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优化实践范文

2024-05-25

课堂优化实践范文(精选12篇)

课堂优化实践 第1篇

针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练课堂教学模式” (其教学程序为:环节一, 自学;环节二, 互教;环节三, 演练) .该教学方法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动力, 以习题的演练为主线, 以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面向全体, 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它的特色.

一、预习自学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指定家庭作业都是在新授课讲完之后进行的, 然而, 这不利于引起学生对教材的重视,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希望学生能主动地学习, 反复强调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收效甚微, 学生并不理解.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变教师的教为学生自觉的学, 教师至力于“讲细讲透”, 学生满足于“听懂听会”.而实际上, 即使过去强调过三四遍的问题, 有的学生仍不会解答.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大约有80%的学生原先没有预习的习惯, 是依赖教师的讲授, 被动的学习.

演练法教学, 作业的布置是在新授课前, 要求学生课前独立思考、阅读教材, 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并对教材中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准备答案, 为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板演自己思考的结果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促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积极主动地感知新知识, 扩大并加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把主动学习的愿望, 变成主动学习的行动.因此, 预习作业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 是较为有效的.

演练法教学, 由于板演、评改、精讲等环节, 迫使学生去读书, 去领会教材, 在不断地探索中认识未知的知识, 使他们充分体验到通过自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同时也体味到“发现”的背后, 包含着探索的艰辛, 认识到要学好只有靠自己, 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样做既锻炼了意志, 又培养了能力.

二、板演练习为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机遇”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板演, 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的一项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 是教师获得信息反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途径.但是,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 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来说, 板演是最薄弱的一环, 不少教师对于应当充分注意学生在课上板演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他们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 视板演这一重要环节为可有可无.

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多少知识, 在于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多少知识, 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学生教得越多, 从而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遇”就越少.演练法教学, 重视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它注意抓住板演这个让学生自我暴露的好机会, 充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采用外显性的认知活动, 诱导学生积极参与, 进而向内化的认知活动过渡.演练法教学中, 板演练习是抽调有代表性的学生板演预习作业, 板演结束后, 再抽调中上成绩的学生进行评改, 最后, 全班学生集体评改.因此, 演练法教学在加大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修正错误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错, 在改错中学习, 提高辨析能力, 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由于板演是学生的思维, 对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 更有说服力, 因而可起到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师讲评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

讲授的长处不能否定, 要继承和发展, 这里关键是讲授要适时、中肯, 要精炼、有针对性,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讲授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过去由于没有跳出以讲为主的模式, 精讲未得到很好解决, 特别是因人、因班、因课不同而有针对性地精讲更为困难.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心中无数.演练法教学, 教师充分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又有学生的板演、评改实践, 教师对全班学生情况很了解, 能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实施有针对性的精讲.

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概念是在不断矫正错误中逐步形成的.演练法教学, 通过板演充分展示学生解题错误, 通过讲评引导学生弄清错因, 有利于切中学生产生错误的要害, 澄清模糊认识.通过对板演题的讲评, 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讲授, 强化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及疑难问题加以透彻的剖析, 并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对答案的修正、说明和补充工作.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使学生在改正错误的同时, 消除产生错误的原因, 扫除了他们学习中的障碍, 为学生的再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学生自改增强学习责任感

作业批改的研究并不是一块全新的处女地, 有不少教师在研究作业批改的方法上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如何减轻教师批改负担, 提高学生作业质量, 填补学生作业中“改”的空白等问题, 始终未能很好解决.

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 检查知识是增强学生学习责任感的最有效的方法, 而在学生自己进行系统检查的时候, 更加能促使他们系统地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作业.教师抽几名有代表性的学生, 板演各不相同的作业题, 当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集体批改、讲评板演学生的作业时, 学生就是批改作业的主体, 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高度集中, 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作业在课堂上检查得越准确, 学生在这些作业中可能重犯的错误也就越少, 每天在课外对学生作业批改的必要性也就越小.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 第2篇

摘要:小学生是振兴祖国的民族希望,而小学语文则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它把充满希望的小学生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复兴民族文化的思想启蒙。然而,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的学习变得呆板乏味,许多小学生因此产生厌学心理。为此,本课题探索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践问题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是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启蒙工具。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传播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与否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诸多教学问题亟待解决。以江苏省海门市某小学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调查中发现,有15%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不平等,有10%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时而平等,时而不平等。调查结果充分揭露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过疏的问题。此外,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是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情况,帮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愿学语文,想学语文,乐学语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语文学习枯燥乏味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占据主导地位。为了符合应试标准,教师忙于解难点、梳文意、写板书,而学生只忙于抄记老师呈现的笔记,师生双方在课堂学习中缺乏生动及时的教学互动。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僵化了教育过程,使教学内容公式化,另一方面,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压制,使其单纯地成了抄、记文字的机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小学生对新事物更易产生兴趣的心理特点,往往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等传统教育方法,将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课堂完全禁锢在复读、背诵和习题演练等千篇一律、索然无味的教学方式中,使小学生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对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产生抵触心理。

1.2 师生关系过疏,学生怯于畅言

从学生角度看,小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仍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形成完全的自主意识,学生对教师始终保持一种绝对的、统一的服从,其敬畏之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传授的道理深信不疑。在此过程中,学生无形中产生一种来自教师权威性的压迫,使其在受教过程中不敢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只将老师的言行奉为绝对的真理。

从老师角度看,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显露一种主宰者的姿态,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使双方在距离上逐渐疏远。由于教师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往往更赏识学习成绩好,表现行为优异的学生,对其寄予高期望,从而更关注其学习状况,而对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则放低对其的学习要求,削减对其的关注度。如此,资质优异生因学业压力而对教师敬而远之,资质一般生因感到不受重视而疏远教师。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使得师生距离难以拉近。对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建议

2.1 教学模式多元化,寓教于乐

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特别是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尚未成熟,无法适应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对僵硬枯燥的学习氛围更易产生排斥心理。为此,采取有效措施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小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刻不容缓。教师需要在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融入新元素,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真正活跃起来。

2.1.1 创设趣味课堂,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由于小学生处于低龄的年龄阶段,其思想尚幼,一个融洽轻松、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无疑会为其创造一个趣味无穷的课堂环境,以便其更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在教学载体上,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将新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代替部分枯燥死板的粉笔板书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呈现相关的图片、文字,以便小学生获得视觉、听觉上的教学刺激,唤醒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新鲜感,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增添开展益智比赛,举行课文情景表演等趣味内容,扩展由课文延伸出来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中获取知识。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音乐和图片,或令人心碎或使人情绪激昂,伴随着课文内容的跌宕起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是使学生完全融入到文章中去,令其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地体验。

2.1.2 教师引导,学生主宰课堂

要使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提升,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成为知识的主人,我们需要大胆地将课堂重心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主宰课堂。如,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意识,能动地把握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的部分板书可转由学生板书,教师对课堂知识的总结可由学生在小组交流后进行总结。创新“学生掌控课堂”这一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将多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方式巧妙融合,调动学生主动“学”、大胆“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我能动中高效地学习知识。

