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级管理范文

2024-07-26

行业分级管理范文(精选9篇)

行业分级管理 第1篇

在典当行业复出以后, 我国将其行业管理纳入到商务部门的管理体系中, 同时公安部门等也共同参与管理。近年来, 随着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断增强, 我国典当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业务规模、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数量、总资产规模等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增长①。但是, 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迫切需要按照现代管理方式加强行业监督与管理, 以推动整体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中外相关经验来看, 建立行业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管理模式。

一、建立典当行业分级管理制度的必然性

1.典当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强化行业管理。

我国典当行业复出已逾20载, 但是在21世纪以前整个行业始终处于探索阶段, 行业规模不大、典当行数量不多, 行业管理在探索中前行。近年来, 各省市典当行业均发展很快, 每年新增典当行及分支机构数量、行业业务规模、行业利润规模等都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以典当行业发展较快、行业统计信息基础较好的上海市为例, 据上海典当行业协会统计, 截至2010年12月底, 全市典当企业为168家 (其中2家停业整顿) , 分支机构50家, 新增典当企业31家;上报的166家典当企业业务统计显示, 2010年典当金额总计341.59亿元, 同比增长25.28% (见图1) 。进入2011年后,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尤其是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的实施, 使得社会资金空前紧张, 进一步激发了典当业务的快速发展。在机构与业务均快速增长的同时, 原有的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等已经显“老化”, 亟待通过引进新的管理举措来加以改善。从国内外行业管理的经验来看, 推行分级管理制度是可行的措施。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典当行业2010年分析报告》数据整理绘制而成。注:上海典当行业数据统计在我国各省市中相对比较完善, 由此选择上海数据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反映。

2.典当经营机构的多元化格局要求实行精细化管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国内典当行业已经形成不同企业规模、不同股权性质、不同经营模式的典当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由于行业内企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如果继续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思路已经与行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因此, 有必要针对行业具体情况进行结构细分, 并采取精细化、差异化管理的模式, 以提高管理举措的针对型和行业管理效率。

3.提升行业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探索管理制度创新。

一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经济、金融快速发展, 市场情况瞬息万变, 传统的行业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已显得难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更难以对各种跨行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 随着典当行业经营业务的不断拓展, 对监管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都客观地要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积极开展管理制度创新, 不断提升行业监督和管理水平。近年来, 中央有关部委在全国范围进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 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了《典当管理条例》草案, 有关部门提议将行业分级管理写入《条例》, 这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二、中外开展行业分级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各国政府或相关机构开展行业的分级管理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由来已久, 虽然最早推行的行业分级管理已难以考证, 不过早在20世纪初, 美欧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了相关领域的探索, 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推行行业分级管理已经逐渐推广到许多行业之中。我国行业分级管理主要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那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结构、市场主体都出现多元化格局。为了加强行业管理, 我国不少地区或行业主管部门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探索推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1.美国银行业“骆驼”评级体系。“骆驼”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监管部门, 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的监测与评定制度, 早期的指标体系涉及五项指标, 即资本充足性 (Capital Adequacy) 、资产质量 (AssetQuality) 、管理水平 (Management) 、盈利水平 (Earnings) 和流动性 (Liquidity) , 其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为“CAMEL”, 被形象地称为“骆驼”评级体系。经过实践的不断探索, “骆驼”评级方法在防范银行业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从1991年开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对该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 增加了第六个评估内容, 即市场风险敏感度 (Sensitivity 0f Market Risk) , 新体系也更新为CAMELS Rating System。监管部门根据各银行在六类指标上的得分, 对被评级的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综合评级。

2.美欧信用评级监管体制。信用评级业不仅对其他行业进行评级, 在信用评级业内部也需要分级管理, 在此领域美、欧各国实行了不同的监管模式。尽管美国与欧洲在加强对非公开信息保护、利益冲突披露和管理、评级过程的透明度等方面有一定共性, 但两者差异显著:如在监管目的方面, 美国倾向于加强信用评级业的竞争, 而欧洲更注重建立起强有力的监管体系。在监管力度方面, 欧洲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比美国要大得多;在执行手段方面, 美国主要通过机构自律, 而欧洲更着重通过外部强制执行方式, 两种模式的特点可概括在表1中。

3.中国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制度。2007年7月2日, 中国证监会向各派出机构下发《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工作指引 (试行) 》和相关通知, 其中涉及69个评价指标, 结合证券公司市场影响力以确定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 评级划分结果将作为监管部门确定新业务、新产品试点范围和推广顺序的依据。根据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评价计分的高低, 《指引》规定证券公司分为A (AAA、AA、A) 、B (BBB、BB、B) 、C (CCC、CC、C) 、D、E等5大类11个级别。

4.中国拍卖企业资质评定制度。自2001年起, 经国家经贸委 (原国家内贸局) 等主管部门授权,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开始酝酿推行全行业的拍卖企业资质评定工作。2001年, 为达到开展资质评定工作的目的, 在邀请有关专家讨论基础上所形成的评分标准设置了“经营状况”和“规范运作”两大类指标。在制定评分标准过程中, 尽量细化、量化各项指标, 以增加可操作性。经过多年酝酿, 于2006年正式开始推出该项制度, 最终评级指标体系中共列出考核指标14项, 总分100分。2006年的拍卖企业资质评定工作一经宣布就受到了企业和社会各方的积极肯定和支持。目前, 此项活动面向所有会员和非会员企业, 并对部分参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评定结果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在随后几年, 评级方根据具体工作开展情况, 动态地对指标体系及工作方法进行调整、完善, 在《2010年拍卖企业资质评定标准》中, 将企业划分为“AAA、AA、A”等三种资质;在该指标体系中, 设立了“规范性、诚信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营规模、社会贡献”等五大类一级指标, 其下共涉及19个二级指标, 满分为100分。在实践中, 该制度和指标体系已经越来越贴近行业发展特点, 并发挥了良好的成效。

中外除了以上列举的几个案例外, 实际上在许多行业、领域都推行了分级管理制度, 并且大多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相关经验将成为我国建立典当行业分级管理制度提供重要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概括, 主要可提出如下几个方面可借鉴之处:

1.政府管理部门是分级管理主要的制度制订及推行主体。大多数行业分级管理都是由政府部门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为改善行业管理而推行的, 其中主要是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为核心来加以推进的。另外, 由于许多行业经营内容较为广泛, 涉及到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比较多, 其行业分级管理则往往由多部门联合来加以推动。另外, 也有由政府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开展行业分级管理的案例, 但核心的主体往往都是政府主管部门。

2.分级管理制度成为各国推进行业信息制度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与数据统计在行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往往借助分级管理的契机, 开展全行业的信息收集工作。如在我国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工作中, 考察内容涉及69个评价指标, 全面覆盖了证券公司经营的主要方面, 这也极大地提升了行业信息管理能力。

3.“先试点再推广”或“先酝酿再推行”是普遍模式。由于开展行业评级往往缺乏参照系统, 也缺乏充足的经验, 各国在开展分级管理制度时还是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在操作方法上, 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是“先试点再推广”, 即在若干行业发展条件比较完备、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先行试点, 待模式比较成熟后再加以推广;二是“先酝酿再推行”, 既先行进行充分的探讨、宣传、沟通, 待征得多方认可、制度条文比较成熟、外界环境比较友好的时候择机推出。其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部门在开展制度创新过程中所坚持的谨慎、科学、客观的态度, 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4.指标体系及制度内容随行业发展而动态更新。在现代经济环境中, 各个行业都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中, 而行业监管制度也必须能够动态、及时地反映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从中外分级管理制度的推行经验来看, 大多数都动态地进行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完善。例如为了适应金融自由化浪潮等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变化,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及其他监管部门从1991年开始, 对骆驼评级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 并增补了市场风险敏感度评测, 从而使分级管理体系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综上来看, 推行行业分级管理制度已经为各国政府及相关政府所广泛采用, 其相关模式已经较为成熟, 有关成功经验也能够为上海探索建立典当行业分级管理制度而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分级管理制度必将成为行业管理的主流趋势。

三、典当行业分级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制度方面。

典当业务属于民事经济活动, 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的约束和保障, 这也构成了典当基本的法律体系。作为行业管理性约束性文件, 《典当管理办法》经过修改于2005年重新发布。但是, 由于行业近年中在业务、机构等方面创新加速, 使得其中部分条文已经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现状, 尤其是在分类管理方面亟待完善。鉴于典当法规制度的现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已就《典当行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管理体制方面。

目前, 国家商务部是典当行业的主管部门, 并在行业具体营运中由市场体系建设司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典当行业具有一定的“准金融”性质, 典当放款实际上就是一种货币资金的融通, 但按照目前管理体制, 典当公司不能发放“金融许可证”。因此, 可借鉴有关国家经验, 探索向多部门信息沟通乃至跨部门监管的模式过渡。

