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2024-06-27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精选12篇)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第1篇

一、初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1. 小学、初中教材的变化影响

小学教材往往内容通俗、具体, 题型少而且简单, 教材坡度小, 直观性强, 对于每个概念都配备大量的练习;教师多采用反复训练, 机械重复的方法, 让学生熟悉每一道题的求解而不是理解.但初一教材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绝对值、相反数、平行线的判定、性质等, 在众多的符号、概念、推理中, 一部分学生便渐渐找不到感觉.尽管近年来初中教材的难度有所下降, 但由于中考的存在和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敢降低难度.

2. 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当的学习方法的影响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上课注意听讲, 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只是满足于课堂上听, 没有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多数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的习惯, 学习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害怕困难, 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自己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过程.

3.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教学中常常过分强调:本节内容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难点、重点, 一旦学不好便会如何、如何的言论, 以期望引起学生的重视, 孰不知这反而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使学生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 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倘若学不好便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又如部分老师在讲解习题时往往对之点评, 有时会说:这题很简单, 我想同学们能解决.而在学生问问题时又说:这么容易的题怎么能不会?

二、初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对策

对于初中数学仅仅想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调查分析中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1.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 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如何, 严重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的优劣.良好的听课效率主要来源于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以及及时总结、独立作业、质疑解难和课外练习等几个方面.制订计划以明确学习的目的, 合理安排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专心听课就是在听课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努力使自己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上课过程中认真思考, 积极参与, 随时记下课堂中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悟或创新.

独立作业、质疑解难, 就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并对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 集中整理在自己的记错本上以便及时拿出来复习.

总结和课外练习是必需的, 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梳理知识体系, 通过分析、类比、概括、提炼以达到知识的升华.课外习题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做题后一定要进行“反思”, 即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思路, 本题的思想和解法在解决其他问题时是否可用等.通过这样不断的积累就会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 教师角色的转变

2.1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亲其师而信其道”讲出了一种好的师生关系带来的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是教师们早已熟知的旧理.生亲师, 才有可能学好“道”;师爱生, 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于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充分创造机会主动接触他们, 多给他们温暖和亲情,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打动和感染每一位学生, 消除数学差生对数学教师敬而远之的心理只有和他们融成一片他们才会主动和你交流, 才能向你道出数学学习中的困惑.这样, 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2.2学生是可以点燃的“火把”,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点燃“火把”最适宜的火种

在数学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去讲、去做、去思考, 而我更多的只是作引导、指导.我完全让学生去思考, 探索, 研究, 结果有的学生能发现好几种解法, 还有的学生在研究探索中存在很多问题, 有些问题是老师也没想到的.然后我就根据学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大作文章, 结果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都很好.

2.3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初中教材的特点

初一时期要注意教学的进度不可过快, 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教材、备学生, 与他们一起共同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确定适当的期望值.要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数学教学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努力尝试一些有益的教学方法, 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 寻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数学实际水平的数学方法, 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时常设计一些悬念或选取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的话题, 因材施教, 对数学差生讲解时尽量降低难度和起点;在习题处理上采用分层处理法, 要求学困生只作基础题, 对他们的作业采取面批以达到及时订正其中的错误的目的.

3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高中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第2篇

现在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初中有一个很大的下降。有的能很快地调整自己,一个星期最迟一年内能赶上来,但也有的在焦躁和彷徨中迷失了自己,等醒悟过来时,高中也将结束了。

经过仔细观察,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没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些学生还在回忆初中生活或体味成功的喜悦,没有很快融入新集体,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他们在高中,尤其是高三时,已经把学习的弓拉得很满,现有一种疲倦的感觉,他们正在愣神,思想松懈。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才意识到自己落后了,需要赶紧努力。可是,要把成绩赶上去,还需要一段时间。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

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

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理想的大学的。因此,往往表现为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是学习方式不适应。初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被动学习,而高中学生则需要主动学习,需要自主学习。许多初中生,没有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没有学会自主式学习。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就拿数学来说吧,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因此,一时间还适应不了高中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思维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学生学习上的不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高中生和初中生不一样,教科书内容转向了,而学生还没有一下子转过来。就拿数学来说吧,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特点是:

