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范文

2024-08-09

海外华侨范文(精选12篇)

海外华侨 第1篇

一、海外华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扮演的角色

虽身居异国, 但海外华侨结合自身特点, “各尽所能, 各竭所有”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运动, 在中国抗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一, 中国抗战物质财力的卓越贡献者。海外华侨通过捐款、投资以及捐献物资等形式, 在经济上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财物支持。据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的资料统计, 抗战八年, 华侨捐款共达13.2亿元[1]705。此外, 整个抗战时期华侨共投资18—19亿元左右。华侨投资企业数量众多, 据统计, 粤闽沪的华侨企业就有1271个[2]12。这些投资国内经济建设事业的行为, 为增强祖国的抗战实力提供了条件。华侨对抗战的经济支持还包括捐献大量战争迫切需要的物资, 例如飞机、汽车、药品、衣物等。据统计, 从抗战爆发到1940年10月, 海外侨胞捐献各种飞机217架, 作战车辆23辆, 救护车1000余辆, 医药、衣物等物品共计3.5亿元[3]。这些物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时国内紧缺物资的需要, 增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物质力量。

第二, 中国抗战运动的直接参与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 许多爱国华侨毅然远涉重洋返回国内, 以各种形式投身抗战之中, 成为抗日战争的积极参与者。但究竟多少华侨回国参加抗日, 学术界和相关档案并没有确切统计。仅据广东省侨务委员会1946年的统计显示, 战时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就达4万余人, 其中南洋各地约4万, 美洲和澳洲回国的约为1000人[4]69。华侨归国支持抗战的形式多样, 主要是在原有社团基础上组建特定团体, 如华侨归国杀敌义勇军、华侨飞行员战斗队、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考察慰问慰劳团、医疗救护队等救亡团体。参加各团 (队) 的华侨, 多经过严格筛选、短期培训, 其中不乏国内紧缺的专门人才。他们回国参加抗战的行动, 为抗日战争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持。

第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的坚定支持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的内部条件, 它对于中国抗战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海外华侨深切地感受到坚持民族大团结, 尤其是坚持国共两党之间的团结, 是坚持抗战和取得抗战胜利的前提条件。因此, 海外侨胞利用侨居地的有利条件, 一方面声讨卖国求荣的汉奸, 坚决反对在国共两党之间制造分裂事件。他们认为, “分裂, 即国家、民族陷于万劫不复之境, 谁希图分裂团结, 即谁为国家、民族之罪人”[5]49。1938年之后, 汪精卫展开了一系列卖国投降活动。在陈嘉庚的带动下, 大规模的声讨汪精卫的运动在南洋各地开展起来。越南堤岸几家华文报纸纷纷登载讨汪报道, 《越南日报》还编辑了一期《讨汪专号》。另一方面, 广大华侨还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错误政策。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的陈嘉庚批评蒋介石的反共政策, 认为“若欲消灭共产党, 此系两党破裂内战, 南洋千万华侨必不同情。盖自抗战以来, 欣庆一致团结枪口对外。若不幸内战发生, 华侨必大失望, 爱国热情必大降减, 外汇金钱亦必缩减”[6]91。

第四, 争取外部援助的舆论宣传者。海外华侨通过海外华文媒体、海外华文教育等各种宣传形式向所在国居民和知名人士开展民间外交, 广泛进行中国抗日的宣传活动, 为中国抗战提供舆论支持。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 海外华侨一方面通过创办抗日刊物、散发传单和小册子、进行街头演出和演讲、举办图片展览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其中华侨报刊成为海外华侨宣传祖国抗战的主要舆论阵地。据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统计, 1935年世界各地的侨报有84种, 到了1940年则增加到128种, 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多达135种[7]。这样既向广大海外侨胞报道抗战的消息, 鼓舞并坚定他们对祖国抗战必胜的信心, 同时也向所在国老百姓揭露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 呼吁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另一方面, 海外华侨还通过走访、游说所在国主要的政治家、企业家以及宗教人士等国际友人, 向他们阐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与保卫世界和平的关系, 希望他们通过自身影响力, 推动本国政府和人民能够积极支援中国抗战。

二、海外华侨投身中国抗日战争的基础

自辛亥革命以来, 海外华侨同国内人民一道前赴后继地参加祖国历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成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在这些革命实践中, 海外华侨形成了与祖国命运休戚相关的历史情怀, 华侨大规模地支援和参加祖国抗战是这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第一, 爱护桑梓的亲情及对祖国的政治认同是其投身抗战的情感与心理基础。这一情感与心理基础渊源于共同的血缘、文化和强大的“集体记忆” (正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 。华侨与祖国之间存在的这种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得他们对发生在中国和家乡的一切都特别敏感, 在情感上、道义上和利害关系上都与亲人息息相通。在这种亲情纽带的影响下, 华侨无时不怀念着自己的家乡, 家眷。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儿女“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责任意识之基础。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中期以前, 在东南亚地区, 华侨所居住的地区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 现代意义上的主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在当地亦未成形;在北美地区, 由于华侨在这些国家大多处于社会底层, 且基本上被视为“他者”, 身份地位未获得居住国完整的接纳。因而, 华侨在上述两大板块中的政治法律身份大体上维持的仍是侨民的身份, 其政治认同自然以认同祖国而非居留地和居住国[8]2。这一对祖国的政治认同成为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 到了抗日战争, 这种认同情感得以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 祖国的兴衰、民族的荣辱,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海外侨胞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 海外华侨社会的形成是其投身抗战的群众基础。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海外移民已达相当规模, 华侨社会逐渐形成。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抗战时期国外华侨人口数量达757余万人, 80%侨居在南洋, 即现今的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研究著名专家王赓武教授指出, 海外华侨社会大致可分为“商”和“工”两大群体, 前者包括商人和小店主, 后者则包括手工艺工人、书记文员、教员等[9]210。如果我们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 广大的工人则为无产阶级;商人中的小型进口商、中间商等则为民族资产阶级;零售商、小店主等即为小资产阶级。对于早期的华侨社会而言, 商人中绝大多数是由小资产阶级组成, 他们所经营的产业不过是小型轻工业、中小种植园、零售业、服务业等, 无论资金、设备和市场条件等方面无法同西方资本竞争, 他们大多只能处于移居国社会的低层, 事实上, 仍是被剥削的对象[10]123。对于众多在侨居海外的工人、农民而言, 更是政治上无权, 经济上受压制, 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这些特征, 使得海外华侨具有极强的反帝、反殖的革命热情, 对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的自觉和要求也很坚决。如此众多的华侨队伍和如此强烈的革命热情, 为海外华侨抗日救亡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第三, 海外华侨具有的经济实力是其投身抗战的经济基础。华侨资本在居住国虽然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 但由于华侨秉承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的传统美德, 使得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普通工人、农民都积累了一定财富, 华侨资本也在时间的累积中得以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 华侨具备的经济实力, 以抗战前期估算, 全世界华侨的资本总数约达国币500—700亿元。其中以南洋华侨资本最为雄厚。据统计, 南洋华侨资本大约占到350亿元[11]9。如果把华侨在中国沿海都市及内地投资一并计算在内, 应该占中国民族资本中一个极大百分比[12]10。美国华侨抗战期间约有21万人, 抗战八年期间的总收入近25.5亿美元[13]683。欧洲、大洋洲、非洲华侨也占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如此数量众多的华侨, 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 这为他们能够从经济上大力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基础。

第四, 海外华侨社团是其投身抗战的组织基础。华人移居国外后, 组建的“帮会”、“会馆”, 成为团结海外华侨的平台和纽带。20世纪后, 在移居国因地缘而组建的江苏、广东、福建、安徽、客家、海南等同乡会或会馆, 加强了华侨社会的团结, 为有效地组织调动其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参加抗战提供了便利。还有一些全国性的华商总会或商会, 如新加坡的中华总商会、美国中华总会馆、澳大利亚的中华商务总会等, 它们是连接华侨社会与殖民当局或中国政府的桥梁纽带, 能协调因地缘而组建的各种同乡会或会馆。尽管华侨的社团组织较为庞杂, 层次不同、性质迥异, 但均通过不同形式把海外华侨团结起来, 进行各种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到了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 各类华侨社团组织水平或在移居国的活跃程度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华侨社会很容易在原有的组织基础上组织和发动海外华侨参与抗日救亡的宣传、捐款、捐物等行动中来, 同时也能迅速组建成新的抗日救国团体。

三、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抗战中海外华侨扮演的角色及其投身抗战的基础考察, 可以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和启示。

第一, 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感通过实际报国行为得以践行, 在当代社会呵护与涵养这种情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海外华侨将爱护桑梓、爱国之情糅进其投身中国抗日战争的爱国实践, 在践行这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过程中, 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这一情感依旧是今天海外华侨华人关心中国之发展的情感基础。因此, 中国侨务政策应牢牢把握这一点, 使海外华侨华人在当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指引下, 维护祖国的统一, 同圆共享“中国梦”。

第二, 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源于一定的社会基础, 在当代社会关注并千方百计夯实这种基础是华侨社会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何种作用的关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海外华侨华人在居住国更能体会到中国实力提升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对母国的情感承载着愿意、乐意在国际社会中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丰富内容。在他们愿意、乐意的情况下, 中国政府需要加大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 关心海外华人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关注华人“三宝”的发展和完善。使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国开展对外交往提供媒介支持, 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特殊贡献。

第三, 海外华侨在促进中外交流与塑造中国形象上仍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在当代社会的公共外交舞台仍然具有发挥作用的巨大潜力。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海外华侨作为一支独立于中国政府之外的抗日力量在推动国际社会认知、理解乃至认同与支持中国正义事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海外华人宣传抗日战争的这种民间色彩的社会活动塑造了立体的中国形象, 对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总之, 抗日战争是中国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伟大战争, 海外华侨在推动这场战争走向胜利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并作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 这场战争也调动了侨居国外的华侨积极声援和支持中国抗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的高度觉醒, 促进了以“三宝”为基础的海外华侨社会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全民族抗战中, 海外华侨扮演着重要角色, 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海外华侨之所以能够担负起支持、参与抗战的历史角色, 有其坚实的情感心理、社会基础。

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2篇

李海峰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揭开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序幕。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民主运动中,无论是革命组织的建立还是革命舆论的传播,无论是对革命事业的经济支援还是对革命武装斗争的参与,海外华侨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铸就了华侨革命史的灿烂辉煌。海外华侨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始终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孙中山先生为此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高度概括了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勋。

华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海外华侨是革命思想的启蒙者、传播者。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奔走于海外,他始终站在为祖国求独立、为人民谋福祉的立场,在海外华侨中开展大量教育启蒙和宣传工作。上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势力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为使海外华侨从保皇转向革命,华侨中的仁人志士逐渐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展开了大量有关革命先进思想的启蒙、宣传、教育工作。他们创办报刊、印刷书籍、开设阅书报社、组织集会演讲、街头演出等,积极宣传革命主张。通过各种努力,海外华侨在促进中国社会从改良走向革命、从保皇走向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反帝救国的觉醒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为推进民主共和做了重要的思想舆论准备。从辛亥革命开始,海外爱国华侨所秉承追求的自由进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先进思想,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重要精神脉源。

