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小结设计

2024-05-18

高中数学课堂小结设计(精选11篇)

高中数学课堂小结设计 第1篇

教师甲与教师乙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检测后已经没有时间小结了,仓促下课.

教师丙在最后的一分钟谈了利用点斜式方程求直线方程的一般方法,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总结.

教师丙:“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的点斜式直线方程,一般地,在设直线方程时,若已知点的坐标,可用点斜式;若已知直线斜率,可设斜截式.”

教师丁利用幻灯片展示了本节课的小结:

课堂小结

(1)点斜式y-y0=k(x-x0);

(2)斜截式y=kx+b.

这两个公式都只能在斜率存在的前提下使用.

通过这四节课的观课,笔者发现,四位老师的课堂引入部分都比较精彩,是下了一定功夫的,但在小结部分都比较仓促,显然对课堂小结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在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小结几乎都是老师罗列一下重点知识,或没有小结,根本没有在课前备过小结内容.实际上没有精心设计课堂小结,必然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其小结形式的开展应该是动态的、丰富多样的,可采用以下几种小结形式:

一、归纳式课堂小结

归纳式小结,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小结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出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利用下课前几分钟时间,简要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梳理,辨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进一步强调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本节课可小结为:

上述小结中,既有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上的总结.像这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高度的概括,以进行归纳总结的结尾方法,形象直观,易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总结,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知识要点,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问题练习式课堂小结

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概念性的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本节课可以将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进行小结.设置以下系列的问题串:

(1)x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____,y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__.

(2)经过点P0(x0,y0)且平行于x轴(即垂直于y轴)的直线方程是___.

(3)经过点P0(x0,y0)且平行于y轴(即垂直于x轴)的直线方程是____.

(4)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为(0,b),直线l的方程是___.

(5)直线过点(2,-3),斜率是1,则直线方程为__.

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进行再回顾、再思考、再比较、再应用.不仅自然而然地系统总结了不等式的性质,而且对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则更能深入,远比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等述说性的小结更有实效.

三、启迪思维式课堂小结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小结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下面两点:

(1)设疑.即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下节课要探讨的,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从而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急于知晓的心理.

(2)伏笔.即在讲授某一知识时,有意留下一个“尾巴”,使学生感到言而未尽,以引起他们探讨“未尽”的好奇心,为今后的教学打下伏笔,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四、分析比较式课堂小结

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课堂小结时通过比较可以确定概念和公式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深化概念、活化公式、开拓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理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小结设计 第2篇

李秦芳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和成绩。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因此,课堂 练习设计提高计算的关键,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及其至关重要。

第一、对计算不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很多学生对题目只求“会“,不实际求“解”,甚至认为计算是浪费时间。考试中题目一看就会,但就是算不出正确答案,存在我一定能算对的侥幸心理。第二、“涵养高”动口不动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有的同学就是眼睛盯住算式,口中念念有词,只动口不动手,这样的计算结果往往不正确。第三、存在惰性。部分同学计算太简单烦琐,不屑一顾,自己未经训练,正确率可想而之。

四、怕麻烦持轻视的态度,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总认为自己会算,而掉以轻心,或者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

下面谈谈个人浅显看法: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多练习计算习惯。

考试80%的题目需要我们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的,所以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考试成绩的好坏,而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计算,要追求计算的准确率。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并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须要求学生适当地降低“涵养”,多动手,养成演算的好习惯,克服怕麻烦的不好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摒弃原有陋习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没有兴趣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要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弄懂算法,学会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熟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四、要加强口算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而教师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愉悦,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带孩子参与购物、坐车、旅游等活动时有意识地计算费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举双得的好事情。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结方式论析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小结 方式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通常,我们教师比较重视教学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而往往忽视“课堂小结”。殊不知,“课堂小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部分。通过课堂小结,我们可以将课堂知识系统地概括,思想方法进一步深化,激发学生认知水平的上升。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和判别,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所以,我们应当对课堂小结引起重视,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堂形式,采取不同的课堂小结形式。

一、运用图表进行小结

针对某些零碎、纷繁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图表,把内容分类、整理后列表进行小结。这会使学生学起来感觉到有条有理,有规则可依。当然,图表内容要短小精悍、一目了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回顾、总结出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同时能理顺问题解决的步骤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悬念” 进行小结

在教学中,教师只帮助学生“解惑”是远不够的,还应该设置“悬念”,让学生去思考。这点在课堂小结中也应该运用,使他们急于求知后面的内容。如在讲“正弦定理”时,可以如下进行。

师: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生:①已知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他元素。

师:观察所讲例题,这两种题型的解唯一吗?

