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体系范文

2024-06-27

国际会计体系范文(精选12篇)

国际会计体系 第1篇

社会监督起步晚, 很多地方还不完善执行质量不尽人意。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 单纯追求收入, 忽视执业质量,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等, “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不够坚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也不太完善, 委托审计主体很不明确。

此外, 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滞后法律责任体系存在缺陷等等。针对当前会计监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 改善会计监督的监督环境, 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从政府角度强化会计监督的措施

1.1 完善会计法规、制度, 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

财经会计法规既是约束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准绳, 也是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监督的依准。因此, 企业会计准则应细化, 对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应较为固定, 减少会计操作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完善违反财经法规处罚办法, 加重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 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予以规范, 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多层次的会计披露方式, 将我国非上市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模层次。大型企业完全执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要求年报按照上市公司处理, 并进行审计, 但不要求临时公告;中型企业按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执行, 可以不执行会计准则, 要求编制会计年报, 但无须编制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要进行报表审计;小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年度报表可以简化, 不要求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是否审计可以由其自行选择。这样可以保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贯彻成本效益原则, 使会计监督工作有重点的进行。

1.2 快速与国际接轨, 引进先进的理论, 着手研究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的规范, 采用了一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方式。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 我国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 原则性规定较多, 但因缺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对原则基础的应用还不充分。应考虑我国国情及实施条件 (如道德环境、监管体系、概念框架、会计人员素质、准则制定机构等) , 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会计监督管理理念, 保证会计准则的相对稳定性,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及加快国际会计一体化的步伐, 快速与国际接轨。着手研究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规范会计市场, 加强财务监督。

1.3 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会计人员奖惩制度, 进而完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

严格执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进一步细化单位领导人违反财经纪律的处罚办法, 强化财政、审计、监察、人事等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和会计监督的执法主体地位。取消政府对企事业单位下达年度目标管理的目标责任制的办法, 改变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监督检查的现象。

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 为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权力保障、法律保障、措施保障。对会计监督不力的会计人员, 应予以严厉处罚, 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 应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要给有能力并且在会计岗位上敢于抵制违法行为, 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会计人员, 在行政上给予支持, 精神上给予鼓励, 经济上给予激励, 促进会计人员积极有效地进行会计监督。

2 从社会角度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2.1 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要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用制度来保证执业质量。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等, 既保证有章可循, 又充分调动注册会计师的积极主动性。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全面质量控制的政策与程序, 并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各项条款的全面落实。

承接业务要谨慎, 防止客户风险转移。推行“双承诺制”, 即客户向事务所承诺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凭证、会计资料, 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对单个项目实行全过程控制。业务项目的每一步都应按操作规程扎扎实实地做好;严格三级复核转制, 各级都应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 层层把关, 级级负责, 确保审计项目的所有环节自始至终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此外, 要完善督导机构, 加强督导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任会计师必须对职业质量控制负总责, 总结经验教训, 掌握业务规律, 提高执业水平。

2.2 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

由于合伙制的事务所对外承担无限责任, 将合伙人个人利益与事务所的业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 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以提高其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 增强其独立性。这一思路在我国的脱钩改制措施以及《注册会计师法 (征求意见稿) 》对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规定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为了彻底摆脱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关系, 保证其独立性, 应当改变目前的审计聘任制度。建议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审计聘用委员会, 充当被审计单位与事务所的“中间人”, 其具体工作包括对上市公司评级、招标选择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等。

2.3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监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强制性因素, 有必要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 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完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 杜绝继续教育走形式、学习不深入的现象, 以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 改进目前的以清理整顿、年度检查为主的监管手段, 采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 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 以保持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外在驱动力。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如何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净化会计监督环境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供同行参考。

国际金融体系演变与金融体系改革 第2篇

【摘要】

根据所学知识,历数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从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以及现金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不再实行的原因。通过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展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前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正文】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根据我在大二上半学期所学习的金融学,您近日所教授我们的国际金融学内容,以及我日常关注新闻,所涉猎的金融体系知识,我认为金融体系经历了如下发展及演变过程。

国际金融体系自形成以来,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出现了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金本位制度

纵观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处于金本位制度,即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可直接兑换黄金。将各国货币和黄金相挂钩,就形成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它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虽然黄金作为最终清偿手段,是“价值的最后标准”,充当国际货币,但汇率体系呈现为严格的固定汇率制。由于汇率固定,从而消除了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但它大大限制了使用货币政策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确保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由汇率波动引起的波动性,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坚持金本位制度也意味着一个国家不能控制它的货币政策。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贸易造成了极大破坏,各国不再将货币兑换成黄金,金本位制度由此崩溃。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已成定局时,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中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布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世界银行则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然而,根据文献资料,“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局势的变化和发展,美国国内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多次经历贬值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终于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及国际固定汇率制瓦解之后走向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从此进入了调整和改革的历史阶段。

(三)、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各国为了维持国际金融的基本稳定,于1976年达成牙买加协议 并对IMF协定作了修改,这一修改实际上只是承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现状,而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如国际本位货币的规定、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资本流动的规则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由此,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汇率随市场状况变化而波动,但是又不完全取决于市场状况。在这一体系下,依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元的霸主地位得以保留。目前,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以及支付和储备手段。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仍在运行。

根据目前的形式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有更强的适应性,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和不合理性,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市场的动荡仍无法消除。近年来,国际社会有关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尤其在此次金融危机过后,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 系成为各方金融学家的热议问题。

二、金融体系改革前景

由2007年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及我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引起了诸多学者专家对于国际环境剧烈变动下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思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金融危机的反思及对未来的措施的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查阅了文献,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导致金融危机蔓延的原因中,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是很大一个方面,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是治理危机的出路。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金融体系、金融理论与实践均面临着严峻挑战甚至存在制度性缺陷。尽管金融危机扩散全球的表面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但更深层原因却是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助推的国际货币国家的危机传递。虽然世界各国均针对性地、陆续推出了大量救市举措,如中国的四万亿救市政策,但这大多是短期性的应急之举。所以,要从根本上铲除危机发生的根源,以避免类似危机,就必须标本兼治,着手研究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

(一)、美元对外过度供给导致流动性泛滥

通过现行的金融体系,还是美元占主导地位。世界各国通过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形成外汇储备和美元资金,再用外汇储备和美元资金购买美国国债、企业债、股票及衍生品等,以美元资金进入美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以及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这样,美国通过累积的庞大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借助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多发的巨额美元为流通手段形成大量的金融资产,使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积聚。美国则以投资等形式拥有各国的资产,各国也成为美元帝国的支持者,进而形成了一个虚假的、恶性循环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单极货币体系支撑美国国内过度举债消费

美元本位使得美国可以通过无节制地印钞进行对外支付,满足国内消费,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与之相对应,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推动经济的同时,换取了大量以美国国家信用为支撑的美元,随后又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美国金融资产。大量美元的流入也使其利率下调,降低了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长期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度举债消费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不具备坚实的基础,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巨额债务便浮出水面,并最终酿成一场偿付能力危机。相当于美国利用货币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同时,又借助金融创新将风险扩散到全球,使全球为其危机买单。而中国一直以来是以储蓄见长的国家,相当于我们无形中为美国的债务买单。

(三)、国际经济失衡

随着战后欧洲、日本的复兴以及进入21世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与巴西即俗称“金砖四国”的崛起,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美国经济的超群地位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与美元的垄断霸权地位之间形成了矛盾,并且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加剧激化。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进行。这样看来,我认为如果具备了完善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就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

金融体系改革前景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溯源,让人们意识到改革和重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已势在必行,建立一个可信透明的、能够适应21世纪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国际金融体系成为各方共识。

(一)、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完善国际监管体系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暴露出来最明显的弱势就是发展超前,监管滞后。因此,监管体系改革是最迫切任务。遵循的原则应是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维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强化对所有金融从业机构的监督。任何新的金融机构监管体系均应从全球视野进行抗周期性的国际监管,防止其在繁荣时期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1.应当设立美元发行的国际制衡机制。美元自由发行的恶果表明必须对各国货币尤其是国际货币的发行进行规模限制,应以经济规模和黄金储备为标准适度发行,减少其对金融的震荡与危害。2.制定健全统一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制定统一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控制体系,共同关注和追踪跨国金融活动和资金流动,着重对离岸金融、对冲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统计与监测。

3.设立国际监管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国际化,需要一个国际机构协调国家层面利益,实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监管,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扮演了国际协调者的角色,尽管采取的措施引起了许多方面的抵触和反对,但仍然从政策建议、救援资金、国家间协调、预防对策等诸多方面对危机国提供了帮助。然而,在此次危机中它们几乎完全没有应对准备与应对措施,并且在整个危机中无所作为。

1.应当确立真正的全球性储备货币,这样才能克服建立在国家货币上的国际储备系统内在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2.同时提高国际金融机构的公开性和重要性。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协调和决策机制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以使其具备更强的监管能力。

3.重新确立国际金融机构决策的基本原则。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人事安排和股份比例上应进行调整,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

(三)、构建多元制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

金融危机证明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危害。因此,构造多元、有约束力、相互制衡的货币体系是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中之重。由于美元拥有欧元及其他货币无法比拟的广阔而深厚的金融市场,因此,尽管目前美元一路下跌,但全世界仍愿意持有美元。基于此,可考虑在现有美元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国家、地区的货币,如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等,各国货币充分竞争,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重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使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和影响,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

从短期看,出口下降使中国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看,中国仍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

1.我认为应当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货币合作,强化人民币的“周边结算功能”,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及国际影响,以迅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双边可以自由选择结算方式提供更多便利。所以发展人民币基金,扩展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最终形成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为基轴的、相互制衡的全球金融稳定三极。

