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烧伤瘢痕范文

2024-05-07

皮肤烧伤瘢痕范文(精选10篇)

皮肤烧伤瘢痕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1 月~ 2014 年5 月期间, 我院共收治62例头面部烧伤需行瘢痕修复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31 例患者, 其中男18 例, 女13例;年龄为16 ~ 52 岁, 平均年龄为 (35.9±2.7) 岁;烧伤原因:火焰烧伤19 例, 热液烫伤10 例, 电击伤2 例。观察组31 例患者, 其中男19 例, 女12 例;年龄为20 ~ 51 岁, 平均年龄为 (36.4±3.1) 岁;烧伤原因:火焰烧伤17 例, 热液烫伤11 例, 电击伤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保守治疗:在伤口愈合之后, 按照瘢痕的大小、部位等选择祛疤乳膏涂抹, 按摩30min, 促进药物的吸收。

观察组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按照瘢痕部位、形状、大小等选择适当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手术共分2 期:I期:在瘢痕临近的正常皮肤处标识扩张囊的范围, 于扩张区与修复区的交界处将皮肤切开。Ⅰ期手术切口设计应以不影响II期手术设计为原则, 按照瘢痕部位设计扩张区域, 以便于后期的扩张后的皮肤覆盖瘢痕区域, 把需扩张区域进行分离皮下或筋膜层, 注意剥离的腔隙周边需比扩张器边缘大0.5 ~ 1cm左右。于分离腔隙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注射阀远离扩张囊, 扩张器埋置层次一般为筋膜或皮下。严格止血, 并留置负压引流管, 缝合切口。在围术期进行常规止血及抗感染治疗。在手术后24 ~ 48小时更换伤口敷料, 注意观察引流的色、量、质等, 于适当时间拔管。5-7 天拆线, 在拆线切口愈合后定期注入氯化钠注射液 (0.9%) , 每5 ~ 7 天1 次, , 每次注水量约为预计扩张量的10% , 具体注入量是在保证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良好的情况下所能够注入最大量。每次注水注意观察皮肤扩张后的反应, 如皮肤发亮、指压充血、肿胀感等, 如皮肤出现苍白、疼痛等症状立即停止注水。II期:在扩张面积为瘢痕面积2 倍及以上的时候, 停止注射1 ~ 2 周, 将扩张器取出, 切除瘢痕, 采取滑行、 推进、 旋转、 易位等方法对瘢痕进行修复。

1.3 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均行8 ~ 12 个月的随访,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参考文献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4]。显效:瘢痕明显改善或消失, 瘢痕部位的皮肤颜色同临近皮肤颜色相近, 皮肤瘙痒、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有效:瘢痕面积显著减小, 质地柔软, 皮肤颜色变浅, 但是同临近皮肤有一定色差, 皮肤瘙痒、疼痛等症状有一定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22.0 软件包处理分析, 对计数资料以 χ2检验, 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当P<0.05 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97%,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如表1 所示。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31 例患者中, 1 例患者囊腔积血, 经注水壶外置, 冲洗囊腔, 并进行积极抗感染治疗后, 得到显著改善, 未影响手术进行。1例患者注水时刀口开裂, 扩张囊露出, 当即重新缝合, 待愈合后重新注入生理盐水, 未影响手术效果, 1 例患者皮肤坏死, 经切除坏死边缘, 缝合及相应药物治疗后, 愈合理想, 并发症发生率为9.68%。对照组31 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瘢痕皮肤发红, 发痒, 经停药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具备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头面部为人体的主要暴露部位, 烧伤后瘢痕遗留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所以, 对瘢痕修复的方法要求比较高。小面积者可采用一次切除或分次切除的方法, 大面积者主要以植皮和皮瓣移植为主。但后两种方法存在供区副损伤, 皮片色素沉着, 皮瓣臃肿, 颜色与受区边缘不协调等不足。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瘢痕修复术, 是对瘢痕的临近皮肤进行适当扩张, 以形成邻接皮瓣, 对瘢痕组织与受损器官进行修复, 不会损伤供区皮肤, 可使瘢痕部位的皮肤质地、颜色、薄厚等等同临近的正常皮肤相近, 手术效果确切, 易被患者接受, 但像其他外科治疗方法一样, 其并发症不容忽视,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区感染、皮下血肿、切口裂开导致的扩张器外露, 扩张皮瓣血运欠佳等, 根据并发症发生原因应尽量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如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 加强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区感染的发生;术中彻底止血, 术中按摩皮瓣可减少皮下血肿的出现;术中完全清除皮下积血, 放置负压引流管, 适当加压包扎可有效避免术后出血及皮瓣淤血坏死。

本研究中, 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 明显高于保守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的70.97% (P<0.05) , 符合相关文献报道[5], 表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面部瘢痕修复中具有显著疗效。除此之外,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8%, 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明该手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在头面部瘢痕修复中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有效减轻瘢痕的畸形程度, 缩小瘢痕面积, 具有皮肤颜色与正常肤色一致、美观、安全性高、术后效果满意度高等优点, 是治疗头面部瘢痕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术后效果较满意,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帅秀蓉, 袁文周, 刘俞令.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面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9) :72-74

[2]Philp L, Umraw N, Cartotto R.Late outcomes after grafting of the severely burned face:a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J].J Burn Care Res, 2012, 33 (1) :46

[3]纪影畅, 蔡湘娜, 许宏权, 等.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为主的联合方案修复头面部大面积瘢痕畸形[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2 23 (1) :41-42

[4]田宜肥, 沈凤军, 柳原, 等.皮肤扩张术修复头面颈部瘢痕畸形93例[J].中华损伤及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2, 7 (6) :642-644

皮肤化学烧伤的急救原则 第2篇

常见的强酸:硫酸、盐酸、王水、碳酸,因其浓度、溶液量以及皮肤接触面积不同,而造成轻重不同的烧伤。近几年常有用强酸恶性毁容的事件发生。

◆急救原则:

