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2024-07-22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精选7篇)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19~65岁, 平均 (42.7±8.5) 岁;其中男性48例, 女性34例;患者病程为2~12 d, 平均病程为 (5.12±1.49) d;患病部位有31例位于腰、腹部, 有22例位于四肢, 有15例位于胸背部, 有10例位于头颈部, 4例患者皮损位于骶骨部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42例) 和对照组 (40例) ,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口服泛昔洛韦治疗, 每次250 mg, 每日3次, 连服10 d;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 每次200 mg, 每日5次, 连服10 d[3]。两组患者均采用炉甘石洗剂或者硼酸液 (3%) 外敷。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效果。

1.3 确诊标准

治愈:患者痒、痛症状完全消失, 皮疹全部消失, 仅余下沉着色素或者是干结的痂皮;显效:患者痒、痛症状明显缓解, 大部分的皮疹消失;有效:患者痒、痛症状有所缓解, 皮疹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痒、痛症状未见好转, 皮疹消失情况不明显, 甚至有所扩大。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 软件选用SPSS15.0,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的止疱、止痛、结痂、脱痂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由于疱疹病毒感染致使在脊髓感觉神经根处显示水肿、炎症、出血、坏死和神经纤维消失等症状[4]。这种炎症持续时间较长后会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 发生沃勒变性 (walerian degeneration) , 最后发生神经纤维被纤维组织代替, 周围神经和神经节产生斑痕, 在这种器质性的改变过程中患者常常伴随严重的神经源性疼痛[5,6,7]。泛昔洛韦 (FCV) 即6-脱氧喷昔洛韦双乙酸酯, 是喷昔洛韦 (PCV) 的前体, 由于PCV口服吸收差, 生物利用度低, 为改善其生物利用度, 经过研究改良, 于1989年合成了FCV。FCV在体外并无抗病毒作用, 必须经过口服吸收后经去乙酰化和氧化代谢成为喷昔洛韦后才能起抗病毒作用。经过这种方式, 可显著提高口服泛昔洛韦后喷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 可达70%以上。喷昔洛韦在细胞内代谢生成三磷酸化合物, 通过与疱疹病毒DNA多聚酶竞争性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而达到抗病毒作用。虽然本品的抗病毒作用比三磷酸阿昔洛韦弱, 但是本品在病理细胞内的浓度比后者高很多, 且在细胞内半衰期显著延长 (7~20 h) , 因此泛昔洛韦的抗病毒作用持久。泛昔洛韦用药剂量小, 用药次数少, 患者依从性好。通过本研究表明, 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中, 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比阿昔洛韦好, 且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42例) 和对照组 (40例) , 观察组采用口服泛昔洛韦治疗, 每次250 mg, 每日3次, 连服10 d;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 次200 mg, 每日5次, 连服1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止疱、止痛、结痂、脱痂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效果确切, 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比阿昔洛韦好, 且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带状疱疹,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明, 蒋存火, 黄绪蕾.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21) :4273.

[2]Mueller NH, Gilden DH, Cohrs RJ, et al.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clinical features,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and latency[J].Neurol Clin, 2008, 26 (3) :675-697.

[3]胡敏, 张莉莉.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0) :1407-1408.

[4]Mc Guigan C, Balzarini J.FV100 a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possible treatment of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J].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9, 64 (4) :671-673.

[5]高月, 季凤清, 李彦平, 等.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症状与皮损区病理性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 :1-3, 6.

