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的商业秘密

2024-06-15

新闻媒体的商业秘密(精选12篇)

新闻媒体的商业秘密 第1篇

商业网站的网络新闻存在问题分析

与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相比, 网络新闻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公信力较低。由于网络传播的信息量超大, 加上求快求新, 商业网站对新闻的处理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要粗糙些。而网络传播技术的自由性和匿名性, 使人们能够任意地散布各种信息, 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较难得到保证, 新闻的公信力较低。特别是电子公告板提供的新闻, 形形色色的受众因各种需要参与信息的发布, 虚假新闻、半真半假新闻泛滥, 甚至谣言和小道消息满天飞, 如“上海将建300层摩天大楼”、“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占8个”、“广西高考状元沦为劫匪”等等。尽管各网站目前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新浪网规定, 发布评论的网友要注册, 并经论坛主持人筛选后才能发表, 但由于精力和财力的限制, 网络新闻编辑没有足够的能力一一追究新闻来源的真实可靠性, 这种现状是网络新闻的一个“硬伤”。 (1)

内容同质化、低俗化。有研究者认为, 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和网络原创阶段, 而当前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大型门户网站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多元, 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 但与此同时, 彼此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它们所用的全国性以及国际性稿件, 大多转自新华社通稿和外国新闻网站, 地区性稿件受地域性新闻资源限制区别也不大, 总体来说, 商业网站的内容资源市场狭窄, 而内容资源市场作为网站运作的主要市场, 其发展的滞后加剧了各网站内容的同质化竞争, 造成“千网一面”的局面。各网站首页第一屏的黄金位置、头条、热点内容区域, 依然是以庸俗娱乐、离奇社会新闻等足以吸引网民眼球、刺激网民鼠标动作的内容为主。如腾讯网, 除“新闻中心”、“财经科技”、“教育”栏目里有部分硬新闻外, 其他诸如体育、视频、论坛、娱乐、音乐等栏目里更多的是以娱乐为主的软新闻。

精品新闻少。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自由选择的信息空间, 也给人们甄别遴选真正需要的信息增加了难度。对于判断选择能力较差的受众来说, 众多的垃圾信息是个严重的干扰。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曾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 相反, 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2) 商业网站传播的新闻虽以海量计, 但称得上“精品”的却不多, 所以, 如何解决受众日益提高的新闻求知欲与网络新闻精品化的矛盾, 是网络新闻把关人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3)

商业网站新闻把关的特点

网络新闻传播的环境及方式较之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有着极大的不同, 网络新闻编辑把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把关制约较少。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把关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制衡, 如政治、法律、市场经济、媒介组织、社会文化和技术等等, 由于网络超媒体、超链接的技术优势以及信息传播的隐匿性和庞杂性, 加上目前政府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机制还不成熟, 尽管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有些地带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网络新闻把关 (尤其是商业网站的新闻把关) 更多的是受市场经济因素的制约, 网络传播环境要比传统媒体宽松开放得多, 这也是垃圾信息、黄暴信息、失实信息在网上泛滥的原因之一。

把关程序简化。对于商业网站来说, 追求经济利益是它们最主要的目标, 新闻报道是提高点击率的重要手段。网站的运营目前还不成熟, 其盈利状况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比, 商业网站往往只有少数人负责新闻采编工作, 其发布新闻的把关程序比传统新闻的把关程序减少了。传统媒体一般有记者、编辑、责编、总编层层把关, 而网络新闻只有网络编辑专业把关, 这种由多层减为单层的把关, 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传统把关程序多, 使得传播出的新闻质量更高, 但这样的多层过滤也造成了传播权的垄断和大量信息的流失, 对受众知情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侵犯。网络新闻的把关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使得传播具有开放性, 但由此带来的新闻质量的相对低劣也是不可避免的。 (4)

“把关人”泛化。这里的“把关人”加上了引号, 指的是非专业把关人。网络提供的是“意见的自由市场”, 网民以各种身份活跃在论坛、博客、播客、电子公告板上, 自由地发布信息, 自在地享受传播权利。按照传统的把关人 (Gatekeeper) 的概念 (对信息制作、筛选和发布三方面控制传播的传播者) , 网民各个都是“把关人”。网络新闻“把关人”泛化了, 他们成分复杂、良莠不齐, 大多没有受过职业训练, 也不熟知新闻信息服务行业规范, 因此尤其需要专业的把关人即编辑把好关。

强化商业网站的专业把关

着眼于新闻量与质的统一。如前所述, 网络新闻的一个优势是新闻的超大容量, 但在新闻的“质”上不容乐观。编辑在把关时应坚持基本的新闻理念, 用严肃认真的态度, 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进行鉴别筛选, 去粗取精, 对于那些轰动的刺激性内容要进行反复的验证, 尽量采用权威新闻媒体的信息, 注意量与质的统一, 打造新闻精品。

既注重对受众的迎合, 又注重对受众的引导。网络传播的非中心性使编辑的传统权威遭到消解, 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依传者的意图来把关。网络编辑一方面要顺应以受众为中心的网络传播的特点, 充分尊重不同受众的个性, 想方设法选择受众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 不能简单地“取悦”受众, 满足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和需要。虽说网站的经营目标就是为了获利, 高的点击率意味着高的利润, 但如果网站为追求高的点击率, 去炒作明星绯闻, 渲染色情暴力, 短时间是可以让点击率飙升, 但从长远眼光来看, 这种做法会使真正有新闻价值需求的网民远离, 就是热衷点击这些网站的网民, 也很难成为网站的忠诚守候者, 一旦有新的网站出现, 其可能马上就会“见异思迁”。所以, 仅仅“取悦”网民不利于网站的长远发展, 编辑还要善于适时适地引导网民, 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理性需求。如一则网络新闻报道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争当村官, 闯出新出路, 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 也对其他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增值。

提高专业把关人的业务能力。网络信息的海量和网络技术的复杂使得对网络把关人的能力要求很高。首先, 网络传播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整合, 网络编辑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不仅要会驾驭文字和有声语言, 还要能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发布系统, 制作精美的网页等等。其次, 网络信息的泛滥, 需要“把关人”具备相当的选择能力、整合能力, 特别是网络专题组织策划能力, 策划网络专题是克服网站内容同质化、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如人民网、新华网等, 经常就近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组织专题报道, 既有背景的历史回顾和相关的各种报道, 又有对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的滚动播出。这种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 正是网络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商业网站可在这方面做出成绩。

商业网站是市场化的企业、公司, 随着它们自身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越来越注重社会效益, 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 把好关, 打造精品, 建立核心竞争力, 提升网站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网站的持续良性发展。

注释

1托马斯·鲍德温[美]:《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 中国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10页。

2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第23页。

3王栾生:《也谈编辑的网络意识》, 《编辑学刊》, 2003年版, 第24页。

新闻媒体的商业秘密 第2篇

商业圈内豪宅的报刊媒体广告投放策略

商业圈内一般楼盘众多,竞争力也较强。所以在打广告的时候楼盘亮点的挖掘也就很重要。

以广州为例,天河北商圈的楼盘众多,其中天誉华庭·伊顿18的个案最为突出。下面我们以它为例做分析。

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天河北楼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天河北的楼价也很难走高。进入今年以来,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打破这种沉寂的局面,天河北路很多楼盘纷纷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调整:或重新进行项目包装,或增强服务功能,或推出特别卖点。调整之后的市场反应不错,很多楼盘的出货量明显有所提升。

重新包装求改变

最先开始“变法”的是天河北路的天誉华庭。最初其项目定位是天河北豪宅,广告强调的只是天河北这个地段再也没其它亮点。该盘自去年10月1日推盘以来,销售业绩平平,并未在天河北路脱颖而出并一段时间滞销。**在该区域激烈的竞争下,该盘发展商为了进一步提升楼盘档次,今年3月将该盘更名为“伊顿18”,**并从外立面、售楼部及部分户型结构、样板房上都对项目做了重新包装,外立面的裙楼部分请了“城市组”进行特别设计。

**聘请外籍人士出任首席大管家,对业主进行“一对一”的服务。

并通过广告投放策略,使销售业绩之得以上升。该盘更名后销售速度大大加快,销售业绩也已经接近一个亿,最多的一天销售金额达到3000多万元,接近50套单位。请看下面的统计数字:

2003年3月份房地产平面广告投放排行榜显示,金碧华府,广告量为238.49万元,金碧花园则以145.69万元的广告量位居第二。而天誉华庭则以127.76万元名列第三。在此段时间内,金碧华府、金碧花园的销售量都不如天誉华庭。天誉华庭是如何做出台此漂亮的成绩的呢?请看下面的分析报告。伊顿18基本资料

占地面积 15357平方米 建筑面积 100000平方米 绿化面积 12000平方米 均 价 7500元/平方米

建筑类型 4栋带中央空调的高层 发 展 商 诚启集团 物业管理 世邦魏理仕

挖掘楼盘记忆点

伊顿18在今年3 月份重新包装推出时,广告一改过去的风格,A、以鲜明的个性创新卖点提升楼盘档次。B、提出打造CBD“黄金社交圈”、空中高尔夫概念。(看下表对比楼盘地重新定位后的不同)天誉华庭 伊顿18 概念 CBD高尚社区 英伦高尔夫概念

广告诉求 在广州的颠峰之作 天河北英伦高尔夫风尚生活 园林 贝尔高林光影园林 无变化

配套 Spa会所、雪茄红酒吧等 增加了高尔夫果岭、高尔夫模拟练习场、高尔夫沙龙 物业管理 普通物业管理 英式管家服务 价格 均价7500 无太大变化

伊顿18重新定位后的主题广告文案: 文字一

一个绅士的诞生

12世纪的一天,一个苏格兰牧羊人用木棍把圆石打进远入的兔子洞,几百年后,由此演变出的高尔夫成流社会的娱乐,并促进了一个伟大的阶层——绅士。

绅士无疑是最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们的谈吐举止,穿着永远无懈可击,是社交界最受欢迎的人,„„在享受生活之前,先学会如何享受。这也是伊顿18创立之初衷。有500年历史的伊顿公学,是英国最高贵的学校,曾培养出24个首相。今天,伊顿精神远渡重洋来到广州,为了广州人的绅士梦。广州今天等待——一个绅士的诞生。文字二

360度开间,提纯天河北的“黄金社交圈” 天河北英伦高尔夫风尚生活,真正的强者不会缅怀曾经拥有,他在乎的是一手掌握自已的未来。在商务高尔夫风靡全球的今天,拥有自已的球场,自已的会所,自已的沙龙,并最终形成自已的“黄金社交圈”,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世界的脚步走得太快,效率就是一切。

