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院校范文

2024-07-22

林学院校范文(精选10篇)

林学院校 第1篇

关键词:质量工程,林学,特色专业,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优化专业结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特色专业建设分为两类, 第一类选择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点或具有一定办学基础, 未来若干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专业。第二类结合国家和社会对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选择有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支撑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北华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 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办学定位。作为地方性林业院校, 始终没有忘记对社会承担的责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 为区域经济和林业建设服务。北华大学林学专业被遴选为国家第一批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团队注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加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构筑人才培养方案

1. 转变人才培养思想观念。

人才培养思想观念的转变, 事关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中带有方向性的根本转变。近三年来, 林学专业为达到教学思想观念时代化, 推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2) 由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3) 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 (4) 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5) 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6) 由重理轻文向文理渗透转变; (7) 由传统的师道尊严观 (管教学生) 向教与学平等的观念转变。

2.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北华大学林学专业教师充分发挥区位与地域优势, 立足长白山保护、开发、利用及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建设, 形成了东部长白山区天然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部农田防护林研究、西部“生态草”建设等三大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确定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利用及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为平台, 面向全国林业, 培养出适应林业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能够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与管理,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 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强, 具备较强创新素质、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 创立按知识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地方林业教育的特点, 依据提高文化道德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增强人才的应变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 确定了地方高校林学专业按森林资源培育与监测和数字化林业两个专业方向的知识与课程体系办学的总体思路, 制订出了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一体的绿色教育为主线, 按知识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 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 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 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全面, 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国内同行广为参考。

二、加强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效果

1. 更新课程内容, 融入林学新成果。

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落实后, 每一门课程的教师都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删除了陈旧、落后、重复的教学内容, 把林学学科的新成果、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 使各门课程讲授内容基本和学科发展同步。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大规模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课程教学建设。形成涉及林学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数字化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 包括适于网络的教材、教案、课件、学生自测、命题、考试系统、试卷分析、标本室管理等。大规模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实现了林学专业全方位的多媒体课程教学建设。改变了一支笔、一本书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为压缩教学学时,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创造了条件。近三年在《中国林业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8篇, 建设了“森林植物学”国家精品课程与“森林培育学”吉林省精品课程。

3. 建设立体化特色教材。

根据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 组织教师编写体现教学成果、专业特色和办学水平的特色教材, 同时编写部分补充教材以校内教材形式出版, 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在国内率先编制完成了应用于本科教学的《森林植物学》、《森林培育学》等林学主干课程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使教学由抽象、枯燥变得更直观、形象、具体。出版了《森林植物学》、《森林经济植物栽培学》等教材, 著作16部, 并开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声像和电子教材。

三、营建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整合, 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 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形成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生产 (认识) 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专业教学综合实习、社会实践, 到毕业论文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学生到林场、林业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加大林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 开放实验环境;对实验室进行“模块化、功能化管理”;建立室内、室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林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实习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建立有效机制,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林学专业完善了校内专任教师到林业一线学习交流, 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通过对外协作与交流, 取长补短, 改进专业教学。为解决青年教师理论强, 而实践弱的问题, 每年派2~4名青年教师及调查大队到林业一线林场学习交流, 指派多名教师到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进修访问。北华大学林学专业现有教师33人, 实验师和教辅10人。其中, 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8人, 约占师资队伍的69.77%;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 约占师资的62.79%;拥有省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教师楷模等。林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得到了优化, 更趋向合理。

五、加大硬件建设投入, 构建现代化水准的实践教学平台

1. 实验室建设。

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 进而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林学专业实验室包括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林业与生态环境实验室”、“森林培育实验室”和“森林资源监测实验室”。林学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由2007年的1596.84m2提高到现在的2676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的数量达97台、件, 仪器设备总值达1868万元, 比2007年增加587万元。

2. 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林学专业实习的需要, 与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吉林市松花湖林场、永吉县林木种子园、吉林市江南林场、中科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吉林省林木良种站、吉林春天菌业技术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 建立北华大学林学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 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吉林省西部、东部和中部的教学实习基地, 不仅成为林科校内实习基地, 也成为林学专业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主要平台。

六、强化教学管理,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1.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从管理规范、学术规范、评价标准等方面组织起草并实施了各类教学管理文件。特别是围绕实验教学、各类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规范的确立, 规范了教学行为, 提高了教学质量。林学专业形成了符合林学专业建设的教学管理规范体系, 有力地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学生评教机制。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包括两个部分, 即学生评价和院 (部、中心) 评价。林学专业的教师重视并积极配合学校、学院有关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规定, 端正教学态度, 提高自身水平。

3. 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

林学专业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从教学基本环节抓起,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严格教学管理, 增强各课程的管理意识, 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

4. 学籍与教学档案。

林学专业严格按照学生学籍和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开展林学专业学籍和教学档案的管理。林学专业的教学文件, 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教学日志、电子教案、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教材及参考教材等都按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存档。

参考文献

[1]汤志华, 苏威.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略析—以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3) :138-140

[2]辛治洋, 朱家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价值超越——基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改造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8) :43-45.

[3]黄鹏, 吴志雄.立足地方创特色专业注重质量促区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2) :51-52.