①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导致成绩滑坡。

②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目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因而导致成绩下降。

③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课程与初中相比,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三是心理上、感觉上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所高中的学生来自多所初中,原来的尖子,现在不可能都是尖子,就向参加运动会一样,在省里第一,到国家可能没有取上名次,到世界就更别提了。因此,某些学生成绩的相对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难度系数不一样了,在小学可以得双百,在初中得双百就难了,到高中就更难。从初中到高中,环境变化也导致个别学生不适应。有些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尤其是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力还不够强,心理上的自我调适能力较差,到了新的环境,经常因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焦虑,造成精力流失,这些学生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也有个别学生因为一点点挫折而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我们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通过谈心,做其思想工作,给其讲我校近几年的高考情况,让他懂得只要用心学习,在普通高中一样可以考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树立学习信心;

2.上课经常提问,防止其注意力分散,并通过及时表扬增强其学习兴趣;

关于高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第3篇

一、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在幂函数中,由于指数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笔者曾在本届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笔者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新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笔者实践,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應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第4篇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和考察初中生升入高一年级后数学成绩突变的情况, 并对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应对高一学生学习水平的下降, 促进学生有效、持久地发展, 我对我校2007级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调查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校2007级高一学生和高一数学教师。我在该届高一随机抽取了四个班级, 共243名学生, 回收了有效调查问卷240份。对3名高一教师进行了走访, 就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 调查内容。

1.设计了“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两个部分: (1) 调查高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和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包括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意志品质等; (2) 调查与数学学习水平直接相关的智力因素, 包括初中升学考数学成绩, 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与高一时的学习方法及差异, 高一数学中最明显的疑难问题等。2.增进了与高一数学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方面的沟通。我们就初高中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初高中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初中数学教学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初中数学教学怎样主动地与高一数学教学接轨等问题进行了访谈。3.在高一教师的配合下, 对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毕业于我校的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与高一数学教师就初高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座谈。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 初中升学考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

由表一数据可以看出:高一学生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与中考成绩相比, 学习成绩分化比初中更加严重, 整体学习成绩呈下滑态势, 合格率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低分学生的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优秀率波动情况更是让人吃惊。据高一数学教师反映, 初中数学成绩优异的女学生的成绩也普遍下降。初中阶段, 数学解题的“套路”较强, 而高一数学却更注重于能力和思维上的要求。从对我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情况来看, 他们对高一数学有恐惧感, 平常的数学测试成绩与初中数学成绩形成极大的反差, 使他们心理上感到明显的挫败, 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 从而挫伤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 高一学生初高中期间情感因素的变化。

1. 数学学习兴趣的变化。

表二告诉我们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高一学生热爱数学的人较初中阶段进一步减少。学习兴趣的减弱与学习成绩下降呈正相关。因此, 应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少一些失败的沮丧。

2. 数学学习方法的变化。

由表三可见, 高一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 仍与初中阶段一样进行简单的知识识记和典型例题的模仿, 这种惯性的学习方法在高一阶段依然占据学习方法的主导地位。

(三) 高一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1. 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具体表现在不制订学习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要教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等。

2. 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会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讲,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

3. 非备不足。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在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 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函数值域的求法, 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 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 空间概念的形成, 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 客观上来说这些知识点就是分化点, 有的内容还是初高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 如不采取补救措施, 查缺补漏, 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而且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 因而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融于数学教学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 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2.改变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创造出更多生动而鲜活的课堂。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改变传统课堂的传知方式。首先, 要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上引导。比如, 教学较复杂的计算, 只要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则行, 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估算, 如何使用计算器。如:可设计生活中诸如铺地砖、购买家具、贷款消费等方案, 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 教师要变“多讲”为“精讲”, 学生要变“多听”为“多做”。只有把时间交给学生, 多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 是变学生的单干为学生的合作。课堂上学生的合作交流,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让全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二、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 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 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订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 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既有长远打算, 又有短期安排, 并且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以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 要讲究质量, 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 课前自学过的学生能够专心听课, 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 什么地方可略, 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 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 而不是全抄全录, 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多方查阅有关资料, 可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并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 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知识理解方面的错误, 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 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对错误的地方要反复思考, 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 并要把易错的地方记录下来, 以便于以后复习强化, 做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 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 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 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 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 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 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 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第5篇

