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位旗帜论

2024-05-04

历史地位旗帜论(精选10篇)

历史地位旗帜论 第1篇

李斯的“论统一”, 奠定了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思想基础。李斯自幼拜师荀况学帝王之术, 入秦后, 经吕不韦介绍, 见到了秦王政。在同秦王政对话中, 李斯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 明确指出:“昔者秦穆公之霸, 终不能东并六国者, 何也?诸侯尚众, 周室未衰, 故五霸迭兴, 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 周室早衰, 诸侯相兼, 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 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 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 大王之贤, 由灶上骚除, 足以灭诸侯, 成帝王, 为天下一统, 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 诸侯复强, 相聚约纵, 虽有黄帝之贤, 不能并也。”李斯这番“论统一”的高论, 受到秦王政的赞赏。于是拜李斯为长史, 筹划统一战略, 从而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李斯还为秦王灭六国提出具体策略:“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 厚遗结之, 不肯者, 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政根据李斯制定的战略决策, 以武力进攻和分化瓦解相结合的办法, 加快了统一的进程。李斯不但是战略决策的制定者, 又是具体执行者, 参与了统一天下的全过程。由于决策正确, 秦王政只用了10年时间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就统一了天下。

李斯谏逐客, 为统一大业挽留了大批宝贵人才。秦国地处西北, 是远离中原的夷狄之邦。历代秦王任用东方各国人才变法治国, 使秦国日益强大。这些客卿在秦国掌权引起秦宗室大臣的嫉恨。特别是“郑国渠”事件发生后, 这些宗室大臣借此上书秦王, “请一切逐客”。秦王遂下“逐客令”。李斯在被逐途中给秦王写了《谏逐客书》。这篇上书以无可争辨的事实和道理, 说服秦王政收回了成命, 帮助秦王政改正了一次重大错误, 使李斯、尉缭、姚贾等一批人才在秦国保留下来, 为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创立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的中流砥柱

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后, 即提出更名号, 传后世, 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延尉李斯等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紧贵。”尊秦王政为泰皇。秦王政决定去“泰”称“皇”, 采上古“帝”号, 叫皇帝, 其他各项同意王绾等人的意见, 还决定皇帝按世系排列, 秦王政称始皇帝, 二世、三世传之不穷。从此, 中国确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独操国柄, 是最高的统治者。皇帝下设丞相、御史、太尉, 丞相协助皇帝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御史和太尉分管对官史的监察和军事。从此, 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隶制度, 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秦始皇成为第一个封建皇帝,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 影响深远。李斯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秦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是封建制度代替腐朽的奴隶制度的伟大历史变革, 必然伴随着激烈的斗争。以丞相王绾和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法先王”者强烈反对李斯等“法后王”者的主张和作为。这是一场两种社会制度的殊死决战, 斗争的焦点是恢复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就在秦实现统一不久, 丞相王绾等就提出:“诸侯初破, 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 勿以填之。”请秦始皇“立诸子为王, 惟上幸许。”秦始皇令君臣对这件事展开讨论, 君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 主张恢复分封制。李斯力排众议, 提出废分封、建郡县。天下无异议,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秦始皇认为“延尉 (李斯) 议是”, 根据李斯的主张, 把全国分为36郡。各郡的机构仿照中央机构, 设郡守、尉、监, 直接由秦始皇任免。这就彻底根除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更相攻伐、天子弗能禁止的根源, 加强了中央集权, 标志着新兴的封建制度取代腐朽没落的奴隶制度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为后来2000多年的封建国家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基础, 影响深远, 是历史的进步, 具有划时代意义。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制度变革中, 李斯代表的是新兴的进步力量, 辅助秦始皇促进了社会进步, 其功劳当永载史册。

二、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功臣

春秋战国时期, “语言异声, 文字异形”, 车不同轨, 度量衡、货币、历法不一致, 律令制度也不相同。“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秦统一后,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否则, 势必严重阻碍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阻碍社会进步, 阻碍政令贯彻执行, 危及秦王朝政权的巩固。李斯主持了这项工作。他亲自动手, 在秦国普遍使用的籀文的基础上, 删繁省改, 创造出一种新文字, 叫小篆, 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 并编写《仓颉篇》, 作为全国儿童识字课本。“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其他六国流行的字体一律淘汰。小篆为李斯所创, 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文化的传播和文字发展立下殊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差异很大, 主要有刀币、铲币等。统一后, 规定统一使用园形方孔铜钱。此外, 还统一了度量衡和车轨, 大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事业发展, 影响深远。李斯还参与秦王朝典章制度和政策法令的制定工作, 对全国政令的统一和秦王朝新的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法度, 定律令, 皆以始皇起, 同文书, 治离宫别馆, 周遍天下。明年, 又巡狩, 外攘四夷, 斯皆有力焉。”

李斯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 还是多才多艺的书法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随从秦始皇多次巡行全国各地刻石颂功, 刻石书法“当为秦书之冠”, 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事略而意迳”, 为后世楷模。特别是《谏逐客书》, 脍炙人口, 千古传颂。鲁迅先生曾评价说:“秦之文章, 李斯一人而已。”李斯在思想上属于法家。他主张“五代不相复, 三代不相袭”;主张废除封建, 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制, 严刑峻法治国, 同韩非如出一辙。

李斯在思想理论上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人之不贤不肖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耳!”二是“得时无怠”。

第一条上蔡人几乎妇孺皆知, 李斯从观察米仓和厕所的老鼠处境不同、生活不同而发出的一通议论, 不少人就把李斯同老鼠混为一谈。电视剧《秦始皇》中, 尉缭戏言李斯是“上蔡米仓的老鼠”。说的人多了, 人们就在有意无意中把李斯视为目光短浅的老鼠, 这有损于李斯的形象。其实李斯的这一番议论, 揭示了人生的一般哲理, 是当年李斯成熟和睿智的表现, 是思想的火花。他认为:“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 此禽鹿视肉, 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哀甚于贫困。久处卑贱之位, 困苦之地, 非世而恶利, 自托于无为, 此非士之情也。”他这种思想是催人奋进的, 是豪言壮语, 鼓舞身处卑贱穷困地位的人们, 努力进取, 改变自已的命运, 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比安于现状无所作为要强得多。正是在这种思想鼓舞下, 李斯离楚入秦, “朝为邻舍郎, 暮登天子堂”, 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第二条是李斯入秦前辞别恩师荀况时说的话, 历来被曲解为李斯是一个官欲薰心、利欲熏心的小人。其实李斯师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时, 就留心观察当时的政治形势, 学成后走向社会时, 他认为:“楚王不足事, 而六国皆弱, 无可为建功者。”“今万乘方争时, 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并天下, 此布衣驰 (下转186页) (上接198页) 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反映了一个未出茅庐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 促使他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前进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过程。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 规律 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2]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鲜明的中国特色。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个“发展点”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百废待兴、百业重建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中国 现代 化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毛泽东用“向 自然 界开战”的语言表达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需要转移的思想;提出要以苏为鉴,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提出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 方法 是统筹兼顾、统筹安排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标志着我们党开始初步探索和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后来在发展方向上走了弯路,但它毕竟是特定历史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并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思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 总结 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适应 时代 要求和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 问题 和基本规律,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体 内容,主要包括: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指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 经济 相结合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等;指出要充分利用“和平与发展”国际条件加快发展现代化等重要思想。这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而且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展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探索,主要包括: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思想,从而把我们党的发展观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对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高度,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 分析 了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江泽民“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是:它们都必须以中国工人阶级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只能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而实现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像“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一样,“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4]就会变形走样。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高度凝炼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发展认识的思想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入了体现时代特点、符合中国需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走向新阶段。

