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控制方法范文

2024-07-25

会计控制方法范文(精选12篇)

会计控制方法 第1篇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内容

(一) 现金内部控制的内容

收支两条线控制。现金收、支分离是现金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也是现金安全使用的保证。中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企业现金收、付的范围。凡在《条例》规定范围内的现金收、付可以使用现金;凡不在《条例》规定范围的现金收、付均不得使用现金, 必须通过银行转账结算。《条例》还规定, 企业不得以现金收入直接进行支付, 即不得“坐支”。

现金收入的控制:企业现金收入的运动过程主要经过业务执行部门、财务部门和银行等环节, 做好现金收入控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执行部门要根据经济活动的交易情况取得发票、收据等凭证, 填制现金收入的详细记录, 并传递给财务部门; (2) 出纳根据收到的原始凭证收取现金, 然后存入银行并取得银行回单; (3) 会计根据收到的原始凭证和银行回单, 编制记账凭证, 最后登记现金日记账和现金总账; (4) 为了保证现金收入及时正确存入银行, 对于金额较大的收入, 会计部门应该逐笔与银行确认款项的收入情况。

现金支付的控制: (1) 制定明确的现金支出范围, 首先要遵循《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 其次对例外事项进行特殊规定, 保证满足所有现金支出的需要; (2) 现金的支出必须要申请, 审批之后才能支付; (3) 明确规定具有审批权的人员、机构以及它们的审批权限; (4) 已经批准的现金支付项目需要经过审核, 检查支出范围、审批权的使用、执行程序是否正确, 另外还要验证有关文件资料的真实合法性; (5) 出纳人员负责现金的支付, 首先应该复核支付申请和审批意见;其次按照批准的金额支付现金;最后记录现金日记账。

(二) 岗位、人员分工

现金收支活动具有非常高的风险, 企业的各业务部门都与现金打交道, 增加了人员、部门关系的复杂性, 为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现金使用程序和损失责任。另外, 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 也是货币资金控制制度的基础, 特别是出纳、会计、审核、审计这几个主要的关键控制环节, 必须做到相互制衡。

1. 出纳与会计的职务分离。

出纳人员主要负责现金的收付、现金收付单据的编制和现金日记账的登记, 同时经常与开户银行发生业务关系;会计人员主要负责有关凭证、总账、报表的编制, 对现金收支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以及会计档案的保管。会计和出纳的工作具有内在的稽核关系, 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工作。

2. 内部审计与会计的职务分离。

内部审计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工作和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考核, 内部审计应该从实质上独立于财务会计部门。会计部门应该配合内部审计工作, 设计合理的会计档案使用规定和程序。

3. 人员的聘任与岗位转换。

办理现金业务需要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 并定期进行岗位转换。出纳和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廉洁自律, 遵纪守法, 并能够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三) 会计系统控制

现金收支业务具有可计量性强、容易反映的特点, 会计系统记录有关会计信息, 监督业务活动过程。具体包括:

1. 会计记录。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 最重要的是真实、合法性, 相关性和及时性。会计记录广义上讲包括:凭证、账簿和报表, 结合会计信息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 (1) 会计凭证。保证现金收付凭证的真实、合法和及时传递, 内容包括:各类现金凭证都要按照发生顺序进行编号;出纳人员根据经批准的支付申请填制收付款单据, 并及时传递给会计人员;现金业务主管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合法、完整、准确性, 然后作审核标记并编制现金记账凭证;会计部门主管应对现金收付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进行审核, 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传递和相关的账务处理。 (2) 会计账簿。明细账、总账的登记是对会计凭证的再分类和汇总, 同时也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控制内容如下:出纳人员按照现金收付单据登记现金日记账, 现金主管会计正确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会计部门主管审核汇总表分类的恰当性、数据的准确性, 并签字盖章以示审核;现金主管会计按时登记总账, 定期结账。 (3) 会计报表。期末, 现金主管会计根据管理需要编制有关报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现金主管会计要对会计凭证、账簿进行总体分析, 最后形成会计报表;会计部门主管应该考察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和完整性;会计部门主管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合法性, 完整、准确性负责。

2. 授权审批。

为了保证现金收支业务的规范, 首先, 要对接近现金资产的人员进行控制, 业务经办人员办理现金收支业务要经过授权批准, 任何未经授权的人员、部门不得进行现金收支;其次, 有关业务部门使用现金要提出用款申请, 说明用途、金额、收付方式, 同时要与现金预算相结合;最后, 为了明确责任, 业务经办人员应该在现金收付的原始凭证上签字, 业务经办部门的主管要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

3. 会计凭证、账簿的核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核对, 有利于保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内容主要有: (1) 证证核对。审核人员应该对现金收支业务的原始凭证进行检查, 在记账之前要核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 保证两者在金额、经济内容上的一致性, 以及相应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2) 账证核对。审核人员应该对现金原始凭证和现金记账凭证的数额、内容进行逐笔核对, 同时会计部门主管应该审核记账凭证和总账。 (3) 账账核对。审核人员应该组织账簿核对, 并监督会计和出纳核对现金总账和现金日记账的发生额及余额, 最后各自取得对方的签章, 以示经过核对。

4. 会计档案的保管。

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是重要的会计档案, 是企业内部管理、外部审计的重要依据。企业应该遵循有关的规定保管会计档案, 同时对现金类会计档案的接近进行限制。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5. 盘点与清查。

出纳在每个工作日结束后, 清点库存现金并与现金日记账数额进行核对, 保证账实相符;会计部门主管应组织清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清查库存现金, 并与现金日记账进行核对;对清查结果进行反映, 编制现金盘点表, 记录现金盘盈、盘亏情况, 然后进行分析和处理。

(四) 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的内容

按照银行开户办法的规定, 企业应该申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 发生的各项业务收支活动, 除允许用现金结算方式直接以现金收支外, 其余款项必须经过银行转账。另外, 还应该加强银行存款内部控制, 建立银行存款管理责任制, 会计部门的出纳人员专门负责办理银行存款的收支业务。会计部门应该认真执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和结算制度, 做好银行存款的核算工作, 随时掌握银行存款的收支动态和余额, 搞好企业货币资金的调度和收支平衡, 保证生产经营的资金供应。具体控制内容如下:

1. 收支两条线。

银行存款的收支数额相对较大, 如果将收支活动互相交叉会导致银行存款的损失, 企业必须与银行配合完成银行存款的收、支分离。银行存款收入的控制: (1) 开立账户的控制。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和临时存款账户, 企业的现金收入、转账收入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存入以上账户。企业应该明确银行存款账户的使用范围, 保证按用途使用银行结算账户。 (2) 账户设置控制。在企业中经常出现业务部门收款不入账的现象, 各部门私设“小金库”, 虚列企业流动资产。出纳和会计应该督促有关执行人员及时将现金收入交存到企业的各类银行结算账户, 严格控制现金收入不及时交存, 不按规定交存, 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发生, 严禁企业“坐支”现金。 (3) 内部审计。很多企业都进行利润的预算考核, 银行存款的收入经常与利润的实现挂钩,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分析会计记录证实收入的真实性。银行存款支出的控制: (1) 申请控制。业务部门使用银行存款必须提出申请, 出纳人员收到银行存款使用部门主管审核批准的文件后, 经会计部门主管复核才能支付款项;银行存款的支出申请人和审核人要职务分离; (2) 银行对账控制。企业应该指定专门人员定期从银行取得对账单, 然后与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 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使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核对相符, 如果存在差异则要检查是否有未达账项和记账错误或挪用舞弊; (3) 银行存款支出的效益控制。银行存款支出是形成企业投资和有关生产资料的基础, 在注重支出安全性的同时还应该考虑支出效益。

2. 不相容职务分离。

(1) 出纳人员不得负责收取银行对账单。企业的出纳人员与银行非常熟悉, 如果由出纳负责收取银行对账单, 就有可能发生篡改的可能性。因此, 企业必须委派专人负责银行的对账工作, 并定期轮换。 (2) 出纳与会计职务分离。与现金的收支控制相似, 当发生银行存款的收支时, 出纳负责到银行办理款项的存取和转账, 并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会计人员根据复核后的银行存款收支原始凭证, 编制记账凭证并交给会计部门主管审核, 最后登记银行存款总账。 (3) 业务经办与授权审批职务分离。经办人员提出用款申请后, 必须得到本部门主管的批准, 部门主管不得单独办理银行存款的收支, 这种相互制约能够有效监控银行存款的流入和流出。 (4)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保管和银行存款的清查工作。

3. 会计系统控制。

(1) 授权审批。发生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部门主管要对银行存款业务进行审批, 并签字盖章以明确责任; (2) 凭证记录控制。主管银行存款业务的会计应该审核出纳提供的银行存款收支原始凭证, 验证业务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凭证内容的完整性, 同时, 还应该核对银行结算单据与原始凭证的一致性, 最后签字盖章以示核对完毕; (3) 收支业务控制。企业出纳人员复核业务执行人员提供的原始凭证后, 及时取得并填制结算单据, 完成银行存款收付后要在结算单据和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印章, 并签章; (4) 凭证与账簿的核对。为了减少会计记录的错误,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 会计部门要定期进行核对工作, 核对之后要签章以示工作完成。通过核对做到证证、账证、账账相符。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关键点

