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媒体范文

2024-07-07

使用媒体范文(精选12篇)

使用媒体 第1篇

一、新课改理念下使用多媒体的实践意义

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 虽然改变了师生关系,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变的, 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多媒体的使用技能等都对教学起制约作用。

1.把握新课 改精髓 , 改变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等先进理念和先进理论迎面扑来, 各种课堂模式犹如雨后春笋, 课改模范、课改先锋层出不穷, 各种教研课、示范课、优秀课、研讨课等, 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多媒体的使用、小组合作的运用等, 给英语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仍有教师认为:“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应有一桶水”, 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雄厚是关键, 在知识点的运用和拓展上, 教师仍然苦口婆心地讲解, 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做理论上的空谈。为此, 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 改变教学方式滞后、学习方式原始、多媒体使用无效等局面势在必行。

2.走进现代化, 实现备课最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多元化、信息化、快捷化。教师备课也从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到网上查阅资料、整合教学内容、借鉴优秀课件、学习先进理论等, 拓宽备课的知识面, 为课堂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准备丰富材料。

二、走出三大误区, 有效使用多媒体

灌输式教学早应被淘汰, 多媒体、小组合作的运用应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主流, 多媒体、小组合作的有效运用, 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且课堂精彩纷呈, 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 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生命的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 在形势乐观的同时, 现代媒体的使用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部分教师走进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导致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时有发生。

1.过多使用多媒体 , 浪费时间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同时, 教师对于多媒体如获至宝, 每一个环节、每一节课都使用多媒体, 每一个备课的教学工具栏“多媒体”三个字都岿然不动。课堂上, 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取而代之为多媒体的一言堂、满堂灌, 有时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应, 有画蛇添足之嫌。

如教学必修2Unit3的reading时, 将Pre-reading的三个问题也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再训练学生的Skimming, 既然课本上有, 直接看课本更直观、更方便, 用多媒体不乏浪费时间之嫌。

2.使用多媒体, 扬弃传统媒体。在多媒体成为主流的课堂上,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成为必然, 但随之出现又一极端:盲目崇拜多媒体, 扬弃传统媒体。其实英语课堂上, 简笔画、实物、图片、挂图、录音等的使用, 未必不能创新。

如教学“Amazing people”单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时, 分组讨论:What amazing discovery did Howard Carter make?What happened to some of Carters team members after the tomb was opened?在学生充分讨论后的交流环节, 趁学生不注意按下录音键, 然后播放给学生听, 让学生相互点评。这一传统媒体的使用显然将使学生为之一振, 把课堂推向又一高潮。

3.课件“拿来主义”, 重形式轻实效。自从实行了新课改及多媒体的普及, 多媒体成了课堂唯一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被广泛使用的同时, 教师由于种种原因, 课件大多从网上下载, 不做取舍, 不做任何整合, 典型的拿来主义, 认为网上都是经典的课件、都是精品。可是有的课件根本和教材不符合, 也不吻合, 于是就出现使用多媒体时的重形式轻效果的不良现象。

三、把握“二性”, 掌握多媒体使用策略

1.实效性原则。多媒体的使用应突出实效性原则, 也就是使用的有效性, 避免无效或低效使用多媒体。如教材上能看得到的, 就没有必要搬到屏幕上;展示的问题或情境应该与所学习内容相关, 否则, 无效使用多媒体就无意义可言。

2.时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性 , 即指使用多媒体时 , 注意什么时候该用, 什么时候不该用。在做单选题时, 对选择项有争议时, 用多媒体出示四个选项意义的不同, 有助于答案的确定;教学Reading前, 如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 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降低阅读课文的难度。如果这个背景在阅读后给出, 就没有时效性。

总之, 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易出现种种不足, 在使用时, 教师要走出误区。力求有效性、实效性和时效性是多媒体使用的基本策略, 否则, 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王位正.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3) .

使用媒体 第2篇

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的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日常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集中在1-4小时,对传统媒体的接触则逐步减少,有的学生甚至不看报、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和杂志。但东部地区有超过半数大学生还爱看报,比西部地区学生多。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介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3000万,居全球第一。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不仅是我国最活跃的媒体受众群体,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成为我国最具消费潜能的核心消费群体。其媒介使用习惯、媒体和栏目喜爱度以及价值倾向直接影响媒介未来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接触率在持续下滑,不接触的比例中,报纸最高达47.7%、广播为44.5%、电视39.3%和杂志26.5%。相比之下,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则集中在1-4小时,占比61.3%,其中,上网时长在2-3小时的人数最多,占总体的25.3%,还有14.0%的受访大学生每天接触互联网的时长超过6小时。

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传统媒体接触习惯存在性别差异。整体上,女生的传统媒体接触比例高于男生。就广播媒介来说,58.0%的女生接触广播,而男生中接触广播的比例为52.1%;就电视媒介来说,女生中接触电视的比例为63.5%,男生接触电视的比例为57.3%;女生中接触杂志的比例最高,达76.5%,男生中接触杂志的比例为69.6%。

