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危机管理范文

2024-09-05

环境危机管理范文(精选11篇)

环境危机管理 第1篇

1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高校突发事件有了一定研究。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出现的各种危机也越来越多,学者们也因此对教育危机展开了更多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研究已经由定性化研究进入定量化研究的阶段,建立了多种以数学计量为基础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模型和仿真系统,如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1986)、米特罗夫的五阶段模型 (1994) 和最基本的三阶段模型。这些模型的提出给高校危机的阶段化管理提供了方向。

国内对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高校危机事件频发,国内许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渐集中,国内高校危机管理研究发展较快。李兆燕认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还并不完善;白涛等学者也从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概念出发,阐释高校危机、危机管理的很多方面,并提出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框架。此外,韦庆辛、曲涛、张英红、何元庆等人也对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作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国内外对高校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在专业性、系统性方面仍显不足,对管理模型的研究有所欠缺。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具有互动性、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新媒体传播内容呈碎片化等特点,高校危机事件又衍生出许多传统危机事件没有的特点和特性。高校必须针对这一新情况、新特点,对高校危机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和应对策略。

2新媒体给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2.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变化特点

2.1.1高校群体间危机信息传播方式互动性增强

传统媒体下信息的传播形式较少,并且信息传递方式多为单向传递,传播受众不能进行有效反馈,互动性较小。随着技术发展,新媒体传播方式增加,新媒体信息有了很强的互动性,危机事件发生后,大学生群体可以更容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自由发布、讨论、交流信息,接受者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递当中。这使得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各种言论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广泛传播。高校危机事件很容易因此被夸大甚至扭曲,大大增加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工作难度。

2.1.2高校危机信息传播范围大

传统媒体传播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危机信息无法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很广的范围。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的信息不可能局限于学校内部,一旦危机事件在高校发生,会在短时间内病毒式地传播开来,其传播覆盖面是传统高校危机事件所无法比拟的,信息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信息渠道传播开来,甚至跨越国界。

2.1.3高校危机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传统的高校信息传播方式多为“一对一”或“一对多”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容易中断,也易于控制,但是新媒体传播更新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传播方式多为“多对多”,信息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源,因此信息会病毒式地在短时间内蔓延开来。如果发生危机事件,大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关注、围观、分享、转载,迅速吸引群众眼球,使得信息迅速传播,许多焦点问题往往会迅速散布到校园内。

2.1.4高校信息流言可控性低,安全性低

高校传统信息来源少,易控制。但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迅速, 传播广泛,不易控制,所以容易出现很多恶意流言或煽动性的假消息。当代大学生仍不成熟,学生对自己发布信息的后果和法律责任意识不到位,容易出现盲目跟风行为,在信息传递时,并未对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自己传递信息行为进行思考。而新媒体本身是便于消息扩散的,因此容易出现危机信息被放大、传播失控的局面。

2.1.5高校危机信息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

新媒体环境下,一般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对信息有容量控制,因此高校信息传播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单一的碎片化信息无法展示事件全貌。但是高校危机事件一般都比较复杂,在短时间内很难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全部信息。再加上高校学生思考不成熟,导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信息的传播片面化,很难通过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全貌,往往使信息受众群体忽视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对事件作出错误解读。

2.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变化给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问题

2.2.1传统的危机管理领导机构有待完善

传统的危机管理机构主要由学校领导、学工部、保卫处等职能部门组成,这样的管理机构虽然能够处理一些危机事件,但已经不能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取得良好效果;当前大多数领导小组由于事先没有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缺乏网络平台管理人员,无法对危机事件进行预警和预控,也无法有效建立相应的引导和培训机制。

2.2.2传统的危机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传统的危机管理观念中,危机的发生和传播需要较长的过程。 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危机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大学生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关注、围观、分享、转载,使信息得到迅速传播,许多危机信息往往会迅速散布到校园内。原有的危机预警系统有一个传播的过程,已经不能有效针对危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必须构建新的危机预警系统,并且在危机预警系统中建立高校危机预案。其次,大部分高校危机管理部门还没有针对新媒体的新特征建立有针对性的职能部门,忽视危机管理的专业化需求。

2.2.3危机管理理念缺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公关意识不够

大部分高校对新媒体给高校危机带来的改变认识还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媒体公关是处理危机的一种方法,是指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协调的方法应对和化解危机,帮助组织控制事态、解决矛盾、处理纠纷、化解冲突、引导舆论、维持关系、争取支持、重建信心、挽回影响、重塑形象。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和信息的传播快速且广泛,因此对媒体公关管理要求更高,更需要具备科学意识,采用科学方法。

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调整策略建议

3.1事前加强危机管理领导机构建设

建设信息预警小组以及危机预警小组,小组人员分布在QQ、微信、微博、微课等各大新媒体媒介中;建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小组不仅应该包括学校及学院领导、学工部、保卫处成员,还应该包括信息预警小组成员。

建立系统的网络运营平台,加强维护,加强新媒体平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网站即时发布信息。平时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及引导,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

3.2事中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的实效性,快速理智地进行控制

危机事件发生时,为避免不良消息传播,给学校和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学校管理人员应及时利用校园BBS、QQ、微信、微博、微课等新媒体工具,及时向校内人员和社会公布事件相关信息,掌握信息主导权,确保危机信息的正确和可控。

3.3事后总结、发布信息并资料归档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的管理论文 第2篇

只有对危机形成统一认识,树立良好的忧患意识,才能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数字环境下:一要,加强图书馆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图书馆潜在的危机。成立危机信息监测部门,系统地收集与图书馆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建立高度灵敏的危机信息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将危机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如图书馆可收集网络上与图书馆相关的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新闻跟帖及转帖等舆情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及早地发现图书馆潜在的危机,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危机。二要,超前决策,预先制订危机管理计划和处理预案。在掌握及时、准确、可靠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因素,预先制订详细的危机处理预案,及时排除全部或部分危机因子,以减少危机对图书馆带来的不良影响,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如图书馆可利用官方微博对读者反映的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的意见进行解答,尽可能消除读者对图书馆的抱怨情绪、抵触情绪,减少图书馆服务危机事件的发生。

2.2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优化馆藏结构

针对信息用户资源需求日益多元化与馆藏资源数量、结构失衡的供求矛盾,图书馆应经常对本校的信息用户阅读倾向、文献需求层次进行分析研究,以信息需求为导向,适时、适度地对图书馆的馆藏配置比例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优化与调整,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如根据信息需求随时调整印刷型资源与电子型资源、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学科收藏比例,建立合理的分级典藏制;图书馆应根据发展目标、馆藏资源、人员知识结构等情况,建立特色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全面新颖的相关文献。应积极开展与其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学科数据库,通过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针对目前图书馆因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人才外流和专业人才紧缺等危机,图书馆应抓住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给图书馆人才利用带来的契机,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资源数据库,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学科骨干队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第一,图书馆要破除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利用模式,大胆引进一批应变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既懂得专业图书情报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擅长将馆藏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加工的复合型通才。第二,针对本馆文献信息服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完善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提升馆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服务能力。第三,图书馆要制订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灵活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图书馆危机的发生难以避免。只要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能树立危机意识,采取科学的危机管理措施,图书馆危机就能成功化解,并且可利用处理危机的契机,广泛宣传图书馆的作用,以吸引大量潜在读者利用图书馆。

作者:程璇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刊,(5):15-17.

