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础》范文

2024-08-17

《共同基础》范文(精选10篇)

《共同基础》 第1篇

关键词:共同作用,机理,理论分析方法

在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中, 先把上部结构隔离开, 并用固定支座代替基础, 求得上部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以及支座反力后, 将所求得支座反力作用于基础上, 用材料力学或其他的方法求得地基反力, 从而得到基础的内力和变形, 再把地基反力作用在地基上 (或桩上) 来设计桩数或校核地基强度和变形。

实际上, 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都表明, 结构与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使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和反应有所不同, 一般表现为:自振周期延长, 阻尼增加;内力及弹性位移反应改变;地基运动特性改变等。因此, 众多学者开始研究结构与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的问题。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基本概念由Meyerhof博士于1947年提出, 1977年在印度召开第一次“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国际性会议, 集中体现了土与结构共同作用发展的新趋势及当时这一课题所受的关注程度, 此后在与基础和土相关的国际性会议上, 均设立“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组进行讨论[1], C.G.Meyerhof提出估算框架结构等效刚度的公式, 以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刚度的贡献。

S.Chamecki, H.Grosshof, H.Sominer等相继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共同作用分析基础沉降、接触应力和弯矩。随着有限元和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子结构分析方法的提出, 为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在国内[2], 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做过一些研究工作。70年代, 我国高层建筑逐渐兴起, 促使对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研究加速开展。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与现场测试。但至今为止, 对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研究还未达到实用性阶段。

1 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机理[3]

共同作用的核心问题是进行刚度调整, 考虑结构整个体系的刚度, 上部结构的刚度对下部结构的影响以及下部结构刚度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它包括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基础刚度的影响、地基弹性模量的影响等。

上部结构的刚度, 指整个上部结构对基础不均匀沉降或挠曲的抵抗能力, 或称整体刚度。上部结构对减小基础内力的贡献是以在自身中产生不容忽视的次应力为代价的, 上部结构的次生内力随基础刚度的增大而减小。上部结构的刚度随着上部结构层数的增加而增加, 但增加的速度却逐渐减缓, 达到一定层数以后便趋于稳定[4], 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的贡献是有限的。

在上部结构刚度与地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基础内力随其刚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对挠曲则随之减小;相反, 上部结构中的次应力却随基础刚度的减小而明显增大。基础底板的应力大小与整个建筑物的刚度形成过程有关, 上部结构的刚度是随着施工的进程逐步形成的, 同时受到温度的影响。

地基的弹性模量与平均沉降成反比, 它的变化对差异沉降的影响不显著, 但对基础底板的弯矩和筏基或箱基分担建筑物的荷载却影响很大。

2 动力共同作用的理论分析方法[5]

到目前为止, 对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动力共同作用做了许多现场观测和模拟试验, 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实测数据, 也发展了许多分析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动力共同作用的理论分析方法, 但由于地基的复杂性以及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各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对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不外乎两种:解析法和数值法。

地基基础与结构动力共同作用按结构的分析系统分为整体分析法和子结构分析法两大类。

1) 整体分析解决方案。

整体分析法将结构与地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分析, 地震输入采用交界面上的自由场输入或采用反演得到的基底输入。整体分析法的优点是建立一个总体的线性方程组, 统一求解, 地基和结构的反应可同时得到, 这一方法的缺点是自由度大为增加。而共同作用课题中的地基基础特别是桩基础中桩土相互作用比较复杂, 目前无解决方案。还有共同作用研究人员自编有限元程序, 解决了许多课题, 由于重点是解决下部结构问题, 上部结构形式单一, 无法推广使用。

2) 子结构解决方案[6]。

其原理是将整体结构分为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两个子结构, 在上部结构计算时计算出底层柱和墙的内力及上部结构刚度, 在基础设计计算中读取底层柱和墙的内力及上部结构刚度, 计算出基础沉降及内力, 并计算出底层柱及墙的次内力。子结构分析法将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分为两个或多个子结构, 每个子结构可以分别独立分析, 然后再加以综合, 求出地基的动力刚度, 然后再凝聚到上部结构的子系统中, 大大减少了求解的自由度。

以上两种方法, 以子结构方法最有效且使用较多。以下对子结构方法的基本原理只做简单的介绍。

子结构法刚度矩阵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分布情况, 将整个结构 (包括基础) 分成若干个子结构, 从子结构开始, 首先形成子结构1和刚度及荷载, 得到子结构1的式 (1) :

通过高斯消元, 消去内部节点位移{Ui}, 得到子结构1边界上的边界刚度矩阵[Kb]1和边界荷载向量{Sb}1, 完成子结构1向边界的凝聚, 随后得到子结构2的式 (1) , 再按节点对应, 把子结构1凝聚得到的[Kb]1和{Sb}1各元素叠加到子结构2的式 (1) 两端与子结构1边界节点相对应的位置上, 消去{Ui}, 得到子结构2边界上的边界刚度矩阵[Kb]2和边界荷载向量{Sb}2, 依次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完成全部上部结构向基础顶面的凝聚。

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解决方法——等代法。其原理是将上部结构按柱网轴线等代成刚度为地基梁刚度若干倍的交叉梁系, 用竖向连杆两端铰接, 连接在基础梁与上部结构等代梁之间, 荷载仍作用于柱子节点上。在这种情况下, 各节点位移差将减小, 即梁的整体弯曲减小, 从而整体弯矩也随之减小。这种解决方案由于等代无法定量, 只适用于上下部共同作用的定性研究。

3 结语

由于地基土的复杂性以及动力共同作用的复杂性,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研究尚处于研究阶段, 如何以较简便且精度较好的计算方法加以分析和设计是目前不少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 其研究难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地基土的动力计算模型以及参数的选取。2) 三者的动力耦合作用, 特别是地基与基础、上部结构的接触面问题。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动力共同作用课题的研究属于基础性热点课题, 其理论方法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可以应用于减小基础内力与沉降, 降低基础造价, 减小基础的尺寸等, 如果用以指导结构设计, 使理论分析更接近建筑物实际受力,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文欢, 刘金峰.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动力作用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 2007, 33 (4) :64-65.

[2]吴永红, 刘树林, 张景恒, 等.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J].城市勘测, 1997 (3) :47-48.

[3]杨艳.考虑共同作用的桩基研究现状与理论分析综述[J].山西建筑, 2006, 32 (19) :10.

[4]张乃瑞.桩基工程的差异沉降分析总报告[R].北京: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5.

[5]贺雅敏, 杨锋.地基—基础—结构共同作用抗震分析综述[J].工业建筑, 2006, 36 (sup) :633.

《共同基础》 第2篇

其次,下列几种情况均不能成立共同犯罪:1.同时犯不是共同犯罪。所谓同时犯,是指没有共同实行犯罪的意思联络,而在同一时间针对同一目标实行同一犯罪。例如甲与乙素不相识,不约而同深夜去商场实施盗窃,甲盗取了10部手机,乙盗取了2万元人民币,甲乙二人属于同时犯,不构成共同犯罪;2.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不构成共同犯罪。例二:甲乙共同用木棍击打丙,甲为杀人故意,乙为伤害的故意,结果由于甲击打要害部位导致丙死亡,此时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3.实行犯过限即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例三:甲乙二人事先密谋去实施盗窃,甲负责望风,乙负责实施入室盗窃,在盗窃过程中,甲发现女主人颇有姿色,于是实施了奸淫行为,对于奸淫行为甲不承担责任,因为乙属于实行犯,并且奸淫行为已经超出了二人共同故意的内容,所以甲构成盗窃罪,乙则构成盗窃罪和强奸罪。4.事前无同谋,事后串谋的行为不属于共同犯罪,例四:甲将人杀死后,让乙来共同藏匿尸体,二人不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最后,试看一例: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丙不属于共同犯罪 B甲、丙构成共同犯罪 C甲、丙以共同过失犯罪论 D甲单独构成犯罪

解析:AD共同犯罪为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显然丙为过失,所以甲、丙不属于共同犯罪,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共同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州共同核心标准》;基础教育质量改革;美国

2010年6月,美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NGA)和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CCSSO)共同颁布了全国首部《州共同核心标准》(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CCSSO),明确提出基于课程标准治理和改善学生学业成就,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这是继1994年克林顿政府的《2000:美国教育目标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和2001年小布什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后,美国把课程标准模式引入基础教育管理的新举措,投射出美国基础教育质量改革的实践创新与发展趋势。