3.统计制度方面。

由于典当业机构较为分散, 企业规模不大, 业务波动频繁, 比较难以建立科学的统计体系。虽然在上海等部分依托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 初步建立了年审数据统计体系, 但是远远不能发挥行业统计应有的功能, 不利于开展动态监管和行业预警管理等

四、建立典当行业分级管理制度的举措

为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相关行业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覆盖全面、运做高效的典当行业分级管理制度。结合国内典当行业发展现状,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关于我国典当行业分级管理体系框架的构想。在借鉴国际行业管理经验基础上, 遵循“立法保障、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分类监管”的思路, 我国典当行业分级管理体系框架大体可分为:“国家立法——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分级测评执行机构”等;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分级管理测评机构 (如典当行业协会、第三方专业机构等) 按照月度、季度、年度报送的数据, 对当地典当企业进行分级评定 (周期为1年) , 并将分类评级结果报送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备案;评级结果发布后, 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情况对典当企业实施“奖惩结合”的分类管理, 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量化管理, 推动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2.典当行业量化指标分析。对典当行业开展分级管理管理, 应当建立在行业数据收集和量化考核的基础之上, 在评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持续运转等原则, 并需要结合我国典当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对国内有关典当企业的实地调研, 并结合我国典当有关法规制度规定, 本文提出如下量化指标方案 (见表2) , 操作中可以由国家商务部主管部门设立“典当行业分级管理量化指标参照体系”, 并由各省市地方政府结合区域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细化、调整。在典当行业分级管理量化指标参照体系中, 可重点对一级指标作出明确规定, 并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在各地方政府具体操作过程中, 有关部门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设立二级、三级指标, 同时对各指标按照“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进行赋权重, 以更为准确、精细地开展量化考核。

3.具体政策举措。典当行业建立分级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有关制度从理论研究、指标发布与征求意见、数据收集与整理、分级测算与评估到最终的分类分级管理, 涉及不同层次及多部门的政府机构, 涉及全部典当营业机构, 涉及典当行业协会及一些专业评级机构等主体。从操作主体看, 中央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是“典当行业分级管理”制度最重要的实施者与管理者。从政府角度来看, 在制度推进过程中可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内容:

(1) 进一步完善典当行业管理体制。鉴于典当行业具有一定的“准金融”性质, 及典当业业务规模及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 可借鉴有关国家经验探索向跨部门监管的模式过渡。一是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商务部及地方政府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等之间的信息共享;二是可探索建立跨部门联席监管会议制度, 定期及不定期围绕典当行业发展问题进行沟通;三是以商务管理部门为核心, 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典当行业监管体系。

(2) 建立典当行业分级管理专项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具体规定, 结合有关部门开展典当行业分级管理的调研总结, 由主管部门建立典当行业分级管理专项制度, 主要是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相关主体、操作流程、分类管理举措等, 作为推进分级制度的基础。

(3) 建立典当行业数据库。主要可依托各地方商务委等部门构建地方典当行业数据库。一是结合行业年度审查, 将行业评级的指标体系渗透到年审表中发放到各个典当机构,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数据收集的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然后组织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或专业机构或对收集的企业数据进行登记、整理。二是各地可考虑建立专业化的“典当行业分级管理信息系统”, 一方面作为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长期的行业管理数据库。

(4) 典当行分级的操作。地方政府部门每年度定期对当地全部典当机构的得分情况 (主要是总分数) 进行排序, 并依照分类标准将不同的典当机构划分入不同的层次、类别中 (可设定为A、B、C、D四个级别) ;同时, 根据年度各典当机构的指标得分情况, 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 从中可以对行业整体发展情况做出判断, 也可以发现许多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

(5) 依照分级情况实施不同的奖惩政策。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行业分级管理的根本目的, 最后的举措应当是由政府部门依照奖优、罚劣的方式, 积极扶持那些经营规范、管理完善的典当行继续做大做强;同时重点针对那些不按照监管规则, 存在无序经营、甚至违法经营的典当机构采取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以促进其能够合法、合理地开展经营, 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关闭。

(6) 可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思路。由于建立典当行业分级管理专项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为避免整体推行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及政策风险, 可借鉴美、欧等发达国家有关经验, 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 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武汉等典当行业较为发达、行业自律较为完善的城市开展试点, 为下一步在全国推广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Schmid Bernd.Credit Risk Pricing Models: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Springer, 2004.

[2]葛兆强.国际评级机构的银行信用评级原理、方法及其局限[J].华南金融研究, 2001 (2) .

[3]张美灵, 欧志强.用评估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4]彭宇松.美欧信用评级监管体制改革及启示[J].中国金融, 2009 (14) .

[5]2010年拍卖企业资质评定标准[J].中国拍卖通讯, 2010 (5) .

行业分级管理 第2篇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1992-07-01 生效日期: 1992-07-01

发布部门: 能源部、水利部

发布文号: 基设[1992]72号|建开[1992]5号

(一)水利、水电行业工程设计资格分级标准

一、总则

(一)根据建设部(1991)504号文印发的《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结合水利、水电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二)工程设计①(注①:水利、水电行业工程设计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范围主要包括:

水利行业

(1)流域或区域综合利用规划,防洪,治涝、灌溉、供水、水土保持等专业规划;

(2)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及水库工程;

(3)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

(4)灌溉及排涝工程;

(5)引、调、供水工程

(6)水土保持工程;

(7)其他水工程。

以及上述工程的配套工程的设计,主要有:通航、过木、过鱼等过坝或交叉建筑物的设计,水电站等设计及水库淹没迁移城镇规划。

水电行业

(1)河流规划、规划选点、水电开发规划;

(2)水电站(含抽水蓄能电站、潮汐电站)设计;

(3)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枢纽工程设计;

以及上述工程的配套工程的设计,主要有通航、过木、过鱼等过坝或交叉建筑物设计。

(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资格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级。

二、分及标准

(一)甲级:

1.资历:具有10年以上水利或水电工程设计资历(重新恢复的设计单位资历按原成立时间计算)。社会信誉好。独立承担过至少两项大型水利或水电工程①(注①:大、中小型工程规模与表

三、表四承担工程设计规模相对应。)设计任务,并已开工或建成投产,开工项目设计质量优秀,投产项目经运行考验,安全可靠,达到设计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效益显著。

2.技术力量: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备齐全,有同时承担两项大型水利或水电工程设计任务的技术力量,并配备有相应的科研和地质人员,能独立承担难度大的规划和工程设计,有完成国内先进水平的设计和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技术力量详见表

一、表二。

3.技术水平:具有本行业的技术专长和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设计水平为国内先进,是水利或水电行业中的骨干设计院。在近十年内至少有一项工程获得过国家或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或至少获得二项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参加过国家和部门、地方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

4.技术装备:达到国家规定Ⅰ级设计单位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现阶段的考核标准。

5.管理水平: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取得合格证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以质量为主体目标管理有实效。

(二)乙级:

1.资历:社会信誉好。独立承担过至少两项中型水利或水电工程设计任务,并已开工或建成投产,开工项目设计质量好,投产项目经运行考验,安全可靠,达到设计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效益较好。

2.技术力量:技术力量强,专业配备齐全,有同时承担两项中型水利或水电工程设计任务的技术力量,能独立承担完整的规划和工程设计任务,有完成国内较先进水平的设计和较好地解决工程中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技术力量详见表

一、表二。

3.技术水平:有相应的技术特长,能够利用国内外水利或水电行业的软件,设计成果比较先进,是水利或水电行业中的主要设计院。近十年内至少有一项工程获得过国家或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或至少获得二项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4.技术装备:达到国家规定Ⅰ级设计单位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现阶段的考核标准。

5.管理水平: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经达标验收并取得合格证书。有严格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以质量为主体的目标管理有实效。

(三)丙级:

1.资历:独立承担过至少两项小型水利或水电工程设计任务,并已开工或建成投产,开工项目设计质量良好,投产项目运行良好,安全可靠,基本达到设计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

2.技术力量:有一定技术力量,专业齐全,有同时承担两项小型水利或水电工程设计任务的技术力量。

技术力量详见表

一、表二。

3.技术水平:有相应技术特长,设计成果在同类工程中比较先进。

4.技术装备:有与承担任务相应的技术装备。

5.管理水平:有较严格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四)丁级:

1.资历:独立承担过小型水利或水电工程设计任务或本行业的零星单项工程的设计任务,至少有两项已建成投产,经运行考验,安全可靠,设计质量满足要求。

2.技术力量:有一定技术力量,主要专业齐全,人员配备合理,主要专业配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并从事过工程设计实践的技术人员。

技术力量详见表

一、表二。

3.技术水平: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设计成果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4.技术装备:有与承担任务相应的技术装备。