二、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宝贵经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重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世界风云变幻和国内发生困难的考验面前,继续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辉煌成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第3篇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必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必点明,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传统教育中,大家都习惯于满堂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学校都倡导“学校是学生的学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农村中学也不例外。新课改后我们更要明白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一言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信任学生的潜力,解放学生的头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进步,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如教学戊戌变法,它的背景、时间、人物、内容、结果,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找出答案,教师就不必花太多时间,而应在变法失败原因上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学生发言后加以评价与总结。

二、充分利用课本里的辅助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新教材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动脑筋”“练一练”“自由阅读”“每课一得”“活动与探索” 等。另外还有一系列辅助栏目和大量的图片材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的这些辅助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如九年级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课后的“每课一得”有一幅讽刺国联的漫画。学生看到漫画都非常感兴趣,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平时接触到的相关信息不是很多,因此他们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意思。这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利用这一辅助材料,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虽然国际联盟的宗旨是制裁侵略、维护和平,但实际上是一纸空文,体现的是“大国主义”“强权政治”。又如,九年级上册第三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课后的“材料阅读”向学生展示了《权利法案》的具体条文,这就让学生更加理解《权利法案》的核心是限制王权。学生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与人分享,展示自我,不知不觉就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充分挖掘课本潜在的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日益重要。究竟应当如何处理这一环节呢?

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获取的信息较少,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适时引导,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教师可以通过北伐战争这个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团结友爱的精神。国民革命军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英勇奋战,正是由于国民革命军的团结合作,在革命前期军队取得了巨大成就,革命军很快从长江流域打到了珠江流域。可让学生讨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怎样爱国,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为国家作贡献,并在学习中发扬合作的精神。在学习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得到了培养,也就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我是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是学校的一员,我要为校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分子,我是课堂的小主人。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课堂就“活”了。

四、大胆创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数是单一的,以卷面成绩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试卷又往往覆盖了众多知识点,这样的评价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课改后,我们不妨尝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表现、考试等途径综合评价学生。试卷也一改以往的风格,较注重人文性、趣味性、开放性、多元性。不完全唯分数的评价体系,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新的评价体系会使师生关系融洽,丰富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步伐,我们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提倡师生平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初中历史的学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与行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试论档案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 第4篇

1 档案的历史地位

档案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王朝更替, 前朝遗留的档案资料都对后者的政权稳定、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参考作用。秦末, 刘邦军队攻入咸阳, 萧何取秦朝典籍, 严加保护, 而不是一把火烧掉, 显示了一代贤相的远见。这些典籍对治理关中、发展生产, 乃至后来刘邦的东山再起, 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汉的最终成功和治理都功不可没。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邱濬曾论述过档案的作用:“今世赖之以知古, 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清入主中原后, 虽文化有异于汉民族, 但清王朝的统治者却非常档案工作, 专门成立“档房”, 设官清字堂主事2人, 掌管吏部档案, 整理和利用历史典籍。对满清近300年的稳定发展同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 党和国家同样重视档案工作, 郭沫若同志在《题赠档案馆》一诗中写道“前事不忘后事师, 自来坟典萃先知”, 盛赞档案的历史功绩与地位。可见, 档案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2 档案的现实作用

在当今社会工作与生活中, 档案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2.1 查实和考证有关凭据

档案记录了各种行政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已经形成文字、影像等实质性结果的各类资料。其中包括行政过程中的各种文件、法规条文等。 自古以来, 中国的官员就善于查阅典籍, 以找到有关有利于当朝的依据。如《周礼》中即不乏执掌王命典法令则, “以考政事”、“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之类的记载。《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认为档案“是一个政府藉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我国历来强调和奉行实事求是的办事原则, 各种机关单位为了有效地实行管理, 必须切实地掌握真实的一手材料。档案可以为党、政、军等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领导工作和业务管理, 提供大量的证据和咨询资料, 借以熟悉情况、总结经验、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处理各种问题等等。否则, 只靠记忆处理工作的话, 则会造成一定的失误, 对工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2.2 为生产建设、处理重大事务等提供参考依据

各地、各单位档案中都记载了各类生产活动的状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到生产过程以及计划管理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 都能从档案中找到真实的记录, 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材料, 避免生产建设的盲目性。如我国大跃进时期, 在没有科学依据做指导、没有成功经验做参考的前提下, 人的主观意志在生产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 结果给国家和人民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最近的雅安地震救灾中, 国家有关方面也是依据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地震救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提出要科学救灾, 科学重建。

2.3 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和资料

所有学科, 无论自然方面的, 还是社会方面的, 如果你想研究出一定的结果, 就必须要获取大量的材料, 这样才能潜心钻研, 从中探索、发现、并总结出事务发展的规律, 得出一定的结果。档案在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 对某些学科都有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始记录, 可以直接提供给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另一方面, 档案保存了广泛的历史事实和经验, 可以为各项研究活动提供大量的相关基础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 档案绝对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 是科学研究者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马克思《资本论》的写作、研究过程中, 曾大量收集、研究和利用过有关工人劳动和生活方面的大批原始的档案材料, 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阐述和概括, 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周恩来同志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1956年) 中也曾说“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 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在这里, 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

2.4 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档案为宣传教育工作保存了生动、直观、原始、真实的一手素材, 在各类宣传教育工作中, 档案素材往往能打动人心、深入人心, 引发共鸣、带来震撼效应, 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1) 为了充分发挥馆藏档案史料的宣传教育作用, 攀枝花市档案馆利用馆藏的陈军等14位英烈的近700件档案史料举办了一期“攀枝花英烈档案展”。14位英烈中, 有的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光荣牺牲, 有的为勇救他人而献出宝贵的生命, 有的为勇斗歹徒而英勇殉职, 还有的因为长期科研攻关, 积劳成疾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展览图文并茂, 展览的档案史料主要有:英烈生前的照片、先进事迹介绍、领导的批示、题词、荣誉证书、书信、宣传的报纸、刊物、书籍、光盘等。丰富翔实、生动直观的档案史料使该市青少年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2) 为了让自己获得的各类荣誉压发挥更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爱心之家”的创始人郭连荣把它们捐给了沙河口区档案馆。有着“大连义工第一人”之称的郭连荣, 也是义工组织郭大姐“爱心之家”创始人。多年来, 郭连荣组织义工们采取分头包干、集体救助等多种形式, 长期帮助着十几个孤寡老人、革命军属、智障儿童和重病儿童, 为这些特殊人群送去了关怀和温暖, 为弘扬城市文明, 建设和谐大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大连义工第一人”的相关档案资料进入档案馆, 对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5 档案在法律事务中的作用

