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现状范文

2024-07-08

朗读现状范文(精选12篇)

朗读现状 第1篇

一、农村小学生朗读现状及成因分析

1. 农村小学生朗读现状

通过对小学生早读、课堂朗读的观察,发现小学生朗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朗读时发音不标准。一些学生受语言环境影响,即便知道正确的读音,在无意中也会读错;一些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常读错字;一些学生的多音字掌握不好,致使其在朗读时发音不标准。第二,学生朗读时缺少感情。一些学生读得很快,好似将课文“倒背如流”,如《示儿》朗读中,本应读出诗人对山河破碎的遗憾和渴望中原统一的情怀,可一些学生读下来“一气呵成”、没有停顿,几乎听不出来他在朗读诗,而觉得他只是说了一句话,由于说得太快连内容都没听懂;还有一些学生却是将音调拖得长长的,如同在唱歌,影响了朗读者与作品的情感交流,亦不是很好的朗读状态。因此说小学生朗读时大多数缺少情感,难以融入情感、体会情感。第三,学生朗读不流利。这一现象多集中于学困生当中,大多数是由于生词太多,学生不认识的字太多,此外,不熟悉课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导致学生在朗读中不能合理地停顿。第四,没有良好的朗读习惯。如趴在桌子上早读,读着读着睡着了;一边读一边写,也不注意文章的用词、字词的写法,在朗读中随意添字掉字,等等。这些都是不好的朗读习惯,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效果和朗读兴趣的培养。

2. 农村小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朗读的现状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第一,读得少。一方面学生的朗读量少,对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难以准确把握,对于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学生接触的朗读范围也较小,大多为课本和朗读教材,这就使学生的朗读视野不够开阔,朗读能力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受农村生活、经济环境影响,学生的朗读量、朗读时间都不够。例如,一些学生喜欢读书,但受家庭经济情况影响难以购买较多的书籍。又如,学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资源,但藏书少、借阅困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此外,农村小学家长对于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非常淡漠,老师留的朗读作业几乎没用,学生缺少自觉性,家长也不能尽到监督责任。第二,不想读。一方面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例如,课堂朗读时不能积极发言,即使被老师点到了也很不情愿,朗读时声音小,情感不饱满,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含糊不清。另一方面,学生缺少自信,在课外朗读时很流利,在课堂上却结结巴巴,句子都不能读好,更难将感情融入其中。第三,不会读。一方面,读得没有感情,不能在朗读中有效学习生字、生词,体会文章的情感。另一方面,朗读“走口不走心”,读完了、读了几遍后仍然不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甚至有些学生拿着书能倒背如流,但对文章中的字词却不认识,也没有意识去认识、理解。

二、农村小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策略

1. 反思现状,重视朗读兴趣的培养

在朗读技巧指导中首先要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第一,对学生朗读缺少感情等问题要重视,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读,更要引导其读出感情,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深意。例如,某学生在课堂朗读时拖音,引起其他学生的哄笑,这时老师要给予该生支持,表扬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委婉地纠正该生朗读时的缺点,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的信心,使其愿意多读、多练,并与老师建立深厚的情谊,在遇到朗读问题时能够主动请教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并很好地掌握朗读技巧。第二,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例如,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朗读,可以将一个角色分给一个学生,也可以让一组学生共同扮演一个角色,在个人读与集体朗读中体会朗读的情感、朗读的技巧。同时,通过学生评讲、教师评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其对朗读更有兴趣,能够边读边想,不断进步。例如,引导学生在评讲中分析人物的性格、朗读的语气等,然后将其应用到朗读实践中,这样的朗读效果会更好。第三,通过经典文化诵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学生王某在语文课上爱捣乱,读课文声音小,老师基本上听不出读得怎么样。一次在学习《示儿》时,老师问学生还知道什么带有热烈情怀的诗词,该生举手并感情饱满地背诵了《满江红》,老师当众给予表扬,并暗自记下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通过兴趣引导和适当的表扬、激励,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积极兴趣,朗读课文也更为积极。

2. 结合问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单凭兴趣是不够的,要结合上述问题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困难”。例如,学生朗读时发音不准确,在朗读中要结合学生具体的朗读情况给予指导,对于由于口音问题而发音不准确的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批评,以防打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如,有的学生朗读不流利,对于这些学生要密切注意其在课堂的动态、神情等,以免其开小差。同时督促其在课前预习课文,在课堂多提问这些学生,对于较为“个性”的学生,必要时可将口头作业转变为书面作业,让其在抄写课文中理解文章内容,并督促其积极地进行课文朗读。当然这种作业形式要灵活掌握,避免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再如,学生没有朗读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如老师可以通过领读、放录音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感染力,先让其读,再教其朗读的技巧;或通过课文读物吸引学生读书,将借阅杂志、借阅书籍等当成朗读的奖励,指导学生如何读书,让学生在读书时记忆、理解词语、句子,体会文章情感,学习语文知识。

3. 优化环境,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

优化学生的语文朗读环境首先要改变学生“读得少、不会读”的状况。第一,丰富学校藏书,可争取经费购买图书,可号召社会爱心人士募捐书籍,也可鼓励学生自行收集朗读材料,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学生与书籍的接触面,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第二,重视课堂朗读和早自习朗读,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评讲、再朗读、再评讲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在早自习可以安排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大家朗读,也可由学生轮流带领大家朗读,每节早自习也要留出学生的自读时间,以鼓励其自觉朗读。第三,老师示范朗读,将朗读的技巧融入其中,让学生仔细体会,对于学生朗读中难以把握好情感和语调的部分老师可以反复朗读,并模仿学生的朗读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技巧。

总之,对于小学生语文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有耐心、有方法、有策略,必须在对学生朗读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才能有目的、有规划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提高其朗读能力的同时,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其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综合能力都在朗读中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范亚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技能[J].课程教育研究,2015,(29):108-109.