海外华侨是革命组织的重要支柱。从兴中会到同盟会,海外华侨始终是革命组织的重要支柱。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首批成员20多人都是华侨。兴中会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规模不断扩大,在香港、日本、美国、南非、台湾、越南等地先后建立组织。到1905年,兴中会会员中华侨占70%以上。可以说,没有华侨的参与和支持就没有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并陆续在香港、南洋、欧洲、美洲等地建立了分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910年11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槟榔屿召开著名的“庇能会议”,策划惊天动地的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海外华侨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加入革命组织,仅新马地区的同盟会会员人数就达三、四万人。形成了“凡华侨所到之地,几莫不有同盟会员之足迹”的局面。

海外华侨是革命经费的基本来源。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组建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组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活动经费和巨额军饷,这些,大都由海外华侨鼎力支持。虽然海外华侨支持革命活动受到清王朝的威胁,其国内亲属有被株连的危险,但他们为了革命而义无反顾,可谓“解囊相助,不遗余力”。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海外华侨对革命的捐款总数约达700万-800万元。辛亥革命的经费基本来源于华侨的捐赠。

海外华侨是武装起义的核心骨干。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组织实施了20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有十多次的核心骨干是海外华侨。1895年孙中山策划的广州起义,核心力量就是檀香山华侨邓荫南等人。惠州三洲田起义是郑士良带领数百名华侨及三合会志士发起的。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是新加坡华侨许雪秋等组织实施的。惠州七女湖起义则是华侨邓子瑜、黄耀庭等领导的,参加者多是新加坡华侨。至于广西、云南一系列起义,主要是以越南华社为运作中心。在这些武装起义中,海外华侨前赴后继,冲锋在前,义无反顾,为国捐躯。由赵声、黄兴等人领导的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主要力量来自海外华侨,其中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回国参加起义的华侨不下500人。在殉难的黄花岗86位烈士中,华侨烈士有31位。

华侨与祖国、家乡的关系更加密切

辛亥革命使不同方言、不同帮派的华侨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打破了原先狭隘的地缘血缘观念,他们由“家乡认同”转向了“国家认同”,自由、民主、平等、共和的新思想在华侨社会得到传播。到20世纪初,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强化和升华,这为后来华侨支持抗日战争、支持祖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促进了华侨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量政治人才,开创了华侨社会的新时代。辛亥革命是华侨历史上首次有明确政治纲领指导、众多华侨深度参与的爱国政治运动。海外华侨在革命实践中学会了政治参与和政治斗争,发展了华侨文化宣传事业,成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组织。当海外华侨从落叶归根转为落地生根时,他们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为住在国的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作出了新贡献。

辛亥革命加深了海外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他们与祖国、家乡的交往交流更加紧密。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民国的建立,密切了海外华侨与祖国的联系。海外华侨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不断得到强化,华侨与祖国、家乡的关系更加密切。海外华侨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得以尽情迸发。

华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继续弘扬海外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彰显了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继续发扬爱国传统,掀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运动,为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华侨热情帮助新中国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搭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更是全方位的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开拓者、参与者、贡献者。一百年来,海外侨胞的赤诚爱国主义精神一以贯之,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继续高举振兴中华的伟大旗帜。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坚韧不拔的奋斗。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特别是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的蓝图,大多已经实现。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继续团结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要继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一直是海外华侨的宏愿,也是辛亥革命先驱的未竟事业。目前,全球由华侨华人成立的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组织已有180多个,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展示了海外侨胞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推进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化互融和社会互通。坚持和平统一的信心不动摇,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团结海内外同胞,为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海外华侨:中国抗战另一个大后方 第3篇

直到面前的日本军官终于不再瞪着他,拿起一枚类似官印的四方形印章,在他背心上盖了一个“检”字,林岳喜才稍微放下紧悬的心。走在回家的路上,“完全不知道路,那种恐怖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

那一年,林岳喜十七岁。如今已是九十高龄,面对记者,他仍清晰记得那灾难性的一天——1942年2月18日。日军刚刚占领新加坡,数十万华侨以审查之名被集中起来,一场有针对性的肃清活动随之展开,史称“大检证”。

“被集中后,日本士兵用长竹竿打人,呵斥纷乱的人群。每个人轮番上报自己的信息,包括姓名、职业、地址等,不汇报或是有被怀疑的人都会被带走。起初以为这些人只是被抓去做苦工,但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屠杀。”轮到林岳喜汇报时,他不敢说自己是学生,谎称自己是西药房的杂工,由此逃过一劫。“我爱人一家人去了6个,只回来4个,她爸爸和姑父都被拉到海边,被机枪扫射而死。”

“这是日军的报复行动,报复华侨支援抗战。”林岳喜说,被集中的没有马来人,没有印度人,只有中国人。自日军入侵中国,海外华侨纷纷支援抗战,其中以东南亚华侨数量最多。而在东南亚,以马来亚(地域包括后来建国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侨最为活跃。在这场大灾难中,日军屠杀了数万华侨,手段多样且残忍,包括枪杀、砍杀、活埋、溺亡等。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输财助战,贡献巨大。从地理层面来看,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日战场的大后方;但从另一层面来看,海外华侨也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应龙介绍,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是华侨成立的第一个抗战救亡组织。1931年“七七事变”后,由海外华侨成立的救亡组织渐兴,到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达到兴盛。1939年广州沦陷后,其力度进一步加大。

捐款

“先生,买朵花吧!这是自由之花!这是解放之花!买了花,救国家!”

曾梅清是林岳喜的爱人,出生在新加坡,于1950年回国居住。1941年,还在上小学的曾梅清,不上课时,便会胸前挂一铁皮盒,加入到卖花募捐的队伍中。花是红色的纸花,由各个华侨学校的师生手工制作,卖花挣来的钱悉数捐给国内,支援抗战。

12岁的曾梅清个头还小,卖花时会把花插进对方的口袋里。“绝大多数人都会捐款,从几分几角到几十块不等。当时每条街道上都有卖花人,买过花的人就会把花放在胸前,以供辨识,也是荣耀。”

华侨捐款的热情很高,形成“富商巨贾,既不吝金钱,小贩劳工,亦尽倾血汗”的局面。在新加坡时,曾梅清家的斜对面便是侨领陈嘉庚的家。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就带头月捐2000元,并抢先购买救国公债10万元。在南侨总会召开的首届大会上,陈慷慨激昂地说:“有钱不出钱,有力不出力,是对祖国的大不忠!”(引自《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南侨总会全称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于1938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任主席。它是继欧洲、美洲之后,华侨组建的又一跨国、跨地区的抗日救国总机关。《华侨与抗日战争》一书这样评价它的成立,“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三大华侨抗日救国组织网络,奠定了华侨抗日阵线的基本格局”。

在救亡组织的领导和侨领的表率下,捐款活动如火如荼。除了卖花捐和月捐,华侨以各种名义进行捐款,包括节日筹赈、劳军义捐、救急难民、航空救国捐等。

仰光女华侨叶秋莲变卖家产,得3万多元捐助政府抗战,自己则入寺为尼。她说:“只要祖国战胜,我自己饿死是不妨的。”泰国曼谷监狱200多难侨发起狱中献金,节省500元捐给祖国。马来亚华侨郑潮炯义卖瓜子,走遍南洋,筹款18万元。在吃顿饭只需两角钱的年代,郑不留一分将筹款悉数捐出。

五邑华博馆副馆长黄志强将这种现象归因为华侨“爱祖爱乡”的情感。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刘进说,华侨捐款大多出于自愿。他在大量研究侨批过程中,发现几乎没有人对捐款有抱怨。据《华侨革命史》一书统计,抗战八年华侨捐款,总数达13亿元国币之巨。

输财助战,是毛泽东对海外华侨支援抗战形式的概括。其中,在“输财”上,华侨还通过侨汇、购买公债等方式支持祖国。“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陆续向海内外发行救国公债、国防公债、航空救国券等多种债券,总额达三十多亿元。至1942年,海外华侨购债总数已达11亿元国币,占1/3强。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并未偿还这些公债,实际上等同于捐款。

张应龙在搜集史料过程中发现,现在北美的众多侨社组织还能随时拿出当年购买的抗日救国公债,“数量之大,可谓数不胜数”。

罢工

“循码头环行数圈,然后排成庞大的长形队伍,来往车辆几为之塞。侨校学生歌声远震,掌声雷鸣,深得来往观众同情。等到日轮离岸,侨胞始收队而归。”

记录在《华侨问题专号》上的这三句话,描述的是美国西雅图七百多位华侨阻止日轮“海安丸”号装运废铁回国的场景。

1939年2月,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简称旅美救总)发起“禁运军火运动”,抵制美国公司把可以改制成杀人武器的废铁和军需品出售给日本。此后,美国华侨阻运废铁赴日的斗争在美此起彼伏。最终,美国宣布禁止军火物资赴日。

在泰国,由于政权亲日,华侨陈德钦感受到的抗日活动相对隐秘。1929年,陈德钦出生于广东省汕头一户贫苦家庭;10岁那年,他去泰国投奔父亲;1943年,他参加泰国反日大同盟,组织工人罢工并破坏日军军工厂。

当时,日本国内物资缺乏,加上运输线受同盟国潜艇袭击,日本在被占领国开办了如电机厂、皮革厂、缝衣厂、食品厂等军用工厂,以满足战争需求。陈德钦知道破坏军工厂的风险,但他也懂得抗日报国的道理。

据陈德钦回忆,日本军工厂的中国工人想了不少辦法搞破坏。有个码头工人在运送子弹时,故意将肩上的一箱子弹抛入水中,结果被日军发现,最终被打死;给日军做皮鞋的华侨工人,会故意将盐缝入鞋底。盐遇水即溶,一来不留痕迹,二来可以腐蚀,从而缩短鞋的使用寿命。

1944年1月,泰国曼谷七家皮革厂数千工人罢工。名义上要求提高工资,实际是为中断其军需品供应。在这场罢工中,陈德钦是纠察队小队长,负责阻止破坏罢工的工人。罢工对工人来讲,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当时为使罢工奏效,罢工指挥部决定给不上班者发放生活费。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想去工作。对付这类人,陈德钦所在的纠察队自有办法。

一般来讲,先由一位躲在暗处的皮革厂工人指认依旧上班的同事,然后守在电车站附近的纠察队便会上前阻拦。先是劝说,晓之以情、以理、以利;劝说不成,就动武。为避免暴露,惩戒的武器不是刀棍,而是甘蔗。陈德钦给记者介绍甘蔗的好处,“能打人,还能伪装。万一日本的宪兵队或警察来,就装作在啃甘蔗。”黑眼镜也是纠察队的标配之一,这是因为纠察队不能明目张胆佩戴袖标,便用黑眼镜作为标识。

这场罢工坚持了半个月,在工会认为达到目的后,宣布撤回各路纠察队。1946年,陈德钦回国加入闽粤赣边纵队,参加解放战争。

服务生命线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回国参战者不在少数。据国民政府广东侨务委员会1946年统计,归国参战参军的粤籍侨胞有4万余人。他们或直接参战,或参与救护队、机工团、记者团、歌剧团等形式多样、大小不一的回國服务团体。广东省华侨博物馆馆长王明惠介绍,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南侨机工和飞虎队。“这两支队伍,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但都维系着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现年90岁的张伟民是广东省唯一一位健在的南侨机工。他说,“那时我们对日本人的侵略都义愤填膺,大家都是冒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回国,回国前也没有想过后果。”