林学专业方向设置探讨 第2篇

关键词:林学专业;生产实际;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44-02

现代人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森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生态环境功能大幅降低,土壤退化加剧,洪涝和干旱频发,水资源短缺,荒漠化扩张,温室效应更加明显。根据形势,我国林业按照“东扩、西治、南用、北休”总体原则分区施策,科学布局和重新调整林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力争从现在起,用10到15年时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实现“生态建设治理大于破坏、生态状况良性循环”的目标。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已经成为新时期林业面临的新挑战。要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而这正是林业教育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作为培养林业科研和管理人才的主体,高等院校如何统筹传统教育方式的林业内涵的变化,把林业教育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之中,培养理论、技能和实践兼备的人才;探索发展机遇与挑战,改进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真正担当起为林业可持续经营管理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使命。结合我国林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我认为林学专业培养人才可设置以下5个方向。

一、森林资源监测方向

森林资源监测,最初以人工为主,周期长,效率和精度不高。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能够及时查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变化状况,为国家或地方的林业规划和森林经营单位的生产计划提供基础数据。国家林业局把握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的发展方向,首先利用近期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已有的一类、二类调查资料,构建全国统一的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新型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的技术平台;推进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走向全面数字化、信息化。以全国林地“一张图”为框架,叠加森林、湿地、荒漠化土地以及生物多样性等专项调查监测信息,搭建满足国家宏观决策、林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等多种信息需求的林业一体化监管体系,对于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推动现代林业“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建设,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以数字林业、森林调查技术、航空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森林环境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环境监测等在内的系列课程为专业课程群,以培养高素质的资源监测和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速生丰产林培育方向

速生丰产用材林,是以培育用材为目标,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轮伐期短的集约经营人工林,主要是要培育大径材。速丰原料林本身的生态效用也非常高。林木生长越快,固碳能力越强,对生态系统的调节效果也就越好。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速丰原料林的生长是现有天然林的4.5倍,发展速丰原料林能够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发挥森林固碳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全国木材及其制品供需缺口折合原木超过1亿立方米,而且缺口有增大的趋势。解决供需矛盾,全部依赖进口行不通,只有充分发挥我国林地的生产潜力,提高木材产量,才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靠多采伐现有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也不行,必须实施集约经营,把森林培育从“野养”变为“家养”,通过对现有林分进行科学改造,提高木材产量。由于林地资源的限制,应对商品林进行科学改造,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步伐,提高林木生长量,增加蓄积量,向单位面积要产量,在较短的生产周期培育出更多的木材,添补市场供需缺口,维护木材安全。当前和今后,速丰林建设以全面提高林地生产力、保障木材安全为目标,以生物技术,尤其是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组织培养、遗传工程,森林生态经济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等课程构成专业课程群,以开发、培育园林绿化、商品用材林所需优质品种为主,能科学经营管理森林的现代优秀森林培育人才。

三、森林旅游方向

森林旅游是一种在特定森林地域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旅游方式。凭借生态与气候的比较优势,森林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新的消费热点。而森林旅游开发思想的本质,则体现了低碳旅游的理念。在森林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生态、低碳意识会得到显著提高。作为一个新兴的绿色产业,森林旅游独具特色而又不直接消耗林木、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森林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森林旅游已成為林业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将是林业中的最大支柱产业。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重担,加强对森林旅游工作的领导,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以自然资源政策和管理、森林管理和规划、娱乐地管理、领导和管理技能开发、自然资源冲突管理、冲突和纠纷解决系统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为社会培养森林旅游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森林群落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名目繁多的野生木本与草本植物、野生动物与微生物以及各种矿产资源。森林群落犹如一个绿色宝库,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木材、燃料、食物、药材以及其他工业原材料。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曾经历过把森林作为主要能源的伐木筑巢到无节制地掠夺性采伐林木的过程,也经历过单纯开发利用木材资源到广泛利用森林群落中各种资源的过程。直至近代,人类才清醒地认识到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可再生的特性,通过植树造林、更新采伐迹地来恢复森林植被;通过对林木及其他林副产品的深度机械加工和化学加工最大程度地发掘森林资源的潜能,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价值。在未来,林业产业将在传统的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基础上,进一步向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制造以及生态生物治理领域拓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加快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发展生物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以自然资源政策和管理、引种驯化、市场开发、食品工程、特种种植与养殖技术等课程组成专业课程群,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特种动物养殖和特种植物的种、养殖技术人才、药材加工人才、食品加工人才。

五、城市林业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林业系统在城市中已经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城市林业的功能也逐步被人们所熟知,这些功能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密切相关。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专业课程以植物遗传育种、观赏树木学,林业经济管理等在内的系列课程为专业课程群。培养需要具备植物遗传育种、风景林培育与管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林火管理、城乡绿化及其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加强林业人才培养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N].中国绿色时报,2010-07-30.

[2]谢慧.森林旅游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N].经济时报,2010-08-09.

[3]汪绚.加快构建我国现代森林资源监测体系[N].中国绿色时报,2009-11-17.

[4]国家林业局.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科目指南[EB/OL].(2008-05-14)[2010-01-24].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govfile/13/govfile_144

9.html.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JKGHAG-0196)

作者简介:周洲(197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教学与研究工作。

林学院校 第3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林学,遗传实验教学,教改

《遗传学》作为传统的农学、园艺和林学类专业中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涉及到田间野外的实践实验部分非常多, 同时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遗传学从它的诞生和发展, 本身就同各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已经深入到基因组学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种技术手段被各门实验课程相继采用, 极大的提高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率, 深入体现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特点。高等学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遗传学开设的实践实验内容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 反映出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通过近些年的实践摸索和探讨, 遗传学教学组老师对林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进行了教学改革,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和效果。

1 遗传学实践课程存在问题

作为地方高等民族林业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 需要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两方面不断探索。由于遗传学实验所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 而教学时间又极其有限, 同时又要兼顾前后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做到有特点、不重复。而实际情况是以前的课程教学中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弊端, 就是重复的实验部分太多, 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极大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于专业基础课的理论课时太多, 而实验课时又相对偏少;理论课教材内容非常多而且大体跟得上最新研究成果进展, 系统性也较强, 但实验课教材内容却十分匮乏, 基本上不断回炉的都是些10年, 甚至20年以前常开的实验, 缺乏系统性;实验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学生上实验课基本为了完成任务, 效率极其低下。

