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范文

2024-06-07

高频振荡范文(精选8篇)

高频振荡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患儿均符合1994年欧美联合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 (2) 氧合指数 (PaO2/FiO2) ≤20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3) 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 (4) 肺动脉嵌顿压≤18 mm Hg, 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因我院无法监测肺动脉压, 故我院采用的是除外左心功能不全) 。另外, 5例患儿均为常频机械通气氧合改善不好, PaO2/FiO2≤60 mm Hg, 均符合严重ARDS的诊断标准, 其中, 第1例为20 h新生儿, 女, 体重4.2 kg, 原发病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第2例为1岁10个月女孩, 体重8 kg, 原发病为重症肺炎;第3例为7岁男孩, 体重24 kg, 原发病为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第4例为8岁男孩, 体重20 kg, 原发病为重症肺炎并支气管胸膜瘘;第5例为1岁1个月男孩, 体重10 kg, 原发病为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并发纵隔气肿。

1.2 方法

5例常频机械通气患儿的呼吸机参数、血气及胸片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 此5例患儿呼吸机条件设置较高, 但治疗效果仍不佳、氧合不好, 故将此5例ARDS患儿改为高频振荡通气 (美国生产的SensorMedics3100A) 治疗, 2~6 h后, 其参数见表2。24 h后, 其参数见表3。

2 结果

此5例严重ARDS患儿治疗2~6 h后氧合较前改善, 24 h后氧合较前明显改善, 其中第4例因支气管胸膜瘘合并严重感染, 于高频通气第4天死亡, 其他4例均成功救活。

3 讨论

ARDS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所致的非心原性肺水肿。由于肺泡水肿、肺泡塌陷导致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特别是肺内分流明显增加, 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常频通气是通过吸气时应用高的吸气峰压和较大的潮气量保持气体交换, 维持通气, 呼气时肺部弹性回缩, 肺泡萎陷, 肺内气体交换迅速减少。ARDS患者的肺单位存在不同的顺应性和气道阻力, 常频机械通气的结果是使正常肺单位通气/血流比例增大, 病变肺单位通气/血流比例仍降低, 造成肺泡通气不均匀, 氧合改善不良, 且肺内病变的不均匀性可导致常规条件下机械通气压力容易造成肺损伤。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高频率、小潮气量的通气方式, 它采用往复运动的活塞泵或扬声器隔膜将小于解剖死腔 (1~5 ml/kg) 的潮气量驱入气道, 振荡频率为5~15 Hz, 与人体肺脏的共振频率一致, 高频振荡通气策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用小潮气量获得足够的气体交换, 通过恰当的肺复张策略, 很好地打开肺泡和降低肺血管阻力, 避免气道关闭、肺泡塌陷, 使气体运输的分布更均匀, 使用较低和相对稳定的平均气道压, 减少剪切力, 肺损伤机会相应减少, 很少受到潮气量、频率、呼吸系统力学和肺部疾病的均匀程度的影响, 故能更好地改善通气/血流比值, 改善氧合和通气, 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本组5例提示, 在常频通气治疗氧合改善不好的严重ARDS患者, 改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为一种呼吸支持的有效手段, 能改善氧合和提高抢救成功率, 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周晓光, 肖昕, 农绍汉, 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4-274.

[2]贝尔曼詹森.尼尔森儿科学[M].17版.沈晓明, 朱建辛, 孙锟,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388-390.

[3]中华重症医学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6) :1-6.

高频振荡 第2篇

关键词 沐舒坦 高频振荡通气 早产儿 肺透明膜病

资料与方法

对象:所有患儿系2002年1月~2005年6月在我科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共68例,其中男45例,女23例,所有新生儿均符合HMD诊断,胸片Ⅱ-Ⅲ级,并除外羊水及胎粪吸入综合征、湿肺、膈疝及原发性肺不张等疾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使用高频振荡通气加沐舒坦治疗,同期使用常频机械通气的作为对照组。两组胎龄、性别、身体质量、生后1、5 分钟 Apgar 评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早产儿临床情况见表1。两组孕母产前均予地塞米松5mg 静滴3天。

方法: 除常规综合治疗外,均经气管插管后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

对照组(CMV) 治疗:选用Infant Star200型常频呼吸机(美国)。起始参数选择为:FiO20.8,氧流量(FL)8L/分钟,频率40次/分钟,吸气时间0.8秒,吸气峰压(PIP)20cmH20,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4cmH2O,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治疗参数。其中6例因治疗效果不佳转入HFOV治疗。

