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网范文

2024-07-15

金融安全网范文(精选12篇)

金融安全网 第1篇

一、关于金融稳定的相关分析

(一)金融稳定的含义

不同国家对于金融稳定的含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瑞典中央银行把金融稳定的含义定义为支付体系的有效运行,在此定义中提出,金融稳定的支柱是一种监管框架,其中包含规章与法令的内容,并且结合个体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和违规检查,瑞士中央银行对金融存在的风险可以实时地展开监察,并实行各种危机管理措施。在德意志联邦银行,把金融稳定定义为金融系统处于能够有效执行关键功能的稳定状态, 并且可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从这些定义中,我国学者对金融稳定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首先,金融稳定主要是指在金融体系中,能够发挥最大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指导下,宏观经济可以更加健康地运行,并且货币政策以及经济中的相关财政政策也能发挥更加稳健的效用,在长期金融稳定的干预下,金融环境发生逐步的改善,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出更加稳定的作用,如果遇到种种外部冲击,那么金融体系在社会中仍然可以有效运行。其次,金融稳定的特点可以从宏观性、动态性以及复杂性几个方面出发进行研究。金融稳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技术以及法律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协调,然后以此确立投资人、保护人以及经营者的各方面义务、权利等等。

(二)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

1.内在因素。影响金融稳定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在金融

体系中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此种脆弱性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一方面,从事金融服务的需求者和金融服务供求者之间具有信息的不平衡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很多金融机构处于高负债经营状态中,也属于行业特点。另外,金融机构因为存在信用扩张的现象,在较为强烈的利益动机驱动下会产生一定的风险。简单地讲,金融不稳定的内因可以归结为, 信息不对称、高负债经营、过度信用扩张,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基本为金融系统监管不力,处理不及时,最后导致金融不稳定。

2.外在因素。影响金融稳定的外部因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经济基本面改变。经济基本面改变主要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断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例如,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变化引起的经济放缓或者衰退,这样市场价格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其次,宏观政策变化。宏观政策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金融不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包含了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内容,从社会特定行业来讲,这些税收政策会引起企业经营业绩的预期,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务实力有所降低。最后,外部事件冲击引发的金融不稳定。外部事件主要是指国家自然发生的各种灾害、安全恐怖事件以及各种丑闻等,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例如,在2001年,轰动世界的美国“911事件”,就给美国金融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给美国的股市以及社会信心造成很大的影响,金融市场面临休市的问题。

二、金融安全网建设的措施

(一)审慎监管措施

1.我国审慎监管存在的问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了关于国务院提出的金融机构改革方案,在方案中涉及到了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公司等,这些机构的监管职能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有所区分,在中央金融工委的支持下,成立监管委员会,由此形成监管审慎体系,也被称为是“一行三会”。在这些监管体制中,有明显的分工和界线区分,这对于有效提升我国的金融稳定监管水平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此种监管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人民银行与其他机构地位平等,仅靠平级的协调难以起到约束的作用。在监管职能被分离以后, 人民银行收集到的金融信息与曾经直管机构所获得的信息有非常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完整度、信息的时效性方面。人民银行在对金融风险进行处理时,需要与监管机构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信息交流网络,但是现实工作中却没有建立此种交流方式,只是通过一些临时的信息沟通来获取监管方面的风险信息,这样会造成多种信息的遗漏和损失,给金融风险判断带来失误。其次,银行监管部门缺少信息共享机制。我国只有少部分地区建立了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和证监会以及保监会一直在强调加强合作,建立监管沟通信息共享机制,但是在实践上并没有突出成效。目前,大量金融集团、金融机构的出现,使过去的金融监管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发展情况,在实行分业监管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重复监管的现象,也有监管的真空地带,这样监管标注就不能在统一战线上,由此给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安全留下极大的隐患。

2.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容以及方向。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在维持现有监管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伞状的监管模式。具体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建立起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此委员会主要是促进三会之间的共同合作以及相互协调。从法律层面讲,该委员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其只对国务院负责,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属于平等关系。该委员会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三会在金融监管委员会的带动下,需要及时地上报各种金融信息,以便于委员会可以做出各种金融安排。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的存在可以解决一些分业监管体制不够流畅的问题,也可以对监管各自为阵,欠缺合作力的现象进行监管。其次,中国人民银行的作用是对货币稳定做出贡献,并不直接参与到监管工作中。在金融信息的使用上,要和金融监管委员会来共同享用信息数据库,由此中央银行在这种状态下就可以获得更多所需要的金融信息,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与动向可以通过委员会下达到各个监管部门,然后监管部门根据货币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稳定性措施。

(二)最后贷款人制度

1.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含义以及实践情况。最后贷款人制

度主要是让中国银行在恐慌过程中进行自由贷款,并实行惩罚性利率。贷款人能够有能力提供贷款担保。最后贷款人制度主要是避免因为各种恐慌事件的发生造成货币储备的减少,利用有效的措施支撑整个金融体系,并不是对某一个金融机构进行金融风险的关注,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存在,并不能避免危机现象的发生,而是将这些危机对金融产生的影响进行最小化的缓解。最后贷款人可以为有良好信用记录的银行提供贷款业务,并不是对信用记录不好的银行进行挽救,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恐慌程度对较好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拯救性贷款应该是利息较高的,并且具有惩罚性。

最后贷款人制度在国外有了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英格兰,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需要掌握流动性标准,同时注意对道德风险的防范。在市场面前,中央银行要进行必要的金融干预,充分考虑市场处置方法和市场原则,中央银行建设各项制度以此来维护社会利益,并将其分享到整个金融体系当中。最后贷款人制度指出,个别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也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其的救助,对内容进行保密。英格兰在此方面的实践积极的发挥了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功能,对于一些因为内部管理不善遭受损甚至破产的银行不采取救助措施,他们认为这种风险是个别银行内部所特有的,因此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比较小,所以不予支持。

2.最后贷款人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我国在20世纪末开始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为了保持金融稳定,人民银行对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紧急贷款,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机。这种做法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缺少完善的救助标准。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实行因为缺少完善的执行标准,尤其是对救助对象以及救助时间没有准确的实行标准。例如,我国一些农村基金会的关闭、商业银行的关闭以及信托公司的破产等等都产生了金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是流动性风险也可能是清偿性风险,但是共同面对的问题都是支付问题,人民银行面对这种状况开始为这些破产机构埋单。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网的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避免对央行的过度依赖,有效改善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促进银行和各个金融主体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增强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应用,以此提升金融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丁同民,王运慧.构建中原金融安全区的路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7):35-41.

[2]邹兴军.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安全研究[J].财经界,2015,(6):5-11.

[3]贺绍奇.众筹融资法律困境与解决思路[J].中国市场,2015,(5):48-53.

