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实效范文

2024-05-22

育人实效范文(精选12篇)

育人实效 第1篇

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必须要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有了信任, 上下级之间才能达到团结协作, 从而在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任务。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 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在具体工作中对下属因信任问题而导致的不同结局应进行深思, 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此, 校长必须对全校教职工的能力特征和水平作全面了解, 使每个教职工的能力与其责任相称。校长要注意协调好能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使其尽量趋于一致, 合理安排, 这样就能树立起佼佼者上, 平庸者让, 不称职者下的良好风气。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职员工, 教职员工的工作对象又是学生。因此, 学校管理必须以调动内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这也是校长实行有效管理, 使之达到最佳效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笔者认为, 在学校管理中, 应注重如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制度是纪律的定型规范,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着巩固、激励和导向作用。如建立文明校产保护制度, 可规范学生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质;各种教学常规、课堂纪律、生活纪律不仅是教学秩序的保证, 而且也是培养道德观念的有效手段。

二、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

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校长要把管理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并内化为他们的品德。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诸如节约用水、电、煤、粮食, 保护环境, 爱护公物, 与好书交朋友等行为习惯的养成, 都是管理工作中经常性的品德教育内容。

三、加强校园的硬件建设, 为优化校内育人环境创造条件。校园的硬件建设包括校舍的合理

布局, 图书室、实验室、运动场地的建设等等。一个生机盎然、优美整洁、宁静有序的校园环境, 能够使学生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队伍中活动内容最丰富, 与学生最亲近的重要力量。学校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主要靠班主任。因此校长要重视班主任的配备, 建立班主任岗位责任制, 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交流推广班级工作经验。为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 年终全面考核评比, 评选先进班主任, 给予表彰、鼓励, 并作为晋级、评定职称的根据之一。

从现代中小学校管理的要求来看, 学校管理在使用人才的问题上, 必须遵循相互尊重、按能授职、扬长避短、培养人才等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 使初级中学管理达到最佳之效。

拓宽德育渠道 注重育人实效 第2篇

几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以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为主渠道,以团队活动为载体,构建全方位育人网络,拓宽渠道,注重实效,不断加强和改进了学校德育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几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建设了一支在汪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为使我校德育工作开展得具体化、规范化,我们制定并严格执行“德育规章制度”,即:(1)、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制度(2)、班主任基本工作及考核制度,(3)、主题班会制度,由政教处依据时事、上级精神、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生活、网络视频资料等内容准备材料,每周召开一次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4)学生会值日制度。(5)、班级量化管理评比制度。(7)、每学期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制度。

二、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更加突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其品质。在听课、评课和教案检查时,都要把德育内容列入其中,做到备课有计划、上课有落实、学生有所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发挥我校主题班会优势,提高德育实效性。

1、班会主题的确定。由政教处依据时事、上级精神、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生活、等准备材料,特别是近一年来我们充分把因特网上的网络视频资料应用到主题班会中,那些生动、典型、直观的教育资料更进一步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确保班会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触及学生灵魂,学生易于参予,乐于接受,教育意义重大,教育效果明显。

2、班会的准备。在每周一的班主任例会上带领班主任先集中学习,精心备课。由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政教主任以及心理辅导教师参加,每次由一名市、区、校级优秀班主任结合本次班会讲授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然后进行讨论,对班会课进行充分的准备,要求教师的素质必须与时代同步,与学生生活接轨,如对于本次班会中学生可能提到的电影、电视、小说杂志、新闻、学生群中的热点话题等进行广泛交流学习,以期在班会课上做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指点学生迷津,引导走出误区。

3、检查与量化。班会课由政教处检查,对上课的规范性和上课气氛等进行量化,检查结果第二天早上张榜公布,分数列入本周的班级量化。

4、班会进行。班会时间,先由班主任确定本次班会的主题,由班主任或学生代表带领学习材料、观看视频、听录音(或歌曲)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让同学们自 由发表见解,尽可能地结合班情和校情,谈体会、论方法,在保证主题正确的前提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评说。班主任做适当的调控,安排班委会成员专门记录。学生论坛中语言过于偏激的地方必须加以正面引导,使学生步入思维的正轨。讨论后选出代表进行典型发言,允许别的同学提出反驳,在辩论中探讨真理,升华主题,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帮助,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然后由班主任归纳总结,进一步升华主题,并布置一定的有思维含量的课外思考题,并要求把自己课后的心得、体会、建议等在班内文学社或学校“三月风”校刊上进行发表。

5、体验与反思。每次班会结束后,班主任要把本次班会中遇到的典型的问题、失误、自己感觉存在欠缺的指导,值得交流的好的做法、经验等形成书面材料,以备下一次班主任例会中进行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提高以后的班会课质量。

四、开展“每周一歌”制度,我校充分发挥电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我校的校内广播系统和室内闭路电视系统,在每天的中午午休结束以后立即播放一些优美、传统的革命歌曲,民族歌曲,健康向上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好的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文明礼仪教育,这一活动,让学生每天沐浴在音乐的天空,缓解了午间的疲劳,以昂扬的斗志进入下午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学生和社会中获得了普遍好评。