而且中国大学生的传统媒体接触比例存在地域差异。按东、中、西部对调查院校进行划分,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大学生中接触报纸的比例最高为52.8%,中部次之为51.1%,西部最少50.8%。

不同专业的中国大学生的传统媒体接触习惯存在差异。其中,文科生接触报纸比例最高,农科生接触广播、杂志的比例最高,理科生的电视接触比例最高。

谈有“度”使用多媒体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合理运用;优化课堂

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那么,多媒体是否在教学中真正起到了必不可少、画龙点睛的作用呢?在教研活动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课堂:五年级音乐听赏教学《阿里郎》一课中,教师开课让学生听赏《阿里郎》的舞蹈,紧接着又视频播放了关于“阿里郎”的故事,简单的两个提问后又听赏了《阿里郎》的舞蹈MV,连放三个视频下来,就用了十几分钟,影响了整堂课的结构。

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虽然是现代教育采用的先进教学手段,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

1.多媒体课件要实在,不滥用

不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达到教学效果的课堂就不用,以免师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多媒体课件要实用,不花哨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以至于突出不了出示的教学内容。所以,课件忌华而不实。

二、注重多媒体使用的实效性

1.用在创设情境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声为有声,使学生自然进入教材特定的意境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用在重难点解决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通过教师的反复强调或示范练习,才能使学生理解,但这种方式方法单一,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多媒体进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教材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3.用在拓展延伸处,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多了解、多体会,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为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基础。

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优点再多也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好地优化课堂。

参考文献:

[1]苏子青.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07).

科学使用“电教媒体” 第4篇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了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但如果片面追求形式,“无课不用,为用而用”,把“电教媒体”的功能单一化———“高级幻灯机”和“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的操作员和画面的讲解员,这样的“电教媒体”就违背了它的根本属性,即教育性。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有时甚至对正常的教学起了干扰作用,教师的本意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知识点上,可学生的兴趣却仅仅停留在新颖、好看的媒体的浅层面上,学生的好奇心一旦消失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直观的、形象的图形看多了,出现纯文字性的问题时,学生的阅读能力跟不上,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渐被削弱,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在很多时候,电教媒体的演示还代替了学生动手操作,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充当“看客”,教师操作机器的能力是提高了,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却得不到锻炼。“电教媒体”的演示永远替代不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的手、脑、眼等器官协调发展。“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虽已过去,但我们仍应研究“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如何做到真正地有机结合,使“电教媒体”为我所用,真正发挥它的教育性。

多媒体教室使用规则 第5篇

1.上课前,学生提前5-10分钟到楼下排队等候,由任课教师带领,整齐、安静地步入电教室。

2.严禁将与上课无关的物品,如食物、饮料、电子产品,运动器械等带入电教室,不得在桌椅及墙面上写、画、贴、刻。

3.学生未经教师允许不得使用各种仪器,设备。不得在电教室内追跑打闹,不准私接手机等充电器。

4.学生上课时须遵守中学生课堂守则。

5.下课后,课代表带领5-6名值日生,进行桌椅摆放、地面扫除、拖擦地板等卫生工作。经管理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

6.下课后教师及学生务必及时将个人物品带走,丢失自负。

7.多媒体教室是学校进行现代化教学场所,设备成本高,消耗大。不得利用其进行与教学无关的活动。

8.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上课前应向学生强调多媒体教室管理规定。上课期间全面负责教室及学生的管理。中途不得离开。

9.多媒体教室为公共教室,任课教师不得随意改换室内物品,合理使用各种设备,不得私自加装和修改电脑软硬件,非教学需要不允许学生动用电教设备。

使用恰当的多媒体材料 第6篇

这节课的课题是模块五第三单元的project。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老师给学生播放了一些图片,由此导入课文“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反应一般,没有显示出很有兴趣的样子,与我们平时用多媒体上课导入时学生的兴奋反应不一样,可见,学生对于这些图片或是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接下来老师又播放了一段视频,旨在引发学生兴趣,可惜我们都没有看懂那段录像是什么意思。接着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幻灯片上打出标题是“read the article and give the main idea for each paragraph.”正当学生埋头看书时,老师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听课老师面面相觑,不是读吗?怎么变成听了?录音播放完毕,老师就叫学生根据幻灯片打出的表格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形式是学生个别站起来回答。填完空格之后,紧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再读一遍课文,回答一个细节理解题,依旧是点名个别学生作答。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稍加重复在幻灯片上显示出事先设置好的答案,但是这张幻灯片的背景过于花哨,以至于学生在读答案的时候受到影响。接下来就是集体讨论时间,在幻灯片上的问题出现之后,学生就很热闹地讨论起来,五分钟后,老师要求每组学生派代表站起来表述观点,学生的反应还算热烈,看得出预习时是花了时间的。讨论完成后,老师又展示两张图片,但是我们都不知道这次展示的目的是什么。紧接着在距离下课还有15分钟的时候,老师开始讲解知识点。老师的备课很详尽,有词组的归纳、词性的拓展、高考题的链接、句子翻译的练习。但是大概是因为快下课了,在这部分的处理上,老师的节奏很快,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记录下幻灯片的知识点,这样的走马灯似的展示不知道学生能记住多少?