[2]王丽华,潘松华,周华.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7):73-75.

试论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第3篇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们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将更深刻的感觉到这个“冬天”的寒冷和严酷。在当前金融危机这种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制定怎样的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本文对于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的探讨有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求得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策略

一、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界性金融危机。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危机将走向何方并止于何处?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全球。同样,这场危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仍是未解之谜。为应对危机,各国政府相继或联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支持,除直接对金融机构的接管以及通过货币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外,还涉及一些制度调整,这些调整可能给全球未来的金融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当金融风暴来临之时,任何国家都难能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市场,冲击是在所也难免的,并且其影响在慢慢地扩大和深入并凸现出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饰、生活用品等低附加值加工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最为明显的是在秋季广交会上,曾经是中国出口产品消费大户的欧美国家,2008年的订单已经明显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再则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随着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呈单边升值,以及国内2007-2008年物价明显上涨,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势不再,甚至已经是无利可图,许多纯加工性的喜爱企业也只好趁早关门大吉,从而导致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歇业与倒闭的词语像瘟疫一样蔓延,直接威胁着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中大型企业。

二、中国企业财务现状及发展要求

中国企业大部分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企业的资金实力普遍比较薄弱,在创建和规模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客户当前的定单数目需求。在投资生产过程中,片面追逐当前的高利润,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在未实施和实现产品的创新、技术的提高、服务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这已经严重制约该类企业的成长壮大,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这些企业首当其冲的进入艰难时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正常现象。全球经济每十年左右将要历经一次大规模调整,如1997年前的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十年后的今天爆发的金融风暴。危机终究会过去,全球经济也将会回复平稳,但如何度过寒冬,去迎接春天的到来是企业目前的关键,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次重大挑战。每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创新精神、市场定位、技术革新以及良好的财务运作管理策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身的市场定位也很重要,重点发展哪个层面的技术,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务实力和经营能力进行实事求是的选择。在当前外向型经济受到影响后,我们便可以根据政府政策性的调整转向内需市场。中国目前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也将随着实施和操作而逐步显现出来。除此外,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启动,企业可是通过自我的产品和市场定位,进入融资市场以增加企业的财务实力,优化财务结构。企业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充分利用和管理企业资金非常重要。财务管理也应该运用科学的统筹的方法,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以及因金融危机的环境将带来的部分不利因素,采用谨慎性原则,防范资金链的断失所导致经营困难。

三、金融危机下的财务管理策略

1.首先是成本控制管理

即节约成本,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建立在科学的成本分析基础上的。结合企业实际找出成本控制的内容,比如产品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营销成本等;根据成本内容掌握能够可控的成本,分析各成本构成要素,着重对各成本进行分析,如直接生产费用(原料、辅料、直接劳动成本)分析,制造管理费用分析,劳动力成本分析,确定成本费用可压缩空间,找出控制关键环节点,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诸如通过降低差旅费用、招待费用标准降低管理费用支出,通过裁减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来降低人力成本,通过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来降低营销成本等。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途径。

2.资金效率管理

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减少现金流出,增加可控现金,在采购环节尽可能实现间接融资即赊购的方式,注重采取多种融资渠道,企业须大力加强组织收入的工作力度,在尽力扩大销售的同时,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对应收帐款实行动态跟踪,加大催收力度,合理谨慎估计坏帐额度,加强存货管理,科学、经济、合理采购,促进现金周转速率,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措施,力求保持现金流量稳定,平衡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关系,来保证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支付能力,此举既是企业应付危机的良策,同时也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

3.购进材料与设备实行比价管理

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然后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再压价,谈价,核实无误后下价格审批单。,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得到其底线的供应价格,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比价能节约大量资金,为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

4.呆滞资产管理

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变“死钱”为“活钱”。

5.加强货款回笼,减少费用支出

当前,部分企业存在着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帐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帐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极其利息,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的经营责任制。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明确责、权、利,并实行严格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回笼额、回笼率、产品销售费用、差旅费等,其中,资金回笼额以上年实际为基数,每年增加额将按一定比例给予销售人员奖励,每年减少额将适当扣减销售人员奖金与工资,同时,销售人员岗位采用“末位淘汰制”。

6.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发展,财务人员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因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使用,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再生长面临着资金紧张,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游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因此,财务人员要多参加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经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敏超: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年23期.

[2]陈晓冬: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77-78.

环境危机管理 第4篇

一、进一步完善传统成本管理工作, 发挥传统成本管理职能

1. 传统成本管理职能。

传统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首先要认真开展成本预测工作, 规划一定时期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目标, 对比分析实现成本目标的各项方案, 进行最有效的成本决策。然后根据成本决策的具体内容, 编制成本计划, 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 加强日常的成本监督, 随时发现并克服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浪费情况;平时要认真组织成本核算工作,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各项基础工作, 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 采用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 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同时组织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 正确评价各部门的成本管理业绩, 促进企业不断改善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要定期开展成本分析, 找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 挖掘降低生产耗费和节约成本开支的潜力。

2.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不恰当运用。

(1) 不能恰当运用成本管理, 充分发挥成本管理职能。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 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 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 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 可增可减, 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 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 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 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 (2) 部分企业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 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 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意味着高效率, 但未必就是高效益。许多企业仍然认为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 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 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 (3) 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 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 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 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 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 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3. 完善传统成本管理职能。

由于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有许多这样或那样不完善之处, 在钢铁行业利润空间普遍较大时期, 这种管理缺陷表现的并不明显, 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钢铁行业利润空间的缩小, 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完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 发挥成本管理职能。 (1) 树立系统管理观念, 实施全面、全过程成本管理。企业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不应只局限于生产领域, 应随着管理的需要而变化, 并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成本管理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 在设计阶段及至开发策划阶段就应该开始降低成本的活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应包括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企业的预测、决策、技术、采购、销售等领域, 向企业各个环节扩展。 (2) 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提高成本预测和决策水平。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就必须树立成本确定市场的观念, 充分发挥成本决策功能。成本管理还应与企业的整体效益联系起来, 以动态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 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 企业要从效益的角度去决定成本的升降, 以效益为中心进行成本的动态管理。 (3) 树立科技创新观念, 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创新, 企业要把握市场脉搏, 寻求机制创新, 注入发展活力, 加大科技投入, 以及有效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降低产品成本。同时, 在成本核算中应考虑将产品的科技含量包括到成本中去, 便于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 技术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要搞好成本管理工作, 必须贯彻技术主导和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4)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提高企业凝聚力。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 而且还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 是企业的主体, 是成本管理的主体, 是决定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调动人的智力因素, 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 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 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 借以从人的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 (5) 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当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成本管理现代化的标志。现代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上可以进行综合的加工处理。为不同管理层提供所需的管理信息, 它所采用的实时处理方式, 为加强对成本的及时管理提供了依据, 它能够提高决策效率, 并且通过与外界进行交互式沟通, 达到有效的资源共享。现代成本管理是以新经济环境和新管理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它不仅从制度上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且深化了成本管理的内容。