生:已知两角及一边的解唯一,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解不唯一。

师: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解为何不唯一?何时无解?何时一解?何时两解呢?请同学们课后结合试题进行探究。

这样的课堂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中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下一节课埋下了伏笔。

三、前后呼应式小结

这种课堂小结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导入新课时设置疑问,然后在结束课程时,环绕新课主题解答前面提出的疑问,与导入相呼应。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以“古印度西萨向国王要小麦做奖赏”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最后再回到故事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 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l0m、厚8m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这个结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既复习回顾了公式,还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习题巩固式小结

这种小结方式就是与课堂作业或课后练习相结合,把上课教学内容设计成练习形式让学生完成。可以是让学生做习题训练,也可以是让学生上台板演练习。这样课堂教学得到及时的反馈,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节课教学内容。如教学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后,布置下列练习。

已知数列{an},a1,a2,a3…an,构造一个新数列a1,(a2-a1),(a3-a2)…(an-an-1),此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五、问题讨论式小结

新课标所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运用质疑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在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把所教的知识点整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也可以把新的知识点和原有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对数函数”后,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能归纳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吗?学生讨论后,由学生代表总结表达,教师指正和补充。这样,就改变了以往的课堂小结均由教师和盘托出,学生接受现成结论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学习。

总之,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小结,而且要创新课堂小结的方式方法。首先,在备课时,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好小结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要小结什么,怎样小结等应该要有明确的计划。其次,课堂小结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小结,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此外还要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高度概括、抓住重点,做到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以提高结课效率。

[参考文献]

[1]田艳.数学课堂的结课策略.西藏教育,2011年09期.

[2]陈红艳.浅谈数学课堂“结课”.现代教育信息,2011年第6期 .

[3]张建亚.浅谈数学课堂的结课艺术.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18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束设计 第4篇

从课堂教学技能的角度来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使人深思、印象深刻的结尾有助于所学知识的保持,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悬念迭起、引入入胜的结尾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可见,课的结束也需要认真球磨。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结束的设计有以下几种:

一、总结归纳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解题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有序化、模块化、网络化。此法常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堂小结或某一单元复习教学。如充要条件的第二课时的结束可以设计如下。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井小结,教师补充完善。

1.充要条件;若且,则P是q的充要条件。

2.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察是否成 立,还要考察是否成立。

3.判断是否成立的方法。

思路1:判新若P则q形式命题真假?

思路2:若P则q形式命题真假难判断时,转化为判 断其逆否命题,即若则的真假。

思路3:集合的观点,即P是q的充分条件,则P对 应的集A是g对应的集B的子集。

二、练习巩固法。此法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时常出现混靖是非的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新课结束时,通过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方式实施训练以达到完善、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纠正错误。

如在上函数y=Asin(wx+φ)的图像的第三课时可以设计如下。

1.由正弦曲线经过怎样的变化可以得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变式(1).已知函数的图像为C,为 了得到函数的图像,只需把c的所有点 ()。

A.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10倍,纵坐标不变

B.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C.纵坐标扩大到原来的10倍,横坐杨不变

D.纵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

式(2).己知函数的图像C,为了得到函数的图像,只需把c的所有点().

A.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4倍,纵坐标不变

B.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C.纵坐标扩大到原来的4倍,横坐标不变

D.纵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橫坐标不变

变式(3).已知函数的图像为C,为 了得到函数的图像,只需把C的所有点()

A.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

B.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C.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

D.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变式(4).将正弦曲线上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再把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则所得图像解析式为()。

A.B.

C.D.

2.函数y=f(x)的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向左平移个单位,所得到的曲线是的图像,试求函数y=f(x)的解析式。

三、首尾呼应法。此法用于创设悬念情境引入的数学课,在结束时通常要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导入时的悬念,使导入和结束相呼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享受到运用新知识的乐趣。

如在上古典概型第一节课时,可以在导入时设计如下。

课前兴趣阅读。

1.我们班级××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某两位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至少有两位同学在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有多大?

2.演讲比赛时,参赛选手的演讲顺序通过抽签决定,抽签时有先有后,你认为公平吗?

同学们,要想解决上面的问题,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概率吧!

