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

2024-07-01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精选7篇)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 第1篇

一、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生涯的不确定性。

所谓生涯不确定是指个人尚未选出或决定未来从事何种职业活动,并为之做出准备的不确定状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确定,而职业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因此许多青年学子在进入大学的院系进行专业学习、训练后,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及发展方向,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茫然、陌生和困难。[1]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美国、港台地区,还是在我国内地,都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生涯定位的情形非常普遍和严重。在分工精细、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工作不再只是个人寻求糊口和温饱宿舍评比、美化大赛等,既美化生活环境,又优化育人场所;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户外活动,例如跳蚤市场、热水瓶文化、节水漫画评比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4. 建设一支学生公寓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实践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明确做出指示,要求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目前实践育人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在高校中,实践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这一环节,还体现在学校的其他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公寓),其中在整个实践育人环节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是如何发挥实践育人的对象(学生)的主动性。

以我院为例,第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来,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三自”能力,我院特此成立了学生自治组织———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会),形成了宿舍长———层长———楼长(部长)的三级管理模式。第二,在每次开展主题教的手段,更是个人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确定的特点,是千万大学生职业定位不明确的一方面原因。另外,就国内的情形而言,由于高考制度对升学率的强调,在基础教育环节中轻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更不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导致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识非常肤浅和不切实际,也是多数大学生的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的状态的原因。

台湾生涯发展大师金树人教授将大学生生涯定向的情形归类为五种形态:自主决定型、他主决定型、迷失方向型、探索型和焦虑未定型。他对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的生涯定向情形普遍处于迷失方向或未定向的形态。其中仅有27%的大学生生涯定向明确而自主;17%的大学生以父母或他人的决定为自己的生涯方向;有12%的大学生的生涯决定属于延迟、逃避的迷失方向型;而有40%以上的大学生则处于生涯未定向的情形。[1]

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许多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学业、职业、人生价值、婚姻等,亟待建立自我认同,作为抉择的依据。其主要的生涯发展任务是通过各种生涯探索活动,树立生涯意识,并逐渐明晰其生涯发展方向,制订具体的生涯计划,做好准备。

(二)生涯发展对自我认定的影响。

生涯不确定状态不但形成生涯发展迟滞,而且导致自我认定的危机。多数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出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对学生角色投入不足、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在大学生活适应方面,那些非常明确地认同所选专业的学生在学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及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等方面均好于专业尚未认定的学生。生涯目标模糊的大学生长期沉浸在前途茫茫的感慨之中,不仅没有积极努力地学习,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也比较低。因此生涯不确定的状态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投入,而且不利于其他方面的发展。

有些大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但是这个方向是由外界因素影响决定的,比如父母要求、环境限制等,并非育活动时(例如公寓文化节、低碳环保行等),活动策划、活动方案、活动执行大部分交由自管会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大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第三,除了学校范围内的实践场所外,还充分挖掘了社会上的资源,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实践基地(敬老院、企事业单位等),通过这些实践基地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第四,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通过开设多门实用课程(如应用文写作、社会调查、现代管理艺术、礼仪等),进行户外素质拓展,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鹏飞,李娟.独立学院学生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形式.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3:35-37.

[2]李淼.以公寓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育人效应.新西部,

[3]郑秀红.论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途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26):113-114.

[4]花明,梁坚,邹红梅,等.关于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思考.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4):30-31.

高校手机图书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袁永军

(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湖北咸宁

摘要:手机图书馆是图书馆新兴的一种服务形式,但是目前的手机图书馆存在功能单一、核心资源缺失、读者使用成本增加、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因此采取比wap网页版更为方便有效的app软件服务模式、构建补充数据资源、利用wifi解决流量问题是解决高校手机图书馆存在问题的比较好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手机图书馆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发展对策

1. 手机图书馆目前发展状况及研究现状

目前全国980多所普通高校高校,开通手机图书馆数量接自主做出。在我国高校、定向委培、父母决定专业填报等情况均属此列。这种已经确定的状态在面对生涯抉择时,虽然不致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专业学习方面,可能会产生听天由命的想法,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对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形成正面的自我认定都是非常不利的。[2]

(三)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

奈夫坎姆和斯兰彼塔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做出生涯决定的发展历程,他们发现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单纯化的工作观点,变为一个更复杂的多元观点;由对某一项因素的关注演变为对许多因素及其之间关系的了解,如个人的认定、价值观与兴趣。职业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可分为: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思维水平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形态是单纯的、二元的,常常以对或错两种形式进行推理,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认为适合自己的“正确”职业只有一个,因而转向老师、父母、咨询员或者利用兴趣量表等方式,寻求答案和方向。这种思维方式是外部导向的,欠缺自主性,也常常因为无法找到那个“正确答案”而焦虑。