档案在保存社会各类活动过程的同时, 也充分反映和印证了相关当事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其中包括具有法律法规性质的文件、合同和往来信息, 各种协议、名单、记录、书信、账目、单据、图片、录音等等都包含在内。这些最原始的材料能够证明各类关系的组成, 有关事件发生的过程, 各相关方面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等。在各种社会纠纷、疑难事务处理中, 档案资料最能有力地说明权益的归属, 成为比较权威的法律依据, 且有一定的物证作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凡是涉及到法律法规的事务, 尤其是历史原因形成的遗留问题的解决, 往往都能从档案中找到令当事双方均能接受的依据和证明, 使得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综上所述, 档案在历史上的国家地位从来都很重要, 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档案在现实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意义非凡, 涉及和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不容忽视。档案工作者尤其不能掉以轻心, 要提升专业素质, 加强档案管理, 优化档案服务。

摘要:档案不论过去和现在, 都是国家以及各类社会活动的真实可靠的信息记载, 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历史凭证。档案工作的主旨就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从档案的历史地位、档案工作的现实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对档案的历史地位予以高度肯定, 对档案的现实作用也给出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关键词:档案,历史地位,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孟原.档案开放工作管窥[J].兰台世界, 2006 (20) .

[2]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4 (04) :28-29.

[3]周莉.关于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 2002 (01) .

[4]于鲲.要保证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的齐全完整[J].兰台世界, 2007 (05) .

[5]白相工.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05) .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5篇

(1)在8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性成果。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是第一次飞跃。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是第二次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次。

(2)在100多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三次历史巨变的第三次飞跃性成果。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又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谋求完成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消灭了旧封建制度,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了民族民主革命之门,这是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第一方面的历史任务,这是第二次历史巨变;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完成第二方面的历史任务的新时代,实现了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

(3)在150多年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上,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性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经历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科学、从理论变现实、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的三次飞跃。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中最伟大的成果。

其次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提出的新观点,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要求人们在新形势下,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要求人们依据世界的变化,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也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历史地位旗帜论 第6篇

翻开中国古典钟历史,苏钟、广钟、御制钟三大流派赫然在目,从历史渊源到社会地位,从艺术流派到制作风格的文章,或洋洋洒洒、鸿篇巨制;或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对古典钟三大流派进行了全面论述。

烟台地区成为中国近代钟表的发祥地,烟台钟表作为近代中国工业的代表,在历史记载上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而将烟台钟表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做出专题研究文章却罕而鲜见,把烟台古典钟作为中国钟表的流派来研究的更是绝无仅有。无论从历史渊源和社会地位来研究,还是从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来探讨,烟台钟表成为中国古典钟北方流派的典型代表理所当然。

首先,从历史地位角度来看,烟台钟表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崛起、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

自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朝万历皇帝进献自鸣钟后。现代意义上(机械机芯)的钟表开始在皇宫出现。顺治年间,清宫中开始仿制钟表,乾隆时期是中国宫廷钟表制造的鼎盛时期,清宫做钟处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生产钟表造价最高,装饰最为豪华的生产中心。这个时期皇宫制作的钟表统称为“御制钟”。

康熙时期同时兴起的广州民间资本钟表业,制作的钟表除进献宫中外,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这个时期形成了“广钟”流派。嘉庆、道光时期,南京、苏州的钟表业蓬勃兴盛起来,统领中国钟表几十年,确立了“苏钟”流派的霸主地位。1850年以后,中国钟表制造业整体走向衰败。

1915年,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先生在烟台创办了“烟台宝时造钟厂”,后改名“德顺兴”,烟台成为中国近代钟表的发祥地。生产的“寶”牌钟以物美价廉,并承诺终生保修,赢得了国人喜爱,盘踞多年的日本“马球”牌钟被挤出中国市场。1931年以后,永康、盛利、永业、慈业等钟厂相继成立,“寳”、“永”、“嶪”、“盛”、“慈”等品牌钟表行销东北、华南、西南等地,烟台钟表在中国形成了产业集群。由英国人A.G.Ahmed1936年编著的《烟台通志(1935-1936》(英文版)中记载:“中国的造钟业……最初是由烟台‘德顺兴’发起的,因而填补了国内造钟业的空白历史”。烟台钟的兴起,不仅仅传统意义上的“钟表工业革命”,而是从创业起,就扛起了“实业爱国”的振兴民族工业的大旗,从设计、生产和销售无不体现出企业家的民族情怀。当时各家产品品牌虽然不同,但所彰显的民族文化和爱国精神却如出一辙。在每个钟壳后身都贴有文字广告,印有诸如“齐心爱国,振兴实业,精造我国之货,勿用舶来之品”、“请用国货”等字样,深深吸引着爱国者的目光。1934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来烟考察并赋诗:“无论钟、无论表,大家都说外国的物件好,到烟台、看钟表,装置既辉煌,机件又灵巧,谁说国货没有洋货好”。其中“谁说国货没有洋货好”是对当时烟钟地位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见证烟台钟表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

从中国钟表的历史沿革来看,钟表流派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中国古典钟的三大流派形成也是“你歌罢来我登场”。至民国初期,中国三大古典钟三大流派相继走向衰落,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烟台钟异军突起,接过来振兴民族钟表工业的大旗,发扬光大了中国的钟表业,确立了“烟台钟”的领军地位。建国以后,烟台三家钟表企业合并为公私合营烟台造钟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8年,烟台钟表恢复了中断20年的外贸出口,并重新设计了“北极星”商标,“烟台钟”的领军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烟台钟表就没有中国近代钟表业,也没有当代中国的钟表业的发展与繁荣。从历史和社会地位角度论断,烟台钟作为中国古典钟的第四大流派是历史必然

其次,从艺术典型角度来看,烟台钟表以其独特的风格可以毫不逊色地与三大流派相提并论

钟表自17世纪初由欧洲传入我国后,能工巧匠,各展技艺,制作出不同风格的钟表,清宫制造的钟表,吸收了西洋钟的表现手法,融合东方钟文化,采用紫檀木、珐琅等名贵材料制作,威严华丽,金碧辉煌,突出皇家的富有和豪华,主要是皇家和贵族所用,形成了“御用钟”流派。

广州钟多以传统建筑形式为造型,如亭、台、楼、阁、塔等,钟壳大多数采用铜胎珐琅或者铜镀金,色彩鲜艳,光泽明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多为华南地区富人所拥有,形成了“广钟”流派。

苏钟又称南京钟、插屏钟,广泛流行于江浙一代,苏钟外壳多用红木、紫檀木制作,融合了苏绣插屏的艺术特点,以浮雕、镂空或螺钿等装饰手法,雕上各种传统图案,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钟,形成了“苏钟”流派。