2.2 拉进师生距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拉近师生的距离,转变小学生视老师为绝对权威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促成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发言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方式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在课后与个别学生进行单独交流,也可在课堂中打开心扉与全班学生心贴心地交流。如此,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品性、爱好、性格,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老师,改变其对教师绝对服从的错误心理。比如,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世锦老师在《狼和鹿》一课的课堂教学中,一开始便让学生大声齐读他的姓名,这使得学生一下子放松了紧绷的心理,消除了戒备的状态,此时,陈世锦老师于学生而言,是老师,但更是朋友。老师毫无顾虑地介绍自己的姓名,这种随和又真诚的态度温暖了学生的心灵,填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缝隙。学生被老师平易近人的举动所感动,自然而然灵感迸发,渴望表达自我。老师通过拉近与学生们的情感距离,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尽情地抒发内心感受,使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内容产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从而使不同的思想碰撞,迸发绚烂的思维火花。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课堂之始,生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开端,课程导入是否能激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决定着接下来整堂课的教育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入新课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诸如情景导入法,悬念设置法,游戏激趣法,背景简介法等。教师若能根据所教授的课文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课程导入方式,无疑会使课堂效率显著提升。比如,在《卧薪尝胆》一课的教学中,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之始通过画出“王”字的象形图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字谜,从而激起学生阅读、学习文章的兴趣。这一巧举,不仅勾起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引出了文章内容,为接下来进一步剖析文章打好基础,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第二,?n堂之中,深入剖析文章,使学生对话作者。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结构、生理条件等限制,其专注能力十分有限,很难能做到整堂语文课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解析文章又是整堂课的重中之重,学生一旦注意力不集中,便很难再吃透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此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既要做学生思路的引导者,又要为学生的思维保驾护航。比如,教师可以现场还原课文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集中,让学生成为文章一角而直接与原文作者对话。特级教师盛新凤在《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扮演角色,演绎课文,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拓展文章角色的对话,此举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致高昂,使其迫不及待地走进文章中心,感知文章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如此高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受益当下,更受益未来。

第三,课堂之末,清晰扼要地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在小学学习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课堂结尾,教师要为其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明了的知识框架,同时,为实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拓展训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比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经济开发区永安小学的语文教师王云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中,在课文学习结束时,首先与学生一起以填空练习的形式总结了课文中提到的壁虎、小鱼、老牛等动物尾巴的作用;其次,通过学生对文中各类动物尾巴作用的掌握,让学生拓展思维,思考总结现实生活中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老师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外知识的方法,来进一步充实他们在课堂中已获得的知识,体现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视。这一新颖的教学总结形式,既能帮助学生概括、巩固在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提高其学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文言文教学课堂优化实践 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预习;朗读;主体意识

既想让学生增加文言字词的积累,又想让学生通过潜心涵咏,感受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荡涤他们的心灵。——这是每个教师教文言文时梦寐以求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总会陷入窘境:当前文言文正经历着其他语系的冲击,加之文言文本身艰难晦涩,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甚至怕学厌学;教师也不能兼顾“言”“文”“意”“道”。

钱梦龙曾言,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古文教学需要创新。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我认为只有秉着寓教于乐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而善于学,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学习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及早地感知学习信息,提前扫清学习的障碍,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教师一定要具体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文言文。

二、诵读感知

南怀瑾老先生曾云: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体现在个人的语感上,而诵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于漪老师亦言:“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基于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设置了文言诵读“三部曲”:

第一步,教师泛读,学生认准字音。教师在泛读时,应务必做到声情并茂,“沉郁处还它个沉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你的全身心情感投入的朗读,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示范感染作用,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魅力。

第二步,学生跟读,明确句读。在跟读教学中,可采用朗读带或是多媒体,学生可一边随录音轻声朗读,一边用笔标画出朗读的节奏,经过多番吟咏,体味文言文的音律美。

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教师可根据具体文章的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男女生分别朗诵,分角色朗诵,朗诵比赛,配乐朗诵等等。文言教学时,采用不同模式的朗读,使课堂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达到苏东坡所言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抛弃亦步亦趋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还原学生的诵读感知。学生反复吟咏文章并逐步形成诵读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课时参与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思维碰撞出火花的生命化的场所。在活跃的课堂

中,学生才可以放飞思想,大胆地生成自己的体验。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是学生自己的。教学可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串讲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我想情景表演法是最受学生追捧的形式,下面我就这点说说。

采用情境表演法,深入言语文字、把握形象。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为例,学生们在一问一答一举一动的情态揣度拿捏中,绘声绘色地诠释着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们自主创新添加的小细节,更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在演绎活动中,很多平时不被重视的“人才”也脱颖而出,比如静怡同学的语音面貌非常好,比如雨诗同学反串的元芳极为生动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他们学习语文的过程由读说的单向线性方式向多向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也由单一的读书体验转向情境式的表演体验。在富有情趣的动态表演中,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好地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也更好地激发出来,课堂气氛较之以前更为活跃,甚至一部分学困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他们学而忘难,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涩步难行。在集体活动中将诸多教学子目标一网打尽,最终百川归海指向最核心教学价值——学生的习得。

四、拓展延伸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尤其是离我们久远而又博大精深的文言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确立一个辩论命题,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确立辩论组员,通过课后查阅资料等方式,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在本文中,要求学生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文中的人物的好恶,特别是“秦王”这个有争议性的人物以及主人公“唐雎”。上课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唐雎是否不辱使命?”等问题展开辩论,较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敢想、敢说,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并寻找新的发现,从而最大限度地投入课堂学习。这就打破了以往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意识和多元化思维的束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赵丽霞:《浅谈文言文教法的艺术化》《教育导刊》1997年第7期

优化课堂训练的策略与实践 第4篇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明确目标

课堂练习的设计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 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紧扣教学要求, 以教材为主, 以基本训练为主, 以练关键为主。因此练习的设计、布置应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行, 选题时力争做到一道题能代表一类题, 用类的思想来指导教学, 提高效率。也就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双基”训练为主, 使学生掌握基本功; (2) 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 有助于学生归纳所学知识, 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4) 从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 开发智力等方面来设计布置练习。例如讲授新知识后安排直接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练习题, 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知识, 并初步形成技能。

例如:化学平衡常数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 是近年来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命题热点, 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学习, 《考试说明》的明确要求是“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例:830 K时,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

CO+H2OCO2+H2, ΔH﹥0, 回答下列问题:

(1) 若起始时c (CO) =2 mol/L, c[H2O (g) ]=3 mol/L, 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为60%, 则平衡常数K=_______。

(2) 在相同温度下, 若起始c (CO) =1 mol/L, c[H2O (g) ]=2 mol/L, 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 测得H2的浓度为0.5 mol/L, 则此时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_______ (填“是”或“否”) 。此时, v正_______v逆 (填“>”“<”或“=”) 。

(3) 若降低温度, 该反应的K值将_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将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这是一道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习题, 它紧紧围绕课堂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意义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考查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二、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呈梯度, 有层次。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 也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当教授新知识后, 应先设置理解新知识的定向性习题, 这类题内容单一, 主攻一点, 促使新知识内化, 而后设置深化新知识的辨疑性习题, 有意识地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判断, 把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分析清楚。最后设置综合性题和引申拓宽的创造性思考题。使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具有阶梯性。

例如原电池 (第一课时) 设计以下四道习题。

例1:下列装置中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的是 (%)

例2: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 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 a为负极;c、d相连时, 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 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 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例3: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Cu+2Fe3+Cu2++2Fe2+设计成原电池, 你有哪些可行方案?