和张伟民一起投身卫国洪流的南侨机工,来自南洋各地,从事各种职业。马来亚女教师白雪娇决心报国参加南侨机工队伍。为瞒过父母和家庭,她特地化名施夏圭。在给父母的告别信中,她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虽然我的力量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滇缅公路上行车艰难,需过三关:翻车、瘴气和日军轰炸。在一千多公里的公路上,没有宿舍和休息站,机工们困了就睡在车上,病了就咬牙挺着,车半路抛锚或水箱没水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张伟民开着大卡车,从昆明运送物资前往下关。因为当时山谷里刮大风,黑灯瞎火的,他的车一不小心就撞到了一堆原木上,还把旁边蹲着吃饭的人撞飞了,所幸只受了轻伤。

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三千南侨机工,约1/3死在滇缅公路上,1/3回到海外,1/3留在国内。在抢运战需物资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平均每日输入量达300吨以上,被誉为滇缅公路上的“神行太保”。

和滇缅公路同样具有“输血”作用的,还有“驼峰航线”。在开通的三年多时间里,驼峰航线向中国输送了70万吨急需物资和3万多人,被誉为维持抗战的空中“生命线”。

“飞虎队”司令陈纳德妻子陈香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一千多名在美国应征入伍的华侨青年,被编入美国第14空勤大队(即“飞虎队”),来到中国战场支援作战。他们大多祖籍是广东。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梅伟强说,在“飞虎队”中,绝大部分地勤人员都是华侨。

"中国梦"与海外华侨华人人才 第4篇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梦,人才,华侨华人,对策

一、中国梦与人才梦

2012年11月2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的理念和目标, 一语道出了中国梦的实质, 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这番言论引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

1. 中国梦与美国梦

提到“中国梦”, 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美国梦”。“美国梦”是一种相信一个普通人只要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 不靠阶级、不靠权贵, 就能在美国过上更好生活的梦想, 是非美国籍公民在美国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梦想。这种梦对想要积极努力变得更好的人, 尤其是年轻人——同样也是优秀的人,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大批优秀的中国人才为了实现心中的梦, 远赴美国。不止中国,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为美国输送了优秀人才。中国人才资源也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大量流失了。

现如今, 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梦, 它不同于美国梦。“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归根到底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是人民的梦。它是要让我们每个在中国生活的人都能够不受束缚地自由发展, 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过上自己期望的幸福生活。要让全世界的优秀人才, 都愿意来到中国发展, 并实现自己在中国发展壮大的梦想。

而值得欣慰的是, 近年来, 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越来越多移民美国的后代选择了离开美国, 回到祖国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回到祖国, 为个人幸福和民族的复兴而共同奋斗。

2. 中国梦与人才梦

要想实现中国梦, 人才是关键。“人才兴则民族兴, 人才强则国家强”。具体从人才的角度来说, “中国梦”是指人们想用自己的学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期盼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 是把自己置身于中国发展的大潮中, 誓与祖国一同发展壮大的梦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也有一个可以追求的梦》的文章, 文中强调, 现在世界上不仅有一个西方的“美国梦”, 也有一个东方的“中国梦”。并热忱地呼吁各国的专家人才能够来中国工作生活, 一起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渴望。并为优秀人才描绘了来到中国发展的美好未来, 这将引进海外人才的工作推向了新起点。

因此, 从人才的角度来说, “中国梦”就是要让全世界的人才都愿意来到中国发展, 并且在中国都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换言之, “中国梦”就是人才梦, 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先、引进优秀人才、发展优秀人才的新时代的“人才美梦”。

二、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优秀人才的宝贵资源库

“中国梦”的实现, 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发挥骨干作用。而海外华侨华人就是中国优秀人才的宝贵资源库。

1. 华侨华人代表中国国家形象, 宣扬中华民族精神

华侨是指在国外取得长期居住权利仍持有中国国籍的人, 他们与中国存在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 他们的言行、形象, 他们的生活方式都会向国外民众传递中国的国家形象, 直接影响其对中国的认知。在海外华侨华人身上体现了民族性、本土性、国际性等特点1, 他们既了解中国, 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的发展与局限, 又能够以非常公正的态度, 去评价中国的现状, 这种眼光和客观的评价方式是很容易被居住国的民众所接受的。

海外华侨华人所具有的这些特点, 决定了海外华侨华人在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 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这是其他人或者媒体宣传工具所不具有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众多海外华侨华人通过自身的言行, 成为了当地外国民众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主要途径, 充当起了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在过去长期的奋斗历程中, 海外华侨华人不仅展现出自己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 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 不断吸收着来自其他各国的优秀养分,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善良勤劳、不惧艰险、勇于拼搏的国际形象和中华民族合作共赢、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

当前, 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了发挥才能更广阔的舞台。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给外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利益格局, 继而产生了一些“中国威胁论”的不利传言。这时, 海外华侨华人对世界各国展现的国际形象, 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

2. 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的人才宝库, 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华裔专家是活的宝贝, 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是我国引进智力的重点。”2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任启亮也曾在一次致辞中说道, 海外华侨华人中人才辈出, 是中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 华侨华人在人才资源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事实上, 海外华侨华人中不乏高层次的人才。他们视野开阔, 思维比较活跃, 具有优秀的教育背景, 掌握着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又具有超强的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 这批人的言行体现出了跨国的区域优势, 是海外华侨华人优秀人才的缩影。

海外华侨华人优秀人才经常出现在我国的引才计划中, 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2014年5月举办的侨务工作会议指出, 北京“海聚工程”实施以来, 入选的51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97%为华侨华人, 其中14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而2013年南京市申报入选的143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中的90%、244位省“双创计划”中的80%、1890位南京“321计划”的50%以上, 都具有“侨”的身份。4

由此可见, 我们需要引进更多海外华侨华人优秀人才, 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三、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引才政策, 大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实施了一批覆盖广泛的引进人才项目, 引进了大量优秀人才

2008年12月,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又称“千人计划”, 预备用5到10年的时间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并创建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到目前为止, “千人计划”的引进人才数量已经超过了预期, 该计划已引进了超过4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由中国科学院在1994年开展的“百人计划”, 至今已有二十年, 为中国和中国科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尖端科技人才, 已达2000多名, 这些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由教育部和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于1998年共同筹资设立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引起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高度重视, 带动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各省市区也纷纷实施引进人才计划, 在党中央领导与各地区的协同努力下, 取得了丰硕成果。江苏省无锡市2006年实施了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即“530”计划;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2009年实施了“3551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北京市2009年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 中关村的“高聚人才”方案;深圳市2011年推出了“孔雀计划”。目前为止, 各省市区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万多名, 成效显著。

2. 为海外人才打造了事业平台

为了提升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发展事业的优势, 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十三个城市, 加大力度完善和改进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计划与政策。从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帮助他们解决回国发展会遇到的创业初期资金不足、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向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最全面、最优化的服务, 改善与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创新环境, 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各省市区都多方位地提优了引进人才的政策, 围绕人才投入、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服务等方面, 加大相关政策的创新力度, 在部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112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同时, 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四省区建设“未来科技城”, 力争打造出一批优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高地。这些创新政策都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事业平台。

3. 出台了一批突破性的引才政策

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一些与引进人才相关的政策, 具有创新和突破性。例如, 为了更好地吸引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回国发展, 以适应我国引智引资的需要, 国家专门在《出入境管理法》中为外籍海外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签证”, 为海外优秀人才发放“绿卡”, 这为海外人才的出入境以及永久居住都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国家还创新实行了海外人才优待政策。对能够全职回国工作的海外人才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为每位引进的人才提供五十万至一百万的生活补助, 并为其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也为引进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全面的帮助。

同时, 为了心中的“中国梦”回国发展的海外优秀人才们, 积极承担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项目, 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创业成果。比如, 那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中, 有80%是海外人才创业企业5。

四、在中国梦的依托下, 优化华侨华人专业人才引进的对策

虽然我国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针对海外华侨华人这一高层次人才群体, 引才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仍然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1. 引才环境——打造“中国梦”的环境

俗话说:“鱼无定止, 渊深则归;鸟无定栖, 林茂则赴。”要想吸引人才, 得到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认可, 我们需要有渊深林茂的环境, 为优秀人才提供相对自由、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营造良好的引才氛围。

目前, 中国还没有真正的为海外华侨华人优秀人才营造“中国梦”的环境, 更多的只是通过解决海外优秀人才回国的“待遇”问题, 通过一些优待政策, 比如初期创业投资的资金资助、安家费、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优惠待遇, 来吸引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回国发展。但是, 这些金钱上的优惠并不能成为海外高端人才回国的真正动力。尤其是海外优秀的华侨华人, 相比金钱, 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民族归属感。

正如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田静所说:“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商品, 引进人才, 最重要的不是一时的特殊待遇和条件, 而在于长期、可持续的良好环境和适宜于创新的土壤。”6要想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发展事业, 就需要有适合他们创新创业的“土壤”。因此, 在为海外优秀人才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 更多的是要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中国梦”的环境, 弘扬“中国梦”, 使海外华侨华人找到真正的归属感、成就感及使命感, 愿意回到中国发展, 实现一番作为, 也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引才模式——以按需引才为主

目前, 我国的引才项目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各省市地区出台的引才项目有的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但有的地区却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的引才项目, 只会是纸上谈兵。中共中央明确指出, 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要坚持“以我为主, 按需引进, 突出重点, 讲求实效”7的方针, 而其中“按需引才”是我国引进人才工作的重点。

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更应该集中力量引进人才, 先有需求, 后有引才。要改变之前没有针对性的引才模式, 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先引进紧缺人才, 尤其是需求领域的尖端人才。在引才模式上, 采用按需引才, 根据国家和各省市区、各领域、各用人单位对海外专业人才的需求, 制定合理的引进人才工作安排, 以期到达需求与海外人才平衡、合理发挥人才效用的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家需要的海外优秀人才, 获得最优效益, 更有效率地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3. 引才项目——推进国内“万人计划”

“千人计划”是我国目前最高层次的引进海外人才计划, 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引进了大量的海外华侨华人优秀人才, 成为我国向海外引才引智的代表。海外优秀人才对于我国的发展必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我国本土的优秀人才同样需要培养和资助。为实现“中国梦”而壮大我国的优秀人才资源, 在“千人计划”的示范指引下, 我们应该继续大力推进引才项目, 引进更多海外优秀人才, 同时留住国内的优秀人才。2012年, 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又称“万人计划”, 这是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千人计划”并重的国家级引进人才计划, 旨在培养国内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 支持培养一万名左右的尖端人才, 与“千人计划”形成相互补充的完整体系。2013年, “万人计划”已经正式发布了第一批入选名单, 开始了培养国内优秀人才的进程。

因此, 我们可以吸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中的经验, 继续发扬“千人计划”的优势, 努力将“万人计划”落实到位, 与“千人计划”一起为国家选拔更优秀的海内外人才。

综上所述, 我们只有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方式, 努力打造“中国梦”的环境, 提供一个可以实现自身发展梦想的平台, 形成海外优秀人才对祖国的归属感, 继而增强对海外优秀人才的感召力。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尤其是海外华侨华人人, 回到祖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

注释

11 林逢春.华人华侨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功能与路径[J].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

22 谭天星.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精髓及其时代意义[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5 (3) .