长期以来, 办学实力和资源优势较差的一些地方民族院校开设的遗传学主体实验基本就是两大块。第一部分占大头的基本是关于染色体的实验部分:细胞的各种分裂方式的观察,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变异的结构观察和数目观察。主要是显微镜的使用, 染色体制作观察。另外一部分就是是关于植物杂交的实验:玉米杂交后代的性状分析, 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杂种优势的分析, 大体上都是为了验证基本遗传学定律, 跟不上最新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特点为:老, 陈, 旧。所以, 总体来看, 这些实验本质上都是验证实验, 虽然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意义, 但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这些实验往往需要教师上课前做好大量准备, 这包括实验材料、试剂、器皿、仪器设备和多媒体等, 上课时还要就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作一个详细的讲解和布置, 全程讲解示范, 学生在教师的既有体系下模仿操作, 按规定程序来完成实验, 得到一个与实验参考书类相似的“标准结果’, 最后提交一份流程几乎相同的实验报告。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枯燥和呆板, 无法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 这样学生就缺乏主动性导致效果很差。

2 实验教材及教学计划的调整

实验教材的匹配、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授课计划的制定都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 实验教材及教学计划的调整,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加上全体同事的努力, 选择自编教材并据此调整了实验教学几乎全部内容。

2.1 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地方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 教研室对林木遗传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调整;编写了适用于林学、园艺、茶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教材—《遗传学实验教程》。

该实验教程既体现了内容的全面型, 能够最大范围的覆盖遗传学的最基础的理论部分所有的实验, 同时还根据该专业的具体情况, 突出与林业生产科技相关的实验部分, 使基础理论的学习能应用到具体生产实践当中来, 同时为林学科研和教学积累经验, 多方位促进专业建设。在编写实验教程过程中, 尽可能引入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技术力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传统各学科的研究带来了新动力。将分子遗传育种, 基因重组等新技术移入到遗传学实验当中, 可以极大提高课程的先进性, 开阔学生视野, 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实验内容的调整筛选进行了模块化, 分为5个具体的模块进行, 提高效率、增加动手能力和保证实验体系的连贯性。主要有:细胞遗传学实验模块;果蝇综合实验模块;分子遗传学实验模块;分子育种实验模块;基因工程实验模块。各个模块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又划分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性, 并合理安排内容和课时。该实验教材对地方林学园艺专业的学生来讲, 既符合高精尖的需要, 又符合接地气的双方向要求, 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教学研究成果。

2.2 调整实验课程的学时计划, 重新编排各部分教学内容

要想体现教材建设中的效果, 就必须对林学专业遗传学实验部分内容和学时计划进行调整, 使之复合新形势下的要求, 起到改革的效果。将林学园艺专业的遗传学实际课堂学时由原来的16学时调整为24学时, 并且将实验部分作为单独一门课程, 不必跟着理论课程和稀泥。这样既增加了实际动手实验部分, 同时又独立出来能够保证实验的连贯和完整性,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加灵活。此外, 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的项目都可以很好的引入到该实验课程的内容中来,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3 改变授课方式突出重点, 强化个人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需要耐心和智慧。为此, 通过下列2种方式的安排, 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1 合理改进实验课的编排方式

遗传学大部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 很多基础知识点很难用肉眼看见或者肉体其他器官所感知, 大部分都是通过显微镜或者其他仪器才能观察到。一方面教师很难把课讲到生动有趣, 另一方面对仪器的操作并不容易上手, 所以很难让学生提高积极性, 更遑论创新能力的提高或者培养。因此必须让学生凭自己意愿参与进来, 才能真正有兴趣的完成实验。因此, 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 包括实验材料, 试剂, 器具等具备。可以让他们自己拟定一个假定项目, 自己从头到尾来完成它, 这样就极大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和成就感, 抛弃了那种依赖老师的惰性, 从根本上得到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 就实验内容及计划方案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 跳出条条框框, 自己独立思考和进行多方向比较, 然后组织实验方法和技术思路, 经过相互讨论, 每组学生可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完成实验。通过相互比较, 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实验成败得失, 找出最优化实验方案, 据此, 学生可以总结出各种方法之间的区和联系, 得出每一种实验体系适合的外界环境条件。学生将这些体会和收获写进实验报告, 就一些有疑义的部分进行讨论, 提出建议。这些都能极大程度上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根本提高。

3.2 突出重点, 授人以渔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并不需要包罗万象, 林林总总, 全部塞给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起着引路人, 抛砖引玉的作用, 所以重点是“引导”而不是“教授”。每次实验课前, 老师并不需要把实验原理和步骤说得那么详细和完整, 而是大概对整个事项做一个清晰明了的介绍, 引导学生思维进入课题即可, 具体细节参照实验教材就可以了。教师讲的是一个问题, 一个有趣的问题, 怎么解决它,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等, 这样就足够了。

4 注重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和野外实习训练

一方面, 通过实验室内的实验锻炼, 学生对室内林学遗传育种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掌握, 可以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参加到田间室外的实际训练中。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办法, 花大精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和野外实习, 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1 通过立项教研项目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性探索

为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特色学科,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资源, 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进行科学创新研究的能力, 同时也为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通过林学园艺学院发动学生, 给他们经费自己选题进行科学项目训练研究, 改变地方农林学校高等教育中重教不重研的状况, 对当前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现状起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近3年的试点, 在2007级、2008级、2009级的林学专业的同学中开展了大学生实践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训练。教师给出题目和思路, 由学生小组撰写立项申请书, 经学院初评后推荐到学校进行答辩。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材料准备充分, 陈述清晰, 重点突出,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然后专家组依据《湖北民族学院大学本科生创新性课题训练遴选及管理办法》, 对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进行严格评审打分, 筛选出一批优质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 在学院网站进行立项公布, 由学校统一提供资金。在大学生创新课题的支撑下, 根据指导教师的指导, 大部分学生的创新性课题都得到了顺利的进行, 取得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和成果。有的小组已经整理成果发表了学术论文, 有的小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写出了《项目中期检查报告》。老师们的一致体会是所有参与实际课题训练的学生都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4.2 开展丰富的校外基地实训锻炼