例4:1909年爱迪生发明了镍铁碱性电池, 其化学反应原理如下:Fe+NiO2+2H2OFe (OH) 2+Ni (OH) 2, 请判断负极和正极, 电解质溶液是什么?尝试写出电极反应。

例1、例2考查原电池形成条件、正负极判断等基础知识;例3属于提高题, 学生在认识原电池的基础上能设计原电池, 这能反映学生真正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例4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 可展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课堂练习的方式要有多样性

课堂练习的方式是决定课堂练习效果的关键, 没有好的、恰当的练习方式, 练习内容再好, 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设计多样练习的同时, 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 适时调控, 组织练习的方式要坚持“多、变、大”三个原则, 来提高练习效果。“多”是学生在练习中多动脑、动口、动手、动笔及反馈的次数要多;“变”是围绕教学目的, 把握练习时间, 变换习题类型时多样化, 以便根据需要灵活穿插使用, 并注意借助学案、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工具;“大”是在同样的练习时间里, 大多数学生能同时练习, 大多数学生能积极、自觉活动, 大部分错误及时得到纠正, 大面积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 使整个课堂成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活动。

四、课堂练习的讲评要有策略性

课堂练习的评价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情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 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对课堂练习的评价, 我们习惯于用“√”、“×”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法缺乏激励性和指导性。解后评析可采取“一题一评析”的策略, 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 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 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 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方法挖掘习题内涵, 进一步拓宽知识, 做到融会贯通,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讲活, 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思维起点, 强化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 开拓学生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效率。

例: (2007年江苏卷) 下列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

A.0.1 mol·L-1HCOOH溶液中:

B.1 L 0.1 mol·L-1CuSO4· (NH4) 2SO4·6H2O的溶液中:

C.0.1 mol·L-1NaHCO3溶液中: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X和弱酸HX混合后的溶液中: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是高考热点,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见到这样的题往往陷入思维的混乱之中, 不知从何入手, 因此对于这类习题的讲评, 必须先帮助学生构建解决这类问题的“章法”, 即溶液中存在的守恒关系和不等关系, 并通过练习书写, 如NH4Cl溶液, Na2CO3溶液, CH3COOH-CH3COONa (1:1) 溶液中守恒关系及不等关系, 强化学生的这一“章法”的理解, 这种有序的讲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有序思维, 并能进一步迁移应用。

五、课堂训练的体系要完善

课堂训练要有整体性, 应该针对学科体系中涉及的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认真研究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科总目标, 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训练体系。新授课的训练以巩固强化本节知识点为主。单元复习课训练应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阶段性知识体系, 化“零”为“整”, 由“点”成“线”。总复习的习题设置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具有综合性, 以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为最高追求。

例:某些金属氧化物跟熔融烧碱反应可生成盐。根据以下化学反应框图填空:

(1) 单质F是______。

(2) 写出由E生成G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或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溶液I中所含金属离子是______。

(4) 由C→E+F若改用浓酸, 则不能选用的浓酸是 (写分子式) ______。

这道习题设置在金属的单元复习一节中, 考查了学生对铝、铁等知识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做到练有目的, 练有层次, 形式多样, 练有启发。优化课堂练习能够及时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 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加以准确定位,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从课堂训练的目标、设计原则、呈现方式、讲评、体系等五方面谈优化课堂训练的有效策略。

课堂优化实践 第5篇

论文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四、审美教学艺术的优化策略

(一)音乐作品优质呈现,吸引学生感性关注

(二)关注音响,多通道聆听音乐

(三)多种音乐活动参与感受音乐

1、通过画图谱感受音乐

2、通过律动感受音乐

3、打击乐参与感受音乐

4、声势活动感知音乐

5、通过音乐表演感知音乐

五、实践反思

摘要:常态课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归属所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上好每节常态课。可是上好每节常态课谈何容易。几十年的教学传统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新课程带来的正确理念并不一定能真的被老师吸收,也就是说表现在他的教学行为上。有很多好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被僵化地应用于课堂上最终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也有学校为了达成高质量的常态课,下了狠招,如:加强常规检查(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达了一些硬性规定。可笔者认为,由于音乐课堂的审美过程无法刚性衡量,所以学校的这些行为只能从形式上敲警钟、从精神上给教师加压,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改变常态课的质量。音乐课堂能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起到关键的作用。关键词

审美教学艺术

常态课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也在消化、吸收。审美这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了。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线教师对审美这一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的常态课堂上呢?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很多教师并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表现在他平时的教学行为上。音乐常态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形式化的常态课堂

作为在新课标中高频率出现的“情感”、“体验”等字眼,经常被音乐教师作为“圣经”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设计中,作为一种教学目标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实施。围绕着“情感体验”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课中,有一大部分课,有着“华丽”的形式,但显空泛的教学的内容;有着“蜻蜓点水般的大量信息”但又似不伦不类的综合课。这样的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动和课堂气氛,放松了课堂教学的纪律,忽略了知识技能传授的重要性,看上去闹闹哄哄,可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参加无效活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徒有新课程的形式而已。

2、知识传授过重的常态课堂

过度重视知识体系的习得,教给学生的是概括再概括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注重音乐内在美感的陶冶;也有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过度的、推理式的目标设计,使得教学过程几乎变成了一个逻辑过程,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和谐的交往关系完全被抽离出来。

3、程式化的常态课堂

教师还是没有从几十年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课堂不具备教材分析和挖掘和兴趣养成,每堂课都照抄同一个传统教学模式。

有的学校为了达成高质量的常态课,下了狠招,如:加强常规检查(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达了一些硬性规定。可笔者认为,由于音乐课堂的审美过程无法刚性衡量,所以学校的这些行为只能从形式上敲警钟、从精神上给教师加压,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改变常态课的质量。音乐课堂能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起到关键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具有非语义性、概念模糊性的特性。因此通向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并不时自然敞开的,它需要打开大门的人和有效的引导方法。这个人,就是我们每个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

常态课是教学改革的归宿所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上好每节课,这样的课堂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逐步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才是审美教学呢?

