准备了许多小精灵的图片,通过自身的动作模拟各种姿势的拍球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和游戏,并且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和技巧。

2.提出并解决问题。学贵有疑,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在球类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置多层次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积极思。如小班球类游戏《森林音乐会》,在幼儿滚球击中铃铛和沙球的过程中,老师为活动创设了难度上的递增,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从而体验成功感。

多媒体让生物教学“活”起来 第12篇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而多媒体正好可以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的方式, 拓展生物课本的知识体系、教学的时间空间, 以及课堂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为生物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

一、模拟生命现象, 优化课堂教学

生物世界, 既有细微、简单的个体, 又有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既有瞬间的变化, 又有漫长的生长发育和演化的复杂过程。这些知识仅用过去“一支粉笔, 一张嘴”的模式是很难准确、生动、形象地加以描述的。况且, 生物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繁琐抽象, 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讲授内容, 不仅形象直观, 而且可以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 将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历史重现, 既可以展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又可以再现细菌、病毒的生殖过程。

同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还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演示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将生命现象过程准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来。如细胞分裂、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胚胎发育的过程等等。利用动画不仅可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细节, 而且还可以随意调节, 可快可慢, 更可以再现不复存在的原始地球、恐龙世界, 让学生真正地感知鲜明的生命现象, 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从而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 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传统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的, 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但随着电脑的普及, 教师完全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若能将其用于课件制作, 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同时, 多媒体教学在提高传递教学信息的速度和效率方面还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传统教学需要2~3个课时的内容, 如果借助多媒体, 往往只需1个课时, 而且由于调动了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知识, 既省时又省力, 大大减少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问题时耗掉的时间,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分析, 并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信息, 开拓视野, 丰富知识。这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 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改进教学方法, 突现学生主体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以教学为主, 再加上生物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 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教学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习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思考、讨论, 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氛围, 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时, 通过识图、辨图、对比、讨论、总结展示等过程, 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教学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四、突破实验难点, 增强实验效果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增加感性认识, 增强动手能力, 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这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实验能力也是初中实验课的首要任务, 而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实验课堂, 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理想手段。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将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现象以动画的效果展示, 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进而分析实验结果, 提高微观现象的可见度, 在短时间内突破重点、难点, 达到指导实验、再现实验的目的,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 一些实验由于受条件影响很难进行实际操作, 再加上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季节不可能完全一致, 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反射实验等都与我们大力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悖, 但若借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实验来演示, 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 又能对他们进行环保生态教育。

不过, 在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生物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我们不能完全用它代替实验操作, 而且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只有在亲手操作中才能得到锻炼和体现。

综上, 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直观形象性和交互性应用于中学课堂, 显示出了传统语言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强化了学习的注意力, 有效地促进了生物教学改革, 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现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但是, 多媒体的运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 它还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 注重实效, 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Th1/Th2指标下一篇:普通国省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