二、引进现代成本管理方法, 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许多人工被机器取代, 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降低, 折旧费比例上升。同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社会需求日趋丰富, 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更加多元化、差异化。而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难以准确反映各产品的消耗水平, 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 不利于进行产品盈利水平比较。在进一步完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同时, 必须引进现代成本管理方法, 弥补传统成本管理的不足,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提高成本信息质量, 满足企业管理者需求,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1.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 (简称ABC法) 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它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在计算产品成本时, 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 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 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 最终得出产品成本。它以顾客链为导向, 以价值链为中心, 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 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 从企业整体出发, 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 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 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 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 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 确立企业竞争优势。

2.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 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 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 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 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局限于单纯降低成本上。不可否认, 在成本管理中, 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 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情况下, 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为重点时, 可以适当提高成本, 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地球环境危机作文 第5篇

我生气了,抓起一根木棍“咚咚咚!”上面的裂口更大了,“哗!”的一声,一大股脏水泼洒下来,淋了我一身,我仿佛洗了一个凉水澡,浑身湿淋淋的。“啊!我的衣服!还有我用五百元买的裤子呀!”我又生气又伤心的大喊着。机器人看着我这狼狈不堪的样子说:“主人,您知道为什么水会这么脏吗?那是因为你们乱丢垃圾,水都被你们污染了,所以才会那么脏的”。

我恍然大悟,跑到窗户边一看,啊!太可怕了;外面飞沙走石,河水从清澈见底变成了浑浊无比;水里的鱼都死了,只有一些生命力顽强的水草还勉强活着,但很快就奄奄一息了。田野上到处都是垃圾,枯草,枯树。一副死气沉沉的画面摆在眼前。

我急坏了,赶紧提上包就要走。“慢着主人,今天有酸雨,请装备好泡泡防护罩”。“好吧”。我用“时尚泡泡机”吹出了一个大大的泡泡,我钻到里面去,提上包就去上班了,一路上全是垃圾,真的很恐怖!

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 第6篇

1)品牌危机发生率高。新媒体环境融合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其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了品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即使问题很小,经过新媒体不断传播后也能恶化成严重的品牌危机事件;此外,新媒体中的网民成分鱼龙混杂,存在大量缺乏基本素养网民,同时,匿名的环境也增加这些网民发布信息的随意性,因此,很容易产生关于企业的谣言,从而引发品牌危机。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和品牌暴露于各种威胁之下,品牌危机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2)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一旦发生品牌危机,一经网络舆论的传播,便立刻呈爆炸式扩散,具有突发性与紧急性特征。危机蔓延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往往让企业措手不及。

3)舆论难以掌控。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属性,在人人平等的新媒体环境中,网络成员构成复杂,网络信息也鱼龙混杂,舆论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品牌危机爆发后,信息能不受控制的迅速扩散。网民的反对态度、媒体的负面报道、网络中舆论领袖的负面发声,以及企业对于危机的态度及处理方式的不恰当都有可能使舆论失控,导致危机加剧。

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1)迅速反应。如今,品牌危机爆发后,危机信息往往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迅速传播开来,此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网民大多处于疑惑和不安的状态,尤其是与危机事件相关的人群,多处在焦躁和愤怒当中,在这种网民普遍带有情绪的状态下,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言论和行为很容易失去理性,进而很容易滋生出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因此,在危机爆发后,企业中负责危机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针对事件迅速成立专项组,选出发言人,并在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通过权威媒体、自己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介平台发出正式官方声名,以消除公众对危机事件的猜测。并且,企业应该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便捷、迅速、互动性强等特点,积极主动地与网民进行沟通,认真解答网民关注的各种问题,向公众表明企业真诚负责的态度,从而给公众留下积极主动的好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受损的企业形象。而且,企业的反应迅速越快,越能降低之后的公关难度,避免出现不可控的局面。

2)保持信息内容清晰可信。在危机爆发后,公众一般都充满不安和愤怒,如果此时企业传达的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全面,都很可能使公众变得更加愤怒,导致事态变得更为严峻。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在发生品牌危机后,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降低信息质量的行为时有发生,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将会遭到更多的指责,进而使危机进一步恶化。因此,在危机发生后,企业在保持回应速度的同时,也要迅速分析危机发生原因及性质,并以真诚的态度像大众予以说明,保持其传播内容的清晰度和可信性。

3)寻求权威媒体背书。品牌危机发生后,人们都希望看到相关的权威媒体的发布的信息。因此,企业在进行危机传播时,应当注意利用高权威度媒体发布信息,以此为自己背书,取得公众的信任。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公共关系管理中做好与权威媒体的关系维护,和一些权威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旦危机发生,可以寻求他们的支持,帮助企业发声,从而提高信息的可信度,避免相应的负面信息,改善危机状况。

4)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受众沟通。新媒体具有便捷性和交互性为企业与大众之间展开灵活互动提供了便利。同时,在企业发生危机的特殊时期,工作人员甚至主管领导也都可以通过利用新媒体与公众沟通,进而增强企业亲和力,改善企业形象,实现争取到公众同情和认可的目的。因此,企业危机一旦发生,当事企业要重视利用新媒体工具与消费者及大众进行沟通,同时在进行危机沟通时,要避免高姿态,避免话语方式的死板、官方、晦涩。要以更加真诚、平等、谦卑的姿态和人性化的言行与公众进行交流。

5)借机传递正面品牌形象。企业爆发的所谓的品牌“危机”为企业带来的可能是“危险”,也可能是“机遇”,只要企业处理得当,企业不仅仅有挽回危机的余地,甚至成功的品牌危机应对能够化危机为转机,借机传递出正面的品牌形象。以2016年央视“3·15”晚会中淘好评空包网被曝光刷单,平台管理者阿里巴巴公司及时反映,淘宝网官微第一时间发出声明,说明自身作为平台管理者但是没有执法权的无奈,并发出与国家相关执法部门共同打击刷单行为的呼吁,阿里面对品牌危机发生,迅速且巧妙的反应不仅没有使自己深陷危机,反而传递自身正面的品牌形象。

3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避免品牌危机

1)确保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与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危机发生时应具备以上良好的品牌危机应对策略,但是从源头上避免品牌危机的发生更为必要。近年来,双汇瘦肉精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以及最近饿了么黑心作坊违规运营、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等一些列品牌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公众反映强烈,纵观这些企业发生品牌危机的原因,都是由于其自身产品或服务质量存在严重缺陷。所以,对于企业而言,保证产品及服务的品质与质量才能从根源上遏制品牌危机的发生。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拥有良好产品及服务品质的企业,才更有底气应对一切负面声音,即使有不实信息威胁到企业品牌,企业也能够从容应对。

2)利用新媒体环境进行舆论监测。要想避免品牌危机的发生,建立灵敏的舆情监测系统成为企业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因为只有通过舆情监测系统把握舆论走向,才能预测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进行及早预防,进而才能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新媒体的开放性为企业做好平时的舆论监测提供了便利条件,企业可以借助于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的专业化的舆情监测技术对在线言论及传播行为进行分析,在第一时间发现关于企业的负面信息,对网络中的舆论状况进行简化处理,进而为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有利于企业进行及时的信息处理,防止舆论危机的产生及负面信息的蔓延。