33 聂传清.入选“千人计划”人才多为侨胞[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05-29 (07) .

44 韦铭.143位“千人计划”人才九成有“侨”身份[N].南京日报, 2013-09-16 (A02) .

55 刘华峰.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新力量[J].中国人才, 2013 (11) .

66 丁艳丽.海外引才方式亟须完善[J].中国人才, 2013 (4) .

如何开设海外账户、注册海外公司? 第5篇

有什么优势?

1.香港银行无资金管制,在合理情况下资金可自由进出;

2.香港银行网银操作方便,易懂,日转额度高达100万港币;

3.寻鹿国际有成熟八大护照业务,使用第三国护照,配合税号在香港开户可合理配置资产;

4.一次性持有2个账户、灵活分散资金。如遇到某一账户关停,方便资金互转,确保资金在香港停留。

申请条件

1. 开立户口的护照/港澳通行证;

2. 入境香港的小白条(需要与开户的证件相同);

3. 国内身份证(如符合);

4. 第三国税号(如符合,并提供税号的合理性,匹配的长期签证,当地地址证明等);

5. 地址证明(如邮寄地址和身份证上地址不一样,需提供近三个月内的有效地址证明,包括政府部门出具的有客户姓名,地址的水电煤气单,或银行出具的有客户姓名,地址的账单,或客户的国际驾照(国际车牌) ;

6. 客户的公司名片(如有);

7. 客户的公司工作证明(如有);

8. 如客户是学生或家庭主妇,无资金来源,需提供父母/老公/老婆的资料;

9. 客户已完成的KYC表格。

10.客户已完成的基本信息表

费用

1.首个账户服务费:1万人民币

2. 非首个账户服务费:2万人民币

3. 第三方费用:无

以上费用仅供参考,个案申请费用以双方合同及相关第三方机构的实际收费金额为准。

香港注册公司

有什么优势?

1.境外公司注册,行业排名前列;

2.全程专业代办,无需赴港;

3.一级代理明码标价,无隐形收费;

4.全套办理只需8个工作日,并提供加急服务;

申请条件

1.公司的名称(须有英文名、中文名可有可无);

2.一位股东或以上(须年满18周岁);

3.一位董事或以上(须年满18周岁,可与股东同为一人担任);

4.注册资金(该注册资金不用验资到位,标准是一万港币);

5.注册地址(该地址须在香港,我司提供,首年免费);

6.法定秘书(香港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必须委任一名法定秘书,法定秘书须由香港公民/永久居民/法人担任。一般而言,由我司提供,首年免费。);

7.须从事正当生意。

费用

1. 服务费:10,000元人民币

2. 第三方费用:4,000元人民币

以上费用仅供参考,个案申请费用以双方合同及相关第三方机构的实际收费金额为准。

新加坡开户

有什么优势?

1.新加坡银行无资金管制,在合理情况下资金可自由进出;

2.新加坡银行网银操作方便,易懂,日转额度高达100万港币;

3.寻鹿国际有成熟八大护照业务,使用第三国护照,配合税号在新加坡开户可合理配置资产。

申请条件

1. 护照;

2. 国内身份证(如符合);

3. 地址证明(如邮寄地址和身份证上地址不一样,需提供近三个月内的有效地址证明,包括政府部门出具的有客户姓名,地址的水电煤气单,或银行出具的有客户姓名,地址的账单,或客户的国际驾照(国际车牌);

4. 客户的公司名片(如有);

5. 客户的公司工作证明(如有);

6. 如客户是学生或家庭主妇,无资金来源,需提供父母/老公/老婆的资料。

费用

1. 服务费:1.5万人民币

2. 银行账户预存费用:20万美元(视银行最新政策而不同)

以上费用仅供参考,个案申请费用以双方合同及相关第三方机构的实际收费金额为准。

新加坡注册公司

有什么优势?

1. 无需登陆:新加坡注册公司,全程无需客户登陆新加坡,方便快捷,为客户节省宝贵时间;

2. 无外汇管制:新加坡当地并无外汇管制,通过新加坡公司的企业账户来进行营业首付款,简单容易;

3. 税率低:新加坡是赋税最低的国家之一,企业所得税17%。10W新币以下无税。无股东分红税、无资本利得税,符合规定的条件,从国外汇回的股息、国外分行的盈利及在国外赚取的服务收入可以免税;

4.开立银行账户:新加坡银行需审核客户业务类型,评估诚信,开户必要性及是否存在洗钱风险。

申请条件

1. 董事和股东护照和身份证扫描件;

2. 需三个英文名称,标明顺序,不接受中文名字;

3. 确定将要从事的营业范围;

4. 股东股权分配比例;

5. 收集注册公司信息表格。

费用

1.服务费:2万人民币

2.第三方费用:注册相关750新币(一次性),地址租赁和秘书服务600新币/年;挂名董事约4000新币/年;后续税务申报980新币/年;

总费用:5万元(按照新币汇率1:4.8计算)

美国开户

有什么优势?

1.美国未参与CRS体系,金融账户信息不会被交换;

2.美国无资金管制,在合理情况下资金可自由进出;

3.提供美国银行网银操作方便,易懂,日转额度高达100万美元;

4.无需出境,即可满足开户所有条件,所有开户资料银行以封闭形式直接快递给客户。

申请条件

1. 护照;

2. 国内地址。

费用

1.首个账户服务费:10万人民币;

2. 第三方费用:无;

两会关注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 第6篇

在今年3月北京举行的两会上,新华侨华人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3月3日在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海外新生代华侨华人工作力度,不断涵养侨务工作新资源,开拓侨务工作新领域”。

中国致公党等民主党派及政协委员更是纷纷建言:“关注华侨华人新生代,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优化创业环境,保护新华侨华人回国创业权益”,“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一系列与新华侨华人相关的话题渐热。

过去一年,中国政府侨务主管部门国务院侨办针对“新侨”开展了多项活动。“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华裔新生代企业家中国经济高级研修班”、“海外中青年侨领研习班”以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等的举办,凸显出中国官方对海外年轻侨胞的关切。

“随着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逐渐接班交替,要做好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全国政协委员黄维礼建议,积极组织一些契合青年人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直接面向华侨华人新生代的活动。引导和推动华侨华人新生代加入侨团“招财”、“引智”,积极鼓励华侨华人新生代返乡创业。

过去三十多年间,华侨华人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海外华侨华人构成渐变的过程中,若能充分发挥新华侨华人的高智性、专业性与当地主流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的特点,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向世界展示“真实中国”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

海外华侨 第7篇

关键词:华侨农场,转型升级,体制改革

20世纪50年代, 国家为了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 专门设立华侨农场安置大批被东南亚国家排挤的华侨。截至目前, 全国共有84个华侨农场, 其中41个是五六十年代为安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缅甸、印度等国8万多归难侨而设立的, 43个是七十年代末为安置越南难侨而设立, 华侨农场当时共接纳约16万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 华侨农场的特殊历史地位也在发生变化, 它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性的安置单位,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个新的试验田。

一、湛江奋勇华侨农场的基本情况

湛江市奋勇华侨农场, 原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七师一团, 始建于1952年8月。农场位于湛江市西南部, 雷州半岛中部, 北距湛江市区48公里, 南接雷州市区土, 地总面积46平方公里。农场于1960年与1978年分别接纳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侨眷。1960年接纳第一批侨民之后, 更名为“湛江市奋勇农场”。现总人口5, 822人, 侨民侨眷共3, 881人, 占总人口66.7%, 是广东省安置归侨的重要基地之一, 也是湛江市唯一的华侨农场, 也是全省15个贫困华侨农场之一。

二、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奋勇华侨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之后, 华侨农场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基于华侨农场安置归难侨的特殊性, 1985年国务院提出“由中央和省的侨务部门主管 (以省为主) 的领导体制, 改为由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侨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侨务政策的落实, 维护归侨、难侨的生产经营权益。”[1]1997年和1998年, 广东省连续发出了关于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济发展的决议, 并对华侨农场改革进行了部署。[2]在国家、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湛江奋勇华侨农场一直在探索改革, 不断转型升级。自1985年起, 湛江奋勇华侨农场进行了四次管理体制改革。

(一) 事业单位建制改革。

1985年广东省按照国家对华侨农场改革的决议, 对全省华侨农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将全省华侨农场下放地方政府统筹管理。1988年, 湛江奋勇华侨农场管理权下放给湛江市, 属市侨办管理, 副处级事业单位建制。1991年, 根据省政府的要求,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将农场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湛江奋勇华侨农场从党、政、企合一的特殊部门转变为事业单位, 是适应当时改革开放的需要, 也是融入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 归属关系体制改革。

1997年1月, 农场改制组建湛江市华侨管理区。湛江市华侨管理区、湛江市奋勇华侨农场实行“一套班子, 两块牌子”管理模式, 属湛江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 正处级建制。华侨管理区下设两办 (党委办、管委办合署办公) 、劳动人事科、财务科、监察室 (与纪律合署办公) 、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侨务科、企业管理科、武装部等8个内设机构, 均为正科级。湛江市公安局华侨分局 (下设派出所) 、湛江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华侨分局为市局派出机构。这次改革完善了华侨管理区的行政机构, 明确了各科室的行政责任, 为下一步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三) 内部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2006年, 湛江市政府对华侨管理区派出所、中小学校相关单位管理体制进行的改革。华侨管理区5所中小学校 (含学校资产、用地、教职工等) 移交给雷州市政府管理, 并享受雷州市公办教师同等待遇。华侨管理区的公安机构按市公安局华侨管理区分局模式挂牌运作, 实行市公安局和市华侨管理区双重领导, 以市公安局为主的管理体制。湛江华侨管理区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体现了华侨管理区管理职能的转变, 标志着计划经济时期华侨农场统管模式向行政、经济职能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

(四) 高新区建制改革。

2011年12月, 湛江华侨管理区经广东省科技厅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实行省级高新区政策, 并正式纳入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湛江国家级开发区) 管理。2012年3月, 湛江华侨管理区 (湛江奋勇华侨农场) 正式转型为“湛江市奋勇经济区”, 加挂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牌子, 为“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奋勇新区”, 是湛江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正处级。2012年5月, 湛江市奋勇经济区正式更名为“湛江奋勇高新区”, 高新区管委会下设党政办公室 (纪委监察局) 、经济发展与科技局、招商服务局、规划与开发建设局、财政与投资管理局等6个部门。2013年4月, 广东东盟产业园在奋勇高新区举行了揭牌仪式, 宣告广东 (奋勇) 东盟产业园正式成立。同年11月, 湛江市奋勇经济区 (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奋勇新区) 更名为湛江奋勇高新技术产业开区 (广东奋勇东盟产业园) , 标志着湛江华侨农场半封闭的农业经济正式向高新产业经济转型迈进。