观察组(HFOV+沐舒坦)治疗:采用美国Sensor Medics 公司3100A型高频振荡呼吸机。初始参数:振荡频率(F):12~15Hz ,振荡压力幅度(△P):30~40cmH2O,偏置气流(Base Flow):10~15L/分钟 ,平均气道压(Paw):12~15cmH2O,给氧浓度(FiO2):30%~40%,吸/呼比(I/E):33%。参数调节根据动态监测血气分析结果而定。HFOV治疗有效的标准:患儿生命体征稳定,面色红润,经皮氧饱和度>90%;血气分析示pH7.35~7.45,PaO2>8.0kPa,PaCO2<6.6kPa;X线胸片示肺通气状况改善。此时可渐下调治疗参数,至FiO2为0.3~0.35,Paw为10~12cmH2O时仍可维持上述血气分析指标者,可考虑撤离呼吸机治疗。观察组加用沐舒坦(盐酸氨溴索,为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大药厂生产。剂量参考该药使用说明的推荐剂量)。按30mg/(kg·日),分2次静滴,用药3~5天。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皮肤颜色,经皮血氧饱和度及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及72小时后血气变化,如疑诊感染则测定治疗前后血反应蛋白的变化;如疑诊肺部感染,除照胸片外还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做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慢性肺疾病于纠正胎龄至36周仍需氧疗。

统计方法:结果采用X±S或百分率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t检验或X2检验。

结 果

两组患儿临床情况比较: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史等基本情况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变化对比:两组患儿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血的pH值、PaO2、PaCO2、SaO2对比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经加用沐舒坦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等症状很快消失,血SaO2、PaO2、pH值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呼衰得以纠正。两组患儿血的pH值、PaO2、PaCO2、SaO2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的比较:①临床转归:两组患儿中,治愈59例(86.76%),死亡5例,放弃治疗4例。HFOV加沐舒坦组中,治愈30例,死亡2例,1例死于肺出血,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治愈率93.75%。对照组中,治愈27例,死亡5例,3例死于败血症,1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肺出血,放弃4例,均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治愈率75%。HFOV加沐舒坦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93.75%比75%,X2=4.39,P<0.05。②两组患儿并发症的比较:治疗组肺出血、出血坏死性小肠炎(NEC)、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讨 论

沐舒坦是一种较新的黏液溶解剂,其主要成分是盐酸氨溴索,除了具有较好促进呼吸道黏稠分泌物的排出,改善呼吸状况,还能刺激肺泡Ⅱ型内皮细胞器的发育,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分泌,调节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而且对肺组织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1]。HMD目前仍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儿多需机械通气治疗。既往CMV治疗往往存在着低通气压力不足以改善患儿的肺血氧合、高通气压力又易导致肺组织损伤的矛盾,限制了其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是低潮气量、低呼吸压力变化和超生理通气频率的一种肺泡通气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肺泡均匀膨胀改善气体交换,有效避免肺泡过度扩张所致的气压伤和慢性肺损伤,国内外均有报道,用HFOV治疗治疗可提高NRDS患儿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本组配合应用沐舒坦,使呼吸机各参数快速下调,降低和缓解了HMD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国内有少数大医院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来防治HMD,但在基层医院PS替代疗法却难以普及。本研究结果表明沐舒坦联合HFOV治疗HMD是迅速有效、廉价的方法。及早应用可以有效抢救患儿的生命,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早产儿预后,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高频振荡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3年2月~2010年2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诊断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3]。男37例,女41例;胎龄<37周48例,≥37周30例;体重<1500 g 26例,1501~2000 g 24例,2001~2500 g 16例,>2500 g 12例;发病日龄<3 d 46例,≥3 d 32例;原发病:围生期窒息45例,早产合并肺透明膜病16例,硬肿症11例,胎粪吸入性肺炎3例,重症肺炎2例,新生儿溶血症1例。48例患儿予以HFOV治疗,定为治疗组;另30例患儿予以常规CMV,定为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因、抗感染、纠正酸中毒及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维持正常血糖、抗休克、确保组织灌注良好及防止再灌注损伤等综合治疗。常规机械通气方式,预调参数:呼吸次数(RR)40~60次/min,吸气峰压(PIP)18~24 cm H2O,呼气末压(PEEP)3~5 cm H2O,呼吸比(I:E)=1:(1~1.5),气体流量(F)6~10 L/min。HFV治疗预调参数:氧浓度(FiO2) 0.5~0.7,呼吸机初调参数:频率(f)10~15 Hz,压力振幅(△P)30~50 cm H2O;平均气道压(MAP)10~15 cm H2O。然后根据SpO2呼吸机初调参数:频率(f)10~15 Hz,压力振幅(△P)30~50 cm H2O;平均气道压(MAP)10~15 cm H2O。然后根据SpO2(经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进一步调节,使SpO2维持在85%以上,PaO2 60~90 mm Hg,PaCO2 35~55 mm Hg,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脉搏、SaO2。血气分析开始时2 h 1次,病情稳定后4~8 h 1次,以后逐渐减少,但每天不少于1次,直至撤机。

1.3 监测指标

持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MAP、吸入FiO2等呼吸机参数,上机后2、6、12、24 h均采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测定PaO2等指标,算出氧合指数(01)和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计算方法:OI=MAP×FiO2×100/PaO2,a/APO2=FiO2×713-PaO2/0.8。记录上呼吸机的时间、肺出血停止时间、病情转归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v15.0统计分析软件,行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24 h肺氧合功能的比较