完善金融制度维护金融安全 第2篇

国内现今需要做到的首要工作是完善各项动产产权建设,同时建立起动产的浮动指标当成抵押的担保要求,这个制度的建立能够帮助融资渠道的扩展,减少企业以及个人需要耗费的融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防范因为成本冲击而造成的金融风险行为。另外在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法律建设不能忽视,需要在法律基础上打开金融市场,把民间存在的各种非金融单位组织的金融活动一同加入进法律层面之中。

3.2 完善金融市场组成方式

国内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平衡,间接的造成了金融交易成本的增加,高成本同时也促成了高风险性的金融操作行为,要想有效的将这一问题解决,需要做到对金融单位的市场结构完善化。国内的金融建设正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利率的浮动范围也在拓宽的过程中,银行的利息差正在收紧,可是真正全面的金融自由化相关改革工作还是一个设想,没有真正的开展。政策无法对市场做强有力的控制,可是对市场的运行结构做一个的调整,使得各个金融行业的金融结构有效提升金融的效率,降低资金的运行成本。

4 结语

金融行业是否安全,直接和国家的经济安全挂钩,同时对社会的稳定也会造成一定影响。除了对金融市场的结构做优化之外,保证国内的金融安全,另外还可以通过金融教育制度的建设,防止因为企业或者个人因为无知利用金融工具而造成的各种高风险的成本以及损失。

参考文献:

[1]包学博,蒲勇健.开放条件下中资银行业效率与金融安全分析——基于超越对数利润函数形式 SFA 模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1(7)

[2]朱大旗.确保金融安全关键在于以法治促进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甘肃政法学院学报.,09(12)

金融压抑中国金融不安全的根源 第3篇

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是宪法的基本精神之一。无论是使用财产还是通过财产获取收益,其先决条件都是拥有对财产自由处置权利。公民财产处置权可以表现为无偿的方式,比如消费;也可以是有偿的方式,比如投资股票债券、或把财产出租以谋求收益。这种行为都具有融通资金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风险自担,并不涉及公众的利益,我们要充分尊重这种权利的运用,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都是社会公众融通资金的中介。为什么要监管金融机构?因为金融机构的活动涉及公众利益。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是把公众的钱拿来,由它作为中介融通给其他需要钱的人和企业。这些机构是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中间的桥梁,因而被称作金融中介机构。又因为金融中介机构涉及到公众的利益,我们才应该管住它。

但是不能因为要管公众机构就把个人也管起来了,审视我们国家金融业的现状,因为对公民的财产处置权尊重不够,导致了金融压抑,或者是对公民以本求利的借贷行为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从而使民间的金融长期处于灰色地带。人民银行在1995年出台了贷款通则,严格禁止企业之间的贷款行为,当时针对的是金融秩序比较混乱的情况,现在看来这一纸禁令严格禁止了商业信用,没有商业信用怎么可能有银行信用呢?银行信用是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之上的。

监管当局并非管得越多越好

中国历来都有这样一种倾向:认为管得越多越好。其主要观点是,我国的体制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如果把千百万人的市场需求都交由国家来管,那又回到改革开放以前。

涉及多数人的事情由国家有关部门监管。给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以金融活动的自主权利,这有助于增加社会资金的供给能力,增强社会的创新能力。像最近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就是一个代表。我为什么不鼓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而一直鼓励、呼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那是因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在给企业注入资本金,帮助企业创业、成长,或者通过私募股权的并购,帮助企业整合资源,是在培育、发展企业。因而,私募股权基金是企业发展必要的基础性的工作。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虽不是绝对的坏事,但因为中国资本市场总的格局是资金多、值得投资的企业股票和债券少,因而是供给少需求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是发展需求方,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发展供给方。

现在理财商品市场发展得很红火,但理财产品市场会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暴露很多风险,大量的理财产品募集了大量资金,供给方不足需求方放得很大,这是目前我国金融面临危机的根源所在。

注意力要放在搞活金融上

现在很多声音向央行施压,要求放松银根,放缓人民币升值,最后结果是全社会承担通货膨胀的恶果。

广东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年份是顺差不顺收,净出口的顺差大,但结汇的顺差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更是每天一个亿的外汇往境外跑。但到了2000年情况发生逆转,广东顺收大于顺差,商人最明白了,说拿人民币比拿外汇好,这起码能够说明人民币价值低估,持有人民币合算。

大家都知道,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80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1.8万多亿美元。人民银行如果不是为了维护汇率稳定,何至于吃进这1.8万多亿的外汇?这几年跟美国、欧盟谈,变着法找理由不让人民币加快升值,这是给我们企业转型争取时间,但企业毫不领情。本来,企业应该看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客观存在,应该抓紧时间更新换代、改弦易辙,但是到现在为止还向中央呼吁人民币不要升值,寄希望于人民币不升值来救企业,这是价格信号扭曲的恶果。人民银行为此顶了5年,付出沉重代价。全社会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银根上,而是要放在搞活金融上,要放在财政政策上,用我们的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

不要盯着GDP,北欧GDP1-2%,但生活比我们好多了;我们10%以上的GDP,结果产生那么多的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我们的幸福指数高吗?我们要关心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储备。

别成为金融风险被动承担者中国不乏明智的企业家,中国也不乏科技创新的成果,但是中国缺少把这些资源组合起来的金融工具。近一时期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卖给了外资,一些像凯雷那样的PE凭什么收购我们企业?他们就是凭着融来的资金。中国企业家为什么借不来钱,筹不到资金?就是因为管得太多了,想投资的人不能投。所以说不解决中国金融压抑的问题,就不可能解放中国企业的生产力,中国需要新一轮的金融改革。当我们放松金融管制后,许多合理的金融活动和善意的金融业参与者得到合法的空间,就会减少违法的可能,孤立那些恶意的金融活动参与者,从而减少金融犯罪。

以次贷危机为标志的这一轮金融风暴,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但这些风险是由全球分担了,全世界对美元是又爱又恨又没有办法。当前世界,金融控制权在谁手里,谁就可以支配世界的资源,而中国却成为资源分配中的挨宰者。中国金融不安全来自于金融的压抑,美国金融不安全来自于金融创新过度,我们是两种情况应该吃两副药。

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开放的大门无法关闭,也不应关闭。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没有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就只能成为金融风险的被动承担者。

信息窗

连云港:为长三角发展提供空间

9月2 8 日, 连云港( 上海)投资发展说明会在沪上兴国宾馆举行。会上,代市长徐一平重点介绍了沪连两地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连云港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各项举措。徐一平表示,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成员之一,连云港主动接受上海辐射,致力于打造成上海产业转移承载地、资本扩张新高地、大宗产品供应地、旅游休闲首选地。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将连云港与上海的空间距离进一步拉近,使得连云港对接长三角、融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的步伐悄然加快。

金融危机下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第4篇

(一) 金融安全与金融主权

主权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金融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经济权利上的具体体现。金融主权和金融安全不可分割, 金融主权为金融安全服务, 但绝对的金融主权又不利于金融安全;金融安全的获得需要适当金融主权的支撑, 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金融安全。因此, 要正确运用金融主权, 发挥其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规避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

(二) 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服务交易中给金融交易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或是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 或是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 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在其业务经营活动中面临资产损失或盈利的可能性。金融风险通常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等。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有密切的联系, 但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金融风险的存在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金融风险的大小与该国对外依存度的高低是呈正比例变化的, 即对外依存度越低, 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反之, 对外依存度越高, 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 由于金融安全的概念是相对的, 只能将一国抗拒风险、抵御侵害的能力作为衡量金融安全程度的标准, 也就是说, 金融风险的大小、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如何, 即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强, 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金融安全程度就高;反之, 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弱, 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金融安全程度就低。

(三) 金融安全与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通常表现为由于内部矛盾激发或外部冲击引起的金融体系动荡和混乱, 造成金融指标短期内迅速恶化并对实际经济产生不利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 从而使管理当局处于紧张状态。如果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发生自然威胁着国家的金融安全, 但国家的金融安全不仅仅是金融危机。金融不安全内涵更加广泛和深刻, 它包括爆发式的金融体系不安全即金融危机, 还包括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超正常风险和过度波动, 如金融领域的盗窃、诈骗、贪污、挪用;金融工作岗位上的失职行为;逃汇和非法套汇等。这表明即使没有发生金融危机, 也存在着金融安全问题。当然后者通过不断积累最终也会演化为前者, 也就是说金融危机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后的爆发结果, 如果防范得当, 这种不安全状态是可以消除的。