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第2篇

为了使自己本次小课题《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进行的更顺利,调研活动更为有效,特对我校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现状调查(调查时我将全校学生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调查发出了40份问卷,收回40份。根据调查情况,做出定性分析结论如下: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的朗读水平

1。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调查,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三个方面。其中能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大声朗读的学生占20%,认为自己总是能大声给同学们朗读的占15%,有时能大声朗读的占30%,说明能够勇敢地大声朗读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在同学面前通过大声使自己的朗读取得好的效果的。关于朗读的效果方面,在朗读的过程中,会读错字的学生占25%,经常会读错的学生占10%,有时会读错的学生占48%,说明读错字还是朗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朗读效果的主要原因。

2.朗读配合、教师评价等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的配合方面,分角色朗读时,能很好与他人配合的学生占28%,说明学生还是有愿望读出很好的效果的。在教师评价方面,20%的学生受到过老师的表扬,说明老师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学生的重视度还不够,同时也折射出另一个现象:大多数老师也是很欣赏朗读能力高的孩子的,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切实落实这一课标要求。而这些方面,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在这三方面还需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朗读兴趣

1。在内在心理方面,喜欢朗读语文课文的学生占36%,非常喜欢朗读课文的学生占33%,表明学生还是很喜欢朗读语文课文的。这可能是由于语文课文的可读性比较强,大多是文学作品,而且其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内容的感染力也是比较强的。但表现在课堂上,喜欢主动举手给大家朗读课文的学生占18%,非常喜欢主动给大家朗读的占26%。说明学生还是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而更习惯于通过老师的提问,然后做出很好的表现,从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同时,学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数据表明,这样的学生占34%,非常希望得到称赞的占35%,说明学生在朗读方面有强烈的愿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另外有占24%的学生不太喜欢朗读,有46%的学生很喜欢朗读,表明他们对于朗读语文课文的兴趣还是颇高的,并且有35%的学生认为大家朗读得都很好,认为大家朗读得都非常好的占25%,学生普遍对他人的朗读能力还是予以肯定的。这说明虽然他们还是小学生,但对于他人还是能够给予客观评价的。

2。在外在表现上,早读时,不主动与小组同学朗读课文的学生占15%,能与小组同学朗读的学生占16%,说明学生的主动性还是差一些,不够自信。早读时能充满激情的学生占14%,表情平淡地读书的学生占26%,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学生朗读水平为什么不高,缺少练习,重视度不够是其主要的原因。

(三)老师对待学生朗读的态度。这方面我们设计了6个问题,从学生的答卷结果来看,老师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学生的重视度还不够,同时也折射出另一个现象:大多数老师也是很欣赏朗读能力高的孩子的,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切实落实这一课标要求。

(四)学生在朗读改进方面的表现 。非常想提高自己朗读水平的同学占54%,说明学生还是非常愿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的。学生在朗读改进方面的表现我认为很重要,因为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改进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方面。

(五)、家长及学校在学生朗读方面所做的.工作。家长很重视孩子朗读的仅占11%,不重视的却占45%;此外,学校对此类活动的开展也不是很多。这说明家校两方面对学生朗读技能的重视不够,只是单一地看教学成绩。

为什么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二、调查结果总述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目前并没有完全达到或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所要求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朗读基础不扎实。朗读是一项复杂的语言艺术,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求基础知识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这两方面,一是需要语文知识的积累储备,二是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练习。通过调查显示,学生读错字的情况还是很普遍,说明基础知识还是不十分扎实,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二、练习少也是一个原因。课下学生很少练习朗读,这就使学生很难读得流利、有感情。从客观原因上来看,课上由于班额的限制不可能很多同学得到朗读课文的机会,加上大多数学生是不愿主动举手要求朗读的,更希望老师点名,所以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当被点名叫到给同学们朗读,学生还是很希望读得好的,并希望老师给一些评价,但大多数老师更多地给予表扬,没有更多地在朗读技巧方面给予指导,而且课堂上更多地侧重阅读教学,不太重视朗读教学,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很高。

第三、老师、家长、学校对朗读技能的重视度不够。大部分人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至于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要求特别低,特别是有感情,很多人都会忽略这一要求。认为只要会读就行。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导致孩子们朗读水平不高的关键要害。

此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了解其朗读方面的差异及学生和家庭对朗读的重视程度。其中的一些问题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选。为求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希望同学们认真作答。

1、 性别:( ) A、男 B、女

2、 年级:( ) A、一二年级 B、三四年级 C、五六年级

3、 你喜欢朗读吗?( )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喜欢 D。、喜欢 E、其它

4、 你喜欢朗读哪些类型的文章?(不定项选择题)( )

A、诗词类 B、散文类 C、小说类 D、童话类 E、其它

5、你觉得朗读重要吗?( )

A、非常重要 B、一般重要 C、不重要 D、没感觉 E、其它

6、 你平时通过什么途径学习朗读的?(不定项选择题)( )

A、老师带读 B、同学交流 C、电视网络 D、家长监督 E、其它

7、 你平常会主动朗读课文吗?( )

A、经常会 B、有时会 C、从来不会 D、其它

8、 你喜欢怎样的朗读方式?( )

A、个人朗读 B、小组朗读 C、全班朗读 D、男女分组读 E、其它

9、 你喜欢在被人面前大声朗读吗?( )

A、喜欢(请接着答第10题) B、不喜欢(请接着答第11题)

10、 你为什么喜欢在别人面前大声朗读?(不定项选择题)( )

A、觉得自己读得好 B、得到赞美 C、锻炼自己 D、形成习惯 E、其它

11、 语文课堂上,老师让你们朗读的时间多不多?( )

A、很多 B、一般多 C、很少 D、没有 E、其它

12、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常让你们以什么方式朗读课文?(不定项选择题)( )

A、全班跟老师读 B、全班跟录音读 C、找同学带读 D、分角色朗读 E、其它

13、 语文课堂上,老师会专门指导你们朗读吗?( )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从不 E、其它

14、 老师对你的朗读水平有什么看法?( )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觉得还需进一步提高 D、没评价 E、其它

15、 你认为自己班语文老师的朗读水平怎样?( )

A、很高 B、一般 C、很低 D、不清楚 E、其它

16、 班上有没有因为语文朗读得好而经常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 )

A、非常多 B、一般多 C、比较多 D、没有 E、其它

17。 语文晨读时,同学们一般采用怎样的方式?( )

A、自己读 B、全班齐读 C、分组朗读 D、其它

18、 语文晨读时,同学们一般是怎样的状态?( )

A、充满激情 B、表情平淡 C、不出声 D、和其他同学说话 E、其它

19、 你所在的学校经常举行与朗读有关的活动吗?( )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从来没有 E、其它

20。 你的家长会将普通话吗?( )

A、很标准 B。水平一般 C。不会讲 D。不会听 E。其它

24、 家长重视你的朗读吗?( )

A、很重视 B、一般重视 C、不重视 D、其它

21、 家长会主动要求你朗读给他们听吗?( )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不会 E、其它

22、 家长对你的朗读水平有什么看法?( )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觉得还需进一步提高 D、没评价 E、其它

23、 你觉得自己对以下朗读技巧掌握得如何?请在相应的空格打勾。很好 好 一般 较差

1、 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 )( )( )( )

