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运用能力范文

2024-07-08

色彩运用能力范文(精选12篇)

色彩运用能力 第1篇

一、通过欣赏, 培养幼儿色彩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通过组织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进行体验, 进而通过欣赏寻找色彩、感受色彩, 体会大千世界的各种艺术美。可组织幼儿拥抱大自然, 欣赏大自然的色彩美, 如雨后七色彩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也可观看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 如光鲜的服装色彩、多色的装饰品等。通过这些活动可扩大幼儿的欣赏面, 进而培养幼儿色彩的鉴赏能力。

比如在开展“春夏秋冬”为主题的美术活动时, 教师可从春夏秋冬四季中寻找一份具有代表性的画, 凸显春天红花绿草、夏天蓝天碧海、秋天黄叶飘飘、冬天白雪皑皑的特点。可设计以下对话:“小朋友们, 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什么来了 (展示四张不同季节的画) , 你们看漂亮吗?这些都是什么颜色呀?如果让你来形容这些色彩会你用什么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的, 有红色、蓝色、白色、黄色、绿色……”“小朋友们都很聪明, 这些画这么多颜色, 那也可用五彩缤纷来形容是不是?看了这些画之后, 用什么词来形容心情呢?如果让你挑选其中一幅你最喜欢的画, 你会挑选哪一幅呢?为什么呢 (幼儿们畅所欲言) ”通过设计该课件, 可引导幼儿对四季的颜色进行观察, 让幼儿能够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 感受不同的色彩。

二、逐步引导, 培养幼儿色彩运用能力

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科学合理的引导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术活动也不例外, 通过逐步引导, 可培养幼儿色彩运用能力。一般情况下, 可采用原色练习、相似色练习及对比色练习。所谓的原色练习是指在美术活动中, 可经常让幼儿在画纸上采用不同的颜色画花朵或者烟花等, 然后利用油彩将其分离, 并刷上一层黑色的颜料, 此时就能够在黑色的背景下使各种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幼儿面前。

相似色的练习可增强幼儿辨色能力, 从简单的红色、黄色到复杂的玫红色、橘黄色等, 锻炼其色彩感知能力。当幼儿选色时, 教师不应把所有颜色说得过于绝对, 应给幼儿留足思考的空间。如开展“太阳公公”的美术活动时, 让幼儿将夏天的太阳公公用颜色展现出来, 大部分幼儿都知道采用红色、橘红色展现夏天“热辣辣”的太阳, 但还有部分幼儿则突破常规思维, 采用白色、绿色, 甚至还有黑色。当问到为什么采用这些颜色时, 他们回答“我想把夏天的太阳画得凉快一点, 这样就不热啦!”这些幼儿将夏天的景色画完之后, 白色黑色太阳看上去也很漂亮。

美术绘画教学中, 最为常用的教学就是蜡笔教学。开展每一次美术活动, 一些幼儿在选择颜色时就能够看出对某种颜色的喜好, 往往在其作品中体现的较为明显。通常情况下大班的幼儿基本能够掌握采用色相对比或者明暗对比的方式来进行绘画。如开展“彩色的地球”为主题的美术活动时可为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蜡笔 (黄色、红色、黑色、橘黄、橘红及草绿等) , 在进行绘画之前, 将幼儿组成几个小组, 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喜欢什么颜色, 为什么选这种颜色;然后, 根据教师提出的建议确定自己所画的“地球”的主要颜色。通过讨论交流后, 大部分幼儿都选择了暖色系的颜色 (红色、黄色及橙色等) , 还有部分幼儿选择了冷色调的颜色 (黑色、蓝色及绿色等) 。教师可再引导学生如果选择一种颜色时要会选择一种什么颜色进行协调。最后, 幼儿纷纷选择一种自己相对喜欢的颜色, 对“地球”进行涂抹。经过这一美术活动的黑色机, 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明白什么是暖色系、冷色系的颜色, 能够自如地掌握颜色的协调, 进而培养色彩运用能力。

三、丰富活动, 培养幼儿色彩理解能力

开展美术活动不一定采用常规的活动方式, 也可采用玩“色彩游戏或趣味游戏”等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进而在游戏中培养他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玩游戏中认识色彩对于幼儿来说具有较大诱惑力, 可丰富教学活动, 也能够引导幼儿正确用色彩来展现自己的生活, 表达对社会及人的看法。有的幼儿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则涂抹上五彩的颜色, 有的幼儿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常用暗色涂抹, 这表明幼儿对生活色彩的感悟往往带着情绪色彩, 为此, 教师应正确引导幼儿用心灵绘出美丽的画面。

如要求幼儿以“过新年”为主题绘一幅作品时, 可采用吹画、染色等方式。幼儿大多知道过年应有热热闹闹的气氛, 到处都是烟花及对联, 在画中大面积地使用红色, 进而使想幅画形成暖色调, 突出过年热闹的气氛。

四、结束语

韩愈诗歌色彩的运用 第2篇

韩愈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章巨公、唐代怪奇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中有着白青红绿等各种色彩,这些色彩的使用或有异同,恰到好处的烘托点染了诗歌。

诗人往往将情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描写揉进诗歌,引导读者突破心理界限,实现感觉的交互。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必须在他的想象里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对适当形式的知识,以及他的深刻的感觉和基本的情感都溶于一炉,从这里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

读韩愈的诗,总似有劲风破空而来,以慑人的气势将人卷入诗歌独特的奇诡瑰丽的世界中去,使人或如狂涛中的一叶扁舟,或如风暴中随风势徘徊的海鸟,在激荡的诗句中酣畅淋漓不能自已。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就评论韩诗:“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在韩愈的诗作中出现的颜色有青、白、朱、紫、黄、绿、金、翠、赤、黑、丹等,除开联诗,以青、白两色的使用频率最高,红、绿、黄、紫、金、朱次之。

一、韩诗中的“白”

“白”在诗句中单独使用时,常与“白头”“白发”等意象相伴,多言人之年老、鬓发斑白,感慨时光流逝,世事白云苍狗,瞬息万变。如“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孟生诗》“聆”或作“怜”,“耻”),写清宵之夜、万籁俱寂中,静对着白发孟生的苦吟。虽整句无一怨怼之词,但与前文所述孟生求官的遭际相结合,却使人生出深深的哀感与不平。未能施展抱负便已“发白”,已经白头却依然吟咏,这“发白”虽似写实一笔带过,却格外刺目,惹人感慨了。韩诗中此类的诗句很多,例如:

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霜白趋埃尘。《感春四首》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短灯檠歌》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和归工部送僧约》

李白曾有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韩诗将原本的漫长变的短暂,又将短暂压缩在一句之间。巨大的时间跨度使人徒呼奈何,生死之问及人生价值本是人们一直追寻的不解之题,朝夕之间,青丝成雪,便有了使人动容的气势。如:

瞥然一饷成十秋,昔须未生今白头。《刘生诗》

尊酒相逢十载后,我为壮夫君白首。《赠郑兵曹》

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东都遇春》

此外,当“白”作为“白日”这个意象并在同句有与之相反的意向对照出现时,在诗中往往有象征义,如:

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重云李观疾赠之》

秋阴欺白日,泥潦不少干。《龊龊》

二、韩诗中的“青”

韩诗中叠用“青”字的有6处,为写景、寄兴之作。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青青水中蒲》

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秋怀诗十一首》

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题张十八所居》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闲游二首一》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过南阳》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盆池五首其五》

韩愈诗词中单用“青”字的有很多,除一两处用“青”字形容烛光和植物,多表现为“青天”“青云”“青山”“青冥”。在这些诗句中,并没有染带很浓烈的怪奇色彩,气势也不是很强。在韩愈诗中单独出现的“青”用法相对传统,多凸显天之高远或山之耸峭,很少借“青”色造势。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古意》

如何提高小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色彩教学 色彩运用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

一、重视学生对色彩的感受

在接受小学教育之前,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色彩训练和学习,因此对于色彩的感受大多为本能的认识。这些认识大部分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人类原始记忆有着一定的关系。学生在对色彩没有认识的基础上,往往他们的感受来得更直接、更感性,这是成人无法比拟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画出来,完完全全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教学。

在一年级色彩教学中,当我给出大自然中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说说其中都有哪些色彩时,我预想的答案没有出现。学生给了我很多意外的答案,如花朵上的颜色,不仅说出了花朵身上的颜色,还给出了花瓣尖端部分的颜色,这是成人都很难观察和感受到的。