(1)立即用大量温水或大量清水反复冲洗皮肤上的强酸,冲洗得越早、越干净、越彻底越好,哪怕残留一点也会使烧伤越来越重。不要顾虑病人冲洗时加重疼痛,要鼓励病人忍耐着冲洗下去,直到冲洗干净为止。

注意:切忌不经冲洗,急急忙忙地将病人送往医院。

(2)用水冲洗干净后,用清洁纱布轻轻覆盖创面,送往医院处理。

二、强碱烧伤

常见的强碱:氢氧化钠(苛性钠),石灰等。

强碱对人体的皮肤组织的损害力比强酸更重,因为强碱可渗透深入组织,使组织蛋白发生溶解。

◆急救原则:

(1)立即用大量清水反复冲洗,至少20分钟;碱性化学烧伤也可用食醋来清洗,以中和皮肤的碱液。

(2)生石灰烧伤,应先用手绢、毛巾揩净皮肤上的生石灰颗粒,再用大量清水冲洗。

◆皮肤化学性烧伤急救要点

①立即用大量清水反复冲洗。

烧伤瘢痕,要磨多平就多平 第3篇

如今,应用激光皮肤磨削术可以彻底解决伤员的瘢痕困扰。这是一种新的美容外科技术,具有操作精确迅速、不出血、不住院、恢复快等优点,对烧烫伤瘢痕、手术后瘢痕、外伤性瘢痕、痤疮瘢痕和瘢痕疙瘩等尤为适用,可使瘢痕与周围的皮肤组织在外观上混为一体,瘢痕边界不明显,使增生性瘢痕磨至指定的深度,几乎达到“你想多平就多平”的程度,从而达到美容效果。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为防手术后局部瘢痕增生,在磨削术后,可在手术部位敷贴32P数次,即可有效防止增生。

由于瘢痕的形成要经过活跃增生期、减退期和成熟期,每一时期的治疗原则都不一样,医生会根据伤员的不同情况做出决定。

1.活跃增生期

一般是受伤后1~6个月,也有的可长达2年。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瘢痕瘙痒或疼痛明显,局部皮肤发红发紫,瘢痕增生很快。此时宜采用保守治疗,预防和限制瘢痕增生。主要可用32 P敷贴、压迫、冷冻、激光等非手术治疗,也可用曲安西龙(去炎松)类药物、硅制剂和中药。由于眼睑周围的瘢痕可导致眼睑外翻和角膜外露,故此类情况例外,应尽早进行激光皮肤磨削术或切除治疗,以矫正睑外翻,保护视力。

2.减退期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瘢痕生长缓慢,局部瘙痒和疼痛感觉减轻,可考虑继续保守治疗,等待瘢痕进入成熟期再行手术。

但对下述两种情况者例外:其一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由于瘢痕会影响周围器官的生长发育而导致畸形,所以应尽早行激光皮肤磨削术或切除治疗,以修复创面。其二成人手部增生性瘢痕,如活跃增生期超过半年仍无减退征象,也应尽早行激光皮肤磨削术或切除瘢痕,以防关节僵硬和畸形。

3.成熟期

一般为受伤后2年以后,受伤部位不再有瘙痒和疼痛感,瘢痕也不再增生,是激光皮肤磨削术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此期瘢痕与皮下深部组织界限分明,治疗时不易出血。

中医治疗烧伤减少瘢痕形成因素分析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烧伤患者120例, 根据瘢痕形成结果, 将其分成无瘢痕组67例和有瘢痕组53例, 分析减少瘢痕形成因素。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烧伤程度, 在烧伤初期主要采取凉血、清热、解毒等药物, 预防邪热内逼。在治疗过程中, 采取化瘀托毒生肌药物, 从而护肤生新;在接近痊愈时, 采取补气养血、清除余毒、扶正祛邪的方案, 防止瘢痕形成。

1.3实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并探讨两组患者间差异, 从而进一步分析中医治疗烧伤如何减少瘢痕形成。

1.4评价方法

单因素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烧伤热源、热源损伤皮肤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创面感染、原发消耗性疾病和并发症差异。

多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 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单因素比较

无瘢痕组患者直接烧伤/一过性烧伤、烧伤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感染例数、原发性消耗疾病或并发症均明显短于 (少) 瘢痕组。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

2.2多因素分析

中医治疗烧伤过程中影响瘢痕形成的因素有烧伤热源、热源损伤皮肤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创面感染、原发消耗性疾病和并发症。见表2。

3讨论

烧伤患者若不及时处理, 很有可能留下瘢痕。因此, 烧伤患者及时就诊和辨证用药是迅速治愈烧伤的关键, 而烧伤痊愈后是否会留下瘢痕, 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3]。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治疗烧伤中如何减少瘢痕形成, 结果发现, 影响瘢痕形成因素包括烧伤热源、热源损伤皮肤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创面感染、原发消耗性疾病和并发症有关, 现具体分析如下。

烧伤热源:火焰烧伤可分为直接烧伤和一过性灼伤。直接烧伤的烧伤面积虽然大小不等, 但是烧伤的深度一般较深, 可以达到深Ⅱ度烧伤或者是Ⅲ度烧伤, 因此烧伤愈后容易形成瘢痕。而一过性烧伤则是对皮肤的瞬间损伤, 如电火灼伤, 伤情通常较轻, 所以愈后不易留下瘢痕。

热源损伤皮肤时间:热源损伤时间是影响愈后是否留下瘢痕的重要因素, 迅速的脱离热源或减少热源对皮肤损伤的持续时间为愈后无瘢痕创造了有利条件[4]。如热水不小心灌入上肢袖口可造成手臂及肘部烫伤, 而衣袖成为第二热源。此时正确的治疗措施是迅速剪开热水浸润衣袖, 使皮肤迅速散热, 与此同时, 立即用酒精涂抹, 酒精在挥发的过程中可及时快速地带走烧伤部位的一些热量, 以减少热邪向皮下浸入, 也可减少烧伤愈合后瘢痕形成的可能性。