[6]哈筱梅.喷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47) :112.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02例, 男性61例, 女性41例, 均为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 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中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38~62岁, 平均 (46.4±10.2) 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AM组 (拉米夫定) 、ADV组 (阿德福韦酯) 和ETV组 (恩替卡韦) , 各34例, LAM组男性20例, 女性14例, 年龄38~60岁, 平均 (45.9±9.8) 岁, 病程6个月~7年, 平均 (1.9±0.4) 年;ADV组男性21例, 女性13例, 年龄39~61岁, 平均 (46.3±10.1) 岁, 病程6个月~7年, 平均 (1.8±0.4) 年;ETV组男性20例, 女性14例, 年龄38~62岁, 平均 (46.9±10.5) 岁, 病程6个月~8年, 平均 (1.7±0.3) 年。3组治疗前Hbe Ab阳性病例分别为21例、20例, 21例, 3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3组患者内科综合治疗, 包括降酶、护肝、利胆等。然后给予L组患者100mg/d拉米夫定 (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120201) 治疗, 口服, 1次/d, 服用疗程为1年;给予A组患者10mg/d阿德福韦酯 (葛兰素史克 (天津) 有限公司, 批号12085130) 治疗, 口服, 1次/d, 服用疗程为1年;给予E组患者0.5 mg/d恩替卡韦治疗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1103669) , 口服, 1次/d, 服用疗程为1年。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检测3组血清ALT、HBV DNA定量, 统计HBe Ab阴转率。

1.4 统计方法

用PEMS3.1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率表示, 行χ2检验, 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ALT对比

治疗前, 3组患者血清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3组患者血清ALT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P<0.05, 但ETV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LT水平明显优于ADV组与LAM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V DNA载量对比

治疗前, 3组患者HBV DNA载量差异性不明显,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3组患者HBV DNA载量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P<0.05, 但ETV组患者治疗后的HBVVDNA载量水平明显优于ADV组与LAM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e Ab阴转率对比

治疗前, 3组患者HBEAB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3组患者HBEAB阴转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P<0.05, 但ETV组患者治疗后的HBEAB阴转率水平明显优于ADV组与LAM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3 讨论

核苷类药物能够在体内磷酸化, 进而向磷酸核苷类似物转化, 靶向抑制HBV聚合酶逆转录酶的活性, 从而对乙肝病毒复制进行有效的抑制[5,6]。相关医学研究报道, 患者服用LAM3个月后具有显著的效果, 但是12个月后缺乏令人满意的长期疗效[7],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药物可能有耐药株出现;ADV虽然不具有显著的短期临床效果, 但是却能够长期持续性抑制病毒DNA复制[8];李文刚等[9]研究发现, 在乙肝肝硬化治疗中, 采用前3个月应用LAM序贯ADV, 用药24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有明显好转, 治疗后HBV DNA转阴或下降至少3个等级, 也提示LAM短期效果较好, ADV的长期效果较好。ETV是新一代抗乙肝病毒的一线药物, 一方面能够在短期内以较快的速度对HBV病毒复制进行有效抑制;另一方面还能够长期对HBV病毒复制进行持续抑制[10]。有研究发现, 在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两年以上的患者中, 应用ETV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 肝组织炎症活动指数更低[11]。该研究结果表明, ETV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HBe Ab阴转率均显著高于LAM组和ADV组 (P<0.05) , 治疗后6、12个月的HBV DNA载量均显著低于LAM组和ADV组 (P<0.05) , 说明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能够降低病毒载量, 其中ETV效果较LAM和ADV好。血清ALT水平治疗后3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患者自身因素、观察时间等有关。但核苷类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弊端, 现阶段由于这类药物还无法将已经在细胞内存在的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 DNA) 彻底清除, 因此患者需要长期服药[12,13]。同时细胞内的HBV ccc DNA在停药的情况下又会继续复制, 进而促进原有损伤的加重, 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急性肝衰竭, 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乙肝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0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AM组 (34例, 拉米夫定) 、ADV组 (34例, 阿德福韦酯) 和ETV组 (34例, 恩替卡韦) , 比较3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6个月、12个月后, ETV组ALT (58.2±20.6、57.2±19.4) 、HBV DNA载量 (3.43±2.42、3.03±1.01) 及HBe Ab阴转率 (23.81%、61.90%)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ETV组治疗6、12个月后HBV DNA载量均优于其它两组, 治疗12个月后HBe Ab阴转率优于其余两组 (P<0.05) 。结论 乙肝肝硬化治疗中应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具有一定的效果, 其中恩替卡韦的效果优于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第3篇