诊断分析:

这节课老师设计的时候框架很清晰,先是课文结构的梳理、

段落大意的理解,然后就是知识点的处理。课堂容量很大,这是借助多媒体上课的优势,可惜这节课所选用的材料有待商榷。

首先,是课堂导入部分。本来用多媒体上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展示影音资料,借助这些材料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这节课这位老师所选用的導入材料真的是很平常,对于这些材料学生并没有显示出很大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接受英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那么,假以时日,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

其次,是录音材料的运用。老师既然已经布置学生读课文并理解,就不应该在这时候播放录音。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播放录音就会限制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的速度,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又跟不上,只会焦急地寻找录音读到哪里了,哪还顾得上理解呢?所以,我认为要么就节选一段作为听力材料加以理解,要么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处理文本材料,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放弃,效果会更好。

在接下来的课堂处理过程中,老师把要讨论的问题及部分答案显示出来,这样直观的感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教学上,而没有转换到新课改要求的启发式教学。比如,在知识点的处理上,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只要老师提供一定的语境提示,接下来的词性拓展、词组归纳,甚至是试题分析,其实都是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就一直在尝试这样做,效果还不错,并且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是小组通力合作之后能解决一些问题,他们的成就感就得到了满足,这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只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稍微多花点时间,把课件的内容做得丰富些,那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了。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老师要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理念,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课堂于学生。当然,凡事不能绝对化。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老师就不要讲解了。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老师的恰当引导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就能巧妙地化解课堂上的尴尬了。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图片、动画、声音、影片等资源将我们的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更多的内容,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使用媒体 第7篇

“Access”一词, 实际上包含接近与使用两个概念, 故“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译为“接近使用媒体权”更为合理, 简称为“近用媒体权”。

那么, 近用媒体权是如何提出的?它的合理使用范围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如何?如何保障其实现?这些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近用媒体权的提出:权利的重新分配

新闻界在发展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最终表现为新闻媒体垄断言论市场, 使公众的自由思想无法畅通地进入公共领域, 导致了思想市场的不平衡。

其一, 新闻界在形成之初就或多或少地存在党派背景。19世纪中叶, 新闻出版的激烈竞争迫使新闻界不得不收敛党派色彩, 转而迎合公众。但新闻界在迎合公众时, 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它的党派色彩, 无法维持各种思想的公平或平衡。

其二, 新闻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乃至垄断, 垄断必然使表达自由成为少数人的权利。以美国为例, 表面上全国有1700家报纸、11000家杂志、9000家广播、1000家电视、2500家出版社和7家电影制片厂, 如果25000种媒体都有不同的业主来运作, 那么这么大的数量基本上可以保障各种不同的政府观点和社会理想的传播, 限制权力的集中。但是, 美国学者本·H·贝戈蒂克安在1983年出版的《媒体垄断》一书中揭露, 现实中, 是50家公司占有全国大多数的报纸, 以及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电影业的主流。而且1987年该书二版时, 已经减到29家;1990年三版时, 减到23家;四版时, 减到14家;1997年五版时, 减到10家;2000年六版时, 仅剩下6家。 (1)

其三, 新闻界痴迷于追逐利润而对思想的自由与否漠不关心。一方面, 新的正统观点如果无法发表或广播, 就无法和有幸发表或广播的观点竞争。另一方面, 新闻界拒绝刊登和广播其不认同, 或为社会不容的观点时, 让思想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实际上很难操作。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媒体对信息和思想市场逐渐形成垄断, 使公众使用媒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持不同意见的人们无法通过使用媒体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就不得不采取游行、示威等极端手段来行使自己的权利, 这样一来, 言论自由所起的维护公共秩序的安全阀的作用就会丧失。如果只有在事态扩大成为暴乱或骚乱时, 媒体才会大肆报道那些一般情况下从不报道的观点, 实际上是在为破坏社会秩序而推波助澜。

这种现实不得不让学者、官员们开始重视公众对媒体的使用问题。20世纪60年代, 美国学者从质疑思想市场论入手, 就是否应为公众创设一种使用媒体的表达自由权利以及这项权利由谁来出面干预,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美国宪法学者巴伦认为, 随着新闻界势力的扩大, 现在的现实是, 不是政府, 而是新闻界, 通过拒绝公众使用媒体剥夺了公众的表达自由。保障公民使用媒体所促进的社会利益, 无疑超过新闻界声称的权利。联邦宪法只有为公众讨论提供充分机会时, 才能行之有效地禁止政府对表达自由的限制。如果只有媒体才能提供这样的充分机会, 法院就必须协调媒体本身的利益和公众寻找机会和手段表达观点的利益。只有当媒体成为表达各种意见的有效场所时, 才能实现表达自由。巴伦的结论是, 应为公众创设一项自由使用媒体的权利。 (2)