5.管理水平:有较严格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三、承担工程设计任务范围

承担工程设计任务范围见表

三、表四。

四、附则

1.本标准自一九九二年七月一日执行。

2.本标准由水利部、能源部负责解释。

(二)水利、水电行业工程勘察资格分级标准

一、总则

(一)根据建设部[1991]504号文印发的《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结合水利水电行业勘察特点,制定本标准。

(二)水利、水电行业工程勘察①(注①:水利、水电行业工程勘察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包括:

(1)河流流域或区域综合利用规划、水电开发规划选点、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等专业规划的工程勘察;

(2)综合利用枢纽及水电站(含抽水蓄能电站、潮汐电站)工程勘察(包括水库、坝址、引水和泄水系统、发电厂以及通航建筑物等地区的工程勘察及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3)引水、调水、供水工程的线路及相应建筑物的工程勘察;

(4)堤防、河道整治、灌溉及排涝等工程的专门水文地质勘察及工程勘察;

(5)上述工程的配套工程的工程勘察;

(三)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资格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级。

二、分级标准

(一)甲级:

1.资历:具有8年以上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资历(重新恢复的勘测单位资历按原成立时间计算)。独立承担过至少两项大型水利或水电工程①(注①:大、中、小型工程规模与附表中承担工程勘察规模相对应。)勘察任务,并已开工或建成投产,开工项目勘察资料经验证符合实际,成果质量优秀;投产项目经运行考验,安全可靠,提供参数合理,评价结论正确,经济效益显著。

2.技术力量: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置齐全;能同时承担两项大型水利或水电工程勘察任务;能独立完成复杂地质条件的全面勘察任务;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勘察新技术的能力。是水利或水电行业骨干勘察单位。

配备工程勘察技术人员70人以上,担任过已实施大型水利或水电工程勘察任务的技术骨干②(注②:技术骨干是指专业技术队长、项目负责人及从事本专业15年以上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约11~14人,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15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约占30%。

3.技术水平:具有本行业技术专长及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在近10年内至少有一项工程勘察获国家或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奖或至少有两项获国家或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

各专业业务能力要求如下:

工程地质:具有多种现代化勘探手段,能解决难度较大的工程地质问题;

钻探: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下采用不同的钻进方法进行钻探;

物探:能进行陆地或水上、地下的综合物探作业;

岩土测试:能承担常规或专项大型现场试验及室内全套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测量:能完成大型工程控制测量及各种比例尺陆上、水下地形测量及变形测量。

4.技术装备:具有较先进的技术装备。

工程地质:配有性能先进的多种轻便简易测试仪以及摄像机。

钻探:配备各种功能钻探机械设备、钻具、取芯、取样器具及相应水文地质试验设备。

物探:具有性能较先进的工程物探仪器,如多道地震仪、声波仪、综合测井仪、电位仪以及应用物探新技术必需的软件系统和硬件接口等配套设备和检修调试所必要的电子测试设备。

岩土测试:除配备常规试验设备外,还配备各种原位监测仪器、如位移计、应力~应变仪等设施。

测量:应配备有性能先进的电磁波测距仪、精密水准仪、陆摄仪、水下回声测深仪等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成图设备。

除上述各专业设备外,还应配备计算机、CAD系统、较先进的复印机、晒图机等设施。

5.管理水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并取得合格证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以质量为主体的目标管理有实效。

(二)乙级:

1.资历:独立承担过至少两项中型水利或水电工程勘察项目,并已开工或建成投产,开工项目勘察资料经验证符合实际,成果质量良好;投产项目经运行考验,安全可靠,提供参数合理,评价结论基本正确,经济效益良好。

2.技术力量:技术力量强,专业配置齐全;能独立承担一项大型水利或水电工程或同时承担两项中型水利或水电工程勘察任务;能独立完成较复杂地质条件的勘察任务。是本行业主要勘察单位。

配备的工程勘察技术人员至少40人以上,担任过已实施的中型水利或水电工程勘察任务的技术骨干约7~10人,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15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约占30%。

3.技术水平:具有本行业的技术专长,能利用国内外水利或水电行业勘察专业软件。在近10年内至少有一项工程勘察获国家或省、部级优秀勘察奖或至少有两项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各专业业务能力要求如下:

工程地质:用常规的勘测手段,解决一定水平的工程地质问题;

钻探:能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进行不同孔径的钻探;

物探:能进行地面和地下的综合物探作业;

岩土测试:能承担常规的大型现场试验及室内全套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测量:能完成中型以上工程控制测量及各种比例尺陆上、水下地形测量及变形测量。

4.技术装备:具有基本的技术装备。

工程地质:配有部分小型轻便简易测试仪器。

钻探:配备各种常用钻探机械设备、钻具、取芯、取样器具及相应水文地质试验设备,品种齐全。

物探:配备一般常用的地震仪、声波仪、综合测井仪、电位仪以及常用的维修检测电子测试设备。

岩土测试:除配备岩土常规试验设备外、并配有一般的现场变形、强度、声波测试仪器,品种基本齐全配套。

测量:具有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内外业测量仪器设备,一般如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电磁波测距仪、回声测深仪以及数据处理绘图等设备。

除上述各专业设备外,还要配备计算机、CAD系统、复印机等设施。

5.管理水平:建立一套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达标验收取得合格证书。有严格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以质量为主体的目标管理有实效。

(三)丙级:

1.资历:独立承担过至少两项小型水利或水电工程勘察项目,并已开工或建成投产,开工项目勘察资料基本符合实际;投产项目经运行考验,安全可靠,成果满足设计要求,质量符合规程规范要求。

2.技术力量: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专业人员配备合理。工程勘察技术人员25人以上,其中担任过小型水利或水电工程勘察任务的技术骨干约4~6人,具有从事专业工作10年以上的技术人员约占30%。

3.技术水平:能胜任丙级勘察任务。

4.技术装备:具有各专业必需的技术装备。

5.管理水平: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四)丁级:

1.资历:独立承担过至少两项小型水利或水电工程勘察项目或本行业的零星单项工程勘察任务,至少有两项已建成投产,经运行考验,安全可靠,成果满足设计要求,质量符合规程规范要求。

2.技术力量:固定技术人员中,至少有2名在近3年内担任过已实施的小型水利或水电工程勘察任务的助理工程师为技术骨干,并至少有5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每个专业各1~2人。

3.技术水平:能胜任丁级勘察任务。

4.技术装备:具有各专业必需的技术装备。

5.管理水平:有管理人员和相应管理制度。

三、承担工程勘察任务范围

各资格等级单位承担附表中所列相对应规模的勘察工作,需具有相应技术力量结构及承担过相应规模的工程勘查任务,并已开工或建成投产,否则限定承担工程勘察的类别。

四、附则

1.本标准自一九九二年七月一日起执行。

2.本标准由水利部、能源部负责解释。表一

水利行业技术力量配备表

┌───────────┬────┬────┬──────┬─────────┐

级别

│ 甲级 │ 乙级 │

丙级

丁级

│ ├───────────┼────┼────┼──────┼─────────┤

│ 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下 │175人

│ 100人 │

30人

│ │限

│ 以上 │ 以上 │

以上

10人以上

│ ├───────────┼────┼────┼──────┼─────────┤

│ 从事本专业设计工作 │

│ │15年以上具有中级职称 │││

│ │以上技术骨干应占工程 │

│ │技术人员的%

│ ├────┬──────┼────┼────┼──────┼─────────┤

│ 水 工

│ 12人 │ 7人

3人

│ 1.单位技术负责 │ │

│ 规 划

│ 7人

│ 5人

2人

│人应是从事主专业 │ │

│ 机 电

│ 6人

│ 3人

1人

│设计工作15年以上 │ │

│ 施 工

│ 5人

│ 2人

│工程师。

│ │应具有 │ 概 算

│ 2人

│ 1人

│施工概算1人 │ 2.各主要专业配 │ │骨干人数│ 环评水库 │ 2人

│ 1人

1人

│备有本专业设计工 │ │

│ 建 筑

│ 1人

│ 1人

│龄在10年以上的技 │ │

│术人员。

│ └────┴──────┴────┴────┴──────┴─────────┘ 表二

水电行业技术力量配备表

┌───────────┬────┬─────┬────┬──────────┐

级别

│ 甲级 │ 乙级

│ 丙级 │

丁级

│ ├───────────┼────┼─────┼────┼──────────┤

│ 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下限│ 200人 │ 125人

│ 50人 │

20人以上

│ │

│ 以上

│ 以上 │

│ ├───────────┼────┼─────┼────┼──────────┤

│ 从事本专业设计工作 ││

││

│ │15年以上具有中级职称 │

│ │以上技术骨干应占工程 │

│ │技术人员的%

│ ├─────┬─────┼────┼─────┼────┼──────────┤

│ 水 工 │ 13人 │ 8人

│ 3人

│ 1.单位技术负责人 │ │

│ 规 划 │ 7人

│ 5人

│ 2人

│应是从事主专业设计工│ │应具有

│ 机 电 │ 8人

│ 5人

│ 1人

│作15年以上工程师。│ │骨干人数 │ 施 工 │ 6人

│ 4人

│ 1人

│ 2.各主要专业配备 │ │

│ 概 算 │ 2人

│ 1人

│ 1人

│有本专业设计工龄在 │ │

│ 环评水库│ 2人

│ 1人

│ 1人

│10年以上的技术人员。│ │

│ 建 筑 │ 2人

│ 1人

│ └─────┴─────┴────┴─────┴────┴──────────┘ 表三

水利行业承担工程设计项目规模分级表

┌─────┬──────┬──────┬───────┬──────────┐

│综合利用水利│堤防及河道 │灌溉及排涝工程│

引、调水工程

│ │资

│枢纽及水库总│整治保护

├───┬───┤

(亿元)