关键词:核苷类药物,肝硬化

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由于一种原因或多种原因导致的弥漫性肝损害, 乙肝病毒感染 (HBV) 是该病的主要诱导因素。近年来, 受基因、环境定因素的影响, 人群中肝硬化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据WHO统计, 目前全球有4亿肝病硬化感染者[1], 肝硬化已经变成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每年由于肝硬化患者入院治疗将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所以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控制肝硬化的继续恶化意义重大[2], 目前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两大类, 本文就核苷类药物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肝病科收治的100例肝硬化患者, 男57例, 女43例, 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 (62.9±3.7) 岁, 病程1~39年, 平均病程 (15.7±8.2) 年。利用Child-Pugh分级标准进行评分, 其中A级45例, B级37例, C级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为采用降酶、护肝、利胆等,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 药物为恩替卡韦 (ETV, 0.5 mg/d) 。

1.3 观察指标

上述两组患者治疗3~12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 检查两组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前的ALT (143.8±28.7) U/L、Child-Pugh评分 (10.6±2.7) 分、HBV-DNA

载量 (6.7±2.4) ×103copy/ml、Hbe-Ag转阴率为0与对照组[ (142.6±28.1) U/L、 (10.4±2.5) 分、 (6.3±2.1) ×103copy/ml、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期间, 实验组治疗3个月[ (92.7±24.3) U/L、 (8.4±2.0) 分、 (4.6±2.0) ×103copy/ml、14%]、6个月[ (62.3±22.8) U/L、 (7.8±2.0) 分、 (4.2±2.0) 10 3 copy/ml、20%]、9个月[ (65.8±22.2) U/L、 (7.1±2.0) 分、 (3.2±2.0) ×103copy/ml、28%]、12个月[ (55.3±19.2) U/L、 (6.8±2.0) 分、 (2.9±2.0) ×103copy/ml、36%]的ALT、Child-Pugh评分、HBV-DNA载量、Hbe-Ag转阴率等指标与对照组3个月[ (93.8±24.6) U/L、 (8.5±2.1) 分、 (4.8±2.1) ×103copy/ml、2%]、6个月[ (62.9±22.1) U/L、 (8.1±2.1) 分、 (4.5±2.1) ×103copy/ml、8%]、9个月[ (67.1±22.1) U/L、 (7.4±2.0) 分、 (3.5±2.1) ×103copy/ml、14%]、12个月[ (57.3±19.1) U/L、 (6.9±2.1) 分、 (3.1±2.1) ×103copy/ml、2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LT、Child-Pugh评分、HBV-DNA载量等指标逐渐降低,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be-Ag转阴率逐渐升高,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 (2/50) ,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0% (8/50) , 实验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χ2=4, P<0.05) 。

3 讨论

核苷类药物是目前治疗肝硬化的主要药物, 该类药物治疗机制为首先药物在体内转化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 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再通过靶向抑制HBV聚合酶的逆转录酶活性, 从而发挥抗乙肝病毒的作用[3], 目前该类药物在我国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ALT、Child-Pugh评分、HBV-DNA载量、Hbe-Ag转阴率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LT、Child-Pugh评分、HBV-DNA载量等指标逐渐降低,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be-Ag转阴率逐渐升高,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0%, 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4, P<0.05) 。与邓国雄等[4,5]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核苷类药物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能有效减轻肝炎患者的肝细胞炎症, 进而控制肝硬化的恶化, 具有很好的治疗肝硬化的作用, 临床上值得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Ott JJ, Stevens GA, Groeger J, et al.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ew estimates of age-specific HBs Ag seroprevalence and endemicity.Vaccine, 2012, 30 (12) :2212-2219.