1、以时间为序的广告主题

该项目的主题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的,依据项目铺垫期—开盘期—热销期—准现房发售期—会所开放的顺序来展开的。使整个楼盘的形象因主题的连续个性更加鲜明。铺垫期:从2003年3月份的第一个系列广告,项目以“规划一种上流社区的生活标准”、“一个绅士的诞生”、“一个英伦梦想的诞生”„„广告主题来为购房者指出伊顿18产品定位。是专为有钱有品位的人而建的。

开盘期:配合伊顿18的开盘,从3月11日到3月15日展示项目提倡的生活方式,用“英伦高尔夫风沿生活”形容项目高尚的生活品质挑起购房者对项目的关注。引导消费者去体味项目的内涵。[/NeedRmb] 热销期:随着首次开盘销售八千万,制造出的第一波热销浪潮,3月18日至3月23日广告突出表现的是伊顿18的热销情况。

用开盘当天热销的场面配以文案叙述“3月15日,伊顿高尔夫论坛做了一个示范,当日盛况堪称空前绝后。„„”“这只是英伦高尔夫生活代表性的缩影,如果你向住这种生活方式,就加入到这个行列里去吧,其内涵就像一本打开的书,等待你去慢慢解读和铺陈。„„”

准现房发售期:广告主题不再象前期一样内敛,以“超越你思维的极限,别来迟了,别激动。”等冲击性的广告语言展开广告攻势。

接下来的系列广告再次强调了项目所提倡的生活方式,以“花样英伦,盛情绽放”“空中高尔夫果岭,挥杆天河北。”等语言表现现项目丰富的内涵以及销售速度。一直到后期的系列广告都是在前期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可以明显的看出,从伊顿再出江湖之后,所有的广告都很注意用一些实体来填充。虽然提出的只是概念,但或多或少会有相应的一些销售活动及服务来支撑,不再犯之前只提空洞洞概念的错误。

会所开放期:会所的开放也预示着项目的成熟,有实体来充实,也就更有说服力,其所倡导的生活也就更加具体充实。

2、组合强势媒体达到宣传最传佳效果

从伊顿18的客户定位来看,主要是广州的高收入者,如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或是企业高层人土CEO。在广州这个城市广州日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上所刊载的房地产广告量占整个广州市媒体总量的近70%,羊城晚报占第二位,南方都市报占第三位。所以伊顿18的广告以广州日报为主要投放点,同时为了扩大化推广力度,选择了羊城晚报及南方都市报为补充媒体进行投放。表二:

伊顿18广告投放媒体情况

推广阶段 发布时间 投放媒体 版幅 广告主题

伊顿内部认购期 2003/3/9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天河北,邂逅,英国24个首相 伊顿内部认购期 2003/310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 彩色整版 一个英伦梦想的诞生 伊顿内部认购期 2003/3/11 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 彩色整版 没有高尔夫,就没有英伦生活

伊顿内部认购期 2003/3/12 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 彩色整版 全面开启天河北英伦生活标准,就在明天

伊顿开盘期 2002/3/15 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 彩色整版 3月15日,天河北,果岭自英伦空降

伊顿热销期 2003/3/162003/3/20 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 彩色整版 引爆天河北豪宅核心效应

伊顿热销期 2003/4/2 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 彩色整版 生活360度开间,提纯开河北“黄金社交圈”

伊顿热销期 2003/4/25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名门望族,携手英伦(伊顿)之约 伊顿热销期 2003/4/27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花样英伦,盛情绽放

伊顿热销期 2003/4/30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伊顿18,天河北至高交楼标准

伊顿强销期 2003/5/9 南方都市报 报脚(连续4幅不同版面)空中高尔夫果岭,挥杆天河北商务高尔夫会所,开启“一个黄金社交圈”贴心英式管家服务,体现无比尊贵水景光影的皇家园林,尽显英伦风情

伊顿强销期 2003/5/16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居住与黄金社交的互动空间 伊顿强销期 2003/520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伊顿18会所,就是我家的客厅

伊顿强销期 2003/5/25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衣香鬓影天河北,会所落成万人喝彩 伊顿强销期 2003/5/27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会所是家的名片,你的英伦生活至高点 伊顿强销期 2003/6/4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感悟生活之美

伊顿强销期 2003/6/6 广州日报 彩色整版 黄金分割三度生活空间和谐之美 伊顿强销期 2003/6/13 广州日报 彩色2/1版 和谐,是宁静与繁华的平衡

伊顿强销期 2003/7/4 广州日报 彩色2/1版 天河北·伊顿18英伦名流入席计划今天启程

3、组合广告投放策略 从上表可以看出,伊顿在广告投放时选取彩色整版的广告投放量较多,一方面是为体现发展商的实力,一方面是为整版的广告比半版的广告更能吸引购房者的注意力。到了销售后期逐渐采用整版与2/1版相结和,这是因为到了后期已经有了一定量广告宣传积累,只要周期性打一两幅2/1版的广告加强读者的印象就可以达到有效传宣的结果。这也是有效节省广告支出的有效方法。表三:

伊顿·18销售前期广告投放规格组合 媒体 频次 比例 报纸 2/1版 10 14% 报纸 整版 56 80% 跨版和其他 4 5% 伊顿·18后期广告投放规格组合 媒体 频次 比例 2/1版 34 57.6% 整版 20 33.8% 跨版和其他 5 8.4% 4广告周期的按排

针对目标客户主要是金领人土、企业老总的消费群体,他们没有固定工作时间,伊顿·18的广告主要是按排在星期五和星期二两天。

从投放力度来看,广告密度配合楼盘的推广阶段进行的,在2003年3月到6月份广告密度一直比较大,主要是项目刚开盘,需要在短时间内提升人气。其中4月、6月的广告密度最大,是因为配合“五一”这个销售旺季。但因为今年非典的原故,五月份的地产广告打得很少,全部延迟到6月进行推广,而到了7月份,楼盘销售已进入状态,所以广告的频率相对少一些。

在整个楼盘的推广过程中,伊顿的广告虽说不上是经典的,但它经过重新定位,使整个项目重新翻身达到畅销,通过广告从而调动整个项目的启动、热销、持续到整个项目运动过程式,其广告策略具备了一定的借鉴价值。总结

CBD圈市场特点

优点:一般在商业区内交通方便,地段优势明显,配套成熟,商务氛围浓郁。缺点:空气质量较差,自然环境较差绿化较小,比较吵闹,项目占地面积较小。

客户群:一般在CBD上班的人都是白领,能在CBD买得起豪宅的一般都是企业的老总、商业人土等,这些都是非常有钱的人。CBD豪宅的广告应对策略

针对CBD地段的特点在广告投放的时候要注意诉求点诉求的内容,一般在商业圈卖豪宅的人,他们注重的是买的房子能住能商满足他们居住与工作的需求,因为这一类人他们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家里所以需要有很好的服务,他们注重享受,都是有车一族。所以在广告投放的时候要根据目标客户的特点进行投放。

1、报纸媒体的选择

在选择报纸媒体时,可以选用在一些当地主流媒体的报业与商务类的报纸进结合投放,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等商务类报纸。在广州,广州日报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占有广州房地产广告投放寡头的地位,宣传力度较大。另外因为这类客户群大多是商业人土及其工作特点一般都有看商务类的报纸。这样用有针对性的选择报纸媒体能达到有效的推广作用。再有就是这类客户群都是有车一族,所以可以选择在电台播放广告,这比在电视上投放更有效。

2、广告诉求点投放策略

商业大佬的自媒体恩怨 第3篇

王石的江山和“自媒体瞎扯”

2015年末,王石、万科与姚振华、宝能系的对决成为远比雾霾红色预警、全面放开二胎更具吸睛的收官新闻。

万宝之争持续发酵,12月23日,有自媒体发布消息,称万科、王石已认输,宝能进入万科董事会恐怕将难以避免。王石目前的诉求是希望宝能不要一家独大,能联合更多的股东尽量保持董事会的稳定。这家自媒体认为王石认输的根据是一份内部演讲,王石在其中强调两点,万科不实施毒丸计划,也不会实施焦土计划。

报道还提到,王石虽然依然不欢迎宝能,担心其影响万科的长期稳定发展,但是王石也在示好宝能,表示宝能对股权结构的改变,有可能倒逼万科管理层进行改革:肯定了宝能成为第一大股东带来的正面影响。

正当人们震惊于“王石被放弃”、“王石竟肯认输”时,“万科周刊”明确否认王石已认输,称有关自媒体的报道属于不靠谱的瞎扯淡,并贴出王石现场发言纪要。

“万科周刊”表示:王石在拜访瑞士信贷时,与投资者交流,随后就有所谓“内部人士”向媒体爆料。万周君看到的最早报道来自《21 世纪经济报道》,标题还只是《王石:我们愿意照顾宝能诉求》,但子弹飞久了,标题就变成了《王石:万科宝能是一家人,不应内斗》,再飞会就成了《王石认输!表示放弃狙击宝能,从此再无王石……》

实际上,万宝之争爆发,中国自媒体就开始了一场不怎么文明的狂欢,王石的朋友们或明确(比如任志强)、或遮掩(比如冯仑)表示支持,理性媒体人客观分析“姚老师给我们上课了”(吴晓波频道)。刚刚开启自媒体创业的迟宇宙携三篇“十万+”来袭,分别是《并肩而战?别天真了,这是王石一个人的战斗》《王石,你早干嘛去了》《王石复辟与没有人给他做红烧肉的田朴珺》。不过其后又发表《“你要战、便作战!”王石筹得巨额资金,“周一见”》,完全忘记了王石一个人在战斗的自相矛盾的评论,还贴上“重磅独家”标签。

其他自媒体更是360度全方位八卦解析:有的用古文写就《史记·王石传》,起底新闻当事人之《万宝大战之神秘的友军安邦》,深扒陈年旧事的《再读民间神文:如果王石早6个月看到这篇文章,何至于有今天的被动》。《中欧商业评论》学究气十足,在《王石们或许可以考虑这八招》一文中列出连大妈都能背得出来的毒丸战术、牛卡计划、白衣骑士、降落伞计划、驱鲨齐、焦土战术、帕克曼防御术、绿色邮件。《财经》杂志一改严肃财经媒体的作风,以科幻范儿说事:《若王石、郁亮都被赶走会怎样》。更有甚者,以私生活上纲上线,表达一种社会情绪《你抢了年轻人的女友,年轻人抢了你的公司》。至于战投邦与东宫卫率来猜测郁亮反水,王石拜访禇时健、华润漫长的决策体系,牛根生的万言书,万科业主发来的贺电,都让这场纷争甚嚣尘上、难辨真伪。

