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

2024-08-09

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精选12篇)

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 第1篇

一、化工产品的发展现状和不足

1. 发展模式

其一, 直接销售。通过直接销售的公司, 其生产效益多数是通过公司的自主经营, 并非依靠经销商、代理商销售。例如, 中石化和中石油, 他们的销售模式主要直接销售的方式, 由总公司下达, 进行分销, 根据地区实行标准定价销售。总公司会进行适当的资源调整, 以保持产品销售稳定, 但通过这样销售方式, 其资金投入较大。

代理商销售模式。由企业制定销售计划, 并进行下发, 由代理商进行销售。这样的销售模式, 代理商较为被动, 销售的一切商品皆是为了完成企业的任务, 那么这对代理商而言是不利的, 所以, 一些代理商就会提出一些优惠要求, 但这样一来, 就会使企业的资金投资成本增加。化工产品的激烈竞争, 使一些代理商占取市场成分份额, 但这对代理商而言, 是具有一定困难的, 而代理商要想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就会对企业进行营销, 以增强竞争实力, 进而产生经济效益。

经销商销售模式。一些企业在选择销售渠道时, 多数会选择经销商, 其原因:企业的发展将会不断的强大, 但市场竞争致使经济效益降低, 但为了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因此, 一些企业会选择经销商营销模式。

2. 存在的问题

其一, 满足客户需求, 经济投资较高。一个企业之所以会不断的深入客户之中, 其目的是:希望能够了解客户所需, 而进行化工产品销售。企业往往会选择降低成本价格, 而在销量中产生利益。提高销售量的主要途径是:差异化销售。企业会以市场为基础, 进行调查, 从而确定营销模式, 再通过资源共享, 以将产品销售给顾客。但现如今, 网络的发展, 一些客户的逐渐遵循个性化, 使得传统的营销模式被网络发展而淘汰。

其二, 市场推广, 经济投资较高。营销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经济投资。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 注重市场的选择, 想要在市场中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但在实际销售中, 却受到了冲击, 其主要原因: (1) 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的制约, 使市场网络需要较多的经济投资; (2) 营销意识有待提高, 在市场推广中, 主要途径是依靠媒体的力量, 但这样营销模式, 使产品推广速度较慢, 并且经济投资较大。

3. 恶意竞争行为制约着市场发展

在以往的营销中, 一些销售员为了获取客户, 而实行一些不正当的手段, 从而产生业绩。这样的行为会是企业的营销经济投资增加, 打破了市场秩序, 进而制约市场发展, 使企业不得不通过缩减产品质量, 来获取利益。

二、“互联网+”在化工产品中的影响

1. 应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引用, 企业开始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 建立一个全新的网络模式, 成为当今市场体制的首要任务。因为, 当“互联网+”的网络模式逐渐投入企业生产时, 才能让传统的化工企业重新发展, 若是未实行“互联网+”模式, 那么将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上海石化企业开始转型, 寻找新的营销方法, 通过和上海化工品进行合作, 为一些塑料商品实行网络销售。同时设置了专业的网络团队, 致力于互联网销售模式, 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开始扩大业务范围和种类, 加快发展步伐。从发展至如今, 其种类高达近70种, 交易数量40kt, 远远大于塑料销量的2.5%。

2. 网络营销的影响

其一, 减少营销成本。实行影响的最终目的是:在市场发展中, 占有一定的份额。而网络技术的出现, 突破了传统营销模式中的空间限制, 实现了不受空间的影响, 而实行信息交换。从客观的角度分析, 企业更愿意与客户直接交易, 进而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环节, 而网络平台的出现, 使这一愿望被实现, 企业和客户能够直接交流, 并进行交易。

其二, 增加了信息实效性和价值。通过化学产品销售, 网络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特点, 体现出来, 因此, 使化工企业能够利用网络资源, 对客户信心进行了解, 是市场、企业, 两者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多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 也能够对同行业的产品有所掌握, 进而从中提高自身价值, 实现双赢。

三、“互联网+”在化工行业中的发展前景

如今, 互联网以覆盖至千家万户, 其客户对于产品的选择变得多样化, 这充分说明社会的市场发展, 将变得多元化, 在一定程度上, 加快可我国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迅速应用在各行业发展中, 笔者根据多年的网络研究认为:今后的化工行业发展中, 在优化中集成作用, 进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营销模式, 而化工行业将会利用网络的力量, 增加影响力,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推动力, 应用至每个行业之中, 把握好机会, 迎接新的挑战, 增加经济效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精细化加工的发展前景总体而言, 较为乐观, 推进传统产业转变其生产模式, 对化工行业来说, 在网络形式发展的庇佑下, 必将会在世界经济中, 占据一定的优势。

摘要:精细化工是高技术密集度的产业, 其特点主要是研发能力强、技术密集度高、商品性强。通过互联网平台, 对化工产品进行销售, 化工产品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渺茫, 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 使化工产业重新燃起了光亮, 一些企业逐渐开始转型, 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基于此点, 本文以“精细化工产营销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为题, 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精细化工产品,营销和“互联网+”,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白颐.“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思路与建议[J].石油化工建设, 2016, (2) :8-13.

[2]明鹭.如何做好化工产品销售的几点思考[J].化工管理, 2016, (18) :23.

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 第2篇

2012年,我们正走在下一代互联网商用的路上

1、全球主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网络设备厂商以及网络公司,将于2012年6月6日正式启用IPv6服务及产品。这意味着全球IPv6的商用化进程已经正式开始。近期,我国明确了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

2、“让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具有一个IP地址”是对IPv6技术特点的最佳诠释。IPv6能够更大程度地支持实时应用、移动性以及提升服务质量保证。

3、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或将成为“宽带中国”战略的核心内容。从技术可行性和方向选择来说,“宽带中国”战略将加快IPv6时代的来临。

下一代互联网谱写三网融合美丽画卷1、2012年,三网融合将进入试点扩大期。三网融合由2010年的少数重点试验向全面纵深铺开,增至54个城市或地区。

2、海量IP地址是三网融合的先决条件。下一代互联网为三网融合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我们认为,下一代互联网必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出行、休闲娱乐等方式。而就内容产业而言,典型的下一代互联网泛在应用包括:P2P流媒体(包括网络视频、高清IPTV等)、网络游戏、数字图书馆等。

3、我们认为,“宽带中国”背景下传媒行业的投资逻辑主要是:泛在网络推动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宽带速率提升带来用户体验持续改善,这两大因素的叠加使得传媒内容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

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触手可及,梦想正在照进现实里

1、在下一代互联网中,P2P流媒体是“杀手级”应用之一。其中,(1)网络视频已成中国网民第五大应用,网络视频行业呈现出“野蛮生长”态势,2012年网络视频行业预计可实现超100%增长。(2)在三网融合、光线入户的大力推动下,高清IPTV将会得到不断推广和应用。我们预计,2012年中国IPTV订阅用户数有望突破2000万,达到2250万新高,增长动力强劲。

2、随着下一代网络的部署进程加快以及网游运营商开始向IPv6迁移,网游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期,继续成为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3、基于IPv6的下一代数字图书馆,能够提升内容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数字出版业务将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投资建议

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 第3篇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通信信息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换言之,“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当前,国内“互联网+”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如图1所示。

“互联网+”的实施前提是国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与消费者关联的常用设施的极大普及。根据CNNIC 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85.8%。基于此,互联网用户向移动端迁移已成定局,移动化成为了“互联网+”的显著特点,一定程度上使得互联网的功能更加开放和便利。

互联网天然具备全球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中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其本质就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把行业性商品、人以及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由此形成“在线化”,然后形成流动性的“数据”,其价值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传统印刷行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印刷企业年度核验的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印刷业总产值达10398.5亿元,已经成为世界印刷大国。全行业资产总额10624.7亿元,利润总额796.2亿元,对外加工贸易额837.5亿元。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印刷业规模虽然很大但依然是大而不强,增速快但是快而不优,制而不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当前传统印刷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①传统印刷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高性能印刷装备、高性能印刷材料等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对于印刷行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印制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印刷材料等大多依赖于进口,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

②印刷产品的质量问题突出,印刷业每年直接或间接质量损失超过140亿元,部分印刷品的次品率偏高。

③印刷行业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在环保问题尤为明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相信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环保将成为促进印刷业技术革新的关键动力。

④印刷行业的结构不够合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生产型服务业比重有些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有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印刷企业偏少。

⑤印刷行业陷入国内国际“标准”困境。在印刷的诸多细分领域,以前因为不够重视,对于国内标准的细分有限,近几年虽然制定了不少,但是对于迅猛发展的印刷行业来说显得不够。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通用标准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尴尬的是,在制定国际通用标准中,因为在知识产权上的缺乏,中国的话语权就很有限。