[2]文正燕, 孙传俊.核苷类药物对HBe 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9) :110-111.

[3]周文兴, 吕国良, 刘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中国生化药物志, 2012, 33 (2) :170-172.

[4]邓国雄.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23) :3133-3134.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第4篇

干扰素类药物疗程固定, 一般为6个月~1年, 也有延长至2年。核苷类药物抑制HBV效果显著, 且较为安全, 但其疗程较长, 不易停药。因此, 停药标准主要是针对核苷类药物的。

对HBeAg阳性患者, 治疗至HBV-DNA检测不到 (PCR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 ALT复常, HBeAg转阴但未出现抗-HBe抗体者, 则建议继续用药, 直至HBeAg血清学转换。经监测2次 (每次至少间隔6个月) 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 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其中, 男33例, 女27例, 年龄35~62岁, 平均年龄 (46.5±4.7) 岁, 乙肝病程6~25年, 平均 (14.2±3) 年。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可以得知, 本组60例乙型肝硬化患者中有18例为A级, 20例为B级, 22例为C级, 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及其经济状况将本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 (28例) 和核苷类药物治疗组 (3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Child-Pugh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降酶、护肝、利胆等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还使用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 (ETV) 进行治疗, 0.5mg/d。对患者进行3~15个月的随访后检验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B超、血常规等相关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意义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t进行检验, 组间率用χ2进行检验, 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1年, 对患者肝功能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得知, 治疗组患者的ALT、AST、HBV-DNA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患者CHE、ALB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患者ALT的复常率为70.2%, 对照组患者复常率为53.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通过用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 经过随访1年后没有出现病毒学反弹。其中治疗组有1例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 7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而对照组3例发生肝细胞癌, 有10例出现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乙型肝炎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疾病,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其发病率更高, 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一般来说,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而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是乙肝感染者中的特殊群体, 一般认为, 只要患者的HBV-DNA载量高于检测下限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在临床治疗中, 核苷类药物就是其中一种首选药物。核苷类药物通过靶向抑制HBV聚合酶的逆转录酶活性, 从而发挥其抗乙肝病毒作用。本组研究中, 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HBV-DNA和ALT复常率的下降幅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核苷类药物不仅能够减轻患者肝细胞炎症, 而且可控制HBV复制, 使肝炎的活动得到控制, 进而使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改善, 提高患者ALT复常率等。目前, 由于核苷类药物具有服用方便、毒性较低、能够迅速抑制病毒DNA合成等作用, 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另外, 在使用过程中, 要加强对核苷类药物应用的研究, 以便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 核苷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乙型肝炎肝硬化, 控制肝炎活动, 防止病毒变异, 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这种药物长期的抗病毒疗效以及药物的安全性仍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叶志典, 周福元.核苷类药物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的临床特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14) :28-29.

[2]文正燕, 孙传俊.核苷类药物对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9) :246-248.

[3]张贵利, 李强, 李友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6) :792-794.

[4]高珍朋.核苷 (酸) 类药物在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2) :76-77.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4 月~2014 年4 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50 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 各50 例。A组男29 例, 女21 例, 年龄21~61 岁, 平均年龄 (41.1±7.7) 岁;B组男28 例, 女22 例, 年龄22~61 岁, 平均年龄 (41.3±7.6) 岁;C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0~63岁, 平均年龄 (41.8±7.4) 岁。所有患者均按照临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诊[3], 参与研究前均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检查, 并进行临床常规治疗, 包括降酶、利胆、保肝等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100 mg/d的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 ( 苏州) 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581]进行治疗;B组患者给予10 mg/d的阿德福韦酯[葛兰素史克 ( 天津) 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651]进行治疗;C组患者给予0.5 mg/d的恩替卡韦 (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2237) 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1 年后进行观察对比。