烧伤面积和烧伤深度:烧伤面积和烧伤深度对瘢痕形成与否至关重要。如果大面积的烧伤仅仅伤及真皮浅层, 同时及时治疗, 那么愈后创面呈淡红色, 几个月后可自行消退, 不会留下瘢痕。在烧伤程度相同的条件下, 大面积烧伤比小面积烧伤更容易受到感染, 因此, 烧伤面积可影响愈后瘢痕形成。当烧伤深度达到深Ⅱ度以上, 若能及时就诊, 并且烧伤处迅速愈合, 则瘢痕可以降低至最低限度[5]。当烧伤深度在深Ⅱ度或深Ⅲ度, 且烧伤面积在3%以下, 若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可不出现感染, 若运用中医辨证和有效外用药, 则烧伤深度在深Ⅱ度也可不留瘢痕。因此, 当烧伤深度为深Ⅱ度或深Ⅲ度, 首先要迅速清洗创面, 散热、解毒、控制感染, 同时辨证用药。

创面感染:创面感染也是造成愈后瘢痕形成的因素之一。若患者在烧伤后发生感染, 且未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则感染可能持续扩大, 延伸至皮肤深处, 从而影响伤口愈合, 进而容易造成瘢痕形成。中医学认为, 热极则腐, 应以清热解毒、泻毒、托毒祛邪为主, 辅以养生生肌、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 同时配合效力突出的烧伤外用药, 对于消除炎症有明显优势。

原发消耗性疾病或并发症:烧伤患者若患有原发性消耗疾病或其它并发症, 则会影响创面愈合速度与质量, 而且容易造成感染, 较易留下瘢痕, 需要中医辨证治疗。

影响瘢痕形成的因素有很多, 本文主要从烧伤热源、热源损伤皮肤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创面感染、原发消耗性疾病或并发症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中医治疗烧伤的每一个步骤都包括影响瘢痕形成的因素, 不会仅限本次研究, 如何降低瘢痕形成, 仍需要不断深入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中医治疗烧伤中瘢痕形成的因素。方法:选取烧伤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瘢痕形成结果, 将其分为无瘢痕组67例和有瘢痕组53例,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减少瘢痕形成因素。结果:中医治疗烧伤中瘢痕形成与烧伤热源、热源损伤皮肤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创面感染、原发消耗性疾病和并发症有关。结论:根据影响因素, 不断改善中医治疗方案, 对减少瘢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烧伤,瘢痕,形成因素

参考文献

[1]庞宗超, 李惠斌.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4, 24 (2) :147-148.

[2]李娜, 方园, 钱洪军, 等.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瘢痕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15 (9) :28-29.

[3]李慧, 黄泽春, 晏丹, 等.中医二联疗法治疗早期瘢痕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11) :1807-1808.

去除瘢痕给皮肤新生命 第5篇

造成瘢痕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的瘢痕形成原因包括:车祸、砍伤、烧伤、烫伤、感染等等。另外,医源性瘢痕也是常见原因。

比如一位患者出车祸上臂骨折,在治疗过程中上臂内安装了一个钢板,半年后取出钢板,骨头愈合良好,但手臂上却留下了一个长长的手术刀疤。现在,很多孕妇在生产时选择剖腹产,手术后基本上都会在腹部留下手术瘢痕。这都是外科手术造成的瘢痕,也就是医源性瘢痕。

瘢痕的分类

瘢痕可分为: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正常瘢痕

一般的皮肤伤痕在数周内逐渐愈合,可能出现红肿以及硬化的情况,但在半年到两年内会自动消退,留下颜色较暗的正常瘢痕。

增生性瘢痕

增生瘢痕表现为:突出表面,外形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实韧,有灼痛及瘙痒感。增生瘢痕表现于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食辛辣刺激食物时症状加重。增生瘢痕往往延续数月或几年以后,才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实质上是皮肤上的一种结缔组织瘤,是以具有持续性强大增生力为特点的瘢痕,常表现为向四周健全皮肤呈蟹足样浸润的形象,病变隆出皮面,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质硬韧,多感奇痒难忍。瘢痕疙瘩的特点是:女性多见,好发部位是前胸、肩膀、后背,还有耳唇,发病原因不清楚。

瘢痕最常用的手术方法

切除直接缝合

瘢痕切除直接缝合可作为门诊手术,手术方法很简单,如车祸、玻璃划伤这样的瘢痕,都可以直接切除瘢痕。

Z字整形

对于整形外科,国外每一本教科书都必有“Z”整形,可以说“Z”整形技术是整形外科最好的技术。对瘢痕患者而言,要把缝合的切口做成曲线。患者在不了解时会很纳闷,觉得我有一个小瘢痕,本来是直的,但是你们缝合以后“变成曲线的了”。其实,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打开直线的挛缩,挛缩打开再加上整形缝合,效果会非常好。

植皮

植皮就是从身体另外一个部分取下一块皮,包括表皮和一部分真皮,但没有皮下脂肪,以此来修复瘢痕部位。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对于轻微的创伤,植皮一定不是首选的办法,因为在取皮部位又会留下另外一个瘢痕。但对于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依然是最佳治疗手段之一。

皮肤扩张

皮肤扩张术是通过在皮肤深面埋植扩张器并逐步扩张的方法,扩大其被覆皮肤面积的一种技术。皮肤扩张后能提供“额外”的“多余”皮肤,用以修复和替代邻近的瘢痕或其它皮肤缺损及畸形。

由于皮肤扩张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皮肤资源,无供区破坏,不增加新的瘢痕,修复后的皮肤与正常皮肤组织的颜色、质地、感觉及功能完全相同,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植皮术,因此,皮肤扩张已成为目前整形外科的主要技术之一。

皮瓣移植

皮瓣也称带蒂移植皮肤,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的组织块,可以从身体一处向另一处转移。在转移过程中需有一个或两个蒂部相连接,移植后再进行血管吻合。

皮瓣的血液运输和营养在早期完全依靠蒂部供应。当皮瓣在移植处愈合后3周左右,又逐渐建立起新的血液循环系统,这时就可以切断蒂部,皮瓣移植过程也就结束了。

皮瓣转移后,由于带有全层皮肤和丰富的脂肪组织,其收缩性远较游离植皮小得多,而且可耐受外力摩擦,并能保持皮瓣转移前原有的色泽。皮瓣在美容整形术中,能覆盖深大创面,保护深部组织,对器官、体形的美容整形是一种理想的材料。