五、开展升国旗活动。

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是学生最为期盼的一件事。每次升旗仪式上,当奏起雄壮的国歌,威武的旗手升起庄严的国旗,整齐肃立的学生队伍、教师队伍,构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期初制定国旗下讲话计划,细化到每一周,每一个人,每一个主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由学生自主组织仪式。在升旗仪式上由校长、班主任、教师、学生作国旗下的演讲和讲话,特别是现在我们利用升旗仪式对学校的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每次有两名优秀班主任上台来,由学生到台上为优秀班主任献花,并由学生代表对这些优秀班主任进行简介,表彰过程在学校校园网上的“册山中学优秀班主任风采”网页上共享,为这些优秀班主任在教师、学生中树立了光辉形象,极大地调动了我校各位班主任争先的热情。,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锻炼了组织才能,明确了要求,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校的升旗仪式系列材料连年获得上级领导的好评。

六、开展了卫生先进班级建设和学风先进班级建设活动。根据区教育局的工作安排,我们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此项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

七、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和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各个班级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制作了知识牌,名言警句,班级文化氛围、班级面貌焕然一新,在我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及教研组文化建设现场会中得到所有于会领导的好评,学生在这样好的环境中,学习的劲头更是十足。

八、德育教育融入日常行为规范、礼仪规范的养成性教育之中

爱学校、爱班级、尊师爱生乃至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实实在在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表现。“言必信,行必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校风。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我们根据区教育制定的《罗庄区中小学校园常规管理评估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的校园常规管理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汪华玉校长为首的册山中学校园常规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分工,明确职责。制定校园常规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校园干干净净,物品摆放有序,文化氛围浓厚。做到每盏灯能亮,每把锁能开,每片玻璃(桌面)无灰尘,每扇门(窗)无破损,每块地板(走廊)无痰迹,每面墙壁会说话。制定了详细的检查标准,力争校园环境做到:

1、校内无纸屑、果皮、瓜子壳、塑料袋、痰迹、杂草、碎石、瓦块、枯落叶及卫生死角。绿化物上无蛛网。

2、墙面无污染、无脚印、无乱写乱画现象。

3、自行车排放整齐有序。

4、校训、校歌会背会唱,坚持佩带校徽。

5、班内黑板报内容健康,定期更新。校园广播站管理到位,稿件健康向上,宣传教育作用发挥好。

6、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张贴、悬挂杰出人物的画像格言、安全标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图片等,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7、班牌统一、齐全、美观。室内卫生洁净,无蛛网,无灰尘,无异味,无乱涂乱写乱刻乱画现象。锁、灯、吊扇、桌面、门窗、玻璃、窗帘等完好无损、保持清洁。

进一步细化了班级量化管理办法:

1.在班级卫生区内每有一块(个)纸屑或果皮、瓜子壳、塑料袋、碎石、瓦块等扣相班级1分,每有一处痰迹扣1分,每发现一处卫生死角扣1分。绿化物上有蛛网扣1分。

2、教室内有痰迹、纸屑、杂物等扣1分。

3、不乱扔杂物,不从楼内往楼外扔纸屑等,发现1人扣1分,不从楼内窗户往外倒水,发现1人扣2分。

4、教室走廊及墙壁必须保持洁净,有灰尘扣1分,如发现有手印、脚印扣2分。

5、各班值日生扫除结束后应及时将垃圾倒在指定地点,如发现乱倒垃圾扣2分。

6、扫除工具必须摆在一个统一地点,如不统一、摆放不整齐扣1分。

7、园地及时除草,松土,浇水,否则每发现一次扣2分

8、每有一次检查发现厕所未冲刷者,扣该班3分,冲刷不彻底扣1—2分

9、不准在宿舍内点蜡烛、照手电看书、使用电器、不准在室内喝酒、吸烟、玩扑克、下棋,在床上蹦跳、打闹等,如发现每人扣1分。

10、每天起床后,住宿生必须整理好内务,如不整齐扣1分。值日生必须按时完成分配任务,不完成任务扣1分。

11、男生不准进入女宿舍,女生不准进入男宿舍,如发现严肃处理并扣5分。

12、宿舍应按时闭灯,闭灯后迅速进入睡眠,不准说话,否则扣1分。

13、自行车管理:按时上锁,不乱停乱放,不偷盗,按时值日,按时穿钢丝,发生意外丢失,不推卸责任、不鼓动闹事,学生服从学校、班主任和车场管理人员的安排,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讲文明讲道理。否则扣班级量化分10分并按学校规定处理。

