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娱乐研究范文

2024-09-11

媒体娱乐研究范文(精选8篇)

媒体娱乐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娱乐资讯节目,对比

一、发展概述

电视娱乐资讯节目作为一档主要以“娱乐界”明星的最新动态和趣事逸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信息节目,20世纪90年代走上电视荧屏便备受年轻观众的青睐,成为电视台的“吸金”节目。其中,作为资深的娱乐资讯节目,光线传媒制作的《娱乐现场》凭借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头羊。

随着网民队伍不断壮大,娱乐的旋风从电视领域刮到网络领域,各大视频网站纷纷踏上“自制”之路。2014年,众多网络精品节目被推出,爱奇艺网推出的《娱乐猛回头》成为其中的代表。

二、《娱乐现场》与《娱乐猛回头》的节目对比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媒介产品不再是“皇帝的闺女不愁嫁”。面对同类节目激烈的竞争,想要脱颖而出,成为媒体领域里的“一名马拉松选手”,就得注重创建节目的个性与特色,打造节目独一无二的品牌。而在这个过程中,鲜明准确的节目定位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关键。

(一)《娱乐现场》作为传统电视媒体资深娱乐节目,主打“硬资讯”,而作为网络节目的《娱乐猛回头》更强调观点的表达和发声

《娱乐现场》作为民营电视媒体创办的开创性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以“一样的娱乐圈,不一样的角度和观点”为报道宗旨,主打“硬资讯”,将节目定位于“内容新闻化、视角全球化、风格创新化、运作市场化”紧跟时代焦点、热点,适时进行专题策划,追求“独家报道”。节目受众定位于走在时代前沿追逐时尚、个性张扬的15~25岁年轻人,兼顾25~35岁中年群体。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节目将报道的重点投向电影、电视、歌坛等通俗文化的资讯之外,还囊括了戏曲、音乐会、文学等高雅文化的报道。最终,凭借其丰富的娱乐资讯、独特的娱乐评论,奠定了自己在整个娱乐界王牌节目的地位。自2015年起,《娱乐现场》改版网络平台播出。

而作为诞生于互联网的娱乐评论脱口秀节目《娱乐猛回头》,自诩为“八卦界的战斗机,评论界的VIP”。节目不再是传统娱乐资讯节目那种单纯地提供娱乐资讯外加小编点评的形式,而在于“猛主播”的犀利评论上。除了片头,几乎整个节目时段都是语速惊人、口齿伶俐的“猛主播”就新近发生的娱乐新闻给出的“最网络”“最犀利”的评论。这种节目风格与其将受众定位于90后脱不了干系。作为最强调“个性”和自我意识的90后,有着极强的娱乐精神和娱乐感官,中规中矩的播报方式已经无法吸引他们的眼球。所以,“猛主播”利用不同的视角挖掘最新鲜的娱乐看点,配以个性的图片或视频,采用最时尚的网络用语,给出最犀利的观点抓住“最个性”的受众。

(二)网络媒体节目的主持风格更活泼、更随意、更个性化

主持人作为节目品牌的重要标识之一,两者互相衬托。在早期电视娱乐类节目中,好的节目主持人是一档节目成功的关键,主持人的知名程度一度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娱乐现场》的主持人不仅是节目主播,还在节目中担任采访者,展示主持技巧和应变能力。为了扩大主持人的知名度,光线传媒公司利用报纸、杂志甚至网络进行地毯式覆盖。而作为“一无大成本投入、二无名嘴名导加持、三无炒作造势”的“三无”节目,《娱乐猛回头》的主播似乎更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匿名性。在节目中,主播全程都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即使有网友进行人肉搜索,也无人得知其庐山真面目,其最大的辨识度就是他那惊人的语速和犀利萌贱的调侃。由于其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和客观中肯、新颖独到、“入木三分”的评论,因而被网友亲昵地称为“猛主播”。

(三)从节目形态来看,《娱乐现场》仍打传统牌,但“稳中求变”,而《娱乐猛回头》更具网络化特色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延拓性,各种形态之间能够相互渗透、交融:母形态在改变,子形态在衍生,新形态在生成。在某些时候,那些看起来‘标准的’‘可接受的’和‘常规的’东西,几年以后就会变得陈腐、过时,不再能被接受。”为了尽可能地吸引和留住更多元、更分散的受众,《娱乐现场》《中国娱乐报道》也在不断升级,先后出招调整节目的形态,力求节目的形态多元化。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推出更具深度的娱乐报道;将资讯板块化、专题化,突破单一的“解说十主观评说式”的新闻资讯报道模式;采用新闻连线、现场直击、组合报道、独家策划多种形式,全面呈现更多的娱乐秘闻;更多地采用调查、揭秘的方式,来实践“我们了解娱乐界”的宗旨。例如,在《人物》这个子栏目中,节目便借鉴了纪录片的报道形式,对有“故事”的明星做一个深度挖掘,组成专题式的报道。既满足了观众想要了解明星背后故事的需求,又使节目更具深度,提高了节目的品质。而在《刘同坦白讲》这个子栏目中,则由媒体人刘同主持,他化身娱乐名嘴以微型脱口秀方式犀利点评当下最新娱乐事件。

而作为土生土长于网络的后起之秀,《娱乐猛回头》在节目形态中更注重“用户的体验”。例如,主播操着一口网络用语播报资讯、进行幽默诙谐的点评,如“三八红旗手”“偶多尅”“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也忍不了了”“学好英国话,走遍天下都能嫁”等戏谑、反讽、调侃的用语在节目中充分释放了“草根”的诉求。在剪辑方面,快速的剪辑和丰富的画面、紧凑的镜头切换,紧紧吸引住受众的眼球,让人目不暇接。

(四)网络节目凭借平台本身,抢占优势

《娱乐现场》作为20世纪90年代创办的娱乐资讯节目,一直屹立不倒,与其“面向产业化的产销一体模式”分不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节目如果没有好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也很难维持下去。所以,光线传媒建立了从创意、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到广告一整套体系,整合资源优势,进行集中式生产。在早期,作为民营公司创办的节目只能用节目换广告的方式进行宣传。随着网络的兴起,《娱乐现场》开始利用博客、微博进行话题营销,网络曝光率有所增加。相比于早期电视独有的互动方式,如热线回答问题、抽奖嘉宾、明星问答等,后期的《娱乐现场》未能免去利用网络与受众互动。

而《娱乐猛回头》凭借爱奇艺这个强大的网络视讯平台,“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占足了先机。节目还通过微博、微信、官方网站、贴吧、网络广告等网络手段进行话题营销和事件营销。为了争取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每期节目后还开放了留言板,这为受众与传者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随着弹幕的应用,带来了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高潮。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受众之间的交往也成为宣传节目的一种方式。