一、标准驱动的质量管理:

《州共同核心标准》颁布的背景

地方分权标准不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是一直困扰美国基础教育的突出难题。近几十年来,随着美国政府对教育管理及监控的逐步加强,建立“共同”的课程标准成为联邦政府追求公平而卓越的教育,驱动基础教育质量改革的重要工具。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表明了建立核心课程,并从国家层面管理和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决心:1991年布什政府公布了《全美教育目标报告》(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以最高纲领文件的形式规定了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吹响了美国基础教育标准国家统一化的号角。1994年,克林顿政府通过《2000:美国教育目标法》,建立国家标准委员会,以立法形式鼓励各州建立各自的质量标准。2001年小布什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该法规定所有接受《中小学教育法》第一条资助的州必须每年参加相关学科的考试及两年一次的NAEP州级评价,高度体现了“标准”与“绩效”统一协调的教育质量观,但在实施层面出现了各州为争取联邦资助而降低学生学业标准的巨大阻力。

2008年12月9日,国际大型教育评价项目“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的检测结果显示,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在科学学科上的成绩也远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分,美国社会各界对此深感忧虑。2009年6月10日,美国纽约卡内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数学和科学教育委员会发布一份名为《机会平等:为美国公民和全球经济改革数学和科学教育》(The Opportunity Equation: Transform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Global Economy)的调查报告,呼吁美国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更高水平的数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和评估标准。在美国政府《复苏与再投资法》的促使下,2009年7月4日,奥巴马推出“力争上游”计划,提供43.5亿美元的“刺激性”教育财政拨款,专门用于鼓励各州进行基础教育质量改革。在此背景下,一个致力于非强制性的、比大多数州原来标准质量更高更严格的课程标准——《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制定工作得到了48个州(地区)的州长和教育长官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成为美国教育史上具有突破意义的一次改革实践。

二、作为教育质量治理工具的

《州共同核心标准》:特点与创新

(一)立足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制定的关键。截至目前,《州共同核心标准》已公布了《共同核心数学标准》和《共同核心英语语言标准》,均以课程标准的理念清晰规定了K—12学生在这两门核心学科中“应知”和“能做”的知识及技能。

以《共同核心数学标准》为例,该标准旨在解决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设计不够系统连贯、标准内容“宽而浅”的问题,力求实现标准的清晰具体,以及加强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业标准之间的结构联系。从结构设计看,该标准依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科知识特点, 分别以混合和分科两种形式明确了K—8、9~12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领域。例如规定小学3年级学生应该掌握运算与代数思考、自然数与运算、分数与运算、测量与数据、几何的基础知识。规定9~12年级的学生应该系统掌握数与量、代数、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5个分支的课程内容(见表1)。相对于以往的数学标准,新标准的内容相对减少,但难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凸显了《共同核心数学标准》 立足课程标准提升教育质量的总体目标。

(二)注重学生能力提升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研制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提升知识的难度及运用知识的技能,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目的是“让所有学生作好上大学和就业的准备”,确保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学生的学业成就及能力提升是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制定的目标。

以《英语语言核心标准》为例,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制定新标准实现对学生母语学习更高质量的追求,确保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提升K—12年级学生听、说、读、写4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其一,听说能力方面,提升学生交流和应用语言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发展广泛且实用的口头交际能力和交往技能,能够从口头交流、视觉和媒体资源中整合信息,根据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演说,最终促进学生流利表达和公众演讲的能力。其二,阅读能力方面,《州共同核心标准》强调要按年级逐次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复杂度和理解文本的能力,在以往强调文学类作品的基础上加大了信息类文本阅读量的比例。例如,要求4年级学生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量达到50%,12年级达到70%,促进学生在信息化时代阅读素养和技能的提升。其三,写作能力方面,强调要提高学生使用不同文体写作的能力,尤其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写作。例如,4年级的议论文写作占30%,说明文占35%;12年级议论文则占40%,说明文占40%,因为这两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大有益处。[1]

另外,此次《数学核心标准》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提升K—12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明确列出了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8项指标:(1)理解问题和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2)熟练地进行数学抽象推理和数量推理的能力;(3)根据已有假设检验出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对判断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4)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5)选择适当的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6)使用准确的概念和推理进行交流和计算的能力;(7)掌握各种规律及合适的学习策略,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能力;(8)在反复论证推理中发现并总结普遍规律的能力。[2]

(三)强调政府主导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在奥巴马政府的“力争上游”刺激性财政机制下产生的结果。从长远看,奥巴马政府推出数目如此巨大的教育财政计划,目的就是以经济手段为引导,强化政府在教育质量改革中的作用。在实施策略上,联邦政府为刺激和鼓励各州及学区能够开展其所期望的质量改革,所以给这项诱人的教育拨款设置了严格的资格要求和评审程序,主要包括3项内容:(1)要求各州以州共同体形式联合制定和采用统一的国家标准;(2)支持各州向提升标准和高质量的评估转型;(3)支持各州开发和实施与统一标准相关的高质量评估[3]。新的财政刺激机制体现出更严格的“标准”与“绩效”要求,迫使各州在争取财政拨款的同时,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联邦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财政拨款的刺激下,很多州积极响应联邦政府的改革措施。从《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可知,截至目前,全美有45个州和3个特区已经完全采纳了《州共同核心标准》,仅有得克萨斯州、马萨诸塞州、明尼苏达州、阿拉斯加州、内布拉斯加州5个州还没有完全接纳新标准。此外,为了平衡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课程开发和管理上的关系,以及在实施国家统一标准的同时能充分考虑到地方课程的多元特色,联邦政府允许各州根据各自特点在每个学科里增加15%的标准,这也促使各州能够依据新标准尽快制定各自的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表示,联邦政府将专门拨出3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各州及地区开发基于新标准的评估系统。此举表明联邦政府会在新标准的评估体系和保障机制上持续发挥主导作用。

(四)依托社会力量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是在吸纳全美各地的教师、学生家长、学校行政人员、教育决策者、民间组织领袖等广泛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最终文本。首先,就新标准研制主体的性质而言,《州共同核心标准》由NGA和CCSSO两个组织联合发起,这两个组织都属于社会民间组织。其中,NGA始创于1908年,其成员包括美国50个州的州长,旨在通过有效的实践,寻找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革新性方法。CCSSO是一个全美范围内的无党派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提供与教育相关的领导力、支持力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在这两者的领导下,还专门成立了3个团队,分别是标准开发工作组、信息反馈组和确定委员会,成员囊括了相关领域的不同人群[4]。其次,新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尽量集思广益,广泛吸取一线教师、相关学者、研究者及各个智囊团的经验,采纳公众的反馈意见。除此之外,此次标准的研制借鉴了其他高质量课程标准研制机构的经验,并得到一些相关的民间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如华盛顿达成有限公司(Achieve,Inc)、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的加入与协助,美国教育进展评估(NAEP)、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学术评估测试(SAT)等评价或考试的官方指南也为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5]

三、作为系统工程的

《州共同核心标准》:趋势及展望

《州共同核心标准》的正式颁布,标志着美国“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又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按照美国教育委员会(ECS)的规定,这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至少要具备3个相互联系又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学生清楚而具体的期望;与标准相对应的学生学业表现与进步的测量及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结果的绩效问责[6]。从目前的情况看,颁布的新标准虽然已得到绝大多数州的积极回应与支持,但就以往标准的制定及推行情况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州共同核心标准》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推进。

(一)围绕《州共同核心标准》形成相关的标准体系

一般而言,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管理、评价、督导等方面都具有统领性的作用,仅有课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其他标准体系,如办学条件、教师质量、考试评价、领导管理等。从已公布的文本分析看,此次的《州共同核心标准》只涉及课程最本质的核心内容,描述了学生需要达到的程度,并没有围绕着课程标准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标准体系。正如《英语共同核心标准》导言所述:“标准确定了所有学生应该知道或掌握的内容,但没有明确教师如何去教”[7]。也就是说,该标准只是框架性的,并非操作性的。这就意味着今后还会围绕该项标准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标准体系,并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事实上,美国在这方面已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除了针对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规定外,还同时制定了教师的教学标准、教师专业进修标准和评价标准,这对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大有益处。