⑥传统印刷行业的管理瓶颈日趋显现。基于国内印刷行业的产业结构,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大多数的印刷企业管理效率极其低下,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带来的质量及技术延伸问题较多,降低了印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外部竞争环境来看:其一,德、英等欧洲国家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表现在印刷行业上,其在印刷技术、装备方面继续引导潮流,抢占印刷业高峰,进一步拉大了与我国印刷业的距离;其二,印度、越南、印尼、马来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来承接印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中低端。基于此,我国印刷业正处于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之中,挑战形势比较严峻。

正基于此,“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无疑对于传统印刷行业指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但不容置疑的是,两者的相互结合需要一个恰当的方式和合适的思维。如图2所示,传统印刷企业互联网化需要经历4个阶段。

“互联网+”印刷

可以这么说,互联网是一种技术工具,而“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互联网+”通过在印刷行业中加入计算、数据、知识,以此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促进了传统印刷行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也造就创新驱动印刷业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将逐渐与传统印刷行业相互融合、碰撞并相互契合发展,主要原因有:

①传统印刷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传统印刷行业的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期,进入转型升级是主要的发展趋势。绿色、低碳、智能控制是印刷行业的发展期望,这与“互联网+”的内涵不谋而合,通过“互联网+”思维的智能化、信息化、数据化的变革与创新,从而创新传统印刷行业的转型之路。

②印刷品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当前,人们对于印刷品的消费日趋多样化,但其购买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10年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互联网化”购买习惯已经被培养成熟,更多的人愿意通过互联网购买印刷品及相关消费。

③互联网印刷消费的快捷、低成本、多样化选择。互联网与印刷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让印刷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对于区域性的印刷消费而言,因为印刷品供应商有限,可选性不强,“互联网+”印刷改变了这种状态,以消费者自己的认知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大大拓展了快捷度,多样化选择下的成本也大为降低。

当印刷以一种合适的契合方式融入“互联网+”,最终会出现一种印刷行业的新常态,从而促成“互联网+”背景下的印刷产业链,如,图3所示。

目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案例正在逐步实施并有效发展,这对于印刷行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互联网的发展也从过去20年在信息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逐步向实体经济渗透,印刷业杂这个大潮中亦不例外。“互联网+”这种新形态将对印刷业有着怎么样的渗透,我们还需要时间以及不断的投入实践来证明。但不可否认,这种期待是美好的,“互联网+”将带给印刷业一个新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 第4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 下一代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平台的不断涌现, 我国互联网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就是与传统行业的相互融合、渗透, 这不仅使互联网业界的成长和壮大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 而且对资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融合必将使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实现共赢, 推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传统行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传统行业想要做出特色, 其实就像是挖掘传统文化一样, 虽然传统, 但也需要经济的增长点。所以想要把传统市场做大, 也需要结合商业、电子商务, 克服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

2 物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发展现状思考

在研发和推动过程中, 物联网架构包括多个层面, 其中包括物联网运营平台。在物联网运营平台中,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各种设备上的数据如何大规模的进行收集、存储和管理以及查询。其中搜集数据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示, 更重要的是分析其中的规律, 将物联网系统整合进来的数据更多的和业务流程、运营的管理流程和运营的管理方法进行深入的整合, 使得物联网架构为行业发挥更大的效益。传统企业在建立行业应用, 比如企业内部的应用架构, 通常会包括数据库、中间件、BI工具等传统平台或工具。现在与物联网云服务结合以后, 有了一系列新的需要。即在已有的平台之上帮助互联网应用企业开发行业互联网应用, 如何在云平台之上提供便利服务的能力等等。

另一方面, 物联网应用于传统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标准化是最大难题目前我国物联网还正处于典型应用示范期, 这个时间可能从2009年持续到2015年。这个时间内, 会出现国家重点试验工程和地方应用示范工程。从2016年到2020年是规模成长期, 这时候会产生规模化应用, 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全面发展期将在2021年到2030年, 届时会形成完善的标准, 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点有很多, 包括交通、医疗、家居、物流、工农业和安防等等。但物联网行业应用总体上处于发展初期, 离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比如在金融领域, 电子ID、移动支付等新型应用正在起步;在医疗卫生领域, 血液管理、医疗废物电子监控、远程医疗等试点已经启动, 但目前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是医疗卫生各机构间及机构内部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问题;在民生领域, 智能家居已在一线重点城市有小范围应用。所有这些的成就和挑战也都表明了目前物联网商业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 应用物联网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3.1 加大对物联网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要加强物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必须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 实现物联网技术产品使用成本的降低。目前, 我国有不少传统产业涉足互联网, 但是无论是技术先进性还是应用成本方面都还面临着挑战。因此, 应该加强光线传感技术、自组网技术等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和制定物联网技术相关标准。加大对物联网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 并且根据产业特色产品主导进行研发和推广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共性技术。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积极的引导各科研院所建设物联网产业共性技术平台, 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的组织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企业展开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3.2 促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平台的构建

物联网技术的研发需要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成果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才能够实现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必须以政府的支持为依托, 积极调动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各界构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平台, 以营造良好的物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 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提供服务支撑。

3.3 加大对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投融资力度

只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实现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才能够真正的促进物联网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和成果转化。在这方面, 应该积极的创新资金筹集方式, 打破以往单一的融资方式, 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式, 并且对资金的支出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提供配套资金的支持, 从资金上重点扶持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 促进物联网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并且对现有民间产业投资基金进行有效的整合, 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支持物联网创业投资项目, 优化招商引资结构, 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投入物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领域。

3.4 加快引进和培养物联网创新人才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概念, 我国关于物联网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制度还不健全, 面临着物联网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 制约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也阻碍了物联网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为此, 我国应该加快引进和培养物联网创新人才。一方面, 广大高校要有针对性的开设物联网特定专业和课程, 依托原有专业或创新专业设置培养物联网新兴科学专业。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而言, 应该通过定向和委培等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人才, 创新人才和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人才。特别是物联网相关企业应该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 积极的引进物联网的核心人才、团队、科学技术带头人等方式促进物联网技术人才体系的完善。

4 结语

物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应该以关键共性科技平台为载体, 对相关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的前期论证、技术产业化的评估、技术引进中介等代理业务, 以利于相关企业在利用物联网技术过程中降低管理费用, 提高运作效率, 增强竞争能力。

摘要:物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车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初创型的领军企业。另外在医疗行业, 根据调查, 2012年中国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 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 2017年将接近50亿元。不管是以家电为中心的智能家居还是以汽车为中心形成的车联网, 通过物联网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远程的监控或者报警, 而且与云平台结合进行扩展, 提供各种服务。更多的传统企业将其产品与物联网结合, 逐渐形成了以产品为中心延伸到以服务为中心。

关键词:物联网,传统行业,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李铭佳.物联网技术对于推进传统行业发展的作用[J].电子科技, 2012.08.

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的融合与发展 第5篇

http://(2010/5/6 11:41)

李祥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非常感谢电信研究院给我这个机会来跟大家交流,我的题目是“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的融合与发展”,是一个初步探讨的东西今天跟大家一块分享。

我大概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讲我们国家电网公司,我们信息通信网络的现状,第二讲讲我们正在进行的或者说未来若干年内要建设的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和它的发展目标。第三部分谈一下智能电网的物联网的需求,到底哪些需求需要物联网的支撑。第四部分谈一下物联网在智能电网的应用和我们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开展的试点。最后组后跟大家一块分享一下我们物联网智能电网发展的战略和未来得一些基本方向。

国家电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祥珍

国家电网公司是体制改革之后在原国家电网公司基础上成立了两个电网公司之一,它覆盖了除了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以外的所有地区,公司资本金2000亿左右,覆盖国土面积88%,供电人口超过10亿人。我们资产总额达到了17000亿的资产情况,去年排名全球500强第15位。

国家电网公司应该说经过我们电力系统经过当时6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完善的通信网络,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行业的专业网络,我们公司的分三级,国网公司总部至各网、省公司和直调厂站为一级,网公司范围为二级,省公司范围为三级,经过多年建设,国网公司通信网络实现传输媒介光纤化,业务承载化。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骨干通信网已基本建成覆盖各级电网主网架,满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需要的“三纵四横”通信传输网。