2.我认为还应当完善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增加人才储备,积极应对危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金融体系积极采取抵御措施。银行业加强了信用风险防范。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也采取了相应的减持拨备等举措。同时参与国际协调与合作这既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国际金融体系未来发展趋势。中国金融业应借助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与国际金融的互动,实现合作各方的互惠、互利、共赢,以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并最终提升中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浴火重生—入世后中国金融结构的变革》——徐明棋

2、《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重建国际金融体系金维虹》金维虹 金融时报,2008-12-8

浅析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体系构建 第3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 会计体系 构建

在我国,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无论是在中小企业,还是在以政府机关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几乎在每一个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经济走向。同时,会计工作又是一个细致且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迄今为止,我国会计工作基本确立了一个覆盖了经济、法律、政治和企业发展等各个方向的完整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会计体系中,理论研究能够在会计工作中发挥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研究会计理论,可以对会计工作的进行提供理论保障。

一、会计体系构建与理论研究的意义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如何,可以从该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直接得出,优秀成熟的理论指导不但建立在该学科的实践发展上,同时也指引着实践的前进方向,对于会计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会计是一个细致、复杂、关系到企业经营和管理体系运行的每一环节的关键岗位,其对职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会计体系来指导会计工作。从经济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会计体系,可以使会计工作更加全面和具体,在体系运行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管理。从会计工作者各人角度来看,由于工作人员需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资金管理,因此,在繁重的工作面前,体系化的管理可以帮助会计按照体系要求逐条进行财务管理,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失误。

其次,在认识到构建会计体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更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会计理论之于会计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国际上认可的会计理论的目的来分析,一方面会计理论为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范的解释,规范了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理论的运用可以预测日后的会计工作方向甚至是经济工作运行走向。因此,会计理论的研究可以使财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二、会计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各种会计工作者和相关经济专家,都在为不断地丰富我国的会计理论基础而努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体系构建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其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首先,会计理论研究中出现了很多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高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诸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运用都融入到了会计工作中,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对于这些方面的深度剖析和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很多理论基础研究和培训中依旧是过时老旧的相关理论,不利于指导会计从业者的工作。

其次,在针对基层财务工作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理论重在考试,考试内容也基本上是会计书本上的内容背诵,并不能很好指导实践。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对于会计理论的学习也缺乏重视,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没有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最后,理论语言表述复杂也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有时会计理论的语言表达抽象而复杂,在从业者原本就缺乏重视度的基础上又因为理解能力的限制削弱了研究理论的兴趣。这样,如何把会计理论发展得更加通俗易懂,但又不脱离现实和科学性,也是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三、优化会计理论和体系的冷静思考

事物都是在向前不断的发展变化,尽管会计理论的不完善虽然是一个突出的现实,但是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会计理论仍然在不断地适应我国的国情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变得更加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还能从更高的高度去指导着整个会计系统的构建。由此可见,不断改进理论研究中的不足,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从实践中提取理论基础,使会计理论灵活发展

正因为理论总是源于实践,财务相关工作更是如此。在会计理论和会计体系的完善中,要注意到在会计体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理论上的修改,做到理论和实践在不断运动中达到统一,这既能体现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的生命力,又能根据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保证了我国的会计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对于会计体系的构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之中

会计理论研究的最终意义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进行,因此,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研究,要落实到财务工作者的切身工作中来,这也是构建完整会计体系的目的所在。所以,将“为了考理论而研究理论”转化为“为了使用理论而研究理论”,这样切合实际的理论研究会大大提高财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三)简化会计理论的语言描述,让会计研究变得更明晰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还要做到尽量使会计理论通俗易懂,在理论的各个环节都能调动从业人员的研究兴趣。会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是财经学者们专注理论研究而基层工作者对理论缺乏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根源所在,将会计理论教材设计得更符合基层工作者的学习心态能从很大幅度上提高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体系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进行的优劣。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会计理论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变成衡量我国会计工作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特别是如何将实践与理论完美地统一并不断发展,将成为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专家学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小红.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3(8).

[2]王友权,程德兴,郑小讯,赵宝天.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

[3]汪滔.浅析会计理论方法与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08(6).

[4]蒋雅丽.浅析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9).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体系研究 第4篇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成立于1977年,主要致力于国际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会计趋同化工作。中注协于1997年5月8日加入IFAC。1986年,IFAC成立了公共部门委员会(PSC),旨在进行有关于改善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和受托责任的项目;1997年8月,PSC的工作重心转向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的制定;2004年,PSC更名为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继续负责IPSAS的制定。IPSASB的目标是:服务公共利益,为全球公共部门主体编制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开发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促进各国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以提高全球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的品质和统一性。

IPSAS得到广泛的国际支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已利用IPSAS编制财务报表,世界银行也要求其债务国按照IPSAS编制财务报告。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会计业界(包括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需要正视全球会计趋同的大势,争取自己在国际会计领域的话语权,尤其是我国的政府会计还肩负着建立及完善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增强公共受托责任、保障政府项目可持续性等重要使命,更需要奋起直追。中国有望在不远的未来制定自己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逐步缩小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差距。在这一进程中,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以其广泛、深刻的国际影响力成为研究和制定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IPSAS的制定程序和制定团队

(一)IPSAS的制定程序

在制定IPSAS的过程中,IPSASB遵循一套严格、透明的程序。该程序通常包括六个阶段:

1、问题启动阶段。

通过研究各国的会计规定与实务,并就一些问题与各国的准则制定者交换看法来寻找感兴趣的准则题目。

2、资料收集阶段。

参考一些与政府会计准则有关的技术公告,这些公告的制定者包括:(1)IASB,(2)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监管机构,(3)会计职业组织,(4)其他对于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有兴趣的组织。

3、准则立项阶段。

成立指引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s,SCs)、项目咨询组(Project Advisory Panels,PAPs)或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s)对IP-SASB的具体项目提供支持。

4、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待征求意见的是由项目咨询组(project advisory panel)拟定的IPSAS草案。有时,在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前,会预先发布一份由工作组或其他作者撰写的情咨论文(information paper)或咨询计划书(consultation paper)。所有的IP-SAS征求意见稿和相关文件可从IPSASB网站免费下载。意见征询时限通常不短于4个月。

5、回收意见斟酌阶段。

所有意见在IPSASB网站中公开,IPSASB对回收的意见进行考虑并对征求意见稿进行适当修订。如果意见征询结束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IPSASB将再度披露文件征求意见。

6、准则确认通过阶段。

历经初次征求意见、再次征求意见后,准则方案需获三分之二多数IPSASB会员赞成通过后,是为正式的IPSAS。

IPSAS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在IPSASB的专业网站上,公众可以免费下载与准则制定相关的几乎所有文件和信息。

(二)IPSAS的制定团队

IPSAS的制定工作由多方力量介入,在群策群力的基础上推进和完成。这些力量主要有:

1、IPSAS条文的研制力量——指引委员会(SCs)、项目咨询组(PAPs)和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s)

指引委员会(SCs)、项目咨询组(PAPs)和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s)由IPSASB的一名会员担任主席,其成员主要是来自于各国财政部、中央和地方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国家统计机构的专家,这些成员的广泛背景有助于集思广益,促进协商与合作。IPSASB委托他们进行必要的研究工作、编制IPSAS的征求意见稿草案、编写研究报告的指南或草案等。1、IPSAS条文的研制力量)、项目咨询组(PAPs)和小组es)

2、IPSAS的民间力量——协商小组(Consulta-tive Group)

协商小组由大约60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多为公共部门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审计者、使用者、学者,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对于制定高质量的国际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准则有兴趣的人士。协商小组的目标是提供一个论坛,供大家对IPSASB的议程、项目时间表、项目优先次序安排以及具体的技术问题发表想法、反馈意见。尽管协商小组不能对IPSASB发布的IPSAS及其它文件进行投票,但为那些在IPSASB没有表决权的人员提供了重要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3、IPSAS的外部援助力量——IPSASB的观察员

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有助于呈现一个更加客观的政府财务面貌,帮助政府遏制腐败和浪费现象,制定IPSAS的工作因此得到了众多国际组织的支持,其中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欧盟、欧盟统计机构(Eurostat)、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亚洲开发银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等国际知名组织。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和亚洲开发银行为IPSASB的准则制定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欧盟(EU)则为准则制定提供制度合作(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方面的支持。IPSASB的观察员组织派人参加IPSASB的会议,除不能行使投票表决权外,其他权利与会员相同。

4、IPSAS的表决力量——IPSASB的会员

IPSASB现有18名志愿者会员(volunteer member),其中15名会员由IFAC提名,另外3名会员为公共会员(public member),可由个人或其他组织提名。过硬的专业资质是遴选会员的主要标准,这些会员多为成员国财政部、政府审计机构以及公共实务领域的业内人士,是公共部门财务报告方面的专家。会员们由IFAC理事会任命,他们的名字清单及个人简介公布在IPSASB官方网站上。IPSASB会员的主要职责是就是否通过IPSAS进行投票表决。

综上可见,IPSASB秉承IFAC“诚信、专业、透明”的价值理念,在IPSAS的制定程序和组织安排上,坚持了“严谨、透明、专业、多元”的原则,即做到程序严谨、信息透明、人员专业、背景多元,打造了一个开放、宽阔的国际平台,为开发高质量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组织保障。

二、IPSAS现有内容解析

截至2008年10月,IPSASB已经发布了26项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1项基于收付实现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上的财务报告”;此外,IPSASB还发布了14份研究报告(Study)、7份短论文(Occasional Paper)、1份情咨论文(Information Paper)——“迈向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美国之路“(IFAC,2008)。在上述文件中,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是IPSASB的官方权威文件,亦是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框架体系的主体;其他的文件则为IPSASB的非权威性文件,可被视为IPSASB准则制定进程中的过渡地带,是为制定IPSAS而储备的理论资源。