三、新时期湛江奋勇华侨农场转型升级的机遇

湛江奋勇高新区作为东南亚华侨侨眷聚集地, 地理位置优越, 与东盟各界联系密切, 2012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重点围绕“新海洋、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五新领域, 集中突破, 充分发挥政策、交通区位、土地资源、产业布局、行政审批等多方面优势, 努力打造国家华侨农场改革转型示范区。

(一) 政策优势。

一是国务院侨办与省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发挥侨务优势, 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 决定“推动在湛江市奋勇华侨农场兴办“东盟产业园”[3]。二是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授予奋勇经济区“中国—东盟经济开发区”;三是省政府政府明确要求奋勇高新区建成“东盟产业园”, “推进项目立项, 并争取纳入省重点工业园区”[3]。在这些政策机遇汇集推动下, 湛江奋勇高新区的改革与发展将更有动力, 也将成为广东省华侨农场转性升级的亮点。

(二) 交通区位优势。

高新区位处湛江市区半小时经济圈内, 湛徐高速公路有出入口, 距湛江钢铁基地、石化基地、湛江港、湛江火车站35公里以内, 粤海铁路与207国道直贯全区。且是广东省与东南亚各国地理位置最靠近的地区, 与东盟各国联系密切, 对积极参与国家级战略“21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三) 土地资源优势。

高新区土地面积46平方公里, 地形平坦。全部办理了国有用地土地证, 不需向农民办理征地手续, 是全省工商业用地适应性最强、地价最低、手续最简便的区域。

(四) 产业布局优势。

目前, 湛江形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奋勇高新区三大板块以及开发区着力构建总部经济、东海岛新区、着力构建钢铁石化产业链、奋勇高新区着力构建“五新”产业 (新海洋、新能源、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 的发展格局。湛江产业发展布局在配合广东省产业转移基础上, 积极创新, 通过奋勇华侨农场的转型升级, 充分利用奋勇高新区 (东盟产业园) 省级高新区的政策优势建设新型产业高地。湛江奋勇高新区与湛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优势互补, 对着力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先行先试区有重要推动作用。

(五) 行政审批优势。

高新区在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 不断强化管理职能, 逐步落实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高新区专门成立招商服务办公室, 招商办公室主任由分管领导区副主任兼任, 成员由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局、招商局、财政与投资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实行“一站式”审批和服务, 把行政审批的项目和事项减少到最低限度, 把行政审批的必要程序减少到最少环节, 大大缩短了企业入园的时间, 提高了行政办公效率。

四、湛江奋勇华侨农场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困境

2012年, 湛江奋勇华侨农场转型升级为湛江奋勇高新区 (以下简称奋勇高新区) 之后, 其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行政职能体系问题。

区管委会在原有8个科室基础上, 继续缩减了部门数量, 开始探索实施大部门体制。但区管委会在转型升级中承担的工作任务也大幅增加, 不仅要承担华侨农场之前的社会管理等相关职能, 还要不断强化土地规划和招商引资等新职能。这些新的职能给管委会各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以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局为例, 该局业务对接市发改委、经信局、科技局、林业局、农业局、安全监督执法局等十几个部门, 涉及部门重多, 行政业务十分繁重。区经科局作为市直属行政单位相关业务的执行单位, 缺乏相应的执法权限, 许多执法工作也只能联合市局单位一起执法, 这就降低了经科局的行政效率, 限制了其职能权限。区管委会的大部制改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职能理顺不畅, 行政效率不高。如何进一步理顺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与上级业务领导部门的职能划分和职能权限是下一步管理体制改革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教育问题。

奋勇高新区教育基础薄弱, 人才资源匮乏是制约其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奋勇总人口5, 800多人, 小学仅有4所, 中学仅1所。受教育环境的制约, 升学率较低, 大部分归侨子女的文化水平偏低。毕业后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只能滞留农场。2006年, 奋勇教育系统改革, 把5所中小学划归雷州市统一管理。奋勇的基础教育综合实力得到改善, 但华侨子女大学毕业后, 多在外地工作, 区内人才匮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善。现阶段, 奋勇高新区没有职业培训学校和相关技术人才培养机构, 五新产业相关的高、精、尖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来源渠道基本上靠人才流动和从外地聘请, 这对新入园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 土地问题。

2012年, 奋勇华侨农场在财政和税收、用地方面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并逐步向省级高新区转型。建工业园, 招商引资成为了华侨农场经济转型升级的最重要途径。由于工业园的建设, 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 许多承包户在领取少量青苗补偿后, 即成为无业游民。他们普遍年龄较大, 劳动素质偏低, 就业难度大, 生活上没有经济来源, 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的因素。

(四)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高新区改制前由于华侨农场的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负担重, 造成历史遗留的问题较多, 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落后, 侨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贫困。

湛江奋勇华侨农场是广东省13个贫困华侨农场之一, 其主要接受东南亚受排挤的难民。这些难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生产基础, 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 农业增收效果不佳, 农场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 留下老、弱、病、残支撑着农场孱弱的经济, 形成恶性循环态势。

2. 农场与周边农村土地纠纷问题突出。

近半个世纪来, 农场周边与很多地方农民集体土地的土地权属界线没有全面界定, 加上农场土地档案资料不全, 手续不完备, 造成周边村民侵占土地行为缺乏合理的法律依据, 奋勇华侨农场周边土地大量被周边村民侵占。建场初期的14万亩土地只剩下了6.7万亩, 这其中还有4, 000亩地存在土地纠纷。土地纠纷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新区与周边农民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也对高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不良影响。

五、促进湛江奋勇华侨农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结合在奋勇高新区的实习经历, 分析了转型升级的优势和实际存在的问题, 从行政职能体系、职业培训体系、人才培养、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 充分发挥大部制改革优势, 理顺行政职能体系。

华侨农场在向高新区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逐渐改变农场落后的双层管理体制, 实行大部制。但如何理顺行政职能体系, 确保高新区的六个部门与湛江市几十个业务领导职能部门对接顺畅, 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个人的工作实际, 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是区党委、政府应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 编制详细职能分工体系, 分工不仅要结合部门的特点还要考虑到人员配备情况, 做到平衡、合理。二是实时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 加强部门内部人员的沟通和协作, 保障各项业务按时按量完成。三是充实人员配置, 定期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四是改革聘用制人员进出方式, 保障招聘人员的质量。

(二)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提高侨民的就业创业技能。

现阶段, 高新区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培训体系方面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整体规划:一是结合高新区实际情况, 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总体规划, 统筹全区各类群体就业。二是重点突出就业导向型培训工作, 着力提高侨民职业技能。从入园企业用工类别和标准为出发, 引入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对失地侨民免费技能培训。三是加强法规建设, 促进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进入常规化、法制化流程, 为侨民就业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三) 引进“五新”产业高端技术人才,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区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 实施高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三步走战略。第一步, “筑巢引凤”, 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孵化器管理运行模式, “打造企业成长的孵化服务链, 构建区域科技创业核心载体。”[4]以科技服务创新引入高端人才创业。第二步, 在工业园区发展成熟之后, 利用税收资金, 建立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进一步完善人才库建设, 加速人才开发和流动, 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合理配置。第三步, 构建适应高新区“五新”产业发展的研发体系, 结合企业的人才需要实施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培训一批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高技能人才, 从而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 适应“五新”产业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

(四)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保障侨民的基本权益。

土地是侨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区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华侨政策, “妥善解决失地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华侨农场土地出让和增值收益, 要优先用于解决华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归难侨及职工民生问题。”[5]区国土局和规建局需进一步加强与雷州市相关国土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密切配合, 制定符合侨民根本利益的土地政策。现阶段, 针对侵占华侨农场合法使用土地的行为, 要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建设工业园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归难侨眷, 要分情况处理。年纪大、缺乏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困难侨民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对青、壮年侨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合格后, 推荐到当地企业就业。

(五) 打好“侨牌”, 充分发挥好“中国 (广东) —东盟合作华商交流会”辐射带动作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湛江奋勇高新区是13个国家与地区的3, 600多名归侨聚集区, 与东盟各界华人联系密切。在新形势下, 区政府充应打好“侨牌”, 把侨心侨力凝聚到奋勇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中, 积极搭建招商引资、招贤引智的平台, 利用海外华人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增进奋勇高新区与海外的友好交往与经贸合作。2013年首届“中国 (广东) —东盟合作华商交流会”在湛江成功举办。湛江奋勇高新区可以利用好交流会提供的机遇, 加强开展与东盟企业务实、开放的合作, 推进合作关系深入发展, 引入东盟优秀的华商到奋勇创业。

六、结语

广东省对湛江奋勇华侨农场的政策调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湛江奋勇华侨农场升级为广东东盟产业园 (湛江奋勇高新区) , 是其发展的重要机遇。奋勇高新区必须打好“侨”牌,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在理顺职能的管理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引智引资工作, 才能推动农场转型升级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Z].中发[1985]26号

[2]杨英等.广东省国有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基本思路探索[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2) :57~62

[3]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工作方案[Z].粤办函[2012]426号

[4]邓世亮.以孵化器建设助推高新区发展——湛江市奋勇经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117~119

海外华侨 第8篇

现如今, 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量企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成长壮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实现资源配置、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 相当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将并购目标着眼于海外, 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 增强企业实力, 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海外并购事件中, 既不乏成功的案例, 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既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也能保证企业对并购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能实现良好的控制。因此,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海外并购目标的实现。在海外并购时, 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规范内部控制操作流程, 以控制并购风险, 实现并购价值。所以, 对企业海外并购内部控制机制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海外并购和并购活动的内部控制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海外并购

随着海外并购活动日益频繁, 学界对海外并购也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研究, 内容主要包括:海外并购的动因、海外并购的战略以及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

在对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方面的研究, Hannah (1977) 最早地提出企业价值低估论, 认为企业的真实价值并未能得到反应。Vas concellos (1998) 研究发现海外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目标公司的价值, 但他同时也认为这种问题是短期存在的, 现实的情况经常则是高估目标企业价值。

黄速建、刘建丽 (2009) 认为中国企业选择进入海外市场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构建决策模型来对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具有一定的启示。蔡宁 (2009) 认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原因多种多样, 并通过和美国企业的并购案例比较之后, 认为我国一些较大的企业从追求规模经济及扩展市场势力等作为目标制定企业并购战略。

对海外并购面临的多种风险,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Hopkins (1999)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海外并购, 他的研究发现当企业的并购活动偏离了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时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Yip (2000) 认为海外并购政策的风险主要有国家政策限制、行业进入壁垒等。

我国学者在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和应对策略上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王洪运、叶建木 (2004) 、陈蕾 (2007) 以及黄薇 (2007) 均将并购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 并且针对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风险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很多学者将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型, 比如王磊 (2009) 、葛莉 (2010) 和李杰 (2010) 均将并购风险分为政治、财务、法律和整合等一系列风险并提出具体防范措施。陈菲琼 (2011) 认为文化整合失败是海外并购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不同的企业组织文化存在差异, 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并购后整合的失败。

