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任务驱动论文

2024-07-23

分层任务驱动论文(精选10篇)

分层任务驱动论文 第1篇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统一的指挥下完成一定量的任务,每个学生完成的操作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所有学生掌握的内容都由教师事先安排好,无论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学习能力强弱,大家都在课堂上完成了同样的目标。但反过来再思考一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各不相同,至少分成好、中、差三种,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似乎并没有注重这个环节,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单调、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单一的分层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学生习惯了这种“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方式后,会自觉地将自己定位到某个层次,缺乏主动探索,自我提高的精神,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寻求发展。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基本上还定位在原来的层次上,没有明显的提高。又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总想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但难点内容往往给大部分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形成心理压力,大大地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还是落实不够到位。

最后,我校职业中专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他们都是各个初中学校那些学习基础很差,学习能力很弱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如果只是“满堂灌”,教师“一言堂”,课堂上肯定是睡倒一大片。这些学生中有那么一批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基础操作已经很熟;还有一部分因为教学设施跟不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对于前者,学习内容的重复,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是浪费时间;但后者则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帮助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探索与实践,尝试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进行分层教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反思和实践,使我意识到任务驱动教学不是简单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完成就行。在设计任务的时候需要面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让三种学生都学有所得,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考虑他们的心理因素,给他们创造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提供学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任务讲究技巧,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目标,提升自身能力目标。

1. 学生分层采用隐性和动态的方法

一般分层方法都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学习好且有余力的学生,第二类是一般学生,第三类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直接这样公开分层,很容易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只是暗中把同一班级中水平相当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里,学生之间只有组与组的区分,而没有类的差别,但在我的备课过程和教学记录中会做好相应的记录。动态分层的意思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由于自身努力的程度不同取得了不同的成绩,有的提高有的降低,我会及时调整组员,这样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2. 任务设计讲究技巧,照顾到三类学生

无论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是操作性很强的科目,对于三类不同的学生,设计的任务也不一样,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各个不同层次的小组能独立学习讨论,教师分别辅导各不影响。任务设计时以第二类学生为基准,第一类学生适当提高要求,第三类学生降低起点。例如,在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项目是设计包装盒,其中用到了Photoshop中“移动”工具、“图层”操作、“变换——扭曲”菜单等的操作,对于三类学生,我给出的任务各不相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任务最简单,只要能画出图一即可;但学习一般的学生任务稍难一些;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

3. 充分运用竞争机制,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和选拨,合理构建评价体系,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分层任务驱动论文 第2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分层分组教学法; 初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44-002

前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信息技术课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一门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不仅仅只有理论知识,还有一定的技术。所以,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只是进行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课本中的隐含的内容,真正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而通过实践表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1.相关概念介绍

1.1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本内容设定有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方向,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复习、巩固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且还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进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1]。

1.2分层分组教学法

众所周知,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经由前人不断研究与探索所得到的,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人们难以找到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应不同课程、不同人群的教学。所以,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实际情况把两种及其以上的教学方法综合在一起,得出一种“复合式”的教学方式。由于初中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合作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还有待于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

分层分组教学法先是依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等之间的差距,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隐性异质分组,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当中按照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来选取最适合的学习目标,实现逐个“任务”的分解[2]。这种教学方式是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相结合所得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极为有利。

2.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对于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具体应用情况,笔者将以“WORD小报制作”一课为例,说明在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情况。

2.1课前分层分组

首先,教师应当对全班同学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进行摸底调查,依据上述这些方面的情况,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业的批改以及考试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给出正确、科学的分层。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甲层、乙层、丙层。

其次,在分层之后,也许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人数较多,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全方位的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分层的基础之上实行分组合作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使整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控制在4~5人,小组人数不可过多。在进行分组时,有两种分组方式,即异质分组、同质分组。何为异质分组?就是将层次不同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但是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通力合作,还会产生良性的竞争,进而达到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提升的目的。而同质分组指的是将层次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减轻教师教学的难度,但是却对学生的进步极为不利,极易引发两级分化的局面。因此,最好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

最后,教学目标分层。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分组之后,教师还必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以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否则学生分层就显得毫无意义。在“WORD小报制作”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层次,即甲层学生必须掌握这一课时的全部内容,其中主要包含迁移板块的提升,科学运用超链接,保持不错的交互性等等。乙层学生必须可以基本完成一张小报的制作,无需给出更高的要求。而对于丙层的学生,则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文字输入、艺术字的输入等,对于其它的内容可以自行进行探讨与学习。