(一)权责发生制基础的IPSAS

现有的27项IPSAS中有26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由此表明IPSAS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本导向的。这26项IPSAS从所涉及的主题出发,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涉及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第二类涉及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层面的问题;第三类涉及需要个别处理的具体交易及事项问题(见表1)。

IPSAS的研发工作自1996年起就已经展开,而第一份权责发生制基础的IPSAS发布于2000年,自此以后,IPSASB以平均每年近3项准则的速度推出新的IPSAS。新准则的发布数量在各年之间并不均衡,有的年份较多,如2001年发布了9项准则,有的年份则出现空白,如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没有新的准则出台(参见图1)。概括地说,2000年至今所发布的IPSAS是PSC暨IPSASB在以下三个阶段的工作成果:

第一阶段,1996年-2002年。其间发布的20份IPSAS是IPSASB的前身——公共会计准则委员会(PSC)准则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果。这一阶段的准则制定工作方法是:以1997年8月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或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IAS)为基础,构建适合于公共部门的会计准则。虽然PSC希望籍此建成以公共部门为主体的“核心”会计准则,但是这一目标并未达成。因为从该阶段发布的准则内容来看,与政府特质有关的问题,例如政府的征税权、公共产品的生产、政府的“兜底”责任、政府财产的范畴等重要概念和主题并未被触及(Chan,2005),其工作内容的核心是“仿造”,即将私营部门会计准则“公共部门化”(public sectorization)。

第二阶段,2002年-2006年。2006年发布的3项准则是PSC准则项目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成果。由于2004年PSC被IPSASB取代,这部分工作实际上是由IPSASB和其前身PSC共同完成的。从2006年发布的准则内容中可以看出,IPSAS开始涉及公共部门的特有问题,譬如:预算信息是否应被纳入财务报表,非交换性交易收入(主要指税收、政府补贴、转移支付等),社会政策承诺(如社会保险),对发展中国家的资助,遗产性资产,涉及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间的建造合同和融资安排等。这些主题对于改善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十分重要,但在IAS/IFRS中并未涉及。

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2008年发布的三项准则是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成果。从2008年发布的准则内容中可以看出,IPSAS开始涉及更深层次的政府会计要素计量问题,例如现金产生资产和非现金产生资产的减值问题,政府雇员福利的会计核算问题等。此外,IPSASB希望尽可能消除会计基础财务报告和统计基础财务报告之间的差异,并希望能影响到2008年国民账户体系(SNA)的修订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IPSAS呈现的特点有:(1)在准则的命名乃至内容方面,IPSAS借鉴国际会计准则(IA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痕迹十分明显;(2)涉及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的IPSAS不多,属于公共部门所特有的会计准则亦屈指可数;(3)IPSAS在发布内容的选择和时间安排上较为零散,未呈现清晰的脉络,同一年度所发布的准则可能覆盖多个主题;(4)IPSAS适用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而非特殊目的财务报表。

实际上,上述状况体现了IPSASB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所持的基本观点,即:

1、公共部门可以与私营部门共用一套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

IPSASB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IA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基础上制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是最富成效的,因此它的准则制定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将IAS和IFRS套用于公共部门,除非有证据表明这是不恰当的(IFAC,2006,2007b,p7)。当缺乏明确的IPSAS或类似的IPSAS来指导公共部门会计实务时,公共部门会计人员可以“逐层(hierarchy)“依次选用IASB的准则、概念框架、指南乃至某国的政府会计准则作为备选的参考依据,当然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IPSASB的期望是IPSAS能够快速追上IAS/IFRS,与IAS/IFRS趋同是IPSASB长期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IFAC,2007b,p9)。

2、IPSASB作为一个国际职业团体,其关注的焦点应当是政府对外财务报告。

换言之,财务报告相关准则是IPSAS的重点;而政府会计是否符合一国法律、预算、契约规范的要求,是否促进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则不在IPSASB的主要考虑范畴之列(Chan,2005)。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以来,IPSASB已经开始关注传统上不受重视的公共部门预算问题。

3、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体系的打造可以通过逐

项颁布IPSAS的所谓“增量方法”(incremental approach)来实现,构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想法不仅太耗费成本,而且也没有必要(IFAC,2004;Chan,2005)。但是,随着准则制定工作向公共部门特有的领域拓展,缺乏概念框架所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当面对私营部门所不存在的概念或范畴(譬如“非交换性收入”、“政策性负债”)时,准则的制定就不再是将IFRS/IAS套用到公共部门那么简单。如何核算?为什么这样核算?这类问题使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无法再被回避。2006年7月,IPSASB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代表,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E)的公共部门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公共部门会计协调工作组(TFHPSA)和欧盟统计机构(Eurostat)的会员/成员,会议讨论了由IPSASB牵头,和与会各国/机构合作开发公共部门概念框架的事宜。2007年初,公共部门概念框架项目正式启动。2008年9月30日,IPSASB发布了咨询计划书(consultation paper)——《公共部门主体的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这份咨询计划书被IPSASB誉为“政府财务报告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其内容涵盖财务报告的目标、范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报告主体等核心理论问题。根据IPSASB的概念框架项目计划,继咨询计划书之后,下一步是制订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预计在2011年完成全部概念框架的制定工作,并在2012年将其正式发布(IFAC,2006)。IPSASB将制定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视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希望为IPSAS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以弥补IPSAS体系存在的重大欠缺。

4、讲求成本效益。

一方面,IPSASB为了坚持独立性,长期以来只从国际组织获取资金支持,不愿接纳个别国家的资金赞助;另一方面,由于IPSAS及其相关文件均可免费从网上下载,产生了“搭便车”问题,也导致受益组织或实体不愿进行资助。这使得IPSASB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一时财力紧张。在制定准则时,IPSASB会区分议题的重要性程度,优先制定相对重要的准则,例如,IPSAS针对通用目的财务报表而非特殊目的财务报表而制定,前者较高的成本效益优势是原因之一;IPSASB前期没有将会计概念框架纳入考虑议题,也是出于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为缓解资金紧张局面,IPSASB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开始接受一些国家的帮助,目前情况已大为改善。

(二)收付实现制基础的IPSAS

实施实施权责发生制基础的条件相当苛刻,而且这些条件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中并不具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1年4月发布的《财政透明度手册》中明确指出: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在不远的将来,转向权责发生制的变化可能既不合乎需要也不那么容易,并且不建议这样的变化。考虑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IPSASB于2003年发布了一份较为全面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Cash Basis IPSAS)——《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上的财务报告》。2005年2月,IPSASB又发布了第24号征求意见稿(ED24)——《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之上的财务报告——收到外来援助的披露要求》。由于现金制基础会导致应收补助、应付借款等非现金性流动资产与负债得不到确认,遑论长期资产和负债,因此发布收付实现制基础会计准则实际上偏离了IPSASB作为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实务领导者的追求目标,是IPSASB为取得发展中国家关注与支持所做出的一种妥协。“收付实现制基础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Cash Basis IPSAS)鼓励会计主体在以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编制核心财务报表的同时,主动披露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会计信息,早日从收付实现制过渡到权责发生制。且收付实现制基础的IPSAS在所有IPSAS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不到4%),尚不足以动摇权责发生制基础会计准则在IPSAS中的核心地位。

三、IPSASB的未来战略和工作计划

(一)IPSASB的未来战略重点

IPSASB的未来战略重点是:(1)开发公共部门概念框架;(2)开发其它具体项目(IPSAS),在适当的时候考虑会计基础财务报告与统计基础财务报告的趋同问题;(3)与IFRS的趋同;(4)(IPSAS)的推广与沟通。

IPSASB认为,从长期来看,上述四个战略主题同样重要,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资源在项目间分配不均的现象。这四个战略重点(尤其是战略1和战略3)不相伯仲的地位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与IFRS趋同”究竟是目标,还是帮助IPSASB制定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的工具?答案显然是后者,IPSASB承诺开发公共部门专有的会计概念框架就是最好的证据。这表明IPSASB并不希望仅仅作为私营部门会计准则的复制者,它清楚地看到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存在无法共享的准则区域,IPSASB愿意正视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差异,逐项审视和判断是否有必要对IFRS进行修正,以确保在此基础上制定的IPSAS确实能够体现公共部门的目标及反映公共部门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IPSASB相信,这种工作方式能够使其在利用既有资源(即私营部门准则)的同时,开发出高质量的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服务公共利益。

(二)IPSASB的工作计划

IPSASB的工作计划安排实质上就是列出待进行的项目清单,一个项目通常对应一个潜在的IPSAS。目前,IPSASB项目的甄选通常经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步骤一:评价或更新IFRS清单,作为IPSAS未来项目的题库。这部分IFRS的特点是:没有对等内容的IPSAS,或者没有对等内容的IPSAS项目安排。

步骤二:评价IASB的工作计划表,检查IASB的工作计划与IPSASB的工作项目是否存在联系。IASB工作计划中的IFRS项目也许已经有相当的IPSAS,但是IASB拟对其进行修订或更新,IPSASB需要对此保持关注,以便适时修订或更新相关的IPSAS。

步骤三:考虑可能已经过时的IPSAS,这部分IPSAS早已颁布,而且没有纳入IASB当前的工作计划表中。譬如第一阶段的IPSAS是在2003年12月31日前发布的IFRS基础上制定的,这一批IFRS在2006年12月31日前已经改进或修订完毕,自然不会出现在IASB目前的工作计划表中,因此可能被遗漏。IPSASB需要对当前IASB工作计划中没有提示的,但早已完成改进或修订工作的IFRS所对应的IPSAS存档,在未来IPSASB的工作计划安排中予以考虑,以保持IPSAS的高水准。