预防瘢痕增生

瘢痕与其它许多疾病一样,重在预防。瘢痕一旦形成,治疗起来非常棘手。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瘢痕增生,与瘢痕的治疗具有同等的意义。

伤后早期预防

烧伤、外伤等创伤后的病人应尽早就医,及时妥善处理创面,防止或有效地控制感染。烧伤患者在全身情况许可下尽早进行切、削或剥痂,行植皮等方法关闭创面。创面愈合后,应及时使用弹性绷带或弹力套进行加压,以期达到减少瘢痕增生的目的,及时应用外固定物保持关节于功能位,以尽量减轻瘢痕挛缩导致的畸形。

二期治疗预防

创伤后瘢痕常见的后遗症有:瘙痒、灼痛、反复溃疡、瘢痕增生或挛缩畸形。严重的瘢痕患者往往可以合并有以上多种症状,需手术治疗。

对于已有恶变或有恶变倾向的瘢痕患者,或者存在严重功能障碍或溃疡的瘢痕患者,除了手术治疗外别无选择。但对于普通瘢痕患者,特别是要求美容和改善外观的患者,整形外科医师应慎重把握手术适应症,在手术前应评估手术治疗能否对原有瘢痕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权衡手术治疗利弊,特别是当患者瘢痕不明显、位于隐蔽部位或无功能障碍时。因为如果手术处理不当,可能会使原有瘢痕更加明显。对于瘢痕增生和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如胸前、肩部等处,存在张力和运动的部位,如胸前上部、肩胛部、四肢屈侧等处,存在乳房重力和胸部呼吸运动的部位,如胸骨部等,术后瘢痕容易增生,也应格外慎重。

瘢痕治疗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烧伤及创伤后,皮肤正常结构被破坏,生理及防御功能受损,通过形成肉芽组织来连接两侧创面、填充腔隙及包裹异物,表皮基底层细胞分裂增殖形成表皮细胞覆盖表面,肉芽组织逐渐成熟,并转化为瘢痕组织,最终完成创面修复。

在此过程中,因所受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形成增生程度不一的瘢痕。全身因素包括:种族、地域、年龄、饮食及环境因素等,黄种人及青壮年更易形成瘢痕;局部因素包括:受损部位、受损程度、是否继发创面感染、缺损范围及创面处理等,如胸背部较大创面易于形成增生性瘢痕甚至瘢痕疙瘩等。

因此,手术后预防瘢痕增生应该是多方面的:

1饮食控制。术后恢复期内应注意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C、E类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

2手术后的伤口,应保持瘢痕处的清洁卫生,避免反复刺激,否则瘢痕增生会越来越明显。

3术后应避免阳光或紫外线直晒,否则会造成色素沉着。

4术后可以使用瘢痕贴、康瑞宝、疤克等抑制瘢痕增生的药物。

5对于瘢痕体质的人来说,术后应进行放射治疗或者使用激素类药物。

6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作息规律,同样有助于预防术后瘢痕增生。

刘元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二中心、四肢整形再造中心主任。

从事整形外科、美容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了整形、美容外科的基本技术和原则,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烧伤、烫伤、创伤、感染等原因造成的皮肤瘢痕的综合治疗,尤其擅长应用皮肤扩张术和各种皮瓣转移技术治疗各种瘢痕。此外,还擅长四肢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的诊治。

工作成就

多年来,一直从事各类瘢痕,尤其是烧伤瘢痕的治疗工作,在应用皮肤扩张术和各类皮瓣转移技术修复瘢痕或肿瘤切除后创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1、应用扩张器重叠扩张技术治疗大面积皮肤瘢痕;2、应用下腹部扩张皮瓣治疗大面积上肢瘢痕、瘢痕挛缩或巨痣;3、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展了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和临床研究;4、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大面积皮瓣供瓣区缺损;5、学龄前儿童皮肤扩张技术的广泛应用;6、向上臂延伸肩胛旁皮瓣一期修复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和上唇瘢痕;7、开展各类穿支皮瓣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8、以颞浅动静脉血管束为携带的预构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

个人专长

烧伤后“爪形手”畸形的综合治疗 手背烧伤后瘢痕挛缩,手形如“爪”,即形成典型的烧伤后爪形手。严重的爪形手畸形病变复杂,涉及手背皮肤、肌腱、骨骼、神经、血管等多种组织的移位、粘连、变形、脱位等。

手部先天性畸形的治疗 常见的手部先天畸形有并指、多指、指屈曲畸形、断肢、指侧屈畸形、短指畸形、桡侧棒球手和分裂手等;手先天性畸形种类多,畸形特点千变万化,且常合并其它系统的畸形。

四肢瘢痕综合治疗 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常见的原因有烧伤、外伤、感染等,瘢痕不但影响外表的美观,而且,还会对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

微创踇外翻畸形矫正 踇外翻是常见的足部畸形,是指踇趾向外偏离第一柘骨,以及踇趾通过关节的纵轴线,局部形成向内侧大于200度的成角畸形。本病女性多见,轻者影响美观,重者因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必须手术治疗。

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形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接受手部烧伤后本很挛缩畸形治疗的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16只手),女10例(14只手),年龄4~62岁,平均年龄(34.3±12.8)岁,烧伤后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1.24±0.67)年。

1.2 手术方法

1.2.1 切除瘢痕并松解患者软组织

治疗人员应该对患者手术的瘢痕进行彻底的切除,完善松解患者的软组织,让患者受到累及的关节可以恢复或接近正常的活动范围。为防止关节囊撕裂和肌腱外漏在瘢痕切除后应该避免暴力搬动,在对远近端软组织进行充分的松解之后进行轻柔的被动活动矫形治疗,对于关节囊挛缩的患者应该进行骨膜下剥离松解,而手屈伸畸形的患者则应该对指固有的动脉神经束进行游离和松解,避免被动伸直过程中对神经和动脉造成的伤害。