第二阶段:多元论阶段。在这阶段中,学生能考虑到多种生涯选择,认识到做生涯决定后的结果,但仍无法整合决策过程中的多个重要因素。

第三阶段:相对论阶段。在这阶段中,外部控制的决策方式转变为内部控制。学生不再毫无区分地接受外在的影响,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才是做决定的重要因素。他能够在做生涯决策时,比较不同职业及其不同的内涵与责任,从而能够更为现实地考虑职业选择。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职业的认识和自己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入,但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承担选择所带来的责任。

第四阶段:承诺阶段。在这阶段中,大学生在分析职业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各种职业都能持相对的态度,由于已经基本明确自己的个人特质,因此,他们形成了对职业目标的明确承诺,愿意为此努力、承担责任,同时,还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舒伯等职业指导大师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退出期等。从这个观点来看,大学生在经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需要完成“特定化”与“实践”两个职业发展任务,即由试验性职业偏好转向特定性职业偏好,并完成职业性偏好的训练,进入就业的时期。要实现这个任务,大学生就要积极进行生涯探索活动,即通过一系列实地工作或者对工作世界信息、数据的了解,促使个人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工作角色等特征和能够符合个人这

近1/3,而据学者统计截至2011年4月高校及公共图书馆开通移动图书馆的数量约34家,其中包括短信服务即SMS,而真正意义上开通的移动WAP服务的只有16家。短短一年多时间移动图书馆开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在手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方面,绝大多数手机图书馆提供仿网页版,提供书目查询、到期(预约)提醒、个人借阅查询、E-mail文献传递等。能在手机直接提供免费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等数字资源数据库电子文献查询和下载阅读的只有少数高校如北京理工、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且资源数量极少。

手机图书馆的研究方面,以中国知网为基础进行统计分些特征的职业,有清晰肯定的了解,也就是对自我特质、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以及个人的环境与资源进行探索,以便建立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的各种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促进生涯意识的唤醒,逐渐理清生涯发展方向,并为之做出必要的准备。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自我认知和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从而在职业生涯决策中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具体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职业决策能力。[3]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应该从大学生的生涯特点入手,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全程,分层教育和指导,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名大学生都能够从发展的角度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指导是一项涉及很多学科和领域的、专业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同时这门课程目前在我国没有作为一门专业来系统学习和研究,但是这部分工作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业务精湛、能力水平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配备兼职教师为辅助的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教师队伍。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的能力,提升满足每个学生职业需求的指导能力。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教育的服务体系。

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教育的服务体系建设,是职业指导工作全方位、可持续性开展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到专业化、专门化、平台信息化,根据不同年级明确教学目标、分步实施,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教学内容和指导体系,使不同阶段的教育既体现出不同层次的特点又具有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积极引导毕业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顺利就业的目的,这样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才算真正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述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0).

[2]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 第2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不断扩大和员工的发展意愿如何平衡, 人力资源如何合理配置, 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正是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重大课题。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就是解决这个课题, 并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核心。企业及其员工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 对影响员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并创造各种条件促成规划实现, 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这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否增值并得到长期回报意义非凡。

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 员工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准备:

1.要分析自我, 清晰发展方向, 确立奋斗策略。清楚自己的个性;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职业;自己选择职业的满意度;清楚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求职方法和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满意度等等。要有科学性。

2.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及强项, 重新安排自己的未来。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 塑造新的、充实的自我。避免功利性。

3.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稳定心理承受力, 将差距转变为前进的动力, 准确定位职业方向。要有实用性。

4.通过自我评估, 综合反思和系统学习, 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提高积极性。

5.全面了解自己, 协调个人事业家庭, 增强职业竞争力, 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充实自己的人生规划。注意前瞻性。

(二) 企业的工作

在员工上述主要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员工适合向什么方向发展, 并以组织手段不同程度的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 就是员工职业规划管理的主要工作。这里要在几个方面分清员工和企业的责任:

1.在分析自我, 评估个人方面。员工要以自身能力或兴趣与期望的工作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改善机会和要求, 而不是好高骛远;企业在积极提供真实的评价信息的同时, 全面判断员工的优劣势, 价值观及兴趣方向。

2.在现实评价方面。员工依企业对自己技能知识所作的评价信息, 确定企业需求中自身可开发的现实性;企业就员工现实评价的结果和其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相合之处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

3.在职业目标设定方面。员工依自己的技能和工作能力确定目标和判断目标的进展;企业要确保员工的职业目标是具体的, 可实施的, 符合员工的期望目标, 并要承诺帮助员工去实现目标。

4.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规划方面。员工要依需求和目标, 制定达成目标的步骤及时间表;企业要确定员工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 包括知识更新及公共关系等等。

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主要特点

1.阶段性。员工目标可以多种, 如工作、家庭、人际关系、收入、健康等等。每一个不同方面的不同阶段都应有不同的目标, 但目标同时应该是兼容的、有顺序的。

2.操作性。以企业现实为基础, 以员工兴趣发展为动力, 以时间和时序为依据, 并且依发展阶段可延续。

3.变通性。由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家庭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 并因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涉及多种可变因素, 所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 因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4.相容性。企业的发展目标、品牌战略、政策计划, 是员工职业选择的基础, 只有个人和企业的双重需要都得到满足, 才能长期与共, 只有企业、管理者、员工之间的目标有机结合, 才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管理。