步骤四:考虑公共部门所特有的具体项目,这部分内容与IFRS没有交汇。

据此,IPSASB整理出了一份“潜在项目”(potential projects)清单(参见表3),其中包含对各个“潜在项目”的重要性评价,并作为2007-2009年工作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

根据表3中的“潜在项目”,IPSASB拟定了2007年(含)以后的工作计划(参见表4),其中主要是2007-2009年各年的工作安排,此外也包括2010年后的工作安排。

(资料来源:IFAC,2007b,table 2,p15)

注1:指修订IFRS以适用于公共部门问题所采用的标准。注2:NSS指National Standard Setter,即某国准则制定机构。注3:CP指咨询计划书(Consultaion Paper)。注4:ED指征求意见稿(Exposure Draft)。注5:PB指项目简报(Project Braft)。资料来源:IFAC,2007b,appendix 5,p33

根据IPSASB的计划安排,2007年至2012年间要完成约16份IPSAS,涵盖“公共部门概念框架”、“公共部门专有项目”和“与IFRS趋同项目”等三大主题,预计平均每年出台近3份IPSAS。但是,从实际进展情况来看,该工作计划的完成进度普遍滞后于预期,例如原定于2007年完成的IPSAS——“雇员福利IAS19”和“现金产生资产减值”推至2008年发布;另一份原定于2007年完成的IPSAS“外部援助”至今仍未推出;定于2008年发布的IPSAS——“社会福利”和“金融工具的呈报”也尚未发布,估计也要延后。

四、IPSAS的未来布局解构及趋势分析

从IPSASB的工作计划来看,未来IPSAS的内容布局将呈现三个重点:重点一是对于能够“私营部门化”的公共部门会计业务,继续实行追随IFRS的策略来制定IPSAS;重点二是考虑公共部门会计业务的特点,制定公共部门特有的会计概念框架;重点三是在尽可能利用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公共部门特有的IPSAS,这部分IP-SAS将撇开IFRS的影子。

从工作难度来看,对于有现成版本可供效仿的IPSAS,其技术难度显然较其他两个部分为低。“与IFRS趋同”是此前IPSASB的主要工作方式,由此制定完成的IPSAS已经构成了既有IPSAS的主要组成部分,制定此类IPSAS的压力在未来大为减轻,与此相适应,仅有5份此类的IPSAS被列入计划中(参见表4)。相反地,涉及“公共部门概念框架”和“公共部门专有项目”主题的IPSAS则有11份之多(参见表4),明显超过“与IFRS趋同项目”的IP-SAS数量,表明IPSASB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对于公共部门特有问题的研究,与之前单纯追随IFRS的工作路线相比,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公共部门特质的IPSAS不仅是IPSASB近中期工作的难点及焦点,也将在IPSASB未来的工作部署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毕竟,对于公共部门主体而言,具有公共部门特质的IPSAS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会计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IPSASB虽然并不认同收付实现制,但是为了吸引和鼓励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大多数国家,它不单已经制定了收付实现制的IPSAS,更将制定收付实现制的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纳入计划表(参见表4)。

从具有公共部门特质的IPSAS到收付实现制的IPSAS,我们认为,IPSASB的趋同战略内涵实际上已经悄然变化。对于“趋同”一词,一个更加现实的理解应该是:仅对于能够“公共部门化”的IFRS/IAS实现与IPSAS趋同,而并非完全“趋同”。而且,随着具有公共部门特质的IPSAS在IPSAS体系中的份额扩大,在新的力量对比格局下,预计“趋同”战略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似乎违背了IPSASB的初衷,但恰恰体现了IPSASB的开放性、务实性、和灵活性,因为它并不拘泥于任何预设的框架或教条,所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考虑到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是一套新兴的制度规范,并未有太多的经验可循,IPSASB的务实、开放与灵活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Sutcliffe,P.,2003.the Standards Programme of IFAC's Public Sector Committee[J].Public Money&Manage-ment,1:29-36

[2]JamesL.Chan.2005.International Public Sector Accounting Standards[EB/OL].available at http://jameslchan.com/in-dex.php/publications/comparative-international-govern-ment-accounting-research/

[3]IFAC,2004.Report of the Externally Chaired Review Panel on the Governance,Role and Organis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Public Sector Committee[EB/OL].Available at http://www.ifac.org/PUBLICSECTOR/Resources.php

[4]IFAC,2006.Public Sector Conceptual Framework Project Brief[EB/OL].Available at http://www.ifac.org/PublicSec-tor/ProjectHistory.php-ProjID=0066

[5]IFAC,2007a.IPSASB Fact Sheet[EB/OL].Available at http://www.ifac.org/PublicSector/

[6]IFAC,2007b.Strategy and Operational Plan2007-2009[EB/OL].Available at http://www.ifac.org/download/IP-SASB_Current_Strategic_Plan.pdf

[7]IFAC,2008.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Sector Ac-counting Pronouncements(online version)[EB/OL].Available at http://www.ifac.org/Store/Details.tmpl-SID=120915676524228&Cart=1222958307519888.

餐饮会计管理体系 第5篇

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本公司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公司下设三个核心层企业: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前门全聚德烤鸭店、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为非独立法人企业。公司本部设财务部,对三个核心企业统一会计核算,三个核心层企业分别设立财务分理部,实行报帐制进行非独立核算,按属地原则分别缴纳各种流转税。公司本部进行统一核算并汇缴企业所得税。财务管理方式采取由公司本部对企业下达年度预算考核指标分别进行考核,财务分理部协助和监督各所在企业执行年度预算计划的办法。公司根据财务核算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公司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详见下图。

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 内部会计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图

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公司董事会制订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决定公司风险投资、资产抵押及其他担保事项,根据总经理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财务部经理并决定其报酬等。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对本公司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公司总经理对本公司财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提请公司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财务总监,聘任或者解聘公司财务部经理;拟定员工的工资、福利、奖惩以及投资等。

财务总监负责公司日常全面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主要职责是:组织会计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公司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编制公司月度、季度、年度会计报表;对公司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运营情况进行会计分析;拟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拟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投资方案等提请公司董事会审议,负责对资金调度运用、公司税收筹划和税务管理、会计政策的制定,对各生产单位的生产成本进行考核分析,对公司各企业财务分理部主管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提供公司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信息披露的基础资料。

根据公司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公司财务核算由一个独立核算单位:股份公司财务部(本部)和三个非独立核算单位(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前门全聚德烤鸭店、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组成。

公司财务部经理职责:组织会计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公司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编制、汇总、合并公司月度、季度、年度会计报表;对资金、税收、会计政策等统一管理;对各独立核算单位的生产成本进行对比考核,并及时反馈信息;对公司的利润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协助财务总监拟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以及投资方案等;协助财务总监编制公司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

驻店财务分理部主管职责:制定所在企业的年度经营预算计划,做好经营成本核算,及时向企业经理提供各种经营信息、会计信息。负责记录驻店备用金、银行存款、现金日记账、应收、应付款项及固定资产、库存商品的三级账务和负责企业日常报销工作,保证企业经营资金的需要。做好各项定额指标的考核分析,执行本部下发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本部的检查指导;对本单位的经营成本做出

详细分析。

本公司采取独立与非独立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财务部是本公司财务核算的职能部门,受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的领导,与公司其他部门平等独立,发生关系时由总经理协调工作。

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

战后国际体系与中国 第6篇

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发展需要新理念

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之一,是全球化迅速发展与保障机制不完备之间的矛盾。要应对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必须改进和完善各方面的国际保障机制。

随着新兴国家的上升,国际体系中的“金字塔”型等级制结构正在逐渐为一种较为平等的结构所代替,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正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权力均势”的现实主义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主张建立“世界政府”的理想主义理论又距离现实太远。只有强调依靠国际机制来实现区域和世界稳定的“机制稳定论”比较符合当前国际现实的需要。公正、合理、完善的国际机制将是实现国际关系法治化的基础。

需要通过国际机制对霸权国家进行一定的软制衡。在一个国家内部,“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国际上,没有约束的霸权也是危险的。由于相互之间共同利益增加,在大国关系中,既有地缘政治模式的博弈,又有地缘经济、国际机制或“共赢”模式发挥作用。即使在地缘政治博弈中,也不都是“零和”游戏规则起作用。一些大国与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斗而不破、和而不从”的框架内保持并发展。它们要对美国的某些霸权行为进行软制衡,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国际机制。

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体系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趋势迅速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国际力量结构、国际行为体组成和国际关系理念,决定了必须要有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的国际体系。这种新的国际体系正在逐渐建构之中,它应该有下述特点:

一是形成真正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联合国应通过改革来适应新形势需要,加强联合国的权威、能力与作用,建立一个有效力、效率和公平的集体安全机制,使其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核心。从长远来说,应该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共存的全球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体系。这种机制应强调多边主义并主张以对话协商方式解决争端。

二是构建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贸合作和金融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战后初期相继成立的、冷战结束后已扩展为全球经贸和金融机制核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等,面临转型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和新需要的问题。1995年,在原来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其以规则为基础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于规范国际经贸行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国际社会应进一步致力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

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和若干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边缘地区的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酝酿改革。

在国际经贸和金融机制方面,要解决美国的高财政赤字和高外贸赤字、全球南北差距和贫富差距拉大这两大问题,除有关国家在国内作出努力外,必须构建真正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贸合作和金融机制。

三是强化国际安全合作机制。

根据《联合国宪章》,构建全球性安全机制是联合国的核心任务。加强安理会的作用与权威应该是国际社会今后努力的方向。

构建全球性安全机制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如何强化国际不扩散核武器体制。国际不扩散核武器体制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几十年来为将公开的和隐蔽的核武器国家控制在10个以内作出了贡献。国际社会不应该抛弃这一体制,而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它。