二、色彩基础知识传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的基础知识相当丰富,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重视知识点的内容结构,采取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手段,从而让他们在了解的前提下,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如在《三原色三间色》一课中,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几句话就概括了,如果平淡无味地直接告诉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它肯定不会形成具体的印象,更谈不上理解。这节课上,学生认识到了原色调配间色的过程,明白了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效果还算理想。在随后作业中,问题逐步出现了,很多学生面对水粉颜料感到盲然,经常忘记如何调配,或者根本想不到调配颜色进行绘制,往往直接用颜料中已有的间色绘画。这就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只让学生知道这些色彩的知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动手运用它,进而熟练掌握它。

在美术色彩如何传授的问题上,总结出以下几点:1.切不可把色彩的基本知识不求理解地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知道意思,又要学会、学懂、学得明白。2.现在美术课堂教学日渐依赖多媒体设备,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下足了工夫,但是在精美的、煞费苦心的课件背后,教师是否真正了解它带来的效果呢?就本节课而言,第一次课,我觉得过多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有实际感受到色彩活跃在纸上的魅力。在第二次教学中,我适时改变了教学思维,将美术课堂还原到最原始的状态,就像工艺师傅手把手教徒弟一样,我一边做一边讲解,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体会到了纸上艺术的魔力,更直观地了解了相关知识。3.教师作为一节课的“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应关注到学生对本节课的心理感受,及时的沟通与了解是上好每一节美术课的关键。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动手调色的过程中,不断巡回指导学生,每每有不懂和不明白的地方,我都及时解答,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不把问题留到课后,做到当堂课的问题当堂课解决,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对绘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站在学生视角,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三、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

在目前色彩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和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导致实际运用中表现不佳,浮于理论层面。色彩教学在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法的同时,教师更应该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法,以便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应用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画性格》一课中,我大胆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首先,我让四个组长自主讨论每个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然后让组长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接着我让他们根据记录下来的内容,用色彩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性格特征。在这之前,我并未讲过每种色彩表达的性格特征,所以学生脑中没有固有理论知识的束缚,很多都是发自内心的对色彩的感受,以及互相讨论交流出来的结果。比如,很多学生都认同“红色”代表“爆性格”,“蓝色”代表“文静性格”等。这些结论与书本上传授的知识相似,但是这是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发现学习而来的,更深刻,并且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2.利用好范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以一年级《七彩生活》为例,简单叙述下我对范画在色彩教学中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色彩运用能力 第4篇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切视觉要素中最活跃, 最有冲击力的因素, 是画家能否有效传达画意的关键。色彩能产生两种效果, 一种是纯感官效果, 即视觉效应;另一种是心理效果, 即它与敏感的心灵在精神上能产生一个相应的振荡, 因此色彩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凡高就说过:“色彩本身就表达某种东西”。色彩具有情绪表达、情感暗示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不同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冲动。特定颜色在特定文化中都有确定的意义和意味, 它们被赋予了感情和象征的意义。一般地说, 红橙黄同属于暖色调, 青蓝紫则归类为冷色调, 绿色为中性色。红色, 色性最暖, 极富积极性, 在绘画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光明、幸福、喜庆、革命等。但红色也有危急警戒的意义, 还被用作禁止色。黑色是消极的极端色, 使人产生冷、重、暗、退、阴、静等感觉, 常常被用作黑暗、没落、不幸、绝望的象征使人联想到罪恶与死亡, 带给人压抑和绝望。但黑色, 特别是纯度高, 发光泽的黑色, 在某些场合下又可作为权力、威严、高雅和尊贵的象征。白色同样具有两重性。既与死亡、虚无、恐惧相连, 又与纯洁、尊贵、至高无上相关。画家正是通过不同的色彩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冲击来完成思想的表达。因此可以说, 每一块色彩, 都凝聚着艺术家的生命感触和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从而色彩也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正由于色彩这种强烈的表情特征, 所以它得以渗透到各种艺术样式之中, 多层次立体地反映着人们精神生活和情绪变化。

在现代小说中, 色彩以各其情感意蕴, 对生命形式作了独特而绚丽的显现。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注重色彩的运用, 不过因人而异, 各有偏好。色彩作为一种文化语境中作家特定心态的折射, 其色调无疑可以折射出作家的创作个性。鲁迅的小说就表现为对黑白两色的极度偏爱, 郁达夫喜欢在灰色的基调上幻化出绚丽多姿的色彩, 凌叔华热衷于晕染出水墨山水画般的淡雅, 张爱玲的笔下则是色彩斑斓的世界。深谙绘画艺术的萧红在色彩的运用和调配上也极为熟练, 她的小说有着鲜明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萧红的小说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色彩的表现力, 而这种色彩产生的情感能量正是审美感染力、思想深化力的源泉之一。

一、色彩的情感意蕴

“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 眼睛好比音槌, 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 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 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想要破译萧红的色彩观念内涵, 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萧红作品时能够真正随着萧红“弹琴的手”获得心灵的振动。我们来看萧红小说中大量的色彩描写, 可以从中触摸到萧红隐秘的内在情感世界。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 像地衣那样绿, 透出在这里、那里。……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 野孩子一升一斗地在拾着。蒲公英发芽了, 羊咩咩地叫, 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 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飞, 像棉花似的。”

这是《小城三月》开篇的一段描写, 绿色的原野, 青色的草儿, 白色的蒲公英和羊群, 飞舞的洁白的杨花, 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而又浪漫的乡村春景图。在明媚的阳光下, 无不展现出生机勃勃的诱人气息。就是在这融合的阳春三月, 翠姨恋爱了。萧红将翠姨美好的爱情和“我”的衷心祝愿融于笔下的春天, 因而春天显得特别可爱, 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写的是对翠姨的美好憧憬, 实际上也是表达了萧红对爱和温暖的渴望。这种鲜明的色彩, 在萧红采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时, 就更见绚丽多彩了。短篇小说《牛车上》就是在一幅自然美丽的绚丽图画中展开的:“金菜花在三月的末梢就开遍了溪边。我们的车子在朝阳里轧着山下的红绿颜色的小草, 走出了外祖父的村梢。”短短的几行文字显示了萧红极强的调配色彩的能力。金黄的菜花铺满溪岸, 春天的温暖与明媚如在眼前, 小草是红绿色的, 自然色的搭配具有很强的视觉感, 一幅春意盎然的北国乡村图画落入读者眼中。可是随着五云嫂悲惨经历的讲述, “我”眼前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车子的前面正过着一堆羊群, 放羊的孩子口里响着用柳条做成的叫子, 野地在斜过去的太阳里边分不出什么是花什么是草了!只是混混黄黄的一片。”而当五云嫂的悲剧身世讲述完毕时, “我们将奔到的那座城, 在一种灰色的气候里……”由最初的金黄、红绿变成混黄、灰色, 小说中景物颜色的变化与褪色加深了凄清哀婉的气氛, 使小说犹如一首节奏徐缓、格调沉抑、感情悲怆的抒情诗。又如《后花园》攀上园子窗棂的黄瓜, “在朝露里, 那样嫩弱的须蔓的梢头, 好象淡绿色的玻璃抽成的, 不敢去触, 一触非断不可的样子。”而玉蜀藜的缨子则“干净得过分了”, “或者说它是刚刚用水洗过, 或者说它是用油涂过。但是又都不象, 那简直是干净得连手都没有上过。”这一段描写充分显示了萧红“女性细致的观察”和体物入微的艺术家的本领。后花园的新鲜与活泼在萧红的字里行间, 如笔下脆生生的黄瓜, 让人难忘。整段话都在写色彩, 却只见一个“淡绿色”, 但灌注了生命的“明丽与新鲜”却比全用色彩描述来得更加真切生动, 真可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萧红对色彩得心应手的调度还反映在其笔下强烈的色彩对比中。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 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 太阳出来了, 又走进朝霞去。”

“白色潮啊!惊天的潮啊!拍上红日去了!”