2、 读音准确,不读错字别字

3、 不随意增、删、调、换字词

4、 通顺流利,不重复回读

5、 语速快慢适度,符合语境

6、 语气连贯,停顿恰当

7、 重音恰当,语义准确

8、理解文章,感情饱满

24、 你想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吗?( )

A、非常想 B、一般想 C、无所谓 D、我已经读得很好了 E。其它

英语朗读的现状及改进办法 第3篇

一、不重视英语朗读的不良影响

在近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尤其是使用牛津英语教材以来,由于其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以及大多数英语教师认为英语的学习活动应遵循听(听力)、说(口语)领先,读(阅读)、写(写作)跟上的语言学习规律。英语朗读似乎不在其列了。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听的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都较差

任何一种语言听力与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很难通过朗读去复习、巩固和运用。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早读时根本不开口读英语,课堂上老师教的知识内容课后不能及时得到巩固,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课文。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有朗读障碍的学生语言基础不熟练、不扎实,听的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差。

2阅读能力较差,写作能力也不理想

朗读能够刺激学生的语言感官,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思维能力。没有朗读、缺乏朗读,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很难逐步建立起英语思维方式和能力,因此,阅读能力难以进步与发展。没有朗读。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写作能力也不理想,偶尔写出几个句子也是按照中文的意思瞎拼乱凑的一些单词。

3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无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据笔者观察并粗略估计,在一所普通的义务教育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一个普通的非寄宿班在初一下半年,随着牛津英语教材难度的深入,大概会出现5-8名学生英语成绩在40-60分之间徘徊,甚至还有两三名极差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停留在30分以下。这告诉我们,由于不重视英语朗读的训练。没有朗读、缺乏朗读。学生连基本的单词、词组和课文都无法正确地、连贯地朗读出来,更不要说能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进行愉快的学习体验了。

二、重视英语朗读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重视朗读。重视英语朗读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1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

对于刚接触英语时间不长的初学者来说,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才会主动,课堂才会真正活起来。学习效果才能越好。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这正是学好英语的优势所在,因为朗读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欲。教师可以让英语发音较好、朗读水平较突出的学生作表率朗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表现欲,形成竞相朗读的气氛,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学习英语的兴趣会更浓,信心也更大。同样,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播放朗读音频、CD光盘等设施,用来创设情景。烘托、渲染气氛。如学习牛津英语7A Unit3《Festivals》时,为了让学生记忆深刻,笔者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歌颂不同节日的诗歌和散文。以及相关音频、视频文件,有英文的,也有中文的,让学生跟着朗读,达到以声传情、情感与知识交融的境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的朗读兴趣。学习也就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也得到改变,从“受逼”状态转化到“爱学、乐学”。

2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学英语只有开始时就注意语音、语调。进行大胆效仿,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经常地、持之以恒地朗读,才可能发现并纠正某些在默读中可能察觉不到的发音错误,才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整体知识。在这方面。笔者借鉴李阳疯狂英语的做法,让学生大胆模仿。大胆读出来,并反复纠正。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也会掌握发音过程中的一些语音现象,如连读、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更能培养其语感。朗读得多了,自然能达到语音标准、语调自然、语言流畅的地步。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地步。也就能在课堂内外大胆发言,进而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朗读有助于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提高英语思维能力

英语思维是靠英语语言作载体,朗读就是把英语语言材料变成大脑能够存贮的信息。大量的英语语言材料被融合在一起,最后就会质变为英语的思维方式。朗读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理解,因为朗读会使学生不断地接触英语,把有用的语言材料储存在大脑中。文章中的难点、妙处,只有读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时,才能被领略、吸收,最后添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形成自己的知识。因此,朗读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形成并提高英语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三、搞好英语朗读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自我朗读、小组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

让学生先进行自我个体朗读。要求学生在围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能够读出其中的语言韵味和深层意义,以此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感官思维,提高他们语言思辨和敏锐的程度。如牛津英语7B unit6中的reading部分是三首分别描写三种宠物的诗歌,在学生基本扫除生词障碍后,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自我个体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语言感官思维和分析能力,读出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再进行小组内朗读,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地与其他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矫正。之后,小组内成员齐朗读,这时,可引进竞争机制,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既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在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的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提高集体朗读水平的同时,教师不可忽略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与培养。如让朗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领读或担任角色朗读,既可提高其自身水平。又带动了集体朗读水平的提高。对部分朗读有困难的学生,除课堂上尽量多给他们一些朗读的时间,也可安排其他同学“帮、教、带”,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克服挫折感和自卑感。

2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

除课堂进行教材朗读训练外,课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初一牛津英语7A unit3的学习内容是介绍中西方重要的传统节日,笔者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自己最喜爱节日的英语诗歌、谚语、历史故事,通过个人领读、小组朗诵等表演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3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和掌握朗读的技能。如7B Unit6 study skills部分就向学生介绍了朗读句子要注意哪些单词要重读。哪些不要重读,从而理解英语口语中的韵律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一种本领体现,而任何技能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4朗读材料多样化,但又注重课文朗读,熟读成诵

朗读现状 第4篇

一、朗读教学现状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课堂在朗读方面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从学生角度讲,就是平淡的语调,漠然的表情;从教师方面看,表现为目标不明,要求不清.

读课文时,学生要么一词一顿拖调子,要么词语连成一片无停顿,无轻重缓急,无感情起伏,根本反映不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课外文章时,添字漏词难为句,疙疙瘩瘩不成调.集体齐读在语调上更显得划一刻板,学生仿佛不在诵读精彩文章,而是机械发声.朗读好者被同化,差者滥竽充数.

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也经常让学生朗读,但对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只好随意为之.公开教学中,往往用齐读装饰点缀,或为了问题而读,或为了凑补时间而读,这种盲目随意的处理,又如何取得良好的朗读教学效果呢?是何种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首先,是传统的分析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效率,总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好,朗读甚至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销声匿迹.教师总爱用提问的方式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分析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学习语言,主要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不读,如何品味词句之精妙,反映理解之深刻?而没有深谙文章的生动与遣词造句的精当,又怎么会声情并茂地朗读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析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促人感悟.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明白了多少,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了多少.

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中只要求记住词句,应付填空默写而已,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学生朗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弊病熟视无睹,对不良习惯不予纠正.

第三,是朗读教学方法单调的反应.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朗读,甚至害怕范读,教学中过多地使用齐读,学生读完后,不给予确切评价,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这种有读无导的做法,对理解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培养语感,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二、提高课堂朗读质量的策略

1. 范读,树立榜样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记得我上公开课《乡愁》时,人生地不熟,师生都比较拘束,铃声响起,我深情地朗诵一遍,全场一片寂静,课堂一下子笼罩在浓浓的愁思中.教学中,我也是以讲促读,读思结合.读得酣畅,讲得精要,课堂效果非常好.