患儿经治疗后,存活的患儿病情好转,反映肺氧合功能的指标在改善,FiO2、OI逐步下降,a/APO2上升,而治疗组存活患儿上机2、6、12、24 h监测的FiO2、OI低于对照组,a/AP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肺出血停止时间、上机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治疗组存活患儿的平均肺出血停止时间、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2.3 两组病死率比较

治疗组患儿中有9例(18.8%)治疗无效死亡,39例存活;对照组中12例(40.0%)死亡,18例存活。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HFOV是一种新型的通气方式,它能以极高的频率、极小的潮气量(接近或低于解剖死腔量),迅速地改善氧合和通气效率。HFOV应用低潮气量通气即能维持气体交换,同时亦可阻止传统机械通气引起的肺损伤,尤其对那些应用传统机械通气失败的顽固性低氧血症患儿,改用HFOV可能奏效。与传统的常频通气相比,HFOV具有工作频率较高,在潮气量很小的情况下,也能达到满意的每分通气量,由于有较高的呼吸频率做每分通气量的保证,每次通气的潮气量可以调整到很小,对于新生儿的低氧血症,传统式呼吸机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使用HFOV时由潮气量造成的气道压的增加可以降到非常小,加上其工作频率非常高,气道压的变化微乎其微,这个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患儿的肺脏,避免气压伤的危险[4]。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本身存在凝血机制发育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等特点,容易因窒息等因素导致肺出血,导致呼吸衰竭,肺出血一旦发生,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HFOV是应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以较高频率的振动产生双相压力变化,而实现有效气体交换的机械通气方法。HFOV可用接近或等于MAP的PEEP,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并维持最佳肺容量及平均气道压力[5]。这些都为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提供了理论依据。HFOV作为一种抢救方法已取得一定的效果[6,7]。刘晓红等[8]对18例常频辅助通气和药物治疗失败的呼吸衰竭患儿采用HFOV治疗并进行肺部氧合功能和预后评价,结果表明,应用HFOV 3 h后18例患儿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和动脉肺泡氧压比较使用前明显升高,至9 h所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提示重症呼衰患儿CMV失败者,改用HFOV能有效改善氧合,降低给氧浓度,是常规呼吸机的一个重要补充。肺出血患儿病情好转最早的表现是肺氧合功能的改善,FiO2、OI值越小,a/APO2值越大,则反映肺氧合功能越好。本文治疗组采用HFOV治疗后,FiO2、OI降低,a/APO2比值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且治疗组肺出血停止时间、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提示重症呼衰患儿CMV失败者,改用HFOV能有效改善氧合,这说明HFOV不但能迅速改善肺出血患儿肺氧合功能,而且能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故在针对肺出血患儿病因治疗的同时,采用HFOV辅助治疗,可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注:组间比较*P>0.05;两组各参数0 h分别与2、6、12、24 h作组内比较,#P>0.05,△P<0.05

注:组间比较P均<0.05

注:组间比较P<0.05

摘要:目的 观察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48例治疗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气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患儿的肺出血停止时间、撤机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能更好改善肺出血患儿的肺氧交换功能,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对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十分有效,且安全性好,比常规机械通气有很大优越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常规机械通气,新生儿,肺出血

参考文献

[1]Casper WB,Cuno SPMU,Adrianus JVV.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ventilation vs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 in infan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Intensive Care Med,2007,33:680-688.

[2]Sandra C.The role of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in very preterm infants.Biol Neonate,2002,81:25-27.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3.

[4]Henderson S,Filip C,Tushar B,et al.Elective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 for acute pulmonary dysfunction in preterm infants.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07,3:CD000104.

[5]Clark RH,Dykes FD,Bachman TE,et al.Intraventicular hemorrhage and high-frequency ventilation:a ma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Pediartrics,1996,98(6 Pt 1):1058-1065.

[6]Casper WB.Cuno SPMU,Adrianus JW.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ventilation vs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 in infan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Intensive Care Med,2007,33:680-688.

[7]Sandra C.The role of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in very preterm infants.Biol Neonate.2002,81:25-27.