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主要作用

1.是个人成才的有效办法。通过对员工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总结和阶段测定, 发现并掌握其优点、缺点、特长及所具有的潜质, 企业给予岗位,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学习, 不断发挥长处, 克服不足, 挖掘潜能, 成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有用人才。

2.是企业管理人才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成为社会共识, 而掌握和创造第一生产力的知识就是人。企业只有更加注重员工的能力、技艺和智慧的全面提高和开发, 才能人尽其力, 才尽其用, 这也是员工职业规划管理中资源是否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3.是企业凝聚人才的有效举措。任何品牌企业, 其成功的根本都是拥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就能依据企业发展战略, 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实现其自我价值。既体现了企业留住人才, 凝聚人才的感情, 也是企业长胜不衰的组织措施。

4.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在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职业规划的目标体系, 并做好员工职业规划管理, 才能使员工与企业的价值观相容, 最大限度的变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 企业才能最终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而长久。

四、员工职业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观念相对落后, 对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缺乏认识。因此, 企业的员工职业规划管理工作往往处于有想法, 少做法的虚浮状态。造成人才流失的企业成本不断增加。

2.企业目标过于宏观, 员工职业目标难以重合。一些企业的发展规划, 战略目标等等, 论述面面俱到, 目标宏观远大, 数据笼统抽象, 使员工无法具体参照, 进入员工职业规划管理体系。

3.管理方式表现单一, 以致用人视野不宽, 通道狭窄。例如:培训是千篇一律, 缺乏针对性;用人则行政干预, 少了人性化。一方面人员流失加快, 一方面人才储备不足, 以至于“将到用时方恨少”, 甚至“兵到用时也恨少”, 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4.形式主义缺乏动态。有些企业做了一些员工职业规划, 但以少代多, 甚至千篇一律, 既没有个性表现, 更没有动态管理。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严重脱节, 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五、做好员工职业规划管理的主要对策

主要还是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成长的机制。

1.要重新认识员工职业规划管理是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资源, 已经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 也为优秀人才创造了自主选择的社会条件。人员流动已是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 对企业而言, 成熟员工的流失成本之高, 特别是骨干员工的流失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的, 实施员工职业规划管理是降低人员流失的企业成本而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

2.要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加大文化教育的投资。持续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形成尊重人才, 关系人才, 争做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平等, 文凭与职业资格并举的公平竞争平台。

3.建立网络化的培训体系。以终生教育为目的, 建设学习。型企业。分解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阶段性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技术教育、专业知识更新的持续培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规范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以培养形成企业各个层级业务的领导力。

4.完善企业综合考察测评机制。对传统的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进行改进, 积极引进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具体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把重点放在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工作经验和发展趋势上。放在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上。考察测评结果要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薪酬体系的等级中体现。

5.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平台。为员工创造职业生涯规划阶段目标所需环境, 努力提供员工施展才能的舞台, 如职位等级由低到高的纵向发展方向;同一层次的不同职位之间的横向发展方向;职位未晋, 但负担更多的责任或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的核心发展方向, 使其不断获得新的工作经验, 不断获得更多的评价, 同时避免行政干预, 以体现公平竞争。

6.设立完善的反馈制度。企业要有各部门参与的, 多层次把关的汇总机构, 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跟踪和指导, 定期的对员工作进行反馈和点评, 督导员工向设定目标发展。使员工提升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使企业提升员工凝聚力和稳定性, 提高工作效能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不仅与员工自身息息相关, 与企业的发展也密不可分。员工只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规划, 才能在企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发挥最大力量。企业要想发展, 就要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 是企业可以留住人才, 创造价值最大化。

摘要:本文就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的思路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包括员工要做好的准备以及企业的工作, 其次介绍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主要特点, 阐述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主要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 第3篇

《职来职往》是广受大学生欢迎的求职类节目, 在2012年3月份的一期节目中, 一位来自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想谋求的职位是“传媒行业的行政助理”。但在职业技能测评环节, 当被问到是否清楚传媒行业的行政助理需要做什么以及为从事该职位做过哪些准备时, 却显示出对该职位的工作要求和任职资格的无知, 结果遗憾离场。应该说, 能够站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 说明该求职者具备一定的优势与实力, 但在求职现场的表现确实令人遗憾。求职现场是对四年大学学习和生活成果的一个展示, 绝不仅仅是临场发挥的问题, 缺乏充足的职业准备是该求职者遗憾离场的根本原因。首先, 她不清楚自己要谋求的目标职位要做什么, 不清楚工作内容和职责, 其次她没有为未来的工作做应有的准备, 没有体现出让面试官认可的对目标职位的胜任能力。在这样一种“一问两不知”、“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想成功进入职场确实困难重重。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在求职时都是这样的状态, 但这个案例确实很有代表性。笔者曾经与观看过这段视频的大学生交流, 得到的反馈是很多大学生都有同感, 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 也不知道如何去为将来准备。感觉上大学很忙碌, 忙着过级, 忙着考证, 但临近毕业仍然感觉很茫然, 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在何方。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难题