│ │ 格

│库容(亿立米)│面积(万亩)│ 灌溉 │ 排涝 │

│ │

│(万亩)│(万亩)│

│ │

│ ├─────┼──────┼──────┼───┼───┼──────────┤

≥│ ≥100

│ ≥50 │ ≥60 │ 跨流域或省(市、自 │ │

│或重要城市、│

│治区)引、调水总投资 │ │

│ 工矿区

│2亿元以上

│ ├─────┼──────┼──────┼───┼───┼──────────┤

<│

<100

│<50 │<60 │ 流域内或省(市,自 │ │

│或中等城市、│

│治区)内引、调水总投 │ │

│ 工矿区

│资2亿元以下

│ ├─────┼──────┼──────┼───┼───┼──────────┤

<0.1 │

<30

│ <5 │ <15 │ 本地区引,调水总投│ │

│或一般城镇、│

│资在0.3亿元以下

│ │

│ 工矿区

│ ├─────┼──────┼──────┼───┼───┼──────────┤

<0.01 │

<│<0.5│ <3 │ 单项工程

│ └─────┴──────┴──────┴───┴───┴──────────┘ 表四

水电行业承担工程设计项目规模分级表 ┌──────────┬────┬────┬─────┬─────┐

资格等级

甲 │

乙 │

│ ├──────────┼────┼────┼─────┼─────┤

│ 装机容量(万千瓦)│ ≥25 │ <25 │ <2.5 │ <0.05 │ └──────────┴────┴────┴─────┴─────┘ 表五

水利、水电行业承担工程勘察项目规模分级表

┌────┬─────┬─────────────────────────────┐ │

│资 别 ├─────┼─────┬──────┬───────┬────────┤

│ 格

│装机容量 │综合利用水│ 堤防及

│灌溉及排涝工程│ 引、调水工程 │ │ 等

│(万千瓦)│利枢纽及水│ 河道整治 ├───┬───┤

(亿元)

│ 类 │水电行业

水利行业

│库总库容 │ 保护面积 │ 灌溉 │ 排涝 │

│(亿立米)│(万亩)

│(万亩)│(万亩)│

│ ├────┼─────┼─────┼──────┼───┼───┼────────┤

甲 │ ≥2

5│

≥5

│ ≥100

│≥50 │≥60 │ 跨流域或省

│ │

│或重要城市、│

│(市、自治区)引、│ │

│ 工矿区

│调水总投资2亿

│元以上

├────┼─────┼─────┼──────┼───┼───┼────────┤

乙 │ <2

5│ <5

<100

│ <50 │ <60 │ 流域内或省(市 │

│或中等城市、│

│、自治区)内引、│ │

│ 工矿区

│调水总投资2亿元 │

│以下

├────┼─────┼─────┼──────┼───┼───┼────────┤

丙 │ <2.

5│ <0.1 │

<30

│ <5 │ <15│ 本地区引、调水│

│或一般城镇、│

│总投资在0.3亿 │

│ 工矿区

│元以下

├────┼─────┼─────┼──────┼───┼───┼────────┤

丁 │ <0.05 │ <0.01 │

<5

│<0.5│ <3 │ 单项工程

行业分级管理 第3篇

我国当前工业化进程中一些行业表现出产能过剩, 而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恰恰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柱行业, 其发展健康与否将会牵动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准确判断和评价一个行业产能过剩的类型和程度, 需要在运用定量指标进行分析基础上, 结合体制机制、市场环境、产业阶段等方面的各种因素, 建立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是运用评价学中模糊数学理论对客观对象进行判断, 分级评价使得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判断这一本身带有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的课题实现了定量化。

由于产能过剩无法直接衡量, 本文拟利用产能利用同产能过剩的相对关系, 对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程度进行评价:首先设计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根据层次分析结果, 构建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接着采用多层模糊综合评判对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状况进行评价, 最后根据“与产能利用由高到低排列相对应的就是产能过剩程度由弱到强”这一相对关系得出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指标选择——基于行业特征

研究表明, 行业特征因素会影响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可能性。有些行业, 虽然同属制造业, 甚至同属重工业——这使得它们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但因为具有某些不同的特征, 发生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并不相同。这即所谓“特征”因素, 产能过剩的行业差异是“特征”因素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前期研究普遍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垄断特征、技术效率不同的行业, 产能过剩程度也不同。本文根据对产能过剩行业特征的分析, 同时参考《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作为上述分析的一个应用, 构建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见表1。

三、汽车行业产能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判及产能过剩分级评价

在构建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状况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 提出产能利用分4级的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利用指派方法建立隶属函数, 构造模糊评判矩阵。[7]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 对产能利用状况进行分级, 再根据产能过剩与产能利用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产能过剩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根据上述思想制定具体步骤如下:

(一) 定义指标集和评判集

第1层指标集为:U={U1, U2, U3};第2层指标集为:U1={u1, u2, u3, u4}, U2={u5, u6, u7, u8, u9}, U3={u10, u11, u12, u13}, U4={u14, u15, u16, u17}评判集为:V’={V1’, V2’, V3’, V4’}, 表示产能利用状况的分级程度, 其中:V1’表示利用率高;V2’表示需利用率中等;V3’表示利用率较低;V4’表示利用率很低。

与产能利用率由高到低排列相对应的就是产能过剩程度由弱到强。因此, 与产能利用状况的分级程度评价集V’={V1’, V2’, V3’, V4’}相对应, 设产能过剩评判集为:V={V1, V2, V3, V4}, 则V1表示产能过剩程度弱, 无需特别关注;V2表示产能过剩程度较弱, 需关注;V3表示产能过剩程度较强, 需政策引导调节;V4表示产能过剩程度强, 需严格管控。仿照气象部门的预警信号, 我们将V1、V2、V3、V4依次标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4级预警评判。对于产能过剩程度, 评判为红色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需要严格管控;橙色需要加以管控和调节;黄色需要引起注意, 随时准备采取管控或调节措施;蓝色是不需要加以管控或调节的。

(二) 建立隶属函数

按照隶属函数的构造原则, 选取模糊数学中的梯形分布, 由专家来确定参数, 定义u1, u2, u3, u4, u5, u6, u7, u8, u9, u10, u11, u12, u13, u14, u15, u16, u17的隶属。考虑到单位差距, 分别建立三组, 每组四个隶属函数, 其中, u1, u2, u3, u7, u10, u11, u13, u15, u16, u17为第一组, u4, u5, u6, u9, u12为第二组, u8, u14为第三组。

第一组V1、V2、V3、V4的隶属函数分别定义为:

第二组V1、V2、V3、V4的隶属函数分别定义为:

第三组V1、V2、V3、V4的隶属函数分别定义为:

(三) 产能利用状况多层模糊综合评判及产能过剩分级评价结果

通过查看2009年以来汽车产业有关政策发现, 2009-2013年汽车产业政策法规以2012年为转折点出现了一些变化, 因此, 本文选择2012年汽车产业指标数据, 代入多层模型中的相关公式, 计算出模糊综合评判向量, 从而对2012年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程度进行多层模糊综合评判, 计算得到综合评判向量为B=0.0805 0.09760.2817 0.0913) , 可知b3=maxbj=0.2817, j=1, 2, 3, 4。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 汽车产能过剩状况综合指数属于V3’, 即产能利用率较低, 对应产能过剩评判集中的V3, 表示产能过剩程度较强, 即“2012年汽车产能过剩状况”属于橙色级, 需要加以管控和调节。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产能过剩根据程度轻重, 有的需要严格管控, 有的仅需政策引导调整;剩下是需要注意但已无需加以干预的类型, 针对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政策方向和力度应当有所不同。建立行业产能过剩分级评价体系, 动态跟踪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发展态势, 加强产能过剩监测, 不仅可以掌握产能过剩行业的运行状况及变化趋势, 而且有助于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和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分级评价对于指导汽车产业乃至我国基础性支柱行业健康发展, 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本文构建了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状况分级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的权重, 在此基础上,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 提出产能利用分4级的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并应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产能利用状况的评价结果, 根据产能过剩与产能利用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产能过剩程度标识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4级评价。将模型用于评价2012年汽车产能过剩程度, 结果显示属于橙色级, 即需要加以管控和调节。

关键词:汽车行业,产能利用,产能过剩,多层模糊综合评判,分级评价

参考文献

[1]卢锋.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探讨[J].中国房地信息, 2009 (12) :54-58.