2.2课中分层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任务为驱动,展开分层教学。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一,因此在对任务进行设计时,同样需要依据学生的层次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便促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不同的典型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依据由易到难的顺序处理每一个任务,使学生在达成任务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的脉络,同时对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最终实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目标[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提问,以检验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某种层面上而言,教师提问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质量,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同样必须注意学生的层次,依据层次提出相应的问题。对于丙层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对于乙层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一些难易程度中等的问题;而对于甲层的学生,可以提一些难度系数比较高,且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可以适度的予以表扬或者是鼓励,不管是一个微笑还是一个眼神,都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消除紧张的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力的锻炼,并且可以极大的加强一些学生学习的自信,使其获得更大的提升。

2.3分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对学生而言是极为关键的,正面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不断进取、努力向上的竞争机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分层分组,同时还必须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对于丙层的学生,其基础知识相对而言比较薄弱,且十分的自卑,缺乏自信心,对此,教师应当多加表扬,发现其长处与优点,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许;在考核时让其能够通过,以便使其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有效提升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对于乙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当依据其自身的水平进行考查,使其能够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弥补,同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予以明确,从而防止学生停滞不前,且一直徘徊在原有的水平。针对甲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当以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标准来对待,应当利用考核的方式来不断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发现计算机领域中的神奇力量,充分激发其斗志,从而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4]。

3.结束语

综上,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初中生实际水平、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之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及时掌握自身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动机。然而,学生的分层分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且评价之后,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方能达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优化教学策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J]东方青年·教师,2012,(5):259

[2]舒非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2010,(11):126

[3]廖华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11):51

分层任务驱动论文 第3篇

在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趋势下,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于具备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应用的能力, 随着信息社会工作方式的变迁, 企业对员工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学以致用, 并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处理业务的技能, 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因此, 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相关工作业务的能力。

本文根据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兴趣、所属专业等特征, 以及未来就业方向的不同, 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采用分层教学及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有效的实施。

1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新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兴趣爱好及未来的就业方向都存在较大差异。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 高校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专业及就业倾向, 来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1]。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更需要采用分层教学。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2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 不同专业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 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合格, 但不必相同规格。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2]。

通过教材开发, 可将课程分成几大模块: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常用工具软件 (文字处理软件word、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电子表格软件Execl) 、计算机应用领域、信息安全、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财务软件运用及程序设计基础等10大模块。其中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常用工具软件 (文字处理软件word、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电子表格软件Execl) 、计算机应用领域及信息安全5大模块作为必修内容, 但也有侧重点。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任意选择其中的选修模块, 这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基础[3、4]。

以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以及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对不感兴趣的文科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为例, 在修完计算机基础课程5大必修模块后, 可根据未来职业倾向选修将来工作中会用到的多媒体技术或财务软件运用等选修内容。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文科类专业学生无需再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理工科类专业学生若未来倾向参加IT领域工作, 则可在修完必修内容后选修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或程序设计基础等计算机专业知识内容, 为将来学习及工作打下基础。

3 任务驱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目标, 把要讲授的知识点巧妙的设计成一个个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是一门知识点较多且分散、操作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5], 很适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3.1 任务的提出与展示

计算机基础涉及的office办公软件操作并不难, 但课堂上如果完全按照课本讲解,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就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教师授课时可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 并预先将任务的结果展示给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然后再讲解任务中所用到的知识点[6]。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处于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

以演示文稿软件PPT制作这一章学习为例, 在教学上以制作家乡宣传幻灯片为任务,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向学生演示任务结果, 使学生对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具体的感官认识。利用多媒体讲解后, 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 并将每一步实际操作进行分析总结, 强调应注意的细节,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增强记忆。

在课堂上以制作家乡宣传幻灯片为任务, 将幻灯片版式的选择、插入、删除、移动、复制、幻灯片背景的修改以及在幻灯片中插入对象等这些知识点隐含在任务中, 再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课将这些任务细化成更小的任务。例如在幻灯片中插入对象, 可分为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插入剪切画、插入自选图形、插入艺术字、插入组织结构图、插入影片、插入声音、插入图表以及插入表格这十个小任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 掌握教学内容, 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3.2 完善任务实例

当学生实现任务后可与其交流讨论, 进而继续设置具有探索性的任务, 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仍以幻灯片制作为例, 在学生演示成果后给予肯定并与其交流探讨, 进一步提出任务, 如试着探索是否在幻灯片中添加超链接或通过自定义动画会有更好的展示效果呢?PPT是否可以转换成word?或者转换成其他格式呢?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7]。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操作技能进一步完善任务,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知识结构日新月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 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 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为今后能够在专业领域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会应用计算机,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娜, 王静.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软件, 2014, 35 (2) :179180.TANG N, WANG J.Course in Teaching in the Status Quo and Solutions Vocational Colleges'basic Comp uter Applications.[J].Software, 2014, 35 (2) :179180. (in Chinese)