1. 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三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1 年后的HBV病毒DNA载量的情况以及患者在治疗1 年后的HBe Ag转阴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HBV病毒DNA载量明显低于治疗前, 但C组患者降低情况明显优于A、B两组 (P<0.05) ;C组患者HBe Ag转阴率为36.0%, 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20.0% 以及B组患者的24.0%,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小结

核苷类药物可通过磷酸化转变成三磷酸核苷类似物, 然后再靶向抑制HBV聚合酶逆转录酶的活性, 达到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目的。该药物服用方便, 而且毒性低, 可有效的抑制病毒DNA的合成[4]。目前临床核苷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 有研究表明, 其中恩替卡韦还可有效地抑制一些对拉米夫定具有耐药性的变异病毒, 其治疗作用要比拉米夫定强上千倍[5]。

本研究现通过对150 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也表明, 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患者HBV病毒DNA载量, 其中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更佳, 还可有效的提升患者HBe Ag转阴率,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更好的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15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 各50例。A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 B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 C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 观察对比三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1年后的HBV病毒DNA载量的情况以及患者在治疗1年后的乙型肝炎E抗原 (HBe Ag) 转阴率。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HBV病毒DNA载量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 但C组患者降低情况明显优于A、B两组 (P<0.05) ;C组患者HBe Ag转阴率为36.0%, 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20.0%以及B组患者的24.0%,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患者HBV病毒DNA载量, 其中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更佳, 并能有效提升HBe Ag转阴率,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类药物

参考文献

[1]李鸣, 陈利锋, 赵映前.益气解毒法治疗慢性乙肝病的研究进展.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 (5) :72-73.

[2]刘细玲, 朱计芬, 李文莉, 等.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当代医学, 2013, 19 (11) :100-101.

[3]卢天虎, 赵丽, 吴维巍, 等.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27) :72.

[4]周文兴, 吕国良, 刘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 (2) :170-17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第7篇

1 治疗时机的选择

目前, 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何时采用核苷 (酸) 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以下3个方面值得参考。

1.1 ALT在治疗时机选择的应用

对ALT正常的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5年) 认为应用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没有意义[2]。也有人认为, ALT水平固然很重要, 但不足以此判断哪些患者需要治疗。因为ALT水平的高低不是反映肝组织存在坏死炎症和纤维化的敏感指标, 当存在其他病毒感染、应用药物或存在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等情况下, 也可能导致ALT水平出现变化。因此, 应该结合患者的年龄、HBV-DNA水平、代谢状况和临床表现来进行综合分析, 以确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1.2 依据HBV-DNA来确定治疗时机

HBV-DNA正常值与检测仪器和试剂有关, 目前国产试剂的正常值是<1000拷贝/mL或500拷贝/mL, 进口试剂是<300拷贝/mL。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目前尚没有确定和肝脏疾病进展有关的HBV-DNA水平阈值, 即使HBV-DNA<105拷贝/mL, 依然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但多数学者建议, HBeAg阳性HBV-DNA>l05拷贝/mL或HBeAg阴性HBV-DNA>104拷贝/mL即可治疗。

1.3 肝脏活检

如有组织学改变即应治疗。在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核苷 (酸) 类药物的治疗问题上, 出现了更为积极的变化, 即HBV-DNA起点有偏低的倾向, ALT只要升高即治疗, 而不是以前要求的超过正常值高限2倍改变方可治疗, 对ALT正常的患者, 只要肝活检有改变立即治疗。

2 核苷 (酸) 类药物的选择[3,4,5,6,7]

选择核苷 (酸) 类药物时, 应首先考虑治疗方案的效果和安全性, 并兼顾考虑耐药风险、患者及家属意愿、治疗费用等因素, 原则上不主张联合使用。有资料证实, 联合用药只能减缓耐药的发生时间, 而不能提高治疗效果。目前, 中国政府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核苷 (酸) 类药物包括4种, 即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

2.1 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起效快、力量强、不良反应少、价格低、使用经验多等优点, 由于其变异耐受性发生率高, 除失代偿的患者或短期治疗需要外, 已不做首选。