1.2.2 矫形后的固定维持

手术屈伸畸形的患者应该固定于伸直位,方法为克氏针指背皮下穿入法固定,掌指关节过伸固定于60~90°位,方法为克氏针固定,腕关节矫形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石膏外固定,过伸畸形则固定于屈伸为,屈曲畸形患者矫形并固定于背伸位。

1.2.3 创面修复

1.2.3. 1 皮片移植修复

主要适用于无深部组织外漏或有小面积外露,但是可以被周围的软组织进行缝合覆盖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充分和彻底的止血,缝合后给予荷包加压包扎,去除荷包的时间为手术后10 d左右,并在术后14 d进行拆线。

1.2.3. 2 手部小皮瓣转移修复

适用于手指部裸露肌腱以及骨骼的创面,其中移植方法有掌背动脉、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和指背皮瓣转移。

1.2.3. 3 前臂皮瓣转移修复

使用范围有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对腕部的修复、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对手掌的修复、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对手背的修复、桡动脉鼻烟窝穿支皮瓣对腕部的修复。

1.2.3. 4 足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治疗的部位有手掌、手背以及虎口。

1.2.3. 5 腹股沟轴型皮瓣交叉移植修复治疗的部位有手背和虎口。

1.2.3. 6 腹部随意皮瓣修复治疗的部位为手指。

2 结果

23例患者(30只手)手术后随访1~3年,患者皮片移植成活均较好,皮瓣转移并没有坏死情况的出现,经过早期被动和主动的康复训练后手部功能恢复良好,且患者所累关节均得到完全或者大部分矫正,取得了较为理想和显著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手部烧伤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烧伤类型,患者非常容易出现瘢痕痉挛、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等情况,导致患者出现手部活动障碍,对患者手部的外形和功能均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效治疗患者瘢痕挛缩畸形,恢复手部功能是非常重要的[3]。

手术整形为手部烧伤后瘢痕痉挛患者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应该在烧伤完愈合且局部没有任何感染的情况下进行,最好可以在患者烧伤后3个月进行手术,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受伤部位、伤口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手术修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目的,在最大的程度上恢复患者的手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更好康复[4,5]。在本次试验研究中23例患者(30只手)经过1~3年随访发现所有患者术后移植的皮瓣和皮片均全部成活,无坏死情况的发生,且患者所累关节均得到完全或者大部分矫正,功能恢复相对满意。

综上所述,手部烧伤后瘢痕痉挛患者的整形治疗应该尽早,根据患者手部瘢痕畸形情况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修复方法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预期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眭怀清,梁拥军,郭新.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治疗.基层医学论坛,2015,9(36):5097-5098.

[2]雷芳,唐有玲,陈佩,等.运动疗法联合自制简易矫形器治疗儿童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的疗效观察.中华烧伤杂志,2014,30(6):477-481.

[3]李云青,徐卫菊.儿童手烧伤后瘢痕畸形治疗体会.中国临床研究,2014,27(2):194-195.

[4]崔树英.儿童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5):73-73.

曲尼司特防治烧伤瘢痕增生疗效观察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5月到2014年6月80例烧伤创面初步愈合的深二度烧伤患者, 根据患者个人选择分成空白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40例。治疗组中, 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集中在19到49岁之间, 年龄的平均值为 (31.8±2.6) 岁, 烧伤创面约占体表皮肤总面积的4.1%到14%, 在烧伤创面愈合后口服药物曲尼司特胶囊进行治疗, 每次100mg, 一日三次, 直至烧伤创面愈合后六个月。对患者服用药物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 并每两周对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进行复查以用作安全评价指标。空白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31例, 女性患者9例, 年龄集中在19到54岁之间, 年龄的平均值为 (34.7±1.8) 岁, 烧伤创面约占体表皮肤总面积的4.7%到1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烧伤创面的深度和面积、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患者纳入标准年龄在18到65岁之间, 男女均可; 烧伤患者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且没有禁忌症。

1.2.2排除标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的患者不能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进行排除:1对曲尼斯特药物过敏者;2有非常明显的瘢痕体质患者;3妊娠、儿童及哺乳妇女、心肺功能与肾功能不健全者、消化道溃疡、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等患者;4明确要求合并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烧伤瘢痕防治的患者;5治疗过程中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者;6治疗没有完全结束即退出本次研究者, 如自动出院或患者死亡等; 7患者个人或其家属主动要求退出本次研究;8患者对本次研究的依从度与理解度不够。

1.3评分量表

通过温哥华瘢痕量表对患者烧伤区域的瘢痕进行评分。 温哥华瘢痕量表总分共15分, 主要从瘢痕色泽、血管分布、 柔软度以及厚度等方面进行评定, 得分越高说明瘢痕越严重。烧伤创面愈合后六个月, 由一位没有参与本次治疗的烧伤主治医师进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全部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分析, 通过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 <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烧伤创面愈合后六个月通过温哥华瘢痕量表进行评分, 得分为 (6.94±2.27) 分, 对照组得分为 (9.69±2.18) 分, 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335, P=0.001) 。40例治疗组患者在服用曲尼司特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定期对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进行检查, 没有发现异常变化。

3讨论

患者深度烧伤后, 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增生性瘢痕,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水平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 对烧伤后出现的瘢痕增生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能够有效促进烧伤患者康复, 使烧伤患者能够更快、更好的重新投入到烧伤之前的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针对烧伤面积比较大的深度烧伤 (一般烧伤面积超过体表皮肤总面积的1%) 所导致的体表皮肤多部位出现的增生性瘢痕, 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 但是不管是手术治疗、外用药物治疗、局部注射药物治疗, 还是压力治疗、硅凝胶治疗及放射治疗等治疗方式均有着非常明显的临床治疗局限性, 对治疗烧伤瘢痕的实际应用形成了巨大的限制:压力治疗的治疗过程一般持续时间非常长, 会对患者家庭生活质量形成明显的影响, 如果患者出现瘢痕的部位为躯干部位及头面部, 压力治疗方法会受到极大限制, 而且有可能对少儿发育造成影响;采用局部注射药物治疗方法不但会增加患者治疗的痛苦感, 而且注射实际应用范围非常的有限, 很难有效解决面积较大的烧伤瘢痕增生问题;采用放射治疗方法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损伤;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硅凝胶治疗以及激光治疗等方法, 所适用的范围非常有限, 且手术费用非常昂贵, 并不是治疗烧伤瘢痕增生的理想方案。