这是我们公司未来构造的一个立体网络,从骨干层、核心层和介入层整体的网络架构。谈一下智能电网,刚才很多专家提到了智能电网,大家讲了很多内涵,我们叫三化,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我认为几个内容,通过电网的建设,避免出现大量的停电,保证电网的安全。从以前的输煤,现在输电,我们进行远程覆盖来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能源和能源使用地是相悖的,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但是没有需求,通过远程输电建立我们的网络来实现能量转换,我们从输煤变成输电。要保证新能源介入,我们特别是大型的风电、太阳能能接入,目前电网的结构和电网技术远远满足不了要求,由于风电、太阳能一个简式的方式,受天气的影响很大,所以接入问题很大问题需要解决。

第三要解决老百姓的输电、可靠用电的问题,另外引导我们百姓科技用电,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我们国家电网公司在智能电网由这么几条,坚强智能电网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六”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它跟常规电网的特点一个是友好互动,第二是坚强可靠的特点。

我们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我们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征,咱们下面有一个发展框架,公司在制订到2020年的发展计划,我们到N个重点,四个发展方向,两条主线,一个目标,三个阶段,一个目标是按照安全可靠几个原则,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坚强的智能化电网,技术上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管理上实现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通过这些建设,要达到四个体系,第一个发展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N个重点实施,通过重点的节能减排来制成智能电网的建设。在2020前公司将投资4万亿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

重点开展智能电网的发展给华研究,我们今年叫做规划年,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的试点工作。2011-2015年我们要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2016年到2020年是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届时,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大幅提升,清洁能源装机比例达到35%,分布式电源实现“即插即用”,智能电表普及应用,三年时间内将全国1亿户电表实现智能化。

我们从技术上来讲有几个技术,技术方面、装备方面实现一些重大的突破,包括监测和传感技术和我们电网的一些柔性以及电能方面的问问题。我们在输电方面要加强输电线路智能化建设,保证电网输电线路能够抵御像08年的南方雪灾的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能够适应大的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冲击,同时在现有网络基础上提高传送容量和效率。

在配电方面能够实现高可性的目标,在用电方面我们要重点开展智能用户,智能家庭以及智能小区的建设,以及我们智能电表的建设。要实现对我们低压一些高质量电源的提供,特别是对于一些电能要求比较高的区域或者是企业能够提供一些可靠的服务,这是智能电表的一方面。

第三部分规划一下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应用需求,传感器网络作为智能电网末梢信息感知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将在电网建设、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计量几应用用户交互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可以全方位提高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信息感知深度和广度,为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以及信息流、业务量、电力流提供高可用支持。

这里列了一个表从发电到输电到变电,配电,用电物联网的几个范围。包括一些监控接入,目前正在开展的一些对风电厂的功率预测的一些应用,基于无线通信的一些应用,这个东西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在甘肃大型风电基地建设风力预测以及功率预测非常重要,我们也在推广这项工作。对于我们一些巡检,巡视,故障排查都有重要作用,在配电方面、变电、供电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由于时间的限制就不多谈了,如果你们需要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文档。

在发电方面在基础建设,分布式电厂监控、厂区监控污染物及气体排放监控、能耗监控、煤料监控、抽水蓄能监控、风电厂监控、功率预测、光伏发电站监控、生物质发电、储能监控,电源接入等。在输电方面以输电与控制、广域量测系统,输电效率提升等。我们在输电方面要输电与控制,广域量测系统、输电效率提升等方面进行。我们也开展一些多网融合和一些信息通信网的建设,从主干网到低压接入网是未来我们五年的工作。

我们通信物联网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我们现在世博会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为世博会保电

做支撑。我们奥运会通过在保电过程中光北京保电公司满足不了这个工作,我们就利用轮流值班,传统方式是最可靠的但是也造成极大的浪费。部署杆塔和线路一些防护线路的部署来解决线路的一些故障问题。同时我们通过在线路上配置一些传感设备来检测线路的实时情况保证电网的安全。另外我们通过一些设备的使用和部署,来提高我们传感的效率,保证设备的安全和电到位。

我们要帮物联网一些相应的设备应用管理,从电缆这方面我们在提供,对于一些我们电力的防盗问题非常严重,每年国家电网公司光被盗的资产就超过100亿非常巨大,间接损失更庞大。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方面的部署来实施一些电网方案的部署。针对智能用电及用电信息采集的传输可靠性不高的问题,实时性不强,以及缺乏互动手段我们要开展相应研究和部署,由于今天对智能电网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技术手段的支撑和部署来满足这些需求。

物联网可以看到各方面的支撑,我这里有一个表从各个环节可以看到,红的部分跟物联网相接的,80%的业务跟物联网相关。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以及到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以及配电的自动化,电力检测等等以及用电的采集,以及营销这方面都要采用物联网。

第四部分汇报一下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以前不叫物联网,我们在2001年一个重大专项,叫用在WSN在我们配网的应用,这个应用很早了。目前在类似方面的项目已经很多了,大概有8到10项,在高压电力检测方面也有很多应用,在智能用电,智能小区,智能家居也有很多应用,无线抄表在很多方式也成为应用之一。未来的应用,智能电网的建设必然产生世界上最大,最为智能,信息感知最为全面的物联网,我们感觉这是一个对物联网最为密切的一个行业。

无线传感网络的应用和成果已经为我们智能电网的推动进一步进行了充分应用,电网具有良好的自动化基础,我们国家的自动化水平全世界来说也是很高的。从主网的能量管理系统到自动化系统到我们一些装置应该说在全世界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我们前面一个研究成果新的研究将为我们未来智能电网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这个图是物联网在配用电侧,这是一个抄表图,通过表箱通过对商业用户,大型用户进行分析。可能各位专家在各种场合讲的物联网应用讲到一块,这是我们现在实施的重点之一。这是用户服务和增值服务,我们从去年开始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一些试点和推广,在去年的试点基础上我们在全国11个省市进行智能用户的试点,包括智能家居,安防等等,另外也包括我们电表以及相应的增值服务。

为了配合智能电网的发展,为了互动电网和用户参与我们电网的互动提供一些通道和支撑,从今天开始我们叫光纤活动的电网试点,我们叫OPLC,刚才也有领导讲过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全国14到18个省进行推广,我们要求各地在新建小区全部实现光纤到户,利用我们的电力手段来实现,我们在全国14个省开展工作,这也是为三网融合提供一些支撑。在我们常规电缆上可增加8%到10%的光纤到户,而且费用还是一样的,整个成本也相对比较低,这是他的一个结构图就不多讲了。

除了刚才以外今天国网公司在全国开展大批的试点,这些试点跟物联网相关的,刚才也提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我们要求年底以前要建立主干系统完成,全国各省要部署完毕省级的主干系统的用电信息采集,同时各省要完成整个用电采集工作。第二我们在全国也是随着我们电力光纤到户的实施在开展试点也跟用电采集是同时进行的。第三是我们的世博会整了一个地下变电站,整了一个服务试点,是一个完整的智能电网的缩影大家可以看一看。第四我们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做了一个示范,这里面完全是自动化的,从电网开始设计到未来实施应该是一个完整智能电网的示范正在开始进行,包括信息采集,包括智能家居,包括一些安防,我们一些所谓的光纤到户等等都在这里开展。

第五开展一个智能变电站的建设,通过采用数字化的一系列设备,我们光TP、CP等等来实现智能变电站,基于IDC6185的协议来完成对智能电网的应用,这个刚才也谈到光纤到户的试点和电力线宽带通信来尝试利用两种技术来进行三网融合的可能性,以及来分析整个问题,以及他的商业模式。全国各个省开始在年底以前坚决输电线路在线检测和高压设备状态检测及检测中心建设,这个投资也是非常大的。我们今天开始在全国也是在开展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及辅助管理系统,我们公司负责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建设这已经开发完毕了。全国在27个城市要完成72个充电站,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充电网络建设。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全国电网公司要开展一些ERP的深化研究和应用,同时要启动一个新5年的信息网络建设,我们要达到一个大容量基于智能电网交互的网络,要形成以光纤为主的通信网,要以光纤通信网补充的网络架构。

由于时间有限就不展开讲了,刚才讲那么多因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也和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咱们电信研究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也成立一个大的研究团队,针对智能电网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也针对自己的需求和发展提出我们的一个方向,这是整个几块。但传感器90%是进口,国产化率非常低,下一步我们要在研发上实现从感知到无线通讯,到整个运行要实现原创型的成果,我们现在跟一些合作单位研究,包括我们的通信,包括我们的应用,我们要开展长期项目云计算,利用电力系统私有云运算工作,我们在国家发改委的战略规划和其他方面基础上也制定我们国家电网公司物联网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们想通过未来几年通过我们研究,通过我们试点和应用打造一个物联网几个方面,一个叫形成电力物联网的感知基础,以传感为核心的感知基础,包括各种传感器各种采集模块等等。第二电力物联网技术支撑体系,主要以信息体系为核心,来建设新一代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网络。第三我们要研发面向智能电力应用系统,我们研究15个项目依托我们专项和我们公司专项基础上做大量的研发工作。另外在研究和开发基础上形成一个完善的各种各样的标准体系,包括标准、测试和实验认证,为了保障我们电网安全我们在网络隔离,网络安全方面也采取很多措施,为了保证电网安全我们进行了一些加密方式放在我们的网端。