2. 导读,领悟主旨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教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乱断句,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主旨,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

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学习其实就是感知一探究一理解的过程,而朗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莫怀戚的《散步》,初读觉得故事简单,语言平淡;再读学生就发现了那些朗朗上口的对称句子,在反复朗读、研究这些句子时,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家庭和谐美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教师滔滔不决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来的情感.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没有过多地渲染爱国情感,而是让学生朗读小弗朗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及韩麦尔老师异常举动的句子,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情感交融在一起,从他们饱含深情的读书声中我已经知道他们对这种爱国情感深有领会.

3. 品读,传情达意

品读就是在赏析中品味情感意境,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课堂上,抓住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的语段指导学生细细品读,就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特点,感悟文章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在体会船长伟岸人格的时候,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全身心投入,有感情地读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的语言.有的同学底气十足,嗓音洪亮,我就肯定他读出船长的临危不乱;有的同学读得铿锵有力,颇有气势,我就夸其读出船长的果断坚定;有的同学语速较快、声调较高,我就赞其读出了船长的高度责任感……学生富有情感的朗读,让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船长的精神品质,同时感受课文言语的精妙,增强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创造性.

在语言品析时,学生往往能发现某个语句或词语、标点的精妙,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要鼓励学生“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如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活该”二字为何独立成段?为何不用感叹号?在读思品悟中就可以弄懂: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全文基调是憎恨与冷嘲,宜用句号,若用感叹号就是热骂了.还有张洁的《挖荠菜》第二段说,“小时候,我是那么馋!”怎样理解“馋”?“我”到底馋不馋?引导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品读,蔷薇枝、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这些东西并不好吃,由此可见“我”不是馋,而是饿,正所谓饥不择食.明白了这一点,学生真正理解了弦外音、味中味,引发了对小姑娘苦难的同情.

大多数学生特别喜欢朗读古诗词.因为古诗词精练的语言,整齐的句式,优美的韵律吸引着他们.但对作品中的诗情、诗意不很理解.于是我在教这些内容的时候就采用了朗读法,让他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想象诗中的画面,进入诗句描绘的境界,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朗读中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笔者认为,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伴读、轮读、接力读、抢读、抽签读、表演读等多种方法灵活使用.在教授某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的分析.哪一部分适于哪种读法也要做好周密的考虑.这样,就能收到最好的朗读效果.

朗读现状 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现状如下:师生均在意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教学活动严重缺乏激情;教学形式僵化陈旧。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在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采用创新性策略,才能使学生对这一语文基本技能有扎实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的乐趣,燃点激情;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创新性,策略

一、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教学现状

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要方面。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主干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长期以来,语文以说、读、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践中得以重点推广。

在新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影响下,说和写的能力,因为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较广,较易和生活学习相结合,在新课程课堂上得到了较多的重视,投入的教学资源也相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朗读作为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反而面临着逐步边缘化的局面。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着以下尴尬现状:

1、师生在意识上没有引起重视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被忽视,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部分教师与学生均没有在意识上对该项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提及能力培养,每每想到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提高目标时,也以说与写为主导。因而在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教学效果又难被有效量化考核的情况下,朗读教学环节往往被忽略跳过。这种倾向看似迎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实际上却与之背道而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最后均有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栏目,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处于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师抑或学生都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2、教学活动缺乏激情

教学活动是激情的迸发,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通。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师生出于对朗读的忽视,进而导致在朗读教学中缺乏激情与热情。以苏教版为例,教材中提供了不少绝好的朗读教学材料,如慷慨激昂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古意盎然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等。这些出彩的材料都在教师毫无感情毫无起伏的语调中读出,学生又怎么能从这些如同嚼蜡的示范朗读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鼓舞,进而发现朗读的魅力呢?而学生的兴致不高,必然对教师的积极性造成打击,由此导致整个教学活动都处于激情缺乏的鸡肋状态。

3、教学形式较为陈旧

朗读教学因为其性质本身的局限性,教学形式比较单

一、陈旧,相对于说、写能力培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朗读教学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扮演着传统的角色。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还处于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原始状态,这种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朗读教学在语文大家庭中日复一日地枯萎。

二、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笔者结合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创新性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

意识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弊端,首先必须在教学中重新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主要从横向知识结构上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流利准确的阅读是良好交际口语的基础和保障,在朗读中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给以人强烈的语言构造印象影响,左右着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语言运用艺术。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重视朗读对横向语文能力的基础性影响作用。在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入朗读教学作为前置基础环节或者穿插环节。通过教学板块的互溶让学生重视朗读。

比如说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把有感而发作为写作环节的内容,诵读环节的材料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时,应该引导学生翻看诵读的材料:《赤壁》的内容是什么?读《赤壁》的时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少学生对诗歌主旨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却对“感觉”如何“发”成文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激情的朗读。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沛的感情朗诵,让学生在文字中感觉到情感的奔流,自然也就对“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 燃点学习激情

朗读一方面是对字词发音、句子组织、段落理解等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检验和回顾,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社会化人格的关键环节。因而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燃点朗读激情是最大的教学目标。

结合苏教版的教材编排,适合师生进行互动式朗读活动的材料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饱含感情的诗歌散文,如古诗词中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现当代散文中《春》等。另一类是轻松幽默或者情节性比较强的散文小说,如《皇帝的新装》等。对于前者,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材料的感情特质,以饱蘸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根据具体材料的长短和题材,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单人朗读、二人交替朗读、多人轮换朗读、集体同步朗读以及领读-跟读、单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朗读方式,通过感情的倾注,形式的变换,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类文章的诵读乐趣。对于第二类文章,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课本剧编制,分角色朗读等等,把欢声笑语带到朗读教学课堂,让学生的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和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和以及词汇的选择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形成语言特色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为口语交际与写作打下基础。

3、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 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朗读教学停留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模仿的单一状态,形式较为保守。作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朗读教学内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过往比较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较为贫乏的教学设备有关。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丰裕,教师们只要转换思路,一样可以把朗读教学做得像口语、写作教学一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对于教师而言,要把朗读教学做活,首先要摒弃朗读教学是冷门,只能用简陋教学设备的错误想法,要大胆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进到朗读教学中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的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的作用,使朗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苏教版课文《七律·长征》为例,作为毛泽东革命诗词中的重要篇章,其磅礴的气势和丰沛的革命激情是不言而喻的。在讲解时不能仅限于修正字词和领读跟读的朗读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这一革命史实的了解;利用革命歌曲等资料,唤起学生的革命激情,增强对革命精神的感悟;还应利用朗诵伴奏带来烘托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感情带到最高点并得以释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创新朗读教学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只有从意识上强调朗读的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并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方式,就能最大限度克服朗读教学中的弊端,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 卫春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科学,2009(06):149.【2】 夏幸:了不起的五分钟——初中语文课堂上演讲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206.【3】 陈海兰:关于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创新教学的尝试,考试周刊,2008(02):

