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产范文

2024-05-30

大豆生产范文(精选10篇)

大豆生产 第1篇

一、大豆的花器构造

大豆的花序着生在叶腋间或茎顶端, 为总状花序。花序的主轴称为花轴, 花轴上着生花朵。通常一个花序上的花朵簇生, 俗称花簇。在一个花簇内, 花的多少因品种而异, 少则3~5朵, 多的可达20朵。

花冠的颜色分为白色和紫色两种, 是品种鉴别的主要性状。雄蕊在花冠内部, 共10枚, 构成为一个典型的二体雄蕊群。其中9枚花丝联在一起成管状, 稍高;后面有1枚保持分离的雄蕊。花药着生在花丝的顶端。开花时, 花丝伸长, 使二体雄蕊升高, 其上的花药围绕柱头成环, 花药裂开, 花粉散出。花粉多为圆形。一朵花的花粉约5000个花粉粒。雌蕊被雄蕊包围, 位于花的最中心, 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花柱约为子房的一半长度, 弯向雄蕊。其顶端为头状柱头;下方为子房, 一室, 内含胚珠1~4个, 个别的有5个, 以2~3个居多。子房膨大, 着生茸毛。

大豆这种花器的构造有利于自交, 在自然条件下, 绝大部分的花粉落在花的柱头上授粉受精, 天然异交率极低, 一般0.5%~1.0%, 为典型的自交作物。

二、大豆开花结实习性

大豆在开花前25~30 d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的迟早习性和环境条件而异, 从出苗至开花需50~60 d。花芽分化完成后, 开始膨大, 花萼内显出花瓣痕迹, 但花萼仍紧闭。接着花萼略开, 花瓣稍露出, 但仍为花萼包裹着, 此时雄蕊伸长, 随后花萼逐渐放开, 花瓣向上生长与花萼并齐。这时花萼为椭圆形, 雄蕊继续生长与雌蕊高度接近。不久花瓣伸长, 翼瓣、龙骨瓣开放, 并可见到雄蕊, 花冠形如蝶状, 此时称为开花。大豆在开花前一天已授粉受精, 即闭花授粉。

大豆开花多在上午。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 一般在上午6~11时开花, 以8时前后开花最多。大豆从花蕾膨大到花朵开放需3~4 d。每朵花开放时间约2 h左右。每株开花所需天数, 因品种而异;一般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比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开花时间长, 短的约15 d, 长的可达60余天。

大豆开花与外界条件有关, 最适宜开花的温度为20~26℃, 相对湿度80%左右。除此范围的温湿度条件, 对大豆开花不利。连续阴雨, 可延迟开花, 影响授粉受精。

授粉后, 花粉落在柱头上很快萌发。从萌发孔长出花粉管, 经柱头内部组织进入子房。当花粉管达到胚珠并从珠孔进入胚囊后, 其顶端破裂, 释放出精子并与卵核和极核分别结合, 从而完成双受精作用。一般从授粉到双受精在8~10h以内完成。

三、大豆良种生产的方法

1. 株选法

在大豆成熟时于田间选择植株健壮、结荚多, 具有典型性状的优良单株混合脱粒, 留作下年种子田用。选株的数量依下年种子田的需种量而定。该方法选择细致、提纯效果好, 但比较费工, 一般适于小面积种子田用。

2. 片选法

确定选种地块后, 在大豆开花期和成熟期进行两次去杂去劣, 然后单收、单藏, 作为下年大田生产用种。这种方法提纯效果虽不如株选法,

但简单易行, 适于留种量较大的作物进行良种生产。

3. 改良混合选择法

即选择典型优良单株分别脱粒, 下年鉴定单株后代的表现, 淘汰不相同的后代, 将相同的后代混合脱粒, 留作繁殖之用。

四、种子田的管理

1. 地块选择

大豆种子田应选择土壤比较肥沃、肥力均匀、地势平坦、旱涝保收、不受禽畜为害的地块。采用当地通用的轮作制度, 切忌重茬、迎茬, 忌向日葵茬。

2. 注意隔离

大豆虽为典型的自交作物, 但也存在一定的天然异交率, 一般为0.5%~1%。若将不同的品种相邻种植, 不进行适当隔离, 就有可能发生品种间杂交, 造成生物学混杂, 影响种子纯度。因此须进行隔离。一般原种繁殖田隔离距离为10~20m, 种子田为5~10m。但采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的, 隔离区较大。

3. 加强田间管理

种子田用种须来自原种。播种前一般采取粒选、脐选和筛选的方法, 去掉虫食粒、破碎粒、病粒、混杂粒和夹杂物, 以提高种子质量。

3.1适时早播:根据土壤墒情及日平均地温稳定通过8~10℃, 播种较为适应。一般播种期略早于大田生产。同时播种密度宜适当偏稀, 应做到精量点播。

3.2增加施肥:施肥量应高于一般生产田, 以保证大豆对养分需求, 生产优质种子, 增强种子市场竞争力。

3.3及时中耕除草:通过中耕除草把杂草消灭在幼小阶段。在荚期必须彻底清除大草, 降低种子含草籽百分率。

3.4适时防治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 是造成大豆种子兔子嘴的主要原因, 影响了大豆种子品质和降低了产量。因此须严加防治。防治的方法有成虫防治和幼虫防治。成虫防治:敌敌畏熏蒸、甲拌磷熏蒸或药剂喷雾。幼虫防治:25%敌杀死喷雾、25%氧乐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喷雾。另外, 东北地区要防治灰斑病、霜霉病、花叶病。

4. 严格去杂去劣, 对大豆种子田应在不同生育期

有机大豆生产及栽培技术 第2篇

所谓绿色食品,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统称。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AA级即有机食品。

一、有机食品的发展前景

1.发展有机食品符合世界潮流。21世纪将是一个“绿色”的世纪,在消费领域,绿色产品将成为主导潮流。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崇尚自然、注意安全、追求健康的思想将首先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2.绿色食品事业已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由于绿色食品事业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增进人民健康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符合政府的宏观产业政策,因此,绿色食品一推出,就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而且销售市场广阔。

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状况表明,我国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强大的市场需求必然会推动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有机食品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据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在生产的初期可能导致产量有所下降、劳动力投入较大,但由于其生产成本低,产品价格高(通常比普通食品价格高50%~200%),因此,其经济效益并不低。按平均统计,在由常规农业到有机农业的三年转换期内,农产品产量下降约8%,但成本可降低20%~40%,产品价格上升15%,可增加收入25%。