增生性瘢痕指的是烧伤创面组织在逐渐愈合的过程当中, 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等各种物质因过度沉积而出现的纤维化疾病, 在这一过程当中, 肥大细胞能够通过释放及贮存组织胺等活性物质, 对微血管中的内皮细胞进行适量刺激, 从而导致数量巨大的微血管增生, 导致纤维细胞出现增值, 从而促进出现瘢痕增生。曲尼司特胶囊药物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H1受体阻滞剂, 能够经由抑制肥大细胞来释放组织胺等多种作用来对抗瘢痕增生以及纤维化。当前已有多例通过服用曲尼司特胶囊药物对病理性瘢痕进行治疗的新闻报道, 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但是还没有在烧伤创面初步愈合时就固定服用该药物, 把治疗最佳时机移至病理性烧伤瘢痕最终形成瘢痕增生之前的临床实践。

本次研究在患者烧伤创面初步愈合时即固定服用曲尼司特胶囊对烧伤瘢痕增生进行防治, 有效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对皮肤多部位瘢痕进行治疗时的局限性, 操作方法简单方便, 治疗过程安全无痛, 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只得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洁, 唐玲, 朱红梅, 等.曲尼司特胶囊治疗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 20 (9) :加2-加3.

[2]张凡, 邝捷, 潘靖, 等.病理性瘢痕的评价与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1) :2008-2009.

[3]白亚君, 岳红, 杨岳, 等.曲尼司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7) :229-230.

[4]刘凯, 潘亮亮, 李婷, 等.三七总甙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24) :4436-4443.

严重烧伤后瘢痕性睑外翻的治疗体会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05以来, 我科共收治20例不同程度睑外翻患者。共24只眼, 其中男14例、女6例, 年龄18岁~60岁, 上睑6例, 下睑14例, 分别采用局部瘢痕松解眼轮匝肌皮瓣或耳后返流轴型皮瓣转移修复下睑外翻畸形各2例、内眦血管蒂鼻唇沟皮瓣修复下睑外翻4例、瘢痕松解全厚皮片植皮 (下睑) 及厚中厚皮片植皮 (上睑) 修复12例, 均取得良好效果。

1.2手术方法

1.2.1眼轮匝肌皮瓣修复:此方法适用于单纯上睑或下睑瘢痕, 对应的下睑或上睑皮肤量充足。以0.5%利多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做局部浸润麻醉, 用划线笔划线, 设计切开线及眼轮匝肌皮瓣切取范围, 如瘢痕位于上睑, 按重睑成形术原则设计, 如瘢痕位于下睑, 应以眼袋整复术设计。麻醉生效后, 沿睑缘睫毛根部下1~2mm处切开皮肤、皮下直至眼轮匝肌下层, 在眼轮匝肌下分离, 彻底切除瘢痕组织, 使睑缘复位, 稍微矫枉过正。切除部分多余的正常皮肤和眼轮匝肌, 下睑松驰者则行下睑缩短术。沿轮廓线切开皮肤皮下, 然后以外眦部为蒂掀起肌皮瓣, 转移覆盖睑外翻缺损创面上, 皮瓣长宽比例以不超过1:6为宜。术后红霉素眼膏点眼, 7d左右拆线。适当按摩防止切口瘢痕及皮瓣臃肿。

1.2.2耳后返流轴型皮瓣转移修复:瘢痕松解距睑缘2 mm处平行睑缘做切口, 先切除眼睑部瘢痕, 使外翻的眼睑复位。 因采取此种方法的患者, 多由于局部均为瘢痕创面无可直接利用的组织, 且局部瘢痕挛缩较重, 瘢痕组织松解后组织缺损较大。根据缺损面积设计皮瓣, 皮瓣比缺损区大20%。术前多普勒探测颞浅血管走行方向, 并标记。设计皮瓣大小及切口位置, 切口上缘位于发际线下方。沿设计线切开皮肤, 皮下层锐性掀开头皮, 显露颞浅血管顶支和延伸至颞部的耳后动脉、静脉, 以及他们之间的吻合支。在血管两侧留约1cm宽的筋膜蒂, 于筋膜下分离形成皮瓣, 在面部形成皮下隧道, 将皮瓣转移至下睑缺损区。皮瓣远端适当打包包扎, 防止静脉回流障碍。供瓣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薄皮片覆盖, 术后绝对卧床至少3d, 避免供瓣区受压。

1.2.3内眦血管蒂鼻唇沟皮瓣修复术:手术以0.5%利多卡因加入1:20万肾上腺素, 行局部浸润麻醉。根据下睑创面大小设计皮瓣大小, 形状。以内眦侧为蒂, 沿鼻唇沟走行为轴线, 设计皮瓣, 一般宽度不超过2.5cm, 长宽比不超过3: 1, 也可根据皮肤松弛程度, 适当调整。掀起皮瓣时要带上适当的脂肪组织, 蒂部不能窄于远端, 以确保血运。皮瓣简单适当修剪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蒂部猫耳朵的处理, 可适当去除少量表皮后局部缝合, 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适当加压包扎固定。

1.2.4瘢痕切除植皮术:同样方法切除瘢痕组织, 彻底松解眼睑瘢痕, 使睑缘复位。若有眼轮匝肌粘连, 则行粘连处充分松解;睑外翻较重者, 两侧超过内外眦, 甚至可达鼻根部, 如有索条状瘢痕, 可联合行Z瓣改型术。取耳后、锁骨上或上臂内侧全厚及厚中厚皮片, 打包包扎, 外用红霉素软膏点眼。7~10d拆除包扎。若下眼睑过度松弛者, 为了避免眼睑外翻复发, 可适当行下睑少量组织楔形切除。

