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问答范文

2024-06-30

师生问答范文(精选3篇)

师生问答 第1篇

一、恰当选择问答对象

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备课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其分成“基础组、发展组、优势组”三组,并设计出与学生基础相一致的三种问答内容,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回答对象提出与之难度相当的问题。在提问英语基础知识时,教师应将基础组与发展组的学生作为提问对象;在提问有一定难度时,教师应将发展组与优势组的学生作为提问对象;在提问难度较大时,教师应将优势组学生作为首要提问对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各尽所能、有所进步。假如教师让基础组学生回答难度过大的问题,学生可能因为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产生自卑与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假如教师让优势组学生回答英语基础问题的话,学生可能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产生自满情绪,而且回答这类基础问题不利于优势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把握好两点:①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②问题的难易度。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一课时,教师应将基础组学生作为回答基础知识的对象,比如,新词汇tomato,tofu,fish,potato,eggplant等。假如让基础薄弱学生回答“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等扩展性问题,将会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合理选择问答时机

通常情况下,恰当的师生问答时机有三种:课程开始时、课程过程中、课程结束时。具体来讲,将课程开始阶段作为最佳问答时机,是因为在该阶段的问答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并快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课堂开始阶段的问答还可发挥导入新课、复习旧课的作用;课堂过程中的问答可发挥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为小学生的精力集中时间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极易走神,为了将其注意力再次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从而将学生已经分散的注意力再次聚拢到课堂中;课程结束阶段问答通常都是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强化要点、查漏补缺、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巧妙设计问答悬念

为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教师提问参与的积极性,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设计缺乏悬念、方法单一的问答形式。这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常都是在思考中获得英语知识,只有对问题的答案心存好奇,才能积极探索与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备课中深度研究英语教材,并精心设置教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课堂问答时应为学生察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搭建阶梯与桥梁,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并掌握新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应确保自己所设计的课堂师生问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悬念的师生问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记忆力。

总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十分重要,恰当的问答对象、合适的问答时机、具有悬念的问答内容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设计恰当而科学的师生问答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问答”是课堂活动中师生间最常见的互动方式。恰当且科学的师生问答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应积极构建高效的师生问答模式,以促进教学实效的大幅提高。文章就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构建高效的师生问答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问答,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黄宛辉.小学英语课堂师生问答模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2):33-38.

[2]程菊.小学中年级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师生问答 第2篇

一、行业发展大趋势与人才需求展望

汪曙华:这几年新闻出版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动向,据您分析,我国新闻出版业目前有着怎样的发展机遇与趋势?

蔡翔:目前,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这里面有三个背景:一是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我国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化,确立了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发展目标。三是出版与科技融合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将迎来划时代的发展机遇。总体看,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已表现出如下几大趋势:

第一,产业化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正在向第二步、第三步迈进。转企改制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转企,接着是股份制改造,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企改制的推进和完成必然催生并壮大一批出版企业,从而带动产业的繁荣。

第二,资本化日益显著。我国传媒出版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将越来越多地借助资本的力量: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重组;以资本为纽带促进产业资源的整合。传媒出版企业将更多地借助投融资等手段增强自身资本实力。正所谓资本无孔不入。

第三,国际化势在必行。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呢?就是希望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能够跟经济硬实力相匹配,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文化一定要“走出去”。所以无论从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走向国际是历史的必然。

第四,数字化迫在眉睫。从世界范围看,数字化已成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环境下的媒介融合将推动产业资源深度整合。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必须跨越技术障碍,完成业态转型,实行产业升级,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起航。

汪曙华:今年两会后,原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电总局的合并使人们对我国传媒业的未来格局充满遐想,这两大部门的合并对我们新闻出版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蔡翔:总署和广电总局合并后,名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们注意到,出版同行间开玩笑,创出了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新版广电总局”,所谓“新版”其实暗含着两个方面的意味:

一是意味着机遇。两大部门合并给新闻出版业发展带来更大空间。从政府政策层面来说,便于在整体上对传媒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从产业层面来说,有利于传媒产业资源的整合,传媒行业的产业链之间,将有更多相互延伸的空间。新闻出版可以向广播影视拓展,广播影视也可以往新闻出版渗透。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之间,将出现更多的跨媒体兼并重组,传媒产业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其二,对我们新闻出版人来说,也意味着期待。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需要新一届的政府部门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魄力和更加宽阔的胸怀往前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处理“放”和“收”的问题,往往“放”得松,才能“收”得自如。文化行业,无论是新闻出版业,还是广播影视业,最核心的东西是内容,是作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最终要看有没有好的内容、好的作品出来,而好的内容、好的作品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我认为重点应该是“放”,让作者能够更自由地去创作,让好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让我们的编辑能够有更自由的空间,没有顾忌地去发掘、推荐和出版好的作品。

汪曙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前景确实很令我们振奋和期待。这也令我们现在特别关心行业的发展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注意到《人才》节目采访了一些知名出版社当前的用人需求,如他们很需要业务骨干,急需整合营销、数字出版、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及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传统的图书编辑和发行类人才竟很少被提及。显然随着行业的变革,其用人需求变化很大。我国出版业目前在人才需求上会有哪些新变化?