我国绿色食品价值还包括加工、包装等环节的增值,出口创汇势头强劲,因此,其投资效益可观。

三、有机大豆栽培要点

1.产地的选择。选择符合有机农业生产要求的地块。首先,选用经过三年转换期的地块,即三年内没有施用过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种植地块;其次,选择新开荒的地块;再次,选择经过三年休闲的地块。所选地块还要符合以下要求:

(1)要选择大气、水质、土壤条件均符合有机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适于有机大豆生产的地区。

(2)应选择远离公路、四周有树木做隔离带、周围没有易产生病虫害的农作物、周边作物施用化学农药少的地块。

(3)地块的土壤比较肥沃,在30厘米耕作层内,土壤有机质>5%、全氮>0.15%、速效氮>9.5毫克/百克土、全磷>0.1%、速效磷>4.2毫克/百克土、速效钾>30毫克/百克土、pH值6.5~7.0且土壤通透性好的中性土壤。

(4)地块不积水,排水方便,以选择山岗地为好。

(5)以黑沙土为好,壤土次之。

(6)有条件的要选择能灌溉的地块。

(7)避免同一作物重茬。

2.整地:

(1)整地要求。整平耙细,做到田间无大坷垃、无残茬、无较大的残株,耕深20~30厘米。

(2)整地时间。最好秋整地,以利接纳伏秋雨水,蓄水保墒。如春整地,提倡早整地,以保墒为主。黑龙江省一般4月中下旬整地。

3.施肥:

(1)肥料种类。以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粪肥为好,也可以施用以秸秆、落叶、湖草、泥炭、绿色植物为主的堆肥、绿肥,或施用经过认证许可在有机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肥料,如吉昌牌有机肥、绿农肥、生物肥料等,但不能使用转基因肥料。

(2)施肥数量。腐熟的有机粪肥的施用量应在每公顷30吨以上;如施吉昌牌有机肥,则要达到每667平方米(1亩)40公斤以上,并配合施用农家肥。

(3)施肥时间。农家肥在秋整地时撒于地表,随整地时与土壤拌匀。有机肥在秋季或春季起垄时施入总量的70%,其余30%在播种时施入。

4.播种:

(1)品种选择。有机大豆生产要选经过3年有机转换的地块中繁育的品种,选用高蛋白或高油品种,不能种植常规品种,不要选用转基因品种,且品种的生育期要较常规品种略短。

(2)种子精选。播前种子要进行人工手选,剔除破碎粒、虫蚀粒、病斑粒、小粒等,选后的种子要饱满,大小均匀。

(3)种子处理。播前将种子晾晒1~2天,提高发芽势。

(4)播种期。因为有机大豆种子未进行种衣剂包衣,所以要使其快出苗,以减少病、菌、虫对种子的危害,要在地温稳定在10℃以上才可播种,一般应略晚于常规大豆。

(5)密度。有机大豆的播种密度应比常规大豆略高,因为大量的机械、人工管理伤苗率较常规大豆多,一般每公顷保苗33万~35万株。

(6)播种方法。可采用机械精量点播,但机械应专用。播深3~4厘米,播后及时镇压。

5.田间管理:

(1)中耕。出齐苗后,进行垄沟深松放寒增温。做到三铲三耥,最后一遍中耕于封垄前进行。

(2)除草。人工铲地与旋转锄灭草相结合。自大豆出苗前至第一片复叶开启时进行旋转锄灭草3~4次,生育期间人工铲草3次,后期拔大草1次。

(3)严禁使用任何化学除草剂。

(4)降雨量大时,如田间积水,必须及时排出。

6.病虫害防治:

(1)合理轮作。

(2)选用抗病虫品种。

(3)及时拔出病虫株,防止扩大蔓延。

(4)科学合理施用肥料。

(5)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在使用药剂防治前要同认证机构取得联系,经过许可方可使用。

7.收获:

(1)收获时期。一般在大豆串叶90%以上,茎秆黄绿相间时进行人工收割。

(2)收获方式。采用人工割晒,当籽粒水分降至13%以下时用小脱谷机脱粒。不得用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直接收割,严格防止“泥花脸”的发生。

(3)脱粒后的籽粒应避免日晒,以免变色。

8.运输及晒场管理:

(1)有机大豆的运输要有专用运输车,要与运送常规作物的车辆分开,有机大豆不能与常规大豆混装、混运。

(2)有机大豆要有专门的晒场存放,并用专门的粮食清选机械清选后及时入库。

(3)有机大豆的包装物要避免对大豆及环境造成污染。有机大豆要定量包装,包装内附有标签,标明生产者姓名、地块、编号、数量、作物名称、收获时间、检验人员姓名等。

9.有机大豆的仓储管理。有机大豆的储藏要有专门的仓库,并做到与常规产品不混杂。有机大豆仓库必须清洁卫生,有防鼠设施,并进行除虫处理、储前消毒。

四、技术应用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有机大豆生产初期产量可能较常规生产有所下降,通过几年的连续使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加强管理,大豆产量会有所提高。

黄淮夏大豆生产初探 第3篇

1 大豆生产现状

1.1 种植水平不高, 面积有逐年减少趋势

黄淮区夏大豆大部分以小麦—大豆 (玉米) —小麦耕作制度为主, 由于时间相对紧, 大部分以免耕茬为主, 直接影响播种质量, 造成施肥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配比不科学, 有的甚至出现不施肥的现象;在大豆生育期间, 多数农户管理比较粗放, 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 造成该区大豆单产水平不高;加上前几年大豆商品价格基本维持在2.8元/kg的较低水平, 相比较玉米产值高些。因此, 大豆种植面积有逐年减少趋势。

1.2 品种更新速度慢, 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不力

由于在生产中存在重育种、轻栽培的现象, 近几年虽然陆续审定不少好品种, 如驻豆9715、郑92116、合豆24等, 但因在推广环节上存在信息不畅、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致使农民虽渴望种植好的品种却很难得到优良品种;即使买到好的品种, 农民又没有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品种优势很难充分发挥出来。

1.3 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 生产成本相对高

黄淮区大豆种植多以散户为主, 缺乏必要的引导, 生产上品种存在多、乱、杂现象, 形不成规模, 难以形成加工市场, 严重影响大豆的深加工。散户种植也相应影响机械化的推广力度, 大型农业机械很难发挥优势, 致使生产成本增高。

1.4 政府部门重视力度不够, 缺乏必要的引导

由于耕地面积有限, 大豆和玉米同季种植, 再加之前几年大豆的经济效益相对低于玉米等作物, 各级政府重视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的生产, 而忽视对油料作物种植的引导, 认为油料生产整体效益低, 导致2007年的油价大幅度上涨, 形成国内大豆对国外的依赖和进口, 仅2007年国内进口大豆就达到3 082万吨。