[2]彭星堂, 谢华成.高等院校理工科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 2014, 35 (2) :169171.PENG XT, XIE HC.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Public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J].Software, 2014, 35 (2) :179180. (in Chinese)

[3]吴洪艳.浅析如何创新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工作[J].软件, 2014, 35 (1) :161162.WU HY.Analysis of how Innovative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Maintenance Work.[J].Software, 2014, 35 (1) :161162. (in Chinese)

[4]李斌.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08, (16) :8889.LI B.Driven-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r Teaching in Colleges[J].Computer Education, 2008, (16) :8889. (in Chinese)

[5]孙晓妍.C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的教学设计与探讨[J].软件, 2014, 35 (3) :219221.SUN XY.C Program Design of Loop Structure 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Design.[J].Software, 2014, 35 (3) :219221. (in Chinese)

[6]张作辉.浅谈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分组模式[J].软件, 2014, 35 (1) :132133.ZHANG ZH.The Exploration of Computer Education Teaching Pattern of Grouping.[J].Software, 2014, 35 (1) :132-133. (in Chinese)

“任务驱动” 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市场营销教学 学习兴趣 工作实践

一、“任务驱动”的内涵理解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实践形式。任务驱动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情境性的创建,让学生带着特定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

“任务驱动”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教学方法,,它以富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为基础,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二、“任务驱动”的操作过程

笔者把运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模式化为:确定目标项目―引导任务解决―总结评价与提高。

1.确定教学目标项目

我们把市场营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能认知市场营销、能对市场及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初步分析、能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具有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能力;能用市场细分原理及目标市场原理确定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初步具备产品、品牌与包装、定价、分销渠道的策划能力等,根据这些目标,可确立五大教学项目::市场营销认识;购买行为分析;市场营销;营销组合策略;营销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任务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任务的统一,任务设计的重点在于任务形式的生活化与趣味性上。在设计任务时我们会考虑以下因素:

(1)个体的差异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在任务设计时要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兴趣以及接受能力,任务安排必须具有层次性,尽量给每个学生参与、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不同的进步而感觉自信。

(2)任务的针对性:设计任务要有针对性,可以,先将教材每一章总的教学目标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后把每一个小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3)任务的激趣性: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提出的任务要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动力,要靠近平时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以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华。

2.引导学生解决任务

“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是通过师“导”生“演”来完成的。

师“导””是教师创设学习情境,交待学习任务。创设情境是为了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使他们产生完成任务的心理需求,然后带动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对任务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不同意见进行争议与明朗化。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的主导性得以最大程度地体现,但教师也绝对不对学生不干涉过多。

生“演”是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明确学习任务后,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接着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团队精神。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升了合作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这样的话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最大的体现,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

3.总结规律与提高

心理学上有一个近因效应,说的是人们总是对最近最后学习的知识记忆深刻,所以笔者十分讲究让学生在总结中结束一节课。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作总结评价,,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方法,从而拓宽思路,然后教师对优秀作进行展示,,对关键点、难点进行点拨,总结规律。当然这样做也是符合“温故而知新”的基本教学原则的,有利下一轮任务完成的更出色。

三、“任务驱动”的注意事项

1.把握学生的主体性

任务带动的是学生的活动,但不能理解为对学生的被动教育与管理,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和咨询的作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和发现,发展其能力。

2.体现设置的趣味性

一个成功的教学任务的提出是“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前提。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学习、主动地学习。

3.自主下合作的必要性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差异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互相探究,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任务驱动”是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市场营销课程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创新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与完成任务的生活化过程,学习就成了工作、生活,教室就成了商场,同学就变成了合作伙伴,教学将呈现异常的精彩。

分层任务驱动论文 第5篇

可见,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极为重要,但其教学现状与课程目标相去甚远。

1. 信息技术往往被当作“副”科,学生不重视,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对学生要求不严。

2. 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没有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再创造和再处理,教学方法单调,照本宣科,教学与生活脱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差的听不懂,往往在上课时做其他事情;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往往眼高手低,对系统的理论基础不屑一听。

4.实践课上大多数学生只顾上网聊天、玩游戏,不做操作练习,所学知识得不到练习和巩固,只想凭着会考前的加强模拟练习蒙混过关。

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呢?笔者经过学习、探索、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分层分组、有效快乐”。