烟台钟表从近代开始,晚于三大流派形成的年代,究其造型和风格与三大流派的风格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都可以归纳到中国古典钟的行列。试将经典的烟台古典钟与御制钟对比,以色调深沉的木结构为主体,造型古朴大方是其共同的特征;与广钟对比,西方女神、花蔓、蓓蕾、卷云等富丽堂皇的纯铜镀金饰件,是其相同的特点;与苏钟对比,苏钟特有的雕刻技法,在烟台钟的装饰件上也有所表现。

从表面看,烟台钟与三大流派只有相同的共性,没有鲜明的个性;其实不然,从艺术的角度上分析,没有个性实质上这恰恰是烟台钟的个性。烟台钟突出的个性是融合了中国和外国古典钟的精华,博采众长创造出来的新的钟表流派,可以说是“没有个性的个性”真是“烟台钟”的个性特点。

烟台钟外壳选用名贵木料制作,造型古朴大方,线条流畅,外观辅以西方美女、聚宝盆、宝葫芦、莲花、蝙蝠等镀金铜饰件或者木雕刻件装饰,整个钟看起来,凝重而不失生动,简洁而不失华丽。烟台钟并非完全是“海纳百川”和“传承融合”的综合体现,她也有区别于其它三大流派的不同之处,这就是烟台钟钟门的玻璃彩绘艺术。一般彩绘多为花鸟鱼、福禄寿、“囍”字等吉祥图案,是烟台钟最鲜明的个性特点。通过彩绘艺术形式表现出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

nlc202309031722

烟台钟没有御制钟的富丽堂皇,没有广钟的鲜艳瑰丽,也没有苏钟的精雕细琢,古朴的造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质朴,平民化设计凸显出烟台钟的深刻的内涵。从文化艺术的角度上论断,烟台钟成为中国古典钟的第四大流派当之无愧。

最后,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烟台钟表必将成为中国古典钟复兴的领导者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观点和创造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派别。形成艺术流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队伍和较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艺术流派的产生是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出现的现象。烟台古典钟基本具备了构成艺术流派的诸要素。

一是烟台钟表现手段丰富。集建筑、绘画、雕塑、雕刻、机械、音乐、文字、天文、科技于一体,是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综合性艺术。

二是拥有一大批钟表制造的产业工人。从艺术的角度归类,这些产业工人是事实上的艺术创作者。1931年,李东山工厂的职工已发展到500余人。 1932年以后,烟台钟设计、制作人才流动到上海、北京、天津、青岛、沈阳、丹东等地开办造钟厂,人数远远超过了嘉庆、道光年间苏钟兴盛时期的人数。烟台古典钟走出烟台地区,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融合,烟台钟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丰富、发展和成型。

建国后,“寶”字商标正式更名为“北极星”商标,烟台钟表制作进入当代鼎盛时期,无数钟表精英走向全国各地,建立工厂,不断推动着中国钟表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民营资本进入钟表产业,为烟台钟制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得到升华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合作,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传统工艺设计制造的“金葵宝”落地钟,填补了一个半世纪的空白。自清代创立的鼻烟壶(内画)首次用于钟表,成为艺术与钟文化相融的典范。影响中国几代人的“东方红”乐曲机芯的研发成功,结束了自古以来中国钟机芯全为西方教堂音乐的历史。古为今用,随着一批“八仙过海”、“竹报平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钟声平(瓶)安(案)”、“天圆地方”、“四海升平”等一批带有浓厚中华民族特色钟表的不断创新,烟台成为历史上门类最全、花色最多、档次最高的古典钟发展基地。随着具有西方特色的“白宫钟”、英式的“帝国风范”钟、纪念法兰西伟大缔造者的“拿破仑帽钟”等钟的推出,烟台又成为近代“洋为中用”的典范。“中国古典钟与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传统制钟工艺的抢救与挖掘,古典钟的经典成功复制,为烟台钟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烟台钟有广众的消费群体和传世的经典作品。1923年至1928年 “寳”牌钟在华北、东北打开销路。到1931年,年产已经达5.5万多只,按当时的人口和购买力计算,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九一八”事件后,“寳”牌钟又逐步进入南方市场。1933年,以扶持国货为己任的新加坡华侨公司,慕名前来烟台订购“寳”字钟,烟台时钟从此蜚声香港和东南亚国家。这期间德顺兴钟厂生产摆钟已经有上百个款式和花色,这个时期生产的圆头钟、马头钟造型,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成为著名的世纪经典之作。从民间藏家和博物馆收藏的烟台近代古典钟来研究,烟台钟的风格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成型。可以说,中国近代是烟台钟风格确立、发展和成熟期。烟台钟的艺术风格并不是刻意追求的,是烟台的制钟人或者说中国近代制钟人,在钟表设计、制作中运用自己的审美观,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是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的自然体现。

综上所述,烟台古典钟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均具备了形成艺术流派的诸要素。烟台钟传承了三大流派的精华,填补了近代钟表发展的空白,奠定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其列为中国古典钟四大流派之一绝不为过。鉴于三大流派的广州钟称其为“广钟”,南京钟称其为“苏钟”,烟台钟称之为“烟钟”更为贴切。

既然烟钟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和庞大创造群体,那么,烟钟为何被排除在三大流派之外呢?究其原因:一是烟台钟研究者、设计者,过多的研究钟表的使用价值,从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范畴研究的不多,缺乏高度概况的理论研究;二是收藏家从古董的角度收藏的多,从艺术的角度收藏的少,在社会上和收藏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无论是从历史历程来看烟钟的发展,还是从艺术流派来看烟钟的价值,烟钟堪称中国钟表行业近代、当代引领者。古典钟由于工艺的复杂性,面临着断代的险境,抢救烟钟,研究烟钟,传承烟钟,发展烟钟,确立和巩固烟钟的历史地位和艺术地位,是时代赋予当代制钟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时光如何流逝,这终将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

链接:烟台美时嘉

作为钟的传人和钟文化引领者的美时嘉钟表将“世袭经典、传承文化,制造高品位健康生活,将美时美刻献给有品位的人”作为企业发展理念,并在行业内首次提出了“新古典概念钟表理论”。2012年4月,中国钟表行业首家并唯一“中国古典钟与文化研究中心”落户烟台美时嘉钟表有限公司,此举为传承交融百年烟台钟表文化,让文化引领钟表,让钟表弘扬文化,提升中国钟表行业品位具有深刻历史与现实意义。“研究中心”成立后,组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工美大师艺术顾问团和特约理论研究团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产品和作品,本刊将陆续发表。