二、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所占比例过高存在潜在风险

在强调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时, 忽视对金融债权的保护和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就可能欲速则不达, 甚至引发经济的震荡和政治上的不稳定。在商业银行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贷款所占比例过高, 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主要体现是贷款, 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金融债权, 使其潜在较大风险。如下表所示:

(二) 金融资源配置不当

目前, 中国的金融机构多数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 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以及作为金融发展和安全所依赖的微观主体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不尽如人意, 还没有建立起权、责、利相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 存在利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侵吞国有资产, 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缺乏, 中小企业也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三)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中, 银行的商业目标与政府干预存在矛盾

单位:亿元, 百分比

一方面, 银行作为市场中的盈利性企业, 要兼顾自身利益和承担风险, 但政府的过度干预使银行仍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政府的意志, 为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提供无节制的资金帮助和支持, 使银行的业务活动偏离了作为商业银行的目标和业务原则;另一方面, 银行的生存又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 将银行经营中的商业性风险转嫁给了政府。

(四) 金融监管与法制不能适应金融安全的需要

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人才队伍、技术手段等都与现代金融监管的要求存在差距。同时, 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明显滞后、不够完善, 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些政策的调控还过多依赖行政手段。

此外,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 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也不尽如人意, 证券公司和保险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非常不理想, 存在大量的违规行为, 且金融机构间存在很强的连带关系, 使金融体系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保障金融安全的措施

(一) 最大限度保护国有金融债权, 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各级人民法院将继续按照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的规定和精神审理有关案件, 为国家金融债权清收提供司法保障。同时, 人民法院也将在法律和司法解释范围内, 在合同效力、诉讼时效等重要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金融债权。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数以万亿元的国有金融债权的剥离与处置, 事关国家利益, 事关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人民法院将在相关案件审理过程中, 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并对相关证据进行审查。审查的重点包括转让标的、转让程序、受让人资格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的各种限制性和禁止性规定所规制的内容, 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二) 对资本流动实施有效调控和监督

金融对外开放和放开资本项目必须适时、稳妥、有序, 优化外资结构, 把握合理投向, 严格控制资本的非法流出入, 减少其可能获利机会, 跟踪监测外债风险指标, 严格确认境外发债主体的资格, 加强对境外机构借用中长期外国贷款的管理, 同时相应地建立国家偿债基金等, 以有效预防突发的金融风险, 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合理化。

(三) 优化银行与政府关系

诚然政府的干预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束缚, 但完全摆脱政府干预未必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最优路径。毕竟在国内政府推动改革的力量要强于其他市场主体, 有了政府改革力量的支持, 国有商业银行才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机会。如果在目前的环境下简单地将市场化改革归结为摆脱政府约束, 恐怕市场亦将无法承受国有商业银行积弊之重。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还远未达到可以实施重大变革的地步, 再加上外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幻不定, 国际游资的冲击时有发生。一旦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出现失误, 将立即成为攻击的对象。协调和优化银行与政府间的关系, 成为保障金融安全的因素。

(四) 加强金融业的综合监管

1.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制定涵盖所有业务领域的监管规章和标准, 并对现有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切实做到监管者有法可依, 经营者有章可循。

2. 各级金融监管委员会参照国际惯例, 按照“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对金融机构实行综合监管。此外, 应建立对金融机构的评级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各个金融机构的不同等级, 强化金融机构自身对经营风险程度的识别,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及资信透明度。严惩金融从业人员背信交易行为, 加大政治力度网络等合乎开展违法证券活动的整治力度,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保护投资者, 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密切国际监管合作, 加强共同应对危机的沟通协调,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密切沟通, 积极参与国际证监会组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作, 妥善解决金融危机, 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推动国际监管作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 金融市场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如何在这个战场中保证自身安全并战胜对手至关重要。在开放条件下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关键是要建立起能够有效抵御外来冲击的金融安全“防火墙”。有了这面“防火墙”, 金融与经济才能一方面受惠于全球化做到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又能保证不被外来风险所害做到安全发展。

摘要:金融危机条件下,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目前, 金融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问题尤为突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所占比例过高, 金融资源配置不当, 银行商业目标与政府干预存在矛盾, 金融监管与法制不能适应金融安全的需要。在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四伏的背景下, 保障金融安全, 只有通过保护国有金融债权, 对资本流动实施有效调控和监督, 优化银行与政府关系, 加强金融业的综合监管, 才能保证金融安全的实现。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安全,金融体系,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曾康霖.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理性认识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回顾[J].中国金融, 2008, (5) :45-47.

[2]程鑫.从银行危机看金融自由化[D].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 2006.

[3]李东听.经济转轨时期金融深化与银行稳定研究[D].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 2006.

[4]王楚明.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国内外因素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1) :14-17.

金融安全网 第5篇

刷卡消费防止信息泄露

要想保证资金安全,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如何设法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卡号以及密码等个人敏感信息。首先,设置的银行卡密码不能过于简单,不要采用易被破译的诸如出生日期、门牌号码、重复数字(666、888)等为密码。其次,费者在ATM机上取款或者使用POS机消费之前,应警惕周围是否有可疑人员,输入密码时,注意看键盘上是否有薄膜等可疑物,以防密码被人窃取。其三,假如碰到ATM机“不吐钱”这样的状况,千万不要轻易离开,以防有人故意用异物堵住出钞口。其四,在银行卡返还之后,要仔细核对卡号和用户姓名,以防被人“调包”。

假如遇到ATM机吞卡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在原地立即拨打取款机屏幕上显示的银行服务电话,同时,取款机会打印并吐出一张吞卡单,消费者可凭这张吞卡单和自己的身份证到柜台办理相关手续取回卡片。如果由于节假日部分银行网点不对外营业,信用卡被吞后无法及时取回,那么消费者应及时与银行的客户服务电话联系处理,并可采取挂失的方式以保障安全。

为电子银行加把密码锁

近期,各类网上资金被盗案件频发,追究一下其中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被人冒用身份在网上盗走资金的。因此,保护好网上银行的密码至关重要银的密码最好不要与电子邮箱密码或其它网站的注册密码相同,设置的支付密码也不要与登录密码相同,以充分发挥网银双重密码保护的作用。其次,不要向任何未经安全确认的网站和个人泄漏自己的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千万注意除正常的登录、交易外,银行不会以任何理由通过网络向用户索要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

第三,不要轻易下载或点击一些来历不明的软件或邮件,最好不要在公共场所(如网吧、公共图书馆等)使用网上银行。

假如用户还不放心,则可以选择一些专业的网银安全工具,如密码动态口令、U盾。密码动态口令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用动态密码来应付 攻击、假网站诈骗、木马病毒等常见风险的电子银行安全工具;U盾则是一种外形类似U盘,基于智能芯片加密技术的数字证书。申请了U盾后,所有涉及资金对外转移的网银操作,都必须使用U盾才能完成。因此,只要保证U盾、U盾密码、账号(别名)、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这些所有的安全措施不被同一个人窃取,任何病毒、木马、、假网站的网络诈骗方式都无法窃取您的资金,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汇款转账勿输错卡号