●理论思考

1.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贯穿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引导来驱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升,是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自思考、亲身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2.分层分组。有差异而无差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

根据学生对该模块知识的直接经验,把学生分成8到10个小组,根据组内分工,小组成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归纳。互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3. 有效快乐。“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让教育者感受到快乐,获得自信,找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评价一堂课质量好坏的标准不是课堂是否热闹,而是是否有效、快乐。

有效学习即学习结果, 每堂课学生都应有切实感到的学习收获, 不仅表现在“双基”上, 也表现在智能上, 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快乐学习即学习体验,也就是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长期被传统教学所忽视。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自信积极的状态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所以,教师要以“有效快乐”为目标,不断修正、完善教学实践,使之不偏离方向。

渗透的新课程理念:激发兴趣、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面向全体、个性发展、合作学习。

●注意事项

1.任务之前要有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

2.任务内容要注重课程整合和回归生活。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将学科学习任务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在学习Excel时,对数据的处理兴趣不大,如果与数学学科的“统计”内容进行整合, 学生就会觉得有学习价值, 并且学以致用, 大大地增强了两门学科相整合内容的学习效果。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改革趋势。任务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 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 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 并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加以组织, 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

3.任务结构要模块化, 层次化, 面向全体学生, 适宜合作学习。

4.任务要具有开放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分组要按知识结构均衡小组成员, 即同一个小组内尽量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 既解决了课堂上教师资源单一的矛盾, 也无形中建立了一种小组间的竞争、激励机制。

6.教师要始终在各小组间巡视, 进行引导、释疑和评价, 对学生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完成任务的欲望。

课例●

学习文字处理Word模块时, 给整个模块设置一个大的任务:庆祝建国六十周年, 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设计电子展板。再将这一大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模块:认识word、文档的编辑、汉字的输入、排版、表格、图片、图形对象、页面及打印设置、高级技巧、作品整合等。在学习“图片”这一子模块时又将其分解成若干子任务:获取图片、图片的处理、图片的插入、版面设计等。“获取图片”子模块又可以分解为: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照、截屏、网络下载等。把大任务层层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可及且感兴趣的子任务。

变“任务驱动”为“问题驱动” 第6篇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任务”和“问题”。“任务”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交派的工作,另一种是担负的责任。我们可以将“任务驱动”理解为“老师交派给学生的工作”。“问题”的含义有四种: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事故、麻烦;关键、要点。显然第一、二种更适合本文所指的含义。“问题”已包含了“任务”的范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并不是单纯的交派工作。因此,“问题驱动”比“任务驱动”更贴切。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比“任务”更易于接受。在学生看来,“任务驱动”的提法并不是学生“主动”地动,而是“被动”,是老师通过任务要我动,是一种机械的、无奈的接受的过程,而“问题”则不存在这种“施加”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师生就某个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进行共同的探讨,找出解决的途径或方法,是师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更易于接受。

第三,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优于“任务”。从范畴上讲,“任务”通常是一些单纯的、机械的指令,带有较大的局限性,而“问题”则是一种开放性的思考,范畴更广,更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解决的方式来讲,任务大多是一些按部就班,甚至是依葫芦画瓢就能完成的事情,而问题则需要思考,寻找解决之道,显然,“问题”更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第四,“问题”更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务驱动,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前两个目标。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评价阶段,是高级思维阶段,需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领悟,对一些“悟性”较低的学生来讲,很难领悟,从而直接影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例如,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三节《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一课,课标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学会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这显然是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问题,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通常提出如下任务:阅读下列案例,结合实际,说出我们在发布信息时,应遵守的一些道德规范。学生在看完案例之后,通常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些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很难从深层次去领会当代中学生净化互联网环境的责任。

如何变“任务驱动”为“问题驱动”呢?

第一,理论依据。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陈述要回答的那个问题。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将问题的层次分为六个层面: (1) 知道Knowledge:对信息的回忆或识别; (2) 领会Comprehension:转化、解释或推断; (3) 应用Application:不同环境之间的转换; (4) 分析Analysis:确定组成部分及其关联程度; (5) 综合Synthesis:将各部分整合成新的整体; (6) 评价Evaluation:根据标准判定价值或用处。

第二,如何提出问题。下面以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三节为例,谈谈如何将任务转化为问题。

第三,根据课程标准来选择问题。当问题罗列出来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用上,而是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侧重地使用这些问题,切不能贪图全面而忽略了重点。