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曹久贤

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数学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本文通过自己多年教学反思,调查了解、分析、探索,针对我校高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下降谈谈造成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指数函数的分类问题。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曾在多届高一学生中了解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但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多次观摩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演练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练习。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

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在逻辑思维方面引导学生,重在提高学生的分析、发现、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是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出现了部分学生刚一入学就成为数学学科的学困生。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不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死记硬背,不善于思考,也就是说在思维能力的开发和训练上比较缺失。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和课后反思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述的学习方法,均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的学习。

4.成绩的显著落差带来影响

高一入学后,有许多同学还沉浸在升入高中的喜悦之中,没能尽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疏于学习,不严格要求自己,结果成绩一下了变得很差,特别是许多初中时学校的佼佼者,老师的宠儿,而现在却什么都不是,成绩很不理想,于是就承受不住了,心理一直不能很好的调整起来,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由于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科学,尽管已经竭尽全力去学习了,但成绩仍然不好,甚至退步。与那些不怎么刻苦但成绩却很不错的学生一比较,这些同学心理就产生了不良影响,自怨自艾,心情很糟,忧虑、烦闷,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导致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二.提高高一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数学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学情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新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实践,新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周测、月考试题难度不能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思考并完成,自读课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订正错题,课后反思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要始终贯穿在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逐渐使其成为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的密度可适当增加,即周测必须落到实处,每节课要尽可能地

做到质量检测,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课前5分钟小纸条测验应经常化,不能流于形式,以此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及认真组织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化要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要不定期地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5.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在工作中,要时时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只要多和学生交流,打开学生心结,让学生信任你,在教学中多付出,少责备、少埋怨,这样学生就会告诉你他在学习中的困惑,只有了解了病因,才可以对症下药,为学生减压,使他们真正走出困境。彻底解决困扰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使我校在数学教学上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扭转数学学科在高考中的被动地位。

庆阳二中曹久贤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和提高的对策 第6篇

(一)社会原因

1. 当前整个社会群体对孩子的过度关爱

由于独生子女等问题,现今整个社会群体对孩子的关爱出现了过分“呵护”的情况,不少孩子由于娇生惯养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从而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由于对孩子过于偏爱,某些家长的“维权”意识过强,只要孩子在学校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故”就兴师动众地找学校甚至是上级主管部门“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顾虑重重,从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普遍认为高学历和高文化才容易找到好工作并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因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都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体育成绩。这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3.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迅速增加,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学生将有限的闲暇时间用于玩电子游戏、浏览互联网和看电视等,运动时间明显减少。同时,交通工具日趋发达,电梯等各种公共设备和家用电器不断智能化、自动化,使得人们在日常中的运动量大量减少。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必然会造成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人群的体质的下降。

(二)学校原因

1. 升学压力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全国中小学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和“一考定终身”的消极影响和导向下,现在中小学的升学考试和毕业考试还是以“分数线”和“升学率”来作为评价标准的。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也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科的教学上,而对体育科的教学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的毕业班或提高班有时还会占用体育课和活动课的时间来给学生补习,这不仅阻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 安全教育的紧抓不放对体育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紧抓安全教育不放,导致学校在体育课和活动课上力求不出体育伤害事故,不敢让学生接触“危险性”较高的体育器材,也不敢让学生进行运动负荷较大的锻炼项目。这直接降低了体育课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3. 教师的体育教学艺术有待继续提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虽然不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多数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学生热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也总存在不少盲从和形式化的成分,体育教学还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也未能促使大多数学生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教学效果与新课标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三)家庭原因

1. 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健康观念

当前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体质健康方面的考虑则不多。甚至有的家长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于是有意限制孩子的体育运动。还有,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辅导班,还给孩子请家教,要孩子学钢琴、学跳舞、学书画……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下,睡眠时间缺乏,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更是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体质的下降。