逢年过节,又是各大银行汇款转账的高峰。目前,工行的ATM机和自助终端机都能实现转账,单笔和每日转账金额都为5万元。利用ATM机和自助终端机转账时,首先要注意将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保持在个人视线范围之内,输入密码时,也要注意周围可疑事物,以防密码被人窃取;转账之后不要随手丢弃交易流水单,防止流水单上的卡号信息泄露。其二,如果对自动柜员机的操作不是很熟练,不要随便接受“热心人”的帮助,而是找银行内部人员解决。其三,目前虽然银行为转账客户设置输入两次对方账号的机会,但是在输入对方账号时,务必要保证对方账号的正确性,不要输错卡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扼住金融安全咽喉 第6篇

这个“帐篷银行”开设后,可以办理开立对公账户、转账等对公业务,个人业务方面可以办理挂失、ATM取现等业务,成功地保证了银行业务的连续性。如此迅速地在灾后恢复银行业务,得益于中国工商银行的数据安全管理,这其中工商银行灾备中心功不可没。

确保金融业务连续性

事实上,数据安全是金融业的咽喉,也是确保金融业务连续性的有力保障。12月2日,在成都举办的中国IT两会金融信息化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国金融行业数据安全管理以及灾备中心的建设问题。

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面对风险与监管,加强风险管控是惟一出路。未来金融体系和产品服务创新的方向仍将在这一基调下进行,由此也势必影响到支撑金融业务运行的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静表示:“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企业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已经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善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领域最基本的生产环境,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高度依赖于金融信息化的应用,信息技术风险已经成为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引起了银行机构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已经实现了数据的全面集中管理。但是,我国金融数据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国内银行业在这方面的处理时间不长,近几年,个别银行金融机构曾由于信息系统故障,致使全国大面积较长时间业务中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陈静认为,这是全国超大数据中心的管理、灾难备份机制以及管理缺乏足够经验,系统监控、分析、故障诊断等自动化程度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对抗风险能力还不强导致的。

重视灾备中心建设

据了解,近年来,金融行业非常重视灾难数据中心建设。以保险行业为例,由于保险公司所持有客户数据的庞大和重要性,灾难备份中心是其更关注的领域。中国保监会要求所有保险公司必须在2013年之前建立自己的灾备中心。

此外,截止2010年年底,已经有13家全国性的银行建成了同城灾难备份中心,9家银行已经建成了异地灾难备份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对交易系统在同城和异地建立了实时灾难备份系统。

陈静介绍道:“中国人民银行已在江苏建成现代化支付系统、灾难应急备份中心,目前正抓紧建设上海相关重要信息系统的灾备中心;中国工商银行建立了南北两大数据中心;交通银行已建成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生产备份一体化的‘双活’数据系统;其他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备份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国内金融机构对于数据安全和灾备工作的重视大大提升了各金融机构灾备中心建设工作的进展,但与国外金融业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对灾备中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不同业务系统、不同节点的灾难备份实施水平仍然不平衡;许多重要应用系统不具备应急恢复能力;重要应用系统灾备建设的法规和标准不完善;银行灾备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存在盲目建设的情况等。

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咨询服务部总经理尹晖介绍道:“国外银行的信息系统灾备建设的需求更多来自保障业务连续性方面的考虑,灾难备份的管理由单一的项目管理升级为全面管理。下一阶段灾备中心建设的两个关健词是云计算技术和绿色节能。”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常委许成军认为:“云计算技术的天然优势就是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同时加快信息化的建设速度。”许成军表示,云计算技术在灾备中心建设中的应用将结束技术主导的建设时代,金融机构灾备中心建设将更多以业务主导为出发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结束“两地三中心”的灾备中心框架结构。

金融安全网 第7篇

一、互联网金融时代, 金融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不仅面临着互联网自身存在的安全风险, 还面临着金融业务新技术与新形势的挑战, 后者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发展障碍。

1、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速度滞后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为金融业务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与端口, 众多理财、保险类互联网金融业务乘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态势不断涌出, 在相关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与完善之际, 这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如履薄冰的繁荣。网络病毒的侵袭使得这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运行成为了一种偶然, 如果不能及时构建严密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会变成无稽之谈。

2、层出不穷的互联技术应用是当前金融信息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

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以及大数据等新兴分析技术的兴起, 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务的运行机制, 也为消费者的金融信息安全增添了更多威胁。互联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必须为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 来保证其安全运行。

3、网络安全防控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防范的难点。

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另一重要安全隐患便是互联网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 为许多网上金融犯罪提供了便利, 这也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防范的重难点。要想依附互联网这一平台展开相关金融业务, 必须在网络安全防控方面有所作为。

二、相关对策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 尽快构建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平稳运行离不开相关保障体系的保驾护航, 我国当前已经存在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是根据传统金融信息安全问题而建立的, 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得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需要。所以, 国家必须做好相关顶层设计, 在安全保障技术方面提供最严密、最尖端的技术支持, 加快金融信息安全方面的人才建设, 在对当前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完善的前提下, 时刻关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整体发展态势, 以实现金融信息安全问题的有效预测与防范。

2、加快安全网络体系建设, 最大限度提升金融网络防御攻击的水平。

作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依附的主要平台, 互联网有必要进一步减少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 从而为金融网络的自身防御提供高安全系数的保障。互联网可基于大数据分析, 对于不同的金融业务平台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所发布的平台进行信用评估, 从而为消费者进行选择时提供相关参考性意见。

3、加强对新生金融实体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信息安全保障。

新生金融实体开通互联网金融业务时, 在很大程度上会存在信息安全保障不到位的现象, 因此, 国家需要对这些新生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相关审批, 制定出相关的考核检验标准, 考核检验新生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整体发展实力以及相关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投入, 严格遵守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保驾护航。

4、积极探索适合监管互联网金融的金融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处在发展初期, 因此缺乏相关管理经验, 所以, 我国可以借助国外先进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经验, 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还可以展开国际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合作, 因为互联网金融是面向世界各国的业务, 单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无法对涉及国际金融信息安全的问题实现有效处理。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是金融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由于存在诸多挑战, 因此需要国家在安全保障体系与相关技术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 在保证金融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的当前, 金融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点。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较快, 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速度相对滞后, 使得金融信息安全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 而信息安全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将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予以解决, 互联网金融时代才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信息安全,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浩良, 魏春涛.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探析[J].经济学动态.2013 (03)

[2]金融企业与个人实现双赢[J].每周电脑报.2012 (35)

论金融安全与我国金融法体系的完善 第8篇

一、影响金融安全的相关因素

金融在发展现代经济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金融的安全程度严重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性, 它与人类社会环境与经济、生活紧密相连;金融稳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 企业运转与人类的生活都跟它有关系, 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发展金融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要确保社会经济秩序稳定。所谓, 金融安全实际上是指资金融通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为了确保我国金融发展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相关人员必须加大金融安全管理力度, 降低金融风险性。经笔者研究, 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通常分为两大类, 即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影响金融安全的内部因素通常包括:我国经济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影响金融安全的外部因素则是指国际经济环境。

二、我国金融安全现状分析

综上, 笔者对影响金融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为促进我国金融安全发展, 首先应对金融安全现状加以分析, 并根据金融安全管理问题制度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金融产品得到了有效创新, 并开发出了新的金融产品。就现阶段而言, 金融产品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金融管理的有效进行, 但其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 据此在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过程中, 还必须对金融安全体系加以完善, 然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依然存在金融产品开发过快, 金融体系落后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金融发展的安全性。

目前, 我国在金融安全管理中采用的是三会监管体制, 所谓三会监管分别是指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 三会监管体制的推行能充分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发展。众多周知,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许多国家将国际资本投放到我国市场, 这种局面对我国金融市场提出了更多挑战, 据此我国必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对金融管理体系予以完善, 严格控制短期外债的出现。