[2]王兴艳.产能过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8) :12-13.

[3]周劲, 付保宗.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体系及在我国工业领域的表现特征[J].经济学动态, 2011 (10) :58-64.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等.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2008)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49-50.

[5]杨建仁, 刘卫东.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中部六省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1 (1) :122-132.

[6]张芳等.采用网络舆情指数评价体系分级预警的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2013 (12) :123-128.

计划的分级管理 第4篇

一般项目的计划、进度由各EPC分承包商编制、控制而PMC管理的项目其一级与二级计划由PMC核心控制组管理与控制;对此两级计划所涉及的任何里程碑的建议、修改与变动都要报送PMC同意和批准;制造商、分承包商和第三方专利商在服从于由PMC确定的项目的一级和二级计划的前提下,编制和执行各自的控制计划(三级计划)和作业计划(四级计划),并规定:

计划的任何调整和变更如若满足二级计划的进度要求,即里程碑要求,则无须报告PMC;

计划的调整和变更如若影响了二级计划的进度里程碑要求,则必须报告PMC;制造商、EPC或EP+C分承包商和第三方专利商的进度更新必须满足有关PMC二级计划所确定的工作结构分解(WBS)和活动代码方面的要求。

通过计划的分级管理,不但使整个项目达到统筹管理、协调一致,同时也降低了PMC在计划进度方面的风险。

7.强调计划及协调重要性:

在PMC的管理思路中计划、协调、进度的关系是:计划= 60%、协调=25%、进度=15%,其中可见计划在进度控制中的地位,简单地说计划就是将工作范围用时间(进度)和资金(估算)表示出来,它是所有管理活动分析、控制和预测的基础;反映了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管理活动及内外部交付文件的相互关系。沟通则是以良好的管理理念为前提,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经验、建议并与相关人员讨论问题所在及可能出现结果的过程。计划、协调、进度三者的比例关系为进度检测及动态性、全员性进度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8.计划工具的集成化:

集成化的项目管理软件是现代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支柱,拥有集成化的管理软件的各大国际工程公司在PMC项目管理中不容质疑地处于主导地位,如美国FLUOR公司从QuickPlant软件可以快速地生成OptimEyes三维模型,从而建立三维平面布置模型、实施平面优化、进行早期大宗材料鉴别、开发装置三维可视化,通过可视化模型进行平面布置优化、可施工性研究,减少了项目周期内的费用支出、缩减了工程进度,同时生成的各专业工程量为P3软件提供了进度控制基础数据,由此在项目初期通过数据库有效地连接了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的管理。

9.风险区域的管理:

PMC通常认为安全、质量、项目控制(费用和进度)是管理活动中的风险区域,并按横向的专业划分或纵向的区域划分将整个施工工作分成若干个分包商,通过将工作转移到表现较好的承包商那里来降低项目的费用和进度风险。

三、影响PMC进度管理的因素

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因其诸多因素影响,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影响PMC进度管理的要素及时进行分析,是尽早寻求解决办法的前提,根据SEI正在执行的PMC项目进度管理过程,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对大型、复杂的资本投资项目进行PMC管理的模式在世界其它地方已经广泛采用,但在我国却刚刚起步,由于文化、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差异,中外PMC双方、中外各个业主间管理理念及参与项目管理的深度在定义项目执行的工作程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程。

二是审批工作是项目在不同阶段(FEL和EPC)最大的进度风险之一,具有法律强制性和复杂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的进展。

第三PMC管理为降低费用及进度风险常常采用多家分包商管理策略,但界面的增多使得管理处于多分支状态,为进度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带来一定困难。第四承担PMC管理的国际公司通常具有融资能力,但外部融资的程度也会影响项目进度周期。

第五由于PMC工作流程决定在FEL阶段前期其工作地点在国际PMC办公室启动,随着工作的深入又转至国内,详细设计进行到足够深度再进入项目现场,这样工作地点过于分散,致使项目管理及技术人员的阶段性动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PMC项目进度目标

1.加强协调沟通:

保证项目成员之间以及项目各类信息的沟通顺畅,是提高项目工作效率,缩短有效工期的根本办法之一,项目的沟通管理包括沟通计划的确立,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项目内外的沟通程序、团队建设、项目信息平台的运行等诸多方面。

2.协调政府关系:

在项目组织机构中设立专门的审批和许可组织机构,专门负责与有关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和归口管理项目所有审批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审批成果的一体化,并达到保证和缩短项目总工期的目的。

3.预防分承包商的进度拖延,确保整个项目总进度工期目标的实现,可采取如下措施:

严格进行分承包商关于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和业绩的资格预审。

在分承包合同中明确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和进度控制的要求。

进度款支付:采用里程碑付款方式,不用或尽量少用依据分承包商进展完成百分比付款的合同方式。

设立进度激励和惩罚条款。

4.尽早将PMC办公室移至项目所在国,保持资源(关键人员、工作程序与工作平台等)投入的连续性

从FEL阶段转移至EPC阶段的连续性,以及在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内投入资源的连续性,这样可以减少由于资源交替带来的弊病,提高效率,缩短有效的工期。

5.管理技术措施:

运用网络技术,以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P3)为进度计划与进度控制的工具,重点关注关键线路和关键活动的逻辑关系极其活动时间(工期),通过合理改变关键活动的持续时间、调整关键活动间的管理逻辑关系、利用工作交叉等传统方式,达到优化和缩短项目总工期的目的;对于非关键线路上的大量活动,充分利用其浮动时间,在资源利用和资源平衡方面获取管理效益;即:“对关键线路促使工期缩短,对非关键线路实现资源优化”。

6.重点关注关键线路上的关键活动,对长周期设备的采购活动予以特别重视。

7.在项目策划和实施过程中推行E、P、C深度交叉的管理理念。

行业分级管理 第5篇

高温热害在国际上一直是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中一个难点问题。其中高温作为重要的职业危害,尤其是重体力劳动,在热环境下增加的劳动者热负荷,热致疾患随之增加。高温往往导致作业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从而发生违章操作,因疲劳作业导致的工伤事故每年都有发生。

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就高温对人体的危害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王尽忠[1]通过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隧道内施工人员排汗量的关系,发现当温度超过35℃、湿度超过70%时,会对隧道内的施工作业人员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影响工作效率。王灿[2]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温作业工人的高血压患病率达39%,高温作业工人高血压的患病危险度是对照人群的3.9倍。崔伟[3]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温作业工人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会随着高温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升高,长期高温作业是造成工人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黎丹倩[4]等人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高温作业工人心电图的异常率会随着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增加而增高。孙品[5]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高温可导致工人易发生头痛、多梦、记忆力减退、耳鸣、烦躁等神经衰弱综合症症状,且随着工龄的增加其发生率呈现增长的趋势。

另外,国内外学者对高温危害的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盛颖[6]开展相关试验来研究高温热辐射环境对人体生理指标及耐受力的影响。魏慧娇[7]研究了高温环境对劳动人员工作效率的影响。王从陆[8]等选取人体舒适度指标研究矿井高温热害对人体热平衡的影响,通过深井高温影响模拟试验,构建预测模型探索温度对人体生理及工作效率的影响。Wissler[9,10,11]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人体热调节的工程生理学数学模型,模拟人体体温变化,探索人体热调节的正常生理学基础及其生理学反应。

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高温作业环境条件,探讨不同温度和体力劳动强度条件对人体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建筑行业室外作业劳动者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的各项生理及心理指标测定,进一步验证了实验室模拟结果。基于此,提出针对不同温度和体力劳动强度条件下的职业危害的风险,并进行分级管理并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

1 主要内容与方法

在开展实验室模拟和高温作业场所现场调查与测试的基础上,针对作业场所高温职业危害暴露情况,提出职业危害风险评价需求,对典型作业场所高温危害暴露现况进行分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1)建立高温环境模拟体系,对120个样本进行热耐受力实验,观察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评价热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测试对象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2岁,性别均为男性;测试人员在高温模拟仓内,利用功率车(5km/h以上)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相应劳动强度级别的负重活动;高温环境温度(WBGT)设置为38℃以上、35℃、33℃、26℃4个实验环境进行心血管负荷指数(%CVL)分析。