3)提升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媒介素养。对于企业而言,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员工尤为重要,一个经受严格训练媒介素养较高的企业员工往往会传播关于企业的正面信息,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而一个媒介素养很差的员工若发表一些不当言论,其言论影响力将远远超过其他普通人发表的言论,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可能被迅速扩大,给企业品牌带来致命的打击。如2016年4月和颐酒店女生遭袭事件发生后,酒店的一位销售经理接受采访时,由于缺乏媒介素质,其推卸责任的回应被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引起事件的二次发酵,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因此,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对管理者和员工媒介素养的培训,包括面对媒体如何发表言论,以及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如何与顾客及大众沟通等。

4)利用新媒体进行正面的品牌塑造。企业官网、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为企业进行免费的品牌信息传播创造了可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资源,了解不同的新媒体平台的运作机制和不同受众群体的特性,进而采用适当的形式做好企业的形象宣传。同时,充分发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最为热门的新媒体工具的社交属性,做好与大众的沟通工作,深化品牌在受众脑海中的印象,增强受众的认同感,提高顾客忠诚度,完成正面的品牌塑造过程。

4 结束语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其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而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营销传播环境,品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危机爆发与恶化的速度加快。企业一旦发生品牌危机,对企业的品牌都可能都是致命的打击,将对企业的品牌资产造成严重的损伤。因此,如今的媒介环境对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制定新媒体环境下品牌危机应对与防范策略,并将其纳入日常的管理当中,从而维系自身的品牌资产。

参考文献

[1]陈先红,刘晓程,李华君.中国危机公关案例研究报告2011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铁翠香.负面网络口碑的品牌危机研究[J].当代传播,2010(6):84-86.

[3]詹轩.网络危机公关,防患于未然[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3):88-89.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管理研究 第7篇

一、研究背景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在媒体的参与下被迅速放大, 并引起公共危机研究学者的重视, 提及了我国危机决策现实运作中客观存在的决策滞后, 决策质量低下等弊端。[2]2008年6月28日贵州发生“瓮安事件”, 从6月22日女生溺水事发到瓮安事件爆发的7天时间内, 主流媒体对事件本身失语。

我国危机传播的研究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 它激发了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重视, 研究危机传播的文章与著作开始增多;二是汶川地震, 它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传媒在危机事件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3], 危机传播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学者史安斌在《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中提出:“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 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内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4]台湾学者吴宜蓁认为危机传播是为影响大众对组织的形象与认知所作的努力, 目的在于沟通与形象维护[5]。而胡百精分析了危机传播的特点, 主张危机传播是信息传播主体与客体非秩序化复杂互动的过程[6]。

二、媒介环境

1. 与危机公关相关的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表达的特点

1) 传者与受者的融合。即网络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网络文章发表不需要表达者拥有记者证, 视频、图片等的传播手段也更为广泛地成为舆论表达的工具。

2) 病毒式传播。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 而在网络时代, 意见的传递表达是呈网状分布, 个体在网络上不同论坛、社群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些是参与者有些是意见领袖。多重社群属性以及6度传播理论, 把任何被互联网覆盖的节点上爆发的一个事件以几何倍数的增长速度散布。于是群体类事件的发生将呈现不可预见性、突发性等特点。

3) 中心弱化。任何一个媒体、一种声音都很难在互联网上长期掌握话语权。网络媒体难以达到曾经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的消息传播的权威性。网民心态通常是在消息的摄取中不自觉的选择:拒绝权威。这也给政府的舆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4) 受众聚合。在Web2.0的媒介平台上, 受众以不同的“圈子”“标签”迅速聚合, 而网络的聚合将相应引起的是真实社会中的聚合, 可能是消费等商业行为, 也可能是某一观点刺激下的群体事件。特别是移动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3G网络的普及下, 在信息爆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时间、地点等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受众聚合强度是不容小觑的。

2. 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责任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 当公共危机发生时, 社会关注、媒介、组织管理部门三者间存在着信息流动、传播、控制的微妙关系。危机爆发后, 中国媒介天生的政治依赖性使它不能实现独立、公正与信息的完全开掘与释放,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媒介对于自身监控社会这一职能的坚守。[7]

在2010年11月的上海特大火灾报道中, 上海部分当地媒体, 选择了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连夜赶印头条等形式做出了对社会大众客观、即时的信息传送。此举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赞赏, 也得到了读者的肯定。在突发事件爆发的新闻敏感期, 怎样体现职业精神、怎样面对来自组织责任方的的压力、怎样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 进行第一时间的新闻编辑, 在新闻无处可逃、人人都是“公民记者”的信息环境中, 将成为媒介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 媒介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

传播学中的“禁果效应”, 是指当外界压力迫使人们无法自由获取信息时, 人们往往会对被迫疏离和时期的那部分信息有更强的了解欲望, 使施压者与受传者之间的隔阂因此加大[8]。本文认为媒介公关应该确立“以信息公开为基础, 围绕政府与媒体良性关系的法制构建”的基本原则。[9]

三、危机传播管理系统的建立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了网民更多的自由表达的空间, 同时也给政府的危机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 我们现阶段, 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危机的处理手段及策略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所用手段基本是:利用搜索引擎压制;利用公关删除消息来源;结合事件本身制定根本性解决方案, 利用公关彻底平息事件;网络舆论监控, 通过管理手段切掉危机滋生的温床。

可以说, 这几种方法在现阶段是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最直接的方法, 但是客观地说难逃“粗暴”二字, 并且在网民智慧高度发展和民众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逼迫着我们的政府在危机传播管理方面要加快脚步。

1. 准备期

组织管理者特别是信息管理者, 应该做好几点思想认识, 在此基础上, 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客观的危机传播管理。

首先, 网络的出现, 公民自主获得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其次, 公民意识的大幅度提升。有数据表明, 中国的网民是世界上最关注时政的网民。这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 也是公民对于自身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第三, 传统媒体的力量依然强大。传统媒体几十年来积累的权威形象使其在深入报道和资源获取方面都得到认可。如何更好地巩固传统媒体的说服力, 给予其更多真实、及时的消息, 应该是危机公关中的重要一环。

2. 危机潜伏期

通过尽量完善的技术手段对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培养决策者的舆情敏感度。

1) 建立舆情检测模型、有针对性的舆情关键词数据库和重点站点词频监控等。而政府部门需要提高舆论敏感度来进行舆情热点条目的分析, 从而达到对于区域内公共事件发生的预判。如在2009年, 上海虹桥地区集中爆发了几起土方车事故案件, 而在此前的几个月中, 按ip统计的该地域的舆情热点之一是居民对于土方车的抱怨, 如果当地政府能够及时发现隐患, 通过协调管理, 至少可以减少案件的发生频率。

2) 网络危机预警分级模型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易引发网络信息聚集和爆发式增涨的网络热点信息, 如时政类、民生类、自然灾害类等分别给予适当的预警分级, 可参考话题卷入人数、日讨论量、ip分布图等。并针对不同的级别给出参考的操作策略, 如“普通关注”“意见领袖跟踪关注”“ip控制”“线下聚众活动监控”等。统一的预警分级模型可以督促和加速各级决策者对于当下新的传播规律的学习和理解, 加强执政能力。

3. 危机突发期

突发事件发生后, 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避免谣言, 掌握舆论主动权。否则, 在舆论上就会陷入被动。石首和瓮安事件, 第一时间当地政府切断了网络。粗暴的行为更加激怒了关注的民众。南京公交车爆炸案, 几小时后召开新闻发布会, 舆论声音立即被发布会内容所指引。在第一时间选择开放信息的基础上, 政府组织还应选择恰当的政府干预时机和政府干预方式。