吴琪 (2006) 对上海金融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中发现, 仅有2.55%的学生对自己将来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表示“非常清楚”, 48.47%的学生“比较清楚”, 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仅“有点清楚”。【1】于文宏 (2012) 等对黑龙江工程学院2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 43%的学生表示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未做过深层次的了解。【2】何小姬等 (2013) 针对广东金融学院867名2010级本科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 对本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有50.4%的同学表示“不是很了解”, 而“对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不是很了解的占41%。【3】从上述调查研究的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和环境认知环节是相当薄弱的, 不了解未来可能的职业将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不足, 进而遭遇就业难题。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遇到的难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

根据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大多数高校都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般从自我认知、职业与环境认知、确定目标、制定规划等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其中很多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将自我认知作为重点, 职业和环境认知往往简单带过。且很多学生只是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当作一门普通的公共课, 认识不到这门课程对自己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性作用。此外, 由于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所限, 大班教学、学时受限等因素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远未达到预期。虽然学完课程后学生会提交一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 但完成任务之后绝大部分学生是将其束之高阁。这就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 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付诸实施, 到求职就业时仍然会出现“三盲 (茫) ”——盲目、茫然、盲从。

(二) 大学中期存在职业发展真空区

大学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挤过了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貌似轻松的学习生活氛围, 不少大学生徜徉在象牙塔温暖的阳光下怡然自得, 等到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有。虽然大学生在入学不久就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一门课程, 随着课程的结束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划上了句号, 日后仍然是被动的开学、上课、考试、放假, 如此循环。在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交流中, 笔者发现从新生到毕业生的中间两三年中, 很多大学生的职业准备出现了断档或真空区, 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不知道在大学里是需要为将来做准备的, 更不知道做哪些准备以及如何准备。大学里流行的考证热恰恰说明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 为了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不惜代价地考取各种证书, 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却发现虽然拥有了很多证书求职时仍然四处碰壁。

(三) 就业指导治标不治本

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一般偏重于求职技巧的介绍, 如撰写简历、面试技巧等,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无法得到本质的提升。虽然简历和面试技巧会影响求职, 但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遇到的并不是求职技巧方面的问题, 而是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和目标职位的要求。换句话说, 就业指导治的是就业的“标”, 而不是就业的“本”。

三、工作分析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那么, 如何实现大学生就业“标本兼治”呢?笔者认为, 可以借助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工作分析技术来帮助大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从而实现毕业时成功求职、顺利就业。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的基础, 是通过收集、比较、分析和综合有关工作的信息, 就工作岗位的状况、基本职责、任职资格要求等方面做出规范地描述与说明, 为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管理行为提供依据的一种活动。【4】工作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工作描述和任职资格。工作描述主要涉及对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工作环境等的描述, 任职资格包括胜任某职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其他个性特征。企业在招聘时就是依据工作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空缺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及人员甄选标准的。如果大学生在求职时不清楚目标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 就会面临“遍投简历石沉大海”、“身经百战无一胜出”的求职困境, 无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展示自己的优势而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机会只留给要准备的人, 大学期间有针对性地准备才能为毕业时的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地说, 工作分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大学是按照社会就业需求设置学科和专业的, 但并不是说选择了某一专业就只能被限制在专业范围内求职就业。事实上,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并不直接相关, 有的甚至毫无关联, 如学习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谋求营销助理的职位, 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想找一份人力资源专员的工作等等。大学的学习特点是自主性很强, 如果对自己当初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或不满意,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调整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但前提是要清楚自己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此, 可以借助工作分析这一工具, 对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相关工作进行详细地了解, 从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两个方面考察自己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该领域。例如, 篇首案例中的求职者既然知道自己对传媒行业感兴趣, 想将来进入传媒行业工作, 在大学期间就需要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相应的准备, 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 认为行政助理是一个低门槛的职位, 不需要专业训练就可以进入。

具体地说, 她可以通过选修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 使自己具备行政助理应有的基本专业知识。由于她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 属于典型的工科专业, 对管理类的课程接触机会非常少, 甚至没有, 因此更需要注意目标职位和本专业在知识领域的跨度和差距。同时, 她还可以积极地寻求机会进入校广播站、电视台、记者协会等学生团体进行实践, 使自己对广播电视行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二) 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著名管理咨询专家余世维曾经说过:“中西方企业最大的差异是我们的员工不够职业化!”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强调“有相关工作经验”, 原因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不仅对工作内容和过程比较熟悉, 更重要的是相关工作经验能够体现出职业化水平。工作分析的第二个显著作用是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按照目标职位任职资格的要求, 培养胜任能力, 提升职业素养, 为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同的职业其职业素养也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对自己的目标职位进行界定, 并针对目标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培养胜任力, 提升职业素养。当然, 目标职位不限于一个, 可以是大方向比较一致的一组职位。例如, 案例中的求职者如果想进入传媒公司做行政助理, 针对行政助理任职资格中的一项要求“熟练操作办公软件”, 就要在大学期间熟悉Word、Excel、Power R Point等常用的办公软件, 尽可能做到精通。此外, 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培养“硬技能”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之外, 更重要的是“软技能”的培育。例如, 行政助理任职资格中的“稳重大方、反应机敏、敬业精神强”等都属于“软技能”。“硬技能”主要解决能不能做一项工作的问题, 而“软技能”则决定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

