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2024-07-15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精选12篇)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第1篇

一、音形义与视听说有机结合,激发主体学习兴趣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而词汇教学又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学生没掌握好一定的词汇量,就难以掌握为交际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也难把英语学好,它是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教师要注意利用学生所学的读音规则,教会学生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单词。要使学生做到语音准确,并帮助他们充分认识拼读和拼写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准确拼读字母、音素、字母组合的发音,掌握正确的拼读规则,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如一看到strange就能读出[streind廾],一听到[l蘧kli]就会拼出luckly。学生具备了把单词音和形联系起来的能力,再通过图片或实物记忆词义,他们记忆单词的速度、效果及听力就会大大地提高,并且不容易遗忘。其次,为了防止遗忘现象的发生,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利用新旧单词之间有规律的联系识记单词,利用旧词学习新词,利用新词巩固旧词。教学利用构词法,如复合词、派生词的构成,以及某些前缀、后缀的意义,如loudspeaker, operation, unhappy, angrily等。还可以利用同音词、词形、词性转换、同义词(组)、反义词(组)变化等联想、归类、对比等方法学习新词,巩固旧词。如passed(同音词)—past, drop(过去式)—dropped, win(名词)—winner, angry(副词)—angrily, arrive at/in(同义词)—reach/get to, difficult(反义词)—easy等,又如学生学到“卡车”这个单词,我就及时复习已学过的属于交通工具类的单词。学生在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地拼读单词,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复习了单词。再次,在教多音节词方面,教师要注意帮学生掌握好音节的划分,教学生按音节拼读,让他们认识到:单词再长也不难记,会读就会写。如:population, different, important等多音节词,按音节拼写还可避免丢失字母,提高记忆单词的准确率。此外,还要注意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师在教新词、句子或课文时,要使用实物或图片等直观教具,使学生边看实物或图片,边听老师说这个词或句子,边想词义、词的拼写形式或句义,边说或边写这些词,这样将词的音、义与视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做到耳听、眼看、脑想、口说、手写几种动作有机配合,协同活动,大大唤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创设轻松、自然地语言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场合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并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自然的环境,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师的加工,利用实物、挂图、简笔画、录像等直观教具,借助动作、表情、手势、角色表演等手段,将教材中设置的情景自然、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并注重突出重点,要将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及语言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情真意切的环境中感知新的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并通过操练和练习,使学生达到“见景生情”的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第一册69页教学用“Do you like+食物?”这一内容。在复习这一环节中,老师可先利用画有米饭、鸡蛋、面包、一杯茶、一杯牛奶、一杯橙汁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询问饮食喜好。当学生询问老师时,老师有意识地对tea, milk, orange作肯定回答。老师重复“I like tea.I like milk and orange.”,并一边做喝饮料的动作,带着非常喜欢的表情说:“I like drinking.”引导学生复述后,将该句板书,用红色的彩笔突出like drinking,特别是动词ing的形式,并询问学生:“Do you like drinking?”然后利用不同学生的喜好检查学生能否作出正确反应,进而利用图片展开其他问题的回答。这样,通过复习旧课,很自然地由询问对饭食的喜好过渡到对某件事的喜好,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喜好,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互问互答练习,如“Do you like swimming?”“Do you like watching TV?”或“Do you like reading?”等。这样呈现新内容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觉得亲切、自然,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积极快速动脑,又乐于开口,使他们很顺利地掌握了新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重视情感因素,增强主体学习的自信心

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积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保证学生始终对英语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高昂的热情、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减少顾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自信心,鼓励胆小的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并注意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愿开口、敢开口。对学生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注意策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学生在复述课文或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时,由于紧张、口误而出现的错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两句赞扬的话语,使他们不产生畏难情绪,并使他们很自信地回答完问题。有些错误是因为不熟练造成的,可稍加提示,由学生自己改正,然后及时予以表扬。这样,让学生有成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并关心、爱护、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千万不可采取歧视的态度,使他们处于失败状态,要帮助他们卸掉心理上的包袱,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素质教育注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帮助他们掌握“复习—作业—预习”三部曲的学习方法,即课后先及时复习,巩固当天或一周所学内容,做到及时吸收、消化;认真、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前主动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内容。学生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第2篇