2)对北京市某地区暑期建筑工地露天作业工人108名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9岁,性别均为男性。调查工种包括壮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混凝土工和钢筋后台工。采用测量心率的变化作为评价体能劳动强度的方法。

3)统计学分析劳动强度和环境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

4)指标设定

(1)WBGT指数作为温度判定指标。WBGT指数(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

(2)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在某个作业场所中体力劳动强度最大的工种所达到的体力劳动强度的级别。本研究中体力劳动强度的测定,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进行。

(3)心血管负荷指数(%CVL)作为评价体力劳动强度风险分级的指标。本次实验主要以%CVL作为生理疲劳指标的依据。心血管负荷指数(%CVL)是指以工作期间平均心率(HRw)超出安静状态下心率(HRrest)的值与8小时工作班中容许最大心率(HRmax8h)超出HRrest值之比来表示[12]:

注:最大心率HRmax=194-年龄[13]

其中%CVL与关系如下:

2 结果分析

2.1 实验室模拟结果和分析

对120个样本高温模拟仓的测试样本进行分析得到图1和图2。可以看出:

1)同体力劳动强度下,随模拟环境温度升高,心血管负荷指数(%CVL)也随之增加。

2)相同环境温度下,随着体力劳动强度的增加,心血管负荷指数(%CVL)也随之增加。

从表1显示%CVL随WBGT指数升高的变化关系。

2.2 建筑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测定结果和分析

建筑工地现场露天作业模板工劳动强度最大,重劳动强度(III)以上的工人占89%;其次为木工,占86.2%;架子工和钢筋工相当,分别为66.7%和64%;混凝土工和其他工种,劳动形式不均衡性较大,部分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例如壮工中的搬运工。如图3所示。

分别统计分析极重劳动强度(IV级)木工:搬运木材、支模板;钢筋工:搬运材料,钢筋后台加工等工人的%CVL等参数,分析在不同高温环境条件下和极重劳动强度条件下情况%CVL随温度升高变化关系,具体如图4所示。

显示建筑工地工人在极重劳动强度(IV级)下,随着温度的升高,人员心血管负荷逐渐增大。尤其是超过33℃(WBGT)以上时,心血管负荷已超过1.0,应立即采取措施,不允许从事极重的劳动活动。

重劳动强度(III)分别统计分析%CVL等参数,观察%CVL随温度升高变化关系,见表2、图5。

可见,在建筑工地工人在重劳动强度(III级)下,随着温度的升高,人员心血管负荷逐渐增大,尤其是超过35°C(WBGT)时,心血管负荷负荷已超过1.0,应立即采取措施,不允许从事极重的劳动活动。

2.3 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

基于心血管负荷指数(CVL%),采用作业场所WBGT指数和体力劳动强度作为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依据,并结合北京市某地区建筑高温露天作业现场人员的生理参数测量结果的验证,将高温环境划分为4个阶段:≥28~<30,≥30~<35,≥35~<37,≥37~<40。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环境温度和体力劳动强度的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管理方法。

将高温作业场所危害风险程度分级,分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共4级,Ⅰ级表示轻度危害风险,Ⅱ级表示中度或较重危害风险,Ⅲ级表示重度危害风险,Ⅳ是极度危害风险(见表3)。

3 高温职业危害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建议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及2012年6月29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从劳动组织、作业环境、个体防护和健康等4个方面提出高温职业危害风险分级管理的具体建议。

3.1 轻度危害管理

1)劳动组织管理:适当安排休息时间,鼓励员工适当饮水。

2)作业环境管理:有休息场所,提供清凉饮料。

3)个体防护措施:戴安全帽等。

4)健康管理: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中具体规定了高温作业岗前、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的项目,职业禁忌症及从事高温作业健康体检的周期。(1)依健康诊断结果安排适当工作;(2)日常生活健康管理;(3)作业前健康状况确认;(4)作业中或休息时健康状况确认。

5)风险培训与教育:高温作业危害认知和防护等相关培训。

6)高温中暑应急准备:(1)常备有中暑急救药品,及时在公告栏中公示,并确保每个人知晓;(2)热中暑的急救处理。

3.2 中度危害管理

1)劳动组织管理:(1)每小时工作中应包含15分钟休息时间;(2)告知员工多喝水,高温饮料中应有糖和盐及维生素等物质;(3)加强员工热适应能力;(4)必须戴遮阳帽;(5)作业中过程加强检查巡视。

2)作业环境管理:有休息场所,提供温度为10~15℃的清凉饮料。

3)个体防护措施:应穿戴遮阳通风性能好的工作服,一定佩戴遮阳保护帽。

4)健康管理:同3.1内容。

5)风险培训与教育:(1)包括风险告知;并确认员工已经由了解并认知热危害发生时的症状。(2)不同温度时的危险警告,应避免日晒强烈时外出;(3)中暑的防护和自救。

6)高温中暑应急准备:(1)设立医疗卫生室及常备有中暑急救药品,及时在公告栏中公示,并确保每个人知晓;(2)热中暑的急救处理。特殊高温情况(如超过40℃以上)应在现场有医疗人员监护情况下继续工作,以确保在发生中暑等意外是得到救护。中暑的员工应及时得到医疗救护或及时送医。(3)员工培训应有中暑的应急处置方法。

3.3 重度危害管理

1)劳动组织管理:(1)发布热危害警报。37~40℃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停止室外露天作业,且全天作业时间<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每小时工作中应包含30分钟休息时间。(2)提供饮水量提供温度为10~15℃的清凉饮水,每小时不少于500ml,应有糖和盐及维生素等物质。(3)作业时间缩短和加强员工热适应能力。(4)衣著选择应以通风和这样效果好的,必须戴遮阳帽。(5)作业中过程加强专人定时的检查巡视,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2)作业环境管理:(1)降低作业场所高温和致热源。(2)准备足够休息场所和遮阳场所,发生高温热危害症状的人员应寻求医疗救助。

个体防护措施、健康管理、风险培训与教育、高温中暑应急准备等内容同3.2内容。

3.4 极重危害管理

1)劳动组织管理:(1)发布热危害警报。原则上≥40℃停止作业,但在特殊作业情况下(工程抢险和应急救援)时应保证:40℃以上温度时,每小时工作应有至少保证有45分钟的休息时间。(2)依据需求应提供饮水量每小时不少于700ml。高温饮料中应有糖和盐及维生素等物质。(3)衣著应选择通风隔热性能较好的,并戴遮阳帽等;可能时应将作业移至阴凉区域。(4)加强专人定时的检查巡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记录作业环境中每小时温度与相对温度。(5)40岁以上人员尽量避免在此环境下作业,以防中暑。

2)作业环境管理:降低作业场所温度;如周围尽量减少热源,减轻体力负荷。有清凉的休息场所的或遮阳处,或设置空调休息室。

个体防护措施、健康管理、风险培训与教育、高温中暑应急准备等内容同3.2内容。

4 结论与建议

1)基于作业场所环境温度和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将作业场所高温危害风险程度分为4级,Ⅰ级表示轻度危害,Ⅱ级表示中度或较重危害,Ⅲ级表示重度危害,Ⅳ表示极度危害。

2)推荐采用高温作业场所WBGT指数值和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作为危害风险的分级指标,充分考虑了环境条件和机体负荷的综合情况,各项指标较易检测,分级方法易于推广使用。

3)建议国家尽快制定高温作业危害风险分级,依据风险分级的危害程度实施相应的管理;高温作业危害受环境温度、劳动强度和作业时间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防治高温职业危害的作业中必须注意采用综合、具体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高温作业职业危害风险强度,探讨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环境温度与劳动强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采用高温环境模拟仓实验与建筑行业露天高温作业现场调研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温环境和心血管体能负荷值(%CVL)作为高温作业危害风险分级的主要参照指标。提出了高温作业职业危害风险分级的技术方法和针对不同程度高温职业危害风险管理措施的具体建议,为保护高温作业劳动者安全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全面实施分级诊疗管理 第6篇

根据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不久前出台的《新农合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工作细则 (试行) 》,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高血压、偏头疼、冠心病等30种常见病在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 心肌炎 (急性期) 、急性阑尾炎、脑梗死、脑血栓等50种常见病在县 (市、区) 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医院治疗, 私自越级转诊将不予以报销。“限治病种”制实施后, 30种常见病如按规定在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 去除起付线后可报销95%, 否则仅报销10%;50种常见病在县 (市、区) 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 去除起付线后可报销75%, 否则也只能报销10%。通过实行新农合分级治疗, 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 从而引导农村居民实行合理就医。做到“小病不出乡, 大病不出县, 急、危、重和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