今年3月,在一次公开采访中,王石曾经表示“自媒体颠覆地产业”。或许待尘埃落定,回顾这段自媒体生存日志,会发现“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标题党的受害人和鸡汤文终结者

被刷屏的朋友圈中,总有几段莫言、白岩松或马云讲出的鸡汤段子,雌雄莫辨真假难分,恩怨情仇冤冤相报。

商业大佬们审时度势,自然不肯错过借助自媒体宣传的黄金期。因此马云的“内部谈话”频繁流出,每一篇都关系到阿里的发展局势;任志强借助微博成功从地产界大炮华丽转身为优雅公知,赢得一票中老年妇女粉丝。

冒用名人鸡汤的大有人在,有人想借名人效应扩散慈善事业,求得更多人支持;有些则借助名人效应将自己认同的某种思想推而广之,以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块垒;还有的借助名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打击对手谋取利益。

马云虽然擅长自黑,也忍不住借阿里巴巴之口表达“马云让我告诉你们,那些话不是我说的”;任志强干脆撒娇卖萌,公然自称是标题党的受害人。除了这些商业大佬,其他鸡汤受害人也各有表达,莫言觉得“网友比我有才华”,白岩松出了本新書《白说》,封面就写着“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

这些无关痛痒的自黑和表白都没能阻挡自媒体的“放肆”,倒是万达老总、“国民公公”王健林终于受不了,送出一记反击。

2015年11月12日,微信公众号“顶尖企业家思维”冒用王健林名义,发布题为“王健林:淘宝不死,中国不富,活了电商,死了实体,日本孙正义坐收渔翁之利”的文章。文章发表言论如“小商家将会全部死光,至少90%的淘宝小店将会死光,剩下10%的淘宝大商家出现绝对的超级价格战,恶性循环”;“淘宝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贪婪,让我们把原本合理的行业搞成了恶性竞争,无休止的恶性竞争”等,3天内该文阅读量突破10万,点“赞”近万。

王健林认为,近4300字的文章,充斥偏见、恶意和诽谤,未经其同意,盗用其姓名,以博得粉丝数量获取利益为目的,使用他的个人肖像,严重侵害了他本人的姓名权和肖像权,并给其所创办的大连万达集团的名誉造成极恶劣影响,极大降低了其个人及大连万达集团的社会评价,构成了严重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王健林将公众号所有者北京韩商互联贸易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对方在其微信公众号连续10日刊登澄清道歉声明,并在6大门户网站以及全国发行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报刊上刊登道歉声明,索赔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新媒体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新商业模式 第4篇

一、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

1. 形势比想象的严峻

在互联网刚兴起时, 有过这样的观点:当初广播没有摧毁报纸, 电视没有摧毁广播, 现在, 互联网这些新媒体也不会摧毁电视、广播和报纸, 各有各的发展。但在新媒体爆发式发展的今天, 如果传统媒体不主动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 完成面向新媒体的整合与转型, 也许有一天真的会没落。

新媒体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人吸引过去。经常收看电视的人和不经常收看电视的人用于收看电视的时间都在变得越来越少。美国的Carnegie公司去年做过一个调查:在18-34岁的人群中, 44%的人至少每天上网看一次新闻, 相比之下只有19%的人每天通过报纸获得新闻。

《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是美国最好的报纸, 但他们的读者量正在日益萎缩。而MySpace、YouTube这些创办不久的网站却如日中天, 访问量年年翻番。

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先生前不久在一次演讲中说:权力正在发生转移, 从我们这些拥有和管理媒体的人转移到正在变得日益挑剔的读者和观众那里。这些读者和观众年轻而富有朝气, 对新技术极其敏感, 不愿意被领导, 并且知道在这个媒体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用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获得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资讯。

我们必须深刻地意识到, 这些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读者和观众, 正是传统媒体较为欠缺的资源, 是我们应当极力争取的资源, 也是一些高端广告客户最为看重的资源。

2. 优势比想象的明显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江湖中, 内容依然重要, 内容继续为王。无论我们使用的终端是电脑、手机还是MP4, 我们希望看到、听到的永远都是有价值、有灵魂的娱乐和资讯。

互联网步入视频时代, 未来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间观看的视频内容还是由专业机构制作的。没有谁比这些专业机构也就是我们这样的传统媒体更知道哪儿有故事以及如何讲故事。网民自制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是有价值的, 但是它们只能作为专业机构制作内容的补充。电视媒体尤其要借助其有着较好知名度或者美誉度的品牌节目在新媒体上扩大影响力, 一流的新闻、一流的影视作品和节目、一流的音乐永远吸引受众。因此, 电视人不会失业, 电影人不会失业, 音乐人不会失业, 新闻记者更不会失业。当然, 不失业的前提是要学会改变。

二、新媒体所带来商业模式的变化

中国和美国在媒体产品的消费使用习惯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对来说版权的意识更为薄弱, 免费的午餐吃得更多, 随着内容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也许会走上一条乃至数条新的商业模式并进的道路。

商业模式的变化有两个方面:如何从媒体的发展中盈利 (HOW) , 从哪些地方可以盈利 (WHERE) 。

美国电视的商业模式是免费与付费相结合, 从免费为主到多种付费方式结合的转变, 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竞争开放的环境下, 新一代的观众正在自主选择, 在这样一种运营权利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我国传统电视经营是以广告为核心的免费模式, 客户投放有偿广告, 观众收看免费电视, 这种模式称之为B2B2C模式, 第一个B是电视台, 中间的B是广告客户, C是用户, 前一个B必须要打动C, 使得C愿意看, 再卖给中间的B, B掏钱, 商业模式就形成了。

美国的电视节目转移到手机上成了付费节目, IPTV是收费的, 收看纽约1频道的新闻要付费, 收看一些精彩的美剧或者真人秀也要收费, 这是除了广告经营之外的商业模式。美国媒体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用户习惯于采用免费网络内容之际, 维持有线商业模式的盈利生命力。有线运营商向有线网络提供付费节目, 双方共享广告营收。如时代华纳推出的“TV Everywhere” (电视无处不在) 和Comcast推出“On Demand Online” (网络无微不至) 计划, 就是希望通过Web向付费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有线节目, 保留其商业模式。这些在国内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发展, 比如南京广电系统推出的互动电视, 通过电视点播和有线电视费收费, 还有电信系统推出的IPTV, 这些按次收费、按月收费或者按照节目包收费的方式成为新的商业模式。

这些变化是个巨大的机会。简单地设想一下, 电视媒体如果能和通信厂商的资源相整合, 将会带来更大的机遇:假如有5000万的江苏手机用户, 10个人中有1个人变成手机电视用户, 就是500万, 每个人每天付1元钱, 一天500万的现金流进, 三天是1500万, 一个月就是1.5亿的收入, 再乘以12个月呢……这是电视广告挣不来的钱, 节目内容就是电视内容的改造、移植, 或是为手机用户专门定制的内容, 成本没那么高, 但能带来更大的收益。新媒体运营的低成本化、收费的便利性、甚至二次乃至三次开发的价值, 足以让电视媒体经营人员兴奋起来。

我们还要注意到广告播放平台的变化, 原来视频的广告只有电视台可以播, 今天电梯、餐馆、酒吧里也有, 网络视频、网络游戏里都有很多广告的因素掺杂在里面, 同时电视分销模式也在发生变更, 原来电视广告是集体收看, 可以根据收视率覆盖人口开机率算出来多少人看, 平均到每一个人身上广告的开销是多少;今天不一起看了, 有的早上看, 有的晚上看, 有的路上看, 广告怎么投放?在个性化的点播消费时代, 整个业态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每个人都会变成电视台, 每个人都是真人秀, 有一天大公司有可能会分化, 各取所需。

三、商业模式导致节目模式的变化

商业模式变化带来了节目模式的变化, 比如真人秀节目。真人秀是一种平民化或者草根化的电视业态。观众可以把喜欢的选手变成明星, 手机短信就提供了这样的互动平台。一场决赛下来, 单场就有300多万元的收入, 比电视广告还挣钱。商业模式的多样化, 电视平民化、草根化的需求, 几种结合起来就创造了真人秀的崛起, 是时代、技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创造一种垂直的整合, 即电视媒体的价值产业链, 跟互联网、手机整合, 一方面是传统电视节目的拓展和外延, 另一方面把电视的影响力平移到互联网、手机上, 在新的平台上创造二轮三轮的付费机会。

北京时间新媒体商业计划书 第5篇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北京时间―不在目前行业内打败竞争对手,而是去创造新而是去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北京时间:非常直观形象、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天生的知名度。将为全球共享“北京时间”提供平台

1、项目简介-摘要◇北京时间(BJTIME TV)是一个正在开创中的电视播出媒体,它将包括电视台、有线频道、网络电视等播出平台。◇BJTIME TV是一个针对西方主流社会介绍中国内容的媒体,它是一个非官方背景的商业媒体。◇BJTIME TV的目标是建成一个以中国内容为中心的新媒体,它将首先在美国落地,并逐步向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扩大落地范围。◇BJTIME TV在美国的落地计划是首先在美国五洲电视台。目前已在美国纽约落实了落地渠道,计划于2010年年中开播,并在开播后逐步扩大在其他城市和地区的落地。◇BJTIME TV网络电视视频网站(bjtime.tv)已经建设完成,将于2010年8月全面上线。◇BJTIME TV的市场定位目前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它既不同于目前已有的一些国际中文媒体,如CCTV)

4、凤凰卫视等,也不同于官方英文媒体(如CCTV-9等)。面向西方主流社会、介绍中国、非官方商业媒体的特色使BJTIME TV成为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媒体类型。◇BJTIME TV主要介绍中国。区别于中文国际媒体(CCTV-4,凤凰卫视等)区别于西方媒体(目前西方没有中国内容的媒体)区别于官方背景的英文媒体(如CCTV-9 面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非官方商业媒体北京时间(BJTIME TV)逐步向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扩大落地将在美国五洲电视台实现落地