巴伦的观点凝聚在文章“《Access to the Press:A New Firs t Am e ndm e nt Right (近用媒体: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 》”中, 首次提出了“近使用媒体权”的概念。1973年, 他又出版了《Freedom of the press for whom?the right of acce s s to m as s m e dia》 (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近用媒体权) 一书, 对这个权利概念进行了系统论述。巴伦认为,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出版自由”所保护的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受众的权利, 而不是传媒企业的私有财产权;在传播媒介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广大受众越来越被排斥在大众传播媒介之外的今天, 已经到了“必须把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归还给它的真正拥有者———读者、视听众” (3) 的时候了。他认为, 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也应该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同时, 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二、近用媒体权的内涵:在发展中延伸

近用媒体权的概念出现后, 迅速在西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 近用媒体权包括了“接近权”和“使用权”两项内容。

“接近权”倾向于出版媒介, 指的是民众以被动、有限度方式, 在大众传播媒体上表达言论, 有“更正权”和“答辩权”两种方式。传播媒体对个人的报导如有错误, 可以写信向媒体要求更正, 媒体收到更正信函后, 必须依照相关法律规定, 拨出一定的篇幅或时间, 刊登或播出关系人的更正事项, 此项权利即为“更正权”。个人对媒体公共事务的报导或评论有不同意见, 则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在公共论坛版去争辩或反复答辩, 即为“答辩权”。

“使用权”则只涉及电子媒介, 是指民众有权跳过广播电视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工作程序, 自行制作节目, 或直接在电子媒体上发言而不被剪裁、压缩、扣押, 甚至可以扩大到人民要求公平分享电波频率, 自行建立及经营媒体的权利。

近用媒体权之所以会包含两项针对不同界质媒体的权利, 是有其渊源的。美国最高法院在保护新闻界和允许公众享有使用媒体权方面, 一直奉行两种不同的宪法原则。对报刊等新闻界, 最高法院强调, 除非报刊涉及诽谤、淫秽等, 否则政府对报刊内容的事先审查、限制和调整, 均属违宪。换言之, 最高法院事实上给予了报刊等新闻界以完整的宪法保护, 以防止政府以实施公众使用媒体权为名控制媒体。但对广播电视等新闻界, 最高法院强调, 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积极调整, 符合第一修正案:公众有权使用广播电视, 以适当接触各种社会、政治、道德、艺术等思想和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法律所涉及的近用媒体权的条款最初主要针对政治人物, 在讨论中, 对象逐渐扩充到整个公众领域, 延伸了近用媒体权的涵义。

三、近用媒体权的使用现状:有限制的自由

近用媒体权虽然逐渐引起全球学者的关注, 但在实现使用过程中却是步履维艰。从各国关于近用媒体权运动的历史来看, 它的实现过程颇为坎坷, 公众对于该权利的追求被屡次剥夺, 针对该权利的法律和政策往往无法推行, 针对该权利的法律条文也很少。

日本的广播法中, 有关于“政治上应公平”、“对意见分歧的问题, 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摆明论点”的规定。但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这些法案却不断受到阻碍。如1972年的NET (现“电视朝日”) 引起的反靖国神社国营化的17个团体代表向NET所主张的应由国家主持靖国神社的观点提出反论的要求, 历经周折, 才终于获取反论的机会。而与此相反, 1971年日本原了协会等组织提出的要求东京“12频道”改变对原子力发电安全问题的不够科学的单方面评判报道, 却最终没被实现。 (4)

在德国, 其答辩权是“限于对事实性内容的事实性反驳, 对意见、判断、议论的反对意见则不予承认。” (5)

事实上, 各国家和地区关于近用媒体权的法律条文也相当少。以我国台湾省为例, 台湾关于近用媒体权的法律条文, 只有4条相关:出版法第15条、广电法第23及24条、选罢法第55条。

出版法第十五条

新闻纸或杂志登载事项, 涉及之人或机关要求更正或登载辩驳书者, 在日刊之新闻纸, 应于接到要求后三日内更正或登载辩驳书;在非日刊之新闻纸或杂志, 应于接到要求时之次期为之。但其更正或辩驳书之内容, 显违法令, 或未记明要求人姓名、住所, 或自原登载之日起, 逾六个月而始行要求者, 不在此限。

更正或辩驳书之登记载, 其版面应与原文所载者相同。

广播电视法第二十三条

对于电台之报导, 利害关系人认为错误, 于播送之日起, 十五日内要求更正时, 电台应于接到要求后七日内, 在原节目或原节目同一时间之节目中, 加以更正;或将其认为报导并无错误之理由, 以书面答复请求人。