林学等4个学科名词正式公布 第4篇

林学名词 由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完成。本次公布的林学名词共5047条,均有定义或注释。内容涵盖林学基础学科,森林生态、湿地与自然保护区,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风景园林,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林业经济等领域。

管理科学技术名词 由管理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完成。本次公布的管理科学技术名词共8642条,均有定义或注释。内容涵盖一般管理理论、运筹与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与工业工程、会计、金融工程、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与工程管理、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公共管理等领域。

显微外科学名词 由显微外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完成。本次公布的显微外科学名词共1204条,均有定义或注释。内容涵盖再植与再造、皮瓣、骨瓣、周围神经、内分泌腺与生殖系统、大网膜与淋巴系统等领域。

林学院校 第5篇

2015 年11 月26 日,江西省林学会召开了全省林学会秘书长会议,会议由秘书长胡加林主持。各设区市林学会、省林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秘书长),有关学会工作兼职人员以及省林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共23 人参加会议。

会上,郭正福副秘书长传达了全国林学会秘书长会、省林学会十届三次常务理事会等会议精神,总结了2015 年林学会工作,部署了2016 年主要学会工作。各设区市林学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总结、交流了2015 年学会工作亮点和2016 年重要工作安排,参会人员还参观学习了首批“江西林业科普基地”命名单位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普馆。

胡加林秘书长作会议总结。他强调,学会组织的生命在于举办学术活动,当前,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主题,开展学术活动,增强学会活力。一是要多开展学术活动。要高起点、切中推动林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找到制约当前林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学术研讨、考察学习的学术活动,比如,森林经理专业委员会可以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标准的学术研讨活动。要将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和学术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开展活动,省林学会森林保护专业委员会将行政工作和学术会议有机结合起来召开,这个方法就很好。二是要着力提升学术活动的学术水平。要盯住目前的难点、热点,以问题为导向举办学术活动;学术活动要提炼成果,除了常规的论文集,论文光盘外,还要形成专家建议报告供有关部门决策咨询。

沙棘林学特性及造林技术 第6篇

关键词:沙棘,林学特性,造林技术,青海湟中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 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作用。沙棘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其经济价值也很高。其果实中VC含量是猕猴桃的3~10倍、苹果的450倍、山楂的14倍, 故被称为“维生素C之王”[1]。沙棘果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 在医药保健方面也有显著功效。沙棘是湟中县退耕还林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现将其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 沙棘的林学特性

沙棘根蘖性强、枝叶繁茂、落叶丰富, 根部有根瘤菌, 含有大量酸性物质, 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肥力状况有显著作用。沙棘分布很广, 垂直分布于海拔1 000~4 000 m, 沙棘生态幅度宽, 适应范围广, 具有抗严寒、耐风沙、耐大气干旱和高温的特点[2]。沙棘对土壤要求不严, 耐水湿的盐碱, 耐干旱瘠薄。沙棘生长较快, 根系发达, 根蘖性极强, 通常5年树高可达2 m以上, 根幅可达10 m以上, 3年生可产生根蘖苗。沙棘落叶量大, 改良土壤作用强, 但寿命短, 栽植10年左右开始衰退, 要及时平茬复壮, 平茬后当年萌条高度可达1 m左右。

2 造林技术

2.1 播种育苗

选择枝上少刺或无刺、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感染、结果多、果实大的优良单株果实[3]。选种后及时取种、净种。对购买的商品种子也应净种, 提高净度。种子放在阳处, 盖上麻袋进行催芽。从堆置第3天起, 每天将种子堆上、下、内、外翻动检查1次, 经8 d左右有30%裂口露白时即可播种。最好选择有灌溉条件的沙壤土, 切忌重黏土[4]。干旱地区要选择河滩地。对育苗地秋季深翻灭茬, 翌春土壤解冻后施足底肥, 再进行翻耕, 然后做苗床, 将床面翻整、耙平后, 于播前4 d左右灌透水1次。春季当地表5 cm土温达到9~15℃时开始播种, 以15℃以上为最好。条播, 覆土2 cm, 用草覆盖床面。用种量为60~90 kg/hm2。播后6~10 d幼苗即可出齐, 最迟18 d出齐。出苗过程中注意及时揭去覆草。5月上中旬有4~5对叶片时, 应破除土壤板结、除草、适量洒水。6月初苗木出现侧枝时应立即定苗。留苗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管理较好时, 一年生苗高可达35~60 cm, 地径可达到0.50~1.15 cm, 即可出圃造林。

2.2 造林

沙棘造林多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宜林地上进行, 所以提前整地、细致整地应予以特别重视。沙棘春、夏、秋3季均可造林[5]。以植苗造林为主, 通常栽植播种苗居多。生产中利用根蘖苗随起随栽, 效果也很好。植苗中无论哪种方法育成的苗, 均宜深栽, 尤其是干旱地区, 覆土以高于原根颈5~10 cm为好。植苗或插条造林的密度应根据造林目的和立地条件确定。防护林、薪炭林及立地条件差的干旱地区可适当密植, 株行距1.5 m×2.0 m即可。经济型造林及河谷滩地, 初植密度可小些, 株行距2 m×3 m或2 m×4 m为宜。

3 抚育

松土除草、补植按常规进行。对经济型沙棘园, 除春、夏施以速效追肥外, 还需要进行整形修剪。建园初期, 剪去重叠枝、过密枝、病虫枝及徒长枝;对细长枝短截, 及时摘除主梢上顶芽, 清除根蘖。