1、项目简介-北京时间面临的机遇目前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私人媒体价值缩水,有些媒体急于出售出租,这给北京时间在美国的落地带来机遇,使得北京时间落地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并且获得价格的优势。当前北京时间迎合了”中国资本购买美国战略资产“这一大的战略环境。机遇

一、北京时间进入美国落地是当前的一次战略行为机遇

二、中国的国际化企业打造国际媒体的机会国际上的媒体被企业垄断已经成为国际媒体的惯例,比如美国75%的媒体被控制在四家企业之下。北京时间中国有远见的国际化公司提供了一次机会,共同打造一个以中国企业为后盾的国际化媒体,为下一步中国企业的真正国际化开辟道路。机遇

三、中国在国际的地位被世界所认可“北京时间”从一个区域性的报时的名词,转为一种地缘政治的象征,它的意义在这里。而世界高峰会议上,以前是日本的“东京时间”,而现在被“北京时间”所取代。“北京时间是中国全境使用的标准时间,而“北京时间”在国际场合中出现则是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一个象征。2009年春天的伦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历史走到今天,“北京时间”登上了舞台,并且她那炫目的舞步,正在向世界舞台中央迈去。◇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2009年春天的伦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历史走到今天,“北京时间”登上了舞台,并且她那炫目的舞步,正在向世界舞台中央迈去。开启了现在是“北京时间”新的历史长河。3.市场需求分析◇目前在西方世界,还没有一个通过市场运作的客观、全面介绍中国的媒体。一方面,中国的官方媒体还没有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另一方面,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有片面,致使西方社会缺乏了解中国的渠道。◇由于中国经济地位的快速提高,西方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的现象。同时,中国需要提高软实力,需要加大国际推广力度。中外双方的这一双重需求产生了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空间。北京时间就是发现了这一市场空间,它要成为一个双向服务的媒体:一方面为西方主流社会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媒体,一方面为中国的品牌和产品的国际推广提供向外传播的媒体。◇美国五洲电视台是首家在美国开播,以全面介绍中国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频道,北京时间与其合作宗旨是“把中国带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有关中国经济、民生和文化、历史的节目。它通过卫星平台进入Dish Network网络,覆盖1500万美国家庭用户,并将逐渐进入美国其它有线电视网络和欧洲、拉美等地区。西方关注中国的程度提高市场需求中国需

新媒体的商业属性及其政治效应 第6篇

中国互联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现规模。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3年7月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上升至78.5%,规模达4.64亿。早在2008年,中国就已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中国无疑也是世界上使用新媒体人数最多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新媒体使用却具有一些中国特色,最为明显的是它的泛政治色彩。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学者Bill Dutton最近做了一项关于全球互联网价值观的国别比较研究,他的调查表明,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网络用户在内容生产的数量(发帖量)上远远超过西方国家,每周发表政治看法的数量是美国人的两倍以上。的确,在西方充当社交工具的私人属性明显的网络应用在中国变成了一个媒体属性的东西,以至“众声喧哗”:网络曝料、 人肉搜索、舆论监督、公共启蒙、参政议政等都借助于新媒体得到呈现。这一点在微博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微博承担的功能远远超出了一款社交媒体。微博反腐、微博议政、微博问政一度成为中国网络生态和政治生态中的重要景观,也让网民狂欢,让公共知识分子为之乐观。继微博实名制之后,新一轮的网络管理随之而来,看似风光无限的微博大V瞬间垮塌。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8·19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后,我们看到,各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的管治力度。如在集中了全国90%重点网站,互联网流量占全国70%以上的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必须把网上舆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克服‘不能管’、‘管不了’的错误认识,积极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切实加强

网络管理。要借鉴社会管理经验,把宣传力量、管理力量向网上延伸,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尽管分析互联网之于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有多种视角,但简单的“国家社会”或“技术-结构”的二元分析框架显然是不够的。在笔者看来,我们需要回到对新媒体属性的基本认识。新媒体首先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存在的,从这种媒介技术的发生发展来看,它有两个属性:一是商业属性,二是政治属性。这两个属性相互关联,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新媒体技术在发生阶段是商业属性,发展到后来就具有了政治属性。商业与政治的二元合一恰好构成了互联网技术的正反两面。而从新媒体的经济属性去观察其政治后果,对于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规制有所助益。

“客户端”与“公众号”:新媒体的赋权与身份变换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构筑的世界使我们多了一个身份--网民。新浪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数已超过5亿。与此同时,中国的微信用户数量也迅猛增加,目前已超过4亿,2013年底有望超过5亿。网民们在使用新媒体应用时,通常需要下载一个“客户端”(Client)软件。显然,在新媒体的程序设计中,我们用户的身份被定义为是一个“客户”;而在玩微信时,我们也会关注一些面向非特定用户的“公众账号”,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份似乎又是一个“公众”(public)。新媒体因此赋予了我们两重身份:客户身份与公众身份。从术语上而言,这两个身份略有不同,前者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可以称之为经济身份;而后者可以纳入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范畴,是一种政治身份。在使用新媒体的实践中,网民的这两个身份可以相互转化。正如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区分“注意力集合体”(attention aggregate)和“公众”的区别一样,“当一个人企盼他想要的东西能影响公共政策时,他就从注意力集合体的成员过渡到了公众成员”。正是网民身份的这种“易变性”,使得新媒体产生了一系列社会性后果。

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认为媒介具有“身份和地位赋予”的功能。传统媒体赋予我们的是受众身份,我们是读者、听众或者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其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这种“服务”有时候其实是一种强制性的灌输,但我们只能接受,既难以反馈,也无法用脚投票。与传统媒体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媒体的出现一开始就赋予我们以“客户”身份。因而其服务意识远甚于传统媒体,对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也更为敏感。事实上,这正是新媒体能够打败传统媒体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媒体中没有得到实现的“服务客户、满足客户”的宗旨,在新媒体的发展中得到了真正的贯彻落实,这也正是新媒体不断创新的驱动力所在。

作为一种媒介技术,新媒体是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引入或仿制,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媒体的商业属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它没有传统媒体所肩负的政治使命与历史包袱。新媒体才是真正的市场驱动、需求驱动的媒介技术。它为何要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原因很简单,因为用户就是生产力。新媒体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经济,注意力经济。美国学者伯纳多·A.胡伯曼在《万维网的定律--透视网络信息生态中的模式与机制》一书中指出:“数字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冲击我们感知的信息洪流,维基和基于万维网的社会网络带来了新的信息交往模式,它们正在转变着人们注意力分配的方式。”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下,新媒体必须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上下功夫:如果某一种媒介技术形态或组织模式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契合了用户的需求,那么它就会在这一领域受到欢迎,也会给自己带来商业利益。从网络论坛、BBS、搜索引擎到电子商务网站、博客、微博、微信,以及目前正处于挑战者态势的易信等,都是这样一种技术创新。“客户”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新媒体只有服务好了顾客,才能赢得竞争。

现代媒体:文化经典背后的商业欲望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媒体,媒体文化,消费时代,商业欲望,意义消费

传播实践与时代需求的匹配与契合, 报道理念与报道形式的互动与对应, 一直是现代媒体所尊崇的原则之一。媒体与消费的关系并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 而是伴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和新兴消费理念的出现而衍生出来的新型姻缘关系。在媒体文化与大众消费充斥社会的今天, 将二者的内在根源性有机结合, 既切合了当代消费社会的实际状况, 又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可供反思的依据。在媒体的表达中, 喧嚣的视听主导着信息的流通, 进而以绚丽的姿态介入人们的生活。“媒体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也是声色犬马之事:起源于西方, 含有吸毒、同性恋主题的MTV沉溺于宣泄和叛逆, 捉摸不定的意象让你的每一个毛孔都感受到袭击。同样是来自西方, 脱口秀明星们的口无遮拦让传统的媒体发言人哑然失色。”在媒体的世界里, 沉默早已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声色犬马的表达方式独霸着人们的试听, 也影响着人们消费观的转变。

一、现代传媒:传统媒体的华丽变身

媒体自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显示出征服世界的极大野心。它把现实世界的一切镜像都拷贝进斑斓的视听中, 并通过不断满足受众的喜好来维系自身的成长和成熟。也正是在这种高调的迎合下, 传统媒体完成了自身华美的转变。从纸质媒体到传统的电子媒体再到网络媒体, 媒体的演变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介入人们的生活,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认知。

与传统媒体相比, 现代传媒更富野心, 它征服了人们的审美喜好, 驾驭整个社会舆论的走向, 在此基础上左右着人们的生存以及生活方式。当代媒体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霍尔 (Stuart Hall) 曾作过如下分析:“无论是就质或量的观点来说, 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 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和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是就经济、技术、社会与文化资源来看, 大众媒介所能够控制的部分, 比起目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 其素质优越了许多……这是现代媒介的首要的文化功能: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社会影像, 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实体’, 产生认知, 透过这些, 我们也才通过想象建构他们的及我们的生活, 使之合并为可资理想的‘整体的世界’。”

中国的新闻业自从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 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受众和消费者虽为同一群体, 但在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背后, 却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两种不同的传播理念。后者除了渴望获得信息外, 还希望能够利用媒介的影响力介入现实生活, 从而获取经济和文化上的回收。

现代传媒创造了与以前时代迥然相异的言说方式, 并向所有人开放。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与日俱增, 仿佛人人成了艺术家, 人人成了信息源。新视听媒介横扫其他领域, 把诸如文学、音乐、经济等专业图解与统摄起来, 建立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而又相依附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可以从事“类现实”的生活交流, 可以感悟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 甚至可以弥补消费者在现实世界的种种欠缺。

二、媒体文化的“造神”功能

1957年, 罗兰·巴特将其在《新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 以《神话集》为名, 这些专栏文章主要是以当时的各种社会现状和时事为主题的感言。文章虽然表面上内容指涉繁多, 所提出的观点也不一而足, 但是他们相互之间却有着内在的渊源, 那就是对广告和大众传媒等制造的类似神话的现象进行剖析和批判。罗兰·巴特可谓传播史上第一位将媒体与神话相联系的人, 在这一联系中, 他着重分析了媒体的强大作用, 将备受世人瞩目的现代明星、社会时尚归功于现代传媒的“造神”能力, 就这样使媒体与神话不期而遇。在今天, 传媒的影响力依然延续着昔日的辉煌, 甚至在更广的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都在媒体的影响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回望传媒报道手法的发展与变化, 它所呈现的是一个一脉相承、顺从社会的轨迹。实践的推演、理念的进化以及二者之间的交织互动使现代传媒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也因此使它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传媒的“造神”功能除却技术的因素以外, 更多地还是和它精巧的传播方式有关。