蔡翔: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繁荣都需要有一批伟大企业来支撑,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的成长往往都伴随着精彩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由人来演绎的,如苹果与乔布斯的故事,如百年商务与张元济的故事。相信我们今天的新闻出版人也会给后人留下美丽的故事。

在走向“出版强国”的进程中,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规模会不断扩张,产业形态会加剧升级、转型,新闻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会比较大,所需的人才类型会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

在当前出版业快速发展变革的趋势下,行业人才需求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扩大。什么是应用型人才?说白了就是“拿来就能用!”一进入企业,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胜任具体业务工作。其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趋势。出版企业现在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懂出版,还要有企业所需的专业特长,在当下的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还要懂IT技术,能胜任数字出版工作。再次,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如需要深谙现代企业运营的高级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能够驾驭产业航母的领军人物;需要懂得国际贸易规则、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二、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汪曙华:出版教育是培养行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出版教育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当属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其发展情况如何?

蔡翔:我国出版本科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胡乔木同志提议试办编辑出版专业,受到教育部的重视并采纳,1985年编辑出版专业开始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三所高校试办。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出版学列为新闻传播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出版本科教育发展至今已近30年,有人统计说有近百所高校在办编辑出版本科专业,规模很大。早期各高校编辑出版本科专业各有侧重,如有的偏出版发行,有的偏编辑学,但主要都是面向书刊等传统印刷媒体培养人才。近年来,数字出版、新媒体受到关注,今年新的学科目录增加了数字出版等本科专业,但开设学校很少,还没有形成气候。另一方面,随着本科教育推行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宽口径培养的趋势,我国高校出版本科专业逐渐转向按“大出版”的观念培养人才。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编辑出版专业尤其突出。在教学上,很多教师并没有多少编辑出版实践经验,也不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却一门课一讲就是几年十几年,任凭窗外风云变幻,有的老师甚至一个人讲好几门编辑出版专业课。再如学生实践平台,全国2000多所高校只有100来家高校出版社,这100来家出版社基本集中在“211”或“985”高校,而现在本科开办编辑出版专业的趋势是:从“211”或“985”高校向一般本科院校甚至更低层次转移,这些学校大多没有出版社,也很难向行业求援,老师或学生哪里有专业实践平台?

汪曙华:这样的本科培养机制造就的是怎样的毕业生?现在的出版本科教育能够为行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吗?

蔡翔: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当然是产销不对路的!刚才讲过,现在出版业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拿来就能用”的受过良好实践训练的应用型人才,其次是既懂出版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两点现在绝大多数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都达不到。

有的出版企业老总反映,现在应聘的很多应届生,一交流就能发现他们实践经验太少,知识面太窄。现在的出版企业即使是传统的编辑岗,专业性要求都很高,这里的专业性要求还不是指编辑技能,而是要有扎实的具体学科的专业功底。比如化工出版社需要有化学学科背景的编辑,机械工业出版社需要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的编辑,但是我们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多数不懂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当然无法参与专业性内容的编辑出版工作。再加上学习阶段基本没受过真正的行业实践训练,你说出版单位怎么录用你?现在较好的出版单位又多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导致很多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能在低层次范围就业,没有好的发展平台,未来只能原地转圈。

出版业发展变革很快,现在的出版编辑本科教育很难跟上行业用人需求的升级,培养不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必然造成毕业生“滞销”。目前每年有几十所高校的好几千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

三、专业硕士教育:供需依然错位

张玥:出版专业硕士是我国出版教育近几年新增的学位层次,其设立初衷是什么?现在情况如何?