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由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学习工具、案例示范、资源库、在线测试等模块组成。

网络课程是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来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实施教学活动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克服强调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片面性。

一个网络教程,要想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则教程必须易于控制,随时可以后退或者前进,其中还要有视频教程,讲解要通俗易懂,且旁边要有文字注释,以达到快速实效的效果。

再者,一方面要根据接受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课程组织者和设计者,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设计选择媒体和相关资源、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策略、设计形成性练习;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发现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按照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设计综合实践内容的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课程还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而定,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解答,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或者增添一些图文,这样也许更易于学生的理解。

同时,网络教程的模块也很重要。第一,不能太花俏;第二,不能太复杂,要简明扼要;第三,要易于操作。所谓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网络教程中一样可以体现。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课堂融合 第3篇

首先,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掌握着教的主动权,并把课程标准的落实、贯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拥有自己选择教法的主动权。关于教学方法的含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还有的把教学方法说成是教师为把知识教会给学生而使用的某种技巧和步骤。这两种说法都偏重于教师的“教”,而教学方法不应忽视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因此教学方法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方法中,应多根据学生的特点,多创造让他们感到“好玩”的时机,如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或进行实物演示、请学生自己演示(或配合教师演示)实验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既动手又动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探索知识。此外,教师还要针对物理教学的直观性、综合性、区域性等特征,适当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练习法、谈话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总之,教无定法,学有法则,教师通过选择适合当堂内容的教学方法讲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再次,教师还是学习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控制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帮助、引导学生,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之学习水平有所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目前,在物理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通过对物理发现、物理典故的讲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对人类、对社会生活的热爱。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上著名物理学家研究知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学会做人。如果在进行德育教育中,学生被打动、被感染、被说服,则会更加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俗话说,只有终生的学生,没有终生的职业。如何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课题,作为学生,课堂学习固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但是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因此,要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追求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和谐 第4篇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前提下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力求从这个过程中悟出新知识的要点, 与原有知识进行整合, 完善原有知识或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这一个角度来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学生学习不是漫无目的的, 它需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 驾驭学生学习的方向, 把握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和谐的策略。

一、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很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教学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这是教师主导。没有对教材的认真研读, 不可能让学生很好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学中创设的情境, 是为了方便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 可是, 任何情境都只是一个近似的再现, 过于渲染这种氛围, 就会冲淡教学的主要目标, 再加上一些所谓的课堂讨论, 轰轰烈烈, 老师又是组织, 又是引导, 又是表扬, 又是奖励, 课堂变成了表演, 就像一场歌舞秀, 只剩形式, 没有内容。几千年形成的知识, 学生不可能在这么几十分钟就能总结和理解, 没有教师的主导, 学生的主体就没有方向。要弄清我们要教什么, 学生要学会什么, 把内容摆在第一位, 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教学的内容服务的。不能言必要情境, 每堂课都去追求浮华的形式, 而不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研读。

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三》时, 没有过多的情境渲染, 毕竟二十年前的事情学生不可能清楚地知道, 一年只有几百元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给学生讲, 还是给学生展示, 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在探究数学问题, 而是充满好奇, 即使是十年前, 学生也知之甚少。所以教学中, 我撇开繁琐的导入形式, 直接开门见山, 直接切题。列出数据, 给学生搭建思维平台。直接把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表的数据放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直接进行问题研究。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 当形式会影响内容时, 删除多余的形式就势在必行。

形式是为教学的内容服务的, 内容是导向, 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形式是帮助学生接受内容的辅助手段。