2.2 并购过程的内部控制

A.Faye Borthick, Ram S.Sriram (2006) 的文章对137家公司进行研究, 提出了建立并购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 主要目的是发现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Brian Diepold, Robert M.Feinberg, David K.Round (2008) 通过研究跨国并购, 认为政治风险是并购风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充分考虑并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应对政治风险。Gugler K, Mueller D C, Weichselbaumer M (2012) 认为, 在并购过程中构建内控体系时, 假如公司股价在资本市场上发生巨大波动, 这会导致公司面临许多别的风险;如果被并购的公司是上市公司, 应该重点考虑股价对企业的影响。

我国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标准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这两个文件结合了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并与COSO内部控制框架保持了一致。钟纾纾 (2008) 、卿文洁 (2009) 等学者通过构建数学模型, 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定量评价。

崔永梅 (2010) 将整个并购活动分成不同流程阶段, 针对不同阶段容易出现风险点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指标, 保证了并购效果。赖斌慧, 郑丰 (2012) 认为并购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应着重将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和企业制度相结合。陈舒, 黄中文 (2012) 认为并购交易不同, 容易发生风险的阶段也不同, 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内部控制措施。陈留星 (2013) 研究了海外并购整个整合阶段的内部控制机制, 通过对整合流程的划分和关键风险点的识别提出具体的内部控制建议。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在海外并购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内容也十分全面, 而对于并购过程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 而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将并购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采取相应内控措施为主。本文以海外并购理论和并购内部控制理论作为基础, 借鉴大量学者门的研究成果, 研究中国A集团公司海外并购内部控制的案例, 并结合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提出相关的合理建议。

3 典型案例分析——A集团并购案例

A集团为了实现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 通过并购澳大利亚某大型矿业公司,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交易双方介绍

中国A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国有矿业公司,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 公司深入推进战略转型, 通过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重组并购、业务整合, 已转型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从单纯从事产品经营的专业化公司转变为产融结合的综合型企业集团。B矿业公司作为澳大利亚一家大型的矿业公司, 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

3.2 并购过程

3.2.1 决策阶段

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B矿业公司背负了巨额债务, 公司发展陷入危机, 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的董事会谋求在全球范围内资本层面的合作。在得知消息之后, A集团公司迅速进行了积极的回应, 仅用时几个月就完成了从谈判到提出最终并购方案的整个过程。在最近几年, A集团保持对并购目标的持续关注, 因而能迅速做出反应, 并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了详细的尽职调查, 明确发现大部分优质资产资源仍然存在于企业中, 所以迅速做出决策, 赢得了并购时间。

3.2.2 执行阶段

澳大利亚政府考虑到国家安全, 对这起来自海外的并购案, 并不予以支持。面对这种情况, A集团迅速调整并购方案, 放弃对B公司最优质的矿产资源的收购, 以换取当地政府的支持, 并做出相应的承诺。比如B公司的经营管理总部仍旧设在澳大利亚, 由当地的管理团队进行经营;产品价格由A集团公司设在澳洲的销售总部确定, 这个价格是基于国际基准价格;保证当地的就业水平, 尊重集团和当地社区达成的协议。在此情况下, 澳大利亚财政部批准了经过改良之后的收购方案。

3.2.3 整合阶段

在整个收购过程中, A集团整个团队内部之间不仅保持着高效的沟通, 而且与B公司股东董事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也保持及时充分的沟通。A集团公司对B矿业公司的管理层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在收购结束之后, B矿业公司原有的管理层保持不变, 以此保证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3.3 并购过程内部控制的评价

3.3.1 决策阶段拥有专业化团队的保障

并购方企业组建了非常专业的国际化并购团队, 做了详尽而充分的尽职调查。在目标公司寻求资本合作的时候, 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完成并购方案的制定, 并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 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情况, 这一系列措施都为A集团最终的并购决策奠定基础。

3.3.2 执行阶段及时应变

面对来自政府的压力和当地社区的不信任, A集团公司随机应变, 及时调整并购方案并且做出必要的承诺, 让当地政府和民众看到了企业的诚意, 保证了并购顺利进行。

3.3.3 整合阶段效果显著

在组织整合方面, A集团为B公司量身定制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目标企业的矿产资源优势和A集团资金方面的优势并且努力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 A集团对B公司的管理层十分信赖和尊重。在收购完成之后, 中国A集团严格遵守并认真履行了多项承诺, 如保留集团原有的管理层和员工、增加当地就业等。在文化整合方面, A集团努力建立并且积极维护与所在社区的友好关系, 为社区繁荣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公司不仅积极吸纳当地居民就业而且还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机会, 这不仅促进了员工个人的迅速成长, 也保证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4 海外并购内部控制机制设计

由于海外并购跨越了两个国家, 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地区, 因此它的特点更加复杂而独特。比如:海外并购面临多种多样的风险, 如何处理与东道国的政策差异、文化差异, 考验着并购企业的智慧;并购企业需要拥有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并购企业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经济, 这一切都给海外并购带来了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并购的不同阶段, 内部控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4.1 海外并购决策阶段内控措施

在海外并购的决策阶段,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4.1.1 制定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并购战略

战略制定流程可以细分为明确并购目的、环境分析、形成战略方案和实施规则等几个流程。具体内容包括: (1) 明确并购目的。企业在海外并购时要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为目的, 并购目标的确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同时也要兼顾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 (2) 并购环境分析。海外并购风险的根源是海外并购环境, 因此, 企业在海外并购之前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对海外并购的环境综合评估。海外并购环境包括国际环境、东道国国内环境以及目标企业内部环境等三个方面。国际环境和东道国国内环境的研究, 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市场和社会环境。目标企业内部环境包括公司战略、产品销售、财务、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等众多因素。 (3) 形成战略方案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规则。在确定了企业使命和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充分讨论, 形成战略方案。这是并购战略制定的关键阶段, 主要指董事会慎重选择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由管理层形成明确的企业战略方案。实施规则主要是指的是战略执行过程中企业需要确立的原则以及标准, 用以约束可能出现偏差的行为, 确保战略顺利实施。

4.1.2 确定并购目标

目标企业的选择是决定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前提。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内部控制点有: (1) 通过仔细的审查来确定是否要进行海外并购。即并购方的海外并购目标是否符合公司战略规划的要求。 (2)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既要充分分析目标企业存在的价值, 也要评估出其潜在风险。有效地控制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阶段, 主要评估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风险以及评估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 (3) 保证对目标企业选择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

4.2 海外并购执行阶段内控措施

在海外并购的执行阶段, 其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有并购流程的整体控制和并购融资支付手段的选择。

4.2.1 控制整个并购流程

设计一个完善的海外并购流程是减少并购过程中出现风险的重要措施。首先, 企业通过对整体战略和并购环境的分析来确定并购目标。其次, 根据确定的并购目标收集相关信息、甄选并购对象、进行战略匹配分析并与之初步洽谈, 并与并购风险管理目标相对照。然后, 通过初步洽谈的情况进一步来完善收集的信息, 设计并购方案。最后, 根据所搜集的信息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 确保有利的并购条款, 增强企业对并购过程的控制, 确保洽谈结果与企业并购风险的管理目标相一致。

4.2.2 选择融资与支付手段

融资风险控制最终表现为以融资成本为主题、以债务杠杆为标尺的资金来源数量结构和期限结构的匹配关系。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许多方面, 如保证经营的稳定性、控制财务风险以及维持企业合理的增长率等因素, 进行合理的融资设计, 从而有效地控制融资风险。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支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选择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杠杆支付和衍生工具支付等不同的支付方式, 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决策。

4.3 海外并购整合阶段内控措施

并购后整合直接关系到并购活动的成败。整合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比如:企业组织、人力资源、文化以及企业制度等。在不同的整合阶段有不同的内部控制措施。

4.3.1 组织整合

企业通过业务整合, 实现战略协同, 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整合后的组织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既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又能灵活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充分尊重并且理解不同企业组织系统的巨大差异, 既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手段, 也不能对原有组织系统保持完全不变。要充分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避免企业出现动荡, 影响并购效果。

4.3.2 人力资源整合

海外并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人事关系的调整。其中, 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他们的整合情况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一旦实际整合效果不符合员工预期, 员工会产生抵触情绪, 直接导致并购活动的失败。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 并购企业要合理编制职工安置计划、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 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避免因整合不到位而导致人才流失。一个有效的薪酬方案对员工的自信心、员工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态度和企业的新战略目标等都有极大的影响。

4.3.3 文化整合

海外并购不仅涉及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思想之间的不同, 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接受目标企业的文化并且与并购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有效结合是文化整合的关键。文化整合的内部控制关键点有: (1) 充分理解并接受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式, 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避免文化冲突导致的整合失败。 (2) 给予目标企业员工充分的信任, 避免因为经营和业务洽谈习惯导致的整合失败。

4.3.4 企业规章制度整合

海外并购涉及企业整体战略的调整和变化, 企业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规章制度既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同时也会建立健康良好的管理秩序, 其被全体员工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会影响企业整体的整合效果。适应企业文化的规章制度会大大提升运行效率, 实现内部信息的充分沟通和共享。

此外, 除了并购决策、实施和整合阶段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 对评价阶段的内部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海外并购整合过程完成后, 对企业并购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来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修正, 从而保障并购价值的实现。首先, 邀请公司内部管理层、外部中介机构以及相关专家等专业人士来成立评价小组来负责评价工作;其次, 评价小组应该就双方企业和评价小组的正式沟通进行安排, 采用恰当的方法来收集相关信息, 通过对并购活动全过程进行测试, 分析相关数据。评价小组成员需要编制并购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主要阐明此次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最后, 评价小组出具评价报告进行反馈, 管理层根据评价结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并就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与评价小组进行沟通, 提升并购绩效。

5 结语

通过对A集团海外并购典型案例的分析,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不同阶段中的风险识别点, 在并购活动不同的阶段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 并进行防范应对。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海外并购和并购内部控制的研究, 将海外并购的过程并购决策、并购执行、并购后整合和并购评价四个阶段, 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和内控措施。

尽管本文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得局限性, 主要有:一是对海外并购不同阶段的划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理论缺失, 二是在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还存在局限, 并不能涵盖整个并购过程, 因此, 这些存在的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摘要:伴随着中国许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走上了海外并购的道路, 但是部分海外并购的结果是企业并购的失败。本文用A集团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 针对海外并购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对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在内部控制方面如何控制风险、提高并购的效率均有一定得借鉴意义。

海外华侨 第9篇

关键词:银行海外并购,并购策略,并购效应

一、引言

中资银行拓展海外市场有两种模式: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海外并购。前一种方式风险较低,但很难迅速形成规模;后一种方式风险较高,但是能够迅速进入海外市场。对于希望迅速拓展海外市场的中资银行而言,海外并购往往成为首选方式。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涌起了“抄底海外”的浪潮,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更加频繁。并购虽然能使中资银行迅速占有海外市场,但是盲目的并购不仅难以达到拓展海外市场的目的,还会影响中资银行整体的经营。中资银行失败的并购案例并不少见。如何理性地参与国际并购,合理选择并购地域、业务、方式和目标企业,规避风险,使并购能有效地拓展海外市场,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工商银行最近几年的系列海外并购案例,分析其并购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为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提出建议。

