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厚范文

2024-06-17

子宫内膜增厚范文(精选5篇)

子宫内膜增厚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008年1月至2 01 3年1 2月在外院或我院偶然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厚度≥5mm, 无症状绝经后妇女529例。我院重新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评估和子宫内膜取样进行病理检查。年龄45~81岁, 平均61岁;体重指数 (BMI) 为 (26.4±4.3) kg/m2;子宫内膜厚度6~2 6 m m, 平均8.7 m m。围绝经期持续时间1~1 8年, 平均12年;有生育史503例 (95.1%) , 无生育史26例 (4.9%) 。高脂血症281例 (53.1%) , 高血压84例 (15.9%) , 糖尿病48例 (9.1%) 。

1.2 子宫内膜取样方法

采用Pipelle取样286例 (54.1%) , 分段诊断性刮宫175例 (33.1%) , 宫腔镜取样68例 (12.9%) 。

1.3病理结果

(1) 萎缩型子宫内膜211例 (39.9%) , 子宫内膜厚度 (7.8±3.3) mm; (2) 子宫内膜息肉144例 (27.2%) , 子宫内膜厚度 (10.8±5.6) mm; (3) 单纯型增生74例 (14.0%) , 子宫内膜厚度 (7.8±2.8) mm; (4) 复杂型增生56例 (10.6%) , 子宫内膜厚度 (8.4±4.9) mm; (5) 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 (5.7%) , 子宫内膜厚度 (6.8±1.0) m m; (6) 非典型增生9例 (1.7%) , 子宫内膜厚度 (9.1±2.3) mm; (7) 腺癌5例 (0.9%) , 子宫内膜厚度 (7.8±2.0) mm。5例癌中有2例用Pipelle取样方法, 3例用分段诊刮获得。

1.4 用药、治疗史与子宫内膜病理结果

服用他莫昔芬42例 (7.9%, 42/529) :其中子宫内膜息肉26例 (61.9%) , 子宫内膜萎缩16例 (38.1%) 。有激素替代疗法使用史110例 (20.8%, 110/529) :其中子宫内膜息肉74例 (67.3%) , 子宫内膜萎缩15例 (13.6%) , 增生期子宫内膜11例 (10.0%) , 单纯型增生10例 (9.1%) 。65例复杂性增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行子宫切除术60例 (92.3%) , 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子宫内膜腺癌ⅠA期1例, 其他59例未检测到癌;5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均未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和他莫昔芬治疗。

2 讨论

妇科医生常通过子宫内膜活检来评估无症状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增厚, 对于这些人群是否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分析的529例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 有激素替代疗法使用史、他莫昔芬治疗史, 高体重指数者所占构成比较大。有激素替代疗法和他莫昔芬用药史的妇女容易患子宫内膜息肉, 应常规进行子宫内膜厚度筛查, 必要时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S mith-B indm an等[2]报道, 绝经后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妇女且子宫内膜>5mm者患癌症的风险大约是7.3%, 子宫内膜≤5mm者患癌症风险<0.07%;绝经后无症状妇女, 子宫内膜厚>11cm者患癌症的风险大约是76.7%, 如果子宫内膜薄 (≤11mm) , 患癌症的风险大约是0.002%。从这个角度来看, 如果子宫内膜厚度≤11mm的绝经后妇女没有阴道出血, 患癌风险较低, 子宫内膜活检是没有必要的。但这个分界点是有争议的, 且患者低于此点应单独评估。一项多中心研究[3]结果显示, 无症状绝经后妇女息肉样癌的发病率为0.1%, 而有症状的妇女发病率则高达2.7%;年龄和症状是恶性子宫内膜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中绝经后出血者患癌症的风险为10%, 而在绝经后无出血妇女患癌症的风险为0.9%。因此, 笔者认为无症状的绝经后妇女, 如果发现子宫内膜厚度异常有必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本组的529例无症状子宫内膜厚度≥5mm绝后妇女中, 1例术后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 5例筛查为子宫内膜腺癌。

宫腔镜活检似乎是检测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 但也会受到一定限制。Pipelle是一种安全、廉价的方法, Kazandi等[4]报道P i p el l e活检和分段诊刮在广泛的子宫内膜病变筛查中成功率几乎相等, 但P i p el l e活检可在局灶性病变情况下提供有限的诊断准确率。本文中有2例子宫内膜癌由P i p el l e方法确诊, 与子宫切除术后病理一致。

无法评估子宫内膜取样是指由于宫颈狭窄或技术原因子宫内膜组织不能获得活检或子宫内膜组织少或破碎等, 不能确定恶性或任何其他特定的诊断病变。这是临床医师评估绝经后妇女时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这些妇女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子宫内膜组织, 本组均已剔除。笔者认为, 这些妇女应进行更有效的评估, 尤其是发现子宫内膜变厚时, 进行宫腔镜检查或可及早确诊。

综上认为, 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 (≥5mm) 的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发生率较高, 进行子宫内膜取样筛查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Tabor A, Watt HC, Wald NJ.Endometrial thickness as a test for endometrial cancer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vaginal bleeding[J].Obstet Gynecol, 2009, 99 (4) :663.