在电表方面每个电表都有安全芯片,加上芯片才能进行使用,这是为了保证用户的使用。除了抄表以外作用跟传统电力系统不一个概念,自动化以后我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互动化大幅度的提高。那么,我们对物联网的研究核心将会围绕国家专项和我们公司的重要专项来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要建立相应的研发机制,建立我们物联网实验室,未来几年要建立专门的物联网研究中心,在发电,用电,配电等方面也要做更多的方面工作。包括我们公司两院,国网信通以及工信部的研究院,以及很多单位来共同研发和利用。

目前体系我们主要以五块为主,第一是电力智能感知基础体系也就是智能感知装备及中间件,第二电力物联网技术支撑体系也就是信息通信网络,对这两方面进行研究。我刚才讲了除了光纤通信为主,我们争取在年底前基本形成一个现场实验环境,争取明年开始通过试点以后

人性、互联网与媒体融合 第6篇

关键词:人性;互联网;媒体融合;出版

互联网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的一种事物,我愿意利用若干年前一部电视剧片头的一句画外音来表达我的一个看法。那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片头说“如果你爱他,就把他(她)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她),也把他(她)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借用这句话,我要说的是,“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她)接触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她)迷恋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是地狱。”

一、人性与互联网的发展

人类讨论互联网时谈更多的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但是我要说的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技术因素的推动,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学的深刻含义。人性的特点成为互联网的动力,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所谓人性的特点,既包括人性的优点也包括人性的弱点,它们像一股强大的魔力共同促使互联网走到今天。

我们现在讲人性讲得很多,但是往往抓不到边界,其实人性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需求,以需求为核心去探求人性,才能真正看到人性的内核。需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需求让文明从一个台阶向另一个台阶迈进。第一大需求是人的群体性。这是由人的生存需求所决定的。群居性是人性的第一大特征,人是群体性动物,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是组织性动物,离开了群体,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组织,单个人没有办法生存下去。生命哲学的创始人狄尔泰在20世纪的一部著作里说,“个人仅仅是组织或者文化体系当中的一个交错点”,他清楚地揭示了人的群居性特性。黑格尔进一步提升了人的这种特性,他认为国家是最大的组织,如果国家是一个机器的话,那么人仅仅是国家这个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互联网正是以前所未有的大家庭、大群体、大组织的方式,把全世界的人们连接在一起。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地加入到各个小群当中去。依靠互联网,人们在大群和小群当中能够重新找到自身的位置、找到自我价值、找到自我生存方式,甚至找到把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个是人的世界性。人是世界性的动物,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赫尔德曾经在一篇论文中写道,“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在创造宇宙万物的时候,赋予所有宇宙生命以独特的本能或生存方式,唯独没有赋予人以任何特别的本能。但是上帝也不是那么不公平,赋予了人以记忆、思维和思想,所以思想能力是人的独特生存方式。而且,其他动物靠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仅仅能存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狭小的领域当中,比如蜘蛛可以织出世界最美丽的网,它可以依靠这张网生存,但它的生存空间仅限于那个美丽的网当中,离开这个网它便不能生存。人是世界性的动物,由于人没有什么特长,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属生存空间,必须也能够走遍全世界寻找自己生存的机会,所以人是世界性的动物,且必须是世界性动物。互联网正在把世界连成一体,互联网正在把人这种世界性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第三个是人的交往性。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人的交往性。民族与民族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学习生存技能,通过知识的积累,通过信息的交换,更加增强人类的生存技能,成为人的生存方式。即便是不同的哲学体系,也都承认交往性是人性的重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提及:“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互相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他们的前代所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方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绝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所以,交往性是人甚至是社会乃至是整个世界得以接续运转和前进的最重要动力,交往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式。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人是交往性动物,世界历史就是一场统一的运动,人类的交往是走向统一的重要方式,从廓尔凯格尔到雅斯贝尔斯,再到海德格尔,一以贯之。今天我们知道,互联网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交往性,它甚至可以把处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通过知识、通过信息各个方面连接在一起。

所以互联网能够发展到今天,是人性、是人性的特点促成的,这个特点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需求。

二、人性的弱点与互联网陷阱

当然,我们可以津津乐道地、不厌其烦地去谈互联网给我们创造了多少价值,我们还给它冠以非常好的名词叫“互联网+”,但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不应忽视当“互联网+”遇到人性的弱点时,它也同样使人性的弱点急遽放大和扩散。基督教认为人具有原罪,它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原罪有七种,即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嫉妒(Envy)、暴怒(Wrath)、傲慢(Pride),其他宗教以及各种哲学流派对人性的弱点都有类似的见解。虽然我们不信仰任何宗教,更不相信其学说,但我们必须承认人性弱点的存在。因此,所有的法律和秩序规则,都是针对人性弱点的治理和控制。互联网的出现,使一些原本受到抑制的人性的弱点凸显出来,同时,这些释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使“互联网+”加剧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负能量或者负价值。这种负能量或负价值成为挑战人类生存、挑战人类管理和治理能力的一个非常巨大的发人深思的问题。

我所理解的互联网带来的最重大的挑战,是对秩序的颠覆。2015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本叫做《秩序的沦陷》的书,在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评比中位列第三名。这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观照了抗战期间沦陷的江南五城中普通百姓遭遇的生存困窘之境。我以为现在互联网正在使人类的秩序遭到沦陷,并可能导致人类陷入到生存的窘境。秩序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有利保证,人类社会从生成—直到现在的发展靠的是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世界很多古代民族都有关于创世的传说,创世传说中最重要的内容都是讲人类从混沌走向有序的过程。例如,巴比伦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是讲世界和人是怎么创造的,它讲在混沌之初,天地不分,“当上界天宇尚未存在,当下界大地尚未存在”,只有提亚玛特和她的丈夫阿普苏两个神,之后又有了无数的神,由于那么多神整天吵闹,使得老神无法安睡,阿普苏便心生杀掉所有神的邪念。智慧之神埃阿借助法术杀死了阿普苏,使众神免遭厄难。丈夫被杀后,提亚玛特纠集了众多妖魔,意欲为丈夫报仇。埃阿之子、代表正义和秩序的神马尔都克和她展开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马尔都克把她的尸体一分为二,一部分往上抛,生出了天,一部分往下抛,生出了地,从此之后天地分开,混沌结束了,人类文明开始了,世界开始了。

人类文明的生成就是从秩序的建立开始的。对中国古代皇帝最高的褒奖是称他在位的时代是“治世”,而其他国不泰、民不安的所有时期都是乱世,所以我们说秩序是人类文明得以继续前行的根本性保障。互联网在带给社会巨大发展和便利的同时也正在以其急速的发展颠覆着既有的商业秩序、法律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这是不得不让我们警醒的一件事情,因为商业秩序、法律秩序和社会伦理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它们是否牢固地存在决定着社会大厦的安危。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尤其是文明社会和现代社会赖以运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商品经济不仅解决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品交换,使得物产的区域性差异和短缺得到了互补,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商品交换这一经济现象背后的人类交往原则,即公平与平等。公平与平等作为人类永远追求的原则,最可能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得到实现,交换双方不仅让交换的物品等值,还在交易过程中实现了人格的对等或平等。交易实现之时,双方都得到了满足和满意。满意尤其重要,因为它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排除了强迫和强权。交易原则和规则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秩序,是保证商品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元素,对此的破坏就有可能给经济与社会带来消极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而互联网正在摧毁既有的交易原则和规则,使既有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尤其是对价值创造源头企业和制造业造成的负面冲击,必须引起警醒。