(二)依照《州共同核心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系统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倡导者希望通过统一标准的实施来深化教育质量改革的力度,尤其是在全国性、标准化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监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标准应有新的评估系统与之适应,能否依照《州共同核心标准》开发新一代的学业测评及评估系统是决定《州共同核心标准》能否成功推行的关键。依照新标准开发相应的监测评估系统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技术层面不仅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和队伍付诸实施,保障机制方面更需要有雄厚稳定的资金予以支持。正如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所言:“标准的制定相对来说并不太花钱,而测评工具的开发则是非常费钱的,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支持,这项工作就有可能陷入瘫痪。”从《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可知,建立各州“统一”的评估系统是新标准颁布后政府首先要关注的问题。目前联邦政府的“力争上游”计划已经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竞争性拨款用于赞助开发基于此次新标准的评估系统,并为此提出了4点要求:鼓励各州在评估系统的开发中进行更多的比较和借鉴;就评估系统的开发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建立评估系统的目的是要为有效的教与学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为上大学和就业作好准备[8]。截至目前,已经有两个由多州组成的评估联盟(“评估升学和就业准备情况的合作伙伴”和“更智慧平衡评估联盟”)在政府主导的评估系统开发竞标中胜出,新的评估系统能否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进展顺利,并于2014—2015学年正式启动,还是一个未知数。

(三)遵循《州共同核心标准》达成有效的“责任合同”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是在多方利益群体的博弈中研制开发的,能否遵循《州共同核心标准》为各个相关利益方提出的明确要求,并达成共同的“责任合同”,也是决定该标准成败的关键。此次标准完全是由民间力量发起和完成的,新标准颁布后,是否付诸实践自然由各州自行决定。如前所述,目前虽然已有绝大多数的州积极响应和支持新标准,但仍有得克萨斯、马萨诸塞等少数州还没有完全接受新标准。另外,根据各州签署的“备忘协议”的规定,新标准的制定实施将是由国家主导的领域。在联邦政府和各州的责权问题上,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在政策引导和相关的资金保障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NGA和CCSSO致力于长期的治理和推进,而最终的落实和实施主要还是基于各州各自的意愿及努力。“备忘协议”还规定,联邦政府要求接纳新标准的各州必须全方位实施新标准,但还是允许各州依照各自特色和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15%),各州的标准可以超越共同核心标准的内容[9]。鉴于美国教育的地方分治传统,如何通过此次全国统一的新标准加强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并在新课程范围内发挥地方课程的特色,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明确自己的责任及义务。此外,此次新标准所涉及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学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能否遵循《州共同核心标准》达成“责任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及其“边界”,以及保证参与的“有效性”,也是《州共同核心标准》在今后推行中需要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7]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r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 Science and Technical Subjects. 2010:8.

[2]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Mathematics. 2010:4—8.

[3]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ace to The Top Program 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www2.ed.gov/programs/racetothetop/executive—summary.pdf,2011—06—30.

[4] Who or What Entity Determines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EB/OL]. http://www.corestandards.org /frequently—asked—questions, 2010—06—16.

[5] CCSSO and the NGA Center.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EB/OL]. http://www.corestandards.org,2010—06—02.

[6]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2002). The Progress of Education Reform 1999—2001[EB/OL]. http://www.ecs.org/clearinghouse/16/50/1650.pdf.

[8] Will Common Assessments Be Developed? [EB/OL]. http://www.corestandards.org/frequently—asked—questions,2012—07—06.

[9] Forty—nine States and Territories Join Common Core Standards Initiative[EB/OL].http://www.corestandards org/ news, 2010—06—20.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 第4篇

1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理论来源及发展

1.1 常规简化设计的弊端

常规的设计方法是先把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隔离开来, 用支座代替基础, 求得上部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以及支座的反力, 但是这时候的前提是支座没有任何变形;接着把支座反力作用在基础上, 用材料力学方法求得地基反力, 认为地基反力是线形分布的, 从而得到基础的内力和变形;最后把地基反力作用在地基或桩上来设计桩数或者校核地基强度和变形。这种方法是一种简化的方法, 问题在于忽略了基础的变形和位移, 人为地把基础和上部结构分开计算, 这就隔绝了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 跟实际情况有出入。通过工程实践检验, 发现上部结构实际内力往往与常规设计理论值有很大差距, 底层梁柱和边跨梁柱尤为明显, 甚至出现共同作用下导致严重开裂。相反, 基础的内力则比常规设计理论值小得多。因此, 我们认为工程实践中应该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问题。

1.2 共同作用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 它是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及计算机计算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学科。在国内, 6 0年代初对共同作用问题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7 0年代才开始正式研究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 一直发展至今, 期间促成了几项基础规范, 并召开了多次大型专题会议, 巩固并发展了这门新兴的学科。1 9 8 5年董建国、路佳等对共同作用原理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中的应用作了首次的尝试, 开展了共同作用实践应用的先河。

1.3 共同作用的理论基础

地基模型 (即土的本构定律) 、本构关系是研究土体在受力状态下土体内应力-应变关系。除了本构关系理论作为基础外, 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模型是共同作用分析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地基反力的分布和基础的沉降, 而且影响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布。因此, 在共同作用分析中, 首先必须了解各种地基模型的适用条件, 选择地基模型必须符合比较接近所分析的场地的地基特性。

1.4 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

常规的设计方法与共同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目前已有的一些方法, 例如等效刚度法、子结构方法、波前法和分块求解法等, 其中以子结构法最有效。

Meyerhof的等效刚度法[5]:采用箱形基础来说明, 当上部结构为框架体系, 计算整体弯曲所产生的弯矩时, 应考虑上部结构与箱基的共同工作。箱基承受的整体弯矩M g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Mg为整体弯曲产生的弯矩;

EgIg为箱形基础刚度, 其中E g为箱形基础混凝土弹性模量;

Ig为按工字形截面计算的箱形基础惯性矩;

EBIB上部结构的总折算刚度。

该公式考虑到上部结构将承担部分整体弯矩, 但不能反映上部结构参与共同作用后, 柱荷载的重分布和底部柱子对基础的约束作用, 也未能反映上部结构刚度 (贡献) 的有限性和刚度滞后情况, 具有局限性。

子结构法[6]:现把结构内的结点自由度区分为内结点自由度和边界结点自由度, 根据结点位移和荷载关系列平衡方程得到矩阵, 通过刚度矩阵法, 对矩阵进行凝聚, 消去内结点的自由度。根据结构结点以及计算机的存贮量, 将整个结构分割为若干个子结构, 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各个子结构的刚度和荷载的凝聚, 最后实现整个结构刚度和荷载的凝聚。最终m个子结构的平衡方程为:

式中:为整个结构 (包括基础) 对基底接触面边界点的等效刚度矩阵和等效荷载列向量;

为相应的边界结点位移列向量;

为基底反力列向量。

2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机理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的核心是结构的整体分析, 研究结构整体的内力和变形。它的计算结构与将上部结构、基础、地基三者相互割裂的计算结果显然是不同的。由于结构荷载的作用, 地基将产生变形, 但地基的变形将受到基础的制约。基础的刚度不同, 其制约的程度也不同。基础随着地基的变形而变形, 但基础的变形同样受到上部结构的制约。上部结构的刚度不同, 其制约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共同作用分析法中, 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很多, 也比较复杂, 主要有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以及随施工进度产生的刚度变化、地基土的变形性质、荷载的大小与不均匀性、结构布置与特点等等。对于基础而言, 由于考虑了上部结构的贡献, 往往使其整体弯曲变形和内力减小, 而取得较为经济的效果。而对于上部结构而言, 由于考虑了因基础变形而引起的变形, 这种变形将使上部结构的产生次应力。在设计中考虑了这种次应力, 结构将更为安全。

地基土属于半无限体, 所以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通常都是三维空间的问题, 计算工作量非常大。另外, 地基土是三相体, 由于水的存在, 使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与钢、木和混凝土力学性质截然不同, 这就使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难度大大增加, 故分析是相当复杂的。为了方便起见, 可考虑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或基础与上不结构的共同作用简化为两维问题来进行共同作用分析。由于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它们的共同作用机理十分复杂的。为了便于分析, 使问题简化, 我们把整个基础视为一根梁, 上部结构视为平面框架。这样就简化为一个平面杆系结构, 它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和地基反力作用。用结构矩阵分析的方法求解各杆件单元内力。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编制的《箱形基础与平面框架共同工作程序》中的计算方法。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考虑增大底层梁的刚度, 可以起到拱的效应, 根据拱的传荷特点, 荷载向两边迁移, 两边荷载增大, 中间减小, 结果使变形平衡。考虑上部结构参与基础的共同工作后, 对基础的整体弯矩起着有利的调整作用。但上部结构对基础的弯矩影响程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边际效应, 一般第一、二层影响最大, 而到了第五层以后, 影响则相当小了。

上部结构对降低基础整体弯矩的作用大小, 与框架的节间数有关, 节间少, 作用小, 节间多则影响大。对一般建筑物来说, 框架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最大约20%[6]。如果上部为墙板结构, 则影响会很大。

3 结语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已经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发展趋于成熟, 我们应该根据其中的理论核心把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真正反映出外荷载作用下三者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内在联系, 进而达到安全、经济的设计目的。但由于传统算法的根深蒂固与共同作用理论的发展未完善性使得在实际中运用共同作用分析方法还存在困难。然而, 随着计算机与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场实测和实验研究广泛开展,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的分析方法将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所接受。

摘要: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设计中忽略了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 人为地把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隔离计算, 既不经济, 也不安全。本文主要探讨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情况, 提出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建国等注译,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宰金珉、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16-17.