三、促进我国金融法体系有效完善的主要对策

综上, 笔者对我国金融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 从中发现我国在金融市场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或多会少造成了管理风险。为促进我国金融安全稳定发展, 笔者将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笔者将分别从:充分构建金融文化、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金融立法体系建设、积极引入激励机制、积极创新金融模式、对流程设计进行优化等方面来阐述。

(一) 充分构建金融文化

经笔者研究, 在我国, 许多商业银行未在整体企业文化中融入金融文化, 使得企业金融服务的客户经理存在较大压力, 进而使得其开展各项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效完善, 我国必须积极构建金融文化, 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经济形势的变化, 对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并通过合理的方式, 使问题能够转化为动力, 进而推动金融业务发展, 金融业应充分利用自身存在的人才、技术、资金、客户基础、业务网络等优势, 同时还需从意识上重视金融业务的发展, 从而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 有效提升金融安全性与合理性。

(二)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

我国金融行业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还较为单一, 开发的金融工具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举个例子:商业银行在开发针对企业的相关信贷产品过程中, 很少涉及信用贷款, 且业务普遍缺乏创新性。林权、矿业权、知识产权等抵押质押品具有创新性, 但是, 目前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业务过程中均不接受这些创新抵押品。因为这些抵押品无法同时满足价值明确、权属明确、易于出售、易于保存等优良抵押品所具备的条件。此外, 该类具有创新性的抵押品需由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市场及机构进行评估。因此, 在配套中介服务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相关评估工作难以开展。基于银行自身风险考虑, 商业银行也不会接受该类抵押品。基于担保服务成本考虑, 多数企业主均不会委托专业的担保公司对自己的贷款申请进行保作。据此, 为促进金融业更好地发展, 我国金融行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创新金融产品。

(三) 加强金融立法体系建设

为促进金融法体系的有效完善, 还应对金融立法体系加以构建, 立法体系的建立必须以我国市场环境为主要依据, 通过法律法规来对金融市场行为加以规范, 从而形成一定标准。其次, 我国在对外资银行的管理中应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此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 通过监管实名制来提高信息透明度。总之,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行业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还不完善, 需要健全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来建设金融行业、繁荣金融市场。在此基础上, 对金融制度加以完善, 金融制度就是金融的相关规范与要求, 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这其中不仅包括金融主体法, 还包括金融信用法、贸易金融法、货币金融法等多项金融法, 使其做到主体健全、经营自由、监管严格, 与世界的经济大环境相适应。

(四) 积极引入激励机制

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才能保证金融业务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激励机制上, 需加强企业考核指标的选取, 提高考核指标的合理性, 例如将企业的贷款总体收益率选为考核指标。此外, 需高度重视对不同行业、地区、类型的企业实施分类考核, 根据企业具体特点, 区别对待其贷款业务需求。商业银行可将金融业务发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直接纳入其晋升考核中。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可有效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推动银行金融业务实现更快发展。在约束机制上, 贷款终身责任制的实施可促进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有效提升。但是企业的发展存在较高风险, 所以企业贷款依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因此, 商业银行应在避兔“惜贷”与终身问责制二者间积极寻求平衡点, 建立针对企业贷款的特殊贷款问责制度。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二者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金融业务市场开发、发展推进等上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的作用。

(五) 积极创新金融模式

为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 我国金融市场应对金融模式加以创新, 例如:人人贷, 人人贷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 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可促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但是P2P网贷平台仅为一个信息服务机构, 而不是银行金融机构, 其所提供的信息在可靠性和真实性上还有待确认, 贷款质量也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分类上, 人人贷主要可分为三种模式:

1. 宜信模式。

个人把资金直接带给借款人, 进而获得债权, 宜信再对债权实施期限以及金额拆分, 然后把拆分的债权转让给各个投资人, 进而促进期限、资金的交错配比。该种模式具有较强的复制性, 其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是宜信所转让的债权需不超过放贷金额, 转让债权超过放贷金额时将变为“非法集资”。

2. 陆金所模式。

在该模式中, 借款人信息的审核均为线下进行, 由担保公司实施全额担保, 凭借网络平台中的投资人将资金借给另一个借款人, 投资及借款均为1人。底陆金于2012年推出债权转让服务, 该服务的推出使得债权的流动性得到进一步地增加。与其他模式相比, 人人贷的门槛相对较低, 且渠道成本也较低, 风险具有分散性, 借款与出借人二者直接签署借贷合同。因此, 对于企业而言, 该种信贷模式较为方便、灵活, 是企业实现快速融资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该种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贷款成功与否主要由借款人信用评价的准确、客观决定, 信用评价失实情况发生时, 出借人的资金损失风险较大。

3. 担保交易模式。

该平台实质上仅为中介, 其负责将借款人相关信息、借款的额度、借款的期限及利率发布, 然后诸多个不同的资金出借人共同投资, 由金融联、中安信业等大型担保机构联合担保。当有违约出现时, 担保机构会立即将本金和利息转入投资人账户。平台在交易的全过程不放贷, 也不吸收存款。

(六) 对流程设计进行优化

商业银行需要对其业务流程的设计进行优化, 从而提高信贷的作业效率, 在对放款流程进行缩短的同时, 还能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信贷工厂、专业分行模式通过流程的集中并进行专业化作业, 能够将银行的业务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 为小微金融做好相应的服务。针对产品的设计, 商业银行需对产品组合理念进行改变, 不再是提供原有设计出的产品对客户进行推荐, 而是针对差异性的定价来提供相应的要素组合方式, 让小微金融产品个性化。如:针对信用等级、产业分布、金额大小、担保方式和借款期限进行不同的贷款定价, 金额随着借款期限、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调整。这种方式能让企业在自己承受范围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要素组合。除此之外, 还需要准确并及时的了解到企业真实需求, 并且商业银行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产品创新权限的下放, 于一定限额之内将产品创新权限下放给基层行, 如果超出额度则需要进行备案。

四、结束语

目前, 我国金融在管制上还太过严格, 利率也还得到完全放开, 同时, 传统银行业普遍存在的缺位、不作为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因此, 面对我国金融安全管理现状, 金融市场必须抓住机遇, 积极迎接挑战, 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功能, 不断丰富和创新服务渠道、研发创新型的平台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冲击和挑战。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将商业银行作为切入点, 对我国金融市场管理现状深入分析和研究, 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一系列见解, 以期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摘要:广义上的金融是指货币的发行、管理、结算兑换等等, 狭义上的金融则是指货币的融通。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金融的安全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挑战, 本文将对金融安全与我国金融法体系的完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金融安全,金融法体系,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文嘉.浅议金融安全与我国金融法体系的完善[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4, 01:69+71.

[2]钟芳瑾.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法的挑战与变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30-33.

[3]张文嘉.金融安全与我国金融法体系的完善[J].法制与经济 (上旬) , 2014, 01:85-86.

[4]张敏敏.浅议金融安全与我国金融法体系的完善[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4, 11:326.

[5]王怡.论金融风险下金融立法的理念和维度[J].云南社会科学, 2014, 04:136-141.

[6]张倩.浅议金融安全与我国金融法体系的完善[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04:26-29+63.