23-24.【4】 张卫芹:初中语文评价内容多元化浅探,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01):

农村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第6篇

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对策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向来重视朗读,也有人把朗读称为第一教法和第一学法。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朗读却遭到许多农村学校语文老师的漠视,甚至摒弃,令人对语文教学及朗读教学的现状深感担忧。

一、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1.语文教师对朗读认识出现偏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认为,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几乎不直接测试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水平,没有必要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上。况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许多课文的篇幅加长,朗读及教学会耗去许多课堂时间,因不能提高学生的应试分数而不施教,出现了许多老师漠视甚至摒弃朗读。

2.“满堂问”和“满堂练”成为课堂的主角,朗读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笔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阅读教学当然成为师生青睐的对象,而在中考和高考中,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总是以一文多问的形式呈现。学生作答,当然要先默读后,思考,再解答,似乎考查学生的默读能力。长期漠视朗读,甚至摒弃朗读。尤其从三年级开始到九年级及至高中,随着语文课文篇幅加长,朗读课文(无论范读,领读,单读,齐读,还是分组、分角色读)将会花去一节课许多时间,所以许多老师只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略读、精读不发声的阅读方法,挤出时间去“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让朗读这种第一阅读学习方法成为配角,已近常态。

3.有朗读的语文课,有朗读时间少,学生朗读机会少,有范读但以多媒体或录音代教师范读,朗读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虽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教学方法形式众多,但朗读练习却是匆匆过客;虽然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但往往读不完就示意停下,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事实上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不论是讲析时有感情朗读,还是表演性朗读,老师只盯住几个“尖子生”,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坐着当听众,没有得到训练的机会。虽然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录音等手段作为示范,但这些手段和老师出色的范读相比,逊色不少。教师出色的范读,对自己学生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感情,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和意愿。

4.部分老师朗读能力不强或能力不够而备课不充分,制约着朗读教学的实施。虽然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拥有合格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但不是所有老师是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有的老师由于自身音质、音色、音量、习惯等条件制约,不愿在学生面前范读,备课时避开朗读教学,让朗读教学羞于见人;自身条件好的老师,但由于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的读出来,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的还原语气。老师要想做到出色地范读,有质量的施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读音正确,反复地读,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准确地还原作品,对原作再创造,需要研读课文的可能出现的读音、语音变化、各种装饰音(拖音、颤音、顿音、悦音、嘘音、佯音、悄音、耳语音、气音等)、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结构停顿)、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语气(色彩、语调)、节奏快慢等,而且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朗读特征要求,还要做好各种标记。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备课费时、费力、要求高而不讨好,致使许多语文老师对朗读教学备课不充分甚至不备,朗读教学流于形式。

二、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

1.农村学校学生难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朗读时充满地方方言发音。普通话没有成为主导所致。

2.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①朗读时“多字”“漏字”“改字”“重字”。 ②朗读时“唱读”。③“一字一顿”,速度慢。④重复,学生很难做到正确流利。

3.初中学生速度过快或过慢,无法品味,见字发音,毫无感情,“念读”成为常态。无论什么样的课文,节奏一样,无重音,无语气变化,停顿时长一样等,毫无感情变化,更谈不上口头艺术,还原作品,对作品再创造。

4.高中生多采用默读,朗读时不能恰当的表达文本思想感情。

5.大多数学生对于课文只能做到读熟,难做到读好。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尤其是农村学校,已到了丧失殆尽的地步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让人对语文朗读教学无不深感忧虑。

三、提高朗读教与学的对策

(一)语文教师应转变认识,增强对朗读及教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把握

1.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课程标准》是教师施教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对于朗读要求,新课程在阅读目标的不同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学段(5~6年级、7~9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中学段: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些朗读的目标要求,尽管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有细微的差别,但都把它放在阅读目标的首要位置,突出朗读地首要性,强调新课改要加强朗读。那么这些目标要求当然义不容辞地成为语文教师和学生努力完成的任务。

2.学习语文,要加强朗读,是遵从了汉语言文字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性。汉语言文字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现代汉语思维模式具有综合性,因而模糊性和多义性普遍存在,这种语言的学习还得靠语感;汉语词语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也较多,学习这样的语言,应当而且必须注重语感的培养,即对语言含义能准确迅速地捕捉能力;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更依靠语感。培养语感,必须依靠多读,多朗读。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3.把握朗读对于学习汉语及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能说、能听源于语音,源于口说耳听,要学习这门语言,离不开学生的“习”——朗读。加强朗读,是培养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实现与人的沟通交流。另外,我国地广民族众多,语系不少,方言繁杂,为实现各地各族人民交流沟通,推广普通话尤为重要,这是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加强朗读是不二法门。

4.把握加强朗读正是体现新课改阅读教学新理念的需要性。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体验性是否充分彰显,决定学生是否处于主体地位。对于文本的内容意义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不是老师讲起来、包办起来的,更不是问答出来的、练习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了朗读,意在改变阅读教学只有老师滔滔不绝“讲说、包办”,“满堂问”“满堂练”,而没有学生朗朗书声局面。从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主体性,加强感受体验,整体把握,改变阅读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由此看来,阅读教学是否体现新课改理念,当以是否注重了朗读为标准。

5.把握加强朗读符合学生认知年龄的心理特征的科学性。加强朗读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初中生,他们具有耐性不足、好胜、好奇、好动等心理特点,因此老师应当在适当点拨下、在渲染气氛、创设特定情境下,让学生开口读,读出兴趣,读出口头艺术,体验快乐感,在一唱三叹中深受感染与熏陶(感染与熏陶正是语文教育特点所要求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感觉兴味盎然,乐在其中,增强学习效果,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6.把握加强朗读,是为实现完美诵读创造条件的必要性。诵读比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实现完美的诵读,当反复地、完好地朗读,由此可见,朗读是诵读的基础,是为实现完美诵读创造条件所必需的。

7.把握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朗读要准确地表情达意,唤起听者的内心视象,把文字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要考虑到发音、发声、吐字、运气、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恰好是说话能力因素所要求的,也就是说,通过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而说话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8.把握朗读法是课堂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学中运用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熟悉、记忆课文,可用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也可独立构成主体教法,如读代讲,而更多是用不同朗读方式(范读、领读、单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辅助主体教法。