“桥上的栏杆还是照样的红……桥西, 人家的房顶, 照旧发着灰色。冬天, 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 红色的桥栏被雪花遮断了。”

“黄昏慢慢地耗, 耗向黑沉沉的像山谷, 像沟壑一样的夜里去。”“一些红纸片……也就被大风撕得一条一条的, 一块一块的。大风象在洗刷着什么似的, 一切发光的都变成混沌的了, 一切颜色, 都变成没有颜色了。”

这种红黄绿与黑白灰的强烈对比与转化, 让人感到阳光尽管灿烂, 也将被黑暗替代;春天纵然绿意盎然, 也难在人间永驻, 美好的一切终将逝去, 可见自由、温暖是那么的短暂和珍贵。《呼兰河传》中描绘小城人们的精神盛举, 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 色彩鲜明浓丽, 气氛热烈:大神围起红花裙子乱跳, 盂兰会上的和尚、道士吹着笙、管、笛、萧, 穿着拼金大红缎子的褊衫, 看野台子戏和四月十八娘娘庙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 这些喧嚣艳丽的场景最后却无一例外地转入荒寒孤寂, 在一明一暗、一热一冷的对比中, 两种巨大反差的场景使读者体悟到繁华过后的凄凉, 感受到了人生的灰暗与虚无, 触及了人生悲凉的底蕴。萧红最后一个短篇小说《小城三月》的尾声, 捕捉到了富于地方特色的春天色彩:“街上有提着篮子蒲公英的了, 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 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 正好可以拧成哨子, 就含在嘴里满街地吹。”正是在这样一幅春意盎然的图景中, 翠姨坟头草籽发芽时所显出的淡淡青色, 在常常从上面跑过的白色山羊的脚下, 显得格外凄凉。这是萧红内心深处对逝去的美的悲悼, 对春的呼唤。

由此可见, 萧红对色彩的独特感知方式凝结着她的生活思考和人生体验, 这使色彩表现成为具有文眼意义的形象物并可以相对独立的在文中发挥作用。黑格尔说:“颜色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 是他们所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彩构思的一种能力, 所以是再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萧红正是这样一位具有色彩构思能力, 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

二、色调的精神笼罩

色调是色彩表现的重要方面, 艺术家常常通过一种笼罩性的, 具有整体倾向性的色调营造特定的气氛和意境。这需要色彩之间的退让、色相的调整来协调完成。就如同给景物蒙上一块有色玻璃, 这被称之为色调。

“色彩的调子……能唤起灵魂里的各种感情, 这些感情极为细腻, 非散文所能表达出来。当然, 每种颜色总能找到一些言语来表达, 但总是意犹未尽。这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并不是累赘, 而是色彩存在的核心。”对于直觉艺术来说, 色彩的联想符号功能是强烈的, 我们要充分展开想象空间, 就能透过这种混浊的色调更完整地触摸到萧红的精神世界。

《王阿嫂的死》中灰白的霜、黄的叶子、憔悴的野花野草、躲闪的太阳以及满山的雾气, 共同构成了一幅零落凄迷的秋景图。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 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 太阳出来了, 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 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 蒙蔽了一切声息, 蒙蔽了远近的山岗。”“太阳在东边照射着劳工的眼睛。满山的雾气退出, 男人和女人, 在田庄上忙碌着, 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 在山坡间, 践踏并寻食着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

小说开篇就笼罩在一种灰暗、衰败而沉寂的秋天色调中, 太阳来了又走, 难以带来温暖, 就是在这萧索荒凉的黯淡色调中, 萧红展开王阿嫂悲剧人生的述说:王大哥讨工钱不得反而被张地主放火烧死, 王阿嫂不堪张地主踢的一脚而难产致死, “新生下来的小孩, 不到五分钟也死了”, 养女小环再次成为孤儿, “林间的月光细碎地落在小环的脸上。她两手扣在膝盖间, 头搭在手上, 小辫在脖子上给风吹动着, 她是个天然的小流浪者”, “远近处颤动这小姑娘的哭声, 树叶和小环的哭声一样交接的在响……”萧红太熟悉农民的苦痛了, 对人世间的悲剧有着太深刻的体验, 所以才有这篇充满苦难和悲凉的小说诞生。透过寂寥的画面, 在弥漫着人生的沉重与悲凉的基调下, 我们依稀可见的是萧红对恶人的痛斥, 对穷人的悲悼, 孤独的小环再次无家可归, 这又何尝不是萧红漂泊心灵的真实反映?

鲁迅在给《生死场》写的序言中称其为“略图”, 胡风在读后记里也指出了《生死场》“全篇现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 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 这并非是对萧红小说的非难, 而是对萧红小说的正确把握。但是在“略图”与“素描”之间, 在看似散漫的描述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整体的中心色调的存在, 由此我们瞥见了萧红心灵的一隅, 精神的一角。《生死场》是萧红早期成名作。这个时期的萧红, 以传统父权文化的反叛者姿态出现。她勇敢重出封建家庭的桎梏, 怀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和希望找寻“温暖”和“爱”, 但“冰冷”与“憎恶”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予萧红的是重重磨难。在父权文化中浸染成长的萧红的无意识中, 也难以摆脱传统观念与习俗的纠缠。这一时期萧红的创作反映了萧红逃离父权中心, 传统文化之家的毅然决然及叛逆、抗争的心态。首先, 从《生死场》的封面的设计就足见萧红的反叛者姿态。康定斯基认为, 在任何色彩中也找不到在红色中所见到的那种强烈的热力, 但是红色只在自身内部放射光辉, 而黑色在心理上是一个很特殊的颜色, 本身无刺激性, 但与其它色彩搭配却能增加刺激。红与黑两色的搭配对比, 使得红者更红, 黑者更黑。《生死场》封面红黑的强烈对比, 造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动荡感, 极富张力,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理震撼力, 这正是萧红这时期心理的真实写照。《生死场》的文本结构, 初看散漫、支离, 缺乏中心线索, 但红与黑对比强烈的色调贯穿着《生死场》。

太阳“像红色的水晶, 像红色的梦”, “菜圃上寂寞的大红西红柿, 红着了。小姑娘们摘取着柿子, 大红大红的柿子, 盛满她们的筐篮”, 生命就像那随意生长的红柿子, 汪洋恣肆, 旺盛得快要流出红色汁液来。可死亡也悄悄地窥伺在一边, 随时要吞噬生命。“月亮陷进云围时, 云和烟样, 和煤山样, 快要燃烧似地……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我把她丢到草堆上, 血尽是向草堆上流呀!她的小手颤颤着, 血在冒者汽从鼻子流出, 从嘴也流出, 好象喉管被切断了……”打渔村最美丽的女子月英身患瘫病之后, 变得非人非鬼, “那幽黑的屋子好像佛龛, 月英好像佛龛中坐着的女佛”;当“全个农村跳跃着泛滥的阳光, 小风开始荡漾田禾, 夏天又来到了人间”时, 妇女们却挣扎在生产的死亡线上“女人突然苦痛得脸色灰白, 脸色转黄, 全家人不能安定。为她开始预备葬衣, 在恐怖的烛光里四下翻寻衣裳, 全家人为了死的黑影所骚动。”“这边孩子落产了, 孩子当时就死去!佣人拖着产妇站起来, 立刻孩子掉在炕上, 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女人横在血光中, 用肉体来浸着血。”红与黑的相互冲击和不稳定, 隐喻着生命的起伏跳荡, 生命诞生的同时也在黯然地消逝, 生死美丑只在一墙之隔, 萧红将自己浸透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 与东北农人们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剧气氛交相融合, 从而传达出普泛而深渊的人生悲凉感。但东北的农人们是不甘愿当生活的奴隶, 命运的囚徒的, 当日帝的汽车突然开到了静穆的村庄、青色的田间, 搅乱了他们死一般的平静生活时, 这群中国的老儿女们从“沉沦”中超越, 将生与死升华到自觉的精神性的境界, 终于为生而死了。“宣誓”一幕, 浓重不可分解的悲壮感笼罩着天地。“四月里晴朗的天空从山脊流照下来, 房周的大树群, 在正午垂曲的立在太阳下。畅明的天光与人们共同宣誓。”“羊的脊背流过天光, 桌前的大红蜡烛在沉默的人头前面燃烧。”红色真正成为了血与火的颜色, 觉醒的人们勇敢地站出自己, 由生与死的奴隶变为生与死的主人。

红与黑的拼接、缀连的鲜明对比这种强烈视觉冲击性色调的统照, 为我们走进东北农人的生活找到了一条情绪通道, 其深刻的精神意味深长悠远。红黑的对击冲撞实际呈现的是萧红内心对温暖与爱的热望以及生命中所遭受的黑暗、冰冷的际遇, 同时也开启了对生与死, 文明与愚昧, 光明与黑暗, 精神与物质, 人性的高贵与卑琐, 以及人与命运等对立关系的思索。