相对这样的设计,结束时可以设计如下。

我们现在来回答上课时的问题,一年按365天计算,我们班某一位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根据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应该是1/365,那么某两位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在今天生日的概率又是多少?抽签决定顺序是否合理等等问题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学习概率知识。

四、问题悬念法。此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与本节或下节内容相关的、耐人寻味的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深入思考。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结束可以设计如下。

由学生总结:1.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2.椭圆西种标准方程的比较。3。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简单应用。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5.播放彗星图片,提出课外延伸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彗星的资料并试着回答:为什么有的彗星经过若干年后能够再次光临地球,而有的彗星却和地球只有一面之缘呢?

五、体会交流法。即针对某节课的内容,利用授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以及从老师或同学那里所得到的体会做一个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情感沟通,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平均变化率一课的结束可以设计如下。

1.这节课我的收获是——。2.我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3.这节课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4.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5.我对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六、投影知识结构法。即针对一节课的内容,由教者设计出知识网络,以小黑板或者投影的形式给出,这样的结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印象,使新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不容易遗忘,更便于将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第一课时就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设计结束如下。

七、表扬激励法。朱永薪教授认为,在激励学生方面,可用“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来表述。言下之意,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潜力。尤其是学习成绩滞后的那部分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激励,哪怕是他们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获得了老师的注意并受到表扬,都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为此,教师在结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去表扬滞后生的独到的见解或闪光点,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其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提高其数学能力和素养。

诚然,数学课堂结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人,因内容等来决定形式,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堂小结设计 第5篇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

一、故事式小结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于故事中,利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对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利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进行小结:有一天,天气炎热,猪八戒全身汗淋淋地拿个大西瓜回来。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五分之一。”悟空听了直笑,马上切了六分之一给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西瓜,可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说自己是“傻瓜”。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也使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得更牢固。

二、游戏式小结

小学生天生“爱游戏”,设计课堂小结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寓教于乐,使小结与游戏紧密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2的认识”时,教师选两个小朋友上台扮演小鸭子,台下小朋友和老师一齐朗诵:“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这种小结方法主要适应于低年级。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学时从实际出发。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竞赛式小结

小学生具有好胜、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在课堂小结时,适当开展夺红旗、戴红花、共闯关等小组或个人竞赛活动,能使学生练中有争、练中有乐。如“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设计:“最后,我们来开展小组接力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让小组内的每一名同学都做一道题,做完后马上传给后面的同学,最后一个同学做完后上讲台对结果,获前两名小组的同学,每人奖一朵红花。

四、探究式小结

这种方式既对教学内容作一回顾和小结,又留下“言有尽意无穷”的余韵,让学生深思。促其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掌握得很好!现在有这样的一道题。请大家想一想:已知AB=B米,甲、乙、丙三人从A出发,沿三条大小不同的半圆路线到达B,三人谁走的路线近?为什么?”

五、歌诀式小结

把重点教学内容精心编制成诗歌或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的小结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牢固记忆、迅速掌握,是受学生欢迎的好方法。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时,把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编成顺口溜作小结:“几分之几”应用题,抓住问题来分析,先找标准量单位“1”,再找谁与它相比;标准量做除数,比较量做被除数,比较量÷标准量=几分之几。在帮助学生分辨乘除法应用题时,我又编写了如下口诀:应用题并不难,解题思路是关键。找准标准量单位“1”,已知、未知明判断,单位“1”已知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解题规律不要忘,单位“1”的量×所求量对应的分率=所求量;已知数量÷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的量。这样小结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记忆效果又快又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的准确性。

六、悬念式小结

课堂小结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用如下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课后请同学们画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并量一量,你能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有什么规律吗?如果你们回答这个问题有困难,老师将在下一节课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这种小结方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巧妙地衔接了新旧知识,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强烈动机和兴趣,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取更丰富的营养。

七、情境式小结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管见 第6篇

1.合适、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堂提问是了解学生状况、掌握学生信息的基础,是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双边活动的条件,对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合适、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激活学生的热情,将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活动状态中.为此,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在弄清教学内容和教学意图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如在讲授线面平行一节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比较与甄别中获得提高,可以设计对线面平行知识的理解起到关键作用的以下几个问题:

(1)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2)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这条直线平行于这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

(3)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这条直线平行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在你争我辩的争辩中,对线面平行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目的达到了.

2.严密、准确的教学语言是对课堂教学思想最有力的体现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教学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数学思想的再现.基于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含混不清,闪烁其词,而应准确无误,清楚明了,特别对定义、定理的表述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做到了准确清楚,就能直接再现数学的精髓与思想,若含乎其词,便会令人产生歧义而生疑.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与数学本身的严密性密切相关,又与思维的逻辑性密切联系,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一并考虑,切莫顾此失彼.