历史地位旗帜论 第7篇

1 中国动画电影上的无声时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在中国上海电影市场出现了许多外国电影, 《勃北小姐》、《从墨水瓶里跳出来》、《大力水手》等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动画无声片。 除此之外, 在上海的娱乐场所中随处可见一种被称作“活动西洋镜”的原始动画片通过游戏的形式展示给大众。 万氏兄弟中国动画电影的开拓者, 他们在西方动画电影的启发下对动画电影进行了诸多探索, 1922 年, 《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作为中国第一支动画电影, 给中国动画电影史打开了先河, 此后, 中国的无声动画进入了发展阶段。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 我国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创造了多部动画电影。 从动画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 由梅雪俦、万籁鸣编导, 由万氏兄弟拍摄的《大闹画室》, 运用赛璐珞复印片解决了活动与不动背景之间的矛盾, 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与真人合成的动画电影[3]。

2 有声时期的动画电影

20 世纪30 年代, 国外的有声动画电影已能足够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 这使中国无声电影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万籁鸣曾表示, 要实现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首先要解决电影中画、光、声合成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首要条件, 如果没能解决此问题, 那么中国的动画电影将很快被淘汰。在电影的各个片种之间, 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 为了使动画电影获得发展, 必须突破有声这一关卡。 为了挣脱无声电影的禁锢, 在当时极度缺乏先进技术与资金投入的情况下, 万氏兄弟做出了许多努力, 经过探索, 最终将录音方法研究出来了, 这才在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中国电影的无声问题。 1995 年, 中国诞生了第一步有声动画片, 名为《骆驼献舞》, 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了动画电影的有声时代。 根据资料得知, 在1935-1945年这十年间, 中国创作了大约为二十部左右的有声电影, 主要包括商业性有声动画电影、宣传性有声动画电影、记录片性有声动画电影。 虽然当时无声电影依然存在,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在有声电影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关艺术家也逐渐认同在电影中大量应用, 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观众。

3 早期动画电影作品《铁扇公主》以及音乐艺术特色分析

《铁扇公主 》是中国电影史上乃至牙周动画电影史上最长的一部动画电影, 在1941 年11 月19 日完成, 它的取材灵感主要来自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这一故事情节, 创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 进行了大量的改编, 最终向观众呈现出了《铁扇公主》这样一部电影。《铁扇公主》的音乐主要是由作曲家陆仲任创作, 总体而言, 整个电影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 节奏简单明了。其次, 整首音乐的配器思路清晰, 目的十分明确, 整部影片中, 片头1 和片尾为乐队全奏, 表现出了一定的交响性, 其他部分的配器都显示出了室内性配器的特点。 影片中的音乐还运用了三步性的结构曲式, 影片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段, 即片尾、罗刹女设宴时的唱段、片头2—故事说明以及片头1—字幕。这四个音乐片段中的音乐都达到了有机结合的效果。

4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历史地位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主要在1935-1949 年这段时期得到发展,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在该时期复杂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下依旧取得了初步发展, 逐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文化发生与发展角度看,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在这段时期内, 电影中融入了大量的音乐, 不管是商业性的动画电影还是宣传性的动画电影, 都从无声时代转变到了视听结合的有声时代。 虽然当时的音乐发展十分不成熟, 只是简单的音画相加, 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但是它促使中国的动画电影从无声进入了有声的时代, 是一种质的飞跃, 它是一种新的审美感性样式。 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说, 音乐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其生存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艺术形态学角度来看, 动画电影音乐是动画电影的构成要素之一, 对影像、音响以及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理清了叙事逻辑与音乐感性逻辑之间的关系, 并累积了一定的经验,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 其中《骆驼起舞》开启了我国动画电影的有声时代, 使动画电影从单纯的看变成了视听结合的综合性审美。由此看来不管是商业性的动画电影、宣传性的动画电影还是记录性的动画电影, 都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殷福军.中国动画艺术史溯源———中国首位动画专家杨左匋生平及其创作考略[J].设计艺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 2013 (06) :45-50.

[2]程兴旺.中国动画电影音乐民族化问题的现代性反思[J].音乐研究, 2013 (05) :30-40.

论粉彩人物图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 第8篇

清代粉彩瓷艺术已经走过了约三百年历史。对于中国陶瓷装饰的这朵奇葩,今天明显地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使我们不得不需要认真地回顾粉彩瓷的发展史。只有正确地认识传统彩绘瓷的地位与内涵,才能使中国陶瓷艺术更稳健地走向明天。为此,笔者以粉彩人物图为切入点,力图揭示其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更多地专家学者能对传统彩绘瓷予以关注,以利于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 粉彩瓷人物图发展概说

清康熙晚期,在传统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影响而出现了粉彩瓷。康熙粉彩瓷尚属初创,在纹饰内容上主要是花卉纹和云龙纹,还未出现粉彩人物图。

至雍正时,粉彩瓷迅速走向成熟,纹饰中出现了大量人物图作品。雍正粉彩人物图绘制精细、纤弱柔丽、风格淡雅,以各类仕女图最为常见。雍正仕女图大多着汉装,其他人物图也同样如此。仕女图中对家庭陈设描绘甚为细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与风尚。雍正粉彩人物图奠定了粉彩人物图的传统,此后粉彩人物图大都以雍正粉彩人物图为楷模。

乾隆时期,粉彩更是达到发展的高峰期,粉彩人物图制作极为普遍,绘制更加精细,致有繁缛之感。乾隆粉彩人物图大都仿当时名画家之作,并且西洋技法的运用更为盛行,粉彩西洋人物图的绘制颇为流行。

乾隆时期是中国制瓷业的重要转折期,乾隆之后至清末,瓷业中的大多数产品均呈下滑趋势。粉彩人物图的创作也不例外,从嘉庆时期开始,其创作水准便每况愈下。总体情况虽如此,但并非一无所取,景德镇粉彩瓷艺术家们在内忧外患的困难情况下依旧创作了许多人物图精品,并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新成就。如嘉庆、道光时期绘制的“无双谱”人物就颇为精致。清末浅绛彩人物图的崛起也是其中重要成就之一。浅绛彩是中国画技法之一,在元时兴起,以水墨和淡赭结合使用,淡雅清新,极具文人画气息。清末是浅绛彩兴起,关于浅绛彩是否属粉彩还有争议,但它脱胎于粉彩是毫无疑义的,采用的也仍是粉彩技法和颜料,只是不使用玻璃白为底。王少维、金品卿等是清末最著名的浅绛彩人物图名家。清末时期瓷板画大兴,粉彩及浅绛彩人物图大量绘制于瓷板,并诗、书、画、印兼具,俨然文人画做派。

民国初年浅绛彩依然盛行,但其色泽灰暗易剥落的弊病已经显露无遗,因而在进入民国后迅速呈现衰退以致消失。“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首创了落地粉彩技法,所谓落地,即和浅绛彩一样也不使用玻璃白打底,是浅绛彩的改良版。随着浅绛彩的消亡,新粉彩瓷的出现,新粉彩瓷人物图也随之兴起。所谓新粉彩,即其画风是继承了浅绛彩开创的文人境界,但其技法则为粉彩技法,其代表人物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之首王琦即是名重一时的粉彩人物图名家,王大凡则以落地粉彩人物图见长。