三、结语

媒介融合对于电视传播与制作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一方面,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收入进行分流;另一方面,媒介融合推进了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使其朝着更新颖、更多元的方向发展。从对《娱乐现场》与《娱乐猛回头》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虽然传统的娱乐资讯节目仍以“高大上”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王牌,但在节目风格与形态上都有向新媒体学习的趋势。例如,在《刘同坦白讲》这个子栏目中,主持人不再是一板一眼的“播报机器”,而是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而且,在节目中最流行的网络热词频频现身,使得传统“高大上”的电视媒体接了地气儿。而作为网络原创节目具有互动性强、灵活性强、风格更活泼等特点,尤其是网络娱乐节目。不仅如此,一向被视为“三俗”的网络节目也开始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试图打造精品内容,提升节目的品质。《娱乐猛回头》除了选择明星们的八卦新闻之外,还会抓住社会热议的话题,以一种娱乐化的形式进行解读、点评。例如,针对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天一案件,《娱乐猛回头》连续做了几期评论专题,从娱乐话题着手,将视角延伸到教育问题,并给出“有些爱是病,得治,治不好,那是癌,会死人的”犀利观点进行舆论引导,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毛玮.制作娱乐评论节目的要点探析——以爱奇艺出品的《娱乐猛回头》为例[J].江南论坛,2013(10):52-53.

[2]孙宝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析[J].现代传播,2009(5):61-63.

[3]王莉.视频网站创新内容模式探析[J].东南传播,2011(11):69-71.

[4]李翔.从视频采纳到自我产制:中国网络电视节目资质现场研究[J].新闻界,2012(14):44-63.

[5]蒋琳.光线传媒《娱乐现场研究》[D].河北大学,2005.

媒体娱乐研究 第2篇

“2010年全国电视覆盖及收视调研成果”于2010年10月29日在京揭晓。该项调查始于1999年,已经连续进行了12年,由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策划执行。调查范围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暂缺),是当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全面的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之一。

本项调查采用分层不等概率多阶段抽样,由中国科学院著名抽样专家主持设计,由国家统计局评定的高级统计师全面控制调查执行过程,调查结果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国家级统计学、传播学专家每年进行评审鉴定。本次调查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抽样点,进一步调整样本量配置,最终确定抽样点数512个,获得有效问卷18493份。在95%置信度下,抽样误差控制在1%以下。

一、卫星电视传播通路趋集中,有线与卫星接收比例渐重

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传输格局变化较大,卫星电视传播通路呈现集中趋势:一方面,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继续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普及比例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直播卫星经过多次加密调整对非法接收设备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同时也改变了一部分电视观众的接收方式。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8月,全国居民主要通过省市区级有线电视公共网(模拟网)接收各卫视频道,使用规模达1.74亿户,普及率超过半数;有线数字电视、自备卫星接收天线两种接收方式构成强有力补充。其中,以城市市区、县城及镇为主要分布区域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数首次破亿,普及率窜升至28.9%;受直播卫星加密影响,以农村地区及偏远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的自备卫星接收天线使用比例出现反弹,达到10.9%,同时直播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方式的使用比例降至3.8%。另外,电视观众节目信号接收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状况并存在加速增长的趋势,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已不满足于接入有线电视公共网等某一类别的信号传输方式收看电视节目,多层面、多角度接触视频类节目的态势逐渐明朗。

2010年,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稳步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8月,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10044.5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73.6%。其中,广东、江苏与湖南位列前三甲,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均超过800万户,占全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市场份额均达8%以上;山东、湖北、贵州三省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均达到500万户以上,占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市场份额均达5%以上;河北、山西、云南、河南等10个省(市、区)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均突破300万户,规模显著。

二、卫视累计覆盖人口创新高,省级地面频道覆盖率攀升

2010年全国卫星电视频道累计覆盖人口又创新高,达到390.7亿人次,较去年增加22.7亿人次;1999~2010年12年间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1.7%。其中,15家中央电视台频道、2家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的全国累计覆盖人口共计达到154.4亿人次,12年年均增长率为9.6%;省/副省/市级卫视(注:自2010年起,山东教育电视台划归省/副省/市级卫视频道群,以下同)全国累计覆盖人口达236.2亿人次,12年年均增长率为13.3%。15个中央电视台频道中,中央一套、中央七套、中央二套等6个频道的全国覆盖人口均超过10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全国覆盖人口超过8亿。43家省/副省/市级卫视中,浙江卫视、山东卫视、江苏卫视等8家卫视频道的全国覆盖人口均已超过8亿;新疆卫视、吉林卫视、天津卫视、云南卫视等7家卫视频道的全国覆盖人口增长量均在1亿以上,其中新疆卫视受益于政策落地的独特优势,全国覆盖人口规模较去年翻了一番。

近年来,国家一些大的经济举措从沿海逐渐向内陆转移,一批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正在形成,省级地面频道作为区域强势媒体对于企业开拓当地市场的巨大作用日益成为企业整体媒介战略所必需。受此推动,近年来省级地面频道逐渐加大覆盖力度,不断提升自身覆盖价值,并积极培育打造频道品牌,覆盖进展非常显著。数据显示,2004~2010年省级地面频道已经连续7年覆盖率水平保持稳定上升态势。2010年,全国省级地面频道在本省的平均覆盖率再创新高,达到62.1%,较去年同期增长5.2个百分点。

三、卫视频道平均月到达观众再增长,电视收视上行趋缓

月到达人数是反映频道收视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卫视的平均月到达观众数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卫视频道平均月到达观众达到4.14亿,较2009年增加0.1亿,2005~2010年6年年均增长率达9.9%。其中,15家中央电视台频道、2家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的平均月到达观众人数达到6.05亿,较去年同期增长0.12亿,6年年均增长率为7.4%;43家省/副省/市级卫视(包括山东教育电视台)平均月到达观众人数达到3.39亿,较去年同期增长0.17亿,6年年均增长率达13.8%。

四、电视娱乐功能强化,电视剧、电影类节目喜爱率上升

2010年全国电视观众最喜欢的节目类型首推电视剧类,喜爱率达到69.2%;其次是新闻、时事类,喜爱率为65.9%;综艺娱乐类、电影类与法制类节目分列第三、四、五位,喜爱率均超过20%。与2009年同期相比,喜爱率排名居前五位的电视节目类型中,电视剧类与电影类节目均实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分别增长了0.4个、1.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新闻、时事类、综艺娱乐类与法制类节目均呈现下滑态势,下降幅度分别为1.0个、2.5个和4.6个百分点,这表明,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逐渐强化,专业化的新闻查阅、综艺及法制节目收视和喜爱则慢慢向其他传播通路转移分散。