2. 溺爱孩子及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造成营养不均衡

许多家长不仅对孩子娇生惯养,而且缺乏必要的科学营养知识。在饮食方面,太放纵孩子,致使孩子过多摄入了含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造成孩子“营养过剩”,或者致使孩子挑食、偏食,使营养物质摄入不全,造成孩子“营养不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青少年中“小胖墩”和“豆芽菜”不断增多的直接原因。也有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等原因,让孩子随意到外面去吃饭。孩子由于缺乏健康饮食知识和自制能力,经常到不合格的小摊吃饭或过多地食用洋快餐、饮料和膨化食品而导致营养不平衡,体质下降。

二、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引导整个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和“教育观”

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闻媒体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正确的“育儿观”和科学的“教育观”深入人心。要讓广大家长深刻认识到溺爱孩子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掌握培养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道理,并真正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孩子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促使广大家长真正重视孩子的体质情况和体育成绩,为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多渠道、多形式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和科学营养知识

学校、社区、相关职能部门应努力创造条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社等媒体以及板报、墙报、讲座、派发资料等形式提高全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并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健身知识和营养知识的指导,普及科学健身和合理饮食的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确定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应切实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纠正“升学率第一”的错误的办学方向,要把改善学生体质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情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切实重视对体育的教学,努力提高全体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紧跟课改步伐,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师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依据先进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改进教学模式,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园地,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和人格魅力,通过教师特有的感染力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再通过学校的进一步引导和有效组织,就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五)切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保证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是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的基本前提,是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生每天要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都要予以高度重视,要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及掌握好学生的活动密度,不得挤占体育课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要形成制度,保证其真正得以实施。

此外,课余和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学校的体育设施要向学生开放,并尽可能创造条件举办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从而吸引和保证学生在假期也能坚持足量的锻炼活动。

(六)加强体育师资建设,改善运动设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及義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的增加,我国体育师资数量明显不足,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及时“充电”, 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跟不上,这些阻碍了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充实专业体育教师的数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是发展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体质的急切需要。

此外,充足的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也是确保学生的体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及活动设施明显缺乏,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这一方面要求学校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合理进行错时安排,同时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已有器材的多重作用,发掘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从而提高现有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备,为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

(七)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单靠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等形式,让体育课向课外延伸,让家长协助监督完成,并提倡“全家总动员”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促进家庭和睦,又能帮助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同时,学校和社区也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设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各种体育活动,如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毽子比赛、健美操表演等,将课余时间的学生从电脑、电视机前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化的立体网络,最大化地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第7篇

1.整。即教材的整合。教材只是根据教学大纲而编排的一个教学蓝本。如:初一新生在学习初中英语之前, 有一本叫做Starter的预备课程, 这是一本过渡教材。这本书的第一和第二单元的内容过于简单, 其难度远远低于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材。如果让学生一节课学一个单元, 学生会因过于简单而轻视它, 不愿意听讲, 更不愿意学, 因为, 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他们已经掌握了, 再去学习这些已经掌握了的东西, 简直是浪费时间。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妨将Starter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进行整合,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话囊括第一和第二单元难点和重点内容, 让学生感到每一组的对话不是前者的简单重复, 学习内容有梯度、富有挑战性。通过整合, 既节省了教师讲课的时间, 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更为学生的自我提升提供了空间。

2.透。所谓“透”, 就是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时, 要讲透彻, 不要蜻蜓点水, 一次没有讲透, 下次遇到同一知识点, 还得重新讲一遍。学生厌烦, 教师也苦恼:讲过的知识仍然不会!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采用“变”的方法, 达到“透”的目的,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speak, say, tell, talk用法时, 不少教师认为, 只要告诉学生这几个词的词义及常用搭配就可以了, 学生自己就能独立应用了。其实不然, 把这几个词放在一起使用, 不少学生错误百出, 这次出错了, 下次还会出错。笔者在讲解这几个词时, 在练习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变化, 并制作成变题型———选择题、完成句子、翻译句子和作文幻灯片呈现给学生。这样, 提高了学生接收、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虽然讲解的时间稍微长了点, 但磨刀不误砍柴功, 达到了讲透的目的。既为学生今后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又无须赘述。