4 病虫害防治

沙棘叶斑病发病初期叶片有3~4个圆形病斑, 随后逐渐扩大, 致叶片干枯并脱落, 一般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每10~15 d喷1次, 连喷2~3次。沙棘锈病多发生于6—8月, 主要为害1~3年生沙棘苗, 染病后大量叶片发黄、干枯, 植株矮化, 叶片上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 多数汇合。发病初期病斑处轻微退绿, 后变为褐色、锈色或暗褐色。该病以预防为主, 在苗期喷施波尔多液, 每15~20 d喷1次, 连喷2~3次。沙棘发生干枯病后, 幼苗发病症状为叶片发黄, 苗茎干枯, 直至整株死亡。应加强抚育管理, 增施磷、钾肥, 抑制病原菌活性。苗期可用60%~75%可湿性代森锌500~1 000倍液, 在雨季前每隔10~15 d喷洒1次, 连喷2~4次[6]。

沙棘苗期虫害有蛴蜡、蝼蛄等, 林地内发现有沙棘毒蛾、沙棘长眼金甲、介壳虫、木蠹蛾等虫害, 除采用混交造林、平茬更新外, 可按通常采用的方法进行药物防治。化学防治是在4月下旬开穴, 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浇灌, 每月1次, 连续3~5次。防治沙棘蚜虫可喷洒10%吡虫啉2 500~3 000倍液[7]。防治介壳虫可用50%的对硫磷乳剂、80%的敌敌畏乳剂、90%的敌百虫晶体1 000~2 000倍液, 分3次喷杀。

参考文献

[1]李春阳, 严香功.湟中地区的沙棘栽培[J].中国林业, 2006 (4) :44.

[2]张勇.沙棘育苗技术[J].山西果树, 2000 (4) :38-39.

[3]李银平.固原地区沙棘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 :186.

[4]许耀英, 刘员.沙棘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农家之友, 2010 (5) :12-13.

[5]冀志平.沙棘病虫害及防治[J].中国林业, 2010 (19) :50.

[6]王永德.沙棘果培育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 2011 (4) :64-65.

沙棘的林学特性及造林技术 第7篇

关键词:沙棘,林学特性,造林技术

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L) 又称醋柳、酸刺或黑刺, 是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高达1~2 m, 簇生, 是我国北方干旱丘陵和风沙地区造林的先锋树种。它适应性强, 繁殖容易, 嫩树叶可做饲料, 也是重要的薪炭林树种。

1 林学特性

沙棘分布很广, 在我国除三北地区大量分布外,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 (区) 也有分布;在宁夏的贺兰山、罗山、六盘山等区生长较多。其垂直分布最高可达4 000 m。在针阔叶林中常成为下木, 在一些山麓地带常组成优势灌丛或长成小乔木。

沙棘喜光, 在疏林下也能生长, 有很强的气候适应性, 抗严寒、风沙, 耐高温干旱。对土壤适应性广, 能耐干旱瘠薄, 也耐盐碱水湿, 但忌黏重土壤。沙棘根系发达, 40 cm的土层内均有分布, 其主根较浅, 但萌蘖性极强, 根幅可达10 m。栽后3年即产生根蘖苗, 在撂荒地林缘可以约2 m/年的速度向外扩展。沙棘有根瘤菌, 具有固氮作用, 固氮能力超过豆科植物花棒, 加上每年有大量的枯枝落叶, 具有很强的土壤改良作用[1,2,3]。

2 造林技术

2.1 采种

沙棘栽后4—5年开始结果, 每年9—10月成熟, 可根据需要适时采集。沙棘果实采集后有2种处理方法:一是待冬季果实结冻, 用棍敲落后置于容器内捣碎果皮, 淘洗去杂后晒干即可;二是用石滚子碾压果实, 置于清水中浸泡24 h, 去除果肉果皮, 淘洗去杂后晒干贮藏。经过处理的种子, 出种率为7%~10%, 发芽率达92%以上[1,2,3]。

2.2 育苗

2.2.1 浸种催芽。

沙棘种子小, 皮厚而硬, 附油脂状棕色胶膜, 不利于吸水, 顶土力差。因此, 播前必须进行催芽。催芽时先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2 h, 然后进行催芽处理。用40~60℃温水浸种1~2个昼夜后, 再混沙催芽, 有30%~40%的种子裂嘴即可播种。亦可雪藏催芽, 将当年采集的沙棘种子, 通过精选、消毒后, 选择北背阴、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坑, 大小因种子的多少而定, 在入冬前用积雪堆放, 待第2年春季雪化, 再按1∶3比例混入湿沙置温暖处催芽, 此时需控制温度, 以延缓发芽时间。待20%~30%的种子裂嘴或发芽时随即播种。

2.2.2 育苗。

苗床宜选择灌溉方便的砂壤土, 切忌黏重土壤。育苗前深翻整地, 灌足底水, 以保持土壤墒情。 (1) 播种育苗。4月, 当5 cm土温稳定在9~10℃时, 种子即可发芽, 14~16℃最为适宜。条播行距20~25 cm, 一般种子覆土2~3 cm即可, 播种量75~90 kg/hm2。出苗后应及时喷灌、遮荫, 以防烫苗[1,2,3]。也可以秋播, 在土壤封冻前, 对种子进行消毒后即可播种, 第2年出苗早且整齐, 扎根深, 抗性强、生长季节长, 劳力调配容易, 出苗时无需遮荫, 育苗费用低。 (2) 插条育苗。春、秋2季均可进行。春季扦插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 从健壮枝条上剪取长20 cm左右、粗0.5~1.0 cm的二至三年生插穗, 在流水中浸泡4~5 d后扦插, 成活率可达98%。此法费工、操作繁琐, 不常采用。