第二大问题是如何对付日益上升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现在国际上已初步形成的对付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机制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应通过改革和创新对这些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且这种改进和完善必须与联合国改革相配套。

四是构建以公正、客观、非选择性方式处理人权问题为原则的国际人权机制。近来,联合国在对国际人权机制进行改革和调整。2006年联合国建立人权理事会代替过去的人权委员会。2006年联合国大会选举中国等47国为人权理事会成员。国际社会应以公正、客观、非选择性方式处理人权问题,加强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文化、宗教间的建设性对话与合作。

五是使各种区域与跨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组织不仅数量增加,一体化程度发展,而且其中一些也主张开放性。区域安全合作组织在加强区域内合作、兼顾各参与方利益的同时,主张不针对其他国家。现在,多边区域经济合作或安全合作组织,如东盟、东盟+3、上海合作组织、非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在维护区域和平与稳定、促进区域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未来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近年来,跨区域合作与对话机制也取得很大发展。同时,相同区域内不同的多边合作组织也在加强对话与交流,以增强它们合作解决共同面临问题的能力。

中国应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需要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必须抓住、用好和争取延长目前这种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善于利用和创新国际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中国在国际机制方面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做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创新国际机制的关系。中国能否和平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美国许多人担心中国兴起后将会对美国构成威胁。但另一方面,中美的共同利益在增加,经济相互依存性在发展。现在两国都相互认为是“国际体系中的利益攸关方”。

中国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积极参与、有效利用和完善目前的国际机制,趋利避害,保护和发展自己。同时,中国应该善于利用当前国际机制处于改革和变动之际,进行机制创新,或弥补某些国际机制的缺失,或改革现有制度中不公正和不合理之处。

中国在机制创新中应注意新的国际机制与现存国际体系的相容性,即它不是与世界主导性大国核心利益相冲突的,甚至是有助于主导性大国利益的。中国在国际机制创新中应以邻近区域为主,因为这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最大和受其影响最直接的地区。

(二)国家主权与国际机制的关系。国家主权是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全球化时代,有必要对国家利益进行重新思考。当今世界,国家利益仍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世界已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必须根据新形势发生变化。中国人民的利益是全人类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具有统一性。

在如何看待国际机制问题上,也存在如何认识国家利益的问题。这与国家主权观相联系。但主权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的范围和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趋势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对主权的观念和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各国仍然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核心要素,但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共同利益上升,许多国家自愿将属于国家主权边缘要素的对外贸易权、货币权中的一部分转让给一些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一些国家还主动限制或放弃其他某些边缘性主权。

中国应该区分国家主权中核心要素、主体要素和边缘要素,在坚定维护核心国家主权的同时,允许逐渐将一些边缘性主权转让给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

中国在更多参与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过程中,将接受更多的国际准则。这就要求中国在国内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方面更多的与国际准则接轨,而这将对中国的政府结构产生影响。对此,中国应进行深入研究,使国内改革开放与参与国际机制形成良性互动。

(三)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量力而行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国际机制水平的上升,特别是在中国更多参与国际机制创新的情况下,中国对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将会逐渐增加。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所应该做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对外援助必须遵循量力而行、提高效益的原则。

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仅是物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国际机制创新能力、制订重要议程能力和提出具有建设性倡议的能力。这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检验。不仅需要该国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丰厚的文化底蕴、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的思维,而且需要该国具有良好的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这些是中国今后必须努力加强的。

浅析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体系构建 第7篇

一、会计体系构建与理论研究的意义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如何, 可以从该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直接得出, 优秀成熟的理论指导不但建立在该学科的实践发展上, 同时也指引着实践的前进方向, 对于会计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 会计是一个细致、复杂、关系到企业经营和管理体系运行的每一环节的关键岗位, 其对职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要求很高, 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会计体系来指导会计工作。从经济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 一个完整的会计体系, 可以使会计工作更加全面和具体, 在体系运行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管理。从会计工作者各人角度来看, 由于工作人员需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资金管理, 因此, 在繁重的工作面前, 体系化的管理可以帮助会计按照体系要求逐条进行财务管理, 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失误。

其次, 在认识到构建会计体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更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会计理论之于会计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国际上认可的会计理论的目的来分析, 一方面会计理论为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范的解释, 规范了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理论的运用可以预测日后的会计工作方向甚至是经济工作运行走向。因此, 会计理论的研究可以使财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二、会计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各种会计工作者和相关经济专家, 都在为不断地丰富我国的会计理论基础而努力, 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从长远来看, 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体系构建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其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首先, 会计理论研究中出现了很多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高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 诸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运用都融入到了会计工作中, 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对于这些方面的深度剖析和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很多理论基础研究和培训中依旧是过时老旧的相关理论, 不利于指导会计从业者的工作。

其次, 在针对基层财务工作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 理论重在考试, 考试内容也基本上是会计书本上的内容背诵, 并不能很好指导实践。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对于会计理论的学习也缺乏重视, 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而没有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最后, 理论语言表述复杂也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是有时会计理论的语言表达抽象而复杂, 在从业者原本就缺乏重视度的基础上又因为理解能力的限制削弱了研究理论的兴趣。这样, 如何把会计理论发展得更加通俗易懂, 但又不脱离现实和科学性, 也是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三、优化会计理论和体系的冷静思考

事物都是在向前不断的发展变化, 尽管会计理论的不完善虽然是一个突出的现实, 但是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 会计理论仍然在不断地适应我国的国情的基础上, 不仅能够变得更加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还能从更高的高度去指导着整个会计系统的构建。由此可见, 不断改进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 从实践中提取理论基础, 使会计理论灵活发展

正因为理论总是源于实践, 财务相关工作更是如此。在会计理论和会计体系的完善中, 要注意到在会计体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同时, 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理论上的修改, 做到理论和实践在不断运动中达到统一, 这既能体现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的生命力, 又能根据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 保证了我国的会计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对于会计体系的构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 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之中

会计理论研究的最终意义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进行, 因此, 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研究, 要落实到财务工作者的切身工作中来, 这也是构建完整会计体系的目的所在。所以, 将“为了考理论而研究理论”转化为“为了使用理论而研究理论”, 这样切合实际的理论研究会大大提高财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三) 简化会计理论的语言描述, 让会计研究变得更明晰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还要做到尽量使会计理论通俗易懂, 在理论的各个环节都能调动从业人员的研究兴趣。会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仅仅是财经学者们专注理论研究而基层工作者对理论缺乏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 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根源所在, 将会计理论教材设计得更符合基层工作者的学习心态能从很大幅度上提高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综上所述, 我国财务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体系的健全与否, 将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进行的优劣。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会计理论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将变成衡量我国会计工作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 特别是如何将实践与理论完美地统一并不断发展, 将成为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经济专家学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小红.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 2013 (8) .

[2]王友权, 程德兴, 郑小讯, 赵宝天.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2) .

[3]汪滔.浅析会计理论方法与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 2008 (6) .

我国会计计量体系探析 第8篇

一、会计计量的内涵与发展

会计计量是会计实现其反映职能的需要, 会计反映的职能, 要求会计必须要全面、综合的反映企业资产与收益的状况与变化情况, 同时, 会计还应努力使其所提供的信息满足使用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在使用者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一) 会计计量的内涵

计量是指给事物的属性或特性赋以数值。事物本身有许多属性或特性, 因而可以从多方面按不同计量尺度加以计量。因为会计综合反映职能的需要, 所以在排除事物本身的天然 (物理、化学、生物等) 属性后, 会计选择以货币计量模式对其计量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赋以数值, 也就是会计赋予其计量对象以价值属性。但是,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 会计计量的目的不是事物的本身, 而是反映与这一事物相关的价值量是多少, 也就是某一事物等同于多少货币量。概括的来说, 会计计量是指对会计对象的内在价值量以货币进行衡量、计算和确定, 并依据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 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行为之一, 从其本质方面看, 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会计计量的对象。会计对什么进行计量, 是由会计目标所决定的。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纷繁复杂的, 有的是可用货币模式来反映, 有的则需要用非货币模式来反映。会计要向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简明扼要的, 提供能直接反映影响投资者及债权人经济利益的信息, 而企业资产与收益的状况就是投资者及债权人经济利益在企业的根本体现, 所以, 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计量的对象必须是企业的资产与收益。二是会计计量的时间。会计计量总是以一定时间为基础而进行的计量, 所以会计计量对其计量对象所赋予的价值量都具有一定的时间特性。从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计量来看, 也会形成不同的会计计量标准与要求, 这也正是产生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的原因所在。三是会计计量的属性。是指以货币计量模式对会计计量对象赋予其多少价值时, 所应该遵守的技术性计量规则。由于会计计量对象往往有多种特性, 并且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新的计量需求, 所以, 对会计计量属性就有不同的认识, 自2004年6月23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后, 美国共采用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六种会计计量属性。应予注意与重视的是, 选择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的同时, 也就决定了不同计量属性下货币计量单位的差异。因而, 在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的共同作用下, 对同一会计计量对象的计量, 相应的就会得出不同的计量结果, 就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二) 会计计量的发展

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进行计量行为的技术准绳, 是会计计量在不同时间条件下针对不同计量对象的外在表现形式, 所以, 会计计量的发展主要的表现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化过程。从西方会计发展阶段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 会计主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催生了与解决、预防经济危机相适应的现行成本、现行市价计量属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股份制经济的大发展, 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又应运而生。二十世纪后期, 高新技术的大量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规模的企业联合与兼并, 以及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资本国际化程度的极大提高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可靠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会计计量属性又有了新的创新, 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产生与普遍应用。但应注意的是, 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新旧替代过程, 而是新计量属性与旧计量属性同时并存, 是一个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我国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的必然性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可采用多种会计计量属性, 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从国际公认会计准则, 以及美国、英国等个别国家的会计准则来看, 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具有普遍性, 因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五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并存也有其必然性。