五、电视媒体接触频率居榜首,新媒体接触程度均有提升

2010年,电视仍然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媒体类型:85.7%的观众几乎每天都会接触电视媒体,平均接触频次达到5.2天/周。网络媒体稳居第二位,平均接触频次为1.8天/周;路牌、站牌等户外媒体跃居第三位,平均接触频次达1.7天/周。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0年全国电视观众对电视的平均接触频次首次下滑,对广播、报纸与杂志三种传统媒体的平均接触频次保持不变,对各种新媒体的平均接触频次均有提升。其中,户外媒体的平均接触频次提升最大,较去年增长了0.6天/周,并超越传统媒体中的报纸;网络媒体、公交、地铁等移动电视的平均接触频次相继攀升,均增长了0.3天/周;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与电梯、超市等楼宇电视的平均接触频次较去年均增长了0.2天/周。

六、电视广告接触最多,网络、手机媒体广告信任度增强

电视广告堪称最有效的广告表现形式,在电视观众中的接触率最高,高达99.3%;户外类的广告接触亦较为普遍,墙体广告与路牌、站牌等户外广告在电视观众中的接触率均达50%以上,公交车等车厢广告的接触率也在45%以上;网络广告接触率逼近报纸广告,两类广告的接触率均达40%以上;杂志广告、楼宇电视广告、移动电视广告、手机报和手机电视广告等多种广告形式均实现一定比例接触。就广告信任状况来看,全国电视观众对各类型广告的信任度趋于集中,但整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在所考察的14个广告类型中,电视广告的信任度最高,达到38.7%,手机报和手机电视广告的信任度最低,为29.5%,车载广告、楼宇广告等新的广告形式逐渐为广大电视观众所接受并获得认可。

七、有线数字电视认知程度提升,节目多、效果好受肯定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的持续稳定推广,电视观众对于有线数字电视的认知程度与认可程度均有所提升。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满意度达到46.9%,其中表示“满意”的.比例为11.3%,表示“比较满意”的比例达35.6%。与2009年同期相比,有线数字电视观众对有线数字电视的要求升级,满意度略有下调,表示“满意”的比例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持续的使用经历与良好的收视感受逐渐修正使用者对于有线数字电视的认知,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较去年下降了3.6个、0.4个百分点。

有线数字电视以容纳节目数量多、收视效果好、节目观看方便、信息服务多等一系列传播优势赢得使用者的认可。通过对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使用满意原因调查发现,高达71.5%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满意有线数字电视的“节目数量增加,选择性更多”;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收视更清晰、画面效果更好”表示满意的比例达到68.9%;此外,30.1%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满意于有线数字电视“增加了节目预告、提高了节目观看方便性”;另有20.8%的使用者满意于有线数字电视的“信息量很大、可以享受到更多信息服务”特性;“娱乐功能增多”、“整体服务质量更好”以及“可以购买并收看喜爱的频道”也均有一定比例提及。

八、IPTV回放与点播受欢迎,手机电视高知晓却低使用

随着三网融合政策层面的不断明朗与试点工作的相继开展,IPTV作为广电与电信双向探索的三网融合核心业务获得更大发展。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IPTV用户达到297.0万人。IPTV用户经常使用的IPTV功能主要包括电视节目回看、视频点播和观看电视直播节目三项,使用比例分别达到84.3%、69.5%和57.2%。IPTV用户对IPTV使用表示满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点播节目多、收视效果好、节目选择多、可以回放等几个方面,提及比例均在40%以上。

受到电信系统3G网络建设与业务推广不断推进以及广电系统CMMB手持电视快速发展的双重推动,2010年我国手机电视获得较大发展。调查显示,全国电视人口中知晓手机电视的比例超过六成,不过手机电视的实际使用比例相对较低,仅有9%的全国电视人口表示看过或者曾经看过手机电视。手机电视的使用及观看较多分布在上班或学习中途消遣时段,比例达到43.4%,此外有14%左右的比例分布于乘车或等车时候。就手机电视用户使用手机收看的视频节目类型来看,新闻、时事类、电影类、综艺娱乐类、电视剧类与体育类节目位列前五,收看比例分别达到37.2%、36.5%、30.9%、24.2%和18.8%,手机电视以娱乐消遣和信息搜索为主的功能展露无遗。

九、农村消费市场持续火爆,新媒体接触程度逐渐扩大

受到连续3年农村地区“家电下乡”活动的持续推动,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数量已经相对富足:大众家电的普及率处于较高水平,通讯类及交通类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冰洗类家用电器拥有比例普遍增长。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其中,手机/电话/PDA、普通彩电、洗衣机、冰箱/冰柜、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居前五位,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的拥有数量分别达到95.3部、94.1台、81.6台、72.9台和70.5辆。值得关注的是,手机/电话/PDA本年度首次超越普通彩电,登顶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数量榜。

2010年农村市场所表现出的消费热情依然高涨。调查显示,手机、电脑、空调、热水器、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是农村居民家庭未来五年内打算添置的主要商品。其中,未来1年内计划购置倾向较大的五类耐用消费品依次是手机、空调、电脑、电磁炉和微波炉,购置比例分别达到3.6%、3.0%、2.9%、2.6%和2.5%;未来1~3年内计划购置倾向较大的五类耐用消费品依次是手机、电脑、空调、热水器、微波炉,购置比例分别达21.6%、13.1%、12.0%、11.8%和11.4%;未来3~5年内计划购置倾向较大的五类耐用消费品依次是电脑、手机、空调、洗衣机和热水器,购置比例分别达到8.6%、8.2%、7.9%、7.1%和6.9%。

媒体娱乐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电视娱乐节目,自我营销

一、前言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 各类新媒体应运而生, 对传统媒体造成了较大冲击, 媒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电视媒体要想在这种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注重自我营销,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提升收视率, 新媒体的发展为电视节目的自我营销提供了重要手段和平台, 而当今娱乐节目已经占据了电视媒体的大部分市场, 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自我营销, 是电视娱乐节目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结合产生优势

首先, 传统的“受众”逐渐向“用户”转变, 电视媒体利用自身优势为人们制作出各类精彩纷呈的节目, 而新媒体则为这些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 观众不是只有按时按点地守在电视机前才有机会看到节目, 而是可以在各种网站上通过手机、平板等终端随时随地收看节目, 也就是说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节目, 而是可以与媒体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其次, 电视媒体与观众的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 新媒体没有产生之前, 电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非常有限, 在手机和网络没有普及以前, 互动几乎是不存在的, 手机普及以后, 一些电视节目开通了“短信互动”以及“热线电话”环节, 媒体与电视节目开始有了互动, 但是会受到节目时间、线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新媒体的出现就为电视和观众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形式, “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 参与节目实时互动”就是当下电视节目与观众最热门的互动方式, 观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畅谈自己对节目的看法, 可以说新媒体满足了人们的互动和参与需要。[1]