3.联。联就是教师讲课时要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注意知识的归纳。利用逆向迁移 (即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和正迁移 (前后学习相互促进) ,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能思前想后,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并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把死的知识学活, 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例如, 笔者在讲授“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的时候, 以选择题、改错题、句子翻译等形式, 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一动词短语。我们可以把学生以前所学的类似用法的短语:be busy doing sth./practise doing sth./spend time or money doing sth./finish doing sth./enjoy doing sth.等放在一起, 让学生进行单项选择、改错等练习, 使学生触类旁通,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实。量多节奏快, 对于快班的学生来说, 可以得到多、快、好的效果。可对于慢班的学生而言, 必然造成“消化不良”, 甚至囫囵吞枣, 教而不会, 学而不知。为了克服这一弊端, 英语教学要注意两个实:即扎实和面对现实。

(1) 扎实。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和凯勒的掌握的要求, 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上学期英语7A第三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这部分内容时, A部分内容, 并不是让学生仅仅说出每幅图片所代表的节日, 便进入B部分的内容教学, 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思考每幅图片所表示的节日有哪些活动内容,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朗读并识记节日活动内容等形式, 以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督促, 使学生掌握了六幅图片表示的节日及其活动内容。在此基础上, 进行B部分的对话教学。这部分内容, 由“Which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和“Why do you like it?”两个问句的问和答组成。由于学生掌握了A部分的内容, B部分的问和答的教学任务也就水到渠成。虽然前者教学用时长了点, 但教学方法比较得当, 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得很扎实,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面对现实。针对慢班学生基础不好的情况, 教学时应紧扣教材, 不要做过多的拓展延伸, 尽可能地量少而精, 防止学生因接受不了而自暴自弃。仍以7A第三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学内容为例:在给一个快班上课时, A部分内容, 笔者增加了Children’s Day, National Day等节日及其活动内容, B部分则增加了“How do you usually celebrate it?”“Where do you celebrate it?”等问题, 既增加了语言知识的广度, 又增加了深度,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反馈好。但对慢班学生教学, 则立足教材, 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在A部分, 为进行B部分教学的需要而增加一两句活动内容, 其他内容基本沿用教材, 把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操练和识记, 也取得了较好的反馈效果。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第8篇

1. 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 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 如函数的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 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 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 直观性强, 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 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 (在幂函数中, 由于指数不同, 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 。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 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 论证要求又高, 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 内容也多, 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 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笔者曾在二届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 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 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 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笔者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 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 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 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 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 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 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 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 注重举一反三, 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 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 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 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 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 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 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 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 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 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 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 认为可以松口气了,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 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 应采取如下措施。

1. 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 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 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 (初中知识体系, 初中教师授课特点, 学生状况) 的前提下, 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 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 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2. 新高一要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 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笔者实践, 新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 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 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 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 降低教材难度, 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 严格要求, 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 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 独立完成, 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 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 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 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 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 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 应经常化, 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 教好课与严要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第9篇

一、高一数学成绩普遍下降原因分析

针对高一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下滑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进行分析,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是因为客观教学内容造成的, 也有师生主观上教与学的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初中与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梯度过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着重强调实数集内运算教学, 在对概念进行严谨定义方面做得不够, 没有进行深入阐述。例如函数和三角函数定义等内容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梯度缓冲, 具有一定的直观性,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都设置了不少的范例和练习题。但是高一数学教材就不一样了, 课本第一章内容是集合、映射等, 接下来就是幂函数的分类, 函数单调性证明又是教学上一个难度较大的环节, 加上立体几何教学对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高一数学教材存在概念数量多、符号种类多、定义过程严谨等状况, 高一新生会感到数学非常难学。另外, 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而言, 教学内容也多得多, 课堂教学容量远大于初中阶段。这就形成了高一数学成绩普遍下降的客观原因。