二、生成要为预设服务

教学的动态生成也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预设是对教材的研读和学生的学情作出的预案, 而教学中可能出现各种情况。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是主导性,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区分, 把学生的思考方向朝预设的方向引导, 对教学预案进行二次修正。

教学《平移和旋转》, 我们也许会准备许多预案, 但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会变。但是一到教学时发现学生好像都会, 但是学生对旋转中的方向问题有点出乎预设:学生不知道时针方向。我们忽视了学生现在很少用手表, 更是对顺时针和逆时针知道得很少。这就要教师调整教学, 对学生这个知识点缺失进行分析,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从图形到点、到线、到距离、再到方向的有条理的、更细致的分析, 逐渐明确分析几何现象和问题的关键点, 引导学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时针和分针的旋转方向。

但教学的预设目标不会因课堂的意外生成而改变。生成只是对预设的补充, 是学生主体的体现, 是学生在探究知识过程中出现的插曲。而预设是教学目标的体现, 是教师的主导。

三、动要为静服务

教学要动静结合, 动只是外在的形式, 而静才是教学的升华所在。没有动, 课堂一潭死水;没有静, 深层次的东西出不来。教材是静的, 静的教材需要教师进行思考;教学内容是活的, 这要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点不要只局限于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设计上, 而无法跳出教科书的编写顺序和框架。教师要把难以消化的目标经过自己的努力, 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化经历, 从而对新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建构。

但是我们不能对教材进行大刀阔斧地改, 毕竟教材是经过许多人和许多年的努力一点一点总结出来的, 体现了教学的内容和规律。但是, 我们可以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重新编排、重组, 动是为了静, 是为了找出概念以及原理赖以产生的机理。动是概念的探究程序和方法, 动能够给学生以“产生知识”的愿望、冲动和方法上的启示;静则会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并为今后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是一个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课堂的动是为了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的静。动是形式和过程, 静是内容和结论。

学案式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第5篇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起源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县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改变沁水教育落后的现状,为了改写沁水教育新的历史,为了让沁水有一天也能像太谷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沁水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自去年我们全县老师听了太谷教研室主任张四保的讲座,并赴太谷进行观摩后,“学案式教学模式”已在每个教师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虽然心已动,但行动却跟不上。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然而,好多老师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内涵缺乏辩证的认识,即没有认识到“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的具体特征关系缺乏认识,无法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结果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却又出现了学生的“放羊式”。因此,面临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如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当前每位教师急需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目前,我们郑庄小学正在大力推进学案式教学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二、理论依据

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以教师为中心”,还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些理论都不可能,也不应该 1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比如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和前苏联的影响仅仅是昙花一现,就是在美国,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实现的前提下,基础教育的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面有较大程度的削弱,那种让学生在苹果机上通过赌博的方式来学习四则运算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基础教育应向中国学习的口号。然而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传统教育致命的弱点。中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就比西方大学生逊色得多。因此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这才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揭示教学过程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上,它包括: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间接经验的接受有赖于教师的指导,直接经验来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掌握知识与提高素质的必然联系。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反映“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原则;④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也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实现。⑤教的主导性与学的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主动性。

2、“主导—主体相结合”是教与学的基本矛盾的必然联系的反映。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事物、现象之间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在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联系仍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联系,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决定于教师,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为落脚点,学是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这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主导—主体相结合”反映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直接经验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取决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经验的取得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代人都要从钻木取火去获得火的知识,人类的认识就不可能有发展。间接经验的取得一靠书本知识,二靠教师的传授,即是外部刺激的产物,是知识的源泉。所以个人的知识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走向教条主义的斜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作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才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实验方法: 1.理论学习法

认真学习有关有关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法

组织教师充实自己的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日常的教研活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探寻好的方法,同时进行优质高效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和子课题研讨活动,邀请上级和同行指导,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向教师和学生口头和书面等方面的调查,及时了解师生在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五、实验过程:

学习阶段:

加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让每个教师都能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让教师变为导演,学生变为主演。

研究阶段:

1.全力推进“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12字课堂模式,组织教师多进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通过观课议课,交流经验,共同成长。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时要把课题小化、细化、具体化。教师可以就最近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经验、困惑。

试验阶段: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交流的技巧,组长检查的技巧。

4、教师研究学生自学时,应如何捕捉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把握好导的时机?如何选择最佳的导的方式?