[3]贺会军.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研究, 山西建筑, 2006 (1)

[4]周芬.地基——箱形基础——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试验与理论分析[D].湖南: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5.

[5]Meyerhof G G, Some Recent founda-tion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esign.1953: (31) :151~167.

《共同理想共同使命》说课稿 第5篇

《共同理想共同使命》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思想品德课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战略思想,感受到身边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学习,要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共同理想,增强使命感,共同描绘美好未来。

二、说学情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学生已经学过相关的历史知识,结合学生的社会实际生活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会比较容易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共同理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能力目标】

逐步具备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对待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重难点:

【重点】

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难点】

树立共同理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并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具。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步,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流沙河的配乐诗朗诵《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理想带给我们憧憬与希望,为我们描绘美好的未来。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十课《共同描绘美好未来》的第一框共同理想,共同使命。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情境导入,情境设置的作用是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从对情境的讨论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1)理想的分类

活动:谈一谈

教师:同学们,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理想和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今天请同学们打开心扉,一起畅谈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畅谈我们美好的未来。

学生畅所欲言:你的理想和愿望是什么?

同学们都谈了各自的理想,

教师组织学生对大家谈的理想归纳一下,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理想?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最后总结:人生的理想可分为自身理想、家庭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

请同学们看课文115页,看一看不同的理想的含义?

自身理想:是个人自身素质的理想,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所能达到的完善程度或最佳状态。

家庭理想:包括和睦的家庭关系、丰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职业理想是指合乎现代社会水平的、满意的职业岗位:包括工作的性质、内容、环境条件以及报酬和社会荣誉等等。

社会理想:是指人们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生态理想。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问答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想,发散学生思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活动:想一想

自身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对于社会理想,过去大概很少想过,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过去有很多人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社会理想也不同,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孔子和孙中山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

教师多媒体展示:

孔子画像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孙中山画像

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

学生看完之后教师提问: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理想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形式,呈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引起学生好奇和关注,进行内容的传授。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讨论,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活动二:说一说

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理想不同。那么,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愿望是什么呢?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

学生分享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进行总结: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教师提问:为什么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课上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从旁正确引导。

学生分享完观点,教师总结:

共同理想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共同理想是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巨大精神动力,有共同理想的鼓舞,全国人民才能凝聚到一起,形成强大合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有利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为上课做好准备,也提升了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

(3)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教师多媒体展示观点:

观点:有同学认为,共同理想是美好的,但对我们初中生来说,共同理想离我们比较远,我们能力有限,现在更重要的还是考虑如何实现个人理想。这种看法对吗?

观点:当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

学生前后桌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完后发表观点。

教师总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由这个关系决定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就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而言,社会理想还应占主导地位,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一致,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只有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倡导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才会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先展示观点,学生根据观点进行讨论,有利于启发和发散学生思维,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学生个人,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进行讨论,有利于他们学以致用。)

2.惠及亿万人民的小康蓝图

(1)实现共同理想的三步走战略

活动:资料展示

教师多媒体展示资料:三步走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教师讲解: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分成三步走,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二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形式,呈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引起学生好奇和关注,进行内容的传授。学生结合资料和问题进行讨论,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现阶段小康的特点

活动:资料展示

多媒体展示资料

按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人均GDP在785美元以下者为低收入国家,785~312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3126~965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65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我国人均GDP为854美元,西部地区只有525美元。我国目前还有近3000万农村人口没有脱贫,其中,80%左右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城镇也有将近万人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

教师提问:根据以上数字,你怎样认识我国到20世纪末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形式,呈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最后结合学生讨论,学生的认识会更深刻,情感会得到升华。)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活动:资料

多媒体展示资料

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版,第528页)他指出:“21世纪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建党1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版,第542―543页)

教师讲解:我们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二步,但是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进一步对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进行完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形式,呈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结合资料进行讲解,既不枯燥,也不乏味。)

环节三:巩固提高

师生一起进行沙河的配乐诗朗诵《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设计意图:与导入环节前后呼应,学生学习完本课知识,再朗读配乐的《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的感情油然而生。)

环节四:布置作业

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生课后通过新闻、报纸或网络查阅资料,学习一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包括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不仅有助于学生继续关注本课知识,继续关注我国的国情,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更有利于学生查阅、搜集资料能力的锻炼。)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直观、简洁、突出重点,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共同理想 共同使命

1.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桩土共同作用下的复合地基基础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地基基础,桩土共同作用,复合地基,设计

荷载作用下单桩在土中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 然而, 由于承台、桩和土的共同作用, 群桩受荷时的工作性能远比单桩更为复杂, 群桩施工引起的地基应力状态的变化, 土的结构的扰动和密度的变化, 桩端持力层地基土的性质, 桩距的大小和桩的深度, 承台刚度、底面积和长宽比, 荷载的大小与荷载作用时间的长短等都影响到群桩的工作性质。目前, 就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理论分析桩土共同作用下复合基础的问题还十分困难, 因此,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便于应用, 在分析桩土共同作用问题时有必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 抓住主要因素, 以达到简化分析方法的目的。

1 桩土共同作用下复合基础沉降计算

桩土共同作用下复合基础 (以下称复合基础) 整体可看成为一个实体基础, 在上部荷载P作用下, 当荷载P小于桩所能承担的荷载Pu时, 经过一段时间基础沉降稳定后, 桩产生的变形是ε1, 地基土产生的变形由两部分组成, 地基土在上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ε2和在荷载长期作用下随时间而增长的变形ε3, ε3的产生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桩间土受到扰动和饱和软土中沉入密集桩引起超孔压和土体重塑上涌, 随着时间的推移, 桩间土逐渐固结下沉。

桩间土在荷载作用下土的应变ε2为:undefined

式中:σ2——荷载作用下土应力;

E2——土的弹性模量。

根据变形协调条件有:ε1=ε2+ε3 (2)

将式 (1) 代入式 (2) 可求出土应力:σ2= (ε1-ε3) E2 (3)

如果ε3≥ε1, 则σ2≤0, 这表示承台底土不受力, 所有上部荷载均由桩承担。对于普通桩基础, 常用桩达到设计荷载时, 混凝土中的应变为ε1=3.5×10-4左右, 这一般远小于ε3。因此可以认为, 当P