三、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娱乐节目如何进行自我营销

(1) 互动——无形的自我营销。前面分析到, 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结合的典型优势就是为媒体和观众的互动提供了重要平台, 电视娱乐节目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将“互动”带来的效应发挥到极致, 观众参与节目, 就说明该节目已经被广泛关注, 因此互动过程本身就是电视娱乐节目一种无形的自我营销。首先, 这种互动会使观众产生一种参与感, 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其次, 这种互动保证了观众的话语权, 使观众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实际上, “表达”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 电视媒体就已经成功地将节目“推销”出去了。最后, 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将一些决定权留给观众, 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您的投票将决定选手的去留”, 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对这个节目是有决定权的, 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观众的参与度。总结来说, 无论是参与、表达还是决定, 都要求电视娱乐节目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与观众的互动, 实现无形的自我营销。[2]

(2) 全力挖掘潜在观众。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为电视媒体由室内到室外的“平移”提供了技术支持, 比较典型的就是车载电视和电梯媒体, 人们可以在坐车的时候看电视节目, 也可以在乘电梯的时候看到一些电视节目的宣传片, 实际上节目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只是屏幕的大小和观看的地点变化了, 电视娱乐节目应该有效利用“移动媒体”的优势, 开展自我营销, 全力挖掘潜在观众。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 闲暇时间比较少, 相当一部分人不关注电视节目, 或者是不愿意花整块的时间看电视节目, 电视媒体可以将这一群体视为潜在观众, 利用户外媒体挖掘到这些观众, 或是在电梯媒体中制作具有吸引力的宣传片, 吸引这些观众的注意, 或是在公交车、客运车等车载电视上全程播放节目, 满足这部分潜在观众“随意性”的消费特征的需求, 在不浪费用户资源、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扩大节目的宣传效果, 实现自我营销。

(3) 利用新媒体放大节目特征。新媒体的典型特征就是能够将一些具有争议的事件持续发酵, 无论最终结果怎样, 该事件的影响力都会被无限扩大。例如, 腾讯和360的争论结果就是两家媒体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出现的学历造假事件也使这个节目被更多的人知晓, 电视娱乐节目就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节目特征, 利用新媒体将这些特征扩大, 激发人们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 这并不是说制作一些内容低俗的节目, 然后利用新媒体进行炒作, 电视娱乐节目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在不违背媒体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效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 使其产生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 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

(4) 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结合的个案分析。《超级女声》是电视娱乐节目的成功案例, 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不难发现最关键之处就是有效利用了“互动”, 观众的短信参与让这一节目红遍大江南北, 成为我国娱乐节目的典范, 各个节目纷纷效仿这种“让观众参与”的形式, 从此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进入了新阶段。近几年的电视娱乐节目中, 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影响力颇大, 一方面, 该节目与网络媒体有效融合, 实现了互动营销;另一方面, 坐镇节目的四位导师也为该节目增色许多, 产生了一种明星效应, 明星在节目中相互调侃更是引发热议, 观众纷纷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对明星导师的喜爱之情, 有一部分观众甚至不看选手表演, 只看导师之间的“争夺战”, 实际上这就是成功营销的案例, 节目将明星之间善意的调侃和争夺作为一个重要特征, 不仅明星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节目也因此名声大噪。

四、总结

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 在媒体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电视娱乐节目要想在这种形式下实现自我营销, 就必须抓住机遇, 与新媒体融合, 为自身营销拓展新渠道。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实现无形营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室外媒体, 权利挖掘潜在观众, 另外, 可以利用新媒体放大节目特征, 吸引观众注意, 从多种渠道完成自我营销。

参考文献

[1]杨文军.新媒体手段对电视娱乐节目营销的渠道整合[J].现代视听, 2015, 10 (12) :53-54.

自媒体时代的过度娱乐现象 第4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过度娱乐,商业化,道德缺失,政府监管

自1998年中国首批门户网站正式建立起, 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便不断提高。2004年社交媒体产生之后, 社会软件的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被广泛记录。现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产生者, 2012年麦肯锡统计中国社交媒体接入人数达到了5亿, 标志着自媒体时代正式到来。

一、自媒体时代与过度娱乐

简要阐释自媒体时代这一概念。自媒体, 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 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 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 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1]那么自媒体时代, 也就是以个人传播为主, 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 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通俗一些讲就是:人人都能发声, 人人都是记者, 人人都是新闻消息的传播者甚至是产生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和自主性, 显著提高了新闻自由度, 传媒生态因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样的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自媒体时代。

然而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 新媒介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公众话语内容和意义的改变, [2]正如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 新兴的电视媒介逐渐渗透, 导致美国的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 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自媒体时代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娱乐化倾向, 时至今日已经蜕变为过度娱乐化。而过度娱乐这一名词, 学界并没有一个准确定义, 笔者通过对“泛娱乐化”的理解加以概括为自媒体制作、传播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消息过多, 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过滥, 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 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受众, 进而提高其知名度或达成其他目的。

如今, 打开电视, 婚恋类选秀类节目让人目不暇接;翻开报纸, 充斥猎奇意味的硕大标题下, 情色畸变的情节随处可见;网络中, 各种恶搞的视频短片, 低俗笑话屡见不鲜, “段子手”们争相转发。“萌”、“给力”等网络词汇出现在《人民日报》这种以严肃著称的权威性报纸上或许还能容忍, 然而, “日本地震网友纷纷点赞叫好”;ISIS恐怖组织挟持的日本人质惨遭杀害却被全民“P”图;文章陈赫出轨引起数十万人转发;上海少年直播烧炭自杀惨遭网友起哄, 最后竟被逼死……这样的闹剧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们的道德下限, 已经远远超出了娱乐的范畴。电视媒体一拥而上的娱乐综艺节目, 平面媒体上大版面细致入微地对明星与名人生活的挖掘, 自媒体微信、微博上人人自甘沦为“狗仔”, 盲目信谣传谣。对监管难度大的网络来说, 过度娱乐化使低俗信息的蔓延更加肆无忌惮。不仅降低了受众的文化品位, 还影响到了受众的基本价值判断。试想, 受众不断地受到过度娱乐化的低俗产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久而久之, 受众基本的审美观与是非观都将受到冲击, 不知不觉被媒介所生产的价值观引导, 而自媒体时代娱乐当道粉丝为王, 各大媒体平台以及个人, 为了提高知名度进而增加收益, 进一步输出这种低俗价值观, 这将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恶性循环, 这种趋势若不及时遏制, 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自媒体时代过度娱乐的成因

我国媒体的娱乐化全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而全面进入过度娱乐化则是从2004年社交媒体产生开始。形成这种趋势既有西方娱乐化因素影响, 也有国内媒介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 导致了媒介的商业化运作。自媒体时代的过度娱乐现象其形成因素可说是相当复杂。