5、每节课的教学要把好时间关,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比例控制在3:1.总结阶段:

征集有关的课题论文和活动方案、体会、意见和建议;完成课题报告。

六、成果形式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第6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培养审美意识

适当的情境可以让人由情入境,在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调节者和控制者,教师应当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感知,使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学习兴趣,并明确学习的目标。例如:《有趣的动物头饰》一课中,教师一上课就可以让事先戴上动物头饰的两三位学生一边学动物叫,一边学动物的走路方式从教室门口走进来,并让学生猜猜他们叫的声音是什么意思。等大家知道他们是因为找不到游戏伙伴才嗷嗷大叫时,教师可以提出“那么我们该如何帮他们找伙伴呢?”而此时大家的心里早已产生迫不及待地也要做一个自己喜爱的动物头饰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念头,学生的兴趣有了,思维动机也就有了,接下去整堂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问,诱导主动探究,养成参与意识

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究是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显入纵深,最终目的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

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参与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工艺美术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练中求“活”,激发艺术创造

表现发挥是一种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层次不同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获取自信心。特别要强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使作品更具有童趣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要在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图象表现自己的意向和技能。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四.巧设课尾,讲评拓展,提高审美能力

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讲评拓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讲评拓展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会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画或制作,总认为是美的,好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是,由于他们的艺术秉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不尽相同,作画时必然出现多样的表现方法,甚至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这些都真实自然地流露在画面上。对于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创作表现能力处于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课堂作业,采取分层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审美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还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能让学生平等地建立信心,在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中感受,议论,切磋,沟通,理解,触发,使他们的裹现得到应有的鼓励与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并激发创作欲望,表现欲望,养成创新习惯。

总之,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我们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体现自己的价值,更好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让每一堂美术课,每一个美术教育活动都闪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光辉!

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第7篇

1 教师地位决定其作用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确定教育教学的目的;二是结合学生情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教育者,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和教诲, 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实现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目标。从而可以看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始终是教与学的倡导者。因此, 决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起着主导作用。

2 学生认识过程决定其作用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接受教育, 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成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受教育者, 要提出各种疑问、要求、意见。学生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 真正理解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从而激发学习知识, 追求真理, 探索奥密的欲望, 因此,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是积极的思维者和活动者,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3 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双边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于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学生实际出发,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书山有路趣为径, 学海无崖乐作舟”的学习氛围。教育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好,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这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成为学习动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客观性, 学习过程中, 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要活动内容。常有这种情况:同一个班级学生, 同学于同一位教师, 学生入班的基础大体相近, 而经过一年或几年学习, 一些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些学生维持原状, 另一些学生相对成绩落后, 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不是教师的教, 而是在于学生自己。但是, 无论哪种情况, 学生学到知识, 取得进步的同时, 教师本身也得到了新提高。

应该认识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即是对立统一的, 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不能过高或过低估计教师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要防止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片面强调和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简单注入的教学方法, 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只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教育教学活动出“冷场”现象, 使教师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会学、会问、会思、会讲、会总结、会创新”的学习品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好, 主要在于学生的质疑问题, 活动参与和双基能力的提高。

4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8篇

一、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

(一) 耐心教导

主要从思想而言。数学固有的抽象、严谨造成学生未学先惧。所以,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数学的渊源历史、多少人献身数学的故事、数学的繁荣及广泛的应用, 在数学中经常性地、孜孜不倦地给予教导。

(二) 仔细“编导”