[2]Smith-Bindman R, Weiss E, Feldstein V.How thick is too thick When endometrial thickness should prompt biops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out vaginal bleeding[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4, 24 (5) :558.

[3]Ferrazzi E, Zupi E, Leone FP et al.How often are endometrial polyps malignant in asymptomatic postmenopausal women A multicenter study[J].Am J Obstet Gynecol, 2009, 200 (3) :235.

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 第2篇

二、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的占7.5%。垂体腺的促性腺功能不正常,卵巢颗粒细胞瘤也是持续性分泌雌激素的肿瘤。

三、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病变的子宫稍大,内膜明显增厚,有时呈弥漫息肉状。刮宫物量较大,可混有红色光滑的息肉状组织。镜下病变呈弥漫性,累及内膜的功能层与基底层,由于间质与腺体同时增生而不表现出腺体拥挤。腺体大小不一,轮廓较平滑。

四、子宫内膜复杂增生复杂增生的病因与单纯增生大致相似,但由于病灶呈局灶性,可能还与组织中激素受体的分布有关。一般此疾病引起女性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与单纯增生不同的是,病变为腺体成分的局灶性增生而不累及间质。

五、子宫内膜增殖症是由于大量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所致。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多量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可以在长时间闭经后出现持续的出血,临床上可能疑为流产,也可表现为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出血时间可达1个月。

六、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病理检查子宫内膜增殖的程度与出血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厚度3~12毫米不等,有的病例甚至达20毫米。子宫内膜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表面平坦或呈息肉状突起,可伴有水肿,切面有时可见扩张的腺体形成的囊隙。

七、肥胖:在肥胖的女性朋友当中,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因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是因为某种刺激而导致的。

子宫内膜增厚 第3篇

关键词:子宫内膜增厚,阴道超声,病理检查

子宫内膜增厚是临床常见的妇女生理或病理现象, 病理状态下, 多见内膜增生、内膜息肉、内膜癌等。阴道超声是子宫内膜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 具备分辨率高、方便、无创等优点。为了解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疾病分类, 探讨阴道超声对其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选择对本院126例经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并经病理确诊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 (绝经期≥5 mm, 非绝经期≥12 mm) , 后经病理确诊的126例患者, 年龄25~71岁, 平均 (35.6±10.7) 岁。根据是否绝经分为两组, 分别为绝经组24例, 平均年龄 (51.3±9.6) 岁, 子宫内膜厚度 (8.9±5.4) mm, 非绝经组102例, 平均年龄 (33.9±11.3) 岁, 子宫内膜厚度 (13.7±6.8) mm。

1.2 经阴道超声检查

采用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探头频率为5~9 MHz。经阴道进行超声检查, 常规检查盆腔了解子宫大小、宫颈、双附件及盆腔的情况。重点检查子宫内膜, 在矢状面测量最厚部分内膜厚度, 检查子宫内口至宫底的内膜轮廓, 同时测量子宫肌层厚度, 观察宫腔内有无积液。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主诉比较见表1。

2.2 两组的病理结果构成见表2。

2.3 两组阴道超声与病理的符合度比较见表3。

3 讨论

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1-3], 本研究选择子宫内膜绝经期≥5 mm, 非绝经期≥12 mm为增厚标准。

3.1 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表现

本研究中, 子宫内膜增厚在非绝经期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 (56.9%) 及阴道流液 (20.6%) , 而绝经组多数为不规则出血 (87.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77, P=0.04) , 提示是否绝经是该类型患者阴道超声诊断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关于子宫内膜厚度与病变的关系, Tsikouras[4]认为内膜的发病率与子宫内膜的厚度呈正相关。有学者认为, 子宫内膜厚度小于5 mm为界限可排除子宫内膜病变[5], 但也有学者认为根据内膜厚度来排除有无内膜癌变尚缺乏可靠依据[6]。

在绝经组, 多数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病例为子宫内膜癌。根据国内相关报道, 内膜癌不规则出血可以达到89.6%、96.3%[7,8]。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 但非绝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也要引起警惕, 本研究非绝经组有5例 (4.9%) 为内膜癌, 容易与宫腔积血、积液, 分泌晚期的子宫内膜等混淆。