蔡翔:出版专业硕士与普通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术型硕士不一样,它和MBA、艺术硕士MFA等类似,设立这个学位层次主要基于两个目的:第一,从业界看,是为解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新闻出版业输送真正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第二,从学界看,是想解决我们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问题,要为行业培养产销对路的人才。

目前全国已有14所高校获得招生资格,据我所知有8所学校2011年开始招生。应该说,这两年这些院校对出版专业硕士培养都很重视,热情很高,投入了很多资源,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多教学成果和宝贵经验。比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当然还有中国传媒大学,我们这些学校都花了很大力气,请了很多业界单位参与培养,建立了很多实习实践基地。目前招生也很“火爆”,人气很旺。

但是很遗憾,我们发现过去出版本科教育积累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认识和重视,却没有得到突破和解决。理论脱离实际、产销不对路的根本问题,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中依然存在,甚至很突出。比如前面讲到的教师与教学形式的问题,专业硕士教育还是以校内教师的课堂授课为主,业界兼职师资引入远远不够,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来说,要达到理想效果,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是关键,不能还是让学校唱独角戏。但现在业界参与出版硕士培养的热情和程度都还很低,学生难以得到紧跟行业发展的高水平实践教育。再如前面提到的学科背景问题,出版专业硕士应该主要面向跨专业考生和具有相当行业经历想深造的业界人才,但现在的生源以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为主,应届生居多,招进来后又按老办法“青菜萝卜一锅炖”,无论应届还是非应届,出版专业与非出版专业,都是同样的培养方案和流程,怎么培养得出真正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怎么产销对路?

有位出版社社长曾指出,过去出版企业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自己培养个骨干要三五年时间,现在一点也不省,所谓“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硕士,看起来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做不到位。我个人具有双重身份,既在教学科研一线,同时又在产业运营一线,我的感受很深:自己的学科点培养的出版硕士,自己的出版社用起来都心有顾忌,非常尴尬!

所以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出版专业硕士的实际培养模式,与其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协调的,甚至是相背离的。

四、出版教育转型:思路与途径

汪曙华:看来我国出版教育必须紧贴行业实现转型,当前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来推动出版教育转型?

蔡翔:推动出版教育转型的主体,可以是学校,可以是产业,也可以是政府,关键是要解决好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问题。

在出版教育布局上,我个人认为,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规模前些年扩张过度,背离了行业的真实需求,应逐渐加以缩减。在本科教育中,应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教学要紧密联系行业发展;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至少选择一门感兴趣的专业或学科进行辅修或作为第二专业,培养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视野。在硕士教育层面,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在理论上是培养行业发展所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理想模式,今后应得到各方的充分重视与投入。但目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很不完善,甚至和普通学术性硕士培养并无实质差别,应真正围绕其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至于学术型硕士和博士层次教育,应着重培养行业研究与理论创新型人才。出版教育各类型各层次之间的分野要清晰,分工要明确,布局要合理,要面向行业,才能各有侧重,培养多种类型的出版人才。

目前较为紧迫的是要完善刚刚起步的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这需要业界、学界与政府三方紧密合作,创新其培养制度设计,对此我们已有专文论述,不再详论。①这里要强调的是,目前关键是要推动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如果业界不成为专业硕士教育的真正主角,而只是友情客串,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就难免仅是“看上去很美”而流于形式。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将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这也是学校联合企业办好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学校和出版企业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开展合作其实能达到多赢局面,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将有条件培养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里要特别关注一件事,今年3月底,我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宣告成立,其职能主要是对出版专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出版专业教指委的委员构成非常合理,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学界委员,也有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界委员和来自知名出版企业的业界委员。在教指委成立大会上,各界委员就会诊当前出版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提醒我们,今后应充分发挥好出版专业教指委的作用,紧跟行业发展,及时对各类各层次出版教育及其产出人才的价值进行评估,以促进出版教育真正培养产销对路的出版人才;并协调政府、产业与学校各方开展深度合作,完善出版教育制度设计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有效推动出版学科建设和出版教育转型。

张玥:现在有很多青年学子都向往进入出版业发挥自己的才干,对于已经或即将进入出版专业学习的同学而言,应该对这个行业具有怎样的认识?

蔡翔:出版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来演绎。对于要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同学来说,我首先要提醒的是,应该熟知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也就是基本条件,是要有具体学科的专业特长,这是你们看家的本事。

其次,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在不断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进入这个行业后,你的知识和能力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你要不断地学习。

最后,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总体上不是一个能够让人暴富的行业,如果你想“发大财”,就不要进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版行业是那些有文化理想、文化情怀的人的事业,需要激情,更需要社会责任感与坚守。从事出版最后收获的是文化,是精神,是格调与品位,而有格调与品位的文化,正是一个民族精神提升之希望所在!