高频振荡 第4篇

1 VCO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

VCO是一个电压/频率转换电路,在环路中作为被控振荡器,它的输出频率应随控制电压线性地变化。一个理想的VCO其输出频率和输入频率的关系

ωout=ω0+KVCOVcont (1)

式中,ω0是控制电压Vcont为零时的振荡器的固定频率,KVCO为VCO的增益或灵敏度(单位为rad/s·V-1)。

由式(1)可以推导出VCO的传输函数

θ2=∫ω2(t)dt=KVCO∫uf(t)dt (2)

由式(2)可以得出,当VCO被放在锁相环中时,其输出经分频器后接到鉴相器的输入,对鉴相器输出起作用的不是其频率,而是相位。所以在锁相环中VCO通常被看作输入为控制电压,输出为相位的系统。

所以VCO在锁相环系统中就像一个理想的积分器,其传输函数可以表示为

ΗVCΟ(s)=ΚVCΟs(3)

在实际应用中,VCO的线性范围有限,超出这个范围之后,环路的参数就会变化较大,不利于环路设计。通常,评价VCO的好坏主要有以下[3]特征:

(1) 低抖动或低相位噪声:由于电路结构、电源噪声、地噪声等因素的影响,VCO的输出信号并不是理想的方波或正弦波,其输出信号存在一定的抖动,转换成频域后可看出信号中心频率附近也会有较大的能量分布,即相位噪声。VCO输出信号的抖动直接影响其他电路的设计,通常希望VCO抖动越小越好;

(2)宽锁定范围:VCO的调节范围直接影响锁相环的调节范围,通常随着工艺偏差、温度以及电源电压的变化,VCO的锁定范围也会随着变化,因此要求VCO有足够宽的调节范围来保证VCO的输出频率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

(3)稳定的增益:VCO的电压-频率非线性是产生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种非线性也会给电路设计带来不确定性,变化的VCO增益会影响环路参数,从而影响锁相环的稳定性。因此,希望VCO的增益变化越小越好[6,7,8]。

2 VCO的设计

环形振荡器是常见的振荡器类型,它由若干增益级电路及联组成。一般它的振荡频率很高,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基本组成单元可以是反相器或差分对。

2.1 反相器环形VCO设计

单级的反相器只能提供180°的相差,为了满足相位条件,最简单的环形振荡器应当至少由3个反相器串联组成。随着振幅的不断增大,各级电路会经历非线性,而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振幅和频率都处于稳定状态。用大信号分析其振荡周期,假设每级反相器的延迟时间都是T,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每个反相器在经历6T时间后又回到初始状态,所以振荡周期为6T,同理可得N级反相器的周期为2NT。由此推导出N级反相器构成的振荡回路的频率为12ΝΤ

环路反相的次数必须为奇数,否则不满足巴豪森法则的相位条件。在设计中3或5级反相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当然如果设计需要可以有更多个反相器级联。

每个单元的延时时间与流过反相器的电流、反相器的宽长比、电压、工艺有关。VCO1用单反向器延迟单元串联的形式组成了最简单的多谐振荡器,其最高频率为3.3 GHz,结构如图1所示。该振荡器使用特殊的机理,分为控制和延迟反馈两部分,利用控制MOS管的短沟效应通过电流镜决定整个电路的振荡频率。由于没有外加元件,而且结构简单,极小的寄生参数提高了工作频率。

2.2 差分环形VCO设计

差分对型VCO主要由差分对延时构成,差分延时单元由压控电流源、电阻负载以及NMOS管构成。通过控制压控电流源的电流可以控制环路的振荡频率。VCO2采用的这种饱和型双延时结构的差分延时单元电路,如图2所示,利用4级该延时单元组成的环形压控振荡器电路结构,如图3所示。在图2中,电路通过两个PMOS负载M3和M4组成CMOS锁存器(Latch),交叉连接的NMOS晶体管M7和M8控制PMOS负载的栅电压并限制锁存器的锁存强度。通过该锁存器的正反馈,延迟单元工作在全开关状态,减小了在振荡周期中开启时间所占的比例。外加电压通过交叉连接的NMOS场效应管M7,M8控制PMOS负载场效应管M3,M4的栅极电压,从而调节该单元的延时;场效应管M5,M6的栅极接附加的级间正反馈,可以减小信号的上升下降时间、提高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并降低相位噪声。采用4级这种延时单元构成的环形压控振荡器结构,如图3所示,OUT+和OUT-是振荡器的差分输出,V_ctl是电压控制端。

3 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

文中给出两种多谐VCO:一种是3级反相器环形振荡器(VCO1);另一种是4级差分环形振荡器(VCO2)。这两种多谐振荡器在其中心频率的输出波形,如图4(a),图4(b)所示。VCO1和VCO2的压频特性,如图5(a)和图5(b)所示。

本次设计采用了标准0.18 μm n阱3层金属CMOS工艺,提取版图的网表和模拟参数,进行后仿真。图6(a),图6(b)分别为VCO1 和VCO2的版图。表1列举了这两种VCO的主要特性。

通过以上对两种VCO的性能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反相器环形VCO的优点是电路设计简单,振荡频率可以被设计得很高,但是它对电源或地的噪声比较敏感,相位抖动较大。差分对型VCO的优点是差分信号可以抑制地噪声或电源噪声,相位抖动较小。缺点是带宽有限,不适于高频应用。

4 结束语

文中给出两种高速CMOS多谐压控振荡器,采用了标准0.18 μm CMOS制造工艺实现了较高的工作频率和低功耗。由于该电路不需要任何外加元件,容易实现高集成密度。

参考文献

[1]张春晖,李永明,陈弘毅.两种集成高频CMOS多谐压控振荡器[J].半导体学报,2001,22(4):491-495.