(一)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结构的复杂性

从前述会计计量的发展来看,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的发展是会计计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催化剂, 会计计量会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演进。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这种不均衡性从经济构成来看:以手工为主的劳动密集企业与全部自动化生产的高技术企业并存、资本规模差异巨大的企业并存、较低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与较高的沿海经济发展水平并存、家庭作坊式的企业管理与现代化的公司管理并存等等。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均衡性必然制约和影响所要求的会计信息, 并由此而影响所要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 所以,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多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并存, 正是与不同层次经济发展与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二) 每种会计计量属性各具优势

在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各因素中有两个最根本性的要素, 即可靠性与相关性。可以说相关性是可靠性的目的, 是可靠性的意义所在;可靠性是相关性的要求, 是为相关性服务的。在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中, 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保证程度上各具优势。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反映经济活动之初资产及负债过去的价值, 能够为人们提供时间上的纵向比较信息, 所以,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固然有很多缺陷, 但决不会被排除在会计计量属性之外,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要分析一个企业的历史基础及其在时间上的发展状况,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为这种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并满足了相关性的需要。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 是要反映资产或负债在某种规定条件下的现时价值, 所以, 这几种会计计量属性可针对各种资产的特点, 准确计量和及时反映各种资产当前的价值与收益, 为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时效性、可靠性更强的会计信息。

(三) 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国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五项会计计量属性, 在表现形式上是相互独立的, 但是, 这五项会计计量属性在实践应用中存在内在联系性。这种内在的联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会计计量属性间的互为依存。如,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有时就是根据交易时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的, 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且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确定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交易中, 合并成本也是以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再比如, 在应用公允价值时, 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 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 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 现值往往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估值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 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由此, 可出看出不同会计计量属性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 如果没有这种相互间的依存关系, 就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会计计量。二是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转换关系。如: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 体现的是现时价值, 然而, 当前的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可能就是该项资产或负债在过去某一时点上的公允价值。同理, 当前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肯定也会成为该项资产或负债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历史成本。

三、我国会计计量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已基本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全面的会计计量体系, 这既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资本国际化等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客观需要, 也能较好的满足我国会计计量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及对接的需要。但是我国会计计量体系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可以概括为制度性与具体运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 我国会计计量体系中的制度性缺陷问题

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应用的制度性规定, 只有第九章第四十三条的笼统要求 (字数不足七十字) , 在各具体会计准则中, 有关会计计量的规则也不严谨, 存在着制度性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关会计计量的依据、方法与应用条件等规则, 不具有较为严谨的统一性标准。如:投资性房地产期末计量, “通常采用成本模式, 满足特定条件情况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类似这样的规则标准, 造成了同一情况可采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的混乱情况。再如: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则有:公允价值一般指“活跃市场报价”, 无活跃市场的可以“按照一定的估值技术等合理方法确定公允价值”;测算公允价值时, 未来现金流量可用“传统法”测算, 也可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测算;如果重组双方是非关联方, 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等。类似这样的规则标准, 则会造成会计计量依据、方法及应用条件的混乱等。二是会计计量中有关会计估计与认定方面的规则, 缺乏标准性、可操作性、可验证性等。如:对公允价值的一般判断与估值标准、对折现率与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标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有“商业实质”的认定标准等, 都没能做出严谨的规定, 这势必会造成会计人员理解运用上的不同, 甚至可能产生较大的分歧。会计计量体系中制度性缺陷的存在, 不但影响企业与会计人员对会计计量产生不同的理解, 同时也难以根据准则要求判断和评价企业会计计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二) 我国会计计量体系中的具体实践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所存在的制度性方面的不完善, 也使我国在会计计量实践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从企业或会计人员主观意愿角度来分析, 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为局部利益滥用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规则中所存在的缺陷, 为企业或会计人员滥用会计计量属性提供了空间与条件, 企业或会计人员利用准则中的缺陷以谋取小集团利益如:利用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依据、条件与方法等的不明晰性, 通过关联交易、企业兼并与分立、债务重组等, 人为的调控企业的资产价值与收益水平等;利用资产减值计量、计算方法的可选择性, 人为的进行企业盈余操控等等。二是技术性错用会计计量属性。这一类问题是指因会计或资产评估人员业务水平较低而产生的非故意性问题。在我国所使用的五种会计计量属性中, 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都对会计或资产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判断能力、正确采集信息能力及计算分析能力等业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从中国现状来看, 会计或资产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及专业能力, 都不能较好的与较新的会计计量属性的计量要求相适应, 由此也使会计计量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性错用会计计量属性问题。

四、我国会计计量体系的完善对策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他的著作《会计计量理论》中指出:“会计的灵魂在于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对同一个会计计量属性的理解运用不同、对同一会计事项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不同, 就会对同一个会计计量对象得出不同的计量结果, 因此, 尽快完善我国会计计量体系就成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迫切任务。

(一) 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会计准则, 强化我国会计计量体系建设

我国现行会计计量体系的总体结构, 不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 也考虑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接, 已具备较为科学合理的发展基础。因此, 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会计准则, 对强化我国会计计量体系建设, 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可靠性与相关性为目的, 明确会计计量目标。明确会计计量目标是对会计计量的根本性要求, 无论企业引用何种会计计量属性, 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要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 这是评价企业所引用会计计量属性是否科学合理与恰当的根本标准, 如果企业所引用的某一会计计量属性达不到会计计量的目标, 那么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另外的会计计量属性。二是补充制定会计计量具体准则。我国尚未制定会计计量具体准则, 有关会计计量的一些具体要求与标准分散的体现在其他具体会计准则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计量具体准则, 所以造成了各具体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计量应用的不一致性, 导致了一定程度上会计计量规则、方法与应用条件的混乱。制定会计计量具体准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会计计量行为, 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企业为局部利益而滥用会计计量属性, 为科学合理的进行会计计量提供制度性保障。三是在补充制定会计计量具体准则的基础上, 对原有具体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计量的规则进行统一修订, 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条件、计量依据、计量方法等规则进一步统一化、明晰化, 以提高其严谨性、可操作性、可验证性与标准性等。

(二) 强化我国市场经济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 但我国市场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却远没有完成, 从我国现状来看, 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生产资料市场等经济信息系统建设都不成熟, 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 并且信息发布渠道少、发布迟缓, 所以, 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计量, 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价值计量的完备信息, 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会计计量属性的滥用, 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 我国应积极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信息系统, 只有作为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及时且真实的会计信息鉴证赁据时, 会计的价值计量基础才能完全确立, 才能为企业正确进行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提供客观条件, 也才能更好的发挥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积极作用。

各种属性的会计计量, 都离不开市场经济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价值信息, 面对纷繁的价值信息如何进行取舍, 都需要企业和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 从而任何一种会计计量属性运用的正确与否, 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和会计人员主观意愿的影响, 一项会计事项会因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计量结果。会计计量的发展, 要求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会计计量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越来越高。在不考虑道德水平因素的条件下,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就成为影响会计计量质量最重要的人的因素, 所以, 加强对会计人员等的专业教育, 提高其业务水平, 就成为提高我国会计计量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姚佳:《金融危机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财会通讯》 (学术) 2011第12期。[2]姚佳:《金融危机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财会通讯》 (学术) 2011第12期。

国际会计体系 第9篇

一、认知实验、单项模块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与专业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的会计实验体系

会计本科教育是会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会计实验教学与会计理论教学应相互衔接、相互支持、循序渐进, 逐步安排开设会计实验。从实验内容上讲, 会计实验体系应当是认知实验、单项模块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与专业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实验体系。会计实验体系应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 专业认知实验 (感性实验) 。本科会计专业学生长期就读于学校, 不了解会计及其经济环境, 必须进行感性认识。专业认知实验就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时, 要看到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工作程序以及工作内容, 了解会计岗位之间牵制、监督的内容和形式, 以及会计与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 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所学的会计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专业认知实验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财务部门、会计事务所进行现场参观、交流、请教性学习, 以观摩为主, 请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进行讲解, 让学生了解会计职业情况, 增强感性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完备的会计模拟实验室, 让学生了解各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职责以及会计用具用品。

(二) 单项模块实验。单项模块实验是针对课程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单独进行的模块实验。它以会计理论课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为依据, 按理论教学进度分阶段组织实验, 以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充分理解会计的概念和原理, 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学习中的某些关键点和难点。单项模块实验侧重于知识点的巩固, 它将实验教学融入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会计等专业课之中, 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单项模块实验与课程综合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相比, 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是会计实验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 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综合实验是为了全面掌握某一门专业课而设置的系统实验, 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一般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通过课程实验, 训练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核算技能。例如, 基础会计实验应以某一小型制造企业的业务为基础, 进行仿真性会计核算操作, 使学生比较系统性地掌握从建立会计账簿、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循环。财务会计课程实验可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设计案例实验, 包括筹资、投资、存货、固定资产、收入利润、所得税、会计报表等案例, 让学生比较系统性地掌握各会计核算岗位的业务内容和核算方法。

(四) 专业综合模拟实验。 (1) 专业综合模拟实验是在学生学完有关专业课以后, 在学校会计实验室仿真模拟一个企业 (一般以制造型企业为例) 的财务部门, 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岗位职责的制定, 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等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会计实验。实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 (2) 专业综合模拟实验模拟一个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综合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提高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不同的会计工作环境。 (3) 专业综合模拟实验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财经法规知识和经济业务知识等。与课程实验相比, 它更系统、更有深度, 内容更广泛。综合实验要充分考虑向核算内容之外拓展, 其培养目标不是核算技能的提高, 而是注重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综合实验增强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手工实验与电算实验相结合的会计实验体系