9.把握朗读是学生学习文本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学生在朗读的文本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音,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一番话。反复地朗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就越能理解、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

10.把握有感情的朗读,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情商培养的最佳手段。对于学生智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对于情商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学生朗读时,要领会并读出文本中爱、恨、喜、悲、惧、急、冷、怒、疑等感情,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情感的感染熏陶,情商培养。

(二)语文老师是实施朗读教学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关键

1.朗读或朗诵方面专业知识、能力有不足的老师,要及时搜集这方面知识,通过自学、自我练习,提高自身朗读能力和水平,用来正确规范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实施朗读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语文老师要认真备好朗读课教案,备好知识与技能目标,备好过程与方法,备好情感与态度目标,尤其要针对自己学生的缺陷和不足而重点备。通过认真备课,有效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朗读及能力,不打不准备之仗。

3.要始终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尤其对于有感情地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的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目标。要注意方言音、唱读、念读等习惯的纠正。

4.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多实践,以讲促朗读,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课文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

5.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语文老师可通过用精妙的导语、精彩的范读、有效地指导、灵活的形式、多鼓励少批评等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6.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现在的语文教材对于朗读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涉及的很少,因此,老师要予以弥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语文老师要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转变认识,运用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切实促进学生朗读技能和水平的发展,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和热点,成为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切入点,让语文课因有美的朗读而成为完美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王家政,藩纪平.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 第7篇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忧思

1. 普遍不重视

细心观察, 如今的中学生并不是很喜欢语文这门学科, 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这种现象, 除了教学模式呆板、教学缺乏艺术性等因素以外, 教师不重视朗读, 不能充分引导学生享受朗读所带来的愉悦也是很大的原因。另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师生的心态都渐趋功利, 认为考什么就学什么, 既然朗读不考, 那还学它做什么, 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来得实惠。这样的心态怎能学好语文?

2. 朗读品质低下

在一些公开课上, 我们看到, 如果哪位学生被叫起来朗读, 那他多半会表现得不自然, 往往声若蚊蝇, 结结巴巴, 或是叽里咕噜, 如机关枪放炮, 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 让人“惨不忍听”, 文章的美感也荡然无存。这说明学生只是学懂了朗读之法, 却不得朗读之味。由于缺少方法的指导, 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发声、换气, 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加之中学阶段, 学生接触的诗文大多情感丰富细腻, 语言含蓄隽永, 他们虽能意会但却不懂怎样运用朗读去传达这种情味、韵味。此外, 朗读品质低下还表现在有些学生总不敢大声朗读, 课堂上朗读时声音小得连身边的同学都听不到。

3.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大部分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下来, 教师基本不范读, 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是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还未读完, 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了, 然后马上转入下一程序的教学中, 朗读因此就成了一个过渡环节。

二、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建议

1. 研究教材, 精选朗读材料

朗读作品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提倡重视朗读, 但并非篇篇课文都要以朗读教学为主。因为, 有的课文适合训练朗读, 有的课文适合训练速读, 有的课文适合进行圈点勾画的精读。比如, 从文体的角度进行探究, 一般来说, 诗歌最适宜朗读, 不读不能得其真味。还有散文、小说、剧本也适合朗读。所以, 在进行朗读教学以前, 我们应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充分地、深透地研究, 对每一册教材中关于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根据朗读的要求, 我们可以把初中教材里的课文分为几个大类:需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 体会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的文章, 如《背影》;需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 要读出感情来的, 如《散步》;需注意停顿的, 如《金黄的大斗笠》;要多朗读几遍, 讲究节奏, 读出抑扬顿挫的, 如《扁鹊见蔡桓公》;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节奏的, 如《桂林山水歌》;可进行童话式朗读, 分角色朗读的, 如《皇帝的新装》;需背读的, 如《天上的街市》等等。

2.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其乐于朗读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通过朗读可以让人领悟和体验到美感。好的朗读, 能愉悦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朗读, 大声朗读。

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 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以体验情感, 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 以带动其他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教学才可初见成效。兴趣是逐渐养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少到多地朗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 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 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唯有如此, 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有了朗读兴趣, 便会乐于朗读积累, 便会孜孜以求之, 从而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3. 把朗读作为一种课型, 精心设计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能仅仅把朗读训练看成是一个教学环节, 还应将其看作是一种课型, 其课型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 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设计朗读课型, 应以训练朗读为要素, 其中心视点应放在“教学思路”上。有了明晰的、科学的教学思路, 就有了步骤清晰的课堂教学;有了创新的教学思路, 就有了创新的课型设计。

4. 多种形式实施朗读教学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朗读中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多种不同的教学思路:教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析读———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品读———赏析式地读, 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研读———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朗读;辨读———在辨析之中朗读, 主要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评读———对课文进行评点, 边评点边朗读;说读———说说读读, 读读说说, 边说边读, 边读边说;写读———朗读中学写, 写中有朗读;听读———重点突出, 配乐诵读。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第8篇

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本文研究了初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其问题,并提出了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发展,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1. 师生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很重视朗读教学。课堂基本是按统一模式开展的,教师引导学生做简单的阅读后,就开始根据教参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朗读文章的时间很少,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的时间很少。同时,学生也认为在语文考试中是不考朗读的,因此,即使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文章,学生也只是随意地看看,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品味,没有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与内容美,没有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精华。这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发展。

2. 语言课堂缺乏朗读的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朗读环节都是被硬性规定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生初接触文章的时候,让学生朗读一次,在文章讲解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朗读一次,这样,学生对朗读的价值认识得不够深刻。语文是很注重品味的,无论是文章的语言、内容还是文章的精妙的结构安排,都需要在品味中才能感受其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缺乏这种朗读的氛围,学生不会根据需要自行进行朗读,也不会通过朗读入境、入情,不会通过朗读手段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情感,不会通过自觉的朗读了解文章的结构,这是朗读教学的失败,也是语文课堂朗读氛围缺失所造成的直接后果。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朗读氛围,使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二、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开展策略

1. 师生重视朗读教学

要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首先,师生需要重视朗读教学。尤其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指导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朗读教学,还要向学生宣传朗读的重要功用,要给学生以更多进行朗读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朗读实践中体会朗读的妙处,这对发展学生的朗读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春》的内容时,这是一篇散文,教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实践,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到作品的情感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朗读的价值,提高学生对朗读学习的重视程度。