14、班级财务管理 各班损坏门窗、桌凳、玻璃、灯棍等应及时修理安装,不得越周,否则学校酌情扣量化积分1-10分。

学校每周进行两次卫生大扫除,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意识,集体主义观念,责任意识;学生会对学校的课间操,午休,眼保健操,课活,校园秩序,学校宣传,广播站等自主参与,自主管理,形成了处处育人,时时育人,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弯一次腰,拣一片垃圾,自觉杜绝不文明行为,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播下一个动作,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品格。为学生将来走向人生事业的辉煌之颠打下成功的基石。我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九、强化德育,转变素质教育观念。在学校举行了金秋艺术节和大型的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学生蓝球赛,教工蓝球赛、乒乓球比赛、女教工踢毽子比赛、女教工跳绳比赛等大型的比赛项目,这些活动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差生转化

组织系列活动,让差生在活动充分展示特长,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使他们树立我能行,我不差的信心。学校的后进生转化工作常抓不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天使,做到先能成人,才能成材。几年来我校转化差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几年来,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形成了“团结、求实、勤奋、向上”的校风,明礼诚信,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渠道,探索新的途径,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丰富形式拓宽载体 突出育人实效 第3篇

关键词:丰富;拓宽;育人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51-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现在的学生由于传媒途径广泛多样,单纯依靠传统的德育方式很难触动他们的心灵,即便有所触动也无法深入持久,因此,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尤为紧迫。

一、立德树人,为人师表

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教师的道德观念、育人水平以及他们本身所掌握的育人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及其成败,因此,学校首先要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学校每学期通过组织师德演讲、师德自查、优秀教师事迹学习,让教师提高师德修养,让学生感知教师崇高师德,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言行,锤练品质,陶冶情操。其次,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材料。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校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二、立足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一是要制定并落实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目标责任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学校把教师执教过程中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作为优质课评选、评价教学能力、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二是积极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色,每个教研组都要定期对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讨论,由学校进行统一指导,对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予以指导解决。每月的班主任例会汇报各班级上一月的德育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安排下一月的工作。

三、丰富形式,实践育人

学校要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积极通过听、写、看、讲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诚信教育和学习新守则活动,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动手做”中进行创新实践,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台阶。

一是在听、写、看、讲中进行传统教育。听:组织学生听传统故事。学校要以故事会的形式讲革命故事。看:组织学生看《闪闪红星》、《小兵张嘎》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指导学生写观后感。写:组织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征文比赛。讲:注重抓好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开展“雷锋在身边”,“少先队志愿者”行动,以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民族美德。

二是在“行”中开展诚信教育。学校应注重在诚信教育上下功夫。以“不说谎话”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指导学生撰写“诚信”征文。同时,可开展“作业无抄袭”活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使诚实守信的风尚逐渐深入学生心中。

三是在“学、背、做”中开展讲守则活动。学校应把《小学生守则》学、背、做活动作为学生教育的常规内容来抓,将守则内容张贴于每个教室,要求学生处处以《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并结合《守则》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了学生规范知识竞赛,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拓宽载体,环境育人

学校应 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标语引导、挂像感召、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少先队的战斗堡垒作用,办好“校园之声”广播,通过播出爱国主义、诚信守法、勤俭节约、勤奋好学等方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好理论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广泛开展读优秀书刊,看优秀电影、电视,唱优秀歌曲,做优秀小公民活动,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面向全体,关注“特殊”学生

作为一所学校,学生的状况各不相同,特别是有些特殊学生,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措施:一是对“问题”学生采取集中教育、个别谈话、真情感动等办法进行帮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吃上“小灶”,规范其行为。二是对“学困生”采取多作鼓励、单独辅导、区别作业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习压力,使他们在学习上找到自信心。三是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学生,采取多给机会、消除阴影、爱心帮助、心理矫正,使他们感受到班级和学校温暖,防止了他们自暴自弃,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行。

六、“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学校应主动争取家庭、社会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做到“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学校要与家长配合,广泛宣传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让家长履行“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同时与职能部门配合,推进学生思想教育社会化。邀请法制副校长交警部门,为孩子们讲授交通安全常识。这样,使学生逐渐知法、懂法、守法。

总之,学生德育工作我们要从多方面做起,拓宽学生德育教育渠道,丰富内容和形式,才能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的更好,取得实效。

探索育人新路突出德育实效 第4篇

“一”是一个网络

即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主,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协调运作的德育管理网络。

“二”是二个重点

即抓好师德教育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 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 就必须抓住师德教育这个重点, 其做法是:

(1) 组织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政治理论, 以提高师德水平及德育管理水平;

(2) 定期举行德育工作座谈会, 交流经验, 座谈体会, 取长补短; (3) 制定制度以规范教师行为, 并把师德作为目标考核内容。有了良好的师资队伍, 没有学生的配合, 德育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搞好德育工作还必须抓住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具体参与德育管理的全过程。

学生自我管理:

(1) 发挥团支部、学生会、班干部作用, 给他们设岗位定职责, 政教处、团委、班主任给予指导;

(2) 学生干部参与值周管理;

(3) 对学生干部定期培训;

(4) 班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力求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事管。