(蔡翔,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出版社社长;汪曙华,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张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生)

注释:

师生问答 第3篇

一、调查对象、内容、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贵州省贵阳市三所小学和五所中学各一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362人。考虑到调查对象对问卷所设问题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小学的受试对象限定在小学五、六年级。调查工具为自编《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公平现状的调查表》。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符合标准。本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3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49份,有效率为96%。本问卷所收集的数据主要是计数数据,在数据的处理上主要运用描述统计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数据分析

1.学生主动回答教师提问与学生性别、性格、成绩以及班级角色之间呈现不同的关系

第一,学生的性别与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注:%=在某一性别中主动回答教师提问级别的人数/该性别的总人数

如表1所示,学生的性别与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对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性别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卡方检验),Sig.=0.198,大于0.05,可见学生的性别与其课堂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第二,学生的性格与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注:%=在某一性格级别中主动回答教师提问级别的人数/该性格级别的总人数

如表2所示,学生的性格与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对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的性格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628,远远大于0.05,说明学生的性格与其课堂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第三,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主动回答教师提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注:%=在某个成绩级别中主动回答教师提问等级的人数/处于该成绩级别的总人数

如表3所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明显多于成绩良好、中等和差的学生。两者的关系表现为随着成绩等级的递减,其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也随之降低。对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000,远远小于0.05。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课堂主动回答的教师提问次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四,学生是否担任班级职务与其主动回答教师提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注:%=某一职务级别中主动回答教师提问级别的人数/处于该职务级别的总人数

如表4所示,担任班级职务的学生在课堂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明显多于未担任干部的学生。对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担任班级职务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000,远远小于0.05。显然,学生是否担任班级职务与其课堂主动回答教师提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 学生课堂被教师提问的次数与学生性别、性格、成绩以及班级角色之间呈现不同的关系

第一,学生的性别与被教师提问次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注:%=在某一性别中被教师课堂提问等级的人数/该性别的总人数

如表5所示,学生的性别与被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对被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性别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766,远大于0.05,可见学生的性别与其课堂被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第二,学生的性格与被教师提问次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注:%=在某一性格级别中被教师课堂提问等级的人数/该性格级别的总人数

如表6所示,学生的性格与课堂被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对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的性格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280,大于0.05,可见,学生的性格与被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第三,学生成绩与被教师提问次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注:%=在某个成绩级别中被教师课堂提问等级的人数/处于该成绩级别的总人数

如表7所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被教师提问次数明显多于成绩良好、中等和差的学生。两者的关系表现为随着成绩等级的递减,其被教师提问次数随之降低。对被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000,远远小于0.05,显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课堂被教师提问次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四,学生是否担任班级职务与被教师提问次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注:%=某一职务级别中被教师课堂提问等级的人数/处于该职务级别的总人数

如表8所示,担任班级职务的学生在课堂被教师提问的次数明显多于未担任班级职务的学生。对被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担任班级职务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003,远远小于0.05,说明学生是否担任班级职务与其课堂被教师提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3.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性别、性格、成绩以及班级角色之间呈现不同的关系

第一,学生的性别与其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注:%=在某一性别中主动向教师提问级别的人数/该性别的总人数

如表9所示,学生的性别与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对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性别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164,大于0.05,可见学生的性别与其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第二,学生的性格与其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注:%=在某一性格级别中主动向教师提问级别的人数/该性格级别的总人数

如表10所示,学生的性格与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对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的性格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502,大于0.05,显然,学生的性格与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第三,学生的成绩与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注:%=在某个成绩级别中主动向教师提问级别的人数/处于该级别成绩的总人数

如表11所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明显多于成绩良好、中等和差的学生。对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002,远远小于0.05,足以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四,学生是否担任班级职务与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注:%=某一职务级别中主动向教师提问级别的人数/处于该职务级别的总人数

如表12所示,担任班级职务的学生在课堂主动向教师提问的次数明显多于未担任班级职务的学生。对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担任班级职务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Sig.=0.009,远小于0.05,可见,学生是否担任班级职务与其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三、研究结果

第一,学生的性别和性格因素在主动回答教师提问、被教师提问以及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中未表现出差异性。即不同性别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上享有问答这一教学资源的机会是公平的。

第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班级角色因素在主动回答教师提问、被教师提问以及主动向教师提问次数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享有问答的次数明显多于成绩良好、中等和差的学生,且回答次数会随着成绩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教师在分配课堂提问机会时,容易受学生学习成绩和班级角色的干预,表现为教师更容易将课堂提问机会给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担任班级职务的学生。

第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班级角色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问答的次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担任班级职务的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问答。

摘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对实现课堂教学公平起着关键作用。课堂师生问答是课堂师生交往的主要方式,表现为学生主动回答教师提问、被教师提问以及主动向教师提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性别和性格因素不影响其在课堂上享有问答这一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班级角色影响着其在课堂上享有问答这一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义务教育,师生问答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师生问答】相关文章:

六年级师生情作文,写师生情的作文05-13

问答网站05-16

问答活动06-26

问答式07-29

趣味问答08-28

自动问答系统06-08

深圳社保问答05-11

小学情境问答07-02

问答题库答案07-25

面试问答技巧08-03

上一篇:无证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下一篇:有机表面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