首先, 现代媒体以一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虏获了大多数受众的芳心。它时刻以受众为中心, 受众喜欢什么, 媒体便会大批量地生产什么, 当一种物品或理念渐成往事时, 大众传媒会不失时机地打造出另一种新兴的节目方式, 并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使之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因此来续写神话的传奇。另外, 在交流方式上, 现代传媒还大量打造“受众做主”的表面态势, 利用短信参与、媒体互动等新兴技术让受众感受到主体价值的实现, 瞬间的温情关怀换来的是受众持续不变的好感与关注。

其次, 媒体文化的“造神”功能, 更是与它的内容不无关联。现代媒体用高科技的手段创造了一个肖似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 它涵盖许多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信息, 受众可以以一种日常化的渠道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尤其是网络的诞生, 它更是带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现代传媒具备了“上帝”的特质, 受众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被传媒牵着鼻子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受众一方来考虑, 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创造神话, 这与受众的心甘情愿也不无联系。“自从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以来, 今天的媒体文化提供的仍旧是短暂的心理满足, 而大众也基本明了自己在媒体文化中获得的快乐的缘由, 在这一点上, 双方是共谋的, 即将受蒙蔽的快乐转换成梦幻的快乐或象征性的快乐。”这正体现了大众传媒即使有商业目的, 也难免被受众所肯定的缘由。

三、现代媒体的消费引领

现代媒体用一种亲民的姿势架构起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的脉络,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人们在面对现代媒体时, 除享受精神愉悦之外, 更是沉醉于它所编制的文化经典中, 逐步对它形成一种信赖和崇拜, 这也给大众传媒的消费引领提供了机会。当下,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消费引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第一, 信息的重复传播。大众媒体发展到今天, 它的枝叶已经蔓延到社会的整个角落。铺天盖地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宣传标语以日复一日的姿势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大众传媒想要达到某种目的, 总会软硬兼施地不断向受众灌输, 直到喜欢与不喜欢的人全都习惯为止。作为平面媒体, 《竞技场》 (1986年英国创刊的第一份为男性办的杂志) 总是鼓励男人们进入消费的仙境, 许诺只有加入的人们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快乐。杂志上的文章还会“刊登出购衣系列, 泄漏出一些热门信息, 比如在哪儿可以买到鞋舌头里面可以放一分钱的那种一脚蹬穷汉鞋。真皮飞行夹克和厚帆布裤子, 需要知道专卖店在哪里。这些文章提醒读者, 他们应该避免闹市区主要干道上的大商店, 什么样的顾客都到那儿去。他们应该花点时间到货真价实的零售店去”。在这些批量灌输而又华美风趣的措辞感召下, 大量的成年男性们在随手翻阅杂志的同时, 也捎带把这些看似无意的理念储存在头脑中, 待到时机成熟, 便会把这些理念释放到日常的消费行为里。

第二, 明星代言。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引领或者说带动消费, 它所运用的最大动作之一就是明星代言。事实证明, 这种身体的商品化策略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在当代, 运用明星代言的方式引导消费, 它的目标群就是那些富含激情而又具有购买能力的年轻人。首先, 它的目标定位敏锐而准确。年轻人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备性格上的可塑性, 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事物的影响, 尤其是当自己喜欢的明星向自己传达意见时, 他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就会随波逐流。其次, 明星代言的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利用明星的公众性来加深受众对产品的印象, 由此来达到销售的目的。

第三, 媒体文化引导消费的更为隐蔽的一种方式, 是时尚的引领, 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的消费。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今天, 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奢侈的资本, 拥有了足够引领意念消费的文化, 所以大众传媒才会不失时机地占据消费文化的市场。当身着嘻哈服饰的追风少年们溜着滑板急驰过街头时, 有几个人是在真正体验运动的快乐?相反, 他们更多地是在追寻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使他们满足并愉悦, 而这种追求的诞生或多或少的都要挂靠在媒体的鼓动上, 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并不是现实, 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

大众传媒不仅告诉人们应该购买什么样的商品, 还教导人们应该如何去生活。伴随着产业时代的到来, 现代传媒的商业诉求也更加地明显和频繁。当时尚白领们下班后成群结队地赶往酒吧或舞厅时, 他们所体验的只是一种受到媒体所蛊惑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生活方式与实际的日常需要并无多大关联。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 而它们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以往人们的生活态度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 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在接受大众传媒的诱导, 追随时尚, 变化多端。

参考文献

[1]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2] (英)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 (英) 弗兰克·莫特.消费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新闻媒体的商业秘密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商业模式

一种媒体的出现并不能导致另一种媒体的消失。广播的出现没有使报纸消亡, 而电视的出现也没有使广播消亡。同样, 今天新媒体的出现也不会导致传统媒体消亡。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是共同生存, 共同演进的关系。

“基于网络生存的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的概念和更广意义的新媒体的概念。本文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 主要讨论的就是新媒体的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生存。

一、Web1.0:海量信息存储与传输

Web1.0技术催生了以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大型门户网站和以百度、谷歌等为代表的搜索引擎。

1、它极大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输有限性的局限。受众对媒体的信息依赖逐渐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信息高速公路”这个词并不准确, 它只指明了速度快, 却没有说明容量大。而这些新媒体克服了时间、空间和容量的限制。

2、改变了受众信息接收方式。受众由被动接收到主动搜寻、登录。这又直接催生了以百度、谷歌为首的搜索引擎的出现。作为一种互联网使用工具, 它降低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 同时为大型门户网站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当然在信息搜索方面, 它精确性和准确性还不够, 未来搜索引擎会不断智能化、精确化。

二、Web2.0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

Web2.0即web1.0+信息传输的交互性。在web2.0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代互联网媒体, 有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和以阿里巴巴和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

1、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主要锁定信息流。腾讯是以web2.0技术为基础而搭建的一个交互式信息平台。虽然新浪也是做信息流, 但是主要是信息海量存储和传输, 而腾讯主要是交互式信息平台, 满足了使用者社会交往的依赖, 这个在传统媒体是普遍缺失的。

2、以阿里巴巴和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主要做物流。使使用者对互联网媒体产生消费依赖。

第二代互联网媒体特点: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信息传输模式。媒体使用者直接参与信息生产, 使信息传播真正实现交互性和互动性;使媒体深深嵌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进一步推进了媒体的社会结构化。

三、主要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

媒体的发展与其商业模式息息相关, 必须关注这些媒体的商业模式。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主要靠广告、其次靠发行。大部分杂志因为市场不集中, 广告商不愿投放广告, 因此很多杂志主要靠发行, 而不是广告。那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又是怎样进行运营呢?

1、新浪等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新技术, 老模式

新浪的商业模式总的来说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 做传统媒体公司。技术是创新的, 盈利模式是传统的。以低廉的内容甚至免费获得的内容来赚取广告费, 广告收入是其主要盈利构成。新浪是传统媒体的基因, 这种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 会遭遇困境。新浪近年来年盈利无法突破, 主要就是因为其传统媒体基因, 是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 即靠广告营收。新浪目前很成功的一个产品, 新浪微博, 是新浪寻求创新的一大突破。新浪在微博上投入很大财力人力, 却没有盈利, 还是传统媒体模式, 并没有创新商业模式。个人免费注册新浪微博, 微博有传统媒体中的意见领袖, 其他人都是粉丝, 只有意见领袖有众多粉丝有发言权, 而一般人的言论无法产生影响。所以新浪微博还是传统模式一对多传播 (意见领袖对粉丝) , 而不是多对多传播。同时政府、企业完全免费注册新浪微博, 局限了自己盈利的来源。正确的模式应该是个人免费注册微博, 新浪借此扩大其影响力, 然后吸引企业, 对企业微博进行收费。新浪微博本来应该是社交平台, 但它还在按传统媒体的模式来做, 而不寻求转型。总之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营收结构总体构成要素都较单一, 创新性不强, 与传统媒体盈利较为接近。

2、百度等搜索引擎商业模式:老模式, 新方法

最先做搜索引擎的虽然是搜狐, 但后来搜狐转做门户网站, 而百度则靠搜索引擎获得成功。

(1) 百度是第一代互联网媒体, 仍然是传统媒体模式, 即卖广告。但与传统媒体不同, 百度广告通过强大的后台分析技术来帮助广告主寻找目标受众。传统媒体只提供给广告商时间或版面, 但不管其能否找到目标受众。而百度搜索不同, 针对每个用户的不同需求, 推送不同广告, 是比较精准的匹配。所以百度传统媒体商业模式没变, 但改变了广告投放方式。

(2) 广告主购买关键字来投放广告, 每天可以随时增减关键字, 随时可以更换广告。传统媒体一经投放, 广告很难更改。而在百度上, 广告主可以根据效果随时更换关键字。

当然随着搜狐、人民网、新华网都开始着力做搜索引擎, 这块市场会被更多企业瓜分, 而百度沿用的传统商业模式也需要转型。

国外的知识金字塔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数据-资讯-知识-智慧

百度:数据走向资讯;但还没有实现从资讯到知识。

强大的数据存储-数据抓取形成资讯-进而分析, 形成知识。而百度要做的就是从资讯到知识的转化。例如利用所有财经资讯分析股市走向, 而企业愿意花钱购买这些重要知识。

(3) 腾讯:海量信息流+交互式

腾讯主要做信息流, 与新浪不同, 腾讯是海量信息流+交互式;而且腾讯在做媒介产品满足使用者的同时, 也获取自身利润。腾讯以QQ起家, 模仿新浪, 做微博、微信。模仿淘宝做电子商务。互联网第二代媒体, 有了互联网基因, 就从腾讯开始。

(4) 淘宝: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商业模式

网络购物从卖书开始, 风险较小, 书即使是盗版, 但知识不假。而如今随着网络购物越来越流行, 交易物品也涵盖方方面面, 甚至直接把商场移到网上。网络购物价格低廉, 是因为它省去了现实商务中很多成本。可以说, 互联网核心技术在西方, 但使用得最充分的是中国。淘宝有自己的搜索引擎, 有自己的商城, 有网络支付方式, 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商业模式。

四、新媒体盈利模式特点及未来发展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严格说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传统媒体是单边经济, 卖内容、卖受众。而网络媒体属于双边经济、平台经济的范畴, 至少有两个特点:

1、有无限的延展性, 这个平台可以搭的很大。淘宝:淘网-淘宝网-天猫商城。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每个媒体都可以延展, 新浪也必须延展自己的平台。

2、双边经济、平台经济不仅仅为媒介盈利, 同时第三方使用者在他的平台上有足够的获利能力, 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开网站赚钱。与单边经济有很大区别, 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盈利空间大, 有无限盈利的能力和空间。游戏可以赚钱、网站可以赚钱、会员可以赚钱等等。比如网易、搜狐盈利中游戏占了很大部分, 而新浪只卖广告, 其他都不盈利,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网络媒体如果沿用传统媒体商业模式, 盈利空间有限。目前能最大化做信息流的是腾讯, 最大化做物流的是淘宝。成功与否主要是思考是不是把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最大化了。其次是不是把新媒体的双边经济、平台经济的优势最大化了。

参考文献

[1]张金海, 林翔.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的构建[J].现代传播, 2012 (8) .