二、概念界定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对于普通中小学音乐课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审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注入审美精神,审美与“双基”教学结合,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课堂审美教学,应以“情” 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 的构建上。

三、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审美理念

审美理念系统最具有知识化的形态。审美理念具备能动的精神意义且能把这种意义浸渗于人的审美实践。人类审美发展史上对审美理念的追求涵盖了审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于一半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一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2、体验式学习音乐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音乐活动。体验式学习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

3、有效课堂

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4、建构主义理念

建构主义思想对音乐学科教学的启示是:有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从“做”中进行学习;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如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音乐知识。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的目标主要表现为:

1、丰富课堂教学,改变单一的课堂。

2、提高课堂的效率,改变低效课堂。

3、探索审美教学艺术,提升课堂教学境界。

如何提高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是当前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最为关注的。

四、优化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的实践策略

(一)音乐作品优质呈现,吸引学生感性关注

从感性出发是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第一步。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会化重金去现场听音乐会,因为现场的音乐感受在音响里是找不到的,反过来也可以说,只有听过现场的人才会真正成为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这句话也许有些偏颇,但我们都应该有被动人的演唱、演奏感动甚至激动的时候。学生也一样,成功的范唱、范奏是非常有效的,录音和音响如果能配合一定的手段,也有很好的效果。尽可能回避了传统欣赏教学中从概念出发,讲时代背景等一套作法;从感性入手,高质量地呈现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只有在学生真正感受了音乐之后,才出现其它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1、教师自身动情地呈现优质范唱、范奏。

2、好的学生范唱、范奏,起到榜样的作用

3、运用多媒体呈现优质音响

(二)关注音响,多通道聆听音乐

“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在感知一个特定的对象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深刻、越丰富。音乐感知心理和音乐教学心理研究更是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多通道协调活动的感知活动。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运用多通道教学呢?如:教师运用直观的插图、幻灯、录像、多媒体来创设音乐的意境,让学生感受音乐视觉美;教师自身动情的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听觉美;教师根据音乐内容设计表演,让学生感受动作美;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美。把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聆听体验,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三)多种音乐活动参与感受音乐

1、通过画图谱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除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随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外,重视各种手段的参与,发挥综合教育功能,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感受美,表现美。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可结合图示,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性。符号化的音乐活动也是培养美感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用许卓娅设计的欣赏教学图谱,对进行美感训练。

2、通过律动感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可以让学生把握节奏,体味音乐韵律,可以让学生表现意境,感悟音乐风格,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理解音乐的内涵,更是学生个性充分体现的过程。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且还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小学生的感触是相当灵敏的,譬如,他(她)们能在老师弹奏一段枯燥的视唱旋律中非常陶醉以至手舞足蹈。他(她)们能随着录像里小朋友的动作而翩翩起舞„„ 其实,往深里说低年级的艺术(音乐)课更接近表演课。每一节课开始的律动就大有文章可做,它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音乐的氛围,更是一种音乐的准备活动,笔者在进行新歌教学之前,如果歌曲比较难于学会,我会在律动中播放歌曲旋律,让他(她)们感知旋律走向,和声进行以及歌曲情绪并随着音乐律动,在听赏中行进。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能更弹性的感知歌曲,更感性

通过律动还可以培养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感知音乐要素的敏感性,为学生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作品的曲 式结构或基本节奏型,就需要教师分析作品的结构,划分出音乐的段落或乐句,据此精心地设计律动。作品的结构以音乐的段落为单位。小学阶段的二段体、三段体作品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律动体现音乐作品中的对比、变化、重复、再现等结构变化。相同的动作体现相同(或相似)的音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

音乐的变化,这些都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音乐欣赏需要深入体验,其实在学唱歌曲之前,进行丰富的音乐节拍体验,能使歌唱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3、打击乐参与感受音乐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打击乐都有浓厚的兴趣。教材中的很多歌曲也都有打击乐的节奏谱,学生在用打击乐伴奏时都是争先恐后的。但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打击乐器数量不够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另外,在音乐课堂上进行节奏乐器的演奏,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学生对节奏的感觉,对节奏的掌握,都直接影响着节奏乐器演奏的成败。学生演奏打击乐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为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耐心。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伴奏曲谱。有的教师在实施这方面的练习时,不一定能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演奏的实际效果。他们或许会想当然随便找一些节奏,让学生敲击一下,或者就照搬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的节奏,让学生演奏。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费了半天劲,学生做不到,或者是因为节奏的不合适,对音乐的表现起不到良好的烘托作用。其次,教师要对打击乐伴奏进行研究,要寻找规律和感觉。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打击节奏乐的演奏和伴奏有所思考,有所实践,有所研究。在上课之前自己动手敲一敲,和学生合作敲一敲,琢磨一下,找一找感觉,都是十分必要的。有的简单易学的节奏并不一定是不好的节奏,有的看起来复杂的演奏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4、声势活动感知音乐

声势活动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活动范围小,动一点脑筋的活动,目的是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在声势训练中,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一节课之前或中间,选一些声势训练让学生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如:将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各种发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的节奏训练,通过这些立体化、多层次的节奏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并积极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肢体的协调性。

立体节奏训练: 利用A.右手;B.左手;C.右脚;D.左脚各部位的协调合作,靠个人独立完成的训练,其趣味性强,具有挑战性,学生在训练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克服身体的不协调并掌握它,在加强节奏感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又极好地训练了身体的协调性。

5、通过音乐表演感知音乐

表演参与音乐感受是较高的一种形式,因为它的要求是听音乐表演,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表演表达音乐的意境,或者动作与音乐作品不协调、没有合音乐的节拍,这样的表演不能带给人美感,也没能使表演者进入音乐情境,从审美的角度看,都是失败的。所以教师必须提高音乐表演的质量,防止走过场。(1)形象的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即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配合音乐所做出的动作,动作间不需要有严格的内在联系,是通过形象的模仿来表达作品内容的。如欣赏圣——桑《天鹅》时,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天鹅雍容华贵的姿态,有的学生扇动着手臂,忽上忽下,展示着天鹅飞翔的资态;有的学生时不时伸长脖子,展示着天鹅那美丽的脖子及高傲的神态,还有两个学生结合在一起,在模仿翩翩起舞的的天鹅„„尽管这些即兴性动作都极为简单,但却极形象地表现了作品内容,并为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表演提供了机会,锻炼了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引发了想像与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2)生动的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就是要借助于身体的某些器官或肢体做出表达各种情绪的动作,它能增强动作的表现力,渲染作品的感召力。如果缺少了表情,动作自然变得生硬、不明了,表现也就缺乏了准确性,使人不易接受与理解,也就很难达到表演的最终目的。仅仅依靠面部的变化,便能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如眉毛和嘴巴的上下变化,就能表现出“袁”与“乐”两种情绪,如一个简单的握拳姿势,便可加强愤怒的程度。在欣赏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时,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鸭子,随着打击乐声摇头摆尾,进进退退,眼睛圆睁,眉毛倒立,嘴巴交替着张合,把两只拌嘴的鸭子表演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得大家忍俊不住的爆发出一陈陈掌声与笑声,使台上、台下的学生都非常兴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3)情境表演

有些音乐作品带有故事情节,其中必定少不了角色,每一段极富特色的音乐,就是一个角色,特别是音乐童话。如果让学生亲自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并听辨识别音乐形象,而适时表演,不但对乐曲加深了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情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扮演中了解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掌握。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同学们尝试着扮演其中的两个主角:小白兔和小乌龟,并配以对白和欢乐的集体舞。经过这样的表演,每一位同学都说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总结出用善于变化的单簧管表现了轻快活泼的小兔子,用低沉的大管表现了缓慢低沉的乌龟。极为逼真的音乐形象,增强了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愿望,课也在轻松自如中轻而易举地完成教学任务。