1) 政府干预时机

危机爆发约30分钟到90分钟之间, 是危机处理和对舆情风向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当某种舆情风向成为主流, 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 则不易改变。[10]时间的发生与网络舆论形成存在时间差。事发1小时左右, 可以认为这是第一个介入的时间点, 当舆论尚聚集于事实本身的时候, 通过议题设置等方式潜在地引导舆论向客观、理性的讨论。一旦当危机事件背景原因的讨论与一些负面话题 (如腐败等) 紧密联系则极易引起舆论倾斜, 往往会在分支话题上聚合越来越多的民众, 使政府管理者处于被动。第二个介入网络舆论控制的点, 可以选择在对于事件的调查给出第一次官方解释时 (如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后) , 捕捉重点信息, 结合之前网络热点的讨论, 再次舆论引导。

2) 政府舆情干预方式

在干预方式的选择上, 同样不可简单粗暴, 避免在敏感关键词上否定大众舆论。具体方式, 可以使用舆情探测气球[11], 即抛出过渡话题, 探测民众对于话题的敏感度, 视结果进一步选择引导方向。也可以通过前期准备中对各大论坛中呈现意见领袖进行分类, 谨慎选择理性客观的意见领袖, 借助其力量对其它网民进行引导。

4. 危机蔓延期

通常重大的社会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完全化解, 因而在其必经的蔓延期中, 事件的处理和新闻的发布要避免相关的新的舆论热点的出现, 如著名杭州飙车案中, 通过舆情监测, 在当地警方在新闻发布会给出70码的车速鉴定后, 网络舆论达到峰值, 甚至高于事故突发期的舆论高峰。在舆论疲劳期, 只有能够服民意的调查、处理结果发布对于突发的舆情危机才是最快的镇静剂。

此外, 这一时期, 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 以深度调查、连载报道等方式, 全面准确地回应各种舆论的问题。在技术层面, 应该由信息管理中心, 追踪热点信息源, 并对政府和民间各方信息进行统一汇总从而做好各阶段的舆情热点估计。

5. 危机解决期

危机的解决期, 首先, 应及时做好数据的整体汇总, 分析在此次危机中工作的得失, 更新修改舆论监控系统的各项参数。

另外, 还应尽快进行组织形象修复。做好与媒体的沟通, 制定形象公关的策略。在转移舆论关注后, 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正面的形象修复。

结语:

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让危机的传播复杂化。判定一个媒体是否成为主流媒体的关键指标, 是看其普及率是否达到总人口的20%, 当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12]已经超越这一指标, 表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我国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 党和政府如何应对和管理网络信息传播引发的公共危机, 已经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 政府应该了解媒体、善待媒体、相信媒体、善管媒体, 才能打好每一次危机传播的攻坚战。■

摘要:新媒体时代, 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危机传播成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危机传播管理策略能够帮助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做好预案、树立政府形象、降低危机负面社会影响。本文以新媒体时代媒介特点为切入, 重点讨论了危机传播管理机制的建立, 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舆论疏导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危机传播,政府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新媒体

参考文献

[1]阮璋琼.危机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议题——危机传播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07, (11) .

[2]胡优玄、周叮波、黄湘平.从“三鹿事件”看地方政府危机决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5) .

[3]赵志立.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的危机传播[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 (1) .

[4]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5]昊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6]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刘琴.从媒介的身份识别看危机传播管理中传媒问责[J].东南传媒.2008, (12) .

[8]陈力丹、胡森林.传播的“禁果效应”[EB/OL].中华传媒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zjlt_1w_view.jsp:+?id=4567&peple=64.

[9]韦付萍.论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的媒介公关[J].法制与社会.2010, (12) .

[10]喻国明、陈墙.危机传播的法则与艺术——以央视新台址大火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处理策略为例[J].新闻与写作, 2009, (I) .

[11]网络传播引发公共危机的对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 (4)

环境危机管理 第8篇

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是指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在分析和辨别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时, 通常需考虑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的要素, 即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因素的数量和变化程度。两种要素交叉就会形成四种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类型: (见表1)

经济危机的发生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异常复杂, 企业的战略规划、产品研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经营管理活动都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因素不仅数量多, 相似程度低, 而且变化程度也较大。因此, 我们可以辨别出在经济危机环境下,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中的。

2 经济危机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此次经济危机使广东、浙江沿海很多依靠产品出口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 众多企业处于微利状态, 勉强渡日。这样的企业生存状态迫使大部分现存企业纷纷裁员或者降薪。2008年10月, 北京德诚方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展开了题为“经济危机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调查, 共有5省近200家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民营企业参与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80%的企业正在或者准备裁员或者降薪, 没有类似计划的企业也将采取直接削减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行动。由此可见, 此次经济危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及价值重估, 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2.1 员工层面

受本次经济和市场波动影响最大的企业, 其薪酬和奖金削减及裁员范围涉及到从高级管理人员到一线工人的所有层级。这引起员工大规模地跳槽或在工作中采取保守行为以求稳定。据德诚公司调查显示有近60%的受访企业倾向于削减培训开支, 这说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受到极大削弱, 员工失去了很多提升与发展的机会。这会对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敬业度产生负面影响, 从而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

2.2 企业层面

经济危机环境下, 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是HRM直面的首要问题。大多数企业为快速降低成本采取了简单的裁员减薪, 这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但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声誉, 也伤害了内部员工对组织的情感, 特别是失去企业内长期工作的员工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2.3 人力资源管理者层面

面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快速变化局面, 众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于未来的人力资源工作可能失去方向感和目标, 而企业为应对环境对HRM工作进行的重新界定与评估也会使得HRM工作者将无法按照过去的理论系统及管理框架进行有效工作, 工作效率随之下降。同时, 为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及生活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者可能会选择跳槽, 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面临机会成本的问题。

3 经济危机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机遇

当前的经济危机对企业HRM并非完全产生破坏性的结果, 相反, 对那些讲诚信、做品牌、以人为本、实力较强并有长远规划的企业, 经济危机或许是其强化HRM的良机。

(1) 招人的良机。经济危机产生的大量失业、待业人员中不乏企业精英和称职员工, 这样企业就更容易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同时, 招聘的宣传费用和组织费用都较低, 企业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再者, 经济危机时招聘员工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表面上企业是在招聘员工, 实际上对外透漏的意涵则是:企业发展良好、实力雄厚等, 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 留人的良机。经济危机环境使企业精英级员工的择业和跳槽变得较以往谨慎, 这时企业若能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安抚”, 不是用“裁员”来警示他们, 而是通过人性化的关怀, 提高他们的薪水和福利待遇, 将不仅能使他们彻底摈弃跳槽的念头, 更可能真心与企业融为一体, 为企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 用人的良机。企业可以把经济危机当做检验员工忠诚与否的机会。如果员工能与企业同心协力一起及时应对面临的困境, 则企业日后若有合适岗位就可以优先提拔此类职员。经济危机能帮助企业充分检验员工的忠诚度, 找出团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为日后团队成员培训、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4) 育人的良机。经济危机环境下, 企业经营受挫, 生产订单或工作任务减少, 员工相对比较空闲, 企业可利用此时机开展企业全员学习。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组织企业内部培训, 根据实际需要引进技术专家、高校教授来企业进行培训, 或将员工外派培训, 以此提高员工的素质, 培养企业的人才队伍。