2.2 阿德福韦酯

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的优点是耐药率低, 对HBeAg阳性初治患者、既往使用干扰素或拉米夫定的患者以及HBeAg阴性患者, 均可有效降低HBV-DNA, 对基因B型和C型乙型肝炎患者, 均可有效降低HBV-DNA, 耐药位点与其他3种核苷 (酸) 类药物不同, 在其他3种药物耐药时仍可使用, 长期使用4~5年的时间, 能显著降低ccc DNA, 有可能治愈乙型肝炎。缺点是有轻度肾毒性, 有乙型肝炎肾或有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慎用。此外, 它的抗病毒作用慢, 力量小, 比较适合HBV-DNA水平较低的患者 (HBV-DNA<106拷贝/m L者) 。

2.3 恩替卡韦

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的优点是抗病毒作用快且强, 耐药率低。一般情形是HBV-DNA水平越高, 疗效越差, 单此药无此现象。实验证明, 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病毒株, 恩替卡韦仍可能有效。缺点是价格昂贵, 大约是阿德福韦酯的1倍。动物实验发现, 该药大剂量使用有致癌作用,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4 替比夫定

抗病毒作用比拉米夫定强, 对ALT较高者, 疗效此药最好, 耐药发生率作用介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之间。由于其与拉米夫定的基因耐药变异位点M204I相同, 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 除非测序证实耐药点不同, 方可改选此药。

临床应用时, 应检测逆转录酶基因所在核苷 (酸) 类药物耐药突变, 对制定抗HBV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知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突变有YMDD (rtM204/I) 、M204S、L180M、V173L、181T、Q215S等, 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突变有N236T、A181V/T、I233V、V214A、Q215S、L217R等, 恩替卡韦耐药突变有S202G/I、M250V/I/L、T184G/A/L, 替比夫定耐药突变为M204I。

3 抗病毒治疗结束时机的确定

目前, 所有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尚不能清除乙型肝炎病毒, 治疗后的所有患者几乎都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就现今人类对乙型肝炎的认知和检测手段而言, 各种应答并不足以作为停药的指标, 过早停药有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的病毒学或生化学复发, 少数病例可引起肝炎加重或肝脏失代偿, 导致出现严重的临床后果。多数专家认为, HBeAg阳性的患者的治疗终点是HBeAg血清转换, 转阴后应继续使用至少6个月, 这其中还存在20%~30%的患者可能会复发, 故仍应定期复查。HBeAg阴性的患者, 治疗终点暂不确定, 因为其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没有经验的医师会过早让患者停药, 加重了本来复发率较高的情形, 因此, 专家建议除少数HBsAg阴转患者外, 应进行无限期的治疗, 部分患者可在延长治疗3~5年后停止治疗。

医学的发展水平限制了人类对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认知能力, 对乙型肝炎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 解除人类对HBV的免疫耐受, 快速有效清除HBV cccDNA这一HBV的原始复制模板, 提高人类对HBV的免疫力, 是人类最终战胜乙型肝炎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乙型肝炎,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梁晓峰, 陈园生, 王晓军, 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10) :655-658.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 23 (9) :421-429.

[3]田庚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J].临床肝病杂志, 2007, 1 (5) :7-8.

[4]郭航.核苷 (酸) 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耐药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7) :43-44.

[5]庄辉.一次乙型肝炎诊治临床研究专题讨论会总结[J].临床肝病杂志, 2007, 1 (7) :9-15.

[6]王宇明.阿德福韦醋 (代丁)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国内的最新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 6 (7) :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相关文章:

核苷酸抗病毒08-12

抗病毒药物08-12

抗病毒口服液08-07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08-02

预防性抗病毒论文09-03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09-14

记录我的抗病毒 心情随笔08-09

抗病性能07-29

抗病鉴定08-05

抗病技术08-12

上一篇:硫酸浸出下一篇:逮捕必要性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