数学作为高度抽象思维的科学, 看似支离破碎, 但就初中数学而言, 它像小说一样有线索。各章节都被一条或几条无形的线索牵连。如初中几何沿着“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发展, 各章节也是按这样的研究规律形成的。所以, 我们要“编导”好每一堂课。也就是认真钻研教材, 搞清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 并针对课题, 抓住数学重点, 采用适当的课型, 构思好教学思路。

(三) 善于倡导

在数学课堂上要善于发动学生, 提示数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重要性, 有利于我们鼓励学生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 耐心辅导

在课堂或课外辅导中, 我们一定不要只喜欢“尖子”, 忘了“中、差”生。在辅导“中、差”生时, 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心, 多进行基础知识辅导, 多鼓励、帮助他们, 消除他们的自卑情绪。

(五) 常常开导

数学常被人认为枯燥无味。实际上, 数学是很有趣味的, 问题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对问题、知识多设悬念, 多讲其产生的背景及应用, 使学生对眼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如对初一学生讲负数时, 问这样一句:你们小学学的数是否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适时介绍些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外, 数学中隐藏的美, 如黄金分割的应用, 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六) 加强指导

不少学生会背写定义、公式、定理, 但要他们用这些工具解问题却束手无策。究其原因, 就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知之甚少,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这方面的指导。初中数学方法有很多, 在平时解题时多给指导, 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及创造力的提高。

(七) 具体引导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定理, 必须通过自己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 应用所学过的要领进行符合逻辑的判断, 推理是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的, 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勇气, 因为有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 有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有的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鼓励他们增强信心, 战胜困难。对课堂练习, 要及时讲评, 表扬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分析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使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理由。理顺思想, 反思教训, 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一) 让学生看书

在复习、预习或于课上阅读时, 我们可先提些要求, 设置些疑问、悬念, 激发学生看书的热情。

(二) 让学生想

数学是一门逻辑很严谨的学科。所以, 让学生在看书时或在听老师讲题讲课时, 多想为什么这样做?可否有另外的做法?平时多想学过的内容, 多让学生质疑。在“看、想、练”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疑问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 让学生讲、议

由于数学问题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 因此, 除让学生回答问题外, 还要让学生勇于提问题, 抒发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讲, 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解决某些问题时, 让学生大胆议论, 使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种自然相通的思维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四) 让学生练

数学知识综合性、渗透性强, 灵活多变, 所以, 应让学生多练。在精练中掌握知识, 是一种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五) 让学生更正

数学的联系性、逻辑性强。所以, 让学生更正练习或作业中的错误,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思维, 另一方面能防止学生知识结构的缺漏,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 让学生对学过的单元、章节进行知识小结。

这样做对所学知识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理清知识结构, 弄清其从属、并列关系, 使其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乱, 有条有理, 提高理解、记忆和综合能力, 优化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 进而提高数学素质。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第9篇

一、什么是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的内涵是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积极生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 以实现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一代新人。主体参与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二、主体参与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1. 通过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使学生想学

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他强调的是兴趣。兴趣就是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此, 我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 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训练思维, 培养创造力, 使学生乐学

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灌输方法, 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 也是教师设计提问, 学生被动回答,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素质教育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根本宗旨就是弘扬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即主动性。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创造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教师教给学生“捕鱼”之法, 及“点石成金”之术。因此, 我在教学中注意丰富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保持主体参与的连贯性, 培养学生自我检测与自我校正、完善能力, 使学生会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无限的。要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并使之不断发展, 这就要求由课上连续到课下。由于学生个体在知识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教学内容的程度也就不尽相同。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又使他们不敢当堂向教师、同学请教, 这样就导致了学习的漏洞不能及时补充, 长时间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总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达到让学生主导学习、自由学习的目的, 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这条改革的道路上, 我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第10篇

一、课前预习指导, 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前提。然而, 让学生做到不间断的课前预习绝非易事。为此, 我的想法是“重点指导, 强化监控管”, 并注重以下三个环节:

1.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用心设计思考问题。

2. 多维度设计课堂测评练习。

3. 进行预习适时监控。

二、注重情感鼓励, 激发参与欲望, 创建和谐课堂

教师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心理共振, 能创建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 以教师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

2. 以积极的、正向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意向。

三、揭示数学之美,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要应用学科本身具有的美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1. 展示数学美。

2. 认知实用性。

四、创设良好情境, 迸发学生学习热情

优良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迸发求知欲望, 启迪思维的有力措施。课后, 可以布置一些实践力与观察力相结合的题目, 如“说说身边的数学”“说说家里的数学”等, 也会带来意外收获。

五、灵活多样, 增强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生机盎然, 让学生领略到数学魅力之所在, 这样才能变苦学为乐学, 有效地防止脑力疲劳, 保持解题的“好兴致和好胃口”。我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好胜的特点, 开展“小组对抗赛”“闯关训练”等竞赛活动, 让学生快乐学习, 愉悦体验, 让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思路, 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第1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回归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2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记载过去,立足现在,启迪未来。她应该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却是一个个生硬的史实,一段段苍白的阐述。记得有学生很慎重的问我:“老师,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可我就是不喜欢上历史课,太枯燥无味了。”对于他的提问,我一时无言以对。的确,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明确课堂是为分数服务还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服务。

一、扮演主导角色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有心、有法、有力,三位一体,有机结合

首先,我们需要“有心”。人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教育并非历史学教育,其重心是培养健全的人,而不是培养历史学家。[1]情感的投入往往会比说教事半功倍。初中历史教师很多都不是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少,那需要什么来培养师生情感,走进学生心灵呢?一本充满爱心、真心的“归纳本”。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本用来构建历史知识框架的训练本,可她真正的功能在于和学生沟通,和学生产生共鸣。在批改“归纳本”时,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对于安静的学生,我们送上祝福;对于聪明的学生,我们送上方法;对于骄傲的学生,我们送上提醒;对于自卑的学生,我们送上自信……学生是需要被认可,被鼓励,被关注的。当学生发现,原来他的一言一行老师都在关注,他会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会去选择信任老师,他会对老师敞开心扉。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说过:“真正的历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真实的生命。”

用“有心”做好情感的铺垫之后,我们还需“有法,有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离不开每个环节的精雕细琢。精心设置导入语,开课即夺学生心。新课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激趣导入,欣赏图片、形象导入等。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资源丰富,历史课堂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能将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引入历史课堂中,使历史教学从静态向动态发展,那么将更适合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更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比如我们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中的诺曼底登陆、日本突袭珍珠港等战争片段时,仅仅通过书上的只言片语和图片会显得苍白无力,若将当时的战争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历史海洋里穿梭遨游,余味无穷,倍感历史的奇妙,相信他们会被历史的震撼力所折服。

二、扮演主体角色的学生要做到:动嘴、动脑、动情,相互交织,情景交融

“动嘴”当然不是学生乱插嘴,乱说话,他们一方面需要通过阅读史料、教材,自己去感悟历史史实;另一方面需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一节鲜活的历史课离不开学生高调、大胆、主动的参与,他们是知识的领悟者、发扬者、创造者。对于阅读相关史料,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择故事性强的史料;多角度审视历史,选择描述同一客观史实的不同史料;营造探究、体验氛围,选择细节描写史料;感悟现实意义,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史料。无休止的讲解会使学生的听觉感到疲劳,专注力下降。课堂就像弹钢琴,既有动听的旋律,也有沉稳的伴奏,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才能奏出快乐健康的乐章。[2]

在感悟、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激烈的内心冲突化解,精神得到升华,生命得以成长。对于学生的提问、质疑,我们应调整好心态,这不是挑战我们的权威,更何况我们不是什么权威,教学相长,我们应抓住教育契机,说不定这是最佳的教学资源。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在于说出真相,而且在于教会学生认识真相的能力,让学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感悟史实,当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去评价历史,当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心灵得到震撼,精神得到满足,道德得到升华,他怎能不去全身心地投入,让整个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呢?