《呼兰河传》虽然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场景、片段组成, 这些场景、片段甚至可以各自独立成篇, 但是它们并非硬性的镶嵌和拼凑, 而是有着内在的一致关联。这种内在的一致关联即为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所说的寂寞和悲凉之感。在这种精神笼罩下的呼兰河城, 沉郁灰色便成了这个小城的主色调。小说开篇的第一章, 扑面而来的是冰天雪地的灰白色世界。“大地一到这严寒的季节, 一切都变了样, 天空是灰白色的, 好象到了大风之后, 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 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这里什么也看不见, 远望出去是一片白”。灰白色拉开的晦暗的序幕, 定下了忧郁的低调。小说的结尾展示了一幅送殡的场面:满天飞过的遮天蔽日的黑乌鸦, 死者的儿子打着白色的灵幡, 这黑白两种意象将死亡的虚无、悲哀与恐惧之情传达的淋漓尽致。中间章节虽然也有色彩艳丽的场景与意象的出现, 无疑个呼兰城人沉滞的生活带来了几许亮色,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 一切美好最终都消散无形了。那变化莫测、绚丽多彩的火烧云曾给了呼兰城的孩子带来了多少想象的快乐与惊喜, 可它一会儿功夫就下去了, 接着便会有“漫天盖地的一群黑乌鸦, 呱呱地大叫着, 在整个县城的上空飞过去了。”还有那新鲜漂亮的后花园, “明晃晃的, 红的红, 绿的绿”, 可是秋雨过后便“黄的黄、败的败”, 冬天来临更是触目一片灰白。由此看来, 《呼兰河传》以灰白始, 以黑白终, 中间偶有红、绿、黄的色彩的零星点缀, 却更反衬出画面的沉重与压抑, 张显的是悲怆、沉郁之美。《呼兰河传》表现了与《生死场》截然不同的色调风格, 这与萧红的身世之感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在遍历人生苦难、饱含情感苦杯之后, 萧红身心交瘁, 渴望回到一种安宁、平和、静谧的环境中休息。《呼兰河传》表现了萧红对家乡故园的魂牵梦绕之情。与《生死场》等早期作品的“离家”相反, “归家”成为萧红这时期的精神主旨。“家”在萧红生命后期已并非原来意义之“家”, 而代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本真之家、神性之家、灵魂之家。漂泊的灵魂寻觅“家”的所在, “家”却始终如暗夜里一株橘红色灯光, 遥远而无法企及。对“家”的渴念也是对“温暖”和“爱”的另一种理解。萧红创作以“离家”始, 以“渴望归家”终, “家”的大门却未曾向她敞开。因此, 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笼罩在沉郁的灰色之下。

由此可见, 萧红自身良好的绘画艺术修养对她的艺术思维方式、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萧红以画入文不仅是绘画技法的借鉴, 更是内在精神的追求与交融, 它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精神指涉力, 使之具有跨时空的艺术魅力。在这些绘画艺术特征与作家心灵情感的双向对读中, 我们更能品味萧红小说的独特与魅力。

摘要:萧红对色彩的独特感知和理解凝结着她的生活思考和人生体验, 色彩的运用和色调的调度折射出她内心的情感世界和精神方向。在这些色彩运用与作家心灵情感的双向对读中, 我们更能品味萧红小说的独特与魅力。

关键词:萧红小说,色彩,色调

参考文献

[1]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2]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设计中色彩的运用论文 第5篇

【关键词】设计;色彩;应用

色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界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从而被人们所接受的,而外界的视觉形象都是通过色彩对人大脑刺激产生反应而被感知的。色彩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在设计中具有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双重作用。色彩在设计中不仅能通过具体的色相、明度、彩度等要素传达产品的品格与属性.而且还可以利用色彩心理、色彩情感创造丰富联系.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

色彩有其独特的魅力,能有力地表达情感,这一事实是没有争论的。约翰·伊顿先生指出:“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死的一般。”西方印象主义绘画出现,将色彩从固有色的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色彩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色彩与情感找到对应关系。

一、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人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色彩所起的作用,但是却能无意识地对它产生反应。因此,色彩搭配产生的效果,在广告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在此广告中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要想让消费者的视线集中在广告上,吸引消费者的关心,那么就应该在色彩的角度上尽量体现商品的价值。

(1)色彩的识别性。色彩独特的符号有利于创造个性化独特形象,从而树立企业形象。例如:“可口可乐”广告红、白色;“百事可乐”广告红、蓝、白三色;“肯德基”广告红、黄色。其标准色彩在众多的媒体广告中能很快被辨识,区别于其它企业从而树立品牌形象。

(2)色彩的真实性。色彩可真实地反映大自然的固有色。通过真实性的应用可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如广告中使用与橙子、葡萄、草莓等逼真的色彩使人感到可亲可近,仿佛可以触摸到甚至闻到气味,产生良好的感觉效果,引发不同的心理情感,起到激发和诱导消费的作用。

(3)色彩的审美性。色彩的谐调与变化可产生美感,提高广告的审美性,使其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色彩的对比与谐调变化能产生明快的愉悦,刺激视网膜吸引消费者,达到广告的功能性目的。色彩在引起注意、激发欲望、确立信念、诱导行动的视觉传播设计的几项功能中都占主导地位。

二、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色彩要醒目,对比要强烈,必须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要有变化,但是必须要克服为了追求变化而在局部上采用堆砌、拼凑等毫无意义的变化。在符合整体的情况下,将局部处理得有个性,使色彩的特点更加突出,在整个包装设计中能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在设计包装色彩时,还要有较强的识别性。如一些饮料等食品的包装中经常用到味觉十足的鲜艳色彩。在药品包装中则常用不同的象征色:蓝色表示消炎退热,绿色表示止痛,红色表示滋补保健等。这种直接的色彩应用形式生动地表现出商品的信息,展现了商品的独特性。

三、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空间设计。大自然提供给人们一些客观环境而人们为了居住、工作、社交的需要。在环境设计中合理地应用颜色来协调环境,改变环境。

色彩具有物理属性,不同的颜色对光线有不同的反射。如长波系的暖色反射率大,短波系的冷色反射率小。反射率小的,色彩吸收的热能越多,如粮仓或油库顶棚用银色反光材料,可降低室内温度,保护建筑材料。由于色彩的差异可传出不同的信息,能起到识别的作用,如裸露或埋藏于地下的电、水、暖管线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儿童公园、幼儿园多用红色、橙色、黄色,使外观色彩鲜艳。医院色彩多用白、淡绿、淡蓝等。色彩有谐调环境、对比环境,调节人的视觉心理的作用,所以在其环境设计中色彩如果设计得当,能改变环境的空间层次,愉悦性情、美化环境。

四、黑白两色的应用

黑和白是色彩中两个极端色,由于其对比最强烈,必然带来它单纯、欠活泼、缺少生机的一面,但也有它概括、对比强烈、朴素的一面,因此,黑白两色均是无

彩色系的色彩,在心理学上亦是一种极特殊的色彩。

在我国,历史上流传很久的“太极图”,就是以黑白两色组成的,这种黑白组合达到了最简练、最概括、最完整的境界,它体现了对称、均衡的特点,既互相联系又对立统一。

在包装设计中,利用黑、白对比,其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黑形态给人以充实和重量的感觉。在画面上很容易给人们带来“形”的存在。白形态往往是“无”的象征,而被人们所忽视。在黑底中,白形态鲜明而突出的显露出来。在白底上用黑色表现图象时,空白的形态往往被忘记了。黑白实际上是对客观物象在造型因素上的提炼与升华,给人的视觉以及心理上的感受也是与众不同的,它在传达产品特征信息的同时,可以满足当今人们求同存异的心理。确保品牌的长久生命力,使其不断地超越,把握未来。

古典诗歌的色彩运用 第6篇

一、衬托性色彩运用

所谓衬托性色彩运用,就是诗人在写景状物时,根据诗歌意境营构的需要,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分为宾主,在统一的艺术布局下配置不同比例,使之相互映衬。产生以宾托主的美感效果。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中白色的鹭鸶、鲜艳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青色的斗笠和绿色的雨衣,几种颜色互相映衬,营构了一副优美的水乡春汛图。

二、对比性色彩运用

所谓对比性色彩运用,就是诗人精心选择相互对立、具有对比意义的色彩描画形象,使之产生彼此对照、相得益彰的美感效果。如王昌龄的名篇《从军行之四》就运用了对比性色彩:“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首句的“青”、“暗”和“雪”的对比,本是皑皑的“雪”山,但是在“青海湖”的长云笼罩之下却显得光芒顿失,气氛显得抑郁,这里诗人“青”“黑”“白”三色对比,营构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在这首诗中,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色彩的运用,使得诗歌艺术画面气象恢弘开阔,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边塞诗歌的特点。

色彩的对比与衬托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有时甚至难以截然分开,但是色彩对比的艺术效果毕竟不同于衬托。色彩的衬托主要是以此托彼,而色彩的对比则是相互生发,相得益彰,使双方的色彩效果在令人注目的对照中更显强烈和分明。如白居易的名作《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诗人在雪夜邀请友人前来饮酒的诗歌,诗歌如写家常,但情真意切,颇为动人。首句诗人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这两句诗用了“绿”与“红”两中对比鲜明的色彩,为一个傍晚即将下雪的寒冷冬夜营造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温暖环境。绿的是酒,红的是火炉,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而结合一起则给人丰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反复性色彩运用