二、工商银行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工商银行自股份改制以来,加快了国际化进程,通过多次海外并购拓展其境外业务,先后收购了澳门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加拿大东亚银行、美国东亚银行、泰国ACL银行、阿根廷标准银行。以下着重分析工商银行在多次海外并购中,如何选择并购策略以有效拓展海外市场,其系列并购行为的财富效应如何,以及并购行为对工商银行拓展海外市场的影响。

(一)并购策略选择分析

(1)并购地域选择分析。相对于一般并购而言,海外并购会产生政治风险和跨境文化差异风险等地域风险,因此并购地域的选择非常重要。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经验尚不丰富,应该谨慎选择并购地域,根据自身实力判断在目标地域并购是否可行。工商银行的并购地域涉及了东南亚、非洲、拉美和北美地区。表1列示了工商银行海外并购地区的政治情况、经济水平以及与中国的经济交流等信息,从中可以分析工商银行海外并购的地域选择策略。

其一,地域选择遵循一定的优先次序。对中资商业银行来说,通常在香港地区并购难度较小,其次是政治稳定的东盟地区和非洲国家,再次是成熟市场经济的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国家。工商银行在海外并购地域的选择策略上也大致遵循这一思路。

其二,关注与母国经济往来密切的地域。不少研究表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市场的动因之一是客户追随,即为进行海外投资的本土企业提供银行服务。工商银行的海外业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服务当地的中资企业及个人、当地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客户等。一般而言,被并购地域与中国贸易往来越密切、中国对被并购地域的直接投资规模越大,则工商银行在当地的业务发展空间越大。

其三,关注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市场。银行业的顺周期效应比较明显,宏观经济的繁荣能促进银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不成熟、经济总量较小,但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银行业成长潜力巨大。对于工商银行而言,在这些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实施并购,未来可能获得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表2列示了近几年工商银行实施海外并购的地区的GDP增长情况。

(2)并购业务选择分析。工商银行在实施并购时具备明显特征。首先,并购业务策略的制定结合了工商银行自身发展战略和综合实力,工商银行全球综合性银行的定位决定了其海外并购相关多元化的业务选择,而强大的综合实力则为多元化并购提供了保障。同时,为规避风险,工商银行海外并购以传统优势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为主,对其他金融服务涉及较少,对非金融业务则没有涉及。其次,工商银行并购业务的选择结合了自身优势,注重对中资企业及华人的服务。最后,在业务选择时,工商银行也合理避免了内部竞争的出现。

(3)并购具体对象选择分析。实施海外并购时,在选择并购区域、并购业务之后,还需确定具体的被并购对象。被并购对象的选择除了考虑被并购方业务的地理范围、业务市场竞争力是否与本行在该地区的发展目标相契合之外,还要考虑被并购方的治理结构和股东背景,寻找合适的股权交易对象,降低并购风险和实施并购的难度。

表3列示了近几年工商银行海外并购对象的股权结构等情况。工商银行在选择并购对象时,结合并购目标合理选择被并购方的股权结构,降低了并购难度,同时尽量选择熟悉的交易对象,培养战略合作伙伴,以降低并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规避风险。

(二)并购行为的财富效应

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计算并购事件的超额收益率(AR)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可以描述工商银行海外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由于工商银行海外不同并购事件的公告期相隔较近(例如并购澳门诚兴银行与并购南非标准银行的公告日相隔不到2个月),不适合采用市场估计法来计算CAR值。因此,本文采用指数调整法来计算CAR值,即用工商银行当日收益率减去指数当日收益率为当日超额收益率AR,AR值的累积即为累积超额回报率CAR。本文以澳门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加拿大东亚银行为例,选择窗口期为(-20,20),即并购公告日前后20个交易日,计算的AR和CAR值结果如下。

(1)并购澳门诚兴银行。工商银行并购澳门诚兴银行的超额收益率及累积超额收益率如图1所示。在(-16,-13)期间,工商银行有显著的超额回报率,CAR值迅速增长,工商银行并购澳门诚兴银行可能存在消息提前泄露的情况。(-12,20)期间,CAR值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并购行为的市场反应并不乐观,并购给股东带来负的财富效应。

(2)并购南非标准银行。图2显示,从并购公告前13个交易日开始,工商银行有正的超额回报率,CAR值不断上升,在窗口期的最后一天累积超额收益率达到27%左右,说明投资者非常认可工商银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的行为,对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持有乐观预期。从市场反应来看,该并购行为也存在消息提前泄露的可能。

(3)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从图3中可以看出,从公告日开始,工商银行的超额回报率为正,CAR值呈现上升的趋势。并购行为具有正向的财富效应,投资和认可工商银行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的行为。

(三)并购行为对工商银行海外扩张的影响

(1)工商银行海外业务发展情况的纵向比较。对工商银行海外业务发展情况的纵向比较,是指分析海外业务在各个年度的指标数值的变化趋势。表4为工商银行2007~2011年中期反映海外业务的指标数值。

从时点指标来看,境外总资产由2007年的2519.58亿元增长为2011年的8267.09亿元,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由2.90%提升为5.34%;境外贷款及垫款总额也增幅明显,占全部贷款及垫款总额的比重也由3.76%提高到6.10%。

从时期指标来看,境外利息收入由2007年的39.77亿元增长为2011年93.15亿元,增幅明显,除2009年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较缓慢之外,其他年份的增幅均在30%左右;境外分部利润由2007年的30.40亿元增长为2011年的115.30亿元,每年均有明显的涨幅。

(2)工商银行海外业务发展情况的横向比较。从海外业务指标的纵向比较而言,工商银行海外业务发展迅速。但2007年以来,我国金融业整体海外业务增长较快,还需将工商银行海外业务指标与可比公司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更科学地分析工商银行海外并购对其拓展海外市场的影响。在进行横向比较时,本文选用的指标有:境外利息收入及其增长率、境外利润总额及其增长率、境外资产总额及其增长率、境外资产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

图4显示了2007~2011年,对比公司的境外利息及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三家公司境外利息收入均实现了增长,中国银行规模远远大于另外两家银行,但增长较缓慢。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增长速度较快,但建设银行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而工商银行除了2009年较低之外,其他几年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图5反映了对比公司2007~2011年境外利润及其增长率的变化。可以看出,三个对比公司中,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境外利润增长不够稳定。中国银行在2008年及2010年负增长,但在2009年增长率超过250%;建设银行在2008年、2009年及2011年负增长,但在2010年增幅超过150%。从绝对数额来看,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2011年境外利润总额均小于其在2007年的水平。2007~2011年,工商银行的境外利润平稳迅速增长,其中2008、2009年增幅在50%左右,2010年及2011年增幅也在25%左右,增长形势良好。

图6反映了三家对比公司2007~2011年境外总资产及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三家对比公司中,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规模最大,但是增长较慢。工商银行规模略大于建设银行,且平均增速相近。

图7反映了三家对比公司2007~2011境外总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变化情况。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远远大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但2011年其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相比2007年没有明显提升。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海外资产的比重较小,但正在逐年提高。截止2011年底,工商银行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高于建设银行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从以上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来看,工商银行海外业务发展迅速,且按综合各项指标而言,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增长形势好于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自2007年以来,工商银行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行为,大力推进其国际化进程。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并购的次数和规模都明显小于工商银行。由此可见,海外并购行为促进了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对其迅速拓展海外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海外华侨 第10篇

关键词:海外并购,风险分析,蓝色光标,巨额亏损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内向型国家逐步向外向型国家转变,尤其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中国上市公司走出国门,踏上了海外并购的漫漫征途,然而,海外并购为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风险,目前国内多家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成果不尽人意,面对海外并购的低成功率,如何有效的避免并购中存在的风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题。本文以蓝色光标2013年海外并购导致巨额亏损的事件为例,分析当前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中隐藏的风险,以期为日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一、案例简介

(一)公司概况北京蓝色光标品牌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色光标)是一家以提供公共关系服务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公共关系服务,核心业务是为企业提供品牌管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品牌传播、产品推广、危机管理、活动管理、数字媒体营销、企业社会责任等一体化的链条式服务。蓝色光标成立于1996年, 2010年2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公共关系企业,被业内誉为“中国公关第一股”。自蓝色光标登录创业板以来,公司坚持贯彻“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发展”并重的发展战略,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张。

早在2008年上市之前,公司就先后收购了上海蓝标、广州蓝标、蓝标信息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权,并以1800万元收购了北京博思瀚扬企业策划有限公司(简称博思瀚扬)51% 的股权,2010年蓝色光标上市之后,公司为了扩大业务规模加快了并购步伐,公司先后于2010年375万元、2011年480万元和2012年583万元依次对博思瀚扬进行收购,并最终取得博思瀚扬100%的股权;与此类似,蓝色光标分阶段对北京思恩客广告有限公司(简称思恩客)进行收购,公司首先在2011年以2400万超募资金取得思恩客10%的股权,同年以9840万超募资金取得思恩客41%的股权,两次收购后蓝色光标共持有思恩客51%的股权,之后公司在2012年以19019.84万元取得思恩客剩余49%的股权,收购完成后,思恩客成为蓝色光标全资子公司。博思瀚扬和思恩客的成功收购为蓝色光标的并购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公司在2012年以现金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取得北京今久广告传播有限公司(简称今久广告)全部股权,并以同样方式在2013年对西藏山南东方博杰广告有限公司(简称博杰广告)进行收购,最终取得博杰广告的全部股权。蓝色光标通过多次并购实现了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确立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同时并购带来的规模效应也驱使蓝色光标将触角伸向海外。

(二)海外并购:英国Huntsworth并购事件在国内并购不断成功的刺激和鼓舞下,蓝色光标将并购的目标延伸到了海外,并直指全球公关巨头Huntsworth公司。Huntsworth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广告公关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旗下拥有Grayling、Citigate和Huntsworth Health三家公司,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2个主要办事处。蓝色光标十分看重Huntsworth公司旗下的医疗公关板块和金融公关板块,旨在通过此次海外并购与蓝色光标的现有业务形成互补,并希望借此契机提升蓝色光标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为后续一系列的海外并购做好铺垫。2013年4月, 蓝色光标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蓝色光标国际传播有限公司(简称香港蓝标)与英国Huntsworth公司签订《蓝色光标国际传播有限公司与Huntsworth plc认购协议》(简称协议),协议中规定香港蓝标以自有资金认购英国Huntsworth plc公司发行的6300万新股,认购价格为58便士/股,共计3654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3.5亿元,认购完成后,蓝色光标将持有Huntsworth公司19.8%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蓝色光标入股Huntsworth,是中国本土公关公司第一例海外重大收购,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营销传播领域投资世界巨头公司,此次并购在之后一年间为蓝色光标及相关业界所津津乐道。