此外,定义陈述要忠于课本,切不可自行其事,随意发挥,否则出错在所难免.如:有老师信口把“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的多面体”称为棱柱.殊不知,这种表述忽略了定义的严密性,导致定义本质上的缺失.

3.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课堂高效的保证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课堂高效,还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吸收、自觉地体验、快乐地成长.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被定义为师生、生生的“交往”,于是,课堂中新添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不少课堂元素,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就这些元素设计活动的内容、展示的时间和评价的方式等.尤其是,随着学生自主能力的增强,要更好地驾驭和调控课堂,教师须在课堂内容的广泛性和课堂问题的深邃性上下功夫,并在教材研究中延展定理的证明、对典型例题和习题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等,唯有对课堂教学各方面进行充分的预设,课堂上才能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才会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4.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和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生动性,必然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除了提供展示功能,还能提供不少交互式的动人场景,有的放矢地选择一些课件正确地使用,能够提高学生诸如对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记忆等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应用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5.简洁、醒目的板书设计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板书是课堂教学必须的,特别对数学课堂教学,板书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板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解题规范力的培养.简洁、醒目的板书让人一目了然,使人心情愉悦,利于归纳回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样要重视板书设计.首先要强调板书的给人以简洁、醒目的印象,其次,要重视板书的规范、合理性.对概念、定理、法则的板书要完整、无误,关键地方,重点内容的板书要突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加深理解.如讲函数定义时,要在“每一个”“唯一”等处加上着重符号,要以图解的方式形象、直观的描述“对应”的含义,加深学生理解.零乱、断断续续的板书,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和思维的中断,不利于知识的接受.新授课的例题讲解板书过程要详略得当,推理论证过程要严密,要体现解题过程的逻辑顺序,为规范解题作好示范.几何课上的板书更具特色,有时一个基本作图的过程就能使学生构建起形象直观的空间点、线、面关系,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感,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架起通往的桥梁.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 第7篇

一、运用成语典故, 启发学生思维询问

我国汉语中的成语典故源远流长, 语言简练、含义精辟, 熔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与一炉, 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采用俗语典故导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深思. 如, 我在讲授“相互独立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这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

同学们, 俗语说: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学生瞬时兴趣盎然, 但不知从何下手. 接着我又给出一个具体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知识解决.

例1有一位同学从《中学数学》上看到一道题目, 因为无法解答, 便拿到班上找三位与之要好的同学去做. 试问假如同学A、B、C三人合作解答此问题的可能性能否超过其老师?

学生经过自学、计算, 发现三个同学合作解答此题的可能性超过老师.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又教育了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二、把握教材难度 ,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堂提问, 教师要钻研教材, 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找到问题的切入口. 心理学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 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 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若问题过易, 则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若问题太难, 则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使学生失去信心, 使提问失去价值. 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 总能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然后逐渐提高难度, 最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 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 也有利于将新知识同化, 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如, 学习了二次函数和单调性后, 在复习时, 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1. 已知f ( x) = x2- ax + 2在 ( - ∞ , 1) 上单调递减, 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这一设问是在学生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 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问题. 等问题解决了, 再进一步问: 改函数为f ( x) = lg ( x2- ax + 2) 又如何? 学生在新的“已知区”上又进行新的思考, 最终也解决了. 接着又再问: 如果改已知函数为f ( x) = loga ( x2- ax + 2 ) 又如何? 这个问题很大, 但由于是在新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交汇点上进行的提问, 问题也马上得到了解决, 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 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着“果子”. 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三、把握恰当时机, 连续进行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时候教师要连续追问,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思考的方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可以紧随着再问学生“为什么?”即你的回答的理由是什么, 你得到这样的结论是根据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扭转盲目猜题和想当然的趋势, 特别是在概念的判别和选择题的解答时更应如此. 当学生解决一个特殊形式的问题时, 可以通过变式追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方法化用, 得出规律, 发现问题的关键, 得到新的结论.