所谓反复性的色彩运用,就是重复运用某一种色彩描画形象,使之产生色调单一、突出强调的美感效果,创造个性鲜明、纯净清新的色彩感和优美的意境。诗人运用反复性色彩,总是要根据特定的感情需要,根据事物独特新奇的色彩特征,而对某一种色彩进行反复敷陈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在古代诗歌中,反复的手法是运用得较早也是较为成熟的。早的像《诗经》就大量运用到重章叠句的手法。通过相似词语、相似的结构来达到一种回环往复、渲染情感的效果。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中二、四、五节音节相似、特别是四五节内容基本相似,深刻地表现了男主人公对女子的喜爱之情和执着。

如果只是从直观上看,色彩只能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而无法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而当色彩这种绘画的因素一旦融进诗歌,就焕发出了色彩在绘画上所不具备的功能,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形成一种混成效果——思想、情感、意象、色彩、节奏等元素的渗透交织这种艺术的兼容性。而这些因素中,首先打动我们心灵的往往是色彩,因为它直接诉诸我们的感官。同时,色彩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形象化表达方式,会使作者抽象的观点和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使读者产生观画般的静穆悠远之感,使人在静态的色彩画面前沉思和体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广东阳江市两阳中学)

巧妙运用提问增添阅读色彩 第7篇

(1) 形式死板, 枯燥乏味。提问形式的单一、机械、呆板, 主要形式是判断对错等, 提问形式规范统一, 强调语言层面的理解和机械操练, 图“量”不求“质”, 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

(2) 单一的知识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中, 教师往往只是注重语法和语言点的知识教学, 忽略了对学生的英语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可以掌握很多语法知识点, 但无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在真实的交际场合进行交际时更是感到吃力。

(3) 教授英语的时候脱离语言的文化背景。语境是学生掌握语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平台。我们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不能将文本语言还原到文化背景之中, 这样学生会忽视背景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文章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的情景文本, 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组织教学, 才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 问题的理论支撑

任务型教学“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交际”, 它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 提问设计是任务设计中一种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更应作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 合理运用提问类型, 提高阅读课堂效率的策略实践

(1) 英语阅读课的提问类型

1) 知识性提问。知识性提问主要用来考察对具体知识和信息的掌握, 检查对知识和信息的识别和记忆。

2) 理解性提问。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用另一种方式进行解释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在理解了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 答案一般是唯一的, 可以在课文中找到, 学生只需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查阅课文, 便可说出答案。Why提问一般属于这类提问。

3) 应用性提问。应用性提问要求学生能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或信息用于新的或其他的情境, 是从事实入手, 探求对事物的主观看法或可能采取的行动。

4) 分析性提问。分析模式的问题是不能直接从文本之中找到答案的, 需要学生自己进行一个分析和总结。学生需要真正地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需要学生具备自己整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5) 综合性提问。该类提问要求学生把文章提供的有关信息拼凑到一起, 进行综合加工, 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这大多是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章标题的提问。这类问题一般作为课后讨论,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也可作为课后写作的准备工作。

6) 评价性提问。评价性提问要求学生能根据证据和建立标准来判断好坏是非并能说明其理由。回答这类提问时, 学生必须先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 据此对事物从事评价判断或选择。

7) 预测性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或推测,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 合理设计提问, 提高阅读课堂效率

1) Pre-reading。读前活动即热身阶段,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复习旧材料, 并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While-reading。学生自己对于文本进行一个处理, 学生自己需要全面地把握课文文本的基本思想和篇章的主题思想。需要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了解词语和句子的衔接方式和写作的一个手段。老师需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全面地去思考整个文章的实际的内容。

3) Post-reading。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 设计一些提问, 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就课文相关话题深入讨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

4 结束语

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合理运用各种类型的提问, 可以检查学生理解、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 并推动他们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更好地交流, 这样学生始终被置于有引导、有启迪, 并与他们自己有关的提问中。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观察, 从教学有效性的视角来了解和分析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 以及教师对于提问的操作, 尤其是教师对有效提问的把握和思考。通过分析实际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提高“有效提问”的频度与效度, 从而提高阅读课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提问,有效回答,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红莲.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 2009 (31) .

电视包装中色彩的运用 第8篇

1 色彩与频道包装

在绘画中,色彩被称为第一语言,视觉刺激在视觉感受中最突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观察某一物件时,首先就是对色彩的印象,色彩是视觉反应最快的信息符号。据相关统计数据证明,人们对色彩的注意力占人视觉的80%左右,这说明色彩的重要性。因此,将色彩引入电视包装中来,是电视包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色彩对于增加播放节目的魅力、留给观众第一印象,传递视觉信息等具有决定性影响。

频道包装是为了提高电视的影响力,吸引观众。包装主要包括频道形象片、宣传片、个性化音乐、片花、色彩及字幕等内容,对电视节目进行美化、编排,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2 电视包装中色彩的运用

2.1 频道包装

2.1.1 新闻频道包装中的色彩运用

新闻频道需要真实、客观、冷静报道新闻事件,在色彩的运用上,要以蓝色、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其中,中性色彩、无色系都比较适合新闻频道。央视新闻频道采用的主基调是蓝色,这也是各个新闻频道效仿的。冷色调的设计,可以营造出安宁、恬静及真诚的视觉效果,突出权威、公正、客观的媒体形象。

2.1.2 科教频道包装中色彩的运用

该类型节目是给大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提倡社会文明的窗口。因此,可采用高明度的蓝色、绿色、紫色等冷色调,并将它们进行有机组合,营造清新淡雅之感,提高大众的专注力。

2.1.3 娱乐频道包装的色彩运用

娱乐频道节目多样化,内容欢快化,给大众提供快乐。因此,在色彩的设计上,要遵循搭配丰富多彩的原则,选用冷暖对比强烈的色彩。例如,蓝黄组合、红青组合等。色彩搭配形式夸张,使人产生新鲜之感。演播室可采用橙色,作为该类型栏目的主体色。橙色给人成熟、健康之感,主持人背景可选用黄色、橙色的过渡颜色等,并运用镜头切换,产生强烈的冷暖对比。

2.2 电视品牌包装

对电视频道进行风格定位,就要把握整体节目风格,确保其节目的鲜明个性,在稳定电视频道风格后,进行新层次的创新。在电视品牌包装中,要合理选择色彩基调,设计人物服饰和环境色彩,处理光效构图。

2.2.1 传播功能色彩设计

电视品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心,就要在设计时合理运用色彩。因此,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将冲击力比较强的色彩作为主色调,并辅助醒目的色彩,将两者进行组合,形成强烈色彩组合。例如,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品牌包装就是以红色、白色为主基调,取材于闽南古建筑“出砖入石”红砖白石相间的特色,让观众第一时间就能认知闽南语频道,红白两色贯穿于品牌标识设计体系中,涵盖LOGOL、字幕条等多元素。

2.2.2 人性化色彩设计

做到人性化设计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因为受众心理需求不同,对色彩的喜好自然不同。因此,在设计中,要根据该电视品牌的目标收视群体状况,根据受众的普遍心理,合理运用色彩。

2.2.3 光色设计

电视包装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效结合,需要光色的共同作用。根据整体色调,对颜色进行适当调整,用光效做出三维效果,丰富画面色彩,增强空间感,在光色的基础上,设计人员要掌握众多技巧,在色彩、光效和构图上制造亮点,吸引观众视线。

2.3 电视栏目包装

电视栏目的包装,包括标识、宣传语、片头片尾、主持人形象、色彩、色调等方面的内容,合理搭配色彩,突出栏目特色。

给栏目定位,确定包装主色调。根据栏目的特征,进行色彩配置。针对栏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案,例如,泉州电视台《健康责任田》的片头设计,该片头以橙黄色为主色调,表现出健康、关爱的风格,橙黄色是比较温馨的颜色,能偶营造一种平和的氛围。红色则表示强烈,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给人以兴奋、激动的感觉。《今晚播报》的片头设计,以蓝色为主基调,点缀金黄色,突出栏目的冷静和时效性。在蓝色中加入少量的红、黑、白等颜色,不会对蓝色造成太大的影响。以色彩丰富画面,增强空间感,在光色的基础上,设计人员要掌握众多技巧,在色彩、光效和构图上制造亮点,吸引观众视线。

3 结语

电视包装要求色彩、内容、形式的高度统一,将艺术和技术高效融合,把握单一色系和复杂色系的基本规律,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对电视品牌包装、频道包装、栏目包装等的色彩运用进行重点分析,以创作出更优秀的电视作品。

参考文献

色彩运用能力 第9篇

单就设计而言, 现代设计和工艺美术时期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的受众是一个群体, 而不是个人;设计师必须根据一类人的需要来进行设计, 而不是根据一个人;设计师无法直接从购买者手中获得产品使用的具体感受, 而更多的是从销售数据和顾客满意问卷间接了解 (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具有充分的市场前瞻性) 。一个设计成功与否, 包含了许多的因素, 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色彩”。