(三)疯狂海外并购后遗症———巨额亏损在成功并购Huntsworth公司后的短短一年间内,“初尝甜头”的蓝色光标对Vision7、Blab、Fuseproject等公司展开了一系列的海外并购。然而,并购收益与风险并存,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为蓝色光标带来经济业绩和市值大幅提升的同时,其急速扩张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加上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法律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后其整合风险相较于一般的国内并购而言会显著增加。2015年3月19日,蓝色光标提交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2014年蓝色光标主营收入59.79亿元,同比增长66.83%;净利7.12亿元,同比增长62.79%。然而,短短一个月之间,蓝色光标就用预亏公告给了投资者一记“闷棍”。2015年4月13日,蓝色光标发布的第一季度业绩预告中爆出巨亏丑闻。公司公告称业绩低于预期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公司大数据、电商等新业务尚未盈利,近年来并购次数频繁,数字化、国际化投入加大,直接导致费用上升、利润下滑;另一方面由于境外参股子公司Huntsworth对其控制的两家子公司Citigate和Grayling进行了商誉减值,减值金额合计7150万英镑,造成其2014年度净亏损5617.2万英镑,因蓝色光标持有Huntsworth公司19.85%的股权,故而导致蓝色光标201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亏损约1.27亿元,预计比上年同期下降178%-191%。公告一出引起投资者一片哗然,受此消息影响,蓝色光标股价当天重挫5.97%,远在伦敦上市的Huntsworth也暴跌6.67%,如此惨重的巨额亏损让公司及投资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风险分析

如何有效地规避海外并购风险一直是业界关心的重要命题,而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面临的哪些风险值得关注则显得尤为重要。从上文所述的蓝色光标海外并购后出现业绩“大变脸”的案例中,可见中国上市公司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种风险:

(一)整合风险整合风险是多数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不乏一些企业由于整合不当而导致其并购走向失败。在本文的案例中,对于蓝色光标这类传统公关公司而言,通过内生式增长来促使公司发展壮大十分有限,外延式并购不失为其不断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蓝色光标作为行业内唯一一家在A股上市的公司,利用其上市后筹集资金的便利,在国内外收购了多家同业公司,仅2014年蓝色光标并购项目包括海外并购就多达30个,并购项目范围涉及互联网软件与服务、数据处理、特殊消费服务等诸多领域。众所周知,客户资源对于公关服务公司而言尤为重要,蓝色光标通过上市后一系列的并购行为包括海外并购迅速积累了众多领域里大量的客户资源, 为开拓新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塑造品牌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同于国内并购,海外并购通常会由于文化差异、经营管理理念不同、客户资源地缘关系等原因,使得海外并购项目与国内并购项目在短时间内难以发挥彼此间的协同效应。在公司经营生态圈尚未融合之前,蓝色光标的大肆海外并购行为,会因其难以消化诸多海外并购项目而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正如蓝色光标在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中所述,近年来因并购次数频繁,数字化、国际化投入加大,公司大数据、电商等新业务尚未盈利,直接导致相关费用上升、利润出现下滑。

(二)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

(1)商誉减值风险。商誉减值风险一直是企业并购尤其是海外并购中困扰公司的一大“魔咒”。所谓商誉是指并购对价减去被并购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即等同于并购溢价。因此合理评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是规避商誉减值风险、决定海外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地区环境差异、市场结构不同,中国上市公司缺乏对国外企业及市场长期的跟踪观察,对被并购企业的信息了解不够透彻,加之国内缺乏独立、专业的海外并购评估机构,公司对被并购方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同时,被并购的海外企业为了提高并购对价,可能会蓄意夸大技术专利、品牌价值、客户资源等无形资产,这同样会影响对被并购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众所周知,一旦并购标的发生商誉减值风险,公司的市盈率杠杆将严重威胁后续的整个并购链条,当全年的整体盈余无法弥补海外并购标的因商誉减值风险带来的亏损,就会导致公司出现净亏,进而给并购公司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甚至会恶化蓝色光标本身的品牌价值。令人遗憾的是,在并购Huntsworth公司的过程中,蓝色光标正是因为忽视了价值评估偏差给公司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为随后商誉减值所致的公司巨额亏损埋下了 “定时炸弹”。根据Huntsworth公司2013年的盈利能力及经营情况,蓝色光标与Huntsworth董事会协商将认购价格定为58便士/股,该价格相较于2013年4月22日的收盘价49.125便士的溢价幅度高达18.1%。虽然该认购溢价与国内并购时出现的数倍溢价相比并不高,但随后因Huntsworth进行商誉减值导致蓝色光标出现1.27亿元巨额亏损的连锁反应,正表明了蓝色光标在并购过程中未对Huntsworth旗下两家子公司Citigate和Grayling的价值及潜在业绩承诺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估。

(2)资金短缺风险。融资安排是海外并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并购链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海外并购除了对资金便捷性的要求较高之外,通常所需的资金数额较大。若以自有资金进行并购,虽然可以降低融资风险, 但也同时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带来机会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若利用债务融资,虽然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但是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债务偿付风险会凸显;若利用股权融资,虽然可以利用股权融资的长期性和无偿性,但并购后公司业绩跟不上股本的高速扩张,会导致每股收益的不断降低,影响公司市场形象,同时也会对控制人及投资者持有的股权造成稀释,损害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采取何种组合方式进行融资是影响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年报显示,蓝色光标主要采用营运资金担保贷款、发行股份进行融资,并通过支付公司自有经营资金来进行海外并购。根据上面的分析,利用债务融资进行大肆并购会造成公司财务费用激增,面临利息支付风险和按期还本风险。2012年至2015年第一季度,蓝色光标的财务费用由186.50万元增至5324.60万元,激增了27.55倍,应付利息也由304.58万元增至2957.71万元,增长8.71倍,而当并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时,营运资金担保贷款会给公司带来额外的偿付风险和经营风险。 同时,频繁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会使得公司实际控制人股份不断被稀释,可能有控制权旁落的风险。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4月,除去减持的股份不计,蓝色光标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前四大股东的股权已由33.93%稀释至27.11%。此外, 采取现金支付方式进行海外并购,对公司而言是一项沉重的即时负担,会进一步加大公司的融资压力和经营压力, 很容易使公司陷入资金短缺的财务困境中。

(三)环境风险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环境风险同样存在于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其中被并购方所在国的经济风险是海外并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等汇率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纷纷抄底海外市场跨国并购。然而,近年来受一些欧美国家经济复苏放缓、欧元区持续动荡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日益凸显。蓝色光标业绩“大变脸”的始作俑者正是欧洲区存在的经济风险。按照蓝色光标2015年第一季报电话会议纪要解释,受到欧洲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Huntsworth旗下Citigate和Grayling在伦敦和欧洲区的业务增长面临极大挑战,2014财年Citigate实现营业收入21.9百万英镑,同比下降3.7%,据此Citigate的商誉减值6.5百万英镑;Grayling实现营业收入70.8百万英镑,同比下滑6.3%,同时受到业绩下滑的影响, Grayling的管理层正在进行“大换血”,据此Huntsworth董事会决定将Grayling的商誉减值65百万英镑,从而导致参股Huntsworth的蓝色光标在2015年第一季度发生巨亏。可见, 环境风险是公司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三、结论与启示

(一)保证海外并购与发展战略目标一致,避免盲目并购上市公司应当谨慎对待海外并购,保证海外并购与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切忌为了盲目做大短期市值或到海外“捡了便宜”而实施海外并购。同时,对已并购的标的要从组织、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整合,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公司对并购项目间的资源管理和配置能力, 使得公司与并购项目、并购项目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发挥协同效应。此外,中国上市公司应该对被并购方的文化和管理理念进行渗透和融合,首先应当尊重被并购企业的本土文化,找出各自的文化优势,求同存异,尽快形成一致的企业文化;其次中国上市公司应当与被并购企业加强沟通,化解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将中国企业的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被并购企业,实现管理上的协同效应。

(二)建立和完善海外并购评估体系,合理评估被并购企业价值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多数企业的海外并购评估都是由企业自主完成,评估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因素,导致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不够准确,应该建立和完善专业的海外并购评估机构,充分利用评估机构中的专业人才,遵循科学的评估方法,从而达到消除信息不对称和减少主观因素的目的,帮助企业合理评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提高海外并购成功率。

(三) 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利用多元化融资分散风险中国上市公司在确定了海外并购需要的资金额后,应当合理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融资结构。在制定融资政策时,企业应该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既要保证资金成本最小化,又要使自有资金、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保持适当的比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选择私募基金等合作伙伴,运用这种创新型的并购模式不仅不会稀释公司控制权,增加财务风险,还能充分利用其专业的投资经验降低海外并购风险。

海外华侨 第11篇

钱兴荣向嘉宾们介绍了江苏省情及招才引智方面的诸多优势,他说,“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是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而搭建的侨务引智平台。多年来,该活动得到了海外侨胞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活动规模由当初的数十人壮大到现在的近百人;涉及产业也日益丰富,由当初单一的生物医药扩大到现在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节能环保、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举办形式由原来的一两个省辖市承办发展到现在11个省辖市联办。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个活动在对外宣传江苏、引荐海外人才、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庄荣文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广大海外侨胞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自身事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江苏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采用靈活多样、务实高效的形式引进了一批海外高技术人才和先进技术,“海外华人华侨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就是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与平台。他希望更多的华侨华人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侨胞事业发展和江苏创新发展的双赢。

“海外华人华侨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截至去年,共吸引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近800名。他们90%以上都是博士毕业在海外工作三年或硕士毕业在海外工作五年以上,拥有自主知识项目或专利技术,在海外知名企业或高校担任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管理职务的高层次人才,共带来高科技合作技术或项目近千个,行程遍及全省十三个省辖市,与各地达成项目或技术合作意向235个,其中有很多江苏省“双创计划”获得者都是通过“江苏行”活动引进的。该活动现已成为江苏各地招揽海外人才的重要平台,对江苏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是海外人才了解江苏、创业江苏的重要途径,受到各级政府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欢迎和支持。

开幕式后,嘉宾们将分赴10个省辖市开展进一步的考察与对接活动。

海外来风 第12篇

——台湾人如今拿扁家和《红楼梦》“贾府”比, 说“扁府”牝鸡司晨, 幸猪夯灶, 老公怕老婆, 婆婆怕媳妇, 女儿隔空骂公公, 儿子洗钱给老妈, 赤裸裸的丑态, 正是世风日下的写照。 (台湾《中央日报》)

“中国农村市场是‘埋在土里的珍珠’。”

——由于遭遇全球经济危机, 甚至连中国实体经济都开始萎缩。相反,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和潜力却相当惊人, 据估计,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总额每年可达3万亿元。 (韩国《亚洲经济》)

“我都不去韩国餐馆了, 就在大食堂吃5块钱一份的中餐。”

——韩元越来越贬值, 韩国留学生纷纷坦言最近在中国遇到困难。自从9月份以来, 在中国留学的6万名韩国人已有大约10%回家了。为韩国学生服务的私立学校、旅行社和房地产中介也面临严峻困难。韩国《东亚日报》

“出租车罢运, 中国媒体这次胆子真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海外华侨】相关文章:

华侨农场05-07

华侨文化07-27

爱国华侨06-17

华侨高等教育05-07

深圳大鹏华侨中学08-27

华侨城交通范文05-22

华侨城大盘范文05-22

华侨城改造范文05-22

华侨城提案范文05-22

西安华侨城范文05-25

上一篇:会计监督体系研究下一篇:学校体育的困惑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