2 发展优势

2.1 具有较好的生产优势

黄淮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6~9月≥10℃有效积温2 000~2 700℃, 日照时数800~1 000h, 降雨量400~450mm。光、温、热、水、肥、土等生态条件有利于大豆高蛋白和高产性状的统一, 解决了高产和稳产性问题, 更有利于优质栽培。另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推的大豆品种既有高产稳产品种, 又有优质高蛋白或高油品种。

2.2 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大豆的需求旺盛, 国产大豆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据资料报道, 我国2005年进口大豆1 750万吨, 2006年进口大豆2 800万吨, 2007年进口超过3 000万吨, 进口量是我国大豆生产量的2倍。加之2007年下半年油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国家自2002年实施了东北大豆振兴发展计划, 从政策资金上向大豆产业倾斜, 并且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 大豆名列其中,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必将对大豆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2.3 科研水平提高, 示范推广体系逐步形成

近几年, 黄淮区在大豆品种选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已育成一批高产、稳产、优质、广适的品种, 如驻豆9715、郑92116、合豆24等, 为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与之配套的模式化栽培技术也逐渐成熟, 再加上政府部门的相对重视, 示范推广体系基本形成, 加快了大豆产业的迅速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育种水平, 保证豆类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大油料科技的投入, 尤其是大豆的科研投入, 重视高、优、特豆类新品种选育, 加强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产业化方面的投资, 加强产、学、研结合, 使科技投资落到实处, 保证豆类产业发展。

3.2 加强大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形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要在工作研发中改变重育种、轻栽培的现象, 研究不同区域适合不同品种特点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实行良种良法配套,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改变追求种植特早熟品种的习惯, 积极引导种植中早熟高产品种;二是适时足墒早播, 改变“芒种芝麻夏至豆”的传统种植习惯;三是改变大豆不施肥或N、P、K施用比例失调的现状, 采用N、P、K合理配施, 以产以地定肥;四是合理密植, 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协调统一;五是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提高大豆品质, 达到高效高产的目的。

3.3 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优质大豆的规模化种植, 推进大豆产业发展

我国将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 第4篇

在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规划》提出要在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规划》特别要求重点制(修)订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行业标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对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及对相关国家标准的追踪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规划》提出要利用东部地区技术优势和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东中西部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加快中华特色名优食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大力振兴“中华老字号”。

为维护食品产业安全,《规划》明确将严格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项目核准有关规定,加强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茶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食用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等行业外资准入管理。做好外资并购境内重要农产品企业安全审查工作。依法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食品产业安全。

为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我国将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鼓励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到2015年,食用植物油产量达到2440万吨,其中国产油料产油量提高到1260万吨。

农博网 2012-01-16

浅析黑河市大豆生产形势 第5篇

1 黑河市大豆生产情况

1.1 基本概况

黑河市属高纬度寒冷地区, 干旱严重, 区域内温差大, 基本趋势为南高北低, 无霜期短, 有效积温低 (1 750~2 200℃) , 雨热同季, 日较差大, 适于极早熟大豆种植。黑河市耕地面积133万hm2, 大豆种植比例高达70%~80%, 黑河市是国家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在此区域内大豆生产主要分农垦系统种植和地方种植2部分, 其中农垦系统大豆种植面积和地方种植面积各占1/2。农垦系统大豆生产投入高, 机械化力量强, 标准化作业水平高, 规模化、科学化种植程度高, 大豆平均产量水平在2 550 kg·hm-2左右。地方大豆生产投入水平低, 机械化程度低, 以小型机械为主, 缺乏大型机械, 规模化程度差, 大豆种植技术水平较差, 田间机械作业不到位, 田间管理水平落后, 产量水平偏低, 呈南高北低趋势, 平均产量水平1 950 kg·hm-2左右。

1.2 种植面积

黑河市是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 由于处在高纬寒地, 种植大豆病虫害轻, 产量高, 商品性好, 是黑龙江省乃至我国主要的商品大豆基地, 产量和收入比较稳定, 大豆已成为黑河市的主要种植作物, 2006年黑河市大豆播种面积 (含辖区国营农场) 105.7万hm2, 占黑龙江省大豆面积的25.4%。近几年, 黑河市 (不含辖区国营农场) 大豆种植面积比较稳定, 2004、2005、2006、2007、2008和2009年分别为59.3、56.6、59.7、56.9、58.0和57.4万hm2, 大豆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5%~80%[1]。

1.3 生产技术水平

黑河市大豆生产主要以垄三栽培为主, 以窄行密植和行间覆膜栽培为辅, 绝大多数是重迎茬种植, 全市以大面积开展粮食丰产栽培模式示范活动为契机, 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培训, 加强万亩示范区攻关建设, 大力推进场县共建和院县共建, 按照“百亩核心攻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辐射带动”的发展思路, 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和覆盖率。每年秋整地面积占50%~60%, 多数整地深度在12~18 cm, 有一部分大型机械整地深度达18~25 cm[1]。耕地土壤板结严重, 蓄水能力下降, 抗旱抗涝能力降低。近几年来, 随着农机合作社的成立和场县共建的推进, 全市不断扩大利用大型机械整地的面积。在肥料投入方面, 基本上以化肥为主, 主要有磷酸二铵、尿素、硫酸钾、大豆专用肥和复合肥等。

1.4 大豆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情况

黑河市大豆种植覆盖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第四、五、六3个积温带。目前, 在生产上主推品种有, 第四积温带的黑河43、黑河38、北豆5号 (高油) 、垦鉴豆28、黑河36、东农49、黑河27、黑河46、黑河48、北疆2号、北豆10号、北豆14等;第五积温带的黑河45、黑河29、东农49、北疆9号、华疆4号、黑河32、黑河39、垦鉴27等;第六积温带的黑河35、黑河44、黑河49、华疆2号、北疆1号等。

在生产上主推技术有:大豆“垄三”高产栽培技术;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秋季深松整地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 黑河市大豆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耕翻整地不合理, 影响大豆生长

由于黑河市大豆重迎茬面积大, 每年在75%以上, 使大豆病虫害加剧, 特别是联产承包以后, 农民在农田基本建设、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大中型农业机械方面投入较少, 农业生产的短期行为严重, 大部分农户重用地轻养地, 不施有机肥, 用小型机械作业, 只能在20 cm以上耕层作业, 使犁底层抬高, 整地质量差, 土壤理化性质下降。由于大部分农户种植大豆长期单一大量施用磷酸二铵, 导致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 质地变硬, 影响土壤有益微生物繁衍活动, 而且大量作物吸收不了的磷酸二铵在土壤中分解后形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 在大豆根下形成很厚一层不透水不透气的盐土层, 土壤板结使土壤水、肥、气、热不协调, 使黑河市土壤保水保墒能力和肥力供给能力下降, 在夏秋多雨时, 平原地块容易形成内涝, 坡地形成表面径流, 带走土壤中的肥料和有机质, 黑土层每年减少0.4~0.5 cm。大豆生育期, 由于犁底层阻隔, 水、肥、气、热得不到供给, 大豆长势弱, 使大豆病虫害加剧。