2. 高一学生不太适应高中教师教法。

针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 笔者多次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 和他们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笔者发现初中数学教学注重直观形象, 教师在分析结束后, 一般都会安排一些相应的题目, 让不少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为了强化解题方法训练效果, 一些初中数学教师还会采取一些题型分类的办法, 叫学生将解题方法与步骤像背书一样记下来。在初三年级, 这种情况尤为常见, 一些重点题型都做过若干次。但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的是数学思想引导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喜欢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举一反三式的训练, 着重在严谨的数学论证和逻辑推理上做文章。加上高中正常搞循环教学, 高一数学教师都是刚送走高三学生的前毕业班教师, 他们在教学中习惯于用高三毕业复习时要达到的高度来要求高一学生的学习。所以形成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较大差异, 加之中间又缺少过渡阶梯, 造成许多高中一年级新生对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时难以接受。

3. 高一学生的学法滞后于数学学习。

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当中早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 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重于听讲, 很少有学生养成课堂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在思维方式的拓展上也存在一定的惰性, 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时, 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独立思考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而是希望老师将整个问题的解题过程全盘托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在自学能力的培养上还有不小的差距, 甚至还有学生在上高中后, 思想上有所松懈, 感觉上轻松了, 没有意识到面临着更重的学习压力,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这些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 也影响了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以上存在情况,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采取针对性措施, 及时弥补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

1. 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深入钻研。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回头看一看初中数学教材, 有条件的还可以听几节初中的数学课, 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有初步了解。在高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 要开展数学摸底检测和召开学生交流会, 及时搞清楚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形成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等。在深入了解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特征、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等方面的基础上, 同一数学教师应结合高一年级课本及大纲, 拟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2. 教学工作要适当放缓进度适当降低难度梯度。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实用的经验, 高一新生在学习数学时, 第一章内容要增加一些教学时间, 进一步强化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增强形象与直观程度, 例如教学映射时可例举“某连队80名新兵安排到80张单人餐桌的分配方法”等, 采用直观手法为教学映射概念奠定认知基础。因为高一学生在严谨的论证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因此在开展证明函数单调性内容时可开展系列训练, 刚开始可进行模仿性证明, 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设扮演的机会, 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当中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并努力解决问题, 在章节考试拟定试卷时注意难度不要太大。教师可通过这些方式降低教学难度梯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3.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在高一数学第一课, 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例如数学作业要规范化, 独立完成, 及时订正等。教师应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限期改正;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切忌一阵风, 要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形成习惯;对学生考核考查的次数要增多, 如第一章可分解为三部分, 逐步教学, 单独测验, 如果及格率不到80%, 就应该考虑用一定的时间检查、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4. 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改进。

应对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策略 第10篇

一、钻研大纲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如必修4三角函数与恒等变换的知识点、公式特别多,很多学生对这部分没信心,这一章我让学生来出试题,三人一组出一张试卷,然后由我择优决定试题。用这种方式学生觉得新颖,都很乐意接受,他们在出试题的过程也完成了一篇复习。实践表明,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二、加强学法指导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的听课效率高低,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的优劣。良好的听课效率主要来源于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总结、独立作业、质疑解难和课外练习等方面。制定计划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合理安排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合实际,不可好高骛远。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如果把香蕉放在猴子无论如何努力也抓不到的地方,猴子经过努力后就会放弃,再也不会去抓。但如果放在一个它努力一下即可抓到的地方,那么下一次稍稍提高一点则它会进一步寻找解决的办法。因而,计划不可过高,它应是台阶式地逐步提升。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发现重点、难点,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就会把问题有针对性地放在课堂上解决。专心听课就是在听课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努力使自己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上课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参与,随时记下课堂中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悟或创新。独立作业、质疑解难,就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集中整理在自己的记错本上,以便及时拿出来复习。总结和课外练习是必须的,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梳理知识体系,通过分析、类比、概括、提炼,以达到知识的升华。而课外习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训练不在于多寡,而在于做题的质量,在于它是否能检查你所学的知识。做题后一定要进行反思,即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思路,本题的思想和解法在解决其他问题时是否可用,等等。通过这样不断的积累,就会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三、树立学习信心

进入高中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数学历史,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所经历的种种挫折、数学家成长的故事和他们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卓越贡献,也可请高二、高三的优秀学生讲讲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以此激励自己积极思维,勇于进取,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进入高中后还要有一定的紧迫感。做好课前预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课堂上要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参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后通过反复阅读书本,查阅有关资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原理、整个知识网络的理解与记忆,并独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每学完一单元、章节的内容都应仔细阅读课本的小结,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学习上要团结互助,形成集体的合力解决问题。