综上所述, 工作分析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具体地指导, 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深入分析和理解目标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 并据此指导和调整自己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 培养胜任能力, 提升职业素养, 到毕业的时候, 面对竞争一定会感觉有备而来, 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运用工作分析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运用工作分析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即思考和回答三个问题:我是否愿意从事这一职位?自己现有的能力和素质距离目标职位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如何采取有效的行动缩小差距?

(一) 明确职业目标

回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为了明确职业目标, 主要涉及自我认知中的职业兴趣问题。霍兰德把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 (如图) , 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5】从图中可以看出, 这六种职业兴趣类型分别位于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近或对立的关系。例如现实型和社会型的人具有较大的反差, 现实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 但缺乏社交能力, 不适应社会性质的职业。而社会型的人喜欢与人合作, 热情关心他人, 社交能力强。研究型和企业型、艺术型和传统型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对立关系。

大学生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 并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请他人对自己进行评价来验证职业兴趣测评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在此基础上, 就可以确定自己将来愿意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

资料来源:易行软件.人力资源管理[EB/OL].[2013.12]http://www.etosoft.com/hr/334.htm.

(二) 寻找差距

第二个问题, 在大体明确了自己适合和愿意从事的工作类型后, 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对相关工作进行较详尽地了解, 即进行工作分析, 确定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 并了解自己现有的能力与目标职位的需求有哪些差距。可以借助以下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工作现场运用感觉器官或其他工具, 观察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内容、特点、工具、环境等, 用文字或图表形式记录下来, 来收集工作信息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 能够把有关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目的等信息记录下来, 获得较完整的职位信息。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能够接触到的职位进行观察, 熟悉职位的工作内容, 寻找自己的差距, 为将来从事该职位做好准备。如有的学生希望将来从事营销方面的工作, 就可以对超市促销员的工作进行观察, 了解商品陈列、广告宣传、促销手段等工作内容和过程。观察法可以作为获得工作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观察法很难得到任职者资格要求的信息, 需要与其他信息收集方法互补使用。

2. 问卷法

问卷法是由任职者或其他职位相关人员填写调查问卷来收集职位信息的方法, 问卷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收集到相同职位的不同任职者提供的关于工作的信息。由于任职者个体的差异, 完成工作的方式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希望获得更多的职位信息, 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一般包括工作标识、工作概要、主要职责、工作环境、任职资格等内容, 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种提问形式。例如, 有的同学希望毕业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 就可以编制工作分析问卷, 请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填写问卷, 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

3. 访谈法

获得工作信息最常用的方法是进行生涯人物访谈。问卷法虽然可以获得多个任职者提供的工作信息, 但由于信息沟通的单向性, 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甚至答非所问。因此, 在问卷法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访谈法进一步获得关于工作的详细信息。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任职者交谈而获取关于职位信息的一种方法, 可以有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多种形式。访谈对象可以是往届毕业的从事相关工作的学长, 也可以是老师或亲友推荐的相关职场人士。需要注意的是, 访谈前应编制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任职资格要求等核心主题的访谈提纲, 重点围绕如何申请该职位、大学期间需要做哪些准备等方面获取对大学生活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4. 实践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实践法是指到实际工作场所参观和实习, 是获取行业信息、组织信息及岗位信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参观和实习, 可以了解相应工作的工作内容和特征、工作环境和组织氛围、工作流程和方法, 获得真实的职业感受。很多毕业生由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不能履行工作职责而频繁跳槽, 大学生普遍缺乏稳定性也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主要诟病之一。因此, 积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参加社会实践, 尤其是做一些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工作, 对于全面了解相关职业以及检验自己之前的目标定位是否合适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 缩小差距

在明确了职业目标并了解了自己现在与目标职位要求的差距后, 就需要采取行动缩小差距。缩小差距可以从夯实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等方面考虑。

1. 夯实专业知识

如果想从事的工作就是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缩小专业知识的差距相对来讲比较容易,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必须学好专业知识。很多求职者求职失败就是因为专业知识欠缺, 学得不扎实, 基本的东西都不清楚。那些顺利过关的求职者一定是专业知识扎实、甚至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如果想从事的专业与自己目前所学专业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时, 就更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如合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自学。网络平台中的视频公开课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平台, 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此外, 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学校的教学资源, 选修与目标职位相关的课程、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例如毕业后想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同学可以选修营销和管理类课程。大学生的优势应该体现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仅仅靠在实践中摸索是一种时间成本较高的方式, 且效果也具有不确定性。