[2]伊一捷.腾讯, 开放是一场革命[J].计算机世界, 2011-6-20.

数字技术下电视媒体的商业模式创新 第9篇

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在给我们带来震撼的同时, 也带了很多思考。这是英国的发展简史, 也是世界发展的一个缩影。从铁锤铸造五环到用Internet联系办派对, 世界在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需求等等也在不断变化。数字电视、网络电视、wifi的普及, 电视传媒市场已经由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 数字技术的推广, 必然会打破我国现有的电视媒体格局, 促使电视媒体行业工作方式的转变, 我们需要做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勇于抓住机遇。

1 数字技术——电视媒体面临的新挑战

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 数字技术的出现从根本性的颠覆了传统传媒的传播形式。人们不再是只能抱着电视机等待喜欢的电视节目, 通过IPTV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看视频, 享受电视节目, 所以电视机已经罢黜电视节目的唯一载体的地位。地方电视台强档热播剧已在各大视频网站排上前列, 边看奥运边吐槽的人们已不在少数;特别是i Phone, i Pad和Android兴起, 手机电视也普遍化, 可以让观众随时随地接受视频服务。总之数字技术在近十年来的发展颠覆了电视媒体的工作方式和营运模式。

在我国, 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始终是重要盈利方式, 一般可以占到传统媒体主营业务收入的80%以上, 电视节目互换和政府拨款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有时组织活动还会出现亏本情况。总揽我国电视媒体的现状, 可以发现目前电视媒体行业正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各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 这就产生微利化和可替代性的趋势, 所以其影响力、覆盖面和渗透率会不断下降;二是不同于持续放缓增长的传统电视媒体, 新兴媒体, 像数字电视、网络、手机电视、i Pad移动电视等数字技术的异军突起, 从中不断分流原来属于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数字电视在兴起的十多年里, 就开拓了千亿元的广告市场, 网络媒体的发展也蒸蒸日上, 而且中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户, 市场规模在2011年已达815亿元。传统电视媒体行业的主要收入——广告, 正在逐渐被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分食, 想要继续按照传统商业模式运作, 继续依赖广告维持收支是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了。

2 商业模式——讲述运营的故事

简单的说, 商业模式就是讲述一个组织如何运营的故事。它回答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典问题, 即: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看重什么?也回答了每个经理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如何在生意中赚钱?

商业模式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术语, 现在已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仅是电视媒体, 许多电影、音乐、平面媒体等行业都受到来自网络媒体的巨大压力。媒体行业对商业模式变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哈佛商业评论》曾在2001年的商业模式专刊中写道“任何一个组织可以不需要战略、不需要特殊资源, 而唯一需要的是一个在不远的未来能为组织带来大量利润的商业模式”。所以,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成为电视媒体在新环境下的重要支柱, 是其能否在新经济浪潮伫立的关键要素。

3 商业模式创新——为电视媒体带来下一巅峰

随着数字技术向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扩展, 电视媒体为了能让自己脱胎换骨, 获得新生, 应该主动去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

3.1 价值主张

凡是成功的电视媒体都能够找到某种为观众创造价值的方法, 帮助观众满足特定需求的方法。2010年, 苹果公司推出了i Pad, 这一产品就是介于手提电脑和第三代智能手机之间, 其主要功能就是只需四个按键就能实现上微薄、人人网、看视频、聊QQ等功能。这是一场便携式娱乐设备的革命, 它创造了一个新市场, 并促使苹果公司的股票一直上涨。其实, 苹果公司真正的创新是让上网变得更加简单易行。为了做到这一点, 公司开创先河, 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这种模式对价值进行了全新的定义, 并未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所以说价值主张成为一个成功商业模式最基本的要素。

3.2 关键资源和能力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电视媒体行业出现过多元化投资, 但是大部分的多元化投资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随着数字技术风起云涌, 电视产业不再是一个孤立独行的产业, 有很多与电视媒体行业相联系的新产业兴起, 而且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始终是需要电视媒体行业的支持。所以通过利用关键技术资源, 电视媒体行业就能够获得向相关新兴产业领域渗透的大好机遇。现在有些媒体已经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 像上海文广获得IPTV的经营牌照, 北广集团投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数字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 带动了数码媒体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崛起。数码媒体以其信息迅速化、广泛化、个性化、准确化等特点, 迅速的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开来, 开启了社会生活的数码网络时代。本文就我国数码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途径和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以促进和推动我国数码媒体行业的健康、良性、快速发展。

1数码媒体的现状概述

1.1数码媒体的概念

数码媒体是一种新兴科技, 是指以数码技术和信息科学为基础, 将现代艺术作为理论指导, 结合大众传播理论, 广泛的将信息传播技术引入、应用于商业、艺术、教育、管理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中, 是一种将艺术同科学高度融合的现代化综合媒体技术。它所应用的领域非常的广泛, 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的软硬件及其应用技术、广播通信技术、数码媒体及其内容、版权管理、消费电子、文化创意与传媒产业等等。

数码媒体精髓是文化为主, 科技为酶, 其内容包括了采用数码化技术制作、生成、运营、管理、传播和消费等等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它具有低消耗、高增值、软渗透、广就业、强辐射等特点。

1.2数码媒体的发展现状

数码媒体及其产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产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水平。我国的数码媒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论数码媒体现状与发展

文丨孟猛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数字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 带动了数码媒体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崛起, 开启了社会生活的数码网络时代。本文就我国数码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途径和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以促进和推动我国数码媒体行业的健康、良性、快速发展。

关键词:数码媒体;现状;发展

资组建了移动电视公司。充分利用关键资源和能力, 是成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部分。

3.3 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为观众提供价值, 又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具体计划和方法。根据提出的价值主张, 结合本身的资源和能力, 实施计划。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入, 电视媒体行业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盈利模式。

3.3.1 提供信息资讯平台

资讯平台是借助数字电视技术的支持, 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需求中心, 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信息, 比如说, 如饮食、股票、交通、旅游、物价、天气等, 从而使看电视获取重要信息成为观众生活中一件便捷、有价值的事情。

3.3.2 出售视频内容

在中国, 从目前形式看, 电视媒体仍然是国内视频节目的重要提供者。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 观众观看视频的方式越来越多样, 对视频节目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就为电视媒体所拥有的视频节目提供了新的卖点。因为从最根本的根源来看, 不管是IPTV, 还是网络视频, 或是手机电视, 这些媒体的视频内容肯定要依靠内容提供商——电视媒体。

3.3.3 开创付费频道

付费频道通常是有稳定的收视群体的, 这些群体能带来稳定的收入。著名Discovery节目频道仅依靠用户所付收视费就能摊平所有成本, 所以广告收入就成了电视媒体的纯利润。因为付费频道的节目内容专业化程度很高, 所以除了可以赚取广告和收视外, 电视媒体还能利用节目交换把节目二次销售给网络视频网站、i Pad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营运商等其他播出平台, 从而能够极大地拓展频道的利润空间。

4 小结

总之,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电视媒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 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继续保持巅峰位置, 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电视媒体的必有之路。任何成功的企业都有是在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下运营的。三个要素的任何一个发生重大变化, 都会对其他部分和整体产生影响。只有对商业模式系统地加以分析才能明白, 成功的模式是如何运用某些关键资源和能力, 并以赢利方式实现强有力的价值主张。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摆脱以往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状态, 省时度势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数字电视、网络电视、wifi的普及, 宣告了电视媒体过剩, 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受到市场的压力。在数字时代, 我国电视媒体面临的是传媒行业的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我国的电视业正面临重大变革的前夜, 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摆脱以往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状态, 基于商业模式的三个要素进行系统地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视媒体,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大勇.SDH数字技术及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5) :9-13.

[2]张静晨.浅谈地方电视媒体的节目包装[J].当代电视, 2010 (1) :1117.

新通信时代媒体融合的商业模式创新 第10篇

1.1媒体融合的“近义词”

在传媒业界, 早在“媒体融合”之前, 与之相关的概念并不鲜见。

如“报网互动”, 学者周杰在《对报网互动的再认识》一文中介绍, 报网互动可以帮助新老媒体实现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 拓展新闻源, 改善优化受众结构, 创新新闻内容和报道形式, 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这里主要是突出传播方式的互动。

如“媒介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 以信息技术为中介, 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 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 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 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 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如“全媒体”,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在2009年7月《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 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 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

以上是影响力较大的三种说法。

1.2媒体融合的提出

在国外, “媒体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 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 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 产生“质变”, 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 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 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 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 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 “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 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 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 资源共享, 集中处理, 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 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在中国, 媒体融合的提法晚于之前介绍的三位“近亲”, 一度也与它们属于平行或者说交叉的概念, 直到中央深改组将其作为全面深化传媒改革的“关键词”, 其意义、内涵以及重要意义才更加全面和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3近年来“新兴媒体”的三次演变

新与旧是个相对概念, 因为习近平总速记在2014年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对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 很多人将2014年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元年。然而从广义上讲, 媒体融合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而“新兴媒体”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改变, 其已经历20年3个阶段的变化、演绎和升级。在这一历程中, 行业媒体多次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1.3.1第一阶段

始于约20年前, 主要特征是报纸上网、办网。1994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网 (CNNET) 第一次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全联接,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网络大家庭的一员。次年即1995年10月20日, 《中国贸易报》走上互联网, 成为中国首家上网的报纸。随后, 一股“报社办网”或者说“报纸上网”风潮在中国报界兴起, “一报一网”成为不少报社的标配。