学生自我教育实施即自我分析———制订计划———认真实施———阶段小结———民主评议五环节循环, 不断完善提高。在学生自我教育实施过程中, 班主任要全程参与, 及时给予指导。

“三”是三个系统

一是建立决策系统。其任务统揽全校德育工作, 对重大问题如目标确定、计划制订、机构设置等进行决策和监督实施, 及时协调解决运作过程中的矛盾。

二是建立校内外的具体执行系统。实行三线管理即校内校长领导下的行政一条线;党支部领导下的党政工团一条线;学校、家长、社会一条线, 由家长委员会、社会教育协作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

决策系统确定的目标措施等由具体部门或责任人具体落实、实施。

三是独立的监督检查反馈系统。执行系统能否把决策系统的决策落实到位, 还需监督系统监督执行并把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中心, 从而不断调整指令, 不断深化工作。我们建立了教干、教师双值及学生干部检查制度以监督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

“四”是四块阵地

第一块阵地是升旗仪式。周一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要规范升旗行为, 认真组织, 精心选定教育内容, 在此特殊氛围中使学生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爱国主义在升旗仪式中得到深化。教育的话题要积极上进,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国格无价》《自豪, 我是中国人》。

第二块阵地是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班主任利用一节课时间对学生集中进行德育教育, 具体分解德育目标, 明确本周德育工作内容及重点, 并对具体实施提出可行性的指导意见, 以便学生具体落实。召开以环境、安全、诚信教育等为主题的班会, 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安全意识、诚信意识等。

第三块阵地是课堂教学主阵地。教师的全员参与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德育内容渗透, 充分挖掘并发挥课堂学科教学,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课堂教学中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的始终, 与教学相伴相随而相融相合。

课堂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基础, 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 它是由各科任课教师具体实施的。只有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积极实施, 才能将教学育人落到实处。积极探寻、培育和各科知识与学科的德育点, 找准结合点与切入点, 使德育如股股清泉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滋润, 最终达到发挥最大育人效应的作用。

第四块阵地是教干教师值周总结会。教干教师学干值周检查情况的及时反馈, 能不断改进德育管理工作。利用周一大课间集会集中对全体师生进行上一周的教育教学及学生日常行为情况反馈, 并将此结果抄写在校报廊上。

五是“五个结合”

新形势下如何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我们力求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经常性分散教育与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集中教育相结合。常规教育要经常抓、抓经常, 反复抓、抓反复。只有这样, 才能把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 因而力求经常不断地进行德育渗透, 力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形成系列。

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重大节日进行有针对性重点教育, 其效果则更为明显。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是专题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我们在重视学科教育的同时,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德育活动, 召开法制教育报告会、见义勇为英雄事迹报告会、公民道德教育报告会、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市民专题演讲会。

三是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既要注重教师课内的理论灌输和渗透, 更要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如开展“我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活动、争做合格市民演讲活动、自办手抄报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并以活动为载体, 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四是规定约束与检查评比相结合。建立健全检查评比制度, 形成激励机制, 对优秀班级、先进个人进行表扬、鼓励, 对未达到要求的批评帮助, 并限期整改。通过规章约束与检查评比将日常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五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家庭、社会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地位、作用不容忽视, 单亲家庭多, 独生子女多, 网络时代等给学校德育工作增添了难度, 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要搞好德育工作, 这就需要协调好家庭、社会的关系, 调动家庭、社会教育的积极性, 密切协作, 形成教育合力, 发挥各自优势,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求得事半功倍的实效。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 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整体德育体系。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抓好的。只有不断探索, 不断进取, 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 因地制宜,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我们一定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切实改进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力求探索出育人新路子, 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有实效。

关注学生心灵 提高育人实效心得 第5篇

陈素馥

学习了《关注学生心灵 提高育人实效》一课,使我深有感触,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教育要关注学生心灵的真实成长,学生的心灵成长需要尊严、宣泄、肯定、磨砺、自由、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了解这些内容,并且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我看了之后深有同感,但是经过反思后发现,真正能这样做的教师很少,真正能做到这样的教师更是微乎其微。就拿“尊严”来说吧,每一位教师都会说:“我们要维护学生的尊严,当学生犯错时要包容他们、原谅他们。人嘛,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误,更何况是孩子。”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维护的并不是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是那些学习好、家境好、招人喜欢的学生的尊严。至于那些“差生”的尊严,往往会在教师的有意无意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遭到践踏。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每当班里的好学生犯错时,我总是对他们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批评,有时还单独交谈,深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遭受到打击;至于差生,顾虑就没有那么多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对他们进行最严厉的批评,有时甚至觉得他们根本不需要什么尊严。现在想一想,我的这种行为是极其错误的。