就出版业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的确给当代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发展,但也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问题,造成困扰当前出版业的一些市场乱象。其中网络时代出现的以聚集用户为目的免费获取的概念,就是对既有商业秩序和商业伦理的最大破坏。如果作为拥有版权的出版机构,将自己创造的某些产品在某些时段免费提供给读者,作为营销手段招徕顾客,本无可厚非。但出版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用知识产品作为聚拢人气的免费获取品,在他们掌握的销售渠道无限降低出版机构应得的利润,就会导致出版机构无法、无力可持续性地开发新的产品,必将导致对整个出版产业的损害,是对知识产权的蔑视,以及对出版机构整个产业价值的否定。这种情况会使出版机构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陷入被动,给出版机构的未来发展带来困扰。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便有法律护佑相伴,法律秩序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自古便有“乱世用重典”的说法,它道出了重典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横空出世,在帮助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资源、无障碍地表达个人意愿、低成本地获取信息及交流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冲击着法律的底线,不仅诈骗等互联网犯罪屡见不鲜,也产生了被人们称为“网络暴力”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也是基于人性的弱点,在法制的真空地带,当诈骗和暴力的成本因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时,就会增加犯罪和暴力的几率,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这种新事物所带来的法律方面的真空急需尽快填补,互联网立法显得更为迫切。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正在遭受互联网的冲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商品社会建立起来的诚信理念首先遭到挑战。在网络社会,男人可以虚拟为女人,老迈可以虚拟为幼童,互联网带来了真假难辨的信息,甚至是为了牟利故意造假的信息。对是与非、对与错和真与假的考量,实际上是对人性和道德性的考量,而道德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也是人类这种高尚物种存在的根本标志。道德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道德滑坡已经对人类生存的根基构成了现实的威胁,所以对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加强管理必须上升到战略高度。

三、媒体融合与重建秩序

人类面临着秩序沦陷这样一种挑战,不是单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而是全人类面临的事情,要想把这件事情做好,首先要立足于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所以国家治理在互联网层面上是一个新的话题,也是这个时代最迫切的话题。另外,面对互联网给人类社会提出的新问题,各个国家必须通力合作才能跨越互联网陷阱,使人类社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新秩序,以保证文明健康、持续发展。

互联网国家治理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产业和行业管理方面,其政策和措施不仅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产业与行业走向,更决定着互联网国家治理的实施效果。从出版业本身来说,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改善或重建秩序进行不懈的努力。对于中国出版业而言,至少有三大不协调的现象阻碍着媒体融合。首先,网络销售一出现,在渠道管理方面就走上了“分而治之”的道路。对地面店实行严格的资质许可,对网络书店则放松了要求,最严重的是网络书店几乎无底线的打折促销活动,严重干扰了零售市场的秩序,使得地面店受到了不公正的影响,毕竟地面书店承载着远超乎一般商店的功能,它们甚至是都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当前的社会,就是由这样的实体店和实体企业串联编织起来的,在短时期内急速打破这样的社会网络,又不进行新秩序的架构,极有可能给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秩序造成组织的空洞。网络盗版的猖獗,更是让人无计可施。限制图书尤其是新书打折销售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这是有道理的。众所周知,一部书稿成为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行,其间承载着出版社及其编辑大量的知识和专业劳动。一是,编辑对图书产品的题材以及内容质量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二是,出版社基于专业水准的设计、制作以及营销活动对于图书产品能否为读者接受和喜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从作品的思想性、导向性,以及作品的科学性、准确性都需要出版社提供全系统的保障。因此,只有对此类工作中体现的知识产权付出给予保护,才能保障出版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出版管理方面,所谓的数字出版从一落地中国就走向了传统出版的对立面,中国的出版业就被生硬地分成了两部分,走上了“双轨制”的道路。如同对店面书店管理严格而对网络书店管理松懈一样,对传统出版社管理严格而对享有网络出版权的非出版社管理松懈,导致网络传播内容真假难辨、错误百出、格调低下甚至低俗,网络侵权泛滥,严重破坏了出版秩序,损害了出版业的形象。第三,自有数字出版以来,著作权授权便把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分割开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中的著作权授权分离,成为阻碍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问题。这里必须着重说明的是,数字出版权不是所谓的邻接权或衍生权,它和纸质图书出版权是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出版权本身。历史的原因导致现在的中国作者习惯于只授权出版社纸介质图书的出版权,电子书以及其他数字产品形式的开发权另议,由此使出版社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陷入被动,给出版社的未来发展带来困扰。有些作者不仅将数字的传播权与纸介质图书传播权分离,甚至将纸介质传播权的平装版、精装版都分别授权给不同的出版社,以获取所谓最大的利益。这必然会造成出版秩序混乱、产品无序竞争,图书盈利能力下降,出版社权益无法保证,造成更大的出版乱象。出版社是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关键,版权资源是出版社的核心资源。对于主要由国有文化企业构成的中国出版业来说,这些版权资源就是维护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因此,对出版社的经营业态建立可持续的法律保障体系,就成为国家法律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审)

书言书语

顺应潮流

顺应潮流是当代一个极普通的观念。我却到现在还没有能接受这个观念。第一,我怀疑文化生活或思想生活里究竟有没有像潮流一般的东西。第二,如果真有,我常问,是不是必须顺应?一味顺应的结果,会不会把我冲下东洋大海里去?第三,我继续的自问,不顺应的结果,对人对己,难道是一定有害?如果一定有害,又何以从前有人说过“中流砥柱”一类的话,甚至于真有做过中流砥柱一般的人?更何以有人叹息于“江河日下”,而主张“挽狂澜于既倒,回沧海之横流”?第四,因为我是学生物学的人,我不禁联想到水里的鱼,特别是疾流急湍里的鱼,何以必须逆水而游,甚至于因为孕育下一代的关系,还要“力争上游”?我的结论是,如果真有潮流的话,潮流亦有好坏,未可一概而论,好潮流应该顺应,对于不关痛痒的潮流,顺应与否,也是无关痛痒,坏潮流,江河日下的潮流,则非抵抗不可。我认为人而不如鱼,是万万不可以的。

互联网与传统零售的融合共生 第7篇

自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媒体研究所首任所长Nicholas Negroponte说:“今后, 我们的生活空间将从原子世界向比特世界转移。”。比特世界, 成为未来世界的代名词, 而“互联网+”则是打开这个世界的关键性钥匙。“互联网+”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 在某些方面甚至是革命性的更新换代, 它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以“高开放性、高渗透性、高可塑性”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在融合基础之上创新和发展, 裂变出新的产业形态与组织架构。其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 改造和转化传统产业, 将网络技术的创新成果运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形成以网络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使得互联网从最初“狼来了”的寓言故事, 转变为今天与传统零售业并驾齐驱的对手。

过去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超市、商场中穿梭, 如今购买欲一旦作祟, “淘宝、天猫、唯品会”的三连响会在脑海中乍起;过去我们会流连于新华书店之中, 现在选择“当当、亚马逊”才能读破万卷书;过去我们在百货大楼中挑选电器, 如今在“苏宁、京东”等网上商城中购买打折家电才是实惠生活的首选。在似乎不可逆转的选择变化中, 大量实体商铺爆发“关店退租”潮, 连锁反应下不由让人惊呼:零售行业传统价值已死!互联网对传统零售业的进击, 从最初的“消亡论”, 到后来的“转化论”, 直至今天的“融合论”。互联网终究不能取代传统零售业, 但两者不断竞争、不断取长补短, 在激烈撞击之下, 由互联网放大而滋生的, 不可遏制进击而来的消费需求为传统零售业注入激活新生的能量。

互联网使消费需求感官化, 但消费知觉需要由传统零售业来实现。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改变过往的消费过程。消费者从最初被动从广告中了解产品变为主动通过线上的各种信息对产品进行深度剖析, 360度了解产品与个人自身的适配性。在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转变之下, 互联网通过视觉与创意的重新包装与设计, 以图片、声音与动画使消费者第一时间在线上将需要购买的商品具象化。通过动态的陈列方式, 消费者可以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这种类似量身定制的购买方式使得消费需求得到感官上的满足。但互联网先天会造成商品与消费者产生距离感:虚拟与现实的视差—缺乏对商品真实上的知觉认识。于是, 为使购买本身在过程中得到满足, 传统零售业提供线下的购物体验, 使消费需求在实际的接触中得到进一步释放, 消费对于个人精神的满足感得到进一步补充。这与大多数人在网上挑选商品、比较价格, 再到商场购买的道理相同。虽然, 有时这一消费过程也存在逆反, 但在互联网与传统零售业消费知觉的转化过程中, 互联网成为传统零售业的平台与信息来源补充, “互联网+”所要形成的“传统商铺+电子商务+微商”的互动生态圈得以塑造和生长。

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第8篇

1 新媒体传播的方式、速度优越于传统媒体

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具有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特点,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信息发布者和受众可以及时进行互动。手机、APP、微博和社交网络平台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加了信息的个性化。其次,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使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一部手机不仅用来通话、发短信,还可以用来浏览新闻、看电视、上网、发邮件,更重要的是可以实时传播,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则信息,轻轻一点,就可以实现全球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2 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拥有数量更多、形式更丰富的内容