在“反比例函数”复习课时,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已知点A ( 2, y1) , B ( 5, y2) 是反比例函数y =4/x图象上的两点. 请比较y1、y2的大小. 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出不同的方法: 代入求值; 利用增减性; 根据图象判断. 这时, 我再出示第二个问题: 2. 已知点A ( 2, y1) , B ( 5, y2) , C ( - 3, y3) 是反比例函数y = 4 /x图象上的三点. 请比较y1, y2, y3的大小. 学生顺理成章的尝试了上面的不同方法, 并且对上面的方法进行比较, 了解了各种方法的优劣.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具有层进性, 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更深、更广. 这样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问题常常是困扰学生学习的绊脚石. 但好的问题, 也可以成为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勇于实践, 大胆猜想, 小心求证, 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2. 遵循量力性原则. 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不能以实验猜想、合情推理代替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

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例题设计分析 第8篇

一、设计难度梯度, 由浅入深的学习

教学例题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梯度, 既要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得到收益, 也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 学习到更高难度的数学思维方法.比如下面的例题:

原题:设A={x|-2<x<3}, B={x|0<x<5}, 求A∪B.

例题设计:

梯度一:设A={x|-2≤x<3}, B={x|0<x<5}, 求A∪B, A∩B.

梯度二:A={x|-2<x<3或x>5}, x2+ax+b≤0的解集为B, 且有A∪B={x|x>0}, A∩B={x|5<x<9}, 求a, b的值.

以上例题, 从最基本的求交集开始, 到边界端点问题, 再从两个集合的交并问题, 到三个集合的交并问题, 最后由一个参数的问题, 延伸到两个参数的问题.由此将难度不断提高, 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的不断思考, 从而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二、知识点整合, 承前启后的学习

数学的发展是一个是不断积累、不断突破、承前启后的过程.许多知识在某一阶段适用,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会出现更新的知识, 这些新知识是对原有知识的肯定和突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 做到承前启后, 温故知新.

在学习几何概型的时候, 可以突出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异同。比如下面的例题:

(1) 已知X∈[0, 8], Y∈[0, 8], 且X∈N, Y∈N, 求“X-Y≥4”的概率.

(2) 已知X∈[0, 8], Y∈[0, 8], 且X∈R, Y∈R, 求“X-Y≥4”的概率.

通过这样的例子, 使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一目了然,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也不会对旧知识造成混乱, 学习效率更高了.

三、题目整合, 实现轻负高效的学习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强, 归纳度高的学科, 一个知识点可以引申出很多背景条件不同的题目, 形成题海;反之, 题海中很多题目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也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教师要对各类题目进行有效整合, 摒除各种背景条件的干扰, 从知识点、解题思路等方面对各式题目进行归纳, 使学生能进行轻负高效的学习.

原例1.写出圆心为A (1, 2) , 半径为5的圆的方程, 并判断点M (4, 6) , N (5, 7) 是否在该圆上.

原例2.△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7, 2) , B (8, -3) , C (2, -7) , 求其外接圆方程.

原例3.已知圆的圆心O在直线l:x+y-1=0上, 且该圆经过点A (2, 4) 和B (-3, -1) , 求该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可知, 这3个例子都是利用平面几何或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除了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外, 并没有难度上的差异, 如果一一讲解, 十分费时费力, 因此, 可以将这几道题目整合起来, 在同一背景条件下进行讲解, 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 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整合题:△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7, 2) , B (8, -3) , C (2, -7)

(1) 求其外接圆方程;

(2) 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标准方程, 并判断C是否在圆上; (3) 求经过A、B两点, 圆心在直线l:x+y-1=0上的圆的方程;总之, 高中数学课堂的例题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要根据课堂知识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试的常见题型等各方面因素, 对例题进行精心的整合设计,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减轻学生的负担, 由浅入深、旁征博引地引导学生学习, 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摘要:数学例题作为数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载体, 是课堂讲解的主要内容.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就要对数学例题进行精心设计.从难度设置、知识点整合、题型归纳等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例题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例题

参考文献

[1]宋雨.高中数学教学中例题设计技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1, 33 (12) :45-46.

[2]王刚.高中数学教学例题设计的原则与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23 (07) :66-69.

高中数学课堂设计的实效性研究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设计,函数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情况下,数学教学总有一种困惑,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使教学相长,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下面就不同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谈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在学习函数单调性的第一节课中,教师首先给出了一个表像认识,然后教师点拨学生形成单调性定义及单调区间定义,然后给了其函数图像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然后利用定义进行单调性证明.在这一节课中,从生活实例出发,到函数图像然后建构数学定义,进一步巩固定义,最后是在应用定义判断和证明函数单调性.从教学设计来看,由浅入深进行意义建构,体现了认识、理解、应用数学的过程.这里的设计比较合理,但学生普遍感觉是能听得懂,但真正做起题目来却问题百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考纲的要求只去看一眼,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去贯彻,那么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我们有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这种上课的模式、学习的方式还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吗?下面我们来看同样的内容另一种理念下的教学.