前项错误报导, 致利害关系人之权益受有实际损害时, 电台及其负责人与有关人员应依法负民事或刑事责任。

广播电视法第二十四条

广播、电视评论涉及他人或机关、团体, 致损害其权益时、被评论者, 如要求给予相等之答辩机会, 不得拒绝。

有线电视法第五十四条

有线电视之节目评论涉及他人或机关、团体, 致损害其权益时, 被评论者, 如要求给予相同答辩之机会, 不得拒绝。

我国对近用媒体权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学者之间对这一权利的使用研究尚未形成争鸣。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此的相关规定也比较有限, 目前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外, 仅有《出版管理条例》第28条对“更正权”作了规定。

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八条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 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 消除影响, 并依法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报纸、期刊发表的作品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 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当事人有权要求有关出版单位更正或者答辩, 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近期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的,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3号国务院2001年12月25日发布)

虽然近用媒体权的使用现状不容乐观, 但应意识到近用媒体权的实现对公众乃至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其一, 大众媒体以其“第四权利”地位对社会产生显著影响, 接近和使用媒体是实现公众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其二, 公众舆论可以形成对权利的有效监督, 保障该权利的有效行使有利于对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利形成监督。其三, 言论自由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自由表达与讨论有利于社会稳定, 而如果压制或阻止表达自由会给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带来隐患。所以, 社会各界应想方设法保障近用媒体权的合理使用。

四、近用媒体权的保障:在合力中形成正义

仅限制而无保障, 表达自由就会受到铅制, 自由的机制就无从实现;有保障而无限制, 自由会被滥用, 社会公共利益就会遭到威胁和破坏。近用媒体权的实现需要法律、政府、媒体、公众四方合力, 在合力中保障权利的正义价值。

(一) 法律的适用

法律的目的并非限制自由, 而是为了保障更好地实现自由, 并且正义的法律总是实现了自由的价值。在这一点上, 法律成为实现自由的手段。近用媒体权实现必须有法律手段的保障。

近用媒体权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至今, 仍没有以明确的概念被写进各国法律, 具体的权利应用均散见于各种部门法的规定, 所以权利受到侵害或阻碍时难能给予权利主体有效的法律救济。所以, 就近用媒体权而言, 首先应就权利的各种适用范围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其次应该给予宪法层面的保障。

(二) 政府的权利

政府是保障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力量。虽说有这种可能:政府介入新闻界监督实施公众的权利, 会导致政府或多或少控制新闻的内容, 从而造成更大程度上压制言论, 并最终使当初提出公众近用媒体的人所期望的就公共问题的自由辩论, 变成人为造成的被政府控制的假象多元化的观点言论。但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想使用报纸、广播、电视的人远远要比编辑可以提供的版面或分配的频率多, 因此, 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予以类似于每一个人说话、写作、发表这些不可剥夺的权利, 实属无稽之谈。近用媒体权应旨在保护和促进交流, 如政府核准广播电视, 限制它们经营的数量, 以防电波频率混乱, 为的正是促进利用广播电视进行交流。在目前的社会体制下, 只能由政府来实施这一权利保障。

所以, 政府在该权利实现过程中的角色比较复杂, 既有新闻自由所强调的消极不干预, 又有近用权所强调的政府作用, 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 是政府保障该权利实现的重要原则。

政府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宏观控制各种类型媒体之间的比例, 避免某一类型、某一背景媒体垄断和集中, 强制性保持媒体的多元化, 为公众提供多元的声音平台。实行准入管理仍是一条必须的途径, 但随着多元化市场的逐步确立, 准入制也应逐步放松。

(三) 媒体的责任

根据社会责任理论, 规模庞大、成本昂贵的新闻媒体, 实际上是受全民信托而掌握着新闻自由。传媒业主与从业人员无权仅仅发表自己喜欢的东西, 应当确保所有值得公众倾听的意见必须让公众倾听。而从公众方面来说, 在现代社会, 积极负责的公民有被告知的义务, 媒体理所当然地有被告知的权利。所以, 针对新闻界的社会责任这一思路展开, 新闻界在保障公众的近用权方面应当做到:

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公共论坛。媒介机构应当将自己视为公众讨论的公共传递者。传媒巨头应该开设读者来信专栏, 刊播同其自身见解相反的观点, 而不仅仅是发表那些发行者或从业人员同意的观点。

新闻媒体为公众提供答辩机会。如当某人或某一团体在报刊上遭到诽谤或攻击, 报刊媒体应给予基本同样的篇幅, 让当事人反驳或回击。

新闻媒体应履行公平原则。特别是广播电视业主应用足够的时间报道公共问题, 报道必须公平;给涉及公共事务的讨论留下合理的广播和放映时间, 并对公共讨论的各种意见都给予公平的报道。

(四) 公众的诉求

对于公众而言, 近用媒体权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权通过媒体表达不同的主张, 大众传媒作为保障人民传播权的社会公器, 除了满足知情权, 也应该提供公众近用的机会。根据公平的原则, 每个公民和社会团体都有机会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发表自己对于公共议题的想法。

公众要保障自己的权利充分的行使, 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公众要有意识地要求媒体提供充分的空间与时段, 让公民团体对特定公共议题的意见得以详实正确的被呈现。