育人实效 第6篇

一、“四导”德育模式实施背景

我们长期以来所传承的教育,越来越明显地亲近了学科知识,却远离了孩子成长的真实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以学生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倾听孩子的呼唤,适应社会的脚步,不断走向回归。教育的巨大缺陷,使我们往往停留于工具性的教育方面,而不是人的教育。即使按照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释,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还只停留于授业和解惑的普适性层次上,至于传道,则还谈不上,至于个体性的发展则更是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真正的教育,如果是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话,必须是个性化的教育。而个性化的教育实施必须建立在走近学生的基础之上,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我们的个性化教育才有可能实现,教育才可能使学生真正地自主成长。

二、“四导”德育模式理念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构建的一种导学导育并举的、个体与整体教育相结合的、成人成才并重的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也是一种以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为基本特征的有效育人新模式。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师生双方签定导学协议,导师以学生的朋友、顾问身份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有计划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三、“四导”德育模式内涵

在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四导策略: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实现四会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成功。围绕四会目标,抓好四育,让德育之树在课堂中扎根,在亲情中繁茂,在实践中常青,在生活中结果。

1. 以亲情教育为切入点,让德育之树在亲情回报中繁茂。我们以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为契机,让学生走近父母、亲近父母;让学生体验、理解父母师长的爱,引导学生走向成熟。感恩教育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传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上,学生热情地交流心得;假期里开展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做家务,替父母做事,为父母洗脚、洗衣等;给父母写感恩的信;在母亲节、父亲节时,为父母送上一份礼物。学生在体验中渐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天地,学生由感亲恩而感师恩。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心,一张张小小的卡片,一份份精心设计的手抄报,一篇篇真挚感人的抒情散文,传递着学生们感念师恩的情意。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更要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德育之树在实践中长青。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内外德育阵地作用,注重体验教育。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我校依托校内外资源,把民族精神与具体实践有机融合,在学生中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学生经历入团宣誓仪式、校园广播、班级轮流组织升旗仪式、参加守则规范知识竞赛、备战运动会、“祖国发展我成长”主题班会、读书征文、设立学生会自我管理岗、小手拉大手宣传活动、假期安全活动小队、军训等实践锻炼;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葡萄栽培、肥牛养殖等项目,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体验劳动生活。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到社会大课堂的深刻、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为学生接触社会、认识了解社会和人生上了最为生动、真实的第一课。

3. 以加强师德和德育内容建设为保障,让德育之树在生活中结果。强化党员、中心组和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开展师德讨论活动,强化全员德育意识。坚信生活中处处有德育(下转 45页)(上接 8页),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生活化、常态化,以荣辱教育促养成,以民族传统教育承传美,以感恩教育求和谐,以理想教育谋发展。

四、“四导”德育模式实施

我校德育导师制工作由学校党支部负责,设政教处为办公室,负责“四导”工作的具体实施。学校指导各年级组教师和学生根据意愿实行双向选择,确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导学关系,学校为教师颁发导师聘书,召开年组导学启动仪式,组织师生双方签定导学协议,明确导师和受导学生的义务,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导师组,合力开展班级学生教育指导工作,导师遵循导师日常工作制度,规范而又灵活地开展具体指导和服务工作。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导师工作经验、导生成长感受交流会,推广先进经验,学校每学年评选优秀导师组、优秀导师和优秀导生。

五、“四导”德育模式效果

德育导师制度将科学的整体教育与鲜明的个体教育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获取了丰硕的回报。一种教育体制的构建,凝结了情感联系纽带,疏浚了沟通的渠道,搭建了交往的平台,有效地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整合了多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四会”、“四全”、“四导”、“四育”的有效德育工作体系,使德育与教学、校园生活融为一体,使校园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神圣净土,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温馨家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使学生注重了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明确了人生发展方向和目标,坚定了对理想的追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实施“四导”育人模式是我校实施有效德育的重要研究成果,丰富了德育发展内涵,提高了学校德育质量和水平。

优化班级管理提高育人实效 第7篇

一、爱护学生,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被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教育的主导权由教师所掌握, 学生只能唯命是从, 被动地接受教育。其间, 学生的主观感受被忽略, 情感交流被抑制。现代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思想感情、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的工具和填充知识的容器, 应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包容学生, 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用真挚的师爱温暖他们的心灵。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需要班主任放下架子, 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班主任不应居高临下, 运用传统的劝说方法去教育学生, 而是给学生提供平等对话的机会,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班主任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 班主任应注重言传身教, 要通过一些小事、细节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如, 当学生的学习用品掉在地上, 班主任碰巧经过时, 可顺手帮其捡起来, 这样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可亲可近, 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使其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二、包容学生, 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不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 都会犯错。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用宽广的心胸去包容每一位学生, 要允许学生犯错。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不能想当然地采取高标准,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管理目标, 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让他们进行自主管理, 这样远比班主任一人大包大揽的效果要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讲求方法, 注重实效, 以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如, 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犯错误后, 其认错态度一般都非常诚恳, 但改错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依然会有学生再次犯错。面对这种情况, 班主任如果只是严厉批评学生或采取一些“冷暴力”的方式, 这样做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班主任应稳定自身情绪, 分析学生反复犯错误的原因, 要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与学生一道寻找解决策略, 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我改正。这样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加深师生间的感情。