对货币资金的每一个收支环节进行控制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经济性原则, 纵观货币资金相关的控制我们可以发现, 通过对审批、审核、复核、实际收支、会计记录、凭证账簿核对、清查盘点这些环节的控制活动, 能够达到全面控制的效果, 这些环节就是控制的关键点。

(一) 现金控制的关键点

现金的关键控制点主要是对现金收付过程中高风险环节的控制, 针对这些主要的环节开展控制活动能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一方面, 对整个现金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控制;另一方面, 对关键的现金业务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这就为控制资源的使用指明了方向, 在关键控制流程上花费较少的成本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1. 现金流入点控制。

作为高风险资产, 现金的流入控制是重要的现金控制点, 主要是对销售活动中的现金收入进行监控, 目的在于保证现金收入要按照国家现金管理的规定及时存入银行, 避免“坐支”现金, 避免将企业收入的现金存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降低资产损失风险。

2. 批准控制。

作为高风险资产, 现金具有易携带, 易存取的特性, 因此就必须对现金资产的接近、使用进行严格的授权批准控制。现金收付业务的执行往往涉及权力的分配, 如果没有对权力的相应约束就很可能导致权责混乱和滥用。审批关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现金的接近限制措施, 业务人员进行业务活动时应该得到授权审批, 任何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办理现金收付业务;各个部门在使用现金之前都要向财务部门和上级主管提出申请, 说明金额、用途等内容;财务部门主管和经办业务部门主管负责有关原始凭证的审批监督。

3. 收付控制。

现金的收付在多数情况下意味着现金所有权的流入和流出, 对现金收付进行控制能够把握现金流动的来龙去脉。出纳、会计和经办人员共同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具体程序是:出纳人员按照审核后的现金收付款原始凭证收款和付款, 并对实际收付的原始凭证作标记, 同时对收付的现金业务进行备查登记, 并按一定顺序编号;会计人员要及时、准确地将现金收付业务反映在记账凭证和有关账簿中, 定期与出纳人员核对现金收付款凭证与账簿资料。

4. 复核控制。

复核控制是现金收、付过程中重要的控制点, 是减少错误的重要措施。从企业内部来看, 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复核:一种是纵向复核, 即上级主管对下级活动的复核, 也可称为审核;另一种是横向复核, 即不同人员活动的相互核对, 主要体现在财务系统内部的核对, 审核的重点是:现金的收入是否存在“坐支”现象;现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有关法规规定;现金收付的凭证是否真实、完整, 现金使用责任是否明确;现金销售收入是否足额、及时存入银行账户。

5. 记账控制。

现金凭证、账簿记录是综合反映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源, 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真实的会计记录, 如果对记账环节的控制松懈, 很可能导致整个会计控制制度的失效。记账环节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纳人员根据经过审核的现金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 同时负责检查日记账与原始凭证的一致性;会计人员根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总账, 并定期核对总账与明细账。

6. 对账控制。

对账是企业内部保证账簿记录信息质量的最后环节, 也是保证账实、账账相符的措施。在会计期末, 在专门的稽核人员的监督下, 记录现金账簿的会计人员与出纳人员核对总账与日记账的发生额、余额;出纳人员根据核对的结果与库存现金的实有数进行对比, 对于存在的差异作出记录并报告财务部门主管, 待批准后处理。

7. 盘点控制。

财务会计部门应该定期和不定期核对库存现金, 以防错误、舞弊的发生, 通过现金盘点, 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现金的收入、支出、结存情况, 是保证现金安全的重要控制点。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财产清查机构, 监督会计人员盘点库存现金, 根据盘点的结果编制现金盘点报告表,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二) 银行存款控制的关键点

保证安全性是银行存款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目标, 所以银行存款控制的关键点都与安全性相关。

1. 收支活动审批控制。

把银行存款收支审批作为其关键控制点, 其实是同时控制了银行存款的流入和流出。审批权限的合理划分以及对权力的监督是保证银行存款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审批控制是银行存款内部会计控制的第一层次, 收支活动的具体执行处于较低的层次。审批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生银行存款业务活动部门的主管人员应该加强对银行存款事项的审批, 审批合格后签章以明确责任;建立具体的审批权限使用规范, 确定不同管理人员审批权力的范围、重要程度。

2. 复核控制。

与现金的复核控制类似, 银行存款的复核控制包括横向和纵向控制两种类型。横向控制主要指:主管银行存款业务的会计人员应该审核有关的原始凭证和银行存款结算凭证的内容完整性、手续齐备性、业务活动的合规合法性;会计人员应该检查业务活动中银行存款收付金额与原始凭证记录的金额是否相符。纵向控制在财务会计部门体现。主要有:专门的稽核人员负责审核银行存款收付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和结算凭证是否完整、计算是否准确, 同时还要查看会计核算是否正确;主管会计人员还应该负责考察票据、凭证的处理是否符合有关法规的规定, 是否有签发空头支票、外借银行账号的行为, 支票的使用、签发、作废是否符合规定, 对于作废的支票一定作出标记, 防止丢失和滥用。

3. 结算环节控制。

结算环节控制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其中外部控制尤其重要。资金的结算标志着企业经济交易活动的完成, 企业大部分经济交易都是通过银行存款进行的结算, 所以银行存款的结算是关键控制点。内部结算主要是企业内各部门之间资金的转移、分配, 特别是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的企业, 内部结算的频率、数额所占比重很大, 因此出纳人员在办理收付款结算时应该审核有关的原始凭证、结算合同, 审核无误后再办理款项收付;对于结算完成的凭证、票据应该作出标记, 加盖“收讫”、“付讫”印章。外部结算控制主要是对企业与银行的资金往来各环节进行控制。企业的银行存款都存放在银行, 所以银行存款的存取、结算都要通过银行完成, 对银行的结算环节控制能够有效保护存款的安全, 防止套取银行存款、出售银行账户和非法转让支票等舞弊行为的出现。具体措施有:严格贯彻国家有关银行存款使用的规定, 制定适应企业自身情况的存款使用程序;对于执行银行存款业务的人员应该定期轮岗, 针对不同银行应该委派不同的业务人员;转账支票和结算凭证必须按编号顺序连续使用, 作废的转账支票应加盖“作废”戳记;收付款项后应在凭证上加盖“收讫”、“付讫”戳记, 非出纳人员不得经管银行存款业务。

4. 记账控制。

记账环节的重要性已经在现金控制中作了说明。银行存款的记账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纳人员应该根据银行存款收、付款记账凭证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银行存款主管会计应该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有关明细账;总账会计登记银行存款总分类账, 各个记账人员要在记账凭证、有关单据上签章。登记银行存款账可以保证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可查性, 防止或发现结算弊端, 及时提供可靠的银行存款核算信息。

5. 对账控制。

银行存款对账控制包括的内容很多, 既包括账账核对、账证核对, 又包括账表、表表核对, 把握住对账环节, 能够保证银行存款业务账务处理的正确和核算资料准确, 防止非法银行存款业务发生。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应该设计专门的对账程序, 明确对账稽核人员。由非出纳人员逐笔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 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调整未达账项和双方出现的错弊;出纳与主管会计还应该在有关人员的监督下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金额, 并根据核对结果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总之, 通过对货币资金的收支控制, 使企业货币资金的收、付能够严格遵守国家对货币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通过对货币资金管理岗位的控制, 使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职务犯罪;通过对货币资金的记账控制, 既可以随时掌握银行存款的收支动态和余额, 搞好企业货币资金的调度和收支平衡, 保证生产经营的资金供应, 又可以避免货币资金过剩产生不必要的机会成本。

摘要:货币资金是企业拥有的流动性最强的资金, 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会计部门负责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核算, 应该认真执行货币资金管理办法和结算制度, 做好货币资金的核算和内部控制工作, 随时掌握货币资金的收支动态和余额, 搞好企业货币资金的调度和收支平衡, 保证生产经营的资金供应。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参考文献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Z].财会[2001]41号, 2001-06-22.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Z].财会[2001]41号, 2001-06-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号) [Z], 1988-09-08.

[4]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Z], 1988-09-12.

[5]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Z].银发[2003]第5号.