2.2.3 间苗。

间苗要掌握去弱留强的原则, 当年间苗1~2次, 幼苗长出真叶后进行第1次间苗, 第2次在第1次间苗后15 d左右进行, 留苗20株/m2。

2.3 造林

沙棘多采用植苗造林, 春季要适时早栽。对规划造林地应选择雨季前整地, 提高土壤的保墒、保肥能力, 用一至二年生苗, 苗高以0.3~1.0 m为好。要适当深栽, 埋土比原土印深5 cm为宜, 也可栽后截干。株行距1.0 m×1.0 m或1.0 m×1.5 m以利于提早郁闭;也可以因地而异进行整地。在土壤肥力条件较好的撂荒地和沟谷地带可在春季或雨季进行穴播或条播[4,5]。

2.4 幼林抚育

除正常的除草松土外, 主要是进行及时平茬复壮, 合理轮伐利用。平茬可从造林第5年开始, 平茬间隔期以4~6年为宜。平茬应在早春土壤未解冻前最好, 以免摇伤根系, 并且有平茬后发芽旺, 长势壮的特点。平茬方式一般采用片砍。如以采取小农具材为目的, 可根据需要选砍。在坡度较缓地段为了进行林分改造而欲混栽其他树种时, 可采用带砍。砍时要尽量降低茬口, 并保持平滑不裂。在立地条件较好、林木较密条件下, 第1次平茬出材量可达52.5~60.0 t/hm2, 第2、3次会更多[6,7,8]。

参考文献

[1]王宏艳.沙地造林的先锋树种——沙棘[J].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4 (4) :53-54.

[2]马志峰.沙棘栽植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 2010 (5) :62-63.

[3]孙传武, 高峰, 王为华.浅谈沙棘造林技术[J].水利天地, 2009 (7) :42.

[4]造林学[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5]柳晔.沙棘育苗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229.

[6]刘延安, 高彩彩.浅谈榆林沙棘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 2011 (5) :39.

[7]陶杰.浅析沙棘林的培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5) :230.

加强林学专业德育的思考与探索 第8篇

关键词:林学专业,德育,有效措施

近年来, 由于林学专业扩大招生, 步入高校的众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而相应的德育专业教师、课程及教学设备资源紧张。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教学水平, 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近年对林学专业学生德育和专业教育的实践体会, 试图对加强林学专业的德育进行探讨。

一、林学专业学生德育的现状和问题

1. 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现状及问题。

根据笔者对高校林学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 当前学生能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确立, 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行动更加自觉。但是, 也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通过加强德育来解决。 (1) 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为“80后”、“90后”, 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受家庭生长环境的潜意识影响, 自我意识比较强, 纪律散漫, 没有团队精神。 (2) 金钱至上, 道德贬值。有一部分学生拜金思想严重, 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 钱是万能的, 道德是骗人的, 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认为林业行业挣不了大钱, 专业技术学得再好也没用, 不如搞好各种关系。 (3) 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部分学生考取林业专业迫不得已, 完全没有为林业献身的精神, 特别是林业行业工作环境相对比较艰苦, 更使得这些学生对林业行业没有兴趣甚至是厌恶。这样就失去了为社会服务、为个人长期发展打下坚实专业技术基础的可能, 将来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2. 德育教育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林学专业学生德育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也有突出的问题。 (1) 德育教育理念问题。目前, 德育已不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而只是高校诸多工作内容中的一项, 德育越来越不受关注, 甚至只是高校教育的陪衬或点缀。 (2) 德育专职教师问题。由于专门从事德育的老师严重不足, 目前林学专业的德育重担压在辅导员和专业技术教师身上。这些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德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训,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不到位或效果不佳。 (3) 德育教育的方式问题。德育教育在许多学校已演变为空谈或说教, 常常是老师们口头教育学生要怎么做, 不要怎么做。至于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 原因何在?“不知道。老师说的。”学生的回答反映了高校德育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节的教育方式的弊端。

二、林学专业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林学专业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设立的传统专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 林业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林业政策不活, 机制不灵, 造成林业经营行业的不景气, 林业职工生活困难。后果是我国近年来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在林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不高。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调动林学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适应新世纪中国林业行业发展的人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加强林学专业德育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1. 提高专业技术教师的德育技能。

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 知识能力如何, 直接影响到其教学行为的投入程度和教学的质量、效果。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 决定了教育的水平。每个教师都应认识到,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培养和引导学生, 做到教书育人。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教师的德育技能, 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向学生授业的同时, 应该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这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讲求师德, 恪守师道, 以自的行为举止影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以真情对待学生,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之乐学。

2. 道德的分层次教育。

道德有三个层次, 即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 道德原则教育起指导作用, 道德规则教育起约束作用。对于林学专业的学生, 需要从这三个层次的教育来提高其道德素质。林业本身是一个艰苦行业, 要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艰巨任务, 需要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专业思想稳定的砥柱人才。对此林业高等院校要坚持把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最基本的办学宗旨.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共同提高.注重专业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完满结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利益原则与道德原则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学习、实验、设计等多种方式, 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掌握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稳定的专业思想, 为林业事业献身的高尚品德, 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3. 大学期间的分阶段德育教育。

林学专业一般是四年制。四年期间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差别很大。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也应该相应的有所调整。 (1) 大学一年级一般是公共课程, 这期间通常都包含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传统的灌输方式效果很差, 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正确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与不断更新,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另外, 还要对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改革。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要充分利用电视、幼灯、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功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不清等缺陷, 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学时的双重效果。 (2) 大学二、三年级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林学专业都有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专业课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德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中, 就会使林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 大学四年级时相当多的时间用于毕业论文工作, 此阶段应发挥指导老师的育人优势, 加强德育工作, 指导老师对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可以说都是最直接的、最现实、也是最深刻的, 因为毕业生要学习导师的思想、思路和人品, 对导师的一言一行自然要细加品昧。同时, 指导老师最了解自己带的毕业生的思想、学习情况, 能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总之, 在对林学专业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 要把林学专业教育和德育有效结合起来, 不懈探寻使林学专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得以提高的诸多措施, 才能强化和提升林业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江, 王建明, 李健.谈生态危机与林业发展[J].林业勘查设计, 2009, (2) :34-35.