2结果

采用耳后返流轴型皮瓣远端少量坏死一例, 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及皮片均一期存活。皮片存活后少量色差, 患者可接受。术后随访观察3月~10月, 皮瓣外观平整自然, 无外翻复发者。

3讨论

严重烧伤后眼睑外翻畸形临床上较为常见, 且大多于创面愈合后短时间内即出现, 尚未达到瘢痕稳定期。常常表现为眼睑外翻, 结膜外露, 眼干, 异物感, 溢泪。严重者结膜肥厚, 睑球粘连, 伴发角膜溃疡。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因此眼睑外翻应尽早矫正。

矫正瘢痕性眼睑外翻需根据不同的外翻程度及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即要兼顾功能的恢复, 也要兼顾外观的改善。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手术方式包括:游离植皮法:适用于上、下睑任何程度的外翻;局部皮瓣改形法:只适用于轻度睑外翻患者;远位岛状皮瓣法:包括耳后岛状皮瓣、颞浅动脉岛状皮瓣等, 适于眼睑周围广泛瘢痕, 邻近部位无法利用, 不宜植皮者;邻位旋转皮瓣法, 内眦血管蒂鼻唇沟皮瓣法, 眼轮匝肌皮瓣法适用于局部皮源较充足, 术后色泽质地均与供区接近, 皮瓣成活率高;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后, 切口较隐蔽, 瘢痕不明显。但眼轮匝肌皮瓣法, 要兼顾双眼的对称性。较适合老年患者, 或局部组织松弛者, 或可同时行对侧重睑术。

不论哪种方法, 均可采用局部肿胀麻醉技术, ⑴止血效果比较好, 术中出血少, 分离比较容易, ⑵术中层次相对清楚, 组织损伤小。切口线要超过内外眦, 防止术后切口瘢痕挛缩, 皮片挛缩。皮片大小根据患者年龄及皮肤薄厚而略有不同。上睑皮片可略薄, 利用术后重睑线的恢复。但是不论哪种方法均有利弊, 应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达到以最小的损伤恢复最大功能及美观的要求。

摘要:目的:探讨面部严重烧伤后导致不同程度瘢痕性睑外翻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0例烧伤后不同程度的瘢痕性睑外翻, 采用内眦血管蒂鼻唇沟皮瓣、眼轮匝肌皮瓣修复及瘢痕松解植皮修复。结果:皮片局部皮瓣均一期成活, 1例返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术后皮瓣远端出现表皮坏死, 经换药后创面愈合。随访310月, 眼睑外翻均得到充分矫正, 效果良好。结论:瘢痕性睑外翻病情复杂多样, 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方法, 可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瘢痕性睑外翻,修复,皮瓣,植皮

参考文献

[1]李仁清.岛状眼轮匝肌皮瓣修复下睑外翻畸形[J].中国美容医学, 2006, 15 (5) :548-549.

[2]李勤, 柳大烈, 齐向东, 等.岛状皮瓣修复瘢痕性睑外翻[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7, 18 (3) :188-190.

[3]伍建华.眼轮匝肌眶部双蒂肌皮瓣在烧伤致上睑重度外翻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5, 19 (1) :83-84.

皮肤烧伤瘢痕 第9篇

关键词:烧伤,瘢痕,丹芎瘢痕涂膜药物

颜面部Ⅱ度烧伤患者经过各方面的治疗 (包括抗休克、抗感染、维持p H和补充水电解质等[1]) 后, 创伤面会逐渐愈合, 但是颜面部Ⅱ度烧伤达真皮网状纤维层组织可引起瘢痕增生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瘢痕的挛缩现象) , 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 为患者身心带来了巨大的痛苦[2]。我院采用丹芎瘢痕涂膜用来预防和治疗II度烧伤后瘢痕增生者46例,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于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愈合后颜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瘢痕增生患者46例资料, 其中包括男性33例、女性13例, 年龄范围为22~48岁, 平均年龄为 (35.7±7.5) 岁, 患者面部烧伤原因:化学因素致伤者9例, 蒸汽致伤者12例, 电弧致伤者5例, 高热液体致伤者20例。患者烧伤深度:浅II度烧伤者17例, 深II烧伤者29例 (其中深II浅型烧伤16例, 深II深型烧伤13例) 。46例患者按照瘢痕组织增生情况分为两组:创面愈合后尚未形成完整瘢痕的23例为A组, 创面愈合后已经明显出现瘢痕增生的23例为B组,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用丹芎瘢痕涂膜 (由鞍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药品规格为每支装40g, 剂型为涂膜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179) 进行治疗, 在睡眠之前取药物涂抹于患处, 形成一层药膜 (注意在瘢痕表面涂药时, 药膜的厚度要达到0.3mm以上, 并且涂抹药物的面积要大于瘢痕的面积) , 保持一晚, 第二天揭去药膜 (正确的解除药膜的方法是从药膜的边缘轻轻揭去, 防止对难以揭下的部分反复摩擦, 导致病灶位置出现水疱) , 按照以上方法每日进行一次, 连续治疗五个月后进行疗效指标统计。另外, 对于非暴露部位的涂药方法, 可以在涂药形成药膜后, 用弹力绷带加压包进行包扎, 可以每三天涂药一次。患者早期用药时, 随着痒觉、痛觉和紧束感的消失, 可适当增加活动量。

1.3疗效标准[3]

显效:瘙痒和瘢痕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者是明显减轻, 黑棕色、淡棕色、暗红色、红褐色、红色5个等级的色泽逐渐变浅3个以上的等级, 用超声来探测患者皮肤上面的瘢痕厚度比治疗之前的厚度减小了30%以上, 没有水疱、局部水肿、溃疡以及过敏等不良症状出现;有效:主要的症状变轻, 色泽由5个等级变浅3个以上等级, 瘢痕厚度减小10%以上, 没有水疱、局部水肿、溃疡以及过敏等不良症状出现;无效:主要症状没有发生变化, 瘢痕厚度减少量不超过10%, 有水疱、局部水肿、溃疡以及过敏等不良症状出现。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方法选择χ2检验, 以0.05为检验标准。