金融产业安全风险防范 第9篇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

金融风险, 指一定量金融资产的预期收入可能在未来时期内遭受损失, 从而导致企业或机构发生财务亏损的风险。

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 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 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更为严重的是, 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 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 金融体系运转失灵, 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对于金融经营,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去控制风险, 规制金融风险隐患。

金融风险一般是由于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转出现了故障而导致金融体系中资金运转受到阻碍, 或是由于金融体系自身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导致。但归根结底, 金融风险是由于社会信用机制的不健全, 使得货币交易的双方没有约束机制对其违约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而形成的。虽然在产业划分上, 金融属于第三产业, 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部门, 但实物资源的流动总是以货币资金的流动为牵引因素的。因此, 金融服务部门并不是一个被动的、仅仅满足实体经济中微观主体需求的部门, 而是一个既提供服务又具有巨大调节作用的部门。

二、我国金融现状及风险表现形式

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和开放实践, 计划让位于市场, 数量管理让位于价格信号, 财政为主让位于金融为主, 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手段, 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伴生现象:国民经济的各种矛盾, 总要集中地反映在金融领域。

(一) 银行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欠缺, 国有企业拖欠了大量的银行债务, 从而造成了银行的大量呆账、坏账。

(二)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形成良性的兼并、破产机制, 为金融机构带来了高风险。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 为稳定社会, 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 不但使部分企业逃脱银行债务, 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信用秩序, 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三) 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 不能对信用缺失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惩治。我国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债权人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执行难使银行的信贷资产蒙受巨大的损失;另外, 维系与约束银行与其客户间信用关系的契约也缺乏法律的保护, 以前银行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贷款多为信用贷款, 而使用抵押和担保进行贷款的比重很低, 即使有抵押和担保的银行, 也因契约在法律上的漏洞, 缺乏对债权人有力的约束而失去效力, 甚至可能会引发金融纠纷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四) 金融企业自身机制的不健全。我国有些金融企业缺乏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信贷风险评价制度、信贷监督制度、信贷资金使用制度等。比如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范围等缺乏明确的限定, 从而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 没能产生应有的效益, 也间接甚至严重地影响了资金的偿还, 不可避免会产生金融风险。

具体来讲, 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 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价格风险, 指由于证券市场行情变动而引起的投资实际收益率偏离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三是政策风险, 指一国采取的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都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资产损失;四是汇率风险, 指源于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五是利率风险, 指源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对证券资产的价值带来的风险;六是流动性风险, 指由于经济主体的变现能力不足从而给其带来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七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和回购交易, 是为了适应人们保值、投机和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此外, 还有营运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三、规避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社会法治建设, 形成良好的信用约束机制。一方面, 通过社会信用机构建立起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缺失行为进行记录, 从而对其获得资金产生一定的限制, 对企业和个人形成软约束;另一方面, 应加快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 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查处力度, 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按“游戏规则”办事, 以确保金融安全。

(二) 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 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 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 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不断创新和业务的国际化, 监管当局必须从以监管信用风险为特征的传统监管方式转向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监管。随着中国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银行业必须考虑各种可能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 为未来银行经营环境留有足够的空间。

(三) 规范完善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提, 强化对银行、证券、保险的风险监管是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途径。金融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后, 一方面, 我国原有的金融风险将会逐步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有鉴于我国新时期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加快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的定期沟通联系制度, 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监管合作机制, 认真分析研究金融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及时发出预警, 并制定和实施防范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四) 要处理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开放的关系。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较为脆弱国家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最后一道防线, 应在充分考虑到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国内经济运行机制的适应能力, 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的情况下, 积极创造条件, 分步骤推进资本市场的开放。开放资本市场可先从离岸金融业务着手, 建立几个沿海试点离岸金融中心, 积累经验, 逐步推进。

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因此, 要充分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 综合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关系, 健全市场机制, 保持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相适应, 同时努力消除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等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 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 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共同防范风险的体系, 才能使我国金融业走上高效、稳健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松林.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黄达.货币银行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业信息安全,加密算法,数字水印,入侵检测

前言

金融业的有序发展, 绝对离不开信息安全的可靠保证。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得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控制和有效的安全监管得到的高度的重视。因此, 金融业在依赖程度上对信息技术的青睐越来越高, 对于信息安全来说, 保障金融业信息安全的难度也在增大。

1 存在的问题

2005年六月十八日, 美国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事件, 多家当地大型企业包括美国运通公司和VISA在内, 服务商的网络数据处理中心均被黑客的恶意程序侵入并截获了其中4000万多个客户资金的相关信息。而这样的信息盗窃案件在我国银行、证券和金融机构也时有发生。

2 问题的原因

2.1 核心技术与生产设备落后且存在安全隐患, 缺乏独立自主创新意识, 过分依赖国外

当今我国大部分金融业的信息和网络管理所使用的信息技术, 普遍的存在安全漏洞与安全隐患。大部分是开发者在研发过程中或疏忽或无力解决的难题。而正是这些疏忽和漏洞, 才使得网络黑客有机可乘, 从而进一步对内部深层信息修改或破坏。另一方面, 我国金融业所使用的网络信息系统和设备, 大部分是国外研发与生产的, 包括相关芯片和数据库等重要环节, 而国外研发机构是断不会提供我们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 这就是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网络系统方面落后的原因。

2.2 数据集中度与风险集中度成正比

在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的管理中, 往往会希望得到数据大集中的现象以方便管理, 但随之也带来了管理的风险。因为所有数据都由当前系统维系与存储, 一旦系统崩溃或发生灾难, 其下设的所有分支机构、业务办理处及营业中的网点也将随着大量重要数据的丢失, 造成瘫痪。典型事件就是日本花旗银行在2006年, 因在交易中出现系统故障, 导致二十七万多元公共事业缴费被重复扣划, 造成该行当月月结记录混乱, 更蒙受了巨大的声誉损失。

2.3 薄弱的灾难处理能力

2009年, 人民银行调查了我国21家商业银行的灾备中心建设情况, 结果令人惊讶, 当中只有3家银行建立了既有本地处理又含异地处理的灾难准备中心, 有3家竟没有任何灾难准备中心做信息安全保障。由此可见我国金融行业在信息安全方面所产生的可能性灾难, 其处理及应变能力有多么的薄弱。

3 解决方法

3.1 技术方面

技术领域的信息化安全可以细分为传统技术和新技术。而传统技术又可细分为数据安全技术、信息隐藏技术、数据发现技术、网络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网络及系统防护技术、系统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安全管理平台技术、病毒代码检测与消除技术、蓄意代码检测与消除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业务连续性技术。另一方面, 可信计算平台技术、可信网络平台和可信应用平台技术、多代理技术、数字标签技术、无第三方认证与行为可信认证技术、监管信息化和信息化监管技术、网络对抗技术、多代理计算网格技术等技术为新技术。

3.2 管理方面

面对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现状, 有必要加强金融服务的专业指导和其相关行业的监管。带动每一个成员参与安全体系的创建, 对引入的新型信息管理技术也要进行风险的防护与监测。久而久之, 才能在金融信息安全的道路上走出独立、自主、创新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创新原有业务来提高金融信息的安全性。当今许多先进的技术, 像云技术、3G和因特网、SOA, 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各金融行业业务的增长。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大量先进技术在带来管理便宜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谨慎对待风险的同时我们更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谨慎对待应对方式。

现如今, 数据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 而网络黑客主要攻击和窃取企业的核心重要数据, 在日益猖獗的网络攻击的威胁下, 作为经营多项网银及网上数据业务的各银行来说, 网银潜在的风险, 更加值得赢得高度重视和严格监控。银行应积极主动建立健全信息风险防控的相关安全措施与信息保障, 在源头做好监管及防护工作。