2. 增强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现代企业招聘员工会非常关注技能。因此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还要培养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不能天真地认为学了知识就自然而然会解决实际问题, 纸上谈兵的事情经常发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如何培养呢?首先要有这样的观念, 然后主动寻找应用知识的机会。如学习了项目管理的知识, 能否把它应用到组织一场晚会、一次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学习了营销策划的知识, 能否成功地进行某商品的营销策划?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让自己所学的知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既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 又验证了理论知识的适用性, 可谓一箭双雕。

3. 提升职业素养

当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企业强调“职业化”。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要求人们把自己承担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 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 包含职业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的内容。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职业化技能和行为奠定了基础, 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的需要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和提升。而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 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 受到一个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修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在大学时期有意识地逐渐养成。大学期间是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积极主动地学习、认真完成班级、社团、学校分配的任务、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等能够培养独立性、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课程提供的机会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是培养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很多大学尤其是应用型大学特别强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培养方案中也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实践课程中一般会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特定的任务,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结语

在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工具也成为当前热门的话题, 但如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在校学习行动的统一仍然是一个难题。虽然很多大学生都参加了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并制定了自己的生涯规划, 但由于对目标职位缺乏足够的认识, 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安排缺乏针对性, 导致毕业时求职屡屡碰壁。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工作分析技术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 从而制定并实施适合自身特点和目标职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 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 在职业和环境认知部分增加工作分析知识和方法的内容,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目标职业的工作范围和任职资格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实践规划, 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针对大学生求职中出现的对目标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不清楚的问题, 提出借助工作分析指导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观点, 分析工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指出工作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握目标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 从而调整在校学习的重点, 明确努力方向。详细介绍运用工作分析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包括明确目标、寻找差距、缩小差距等, 并提供了实操性的指导。

关键词:工作分析,工作内容,任职资格,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 :123-123.

[2]于文宏, 王琳, 孟霞, 付翃飞, 杨晓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J].北方经贸, 2012 (4) :142-143.

[3]何小姬, 曲俊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84-85.

[4]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3.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 第4篇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中, 普遍缺失科学的规划意识, 关于职业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足。一些大学生并没有针对自我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也未认真科学地规划职业发展方向, 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盲目就业的现象。根据2012年《职业规划》杂志相关文章显示, 56.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存在不科学的现象, 还有21.6%的大学生并不明白自己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只有8.3%的大学生有大学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对我国某高职院校11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一科学制定合理职业规划的仅有42人, 占38.2%, 认为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具有可行性的有39人, 占35.5%, 但是进一步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者只有29人, 仅占26.3%。虽然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有科学的职业规划非常重要, 但付诸实践的人却很少, 而更多的学生在就业之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多问题。

2. 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就业和发展感到迷茫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职业计划赶不上职业的变化, 就业规划不能起到任何合理有效的作用;有些学生缺少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制定的就业规划难以实现;部分学生则存在着顺其自然, 走一步算一步的意识,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做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 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职业取向的紧密联系做出合理的规划, 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不明白自己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

3. 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对自我的科学认识

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 存在着期望值过高, 就业选择好高骛远等问题。个人职业定位不清晰, 一些高职大学生没有充分考虑自身专业的特点等, 没有思考未来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 而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想法。

4. 缺乏系统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各高校为了积极促进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大力加强就业指导管理工作, 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就业模式, 如一部分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部分学校缺乏系统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 未能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在2013年高职院校学生中进行的相关调查表明:61.1%的学生期望在大学期间得到职业规划的服务, 希望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

二作为团组织面临这些问题时发挥的作用

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理论学习

我国共青团的《团章》中规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培养青年的社会主义理想, 坚持对青年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引导, 组织青年学习社会主义重要思想, 积极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进而增强青年的民族自尊、自强精神和自信精神, 树立正确的信念。对青年还必须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 努力提高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等知识的能力, 不断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委要明确自身的基本职能,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提供积极的支持。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要认识到文化塑造青年, 青年创造文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日益深刻。高校共青团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 积极以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 以文化育人为主题, 大力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 不断满足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就业观的宣传, 积极塑造大学生合理科学的就业文化。

3. 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社会实践是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定位的必然要求。共青团要积极组织和合理引导青年学生, 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团委要结合学院的特点, 组织学术报告会, 举办各类培训班, 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开展技能考核,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志愿者协会和“三下乡”等活动, 帮助他们完善知识、智能结构, 使他们在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雷五明.绝不迷茫——青年职业心理测评与生涯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2]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谢守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 第5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 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我国青年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代大学生也深受社会变化的影响, 其思想与行为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90后大学生有着自身所独有的特点。政治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 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 成长成才愿望迫切, 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政治态度正确, 但认识上存在偏差;理想信念明确, 但价值观趋于多元;道德观念传承, 但道德素质有待提升;个性特点鲜明, 但集体意识淡薄。[1]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种种特点, 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 掌握其发展规律, 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固守传统, 因循守旧, 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理论说教多, 实效影响少;工作内容单一, 缺乏生机与活力, 空洞道理多, 切身事例少, 未能与大学生现实需求有效联结;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被动灌输多, 主动求知少, 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被限制和禁锢, 得不到大学生的响应和支持。