2.2 大豆重茬严重, 产量降低

黑河市作为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 大豆种植重茬问题日趋严重, 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 特别是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根潜蝇等[2]。据调查统计, 2009年黑河市 (含国营农场) 大豆种植面积105.3万hm2,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9.2%。重茬5~10 a的地块达到24.0万hm2, 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28%;重茬1~5 a的面积30.1万hm2, 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28.6%;个别严重的地块重茬15 a以上。2009年对爱辉区5个大豆主产乡50个大豆种植户调查表明, 重茬严重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 迎茬大豆百粒重比正茬大豆降低2.7%, 重茬大豆百粒重比正茬大豆降低3.7%, 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而增大, 迎茬减产6.1%, 重茬1 a减产9.9%, 重茬2 a减产13.8%, 重茬3 a减产19.0%, 重茬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

2.3 多以家庭式小规模种植为主, 品种混杂严重, 品质下降

联产承包后农户自主种植, 大豆生产没有实行区域种植和专用品种或单一品种生产, 必将导致分散而品种混杂现象, 加之混收、混售形成了混合商品大豆,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比较低, 降低了商品等级, 达不到优质的预期效果, 致使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4 大豆种植规模小, 技术规范化程度低, 增产效果差

多年来, 科研单位已研究出一批增产明显的先进技术, 如垄三栽培、小垄窄行密植、大垄窄行密植等高效栽培技术, 这些技术如能认真执行, 均可达到2 400 kg·hm-2以上。但由于种植规模小、机械不配套、技术不规范, 又缺少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使先进的技术应用受到极大限制。目前, 就全市来说, 产量水平低低, 平均产量水平为1 800~2 100 kg·hm-2。所以增产显著的先进技术不能大面积应用、不能规范性地应用是限制黑河市大豆大面积高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2.5 生产成本高, 产出低, 效益低

大豆规模种植数量少, 劳动生产率低, 间接成本高, 导致大豆成本高。因而丧失了市场竞争力;成本高造成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 影响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黑河市大豆种植分2种形式:一是农户种植, 黑河市大豆生产形式大多是以一家一户的种植, 面积小, 能耗高, 技术不规范, 产量低, 生产成本高;二是北安、九三等国营农场大面积机械化种植, 栽培水平高, 能耗较低, 产量高。

2.6 辖区国营农场与地方生产水平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的差距、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上的差距、生产单元组织管理及农业标准化水平上的差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的差距、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素质上的差距。

3 发展黑河市大豆生产的建议

加强政府引导, 在黑河市大力推广大型农机具深松整地、秋翻地、秋起垄, 这样不仅能减少大豆病虫越冬基数, 而且还能保水保墒, 解决大豆苗期低温、春旱带来的不利因素, 提高保苗株数。

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 减缓重迎茬的危害, 大力开展作物轮作制度。建议以规模种植的形势实行“麦-豆”“玉米-豆”“经-豆”二区轮作或“麦-经-豆”“经-玉-豆”三区轮作或“麦-经-玉-豆”四区轮作制度[3], 最大限度地减少重迎茬面积, 使大豆单产能够维持较高水平。

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 包括实现专用品种种植, 鼓励种植者的土地向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集中[4]。加大对大豆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解决品种多、乱、杂现象, 尽快选育推广高产型、密植型、抗逆型等专用品种, 满足大豆生产需求[5]。确定主攻方向, 明确发展目标。把绿色有机大豆产业发展作为黑河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集中力量, 突出重点, 加大科技投入, 大力提升黑河市大豆产业的技术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加强地方农业基础建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黑河市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入户培训。以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为主, 开展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 做到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使农民学到的新技术能全部应用到生产中去。大规模推进院县共建、场县共建模式, 做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浅析大豆原种的生产技术 第6篇

1.1 必须与原品种一致的性状, 株均匀, 纯度高。我国现行标准, 大豆原种, 不少于99.8%的纯度。

1.2 质量好, 颗粒饱满, 完整统一的种子, 发芽率高, 无霉变、无检疫害虫, 杂草等。

1.3 在原种种子生长良好, 与原品种相比, 其长势、生产力、抗逆性不减少。

2 原种的的生产程序和方法

从新品种审定, 正式命名到推广, 必须不断的生产原种, 确保生产良种定期更新生产用种。生产原种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选纯选优和淘汰的方法, 即选取典型生长健壮的植物, 从原材料的优良品种性状, 生产高纯度, 质量好的种子, 育种过程中继续淘汰。总之, 选择为主要手段, 但目标应该是原来的品种的典型特征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 种子生产的提纯选择, 其性状基本上不改变。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提纯总是相对的, 特别是数量遗传, 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因此, 部分纯化的品种, 在一些性状可能或多或少有些变化, 有时稍优于原品种, 从典型的另一点看, 还不是一个新系, 还看作是提纯后的原种, 生产原种一般采用单株选择、混系繁殖、分系比较的方法。

2.1 选种圃。

苗圃中种植供选择用的材料, 从最后的原种圃或原种一、二代种子田, 也可以来自于高纯度的原植物领域的典型特征。

种植的方法, 应该是稀疏的点播。优良的植物栽培方法, 充分开发, 方便个人选择。

选择的方法, 应根据原品种的典型特征, 准确地选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 根据植物单株综合性状的选择, 叶形态性状, 抗病性等综合性状进行初选单株, 原菌株在夏天选择性能、产量、成熟度和抗逆性等表现。入选的单株脱粒, 然后根据种子性状和消除一些不合格单株种子。 (图1)

2.2 株系圃。

将去年所选定的种子, 种在此圃中。每一株植物的种子种植在一行或一列 (一个地区) 。个体的后代进行鉴定和比较, 根据他们的遗传表现, 观察是否符合原品种的典型性。播种方法仍然是稀条播或点播, 以培育优秀的方法, 田间管理措施应均匀。生长期间, 在关键的生长阶段, 野外观测记录, 对典型的均匀性和质量各株系鉴定, 典型性差和生长不良的株穗做几号, 为了方便收获时淘汰。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 注重去劣去杂。

收获时, 根据各株行的综合性能表现, 严格淘汰杂弱株系。选择的标准应该是典型的完美结合。穗行所选择的, 不仅要精细工整、无杂质、劣株又要各行之间主要性状表现一致;首先把被淘汰的株行做粮食处理, 最后价将典型、整齐、优良的株穗行, 个别杂、劣株、分行收获。入选株行中, 从中选一些优良单株, 可不再种选择圃。