从实验手段上讲, 会计实验体系应当是手工实验与电算实验相结合的实验体系。

手工操作实验通过实验室展示的企业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一系列会计资料, 让学生进行手工操作。手工操作实验以《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 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教材内容为基础。手工操作实验的重点是识别、审核和整理原始凭证, 根据经济业务正确地编制记账凭证, 开设并登记明细账和日记账, 编制科目汇总表, 进行成本核算, 设置并登记总分类账, 期末结账, 编制会计报表。手工操作实验能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会计核算的全面实验操作中, 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掌握会计工作各个岗位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 并能对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 加深对整个核算过程的理解, 更主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经济业务, 把握会计工作的实质, 从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电算化操作实验是在学生学完会计电算化课程后, 利用会计模拟实习软件系统, 在计算机上根据模拟实验资料进行会计处理。其主要内容有输入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明细账和日记账、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开设并登记总分类账户、编制会计报表。在目前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背景下, 学生应当学会在计算机上从记账凭证输入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处理。

三、操作应用型实验与研究探索型实验相结合的会计实验体系

从实验手段上讲, 会计实验体系应当是操作应用型实验与研究探索型实验相结合的实验体系。

操作应用型实验是对学生会计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 根据所学理论知识, 对模拟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核算。适用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分析等课程实验, 通过实验配合理论教学, 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能力, 提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研究探索型实验是由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探究型实验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 这种实验模式适用于综合实验, 在高年级进行。本科会计实验中, 除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外,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这是本科会计专业与高职高专、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区别。

四、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验相结合的会计实验体系

从实验时间、地点上讲, 会计实验体系应当是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体系。

课内实验是按照教学计划规定, 在课程教学时间内统一组织的会计实验。课内实验由教师统一组织安排, 与理论教学同步, 有利于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但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方法、组织方式等缺乏灵活性, 学生不能灵活自主地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会计实验项目。因此, 要开放课外实验, 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向学生开放, 利用学生课余时间, 鼓励学生从事新实验, 允许学生进一步完成课堂未能完成的实验, 或者组织短期培训。

校内实验主要将实际工作中的有关经济业务引入实验室, 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部分典型业务进行模拟实验, 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相对真实的业务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但是, 在实验室内无法模拟复杂的经济业务, 模拟业务与实际业务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要加强校外实验, 采取实地实践教学, 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参与业务操作, 在特定的业务岗位上进行业务环节的实践, 获得实践经验, 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训练。

此外, 从教学管理与考核角度讲, 会计实验教学体系还应当是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相结合的实验体系。

总之, 高校本科会计专业会计实验教学体系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会计人才市场导向, 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知识化、综合化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光.会计学专业本科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模式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3

[2].张静伟.构建规范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模式的思考.会计之友, 2007, 6

国际会计体系 第10篇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 社会大环境诚信缺失,社会道德秩序失衡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关键

目前,在社会上还没有树立起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诚信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诚信缺失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会计诚信缺失的种种现象,账实不符、费用支付混乱、成本不实、潜亏挂账、滥用会计估计、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信息披露时存在虚假、误导、掩饰等等,都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诚信缺失密切相关,或者会计诚信缺失是整个社会大环境诚信缺失的一个方面的表征。

2.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

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作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其次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我国的会计陷入”囚徒因境”。在不同的会计个体之间,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主体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该会计主体可能获得好处;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可能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则什么益处都没有,由于信息不对称,结果都选择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样在会计人员中,也存在三种选择:一是会计人员执行领导授意做假账,另一个不执行领导授意,则执行领导意图的会计人员可能获得好处;二是都拒绝领导授意,则可能面临一起受到不公正待遇;三是都执行领导授意,共同做假账,大家都得不到好处。结果会计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为一起执行领导授意而做假账。结果是制造虚假信息者获得好处的机会大,导致会计信息制造者竞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温床

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例如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来操纵利润;而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二是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制造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三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四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订及颁布。特别是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金融衍生工具,这就有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4. 失信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会计诚信缺失危害昭然,为什么在现在还有不少公司铤而走险,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就是: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企业、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能实现”多赢”,我国对公司造假的处罚往往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罚,轻外部公开处罚。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才会不断上演公司会计造假的闹剧。

二、建立健全会计诚信体系的对策

1. 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提高职业道德

树立人本原则,建立信誉机制,开发诚信工程,包括:一是实行信息档案化、公开化,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净化社会环境。首先,打造信用政府,因为已发现的会计失信多与某些政府官员授意、蓄意作假或对造假行为视而不见有关,因此政府官员应为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其次,使有失信行为者名誉扫地,重点对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或财务主管等重要人物建立信用档案,把诚信作为政绩必要指标。二是强化会计人员素质并创造其用武之地。先是加强包含诚信在内的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其次,建立会计市场,成立会计服务公司,加快会计职业化进程:实行会计从业资格准入制度,经过严格的考试,持有会计证方可上岗;实行聘用制、流动制管理,使会计人员脱离单位制约并赋予高薪,受到打击会计人员实行事后行政补偿,使会计成为人们敬仰和崇尚的职业。

2. 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推进会计信息共享

会计信息是会计资源,更是社会资源,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造假和欺诈。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促进会计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改进信息披露的内容,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规范关联方交易行为及其信息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满足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同时制定专门的法规对会计信息的管理提供保证,让会计工作置于更加规范的制度环境下,促进诚信建设。

3. 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

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这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几方面入手。二是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三是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四是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首先实现会计业务的决策与执行的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财务报告的存放与形成单位的分离;其次做到会计处理过程公开化,保证会计人员不被企业所左右、不受上司所胁迫、不为利益而驱动,清除造假的温床。

4.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违规公司的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在经济处罚的同时加大刑事处罚力度,轻者名声狼籍,重者入狱;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稽查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保证普通股权益,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使之远大于造假收益。此外,政府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等的监督和惩罚力度,这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严、狠、全”,使其无任何与企业“合谋”的动机。

参考文献

[1]高莲盛:会计诚信缺失原因探,《财会研究》2007.1

[2]樊雯霞:加强会计诚信建设重塑会计职业道德,《财会通讯》2007.3

国际评价体系检验中国管理 第11篇

受双十推选活动(十位具价值经理人、十位聚人气企业家)主办方的特别邀请,全球最大的专业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公司(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于2004年开始为该项活动专门设计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评估方案。2005年的推选活动仍由经济学家、管理专家以及资深传媒人士等组成专家评审团,以美世咨询提供的评估方案为标准,综合企业内外部因素甄选后产生“双十”人物。

此方案基于大量的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经验,以及管理和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并结合了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确保评选的客观、公正和公开。“具价值经理人”的评选指标包括组织发展、股东收益、员工凝聚力、顾客满意度、成就动机、战略规划、流程规范、人才培养以及正直诚信等九个方面。 “聚人气企业家”评选标准包括行业领袖或挑战者、社会影响力、人才吸引力以及员工士气等四个方面。所以,评选过程本身也是对中国企业管理与领导力状况的调查和总结,发现规律的过程。这将为中国的企业发展、经理人和企业家的成长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导。

从2005年双十评选的上榜名单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国内企业掌门人具国际视野

推动企业参与全球化经济竞争

2005年,以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和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超大型国有企业和以百度、分众、阿里巴巴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采用海外并购、上市等多种手段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上榜经理人作为企业的当家人带领企业走上国际经济竞争舞台,与世界级的企业同台共舞。通过对这些企业和经理人的深度分析发现,卓有成效的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对经济效益和股东权益的充分关注、内部管理,流程的不断提升和改进是这些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关键因素,也是上榜经理人内在素质得以体现的重要所在。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地域、跨国界经营越来越普遍,当今的企业已经进入战略竞争的年代,战略规划能力成为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企业必须强化战略思维,加强战略管理。在王建宙的带领下,中国移动依托优质高效的网络、强大的规模和品牌优势,于2005年10月成功完成海外并购,使垄断企业走向市场化,通信行业走向国际化;秦晓领导下的招商局集团在2005年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重组,使“百年老店”重现辉煌;阿里巴巴公司在北京宣布收购雅虎中国资产,同时,雅虎公司与阿里巴巴公司达成战略联盟关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上市公司越来越注重给股东回报是责任使然,虽然给股东最大的回报要真正落实到市场上去,还需要上市公司做出更多努力。上榜经理人所属公司已经迈开了第一步,通过平衡短期受益和长期利益,保持公司业务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确保股东权益。王国良所在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规模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目前公司资产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利润年均增长保持在30%以上;在任克雷的领导下,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总保持年均30%的经济增长速度。

WTO时代的市场竞争将转向“管理竞争”,谁拥有“管理优势”,谁就是市场竞争的胜利者。上榜经理人/企业家所属企业充分利用股东、市场、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多种手段对企业实施制约,督促企业经营管理者不断地强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借助国内外中介机构和一些咨询公司力量,在经营体制、管理组织架构与流程、创新机制、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变革、创新与完善。在李家祥的带领下,国航提出了“做主流旅客认可、中国最具价值、中国盈利能力最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航空公司”的四大战略目标,同时,国航引进国际知名的专业咨询机构,帮助企业进行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改革,通过这些举措,确保国航在未来竞争中的应变能力,不断强化管理优势,逐步培育国航在管理上的核心竞争能力。