教学实践体会。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尝试,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有以下变化:首先是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出现了更多的问题交流和争辩。其次是学生的作品出现了多样性,数量上更多了,优秀率、合格率也大有提高,体现了独立思考。第三是学生评教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更好了。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较为广泛被采用的一种教学法, 教学设计围绕任务而展开, 课堂教学也围绕任务来进行, 然而, 在长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任务突显了其固有的一些不足, 笔者尝试将“任务”变为“问题”, 收到了一定成效。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任务”设计 第7篇

学生:选定任务--自主学习--交流研讨--解决问题。

教师:设计任务---引导—组织—辅导—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 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任务”设计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任务要有“层次性”

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一般都不难, 每一个操作介绍的都较为详细, 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看书来解决。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给学生讲, 一是占用学生宝贵的上机时间, 二是没有必要。在设计上机任务时, 要考虑任务的“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一是学生水平有不同的层次, 既要照顾到水平较高的, 更要重视水平一般的,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性。通过完成任务,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知识、能力层面上能够让学生从解决任务过程得以提升, 任务设计要先易后难, 先基础后综合。

例:在练习“windows桌面设计”这一节操作时, 一位教师既设计了像排列桌面图标、拖动桌面图标等简单的操作, 也设计了如从网上下载图片改变桌面背景这样较难的任务, 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分层次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有很现实的意义。

2 任务要有“挑战性”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一些操作步骤, 一般比较枯燥, 而设计的练习一般也较为平淡。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刺激而带挑战性的东西。我们在设计任务时, 不妨利用这一特点, 激发起他们的“斗志”,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例:一位教师在设计“windows窗口组成与操作”这一节的上机任务时, 没有采用教师统一给学生介绍“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滚动条”等等做法, 而是打开两个窗口, 让学生仔细观察, 寻找这个窗口之间的不同处, 最多共有几处?这样设计, 就激发起学生的“斗志”, 让学生有一种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 唤起学生的“情绪”, 在上课时学生都积极主动去看教材, 了解窗口都有哪些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都想抢先找到自己观察出的不同之处。

3 任务要有“趣味性”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一个特点, 就是他们对这门课很感兴趣, 但是兴趣来得快, 去的也快。因为一上课就是基础的操作, 而这些基础操作大多是比较枯燥的。玩是学生的天性, 在游戏中学生的主动性最高, 如果我们能把操作和游戏结合, 让学生玩中学, 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例:一位教师在处理“文件管理操作”这一节内容时, 是这样设计上机任务的:首先, 教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小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告诉学生, 要想玩这个游戏, 需要十多个文件, 而这些文件教师事先把它们分散在学生机的不同盘的几个文件夹中, 让学生自己把这些文件找出来, 组合在一起, 才能执行游戏程序。教师刚分配完任务, 学生就立即行动, 在学生准备游戏的过程中, 有关文件的基本操作, 如:选择、复制、移动、重命名, 查找等等都做了相应的练习。真正把“要我做”, 变成了“我要做”。教师课堂上负担减轻了, 学生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4 任务要有“综合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点较多且分散”,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 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把握知识的连惯性、过渡性, 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们在设计任务时, 最好有一条主线, 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们设计出的任务, 不应是简单的几个小任务的堆集, 而是有机组合, 一种较自然的结合, 有一种前后的因果关系。要设计出这样的任务, 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敢于打破教材章节的框框, 在自己的任务中要勇于舍弃一些陈旧的知识, 插入一些新的知识点, 或者, 把知识点讲授的顺序适当做一调整, 要敢于超越课本, 大胆创新。

例:信息技术课中有“认识文件和文件夹”这一节, 本节主要是讲文件与文件夹的一些概念, 为文件管理操作做准备。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任务的:

第一步:打开“我的电脑”窗口, 让学生观察其中有哪些盘符;在此穿插有关U盘的使用。

第二步:以D盘为例, 让学生找出D盘的可用空间和总空间大小, 在此引出GB、MB的概念。

第三步:由D盘的空间大小, 引出成千上万的文件在硬盘中的存储形式 (树型结构、文件路径) 。

第四步:硬盘中文件的树型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引出文件夹的建立。

第五步:文件夹是用来方便管理文件的, 由第四步自然引出文件是怎么保存的?要讲文件的保存, 自然牵涉到文件的命名规则。

第六步:以学生保存的文件为例, 过渡到文件的有关属性“大小、类型、打开方式等等”。

以上任务由六步完成, 包含了以下知识点:盘符知识、U盘使用、信息存储单位、文件存储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文件的保存等, 在教学安排上, 教师突破了教材的限制, 以“我的电脑”窗口为起点, 环环相扣, 各知识点的因果关系明显, 使整个操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 任务要有“生活性

所谓“生活性”是指提出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 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这样容易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我们在设计上机任务时, 要注重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整合和别的学科的整合。