2 职业生涯规划简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 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 随即在国内研究界有较大反响, 并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观念培育和职业选择产生极大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帮助下, 根据对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分析, 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 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 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 采取必要的行动的过程。[2]国内外研究者对生涯发展的阶段划分态度并不统一,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舒伯。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将人的职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4-13岁的成长期, 表现为对未来职业的关注;14-24岁的探索期, 表现为探索、确定和执行自己的职业选择;25-44岁的建立期, 表现为稳定、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事业;最后是45-65岁的维持期以及65岁以上的衰落期。[3]大学生们正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期。

3 职业生涯规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纵观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蓬勃开展, 伴随大学生择业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和显现, 该项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和欢迎, 其成功之处值得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3.1 职业生涯规划倡导“自助助人”, 充分

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职业生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 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人格, 以及了解社会竞争态势、社会需求导向等。[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通过科学的量表测量, 使大学生能认识自我, 客观分析自己的弱势和优势, 了解自我的兴趣, 为开展生涯规划奠定坚实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物品等,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思考, 锻炼其搜集、分析、利用信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创设一定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情景, 通过启发式和引导式教育, 发挥大学生的自身潜能,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和自我定位, 从被动灌输教育向主动构建过渡, 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释放, 自身潜能得以发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十分重视大学生在职业定位过程中的自我调试能力培养, 不仅仅由教育者指出大学生职业定位的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依据大学生自身条件和客观形势变化, 培养大学生自我修正和自我调试能力, 做到“因时而化”, 最终实现自己的工作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的成功经验, 启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变被动灌输接受到主动探知构建, 提高大学生所处的被动地位, 激发其探知欲求, 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为内在需求;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试能力, 进行自我认知, 挖掘学生潜能, 促使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 从“要我学”跨向“我要学”, 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多元, 注重对大学生的渗透教育

生涯发展课程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生涯发展活动课程, 即以团队或小组为单位,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一定的活动项目, 让当事人通过主动的参与活动, 体验活动的内涵, 促进他们自我了解以及对生涯的认知, 提高他们的生涯决策能力, 以实现当事人自我生涯教育和生涯发展的功能。[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拘泥于传统授课方式, 在团队和小组学习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联系, 加深了大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投入, 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工作环境和模拟情景, 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接受生涯教育, 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 在无形中完成课程创设的任务, 并习得工作所要求的基本规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的成功经验, 启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改进授课方式, 创新教育方法, 开展团队学习或合作学习, 举集体或团队之力, 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参与意识, 亦可以提高大学生在团队中所分担的责任意识, 高质量完成学业任务。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创设一定的任务情景, 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氛围, 达到教育“润物细无声”渗透教育的效果, 切实让大学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思想境界, 乐学爱学, 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3.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推进网络化进程, 提高信息化水平

网络技术突飞猛进, 与生活和学习联系日益紧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抓住了有利时机, 采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 大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平台进行职业信息搜索和整理, 进行在线咨询, 并对个人进行职业测评,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要求完成的任务。由于网络化教育与大学生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 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 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大学生参与兴趣浓厚, 学习效果良好。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职业生涯系统, 如朗途在线职业测评系统已经在内四百多所高校应用, Careersky在线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在几十所高校应用。[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的成功经验, 启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开发互动性强、情境真实的教育平台, 使大学生能够在线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网络互动, 加强理论知识与客观现实的联结,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共享, 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各项活动, 注重提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 打造品牌活动和名牌活动,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和投入水平,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申小蓉, 钟颖峰.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动因及特点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1) .

[2]康胜.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10) .

[3]衣玉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探析[J].世纪桥, 2009 (8) .

[4]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 2005 (2) .

[5]张春香.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理论观察, 2007 (2) .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 第6篇

一、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 单一的工作内容。

当下一些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方面存在单一性, 单一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通常体现在学生在签订了就业协议之后, 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内容范围较为狭窄, 不具备拓展性, 不能够与社会相接轨, 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纯粹为了应付了事。

(二) 落后的思想理念。

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时突出各个专业的就业率, 统计就业率是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协议而进行的,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走出校门能够步入工作岗位。这种就业指导工作思想与实际相违背, 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很多学生未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去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 很多学生在工作后由于岗位工作与自身爱好相脱轨而导致了一系列工作困境, 甚至被炒鱿鱼的现象。

(三) 短浅的意识。

高职院校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个阶段的学习而获得提升, 从而步入社会, 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为此, 高职院校不断引领学生各个专业领域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大的提升。就业指导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开展通常是泛泛而谈, 没有付诸于实际。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计划制定处于迷茫状态, 这是一种短浅意识的体现, 对于学生极为不利。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难看出种种问题的出现致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出现很多漏洞,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为此, 应该根据以下措施进行问题的即时转变, 促进学生再就业的提升。