跨国公司本土化

与国内企业实现共赢

2005年共有4家跨国公司管理者上榜“具价值经理人”。跨国公司实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先进管理理念是他们上榜的主要原因。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50多家来到了中国,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投资战略的重点区域,越来越注重本土化策略,加强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寻找互利与双赢的发展模式。作为微软全球副总裁,陈永正致力于扎根中国,实现共赢:2005年9月,微软宣布将向中软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中软国际注入2000万美元战略投资。10月,微软带动其他知名公司对大连华信进行战略投资,总金额达1500万美元。这一系列举措使微软这个国际公司穿上了唐装,逐步实现本土化;汪静带领高通公司不遗余力帮助运营商、中国厂商等在中国及全球的发展,迄今为止,高通公司已经与一些合作伙伴共同投资了三家公司,其中,德信无线已经在美国成功上市。

外籍管理者进驻中国后因水土不服铩羽而归是不乏先例的,但现在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和员工视野越来越开阔,在逐步的了解、认同和接受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另一方面,外籍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对中国文化和管理模式的了解和学习,而不是武断地照搬他们在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更多地考虑其国际化经验如何与中国文化融合,什么方式既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又能被中国员工接受。作为上榜的外籍管理者之一,SAP北亚区兼大中国区总裁西曼中西结合的管理方式受到肯定。

民营企业最具活力

在市场中把握先机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受政策面限制较少,民营企业家具有广阔的施展才干的空间。上榜的民营企业家均具战略型领导风格,一步步带领其企业走向辉煌。战略性领导具环境敏感性、前瞻性,能够发起和推动变革。

对环境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能够根据市场和环境变化调整经营、管理策略。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董事长张文中果断决定将其500余家卖场的电器销售业务剥离,成立物美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公司高层认为,超市将有可能成为今后电器销售的主导渠道;傅军带领新华联集团收购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格里拉(秦皇岛)葡萄酒两家酒业公司股权,对葡萄酒业进行整合,使集团走向多元化经营。

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管理的提升,致力于通过改革改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如一向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繁的东盛集团在2005年进行了重大战略转移,宣称将停止以东盛集团名义的大规模并购转而进行内部整合。

战略思维、追求利润、提升管理,上榜的经理人和企业家以其独特的领导风格和领导魅力为我们展示了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了帮助管理者塑造管理风格,提升领导和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切实选拔和培养满足当前和未来发展需求的领导人才,美世咨询开发了美世领导力的评估与开发资源系统(LEAD-R,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s),并在中国推出针对不同领导力素质的模块化的“领导力发展系列培训”,正在为企业领导力提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附:

2005 年 10 位具价值经理人 (问卷调查结果)

1 综合评价

1

张庆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

2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

3

秦晓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4

李家祥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5

陈永正

微软全球副总裁

6

汪静

高通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

7

王国良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8

任克雷

华侨城集团公司总裁

9

高群耀

Autodesk 全球副总裁

10

西曼

SAP 北亚区兼大中国区总裁

2 组织发展

1

张庆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

2

秦晓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3

李家祥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4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

5

陈永正

微软全球副总裁

6

高群耀

Autodesk 全球副总裁

7

汪静

高通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

8

王国良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9

西曼

SAP 北亚区兼大中国区总裁

10

任克雷

华侨城集团公司总裁

3 股东权益

1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

2

汪静

高通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

3

张庆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

4

陈永正

微软全球副总裁

5

秦晓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6

李家祥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7

王国良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8

高群耀

Autodesk 全球副总裁

9

任克雷

华侨城集团公司总裁

10

西曼

SAP 北亚区兼大中国区总裁

4 员工凝聚力

1

张庆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

2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

3

秦晓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4

任克雷

华侨城集团公司总裁

5

李家祥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6

西曼

SAP 北亚区兼大中国区总裁

7

汪静

高通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

8

高群耀

Autodesk 全球副总裁

9

陈永正

微软全球副总裁

10

王国良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5 顾客满意度

1

秦晓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2

张庆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

3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

4

王国良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5

任克雷

华侨城集团公司总裁

6

陈永正

微软全球副总裁

7

高群耀

Autodesk 全球副总裁

8

西曼

SAP 北亚区兼大中国区总裁

9

李家祥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10

汪静

高通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

6 战略规划

1

张庆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

2

汪静

高通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

3

王国良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

秦晓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5

李家祥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6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

7

陈永正

微软全球副总裁

8

西曼

SAP 北亚区兼大中国区总裁

9

高群耀

Autodesk 全球副总裁

10

任克雷

管理会计体系研究 第12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会计应该逐步的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 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

(一)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 信息提供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外部经济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和监督提供信息服务, 所以也成为“外部会计”。它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日常发生的经济活动的记录、整理和汇总, 形成相关凭证、账薄, 并定期编制财务报表等若干工作, 为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它主要是通过应用一系列特定的理论概念和专门的技术方法, 对那些源于财务会计、统计和生产经营业务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整合后, 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提供有效经营和优化决策等方面的有用信息, 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编订经营决策、编制计划期预算和实施控制考核。

因此财务会计是一种社会化会计, 其提供的信息是一种社会化的公共产品。管理会计则是企业化或个体化的会计, 它只为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 即所谓的相关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

2. 工作侧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是对于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后的记录和汇总, 以便监督和评价已经发生的经营活动, 考核企业的过去业绩。

管理会计虽然也是对企业过去已经发生的信息进行决策时的依据, 但是它不是为了说明过去而是将其作为控制和考核现在、预测未来的依据, 管理会计的这种特点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也有利于增强管理会计参与企业决策和业绩评价的功能。

3. 会计核算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以整个企业作为会计主体, 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 提供反映企业整体情况信息, 它关注的是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管理会计既可以将整个企业作为会计主体, 它可以根据管理者控制和决策的需要将企业划为几个责任部门, 这些部门是会计的主体, 并且要分别进行预算。因此管理会计的主体是多部门的。会计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与局部进行管理, 同时又要从企业的局部出发, 合理地处理各个部门的矛盾和问题。

4. 会计核算程序和报告格式不同

财务会计中具体经济事项的业务核算程序基本固定, 且具有强制性, 凭证、账薄和财务报告也有规定的格式, 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只采取一种专门的核算方法。

管理会计的具体业务核算程序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 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很多种, 一般他们不涉及填制凭证和记账, 并且对于他们的报告格式也不固定, 它具有自主选择。

(二)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虽说是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的, 他们在各方面存在着不同, 但是他们作为会计范围确有着许多方面的联系:

1. 核算对象相同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然都是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 他们的核算对象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 只不过因为它们分工的不同, 使其核算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各有侧重。

2. 基本信息来源相同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就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原始信息, 只是二者对相同的信息进行了加工的整理所运用的方法不同, 服务于信息需求的对象不同。

3. 目的相同。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然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经济信息, 但他们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务会计在为企业提供财务服务时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内部提供了可靠地信息。这样最终有利于为企业的管理者的决策参考,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通过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帮助企业改善经营者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

二、管理与会计的结合存在脱节问题

(一) 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没有到位

管理会计是会计中的一部分, 它主要是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信息的决策依据, 它是协助企业的管理进行决策的重要一部, 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的作用却没有充分的认识, 他们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他们分不清会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同时由于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企业管理会计在企业的会计应用中很难普遍的存在, 所以思想观念开放的企业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管理会计是需要会计知识的综合利用,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变为具有预测、分析、控制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功能, 因此这样的管理会计工作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就相应的提高, 但是目前阶段我国的管理会计人员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他们的知识层面较低, 忽视管理会计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只具有会计知识, 却对于心理学、分析学等科学没有了解, 同时会计人员的实践经验不丰富, 不注重在企业的管理会计中的经验总结, 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比较低下, 他们不能按照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

(三) 大量数学概念的运用增加了其复杂性

由于管理会计事侧重于对企业经济活动“量”的方面进行规划和控制, 所以管理会计的一切活动, 包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都无不用到数学的概念和方法, 而且从管理会计的发展史来看, 管理会计越发展, 所运用的数学概念就越来越深, 但事实上, 大量数学概念的使用, 不仅削弱了管理会计的可理解性, 而且更增加了其复杂性和模糊性。

三、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一) 加快推广和善及管理会计模式,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现阶段, 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 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而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使得被全盘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1. 解决好中国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

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这与其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水平是相一致的。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 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

2. 实施中国管理会计规范化。

人们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 主要来自教科书, 但教科书的内容体系能否尽可能地规范化, 则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推广和普及应用的程度。同时由于当今世界正处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 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储存、输出等也愈来愈依靠计算机来完成, 而编制管理会计通用软件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会计的规范化。

3. 强调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管理会计挺特别强调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 这样才能符合我国的管理特色, 符合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方式和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法, 应当成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口。

(二) 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企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错位, 导致企业政企不分, 责权不明, 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使得管理会计的许多方法显得毫无意义。政府直接取代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职能, 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投资, 或直接取代企业直接投资。并且政府和政府附属物的企业又不能对投资效果承担责任, 加之在干部管理上, 考核其政绩往往看速度和产值等总量指标, 不注重考核投入产出的效益指标, 管理会计对投资项目进行的投资分析哪怕再正确也无法发挥作用。

(三) 继续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 近几年由于我国的会计专业院校的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 会计教育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我国具有高学历的会计人员的数量在逐渐的增多, 对于现状的分析主要是企业加大了对于现有管理会计工作的认识, 提高了对于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增强了他们的再教育事业。其次, 财政部门充分利用会计年检等制度建立了会计人员的定期培训机制。最后, 我国会计职称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会计人员对于知识的掌握。因为通过职称的评定过程可以促进会计人员对于现有的会计管理工作中问题的思考, 促进会计人员对于会计知识的讨论, 最终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元燮.试论管理会计的准则体系[J].财经研究, 1991 (2)

[2]马雪萍.试论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J].财会研究, 2000 (1)

上一篇:自主机器人下一篇:土地结构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