[2]方乐金, 曹万友.构建林学教育新体系培养实用型林业人才[J].黄山学院学报, 2006, 8 (3) :166-167.

[3]刘胜.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4 (5) :192-193.

林学院校 第9篇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非林专业学生对“林学概论”专业必修和选修课重视程度低、实践教学环节弱、大小班教学效果的问题,通过对2013-2015级212个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教学开设与模式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小班教学为主,最好40人左右,实习分班教学效果好,且最好20人左右;实习报告以小组形式、选择几个重点内容提交且汇报陈述的方式开展,边上课边实习,且植物认知、种苗培育方面多些;以上这些教学改革将会对学生综合能力、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林学概论 实践教学 非林专业

【基金项目】资助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针对非林学专业林学概论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编号:yb201542。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53-02

“林学概论”作为西南林业大学面向全校非林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在培养林业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林学概论”是对林学知识的概括的、综合的论述,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技术及方法等部分;它是一门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它包含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1]。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可以成为与林业有关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常识基础。

为进一步了解“林学概论”在非林专业学生的认识程度、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以及大小班方式的教学效果,笔者于2016年对2013-2015级经济管理学院的非林专业学生212人进行了有关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开设与模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12个问题,所有问题为单选或多选,主要围绕学生现有实习模式、课程实验和实习的重要性、分大小班实习、实习报告的提交方式、今后实践教学的时间、学时和内容选择等展开调查[2]。

一、“林学概论”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程度

认知是学生选择该课程的前提,75%的学生认为实习或实验对课程的理论学习有影响,选择无影响和有点但不是很重要的人数到11%和14%,说明有不少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对理论课程的教学有影响,说明目前开设实践课程教学还是十分重要的。从本次调查中,有是否应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林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结果看,选择有的人数占83人左右,说明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还是较多的,且被人们所熟知;而且当调查到是否认为本门课的理论知识应该增加实验、生产实践或实习环节时,有86%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可见。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林业相关人才[3]。

(二)大小班教学的效果

从西南林业大学开设“林学概论”课程很多是面向非林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且很多是48学时的必修课,而有些则是32学时的选修课;因此,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学时不断被缩减和上课人数偏多的现象,一般都是80多人以上,极少数40多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教学效果,所以大小班教学效果的调查也是本文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可以看到(图1),采用大班(>60人/班)进行理论授课教学的占到91%,大班教学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建议小班教学,最好是40人左右,尤其是有些班级上课人数在90-100人左右时,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实践教学过程中参与度降低的现象较为严重[3];针对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可以看到认为应全班共同实习有78人,同意分班实习有116人,不知道的有10人,大部分学生针对实习或实践教学,选择分班实习还是占到多数,其实很多学生对理论和实习课程还是很认真很感兴趣的,但是人数偏多的现状,对学生的上课效果和质量还是影响挺大的;若分班实习,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同意20人/班实习且有98人,赞同20-30人/班实习的有63人,30-40人/班的有47人(图2),因此,学生认为实习环节每班人数越少,参与度越高,更大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更好。

图1 大小班教学调查 图2 具体分班实习人数的调查

(三)实习报告的提交方式

大学里的每门课程每位教师考核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课程考核内容和形式影响着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风[2]。对课程实习报告提交方式的调查中,选择小组形式提交的占到68%,而选择个人形式提交的有26%;具体对实习报告提交方式中以每个独立实习都提交、选择几个重点内容提交、选择一个重点内容提交、不知道的调查中,结果显示选择几个重点内容提交的占到了122人,学生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巩固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重点学习,锻炼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提高认知和兴趣;每个独立实习都提交的有46人,认为可以更好的巩固知识;选择一个重点内容提交的有53人,认为可以突出重点,缩小范围方便记忆,重点学习集中掌握,因此,在今后实践教学中,实习报告提交方式可以选择几个重点内容整理、分析、撰写并提交。

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和兴趣,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都采用讨论式、研讨式互动教学方式,即针对主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介绍或畅谈,然后同学和老师之间交流,一般小班教学以学生为主導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大班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主导[4]。在本文调查中也有针对实习报告是否有必要向同学和老师介绍和陈述,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占到60%,这些学生认为可以锻炼自己,强化和巩固对知识的认识,加强了交流、归纳、整理的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分享经验,检验学习成果;没必要的有30%,这部分学生认为费时间,只需提交即可;但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将实习报告内容向同学老师陈述、交流或介绍的方式,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而且会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在讲台上做幻灯片的方式,对所做的实习报告进行汇报,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最好方式。选择这种考核形式的学生最多,效果较好。通过以往汇报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展示了较好的幻灯片制作技术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考核形式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较好的专业素养[5]。

(四)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检验,“林学概论”实践教学在加强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业界对林业相关专业的认可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通过调查课程实验实习学时,应多些(48学时)还是少些(32学时)合适时,选择多些的学生占到50%,这些学生认为理论应与实践结合,才能联系实际,更好掌握和巩固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选择少些的有38%;由于林业方面很多内容的实习,涉及季节性很强,如种苗繁育、种子播种、扦插嫁接都需要在春季进行,上课期间就可以开展实习,针对林学概论课程实习时间的调查中,同意边上课边实习的同学有152人,占73%(见图3),选择期末集中实习有22%,因此,结合学科课程特点,建议今后按照生产节令边上课边实习。

图3 实习的时间选择调查 图4 实践教学开展内容调查

最后针对学生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列出了一些方面进行多项选择(见图4),调查结果显示,对植物认知的开展选择最多,有136人,大部分非林专业的同学都具有认识植物的强烈意愿和学习热情,植物认知内容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是种苗培育,有130人,然后依次是立地认知109人,嫁接108人,扦插106人,病虫害97人,造林规划设计86人,林分调查84人,种子特性82人;今后会加强这些方面的内容的开展。