当代粉彩人物图形成了许多新的特点,“文革”期间曾流行政治气息颇为浓郁的大量时装粉彩人物图。改革开放之后,这类具有文革特征的粉彩人物图消失,粉彩瓷仍以古装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流派呈现多样化趋势。一方面,继承了“珠山八友”新粉彩人物图的文人画风,另一方面,也涌现出许多新的技法和新的表现形式。

2 粉彩瓷人物图在彩绘瓷人物图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粉彩瓷人物图在整个彩绘瓷人物图发展史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它是继承了前代彩绘瓷人物图的成就,并吸收外来艺术元素而形成的新的彩绘瓷人物图类,是由古代向近现代彩绘瓷人物图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彩绘瓷人物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彩绘瓷人物图自唐代长沙窑彩绘瓷中正式出现,主要为高温褐绿两彩。至宋代时,以磁州窑白地黑花为代表出现了釉下黑彩瓷人物图,同时,在宋金时期还出现了少量釉上红绿彩瓷人物图,成为釉上彩人物图的最早发端。元代出现了青花瓷人物图。明代时,青花瓷人物图成为主流,釉上彩人物图也得到长足发展,并有斗彩、青花五彩人物图等新品种。清代康熙朝时因发明了蓝彩和纯正的黑彩而出现了完全意义上的釉上五彩人物图,同时在宫廷中出现了珐琅彩瓷新品种,不过珐琅彩人物图品种则在雍正时期才出现。

粉彩瓷人物图正是在继承前代彩绘瓷人物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雍正时期粉彩瓷人物图开始出现,对粉彩瓷人物图的出现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康熙五彩瓷和珐琅彩瓷。

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看出雍正粉彩瓷人物图与康熙五彩人物图的渊源关系。首先,雍正粉彩色料是在康熙五彩颜料的基础上引进外来颜料而组成的;其次,雍正粉彩引进了西方以油料调配色料的手法,但以水调配色料的传统手法依然存在;最后,雍正粉彩瓷人物图在取材方面继承了康熙五彩人物图。康熙五彩人物图的常见题材有婴戏图、仕女图、高士图、刀马人图等等,这类题材在雍正粉彩瓷人物图中依然盛行。

粉彩瓷人物图还借鉴了珐琅彩瓷成就。珐琅彩瓷是康熙时期引入西方珐琅彩料在宫廷中创烧的釉上彩绘新品种,雍正时出现了珐琅彩瓷人物图。粉彩瓷即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引进珐琅彩瓷工艺而发明的。雍正六年,珐琅彩料实现了国内生产,并增加了许多新品种。正是在利用和借鉴珐琅彩工艺成就和珐琅彩瓷人物图表现手法的基础上,雍正粉彩瓷人物图才得以兴起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自雍正粉彩瓷人物图出现后,无论在工艺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这些成就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加以评说,本文不再赘述。正是由于粉彩瓷人物图的卓越成就使粉彩瓷人物图成为中国彩绘瓷人物图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称其为中国彩绘人物图发展的最高峰亦是毫不为过的。

目前,粉彩瓷人物图依然保持较为兴盛的局面,在中国彩绘瓷人物图中仍占据极重要的地位。不过,当代粉彩瓷人物图已经面临较大困难,其发展前景是不容乐观的。新彩瓷人物图因其工艺简单、表现力丰富等优点对工艺复杂的粉彩瓷人物图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不过,当代新彩瓷人物图在艺术表现上常常借鉴粉彩瓷人物图技法,并且新彩瓷人物图中常部分地使用粉彩瓷颜料,从而体现出粉彩瓷既承上又启下的作用。

3 粉彩瓷人物图的文化内涵

粉彩瓷人物图在中国彩绘瓷人物图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的意义绝不仅在于其对彩绘瓷人物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其意义还在于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品位这些文化内涵可使我们对于粉彩瓷人物图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粉彩瓷人物图体现了中外文化艺术的密切交流。粉彩瓷人物图是典型的中外合壁艺术,是在中国传统五彩瓷人物图基础上结合外来珐琅彩艺术形成的,反映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博大和包容精神。粉彩瓷人物图中包含了许多外来文化因素,不仅体现在色料上,还体现在技法和表现内容上。在绘制技法上:粉彩瓷人物图引入了西方油画技法,以前所未有的油料形式来进行色调的处理,使人物图产生明显的明暗层次变化,产生了与中国传统五彩单线平涂技法很不相同的艺术效果;在表现内容上:粉彩瓷人物图出现了大量的西洋人物图,均以西方油画手法绘制,精细华丽,这类产品大多外销欧洲各国。这是中国彩绘瓷人物图历史上最大规模对外来文化的运用,正是因为有此先例,使其后中国彩绘瓷人物图在对待西方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接受态度。如清末时由西方传入新彩形式,迅速为中国彩绘瓷人物艺术家们所接受并用于人物图的创作实践中。

第二,粉彩瓷人物图普遍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反映了艺术家的个性精神。尽管大量地引入外来元素,但粉彩瓷人物图并未丢弃中国文化元素,相反地,在某些方面还得到进一步加强,而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引入中国文人画元素。粉彩瓷人物图的文人气质在雍正时期即表露无遗,雍正粉彩人物图即大多临摹于当时的名家作品。至清中后期,文人气质表现地愈发显著,反映了艺术家们个性精神的觉醒。在清末以前,陶瓷艺人极少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真实姓名,而清末粉彩人物图名家们开始以中国文人画方式大书其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艺术家对个人价值的认识。清末直至当代,文人气息贯彻始终,当然,其文化内涵则绝非复古,表达的是一种坚持个性和坚持民族文化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代无疑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最后,粉彩瓷人物图充分反映了时代审美文化倾向。粉彩瓷人物图是时代的产物,是同时代文化精神追求的体现。雍正粉彩瓷人物图的崛起本身就反映了雍正帝的审美追求,雍正帝与康熙帝审美大异其趣,雍正帝偏好柔丽细腻,因而促使粉彩瓷人物图替代了刚劲的五彩瓷人物图。清末粉彩瓷中发展出的浅绛彩新变种也是当时没落的封建贵族审美情趣从华丽向萧瑟转变的真实写照。民国新粉彩人物图的兴起则代表了新兴阶层的审美倾向。除反映出时代审美文化倾向外,粉彩任务图中还包含了同时代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种文化元素。

4 结语

粉彩瓷人物图兴起于清雍正时期,雍正、乾隆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之后逐渐呈衰退之势,但仍取得了一定成就。当代粉彩瓷人物图仍是彩绘瓷人物图最重要的品种之一。粉彩瓷人物图在中国彩绘瓷人物图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是彩绘瓷人物图发展的高峰期。粉彩瓷人物图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使中国文人画在陶瓷载体上大放异彩,是时代审美文化的体现。粉彩瓷是中国传统名瓷之一,发展至今仍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很好地保护和加以传承。