2. 教师要重视范读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爱上朗读,教师要通过范读,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朗读的美妙。尤其是一些诗歌散文,这些文本的语言优美、富有个性,如果教师能够进行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产生模仿的冲动,教学就成功了。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会感受到语文朗读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志的,会感到朗读是美妙的。只有学生有了模仿的冲动,学生才会进入朗读实践,才会养成朗读习惯,这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范读,要求学生跟着自己一起读,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师生共同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这也是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3. 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有的学生朗读能力较差,教师不能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只需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读准字音、语调和注意停顿就可以了。而有的学生朗读水平较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情感进行朗读,尽量要求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同时,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朗读成败的根本是能否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能否入情入境,深入文本。

比如,在朗读《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边朗读边在心中绘图,这对学生有效感悟《春》这篇文章,感悟在春风吹拂下大地欣欣向荣的美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比如,抒情性散文应该怎么读,记叙文应该怎么读,诗歌应该怎么读等。教师要对学生不断进行朗读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朗读,会利用朗读有效进行语文学习。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建议 第9篇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普遍不重视

细心观察, 如今的中学生并不是很喜欢语文这门学科, 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这种现象除了教学模式呆板、教学缺乏艺术性等因素以外, 还与不重视朗读和背诵, 不充分引导学生享受朗读带来的愉悦有关。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 朗读是“小儿科”。中学阶段, 要看的文章变长了, 要理解的课文内涵变深了, 而朗读既费时又费力, 会使阅读效率变低, 而且不少师生的心态都渐趋功利, 考什么就学什么, 既然朗读不考, 那还学它做什么, 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来得实惠。

2.朗读品质低下, 缺乏指导

在一些公开课上, 我们会看到, 如果哪个学生被叫起来朗读, 那么这个学生多半都会感到不自然, 往往声若蚊蝇, 结结巴巴, 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 使得文章的美感荡然无存。这说明学生不懂朗读之法, 不得朗读之味。再加上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 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发声、换气, 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 课堂指导几乎等于零。

3.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 一节课下来, 教师基本不范读, 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会“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并马上转入下一程序的教学中, 朗读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4.朗读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都是盯住几个尖子生, 大部分学生都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样, 多数学生都得不到朗读练习的课堂, 又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呢?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1.研究教材, 精选朗读材料

朗读作品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而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精选名家名人的作品, 它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朗读模板。所以, 我们应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充分的、深透的研究, 对每一册教材中关于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通过梳理, 可以从教材中发现这样一些朗读训练方面的具体要求:读准字音, 不添字、掉字, 不读破句, 停顿恰当, 吐字清楚, 音量适当, 语速合宜。在进行朗读训练时, 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 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例如, 需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如《这不是一颗流星》;需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 体会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的, 如《背影》;需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 并要读出感情来的, 如《散步》;需注意停顿的, 如《金黄的大斗笠》;可以用来练习重音、重音的轻读、小停、中重音、拖音的, 如《春》;需要朗读与背诵的, 如《〈咏柳〉赏析》等等。

2.激发学生兴趣, 让其乐于朗读

好的朗读, 能愉悦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朗读, 大声朗读。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来感染学生, 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来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 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兴趣是逐渐养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少到多地朗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 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注重文化积淀, 提高文化品位, 唯有如此, 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3.精彩讲解, 让学生理解性地朗读

朗读和讲解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说讲解是要学生钻进文中进行分析, 那么, 朗读则是带领学生跃出纸外, 加以综合;如果说讲解能使人加深理解, 那么, 朗读则更能让人加强感受。讲解前的学生试读, 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 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大体检查出教师讲解的效果, 发现薄弱环节, 以便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是要凭借朗读中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急缓才能表达出来的。可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朗读不能忽视讲解之功能, 朗读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 草草读完就收兵。

4.因材施教, 给学生个性化朗读的空间

农村小学英语朗读的现状及策略 第10篇

一、限制小学生英语朗读的因素

1.环境氛围的限制。语言的习得与发展需要环境。英语课程的设置是每周三节课,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几乎完全依赖英语课,学生如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上课不认真朗读,课后不会读,是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所学的单词和课文内容的。而且在农村,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说、运用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乏一个很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

2.家庭教育的缺乏。从教十年以来发现至今农村很多家长不了解英语这门课程,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或询问学生时关心的都是语文、数学课上课时是否认真,成绩是否理想,极少有家长过问英语这门学科;而有些家长虽然了解并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孩子起不了正确的引导,也不懂得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教师方面的影响。在新词汇或新句型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以实物或图片的形式来围绕句型展开大量的操练, 学生也能非常自然地说出或读出板书上的单词或句子,但整堂课对课文文本的认读却偏少,回归到课文时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不会读课文。

4.学生自身的因素。有的学生连单词都不会读,齐读时只能假读或不读;而且学生在读英语时拖音很重,节奏性差,甚至还不整齐,这种现象在集体朗读时更明显。再加上农村的学生由于大部分家庭都缺乏录音机和电脑,“听磁带,读课文”的作业基本上都成了虚设,导致了学生基本不把读的作业当成作业。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对知识的遗忘程度。

二、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教师良好的示范指导,激发学生朗读欲望。教师的良好示范,可以引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模范对象,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练习规范自身的语音语调, 以优美动听的语音、语调来创设氛围,吸引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教会他们正确运用升调或降调,注意重音、节奏和连读等,如:This is my pen.重音“my”与“pen”的不同赋予了句子强调的不同。

2.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快乐地读。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爱表演,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这样才不致因朗读形式的单一而使学生读得乏味。

朗读的方式分个人读和齐读两大类。个人读包括指名读,分角色读等。齐读包括全班齐读,分组齐读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不同的朗读要求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朗读方式。在新授单词时,我们采用录音跟读,让学生模仿规范的语音语调;操练时结合手势让学生更好地操练升降调法。在对话教学时,一般采取分角色表演读,让学生以不同的声音语调、人物感情来读。在教学中也可以有意的地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chant,强烈的节奏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课堂内容,使学生乐读,并乐于表现。

3.早读的有效利用,让朗读事半功倍。对于学生来说, 清晨是最清醒、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读英语、 拼读单词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早读课上,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发音错误和示范指导语音语调。在英语教学中发现,英语早读气氛越好的班级,学习效果越好。早读时大声朗读有助于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还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单词句型的记忆加强。

农村小学英语朗读的现状及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朗读 现状 作用 策略

英语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熟读可以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然而在小学英语的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比较重视对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朗读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们总能找到这样那样的不足。