三、欣赏学生, 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深化班级管理提高育人实效 第8篇

1. 用教师的亲和力走近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 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 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 有些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 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 主动地思考, 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 如果教师自视甚高, 不顾学生的感受, 我行我素, 唯我独尊, 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即使他学问再高, 课讲得再好, 最终也不一定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 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 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 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 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

2. 用教师的仪态美吸引学生。 巴特尔说过:“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 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目光, 哪怕是投向学生的一眼, 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感光显影, 映出魅力的图像……”所以, 仪表、眼神、动作等仪态, 虽然无声, 作用却非常神奇。鼓励和赞赏的眼神, 提醒或刻意制止的目光, 真诚的微笑, 大方自然又亲切的动作, 有时胜过苦口婆心的批评和劝说, 学生感到老师就生活在他们中间, 从而大大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

3. 用教师的赏识找回学生的自信。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再好的学生也难免有不足之处, 再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 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 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 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

4. 用教师的实际行动做好学生的表率。“身教胜于言教”, 我时刻注意自身对学生的影响, 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劳动做卫生, 我亲自动手示范指导, 如发现玻璃没擦干净, 我先把抹布要过来, 然后指导他怎样才能擦干净;发现地面有杂物, 我会亲自捡起来, 扔到垃圾桶里。要求学生守时, 我首先要守时, 即使偶尔因公迟到几分钟, 我也会诚恳地向他们表示歉意, 他们会微笑着原谅老师的过错。班主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成效是无穷的。

5. 用教师的尊重保护好学生的自尊。 我们都知道, 自尊心是孩子心灵的保护层, 一旦受到伤害, 犹如被剥了皮的树苗, 不久将枯萎。中职生普遍学习基础差, 行为习惯不好, 因此, 受到的斥责、歧视自然也不少, 自尊的天性被严重地束缚, 无情地扼杀。所以, 我们要小心地保护好他们最后的一点自尊。

二、用优美的班级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有人说:“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教室中缺少了美, 如同大地缺少阳光和空气。因此, 我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新学期伊始, 我就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整体规划, 分组合作, 经过比较讨论、筛选审定, 实用美观、清新雅致的教室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大家面前, 集体的劳动成果, 总能让人深深地爱上它。“今朝比勤奋, 明日论英雄”的奋斗目标;“千里始足下, 高山起微尘”的行事标准;优秀的书画作品, 精美的花边设计, 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让我们的教室既温馨又井然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用严格的班级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根治学生的不良习气, 简单的说教, 没有刚柔相济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不行的。

开校初, 成立班委后, 我第一件事就是建立班规。通过初步拟定, 小组讨论, 补充更改, 集体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班规跃然纸上, 专人负责, 定期考核, 条条框框全面具体, 琐碎的日常规范量化成分值, 加分项扣分项简单可操作, 严重违纪严肃处罚, 让同学们的行为有章可循, 让班级的考核公平公正。

班规实施过程中, 也有一些波折。有几个学生在穿校服问题上就不能配合, 视班规为儿戏, 对此类态度问题, 我义正言辞地给予严厉批评, 不正之风很快就得到遏制, 还有一些学生自习爱说废话, 严重影响他人学习, 但这种习惯又不是一两天形成的, 我对他们进行教导后要求限时改正, 学生们也能欣然接受。在班规的约束和我的循循教导下, 班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四、用丰富的班级活动锻炼学生能力

班级活动在中专阶段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媒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教育、练能力, 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所以, 我特别注重班级活动的设计安排,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辩论会上, 热点问题, 撞击出了思维与智慧的火花;联谊会上, 大家了解到了与人交流的最基本的礼节;劳动实践中, 大家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技能竞赛中, 大家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 现实的残酷;体育比赛中, 大家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 而且让他们不断地走向成熟。

育人实效 第9篇

一、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多项研究表明, 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出现的问题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问题, 二是与教师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 三是与教师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有关的问题, 四是与教师社会适应有关的问题。由于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因此, 分析影响教师心理水平的因素尤为重要。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可归纳如下:

1. 教师工作量严重超负荷

几乎所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全体坐班。部分教师早晨六点半左右就匆匆出门赶车, 直到放学后上完晚托班, 五六点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坐车回家, 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了十小时。还有学校或教育部门的研讨会, 带领学生参加科技、艺术和体育等各项比赛等, 教师还要按有关规定参加各种继续教育, 积累学分, 双休日有时比正常上班还忙、还累。

2. 上海地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上海是经济发达地区, 大量的人才和劳务人员的涌入, 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外来人员的孩子要就地上学, 但由于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与本地区的孩子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差距, 同时, 生活在上海的学生自我觉醒早, 具有较强的民主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另外, 社会的激励竞争, 使得父母基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 便把孩子的教育全压到教师的身上。