例:一位教师在讲授“网上搜索信息”这一部分时, 设计了以下的任务:化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用1 L 1.0mol/LD的Na OH溶液吸收0.8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与HCO3-浓度之比为:

在考试过程中这道选择题被改为:用含10个Na OH的Na OH溶液吸收8个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与HCO3-个数之比。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动是因为当时高一学生还没有学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单位。假设我们现在依然没学, 请利用网络查找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这位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学生自学课本, 来解决问题, 一组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以求解决问题, 最后, 两个小组选出代表, 分别讲解对这一化学题的处理过程。通过这一任务让学生明白, 因特网是中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好工具, 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因特网。

6 结语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充当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其中主要的角色是负责创设情境, 布置任务。任务驱动就是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展示学习任务进行定向学习, 让学生清楚地明确这节课要学会什么, 应怎样学会, 掌握哪些技能。所以,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一个关键。这就需要教师从新课程的理念, 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去精心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 2006 (30) .

分层任务驱动论文 第8篇

一、任务呈现, 引导学生自学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新课学习前呈现任务, 引导学生自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授课, 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新课改也特别提倡教师要促进和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学习效果也会更佳。但在设计任务时, 要以轻松、灵活、贴合单元学习需要为主。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中的Unit 2 Wish you were here这一单元时, 教师呈现阅读前任务, 引导学生展开自学,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Task1:What do you know about Africa?Please write them down and share with us.Task2: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visiting Africa one day?Do you think it will be interesting?Why?这两个任务简单、开放, 但也要求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常识。在这两个任务中, 学生只需要与其他学生一起互动交流, 将自己的想法、所知等呈现出来即可。在这个阶段, 教师呈现任务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自学, 从而为下一步的阅读做好铺垫工作。

二、任务驱动, 优化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法运用到高中英语课堂, 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更能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不同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以突显任务的多样性, 刺激学生深入学习。

1. 设计探究任务, 引导主动探究

探究任务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一方面, 设计探究任务,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 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 设计探究任务, 学生融入任务学习, 深化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高效完成英语学习。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7中的Unit 4 Public transport这一单元时, 教师设计探究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Task1:请列举出你所知道的交通工具, 并简单说明这一交通工具的优缺点 (最好以表格形式呈现, 以口头介绍探究结果) Task2:在选择交通工具时, 你认为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如距离, 安全…..等。本次任务的设计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多种交通工具, 并能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各种交通工具。对于任务2, 学生需要融入思维活动, 全方面考虑, 从而实现“安全出行, 舒适出行”。学生在探究中, 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出现, 可以是“引导者”, 也可以是“调控者”, 还可以是“帮助者”等, 但教师不能做“撒手管家”, 坐等任务完成。

2. 设计调查任务, 引导合作完成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 设计调查任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师设计调查任务,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调查, 再以成果汇报、总结、表格等方式呈现调查结果。在调查中, 学生需要分工合作, 利用英语提问, 并做好记录工作, 然后再整理成成果, 做好展现准备。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7中的Unit 4Public transport这一单元时, 教师利用调查类任务, 激发学生合作完成, 取得很好的效果。调查任务:If you are a driver/cyclist/pedestrian, what should you do to prevent accidents?在这个调查中, 被访者要把自己假想成三个角色:司机, 骑行者, 行人, 从这三个角色说出应该如何避免交通事故。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可以再细分为两三个小组, 分头采访, 并做好记录工作。在调查结束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discussion, 讨论How can we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raffic accidents.这样的调查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倾听不同学生的想法, 并拓宽了自己安全出行的思路, 从而有效渗透了安全教育。

三、任务评价, 保持学习激情

在实施任务驱动法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还必须对学生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只有及时的评价, 学生才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的激情。但在评价时, 教师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 而非结果, 尽量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 从而加以赞赏, 激励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中的Unit 2 Wish you were here这一单元时, 教师采取即时评价,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一名学生先主动思考任务中的问题, 列出来之后, 再与其他学生一起交流分析 (包括不解的内容) , 此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为此, 教师采取即时评价:老师非常欣赏你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与他人有效沟通, 你还能列出任务中你不懂的问题, 虚心请教, 值得表扬。又如:有一名学生在与他人讨论时, 尽量采用英语进行, 大胆表达, 教师采取即时评价:Wow, 你能大胆运用全英文沟通, 大胆说口语, 真是太棒了。激励的评价能满足学生的心里, 也能保持学生学习的激情。

总之,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将任务贯穿英语课堂教学, 利用不同的任务, 并及时实施评价, 全面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摘要:任务型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学生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应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益。