美国芝加哥色彩专门研究机构CII研究表明:“色彩在消费者决定消费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决定着消费行为是否发生。”

色彩设计是设计中的核心要素。

一、为什么色彩设计是设计中的核心要素

我们无法用自己提出观点来证实观点,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具有科学依据的、社会承认的知识体系或者一系列科学的实验数据来支持我们自己提出的观点。 (这里的两个例证分采用这两种形式来进行论证) 。

从文化层面来讲。谈到色彩重要性这一点时, 我们就需要提出一个心理学的观点, 以便诠释和支持这个观点, 那就是——“观念趋同”:在特定文化圈生活的人, 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部分反映为趋同表现。从市场观点来看, 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近似的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在众多产品中, 在对特定物品进行选择时, 消费者的基准判断是相应文化圈的共通性和思考方式, 也就是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而色彩惯性在里面占据了重要部分。因此, 我们的设计方案步骤自然就可以推导出来了——即优先对产品受众群体的文化进行理解, 在其基础上确定商品策划, 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设计风格, 而在设计风格中, 色彩往往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注:英国学者Raymond William这样定义文化:1、文化是知性、精神性、心理性开放的一般过程。2、文化是自然人及社会、集团的特定生活方式。3、知性的作品或实践行为。)

在心理学领域, 对于“色彩对人类的视知觉刺激”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证实了色彩在吸引注意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提出——注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帮助你在杂乱的视觉环境中找到特殊的物体。有这样一个相关实验:

在你身边, 试着找出一些红色的东或者试着找出一些粉红色的东西。

在各种情况下你会觉得哪个比较困难呢?

研究表明, 我们会发现找到粉红色物体的位置比红色物体更容易, 可能是因为这种颜色远离环境标准 (Treisman&gormican, 1988) 。

从这个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颜色对人的知觉刺激程度是不相同的。

在合适的在设计中运用适合的颜色,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什么样的色彩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

我们依然接着上面的例子来论证, 实验如下:

◆着找出一些方形的东西。试着找出一些圆形的东西。

◆试着找出一些蓝色的东西。试着找出一些圆形的蓝色东西。

在各种情况下你会觉得哪个比较困难呢?

研究表明, 我们会发现方形物体比圆形物体更容易被注意, 可能是因为方形的角比较突出 (Kim&Gave, 1995) , 由一个特征决定的物体比由两个特征决定的物体更容易被找到 (Terisman&Sato, 1990) 。

需要提出的是, 这个例子突出的区分了前注意加工和注意加工的特点:前注意加工能够熟练地在环境中找到单一特征定义客体。 (比如:你能找一件白衣服么?) 前注意加工允许你在环境中平行的去搜索一个单一的明显特征, 这意味着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搜索环境中的任何地方。但是, 如果给的限定条件是两个或者更多, 那么搜索起来的难度也就大得多。举个例子来讲, 比如你被要求在一堆衣服里找出白色的女士衬衣, 我们可以很轻松的从一堆衣服里找出白色的衣服, 但是接下来要区分白色女士衬衣和男士衬衣就又是另外一件复杂的工序了。 (这也是为什么标识和导视系统多为单一色系和对比色系的缘故。)

上面的例子明确的告诉我们色彩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只有合适与不合适这个界定。能够满足设计需求, 达到最终目的的色彩设计, 就是成功的色彩设计。

所谓色彩设计, 就是比宣传语广告词等更能快速深刻被消费者认知和记忆的宣传手段。值得注意的是, 色彩不能脱离固有文化现象;同时色彩也不是单一的限定因素, 需要材质、造型的配合设计。

三、如何把握色彩设计思路的正反推导尺度 (探讨)

色彩设计的重要性在前面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 那么, 在实际的色彩设计应用中如何把握尺度, 是一个需要通过不断探讨和实践检验来得出结论的话题。所以, 我无法在这一点上肯定的说自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只是运用自己现有的设计经验和知识框架体系来加以探讨。

对于我们设计的物品, 它是处在一个被人类三维认知的世界里的。

那么, 三维世界物质的物理特性是一系列特征所集合出来的描述, 包括——物体在三维世界中的位置、形状、大小、情景还有颜色。然而, 这些特征都全部是以人类知觉为基础而定义出来的。设计的不平凡之处在于, 在已存在的物理存在中, 发现和突出不一样的元素, 制造视觉幻想。

制造视觉幻想的原因在于人脑有自我学习的功能, 它会自动捕捉不熟悉的物体加以分析, 也就是人的注意力会被陌生的东西所吸引的原因, 设计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正在陌生化。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脑的联系和加工功能, 人脑对于新生事物有自我认知功能, 这是因为你在周围环境和/或新生事物本身身上辨识大多数以前曾经见过的元素, 所以不会觉得陌生得让人完全不法接受。

基于这个特点, 我们在视觉的色彩设计中, 就不得不考虑到色彩运用的尺度问题。在识别一个物体时, 我们要把所看到的东西和已存储的知识加以匹配。自下而上的加工与经验事实密切相关, 它处理一定量的信息, 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化为抽象表征。可见,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基于已有的外界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的色彩设计在创新、吸引眼球的同时, 需要考虑到可联想度 (食品色系不能第一眼给人清洁用品的暗示) 。

除了前一种识别过程, 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识别过程, 那就是至上而下的加工。由于自上而下认知过程的存在, 使得高级的心理过程会影响人们对于事物和事件的理解。举个例子来讲就是, 自上而下的加工好比欣赏抽象画, 如果没有旁边的注解, 对于一般人来讲抽象画中也许很难自己发现什么深刻的意义, 一旦这些画被作者诠释出来, 解读者就会觉得意义不一样了。

由此可以得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基于一类人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构造的识别过程, 在色彩设计这个领域来讲, 接受度就是设计者需要完美解决的首要问题。

综上, 色彩设计在设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一个好的色彩设计不单单在于它的审美性, 更在于它出现在设计中的合理性。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推导色彩设计的尺度问题, 不管是自下而上的视觉加工还是自上而下的视觉加工, 都首先需要我们在自己现有的知识框架下合理的把握设计尺度, 以达到被受众接受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鲁迅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 第10篇

一、用色彩渲染环境, 烘托人物的复杂心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极其俭省, 几个甚至一个色彩鲜明的词语就能抓住环境的特点, 将读者置身于人物所处的环境中, 从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理解作者的情感。《药》的开头写道:“秋天的后半夜……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茶馆的两间屋子里, 便弥满了清白的光”;“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 只有一条灰白的路, 看得分明”。“乌蓝”、“青白”、“灰白”几个色彩暗淡的词语写出了黎明前黑暗时刻, 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 烘托出老栓买药时忐忑不安的复杂心境让人体会到悲哀的情怀。《祝福》的开头写道:“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 是送灶的爆竹”, “灰白色”是“我”回故乡鲁镇时压抑沉闷的心境的最好体现。

二、用色彩描绘景物, 寄托作者的生活理想。

小说中的有些色彩描写是明朗的, 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故乡》中有这样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深蓝”“金黄”“碧绿”“银”几个词语色彩明丽, 搭配和谐。明朗背景下, 充满活力的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 流露出对闰土的由衷喜爱和羡慕。优美的田园风光, 与孩子间纯洁无瑕的友谊交融为一体, 清新纯朴的画面中, 蕴含了作者美好的生活理想, 寄托了对农村生活的怀恋。这正是他心中那种和谐人际关系的理想象征。

三、用色彩刻画肖像, 抨击封建制度的罪恶。

肖像描写是把人物写活, 也是传达作者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鲁迅深谙肖像描写的奥秘, 简洁的色彩, 传神的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封建制度的罪恶。《祝福》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有三次:“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等服饰色彩描写是时代和地域的特色的表现。而祥林嫂脸色的变化, 从“脸色青黄, 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到“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再到“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仅仅五年的时间, 正常人的脸色是不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的。但勤劳善良而又倔强顽强的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的勒逼下, 已判若两人。鲜明的色彩变化塑造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虚伪、残酷的本质, 向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四、用色彩写人状物, 直面惨淡的社会现实。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的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药》中对人血馒头的描写令人触目惊心, 为读者展示的是惨淡的社会现实:“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 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 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 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 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 白气散了, 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鲁迅曾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 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 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 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醒目的色彩, 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革命者淋漓的鲜血, 被群众当作医治疾病的药吃掉。要革命, 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 把他们从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 否则, 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 围着那尖圆的坟顶”是小说中唯一一点亮色, 稍稍透出了一丝令人快活的生机, 起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的作用, 寄予了作者对革命成功的希望及乐观的信念。