(一) 及时转变高校就业指导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了专业条件的训练, 个人知识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为他们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候, 应该及时转变高校就业指导理念, 涉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展有关就业指导的各项活动, 采取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措施, 比如测评、生涯树制作等形式, 将职业生涯规划应用在就业指导中, 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大学生在校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知识提升的过程, 而职业生涯的规划需要从刚入学就开始, 以便能够时刻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为此,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 师生的共同理念和思想构成了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 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

(三) 拓宽就业互动平台。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设置比较迟, 很多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比较低下, 处于这种形态下, 如果要取得较好的就业指导工作, 就必须将当下的就业资源进行整合, 拓宽高校就业管理平台, 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就业互动平台的拓宽措施一是注重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 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了解, 在思想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此, 辅导员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而后由辅导员为大学生进行各种就业工作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极为重要, 在刚入学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通过各种比赛或是演讲形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流程的操作, 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三是注重高职院校社团的力量, 必须充分发挥社团的力量, 做好社团工作的同时, 必须让学生充分融入社团, 了解社团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四) 职业生涯规划步骤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为:一是自我评估。主要评估关于学生个体的所有相关因素;二是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涉及到市场、用人单位等因素;三是目标确立。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部分;四是策略实施。分为长短期策略, 主要是学生个体应该根据社会的不确定因素合理制定长短期目标;五是反馈修正。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评估和修正。如我院经管分院的刘同学就读国贸专业, 毕业实习时她想找个对口的大中型的企业工作, 但是现实逼她妥协找了一家很小的对外贸易公司做业务员, 种种的不利令她一度沮丧。后来在与实习带队老师的沟通、交流、帮助下, 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技能等, 进行自我评估、环境分析, 重新确定了就业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这些不足导致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完整, 致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各种受挫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魏卫.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9.

[2]方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3]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6.

[4]俞敏洪.生命如一泓清水.群言出版社, 2007.6.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 第7篇

一、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主体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 简称生涯规划, 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并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其内涵这样界定:“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眼前制约因素, 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简而言之, 就是在“量己力, 衡外情”的情形下设计出个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 制定自我职业发展的目标, 并选择达到目标所应采取的可靠手段的方案规划, 最终争取顺利就业。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 实质上就是让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 进而自我肯定, 并自我成长, 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应包括自我认识、确定目标、制订行动计划、生涯评估四大部分。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确定明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是人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的畅想。目前由于每个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不同, 对各种职业社会价值的评价也不同, 因而在择业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所以我们的就业指导必须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同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 要让大学生明白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都要求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也是大学生在大学结束前要走的至关重要的一步。选择与自己理想及人生价值相符的职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讲, 是成功的基础。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由于“自主择业”给每位毕业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权利, 因此部分毕业生片面追求好环境、大单位、高工资等, 极少考虑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 其择业期望值过高, 从而导致择业失败。因此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意识, 引导学生从社会的需求和发挥自身才能两个方面来考虑自己的选择,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环境与成才等关系, 克服择业期望值与现实社会需求相互脱离的倾向。

2.完善自己, 把握机会, 提高就业能力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 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 已不再是简单地看一张文凭、一份简历, 也不是简单地看他所学的专业及所毕业的学校, 而更多地是看重他的思想品质、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一个人的能力如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那么他就有被现代职业活动淘汰的危险。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一是要积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和课外活动。比如创业设计大赛、科技作品大赛以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 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二是理工科学生要重视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 充分利用实习时间, 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满足实践要求的程度, 寻找差距, 提高能力;三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现代社会任何一项事业要想获得成功, 都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果, 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团队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生成的, 而是经过艰苦努力, 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的结果;四是积极做好求职的心理准备。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渗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

正了解自己, 筹划未来, 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 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1.职业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

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 是求职成功的准备期, 更是职业规划的首期工程。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要从大一开始进行。一年级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二年级按照职业目标, 查找自身不足, 参与相关活动, 提高素质, 锻炼能力;三年级以参与和目标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为主要锻炼手段, 增加行业经验;四年级收集信息, 准备面试, 做好冲刺准备。

2.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实现自我评估与职业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综合自我评估和职业探索, 找到最佳切合点, 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合理的职业规划必须综合分析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缺一不可。缺乏正确自我评估的规划是盲目的规划, 离开职业探索谈规划是不切实际的。

3.职业生涯规划要把握坚定性, 兼顾灵活度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 要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 认清就业、再就业这一大趋势, 随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 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 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为把握好职业设计的坚定性和灵活度, 长期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短期目标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可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

4.把握方向, 确定职业选择

近几年, 不少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一直强调大单位、大城市和高收入, 甚至为了这些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 而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盲目的攀高追求与选择不仅影响个人目前的就业, 同样会对个体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现在和将来要做什么, 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 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 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分阶段制定。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陈啸.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 2006, (3) .

上一篇:政府效益审计风险下一篇: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