巧设“任务” 灵活“驱动” 第9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36-0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信息技术部分明确表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着“以任务为主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这个基本特征是围绕着“任务”进行的。一个好的任务既能够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在过程当中领悟到如何灵活合理地利用技能和方法,并能够产生情感迁移,提高信息素养。反之则会事与愿违,使学生学习映像更加模糊,甚至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上去。所以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任务”的选择和设计是最为关键的。只有巧设“任务”,才能灵活“驱动”。笔者就如何设计合理的“任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任务”要以大化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任务”的设计可大可小。大可大到整章,一个学期,全书统筹考虑。当讲到《表格信息加工》中的《表格数据处理》内容时,老师不能把这样一个巨大的“任务”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降低其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将总目标细化成一个个有机联系的任务链,每一个小“任务”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小“任务”的难度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的。这样每节课都安排学生完成一两个小“任务”。大多数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的乐趣和完成小“任务”后巨大的成就感,这样就促使学生有了期待下一个任务的积极心态。学生会感觉到原来信息技术课并不难。随着小“任务”的各个击破,大任务也在这种任务积累中迎刃而解了。

二、“任务”要难易结合,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性

就我们学校的高一学生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来自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上高中之前就没怎么碰过电脑,计算机操作更是无从谈起,有些学生甚至连打字都不会。但是任有部分学生基础相对扎实,这或许与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有关,而有的学生本身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针对目前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接受能力,在设计“任务”时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相当宽松的选择权利,比如像《信息的编程加工》这样的难度较大的内容,同一“任务”可以设计三个难度层次的“子任务”:简单、适中,较难。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不同难度的“子任务”,这样的话基础薄弱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而学有余力的学生还会有所突破,从而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至于有的学生无事可干。

三、“任务”要实际有趣,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趣的“任务”来源于实际生活。比如,在进行《因特网信息的查找》章节的《搜索技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关注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男生们喜欢关注体育明星,科幻探险,汽车机械之类的信息,女生可能喜欢关注花鸟鱼虫,健康养生,青春文学之类的信息。那么搜索任务就要投其所好,同样的搜索任务可以设置两到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而这几个选项应该是涉及不同领域和类别的信息,从而满足所有学生的内心需求。当所有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快捷、准确,轻松地解决了自己关注实际生活问题时,学生们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喜欢上信息技术科。

四、“任务”要分工明确,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社会中,团队协作能力往往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信息技术课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比如在进行《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这节教学内容时,设置的实践任务是:选用合适的工具录制一段能够反映校园生活的音频材料,并存入计算机,然后对该段语音材料进行后期加工合成。这个任务涉及到多种技能的应用技巧和多种信息的获取途径,这样的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就要靠团结的力量。这个任务可以分成四人一组,四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他们的角色可以是:导演、编剧、朗诵、编辑,各个组员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小组的作品被评为优秀,在制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就发挥自己的长处,各显神通,于是许多好主意,好方法不断涌现。比如编剧就选择了以环保为主题的配乐诗朗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得到了发展,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共同完成综合性任务后的快乐也能得到最大满足。

五、及时、准确地评价任务

学生对成绩的关注优势更甚于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因此,提高学习活动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学习活动。重视结果性评价是必然,关注过程性评价是对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个性发展的负责及时,准确地评价任务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又能在评价中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

评价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随堂指导,发现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哪怕是他们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对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放大,下次他们一定会还给你一个惊喜。第二步是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有代表性的,有创新的作品。评价可以由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最后老师做总结性的评价。通过展示表扬和鼓励学生,充分肯定大家的成果,让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更大的激发起求知欲,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富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 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巧设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J]. 焦点,2012.4.

[2] 汪家鹏.高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J] .科技信息,2011.7.15.

[3] 李云红.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8.

机电英语任务分层教学实践探析 第10篇

一、任务分层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分层可从横、纵两方面去分。第一, 从横向分是根据因材施教将学生的原有水平横向对应划分为: (1)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置任务目标为:掌握核心词汇的听、说、读、写, 强化记忆专业重点知识, 培养学习兴趣; (2) 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设置任务目标为: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3) 对基础好的学生设置任务目标为: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应用, 拓展学生思维, 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二, 根据Nunan提出的“任务依属原则” (task dependency principle) , 即后一任务以前面任务为基础, 教学过程中, 依循序渐进的原则纵向大体分层, 可从专业词汇到专业英语课文阅读理解再到专业原理的应用, 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阶梯型任务链 (THE TASK—DEPENDENCY AND THE TASK CHAIN PRINCIPLE) , 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任务分层教学实践