(一) 商业化运作下自媒体利益趋近性

首先, 过度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资本的趋得性要求媒体最大限度地占有受众;另一方面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的利益相关性降低——传统的高利益相关性信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信息全球化打破了这种制约。[3]大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欲望取决于利益相关性, 而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毫无疑问就是娱乐。

加上西方娱乐化浪潮的侵袭, 而在商业逻辑控制下, 媒体利益趋得性使得媒体倾向于用最简单的内容满足最多的受众——我国居民平均素质并不高, 这就导致了媒体深受其影响, 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国内媒体竞争导致了传播内容趋同化, 一些选秀节目大同小异, 为了满足受众, 媒体只能进一步挖掘节目本身, 恶搞就不可避免了。

毫无疑问, 媒介运行进入市场化之后, 不仅是传统媒体, 大批作为“自媒体”的个人也受到利益驱使, 一味满足受众的需求, 段子手大行其道, 或原创或搬运一些低俗段子, 恶搞视频, 其原创内容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明星绯闻等社会负面消息, 在如上文所说的恶性循环之下, 过度娱乐化风气愈发兴盛, 直观表现为“屌丝文化”与“腐女文化”当道, 撒钱炫富比比皆是。

(二) 政府监管无力, 缺乏法律保障

政府与人民群众在网络上是二元对立的。近年来媒体多次曝光政府官员作风问题, 管理队伍中的贪腐现象屡见不鲜, 大众对于政府有先天的对抗性。而政府在重大事件舆论引导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甚至有某些地方政府对于对其不利的新闻进行封堵, 却不愿从政治传播角度分析其国内的政治因素, 结果形成一种群众与政府二元对立的政治对抗。在这种情况下, 身处自媒体时代, 更为开化的大众更易因一些敏感事件而“义愤填膺”, 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从中推波助澜, 一些严肃的政治事件也会被“娱乐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要成为信仰首先要形成相信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文化氛围。[4]成熟的法治文化要求人们敬畏规则、恪守程序、理性思考, 很难想象过度娱乐影响下, 能够形成这样的民众思维。过度娱乐化会使人们习惯于颠覆, 会使人们除了娱乐之外不再信仰其他;过度娱乐化容易消解法治文化和法治信仰。况且现在并没有某部有很强约束力的法律颁布, 过度娱乐化更加猖獗。

同时, 中国的媒体因为没有法律上的保障, 受众对媒介的批评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没有制度上的支持, 容易受到网络语言暴力的侵犯, 而又投诉无门, 缺失行使监管监督权的渠道。

(三) 压抑的心理与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在大城市的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精英阶层, 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位居社会中高层的人群, 在社会分层中占据了管理、经济、文化资源。不同于生活在中下层的普通老百姓喜好通俗娱乐, 白领和知识分子人群把娱乐当成了逃避的桃花源。

必须指出的是, 娱乐节目在特定情况下是通过幻想或想象来产生娱乐效果的。娱乐通过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观感, 来实现受众“逃避”或“满足”的欲求。娱乐提供的形象是可以逃避进去的更好之物, 或我们所欲而不可得的事物, 不同于那些可被实现的事物, 选择的余地、愿望, 这全是它的原料, 带来的感觉是世界会更好。

另外, 社会压力是通过精神的途径施加的。大众往往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娱乐在中国的崛起, 到21世纪娱乐化在各个领域的肆意蔓延, 在是长期压抑之后火山喷发式的“物极必反”。在当代社会, 大众文化以它感性、快乐、轻松的形式和内容释放了一直以来压抑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快乐, 从一方面说是比过去的任何文化形式都具有“民主性”和“解放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即社会价值观念的畸变。过度追求感官娱乐的满足, 缺乏信仰与精神寄托, 逃避现实的矛盾, 面对生活的压力难以保持平和的心境与健康的心理。只要感性不要理性、只要娱乐不要深刻的单一文化趣味征服了大众。

(四) 过度娱乐化存在现实的土壤

对于过度娱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 如果没有现实的土壤, 这些节目不可能引发“共鸣效应”, 正因为现实的“共鸣效应”, 我们所宣传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或许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其深层原因是“知识无用论”、“权力至上观”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人们不能从自我觉醒和独立中获取安全, 不得不向金钱或权力寻求庇护。而这些才是本该借助批判去推动建设的地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从法规到制度上必然有些许缺漏, 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 有许多阴暗面, 正在发生许多令人忧虑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和道德的长期博弈中, 正逐渐被一些人认同接受, 譬如, 女大学生抛弃穷困男友转投富豪怀抱“只愿在宝马车里笑”。诸如凤姐、王大锤等网络红人被热捧。现实中也确有“知识无用, 权力至上, 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的深厚土壤。

三、自媒体时代应对过度娱乐的对策

自媒体时代的过度娱乐现象愈演愈烈, 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加以抑制或疏导, 就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建议从根源上对其进行治理疏导。

(一) 文化上遏制消极避世风气

面对消极避世以及畸变审美倾向, 我们急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共筑精神家园。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就是要从传播先进、文明、健康的娱乐文化抓起, 从电视娱乐节目抓起。[5]

在消极低俗的娱乐当道之时, 我们应当保持一个成年人应当具有的稳固三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衡量标准, 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避免消极避世思想的侵袭。

(二) 商业化之下更应注重社会效益

媒体必须把欣赏指数、满意度等软指标变成具有市场导向的硬指标, 无论是电视, 报刊还是微博微信平台, 相关工作人员都应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保证社会效益。去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首次完成了中国电视文艺栏目欣赏指数调查。这一评价标准建立了一种更为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当下电视文艺栏目的文化品位和内在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 以央视为代表的综合评价体系已付诸实施。尽管其影响和力度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但对中国电视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可以以此为标准, 触类旁通, 在其他媒介领域建立评价体系, 防止某些媒体主张过度娱乐风气。

此外, 有些媒体及个人自媒体, 以经济收益为第一要义, 不顾其社会责任盲目满足受众要求, 导致社会过度娱乐风气更盛。作为媒体应当以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达地方政府声音、反映当地的要闻信息为基本任务, 同时又兼顾经济、文化、科教、娱乐等各类节目的制作播出, 将公共服务媒介与特色经营战略有机结合。在自媒体时代的竞争格局下, 无论是大型综合类媒体还是个人, 都应逐渐认清自身公共服务主旨下的各项媒介本体功能, 自觉遵循媒体发展规则,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杜绝过度娱乐。

(三) 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媒体尤其是网络的监管, 建立行之有效的广电网络系统掌门人问责制和互联网退出机制。近年来行政主管部门在反低俗倾向行动中, 对问责制的强调是一条基本线索。治理整顿要坚决实行“问责制”, 对有禁不止、整改不力、严重违规传播谣言, 哗众取宠的媒体及个人, 要追究其责任, 同时还将向社会曝光, 以确保清理整顿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