医院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的方法论文 第2篇

引言

医院是社会福利性单位,同时又是当今市场经济时代重要的医疗经济组织,医院即要满足自身发展和经营的需要,又必须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医院会计管理对医院财务状况的掌握以及规划、控制作用成为目前医院会计管理中的重点,规避会计管理中的风险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医院会计管理风险表现及成因

1.会计工作职能扩大与工作实际不相符合

医院会计是对医院资产进行清算以及对医院经营活动进行财务统计的工作,会计工作的结果能够直接反应医院经营的基本情况、医院的财务状况、医院的可用资金、发展可能性等。但是,目前的医院会计管理并不能做到这些。目前的医院会计管理在会计工作本身的范围以及会计结算方面做出的改革比较少,对会计工作职能的要求与医院实际发展的需要不符合。这意味着,会计工作仅能够对医院阶段性的经营进行结算,而无法准确估算出医院财务工作中的疏忽或者医院面临的资金风险,会计工作扩大化的职能并没有在工作中体现出来,这使得会计管理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2.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医院会计管理的职能之一是进行内部控制,可以说,会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手段,而内部控制反过来又影响到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但是,从目前大多数医院的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发展情况看,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首先医院的内部组织结构并没有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发展而进行一定的改革,监管力度不够,从而出现一些中层领导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故意夸大自己的业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造成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第二,医院的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的专业素养并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从而对医院财务的管理并不是很到位,因此会很容易出现医院会计管理风险。

3.医院会计管理意识不足

目前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医疗制度改革使得医院既有盈利性质,又是社会福利单位,除了国建定期的财政拨款之外,大多数公立医院以及全部的私立医院都必须为自身的盈利负责,以便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这就意味着,医院会计管理不仅要对医院的资产和经营状况进行清查,还要对医院的资金应用负责,给出相关的建议并促进资金的合理应用。然而,目前大多数医院对会计工作的预期都不包括进行资产应用控制这方面,使得医院资金应用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导致这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医院管理层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不足,不重视会计工作本身的发展。

二、医院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方法

1.对医院会计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

医院会计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包括会计工作的职能分析、工作范围划分以及工作细节的安排等,要做到这些,首先应该对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梳理和整改,医院内部的控制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医院对各个部门以业务的管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医院会计管理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会计管理检测系统,让医院的各项资金都在一个透明的情况下出入,使得医院的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能够有一个准确的记载,从而通过严格控制医院资金的流动情况来更好地控制会计管理风险,使得医院的财务能够有一个合理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医院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效率,进而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

2.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

医院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对医院财务状况的正确显示能力以及对资产应用的控制力,来源于会计工作的报表结果,即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决定。即使会计工作体制得到全面的整改,工作人员难以胜任医院会计工作需要,会计管理的效力仍然无法发挥,因此,提升会计的职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医院应该对现有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能力考核,并与会计管理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构和水平进行比对,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如会计信息化技术培训、会计信息分析方法培训、资产分析和投资能力培训等。除此之外,医院还应该根据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从高校聘任拥有高级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弥补原有会计员工队伍的不足。

3.管理层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会计管理风险的规避,从根本上来讲,由医院管理层的领导意识决定。管理层对会计工作越重视,会计管理中的风险越小,风险规避成功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建议各医院管理层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首先应该重视到会计管理工作对医院财务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会计工作视为与医院盈利直接相关的工作,而不是一项事后工作;其次,建议医院管理层领导从经济角度入手处理会计管理问题,使会计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经济管理只能;第三,建议医院管理层领导通过各种管理培训和学习,使自身的管理思想得以升华,以便带领会计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三、结语

会计控制方法 第3篇

关键词:会计;控制对象;控制方法

近年来,企业实施财政部和证监会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模(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证券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指引》等规范,逐步从过去单纯强调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监督、财务监督逐步向构建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转变,企业在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中步入良性循环,对运行中的各种经济权力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人们通过会计核算中所形成的经济信息去控制和调节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资金流、物流,进而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盈利水平、自我发展等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定位上尚有某些欠缺,如,没能够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对象,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也没有明确揭示,没能确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等。

一、必须明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

会计机构是由会计人员组成的,因此真正落到实处的监督主体其实是会计人员。基本规范没有写明控制主体。内部会计控制是会计监督延伸的和科学化、制度化。因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理所当然的是控制的主体。既然叫内部会计控制,那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也应当属于被监督和控制的对象,即监督者亦被监督。基本规范把单位负责人定位为监督、控制的最高主体。但现实生活中令人们深恶痛绝的经济犯罪、腐败行为恰恰就发生在他们身上。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监督主要是由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承担的,监督的范围是生产经营资金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成本费用开支符合有关制度规定,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还辅以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银行等有效的上级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实施,共同保障经济活动运行。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级监督的松绑,厂长、经理职权范围的扩大,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丧失,经济业务复杂化,会计监督所要面临的问题要广泛得多、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仅靠会计人员的监督是无法胜任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会计委派制似乎使会计人员获得了以独立的身份实行监督。事实上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具有独立身份的会计人员并没能有效地杜绝经济违法、违纪问题,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于是又寄希望于上级监督和社会监督,派出中央企业驻厂员、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审计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

为了保证会计监督、财务监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很有必要在基本规范中,写明监督控制的对象,就是具有财务收支、资金调度决策权,凭证报表审批权的单位法人和拥有经济权力的出纳、保管、采购、销售、承揽发包工程项目等具体经济业务的当事人,以及从事会计信息核算报告的会计人员。前者是“现管”,后者应对会计信息质量负责。他们也极有可能由于自我控制不当而导致财经违规、违纪、违法,或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但是,不论在《会计法》及基本规范中,都没能明确定位被监督者和被控制者,这显然是一个疏漏。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选择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讲,内部控制并非仅仅是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而是来自于每一个层面的人的具体行动。应对内部控制有深刻、全面的认识,管理层要重视内部控制,并将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防范案件发生,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纠正片面追求业务发展的倾向,正确处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竞争与规范的关系、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会计监督也好,内部会计控制也罢,说到底就是对行使中的各层次、各种经济权力的一种约束、监督和控制,使企业管理者及有关岗位人员的经济权力、经济行为,按照符合法律、法规、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行事,使得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失去控制的权力无论大小,如果听任其自行其是,那势必会演化成腐败的权力。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不简单是限制了经济权力的滥用,而且也构筑了一条保护国有资产,反腐、防腐的防线。

(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方法的选择

1.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事前控制上

事前确定定额或标准,以此来限制人们的行为,防患于未然。

2.加强事中控制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环境瞬息万变,所以也不应放松事中控制,要注意事中的及时调节,处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要建立和构建定量化会计内部控制模式

例如,消耗有定额,质量有标准,费用开支有限额,所有指标公开并及时公示,允许和提倡企业员工公议。这种内部会计控制已经从会计这一狭小专业范围推而广之,变成了对经济权力更为有效的监督机制,应对其进行总结和完善。

三、实施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系统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即对企业生产产品的价值形成全过程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可以是事前控制,也可以是事中反馈控制,既要有纵向控制,也有横向控制,既要对总指标进行控制,又要对分指标进行控制,会计控制不强调全面系统就不可能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计绝不能只对经济活动某个方面或某些指标进行控制,而应将会计控制系统地贯穿于产品价值形成的全过程。

(二)及时性原则

会计控制及时性指会计控制标准的制定和下达要及时;测量经济活动的执行结果和信息反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要及时;纠正偏差要及时。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控制应将事前控制、事中及事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从时间上形成一个严密的、连续完整的控制体系。会计控制贵在及时,一但发现问题,就及时加以控制、改造。既使是最佳的控制,如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者根本不加以控制,也会造成失控。

(三)归口分级控制原则

会计控制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控制原则,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将各部门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归口分级落实到人,把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置于一个严密的网络系统控制之下。从横向上看,各职能科室对其分管指标加以严格的控制;从纵向上看,要切实加强厂部、车间、班组的三级控制,把专业控制与群众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会计控制有坚实的基础,会计职能的实现才能有组织保证,也才能更具有科学性。

(四)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要明确各职能科室部门各责任人的职责,不明确责任,就无法经济活动过程加以控制。会计控制应贯彻经济利益原则,正确理解、应用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会计实行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会计控制过程中责任归属的确定,应遵循责权对等的原则,将会计工作的责任与会计人员的责任区别开来。如会计工作出现问题,成本不实,利润虚假,应追究会计人员本身的责任。

四、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注意的问题

(一)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与监督

对于不符合方针、政策、制度、法令、规定的现象,应及时纠正偏差;对于违反政策、法令、制度、规定的一切不合理支出,要坚决加以制止,促使经济活动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进行。

(二)对资金运动进行定量控制

对资金定额、费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对明确控制标准。各项定额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如通过对资金投入量的控制,就可以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通过对各项费用定额、利料消耗定额的控制,可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通过对经济指标的定量控制,保证经济活动按既定目标运行,从而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

(三)加强思想教育,提高道德水准

商品经济对生产力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现象。如有些企业为单纯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用乱涨价、乱挤成本等非法手段来增加企业利润;承包经营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短期行为,少提、不提折旧,“降低”成本,挖空国家,盈利大多又通过滥发奖金、实物等手法转化为消费资金。这种错误的认识、狭隘的观念,严重阻碍了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

(四)完善监督体系,为实现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探讨 第4篇

一、预算控制

(一) 领导重视, 各科室共同参与

预算并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 预算控制的关键点在各个科室, 如果没有各科室的参与, 预算管理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说法。而要想使各科室积极参与预算管理, 就必须要有院领导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使得各科室紧密配合, 否则预算控制很有可能实施不下去。

(二) 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摈弃错误的老办法

零基预算一直是医院财务制度所要求的预算编制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预算项目, 其各有特点, 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编制方法, 而不能全盘采用一种单一的编制方法。采取何种编制方法可以从控制目标和侧重点出发来选取, 如固定预算、零基预算、动态预算、弹性预算等, 其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各有利弊, 但可以肯定的是, 必须摈弃以上年基数做加减法的错误方法。

(三) 建立完善预算控制系统

首先, 严肃对待预算控制。医院确立的各项业务活动的预算控制, 必须严肃对待、严格执行。

其次, 确定预算控制的关键要素。预算控制的关键要素是成本控制和现金流量控制。通过对关键要素的控制, 确保资金使用权力高度集中, 使资金的使用形成合力效应, 减少资金风险。