[2]盛志伟.超高速时钟恢复电路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2004.

[3]孟凡生.10~40Gbps光通信和万/千兆以太网时钟处理芯片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2004.

[4]李仲秋,王文杰,谢志明.电荷泵锁相环中压控振荡器的噪声设计[J].电子工程师,2007,3(10):37-40.

[5]韩波.一种采用锁相环技术的800MHz CMOS时钟发生器的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6]姚剑青.锁相环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王文兵.高性能CMOS压控振荡器的设计[D].合肥:安徽大学,2005.

高频振荡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 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54例, 其中男28例, 女26例, 胎龄 (30.34±1.62) 周, 出生体质量 (1.62±0.48) kg;对照组患儿68例, 其中男37例, 女31例, 胎龄 (31.42±2.12) 周, 出生体质量 (1.78±0.52) kg。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保持体温、维持血压、肠道营养支持等各种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 (CMV) 治疗, CMV初调参数为吸氧浓度 (Fi O2) 0.4~0.6, 呼吸频率 (RR) 40~60次/min, 吸气峰压 (PIP) 20~25 cm H2O (1 cm H2O=0.098 k Pa) , 呼气末正压 (PEEP) 4~6 cm H2O, 吸呼比 (I:E) 1:1.5,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参数直至撤机;观察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 (HFOV) 治疗, HFOV初调参数为吸氧浓度 (Fi O2) 0.6~1.0, 呼吸频率 (RR) 10~13 Hz (1 Hz=60次/min) , 偏置气流 (Bias Flow) 6~8 L/min, 平均气道压 (MAP) 10~15 cm H2O, 振荡压力幅度 (P) 以观察到及触到胸廓有较明显的振动为度, 一般为30~50 cm H20, 吸呼比 (I:E) 1:3,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参数直至撤机。撤机指标为患儿生命体征稳定, 经皮氧饱和度>90%, 血气分析指标在适当的范围内, X线胸片显示肺部通气良好, 逐步降低参数, 当吸氧浓度 (Fi O2) 降至0.3, 平均气道压 (MAP) 降至10~15 cm H2O时, 血气分析指标仍能维持在适当范围, 可逐步撤机。

1.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全程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记录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气分析中p H、血氧分压 (Pa O2) 、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水平变化情况, 同时记录并分析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1显效:患儿治疗后呼吸困难、呻吟等情况的消失, 且相关检测指标也恢复正常, 2有效:患儿治疗后呼吸困难、呻吟等情况的明显改善, 且相关检测指标也有所改善, 3无效:患儿治疗后上述评估指标无明显改善[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 H、Pa O2水平分别为 (7.31±0.09) 、 (8.92±0.96) k Pa显著高于对照组, Pa CO2水平 (4.85±0.77) k Pa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有10例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8.5%, 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有16例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3.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51,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 但其死亡率为40%~60%, 发育因素、产科因素、遗传因素等都可能是导致NRDS发生的原因[6]。高频通气 (HFV) 定义为呼吸频率>150次/min的通气方式, 按其气体运动方式分为5类, 包括高频振荡通气 (HFOV) 、高频正压通气 (HFPPV) 、高频喷射通气 (HFJV) 、高频阻断通气 (HFFI) 及高频叩击通气 (HFFI) 。HFOV因其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的优点, 在儿科已经成为儿科重症治疗的首选通气方案之一, 作用包括维持肺泡的膨胀、复张陷闭的肺泡、降低肺泡高容积伤的发生率、降低高气道峰压的风险、降低肺组织过度牵张的发生率、改善通气/血流比值, 适用于弥漫性肺泡病变伴有肺顺应性下降、低氧血症及肺气压伤伴有肺漏气[7]。该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6%高于对照组86.8% (P>0.05) ,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23.5% (P>0.05) 。与冯彬彬等人[8]的研究结果中HFOV组96.95%, CMV组92.22% (P>0.05) 一致。

综上所述, 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有很好的疗效, 且并发症较少,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立明, 王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进展[J].Asian Case Reports in Pediatrics, 2013 (1) :10-15.

[2]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组.西北部分地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现状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15, 53 (5) :341-347.

[3]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56-158.

[4]刘葵.高频震荡呼吸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24) :106.

[5]王金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 23 (3) :328-331.

[6]万秋凤, 邓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 2015 (2) :60-63.

[7]喻文亮, 钱素云, 陶建平.小儿机械通气[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11:278-288.