首先,在内容形式上,互联网+思想的引入要求传统媒体跳出单一传媒理念的圈子,以多业态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发展,占领信息入口、获取数量庞大的用户、加强与用户间的信息互动等。传统媒体要正确认识媒体发展更新换代的客观规律,改变一味等待、不主动寻求改变的态度,以市场、受众为中心科学选择传播形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其次,从商业价值上,虽然互联网思维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开放平台、用户导向、需求驱动、大数据支持和短平化等关键词是被普遍认可的,由此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以前的内容生产和经营模式,只有那些能适应变革的媒体才能存活下去。在过去几十年里,传媒业一直在封闭的结构中自给自足,沿袭着先生产内容,然后寻找合适的受众,争取付费订阅,同时靠受众注意力赢得广告。而在互联网思维中,这一切将被彻底颠覆。在互联网+时代,“免费”似乎已成常态,这就让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产生变化,以往普通内容低价或免费、优质内容收费的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似乎已经不再合时宜。免费优质的内容必然是用户选择阅读、转发、扩散的首选,网站的流量自然也会因此而增加,这就会给媒体带来巨大的广告收入和其他盈利机会。最后,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媒介融合提速。为了顺应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不断采用新技术,发展终端用户,运用大数据分析建立手机网站,以新技术引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发展。

3 发挥传统优势,深化拓展新媒体信息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又稀缺,稀缺是因为垃圾信息太多造成受众难以捕捉有用信息,传统媒体应该深化在深度报道,线索挖掘,信息求证上的优势,要细分受众,为特定群体受众提供高质量的细分信息。在渠道拓展上,传统媒体要积极整合品牌优势,将多年积累下的信息数据资源优势融入新媒体,发挥传统媒体的人员素质优势,增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做成综合性的权威媒体,为社会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目前,一些新媒体每天要从传统媒体转载大量的新闻,很多传统媒体因此逐渐和网络媒体融合,取长补短,一起发展。例如,新华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新华网,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发挥网络的优势,已经形成中国的新闻类门户。网络媒体的出现无非是给大众增加了一种阅读方式的选择,新媒体时代利用微博时代、APP这样的网站,把原来人们当天采集编辑的原创行为或突发性新闻,在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就可以出稿子了,然后坐等官方回应,官方回应之后等到晚上再出详细的稿子,它是不断用更新稿件的方式来解决信息更新的往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很多媒体都建立了官方网站、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开设官方账号、开发了自己的APP,但是仅有这些并不足以称得上是互联网思维。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要求传统媒体应深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并在内容产生、经营管理、组织架构等层面进行变革,以提升媒体价值和效率。

4. 互联网+媒介融合的策略分析

电视与互联网从竞争到融合 第9篇

一、竞争

互联网正不断抢走电视行业的受众和广告主, 不断吞食电视业。2010年4月, 新闻集团总裁切宁在梅肯研究院全球会议上称, “我认为互联网有可能侵吞掉我们。人们现在已经不再看电视上的重播节目了。”他同时认为, 传统媒体公司有机会把优质广告客户吸引到互联网上。

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称:“截至2008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 较2007年增长41.9%,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1.9%) 。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之后, 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 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报告对网络视频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网络视频用户只有轻度增长, 相比2007年底净增四千多万用户, 达到2.02亿。网络视频的用户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 具有了巨大的受众群和极大的影响力。

而电视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在经历过繁荣期后现在似乎开始走下坡路。从电视受众成分来看, 高层次受众大量流失。比如说大学生人群、白领阶层, 这些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从电视转向网络。而坐在电视机前的忠实观众往往多是退休老人、家庭妇女等, 电视受众的老龄化、知识水平低端化等等都是电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电视内容的制作生产来看, 我国的电视媒体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电视台身兼国家宣传和盈利两方面压力, 基本没有市场化的产业格局, 势必导致其体系的僵化, 缺乏活力的电视机构自然难以创造出吸引受众的高质量的内容。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导致我国电视业影响力下降的原因。

在新兴的互联网影响日益扩大的当今社会, 电视该如何寻找到自己新的发展点呢?

二、融合

美国学者保罗·萨弗在他的《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曾提出“媒介形态变化原则”:一切媒介都有它的自适应系统, 当新媒介出现后, 旧的媒介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 不得不找寻自己的优势或吸取新媒介的长处来适应和发展。的确, 在新媒体出现时, 若旧媒体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应对, 那么旧媒体就有被取代的可能。

作为主流传媒的电视正在受到来自新兴传媒网络的巨大挑战, 而网络媒体也由于目前仍然存在种种局限性而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同时, 两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存在多方面的互补性。这就使新老两大媒体从竞争走向融合既存在必要性又具备可能性。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内容互动和资源共享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运营模式。

现在我们在网络上浏览新闻的时候会发现, 网络上的新闻不但有完整的文字报道, 而且还会配以相关的视频, 这些相关的电视新闻大多来源于各大电视机构。电视的内容通过网络的传播增大了其受众范围和影响力, 而网络增加了电视的内容也显得更有可观性和吸引力。这种现象表明, 电视和网络的互动在于两种不同介质的媒体互相支持并扩大和强化对方的影响。电视在传播手段上必须寻求新的技术支撑, 也必须借鉴更多的传播手段, 才能获得更多的受众, 形成一个延伸性、拓展性和复合型的极为强大、开放的网络与电视联手的传播平台。

事实上, 网络和电视的“联手”在国外早已开始。例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与微软结合而成的微软—全国广播有线电视公司, 全天24小时在电视上播报新闻, 同时其在因特网上开播的同名宽频网站更是结合了视频及音频技术, 通宽带技术, 用户能以极快的速度看到大量新闻画面。用传统媒体的人来做网络媒体, 弥补网络媒体的深度不足、虚假信息等问题。而利用网络对传统媒体的信息进行增值处理则能更大地发挥传统媒体本身资源的优势。通过联合, 两者品牌、广告资源、读者等方面的共享与互补也能使品牌的效益和影响力成倍增长。

电视在与各大具有影响力的网站合作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电视机构开始建立起自身的网站, 使受众通过网络也可以看到电视节目, 达到台网合一的传播效果, 扩大电视的影响力, 更新和改革传统只通过电波或有线电视传输节目的模式。香港的凤凰卫视走在了前端, 由于凤凰台在大陆落地受到诸多限制, 其网络传播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观众便可以在凤凰网上观看到其全部的节目。国内的中央电视台也建立起央视网。电视台网站的设置这一定程度克服了电视播放的转瞬即逝、难以二次观看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第一财经电视的网站, 它不但含有第一财经电视台的各个栏目的视频, 而且还提供了与电视直播相同的实时视频, 这样就完全实现了在网上看电视的功能。电视节目突破了电视荧屏的限制, 发展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 得到了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影响力。

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文化产业,融合,趋势

据数据调查显示,相关文化企业自身经营业务范围较为狭窄,且资金相对不足等特点,文化产业融资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若想获得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本运作的支持。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出发,探索两者融合现状,分析阻碍融合趋势的问题及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一、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概述

文中所讲的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支付、社交网络、APP等网络工具,确保资金顺利融通,实现支付、中介等业务,它并非是计算机与金融的简单组合,而是依托先进的网路技术,在确保用户资金安全,且被用户认可接受之后而形成的满足客户心需求的一种新兴金融业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行业与之结合后产生的新领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其对金融市场影响越来越明显,同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风险大、管理弱等特点。

(二)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

随着信息化建设程度的加强,互联网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这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中可窥见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上的无限潜能与增值空间。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变革充分聚合了全球艺术、金融相关的专业机构、文化资源,并且已经与多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一举措有利于艺术品交易平台的构建,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与商业投资行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在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前行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行业与时俱进、创新交易模式,不断推出了多样化的产品及服务。并且以历史新低,其高收益、高成长的特点赢得众多交易商的青睐,为其未来的文化产业的高增值打下基础。

二、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存在的障碍

(一)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资源互补不足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大的互补空间,理论上可以通过融合,结合自身优势,互相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从而实现融合发展。当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大的障碍就是缺乏一定资金支持,而互联网金融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需要;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而言,其需要文化产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但是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行的支持力度并不明显,我国文化产业主动领域还是面临巨大的额资金上的空缺,如互联网图书以及互联网教育都因资金上的不足,未取得大规模发展成果;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对其推动作用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推动作用,可以说文化产业的产业活力并没有很好的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

(二)融合过程中管理体制不够成熟

毕竟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兴发展形势,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几乎为空白,融合过程中很多细节问题以及结构性问题没有成熟的管理体制支撑,比如监督体制、风险控制体系等都存在较大的空白,这些管理体制不成熟必然导致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直接给二者融合带来足以致命的障碍。

(三)缺乏相关人才

专业型人才缺乏是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尤其是跨越互联网金融领域以及文化产业领域的复合型、跨领域人才非常缺乏,导致无人才可用,知道导致了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三、推进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互联网时代的新理念