4 对策分析——柔性人力资源管理

4.1 确定策略的依据

经济危机使企业面临异常复杂的经营环境, 在这样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 运营方式必须灵活多变, 反应迅速。因此, 企业需要不断调整战略目标, 其HRM模式也必须进行彻底变革和创新使企业能够得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柔性HRM把柔性管理理念引入人力资源管理, 是不以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而进行的管理, 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反应敏捷、灵活多变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HRM模式。它的灵活性恰好有助于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危机形势。

4.2 柔性HRM的具体运用

4.2.1 建立柔性的组织架构

柔性组织架构即以网络型扁平化和矩阵式的组织架构代替传统的多层次垂直型组织结构。由于管理层次少, 可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工作效率, 提高企业整体系统的反应灵敏度, 从而使企业能够迅速抓住市场机会。在经济危机造成的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下, 企业若能建立柔性组织架构, 则可根据自身战略调整、市场变化迅速组建项目团队, 从而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 实现组织发展目标。

4.2.2 建立柔性的员工系统

阿特金森按照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其工作性质将员工划分为:核心员工、外围员工和外部员工。在经济危机下若能将企业的这三类员工分类管理, 重点加强核心员工的培养与激励, 确保核心员工的稳定, 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应对市场需求波动引起的人员需求变动, 提高组织员工数量的灵活性, 从而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 保持人力资源的经济有效运行。

4.2.3 实行弹性工作制

在经济危机环境下, 企业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 把工作时间分为核心、柔性工作时间。核心工作时间段是员工必须到班的时间, 而在柔性工作时间段内, 员工可灵活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和方式。员工因此能赢得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加大其对工作时间的自主权, 更好地协调家庭生活、业余爱好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这使得即使在经济危机这样严峻的形势下, 员工的工作生活满意度仍然可能得以提升, 有助于企业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4.2.4 柔性薪酬策略

经济危机环境下, 为应对生产运营的不确定性, 企业可以采取柔性薪酬策略。比如采取“基本工资+绩效薪酬”的动态薪酬模式, 报酬延时模式及扩大非直接物资报酬等。适当增加员工参与决策和个人成长的机会、给予其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等等, 通过这些“内部报酬”满足员工, 以减少减薪引起的负面效应。

摘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经济形势, 本文阐述了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并提出为应对危机企业应实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关键词:经济危机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迪, 隋鑫.基于环境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命研究[J].理论界, 2007.

[3]王丽荣.经济危机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学之友, 2009, (2) .

[4]王建军.经济危机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 2009, (1) .

[5]赵炜.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EB/OL].价值中国网, 2009.

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第9篇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一)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劳动力市场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慢的双重影响, 我国的就业形势良好。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 影响范围已经从开始的金融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 并且沿着各条供应链不断向上延伸。当这种危机波及到各行各业后, 特别是波及到劳动密集型的中国企业之后, 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凸显出来。

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对市场主体、市场载体、市场价格、市场规则、市场服务五个要素都有影响, 本文主要对市场主体和市场价格所受到的影响进行描述和分析。为此我们首先阐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

(二) 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国内学者对中国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基本上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割。美国经济学家吉利斯等在其著作《发展经济学》中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描述为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就业部门三个层次, Thurow, Doeringer, Piore等人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 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 劳动者收入高, 工作稳定, 工作条件好, 培训机会多, 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 劳动者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 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 培训教育能提高其收入, 而对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 教育培训对他们收入的提高没有作用;并且, 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较少。同时, 国内的学者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功能性分割和地域性分割。笔者力图运用分割理论, 通过对我国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析, 寻找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市场部分。

二、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一) 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需求方面, 使得我国企业主体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劳动力供给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生育、教育等因素, 所以它的变化具有滞后性, 或者说, 劳动力供给在短期内不会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迅速作出反应。

由于金融危机对北美和欧洲的影响比较大, 北美和欧洲又是中国出口企业的主要市场, 面对市场的疲软需求, 致使中国实体经济的出口部门面临棘手的情况, 出口企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的飙升和客户订单的减少, 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倒闭, 这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劳动力市场更加弱不禁风, 为应对危机, 确保企业生存, 很多企业开始裁员, 缩减投资。

(二) 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资是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决定劳动力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工资是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来说, 人力资源成本占企业经营成本中的很大比例。对企业来讲, 如果经营业绩下滑, 企业为生存就不得不采用各种方式来降低劳动力成本, 经常的方式就是减员和降薪, 这些做法致使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 劳动力市场价格下降。金融危机是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劳动力需求受到影响, 出现整体下滑态势。劳动力的总体供给状况仍在稳步上升。总体供给的稳步上升和总体需求的迅速下降两方面因素导致整个市场的求人倍率在降低, 总体上供大于求更加明显, 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价格有下降的趋势。

三、金融危机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 政府出台人力资源管理应对机制

在市场主体和市场价格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应对机制:

1.要全力组织城市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一是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参加培训, 加大培训补贴力度, 广泛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发挥培训机构的“充电器”作用;二是要充分利用“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 积极组织他们参与培训, 切实提高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和本领;三是要针对用工需求信息, 组织培训机构有效开展培训, 实现培训与就业有效接轨和无缝链接。这些应对机制在一些城市已经实施。例如, 成都市已经开始以培训券的形式解决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的培训问题, 其他城市可以学习和借鉴。

2.落实政府宏观发展规划, 促进以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

历史经验显示, 经济危机时期也是进行科技创新、策略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大好时期, 正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进行的产业升级, 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即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同时, 开发北部湾和海峡西岸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长远的规划。在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大, 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生存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 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 有利于进行重组和产业承接。

(二)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采取温和的方式控制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控制和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并非当下一些企业实行的降低劳动报酬或是大规模的裁员, 裁员和降薪一定要有非常可行的安抚和善后措施, 取得当事者的理解和谅解, 否则可能得不偿失。其次裁员和降薪对其他员工的心理冲突也不可小视, 当员工缺乏职业安全感而人心惶惶情绪低落时, 不仅企业效益降低, 而且还会引发安全事故, 企业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减缓企业的压力。

2.防止人才流失和注重人力资本积累。

企业应做长久考虑, 关注人才保留, 着眼于未来, 储备人才, 这才是长久的减少人力成本的策略。面对眼下的金融危机, 更重要的就是要稳住员工的心, 不能采取激进的方式, 比如大规模的裁员等。控制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企业要在平时就注意对机构“减肥”, 即“把对的人找上车, 把错的人请下车”。现在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涨, 机构臃肿,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及时把不合格的员工清除掉。美国运用它高效运行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但它并不是全盘接收, 如果是美国需要的就留下, 如果不是美国真正所需要的就得回去。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经济危机最深层的矛盾是劳动矛盾, 面临全球化的金融危机, 更要保持劳动力市场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没有真正的实施劳动法制, 没有使劳动法制发挥它真正的效果是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困难时期, 灵活的就业渠道对保持就业稳定是相当重要的, 在规范的同时, 制定更多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措施, 是解决当前劳动关系的正确思路。就目前来说应做好两点:①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用工的调整和劳资争议的预防为中心, 完善和加强管理调控机制, 化解劳资矛盾, 预防劳资冲突, 健全劳动规章制度,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②建立企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防止矛盾的积累和沉淀, 未雨绸缪, 疏导劳资矛盾, 化解劳资矛盾。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保留和雇佣核心员工。