高频振荡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对象是50例来我院治疗的新生儿。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最小为28周, 最大为35周, 平均为28.7周;患儿出生时体质量最小为1.4kg, 最大为2.6kg。所有患儿在入院后经过全身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2 方法

其中实验组患儿通气模式是高频振荡通气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吸入氧浓度 (FiO2) 保持在0.8左右, 振幅的大小以能看到患儿胸部有较为明显的起伏为标准, 在血氧分压达到正常水平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到正常水平后逐步的撤下呼吸机。对照组患儿通气模式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吸入氧浓度 (FiO2) 保持在0.5左右, 呼吸频率设定在40次/每分钟为宜, 在血氧分压达到正常水平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到正常水平后逐步的撤下呼吸机。对比两组患儿在通气1h、12h以及24h后的血气情况, 并注意是否有并发症出现。在上呼吸机前需要给予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 心跳, 血压以及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等,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处理[3]。

1.3 统计处理

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取得数据分析对比,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后发现, 实验组患儿再通气1h时, 血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PCO2明显下降;但是在通气12h以及24h后, 血PaO2和PCO2水平与对照组相差不大。现将具体数据制成表格, 详情见表1和表2。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了进行性呼吸困难以及发绀的一种新生儿重症疾病, 目前在临床上发病的患儿越来越多。NRDS发病的机制是因为患儿肺部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大量减少, 导致肺泡不张, 患儿不能进行有效的通气从而造成呼吸困难[4,5]。因此对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在于恢复患儿的通气, 提高血氧分压, 促进肺泡张力。现阶段临床主要采取是高频振荡通气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来治疗NRDS[6,7]。通过上述表1可知, 实验组患儿在上机1h后, PaO2为 (61.49±10.37) mmHg,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9.12±11.28) mmHg, 但是在12h和24h的时间段两组患儿PaO2没有差别;在通过表2可知, 实验组患者上机1h PCO2 (47.27±5.31) mmHg, 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 可见高频振荡通气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提高患儿的血氧分压和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为抢救患儿争取了时间, 但是在12h和24h没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分析是高频振荡通气模式具有以很小的潮气量达到有效通气的作用, 并且在通气同时也明显降低了对氧需要和对患儿气道的压力, 在保证有效通气的情况下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高频振荡通气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来治疗NRDS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的提高患儿氧分压和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安全高效, 在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志军, 李思涛, 郝虎,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 (3) :191-194.

[2]陈宏香, 张文明.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 16 (6) :575-576.

[3]汤耀斌, 周守方, 袁贵龙,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2, 5 (4) :273-275.

[4]刁诗光, 邱燕玲, 王冬妹, 等.早期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 2009, 4 (8) :634-636.

[5]刘震宇, 闫淑媛, 丁健,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8) :695-698.

[6]王成虎, 翟颖如, 曹移民,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9) :1200-1202.

高频振荡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儿为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 符合重症RDS标准, RDS诊断按照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诊断标准[4], 共计16例, 其中男性患儿11例, 女性患儿5例;入院年龄0.5~20 h, 平均为 (4.4±4.1) h, 出生体质量1020~2280 g, 平均为 (1767±681) g, 胎龄29+2~36周, 平均为 (31.3±2.0) 周。

1.2 方法

1.2.1 初始治疗:

凡入院经胸片诊断为NRDS患儿均予应用NCPAP或CMV治疗:初调呼吸机参数为:SIMV/AC模式, Fi O2为30%~40%, 呼吸频率 (RR) 为40~60次/分, 吸气峰压 (PIP) 为20~25 cm H2O, 呼气末正压 (PEEP) 为5~8 cm H2O, 吸气时间 (Ti) 为0.3~0.5 s。目标为使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维持在50~70 mm Hg和 (或) 经皮血氧饱和度 (Tc SO2) 在88%~95%、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维持在在35~55 mm Hg。有条件者给予气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PS, 固尔苏) 100~200 mg/kg。

1.2.2 应用指征:

治疗后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1) X线胸片提示肺透明膜病变在Ⅲ级以上; (2) 氧浓度≥80%、PIP≥25 cm H2O且血氧饱和度 (Sp O2) 仍≤85%; (3) NRDS合并有肺气漏、肺动脉高压者。

1.2.3 参数调节:

选用Stephanie公司的新生儿专用sophie呼吸机HFOV模式。初设参数:频率 (F) 10~15 Hz, 平均气道压 (MAP) 10~20 cm H2O, 初始Fi O290%, 吸气时间百分率 (Ti%) 33%, 振荡幅度 (△P) 20~30 cm H2O, 以胸壁可见振动, 四肢无振动为准。调节:通过调节Fi O2及MAP来改善肺部氧合, 根据Pa O2调节Fi O2, 至Fi O2≤40%, Pa O2≥50 mm Hg为止, 同时以1~2 cm H2O的幅度逐渐增减MAP, 最大值为20 cm H2O, 通过动态胸片观察肺充气情况, 以达膈面后肋第8~9肋为佳, 避免过度充气。主要通过调节振幅△P来实现肺换气, 其次为调节F实现, 使Pa CO2目标值为35~55 mm Hg。撤机:平均气道压 (MAP) ≤8 cm H2O、Fi O2≤0.4, 且血气、血氧维持好, 可考虑过渡到CPAP或者SIMV直至撤机。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监护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Tc Sp O2, 保持Tc Sp O2在88%~95%。