(4)引导学生学跳民族舞

我国的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特色的舞蹈,可说是璀璨瑰丽,但因其有一定难度,又没有环境氛围,学生能学到民族舞的机会较少,造成学生对我国极为优秀的民族知之甚少,能跳出几个动作,更是为数不多。课堂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对了解民族舞的兴趣。如在向学生讲解民歌时,尽可能找来一些民族的舞蹈图象资料,来刺激吸引其视觉,进而使他们产生想象的欲望,然后对大家熟悉的民族舞抓其特点与风格进行教跳。如:汉族的秧歌、十字步、甩绸子、舞扇子等;蒙古族的抖肩、弓箭步、骑马等动作;维吾尔族的动脖子、转手腕等;傣族的孔雀指、“三道弯”基本体态等等。通过学跳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民族舞跳法,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民族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了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唱歌中,还是在欣赏课中,都曾有人成功地加入了舞蹈,就是在视唱教学中,也进行初步尝试,使得原本较难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变化音,在舞蹈的带动下,变得有趣,易唱了。(5)鼓励学生大胆创编舞蹈

自古以来音舞就密不可分,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或音乐作品,掌握一些基本的蹈动作后,便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大胆编织舞蹈,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掌握程度。在此舞姿是否优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于尝试,敢从“想像”中走出来,将想象到的用舞蹈表现出来,从而获得亲身的感受。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由于它不像民族舞具有某种固定的特色,一开始同学们都感觉无从下手,但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任何乐曲的想象都无固定的答案,打消顾虑,开阔了思路,有的学生跳起了华尔兹,还有的同学做出了溜冰的动作,其中有一位同学舞蹈创意极为新颖,他竟和着乐曲跳起了非常时尚的太空舞,仿佛是舞在空旷的太空,又仿佛是信步在多瑙河上,一下子拉近了古典音乐与我们的距离,赢得大家一致好评。就此以后这位同学的舞蹈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每次舞蹈表演都十分出色,充分发挥培养了其特长,提高了创编舞蹈的能力。

五、实践反思

(一)音乐教育在经历了80年代以前的极端政治化和80年代以后的专业化倾向之后,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而不能重蹈覆辙变成唯“美”主义。音乐课堂审美教学在强调“审美”的同时,不能排除它的教化功能,要做到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和谐统一。

(二)提高教师审美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新课程的实施主要还是要借助于一线教师,教师能否遵循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性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新的教学评价策略以及习惯新的课程发展方式等,是新课程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所在。所以提高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非常重要,教师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包括

1、音乐教师自身音乐技能、音乐素养的提高。一位高素质的教师,进行优质范唱、奏,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的内在魅力,是学生感受音乐美得最为直接的途径也是不竭的源泉。

2、向“专业化”教师变迁包括教师的行为变化: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和教师的心理变化:情绪、信念、动机、态度的改变。

(三)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推动机制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好的外部条件。有些音乐实践活动需要专业的引导,如声势训练一个很好的音乐实践活动,但一般教师对此都只是肤浅的认识,要想系统地为音乐教学服务,还需要有关专家进行实践培训。所以想要更好的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还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和支持新课程改革。

音乐审美教学能让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地感受音乐的美,获得音乐审美的能力。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音乐审美教学法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更新。只要我们努力按审美规律去探索我们的教学方法,是能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推动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 郑莉 金亚文 《音乐审美教育》 廖家骅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著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2008.8 《中国音乐教育》2008.11

翻转课堂实践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践;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89-01

一、对于教师的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做好角色转型。在陈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自己把自己当成万能机,在学生面前不敢也不能说不字;学生也把教师当成万能机,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教师都必须回答正确。但翻转教学,则是鼓励学生质疑交流,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里,教师完全走下了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将课堂主体整个地让位给学生。教师在从传统的授课转型到翻转教学的时候,难免会不适应角色的全方位翻转,因此要时刻提醒自己角色的定位,循序渐进地养成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习惯。

2、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翻转课堂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会运用互联网提取整合信息、制作录制教学视频、与学生网上交流等信息技术,还要有很高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以及应变调整能力,当然更要求教师也必须储存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对课堂上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探究指导。与翻转课堂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教材、课件、习题讲解等丰富的讲解内容,教师主要以完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为目标。而课堂翻转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地进行了知识的主动接受,他们需要更有趣、活泼以及使用的课堂活动来帮助进行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应用,因此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以外的另一个挑战。

3、用多元化评价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课堂合作探究情况以及课后测试情况都应纳入考核评价的范畴,而不能一味地只凭成绩定名次。在这些各个评价方面,每个环节又亟需教师们制定出不同且有效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和督促学生学习。

4、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适时调整教划,做好生成性教学。不论是课前自学,抑或是课堂活动,直至课后检测,翻转课堂需要教师的全程监控和督导。在整个教学中,教师都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力提高程度,进行生成性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的教学计划也应该是动态可调整的。

二、对于学生的要求

1、转变受教育观念,重新做好角色定位。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中养成的习惯是倾听教师讲解的内容,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翻转课堂要求学生不能一味地听从,而是要积极主动地讲课前所学知识展示出来并通过合作交流运用到课堂上的问题解决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要摒弃以往的陈旧观念,不能过分依赖教师而认为教师就一定是对的,而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养成敢于提问、质疑、发言、交流、展示的课堂学习习惯,以自己为主体,将教师当成自己学习进步的辅助工具。

2、加强自制能力,充分做好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上的提问质疑、合作探究等环节都要建立在学生进行了课前自学的基础之上,没有自学就不会有翻转。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里甚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大部分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制力,但仍有一小部分不愿将课外的时间用在学习上,那么这就导致小部分学生不能完成课堂任务。因此,学生一定要加强自控能力,做好课前自学并及时地与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提取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学习内化。

3、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勇于质疑敢于探究。在以往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很少有交流的,也很少进行师生共同探究来解决课堂任务。但在翻转课堂上,多元化的交互互动将是课堂的主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并对各方面的观点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内化才会更充分,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三、对教学管理者的要求

1、提供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支持。减少学生课下的学习任务,给予学习者充分的自学时间,保证翻转课堂实施的基本条件。无论是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学,还是进行课堂上的个性化指导与协作学习环境的建构,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而仅仅通过班级QQ学习群、短信、邮件等交流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添置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设备,提供一些类似名师名课教学资源网、网络课程、在线作业等学习平台,在课堂上配备一定的Click反馈系统,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基础设施以及资源平台。

2、多开展一些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翻转学习的认识并加强业务能力,增强翻转课堂实施的软实力,给教师植入翻转课堂的理念,树立其坚定的教育改革信念。目前翻转课堂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仍有很多教师不解其意。想要真正实施翻转课堂,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培训,用新的理念和技术武装教育者,为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教师补充各类专业知识,培养多方位、多层次的翻转课堂“脚手架”,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软件基础。

3、优化班级管理。现阶段我国的教学班级大多处于超大规模与大规模之间,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在课堂中开展讨论研究展示,当然也不利于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在翻转教学中做不到关注每位学生就会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再者翻转课堂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在大班教学中学生层次开展翻转课堂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应尽量缩小班级规模,优化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

参考文献:

[1] 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16(2)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优化实践初探 第7篇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随着电脑逐渐普及, 多媒体广泛用在教学中, 教师可在电脑中查找信息, 为学生提供音像资料, 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印象, 让学生从原本抽象乏味的英语学习中, 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争着举手, 与老师用英语交流, 彻底改变了“哑巴英语”的现状,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使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教学观念与形式都发生了改变, 优化了课堂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优化实践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组合进行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要素的关系,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以便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运用多媒体组织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形象材料。