静载荷试验的桩P-S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看出, 当荷载P小于桩的所能承担的荷载Pu时, 沉降曲线比较平缓, 此时对于复合基础, 上部荷载由桩承担, 忽略桩本身的变形后, 基础产生的沉降实际是由桩端平面以下地基土的整体压缩变形S1所引起, 桩端平面下土的变形近似为弹性变形, 承台下土不承受荷载。当P>Pu时, 沉降曲线突然变陡, 此时荷载P增加很少, 而桩的沉降S却急剧增加, 这也可近似地认为, 桩刺入土中而桩所能承担的荷载维持不变, 对于复合基础, 剩下的荷载P-Pu将由承台下天然地基承担, 基础产生的增量沉降实际是承台下天然地基土的整体压缩变形S2所引起, 因此, 复合基础的最终沉降S为S1与S2之和, 即:S=S1+S2 (4)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是按弹性理论从单桩出发考虑群桩作用的沉降计算方法,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以下简称地基规范) 中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分两项基本原则设计。但是, 该方法值得商榷:根据该方法, 桩顶附加荷载取值是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Rk, 采用的是极限荷载, 非荷载长期效应组合荷载, 而承台底面附加荷载采用的是长期荷载, 而地基规范中6.4.2条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在能否使用于桩顶荷载为极限荷载条件下也值得怀疑。根据地基规范方法计算沉降时, 桩分担的荷载较多, 而承台底面天然地基分担的荷载较小, 由于在荷载作用下桩的P-S曲线远比天然地基P-S曲线平缓, 因此, 当上部结构总荷载在桩与天然地基间进行分配时, 如果当桩承担荷载较多, 则相应天然地基承担荷载就会较少, 这造成按地基规范方法计算的总沉降值偏小, 对于多层建筑, 由于其总荷载较小, 天然地基所承担荷载增减变化对总的沉降值量影响不大, 但对于高于8层的建筑物, 因为其总荷载较大, 天然地基所承担荷载增减变化则对总的沉降值影响就会很大, 此时若按地基规范中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方法计算的沉降值会偏小, 也偏于不安全。

为了解决该问题, 本文在地基规范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基础沉降计算的一种新方法。按常规桩基设计时桩受荷载达到桩的承载力后, 桩下土进入塑性状态, 此时桩所受荷载不再增加;对于复合基础桩, 实际所受荷载要大于按常规桩基设计值时桩所受荷载。本方法假定, 复合基础中桩所受荷载在达到桩设计承载力 (该值为常规桩基中桩的设计承载力) 后, 桩所承受荷载不再增加, 复合基础桩所受荷载即为按常规桩基设计时桩所受荷载, 上部结构中超出桩承载力的部分荷载将由复合基础中的天然地基来承担。

在常规桩基中, 当桩达到设计承载力时:

nRd=Fd+Gd (5)

式中Rd——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n——常规桩基桩数量;

Fd——作用于桩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

Gd——桩基承台与承台上土的自重设计值。

与桩达到设计承载力相对应有

nQ=F-σcAc (6)

式中Q——常规桩基对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值组合下的单桩平均附加荷载;

F——荷载效应准永久值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的总附加荷载;

σc——承台底面处地基土自重应力。

根据式 (5) 和式 (6) , 可求得:

undefined

复合地基中承台底面所受的附加荷载为

undefined

式中k——复合地基桩数量;

P——荷载效应准永久值组合下由承台承担的附加荷载。

由式 (8) 可以看出, 当复合地基中桩布置数量为零时, 承台底面所受的附加荷载即为天然地基所受的附加荷载;当复合地基中桩布置数量同常规桩基桩数量时, 承台底面所受的附加荷载为零, 复合地基即为常规桩基。复合基础沉降应由两部分叠加组成:一部分是在桩顶附加荷载为Q的k根桩作用下产生的沉降Ssp, 按地基规范中6.4.2条计算;另一部分沉降是承台底面荷载为p作用下产生的沉降Ss, 基础中点沉降为:S=Ss+Ssp (9)

复合基础设计的其他要求仍要满足地基规范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要求。

2 桩土共同作用下复合基础设计实例

某住宅小区一幢高层住宅, 层数为12层, 采用剪力墙结构。根据分析计算, 上部结构产生的作用在承台底面处的荷载长期效应组合值F=84076kN, 上部结构产生的竖向荷载设计值Fd+Gd=105096kN。

由地质报告提供的该建筑物场地土层分布规律和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该场地地下水位位于自然地面下0.6m。根据该地质情况, 在分析比较各种因素后, 基础设计采用截面为300mm×300mm预制方桩基础, 桩顶位于22层土, 桩尖进入52层土约4m, 桩长22m, 最后设计桩位布置与基础平面见图2, 桩数为132根, 承台底面位于自然地面下1.80m, 承台底面积为321m2。

经计算, 按该方案设计后,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

Rd=604kN

承台底面处地基土的自重应力为

σc=0.60×18.80+1.2×8.80=21.840kPa

则对应于荷载长期效应组合时的单桩平均附加荷载, 由式 (7) 求得Q=443kN, 利用地基规范中6.4.2条求得桩下地基沉降为Ssp=75mm由式 (8) 求得承台底面承担的附加荷载为P=18601kN利用地基规范中4.3.1条求得承台下天然地基沉降为Ss=115mm, 基础最终沉降为:

S=Ss+Ssp=190mm

本建筑若按照常规桩基计算, 需要用桩174根, 按规范计算求得的基础沉降量为87mm。

同样按本方案桩数布置桩基础, 以地基规范11.6条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方法计算, 此时求得的基础沉降量为135mm, 沉降量要小于按照本方法计算的结果。

3 结语

《共同基础》 第7篇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人和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论坛上, 向250多家出席论坛的内地及香港企业代表致欢迎辞, 指出香港和内地分别在融资平台与专业服务、技术与成本方面各具优势。

此次高峰论坛由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贸易处共同主办, 吸引了来自内地多个省份逾150位企业代表出席。此外, 来自香港建筑相关行业的企业以及银行、会计师、律师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代表也积极参与了论坛。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 香港在内地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是内地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重要基地。这位负责人说:“香港拥有稳健的金融系统和丰富的国际市场推广经验, 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有利平台, 其重要性在未来将更为明显。”

《共同基础》 第8篇

1 工程实例概述

该工程为西安市长安一中高层住宅楼, 为现浇混凝土纯剪力墙结构, 地上17层, 层高3米, 上面高出楼面两层为电梯间及楼梯间, 分别为4.5米和3.3米, 采用纯剪力墙结构, 地下半地下室一层, 层高3.6米。现浇混凝土楼板板厚150mm, 主筋采用HRB335级钢, 剪力墙地上部分厚200mm, 地下剪力墙厚250mm, 地下一层和地上1-5层混凝土采用C40强度等级, 地上6-10层混凝土采用C35强度等级, 地上11-17层及电梯间和楼梯间混凝土采用C30强度等级。基础型式采用桩——筏联合基础, 筏板厚500mm, 基础梁800mm×400mm, 桩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 桩长30米, 桩径为600mm, 桩端持力层应落于粉质粘土层上, 基础部分均采用混凝土C35。

2 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定

(1) 土介质为线弹性水平成层半空间;

(2) 每一层土为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层, 土介质的特性在每一层内相同, 但可随不同土层而变, 最下面的土层覆盖在刚性基岩上;

(3) 桩是完全弹性的, 竖直埋入土中, 它与周围土是完全接触的;

(4) 地震时, 结构物与地基土始终联系在一起, 地基土是稳定的。对于结构基础在地基上的脱开、地基土的抬起, 地基土本身由于松散颗粒的压实与液化而产生的失稳和沉陷等复杂问题, 需要专门去研究, 在此不做考虑, 此外, 相邻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在本文中也未涉及;

(5) 对于结构部分, 只考虑其侧向位移, 认为竖向位移为零;

(6)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模拟采用了整体模型, 即不直接在模型中生成代表钢筋的单元, 而是通过对构件的刚度进行修正, 从而在整体上模拟钢筋的作用。由于本文的目的是试图从整体上分析上部机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规律, 因而, 钢筋的整体模型也是一种适合的简化办法;

(7) 不考虑风荷载的作用, 以地震作用为主要控制作用。

3 有限元模型的单元选取

本文中采用框架单元来模拟梁和桩基;楼板和剪力墙均采用薄壳单元, 筏板采用中厚壳单元;用体单元来模拟土单元。

4 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和没考虑共同作用的SAP2000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4.1 自振周期的比较

考虑相互作用后的周期均比不考虑相互作用时的增长, 以基本周期增长最小, 以后依次增大。究其原因, 是因为考虑相互作用后, 就打破了建筑物底部刚性的假定, 尽管其下部受到地基土的约束, 但毕竟还能作相对运动, 相当于柔度增大, 刚度减小, 所以其周期必然增大。

4.2 两种结构水平位移及位移角比较

将El Centro地震波和Taft地震波分别输入进行地震时程分析。计算中用到的结构阻尼比, 我们取ξ=0.05, 它是对应结构基本振型的阻尼比。通过前面动力放大系数公式的计算, 动力放大倍数β=1.30。