摘要:粉彩瓷人物图是中国彩绘瓷人物图的一朵奇葩,清雍正时期兴起,雍正、乾隆时期是其发展鼎盛时期,乾隆之后呈衰退之势,但仍有一定成就。当代粉彩瓷人物图仍是彩绘瓷人物图最重要的品种之一。粉彩瓷人物图是彩绘瓷人物图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彩绘瓷人物图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粉彩人物图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体现,具有显著的文人画气息,是时代审美文化的反映。

关键词:粉彩瓷人物图,历史地位,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3]铁源.明清民窑瓷器鉴定[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

历史地位旗帜论 第9篇

中国历史上, 一次次的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 推动了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但是, 由于农民阶级小生产的特点, 它提不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可实施性纲领和措施, 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就连农民革命发展最高阶段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是如此。

太平天国运动, 是洪秀全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所面临的敌人, 不仅有国内的封建地主阶级, 还有凶恶的外国侵略者,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 太平天国革命最后失败了。由于历史的局限, 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 农民小生产的特点, 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 他们不能代表新的生产方式, 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 这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 推翻了持续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制度, 使民主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但是,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因为“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只有把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 组织起来, 才有可能。”他们在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 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绝境, 最后不能不陷于悲惨的失败之中。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但是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因此,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 就必须寻求新的革命力量。

如前所述, 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成功。无论是国民党, 还是其它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 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就必须由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担当革命的领导。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自强、人民要解放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五四运动开始,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一九二一年七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胜利召开,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诞生。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不但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战斗司令部, 同时也使中国革命有了英明的领导者, 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指明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一纲领, 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从此, 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 由弱到强, 茁壮成长。面对中国共产党队伍的不断壮大, 中外反动势力极大恐慌与敌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先后组织了五次大“围剿”, 妄图把中国的红色革命扼杀在摇篮里。中国共产党率领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 才使红军起死回生。一九三五年十月, 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全国抗日形势, 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制定了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以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抵御外来侵略。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芦沟桥事变”, 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使祖国大片河山沦陷。在国民党战场节节败退的情况下, 一九三七年九月, 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一九三八年五月, 毛泽东同志写了《论持久战》, 文章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规律, 明确提出了抗日战争唯一正确的路线是实行人民战争, 制定了实行人民战争的具体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 为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 抗日根据地逐渐扩大, 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陷于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一九四零年八月至十二月, 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对日寇又进行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使日寇遭到重大打击, 大大提高了我党的威信, 可也让日寇看清了八路军的巨大威力, 使抗日战争进入了更加艰苦的阶段。为了战胜困难, 坚持抗战, 夺取全国胜利, 我们党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政策, 其中延安整风和解放区大生产运动, 为抗战军民增强一了克服困难、坚持对敌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 蒋介石就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疯狂抢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 又大肆玩弄“和平”阴谋。一九四五年八月,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使人民免遭战争之苦, 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 蒋介石被迫无奈才签定了《双十协定》。可是, 仅到了一九四六年六月, 蒋介石就撕毁了“协定”, 在全国挑起了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敌人的战略进攻。一九四八年九月至一九四九年一月,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英勇斗争, 终于彻底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和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新社会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又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九五六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此后,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克服了种种困难, 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今天,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等, 都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 就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更谈不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从历史的经验中认识到, 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 其它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历史重任。

历史地位旗帜论 第10篇

在日寇步步紧逼, 即将进攻当时的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的背景下, 1931年10月10日, 张学良委任原黑河警备司令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黑龙江省副司令长官, 全面负责黑省防务;任命谢珂为军事副指挥兼参谋长, 协助马占山御敌。10月14日, 马占山自黑河乘船经哈尔滨改乘火车, 于当晚抵达齐齐哈尔。

10月16日拂晓, 日军派出两架飞机在嫩江桥上空盘旋助战, 地面张海鹏伪军向我方阵地发起进攻, 江桥之役始。黑省守军, 沉着应战, 开炮还击;前来进犯的伪军旅长徐景隆触地雷毙命, 所部被击退。为防止日寇过江, 守军炸毁了嫩江桥的三个桥孔。11月初, 日军以“掩护”满铁工人“修理”江桥为名, 出动多架飞机轰炸我方阵地;又派遣百余名士兵渡过嫩江向中国军队射击。守军将士自卫反击, 将来犯之敌歼灭。

日寇没有料到, 其在迅速占领辽宁和吉林大部之后, 却在嫩江桥遭到黑省守军的迎头痛击。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 令日军不得不大范围地调整战略部署, 调集驻扎在朝鲜和东北各地的多个旅团赶赴齐齐哈尔助战。日军先后参战的部队有多门大炮, 第二师团全部 (长谷、天野两旅团) 、铃木旅团、朝鲜混成旅团、南满铁路守备队、旅顺炮兵队及空军飞行队等, 再加上张海鹏降日伪军八个骑兵支队、一个骑兵独立团和一个步兵独立团, 总兵力超过2万人。中国守军则以马占山指挥的黑龙江边防军为主, 另有辽宁兴安屯垦军苑崇谷部, 以及驻绥化民团保安大队和驻大赍保安大队等, 参战将士总计1万4千余人。整个战役, 双方陆续投入战场的总兵力达3万多人, 每次交锋都有数千名士兵参加战斗, 最多时参战者近万人。战斗中双方伤亡近万人, 其中日军死亡1千余人、伪军伤亡3千余人;中国守军阵亡2千余人、受伤3千余人。

长久以来, 对于江桥抗战毙伤日伪军的具体人数说法不一。有歼敌五六千人之说, 有毙敌近万人之说, 也有杀伤日寇仅几百人之说, 这些数字出入很大, 给人以混乱之感,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界对此战规模的认定。可喜的是, 2011年8月, 在这场战争的发生地齐齐哈尔召开的“纪念江桥抗战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地方史专家王延华经多年考证, 在充分发掘各种史料的基础上, 提出“此战击毙日寇至少在1000人以上, 而伤者还要大于此数”的观点, 得到了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与会学者的认同。

江桥抗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31年10月16日至11月3日) , 作战双方为张海鹏叛军与江桥守军。第二阶段 (11月4日至19日) , 作战双方为日军与马占山部, 主要包括大兴、三间房、昂昂溪、齐齐哈尔4次战斗。11月中旬, 江桥抗战进入高潮。从11月12日至14日, 日伪军对三间房发动的数次冲锋均被我军打退。17日, 日军动用12架飞机, 100多门大炮, 士兵7000余人向我方阵地发动疯狂进攻。4000多名中国军人沉着应战, 毫不退缩, 血战三间房阵地。18日的战斗更加惨烈, 我军共击退日寇十多次猛攻, 直至与敌白刃格斗, 最后守军仅剩下不到2000人。傍晚, 马占山率部退守齐齐哈尔。19日上午, 日军集中主力直扑齐齐哈尔。黑龙江守军拼死抵抗, 终因敌我力量太过悬殊, 弹尽粮绝之下, 不得不退出省城, 江桥抗战至此结束。