1.3.2第二阶段

始于约10年前, 主要特征是报纸登陆手机报。2000年, 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 而在中国, 中国移动基于手机短彩信推出“移动梦网”业务, 却使得新浪、搜狐等一大批知名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顺应这股潮流, 2004年7月1日, 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诞生, 除了每天向读者推送报纸精华内容外, 的提供短信点播服务。超过100家报纸开办了彩信手机报。应该说, 这也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变, 其将报纸内容第一次从电脑搬到了手机上, 使读者又增加了一种获取新闻的方式。但不容否认的是, 这是一次在新平台上的旧创新, 远非我们今天所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其原因在于, 手机报仍然沿用了传统报刊的采编方式、单向推送的传播方式, 同时也缺乏纸质媒体固有的难以互动的短板, 其本质上与平面媒体并无差异, 只是在传播的速度上进行了优化和提升, 其战术意义大于战略意义。

1.3.3第三阶段

始于约5年前, 主要特征是报纸“触网”形式多元化、社交媒体化。2009年10月28日, 《南方周末》发布了我国第一款用于iphone手机的APP (客户端) 。此后, 基于i OS和安卓平台的报纸APP不断出现, 同时伴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 零门槛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 “官微”、“公号”成为新标配, 报纸与读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新关系, 读者不再是受众, 而成为内容的评价者、参与者与制造者。

时间到了2014年, 媒体融合3.0时代加速成长,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加速融合, 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前, 报刊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尝试, 大多处于“星星之火”和“自然生长”阶段, 属于市场主体即报刊社的自发行为。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 整合新闻媒体资源,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行业报的盈利模式本质

自报纸诞生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 一直在不断应对着种种变化, 如激光照排、彩色印刷、数码传样等。但这一次变化尤其不同, 因为“媒体融合”将从相当程度上颠覆行业报的传统商业模式。对于“钱景”的恐惧, 可能是行业报从业者最为担心的问题。

2.1说不清的发行量

在行业报发行中, 最好做的往往是所谓的部委“机关报”。通过行政指令、指标摊派等方式, 能够较为有力地在全行业、全系统推动报纸发行工作。不过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部委办局撤销、变化、设立, 不少机关报成为了行业报、圈子报或者干脆转为专业类大众报, 如原邮电部机关报《人民邮电报》、原电子部机关报《中国电子报》、原工业部机关报《中国工业报》等, 现都归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下, 成为行业报。与此同时, 中央政府层面对于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转变作风的要求, 使得“红头文件”愈发难以发出;同时, 国家对于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预算费用卡得越来越紧, 也让这种发行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 一个好的行业总要引来竞争者, 除了一部一报之外的其他行业报, 虽然在发行上面难以通过复制“机关报”模式打开较大局面, 但通过人脉关系、赠阅等模式也可以有效地扩大影响力, 分流了“机关报”的行业影响力。而且, 它们为部委办局“代言”的压力要小很多, 在报道内容上可以进一步放开, 更容易吸引读者。

2.2道不明的广告效果

在行业报领域, 广告的卖点大多基于报纸的权威性、广覆盖和影响力。对于下级组织而言, 广告、软文等可以影响到上级领导;对于产业链供应商而言, 广告可以吸引到买家。不过要指出的是, 在没有大数据支撑的纸媒时代, 广告定价、影响等指标其实都是一笔“糊涂账”, 不仅纸媒的实际发行是个不能说的秘密, 而且究竟能够达成怎样的广告效果也是不得而知。不仅是行业报刊, 综合性报纸也是如此, 于是就有了不少媒体为了让广告主能够对于媒体有感知, 而在报摊、宾馆、机场、写字楼等地摆报架、铺报摊等行为。

而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 基于大数据等后台统计系统, 可以比较精细化的衡量媒体广告的效果, 这也是使得传统行业报的“傻钱”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

2.3“前向收费”变“后向收费”

新媒体即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 最大的一个特点具备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免费、共享。对于传统报刊而言, 这几乎是颠覆性的。

在报刊时代, 在编采、印刷、运输等一系列工作之前, 报纸发行即已完成, 收入“落袋为安”。本质上来说, 赢利模式是前向收费模式, “谁读报、谁掏钱”, 遵循着“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古老定律。但在新媒体时代, 内容往往是免费的, 收费模式走得是“大循环”, 通过颠覆式创新 (独家报道) 和组合式创新 (整合内容) 来吸引眼球, 通过“可能”随后而来的广告销售和增值服务获得收益。这种“先付出、再收获”的模式和不确定性加剧了行业报刊决策者的恐惧感。同时, 对于事业大厦业已搭建起来的行业报而言, “休克式”疗法显然不具备条件。

三、行业媒体的商业模式创新

媒体融合是趋势, 朝向新媒体转型是未来, 不管这个未来何时到来。因此, 现在行业报所依靠的订报和广告这两大主要收入来源, 在未来是站不住的。那么, 怎么办?笔者认为, 行业报可以发力以下几种新型商业模式,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

3.1出版基金模式

中国联通新闻处处长付玉辉在访谈中建议, 可以采用很多报纸尝试的理事会制度, 通过设立行业多媒体出版基金, 通过基金模式获得收益, 同时为理事单位服务, 提供全媒体或多媒体化的产品和平台, 如报纸、电子版、客户端以及其他相应的服务。基金由产业链上的大企业提供, 形成滚动效应, 将一份份订报的散钱一次性收集起来, 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复合式的集群式媒体服务。此外, 还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链上的资源, 开发新的增值业务, 面向产业链或者公众提供有偿服务。

3.2“付费墙”模式——电子版

为报纸上网的内容设立收费门槛, 即所谓的“付费墙”, 也就是有偿电子版。自2009年5月12日默多克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 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 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

对于中国行业媒体而言, 这种模式也并不鲜见, 它们大多采用限时、限量、限次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有限的新闻服务, 通过软硬件加密保证用户账号的不可复制性。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诸如冲击纸媒发行、大众传播效果受损、用户体验是否值回“票价”等问题。

3.3改良“付费墙”——混合发行

作为报纸发行的主力军, 中国邮政近年来试水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混合发行”力度不断加大, 其利益与报刊捆绑在一起。自2014年开始, 作为中国邮政最大的地区性报刊发行局, 北京报刊发行局推出了一种新的发行模式——“纸媒+手机客户端+增值服务”。这种模式本质上还是报纸发行的“互联网变种”, 是中国移动手机报的移动互联网版本, 通过前向收费模式的延续, 既保证了收入的提前获得, 又通过强制关联使得纸媒和数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利益统一。目前, 初期发展效果良好, 中国交通报等百余家行业媒体已经进驻。不过, 该模式的分成比例为发行方和出版方5:5, 且每月客户端价格不低于5元, 对于发行具有一定的压力。

3.4定制化服务——私人新闻官

在传统报纸领域, 受限于编辑记者的精力和纸媒的出版形态, 一份报纸上的精品内容或者说受到读者青睐的内容只占20%, 其余80%内容要么是为了“填满”版面的应景之作 (而且既不能少也不能多) , 要么被读者所忽视——这两种情况都是无效和无意义的。

探析自媒体人的商业化现象 第11篇

早期,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媒介和人类息息相关,而当下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媒体不断变化,新旧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一部分元素欣欣然张开了眼睛。“自媒体”这样一个处于婴儿哺乳期的媒介孩童正在慢慢成长。

微博里面的大V,微信中的公共号和订阅号都已经成为了很具代表性的自媒体,可以说自媒体的兴起是一个新的舆论会所的诞生。顾名思义“自媒体人”就是指主导自媒体的个人或者由少数组成的群体。有关“自媒体人”的定义,书中并没有确切的定义。随着媒体的不断变革和竞争的加剧,媒体的种种行为都带有“商业利益”的性质。自媒体诞生之初,许多人并不看好,然而杰克.多切尔在创立Twitter时就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用140个字符改变世界”,这在当时被视为豪言壮志的话,仅仅在两年后就称为了现实。自媒体的这一把“微火”燃烧的是整个媒介空间,广告商、各类商业资讯交流由此展开,身不由己的自媒体人也逐渐变的商业化了。

在我们的意识中对于自媒体的定义和范围还十分模糊,微博当然是最典型的自媒体平台。其次还有商业资讯网站例如:虎嗅网。这个网站对于大多数人是十分陌生的网站,它在2012年5月创立的,其上线不久便成为了百度新闻源,在6月30日就荣获了2012年中国新媒体价值榜30强之一。速度如此之快的科技媒体少之甚少,而虎嗅网做到了。虎嗅网是一个有视角的商业资讯和交流平台。其友情链接均为国内科技与商业领域的知名媒体,外链质量非常高。网站的关键亮点在于争取每个机会邀请那些可能跟自己气质相符合的人到虎嗅网开辟专栏。这些专栏作家是很有影响的“自媒体人”,这些自媒体人经常会根据当下的科技最前沿信息来发布观点,例如,双十二当天,虎嗅网的这些自媒体人就发布了多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有把看点放在天猫购物上的,有关注格力老总和小米的老总之间的赌局,“柔中强”雷军(即小米老总)与“铁娘子”董明珠(格力老总)当着全国人民又下赌注一枚:赌小米5年之内销售额能不能超过格力电器,而且赌资升级至10亿!针对这一主题的评论就有好几百条。不要小看这样的文章和下面的上百条评论观点,其中涉及的品牌和商业利益却又很大,一篇文章提到的所属品牌,就会被相关人士转载多次,每一次转载都要支付给这些自媒体人一定的酬额,这种方法类似于微博,却又比微博更加专业详细的多。由此而来许多专栏作家只需根据平时汇集的科技信息来撰写文章,却能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而乐而不为呢?