第三, 及时反馈预算执行的信息。及时对预算执行信息进行反馈, 可以实时控制预算执行的差异, 通过收集反馈信息, 并对其进行分析, 及时对业务活动进行调节, 作出正确的应对决策, 以确保达成预算目标。

第四, 建立预算预警系统。预算管理要树立风险意识, 有效的预算管理早期预警机制可以降低风险, 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 减少医院无谓的损失。

第五, 加强预算监督。预算执行过程中时刻需要监督, 重要的是要确保监督有效实施, 才能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增加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 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加强制度对医院的约束管理。

(四) 建立并完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

预算控制配以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医院预算管理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 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绩效工资的发放相联系, 促使部门预算实施到位。

二、财产保全控制

(一) 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相对独立且有一定权威性的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日常应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各环节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各环节是否按制度要求执行, 对不按制度要求执行的责成整改, 予以纠正, 及时预测发现医院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 预见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部门的预警功能。

(二) 控制实物资产, 保障医疗高效运行

医院的实物资产, 包括药品、固定资产、库存材料等, 是医疗业务正常运行的保障。医院的实物资产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 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因此, 应监督实物资产的入库、领用、调拨、核算等全过程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实物资产,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查明问题原因, 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堵住漏洞, 防止发生舞弊行为。

(三) 控制成本费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医院成本费用责任制, 统一和分级管理相结合, 成本控制单位缩小到科室, 建立科室成本预算, 每个成本控制单位都制定具体的成本控制目标。预算执行过程中, 切实控制医疗成本、药品成本和管理费用, 避免非必要开支, 杜绝浪费现象发生。对已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考评, 与预算进行比较, 找出差距, 提出整改措施, 将考评结果与奖惩结合起来。

(四) 保证存货的内部控制被有效执行

首先, 确定与存货业务相关的各岗位的权力和责任, 保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监督、制约”。其次, 对存货审批人的责权、审批方式、具体审批程序要有所界定;对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也要明确, 如对于未经审批人员批准越权行事的行为, 经办人员有权拒绝执行, 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再次, 对存货的取得、验收、保管、领用等业务流程设置对应的规范要求, 并做好记录存档。

存货的取得及验收入库要加强管理, 对于非正常原因入库的存货必须经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审批并签字, 保证质量与协议价值;规范验收程序, 重点验收货物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针对代管、代销、暂存和委托加工等设置专门的明细账。

(五)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医院在选择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具体规模时, 应充分考虑医院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以及自有资金多少, 而不是拍脑袋决策。决定投资方向后, 使用科室和采购科室要派人进行市场调研, 包括参观已使用该固定资产的相关医院, 通过量本利分析, 测算项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回报率, 进行可行性分析。另外结合考核申请科室近期的固定资产的购买和使用情况, 综合分析后, 经医院经管小组讨论决定, 报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固定资产构建后, 应对设备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和跟踪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书面分析报告交给医院经管小组, 让决策层及时掌握固定资产构建后的后续信息, 以便于整体决策管理。

医院在控制固定资产的报损和报废方面, 应改进固定资产处置程序, 在固定资产报废审核时, 严格审查手续齐全与否, 并派专业人员综合技术层面, 判定待报废资产是否真正失去了利用价值。凡属人为原因管理不当导致的报废以及未到报废年限未经批准提前报废的, 有关当事人要负责。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除审计固定资产采购的招投标事项外, 还应定期对医院固定资产日常使用情况, 包括是否有闲置资产等, 进行审计, 并且对固定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评价,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是否已全部提取, 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如何等等。

三、债权和债务风险控制

(一) 加强债权控制, 降低坏账损失。

控制好债权的审批权限, 完善审批程序, 对大额债权的审批要由领导集体决定。对于债权, 财务部门要实行定期清理, 并进行债权账龄分析, 定期将债权统计汇总情况表报送医院领导, 让领导清楚了解医院债权情况。财务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往来账的核算和催缴工作, 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未报销的债权, 及时向借款人催收, 落实责任人,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 加强债务控制, 严控债务风险

医院资产构成要健康、可持续发展,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大额债务必须要先由领导集体决定后才能举债。财务部门负责往来账的人员也专门负责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核算工作, 对各项债务要进行登记, 定期清理, 编制债务账龄分析报告, 对于临近到期付款的债务, 要及时通知经办科室清偿债务, 对于确实无法支付的债务, 报告领导及时核销, 平时还要做好对账工作, 严控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

(三)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对债权和债务的管理和控制, 除了合理分工, 还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才能发挥整体效应。债权和债务的直接控制部门是财务部门。债权和债务的经办部门包括医保部门、药剂部门、总务部门和设备部门等, 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 对各自经办的债权债务负责到底, 经办科室的负责人, 要及时提醒督促本科室经办人员完成相关工作。

四、内部报告控制

(一) 提升财务报告编制人的水平

医院应通过组织培训、加强与兄弟医院的交流等方式提高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人员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个“账房先生”。因为身处医院的大背景下, 财务人员还应了解一些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医疗方面的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

(二) 丰富财务报告的形式, 加强财务报告的针对性

现行的标准通用财务报告形式虽然可以使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财务信息, 满足其一般要求, 但是正因为其太过通用, 导致缺乏针对性。财务报告应对不同的报告使用者采取不同的模式。在传递基本信息的同时, 针对不同的报告使用者 (包括外部和内部) 在不损害医院利益的基础上, 提供其需要的信息。对于医院外部报告使用者, 可以提供能够评价医院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对于医院内部领导决策层, 尽量提供能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的财务信息。增加财务报告模式的多样性, 使他们各取所需。

(三) 加强财务人员与医院各部门的沟通交流

要想提高医院财务人员分析财务报告的水平, 就要加强其与医院其他临床医技科室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 让财务人员了解临床医技部门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 财务人员可以从财务角度帮助他们解决其困难, 并且防止在财务分析中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犯一些低级错误, 使得财务报告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会计控制方法 第5篇

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一般企业在对电算化内部进行控制管理时,首先必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要求,确保其能在规定的要求内完成操作。此外,要严格保管系统软件的密码,并能够对其进行定期更换,同时要专业的人士进行修改。一般会计电算化的实用软件的合格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慎重选择所使用的软件,确保企业软件能够具备较高的便捷性、实用性与安全性。

2.2全面提高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的素质

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想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学习,以此提高其专业技能与素养,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同时企业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进行面试和笔试,确保其考核的严格性。此外,企业要经常与大型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从而不断优化自身内部的管理风格,以此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2.3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监督工作

一般会计电算化系统在进行内部控制,其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和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首先必须要加大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监督力度,会计电算化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监督制度强化的关键,因此必须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定期审查和审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数据及其资料。由于理想的内部控制成本较高,企业往往不会采纳,同时大部分会计电算化内部审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处理,因此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相关的操作,利用财政部门的计算机,从而快速及时检测相关的内容。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确保其工作质量。当然,企业必须要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加以足够重视,并对电算化系统工作的相关情况进行定期检测,一次降低企业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4重视会计电算化使用软件的更新与维护

企业要重视会计电算化使用软件的更新与维护工作,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更新自己的会计使用软件,防止外来因素对信息资源的干扰,避免信息被病毒篡改。企业也要重视会计电算化使用的机房等实体进行预防性控制,及时纠正系统的错误指令,提升系统的纠错能力,设置网络密码与管理权限加强对使用软件的控制与管理,确保会计使用软件的正常运行。同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完善软件无法完成的工作,明确人员职责,加强人工对软件信息处理的审核与监督。当在软件中输入信息时,会计人员要经过反复的确认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自动生成结果之后,会计人员要利用技术进行核对。软件的更新与维护是企业必须重视的内部控制内容,对于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结论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 第6篇

摘 要 会计信息化建立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是未来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会计信息化弥补了会计电算化信息无法交换处理的缺陷,从孤立的会计信息系统变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研究了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 会计 企业管理 内部控制

信息技术的浪潮冲击着各行各业,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了信息化技术密集应用的行业。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组织结构、作业管理流程及人力资源政策,在带给企业高效、便捷的同时,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了不少问题。以下内容主要就当前企业会计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一、优化控制环境

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使得注册会计师更为谨慎执业,保持其执业的规范性和独立性,形成一种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从对一系列会计信息造假案的处理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对上市公司还是对中介机构,处罚力度都在逐渐增大,当然渐进式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墩而就的,制度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起来的,随着各个方面运做的规范,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也就随之形成了。

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当然,内部审计体系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完善。