五、用色彩捕捉细节, 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性格各异的人物, 有的只用几笔醒目的色彩就把人物的性格展示在读者面前。《药》中的康大叔服饰细节是“浑身黑色的”, “披一件玄色布衫, 散着纽扣, 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 就用黑色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阿Q》中的赵太爷质问阿Q是他的本家时“满脸溅朱”, 并动手打人, 这个细节活脱脱的表现了一个光天化日之下行凶, 蛮横霸道的土霸王的形象。

摄影工艺的色彩运用研究 第11篇

我们生存的环境充盈着成千上万种色彩,而摄影所定格的画面虽然只是一瞬间、一部分,但却是我们眼中世界的真实反映,因此在摄影中,色彩的准确表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色如何在摄影工艺中运用好色彩,是值得每一个摄影师思考与反复实践的内容。

关键词:摄影工艺;色彩;运用;色彩运用;视觉冲击力

一、色彩运用于摄影工艺的意义

对于摄影艺术而言,如何选取合适的角度、配以怎样的景致、怎样调节器材以达到较好光线往往是摄影师所重点关注的。随着数码时代到来,色彩学结合摄影的运用也逐步为人们所关注,如何让色彩配合好的角度、使整体画面和谐统一对于作品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好的色彩运用使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

视觉冲击力主要体现在整体色调与对比程度两个方面。首先整体色调的设定要符合摄影主题及情境,同时考虑摄影者传递信息的需要。整体色调大体上可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两大类,冷色调适合传递寒冷、严肃、镇定、洁净的信息,相反暖色调则适合传递温馨、柔和、欢愉甚至喜庆的感觉,选定冷暖色调能使画面给人以第一印象;其次是对比度的考虑,通过不同色相的颜色之间的配置,可以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和冲击力,这种对比度的运用适合于想要达成烘托的目的,用色相偏暗、明度较低或纯度不高的来烘托色相偏亮、明度较高、纯度较大的颜色,可以更加突出其特点。例如照片的主体色块运用了红色和黑色,而图中大背景的白色块和红色行成了强烈的对比,黑色的鞋子在平衡色彩的强烈对比的同时,也和红色起了一定的对比重用,而作者的水印则也成为了点缀,让整个画面不会失重(但是必须很注意的是每个色块的比例必须调控好,否则会让整个画面很散乱)。只有好的色彩运用,才能使摄影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好的色彩运用使摄影作品具有动态美

众所周知,摄影作品是静态的,是瞬间影像的凝固。但是如果很好地把握色彩的使用技巧,最明显的体现是明度和饱和度的运用,可以使画面具有层次感,拉近或延伸画面距离,突出摄影的亮点和关键主体,更能给予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联想。这样一幅原本静态的画面就具有了动态美感。例如体育运动是1/4000秒发挥实力的绝佳舞台,特别是体现速度的运动,1/4000秒可完美定格瞬间,把背后的天空展现得如此美妙,这是一张令人难以置信的剪影。

(三)好的色彩运用可以准确传达摄影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摄影者是通过镜头营造画面、通过画面传递信息的职业,当他完成一幅摄影作品的前期构思、摄影以及后期制作的工作后,希望人们关注和领会到的就是作品的本质,因此好的色彩运用即是极佳的传播途径,通过对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理解,人们可以准确感知摄影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例如人像创作难以找寻情感,不代表人像摄影没有,纪实、人文类的主题,就是在拍摄这些东西。这类作品要拍得好,是当中必须有个故事,而摄影者利用自身的感动,将故事巨细靡遗地拍摄进照片之中。情感就一直在你我身边发生,只是我们一直没察觉,因此当小百有机会接触到婚礼记录,会觉得就现阶段来说,拍婚礼记录比拍人像外拍创作,有趣许多。

二、色彩在摄影工艺中运用的注意问题

(一)风景摄影

在自然风光中色相较为多样,这时候摄影者就可以在明度和饱和度上做文章。根据摄影作品需要传递感情的具体不同,应该认识到高明度高饱和的画面一般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作品中一般也是在阳光下的风景反映,而低明度低饱和则适宜营造朦胧、宁静淡雅的氛围。光圈 F6.3 曝光时间 1/160s 焦距 80mm 感光度 10以逆光为例。逆光是风光摄影中最有个性的光线。逆光是指阳光从相机的对面照射过来,景物被光线照射的部分都会产生光亮的轮廓,主体与背景得以明显的分开。逆光最适合表现前后层次较多的景物,在每一景物背后都勾勒出一条条精美的轮廓光,使前后景物之间产生较强烈的空间距离感和良好的透视效果。

拍摄逆光景物时,画面往往会因阳光的照射和景物的光亮轮廓而造成曝光不足。因此,摄影者在拍摄逆光景物时,最好以景物的阴暗部分来确定曝光时间,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景物的层次。如果摄影者想得到剪影的效果,那么拍摄时以亮部为准即可。

(二)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应重点把握突出主体,通过明暗深浅对比恰如其分地反映主题是关键。因此不适于使用过多的色相,避免产生杂乱无章、难以抓住重点的情况。同样在主体的色彩搭配上也应注意和谐感和视觉舒适感,不易过杂或对比度过于强烈。要拍出浅景深,大光圈是一项重要元素,这次摄影师用上了f/1.8的大光圈,可以令人像的背景变得模糊,成功把主体突出。逆光拍摄可以令对比降低,产生柔和的感觉,是一个很适合拍摄人像的入门技巧,初学者可以多加利用,会令你的相片变得不一样。

(三)广告摄影

广告摄影应用广泛,作为商业广告摄影师,一定要详细了解所拍摄的产品具有怎样的特点,以及广告的卖点是什么。然后选择适当的主题色和背景色,同样应注意对比,使背景色起到衬托的作用。对陪衬物的用光大多数情况下直接就用对主体塑造的布光来附带表现,但有时也专为陪衬物设一盏灯。对陪衬物的用光不能破坏主体的光影效果,光本身不能太突兀。例图就是在塑造香水主体布光完整的前提下,针对陪衬物—丝绸打了一盏蓝色灯片的闪光灯,使主体表现得更为妩媚动人。

三、结语

色彩学作为一门有趣又丰富的学科,在摄影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好的色彩运用可以为摄影作品加分不少,同样也是摄影者能力的强有力体现,从这一意义来讲,认真学习和把握色彩运用要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昊.对摄影中空间转向意义的解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3)

[2]魏争驰,章瑞智.浅析数字时代的摄影图像后期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2)

性格色彩理论在职场的运用 第12篇

当今,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力资源部门自然要肩负起为企业寻觅各类人才的重任。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 必须拥有善于发现人才的慧眼。“以人为本”并不是人人都为本, 合适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未来。当然, 寻找合适的人才不能单纯的着眼于表面, 更应该透过表面看到其工作能力和性格特质, 综合多方面来考量是否进行选择。

现今社会发展愈加迅速, 人员缺口正不断的加大, 招聘、培训、员工关系、人员流动等一系列问题也渐渐的摆在桌面上。通过传统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难以达到企业所预想的效果, 而通过研究各种人的性格色彩并灵活的运用到招聘等一系列活动中, 却常常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而能准确且高效的解决人员的流动与安置等一系列问题。

色彩心理学的现状

目前, 色彩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色彩偏好与人性格的关系, 二是色彩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汤其建、张莉、于威、张学武《特殊工种人员选聘中的色彩心理学应用研究》, 《安全》, 2012年第6期) 不同的色彩取向代表着不同的性格特点, 不同性格特点的人都会有自己性格中存在的问题, 也就会通过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色彩与性格的相互关系, 解析人的性格内涵与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逐渐成为一种主流。

在性格色彩研究领域中, 美国性格色彩心理学的权威专家泰勒·哈特曼将众多的性格归入红、黄、蓝、白四种颜色; (泰勒·哈特曼、魏易熙《色彩密码:四种颜色的性格》,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2001年第12期) 我国性格色彩的创始人乐嘉, 则将人的性格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表示;林书尧将性格分为赤、橙、黄、绿、青、紫、黑、灰、白九种色相进行分析;也有人将性格分为红、黄、蓝、绿、紫、褐、黑、粉红八种颜色。各种观点虽算不上百家争鸣, 也足以让人眼花缭乱、难以抉择。

性格色彩的分类

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探究, 笔者将性格色彩归为红、黄、蓝、灰、紫五大色系。红色善于捕捉新生事物的要点, 很容易投入;黄色是个现实主义者, 根据付出回报比作理性判断;蓝色的谨慎和保守, 让他最不愿意轻易开始却最容易投入;灰色则是鲜有生气, 一般在别人的推动下才会有所行动;紫色的神秘和冷艳注定了他是孤独的存在。 (乐嘉《不同颜色的人如何开始》, 《新前程》, 2010年第1期)