企业的关键人才是否有好的执行能力, 是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危急时候的人力资源投资要把重点放在对企业有高影响力的核心员工身上, 企业要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提高核心员工的工作绩效, 尤其是各级主管的绩效管理能力, 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技巧,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员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 企业应该重视不同员工的正常要求, 人力资本的机制不足或者不合理时, 要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其次企业要在平时注重内部不同阶层员工的内部竞聘制度, 一旦管理阶层离职, 能马上选出新的管理者,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管理的连续性, 也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四、结论

经过上文的分析, 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全方位的影响,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不可掉以轻心。同时金融危机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影响差别又很大。其中, 受影响最大的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 这些企业的员工大部分都属于次级人力资源市场, 长期下去会造成依靠输出劳动力为经济来源地区的收入降低, 大量的闲置人员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政府应该足够重视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将这些闲置劳动力尽量重新培训、安置, 积极进行产业重组, 使我国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应规范劳动力市场, 引导企业进行长远规划;政府在关注失业的同时关注各种直接的或者间接的降低劳动力市场价格的企业行为, 从政府的角度引导和规范劳动力市场规则, 让企业丢掉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企业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 尽量减少以裁员和降薪来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手段, 为社会提供安定因素, 使我国的经济形势尽快走出金融危机造成的低谷。

参考文献

[1]蔡昉.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 2009, (3) .

[2]张炳申.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层矛盾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3]陈一明.金融危机下的职场现状[J].人力资源管理, 2008, (12) .

[4]徐林青.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村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8, (3) .

国外政府如何应对公共环境危机 第10篇

信息公开是环境监管的

重要一环

信息发布是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以实现的保障,也是政府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前提与基础。在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政府首先应该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消息,避免引起公众恐慌。

1986年,作为对印度博帕尔有毒化学物泄漏事件的回应,美国颁布了《应急计划与社区知情权法案》,旨在保障公众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知情权,更好地应对紧急事件。这一法案建立了一个面向公众的有毒物质排放清单,规定企业每年必须公开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排放信息。这个清单要求公开的污染物种类达666种。

此外,对于需要申报污染物排放信息的企业,法案中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企业每年需向美国环保署申报相关数据。美国环保署将所得数据输入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数据库中。公众可以通过数个网上数据库方便地获得详细的企业污染物排放与转移数据及地图等资料。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北京办事处高级律师、环境法项目主任王立德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美国早在1986年,就在世界上第一个颁布了《有毒化学物质排放清单》,英文简称TRI制度。王立德说,这个制度重点放在环境信息公开上,“主要是公开污染源的排放数据,目标是促使企业改善环境表现,提高政府的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公众监督。”

据王立德介绍,目前,加拿大、菲律宾、韩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国都采取了类似的制度。

这些国家为什么这么关注环境信息公开?王立德说,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少污染。比如说美国建立这个TRI排放名单以后,从1988—1999年,有毒物质的排放降低了将近一半。王立德提供的数据显示,1988年与1999年相比,美国340种化学污染物排放下降了45.5%。

对于公众来说,公众了解了环境信息后,他们就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跟政府、企业、联系媒体,来监督企业的污染行为。

应急法律体系和

应急防灾部门

美国经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紧急状态法律体系。从宪法、综合性法律《国家紧急状态法》到各项具体的单行法都规定有紧急状态方面的法规内容。此外,还有直接规范危机处理的应急预案和计划。其数量可观,内容十分详尽。

日本是按照防卫(属于战争状态法范畴)或非防卫(属于非战争状态法范畴)的分类,把紧急状态分解到《應对外来武力攻击法》《灾害对策基本法》等法律中。

俄罗斯的应急法律体系也相当完善,以宪法和紧急状态法为基础,制定了《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法》《俄罗斯联邦战时状态法》《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活动法》等100余部配套的联邦法律、法规和大量总统令、政府令。紧急状态法启动以后即成为“小宪法”,在其统领之下又有很多具体的部门法规。

美国,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部门为国土安全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主要是美国联邦应急事务管理总署(FEMA)。联邦应急计划将应急工作细分为交通、通信、消防、大规模救护、卫生医疗服务、有害物质处理等12个职能,每个职能由特定机构领导。美国应急体系已形成整体的国家应急网,具有立体化的特征。

日本的紧急状态处置机构体系有常设机构和临时应急机构。常设机构有安全保障会议、中央防灾会议、内阁应急事务和危机管理专门机构。临时机构中针对各种原因产生的紧急事态一般都规定了建立应急机构。在内阁官房设立一位内阁危机总监,辅佐内阁官房长官和内阁官房副长官,根据命令统一管理除国防事务外的有关危机管理事务。

美国:提前准备 顶住飓风

长期以来,美国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是许多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但美国政府在面对"卡特里娜"飓风时,暴露出来的种种管理缺陷与不足,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危机管理能力。在应对紧随其后的“丽塔”飓风中,美国政府显然吸取了上次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路易斯安那州,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美共有超过1800人在飓风及飓风导致的洪水中丧生。飓风造成的财产损失超过800亿美元。时任布什总统备受批评,并因此在政治上大为失分。

2005年9月,“丽塔”飓风袭击了美国南部墨西哥湾地区。随即,美国国土安全部根据《国家应急计划》宣布“丽塔”飓风为“全国性重大事件”,并正式启动全国性应急机制,统一部署人力物力,协调救灾抢险。正是因为美国政府提前准备,调配有度,从而成功顶住了“丽塔”飓风。

早在“丽塔”飓风登陆前的两天,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安全事务)已经设立了地面指挥中心。为保证避难居民食品的正常供给,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在两个州共储备约165车冰块、185车水及98车食品。为应对“丽塔”飓风,美军特意预留26架搜救直升机,并派出6艘军舰前往墨西哥湾地区,以备不时之需。飓风登陆前两天,美军直升机共执行39次飞行任务,撤离未来灾区多家医院的几千名病人。美国海岸警卫队也出动大量警力,协助居民撤离,并为撤离过程中燃油耗尽的居民提供汽油。

日本:防灾意识极强

日本是一个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极强的国家。在日本的应急机制中,内阁官房负责危机管理。内阁官房是首相的辅佐机构,它还设有由首相任命的内阁危机管理总监,统一协调有关危机管理的事务。

另外,日本还针对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设立了中央防灾会议。主席由首相担任,成员包括防灾大臣及其他大臣等,其主要职能是制定《防灾基本计划》及《地区防灾计划》,在发生非常灾害时,制定紧急措施并推动其实施。

2011年“3·11”大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后,日本全民自救和政府对肇事者东电公司的处罚都让世界刮目相看。他们就是从一次次惨痛的教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管是应急还是赔偿法律,都有依据。臭名昭著的东电公司最终变卖资产赔偿当地渔民,以及提高核电站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莱茵河水污染事故

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Sandoz)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桑多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