(1) 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生动的、变化性的信息材料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深感兴趣。如:在学习初中英语第四册中的Lesson 34时, 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 播放录像“1825年英国开通第一条乘客铁路, 火车最高时速50千米/小小时;今天最快的火车速度为380千米/小时。”学生们不禁脱口而出:“How fast the train is!”老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幻灯片“Fascinating Fact”播放给学生们看, 学生们不相信:“really?Will high-speed trains of future have no wheels?”老师肯定的回答:“Yes, They will use magnetic forces or jet engines and they will ride on air.”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学习欲望, 教师在一定时间内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 提供紧扣课文内容的信息。电脑处理数据信息具有:“容量大、快速、准确”三大优势, 教师可在电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 但是, 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文为统帅, 学生主动参与为目的,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 考虑到有关本课的整体功能,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不是多媒体画面的观众。如:在讲Lesson 51亚洲时, 虽然电脑上有很多关于其它大洲的国家、名胜古迹、自然特征等信息, 只展示亚洲的地图, 重要的地理自然特征 (Mount Qomolangma、the Yangtze River) 、最大的城市 (Tokyo、Shanghai) 有时间可展示在世界上著名的中国名胜古迹 (The Great Wall、Tian’anmen Square) ,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 提供简练、精确、最新的信息。面对大量的备课资料、音像材料, 教师要把握好多媒体效果的“度”, 画面太繁杂,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数字不准确, 对学生产生误导, 难以信服;让学生有着良好的心态去学习, 便于集中精力更好的接受课程内容, 如:在讲Lesson 46时, 正值“母亲节”, 把最新的消息告诉给学生, 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内容。再留一个写作练习“给你的爸爸或妈妈写封信或发送电子邮件, 告诉她或他, 他们辛苦了, 孩子们说:“Thank you!”简练、精确、最新的信息, 有效地分解了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 加强了教与学的交流,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教学思路灌输给学生, 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一体, 然后进行加工、编辑、检索、数据压缩等方式储存起来。教学时再还原成音、像等呈现在我们面前,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 为学生购置磁带, 学生不仅能在课上听到准确的发音, 课下还可随时听, 让学生多听多练,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 利用录像和多媒体软件, 可把课文中一些抽象性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形象的内容,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自制表格、练习题等投影片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在课堂上运用, 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节省时间,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胆创新, 不拘泥于教师所选择的信息、自制动画、下载新信息等手段,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便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在学习Lesson 59时, 有同学自制的“垃极分类及回放动画图片”, 拿到课堂上播放时, 同学们不禁脱口而出:“Excellent!”“I am proud ofyou.”

在信息化社会到来, 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的今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势在必行, 它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 大胆实践,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 紧扣课文内容的信息, 简练、精确、前沿的信息,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优化实践,信息素养,学习方式,整合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李玉龙:《信息技术在优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年。

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优化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翻转课堂,实践

翻转课堂亦称颠倒性课堂, 其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正好相反, 也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可以利用课程视频和教师给定的自学任务单来进行知识的学习, 记录其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而当回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后, 教师则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交流和分析。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 其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形式的重新规划, 最终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变革。

一、高校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教育理念以及专业能力制约翻转课堂教学发展

实际上,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进行传统教学顺序上的颠倒, 其更多的体现出了对于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并且能够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 并且自身具有较为突出的专业知识理论储备以及技术能力。翻转课堂的教学大多需要利用教学视频来进行, 这就需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视频与教学在目标确定、课程设置以及内容选择多个方面内容相匹配, 而教师则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 但是在进行视频制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制作,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视频的时长以及视觉方面的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水平上的差异来制作多个版本的教学视频, 而这则给予教师教育理念以及能力上非常大的挑战。

(二) 优质的网络资源相对贫乏

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中, 课程视频的网络资源对于课程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学习主要是通过观看网络教学视频来完成的, 但是, 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促使信息资源复杂化, 但是在纷繁复杂的资源种种却缺乏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 大多数的资源存在着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的内容不相符的现象, 造成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影响到高校翻转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学效率。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优化

(一) 坚持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结构上的重构

在进行教学结构的形成过程中, 其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理论、教育思想以及学习理论的指导, 在特定的环境中针对学生、教师、教学工具以及教材等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教学活动, 而其所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结构。作为一种与过去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 其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 并且在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之中都具有其独特性, 转变过去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例如, 在进行翻转课堂的课前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取差异性的层次化教学方式, 也就是根据学生综合能力上的差别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 丰富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实现学生学习环境的优化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耶鲁公开课、哈佛公开课等风靡一时, 各大高校开始不断的开放教育上的资源, 实现网络上的共享, 各个高校也相继开展了精品课程的计划以及大学公开课计划等, 旨在于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 需要突破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 进而根据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环境来进行不断的协作, 不断的提高知识理解的能力。高校需要不断的推广精品课程以及视频公开课等项目, 构建精品网站以课程分享网站, 实现网络分享平台的不断扩大, 为高校的翻转课堂教学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专业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 实现自身明确的定位, 转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同时不断的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实际需求来进行层次性的教学,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 教师还需要更加的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上的巨大支持。

(三) 转变课堂教学角色, 实现学习效果的不断提升

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其体现出一种全新性的教学理念,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上的强制性, 转变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资源, 将学生从僵化的课堂学习之中解放出来,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借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实现个人特色的尊重以及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来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在进行高校教学模式的变革过程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凭借着其知识传授以及内化上的优越性得到了高校的推崇, 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对于学生学习具有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实现教学结构上的重建, 同时还需要注重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丰富,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实现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宏洁, 朱贇.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08) :79-83.

[2]刘东霞.高校翻转课堂的建设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14.07 (07) .

优化课堂实践策略引领语文诗性回归 第9篇

一、优化语文教学秩序构建,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有效性

构建秩序井然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实践策略的基本表现, 也是实现教师实践策略向纵深发展的前提。课堂秩序是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 它具有规范、指导和约束课堂行为的效力。课堂秩序能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 使学生明白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课堂秩序被学生接受、内化, 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提高学习效率。强调井然的教学秩序, 并不意味着将学生“管死”, 导致学生学习行为循规蹈矩, 学习气氛沉闷, 而是要将学生“管活”, 在激活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上做足文章, 切切实实地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优化语文教学流程指导,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要求教师必须优化语文教学流程指导,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适当的学习情境下主动探索, 自主建构。在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明指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

三、优化语文教学师生对话,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和谐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中的统一, 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 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谐不是事物各个部分外在的联合在人感知中的印迹, 而是它们基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相互渗透, 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 只有建立起师生、生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 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多关心、多鼓励, 尊重人格, 保护自尊, 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 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 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譬如教授刘绍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 学生对过年的传统习俗的看法可能迥然有异,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创造性

优化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实现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这是实现教师教育智慧的根本要求。因此, 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打破传统教学“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模式, 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优化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使学生学会思考, 使学习具有创造性。语文课堂要打开学生的思维, 要给他们留足梦想的时间与空间, 让他们思维的骏马奔驰于广阔的时空中, 尽情展现自己的智慧。教师要带领学生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 让学生徜徉在语文学习的自由天地中, 释放自己的本真。