案例:函数单调性教学

背景:学生观察一函数图像特点教师点拔从变化的角度看,图像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很难找准角度.

教师点拔,向x轴正方向看,学生悟一点,形成上升与下降的印象,教师接着学生的思维点继续点拔,让学生总结形成一个严格的定义.

x轴正方向,说明自变量发生怎样的变化?那因变量函数值呢?

学生对单调的定义,初步形成,教师继续点拔,学生讨论,形成严格的数学单调性定义.

教师继续解题问:由f(1)<f(2)能得到f(x)在R上单调递增,形成关键词(任意的)由f(x)在R上,部分f(x1)>f(x2),能否说递增,单调区间的定义形成.

问题一:f(x)=x2在[1,+∞)上递增,所以f(x)=x2的单调递增区间为[1,+∞)是否正确( )

学生继续讨论问题二:

(1)f(x)=x2-2ax-1,在(-∞,-1)上单调递减,则a∈________

(2)f(x)=x2-2ax-1 的单调递区间是(-∞,-1),则a∈________

单调性的证明: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现很自然,而学生被调动的非常出色.教师对学生思维把握的非常准确,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强化数形结合,加强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单调的定义.对这两节同样的概念课,显示两个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 前者教师始终放不下学生,始终以教材的知识特点设计课堂,课堂始终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与之相反的后者把对概念的生成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概念的生成、发展、建构及运用始终让学生掌控,概念的生成、发展、应用很流畅.

作为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要重点研究学生,我们的课堂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基本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也要注意高考,高考中的数学要求也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导向之一.下面我们看两道高考题:

例:(2012 年江苏高考T11)

该 α 为锐角,若,则的值为_______

分析:这是一个已知三角函数值求三角函数值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考虑方法为,从角、名、次、式这四个方面来考虑,角:从和差倍考虑,名:弦、切,次:次数的二倍关系,式:分式、根式,就本题而言,进一步考虑的关系,(为特殊角),本题的解题思路就出来了,即二倍角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展开式,再结合次数相同名称相似,式子相同.

解:∵α 为锐角,即0<α<π/2,

练习(2014年江苏高考T15)

已知α∈(π/2,π),

(1)求sin(π/4+α)的值;

(2)求cos((5π)/6-2α)的值.

分析:(1)π/4+α与α的关系可知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展开式.

(2)角((5/6)π-2α)中(5π)/6是特殊角,可知2α与α的关系可知用二倍角公式.

从以上两个高考题来看,思维方式和考虑问题的方法很重要,我们的学生往往缺少对三角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与总结,而对三角问题望而却步.还有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不全面,不能形成完整的系统,因此对综合问题不易得全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何能让学生抓住数学本质很关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束设计 第10篇

从课堂教学技能的角度来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使人深思、印象深刻的结尾有助于所学知识的保持,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悬念迭起、引入入胜的结尾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可见,课的结束也需要认真琢磨,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结束的设计有以下几种:

一、总结归纳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解题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有序化、模块化、网络化。此法常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堂小结或某一单元复习教学。如充要条件的第二课时的结束可以设计如下。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小结,教师补充完善。

1.充要条件;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2.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察pq是否成立,还要考察qp是否成立。

3.判断pq是否成立的方法。

思路1:判断若p则q形式命题真假?

思路2:若p则q形式命题真假难判断时,转化为判断其逆否命題,即若┍q则┍p的真假。

思路3:集合的观点,即p是q的充分条件,则p对应的集A是q对应的集B的子集。

二、练习巩固法。此法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时常出现混淆是非的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新课结束时,通过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方式实施训练以达到完善、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纠正错误。

如在上函数y=Asin(x+)的图像的第三课时可以设计如下。

1.由正弦曲线经过怎样的变化可以得出下列函数y=sin(2x-)的图像。

变式(1).已知函数y=sin(4x+)的图像为C,为了得到函数y=2sin(4x+)的图像,只需把c的所有点( )

A.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10倍,纵坐标不变。

B.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C.纵坐标扩大到原来的10倍,横坐标不变。

D.纵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

变式(2).已知函数y=sin(4x+)的图像C,为了得到函数y=sin(x+)的图像,只需把c的所有点()