公众要理性地善用该权利, 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想法, 很有系统性规划与表达出来。

公众尽量以团体意见形式表达。近用媒体权的原则公众是由个人所组成, 公众近用媒体支持个人单枪匹马上阵, 对公共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然而在现实中, 对于公共议题的主张, 往往必须以公民团体, 或意见团体的集体形式发声, 才能凸显其重要性与影响性, 进而引起关注, 达到诉求的目的。

注释

1 [美]本·H·贝戈蒂克安著, 吴靖译:《媒体垄断》 (6版) ,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5-16

2 Jerome Barron.Access to the Press:A New First Amendment R ight.[J].Harward Law R eview.1976 (80) :1644-1647

3 Jerome Barron.Freedom of the press for whom?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75-77

怎样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室 第8篇

1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就多媒体教学在专业课中的运用谈一些认识why使用多媒体教室

1.1 媒体教学能提供多种表现手法

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 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 用图文并茂, 声像俱佳,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 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 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这比以往单靠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来说, 明显会增强教学效果。

1.2 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 丰富的学习氛围

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多种感官的刺激下, 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 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 在音乐的带领下, 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 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 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能体会教学内容, 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 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与性。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 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 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 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 还有其它的方面, 比如音乐的欣赏, 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 都能传递信息, 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习的自学能力, 也能增强师生的交流

由于多媒体教学比以往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较缩, 那么多出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来发挥, 开展课堂活动, 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 构建问题情境, 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 安排必要的练习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 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学习的思维性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而且也能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让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互动, 交流, 这样也能体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作为一种教学反馈, 让老师了解这点是很重要的, 才能更好的安排教学内容。

2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这么多的优点, 但是在

使用的过程中, 它的消极面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所以对于教师来讲How使用是必须要了解的

2.1 使用多媒体教学应适宜

由于多媒体教学所体现的优点, 让很多人误以为它将完全代替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什么课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来教学, 其实并非如此, 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来教学的, 所以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来端正这一看法, 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 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使之成为教学的干扰, 应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 让它们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2.2 使用多媒体学应防止喧宾夺主

多媒体的优点正是它的多种表现手法, 但使用不当反而会把优点变成了缺点采用了过于花哨的形式, 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迁移, 变成主次不清, 喧宾夺主了。这样就不能体现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了, 更不能展示多媒体的作用了。

2.3 教学中应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以前的教学中是教师为中心, 而现在是应以学生为中心, 而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但在使用中, 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仅仅是“教师+电脑”, 这样只不过是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就与我们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

3 当然就功能方面而言, 多媒体在某些方面还是顶替不了传统教学的

(1) 多媒体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教育。多媒体是事物, 而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 无法在感情上与之沟通交流, 更不能从学生表情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2) 对于教师来讲, 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多媒体教案, 而忽略了课文的探讨和摸索教学规律。这样就会导致创新思维的缺乏, 教学观点的落后。

(3) 多媒体教案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在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的过程当中, 学生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多媒体教案的版面上, 更多的忽略教案的主题内容, 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总之, 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 还应看到它们的缺点。我们不能过分依赖, 但也不能一概地摒弃。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 用科学性、思想性、适度的原则合理地灵活地使用多媒体, 使它起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 恰到好处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教室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

高中数学多媒体的使用 第9篇

一,利用多媒体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数学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思维性,学习的内容近乎与现实相脱离,高中数学尤为如此。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教学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使数学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增强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信息量大。以前我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中还要把知识点一条条地写在黑板上。板书过多,既费时,又费力,往往一节课的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自然就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效率自然也不高。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事先可把需要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对所讲的内容自主控制,更甚者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放在学习网站上,课上来不及消化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上网点击查看。这样就免除了教师上课板书的劳累,可节约了时间,增加了上课的内容,让教师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上。其这一优势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显现的更加明显。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可反复利用、可再生资源”。一个课件可以多个老师共享,而且就算内容有改变只需在原先的基础上做调整即可,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百变不离其中”。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三角函数与其图像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像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含参数问题时,学生往往觉得此类问题特别棘手,利用几何画板通过对参数的真正作用,也能够在具体的模拟演示下,逐步领悟到对于参数的分类讨论原则和分类讨论标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3、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使得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而产生理解困难,导致教学参与的弱化、教学活动的不平衡,形成教师课堂讲授的一言堂。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以注意学生的回馈,引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辅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内在认知,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豁然醒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知识体系的沿袭与知识点的揭示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

三、生活信息的汲取

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可以采集有关宣传材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管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如何对每章的有关阅读材料中进行切实宣传,特别是有关数学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而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生往往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频功能,设置情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我们可以利用平面媒体或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信息,设置房产、台风、跳伞、撞车等热门话题的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浅谈课堂教学媒体使用误区 第10篇

一、常规教学媒体过时论

常规教学媒体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比, 其技术含量显然是已经落后了。于是有人就提出了常规教学媒体“过时”的观点, 甚至主张将常规教学媒体弃之不用。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传统教学媒体还具有多媒体尚不可替代的特别功能。例如:投影仪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片的实景放大功能、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 这都是现代多媒体代替不了的。与其舍本逐末求新舍旧, 到不如脚踏实地、就地取材, 充分发挥既有常规教学媒体的作用,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 客观上的现代教学媒体配置短缺和教师操作技能的相对滞后也决定了我们不能盲目舍弃传统教具, 常规媒体也大有用武之地。

二、大屏幕取代黑板论

当前很多中小学在建多媒体教室时, 都把大屏幕放在黑板的位置, 试图以大屏幕取代黑板, 并宣称这是今后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那么这么做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呢?