环境危机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成本管理,控制

2009年4月, 财政部颁发《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 (财企[2009]52号) , 要求企业财务部门针对当前金融环境, 积极做好财务应对举措, 其中, 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着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该文件明确指出, 进一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强化精细管理, 推进挖潜增效, 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重点加强对原材 (燃) 料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管理, 妥善处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关系, 努力把原材 (燃) 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大力倡导节俭意识, 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努力降低管理费用。可见, 金融危机使企业收入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节流”———成本管理在当前环境下, 显得更为重要和更符合现实需要。

一、金融危机对成本管理提出更大挑战

1、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全球经济进入了周期性的经济下行区间;二是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和波动以及通货膨胀压力;三是中心国家的金融危机风波蔓延和美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持续调整。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继续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世界经济处在衰退边缘, 国内市场需求萎缩, 企业面临营业收入下滑、成本费用刚性支出、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困难。这些就使得我国港口建设整体增速放缓, 特别是南部沿海港口受影响显著, 部分港口出现了负增长。航运市场中, 预计集装箱运输和油轮的前景仍然不乐观, 整体处于底部。而全球干散货运输2009年将会比较悲观, 全球经济增长减弱, 大量新船投运对BDI都有负面的影响, 整体期租水平会相对2008年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中国的国际贸易市场进一步的放开, WTO对中国市场的优惠措施也逐渐失效, 本来依靠低汇率、高出口退税以及较为低廉的劳动力带来的出口公司的利润开始降低, 不断升值的汇率也给中国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南方很多中小出口生产商和贸易公司已经很强烈感受到了经营的压力。企业要在此困难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下去, 不得不竞相压低价格、放宽信用额度, 特别是在外贸出口受限的情况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以某勘探设计公司为例, 其业务服务于水运工程建设领域, 该领域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政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2008年, 该公司开展的项目前期咨询论证工作明显少于上年同期, 而且大型港口设计项目明显减少, 项目收款相比往年也难度加大。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该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2、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资金成本较高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筹资困难, 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 或者提高贷款利率, 使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而金融部门银根缩紧, 部分银行已将相关造船、勘探设计等行业列入高风险行业, 使企业融资难度更是“雪上加霜”, 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由于前期工程勘探设计论证时间较长、基础性投资较大, 运营生产周期也较长, 当金融危机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压缩贷款规模, 提高资金成本时, 会使得这些企业生产经营一下陷入困境, 财务风险也一下子得到放大。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

1、将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为了企业提高利润, 更不是单纯为了企业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下的临时举措, 而是为了企业能取得持续性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这就需要企业首先通过对行业维、市场维、产品维等外部环境, 以及诸如投资规模、垂直一体化程度、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厂房规划布局、生产能力运用程度等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 找到企业自身的优势、弱点和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 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与企业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成本控制战略。

2、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控制成本支出

良好的成本管理模式, 应是在企业上述所确定的长期战略规划下, 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控制成本支出。这首先需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要对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编制规则及实施细则、预算执行、控制、分析及调整, 预算考评及激励、以及内部协调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其次, 将所有重要指标汇总, 深入研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 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最后, 建立跟踪追查制度以控制日常成本支出, 完善预算考核机制。在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 一旦发现预算执行中的成本超支现象, 应建立实时的预算跟踪调查制度, 及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各种问题, 将全面预算管理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 并充分保证预算管理内容、编制方法、应用工具、考核机制等同步进行, 一旦步伐失调, 预算管理体系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大应收账款等的回收力度, 节约资金占用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骤增, 特别是勘探设计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 强化合同订单管理, 提高预收账款比例, 减少预付款金额。加强货款回收管理, 落实催收责任, 提高应收款周转速度。强化应收账款风险预警预报, 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 降低坏账比例。密切关注业务相关进出口国政治经济形势, 认真研判进口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适时调整出口策略和方式。重点加强国外客户授信管理, 客观评估国外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 及时调整出口销售结算方式, 严格控制因出口带来的坏账风险。

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 最为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加大款项的收款力度, 尤其是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 以减少应收账款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降低财务风险, 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 首先, 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 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 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 集中清欠, 严禁资金流失。其次, 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寻找债务链, 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 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 必要时, 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 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 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 减少贷款极其利息,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的经营责任制。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 明确责、权、利, 并实行严格考核。

4、减少企业外包项目费用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勘探设计企业或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的。鉴于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务的缩减, 设计项目的减少, 公司应尽量减少外分包, 控制毛利率的下降, 也可为公司可持续发展作下较好的铺垫。企业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生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对可以不需外分包的项目实行奖励的办法, 做到“实惠留给员工、效益留给企业”。

5、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中间接费用的比重增加和结构改变, 许多费用甚至完全发生在制造过程以外, 如设计生产程序费用、组织协调生产过程费用、组织订单费用等等。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 以顾客链为导向, 以价值链为中心, 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地改造, 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 从企业整体出发, 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 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 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 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 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 确立企业竞争优势。这些特点, 非常适合于各个“产品”差异较大, 但是产品生产流程相同的勘探设计企业的生产。它改革了生产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 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 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对他们的产品、服务进行定价, 以便使他们收到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成本能够配比;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选择产品组合。

同时, 在作业成本法下, 企业应通过重新梳理供应链, 抛弃没有竞争优势的作业, 选择自己最具有专长的作业活动进行整合经营, 集合成自己的供应链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来审视企业已经有的供应链。一是哪一个作业活动体现了公司的竞争优势?二是公司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差异化、快速化, 还是低成本运作?三是这种竞争优势能不能持续?四是公司的财务数字能不能验证领导层的看法?五是供应链中的哪一个作业活动可能最需要改善?六是这种改善可以带来财务上的哪些改善?找出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环节, 勇于舍弃, 以达到优化各部门供应链, 最终达到优化整个企业的供应链、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的目的。

6、制定周全的成本管理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 成本控制并不是一味的压缩成本支出, 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 企业需要制定周全的成本改善计划。否则在热火朝天的降低成本过程中许多公司会犯下盲目的错误, 削减或收回对公司长期策略十分重要领域的投资, 如研究开发支出、产品营销及广告等。这些领域的大幅缩减会影响公司利用经济复苏的能力, 应尽量避免。因此, 建议企业应合理安排短期和长期的改善措施。在经济衰落时期, 公司往往急于削减成本却忽视了某些重要的改进机会。分步措施提供了一个短期成本节约和长期结构调整的较佳组合。第一步通常包括增加短期机会, 如降低可自由支配的开支, 增加成本控制力度;第二步包括中期机会, 如流程改进、共享服务、外派辅助流程及策略化采购资源;第三步一般包括长期机会, 如重新设计或外派核心业务流程, 调整公司业务模式, 重构全球供应链和扩大技术投资。通过良好的成本管理规划和设计, 第一步节约的成本可以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重要的结构调整提供部分或全部资金, 并且在金融危机时期第二步和第三步活动的效率通常能够提高。企业可寻求专业的咨询公司, 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专业的队伍去推动, 有外部压力, 成效上能更好, 也能更客观、公正地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以考核促进成本管理[J].企业导报, 2009 (4) .

[2]张云华;金融危机下企业成本控制优化路径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5) .

上一篇:舞台设计的形式美下一篇:煤矿岩巷快速掘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