二、完善公司组织控制结构

为了规避矩阵型组织带来的权责不清、多头领导的问题,公司可考虑采取更为中立的组织结构,跨越功能的团体是个可参考的选择。与矩阵式组织相似,也是从功能部门中借调其成员组成团队,不同的是它的领导者具有完整的权力指挥其成员。跨越功能组织的生命周期短暂,任务一旦完成,团队随即解散。这种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可随时根据问题成立弹性化的组合,避免专业分工带来的僵化与协调问题。同时还可以激发组织成员的成就感和责任心。但是,它也可能导致跨单位事务的协调与沟通成本,引发单位间的冲突,因而团队成立之初,就必须向组织成员灌输合作的信念,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部会计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信息技术为达到记录、维护和产生精确、完整和及时的信息这一目标带来了机遇。但是,当企业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时,应更加强调,在业务活动发生时,在有关数据进入企业数据库之前,检查这些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如果不恰当的数据出现在记录和维护过程中,将会对公司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如果不精确、不完整、不合法的数据被记录和维护,结果会影响以后的所有处理,包括错误的报告和信息利用的质量。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重视员工的作用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作业与管理组织结构与传统的层级结构相比晋升机会减少,平行调动增加,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激励约束机制、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成为企业有效运营的关键。因此,从信息时代组织特点出发,研究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分配与授权制度,设立分享与合作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使公司会计信息化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才能达到优化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目的。同时,内部控制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保证组织内所有员工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是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表明,基于环境现状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被动性的做法,必须改变。应该越来越重视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能力素质的建设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更加强调“软控制”的作用。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环境下,企业尤其应该注重培养组织中员工的信息观念,理解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改革、内部控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并重视和实现这个改革。

五、建立风险控制成本分析体系

如果企业没有对风险进行控制,那么就要承担会计信息化系统故障的代价,为企业的经验管理带来巨大损失。当企业意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所带来风险的必要性后,就开始在预防手段上投资,包括进行预防的支出及为加强控制而增加的人工费用等。随着预防费用的增加,事故的发生率下降,因此事故费用也随着下降,总体开支下降。事故费用曲线与预防费用曲线的交点使企业总体开支最低。如果企业继续投资于预防措施上,寻找进一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那么预防費用就会上升。最后总体费用达到了企业开始管理风险以前的水平。在风险管理上有一个最优效果的投资水平,投资过多会使企业背上成本的负担,使它失去竞争力,而关注不足会使企业付出高昂的事故费用,中间的某处是最佳的位置。由此可见,企业为降低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风险控制成本,必须识别和评估风险,建立适当的成本分析体系,采取行动管理风险,并对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

参考文献:

[1]王春兰.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财经界(学术版).2009(12).

[2]许情敏.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关问题探讨.市场论坛.2009(11).

[3]黄颖.论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4]龚川燕.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外企业家.2009(14).

存货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与实务 第7篇

(一)存货取得的关键控制点。购买存货的申请,要通过生产、财务等部门共同审批,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也要进行审批;取得存货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收益和费用支出的处理需要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批;存货在企业内部的转移需要得到主管部门的审批,以相关的审批文件为依据。

(二)存货储存的关键控制点。仓库管理部门配备存货保管人员时要得到高层管理部门的审批;存货储存地点的确定要经过生产技术部门的批准;存货储存成本的支出要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核;存货离开仓库时,使用存货的部门或人员要出示授权审批材料,并取得仓库管理部门的批准;仓库管理部门在销毁有关存货簿记、备查登记等文件资料时,需要经过高层管理部门的批准,同时获得财务部门的批准。

(三)存货发出的关键控制点。

1.加强存货的领用控制。各部门在领用存货时,要向仓库管理部门出具生产计划或者存货使用预算审批材料,在核对审批单上的内容后仓库管理部门才能发出存货;日常零星领用存货时要获得本部门主管的批准,企业应该制定存货使用的权限分配制度,明确规定各级部门主管的审批额度,对于超出审批权限的额度要经过上级主管的批准,对重要的原材料可以采用“限额领料单”进行管理,避免浪费。

2.存货的销售控制。销售存货之前,销售部门要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销售价格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批,仓库管理部门要认真核对发货单。

3.仓库管理部门对存货保管的调整方案要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

4.主管会计初步拟订存货发出的核算方法后,要向财务主管报告,以便综合考虑存货发出成本计算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四)存货盘点的关键控制点。稽核小组制订盘点或清点计划、确定盘点时间及频率时要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得到批准后才能实施;清点过程中确定存货盘盈、盘亏的处理方法需要得到主管部门的审批;主管会计对存货清点结果采取的会计核算方法要经过财务部门的批准。

二、存货验收、保管的关键控制点

(一)存货验收的关键控制点。

1.存货的实物验收控制。仓库管理人员负责检查到库的存货数量、质量等是否与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的存货采购计划相符,对于以非购买方式取得的存货也应该核对有关存货记录资料,例如查询存货委托加工计划表、存货自产计划表等;有关的生产技术人员要对进入企业的存货进行抽样测试,填写存货性能抽检表,记录抽样的种类、比例以及合格率等,然后将结果报告给主管部门,对不合格存货予以退回或者修理;仓库的验收人员还要对合格的入库存货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接受仓库记录人员的监督,记录人员根据入库情况在统一格式的表格中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资料和明细分类资料;如果仓库设有财务岗位,财务人员还要对入库存货的采购成本、生产费用、预算等进行反映。

2.存货的财务验收控制。存货进入企业之后,采购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业务部门应将相关的主要财务凭证汇总交给主管存货的财务人员,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人员根据有关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主管会计编制和登记有关的成本核算凭证、账簿;会计人员对记录存货信息的文件资料进行连续编号,以防漏记;对负责存货会计核算的人员要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有存货业务记录职务与审核职务分离,存货总账记录职务和明细账记录职务分离,接触存货职务和记录存货职务分离,在发生存货退回时应及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防止流动资产虚增现象的出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要取得各批入库存货的数量、时间等信息,为存货发出和存货成本分摊的正确核算打好基础。

(二)存货保管的关键控制点。

1.存货入库、出库的控制。(1)存货入库的关键控制点有:仓库管理人员合理确定存货的存放地点、存放的顺序;企业的监督部门要对存货入库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仓库管理人员要和验收人员进行工作交接,在交接期间双方应该约定各自的权利、责任,交接工作完成后,仓库管理人员和验收人员要在有关的文件资料上签章。(2)存货出库的关键控制点有:存货出库时要向仓库管理人员出示存货使用的批准材料,仓库管理人员要验证材料的真实性;任何人进入仓库时都要出示授权材料,并且进行登记,无论何种原因需要从仓库中领走存货都要经过仓库管理人员的认可,必要时要向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执行人员要签字以示负责;仓库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在库存货的质量状况,并尽可能改善仓库的存放条件;仓库的记录人员要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编制有关的表格和凭证,定期统计存货的使用情况,对存货入库成本和出库成本进行核算,为财务部门的成本计算提供必要的数据。

2.存货保管人员管理控制。(1)企业应当根据存货业务的流程和特点,系统地分析存货业务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并结合岗位职责分工采取分离措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通过权限设置等方式自动实现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2)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办理存货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企业应创造条件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3)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办理存货采购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防范采购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收受贿赂,损害企业的利益。

(三)存货资料记录控制。仓库的记录人员定期将记录的有关某种存货的数量、规格、入库时间、使用情况和成本等信息进行汇总,编制存货资料汇总报告,然后上交给仓库主管;仓库主管将复核后的存货资料汇总报告交给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分析各种存货保管成本的变动状况和出库成本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使用专门的财务指标分析存货保管成本对企业净利润的敏感程度,通过降低存货保管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建立存货保管资料记录系统的稽核机制。

三、存货业务单证的关键控制点

(一)采购部门控制的关键单据和资料。企业的大部分存货都是通过外购方式取得的。对于采购部门来说,主要的控制单据有:存货采购预算单、存货购买结算凭证、存货采购计划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采购税金和费用、存货采购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的差异分析资料。

(二)生产部门控制的关键单据和资料。如果存货是通过自产方式取得,则生产部门要保留和记录有关存货的生产成本、费用和税金等信息。主要的单据有:存货生产领料单、存货生产费用计算表、存货自产资金支付单据等。生产部门使用存货时,也要保留存货出库成本分摊表、存货出库单等。如果生产部门将自产或领用的存货对外销售、分配给职工和股东,还应该保留有关的销售或发出票据,以备有关部门检查。

(三)仓库管理部门控制的关键单据和资料。主要包括:存货的出库单和入库单、存货借用情况单、进出仓库人员情况的记录和签章表、存货分类表、存货存放情况登记表、存货保管成本的记录单、仓库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资料、各部门存货使用情况统计表、存货保管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分析材料。

(四)财务部门控制的关键单据和资料。主要包括:存货成本核算时用到的有关凭证、存货采购的计算单据、存货生产的成本费用资料、存货预算管理计算表(单)、存货采购经济批量计算、存货使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其他相关原始凭证。

四、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控制点

(一)授权审批环节。对存货实行严格的限制接近控制措施;采购的存货价格需要得到财务稽核部门的审批;存货入库成本、储存成本、存货发出成本的计算方法的确定需要得到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的审批;财务人员在存货盘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存货盘盈或盘亏的处理要得到主管部门的授权审批。

(二)审核或复核控制环节。存货的有关单据只有经财务主管审核并签章后,才能作为存货核算的依据。另外一项重要的审核工作就是对存货业务活动的资金管理凭证进行控制。

(三)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可以为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存货计价方法。计价方法一经确定,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应当反映存货的特点及企业内部存货流转的管理方式。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处理。