实际上就是教师事先将需板书内容、教学过程、甚至整个教案制成课件或用视频展示台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用以代替教师现场板书。这样做虽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板书, 使教材的主要内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帮助学生记忆一些抽象、零散的知识, 但是却存在内容死板、僵硬的弊端, 而且教师对大屏幕所显示内容的把握上也不如现场板书随机灵活,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是十分明显的。与此相反, 板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辅助口语表达的文字或符号, 是对教材内容提纲挈领的表达, 也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情景并进行板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使课堂口语表达的效果得到强化, 有时更能起到情景升华的效果。而大屏幕的一次性显示方式, 就显得过于呆板, 难以达到教师讲解与适时显示融会贯通的效果。可见板书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其独特的强化学生认知的效果是大屏幕尚不具备的。

可见, 如果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板书的内涵、结构和作用, 以及与多媒体教学的相互关系, 就可以发现以大屏幕取代板书、取消黑板目前看来还是一个误区。

三、多媒体课件主导论

实践证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可以给教学质量带来质的飞跃,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 因此就片面夸大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认为多媒体课件可以主导教师教学还是有失偏颇的。

现在有的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都围绕多媒体课件进行, 过分追求一种“全程”效果。从教学开始时的“欢迎光临”到课时结束时的“再见”, 包括教师的导入语、过渡语, 甚至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师准备好的问题和答案, 都由多媒体课件一一按顺序展示出来。课堂上师生都围着计算机转, 俨然成了计算机的“奴隶”。任课教师有意无意的已经失去其应有的主导地位, 教学的过程也就成了被动地控制鼠标展示课件, 完全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多媒体课件只能是辅助教学, 它不可能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 越来越多的理科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效果明显的传统实验, 忽略实验的作用, 有失真实和严谨。所以我们在理科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科学准确地进行选题:

1. 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制成课件

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或动画演示把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把复杂的事物简化, 把空间的距离变近。例如:高中物理“电磁震荡”这一节有关“电流的变化、电场的变化、磁场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以及电场与磁场相互转化的过程”。如果单凭教师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透彻, 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抽象变化过程用动画形象直观地模拟演示出来,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将微观的、宏观的、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制成课件

有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平时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宏观或微观上的结构和变化, 将这种题材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往往效果甚佳。因为多媒体课件能通过动画演示 (模拟) 将宏观的事物变小, 微观的事物变大。如:地理学科有关日食和月食的知识;生物学科中关于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知识, 教师讲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听起来也很吃力。如果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 就能够使很难讲清楚的知识一目了然了。

四、多媒体课件唯美论

现在不论是大、小规模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汇报课, 讲课教师备课都很充分, 而且专门制作了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一展示, 学生们都很兴奋, 但课后的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原因何在?就是课件制作得过于华丽, 演示出来的视觉效果超过了课件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 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 有60%来自视觉, 有25%来自听觉。因此, 视听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获取与记忆。但是,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搞一刀切。比如:大多数教师在用演示文稿 (PowerPoint) 制作所谓的课件时, 一些叙述文字、选择题的题干等也非要设置动画效果、鲜艳的颜色 (文字和背景) 、加入一些声音和图形 (小动物、花、鸟等) 以追求有声有色。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好的课件。再如:配乐散文每一幅画面都经过精心构思和拍摄,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 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但只适合于欣赏, 如果用于课堂教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们不是聚精会神地倾听声情并茂的朗读, 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欣赏各种画面和人物上, 根本顾不上品味文韵, 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可能是设计者始料未及的。

因此, 不顾教学实际大量使用动画和声音效果的课件, 只能是画蛇添足, 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特定时间内只能接受最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 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关注, 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何使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 第11篇