3. 教师自身的多重压力

上海的教师基本构成有三部分:一是从全国高校毕业的师范生, 二是从全国各地招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三是上海本地区的教育者。来自全国各地师范院校的大学生, 他们首先要进行自身角色的转换, 还要适应上海多元化的文化。这些人中, 年轻教师要面临恋爱、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 年长教师还要解决配偶的工作和孩子问题, 压力也不小。

4. 新课改对教师的冲击

上海地区是新课改的试点, 无数教师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在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过程中, 不少的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 如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型师生关系的不适感、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和相互矛盾现象带来的茫然感等。

二、教师心理健康与育人的关系

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 只有“成功的教师”, 才会培养出“成功的学生”。

1. 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最基本的就是从物质层面关怀教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必然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尊重是对教师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 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对教师尊重, 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能帮助他们改善师生关系, 优化其教育教学效果, 从而增强其职业成就感。

2. 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 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 是学生认同的楷模, 在师生日常接触中, 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 使学生的心理也能健康地发展。教师心理问题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 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 轻则影响师生关系, 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3.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目前教师素质的提高主要停留在职业伦理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上, 这些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教师的心理素质为中介, 必须通过教师心理活动的内化才能考虑到教师的整个心理素质, 提高其心理机智, 才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的最终发展。

三、教师心理自我调适的策略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教师自己维护。那么, 教师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1. 正确认识自我, 保持乐观心态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 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评价自己, 合理要求自己, 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这种心态能够使教师客观地评价别人, 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 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因此, 教师要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 积极调节自身的认知, 以保持比较长久的乐观心态。

2. 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适时调节情感状态

教师要有心理保健意识, 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 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 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适时调节自己的情感。

3. 建立终身学习意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新的知识层出不穷, 因此, 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学习新的知识, 适应改革的形势就成为必然。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 开阔自己的视野, 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如人意之处, 更少地体验焦虑和挫折, 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4. 换个角度思考, 增强压力的免疫力

现在的教师普遍感到有越来越多的压力, 且不说教学任务的繁重、教育工作的复杂, 就现代社会急剧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来说, 对教师的压力也日渐增多, 然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教师自我的压力。教师只有对压力有了正确的认知, 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并非一种静止的最终状态,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调适, 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是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有利于教师良好人格的形成, 有利于教师成就大业, 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如何发挥品德课育人实效 第10篇

一、刻意追求“师生民主”, 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体现师生民主。可是, 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 走向了极端。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 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 唯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 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 想看就看, 想读就读, 想说就说, 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 “双向交流”太多太滥

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 缺少信息沟通, 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问答, 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 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 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 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 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 惟师独尊不可取, 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 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 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 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 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 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 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 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 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 不管是否需要, 是否合适, 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 打上“合作学习”旗号。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 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 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 过程设计简单, 时机把握不好, 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 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 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 有探究欲望时却让本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 看不到合作的必要, 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 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 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 必然有害无益。

二、盲目奉行“拿来主义”, 课堂教学生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带来了新气象,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 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种他人田, 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个话题时, 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 一节课下来, 学生兴奋过度, 课堂倒是热热闹闹, 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 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 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 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 每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 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 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 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 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三、过多依赖“情境生动”, 形式超越主题目的

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但个别教师的过多精力用在如何让课堂气氛“情境生动”上, 一节课下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 犹如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 图文并茂, 热闹非凡, 大有越俎代庖之势, 授课者心满意足, 听课者大饱眼福, 但效果究竟如何, 值得商榷。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 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 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 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四、过分偏重“赏识教育”, 忽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 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 教师便脱口而出, 一概以“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 不予纠正, 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 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 课堂上“好”声一片, 红花、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 激励作用值得怀疑, 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 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 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 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激励不等于对学生一味表扬, 教育需要赏识, 同时也需要“警示”和恰当的“惩罚”。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 缺少恰当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其激励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无效的, 甚至是负面的。因此, 在学生有了最起码的理性批判能力后, 少点无原则的肤浅表扬, 多点赏识和批判并举的深层次改进建议, 对学生是有益无害的。

综上所述, 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去关注、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创新和提高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育人艺术和经验, 我们的品德课程改革才能保证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摘要: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去关注、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创新和提高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育人艺术和经验, 我们的品德课程改革才能保证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育人实效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49-02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策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强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高校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目前,正值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之际,大学生的理性迷茫较集中地体现在道德观、价值观的辨识和选择上。怎样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符合教育规律,更富有实际成效,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熟悉。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限地区、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服务个性的特征。

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交流,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和世界,进而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大学生生活气息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并流行,网络语言在大学校园深受学生欢迎并被广泛使用。新锐网络文化的代表——博客文化,自2002年进入我国,经过十年发展,现在已成为最流行的网络生活方式。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博客规模超过6000万,2007年底博客数量近1亿,几乎相当于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这种具备个性、自由和共享特性的博客与传统网络论坛相比,将网络论坛的公众空间变为网络个体的私人空间,为多种精神表达的共生和边缘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因此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气息日趋渐浓,其内容亦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然而,网络本身的匿名性、虚拟性、无序性特征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游戏而精神萎靡颓废,无心功课,进而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甚至有的人因此不得不延长学制或无奈退学。还有个别学生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刻意制造事端,扰乱大学校园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