此外, 问责制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清楚“责”, 而在于敢不敢“问”、谁来“问”、怎么“问”、“问”的结果如何等等。伤筋动骨式的砸饭碗, 甚至是一票否决制的实施, 对于反低俗化的成果和成效是一种决定性检验。那么, 在出现了严重低俗问题后, 互联网的封杀机制, 就是一个更加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如果说, 问责制只是涉及个别人的话;那么, 互联网管理则关乎整体, 涉及体制的伤筋动骨。只有低门槛进入机制而缺乏互联网“禁入”机制是我国互联网管理体系的先天不足之一。必须把问责制和退出制刚性化、法定化, 才能在制度安排的层面解决过度娱乐化问题。没有一个让人放心的监管, 就没有一个让人放心的市场, 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行业。

(四) 崇尚真善美的价值观

我们在感叹媒体“什么都可以开涮”、“什么都可以恶搞”、“什么都敢娱乐”、“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的时期, 我们在批评媒体对利润的追求犹如苍蝇逐臭之恶时, 我们在埋怨普通民众的品位如此“不堪”时, 更应当深思的是我们自身。作为有担当的社会精英人群, 知识分子, 应当怀有远大理想, 而非自满于开怀一笑。

要知道, 批判过度娱乐化的是公众, 而不是“某些人”, 因为, 赤裸裸、散发“人性恶臭”的所谓“爱情表白”, 挑战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文明底线, 不仅污染了银屏, 也污染了人们的心灵, 尤其对青少年造成了极其错误的“价值引导”。试问, 如果现实中不存在“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为什么相亲节目会遭到前所未有的“集体评判”甚至是广电总局的封杀?应该拍手欢迎才是啊!

必须看到, 崇尚真善美的价值观仍是社会主流, 为了名和利, 不顾廉耻, 甚至连做人最基本的操守也不要的人毕竟是少数。正因此, 我们既要对“那些本该借助批判去推动建设的地方不放弃”, 也要对诸如媒体不遵守职业道德等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和道德文明底线的“细节”进行批判。许多时候, 对“细节”的批判相较对“宏观”的批判更为重要, 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 任何文化表现形式都不能与公共道德、社会文明相抵触,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也会不允许庸俗、丑恶文化泛滥而坐视不管。是的, 文化可以通俗, 但不能庸俗, 更不能低俗, 这是文化的底线。

更因为, 传播真、善、美是公民和媒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是作为“社会公民”的自媒体, 更应该主动履行这一责任和义务, 如果只追求收视率, 不讲职业道德, 甚至为制造话题, 拿低俗炒作, 鉴于广电以及网络的特殊性和广泛性, 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而如果对此“坐视不管”, 就会使这一负面影响继续扩大, 从而对社会道德秩序造成严重冲击, 最终受到伤害的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自媒体”[DB/OL].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 2000 (10) .

[4]吕绍刚.“泛娱乐化”为何屡禁不止?[DB/OL].人民网, 2007 (4) .

全媒体泛娱乐化的反思 第5篇

一般指电视媒体为迎合大众需要制作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综艺类节目过多, 以收视率至上的和过度商业化的观念进行传播内容的导向的现象。在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带来了独特的视听感受的同时, 也带来了盲目的跟风效应, 越来越多相似性的娱乐选秀节目接踵而来, 这些从国外席卷过来的娱乐风瞬间俘获了大众的注意力。其实更令传媒人堪忧的不是这类娱乐化节目的出现, 而是这些娱乐化节目带来的一群多胞胎。《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好歌曲》, 这些类似形式的节目不仅仅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似, 在名字上也是如此这般雷同。同时我们也发现了, 参加比赛的选手们要有惨痛的社会经历, 要经历和平常人不同的生活。泛娱乐化已经越来越走进观众的生活, 甚至一定程度上, 麻木了观众的审美取向和神经。

不仅如此, 在观众心目中死板的新闻节目也受到泛娱乐化的影响, 娱乐化的新闻播报通过降低新闻播报的严肃度, 以轻松的调侃方式配合花哨的编排来吸引观众的眼球。20 世纪以来, 新闻的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通过增加软新闻或者将硬新闻以软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方式, 着眼于新闻中具有娱乐性的点进行夸张的报道这种方式越来越普遍。最经典的就是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 首先从主播身上看, 衣着上都是轻松化的休闲服饰, 手势上也是区别于央视或者是各省市电视台新闻主播的端坐型的手势, 而是用轻松化的娱乐手势进行新闻播报, 播报方式上也是以两位主播轻松的聊天方式将所要播报的新闻呈现出来。有一期《超级新闻场》中就播报了一名醉酒男子多次进入超市偷盗商品然后被抓获的过程, 但是在看完这个新闻播报后, 本人内心的感觉是没必要由两位主播用如此大的篇幅去叙述一件不是很复杂的新闻事件, 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这就是在新闻播报中过度的娱乐化, 导致将观众的注意力错误的引导到了主播的表现方式上而不是新闻内容本身, 从而失去了新闻播报的初衷。

当然不仅仅是新闻节目和综艺节目中这种泛娱乐化现象越加明显, 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全媒体, 唯收视率至上理论不得不引发媒体人的深思。

2 泛娱乐化出现的原因

2.1 政治体制和大方向的不完善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迹可循, 国家之前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去制止泛娱乐化。值得庆幸的是, 在去年的广播电视大会上, 广播电视局强调抑制泛娱乐化的政策, 相继而来的还有主持人禁用词政策等, 相信会给中国全媒体带来福音, 将正确的引导中国媒体的发展方向。

2.2 生活节奏紧张, 人们迫切希望通过电视娱乐节目宣泄生活压力

在现代的生活中, 工作压力越来越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和紧张的竞争环境带来逐渐增大的心理压力。电视节目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 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为了迎合观众的这种宣泄压力的情绪, 制造出轻松的节目氛围。为了达到节目预期效果, 人们宁愿选择那些信息含量和知识量不是特别高的节目去收看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最强大脑》从节目内容上看, 是特别具有知识含量的一个节目, 但是, 节目的第一季收视率并不是特别乐观, 所以在节目的第二季中, 前几期播出的节目中有北大的魏教授和郭敬明的一场骂战反倒成了吸引观众收看这种高智商的节目的一个亮点。