(四)账簿记录控制环节。总账记录的关键控制点有:主管存货的财务人员应该在期末(月末、半年末和年末)根据仓库管理、生产、采购部门提供的存货业务资料编制存货业务金额、数量汇总表,在表中要反映企业存货总额信息,同时还要对存货进行分类;总账会计按照收集的存货汇总资料和原始凭证登记存货总账,总账会计不得负责明细账的登记业务;总账的建账、结账都要规范和及时;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评价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有效性。明细账记录的关键控制点有:主管存货的财务人员应该根据来自于其他业务部门的存货单据和信息,对各项存货进行分类、汇总,编制存货业务明细表;明细账会计按照有关的原始凭证、单据和存货业务明细表登记存货明细账;明细账会计不得负责总账的登记工作;明细账的内容至少要包括各类存货的数量、历史成本、结存情况、发出数量和金额;对于细分类别较多的存货,可以将性质相同的存货品种归为一类,而一般情况下至少要在存货类别中设置两个层次的明细。

(五)账簿核对控制环节。主要包括:存货明细账与总账的核对、存货业务活动的单据与存货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仓库存货财务记录与财务部门存货账簿的核对、企业各部门存货使用情况记录与财务部门有关账簿的核对。

五、存货管理权责的关键控制点

(一)所有者层次的权限控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所有者控制存货的数量界限。只要存货业务活动涉及的存货数量超出了这个界限,就必须通过股东大会表决。

(二)经营者层次的权限控制。总经理拥有的存货业务活动权限要处于所有者控制之下;在具体权力的划分上要体现制衡的原则;对存货管理制定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存货管理权限的划分要形成制度,主要是约束执行者的行为。

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方法浅谈 第8篇

控制风险的方式可以采用硬件方式、软件方式、规章制度。

一、硬件方式

(一) 硬件系统

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经常工作在网络环境下, 服务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负责管理系统用户账号、协调外部设备的动作和分配软件数据资源的使用。如果服务器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系统陷入瘫痪的状态。为了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建立双机系统, 即由一台工作服务器以及该服务器的镜像服务器构成整个系统。如果工作服务器发生故障, 将镜像服务器作为新的工作服务器使用, 这样系统或数据发生变化都将存储到镜像服务器中, 可以使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另外服务器等设备应放在专门的机房内, 并且有防水、防雷、防电磁辐射和降温的环境。硬件问题还包括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电子元器件老化、设备连接不畅和部件接口变形等, 一旦出现硬件故障, 迅速找到故障部位, 及时更换部件, 就能马上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 局域网采用星型拓扑结构

在局域网拓扑结构中, 星型结构是安全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最高的结构, 它不像总线结构那样脆弱, 局部故障会导致整个系统陷入瘫痪的状态, 如果某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 只要逐级向上查就很快能找到问题。

二、软件方式

(一) 身份验证

身份验证是指验证操作者的身份是否合法的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用户必须是授权的合法用户。通常采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方式加以验证。系统管理员为授权用户指定用户名和密码, 并分配各自的权限, 授权用户以后可以修改密码。密码长度不能太短或过于简单, 应该将字母、数字和符号混合使用。用户有义务保管好账号和密码, 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你的疏忽窃取财务数据, 给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二) 定期做数据转储

数据转储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复制, 得到多个数据备份, 准备以后使用或存档。财务数据记录了单位职工的工资、设备以及其它费用等情况, 这些数据对单位来说非常重要, 要注意保管好数据, 不能随便透露这些财务信息, 要关注会计数据的安全性, 可以采用数据转储保存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被破坏或篡改, 及时恢复数据, 补充没来得及转储的少量数据, 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转储不是随意的, 应制定计划定期转储。定期转储计划包括内容、时间、数量、媒介地点和操作人员。

(三) 及时查杀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 它以磁盘、光盘及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 在计算机内部反复进行自我繁殖和扩散, 从而造成硬件损坏、数据丢失, 或不能正常使用, 严重的能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陷于瘫痪。此外, 网络黑客日益猖獗, 袭击不断, 破坏网络, 致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在会计信息系统应安装正版杀毒软件, 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 不能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和下载漏洞补丁。禁止在工作机上玩游戏, 禁止用优盘或移动硬盘乱拷贝程序和数据, 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四) 防火墙的使用

防火墙不只是一种路由器、主系统或一批向网络提供安全性的系统, 它是一种获取安全性的方法;它有助于实施比较广泛的安全性政策, 用于确定允许提供的服务和访问。用来控制经过防火墙的网络应用程序的通信量。防火墙置于公共网络入口处, 信息使用者只能在授权范围内查阅信息。本单位内部网 (Intranet) 可连接到外部国际网 (Internet) 成为其一部分, 当有安全需要时, 可采用“防火墙”技术与国际网隔离。

(五) 加密术和解密术

信息加密术是指用算法对程序或数据进行变化的过程, 是所有网络上通信安全所依赖的基本技术。网络通信安全主要采取链路加密方式, 它是把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报文进行加密, 不但对数据报文正文进行加密, 而且把路由器信息、校验和等控制信息全部加密。所以, 当数据报文传输到某个中间节点时, 必须被解密以获得路由信息和校验和, 进行路由选择、差错检测, 然后再被加密, 发送到下一个节点, 直到到达目的节点为止。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其中的数据非常重要, 只能对特定的人员查看, 但在计算机传输过程中就有被偷看或窃取的可能。为了避免会计信息被第三方窃取, 可以采用加密解密技术。

(六)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

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 审计的内容有核算过程的连续性、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完整性和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七) 系统运行安全日志

日志是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日志能记录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全过程及其工作状态。通过日志可以了解计算机系统资源使用的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做到有备无患。

(八) 建立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的效率, 推动了财务、会计的不断创新, 同时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有了好的硬件和软件的风险控制技术, 还需要有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这些制度, 才能保证系统的万无一失, 如果操作人员没有安全意识, 操作人员没有权限设置, 数据不进行定期转储, 系统的安全就存在重大的隐患。首先是领导必须认识到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做到有制度可依, 有制度必依;其次建立的规章管理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

三、结论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或多或少都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 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 把安全隐患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发挥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性、共享性、准确性等优点, 为本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瑞君, 蒋砚章.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控制方法 第9篇

1.1明确数据库的连接字符串安全存储

应用程序需要联接到SQL Server需要拿SQL的身份来验证, 而需要连接到指定提供登录凭据的非Microsoft数据库也需要拿SQL的身份来验证。这时, 连接字符串应该还含有用户名和密码的明文形态。

1.2数据库的访问通过对应的标识就可以进行

如可以利用一些进程标识或者多个不一致的服务标识、甚至原调用者的标识都能够直接访问数据了。一般我们讲, 保护网络上的数据传输, 也就涵盖了需要保护存在于SQL Server中进行传输的登录凭据信息。有些应用程序的编程方案中, 首要考虑的保护部分是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链接路径。那么前提就是消息的完整性和机密性是完好的, 能够对有效数据进行加密和签名验证。

1.3数据库受到来自调用者的访问时

调用者的身份必然提前获得合法性的数据库验证验证方法上, SQL Server支持来自Windows和SQL的双重身份验证。数据库的身份验证也需要合法才行。在验证安全性方面, Windows功能显然要强于SQL的, 但是Windows的身份认证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

(1) 有些数据库的建立, 客户端和服务器一早就被同一个防火墙格挡开来, Windows身份验证就变得无法使用可有可无;

(2) 有些应用程序的编订是需要通过多个标识直接连接到某个体或单体数据库;

(3) 被连到后的数据库不是SQL Server等。上述这些情况下, 如果使用SQL身份验证, 就能够保护应用程序服务器上的用户凭据、服务器和数据库之间的用户凭据及SQL连接字符串。

1.4当调用者接受到来自数据库的授权后, 彼此独立的数据库对象和权限就变得关联统一

而其中的数据库权限可以关联到用户、组群或角色。SQL Server的问世和引用, 将几种以角色建立为基础的授权方式予以表现。SQL Server对于由使用者所提供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角色是支持相容的, 同时也支持用户固定的数据库角色。具体的授权方式视情况而定, 如图1所示。

1.5巧妙利用可编辑的窗体身份, 对网络应用程序的漏洞进行验证

当前, 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对WEB数据库最为直接常见的攻击方式, 就是巧妙利用可编辑的窗体身份, 对网络应用程序的漏洞进行验证, 并顺利得到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用户凭据。通常情况下,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注意针对用户凭据进行验证时, 躲避来自SQL的注入式攻击, 当然, 也可以考虑使用单向密码哈希值, 这个值具有随机的SALT值。后一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用户凭据密码在数据库中以明文形式或以加密的形式存储的办法, 有效起到降低字典攻击所形成的风险隐患的

SQL注入式的攻击, 所采用的原理是首先确保已从客户端提交过特殊的代码, 然后收集程序及服务器的信息, 达到对数据信息违法获利的目的。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SQL字符筛选用户输入的方法来解决。

通过上述各理论分析, 针对基于ASP+SQL Server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提出了如下建议:

(1) 确保用户安全。当然有最简单的方法, 就是只允许SQL的访问者本身就是SQL的用户, 采取措施阻止administrator组的用户产生访问。

采用双身份验证时, 先选择“SQL Server”和“Windows”, 设置sa密码, 对于其他用户也设置密码并保留。

删除用户:<机器名>Administrator, 此做法意欲防止SQL被用Windows身份登录。

企业管理器的进入设置需要输入密码。在企业管理器中编辑SQL Server, 注册属性选择“使用SQL Server身份验证”并勾选“总是提示输入登录名和密码”。经过以上的设置, SQ Server基本上算是安全了。