实施分级诊疗, 需要在相关法则中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均等。公民享有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等权利, 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如遵守在政府组织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分级诊疗的秩序, 正确处理医疗纠纷等等。报销的杠杆固然能起到促进患者理性就医的作用, 然而公民并非被动地对待分级诊疗, 而应主动为建立合理的医疗秩序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为推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医改出一份力。

实施分及诊疗, 重点是向基层倾斜, 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更多的职责, 更多的担当, 发挥好健康“守门人”作用。当前, 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防治慢性病的主要战场在基层。如果社区“守门人”职责不到位, 健康管理做不好, 一旦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出现眼盲、肾衰等并发症, 医保将很难托起这个底。时不我待, 分级诊疗已经到必须实施的时候了, 否则基层永远也强不起来。

行业分级管理 第7篇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行多年来, 在解决师生比例差距大, 改善学生学习状态, 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 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随着教学目标的不断深化, 学生心理特征的多样化, 以及一些单位对求职者英语水平要求的变化, 对分级教学工作也提出了很多棘手问题。通过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状的深入思考, 进一步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同时, 也可以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为教学管理提供参考。

二、大学英语分级动态教学

分级教学是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 是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材”即我们的学生, “因材施教”是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即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个体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又能让教师根据不同学生, 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是一个双赢的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Stephen D.Krashen提出了“i+1”的理念。他认为, 人们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也就是说语言输入必须是能够理解的。在Krashen的理念中, 用i表示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掌握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知识的过程。如果学习者不具备“i”范围内的知识, 那么就不能进行i+1的教学;同样, 如果所学的内容超出了“1”的范围, 即“2”或者是“4”, 那么学习者也不能顺利的掌握新知识, 反而打击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起到了反作用。因此, 这样的学习过程才具有挑战性,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动力, 树立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信心, 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分级动态教学是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 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而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必须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论证, 才能建立完善。通过组织有关人士, 依据分级教学的教学目标、预计成果, 并按照各教学实体的实际情况, 建立考试题库。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检查、验收和评价, 真实体现分级动态教学的教学结果。根据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要求, 在考核学生的时候, 试题设置要考虑到各级别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针对不同级别学生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办法及标准。评价细则是形成性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所以, 必须在开始教学前根据每个级别的特点、现有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 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细则。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主体的不断变化, 也需要教师对细则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安排任课教师的时候, 作者认为, 担任不同的级别从事教学, 有利于纵向比较各个级别班级的差异。另外,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上。比如在完成学分的基础上, 设立学生免修英语的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设立四六级分数线, 在分数线以上的同学可以申请免修或免试大学英语课程。符合要求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课学分代替英语学分, 这样也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学习时间。

分级教学正是在“i+1”理论的指导下, 让学生们能在一个合适级别内, 学习适当的内容。这样既不至于让级别高的学生感到课堂内容“吃不饱”, 同时, 也不至于因为教学内容过于深奥, 打击了一些级别低的学生。

三、分级教学模式设计、管理与考核

分级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 每个班级由一名教师完成听说、综合的教学任务。这样, 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相互了解, 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同一名教师的教学特点, 也让老师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更加符合因材施教的宗旨。对于低级别班级的学生, 教师要更加用心的改革教学手段, 离园多媒体等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级别班级的教师需要宽广的知识面, 并更善于组织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和活动,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分级教学模式下, 教师们要积极变“独白式”教学方式为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交流中, 获得英语交际能力。分级教学模式下, 要采用任务型教学, 课堂上, 任课教师负责设定真实交际环境, 并对学生进行大量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 与交际情景相关的词汇及文化知识的信息, 同时, 教师要根据所设立的交际环境, 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的交际任务。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交际性的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动, 掌握使用语言的方法, 学会交际。同时, 分级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进行探讨, 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 形成多元教学模式。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分级动态教学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改变以往以终结性评价决定成绩的呆板局面, 以考核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而不是一考定终身。在中期考核时, 重点考察学生日常学习记录, 参考学习过程的成果。学生的最终成绩构成应包括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两部分。对试题比例设置, 参考国家四六级考试大纲, 适当增加主观题比例, 增加开放式试题。分级教学模式下, 考核试题应根据不同级别学生特点, 设立不同的难度系数。

大学英语分级动态教学是一个全新且有待继续探索的教学模式, 其实施和开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学生、教师、教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 调整。但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看, 分级教学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也是符合现状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分级教学也将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果, 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必不可少的经典模式。

摘要:本文作者常年从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工作, 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丰富的管理。本文阐述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现状, 探讨了分级教学的教学理论、核心问题和注意事项。运用分析法和综述法等方科研方法, 论述了分级动态教学理论及其在分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动态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严明, 分级动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高校分级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第8篇

一、教学型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 高校对二级教学单位财务管理的体制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这些方法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之间的矛盾。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体制, 充分调动二级教学单位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是高校二级财务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分析现行高校二级教学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提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 引入竞争机制, 划小核算单位, 实行独立运行, 模拟法人实体, 使二级教学单位逐步成为面向社会的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将更适合目前我国高校二级教学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二级教学单位不单独设立会计机构, 由财务处会计服务中心实行代理记账。

二、科研型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的科技人员是我国科技队伍的主力军, 高校科研经费的数量和档次反映了师资队伍素质和整体研究能力, 是高等院校水平的标志和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科研经费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科研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成为各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高校科研收入多元化, 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科研资金的管理和核算也越来越复杂, 许多科研资金的财务管理要求已超出了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范围。

目前多数高校对于科研经费都实行了专项管理, 从经费的收入、支出、日常核算已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方式。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如科研财务管理不规范、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

针对以上问题, 现提出完善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新模式:

第一, 科研管理机构设置专职财务管理人员, 在一级财务的管理和指导下开展业务。亦可设立独立的账号, 开展如日常借款、购置、报销等核算业务, 向一级财务提供科研经费的预决算、定期报送会计报表, 同时按规定根据项目级别的不同编制项目经费使用报表, 进行会计分析等。

第二, 根据课题经费来源和项目性质分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和学校资助, 每个课题设经费卡, 进行专项管理, 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手段进行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分析, 推广使用IC卡管理和校园查询系统。

第三, 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明确经费审批权限和审批制度, 减少财务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 做到有章可依。每年初, 各科研课题组根据科研活动的进度和经费结余情况, 编报本年课题组经费支出预算草案, 各项支出数的预算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或合同规定的标准, 并参照以往年度的实际支出数, 按照支出具体用途详细测算, 对于确需发生的科研仪器购置费要从严从紧控制, 要列明购置的必要性及金额。科研经费支出的预算草案由院校的科研主管部门和二级财务部门审定, 主要审查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 有没有超出本课题经费现象。经审定后, 再由二级财务部门正式批复下达给各课题组, 并负责对预算的检查和监督。

三、后勤服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是一个涉及人事、资金、财务管理等诸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 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财务管理。由于高校后勤涉及的行业较广、类型多样以及各高校改革的力度不同,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采取的财务管理方式存在差异。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要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新体制, 做到既有利于学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 又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积极稳妥地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中财务管理形式主要有三种运行模式。

第一, 分散管理和核算。对于规模较大、业务相对独立的各经济实体, 允许其财务中心单独设立财务机构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后勤集团设立财务部, 负责对各实体财务中心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方式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各经济实体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各经济实体决策正确性, 减少盲目性。在这种财务管理方式下, 可以通过实行集团领导下的“会计委派制”。集团财务部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财务人员到各经济实体担任财务主管, 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使集团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经济实体实施控制。

第二, 部分集中与部分分散管理。即根据行业特点的需要, 允许某一经济实体在其内部设立财务机构, 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 但要接受集团财务部的监督和管理, 其余各实体财务中心集中到集团财务部管理。目前这种财务运行方式在各高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有的高校由于财务中心改革得早, 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比较规范, 一般允许实行独立核算。有的高校财务中心改革刚刚起步,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往往倾向于将财务集中到后勤集团财务部, 由后勤集团财务部统管。这种运行方式从本质上没有克服“分散核算”的缺点, 不利于后勤集团内部资金调度, 反而还会激化各财务中心之间的矛盾。

第三, 集中管理, 统一核算。目前这种方式是主流, 它要求后勤集团下属所有各经济实体不单独设立财务机构, 所有财务核算和管理都纳入后勤集团财务部进行。财务集中规范管理主要表现为三个统一:统一制定财务的规章制度、收支计划、核算办法等;统一财务管理的职能机构, 将分散在各财务中心的资金统一集中管理和调配, 增强集团整体的竞争能力;统一管理和调配财务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作, 自主经营, 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企业管理的关键是财务管理, 如果财务管理不规范, 就会影响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因此, 必须站在改革的高度去对待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工作。要理顺各种财务关系, 其中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财务集中。只有财务集中了, 集团的各种政策才能得以有效的贯彻实施。