A.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4倍,纵坐标不变。

B.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C.纵坐标扩大到原来的4倍,横坐标不变。

D.纵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

变式(3).已知函数y=sin(4x+)的图像为C,为了得到函数y=sin4x的图像,只需把C的所有点()

A.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

B.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C.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

D.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变式(4).将正弦曲线上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再把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则所得图像解析式为( )

A.y=sin(-) B.sin(+)

C.sin(+)D.sin(2x+)

2.函数y=f(x)的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向左平移个单位,所得到的曲线是y=sinx的图像,试求函数y=f(x)的解析式。

三、首尾呼应法。此法用于创设悬念情境引入的数学课,在结束时通常要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导入时的悬念,使导入和结束相呼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享受到运用新知识的乐趣。

如在古典概型第一节课时,可以在导入时设计如下。

课前兴趣阅读。

1.我们班级××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某两位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至少有两位同学在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有多大?

2.演讲比赛时,参赛选手的演讲顺序通过抽签决定,抽签时有先有后,你认为公平吗?

同学们,要想解决上面的问题,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概率吧!

相对这样的设计,结束时可以设计如下。

我们现在来回答上课时的问题,一年按365天计算,我们班某一位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根据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应该是1/365,那么某两位同学在今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在今天生日的概率又是多少?抽签决定顺序是否合理等等问题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学习概率知识。

四、问题悬念法。此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与本节或下节内容相关的、耐人寻味的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深入思考。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结束可以设计如下。

由学生总结:1.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2.椭圆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3。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简单应用。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5。播放彗星图片,提出课外延伸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彗星的资料并试着回答:为什么有的彗星经过若干年后能够再次光临地球,而有的彗星却和地球只有一面之缘呢?

五、体会交流法。即针对某节课的内容,利用授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以及从老师或同学那里所得到的体会做一个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情感沟通,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平均变化率一课的结束可以设计如下。

1.这节课我的收获是______。2.我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____。3.这节课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____。4.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____。5.我对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____。

六、投影知识结构法。即针对一节课的内容,由教者设计出知识网络,以小黑板或者投影的形式给出,这样的结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印象,使新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不容易遗忘,更便于将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第一课时就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设计结束如下。

七、表扬激励法。朱永薪教授认为,在激励学生方面,可用“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来表述。言下之意,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潜力。尤其是学习成绩滞后的那部分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激励,哪怕是他们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获得了老师的注意并受到表扬,都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为此,教师在结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去表扬滞后生的独到的见解或闪光点,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其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提高其数学能力和素养。

诚然,数学课堂结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人,因内容等来决定形式,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堂小结设计 第11篇

近几年来, 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等都有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但与先进县市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依然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 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 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 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跟着教师“追”, 这不仅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 更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我们就要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作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我们每位老师利用有限的题, 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所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量的大小而是质的优劣, 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是需要我们研究并且在每一节课中要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就要认真地对课前、课上、课后会出现的一系列环节进行深刻研究与思考,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做事, 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3.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生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数学教学要紧密围绕以上四大支柱进行设计,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课前准备工作

(一) 解读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三个依据文件

1.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3. 当年普通高校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数学科考试说明 (级别)

教师要研究高考对教材的要求 (级别) 和近几年有关的高考题, 以此把握好“度”的问题, 每一道题、每一节课都要符合考纲要求, 实现一个目标.

(二) 深层研究新教材、备学生

当然, 备好一节课, 还必须吃透教材, 另外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能力水平, 才能准确确定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与学方法等等, 尤其是例题与练习的处理, 如何去落实呢?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学生的不同、课型的不同等等因素都会使教学设计存在差异, 在此, 一起讨论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对于新授课可从导入、学生活动、数学建构、数学运用、回顾小结、作业的布置、板书设计这几方面来进行.

(一) 导入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教学其实也是如此.一节课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上好, 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 下面的课就难以正常进行.上课开始, 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 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 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 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 必然会先入为主, 先声夺人, 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 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在数学教学实践上, 除了常规的“温故而知新”的复习导入方法之外, 还有:

1. 情景创设导入法

数学知识的获得, 常常是通过实践得到的.数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背景.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 选取具体的背景, 可以强化视觉形象,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从生活情景入手, 可激发学生兴趣, 进入良好学习状态.

2. 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 在必修4第三章中讲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进行二倍角的三角函数这节课中, 在开始我就提出:“角α的三角函数与角2α的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如此, 通过构设悬念, 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讲授.