2结果

2.1疗效比较

A组患者经 治疗后显 效9例 , 有效1 0例 , 总有效率82.6%, B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下表2。

2.2不良反应

A组中轻微的药物过敏反应1例, 经停药后恢复, 继续用药未再发生, 水疱2例。B组中出现破溃1例。

3讨论

经过多年的临床方面的观察治疗可以发现丹芎瘢痕涂膜能够很好地预防并且治疗深Ⅱ度的烧伤产生的瘢痕增生[1]。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疗效较A组好, 提示了丹芎瘢痕涂膜可能主要通过影响细胞、纤维、胶原和基质等的合成以及分解过程以减少瘢痕增生。B组不良反应较A组低, 可能的原因是瘢痕是人体皮肤组织的一种保护机制, 已经产生瘢痕的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抵抗力, 用药较为安全。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故该理论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晓彬.丹芎瘢痕涂膜预防和治疗深Ⅱ度烧伤后瘢痕增生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4) :333-334.

[2]赵贤忠, 孙记燕, 葛永亮, 等.瘢痕移除后瘢痕皮回植原位皮肤再生治疗增生性瘢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18) :3327-3330.

皮肤烧伤瘢痕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以我院治疗为主的364例烧(烫)伤病人中,男197例,女157例,年龄1~76岁,面积3%~98%TBSA,大面积83例。致伤原因:含热液、煤气、火焰、化学物质、电流等。自动出院2例,创面治愈最短时间12d,最长158d,出院随访时间1~24个月,瘢痕发生率为6.35%。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早期全部采用MEBT/MEBO治疗,对深度创面及时行耕耘或网格状线切减张,小水疱尽可能长时间保留,巨大水疱任意剪开放液,保留疱皮或自行破溃后的疱皮原位回贴覆盖创面,然后用湿润烧伤膏以2mm厚度的要求,均匀涂抹烧(烫)创面及创缘0.5cm的范围内,或用厚型烧伤膏油纱(将烧伤湿润膏挤到消毒干纱布上,挤差均匀而成)暂时覆盖,早期每6~8小时换药1次;每次涂抹MEBO前,必清洁创周污垢和创区液化物,并酌情调整换药间隔时间和药膜厚度,液化期或夏天间隔时间短到3~4h,病程终末期又可延长到6~8h左右。早期及中期宜厚,末期仍需0.5mm即可。

2 结果

本组364例中362例治愈出院,占99.8%。其中大面积烧伤83例,占22.80%,自动出院2例,占0.55%,中小面积281例全部治愈,本组未发生致命性并发症。在出院后1个月~2年随访发现,23例出现早期较薄小瘢痕(6.35%),经综合治疗痊愈者20例。

3 讨论

烧伤创面生理湿润环境的形成是治愈烧伤创面的前提:干燥暴露疗法是让烧伤创面保持干燥,尽早结痴,让其达到痂下愈合的目的。目前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来看,有较多病例创面可形成痂下感染和引流不畅,可在炎症扩散或感染性和干燥脱水性使创面出现加深。然而,采用MEBT/MEBO治疗后,不仅能净化创面的污物、细菌和坏死组织,还可使组织间的坏死物和细菌逐步得到排除,同时能破坏组织间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使细菌发生变异,毒力降低[1],从而起到预防创面感染,并促进烧伤组织的再生修复的作用。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减张的重要性:深Ⅱ度以上烧伤创面,不管它是韧性基底还是皮革样改变,都不利于烧伤膏的进入,创面坏死组织的酶解、水解、酸败和皂化就不能顺利进行[1],从病理变化中还观察到皮下存活组织和局部血管受压,供血障碍,影响创面的再生修复,笔者采用耕耘或薄化技术即能解除坏死层下存活组织的压迫,又能使MEBO最大限度地渗透到淤滞组织,使血管再通。MEBO中的相应成分可激活组织再潜能细胞,使间生态组织复活,以促进烧伤面皮肤的再生修复。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MEBO生物功能的发挥:可将烧伤病房和病灶部位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必须保证小环境和温度利于MEBO的液化,所以不论用空调或是用罩内加热调温,以及保持肢端的温度都必须使MEBO以液化的形式进入烧伤组织,发挥持效,挽救间生态组织。同时强调必须规范使用烧伤膏,不能人为损伤组织的规范用药和操作原则,才能收到最佳的临床效果。MEBT/MEBO促进上皮组织器官的原位再生修复:湿润疗法能促进上皮再生,促使残存的皮肤组织和汗腺上皮细胞或它们的幼稚细胞(干细胞)再生为上皮组织[2],同时调整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比例,使其达到或接近正常比例的完全再生,使烧伤的皮肤达到接近正常结构的再生修复。笔者在实施湿性医疗技术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题未能解决,以致有6.35%的烧伤创面未能达到无瘢痕愈合。在应用MEBT/MEBO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过程中,由于干细胞参与了烧伤创面的修复和全层皮肤再生的全过程[3],因此,创面愈合后几乎无瘢痕,不引起病人的功能障碍,是当前治疗残余创面的最佳办法。该技术简单,易于操作病人乐意接受,便于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摘要:目的总结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在不同深度创面皮肤再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对全程规范应用MEBT隔/MEBO治疗364例烧伤创面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愈362例,创面最短时间12d,最长158d,平均21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MEBT/MEBO是治疗各类烧伤的较好方法,深II度创面能实现生理性愈合,达到了烧伤皮肤原位再生的修复目的。

关键词: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皮肤再生修复

参考文献

[1]季明军,赖运泰,刘满珍,等.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应用于皮肤移植治疗肉芽创面的探讨[J].中国烧伤创伤杂志,2005,17(2):140~141.

[2]徐荣祥.再生医学的研究创位及展望[J].中国烧伤杂志,2002,14(2):122~130.

上一篇: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下一篇: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