3 泛娱乐化带来的影响

表面上看泛娱乐化带来一种打破了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主流权威, 使观众有一种美好感受, 但是实际上, 泛娱乐化破坏了整个社会对待问题的思考高度, 破坏了对严肃问题的深刻探讨。长此以往, 在潜意识上使得整个社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平都变得肤浅平庸。一些抗日剧违背历史, 古装剧大玩雷霆穿越, 选秀节目多到观众以为遥控器坏了:李晨, 郑恺, 等综艺常客, 出现在各个真人秀中, 让观众大呼真人秀专业户。泛娱乐化简单的来说就是以娱乐的心态对待一切, 在娱乐的世界里, 一切严肃都被搞笑, 一切高大上都可以接地气, 但是, 观众一打开手机屏幕, 满屏的明星绯闻, 丑态, 是不是让我们开始慢慢的失去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包括新闻中有的报道方式, 往往使得观众的注意点不是放在事件本身, 不是放在不幸的受害者身上, 更多的是关注事件带来的丑闻和笑话, 重大的社会问题就这样演变成了娱乐新闻。

并不否认这种娱乐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但是这种过度的娱乐化就变成了愚乐。文化的功能中间虽然有娱乐功能, 但是娱乐并不是文化的全部。如何看待全媒体的过度泛娱乐化显然成了现在各大媒体应该多多关注的焦点。

4 如何改变泛娱乐化趋向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遵循新闻真实性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方向, 应该牢牢记住媒体是政府的喉舌, 同时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众, 为中国的媒体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媒体环境, 是每一位传媒人的责任。

2) 政府在政策上加强节目的监管力度。2011年的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限娱令”, 对娱乐节目的播出时段, 播出内容, 节目质量上严格把关, 良好的政策是使得各媒体走入正轨的重要途径。

3) 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媒体制作者要牢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才能得到社会主义的大发展, 大繁荣。

摘要:当今社会媒体行业正快速发展, 伴随着强烈市场冲击的影响, 各类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普遍掀起的商业化趋势, 着实令各界媒体倍感压力。中国的传媒发展到底应该面临着怎样的改革, 泛娱乐化将带来怎样的弊端和益处, 需要媒体人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关键词:商业化,泛娱乐化,网络新媒体

参考文献

[1]王璐.论新闻娱乐化的辩证剖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

杜比开启全媒体娱乐体验新纪元 第6篇

杜比的新技术令“声音”也可以个性化定制。Giles介绍道,杜比创新地利用个性化定制的声效极大提升了不同观众需要和期待的不同体验,这个在体育节目、娱乐节目包括真人秀节目里都可以做到。比如,对于同一场篮球比赛,观众可以获得完全个性定制化的节目:有各种语言的选择,支持不同球队解说员的选择,还可以在球场嘈杂的环境声音中增强解说音量,以及针对观众所支持球队选择特定的球场气氛。

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是杜比近年来最具革命性的创新技术,它首先在电影行业推出,已经被所有主流好莱坞电影公司所采纳,可以让电影创作者能够轻松地将特定声音置于或移动到影院的任意位置,包括头顶上方。Giles表示,杜比已经开始和设备厂商合作把杜比全景声AV接收器和扬声器带到观众的客厅,同时杜比将通过与广播电视,与OTT的合作,实现杜比全景声娱乐进人家庭。

杜比:开启全媒体娱乐体验新纪元 第7篇

杜比个性化定制

现在,个性化定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成为一大趋势。杜比的新技术告诉我们“声音”也可以个性化定制杜比的新一代音频技术让观众可以根据个人的情款和喜好调整回放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和解说员。”

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从影院走向家庭

杜比全景声自从2012年推出以来,已经被所有主流好莱坞电影公司所采纳。现在,令人惊喜的是,杜比即将把杜比全景声这种最真实的、多维度的音效带入家庭,让人们在家也能享受最身临其境的娱乐音效。

除了在音频技术的卓越成就,杜比还致力于影像技术的革新,其中之一就是Dolby Vision。

杜比与中国市场共成长

目前,中国有超过50家的运营商将杜比音效技术写进了播放设备的技术规格参数文件,三分之二的高清频道、准视频点播频道,视频点播频道都使用了杜比音效技术,超过100家中国设备商已经支持杜比技术。

论媒体报道娱乐新闻的正确做法 第8篇

无独有偶的是,大江时评的这段评论,让笔者想到了前段时间黄晓明和Anglebaby的结婚典礼,各方媒体也是竞相报道婚礼的奢华程度。同时段,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举国沸腾。黄晓明的婚礼和屠呦呦的获奖分别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新闻,某媒体的一篇《黄晓明婚礼花费两个亿与屠呦呦奖金都不够买半个客厅》的文章也是引得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尽管有媒体出来点评科学是无价的,但大部分的报道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在这个社会就是金钱来衡量成败的,不管你成就有多大,没有钱就不能生存。

攀比之风、浪费之象弥漫整个社会,刺痛着人们最为敏感的神经,扭曲着人们的价值观。这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移风易俗背道而驰。我们不能说明星本身没有责任,但是最主要的责任人是作为“把关人”的媒体人。如果媒体人有社会责任意识,正确报道娱乐新闻,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娱乐新闻也不会变得越来越媚俗化,低俗化。

一、娱乐新闻及其新闻价值

(一)娱乐新闻的内涵

娱乐新闻,是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休闲娱乐需要而采编的新闻报道,属于软新闻,在内容上强调日常性和娱乐性,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凸显煽情、刺激的方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娱乐新闻却只关注那些明星的各种八卦隐私。

(二)娱乐新闻的新闻价值

娱乐。传播并不都是单纯以报道客观事实为目的的,它还要满足受众的精神娱乐需求。娱乐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恰恰满足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获利。相对其他新闻来说,娱乐新闻更能产生较高的浏览量和发行量,能够增加媒体的经济收入。

迎合大众好奇心。受众在电视上看到的明星总是那么光鲜亮丽,而他们私下的生活却很少有人知道,娱乐新闻正是为了迎合人们的窥探和好奇心理而诞生的。

二、当前娱乐新闻的庸俗化现象

在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衣食住行等这些物质问题已经被人们解决了,人们需要更多的休闲文化来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领域中独特的播报内容,恰恰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繁荣。但如今的媒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味迎合大众猎奇的心理,使得娱乐新闻越来越庸俗化和媚俗化。娱乐新闻在观众的心中慢慢丧失了它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沦落成无底线娱乐大众和媒体变相牟利的手段。

媒体用盲目炒作、制造事端、胡编乱造、断章取义等四种主要手段来报道娱乐新闻,娱乐新闻庸俗化主要表现在假新闻、侵犯隐私、色情暴力、专报明星等四个方面。

假新闻:尽管假新闻无处不在,但是娱乐新闻里假新闻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领域。明星的被婚变、被出轨、被死亡等假新闻隔几天就会爆出,娱乐圈成了假新闻的重灾区。媒体的捕风捉影无疑为假新闻的肆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的真实性原则似乎被媒体人淡忘。