四、改善教学方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首先,教师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把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观念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会独立地解决问题。其次,变教师“多讲”为“精讲”,变学生“多听”为“多做”。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就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极易引起学习疲劳,注意力分散。教师可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考虑到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可采取提问的方式,检测他们的学习效率。如果时间充裕的话,随堂练习可以叫学生上黑板演练。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而且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双丰收的效应。教师要把时间交给学生,多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在学生与学生交往、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双边活动。最后,提倡课堂合作精神。课堂上学生合作,不但可以培养合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参与率,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通过课堂方式的转变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谈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第11篇

一、分析造成学生体能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运动场地严重匮乏

运动场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吸引着众多家长的眼球。高考是要考分数的,因此,郊区、农村的孩子们都涌向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一个班级中竟然挤入60~70个学生,原有设计的活动场地,本来是足以满足学生活动的,但现在人满为患,远远无法满足现有学生的需要。班级学生的严重超编造成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明显不足。

(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得不到重视 

场地缺少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但学校领导对学生活动时间的安排采取消极的甚至是反对的态度,则是最可怕的问题。新课改后,体育增加了课时,每周3节体育课。但在不少地方很难落实这一政策。这是因为有效地增进学生体质的体育课程没有建构起来,体育课只有课堂的45分钟教学,却没有课外的延伸。尽管校长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但对学生体育活动则是“睁只眼,闭只眼”,教务处不安排最好,即使安排了也不会有领导去督促,这样的情形恐怕并不是少数的学校!

(三) 学习任务繁重学生活动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由于高考、中考的竞争,从学校到社会,从家长到学生整天围着分数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看重的是分数,大量的配套读物、各种音响教材、没完没了的试卷练习,使学生整天忙碌于题海之中,甚至双休日也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学生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学生的体育活动则更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据调查,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16%,且从初一到初三,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

(四)教学内容单一,可用器材太少学生没有兴趣活动

教学内容单调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体育教师的随心所欲,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使相当多的体育教师有了借口上课“放羊”,或者仍然教着过去规定的内容,没有按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失去兴趣,有的甚至厌恶体育课。

(五) 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淡薄

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对生活质量认识的改变,许多人还没有把自觉锻炼当作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之一。一到双休日或节假日有的人宁可呆在家里耗费时间,也不愿到大自然中去运动健身。家长的这些习惯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使孩子对体育运动淡漠。由于认识上的偏见,行动上的误导和影响,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至使学生的耐力素质大幅度下降.

二、提高中學生体质的建议与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体育及健康意识

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合理布局学校,严格按照班级学生数招生。增强对学校体育投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强调“五育”并重,共同发展,保证运动场地和器材建设,保证体育教师的数量。

(二)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锻炼的关系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时间。在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数量的同时,通过优化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喜爱体育,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运动技能,养成持之以恒的终身体育思想。

(三)家庭在子女养育问题上应走出“重营养,轻运动”的误区 

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以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协调同步发展为宗旨,强调“快乐体育”的同时,重视对孩子体质薄弱环节的改善,并从体育活动中逐步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大力推广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和艰苦意志品质的体育运动项目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要进行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更应该大力推广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和艰苦意志品质的体育项目。在日本,即便下雨天学校的室外活动也照常进行,经常可以看见孩子们在雨中奔跑着进行棒球比赛,大冬天学生也是穿着短衣、短裤长跑。而在中国,很多家长却认为如果这样,自己的孩子就是受了天大的罪。

(五)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体育场地设施 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需要依靠学校领导的支持,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加强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依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耐力素质的锻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参与意识,提高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均衡地发展打下基础。

(六)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通过教育评估督导,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增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刚性管理,坚决杜绝学校在学生体质问题上的“偷工减料”。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把学校对体育活动设施、场所、内容、管理的措施手段和学生的肺活量、近视率等素质指标都列入对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督导的范畴之内,其结果与校长的政绩考核挂钩。对不认真执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有关规定,特别是不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单位和负责人,应严肃批评并限期改正,对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强有力的专项督导和评估来有效的遏制学生体质的下降。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第12篇