在两种地震作用下分别考虑相互作用后, 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与不考虑相互作用时的位移相比, 其值都增大了。在El Centro波作用下, 上部结构水平方向的最大绝对位移增大了25%左右;在Taft地震波作用下水平方向的最大绝对位移增大了大约30%。究其原因, 解除了底部的固定端, 地基基础部分也同上部结构一起做水平运动, 使得原固定端部位产生侧移的同时还产生了转动, 该转动由下至上被各楼层逐步放大并积累, 导致了结构顶点水平位移的增大。

4.3 两种结构的内力分析及其比较

上部结构的内力产生了变化, 层间剪力减小4.5%-15.5%, 但部分截面处剪力有所增大, 弯矩减少了14%-17.5%, 说明了整个结构的内力已经发生了重分布现象, 由此可见, 共同作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4.4 考虑共同作用后桩顶反力的分布

从图4中可以看出, 取了三排平行于Y轴的桩, 一排X=4500的桩, 一排取中轴线的桩 (X=17700) , 还有一排介于二者之间的桩 (X=9900) 。本例的计算结果显示, 在上部结构为20层时, 桩顶反力分布呈角桩最大、边桩次之、内部桩最小的“倒盆形”分布。在有上部结构作用的地方 (如剪力墙等) , 桩顶反力值相对较大, 这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角桩的轴力最大为3.12MN, 而本工程中单桩的极限承载力为3.45MN, 这说明各桩还未达到单桩的极限承载能力, 还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5 结语

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 常规分析方法未考虑地基基础对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 这是目前高层建筑设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节的计算结果表明, 考虑上部结构、桩筏基础与地基之间的共同作用, 会使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增大, 且随着楼层的增加, 增大的越多。上部结构的内力也产生了变化, 层间剪力减小4.5%-15.5%, 但部分截面处剪力有所增大, 弯矩减少了14%-17.5%, 说明了上部结构的内力已经发生了重分布现象, 实际设计中应予以考虑。本例的计算结果显示, 在上部结构为20层时, 桩顶反力分布呈角桩最大、边桩次之、内部桩最小的“倒盆形”分布。在有上部结构作用的地方 (如剪力墙等) , 桩顶反力值相对较大, 这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摘要:近年来, 随着高层建筑结构的迅猛发展, 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已逐渐成为结构工程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往的很多考虑共同作用的研究都是以框架结构为主、地基土为软土的情况来分析的, 而对于上部结构为纯剪力墙、地基土为黄土的研究文献, 目前还不多见。因此, 以实际工程为例, 针对考虑共同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剪力墙结构和基础地基的实际情况, 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 建立了合理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 研究了考虑剪力墙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土共同作用对上部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关键词:共同作用,桩筏基础,地基模型,SAP2000

参考文献

[1]孙家乐, 张镭.从高层建筑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研讨连续基础简化计算[C].第四届土力学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董建国, 赵锡宏.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共同基础》 第9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世界各国已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1,2]。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用地紧张、住房困难、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商业竞争激烈, 这些问题促进了近代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 缓减了上述问题。

常规的设计方法是将上部结构、地基基础采用结构力学的方法, 将整个平衡体系分开成三个独立的部分, 从计算结果来看, 这种方法总体上偏于保守, 与建筑物实际受力情况脱节。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地基基础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 共同作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

1 共同作用的研究现状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 可以追朔到上世纪50年代。梅耶霍夫 (G.G.Meyerhof) [4]博士于1953年提出了估算框架结构等效刚度的公式 (楼层等代刚度近似计算公式) 来考虑共同作用, 此公式根据上部结构中任一点附近构件的变形协调关系所确立。岑米斯基 (S.Chamecki) [5]和格罗斯霍夫 (H.Grosshof) [6]相继研究了单独基础上多层多跨框架结构的共同作用。跨入60年代, 萨玛 (H.Sommer) [7]提出了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计算接触应力、弯矩和基础沉降的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方法的出现, 共同作用研究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梁、板简化为弹性地基上梁板的计算, 而是向整个结构体系的共同作用分析发展。张佑启和申凯维茨 (Y.K.Cheung and O.C.Zein Kciwicz) 于1965年应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 同时, 普齐米尼斯基 (J.S.Przimieniecki) 提出分析上部结构的子结构法, 为共同作用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另一发展方向并为哈达丁 (M.J.Haddadin) [8]首次利用子结构法研究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打下基础。1972年在美国利哈伊举行的高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的会议上, 克里斯琴 (J.T.Chrestian) 阐述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问题, 引起广泛的关注。海恩和李 (S.J.Hain and L.K.Lee) 用子结构法和有限元法分析了Winkler地基和半空间地基上的空间框架结构-筏板-土的共同作用。1977年, 在印度召开第一次“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国际会议, 论文集中反映该课题在当时的最新水平。此后, 共同作用课题几乎涉及到所有工程问题, 引起广泛关注。例如:第十、十一届 (1981年、1985年) 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和第三、四、五届 (1979年、1982年、1985年) 国际土质力学的数值方法会议均有一个“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专组进行讨论。H.G Poulos利用R.D.Mindin公式, 提出桩土与上部结构共同做那个的的弹性理论法, 并在第十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上作了土和结构物共同作用的总报告, 详述了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发展前景。1987年在巴黎召开“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国际会议”。至此, 共同作用开始成为了国际性研究课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共同作用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又有了深入的发展。1991年, Bilotta.E., Caputo.V, Viggiani.C.进一步论述了桩筏基础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分析的理论, 提出在筏-桩-土体系性状分析中必须考虑土承担荷载, 并考虑桩的非线性工作性状, 来减少桩的数量。1991年, Thaher.M、Jessberger.H.L.进行了桩筏基础行为的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应用桩筏基础的优点在于桩可以将荷载传递到深部和坚硬的土层中、筏板承担一定比例的荷载;这种结合减小了沉降及可能的倾斜, 通过离心机模型试验模拟原位边界条件。1993年, Poulos.H.G.和Harry.Ca于1993年对膨胀或固结土中的桩筏基础进行了研究, 提出适当地设置少量的桩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于筏板承载力满足而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的问题;1994年, Poulos.H.Ca提出了桩筏共同作用的近似数值分析方法;1995年, Randolph.M.F.和Clancy.P发展了一种杂交法, 提出了桩筏基础的简化设计方法;1998年, Horikoshi.K和Randolph.M.F.进一步又提出桩筏基础的最优设计方法;2000年, Xu.K.J.和Poulos.H.G.较详细地论述桩和桩群的广义塑性分析;2001年, Kim.K.N、Lee.S.H.等对如何减小桩筏基础差异沉降的问题进行了最优化桩基布置的研究分析, 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9]。

我国于上世纪60年代初也有学者对共同作用问题做过一些研究工作, 70年代, 我国高层建筑逐渐兴起, 促使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研究加速开展。1981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学术交流会”, 检阅了我国当时在该课题的研究水平。上海同济大学张问清课题组提出扩大子结构计算高层结构刚度, 北京张国霞课题组, 北京工业大学叶于政课题组相继对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做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1993年召开了第一届结构与介质相互作用学术会议, 使共同作用课题不但在岩土工程中得到发展, 而且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10,11,12]。

1983年宰金珉[13]等对空间剪力墙结构和具有双线性变形性质的层状横向各向同性的地基, 分别采用双重扩大子结构有限元分析及弹性半空间分析, 给出了高层空间剪力墙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和程序。1985年董建国、路佳等结共同作用原理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中的应用作了首次尝试[14]。1987年同济大学费勤发等将弹性理论解与分层总和法结合起来, 即用分层总和法形成地基柔度矩阵, 以考虑成层土的情况, 使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 弹性理论法到目前己比较成熟, 在桩与土共同作用分析中应用较多, 其主要缺点是不考虑土的非线性。1989年杨敏对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 并重点分析了筏板厚度的合理化问题, 认为目前筏基的设计越来越厚, 实无必要, 并提出了可行的方法。1993年宰金民、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较系统完善得论述了高层建筑基础分析设计方法, 收集了大量高层设计资料。1997年董建国、赵锡宏著的《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一共同作用理论与实践》, 针对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特点,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高层建筑一基础 (箱 (筏) 基础与桩箱 (筏) 基础) 一地基共同作用的地基模型、分析方法与设计理论, 总结了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工作机理和设计建议。2003年葛忻声、龚晓南等通过建立框架结构、基础与地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分析了地基的应力场和位移场, 得到了一些有益的规律: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的影响是有限的;基底土压力分布呈马鞍形, 上部结构层数高刚度大时, 马鞍形越明显;角桩桩顶反力大于边桩, 边桩大于中桩;筏板下基桩侧摩阻力上小下大, 桩土分别承担85%和15%的上部荷载。