新课改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要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然而现阶段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写作内容空洞无神;表达逻辑混乱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教师逐一去解决。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影响学生写作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兴趣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写作充满了兴趣,必然会为写作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和尝试,他们试图在课堂上讲一些小笑话,加入一些有意义的游戏等等,但是这些所谓的努力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近些年随着网络与教学的无缝结合,使得多媒体教学逐渐的走进了语文的写作教学中。多媒体作文教学巧妙的把图片、声音和视频融入到写作的教学中,力图从听觉、视觉等各个感官入手,综合利用学生的身体感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生常常感慨在写作中无话可说,学生硬着头皮写出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没有实际的意义。尽管教师会尽可能的在作文课上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素材,但是通过阅读和板书所传达的信息毕竟有限,学生在如此缺乏信息量的前提下很难发挥自己的潜力,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多媒体却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比如在写题目为《挤》的作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如升学的竞争: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从小学考上初中,从初中考入高中,再由高中考上大学,这一路下来学生都奔波于拥挤的升学大军中;就业的拥挤:大批数量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和海龟拥挤在就业的道路上;地球的拥挤: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当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开始去侵犯植物和动物的领地,逐渐的改变了地球原来的样子。这些关键性的提示不断的开阔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写作视野变得越来越宽阔。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体现,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他也很难写出语言流畅的作文。而多媒体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辟了一条高效而又快捷的道路。例如在写《那一次我真的很棒》时,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拔河比赛、书法比赛、唱歌比赛等耕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并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和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出色表现,在灵感的驱动下,学生们自会充满了表达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为流畅的文笔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

目前的中学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同时在作文题目下面会给予一定的提示,很多学生在文字的提示下并不能想象出其真实的画面,从而影响了想象的效率。这时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为学生的想象披上多彩的翅膀,多媒体可以将简单的提示描绘的丰富多彩,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就如在作文题目《心灵的距离》的后面就有这样一段提示:新来的邻居在家门口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的草坪,为了不踩到这些可爱的小草,新来的邻居选择了绕路回家,在刚到门口时,出来了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太太说道:“我还一直担心新来的邻居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现在我知道我不用担心了。”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偶尔的一个动作和行为都会瞬间为人与人之间架起一个沟通的桥梁,从而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上面这段话在多媒体上就可以表现的更加的惟妙惟肖,三维的动画设计和温馨的对话都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下自然后受到更多的启发,从绿绿的小草中,从邻居怜惜的表情中,从老太太慈祥的皱纹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每一个细微的提示都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话题。

五、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评价

中学语文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作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学生的写,更在于教师的评,可以说学生的写作只是写作的开始,教师评价的水平将直接决定了学生作文进步的余地。因而教师要在作文的评价上花费更多的心思。在多媒体没有出现之前,教师往往是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写上几句评语,教师根本没有时间给每一个学生讲解其作文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很难了解到其他学生写作的情况。但是在多媒体出现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再成为问题,教师可以在每一次的作文课上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细致的评析,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有被评析的机会,同时学生还能分享到别的同学的作文,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扬长补短的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善用多媒体、巧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成为作文教学的有力工具,这样才能将多媒体与作文教学结合的天衣无缝,才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展现出熠熠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高中数学多媒体使用利弊谈 第12篇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的方面

1.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多媒体是最佳工具。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多媒体正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多媒体教学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 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形象、直观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讲授知识, 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去听、看、想, 这样教学轻视学生思维熊力的培养和训练, 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图形交互界面和窗口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尤其有些学生空间想象力跟不上, 教学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比较形象直观。例如, 运用几何画板教学高中数学, 适用于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几何中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运动, 进行一题多变, 还适用于函数问题和应用问题等。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便传递了教学信息, 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3.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 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约上课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由于目前学校课程的压缩, 总课时数减少。多媒体教学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 由于屏幕的快速投放, 可以在短时间播放大量的信息, 尤其是只需要学生了解的一些知识和内容。

4.多媒体教学能减少教师的职业病

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不需要进行板书, 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 还可以减少粉尘对身体的影响, 身体不好的教师可以坐着操作, 减轻负担。同时教师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 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并克服遗忘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一些缺陷

1.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削弱了

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无法互动。学生不过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任务, 学生的节奏跟着教师的节奏走, 同时教学信息量大, 且变换快, 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如果学生课下不进行复习, 教师不进行辅导, 难以消化的知识越积越多, 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影响。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样显然不适合管理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

2.缺少情感交流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过多, 会使课堂缺少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 情感交流是教学要素之一, 传统的板书教学对师生来说, 可以传递非常细腻的、微妙的情感, 而师生之间的心灵直接碰撞所产生的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多媒体技术使课堂交流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但这种省略过程的、静态的、冷漠的交流会导致课堂情感的缺失, 而且抑制了创意思维的产生与健康心理的培育。

3.教学流程不灵活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次序、呈现容量我们都做了整而细的把握、详略得当的安排。但教学设计转化为课件形式之后, 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如同工厂的流水线, 一切已计划设计好, 按部就班的执行课堂教学。效率至上的原则致使课堂教学过分的依赖既定的目标, 目标之外的任何学习经验都可能排除在可控的范围之外。

4.内容保留时间短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 教学内容都是以电脑屏幕的形势放映的, 教学内容放映后, 难以持续保留在屏幕上。而我们有的教师完全放弃了传统教学的板书, 正因为这样, 教学内容像放电影一样, 一节课后, 没有留下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 对这一堂课只有一些印象, 缺乏整体感, 不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不便于总结。

上一篇: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下一篇:日常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