侵犯隐私:明星们各种绯闻的报道成为娱乐新闻中家常便饭的报道内容,且不说这些报道有没有对公众起到负面作用,但是绝对是侵犯到了明星的隐私。号称“中国第一狗仔”的卓伟,传说中他每次跟拍都不会少于五天五夜,更是花费巨资,购买在奥运赛事才会使用的超清摄像机,还打着公众人物的行为必须为粉丝负责的口号,其实这些的行为应该说是侵犯了明星的隐私。

色情暴力:近年来,特别是网络新闻板块上,情色新闻无不充斥着人们的眼睛,以色相和性爱为卖点,刊登大量暴露、色情的照片,以此来博取眼球。这类带有颜色的不良新闻,无疑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且不说新闻传播事业要用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至少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任何新闻的播报,包括娱乐新闻都是要以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为重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专报明星:娱乐新闻的报道中心永远都是围绕着娱乐圈,靠着娱乐圈生活的明星们也就很顺理成章地成为娱乐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关于明星的任何事情和细节,媒体都会争相报道,更可以说是专注于明星隐私和丑闻的新闻。

三、对现今娱乐新闻报道中媒体行为和责任分析

(一)娱乐新闻报道中媒体错误的行为

1.过度炒作。当前的娱乐新闻已经成了“炒作”“绯闻”的代名词,也变成了“娱乐圈的新闻”,播报的都是些明星的八卦隐私,以此来吸引受众眼球。如果不加控制地播报这些新闻,必然形成娱乐新闻低俗化、媚俗化的风气。

2.过分追求金钱。在当今这个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媒体逐渐发现炒作那些刺激、血腥、色情等低俗化的新闻能获得更高的阅读量。有些媒体人甚至收取某些明星的钱,帮其炒作,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3.偏离舆论导向。媒体人如果形成了“受众即市场”的思维,一味迎合受众,报道内容庸俗,而不用正确的主流文化去引领受众,不但偏离了正常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还逐渐放弃了一个媒介人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侵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

(二)娱乐新闻报道中媒体的责任

大众传媒是为社会发声的一种公器,传播者应该站在受众的立场,向受众做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尽管娱乐新闻通常情况下反映的是媒体的娱乐功能,但是媒介在报道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是必不可少的。

1.协调社会的责任。在现实社会中,传媒对人们的相互沟通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方式。从新闻报道领域来说,娱乐新闻本身就属于关注度较高的一类,因此,媒体对娱乐新闻报道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不同人群的接受程度。如娱乐新闻经常报道明星炫富、奢侈生活的话,很可能会引起社会底层的“仇富”心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得不到保障。

2.引导舆论的责任。正确的舆论导向性是任何种类的新闻必须具备的,娱乐新闻也不例外。虽然说娱乐新闻是为受众提供消遣和娱乐的,但是在报道娱乐新闻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去追求娱乐性,将报道的中心放在如何过分地凸显内容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娱乐新闻将会完全丧失其新闻价值。它不仅会成为“炫富、炒作、暴力、色情”等字眼的代名词,还使得受众一听到娱乐新闻这四个字,就会觉得是小道消息和八卦的发源地,长此以往,受众的视野和思维局限在了这样的定式之下,娱乐新闻的发展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3.构建环境的责任。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论著中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指出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也就是说,媒介如果经常报道一些肤浅低俗的新闻,公众也就会接受,还会认为自己就生活在这种庸俗的社会中,所以,媒体应该担负起构建良好环境的重任。

四、媒体报道娱乐新闻的正确做法

娱乐新闻本身就有为公众提供娱乐和监督的价值,但是当媒体人已经不再拥有严肃报道新闻的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一心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新闻法规和道德的话,就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了。

(一)必须提升媒介人自身素养

1.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一种自觉性和自律性的责任,必须对整个社会以及生活在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受众负责,娱乐传媒也不例外。媒介人要追求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就必须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严守“把关人”的职责。媒介人只有树立起准确的定位意识,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把关人角色,知道怎么做才能对社会和受众有利,才能传播对社会有进步和有价值的新闻。

2.坚持引导正确的舆论。媒体人在娱乐新闻的传播报道方向上,除了应该严肃选择健康的题材和恰当组织报道的内容外,也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找准品位和趣味的结合点,在报道中体现体贴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内容。在内容的报道和传播的意识上,要重点体现为社会和受众服务的思想,提供积极的、正确理性的信息评价和舆论导向。如可以少报些明星的私生活,多报道他们成名背后付出的辛酸和努力,引导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一种正确的社会发展风气。

3.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娱乐记者,除了专业能力很强外,职业道德也要重视起来。要有过硬的职业操守,要专业地辨别明星的炒作行为,也要能够承受金钱的诱惑,坚决抵制和不播报虚假新闻。娱乐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要追求客观公正,在选择新闻时更要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对国家有关于新闻传播的政策和法规知识要熟透于心,也要掌握其他的法律常识和知识,以防在新闻报道中因为法律知识的缺乏给自己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媒体人有自己的道德立场、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表现还包括报道一些娱乐明星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消息,体现其监督价值;提供一个让明星和受众能够及时、真实交流的桥梁以及在为受众提供休闲阅读的同时策划出一些有思想、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来奉献给受众等。

(二)必须建立严格的娱乐媒体行业规范

1.坚持主流文化正确传播。新闻的前提和本质是真实、客观、公正,娱乐新闻也必须遵守。无论娱乐新闻传播的手段和内容有着怎样的变化,但是随着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真实、客观、公正以及积极向上的宣传主流文化的娱乐新闻才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新闻。因此,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考虑是不是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发展有利,要多多选择题材健康、语言活泼的文化内容,用先进积极的文化产品来满足受众对娱乐的需求,使受众能够受到正能量的熏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建立行业规范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在中国,新闻行业和别的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把社会效益看得最重,其次才考虑经济。因此,制定一套行业规范标准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是媒体管理者必须重视的。良好的行业规范和监管制度可以使每位新闻从业者严格恪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把好传播度,创造良好的传播风气,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摘要:娱乐新闻是新闻传播内容之一,表现出消遣、通俗的品质,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有着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要和消费的新闻价值。但是随着现在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媒体为了利益,一味迎合大众,只关注明星们的绯闻、言论、服饰、婚变等所谓的“八卦”消息。娱乐新闻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新闻价值,变得低俗化,媚俗化。那么当今娱乐新闻该如何发挥它正确的舆论引导价值呢?媒体该如何正确报道娱乐新闻以及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呢?这些问题颇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娱乐新闻,庸俗化,媒体责任,正确做法

参考文献

[1]于松明,潘洁.从娱乐新闻报道媒介人的素养提升[J].新闻爱好者,2015(1).

[2]周艺.娱乐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3]王超.娱乐新闻报道与媒体的社会责任[J].中外企业家,2011(4).

[4]朱朝华.娱乐新闻低俗化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理论与改革,2006(6).

上一篇:改良导尿管下一篇:油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