4 金融单位可实施的措施

4.1 加密算法

数据在传输中时常会遇到诸如截取、中断、篡改和伪造这四种威胁, 这大大降低了相关数据信息的完整性, 更关乎信息安全的可用性和保密性。因此, 针对上述状况, 数据加密技术便应运而生。这项技术有效的对付了信息窃取的威胁, 优秀而成功的加密技术可以隐藏使用者的身份, 从而可以避免信息在传输中的中断或截取, 只要核对预先设定成功的验证信息就可以校验信息和数据在运营过程中有没有被篡改和伪造。

4.2 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水印技术在我们日常应用中,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我们在辨别人民币真伪时, 将人民币置于光下, 会发现真的纸币中有清晰的图像信息显示出来。数字水印技术有其特有的性质, 用肉眼几乎不可能看到, 必须将水印必须放置于特定环境下才能被看到, 水印的制作和复制方法比较复杂, 需要及其特殊的工艺材料才能使得印刷品上的水印很难被去掉。正是由于这些特性, 水印便被广泛应用于支票、证书、护照、发票等印刷品领域, 印刷品是否包含水印是现如今判定真伪的一个重要手段。

有了水印技术为例, 人们将同样的原理运用到数字图像和数字音乐的领域, 便产生了“数字水印”的概念和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的内涵为向多媒体数据中添加必要的数字信息, 其内容就像要添加摄制者的信息到数码相片中, 或将电影公司的信息添加到在数字影碟中。类似于普通的水印技术, 数字水印在各种多媒体数据中比如数码相片中也几乎是肉眼所看不见的, 因其独特的特性也不容易被破坏掉。种种数字水印技术的优点与可行性使得它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尤为受到管理者的青睐。

4.3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 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 (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 , 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 并分析这些信息, 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 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 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这些都通过它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 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5 结语

保障信息的安全度与可靠度是一个精细且严密的系统工程, 它不只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其重视, 还需要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等相关环节的密切配合。结合着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的安全制度, 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增强信息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采取创新、严密的防范措施结合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在信息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将风险集中度降到最低。金融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的安全关系着我国经济的稳定繁荣, 因此金融行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的工作要求, 加快建立完备的安全防护体系, 积极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改成.金融信息安全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

[2]方德英, 黄飞鸣.金融业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年

[3]丁育生, 郑妮妮.国际金融业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张洪金.金融业财税实务与管理一本通.哈尔滨出版社, 2010年

金融安全网 第11篇

摘要: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为我国金融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经营管理问题,让金融企业难以在市场上需求突破口。金融安全则是目前全球化金融市场的最大问题,我国在参与世界金融竞争中遇到了诸多阻碍,安全风险造成的金融损失也在逐渐增加。针对这一点,本文重点分析了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问题。

On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curity

YanJianYing LiuQing 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institute

The paper keywords: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security risk analysis security strategy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rend for China's financial economy created huge development space, but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facing a series of management problems, let financial enterprise in the market demand to breakthrough. Financial security are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biggest problem, our country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financial met with many obstacles, safety risk caused by financial losses are also gradually increase. In response to thi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curity.

金融安全问题是世界市场风险的必然产物,破坏了国内外市场原有的稳定环境,让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实力大大减弱,制约了国内金融经济的长期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是我国金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有市场就有风险的存在,而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风险更为甚大。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来源于国际市场及各国成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目前,世界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局势,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上占据领先优势。这就造成其它世界国家在金融全球化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发达国家更发达,落后国家更落后”。就中国而言,其在与其它国家竞争时,在技术、管理、经验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市场风险,变化无常

国内市场中,金融企业在经营时难以避免社会主义市场的变故风险;国外市场中,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合作竞争时必会受到资本主义金融市场的冲击。更为关键的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市场的不稳定性,让我国金融经济难以及时掌握应对策略。

(三)国外市场,强力排斥

作为金融全球化的参与者,中国在融合到世界金融体系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其它国家的排斥,国外市场的冲击力度在不断增强。如:我国每年都要受到国外的“倾销”控告;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金融体系里构建“小联盟”来共同打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这种排斥现象尤为严重。

二、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新策略

我国在金融全球化中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这是由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的风险要远远超过国内市场。考虑到世界市场的宽广性、多元性等特点,我国在应对各种金融安全问题时要构建科学的安全处理体系,让各类经济问题都能及时得到处理和防范。

(一)利用综合优势维护经济安全

“综合优势”包含了多个方面,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利用综合优势能巩固我国在世界上的金融地位。如:在国防上,不断研究先进的国防装备、武器,维护中国政治局势的稳定性,通过抵制国外资本主义入侵而维护金融经济安全。

(二)借用金融寡头维护经济安全

“金融寡头”指的是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对整个体系的运行发展有绝对影响力或控制力的资本主义垄断国家。由于其在世界金融中的主导地位,我国在维护金融经济安全时则可借助于金融寡头发展经济,如: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吸收美国的安全管理经验。

(三)暗箱操作集体维护经济安全

“暗箱操作”并非非法、违规地控制金融经济,其也是要依赖于各种金融法律体系来协调我国金融发展。对于世界金融这一个大集体,我国可以绕开金融体系规定的要求,与其它国家共同商讨金融对策。如: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安全威胁等。

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新思路

世界金融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金融体系,在世界各国的共同维护下,金融全球化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趋势,我国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理念,对现有的金融体系不断优化改革,从新观念、新思路上寻求金融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一)增强经济实力

金融安全问题根本上还是由于国家经济实力不足,导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常受到国外资本主义的垄断控制。因而,我国必须要采取措施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如:参与竞争、共同合作、引进技术、更新管理等。通过经济实力改革后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二)补足竞争力量

竞争力量来源于市场,要想维护国家金融经济的安全则必须要从市场入手。如: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要随着世界金融变动而灵活调整政策,适应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控节奏,通过经济合作来增强竞争力量。此外,我国还需要引进其它国家的先进体系指导发展。

(三)开展安全合作

利用与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往来,共同开展安全合作以维持彼此之间的金融安全,这对于金融安全问题的处理是有帮助的。如:有共同利益国家之间合作,签订金融安全联盟,在国际竞争上抵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政策。在维护金融安全的同时,也获得了最大的金融利益。

(四)构建防范体系

“以防代管”也是我国处理金融安全问题的关键,利用构建先进的金融防范体系来抵制安全破坏,这才是解决金融安全的有效策略[4]。如:中国可以针对金融安全发生的原因、影响等问题,创建综合性的防范体系,以此来实现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谋求共同的经济利益。

总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制约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参与国际金融竞争时屡遭“碰壁”。,维护金融安全是实现金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卢旭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造成的经济冲击[J].南京大学学报,2008,30(12):77-79

[2]徐永强.金融危机下世界各国的应对策略浅谈[J].金融经济体系,2006,20(10):30-32

[3]朱海荣.金融安全问题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首要因素[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32(14):61-63

金融安全网 第12篇

一、加强金融监管, 形成有效的内控制度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 保持金融稳定, 是顺利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 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然要求。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充实监管力量, 转变监管理念, 切实把工作重心从审批事务转移到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上来。2008年金融危机的国家中, 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是典型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该模式信奉自由贸易主义, 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程度的竞争, 建立了具有很大弹性的经济体系, 但是逐渐放松的金融监管使得其金融体系常常陷入危机当中。在美国, 金融企业的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扩张的幅度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 而且随着监管的绊脚石被移走,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衍生品的盛宴当中, 从而使隐患一步步扩大。这种放松管制的爆发性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 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链条便从根本上断裂了, 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中国应加强金融监管, 依靠法律武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往往需要综合治理, 需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为了适应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信贷风险和建设有效内控制度, 加快金融安全方面的立法步伐。成立专门金融安全研究和决策机构, 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标准。由于金融安全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 因此保障金融安全的工作应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要在对国内外、本外币市场的充分研究分析之后,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和金融安全政策, 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执行的情况。只有这样, 中国的金融安全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1. 加强预警监管。