3.2 阴道超声诊断的价值

非绝经组阴道超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不高, 仅为66.7%, 与国内钟倩等[9]相符, 提示阴道超声虽能提示某种子宫内膜病变, 但在具体子宫内膜病变的正确诊断率较低[9]。但是在绝经期符合率高 (91.66%) , 两组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原因可能为:一是绝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临床意义更大, 而患者多因该症状求诊;二是绝经期组诊断结果多为内膜癌, 早期多无明显的症状, 发现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6], 阴道超声对中晚期子宫内膜癌一般能做出正确诊断, 它显示浸润生长的癌组织充满宫腔的光团, 肿瘤液化及积液等更为清楚。研究表明阴道超声对于早期的内膜癌误诊率仍然较高, 原因主要是因为检查者对早期内膜癌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 没有引起高度重视[10]。

但不可否认的是, 阴道超声是具备分辨率高、无创性、方便性等优点, 可以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子宫肌层、宫腔线及宫腔周围的附件情况[11], 尤其对于不宜进行诊刮的患者, 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但应用中需要了解其不足, 对怀疑早期恶变的患者应联合诊刮、宫腔镜等检查手段进行确诊。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可提高早期子宫内膜癌确诊率[12], 也能提高子宫内膜息肉的确诊率[13]。

子宫内膜增厚 第4篇

原因

一、内源性雌激素所致

⑴不排卵:在青春期女孩、围绝经妇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某个环节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可有不排卵现象,使子宫内膜较长期地持续性受雌激素作用,无孕激素对抗,缺少周期性分泌期的转化,长期处于增生的状态。40 岁以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其内膜除了有灶性不典型增生以外,其他内膜80%以上无分泌期;基础体温测定结果70%为单相型。故大多数患者无排卵。⑵肥胖:在肥胖妇女,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因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⑶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是罕见的肿瘤,但在研究统计中属内分泌功能性肿瘤的占7.5%.垂体腺的促性腺功能不正常,卵巢颗粒细胞瘤也是持续性分泌雌激素的肿瘤。

二、外源性雌激素所致

⑴雌激素替代疗法(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ERT):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医学教育网|由于雌激素缺乏而有更年期综合征,同时尚可能有骨质疏松、血脂代谢异常、心血管变化、甚至脑细胞活动的改变等。因而ERT 逐渐被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ERT 单有雌激素,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单用雌激素一年,即可有20%妇女子宫内膜增生(Woodruff 1994),而ERT 的应用,常常是经年不断,甚至直到终生,长期如此,如若不同时联合应用孕激素,将有严重内膜增生,甚或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子宫内膜增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 将其随机分组, 对照组男12例, 女13例, 年龄50~75 (63.5±3.7) 岁;治疗组男13例, 女12例, 年龄52~73 (63.1±3.6)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 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生活干预,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服用阿卡波糖50mg, 3次/d, 再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 控制活动度。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

1.3 观察指标

空腹采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空腹胰岛素 (FINS) 水平。使用超声检查仪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和斑块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TC、TG、HDL-C、LDL-C及FINS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如表1、2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在发达国家的患病率已达20%以上, 并逐年呈递增趋势,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 但不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主要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和糖耐量异常, 统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 (IGR) 。相关研究证实, IGR若未进行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而颈动脉IMT可以推测出动脉粥样硬化和IGR的发展情况[2]。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 胰岛素抵抗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基础, 而两者之间的交叉点则为IGR[3]。确认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抵抗之间的关系, 是由于在糖尿病阶段动脉血管损害比较严重, 主要通过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堆积及糖化进行重塑, 但是在IGR阶段, 这种复杂关系表现的比较明显。也就是说, 在IGR阶段随着IMT增大, 形成胰岛素抵抗可能性越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低于对照组, 且斑块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同时TC、TG、HDL-C、LDL-C及FINS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这说明阿卡波糖联合运动对IGR的干预效果明显, 不但预防或延缓了IGR转变成糖尿病的发展, 也提高了IGR正常糖耐量的转化率, 降低心血管病、高血压的发病率, 因此, 对IGR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选取收治的5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 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25例采用生活干预, 观察组25例采用阿卡波糖联合运动进行干预, 随访6个月后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和斑块检出率。治疗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和斑块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TC、TG、HDL-C、LDL-C及FINS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阿卡波糖联合运动可有效干预糖调节受损情况, 降低斑块检出率, 减轻颈动脉IMT, 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阿卡波糖,糖调节受损,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胰岛素抵抗

参考文献

[1]张凤平.老年人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及干预疗效[J].临床荟萃, 2011, 26 (5) :391-394.

[2]齐昆青, 马丽, 樊永亮, 等.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异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16) :1537.

上一篇:企业创投基金下一篇:现代汉语外来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