原种的生产, 配合高技术规范的要求, 必须熟悉原品种的特点, 掌握正确的选择。因此, 一个指定的原种生产。用于生产原种的方法是通过育种单位提供的原始种子 (超级种子、育种者种子) , 直接繁殖生产原种。如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从1982年初的育种单位供应品种的种子。种子生产的单位。由管理部门决定再现原种生产单位。这样做, 把提纯的环节放在育种单位, 可选择标准的准确把握, 更熟悉、更准确的保证种子质量, 使生产单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并提供了大量的育种, 育种单位将三圃制或两圃制系统植物 (稳定性) 为选定的杂交种子, 作为最初的种子。

2.3 二圃法。

单株来源应在单株选择圃中进行, 还可以在原种圃或纯度较高的种子田中进行。单株粒数在剔除病虫粒后分别装袋、保存。选择分3次进行:2.3.1开花是根据植物的高度、选择颜色的花、叶形状选单株, 并给出一个标记。2.3.2成熟期是根据选定的熟度、结荚习性、株型、发色、荚色, 从开花期入选的单株中选择, 选择避免缺苗断垄, 选择的数量应按照原来的定株数, 按株固定单株, 通常需要7500至15000株/公顷。2.3.3脱粒前选择根据全荚数、粒数, 高产单株荚数的选择, 然后检查根据种子的大小, 丰满度, 光泽, 颗粒形状, 颗粒颜色, 脐色进行复选。

2.4 三圃法。

2.4.1选择方法即株行圃, 单株选择和育种圃的做法是相同的。株行圃除选后将各株行种子分别保存至下年, 种成株系外, 其余做法同二圃法。2.4.2株系圃的技术要求。上年株行圃种子量决定了株系圃所用面积, 每株系行数和行长是一致的。将上年保存的每一株行种子种1小区, 单粒播种或2~3粒穴播, 每孔1株苗木。密度应加大田稍稀, 田间评定项目同株行圃, 但每个小区杂交株率达0.10%, 该区域应该被淘汰。在收获时, 先清除淘汰区再对入选区单收、烘干, 脱粒, 单重, 单套袋, 贴标签。苗圃同株种子的选择标准, 是要将产量低的株系淘汰, 选择的种子混合袋装, 把标签妥善保存。

3 原种生产的农业技术

为了满足种子生产质量, 除了注意种子生产来源外, 给予种子正确的生产条件, 使生态环境相一致, 对保证质量, 安全生产需要的原种也不能忽视。

3.1 选择地块。

生产种子应选择地势平坦, 土壤质量优、土壤肥力和灌水度均匀, 方我们应该注意与留茬合理轮作, 不应用未腐熟有机肥, 避免混淆。

3.2 播前处理。

播前做好种子的选择, 干燥和化学处理, 精细整地播种前, 种植时间, 确保全苗, 齐, 苗沟, 苗壮秧, 为了便于比较, 鉴定。

3.3 管理措施。

田间管理措施应是合理的措施, 及时、详细相一致, 达到保证植物品种的正常生长发育, 充分表现、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 并不会引起倒伏, 影响选择的效果。

3.4 收获脱粒。

入选的行、系和原种圃收获后, 应使用专场及时脱粒。在收获、运输、干燥和贮存过程中, 严禁机械混合。

摘要:大豆原种是大豆的原始种子品种, 是通过与同品种的原有性状产生的。它是种子繁殖, 种子纯度的基本材料的典型, 利用纯度高、质量好的原种种子繁育良种, 定期更新的种子, 是育种过程一个重要环节和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大豆,原种,生产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江, 张亚林.繁殖优良大豆种子技术要点[J].种子世界, 2006 (1) .

科学合理施肥对大豆生产的作用 第7篇

1 大豆生长与肥料的关系

1.1 大豆适宜使用的肥料

肥料能提供大豆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提高土壤肥力, 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因而, 合理施肥对于大豆的生长发育, 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东北地区大豆主要使用的肥料比较单一。大豆是喜肥喜水的作物, 需求肥料的面很广, 种类很多,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大豆生长的肥料。

1.2 大豆生长对必需肥料的要求

a.氮肥 大豆根部含有根瘤菌, 自身可以起到固氮、吸收氮素营养的作用, 但为了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仍要根据实际情况施用氮肥。大豆在生长后期施氮肥利于干物质积累, 能获得明显地增产。

b.磷肥 磷是植物营养三要素之一, 土壤中磷的含量差异较大。定向地调节磷素状况与合理施用磷肥, 是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使大豆高产的有效措施。我国近20%大豆地块缺磷, 补磷肥也是当务之急。

c.钾肥 我国有很多地方缺少钾肥, 由于降雨量较大, 土壤侵蚀严重, 钾消失多。大豆缺钾使豆秆生长发育脆弱, 易使大豆倒伏落花脱荚, 土壤中含钾能减少高土壤密度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影响。

不同的肥料对大豆的增产作用表现也有较大差异, 磷肥在干旱条件下增产作用有限, 随水分条件的改善, 其增产作用有所提高;钾肥在旱年增产作用明显, 而在水分丰盈的丰水年其产量较旱年和平水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合理施肥不仅要根据大豆营养的原理和特性, 还要考虑到外界环境条件气候、土壤、病虫害及栽培技术等因素, 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发挥肥料增产、优质的作用。

2 合理施肥

2.1 种肥

种肥是在大豆播种时施用的肥料。大豆生育初期, 对养分吸收范围小, 种肥可供给大豆幼苗生长期间所需要的养分。黑龙江省是大豆的主产区, 春季土壤温度低, 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弱, 土壤中速效养分释放少, 施用种肥对保证大豆苗期营养, 促进壮苗。而在耕作条件不可能施用基肥或缺乏肥料的情况下, 施用种肥效果明显。

目前, 大豆种肥多以磷酸二铵为主, 配合施用硫酸钾等钾肥。有条件的地区用大豆专用肥当作种肥效果更佳。种肥的施用方法因播种工具和播种方法而不同, 最好能做到种肥深施。种肥深施比浅施更有利于保全苗, 促进根系和根瘤的发育, 增加生殖生长阶段干物质的积累, 深施肥比浅层施肥要增产5%~15%。