上述三种方式在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同实际情况时各有利弊, 在选择财务管理方式时,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有利于整体改革的财务管理方式。

四、校办产业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原有高校校办产业的体制和管理机制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目前, 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中存在产权关系模糊、资产流失严重、成本核算混乱、会计基础工作差、会计信息失真等诸多问题, 针对校办产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校企业应通过改制明晰产权关系、建立新型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合理分配收益、建立经济责任制度、激励机制、规范财务基础工作等, 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机制, 发挥财务管理的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职能, 抓住机遇促进校办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建立“高度集中、分散管理”相结合的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 “高度集中”是指校办产业处的主要职能是对所有校办企业之间由行政隶属关系向以资本为联结纽带的经济关系转变, “分散管理”就是财务主管要把相应的财权下放到各个校办企业, 在实行分权的同时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财务职责, 实行严格的财务分级管理责任制。

分级财务管理的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校级财务与二级财务的关系, 完善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 防止资产流失, 提高资产的投资效益。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财务情况, 建立适合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 使其有力地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友棠:《大学二级财务监控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实行线损分级管理降低电能损耗 第9篇

企业, 特别是供电企业, 电网中的电能损耗 (简称线损) 的大小不但与电网的网络结构有关, 而且还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在线损管理中, 存在着相当大的降损节电潜力。本文就实行线损分级管理、降低电能损耗做简要分析。

1 线损及线损率

电网线损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线损电量的统计、线损的理论计算、线损指标、线损分析、降损措施、计量设备等诸方面, 是一项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的带基础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贯穿全局生产与经营的重要工作。在电网实际运行中, 由电能表计量统计出的供电量和售电量之差, 称为统计线损电量, 相应的线损率称为统计线损率, 统称统计线损。统计线损包括了电能在输、变、配过程中由相应时段内运行参数、设备参数所决定的损耗和由于管理原因造成的损失两个部分。前者习惯称为技术线损, 它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出, 所以又称为理论线损。理论线损可以通过技术措施予以降低。后者习惯称为管理线损, 包括各种各样的计量综合误差:抄表不同时、漏抄及错抄、错算造成的统计数值不准确;带电设备绝缘不良引起的漏电;线路接地故障等产生的漏电;无表用电和窃电造成的损失。管理线损可以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予以避免或减少。由此可见, 在电网状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电网线损的大小, 可以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 加强线损管理是一项挖潜节电的最根本也最直接的重要措施, 是供电企业节能降耗, 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

2 线损分级管理模式

分级管理就是将线损管理工作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指标分解到相应车间 (部门) 和小组、线路和台区;明确管理范围、权利和责任, 并与车间 (部门) 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实施有效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 实现降损节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电力内部模拟市场的实施, 线损产生的盈、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电网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分析清楚线损产生的主要原因, 找出薄弱环节、落实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挖掘潜力努力降低线损已经势在必行。

线损分级管理办法重点明确了下列内容:

2.1 根据电网结构将线损分为网络线损 (即送变电线损) 和售电线损 (即配电线损) 两级进行管理。

网络线损具体是指购电关口表 (二级关口表, 不包括无损线路) 至各变电所10k V侧供电关口表之间输电网产生的线损 (包括一次变母线不平衡及与供电局发行变电所母线不平衡) , 即中压网损;售电线损是指各变电所10k V直馈线供电关口表电量与售电量之间产生的线损。

全局的线损电量就是网络线损电量、售电线损电量之和。

2.2 在售电环节上, 推行了分线、分变承包协

作的工作模式, 将售电环节的售电量、售电单价、电费回收、线损指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线路、台区, 然后将所有指标承包给用电监察、抄表、收费、装表接电、线路运行协作工作小组及各岗位人员, 进一步深化了线损分级管理;

2.3 采取线损指标动态管理, 强化指标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4 将各部门职责具体化、明确化, 并依据各

部门在网络环节和售电环节中职责分工不同、工作重点不同确定其在线损分级管理中的地位, 用责、权、利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 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网络环节重点是抓好网络建设、经济调度、经济核算、计量把关;售电环节重点是抓好线路运行检修和分线、分变承包工作。

3 实行分级管理, 实现挖潜节电

线损分级管理消除了线损工作只是统计工作 (把统计结果、降损分析与生产、经营工作脱离开来) 的错误认识, 增强了指标管理的严密性, 使线损统计工作更细致, 分析也更深入。线损分级管理同时也增强了部门间的协作意识和员工的责任感, 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1 实施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 减少管理线损。

通过对变电所各电压等级的母线电量不平衡率、联络线损率、主变线损率、分压、分片、分线、分台区线损统计分析, 发现的问题有:部分考核表配置不完善、精度满足不了管理的需要;表计故障;CT倍率错误;二次回路故障;PT二次压降超标;某一元件损耗偏大;某一片区或某一电压等级电网线损大;某一线路、配电台区线损大;人工抄表误差等。这些都为降损工作提供了依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线损管理的科技含量和计量精度, 产生了较好的降损效果。实施变电所负荷电量管理系统, 完善了考核表计的配置, 将变电所的线损考核表计更换为0.5级多功能全电子表, 提高了计量精度, 并实现了远方抄表、实时监控, 发现的故障得到了及时处理。线损指标实行动态管理。除各电压等级的母线不平衡、主变损耗率、联络线损耗率、主变三侧 (两侧) 功率因数、无功补偿装置投切状况外, 还根据售电环节配电线路、台区的网络及负荷实际情况, 结合理论线损计算值、可挖掘潜力, 测定出每条直馈线的分线线损指标, 通过每条分线损耗情况, 测出售电环节的线损指标;再根据典型运行方式、电网结构、负荷实际情况和理论线损值、可挖掘潜力测出中压网损指标;最后将售电环节和中压网络损耗情况, 综合考虑测出全局综合线损指标。用这种方法测算出的指标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关联;既带有特殊性, 又带有普遍性。对多片区供电的企业在指标分解或合并上比较灵活。使指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通过努力能实现目标。售电环节实行的分线、分变承包协作对于进一步规范用电营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线损异常的线路、台区进行分析、检查, 解决了管理各方面的问题:3.1.1计量装置问题。减少了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和责任不到位造成的计量接线错误、CT倍率错误、容量不合理、计量设备烧损而长时间不被发现等等计量不准确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3.1.2抄、核、收问题。避免了抄表卡不及时更新, 对网络改造后的用户不及时分线路、分台区归档, 抄表不准时、不到位、抄飞表、错抄、漏抄等现象, 减少了由于原始数据的不准确性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和线损波动, 使审核和收费工作更具严密性、科学性, 同时提高了优质、文明服务的企业形象。3.1.3防窃电问题。分线、分变承包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增强了用电监察人员防窃电意识。查出并解决了一些陈旧的计量问题。抄表人员除抄录数据外, 还主动分析数据是否异常, 抄表的同时检查计量装置是否正常。装表接电严把安装质量和验收关, 确保新装计量装置的正确性。对窃电不法分子, 依法给予严厉惩处。在技术上还采取一系列可行的防窃电措施 (如使用防盗封铅、高压计量箱、自制封条等) 。加强用电监察, 掌握用户信息, 一旦有窃电迹象就及时采取措施, 使窃电行为无机可乘。由于上述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减少了管理线损, 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使统计线损更接近于理论线损,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2 实施降损措施, 节电降耗。

通过线损的分线统计和理论线损计算, 找出了降损环节, 拟定并实施降损措施, 实现节约电能降低损耗。3.2.1随着新建变电所的入网运行, 改变了网络结构, 通过及时改变运行方式、转移负荷, 从而减少了网络的损耗。3.2.2在系统无功补偿容量已基本能满足就地补偿的条件下, 严格了分级管理监督、考核, 变电所基本做到了无功补偿设备及时投切、经济运行。3.2.3根据网络负载的变化开展经济运行, 选取最佳运行方式, 实现了降损节电。3.2.4更换变电所的高能耗主变压器, 减少电能损耗。3.2.5配电网改造中更换老式高能耗配电变压器为新的节能型, 降低配电变压器损耗。3.2.6针对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PT二次压降超标问题, 对专线用户进行了计量改造。

4 线损分级管理出效益

线损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如何评价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们认为可以从分级管理的效益分析中得以体现。

在城网、农网不断改造的基础上实行分线、分变承包管理、协作工作, 严厉打击窃电, 从以上的粗略分析已看到了分级管理所带来的显著效益。在线损分级管理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 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具体的节能降损经济评估, 挖掘潜力, 降低电能损耗,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线损分级管理是强化线损管理的有效措施, 是供电企业节电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实行线损分级管理, 调动和发挥员工的潜能;实施降损措施, 减少电能损失, 加强企业生产经济管理。

上一篇:管理效益论文下一篇: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