1.3 观察指标:

记录HFOV治疗后第1、6、12、24、48 h呼吸机参数:Fi O2、MAP、ΔP, 血气分析的p H、Pa O2、Pa CO2, 计算OI;记录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存活患儿发生气胸、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结局:

上述16例患儿经HFOV治疗后均成功撤机并治愈出院, 住院期间监测头颅B超未见重度颅内出血,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 总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95.2 h, 其中HFOV时间平均为40.1 h。

2.2 应用HFOV治疗后呼吸机参数变化情况:

患儿应用HFOV治疗, 48 h后Fi O2、MAP、△P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应用HFOV治疗后血气、OI、a/APO2变化:

经HFOV治疗后, 16例患儿第1、6、12、24、48 h血Pa O2明显上升, Pa CO2下降, PH值升高, Fi O2、OI显著下降, a/APO2显著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急重症.早产儿、剖宫产新生儿及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为好发因素, 其发病率在我国约为1%, 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因PS的缺乏导致肺泡萎陷致换气障碍, 引发的缺氧、酸中毒继而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外渗的血浆纤维蛋白阻碍肺换气, 进一步加重缺氧, 严重者甚至出现肺动脉高压, 出现动脉导管或卵圆孔水平的右向左分流, 造成顽固性低氧血症为其主要的病理改变。轻症 (Ⅰ、Ⅱ) RDS经正压通气或CMV治疗, 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病死率较以往进一步下降[6], 但临床上仍有不少患儿在应用上述治疗手段后效果不佳。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新型的呼吸机通气技术, 以接近肺共振的高频率振荡产生双向压力变化实现有效气体交换而改善氧合。国内多中心研究表明在治疗新生儿重症NRDS、气胸、肺出血等严重呼吸衰竭中HFOV能有效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 减少氧中毒、气压伤等并发症, 安全性好[7,8,9]。本组重症RDS患儿在传统CMV治疗失败的情况下, 改用HFOV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 全部16例患儿均成功撤机并出院。传统的CMV压力不足时无法纠正低氧血症, 压力过高时则可能引起肺气漏等并发症, 本组患儿在HFOV治疗过程中, 未发现气漏并发症。有研究表明, HFOV可能导致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 (PVH-IVH) 和脑白质软化 (PVL) 的发生概率增加[10]。本组患儿头颅B超动态检查未发现重度颅内出血, 脑白质软化发生率明显升高, 与游楚明等[11]的研究结果相同。综上所述, HFOV作为一种肺保护通气策略, 在传统CMV治疗失败或压力要求高的情况下, 能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情况下更好地改善RDS患儿的氧合、提高抢救成功率, 值得有条件的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 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6例重症NRDS患儿在实施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改用高频振荡通气 (HFOV) 治疗:1 X线胸片提示肺透明膜病变在Ⅲ级以上;2氧浓度≥80%、PIP≥25 cm H2O且血氧饱和度 (Sp O2) 仍≤85%;3 NRDS合并有肺气漏、肺动脉高压者。结果 经HFOV治疗后, 16例患儿肤色逐渐转红润, 2 h内Sp O2≥88%, 12 h后患儿需氧浓度 (Fi O2) 、平均气道压 (MAP) 、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氧合指数 (OI) 与使用HFOV前比较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儿最终均撤机成功并治愈出院。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95.2 h, 其中HFOV时间平均为40.1 h。HFOV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HFOV治疗重症NRDS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高频振荡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新生儿均系2008年3月~2010年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住的呼吸衰竭患儿,男12例,女9例,平均出生体质量(2925±103)g,平均胎龄(36.0±1.4)周,入院平均日龄(4.5±2.1)h。17例患儿原发病: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8例,重症肺炎2例,胎粪吸入综合征3例,胎粪吸入综合征并气胸2例,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2例。3例用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气管内滴入。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并有机械通气指征[2]。

1.2 方法

1.2.1 综合治疗抗感染、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血管活性药物、保护各脏器功能等,并发气胸者据病情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或胸腔穿刺排气。

1.2.2 先采用常频机械通气A/C或SIMV模式通气,治疗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加HFOV治疗:(1)所需氧浓度(FiO2)>0.6,经皮氧饱和度≤85%;(2)平均气道压(MAP)早产儿≥11cmH2O、足月儿≥13cmH2O,动脉氧分压(PO2)<50 mm Hg;(3)严重肺间质气肿并发气漏;持续肺动脉高压者[3]。