一、限制小学生英语朗读的因素

1.环境氛围的限制。语言的习得与发展需要环境。英语课程的设置是每周三节课,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几乎完全依赖英语课,学生如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上课不认真朗读,课后不会读,是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所学的单词和课文内容的。而且在农村,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说、运用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乏一个很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

2.家庭教育的缺乏。从教十年以来发现至今农村很多家长不了解英语这门课程,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或询问学生时关心的都是语文、数学课上课时是否认真,成绩是否理想,极少有家长过问英语这门学科;而有些家长虽然了解并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孩子起不了正确的引导,也不懂得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教师方面的影响。在新词汇或新句型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以实物或图片的形式来围绕句型展开大量的操练,学生也能非常自然地说出或读出板书上的单词或句子,但整堂课对课文文本的认读却偏少,回归到课文时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不会读课文。

4.学生自身的因素。有的学生连单词都不会读,齐读时只能假读或不读;而且学生在读英语时拖音很重,节奏性差,甚至还不整齐,这种现象在集体朗读时更明显。再加上农村的学生由于大部分家庭都缺乏录音机和电脑,“听磁带,读课文”的作业基本上都成了虚设,导致了学生基本不把读的作业当成作业。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对知识的遗忘程度。

二、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教师良好的示范指导,激发学生朗读欲望。教师的良好示范,可以引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模范对象,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练习规范自身的语音语调,以优美动听的语音、语调来创设氛围,吸引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教会他们正确运用升调或降调,注意重音、节奏和连读等,如:This is my pen.重音“my”与“pen”的不同赋予了句子强调的不同。

2.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快乐地读。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爱表演,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这样才不致因朗读形式的单一而使学生读得乏味。

朗读的方式分个人读和齐读两大类。个人读包括指名读,分角色读等。齐读包括全班齐读,分组齐读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不同的朗读要求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朗读方式。在新授单词时,我们采用录音跟读,让学生模仿规范的语音语调;操练时结合手势让学生更好地操练升降调法。在对话教学时,一般采取分角色表演读,让学生以不同的声音语调、人物感情来读。在教学中也可以有意的地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chant,强烈的节奏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课堂内容,使学生乐读,并乐于表现。

3.早读的有效利用,让朗读事半功倍。对于学生来说,清晨是最清醒、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读英语、拼读单词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早读课上,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发音错误和示范指导语音语调。在英语教学中发现,英语早读气氛越好的班级,学习效果越好。早读时大声朗读有助于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还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单词句型的记忆加强。

小学是英语的初学阶段,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钻研教学方法,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在家长沟通配合的情况下,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训练,养成良好而有效的朗读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帮助小学生们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王金敏.小学英语教学呼唤朗读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1).

[2]沈丹莹.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5).

[3]王笃勤.英語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4]张霞.朗读与英语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第12篇

要增强小学生英语朗读能力, 首先就要学生开口说、肯学。英语朗读是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由听、说、读、写组合而成, 当学生对英语朗读产生兴趣时, 老师就要从英语朗读中注重学生的读音, 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学生的英语朗读兴趣进行巩固培养。

2.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英语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老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朗读上只是做做样子, 朗读只动动嘴唇, 实质没有发出声音, 全班朗读时出现读音不准、节奏错乱、拖音严重等现象, 虽然整体朗读声音很热闹、很响, 但只要认真听就会发现部分学生的读音标准、停顿严重等问题的出现[1]。目前, 小学英语课一星期只有四堂课程, 学生刚对英语朗读产生兴趣, 由于课时较少没有巩固学生对英语朗读的兴趣, 导致学生上课不专心、开小差, 不愿意运用课后时间朗读英语, 致使不能全面了解英语知识和口语能力, 影响英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3.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策略

3.1举办英语朗读比赛,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小学英语朗读注重的是读音是否标准, 通过朗读把文章内容、单词等表达的意思展现出来, 就是让学生用响亮、清晰的语气把文章、句子等文字从朗诵出来, 把脑部所想的转换成语言。在分析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时, 应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爱说话、好动, 所以老师可以举办英语朗诵比赛, 提高学生英语朗诵的兴趣。例如:“自我介绍”朗读比赛, 用英语写一篇自我介绍的文章, 在比赛时朗读出来;老师可设立奖励方式, 第一名:获得一张奖章和笔记本, 第二名:获得奖状, 第三名:奖励一个笔记本, 通过奖励方式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比赛[2]。比赛内容除了自我介绍之外, 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形式, 如小组朗诵比赛、全班朗读、个人表演、游戏朗诵等, 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学生爱说话、好动的特点制定比赛内容, 引起学生的好胜心理, 让更多学生爱上英语朗读。同时, 老师要针对个人特点了解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其摆正学习姿态, 获得成就感。在新课程改革下, 小学英语朗读的改革明显好转, 但实际工作还未落实到位, 因此, 老师要质量, 完善教学措施。把小学朗读措施落实到实际教育中, 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通过不断改革循序渐进, 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朗读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2重视读音, 巩固英语朗读基础。

学生刚接触英语时存在一定的好奇心, 觉得英语很难, 其实英语是由简单到难递进的, 教学内容随着年级的提升而增加难度;小学英语首先要了解26个字母的读音, 读准字母读音可为英语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可“没学会走路就要跑”, 老师在教育时应耐心指导, 保证每位学生的发音准确、清晰。字母训练结束后, 要分析单词、句子的拼读, 例如:句子的读音 (停顿、语气助词 ) 、单词拼写、文章读音 (通顺、标准 ) 等 , 是小学英语朗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老师应正确示范读音, 让学生跟着老师口型读, 通过模仿读音纠正自身的错误[3]。老师还可以根据各种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播放语音、录像等, 通过不断播放让学生在无形中熟悉英语读音, 让学生听清、看懂英语所表达的意思, 还可以在英语朗读教学时组织学生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等, 通过各种新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英语朗读奠定基础。

3.3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习惯。

实施英语朗读教学时首先应进行课前复习, 对上一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朗读复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或者朗读新的教学内容, 画出课本中不懂的单词, 上课后认真听讲。这样可以运用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习惯, 通过尽情朗读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和增强语感, 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记忆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以要尽情、大声地朗读。专家说朗读是记忆的最好方法, 记忆从快到慢, 所以要及时复习朗读内容。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协助下制订朗读方案, 指导学生朗读计划。老师在朗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跟读、模仿, 或者跟读录音分析他们的读音、语气等, 在录音中寻找适合自身的朗读方式。

4.结语

朗读是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水平的重要方法, 重视小学朗读不仅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更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好处, 从英语朗读中了解英语所表达的意思, 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其次要传授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刘稀桥.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230-241.

[2]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 2012:289-321.

上一篇:使用对比下一篇:人性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