1.红色性格

红色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颜色, 其代表的性格也同样的充满灵性与爆发力, 善于快速的抓住机遇。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冲动, 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就急切的采取行动。

2.黄色性格

黄色是一种充满神圣的庄重之色, 其代表的性格则是透着一股子的沉稳与坚韧, 遇事果敢而执着。不足之处在于对细节的把握度不够, 敢于一往无前却经常是缺少了具体的策略与谋划, 严重了便也就成了有勇无谋。

3.蓝色性格

蓝色是一种充满宁静与深沉的颜色, 其代表的性格是理智与不自信, 做任何事之前都喜欢多思考多求证。不足之处在于过度的追求平稳与完美, 却恰恰缺少了一点红色性格的冒险精神。

4.灰色性格

灰色是一种充满自由与友善的颜色, 其所代表的是一种宽容、依赖的性格, 容易满足于自己的现状, 崇尚的是一种中庸的状态。不足之处在于内心缺少一种斗志, 总是漫无目标、得过且过、随波逐流。

5.紫色性格

紫色是一种神秘而高贵的颜色, 他中和了红色的热情似火和蓝色的冷艳如水, 以一种忧郁自傲的高身姿全新出现。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个性, 容易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僻错觉, 实际上紫色性格的人对熟悉的人是非常热情的。

当然, 人的性格通常都是多种多样的, 也就是说性格是以一种色彩为主, 兼有其他多种色彩, 日常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核心的性格色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不容的色彩, 以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刘伟、李卫红《“性格色彩理论”与领导能力提升》, 《领导科学》, 2013年第4期) 同样, 每个人也都可通过与其他性格色彩的人共同协作, 完成一个人完不成或完成的不够完美的工作。性格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与德、识、才、学等因素一样, 是构成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很好的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情和品质, 同时它也是一个人内在精神面貌的全面体现, 可以让其他人更深入的了解一个人。

性格色彩理论在职场的运用

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性格, 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 生活中如此, 职场中亦然。不同性格的人的处事方式各有不同, 其领导力、理解力、执行力等特质具有差距, 对金钱、风险、权力等的追求程度也不尽相同。

将性格色彩理论运用于职场, 分析员工的性格色彩, 进而决定各种性格色彩的员工的工作岗位和培训方式, 并根据员工的性格色彩有针对性地设计绩效考核制度、晋升制度, 将更有效地达到低成本高满意度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1.性格色彩的职场表现

(1) 职场中的红色性格。红色性格的人不喜欢被约束, 喜欢随机应变胜过循规蹈矩, 很可能会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却往往因为他们的不够沉稳爬不到金字塔的顶端, 他们本身对快乐自由的向往远胜于权力角逐和力量的抗衡。他们是天生的冒险者, 在他们眼中, 未来的路充满着艰辛与挑战, 也于是乎他们会时刻保持着一种积极的状态勇往直前。只不过他们在遇到绊脚石时会有一丝迷茫, 也会较容易动摇, 需要适时的用一种或激励或肯定的方式为他们坚定信念。对红色性格的员工, 管理者应善于使用其敏锐的洞察力, 同时尽可能地使其在做了一定程度准备的前提下再有所行动。当红色性格的人作为管理者出现时, 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可在一瞬间为公司创造巨大的效益, 但是他还需要有一个冷静的朋友或辅助者, 在他冲动的做出错误的决定时, 及时泼点冷水或提前为其铺路, 避免他一时头脑发热而铸成大错。

(2) 职场中的黄色性格。黄色性格的人大都渴望权力, 追求一种控制欲和支配欲, 有强烈的做领导的欲望。但是黄色性格的人可以为了工作牺牲个人生活, 希望能用一切方式发挥高效率。他们往往直接而严谨, 关注的是最后的成果, 成果足够的诱惑才能促使他做出决策并有所行动。当然, 有时候他们的坚持也会显得不够明智, 甚至是有些盲目, 为了达成目标会有意无意的忽略一些细节的东西, 而往往是这些细节的东西决定了结果的质量。对黄色性格的员工, 管理者可安排他们做“开路先锋”, 用他们的拼搏和坚韧开辟出新天地 (如开展新业务时, 利用黄色性格的员工开拓市场) 。当黄色性格的人作为管理者出现时, 会是非常有力的指挥者。他们一般都具有前瞻性和领导能力, 能够居安思危, 有很强的责任感、决策力和自信心, 不容易气馁, 但是容易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甚至是飞扬跋扈的错觉。

(3) 职场中的蓝色性格。蓝色性格的人渴望被他人理解, 甚至是过于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严格拘谨, 他们不太懂得释放自己, 更加缺少幽默感, 过分压抑情绪虽然不是问题却使他们缺少了很多乐趣。他们大都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注重思考过程, 非常关心事物的安全性, 做出每个决定前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深思熟虑甚至是有着十足的把握, 力求万无一失的平稳, 但这种过于谨慎的性格往往会使其错过很多转瞬即逝的机会。蓝色性格的人期盼上升却不够自信去果断追求, 结果往往是在犹豫之间被人抢占先机, 如果有红色性格的人在机遇出现之时给予助力, 使之用相对把握的主动出击, 必然会有所斩获。

(4) 职场中的灰色性格。灰色性格通常会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寻求一种心境的平和与满足。他们有着令人称赞的好脾气, 为人处世合情合理, 也因此有着良好的人缘, 但缺乏上进心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难以得到晋升, 也就会作为一个老资历出现在新人工作堆里日复一日做着没有新意的工作。对于灰色性格的人, 不能奢望他们在工作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但安排他们做后勤保障等基本工作绝对是最让人放心和满意的。他们生活枯燥却非常友善, 适应性强, 善于倾听却不肯吐露。不过他们不是真正的完全超脱, 通常会疲于迎合他人, 平时的行动迟缓、了无生气也只是一种逃避状态。当然, 如果在绿色性格的人群中安排上略有红色性格的人, 就像在安静的鱼桶里放进了一条灵动的鲶鱼, 在平静中掀起一阵波澜, 带来一丝惊喜。

(5) 职场中的紫色性格。从画家的角度讲, 紫色是最难调配的一种颜色, “合适的紫色”也变得难能可贵。紫色性格的人通常会有一些艺术气质, 他们性格优雅且感情细腻, 审美高雅又不失和谐, 外表平静而内心坚强。他们有着常人无可比拟的敏锐与感受力, 不论是作为员工还是管理层都会在接触之后广受大家欢迎。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保持自己的那份自信而感性的个性, 时刻为他人考虑的小热心也会让工作更加的顺利, 只是看似孤冷的外在状态会让不熟悉的人很不适应。

2.色彩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核心, 而正确的运用性格色彩理论便是企业发展核心中的重点。有效沟通会促成和谐环境, 而其关键则是找到他人最喜欢的沟通方式, 在了解了不同人的性格色彩后才能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 用一种方法对待四种不同的人, 失败的可能性有75%。而提高成功率的办法就是, 用别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们。 (乐嘉《谈薪有术:洞察老板的性格色彩》, 《新前程》, 2008年第6期) 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 将性格色彩理论应用于职场的人力资源管理后会产生以下作用:

(1) 有助于提高员工岗位适配性。根据员工的性格色彩档案安排与其性格相适应的工作岗位, 使其能在工作中最大化的实现自我价值。

(2) 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在提高了岗位适配性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员工更加舒适顺畅的完成手头的工作, 自然而然的也就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 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员工流失率 (辞职或“跳槽”)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价值获得了体现, 而自己也拥有了舒适的环境和应有的回报时, 必然会很乐意留下。

(4)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当整个企业都做到适才而用、适岗而置时, 所有的员工都将获得满足感, 也就会推己及人地为企业考虑, 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姚燕萍《性格色彩在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年)

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适当突破传统, 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实现。虽然传统方式能够选拔出适合企业的人才, 但是毕竟周期较长、成本较高, 相对来讲效率不高。特别是对急于求才的企业来讲, 融合了性格色彩理论的新式选拔方法则显得高效且准确了很多, 无论对企业还是员工都能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

性格色彩理论运用展望

每个性格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过当, 企业管理者只有在了解了不同性格的优势和过当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实施人员管理。 (江北《读懂员工的性格色彩》,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2011年第7期) 对于已招聘的员工, 需要管理者通过对工作岗位和新员工的双向了解为员工安排工作岗位。即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色彩选择能够让他们扬长避短、发挥自身能力的工作岗位。正确的人员分工可避免人机不和等非人为的潜在因素造成的损失。

上一篇:农机标准化下一篇:构架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