二、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笔者对本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转变,更多地从实际应用和专业普及的基础知识讲解,使课程教学内容尽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学科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保证重点知识内容掌握的基础上,加入了科学研究项目的介绍,将具体知识转化更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让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和研究前沿带进课堂。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以上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校改进了教学内容,如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开设了认知实习环节,共计30学时,具体包括植物认知、林分调查、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森林生态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具体内容安排该学科的专任教师,植物认知中加入了校园认识植物的环节,参观智能温室、标本馆和各种育苗设施,并学生亲自动手处理和播种种子、培育种苗,观察昆虫活动习性并制作标本等活动,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专门用2-4学时左右对育苗技术进行探讨,通过观察智能温室,介绍种苗繁育的类型,如播种苗、扦插苗、嫁接苗、组培苗、容器育苗等,紧扣每个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介绍,谈谈自己对种苗繁育手段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方式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在校园内和标本馆的认知,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有了很好的熟悉和掌握。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习报告按照小组的形式提交,并根据几个重点内容汇报陈述的方式展开,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参与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往不认真听讲和缺课的现象有所减少,且很多学生都融入其中,讲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学生们分工合作,极大地锻炼了互助协作和配合的团队精神,同时,一些基本的统计分析、表达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尤其学生制作幻灯片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毕业汇报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分别安排了生产季和期末实习,但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期末实习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但是边上课边实习和分小班教学的方式还是值得继续改革的方向。

三、教学方法改革成效

经过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和调整,选择“林学概论”课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2016年选本课程的人数达到202人,会计學等专业仅有1人没有选,选课率达到了99%,缺课人数仅有3人,占到1%;且期末考核成绩合格达到100%,优良的更是占到89%;学生的热情、兴趣、积极性、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学生的出勤和选课率上有所体现;学生对本课程的授课方式、开设内容和考核方式上较为满意,同时,学生的专业技能、沟通交流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的提高;这些方法的改革和推进都将会使“林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平晓燕,王铁梅,苏德荣.“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62-65.

[2]王若水,贺康宁. “农田防护林学及复合农林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71-74.

[3]孙飞达,干友民,张新全,马 啸,刘 琳. 西南区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31-34.

[4]汪小刚,戴朝卿,储修祥,倪涌舟,吕卫君. 基于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54-57.

[5]赵红蕊,金岩,孟庆繁,李燕.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61-63.

[6]张晓丽. “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47-50.

作者简介:

林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10篇

然而,大部分林学专业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我们应深入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一林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据笔者调查,林学专业英语有的学校是由林学专业教师担任,有的学校则是由一般英语教师担任。一般的英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所以在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英语能力的教学、训练方面有明显优势;然而他们在林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深化专业英语教学。而林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帮助学生阅读专业的英语资料、文献和介绍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他们在基础英语的教学方面达不到一般英语教师应有水平,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而专业英语本身的跨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英语教学方法,还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基本知识。目前,高校因缺乏英语和专业知识都过关的专业英语教师,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材难以切合教学实际,内容陈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没有优秀的教材,再好的教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林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来自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对学生而言显得枯燥、难懂。学生学了这样的教材后,除了认识几个所谓的专业术语外,其综合表达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另外,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选择的都是70~80年代的英文原著,教材缺乏时代特色和知识的更新性。

3.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自主性

大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学生认为学习专业英语的用处不大,只要把专业课和公共英语学好就可以了。他们没有意识到攻读研究生以后进行专业的文献阅读、科学研究都需要具备专业英语知识;第二,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进一步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由此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厌学心理。

4.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大部分专业英语教学仍停留在词汇、对课文解释及英译汉这样的浅层次上,教学手段也仅停留在黑板、粉笔、课本的基本条件下,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单调乏味的内容、一成不变的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沉闷,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由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匮乏,教学效果不理想。

5.过于注重翻译与理解,缺乏听、说、写的训练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专业英语存在一定的难度,专业词汇构成复杂,不容易记忆;即使是以前学过的词在新的应用范围内也产生了新的含义,因此注重理解与翻译本身无可厚非。但学生除了可以阅读、翻译专业文献外,还应能够听懂和表达一些基本的专业内容,以及能轻松撰写英文摘要。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英语授课时,多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二改善林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策略与思路

1.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

从我校专业英语教学来看,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是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林学专业功底深厚,但对英语语言类教学的特点往往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应尽可能为专业教师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如利用集中训练、短期进修等方式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方面的系统训练,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鼓励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学习和使用专业英语,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2.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应打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贯穿整个课堂的陈旧模式,通过问答、讨论、讲说等方法,适时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教学的优势,将内容用声音、照片等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接受所学内容。如:在讲解Seed Treatment(种子处理)时,可利用实习机会制作种子处理过程的教学短片,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专业英语天地,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英语重要性的同时,感受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刺激,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全面提高其英语水平。

3.改革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

组织国内外高校的相关专家,结合教学经验与学术理论,根据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全面性和专业性的原则开展专业教材的编写。内容应系统地涵盖林学领域的各个学科,同时应不断优化和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另外,还应补充听、说、写方面的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

4.改革专业英语考核方法

据调查,大多数院校林学专业英语是考查课,学生往往认为期末考试很轻松就能通过,所以放松了平时的学习。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可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每次课的简短报告,课文内容的朗读、分析和翻译,定期开展的专题讲座,课后作业等都可计入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即使在开卷的情况下,也不能找到任何题目的答案。同时,题型应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促进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活动,因此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林学专业必须加快专业英语教学体制的改革,注重专业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人才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林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林学专业英语是林学专业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阐述和分析了林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了改善林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林学专业英语,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白培康、廖海洪.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53

[2]吴伟.谈高职本科院校如何开展专业英语教学[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7~9

[3]赵华.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6) :150~151

上一篇:维生素D轴下一篇:影响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