五、优化语文教学有效互动,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生成性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教学时, 应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并在预案中巧妙地促使课堂多元交流的产生与推进。有了巧妙的预设, 当课堂无法预测时, 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自如应对, 使课堂精彩纷呈。有了巧妙的预设, 教师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使教学魅力四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多维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握尺度, 虽然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不同, 但对文本原意、价值取向的理解应该是相同的, 教师在探究与推进个性化阅读的时候,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 最后达成有效生成, 而不能任由其漫无目的地发散思维。就如学生在仰望泰山的秀美景色时, 应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引导学生诵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 应激发他们感受父子深情, 并引发对“亲情”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在这一幕幕文本体验中,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生成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就是一个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牢牢把握住新课程教育理念, 凸显实践环节的有效性、自主性、和谐性、创造性、生成性, 有效释放教育智慧能量, 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造性发展的目标得到有效达成。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牢牢把握住新课程教育理念, 优化课堂实践策略, 引领语文诗性回归, 以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优化中医护理课堂氛围的实践与体会 第10篇

1 寓教于趣, 以问题激活课堂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习兴趣和气氛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尝试一开始就提出问题,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产后护理”一章时, 先提问:“产妇分娩后是吃公鸡好还是母鸡好?”这下学生活跃了, 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此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 “公鸡与母鸡对人体的作用有何不同, 产妇分娩后的身体状况怎样?”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从中医角度看, 产妇在分娩后处于“多虚多瘀”状态, 正确的进补观念是先排恶露、后补气血, 即先吃公鸡 (活血) , 后吃母鸡 (补血) 。而现代医学认为分娩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降低, 公鸡肉富含雄激素, 可以对抗雌激素而催乳;母鸡肉富含雌激素, 能使乳汁分泌减少。因此, 产后吃清炖的大公鸡 (连同睾丸一起吃) , 会使产妇的乳汁增多。如此, 师生间不断交流, 寓教于趣, 在活跃的氛围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联系临床, 用案例反证理论

由于低年级学生难以透彻领会深奥而抽象的中医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案例进行讲解, 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 深奥的内容浅显易懂。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的理论“培土生金”时, 向学生介绍自己曾用益气健脾的“参苓白术散”治愈一“肺不张”的典型案例来反证理论, 即用补脾益气的方药充实后天, 益气血生化之源, 使中气足、气血旺, 从而使肺脏受益而补益肺气。这种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概念。

3 模拟场景, 扮角色碰撞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 在讲解中医护理程序中的“辨证”时, 选择身体欠佳的学生扮演“患者” (或将符合教学要求的患者直接带入课堂) , 一组3~5人, 由学生扮演“护士”, 模拟临床场景, 其余学生观看;让学生运用“四诊”分析后, 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或纠正, 教师适时给予评价、纠正, 使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受到启发, 在仿真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今后在实习和工作中进行护患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4 重视操作, 促特色护理光大

中医护理中的针灸术、推拿术、拔罐术、刮痧术、贴药术、冷冻术、熏洗术、坐药术、吹药术等以及太极拳、五禽戏等医疗保健活动, 是一套不同于现代护理学的独特的技术与方法, 是西医操作不可替代的。将其运用于临床, 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疗效好、经济适用、百姓易于接受等特点。但由于中医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较多、课时较少, 很多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掌握中医护理操作, 我们尝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4.1 采用直观教学法

先在电教室放映示教片, 然后由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讲解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明确操作目的、注意事项, 看清每项操作手法及步骤。教师示教后,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练习, 体会要领, 掌握操作要点;练习中教师随机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2 与现代护理操作技术相结合

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护理技能后, 启发学生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将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操作技术相结合。如中医的导便法与灌肠法相似, 穴位注药法与注射法相似。翻身按摩时可结合在身上推穴道、循经络, 将中医学中的一些操作技术, 如针灸、穴位注射、按摩、敷药等与现代护理操作技术相融合, 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解决课时少问题,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课外时间多看多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应鼓励学生上针灸推拿专业的练功课 (主要传授中医传统功法的易筋经、少林内功、五禽戏等) , 通过练功不仅可以养生保健, 而且可以传授给患者, 使其早日康复, 起到不用药而痊愈的治疗作用。此外, 还可组织学生观摩针灸推拿专业的课外义诊活动, 并参加省劳动厅职业技能中级保健按摩师资格考试等, 加强中医护理特色操作技能的培训, 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中医护理技能, 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蒉

摘要:目的 探索提高中医护理教学效果的方法。方法 (1) 寓教于趣, 以问题激活课堂; (2) 联系临床, 用案例反证理论; (3) 模拟场景, 扮角色碰撞思维; (4) 重视操作, 促特色护理光大。结果 通过提问助兴、案例论证、模拟护理、动手多练等措施, 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结论 在中医护理教学中还需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

课堂优化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 项目教学 化工分析实训

一、研究背景

在中等职业学校里有一个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面是常常听到老师这样的叹息声——如今的中职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另一面是随着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业岗位对知识的要求趋于综合化、智能化,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化工分析》作为中职化工专业一门实验性强、专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基础课,如何搞好化工分析的实践教学,对于顺利完成化工专业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化工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不断探索和反思过程中,我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专门培养化工技能的《化工分析》这一门学科的实践教学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较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力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项目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实践

项目教学是应用于中职的技能教学,演化为一种以“项目驱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即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项目教学模式,即以化工实验室、实训室为教学场所,开展以导师为核心、相关老师为“智能库”、学生为主体、项目完成为主线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模式的整体流程可图示如下:

1、确定项目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化工分析实践教学中项目教学,就是以“培养有一定化工操作技能的化工人才”这个最终目的为指南,遵循化工分析的学习规律,把化工分析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项目来组织教学。项目教学以某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学生围绕该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获得具体知识,形成专门技能并获得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因此项目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核心载体。

项目总是包含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体现现实世界中学生关心的问题,通过项目体会到学习科学技术与自己今后成长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项目应体现化工专业特色,使学生真正体验工程概念,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因此在设计安排项目时,可考虑以下原则:(1)适当原则;(2)覆盖原则;(3)层次原则;(4)可行原则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一个好的项目应该满足以下几点:(1)项目选取应该针对本专业应用价值;(2)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一个完整的项目可以体现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经营活动;(4)该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5)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6)项目能够提供为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的机会;(7)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2、项目目标分析与任务分解

(1)项目目标分析

具体到每个不同的项目,项目目标分析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分析學生在该项目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比如在《水的硬度测定》这一项目,知识技能点可归结为下表

②过程与方法方面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励学生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形成严谨、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项目目标分析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为评价项目的知识技能覆盖度,看最后的项目群是否覆盖预定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以便对项目作调整;二是对学生完成该项目所具备的知识或技能点找准学习切入口,以便组织教学活动,即时提取,即该项目要用到什么就学什么。

(2)任务分解

即根据上面的项目分析,教师将要解决的问题分配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工作方式,由小组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项目任务。