我们把历史教育作为民族或人类的集体记忆来看待,像个人的记忆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把历史作为承载着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财富来看待,像个人有灵魂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历史教育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培养人的自信力。[3]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才能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服务其人生,助其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

[ 注 释 ]

[1]任鹏杰. 探索历史教育终极价值,领悟人生智慧服务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70302(4).

[2]张岩.历史素养需“养之有素”[J]. 课程·教材·教法,2013(8).

[3]夏辉辉.追求历史教学价值 探寻课堂教学本质[J].历史教学,2013(1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第12篇

1.预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验证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 最好设置几个问题, 其中要有能让学生充分拓展的问题。 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但是, 教师要注意布置的预习问题要具体, 不可过多、过难, 而且提问要紧扣课前所布置的内容。

2.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最适用于阅读课教学, 当然写作课也可采用。 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 任何词汇都是音义结合的实体单位, 并在语句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 真正掌握一个词, 离不开它的句法功能、搭配意义和感情色彩等。 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下, 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语本身概念之外的不尽相同的联想意义。不了解作者、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 就不能完全接受这个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 难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意思。 因此, 词汇导入在阅读理解中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 黑鸡下白蛋”, 理解意义可以是“ 丑妇生俊儿”或“ 世事无定”, 而汉语中亦有“ 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 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 (他虽年轻但不是不懂事。 ) 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 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 这些词出现在阅读短文中时, 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因此, 在阅读课教学中, 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很实用, 能让学生知道词除了词义本身外, 还会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想意义。 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3.语法背景知识导入法。 这个导入方法适用于写作课和语法课教学, 因为英汉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 汉语语法呈隐含性, 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动态、人称、主动、简单, 英语重静态、物称、被动、复合。 这些差异既存在于句子层面中, 也出现在语篇的思路和结构上。 英语中用许多不同的形态变化、时态变化来表示复杂的语法关系, 此外还有各类连接词语和从句, 因而句子结构错综复杂。 汉语无形态变化, 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 通过这种导入方式, 学生会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的正确表达、语法的正确运用。 这是我们在写作和语法教学中非常可取的一种导入方式。 语法导入法很有说服力, 而且浅显易懂。 把枯燥的、单纯的语法教学融会到语法背景知识中,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4.故事导入法。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经常用故事呈现新的语言, 教师可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新课。 既然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那么教师可以从此入手, 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来导入新课,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兴趣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时, 要尽量用学生以前学过的词语和句型表达。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特别喜欢听老师用简单的英语讲故事,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他们自然而然地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注意力特别集中。 当然, 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以及flash动画, 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看情节故事, 来引导他们听的兴趣。 当他们听懂之后, 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与此同时, 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可谓一举两得。

5.悬念导入法。“ 疑问”是学习的起源, 有“ 疑”才会有问、有究, 才有所得。 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 他们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 因此, 教师要巧设悬念, 使学生思想产生波澜, 激起学生揭开“ 谜”底的强烈愿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以, 教师在英语教学开始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形式多样、富有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置疑问, 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 学生虽然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地听。 因此, 悬念导入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

6.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最常用且最容易承上启下的一种方法, 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教学当中, 或者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 课本教材每一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 文章的编排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习是循序渐进的, 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 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 因此, 在每堂课的开始,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 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 使学生“ 入题”、“ 知新”, 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做到以其所知, 喻其不知, 温故知新, 水到渠成。 如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第二课时, 可以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开始:“ What are you doing now?”“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这样既复习了现在进行时, 又导入了过去进行时, 同时还对两种事态做了比较, 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 通过教师主导,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授课,课堂的导入

参考文献

[1]汪超宏.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导入法分析[J].中学生英语, 2015 (11) :11

上一篇:优秀公务员下一篇:货币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