2.2 追肥

在土壤比较肥沃, 基肥和种肥比较充足的地块, 无需追肥, 以免造成植株徒长, 容易倒伏。大豆追肥时需要考虑氮、磷之间适应配合。在作物分枝期到开花初期时进行一次追肥可产生作物增产的效果。大豆从花芽分化到始花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也是大豆植株需要大量营养的时期。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仅靠土壤肥力和已施用的基肥和种肥, 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在大豆分枝期到初花期进行一次追肥, 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尤其是土壤肥效较低或大豆嫩芽生长细小的, 封垄时较为困难的土地应适当的追肥。在大豆种子形成期间可以选择使用与大豆种子中所含元素一样的液体肥料来进行施肥, 可以使大豆具有较为明显的增产效果。

2.3 有机肥

用较多的有机肥作底肥, 不仅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 而且有利于根瘤菌的繁殖和根瘤的形成, 增强固氮能力。并且在前茬肥力基础好, 有机肥施用足的情况下, 大豆增产效果明显。

3 小结

科学施肥是提高种植作物产量、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目前在作物种植中, 盲目施肥、单一施肥、过量施肥的不合理用肥问题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是重视施用化肥, 轻视施用有机肥;重视施用氮肥, 轻视施用磷肥、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氮、磷、钾大量元素之间,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间比例失调, 肥料利用率仅为30%左右。这不仅降低施肥效果, 增加生产成本, 而且长此下去还会导致土壤退化、酸化和盐渍化, 使种植作物大幅度减产, 产品品质下降, 给生产造成损失。

大豆品种生产潜力的研究进展 第8篇

1 辽宁地区大豆理论产量潜力

1.1 光能资源的生产潜力

光能生产潜力, 是假设在各种条件均得到满足时 (实际上这是比较困难的) , 太阳辐射所决定的产量水平。如果仅以光能这个因素估算, 辽宁省各地历年大豆生产潜力可达到4950~5400kg/hm2[4]。

1.2 水分资源的生产潜力

辽宁省作物生产的水分来源, 主要靠降水。每获得1kg大豆籽粒, 大约需要2mm的降水 (李森, 1974;陈淑芬, 1981) 。如果只根据大豆生长期间 (5~9月) 的降水量来估算大豆生产潜力的话, 仅按降水这个因素来估算, 辽宁省大豆公顷产量有达到5422.5~6544.5kg的潜力[4]。

1.3 土壤自然肥力的生产潜力

根据每生产100kg大豆籽粒从土壤中带出的氮、磷、钾数量:N:8.25~9.45kg;P:1.43~1.95kg;K:2.01~3.72kg。辽宁省各种土壤速效氮平均可保证大豆公顷产在2825.55~3240.00kg, 速效磷可保证2915.40~3975.45kg, 唯有速效钾比较充裕, 可使大豆产量达到16318.50~30201.45kg[4]。

2 影响大豆产量潜力发挥的因素

2.1 生理因素

大豆的籽粒产量为:籽粒产量= (光合速率×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呼吸消耗) × 经济系数, 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当光合速率、光合时间和呼吸消耗变化不大时, 光合面积和经济系数决定着大豆的籽粒产量。满为群 (2001年) [6]研究表明, 生殖生长时期的单株叶面积与单株籽粒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超高产栽培单株叶面积是大面积的两倍, 籽粒产量也增加了一倍。说明在大面积条件下, 群体和环境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从而导致减产。满为群 (2001) [6]试验结果表明, 超高产栽培光合面积尚未超过饱和点, 仍起着很大截获光能的作用。

2.2 环境因素

个体表现为物种自身的产量遗传潜力, 不同品种 (系) 的产量潜力不同。通常情况下, 不同品种 (系) 在不同密度下, 分枝数, 单株荚数, 单株粒重增加的幅度并不一样。不同的生态类型个体有其特定的群体类型相适应。好的群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截获光能, 使个体的产量潜力充分表达。环境在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它是个体产量遗传潜力表达的限制因素。它包括水肥气热光等。一个优良的高产品种除了具备自身个体单株的增产潜力之外, 同时, 由其构成的一定群体和环境有着良好的协调能力即适应性和稳产能力。简单地说, 轻微的不良环境对它的产量影响较小。说明并非所有的高产品种都适合超高产攻关, 但超高产攻关品种一定是高产品种。总之, 构成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的三要素:个体、群体和环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物种在进化中形成了特定的个体、要求的特定群体和环境。如大豆某些生态性状:生育期, 叶形, 结荚习性, 看似与产量——性状相关不密切, 但实际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量的形成。近几年特定小面积超高产已经实现, 但1公顷面积上达到4875kg超高产的特异材料很少。因此注重环境改善, 选育优良品种仍是超高产攻关的重要内容。

2.3 大豆光能利用效率低

大豆与水稻、小麦株型结构不同, 水稻、小麦是顶端穗状花序, 叶直立, 而大豆则为腋生花序, 叶水平伸展。大田栽培条件下, 大豆光能利用效率低, 不超过水稻 1/3, 其理由之一是叶的受光态势。虽然大豆叶片的调位运动明显, 但是叶层遮蔽严密, 植株的受光态势并不好。水稻叶细长接近直立, 各片叶接受平均分配的光照, 大部分的叶能够充分发挥光合能力。然而, 大豆叶水平方向展开, 只上部叶接受光饱和以上的光, 下部叶由于光量不足, 光合能力不可能充分发挥。施用氮肥可使总叶面积增大, 但达到一定值以上, 光能利用率不再提高。据报道, 群体状态不施氮肥栽培大豆的产量为100, 单株栽培而消除地上部个体间竞争力的为150%~200%, 效果最大。根域扩大的效果小, 只有10%左右, 施用氮肥的效果也不超过20%, 改善地上部受光态势比改善根部的效果大得多[3]。在开花后到结荚期, 如供给大豆的光照比平常多一点, 就能使大豆产量增加很多, 在成熟时比接受一般光照的增加37%, 并且茎秆重量较大[3]。生产实践中, 采用等距精量点 (穴) 播, 是提高籽粒产量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其原因就在于它使植株分布均匀, 充分截取太阳光, 增加光能利用效率。

2.4 源——库关系复杂

大豆是“全身结荚”作物。水稻, 小麦等作物只有最上部的叶片, 是籽粒同化物重要的供应者, 而大豆叶片只供给本叶腋的花荚, 有明显的局部供应现象, 较少相互交流。大豆群体生长条件下, 由于植株互相遮光, 结果下部叶不是光合效率下降, 就是变黄甚至脱落, 最后导致叶腋的花荚大部分脱落或形成秕粒。

2.5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错时期长

大豆生长习性与水稻、小麦不同。营养生长终止时间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平行推进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交错时间长, 有明显的补偿作用, 旱涝都能有收成, 很少绝收, 是大豆生长发育的特点之一。但在此期间逐渐生长的营养器官 (茎、叶、根与根瘤) 和生殖器官 (花、荚) 之间在光合产物的需求上存在剧烈的竞争。特别是无限型结荚习性的大豆, 自开花期至结荚初期正是营养生长占优势也是光合活动旺盛的时期。其所蓄积的干物质重约为地上部的40%, 即使在此期间光合产物的供应相当丰富, 也存在茎叶生长和花荚形成对养分的竞争。因此, 旺盛的营养生长也未必能使结荚率提高。