其次,从虎嗅网的主页便可以看到它的赞助商不多,却各个都是业界知名品牌,联想、百度甚至和科技有些距离的中国平安。虎嗅网可以说是汇集了众多自媒体人的一个广阔平台,从赞助商品牌标识后面便可以友情链接到关于此品牌的最新最前端的信息技术。例如高德地图,后面写的专栏文章为“高德的2C革命已实现选择性胜利”;中国平安后面的更是紧随炙手可热的“大数据时代”,题为“大数据复兴保险”的文章把保险行业与数据时代联系到了一起,这样的文章经过网民的阅读、评论、转载,通过二级传播后,不仅虎嗅网的商业交流目的得以实现,赞助商的广告到达率也得到了实现。虎嗅网里的专栏作家通过传递前言信息的方式使得受众逐渐接受各大科技品牌间的竞逐,而且受众并不是强迫来接受这一信息,而是主动学习。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虎嗅网里面的专栏作家也逐渐变的商业化,作为科技媒体行业里面的自媒体人,虽然商业化的趋势无法避免,但还要保持文字的质量才是关键。一旦贴上商业利益的标签,就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信息质量。在微博这个庞大的空间里,也有着属于微博的“微意见领袖”,他们也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微博里的这些“大号”正逐渐被塑造成为新时代里的媒体英雄和传播明星。个人、信息、愿望、快速,当这些词汇联接在一起,微博的迅速蹿红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手机客户端的狂热,微博传达出的那些看似虚拟而零散的信息片段,关注与被关注之间变换的互动模式,以及耗时几分钟即可横跨地球的惊人传播速度,正在真切的对现实商业世界产生影响,反之,这个商业帝国也会影响微博的广大用户群。这样的思路在中国的近两年发展的如火如荼,张亮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中国首席男模,还成为了男神的代表,微博粉丝从11万猛增到现在的1059万,而且每天的粉丝数量还在急剧上涨。张亮可以说是娱乐圈中的一个规模很大的自媒体人,这样的微博大号,商家是绝不会错过的,随着人气的上涨,只要微博用户转发一次他发布的涉及到的商品信息,这个商家就要支付张亮5万元人民币。从爸爸去哪这五组家庭成员的微博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微博内容逐渐向商业化靠拢。不仅是这些名人,网络上的一些大V或者称之为自媒体人,也都有变身广告代言人的身份。

自媒体人商业化的现象,有利有弊。

首先对于商品营销和推广上,这种新型的低成本、高回报方式极大的促进了产品的销售。细分、垂直的优势为市场提供了精准的客户群体,继而实现精准的广告投放和互动营销。具体有以下好处:1、迅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微博广告不超过140字,而专栏作家形式的自媒体人的文章更是和普通的文章没有区别。它们通过图片、视频以及第三方接入控件显示。微用户通过互粉,激发用户之间的主动传播,可以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2、低成本营销。企业通过自媒体平台,向自己潜在用户传播产品信息,微博和专栏文章的及时性和分享性,都让一个消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准确地传播到用户手机上,然后再通过用户之间的二次传播,巧妙的利用每个领域内的意见领袖获得加强。3、推广新产品和新服务,同时为公关服务。例如:丁丁优惠,这一个手机客户端,在微博上会发布不同地区的优惠信息,粉丝们可以及时的看到打折信息,并进行方便的购物。还有万达集团在全国各地都有微信的公共号,关注后即可随时跟踪商场的新产品和促销活动,并可以不断转发,这些都是一个个自媒体人的互动。

其次,从传播维度上看,自媒体人的商业化,有效的利用了创新扩散理论,使得一个个元素被投放到一个大的网络空间群体中,经过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让信息得以共享。方便了受众所需。草根这个词并不陌生,而且草根是自媒体人中的中坚力量,它们和明星不同,微博、微信这样的小媒体,使越来越多的草根脱颖而出,它意味着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满足了草根的传播欲望。但也这种“草根传播” 的无限性导致了信息的冗杂,过多的商业化信息会导致受眾在一定程度上的麻木。

最后,自媒体人,也属于媒体的一部分,应履行一个媒体人的责任,一旦被商业化的炮弹冲伤到了头脑,就会使得信息贫乏、泛滥,新闻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人们总是喜欢问“为什么”,好像无论我们说什么还是做什么都是有目的性的。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一切事物都戴着一顶“商业利益”的帽子,事物的本质属性很容易被打磨的失去了它原来的样子。自媒体人则更应该以社会责任为重心,真正的传递正能量和发布代表群众利益的信息,这才是自媒体得以更好发展的核心要义,“商业化”并不是问题,畸形的商业化才是自媒体人的硬伤。(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http://wwww.huxiu.com/(虎嗅网)

21世纪美国媒体政治报道的商业化 第12篇

美国媒体政治报道的变化和发展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高度自由化的商业媒体模式的蓝本和原型, 不论对何种类型的报道, 美国媒体首要考虑的便是成本和利润问题。众所周知政治性新闻的报道一向是十分复杂和枯燥的, 其报道的内容总是与乏味漫长的政治会议和例行的政府记者招待会相联系, 这些显然不能受到受众的喜爱, 而媒体在其中投入的报道成本也难以收到预期的利润。为了能够使政治性的报道也能有所转变, 媒体对政治新闻的报道进行了很大变化。

1.美国媒体政治报道的一系列变化

过去美国媒体应对政府复杂性的一种方法, 就是依据一定的工作惯例来组织自身结构, 以确保能从特定的政府机构那里可预见式地获取日常新闻线索。新闻机构的惯常性做法就是派记者在最有可能出现全国性的政治新闻的地方去“蹲点”。记者“蹲点”的地方通常包括国会、白宫、最高法院、政府的全国性的办公场所等地方。

随着媒体技术和商业化得进一步发展, 蹲点的这种做法开始逐步的式微, 尤其是地方一级, 常常被日常的指令性信息所取代, 这也反映出了政治新闻的报道空间正在缩减。对新闻和政治新闻的选定越来越受到受众调查结果和利润核算结果的驱动, 这逐渐使媒体对常规化政治活动的详细报道越来越少, 转而去关注更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健康、个人投资、耸人听闻的犯罪新闻。另外为了增加政治报道的吸引力, 媒体在做政治报道时越来越强调以戏剧化得手法或从娱乐的角度来报道, 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对政策的解释和人员改选变成了政治危机、丑闻一类的东西。

2.美国媒体政治报道区域化和表面化

由于维持新闻记者和媒体员工们运作的成本比较高, 新闻媒体常常会根据它对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预期新闻产量来部署它的报道资源。这样作的结果就是, 新闻的来源越来越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城市和地区, 美国大众的视野和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国际性的大都市, 更加关心这些地方的政治信息, 而对于韩国、南非这些国家的首都印象他们知之甚少, 几乎完全的依赖于媒体偶尔做出的关于他们的自然灾害、政治动荡、战争以及经济混乱的报道而形成的糟糕的刻板印象。

这种完全从商业的角度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报道的策略, 导致报道者在报道政治新闻时总是轻率的跳出政策本身的影响里和制定的深层原因, 而是紧紧的盯着参与政治决策的政府官员们的身份和背景以及在决策过程中各方是如何相互指责的一类问题。另外, 新闻媒体的所有权已经越来越集中在大型企业集团的手中, 因此, 对于政府权利中的一些“潜规则”在报道上也很少涉及, 不然大型企业集团也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这样一种运行环境下, 媒体对于正常的政治行为的报道, 常常显得浮于表面化, 经常是简单化的报道, 即以孤立化的叙述方式来给某些特定的政治人物做一个特写式的呈现, 或简单地诉说人们是如何受到当天发生的事件的影响的。

美国政治报道商业化出现的原因

1.美国两党的信息结构衰微

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 政治报道商业化的首要原因在于作为议程设置和信息过滤机构的美国各政党正在衰弱, 这意味着政治“太民主”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 美国对其选举制度进行了改革, 增加了由选民通过复杂的初选来提名候选人的环节。这样一来, 由于潜在的候选人绕过了政党甄选环节而直接向选民拉票, 美国各政党无论是在组织上还是向公众提供一致性信息这一方面, 都变的越来越弱了。

2.美国媒体竞争的激烈化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 和美国媒体的私营化制度导致不多的受众资源被众多的媒体所争抢, 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利润和受众的追逐成为了美国媒体的第一要务, 当然也是内在属性的媒体所有制给新闻界提出的必然要求。出于这一点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出于领先地位, 各媒体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具有刺激性的新闻上, 而不愿意费力费神地去处理那些复杂化得事情和局面。

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 一个特定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机构及不同层次中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地折腾。因此媒体一般都十分的不愿去报道政府决策的前因后果和不同机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除非一些引起激烈辩论的话题, 比如堕胎案, 由于和美国人的切身利益联系紧密, 国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因此美国各大媒体都会积极的参与报道, 将政策广泛而详尽的展现

3.美国政治常与丑闻相连, 政治新闻向商业化发展

丑闻常常会撼动美国的政治。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在1998年的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 大量的报纸对这一事件的细节进行了大量报道, 以娱乐的眼光看待改事件。一些有声望的媒体摆出小报惯常采用的那种姿态, 来讨论国会是否要因克林顿前期对这件事的隐瞒而将其辞职。媒体声势浩大的对政治人物道德的报道致使克林顿的仕途因此而大受影响, 而事实上, 这种批评和功奸本身与某个特定问题或政策所具有的价值并无多大干系, 仅仅可能是“克林顿的对手”在幕后推动着克林顿身边的人对其进行控诉, 通过对新闻报道的操控来使克林顿丧失信誉。

在丑闻披露后的一段时间内, 电视收视率是正常新闻时的两倍之高, 而丑闻中一些刺激性的情节所创收视率, 比1998年全国大选结果公布的收视率还要高得多。这是媒体将政治新闻与丑闻相连, 让政治新闻和市井新闻等同的根本原因。

美国公众对政治新闻的态度

政治的传播日益变得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很容易做出判断:玩弄权术的政客的能够轻易的蒙蔽公众。虽然美国人被大量的炒作信息所包围, 但他们却十分的富有主见, 当他们对政治宣传进行评估时, 他们表现的十分理性。

即便是媒体对克林顿的性丑闻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大量的报道, 但大多数美国你却还是不愿意参与对总统的党派性的攻击, 或是将其免职。事实上在克林顿的丑闻期间公众对克林顿的支持率不减反增, 并且还达到了他任期内的最高水平, 并且, 在媒体对“白宫性丑闻”、“总统欺骗”等所进行的持续一年的报道过程内, 公众对克林顿的支持率依然很高。

美国民众的考虑十分的理性, 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全然没有受到媒体造势的影响, 认为克林顿不应该因“性丑闻”而下台, 对于一些被过度报道的事情, 美国民众非常倾向于以批判的眼光和谨慎的态度去看待。美国民众对于政治方面党派间功奸等问题的回应, 大部分都没有体现在由某些特定问题或选举活动所引发的公众舆论中, 而是体现在对政治和政府的怀疑之中。美国公民经常宣称自己不关心政治, 即使是与流浪者、救助站这些很容易让人心生同情的政治范畴的问题, 他们也不关心。因此, 美国人大多数都认为他们是非政治化的个体, 简而言之, 新时期美国政治的底线就是民众之中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逃避倾向。

上一篇:电子商务成本管理下一篇:情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