互联网的新产业革命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树立时不我待的新观念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新理念,让我们了解了三个“CTOC”,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正在以十分迅速的速度踏入中国,与民众相联系,改变着我国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之于文化产业,其最为核心的目标是推动人民消费,即称之为文化消费,若想真正的发展此项消费,需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构建与文化产业发展真正相关的模式。互联网步伐的不断推进,让传统理念能够延续生命,从前不受人们关注的文化产品也可能成为受人们追捧的物品,人们的观念也由之前的“厚重大”转变成“薄轻小”,因此,追赶时代的步伐,就应以大众文化模式为切入点,通过相关的“微力量”与“微创新”,让未来文化产业的进步更多的依靠民营文化企业,小微企业,和相关的非盈利组织的发展。

(二)加大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优势互补力度

互联网金融具有巨大的资金上的优势,能够提供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上的支持,其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补血,应为相对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缺乏资金,譬如,互联网教育由于缺乏投资,而互联网教育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这就导致了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我国具有活力的电影产业,由于资金上投资不足,一些创意好、质量优的电影难以上市,事实上一旦得到资金上的投入,电影行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其应该依靠产业分布广泛的优势来带动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活力,二者应该加大优势互补力度,从而实现融合共同发展

(三)引进、完善管理体制

作为政府主体,应在文化产业的革新中,主动担起政策服务的角色,以更优化的政策与法规进行服务,并商讨出在新时代下,与文化科技创新相符合的法律法规,通过政策集约化思维构建新的文化科技创新融合体系。之外,政府应该鼓励文化类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让其能够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好的为资本投入,资源整合以及相关的产品销售进行服务支持,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的扩大资金规模,创新投入方式,优化相关的扶持体系与贴息奖励方式,来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的发展,按照国家最新出台的规定,通过多种手段建立适合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四)培育引进跨领域、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支持,培育、引进跨领域、复合型人才是互联网金融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以经济学与文化生态学以及相关的文化技术管理学等相关的交叉学科为入手点,优化师资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向文化技术学科的教学科研转型,建立完整的文化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优化文化系统人才队伍结构。培训现有人才,鼓励文化产业单位和高校联合,加快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构建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相符合的复合型文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姜晓秋.从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2]祝碧衡,蒋慧,沙青青.上海加快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4).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 第11篇

文章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及其与互联网的关系,并以WCDMA为例,讨论了第3代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WCDMA;互联网;演进

ABSTRACT:

Thepaperbrieflyreviewsthedevelopmentcoursesofmobilecommunications,a

nalyzestherelationbetweenmobilecommunicationandtheInternet,anddiscu

ssestheconvergenceprocessofmobilecommunicationandtheInternetwiththe

exampleofWCDMA.

KEYWORDS:

WCDMA;Internet;Evolution

1前言

互联网是一个高速数据网络集,通过采用网际互联协议(IP)在网络层进行互联,解决了异质网络的互通互联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需求,自1994年产生后,即在随后的商业化应用中获得巨大成功,同时直接导致了计算机网、电信网、电视网三网的融合和信息产业结构的改组。因这种IP网能够将应用和基础设施分开,开辟了如电子商务等基于Web的新数据应用。随着高性能路由器和DWDM技术的发展,以及QoS相关问题的解决,宽带IP技术逐步成熟。从话音到视频,从传统数据业务到基于Web的新数据通信业务,都可以在IP网上进行,出现了EverythingonIP的局面,宽带IP网将取代B-ISDN网,提供多媒体综合业务。

另一方面,移动通信技术因具有移动性、自由性、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等特性,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移动通信从第1代模拟式发展到第2代数字式以后,也开始了向提供综合业务的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3G)演化。如何将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不受信息源和用户访问位置限制的同时,以统一的标准向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个性化信息网络服务,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军事和商用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

2移动通信的发展与互联网

第1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始于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了第2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GSM、IS95等多个标准,由于其话音清晰、漫游性能优良、管理更加方便,加之移动电话本身的小型化更加易于便携等特点,使网络规模及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由于话务密度的不断增长,第2代移动通信有限的频率资源已接近枯竭,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求新的频段,以及能够更加有效利用频谱的无线通信技术。

另一方面,第1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与第2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业务是语音业务,相应的核心网是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由TDM线路承载着绝大部分的语音与低速率、以电路型为主的数据业务。随着网络容量需求的不断增加,TDM技术的高成本、设备的复杂性以及管理的不灵活性日益明显,而且,TDM网络无法满足高速的基于分组的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要求。以GPRS为代表的2.5G能够提供无线数据应用,其实现方法是在现有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旁增加一个平行的分组网络。分立的线路交换语音网和分组交换数据网因技术不同,业务分离,各自的运营和网管系统因此也是分立的,运营商不得不同时支持两个网络,产生了运维成本高和网络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2.5G只是在原有无线技术和通信平台上的改进,其业务速率的提高以及提供业务的灵活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第2代无线通信系统以话音业务和低速电路数据业务为主的局面。Internet业务对通信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同样深刻影响着移动通信领域,移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将成为移动业务发展的方向,多种多样的数据业务要求有一个高数据速率和高带宽的平台。

更高比特数据业务和更好的频谱利用率需求推动了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国际电信联盟(ITU)在1996年将第3代网络称为IMT-2000,在欧洲称为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即俗称的第3代移动系统。第3代移动系统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全球移动通信标准,打破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国家和区域的界限,在全球统一使用共同的频段和一致性的标准,真正实现全球“无缝”漫游,成为全球范围内覆盖和使用的系统。在业务方面,UMTS要求能够提供比第2代系统更多、更新,包括分组数据和多媒体在内的语音和数据业务;能够按需提供带宽,支持各种不同数据吞吐量、不同速率的业务;能够从第2代系统平滑演进;能够与不同网络之间实现互通;能够向用户提供大覆盖、“无缝”漫游和业务一致性等等。

互联网是建立在IP协议基础上的全球性虚拟网络,因用户不用关心特性各异的内部网络和路由等细节而共享全球资源,获得了商业化的巨大成功而得到迅速普及。移动通信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以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大融合是无可争议的必然趋势。IP组网具有各种网络硬件广泛适应所必需的灵活性,易实现即插即拔,既适合于高速分组数据的传输,又适合于低速分组数据的传输;既可使用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网络,也可使用导线、光缆通信的有线网络,同时VoIP使分组交换也可以传送实时业务。目前几大公用网络,如基于SS7的PSTN、基于ATM的ISDN、结构复杂的PLMN等,发展趋势都是和互联骨干网Internet相融合,无线接入网也必然将融入互联网构成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将充分发挥固定互联网的优势,把锁定在一个个固定站点中的信息释放到时空中去,每一个活动的个体都成了移动的网络节点,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各种业务,在个性化、实用化,以及时间和位置的高度灵活性上体现优势,这些独具魅力的特征将引发巨大的市场。移动互联网业务将创造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对于不同用户群体和个人的不同爱好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出多种差异化的信息,并通过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渠道,随时随地传送给用户。终端用户可以自由自在地控制所享受服务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等。移动通信技术本身具有的安全和保密性能与互联网上的电子签名、认证等安全协议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安全性保证。移动互联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资源更自由、更大范围的调配和更快速、更便捷的流通,从而影响和改变着财富增长的速度和分配的方式。这种变化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必将影响未来信息社会人们数字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进而滚雪球般地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财富。

3第3代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

第3代移动通信以码分多址(CDMA)技术为核心,主要技术体制分为WCDMA、TD-SCDMA和cdma2000,其中WCDMA和cdma2000采用频分双工(FDD)的工作方式,TD-SCDMA采用时分双工(TDD)工作方式。WCDMA、TD-SCDMA的开发和维护规范由3GPP负责,cdma2000的开发和维护规范由3GPP2负责。本文以WCDMA系统为例描述移动通信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

WCDMA是在GSM基础上向3G演进的,UMTS是采用WCDMA空中接口的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从功能上,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络(UTRAN)可分为无线接入网(RAN)和核心网络(CN)两部分。其中,RAN用于处理所有与无线有关的功能,而CN处理UMTS系统内所有话音呼叫和数据连接与外部网络的交换与路由。RAN、CN与用户设备(UE)一起构成整个UMTS系统,即UMTS系统在移动用户接入公共电话网之前,通常采用CN、RAN、UE这3级组网方式。RAN包含一个或几个无线网络子系统(RNS),一个RNS由一个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和一个或多个NodeB(节点B)组成。RNC负责分配和控制与之相连或相关的NodeB的无线资源。NodeB完成和用户设备间空中接口和与无线网络控制器接口间的数据流转换,同时也参与一部分无线资源管理。UTRAN结构如图1所示。