2.6 籽粒生产消耗能量大

大豆籽粒与谷类作物相比富含蛋白质 (40%左右) 和脂肪 (20%左右) , 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少, 燃烧热量大 (5520卡/克) 。水稻含蛋白质和脂肪少, 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 燃烧热量小 (4360 卡/克) 。由于产品化学成分和热量不同, 其合成时使用的光合初级产物当然有很大差别。据山口等 (1975) 分析, 在籽粒发育过程中, 大豆荚粒的生长效率 (荚粒总生长量占总光合产物量的比例) 约为45%, 较水稻 (约70% ) 为低, 大豆籽粒产量 6吨和水稻籽粒产量10吨.两者生产籽粒能力的数值相等。从能量代谢来看, 如以光合初级产物1克葡萄糖为原料生产蛋白质为0.26克, 粗脂肪为0.24克, 碳水化合物为0.8l克[3]。

3 大豆的产量潜力的实现

3.1 从品种的遗传特性考虑

大豆产量由单株个体、群体、环境条件共同决定, 单株个体产量潜力主要由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 这些和产量相关的遗传特性主要由大豆株型、结荚习性、产量形状 (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 和生育日数构成。

从植株株型看, 无限和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 好似一座塔, 下大上小, 由这种株型所构成的群体多为冠顶开放型, 日光较易照射到冠层的中部和下部;有限结荚习性大豆, 株型大体是下小上大, 由这种株型所构成的群体则为冠顶封闭型, 顶端叶层受光良好, 而冠层中部特别是下部光照较弱[4]。盖钧镒[7]认为, 大豆理想株型主要指植株受光态势的茎、叶构成, 还包括内在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源、流、库的相应生理过程。梁振富[8]等设计了3种类型的高产株型, 即植株高大、多分枝、无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的稀植型;单株和群体并重的亚有限结荚习性的中间型;中矮秆、少分枝、亚有限或有限结荚习性的密植型。陈立平等[9]认为, 在黑龙江高寒地区机械化栽培条件下, 大豆的理想株型应当是株高中等、节多、节密、少分枝、尖叶的亚有限结荚类型。苗以农[10]认为, 理想株型是株高75~90cm、不分枝或少分枝、顶端具有总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的株型。董钻等[11]根据辽宁省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水平, 设计了株高130cm以上、多节、分枝少而短、叶片上小下大、单株呈塔形的亚有限结荚习性的高产株型。美国的Cooper[12]提出了半矮秆大豆育种及密植高产理论。

3.2 从栽培角度考虑

栽培技术体系和自然条件共同对大豆单株的产量性状的表现产生作用, 大豆单株的产量性状的表现是内因, 它体现了大豆单株的产量潜力, 栽培技术体系和温、光、水等自然条件是决定产量的外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最终形成大豆的群体产量。

产量潜力需要在理想环境条件下才能实现, 即有充足的养分、水分, 并且虫害、病害、杂草、倒伏和其他逆境被有效控制[13]。而栽培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大豆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控, 使大豆单株和产量相关的优良性状得到最佳表现, 最终实现最高的群体产量。因此, 除了选育对环境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基因型品种外, 对大豆品种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准确掌握以及有良好的栽培配套措施, 如中耕、锄草、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创造出理想的生产条件, 研究实现超高产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调控技术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13]。

3.3 从育种角度考虑

浅议大豆生产中后期的田间管理措施 第9篇

【关键词】大豆生产;中后期;田间管理

大豆生长期间,会因种种原因而生长发育过旺或生长量不足,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进行生育调控。大豆的生育前期,一般需要促进植株生长,让幼苗早生快发,搭好丰产架子。而到了中后期需要根据长势长相进行合理促进或控制。在促控大豆生育的措施中,人们往往注重生长调节剂等化学促控技术的应用,而忽视追肥、灌水等栽培措施的促控作用。

大豆的生育后期是大豆籽粒和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不少农户只注意大豆生育前期的管理,而忽视生育后期的管理,造成产量低、品质差。大豆生育后期要十分重视降低大豆食心虫等病虫害的危害。同时也要注意干旱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有条件的地区,在大豆的结荚鼓粒期要进行合理灌溉。对后期杂草较多的地块,需要人工拔除大草,减轻杂草对大豆植株的影响。只有加强大豆生育后期的综合管理才能最终稳产高产、提高品质。

1.大豆花期追肥

大豆从开花到鼓粒是需肥最多的时期,因此,进行适当的迫肥,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尤其是在土壤肥力低或大豆幼苗生长瘦弱,封垄较为困难的地块更应适当追施速效肥。但在土壤比较肥沃,基肥和种肥充足,大豆生长健壮,植株繁茂时,不必追肥,以免造成徒长倒伏。

2.大豆结荚鼓粒期灌水

大豆各个生育阶段生长速度不同,消耗的水分不同,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也不同。如大豆苗期耗水量较少,花荚期以后耗水量较多,因此,结荚鼓粒期适当灌水,可以减少花荚脱落,提高百粒重,增加产量。大豆结荚鼓粒期光合作用最强,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是大豆生殖生长的主要时期,豆荚的大量形成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应。

3.大豆结荚鼓粒期叶面喷肥

大豆生育中后期叶面喷肥可分做两次:在初花期,每公顷选用下列肥料溶于525千克水中,进行叶面喷肥:钼酸铵225克,硼砂1.5千克,硫酸锰510-900克,硫酸锌 3千克。在鼓粒初期,每公顷选用下列肥料溶于525千克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尿素7.5千克,磷酸二氢钾1.5千克,硫酸钾75克。

4.大豆生育后期的病、虫、杂草管理

大豆开花结荚后各种病害症状都会逐渐表现出来,在生育前期防治的基础上,生育后期重点做好受害植株的拔除、深埋处理或烧除工作,切断第二年的病菌来源。

4.1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4.1.1发病原因

①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大豆菌核病除为害大豆外,还可侵染马铃薯、白菜、向闩葵、胡萝卜等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

②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96,重茬发病率为0.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 796,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③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与6月份降水量大有直接关系,低温.寡照、潮湿的土壤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再次侵染大豆,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④整地方式对发病的影响。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

⑤种植密度及施肥对发病的影响。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4.1.2防治方法

①合理轮作。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措施是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不能与菌核病的寄主植物如马铃薯、向日葵等轮作,避免重茬,减少迎茬,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②改进土壤耕作措施。对发病的地块进行深耕,深度不小于15厘米,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抑制菌核萌发,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