(2) 选择将默认端口进行更改, 规隐服务器, 如此可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要控制SQL用户不去访问自身受访问限制的数据库。例如:创建企业管理器时, “服务器角色”项不应点任何东西, 需访问的数据库名指定创建的用户去完成, 数据库角色均中允许, 勾选“public”, “db_ownew”。

(3) 打补丁要及时, 确保Windows和SQL Server的补丁是最新版本。同时, 数据库的安全还可以依赖于使用合理的存储过程。直接访问的情况还包括无需提供基本表单和基本绘画, 直接在存储过程上授予用户和应用程序执行权限。经过这样处理后, 除应用程序的前段可以访问数据库外, 另外的任何查询工具将在访问数据方面失去效果。

2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的风险控制措施

2.1子模式定义

数据库原理告诉我们, 模式是用来描述一项数据资源的全部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物理性质数据库。而子模式则表示从物理数据库中抽取出来的含有部分数据集合的逻辑化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 面向用户操作的数据界面可以被分布定义, 能够起到限制用户越权访问数据资源的作用。数据界面的定义是根据不同应用功能来按需取数据。

2.2访问数据资源授权

根据上述提到的子模式概念, 用户对于数据资源的访问,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内容限制, 而且在有关操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例如查询数据库、编辑修改、移位删除、插入等操作。访问数据资源可通过授权表具体的形式来实现。由数据库管理员按照不同业务需要和操作具体权限对数据资源的访问权界定。

2.3数据备份和恢复

网络环境与成批集中式的处理环境相比, 前者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的复杂程度也愈加的严重。这归结于网络环境下实时数据的动态处理, 因此想要保证有一个静态数据点出现是很难得, 自然就做不到无任何用户访问的数据库的静态数据备份。所以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独具匠心使用动态备份。动态数据要求建立数据库的日志文件, 用来记录数据库历次更新所反应的具体步骤。数据库日志文件可以在数据库被毁损后, 通过必要的手段重新加载处理, 以便让用户已完成的作业重新运行, 对故障作业直接删除。

2.4数据库镜像

当前技术发展下, 光驱和硬盘容量不断增大, 超低的价格让存储元件的使用增加, 更好的避免介质故障, 可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 积极开发并享受数据库镜像服务。即管理员可以自动搬运整个数据库或其中的关键数据到另一个存储元件上。当大数据库一旦更新开始, DBMS自动把更新后的数据复制上传过去, 自动保证镜像数据与主数据的一致性, 如图2中所示。这样, 介质故障如果出现后, 镜像磁盘的功能就显现出来, 可继续使用。

参考文献

[1]邓景毅, 刘艺, 张建华, 基于业务流程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权限控制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2) :3-6.

会计控制方法 第10篇

一、采用权益结合法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较大的影响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对于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财务影响。通常情况下, 上市公司进行企业合并的重组资产的公允价值都会大于其账面价值, 权益结合法下, 用账面价值入账实际上缩减了合并方取得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这很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下降而净资产收益率上升的不对称情况或者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同时上升的情况。

笔者通过对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东方电气) 、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远洋)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电国际) 的合并案例发现, 采用权益结合法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对企业的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7年11月, 东方电气支付100万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36 700万并承担债务231万, 对其子公司东方锅炉、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进行合并。

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期间, 中国远洋通过发行股票和支付现金的方式对中远散运、青岛远洋、深圳远洋等进行合并。

2007年1月, 华电国际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对中国华电进行合并。

合并后对各项财务数据的影响见以下各表:

(一) 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二) 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每股收益的影响

(三) 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上述几个合并案例皆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 通过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核算, 对合并后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将以上所列三个公司的数据加总平均, 对比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对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如下:

这种财务数据的变动并不是进行企业合并后发生的盈亏的真实情况, 而是会计处理方式本身带来的影响, 这很容易变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

二、采用权益结合法容易导致利润操纵

上述案例只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虽然有一大部分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 但权益结合法的运用相对于购买法对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众多的企业合并案例当中, 难免会出现部分利用权益结合法粉饰报表的例子, 以下通过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会计游戏”粉饰报表的案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强调在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时候不应只看其报表数据, 还应关注企业所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文中提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一, 建议在合并时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一律按照合并时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而在后续的计量中仍旧采用原来的方法, 这样就可以避免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存在的问题。

第二, 建议严格限制权益结合法的使用范围。考虑到采用权益结合法存在利润操作的问题, 而根据新准则规定, 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都应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 然而, 准则中的“同一控制”仅仅要求参与合并的各个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 却没有很严格地限定其合并的方式, 而笔者认为, 在应用权益结合法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对于真正满足“权益结合”的合并才予以使用, 这样必然会提高其应用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因此, 笔者认为, 属于新准则规定的“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且通过换股合并的方式实现的合并交易才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是比较合理的。

第三, 建议严格限制高新技术企业使用权益结合法。之所以建议严格限制甚至是禁止高新技术企业行业使用权益结合法, 是因为考虑到这个行业的特殊性。高新技术企业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这类企业属于知识型企业, 其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虽然现在对资产评估的技术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但是鉴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 我国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的水平而并没完全成熟,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摘要: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它是产业发展、企业竞争的必然产物,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企业合并将是我国现代大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正因如此,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合并,同一控制,权益结合法

参考文献

[1]王英毅.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问题浅析[J].财会月刊:会计版, 2006 (6) .

[2]胡燕, 李源.我国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方法运用情况研究[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11 (10) .

会计控制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外部环境审计风险;外部环境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9-02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内涵与概况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从理论上看,审计风险分为三要素并无明显的不妥之处,但在实务操作中却面临很大的问题和困难,从注册会计师角度看,只抓住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均是客户风险,而不明确地将直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和导向,有舍本逐末之嫌。因而,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模型做出了修正。2002年12月,ASB修订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模型包括两个部分:(1)包括错报的账户余额、交易类别或披露以及相关的认定,与其他账户余额、交易类别或披露在一起,会导致产生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的风险;(2)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类型包括:

1、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主体风险是指审计主体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由于工作的失误对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客体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就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2、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指能被注册会计师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控制和降低的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只能评估其大小而不能控制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3、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其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审计风险既具备一般风险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计风险的客观性、时效性、偶然性、可控性、过程性、潜在性。如果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注册会计师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由原来单纯的会计报表审计服务扩展到税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和资产评估等会计服务,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胜任能力问题、职业道德问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体制先天不足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我国目前对于审计风险管理的手段还是零星的、不系统的。在中国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深入地理解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理论,寻求一种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只有掌握了审计风险控制技术,使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式在审计实务中真正得以运用,我国审计实务水平才会达到一个新的飞跃。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现阶段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大体上来自内部的自我破坏和外部执业环境的缺陷。按照来源可以将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成三大类,即外部环境审计风险、内部环境审计风险和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外部环境审计风险。由于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要求过高,认为注册会计师应揭示所有问题,而注册会计师则认为他们无法保证能够觉察所有舞弊行为,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社会公众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诉讼案件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再者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和金融工具的使用,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注册会计师必须按照既定的法律行事。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注册会计师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但缺少对民事责任承担方法、损失赔偿的范围及计算方法的具体规定,使审计监督流于形式。

2、内部环境审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会计舞弊动机强烈,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欺诈、舞弊行为屡见不鲜。他们为了控制市场、牟取暴利而进行违规操作,假账现象普遍,以掩盖会计利润,且绝大多数的报表舞弊是人为主观的,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做出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应对措施,做假方法从会计核算过程的粉饰转移到虚构经济业务,即从真账假做到假账真做的过程。所有这些,注册会计师靠现有的审计方法和程序难以发现,导致风险加大。另外,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复杂,资金需求的膨胀导致了金融创新的百花齐放。与此同时,企业管理状况对会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导致审计范围从早期的仅仅审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发展到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再到的防范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企业规模越大越复杂,审计的范围就越宽广,也就越需要借助审计抽样以及分析性程序等非全面检查技术的帮助,这使得审计结论的正确性越来越难以保证,因而使审计的风险加大。

3、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和职业道德素质低。虽然有风险意识,但在实践中对现实风险的表现并不明显,再加上人少事多,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重任务轻风险的现象,这其实就是最大的审计风险隐患。再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很重要,部分注册会计师缺乏职业道德。《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了常规情况下的详细程序,但很多复杂情况需要凭借专业判断和职业经验来处理,决定是否追加审计程序。有的注册会计师把执行审计程序等同于遵循了审计准则,事实上审计准则不仅包括注册会计师应执行的审计程序,也要求保持执业谨慎和合理的专业判断。当前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参差不齐,无责任心,为了谋取利益,一些注册会计师跟审计单位串通作弊,严重毁坏了事务所的审计信誉,其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审计是一个需要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职业。注册会计师的判断能力直接依赖于其经验和能力,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还应有足够的实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中缺少专业的注册会计师,加上对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不重视,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注册会计师,尽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但是缺少继续教育,知识没能及时更新,先前的工作经验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审计水平仍然停留在刚毕业时的水平,即使是有经验,但由于经验是由过去的实践累积而得,十分有限,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不一定能适应;刚毕业的人员又缺少工作经验,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造成事务所审计质量不高,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而不只存在于某一审计阶段或某几个环节。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直至出具审计意见书、依法做出审计决定和最终建立审计档案,都有运用审计方法的问题。注册会计师如果不能驾驭现代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或者运用带有缺陷的技术方法,很难发现新形势、新情况、新环境带来的新问题,极易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健全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基础。质量控制上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和增加审计风险。因此,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并遵照执行。但有些事务所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注册会计师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造成审计风险。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外部环境审计风险控制