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心理分析

笔者对成绩下降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的案例进行了归纳。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一般

数学成绩下降的学生中基本上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其进行记忆程度测试显示, 记忆时间基本上在40秒以上, 很少有记忆时间在30秒以内的记忆优秀者。同时多数记忆力表现为记得快忘得也快, 很少有记得快忘得慢。

2.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 学习态度不端正。由于自身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不足, 认为现在的学习对自己将来的重要性可有可无, 难以领悟学习数学的意义。一旦出现成绩大幅下降, 失败的经历使其对数学望而却步, 对学习的信心也深表怀疑。

第二, 没有掌握学习的思维方法。数学成绩下降的学生解决问题时容易冲动。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虽反应迅速但错误较多且不周密, 这种认知方式阻碍了对问题的有效解决, 同时他们往往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刻意回避自己不擅长的思维方法, 把大量精力放在熟悉的思维上。如发散型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强, 往往在上课过程中更注重数学史料等;聚合型学生的智商较高, 往往更喜欢谨慎而严格地对待数学中的求证过程。

第三, 不懂得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不能制订适合自己风格的计划, 排除影响学习因素的行为表现很差。如经常因为玩耍、看小说或电视, 忘了当天的学习任务。

3. 焦虑较高

学生成绩一旦出现大幅下降, 都伴随着有学习的焦虑症状。这些焦虑造成学生上课时经常走神、幵小差, 导致效率下降。其主要原因有: (1) 家庭支持不强。学生成绩一旦出现大幅下降, 大都伴随着家庭支持状况令人担忧, 可能是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 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导致学生缺乏家庭支持。 (2) 学生无益归因。在成败归因过程中, 学生成绩一旦出现大幅下降, 多数学生将原因归因于运气和外在环境, 其次是能力和努力不够。如天气不好导致考试情绪低落, 早饭没吃导致考试失败等, 很少用自身特征来解释, 如自身平时学习上努力程度不够等。

二数学成绩下降的对策

由于高中生在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家庭支持情况都存在个体差异, 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心理的发展, 实现有效的学习。关于改进策略的主要有:

1. 改善学生有意注意的品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往往有意注意比较薄弱, 使得数学学习效率下降。要想提高数学学习, 必须提高有意注意的效率。由于有意注意通过付出一定意志就能维持, 笔者认为因人而异釆取相应的心理策略可有效改善有意注意的品质, 达到上课认真听讲、一心不二用的效果。

学习的过程中对学过的数学公式、概念、定理等会产生遗忘, 遗忘的原因通常是记忆的方法不科学。学生通常没有适宜自身的记忆方法, 一般是想什么时候背就什么时候背。笔者建议使用定时复习的方式, 复习时间以半小时为单位, 记忆25分钟后, 休息5分钟, 可以保持较高的记忆效率。由于右脑记忆的容量比左脑强百万倍, 对于记忆较弱的同学, 也可适当开发右脑, 以增强记忆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约束的学习行为, 对于成绩下降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良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便能达到有效学习。

第一, 端正数学学习态度。若要端正数学学习态度, 必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 引导其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认识到成绩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造成的, 只要将这些问题解决了, 就能够学好数学。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强化其对数学学习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自身去实践数学家们走过的道路, 体会数学家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勇气、胆识、智慧。

第二, 改进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并不是成绩下降形成的原因, 但认清自身属于哪一种思维方式是改进的前提, 对善于聚合思维的要继续保持发扬, 对不善于聚合思维的要加强引导。教师应使学生意识到, 迅速解决熟练问题的同时, 也要严谨地对待生疏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渗透独立探究式策略和合作探究策略, 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提高善于抓住问题核心的水平。

3. 缓解焦虑

笔者认为, 要想减轻学生的焦虑指数, 可以建立教师、家长和同学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增强家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沟通。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有益归因, 使他们不论学好或是学不好数学, 都能对数学充满希望。笔者建议可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咨询, 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 又可以帮助他们走出数学学习心理上的困扰。

三结论与展望

上一篇: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权下一篇:全程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