3、安排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体系的藩篱,以项目为核心,对于知识或技能一改不管有没有用先学了再说以备以后可能会用到时好用的那种贮存提取模式为即时提取模式,即用什么就学什么,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理论与实践交融结合,联系实际学理论,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理论,在应用中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做中学、学中做,把化工分析实践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都能熟练的完成。

其基本图式可表示如下:

(2)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个性化教学形式:

根据项目开展情况,教师可采用课堂教学、技术讲座、领域知识学习、专题讨论、技术交流、个别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项目“皮蛋的制作”,可以同学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是咨询家人来完成,完成后开展“技术交流”,这样的多样化教学,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工的兴趣。

nlc202309020001

以上教学活动须由化工專业教师每学期开始时制定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及教学日程安排表,作出初步安排,在教学活动进行期间可适时作出调整。

4、评定及考核

采用多层次、多角度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真正对项目教学法进行有效的考核。因此,我们进行了考核方法的改革,首先采用常规的笔试、实验操作,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还采取口试,考核学生对整个项目开发的思路及开发方法,同时考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最主要的考核是以项目最后实现的效果及每个人完成工作量的情况、完成工作的质量及效率进行评分,由项目小组与教师共同打分。采取的形式有学生相互评价,小组评价,通过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完成任务的情况,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交流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获得的材料和做出的作品进行检验。验证学生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反思他们在探究实践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效果与思考

(一)项目教学法在《化工分析》实践教学上运用取得的成效

通过在《化工分析》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所进行的尝试性教改,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的。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调查,本人发现经常开展项目教学的班级学生以下几方面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展现。(见柱状图,纵坐标表示选择该选项学生所占的百分数)。

1、动手能力、设计能力、联想能力及表达与交流能力得到锻炼

2、创造性处理复杂和不熟悉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3、小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4、客观实际地评判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

5、有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对学会自主学习充满信心并付诸实践

6、对未知的知识领域充满好奇心,乐于探究和创新

(二)对项目教学法的进一步思考

1、在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原先化工分析教师都是事先备好课走进课堂,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把握得很准,在实验课都是教师手把手在做,现在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无法预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有什么新要求,对教学效果也不是通过一张试卷就能反映出来,教师的经验始终处于积累中。因此,教师除了要对本课程有一个系统的思路,对本专业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要求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发展以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以引发学生激情。否则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被忽略,影响教学效果。

2、在学生方面

教师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了,但是,也应当注意到学生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到研究性学习中,步步为营,深人学习下去,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起步晚,步步跟不上,导致自暴自弃。另外,新的教学法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给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处,因为对于一些根本就不肯学习的学生,不是改变教学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

3、在教材方面

我们以往使用的教材以学科为体系,注重本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对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合适,也便于学生深人研究学习。项目法教学要求开展教与学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就要根据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加以重组,指导学生立足于现有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学会采集更多的信息,参考更丰富的资料。目前还缺乏适合项目教学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部分项目实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不太强。

对于职业高中学生来说,在涉及项目开发中,认真研究教学教法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而职业高中化工教师能否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当前的实际所需,摸索出一条必要的、切实可行的、实效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打基础的同时,尽快地掌握一种或多种实用的化工操作技术,以适应社会、市场的迫切要求。实践证明实施项目教学后,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的主动性强烈,与传统的训练方法相比,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雷刚,等.培养创造应用型人才的几点建议[A]全国高等校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445-48.

[2]黄明和,等.面向应用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A].全国高等校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6,687-691.

[3]邱崇光. “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4]陈至昂.远程教育教学创新方案与案例及多种信息技术应用手册.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5]姜大源.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野. 2003(12)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12篇

一、营造问题氛围, 激发参与动机、参与思考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 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它具有很大的引力,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 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 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可以一起讨论、琢磨, 在合作互助中共同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能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文, 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 从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注重求“趣”, 优化教学过程

趣者, 生气与灵气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 他们是很难汲取知识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相对稳定的注意力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谜语, 自编儿歌,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 我不时地串插谜语、趣味题、儿歌等,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小数和复名数”时, 关于名数互化是个难点, 学生通过互化练习后, 针对进率是整十、百、千……总结成《互化歌》:“高化低, 乘进率, 小数点, 向右移。”学生顺着就接了一句:“低聚高, 进率除, 小数点, 向左移。”经过一说一练, 难点就突破了。

我们应还学生自由, 在体验中让他们获取知识。我结合教学进度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操作题:称一称、量一量、算一算、编一编、查一查、讲一讲……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概括及表述能力, 让他们感悟到数学是具体形象生动的, 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时刻保持奋进拼搏的斗志, 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永远生动、有趣。我们面对的是活泼好动的学生, 只有把科学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 他们才能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处事、学会生存。

三、把握特点, 大胆尝试, 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定要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数学科目自身的特点规律, 尝试性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一些适应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教法, 做到新旧交替、动静结合, 真正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 通过听、说、看、动、做、学, 做到寓教于乐,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人人动脑, 个个主动的良好教学局面。比如我在教学“一位数除法”时, 设计了“摘桃子”的游戏, 既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我在教学中不大注意运用常识性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但沉闷而且效果不明显, 然而我试着采用多种教学法后, 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 我在课堂上综合采用竞赛法、质疑法、儿歌法、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大胆改革以往那种只注重教师的教, 不注重学生的学, 只注重老师的高压灌输, 而不注重学生接受能力的因循守旧的教学。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生间开展口算、速算、分析、思考等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教师给的一次高分, 一次表扬往往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从而活跃小学数学课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巧设练习内容, 演绎精彩课堂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无论是学习的准备, 知识的获得, 技能的形成、拓展, 都需要借助数学习题和组织数学练习来完成。

1. 增强趣味因素

我们在以往的练习中经常看到的填空、判断、选择、应用体等练习, 如果给这些“老面孔”加以“美容”, 把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改写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改为“反复比较, 慎重选择”;连线题改为“手拉手”或“最佳搭档”;应用题改为“活用知识, 解决问题”。增加问题表述的亲和力, 学生自然就会感到轻松、有趣、充满自信。在课上采用恰当的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打比赛等形式, 就更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设计开放情境

“开放”, 并非涉及一两道难题, 让学生发散思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 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外, 带向生活, 带向家庭, 带向社会,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这亦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3. 点拨思想方法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 可以找到一明一暗两条主线, 一条是数学知识, 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 另一条就是数学思想方法, 它是一条暗线。在练习环节上, 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

五、搞好归纳总结, 激发学生课后积极思维

搞好当堂课的归纳总结, 对于加深学生理解, 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掌握规律性的东西, 激发学生课后积极思维, 都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回顾、概括、整理、注意、予示等。因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 其方法也是变化多样, 教师可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如复述法、口决法、图表法、游戏法、引伸法、设疑法、汇报法等。

六、运用巩固, 锻炼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 学生理解了知识, 并不等于真正完全掌握了知识。要完全掌握知识, 还要经过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个过程, 知识运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例如, 上台演算习题, 开“医疗门诊部”, 完成各种书面和口头作业。特别是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商店购物、计算家中房间建筑面积等, 使学生能感觉到学有所用。

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要回归生活, 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 研究好教法, 就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 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运用多样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上一篇:公益文化传播论文下一篇:钢结构的腐蚀和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