必须承认,在新形势下缺少了网络的大学校园是不完善的。网络已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方面,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不可或缺的窗口。以此同时,由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扎根于学生脑海中的个人价值观和价值选择的印记,将深深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一定要抓住网络这个大学生生活的新特点,以此为切入口,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进一步促进其成长成才。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特点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必须探求教育手段的创新,真正做到教育方式生动活泼,教育形象直观快捷。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网络这个现代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式、多领域的理论灌输、思想引导、品格陶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提升科技含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1.动之以情,这是做好网络育人工作的起点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是文件讲得头头是道,落实到行动上却收效甚微,不少轰轰烈烈的活动也往往是走过场或虎头蛇尾。究其原因,在于没抓住一个“情”字。在育人工作中,即使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情感上格格不入,也难见成效。理通情不一定通,只有“情通”才“理自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因此,在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要真心实意,带着情感去工作。即使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也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放下教师架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温暖,以平等的心态与之交流。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学会换位思考,以心换心,带着情感来理解人,说服人,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晓之以理,这是贯穿网络育人工作的主线

“情”有了,“理”亦不可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讲清道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这就要求学深学透工作理论,弄通弄懂。只有自身认识深刻了,理解深刻了,真正掌握了,对学生讲起道理来才能实而不虚,易懂易记,做起工作来才能理直气壮,融会贯通。

3.导之以行,这是落实网络育人工作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能否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能否处处为人表率。对此,网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可以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范围内向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声音和实际行动,使其如同身临其境。让他们在网络上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率先垂范,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新形势下开展高校网络育人的操作方法

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尝试改版和完善各类学生工作网站,并且要求政工干部在网络背景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展新规律,积极利用这一新兴媒介和环境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例如,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到学校校园网络平台开设个人博客,建立公共主页,并充分利用飞信、MSN/QQ(年级或班级QQ群)等现代化手段发布信息,针对学生的思想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释疑解惑,加强信息反馈,主动占领这一新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与此同时,鼓励政工干部发布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发表工作见解,介绍思想政治方法,交流思想政治经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工作平台。

同时,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建设制度,既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又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网络信息中心为主,建立一套较完整的信息过滤机制,特别是建立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在网络宣传方面的应急预案,建立网络信息分级上报制度,加强网络宣传与引导,对谣言及时进行过滤和纠正,发布官方信息,稳定学生心态,正确把握校园网络舆论导向,确保学校正确的教学管理秩序。还要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除了加强校内BBS的引导之外,还要加强如百度贴吧、人人网等学生自发建立的公共网页的管理与引导工作。要通过对各类网络媒体的引导与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持久性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日常的网络接触过程中得到理性认识。

目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实现对大学生生活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在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要善于运用网络,开辟有效渠道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红霞,慎玲.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6).

[2]马莹,余海军.浅谈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及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育人实效 第12篇

1972年在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研究小组, 标志着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出现。教高[1998]2号文“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标志着传统的知识教育开始转型为素质教育。因此, 大学数学的教育, 必然由以往的工具式的传授, 转向提高发展潜力的素质教育。

以往的文化素质教育, 侧重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 提高大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素养, 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数学教育既是一种文化素养的教育, 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培养, 是训练人们大脑思维科学地总结各种系统的有效方法。数学教学在强化认知目标的同时, 应当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存在和成长的需求, 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转移, 从生命层次、动态生成等角度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意志、合作能力、交往意识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当前, 数学课堂教学所关心的是数学的产物 (定理、公式等) , 而不是数学的本身。课堂中看到的只能是数学教材, 通过解题训练, 掌握数学的基本事实。为了改变这种僵化的模式, 就要把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 创新数学教学的理念与模式。数学文化把知识的相关情境连同知识的抽象形式一起呈现, 增强了数学教学的情境感和历史感, 课堂教学将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动态课堂。同时, 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 追寻前辈数学家的科研足迹, 将已有的数学知识重新“发明创造”出来, 深刻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 培养数学的创造意识, 树立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对于人类理性精神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主阵地”。课堂数学文化的重建应当立足于理性精神的培养。加强科学素质教育, 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 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要教书, 而且要育人。大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文化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数学文化, 而不单纯地以传授数学知识为教学任务, 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和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把数学的教与学视为一个互动的过程, 让学生主动探索、讨论和交流,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数学教学要充分的利用数学文化, 以其独特的魅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溶入到数学教学时, 学生就会理解数学、喜爱数学, 从而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 也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数学文化作为形成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应当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其应有的地位。教学过程中, 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 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进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及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于涛.工科数学教材理工科数学教材编写的创新思路探索[J].教育探索, 2008 (8) .

[2]顾沛.南开大学开设“数学文化”课的做法[J].大学数学, 2003 (4) .

上一篇:教学目标本位下一篇:宽容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