无线接入网络UTRAN需要发展成为全IP网络——IP-UTRAN,用IP技术实现网络间互联。但IP-UTRAN的实现不仅仅与RAN的发展有关,也与整个IP网络的进展有关。同时UTRAN的演进也必须考虑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拥有庞大基础网络和众多用户的现实情况,必然是一个分阶段、逐步递进的过程。

3GPP标准的制订与3G的演进过程相对应,分为3GPPR99标准、R4和R5这3个标准,其中R4和R5标准合称为R00。目前3GPPR99和R4标准已经确定,R5标准正在完善之中。

3GPPR99标准是在2.5代移动通信系统基础上向IP-UTRAN过渡的阶段。该阶段需考虑与第2代系统的互联和兼容,以实现两大系统并存时的综合利用,同时需注意3G业务的平滑演进。过渡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传输速率,提高频谱效率,提供一般的多媒体业务。3GPPR99标准以ATM技术为基础构建网络,采用ATM交换机构成核心交换和传输网络,类似移动的B-ISDN概念,通过路由器可接入因特网。UTRAN和UE相对GSM采用全新的协议构成,其设计基于WCDMA无线技术,即引入了一个新的无线接入系统,在无线接口使用新的频段和新的传输技术,而CN侧则新增第3代语音/数据一体化平台——UMSC(相当于原MSC/VLR、SGSN功能),构建叠加3G网络,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充分利用现有GSM的HLR/AUC/EIR以及GMSC、GGSN等,并沿用移动信令网。

R4规范是一个中间过渡阶段,在R4规范中,无线接入网部分不会引进新的功能实体,RNC和NodeB实体的功能划分也不发生改变。R4版本在无线网络层上,主要支持RTT增强特性和优化无线资源管理;在传输网络层,仍采用ATM技术。R4版本注重了CS域的分组化和网元的分立化,目的是便于各网元的独立演进和简化网络,提高效率,增强可扩展性。

R99、R4标准对应的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结构见图2,其中:STP为信令转接点;HLR/AUC是管理移动用户的数据中心和PLMN的鉴权中心;EIR是设备标识寄存器;SC是短消息服务中心;HLR/AUC/EIR/SC都通过移动信令网SS7实现其功能;NMS为网络管理系统,用于对所有实体进行远程维护;GMSC为网关MSC,疏通固定用户到移动用户的通信业务;UMSC为语音/数据一体化平台,可从GPRS的SGSN设备升级而来,支持GSM的A、Gb接口和3G的IuCS、IuPS接口。

在R5标准对应的IP-UTRAN实现阶段,传统意义的移动网将仅局限在无线接入网侧(3GRAN、GSMBSS),而核心网与IP网合一,它是一个基于分组交换的全IP网络,语音、数据、多媒体信息都是在同一IP承载网络上进行传输,同一IP承载网络可以提供实时业务,也可以提供非实时业务。在全IP网络中,由IP网络来承载数据与信令,全IP网络将由基于IP的信令替代传统的No.7信令。在IP网络之上构建逻辑独立的信令处理服务器处理控制信令(相当于MSC/SGSN的信令处理功能),业务应用服务器处理业务,从而实现业务/控制/交换的逻辑分离。R5标准制订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但目前只提出了一个未来IP化网络的框架,许多细节尚待明确。IP-UTRAN的最终实现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IP-UTRAN中网络结构的演进

●各节点直接挂到IP网络上;

●各节点功能的重新分配;

●作为局域接入网,IP-UTRAN怎样接入骨干网。

(2)IP-UTRAN空中接口解决方案

●本地移动性解决方案的研究;

●寻址结构;

●无线接口的连接是否可作为本地的链路连接,而不是网络连接;

●高速分组数据向低速分组数据的转换。

(3)有线传输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

●IPoverATM的研究;

●IPQoS的研究;

●IP传输实时业务的研究。

(4)IP-UTRAN中控制部分的研究

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呼叫控制,是否可以将它们整合为一,如PSTN、

VoIP、ISDN、PLMN中的呼叫控制。

(5)IP-UTRAN中安全性的研究

(6)IP-UTRAN中维护管理和计费业务研究

由于网络结构与网络寻址的变化,管理及计费问题也是研究的一个方面。随着各项相关技术的成熟,在IP上实现语音、数据的统一传输,移动网最终将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如图3所示。

4结束语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作为迈向信息社会的两个重要标志,分别对应着对大量信息资源的有效访问和随处漫游的个人通信,二者相融合将产生新的移动互联网,使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化社会和数字化经济生活时代。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过程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并且市场新的需求还会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继续进行第4、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国内厂商要抓住机会,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视问题,进一步加大研发力量,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更石,杨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展望.电信科学,2001,17(4):28—31

2孙立新,尤肖虎,张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33GPPTS25.401.UTRANOverallDescription

43GPPTR25.933.IPTransportinUTRANWorkTaskTechnicalReport

(收稿日期:2001-12-12)

作者简介

储林波,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移动事业部系统部工程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从事智能技术、3G项目的系统研究等工作。

刘淑霞,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移动事业部开发部工程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从事智能技术、3G项目的系统研究等工作。

推进互联网与流通业融合发展 第12篇

一、“互联网+流通”行动的主要任务

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要突破“硬瓶颈”、“软制约”,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主要包括七项工作任务:

一是加快流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开展全渠道经营,发展体验消费;着力提高百货等零售业态的供应链管控能力,增强老字号等传统品牌影响力;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服务功能。

二是推进流通创新发展。鼓励发展分享经济新模式,拓展消费新空间、扩大社会灵活就业;支持发展协同经济新模式,提升产业社会化协作水平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力发展流通创新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软硬件一体化支撑服务。

三是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流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力度,推动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补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短板。

四是鼓励拓展智能消费新领域。鼓励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智慧商圈,提高商圈内资源整合能力和消费集聚水平;加快实施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工程,振兴城镇商业;拓展智能消费,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

五是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和消费。推广绿色商品,开展绿色商场示范活动,推动“互联网+回收”模式创新,开展“绿色产品进商场、绿色消费进社区、绿色回收进校园”主题宣传活动。

六是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畅通农产品流通,切实解决农产品网上销售的相关问题;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拓展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整合农村物流资源。

七是积极促进电子商务进社区。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提高社区商业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水平;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消费功能,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整合零散的社区服务资源,统筹建设和改造生活服务网点。

为了保障七项任务顺利执行,“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中还推出五项保障措施,包括创新服务制度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增强流通领域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健全流通法规标准体系、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环境等。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指导各地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抓好工作落实。

二、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瓶颈

在这次常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专门强调,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中要重点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问题。

在我国,物流和信息基础设施是发展“互联网+流通”的基本保障。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2015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先后开展了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农产品冷链流通建设等工作。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也开展了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工信部实施了“宽带中国”战略。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物流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有比较大的改观。下一步,我们在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中加大力度,发展物联网,打造智慧物流体系,重点解决两个“硬瓶颈”,主要想采取四方面措施:

第一是继续加大农村宽带建设投入,加快提速降费的进程,继续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解决快递营运车辆规范通行和末端配送等难题。

第二是支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系统,重点加强全国重点农业产区的冷库建设。今年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还要深入开展农产品冷链标准化示范工作。

第三是推动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冷链设施的利用率,科学发展多层次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建设商务公共服务云平台,提供公共服务。

第四是开展无车承运人试点,允许没有运输车辆的法人从事运输业务,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分散的仓储、车辆等物流资源,减少空驶率,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水平,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三、重点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在“互联网+流通”行动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支持政策,许多地方政府也将农村电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政府积极推动下,社会资本也积极介入,例如,供销总社、邮政局、万村千乡等传统的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共同推动农村电商升级发展;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大企业也纷纷下沉营销渠道,布局农村电商。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涉农网站3万多家,其中电子商务网站3000多家,2015年农村地区网购交易额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了9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也达到了1505亿元,发展农村网民达到了5659万人,新增网店达到118万家,在全国1000个县里,已经建成了25万个电商村级服务点。这组数据可以说明农村电商发展态势非常好。

同时,我们看到农村电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网速还比较低。二是农村电商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既懂种植,也会经商,又了解电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不行,竞争力不强。四是农村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农村电商工作:一是补短板,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2016年财政部和商务部将继续深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作,下大力气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动地方整合乡镇一级各种资源,畅通物流的渠道。

二是重上行,增强农村电商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更加注重推动农产品由农村到城市的上行渠道。使线下的产业发展和线上电商有机融合发展,拓宽农产品进城的各种门路,带动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

上一篇: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下一篇: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