金融监管要实现以事后检查为主向以事前预警监督为主的转变, 由事后的合规性监管向事前的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转变。要逐步建立包括金融市场准入制度, 资格审查, 资本充足条件, 清偿能力管制, 业务活动限制, 贷款集中程度限制, 管理评价在内的预防性风险管理体系。各地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辖区内金融运行和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监控和分析工作, 建立完善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和金融监管档案制度, 发现问题或苗头, 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必须严格把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关, 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资格的审查与监管, 强化对资本金, 从业员工素质, 业务范围等的审查与监管, 把好金融机构设立的审批关, 防止不合格金融机构的产生。

2. 突出风险监管重点, 扩大金融监管范围。

要把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作为风险监管的核心内容, 要把地方性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工具, 社会金融秩序作为风险监管的重点。在合规性监管方面, 我们应加大非现场稽核的力度, 以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在风险性监管方面, 我们必须看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不断完善我们的风险监管措施, 进行全面监管。如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出来, 并且已经比较成熟的风险监管办法, 比如考核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准备金政策、内部控制、国际借贷的标准和准则, 监控市场风险、利率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技术模型等等, 我们都要积极研究和借鉴, 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实际的金融风险监管制度和办法,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安全。另外, 还要建立风险的转移机制, 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为金融监管的目的之一是尽可能的控制风险, 而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

3. 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应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监管, 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首先,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 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其次, 加强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管理。提高行业内部的管理, 有效地避免各主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规范其行为, 促进彼此的协作, 与官方金融监管机构一起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再次, 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他社会监督的作用。应加强纪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商、财税等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社会性监管, 增强金融机构在资金营运、财务管理、业务开展和信用评级等方面的透明度, 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 还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 监督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国家金融纪律、方针、政策, 监督其遵守相关的金融法规。最后, 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 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中有法难依的问题。尽快完善金融法规体系, 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

为此, 我们要积极地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 调控监管方式由过去以行政手段调控为主迅速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在继续加强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同时, 不断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在搞好国内金融市场监管的同时, 努力扩大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性交流和合作。

二、建立竞争性金融市场体系, 使金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中国金融机构不对内开放, 内部治理滞后, 在遭遇困境时只能寻找外援, 以低价寻找境外战略投资者, 将近万亿元人民币财富拱手相送。不通过竞争, 而是通过国家注资、上市、向外资寻求援助等行政调整, 来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是一个重大误区,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脱离竞争而提高自身效率。金融机构不对内开放已经贻误了制度改革与培养本土金融机构的良机, 同时使得资源配置继续向行政主导型靠拢。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理顺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 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还很不适应, 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 特别是重点解决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问题。在中国, 政府对金融机构拥有绝对管理权, 与金融行业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存在着矛盾, 这很容易造成信贷资金财政化, 出现所谓“政治性贷款”, 加上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政府管理职能尚不明确, 政府管理行为很不规范, 从而增加了金融资产的风险。同时, 国有企业久治不活, 亏损额较大, 支付贷款难度加大, 易导致社会信用危机, 带来金融风险。为此, 首先, 我们应该下决心切断政府与银行、企业之间各种非市场关系的“脐带”, 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 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从而一方面减少官员腐败现象, 促进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其次,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另一方面促进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最后,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不断完善资本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减轻依赖银行贷款的程度。只有将政银、政企关系理顺, 并将银企关系转为真正的商业合约关系, 才能规范各自的行为, 真正减少金融风险。

三、发展金融创新过程中, 要找到安全的平衡

最近几年, 中国开始引入金融创新的概念。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 也包括管理上的创新。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 金融衍生品市场上许多问题得以曝光。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作用也显现出来, 金融创新不能消除风险, 只能是管理风险或转嫁风险。金融创新如果超过了一个市场可以转嫁风险的市场容量, 就是创造系统风险, 创造市场风险, 制造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创新的步伐不应减缓, 但每一步都需要迈得坚实。任何一个金融产品的推广使用必须避免盲目跟风国外所谓的先进经验:一要进行严格的论证以确保其对经济生活是有益的;二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引导以确保其发挥有益的作用;三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打击对金融产品的不当操作, 从而保证其正面作用得以发挥。

四、控制国外热钱流入规模, 合理利用外资

随着国际投机热的大量涌入, 向中国境内输入巨量流动性, 已经使得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不断提升的准备金率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周转资金面临高度紧张, 中国经济已面临“硬着陆”风险。中国经济体系中存在大量热钱并已形成对中国金融安全的隐患。利用外资要坚持量力而行, 要和外汇收入保持一定比例, 不能超过警戒线;对于能用国内资金办的事, 原则上不用外资。外资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要严格外资的投向, 借入的外资应主要用于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外资的使用要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结合起来, 要尽量减少非盈利项目的外资使用。外资的使用还要和调整产品结构结合起来, 要尽量增加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 从而诱导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要建立健全的“热钱“风险控制机制和监督机制, 一旦发现出现风险, 要分析原因,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防患于未然。

要健全外资的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分散, 存在多头对外举债, 多头对内贷款, 多头担保等现象, 助长了资金流入的盲目性。要完善外汇使用的决策机制, 项目的投入要经过充分周密的论证, 这方面要加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减少行政干预, 保证项目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五、正视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风险因素, 增强金融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金融行业成为一个特殊的风险性很大的行业。因为现时的金融业进入到一个“交易金融”阶段。在这一阶段上, 银行信贷的中介作用相对下降, 而股票、债券的地位迅速上升, 货币合约交易不断地重新分配着一种货币的现时价值与其远期价值的差价, 或两种货币汇率的现价与远期价格。这种状况如果任其自由发展, 就将使整个社会的名义财富极大地超过其实际财富, 形成所谓的泡沫金融。这时一旦有风吹草动, 就势必会导致金融风潮, 引发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树立金融风险意识。金融风暴的发生极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国家缺乏风险意识的直接后果。因此, 我们应认真吸取教训, 清醒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利与弊, 正确估计中国经济和金融已经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 从而增强金融风险意识。

加强金融安全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金融安全意识。从金融机构内部加强金融安全教育, 提高广大金融从业人员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全社会的金融安全教育, 增强公众的金融安全意识, 为维护区域金融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措施, 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金融机构要组织力量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全面的清理工作, 真正摸清不良贷款的性质及分布状况, 以法律的手段逐笔落实金融机构与各贷款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 并落实信贷人员责任制, 对贷款单位的资金流动状况进行监控;根据每笔不良贷款所处的状态, 分别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收回能够收回的贷款, 对确属暂时不能收回的不良贷款, 要落实信贷资产的保全措施。同时要通过加强信贷控制, 确保不再发生新的不良贷款。有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做好与当地政府, 企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并加强对各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的指导和不良贷款比例的监控。

因此, 中国要站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们不能仅仅从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的角度寻找促进中国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对策, 也要注重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角度保持中国的金融安全。只有在一个社会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中国的金融安全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秀波.越南金融困局的成因及对中国的警示[J].新金融, 2008, (7) :39-41.

[2]郑徳珵.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与资本市场发展[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3) :65-69.

[3]张晶, 晋颖.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之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08, (8) :60-63.

[4]胡均民.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金融安全[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 :3-7.

[5]许传华.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区域金融安全[J].武汉金融, 2002, (3) :12-14.

上一篇:森林跑步比赛下一篇:门急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