2 共同作用的地基模型及其优缺点

地基模型亦称土的本构关系, 是研究土体在受力状态下土体内应力-应变关系的, 广义地说, 它是应力、应变、应变率、应力水平、应力历史、应力路径、加载率、时间及温度等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土体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组成的三相体, 三相物质的密度、质量、形成历史、成因类型等的不同都使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因此天然地基土有极其复杂的弹、粘、塑性性质和各向异性。这种复杂的性质受到应力历史、应力路径、地下水、地基不均匀性及加载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分析上的较大困难。因此, 在共同作用分析中选择接近场地地基特性的地基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 有代表性的地基模型有线弹性地基模型、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弹塑性地基模型、粘弹性地基模型、粘塑性地基模型、准弹性地基模型、内时地基模型和其他的地基模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即线弹性模型、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

2.1 土的线弹性模型

(1) Winkler地基模型:捷克工程师Winkler[15]于1867年提出此地基模型, 其基本假定是P (x, y) =KS (x, y) (K为地基基床系数 (k N/m3) , 可由野外荷载试验确定;S为该点的地基位移或沉降 (m) ;P为基础底面某点的压力强度 (k Pa) 。该模型忽略了土体抗剪切能力, 无法考虑地基对应力和变形的扩散作用, 地基的变形只在局部的基础范围内。比较适合以下几种特殊地基:基底下塑性相对较大的地基;抗剪强度很低的半液态土 (如淤泥, 软粘土等) 地基;薄压缩层地基。

(2) 弹性半无限体地基模型:弹性半无限体地基模型[16]是把地基假设为均匀、各向同性、弹性的半无限体。土体的本构关系为:{σ}=[D]{ε} ({σ}, {ε}分别为应力和应变列向量, [D]为弹性矩阵) 。当集中荷载P作用于弹性半无限体表面上时, 根据Boussinesq公式可得到地表面上与荷载作用点距离为r的点的竖向位移为:w=P (1-μ2) / (πEr) , (E为土的变形模量, μ为土的泊松比) 。弹性半无限体地基模型考虑了压力的扩散作用, 能表征土体位移的续性, 这无疑比Winkler地基模型合理些, 因而该模型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该模型没有反映地基上的分层特性或非匀质特性, 计算所得的沉降变形和地基沉降范围往往比现场观测大。

(3) 双参数地基模型和三参数地基模型[16]:双参数地基模型系指改变两个弹性常数所得到的改进模型。此类模型有两种改进方法:第一种是在独立弹簧之间引入力学的相互作用以消除其不连续性 (如费洛年柯-鲍罗基契模型凭借承受常拉力T的薄膜将Winkler地基模型中彼此独立的弹簧连接起来, 从而获得连续性;巴斯捷纳克模型假设各弹簧间存在着剪切的相互作用, 通过一层只能产生横向剪切变形却不可压缩的剪切层将各独立的弹簧连接起来实现剪力的传递) ;第二种是对弹性半无限体模型引入简化位移和应力分布的某种假设, 使得其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 又具备Winkler地基模型形式上简单、数学上易于处理的优点 (如符拉索夫模型是假设沉降位移沿深度z按某种规律y (z) 变化得到) 。三参数地基模型系指需要改变三个弹性参数所得到的模型, 方法为在Winkler地基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考虑基础底面几何尺寸效应的因素, 以描述基础范围以外的土体对基床刚度和接触压力分布性质的影响 (如利夫金模型引入无量纲量来描述基础范围以外的土体对地基刚度和接触压力分布形式的影响) 。

(4) 层状横向各向同性弹性半无限体地基模型:此类模型认为地基是成层沉积而成, 呈层状分布, 在各层内土的性质比较均匀, 而各层之间差别较大。它利用有限层法来建立这种横向各向同性 (或层状各项异性) 弹性半无限体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边界条件和支承条件, 利用位移为深度的拉格朗日插值公式及二次函数求出分项刚度[17]。当地基土呈明显的层状分布, 各层之间性质差异较大时, 应考虑层状半空间模型或有限压缩层模型, 特别是对超固结土, 各向异性明显时, 层状横向各向同性半空间模型是最好的选择。但它仍属于线弹性地基模型, 不能考虑土层的非线性特性。

(5) 有限压缩 (分层) 地基模型:该模型是利用我国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计算地基变形的分层总和法公式:

其中:n:土层的分层数;

P0:基底处附加压力;

Esi: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

基底至第i、i-1层土底面距离;

ai、ai-1:基底计算点至至第i、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分层地基模型[18]考虑了土层的沿深度的变化, 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基土扩散应力和变形的能力, 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分层地基模型的缺陷在于其未能考虑土的非线性和过大的地基反力会引起地基土的塑性变形, 因此需要通过沉降计算经验系数进行修正。

2.2 土的非线弹性模型

在荷载作用下, 土体可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压硬性与剪胀性、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与硬化或软化特性、弹塑性耦合作用、应力-应变关系与应力路径、应力水平、时间的相关性等等[19]。故需要能反映土介质的非线性、弹塑性的力学性质的模型, 如:Ducan-Chang非线性模型、非线性K-G模型、理想弹塑性模型、剑桥模型、Lade-Duncan弹塑性模型等等。这类模型能够反映土的非线性性质, 同时与弹塑性模型相比具有简便、清晰的优点, 故被广泛使用。

2.3 土的弹塑性模型

由于非线性理论没有涉及卸载过程、应力路径, 也未考虑应力软化过程和应变软化过程。要处理这些因素, 则要借用塑性理论, 从而建立了多种弹塑性模型。如:Mohr-Coulomb模型、Cambridge模型、修正Cambridge模型、Lade-Duncan模型、黄文熙模型、Row模型、上海土弹塑性地基模型。

综上所述, 对于共同作用来说, 弹塑性模型比较精确, 但模型过于复杂, 而线弹性模型过于简单, 不能反映地基土实际存在的非线性性质。综合考虑, 在共同作用分析中弹塑性模型和分层地基模型使用较多。

3 共同作用的计算理论分类

经过近70年的不断科研探索, 广大科研工作者已经对共同作用的计算理论逐渐形成了一些理论体系。对以往计算理论进行总结可分为以下三类:

(1) 按照反应分析类型可分为频域法、时域法以及时频混合法三种[20]。频域法是将荷载展开成简谐分量项, 计算结构对每个分量的反应, 最后叠加各简谐反应获得结构的总反应, 一般只适合于求解线性问题。时域法是将荷载作为时间的函数建立动力平衡方程, 计算结构在各个时间段的反应, 应用迭加原理得到整体结构的总反应, 其采用模态缘合方法求解时适于解决线性问题、采用逐步积分方法求解时可以解决非线性何题。

(2) 按结构建模方式可分为整体分析法和子结构法两种。整体分析法将结构连同部分地基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进行动力分析, 合理地考虑结构和地基非线性性质、结构与地基间的滑移等因素的影响,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整个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进行建模并加以求解, 本方法有利于考虑地基的不规则性、非线性, 并进行时域分析。子结构分析方法把系统分成结构和无限地基两部分进行考虑 (这里的结构指广义结构, 包括实际结构及其附近有时存在的部分不规则地基部分) , 先计算无限地基与结构相接触边界的阻抗和散射特性, 然后把这些特性作为结构部分的边界条件, 通过二者接触界面上的力和位移连续条件加到结构部分的动力分析中去。

(3) 按求解方法可分为解析方法、数值方法、数值-解析结合法以及集中参数法四种。

另外整个方法可以按照结构建模方式的不同分为有限元法, 边界元法、有限元/边界元藕合方法, 有限元/无限元藕合方法等。

4 发展与展望

目前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非线性数值分析用于实际工程中的很少, 尚处于研究阶段且静力分析居多, 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动力荷载作用下的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数值分析, 应着重对非线性随机振动理论、非线性地基理论、时域方法及耦合方法的研究。由于结构物地震反应分析中地震作用的强度、频谱特性、作用的时间均具有随机性, 所以非线性随机振动理论更适合分析动力共同作用, 另外用频域法求解地震作用的频谱更精确。