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认识。一方面,使公众了解独立审计工作特点,合理利用审计报告,为自己的决策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信赖已审会计报表而蒙受损失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发展,投资者及广大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审计报告,越来越关心审计质量,形成一种全社会的监督机制,将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推动独立审计健康发展。

完善审计法规,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这些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审计法规,还数次修改审计法规,坚决打击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舞弊行为,使注册会计师提高了审计风险意识,但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还应当制定完善的上市公司奖惩制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惩罚力度,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严格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样就直接降低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内部环境审计风险控制

规范会计行为,强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经济管理,必须严格规范会计行为,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新修订的会计法适应了这种要求,明确规定必须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同时,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保证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奠定了独立审计的基础。

规范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行为。要严格按法律的要求,上市公司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时,需先提交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后应公告变更及合理原因。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

提高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一是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建立同业互查制度,组织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理论研讨,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注册会计师的廉洁自律意识。行业协会应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讲座,让注册会计师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减少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使审计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审计评价符合依据,审计结论客观公正。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应培养注册会计师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繁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诱发的能力,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坚持标准化的业务执行工作程序。事务所应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坚持标准化的业务执行工作程序,建立健全有效的事务所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实行工作职能的分离和牵制。常见的内部控制有三级复核制度和审计质量检查制度。审计质量检查一般由质检部人员对审计业务的执行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事务所规定进行监督。具体到每一个项目,应进行下列三重质量检查:一是审计小组负责人检查助理人员的业务操作;二是出具审计报告前由未直接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三是强制性的同业检查。这样的复核制度,一来起到察觉式控制的作用,由不同的人检查,避免思维死角,及时发现并纠正业已发生的审计错误;二来起到了预防式控制的作用,业务人员在编制工作底稿时,为了顺利通过质检,能够自觉认真去做,尽量减少出错。当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还得依赖于执行的有效性,复核签章切不可流于形式。

加强审计工作团队的统一管理。当事务所为审计项目安排审计工作团队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不管是接受新客户还是安排审计实施,都必须逐步过渡到全所一盘棋,做到统一承接客户,统一安排审计实施,以保证将最合适的注册会计师安排到最合适的审计项目之上。

四、结束语

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方法研究 第12篇

一、当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理解程度不够, 认识上有偏差

有的单位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汇总各种规章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有的单位在处理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认识上有偏差, 把加强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 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 一味强调争取所谓的生存发展空间, 造成违章违规;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 但制度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有些制度侧重于法律约束, 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 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奖罚措施, 更多的则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制度但缺乏严格的监督检查。

2. 内控人员的素质不够, 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据了解, 现在很多医院缺乏经过正规培训的内部控制人员, 很多在职内部控制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不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理解不到位。

3. 强调经济效益, 也影响内控职能的发挥

从控制的角度看, 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越严密, 控制效果越好, 所需的人、财、物支出就越高, 因此单位也必然考虑到控制成本与控制效果之比。当控制成本大于可能产生的损失时, 就认为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或控制措施, 这样, 某些小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就可能得不到控制。同样, 各种内控制度的关系处理不当, 也会影响内控职能的发挥。

二、解决医院当前财务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健全并完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应涵盖医院管理的各方面, 新业务的不断发生, 需要制定相应新的制度, 经济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修改、补充、完善, 不适应的制度要废止, 使内控制度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 不留漏洞,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科学的控制系统。

2. 增强领导内控意识, 把内控作为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如何使内控制度得以健康运行, 单位负责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医院内控目标, 核查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及完整性。合法性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首要原则, 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来制定。完整性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内在要求,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抓好关键控制点, 建立补偿控制制度。关键控制点是指对医院经营有重大影响的环节;补偿控制是指某一控制环节失效时能起替代控制作用的控制。单位负责人要重点抓好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降低医院经营风险。三是单位负责人必须十分重视财务工作, 并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抓好财务工作。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做好财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对于做好财务工作至关重要。四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检查。单位负责人应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内部控制大检查活动, 以监督、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同时, 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检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业已实施的内控制度, 例如对会计人员的检查应包括:会计人员是否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范围内办事, 有无越权现象, 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否符合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是否真实、完整等。总之, 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一方面可起到查错防弊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单位负责人收集信息,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3. 严格按章办事, 做到奖惩分明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管理的基础, 只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做到一视同仁, 奖惩明确, 考核到位, 善始善终, 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 实行人员素质控制制度

对人员的素质控制, 通常包括对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控制。当前, 要实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目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就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控制而言, 医院应建立岗前培训、在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再教育制度, 以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正确;加大业绩考评力度, 对不胜任者坚决更换。同时, 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的考核, 以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

5.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应当成为医院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新形势下, 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医院最高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下, 独立于有关部门的经济活动之外, 对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和效果进行评价测试, 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现阶段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

1. 货币资金的控制

货币资金是医院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 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货币资金的控制主要是防止现金的错误记录和舞弊行为的产生。它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现金收支及银行往来结算。货币资金控制要做到:

(1) 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医院应当建立货币资金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和职责权限。实行钱账分管, 保证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真实反映, 其账户余额和会计报表上有关项目的余额应与实际存在数额相一致。

(2) 货币资金的完整性:保证医院的所有收入都必须及时、正确、全部纳入账内核算, 防止“体外循环”, 防止私设“小金库”。

(3) 货币资金的合法性:即货币资金的取得、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 手续是否齐备, 对货币资金的支付实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重点控制大笔金额的货币资金支付。保证每笔资金的支出都是实际的需要, 并有合法的合同、规范的审批手续、有效的凭证方可支付。

(4) 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即合理调度货币资金, 使其发挥最大效益。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 选择最优方案, 最大限度发挥其经济效益。

2. 收入的控制

医院的收入主要有医疗收入、药品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和其他收入组成。医院收入内部控制重点是加强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的控制, 通过控制, 确保医院收入及时、正确、全部入账。加强收入的控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票证的管理:严格票据的领用、退换手续, 严格输入、输出票据的检验, 对微机退票、废票加强审核。

(2) 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不允许私自收取患者的各种检查和治疗费用, 不得违反医疗收费价格规定乱收费, 不得擅自减免患者的各种检查和治疗费用, 所有的收费手续必须到门诊收费处或住院处办理。

(3) 加强医疗应收账款的管理:实施有效的催款措施。

3. 成本费用的控制

(1) 医院应当建立严格的成本费用预算制度:根据预算内容分解成本费用指标, 实行部门、科室核算, 落实成本费用责任主体, 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 制定奖惩措施, 实行成本费用追究制度。

(2) 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特点, 采用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降低人力成本。二是建立公开招标采购和定额管理制度, 降低存货成本。三是改善经营管理, 降低管理费用。

(3) 医院应当制定费用的开支范围、标准和费用支出的申请、审核、审批、支付程序, 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开支。

4. 基建项目、维修项目的控制

(1) 项目决策控制:医院应当建立工程项目决策环节的控制, 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决策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 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客观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审, 出具评审意见。建立工程项目的集体决策制度, 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

(2) 概预算控制:医院应当建立工程项目概预算环节的控制制度, 对概预算的编制、审核等作出明确规定, 确保概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对编制的概预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等是否真实、完整、准确。

(3) 价款支付控制:医院应当建立工程进度价款支付的控制制度, 对价款支付的条件、方式以及会计核算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确保价款支付及时、正确。对因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的, 应提供完整的符合法律手续的书面资料, 并进行严格的审核。

(4) 竣工决算控制:医院应当建立竣工决算环节的控制制度, 对竣工清理、竣工决算、竣工审计、竣工验收等作出明确规定, 确保竣工决算真实、完整、及时。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对竣工决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决算依据是否完备, 相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 竣工清理是否完成, 决算编制是否正确。

5.实物的控制

医院耗用的物资通常包括药品、卫生材料、办公用品等, 在物资的购进、领取和使用环节中, 应当建立完善的控制制度, 达到降低物资消耗、减少损失和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物资管理中药品是重点, 医院药品占医院资产总额的比重大、流动速度快、品种多、控制难度大, 如不实行严格控制将造成药品的丢失和损失。医院在加强药品控制中应做到:一是凡购进的药品均应按质按量入库:凡药房发出的药品均应收款。二是药品按品种、类别逐一计入计算机网络:药品的分发、退库均应有详细的记录和手续。三是药品应在静态下定期清查、盘点, 确保账物相符:盘点结果要有记录, 并分析盈亏。四是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

综上所述,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明确和规范医院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 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规范会计秩序,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等都有明显作用, 作为医院的财务工作者, 就更应该注重内部控制方法的研究, 使其更好地为医院的发展服务, 促进医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怀峰, 梁立强.充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基本医疗费用.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5 (7) :5

[2]杨万洪, 姜卫.实施患者关系管理培育医院核心竞争力.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5 (4) :20

上一篇:成本与疗效下一篇:教学对话中的有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