3. 类比导入法

例如, 在必修5中讲完等差数列, 再讲等比数列就可以用等差数列类比讲解.

4. 教具演示导入法

学习立体几何, 需要空间想象能力.柱、锥、台、球等道具的使用能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把教室作为一个“道具” (抽象成一个长方体, 教室中的有关物体可抽象成点、线、面) , 学生置身其中, 身临其境, 能立足于新的观察点有新的认识, 有利于新知识的领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总之, 导入方法的运用要因人而异, 要因教学内容而宜.新颖有特色的导入方法常能营造最佳教学心理环境, 常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状态, 使更多的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 提高上课效率, 能使学生乐在其中, 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 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了充分保证.

(二) 学生活动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把课堂真正变为学堂, 实现学生自我主动地汲取、探究、研读、发现、展示、合作的学习过程.我认为课堂教学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根据导入的不同, 学生活动的方式可以有多种, 但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地完成数学建构,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一些概念信息, 体会一些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思想, 而在此过程中, 老师要“该出手时出手, 该张嘴时张嘴”,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 数学建构

在一节课中, 数学建构是定义、定理、公理、性质、公式的给出, 而对于这些, 在课堂中节奏要适度, 切忌大而化之, 因为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 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要求, 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与原理, 解决问题才可能快、狠、准.这也是古人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而此环节处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可以由学生自己处理.例如平面向量的第一节课, 都是概念, 完全可以放给学生, 老师只要补充一些注意的问题即可.再例如必修1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第一节课, 可以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补充.

四、数学运用———例题与练习的处理

1.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选例题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例题要具有典型性.

选例题要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

选例题要突出知识的灵活运用.

2. 例题教学处理

(1) 形式

(1) 学生口答, 说思路, 师组织学生点评 (可以不讲, 应是简单的重要题) .

(2) 学生板演, 并讲思路, 师组织点评, 重点评思路的合理性和运算的准确性及解题的规范性 (最好是边评边改使之规范) .

(3) 学生分析, 说思路、解题过程, 师适当点拨并完成板书过程.以上三种形式主要是训练学生即时解题的能力, 针对高考中容易题, 难度不能太大.

(4) 学生讨论, 展示交流, 教师评价.

(5) 教师点拨分析为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解题, 主要是针对高考中中高档题.

(2) 过程

(1) 分析 (学生或教师) , 读题、审题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 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特别重视突破口的确定, 使学生学会分析方法, 养成解题前先分析找方法的好习惯 (改变凭感觉解题的不良习惯) .

(2) 解题, 有时可以按得分点写简要步骤 (教师) , 但是规范的解题过程, 每节课至少有一题, 也不可过多, 一定要评出失分点, 即少该条件就扣分.

(3) 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按以上要求反思, 然后再提出问题, 能否一题多解, 要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发表见解的机会.

(4) 变式, 要研究题目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功能, 能变则变, 要变得恰当, 且要即时练 (一定不要先写出, 如是就没有一新的感觉, 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了, 也达不到训练学生快速反应的效果) , 有时也可拓展与追加、推荐一道好题 (最好是一类的问题但要有区别, 不能重复但可以反复, 即同样的问题不能用同一题来考, 要变题来考同一问题) .

在此环节, 一定不能就题论题, 抄完教科书的解法就完事, 要有新意, 有变化, 有引申, 有超越学生的地方 (不能使学生觉得一堂课都是重现他的预习) .

3. 课堂练习

题量不能太大, 难度适当 (约百分之六十的容易题, 百分之四十的中档题) , 一定要当堂训练, 以定时训练的形式完成, 时间许可要当堂评价.

另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系统也是一种好的教学辅助工具.

(五) 回顾小结

可以由学生概括总结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及有关注意点, 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的, 也可以是所有课堂内容的浓缩, 自我总结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学到了什么, 搞懂了几个问题, 还有什么疑惑有待今后解决, 必要时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六) 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必须难易适度, 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又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另外, 作业布置要有代表性, 而不是让学生做千篇一律差不多的题目, 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说作业要布置得合理, 难易适中, 要有梯度.

(七) 板书设计

对于一节课中需要板书的要作以统筹规划, 既能体现重难点, 又能给学生整体的知识框架, 还要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不要一节课上完了, 黑板上一字未留或是乱七八糟, 学生听了我们的一节课, 保证不会再好好上下一节课.当然用多媒体教学时板书内容较少一些.

上一篇:总体风险评估下一篇: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