1.2.3 通气方法使用德国产STEPHANIE呼吸机,该机具备常频和高频振荡通气功能。常频机械通气A/C或SIMV模式参数为PIP 15~28cm H2O、PEEP 2~6 cm H2O、RR40~60次/min、Ti 0.3~0.5s、FiO20.4~1.0,加HFOV后RR减为5~10次/min,PIP较原设定值降低2~3cm H2O。HFOV初始参数:振荡频率(f)8~15Hz,振幅(△P)20~35cmH2O,以胸壁至脐部均振动为宜,MAP 10~25cmH2O,根据不同疾病设定,气漏症MAP与CMV时相同或低1~2cmH2O,RDS、持续肺动脉高压等MAP与CMV时相同或高1~4cmH2O。使用HFOV治疗后1小时常规摄胸部X线片,胸片显示膈肌位于第8~9后肋为理想肺扩张状态。低氧血症时提高MAP 1~2 cm H2O/次,二氧化碳潴留时降低振荡频率或提高振幅2 cm H2O/次。病情稳定后根据血气逐渐降低FiO2和MAP,FiO2<0.4且MAP≤7cm H2O则改用常频通气,逐步撤机。

1.2.4 监测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SPO2,改用HFOV+CMV通气治疗前、治疗后1~12 h做血气分析,以后2~6次/d。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FOV+CMV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

17例呼吸衰竭患儿治疗后1h、6~12h与治疗前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a为(1)(2)比较,b为(1)(3)比较

2.2 HFOV+CMV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后1h、6~12hPO2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h、6~12h氧合指数(OI)、PCO2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a为(1)(2)比较,b为(1)(3)比较

2.3 临床转归

17例经CMV治疗失败的呼吸衰竭患儿加HFOV通气治疗后治愈10例,治愈率58.82%,HFOV+CMV治疗时间6~57h。死亡2例,1例是严重胎粪吸入综合征并气胸,1例是PPHN,均于HFOV+CMV治疗6~8h血气改善不佳甚至恶化,治疗失败。放弃治疗5例,但其中3例经改用HFOV+CMV治疗后氧合及通气均有改善,家长因经济、预后等原因放弃治疗。并发Ⅱ级以上颅内出血3例、慢性肺疾病1例,未并发气胸。

3 讨论

常频通气是临床首选的通气方式,但对严重呼吸衰竭患儿进行常频通气时,为了能达到正常的PaO2和PaCO2,常需要较高的压力、较大的潮气量和较高的氧浓度,增加了肺损伤的发生率。高频振荡通气作为一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HFOV是通过低潮气量、低呼吸压力变化以及以超生理通气频率的振荡产生双相压力变化实现有效气体交换的一种肺泡通气方式,一般通气频率大于正常频率4倍以上。在新生儿领域,HFOV已应用于RDS、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先天性膈疝、胎粪吸入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4]。

单纯HFOV的弊端之一是由于通气频率很高,呼气时间短造成的二氧化碳潴留,因此HFOV的呼吸道管理难度加大。此外空气陷闭造成内源性PEEP是HFOV常见的并发症。HFOV+CMV模式由于加了CMV,相当于高频通气过程中间断地扩张肺,防止了肺不张,同时有利于分泌物松动、引流,避免了单纯HFOV的风险和气道管理难度,可获取最佳肺容量和最佳PEEP。近年研究认为单纯的低潮气量通气并非最理想的肺保护策略,最完善的肺保护策略可能是最佳PEEP+低潮气量,而HFOV+CMV是实现最佳PEEP+低潮气量的理想通气方式,严重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应用HFOV+CMV可减轻潜在容量/气压伤危险性,降低吸入氧浓度避免氧中毒,使已存在的肺损伤尽快愈合。本组病例在常频通气失败时改用HFOV加CMV治疗后氧合及通气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后1h、6~12h,PO2、PCO2、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新生儿呼吸衰竭应用CMV失败后改用HFOV+CMV通气有一定疗效。笔者体会到使用HFOV+CMV时应降低CMV频率至5~10次/min,否则既不能减少肺气压伤,又不能改善通气不足,导致治疗失败。理论上常频通气由于不当的呼吸动力学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高频通气则由于应用高的PEEP将影响心脏的回心血流,降低心输出量[5],但本组病例在应用HFOV+CMV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波动,可能与正确实施肺通气策略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保注意持血容量有关。

综上所述,对于常频通气治疗失败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改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常频通气后其氧合及通气功能可得到改善,且对患儿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不大,但本组病例较少,HFOV+CMV相对于单纯CMV或HFOV是否更有效、安全尚需临床进一步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加常频机械通气(CMV)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17例应用CMV治疗失败的呼吸衰竭新生儿改用HFOV加CMV(HFOV+CMV)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PO2、PCO2及氧合指数(OI)。结果 HFOV+CMV治疗后1h、6~12h心率、平均动脉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FOV+CMV治疗后1h、6~12h,PO2均升高、PCO2、OI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对于CMV治疗失败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改用HFOV+CMV后氧合及通气功能可得到改善,且对患儿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不大,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常频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1~465.

[2]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56~357.

[3]刘晓红,黄惠君,李成荣.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625~626.

[4]刘志军,李思涛,郝虎,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3):191~192.

上一篇:途中转运论文下一篇:公众参与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