③合理施肥与密植。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甩量,增施钾肥。合理密植,例如,红兴隆地区主要采用三垄栽培法种植大豆,种植密度以每公顷保苗25万~31万株为宜。

④消灭菌源。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

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吩倍液,用药掖量6阗千克/公顷,可降低发病率。

4.2大豆食心虫

幼虫蛀人豆荚咬食豆粒,被害豆粒形成虫孔,破瓣或整个豆粒被食光,降低大豆产量和质量。受害轻重与地区、年度和大豆品种关系密切。一般年份减产10%~20%,严重年份减产高达30%-40%。该虫一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第二年7月下旬变成蛹和成虫,产卵、孵化出幼虫,初孵化幼虫乳黄色,蛀入豆荚里为害,老熟时橙红色。7~8月份降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生。防治方法有:

①农业防治:深耕细耙,减少越冬虫源。选用抗虫品种,轮作换茬,或错期播种,使大豆结荚期避开大豆食心虫的发蛾期。

②药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药剂防治关键是抓住时期,成虫的发蛾盛期,豆田有成团飞翔现象,黑龙江省大约是8月10日前后两天。用 5%甲拌磷颗粒剂,每公顷15千克拌土150千克,于成虫的发蛾盛期撒于田间,每4垄撒1垄;或用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2250克浸蘸20厘米长的高梁秆、玉米秆600 750根,每隔5垄插1垄,每走7~8步插一根;或用油毡软纸片(20厘米×3厘米)浸蘸80%的敌敌畏乳油制成“缓释卡”,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缓释卡750个,均匀挂在田间。或用2;596敌杀死、5%来福灵、2.5%功夫、20%速灭杀丁等农药,每公顷300毫升对水600千克喷雾。

4.3清除杂草

寒地大豆生产预警模型系统的研制 第10篇

关键词:大豆生产预警模型,模型,数据接口

引言

黑龙江省地处寒带, 作为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省份, 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以及商品量都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年产量500万吨左右, 约占全国总产的40%, 在我国大豆生产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我国外销大豆的最主要省区。同时, 大豆产业也是龙江产业的重点, 是龙江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建国以来,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受气候、耕地、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 大豆产量波动十分明显。大豆产量波动大, 就必然影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进行。而建立黑龙江省大豆产量预警模型系统就可有效地避免大豆产量的大起大落, 防止其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并可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与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信息。

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大豆生产预警是指在对大豆生产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 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警情程度, 进而提出防范措施。预警是排警的基础, 是大豆产业经济调控的基本环节。预警的最终目的是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1.1 大豆生产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不同作用, 可以将大豆生产安全预警指标分成警情指标、警源指标和警兆指标。

1.2 大豆生产预警警情指标体系

明确警情是预警的前提。大豆生产安全的警情指标是指对大豆生产安全进行客观描述的指标, 是大豆生产预警指标体系中最基本的指标。

大豆生产的最终结果是大豆的产出, 衡量大豆产出的指标是大豆产量。在整个大豆生产过程中即使其它指标性能很好, 但是大豆产量不高, 或者大豆产量下降也不能代表大豆生产的安全。所以对于大豆生产来说, 产量最为重要。

在确定警情指标时, 通常采用增长率度量。因为现代经济中, 各种经济指标绝对值一般都呈递增型, 但是其增长率则成波动型。绝对量是一个静态指标, 而增长率则是一个动态指标, 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 增长率的过低或过高就是经济的警情。所以预警的任务主要是预测增长率的高低。

因此, 将大豆产量增长率作为大豆生产预警的警情指标。

2 大豆产量预测模型系统框架

大豆产量预警模型系统为多层次的模型, 不同层次的数据改变都会对产量的预测值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原理进行大豆预警系统的研究。系统动力学是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反馈论及计算机模拟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动态, 即所包含的变量随时间变化, 能用时间坐标图形表示。二是具有反馈原理, 大豆生产系统涉及的因素很多, 各因素的因果关系复杂, 相互关联, 系统动力学可以反映这些因素间的联系。方法如下:a.数据收集, 整理: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建立相关因素的回归方程, 从中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b.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及DYNAMO语言进行分析, 模拟。c.对预测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系统预测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依据:大豆生产量是由经济、社会、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在播种面积稳定的条件下, 大豆的生产量取决于单产的高低, 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率、役畜拥有量与农业机械总动力比、化肥农药施用量增长率就反映了影响单产的主要投入因素, 而成灾面积系数等则反映了影响单产的气候因素。 (见图1)

3 模型和数据接口的设计

数据接口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数据量、不同的数据格式应该能够在不同系统之间自由流动。本系统利用建立在ODBC基础上的基础数据支撑平台来管理和维护数据, 不同格式的数据可以方便地挂接到系统中, 并成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模型接口要解决的是不同模型的存贮、运行和协同。本系统从应用角度出发, 利用设计模型接口驱动程序的方法来解决模型接口问题。

不同的模型挂接到系统中只需要知道该模型可输出的数据及其格式, 然后根据设计相应的模型接口驱动程序, 通过驱动程序将模型数据转换成系统可以识别和使用的数据, 并用系统内部数据格式将数据存储起来, 供模型协同运行时使用。

4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基本逻辑包括3个主要部分, 即用户接口、预警部分和基础数据管理部分。 (见图2)

用户接口承担用户和系统进行交互的任务, 本系统采用智能向导的方式帮助用户和系统进行交互。

预警部分提供了模型预警、指标预警对大豆生产进行预警。

基础数据管理部分为模型预警、指标预警提供数据, 同时用户可以对基础数据进行查询。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如下4个方面:

a.数据输入功能

数据输入功能通过遥感技术 (RS) 采集数据, 并将数据转化为系统的标准格式存入系统数据库中的过程。

b.数据查询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品种, 不同的生产条件查询大豆的产量情况。数据查询的结果不但可以帮助用户清楚产量, 而且为模型分析提供原始数据。

c.大豆产量预测和预警

用户可以预测不同品种, 不同的生产条件大豆未来几年的产量, 根据预测结果, 利用模型来对未来几年大豆产量情况进行预警。

d.输出功能

系统有屏幕输出和打印机输出。输出内容是数据查询的结果和模型运行的结果。

结束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豆生产】相关文章:

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生产的影响研究09-10

辽宁省大豆生产科研现状及对策08-18

套种大豆05-12

绿色大豆06-30

大豆叶片08-30

全球大豆供应06-11

菜用大豆06-24

玉米大豆间作07-09

基因型大豆08-01

间套种大豆08-28

上一篇:工艺质量下一篇:语义联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