作为黑省守军的总指挥, 马占山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广大官兵。为指挥战斗, 他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 经常一日之间, 往来省垣前线多次。在乌乎马附近的战斗中, 马占山率领士卒反攻数次, 并亲手击毙两名退缩不前的连长。11月18日的战斗异常激烈, 日寇出动8架飞机轮番轰炸我方阵地, 守军前沿防御工事遭到严重破坏。危急关头, 马占山、谢珂先后亲赴大兴、三间房阵地督战。我军官兵大受鼓舞, 全体抱定“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之念, 纷纷高呼抗战口号, 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诚如马占山所言:“士卒有必死之心, 将校无偷生之念, 故虽血肉相搏, 终不稍退”[1]15。江桥之役虽败犹荣, 在持续三十多天的战斗中, 马占山领导的黑省守军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 取得了毙伤日伪数千余人的战绩, 从而打乱了日寇的战略部署, 为抗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抗日战争开始于何时,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论述。他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 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2]1034笔者认为这个“开始”就是江桥抗战, 我们有以下几点理由:

1此战爆发的时间早。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东北地区早期 (1932年以前) 抗日军事行动主要有: (1) 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 (1931.10—1931.11) ; (2) 高鹏振率领的东北国民救国军在辽西新民县五台子村痛击日军 (1931.11) ; (3) 辽宁公安第十四总队队长项青山、张海天率部在盘山袭击日寇 (1931.11) ; (4) 辽宁警务处长黄显生领导的锦州保卫战 (1931.11—1931.12) ; (5) 吉林自卫军冯占海部进攻蛟河 (1931.12) ; (6) 辽西抗日武装袭击日军占领的巨流河车站 (1931.12) ; (7) 辽西抗日武装耿继周部围攻新民县城 (1931.12) ; (8) 吉林自卫军冯占海部攻占拉法 (1931.12) ; (9) 辽北抗日义勇军赵亚洲部攻克铁岭 (1931.12) ; (10) 东北民众自卫军邓铁梅部攻克凤城 (1931.12) ; (11) 辽宁义勇军项青山、张海天率部抗击日寇进攻田庄台、大洼的战斗 (1931.12) ; (12) 耿继周率部再次围攻新民县城 (1931.12) 等。在以上这些战斗中, 江桥抗战开始的时间最早, 也最为人们所熟知, 因此最适合作为抗战开始的标志。

2. 此战持续的时间长, 取得的战果大。

江桥抗战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发生的, 总共持续了35天, 比北大营突围战的时间 (一个晚上) 长得多。战斗中, 日伪军共伤亡数千人, 被击毙日军至少有1000人, 这样的战绩甚至超过了后来举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 (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 , 所以江桥抗战理应受到中外史家的高度重视, 并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3. 此战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它的发生迫使日本方面和蒋介石集团都不得不作出某些调整。

“日寇于辽、吉得手之后, 即积极进图黑龙江省, 但因黑省远处在日寇在东北的势力范围以外, 且与苏联接壤, 日寇进犯亦有所顾忌。当地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叛变投敌, 日寇乃谋利用张逆为前驱, 使先攻占黑省, 以便兵不血刃地再由张逆手中夺取过来”[3]19。如此一来, 日本既不得罪苏联, 又可节省兵力, 还能百般狡辩, 欺骗国际社会, 使人误以为在中国东北发生的事情只是日本当局为保护其侨民和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动, 并非有预谋的侵略。日寇又玩起“以华制华”的政治手腕, 在日军少佐林义秀等人的策划下, 由汉奸张海鹏出面组建伪政府, 并宣布黑龙江“独立”。张逆自任“主席”, 充当日寇鹰犬。随后, 张伪军大举进犯嫩江桥, 威逼齐齐哈尔, 却不料被当地军民打得抱头鼠窜, 溃不成军。至此, 日寇唆使张逆入侵黑省, 自己躲在幕后操纵全局的计划破产。关东军不得不赤膊上阵, 为了打开向黑龙江进犯的通道, 他们决心拿下嫩江桥。1931年11月4日, 日寇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 江桥之役遂进入白热化阶段。试想:如果没有江桥抗战, 日寇便可以一直隐藏在张伪军的后面, 不费一枪一弹, 巧取黑龙江。江桥抗战结束后, 国际社会普遍谴责日军的侵略行径, 国联一些成员国提议制裁日本:“一、以日本背约之罪, 通告世界。二、不问日本意旨, 立即派遣调查团。三、撤回使领, 实行经济压迫。”[3]121平心而论, 假如国联真能这样制裁日本, 必能有效减缓日军战争机器运转的速度。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资源匮乏, 大部分物资需要从国外进口;其经济也不发达, 当局把大笔资金投入军事领域, 为对外扩张铺路, 致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所以日本经受不起欧美国家的贸易封锁和物资禁运。但实际情况却是, 当时的欧洲和美国都忙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处理各种棘手的国内问题, 根本无暇与日本纠缠。如果日军于占领中国东北之后仍不满足, 再挥师北指, 攻打苏联, 便恰好暗合了西方列强的心意, 它们正想借机削弱一下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于是欧美各国纷纷自扫门前雪, 堂堂国际联盟成了“国际联盲”, 对日寇的侵略行径视而不见。可是不管怎么说, 江桥抗战还是在一个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使日本外交陷于被动。与此同时, 面对国内各界民众“援马抗日”的呼声, 蒋介石也不能再明目张胆地“不抵抗”了。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兼省府主席 (此前马为代理主席) , 并表彰了江桥抗战的有功将士, 还称赞此战“不独为保障中国国家之领土, 尤为保障国际正义与世界和平之存在, 亦即维持国际联盟非战公约, 及一切国际公约之存在而牺牲。”[3]267这虽然不表示蒋介石集团已抛弃“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 但国民政府毕竟肯定了黑龙江军民的抗战义举, 也算是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吧!

严格讲来, 江桥抗战之前东北防军也有过抗日行动。1931年9月18日夜, 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时, 为掩护大部队撤退, 东北军部分官兵曾在危急时刻自发地反击日寇。这一军事行动早于江桥抗战, 但由于当时东北军执行的是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命令, 因此在九一八事变当晚, 北大营驻军的突围战只是一种“不抵抗之抵抗”, 并非有计划的军事行动, 不具有主动抗战的意义, 故不能称其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我们之所以特别重视江桥抗战, 是因为其规模、战果和影响都远超过此前的零星战斗。需要强调的是, 此战的指挥者是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 战斗的参加者是数以千计的东北爱国军民, 所以这场战争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统一领导核心的政府行为, 不是一些自发的、小规模的抗日行动所能比拟的。

总之, 江桥抗战与九一八事变同为抗战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均对中国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它们的历史意义却不尽相同:九一八事变其实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而不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开始;江桥抗战才是中国军队反击日本侵略的开始, 因为前者是消极抵抗, 而后者却是积极防御, 所以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就是说, 江桥抗战不仅是抗日战争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第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孙文政.马占山将军[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

上一篇: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下一篇:农民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