(2) 由于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各自的刚度对其他二者比例关系的变化, 对三者承担的力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一种合理的方法确定三者的刚度比显得尤为重要。

(3) 对于数值模拟的关键是计算模型的选取和参数设置。最好是通过实测数据或试验进行参数的选取, 大量的数据研究和有目的地辅以适量的试验才是研究共同作用的最佳途径。

摘要:本文对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各种地基本构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探讨了共同作用地基非线性的研究, 并对计算理论作了概述。

《共同基础》 第10篇

突出“三个群体”打造党建主体

在加强报业党建工作中, 北大荒日报社突出抓领导班子、全体党员、共青团员“三个群体”的建设, 使他们成为推动报业党建工作的主体力量。

1.强班子, 明立场

宣传思想工作要强起来, 首先领导干部要强起来, 班子要强起来。北大荒日报社党组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强化党建工作的“总开关”紧紧抓在手上。一是重视学习, 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形成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二是重视实践, 坚持走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准确掌握基层情况和全局动态, 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三是重视创新, 以知识的及时更新和理论素质的持续提升, 提高领导班子成员驾驭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从而确保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报社各项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

2.强队伍, 重文化

为了把党员队伍打造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尖兵, 北大荒日报社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实施扁平化管理, 由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兼任各党支部书记。北大荒日报社目前共有66名党员, 下设3个党支部, 这3个支部的书记均由副总编辑兼任。这样安排, 确保了报社党组的精神“一竿子插到底”, 有效提升了党员队伍的执行力。二是用先进的报社文化统一党员的思想, 大大提升了党员队伍的凝聚力。经过总结提炼, 北大荒日报社确定了社魂、社风和团队理念。入脑入心的报社文化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三是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党员积极参与上级党委组织开展的各项评优活动, 另一方面报社每年“七一”前都要评选出一批优秀党员和先进党组织, 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3.强青年, 向未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近年来, 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 北大荒日报社先后整合了北大荒文学社和北大荒信息港, 形成了《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杂志和《北大荒网》三媒联动的全媒体运营格局。与此同时, 大批研究生、本科生加盟报社, 使报社拥有50位40周岁以下员工, 约占全体员工的一半。如何使这个学历高、有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在报社超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 报社党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 坚持以党建带团建, 把过去的团支部升格为团总支, 下设3个团支部, 配一名团总支书记、两名团总支副书记。在团总支的旗帜下, 广大青年人找到了家的感觉, 增强了在报社这个大舞台上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信心。

以领导班子为核心, 以党员队伍为骨干, 以广大青年为新生力量, 北大荒日报社在攻坚克难、创新发展中形成的“白加黑”、“五加二”和“豁出去”精神已经成为黑龙江垦区党建工作的品牌, 报社不仅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还被评为总局党委基层党建示范点。

依托“三个载体”凝聚政治共识

为有效凝聚全体员工特别是党员、团员青年的政治共识, 北大荒日报社重点依托每日例会、党课学习、团课学习“三个载体”, 加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使全社同仁对党更加了解、更加热爱、更加忠诚, 从而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斗志。

1.坚持召开每日例会

2008年8月起, 北大荒日报社将过去每天只有少数领导、编委、编辑参加的编前会变成每日例会, 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和非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必须参加。在会上, 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对中央、省委和总局党委的最新精神都进行了及时传达, 使大家, 特别是全体党员切实做到了紧跟党委的节拍, 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牢牢把握正确的办报方向。

2.建立党课学习制度

以党支部为单位, 每个月确定一个主题, 举办一次党课学习活动, 而且在每日例会上, 各党支部书记还要分别汇报党课学习的情况, 由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进行点评。如果说每日例会是“精神快餐”, 那么每个月一次的党课学习则是报社的“党建大餐”。参加党课学习的不仅有党员、预备党员, 还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学习内容力避空谈, 都是实打实。坚持不懈的学习, 使报社同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信念坚定, 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始终与上级党委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 确保不跑调、不错位、无纰漏。

3.建立团课学习制度

团课学习活动以团支部为单位, 考虑到青年人的特点, 做到了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既有政治学习、业务学习, 也有以“你我他携起手, 共建和谐报社”、“让青春在建功立业中闪光”等为主题的讨论、演讲活动, 还有“五四红歌赛”、“握紧接力棒, 铸就无悔人生”青年记者征文等系列主题活动, 使广大青年人对党的事业, 对报社发展, 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加深刻理性的认识。

经过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个载体”已经成为北大荒日报社创新党建工作, 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它对报社的科学发展、超越发展、创新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使报社实现了党委满意、事业发展、员工得实惠的目标。

强化“三个结合”夯实圆梦基础

为了使党的建设更加贴近每一位党员的实际和报社的发展, 北大荒日报社努力使党建工作与“百年报社梦”、“北大荒梦”和“中国梦”教育紧密结合, 进一步夯实了报社员工的圆梦基础。

1.结合“百年报社梦”教育, 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北大荒日报社已经成立56年, 半个多世纪以来, 她忠实地反映了北大荒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史,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她的办报方向与时俱进, 通过深入一线采访、策划专题报道、组织系列评论等手段, 推出了大批精品作品和版面, 深度挖掘并全景呈现了黑龙江垦区家庭农场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城镇化推进等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情况, 在北大荒5.6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形成了任何其他媒体都无法替代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报社新一届党组、领导班子组成以来, 一直做着跨越发展、超越发展的梦。2010年, 我们就提出了建设“百年报社”的构想, 期待着不断拓宽成长的空间, 延伸发展的触角, 到成立100年时能有自己的智能化报业大厦, 形成成熟稳定的增收模式, 让员工体面地工作, 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报社党组引导大家把“个人梦”和“百年报社梦”结合起来, 并告诉同志们实现“中国梦”和“北大荒梦”的伟大实践, 为“百年报社梦”化为现实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进而为报社员工实现“个人梦”奠定了基础。

2.结合“北大荒梦”教育, 增强党建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从2013年初开始, 黑龙江垦区以北大荒历史、愿景和情感“三项教育”为载体, 如火如荼地启动了“北大荒梦”教育活动。

“北大荒梦”是三代北大荒人共同的梦想。第一代北大荒人的梦想就是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第二代北大荒人的梦想就是享受城市的文明,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 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第三代北大荒人的梦想是打造“百年垦区”, 建成国际化超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黑龙江垦区的主流媒体, 我们在“三项教育”活动中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首先在报社全体员工中搞好“三项教育”, 让我们的员工, 尤其是编采人员对垦情更加了解, 对垦区更加热爱;二是创新报道形式, 宣传好“三项教育”, 传播推动“北大荒梦”加快实现的正能量。通过把“三项教育”融入党的建设, 使报社的党建工作更富感染力。

笔者通过学习和掌握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 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伟大功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北大荒曾是蛮荒、凶险、奇苦的代名词, 沙皇俄国、日本侵略者、清政府都进行过征服这片土地的努力, 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人们断言, 非天神下界, 巨神临凡, 谁敢在北大荒站稳脚跟!无天精地力, 鬼斧神工, 岂能稍改北大荒容颜!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三代北大荒人披荆斩棘, 攻坚克难, 终于使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中华大粮仓”。北大荒的成功实践,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从中, 笔者更加坚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北大荒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之路。

3.结合“中国梦”教育, 增强党建工作的引导力和前瞻性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强调,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凝聚了全民族的深刻共识, 也给报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任务。

从2012年末到现在, 北大荒日报社多次以党支部、团支部为单位, 组织广大党员、团员围绕“个人梦”、“百年报社梦”、“北大荒梦”和“中国梦”进行深入讨论。最终, 同志们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实现“中国梦”,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北大荒梦”,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实现超越发展的“百年报社梦”, 就必须突出“三个群体”, 依托“三个载体”, 以卓有成效的报业党建工作巩固追逐梦想的共同思想基础。

总之, 对于肩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重任的各级各类党报, 须臾不可放松报业党建工作。惟有以坚强有力的党建工作为支撑和后盾, 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 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切实做到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摘要:本文立足于领导班子、全体党员和共青团员这“三个群体”, 每日例会、党课学习和团课学习这“三个载体”, 报业党建与“百年报社梦”、“北大荒梦”和“中国梦”教育相结合这“三个结合”, 系统介绍了北大荒日报社开展报业党建工作的做法, 并对有关经验进行了理性分析, 为国内其他报社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

上一篇:低浓度布比卡因下一篇:院士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