机电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相比, 不仅专业词汇和课文难度较大, 学生还需掌握原理、系统等专业知识。但通过任务分层设置, 在课堂实践中, 以词汇为基础, 阅读理解为载体, 原理应用为目标, 任务难度分层递进, 使学生能力从识记到应用层次不断提高。

1. 词汇教学任务分层实践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核心基础, 掌握词汇是进行一系列任务前的预备性任务。词汇任务分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听、说、读、写基础核心专业词汇;基础一般的学生掌握较难专业词汇, 可运用头脑风暴法回顾加强已学专业知识, 如以学习词汇servo system (伺服系统) 为例, 可扩展写出:computer system (计算机系统) , control system (控制系统) 等与system相关词汇,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基础好的学生除掌握较难的专业词汇外, 可适当扩展重要课外词汇, 能用英语简单描述核心专业词汇所涉及系统、原理、应用范围等。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专业英语词汇难度较大, 可通过多种任务竞赛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金字塔游戏, 全班分为两组进行抢答竞赛, 问题难度从底层第四层至顶层第一层逐渐加大。第四层需回答四道简单题目, 然后晋升到第三层, 第三层需回答三道稍难题目, 再晋升到第二层, 以此类推, 首先登上金字塔顶峰的小组为胜。规则规定每位学生只能答一次, 以促进基础一般或薄弱的学生积极思考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问题, 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争取回答第一层问题, 达到隐性形分层效果。

2. 阅读理解任务分层实践

以专业词汇为基础, 机电英语课文阅读理解是以完成一项任务或分析解决一个问题为目的, 并同时对机电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 在设置任务时, 应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水平, 以机电英语中《Servo System》为例, 设置任务为:打印机采用哪伺服系统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持精确度?这个问题在课文中没有直接答案, 但通过设问和任务链形成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首先, 了解伺服系统的种类及名称, 然后, 对比不同伺服系统性能优缺点等;最后思考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持精确度解决的方法。以下为实施方法: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较为简单问题进入新课学习:What are two main systems in use today for controlling machine movements?学生在主题句中找到新学关键词即能找到答案:开环伺服系统和闭环伺服系统。

初步了解有两种伺服系统后, 全班分为四组, 每组的成员能力与水平基本一致, 两组负责开环伺服系统, 另外两组负责闭环伺服系统, 既促进负责同一任务小组间的竞争, 又可让负责不同任务的两个小组作学生层面的效果点评及补充, 以保持对不同任务的核心重点的关注和学生间的公正互评。

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 对比开环伺服系统和闭环伺服系统的不同之处及优缺点, 加强对课文理解, 加深对专业认识, 培养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任务设置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完成相应的图表 (见下表) 每组收集、整理信息后张贴, 由另两组学生讨论评议后, 再由该组学生作补充修改。

对基础好的学生任务设置要有跨度深度, 在透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不局限于课文所呈现的信息, 启发学生横、纵向联系已学专业知识,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应用知识, 自学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原理应用任务分层实践

通过学习课文后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从预备性任务向目标性任务过渡, 从接受性技能到产出性技能, 培养学生识读与绘图形的能力及创新与设计能力, 任务设置提升为应用层次。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任务是识读开环伺服系统和闭环伺服系统图后, 脱稿画出英文版的两种伺服系统简易草图。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布置的任务是补充完成绘制前面的已画系统简易草图。在此基础上, 加强实际应用任务布置, 即从接受性技能向产出性技能过渡。例如, 经小组讨论后, 机电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适当辅助材料的提示下可尝试合作绘制加入步进电动机的打印机的英文版开环伺服系统图, 再由其他小组的同学翻译并点评,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教学体会及反思

通过任务分层教学实践,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学习效率均得到提高。通过每项任务的设置难度不同而对学生进行隐形分层, 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能使其学有所得。随着任务难度的逐渐加大, 也能形成教学阶梯, 英语能力在专业任务中提高, 专业知识在英语环境下不断深化。但任务分层教学难度存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教师要熟悉专业课及其技能要求;第二, 任务的适当设置, 包括真实性、梯度性、实效性;第三, 课堂时间掌控与纪律控制。所以任务分层教学立足点既能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有利于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分层的优势, 通过对学生分层与任务的分层而形成任务链式阶梯性教学。同时还介绍了任务分层在机电英语教学中词汇、阅读理解、原理应用中的实践例子。

关键词:机电英语,任务,分层

参考文献

[1]贾志高.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 .

[2]陈仕清.外语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原则[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

上一篇:走进生物新课改下一篇:资产重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