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与糖尿病论文

2024-05-11

皮肤病与糖尿病论文(精选9篇)

皮肤病与糖尿病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0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住院的DPN患者共378例,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经神经电生理检测明确存在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并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其中男性165例,女性213例;年龄22~83岁,中位年龄62岁;糖尿病发病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0.60±10.91)岁;DM病程0~44年,中位病程10年。SSR正常者123例,异常者255例,异常率为67.5%。伴周围神经损害症状者284例,自主神经损害症状者234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38例,糖尿病肾病者136例,糖尿病足溃疡者21例,男性合并勃起功能障碍者85例。

1.2 病例资料收集

回顾性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症状、自主神经症状、足背动脉搏动、针刺痛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入院时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入院次日空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检验指标,以及中医症状、舌脉资料,并录入Excel中进行整理总结。

1.3 SSR异常结果判定

应用Viking Select 4.0肌电图仪(美国Nicolet公司)检测SSR。参照北京协和医院肌电图室自定诊断标准与正常参考值进行异常结果判断:(1)波型缺失;(2)潜伏期>正常均数倍标准差(2s),或波幅<正常;(3)双侧波幅差值≥50%正常。

1.4 中医证候分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7年制定的国家标准[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新药(中药)治疗消渴病临床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4],结合临床经验,自拟为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热)、气滞6个证候类型。证候标准如下:(1)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短,形体虚胖,困倦思睡,脘腹痞满,腹胀,食欲不振,自汗,头晕,大便稀溏,舌淡,脉弱或脉细弱;(2)阴虚证:口渴多饮,皮肤干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双目干涩,腰膝酸软,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3)阳虚证:四肢不温,畏寒,腰膝酸软,夜尿频多,下肢浮肿,阳痿,舌淡苔白,脉沉或细或弱;(4)血瘀证: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肌肤甲错,胸痛,口干饮少,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四肢不温,舌暗、舌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脉细数;(5)痰湿(热)证:形体虚胖,困倦思睡,肢体沉重,脘腹痞满,头晕,大便黏滞,舌体胖大和/或苔腻(黄腻),脉滑;(6)气滞证:情绪低落,两胁胀满,胸闷,胸痛,腹胀,急躁易怒(化火),耳鸣(化火),舌苔白或舌红苔黄(化火),脉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及SSR的关系比较采用列联表χ2检验;中医证型与SSR及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辨证

2.1.1 中医证候

378例DPN患者中气虚证155例(41.0%)、阴虚证255例(67.5%)、阳虚证187例(49.5%)、血瘀证265例(70.1%)、痰湿(热)证130例(34.5%)、气滞证62例(16.4%)。各证候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痰湿(热)证>气滞证。

2.1.2 中医证型

5例(1.3%)中医证型不明显,其余病例中各证候单独存在者少见,多为几种证候共存,且以虚实夹杂证占大多数(298例,78.8%),单纯虚证或实证较少。位于前3位的证型是:阴阳两虚血瘀证(55例,14.6%),气阴两虚血瘀证(31例,8.2%),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28例,7.4%)。因统计出的中医证型过于分散,因此按正虚类型的不同将各证型归纳为阴虚或兼痰瘀证(46例,12.2%)、气虚或兼痰瘀证(46例,12.2%)、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69例,18.3%)、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140例,37.0%)4种主要证型进行比较分析。

注:与≤60岁组比较,aP<0.01

注:与<5年组比较,aP<0.05,bP<0.01;与5~10年组比较,cP<0.05

2.2 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表1结果显示:与≤60岁组比较,>60岁组的阴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均降低,其中两组间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60岁组的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与≤60岁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

2.3 中医证型与病程的关系

表2结果显示:随着病程延长,阴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逐渐降低(P<0.05),而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则逐渐升高(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5年组比较,≥10年组的阴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则明显升高(P<0.01)。与5~10年组比较,≥10年组的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比例显著降低(P<0.05)。

2.4 中医证型与SSR的关系

表3结果示:不同中医证型间SSR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的SSR异常率与其余各组比较可见显著性升高(P<0.05),而其余各组间SSR异常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

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中以以下3型多见:阴阳两虚血瘀证(55例,39.3%)、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28例,20%)、阴阳两虚证(20例,14.3%)。将这3个证型与SS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阴阳两虚血瘀证和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与SSR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142和0.110,P<0.05或P<0.01)。

注:与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比较,aP<0.05

进一步将与SSR呈正相关的这2个证型与其他指标、神经症状体征和其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阴阳两虚血瘀证与舒张压(77.01±9.67)、超敏C反应蛋白(2.85±2.56)、餐后2小时血糖(11.29±3.58)、周围神经症状(284例,75.1%)、自主神经症状(234例,61.9%)、男性勃起功能障碍(85例,51.5%)呈显著正相关;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与糖化血红蛋白(8.31±1.95)、周围神经症状(284例,75.1%)、针刺痛觉异常(120例,31.7%)、糖尿病足溃疡(21例,5.6%)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

3 讨论

中医认为DPN属消渴病兼证“筋痹”范畴[5],目前对于DPN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梁晓春[5]将DPN分为肾阴虚血瘀证,肾阳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脾肾不足、痰瘀互阻证。林兰则分为气血两虚、气虚血痹证,肝肾两虚、血不荣经证,脾胃虚弱、痰浊阻络证,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证[6]。吕仁和提出“以正虚定证型,以邪实定证候”的辨证思路,将证型分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精亏髓乏,将证候分为肺胃燥热、肝郁气滞、脾胃湿热、胃肠结滞、瘀血内阻、痰湿阻滞、湿热下注、肝胆湿热,证型与证候互参,如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郁气滞等[7]。中华中医药学会[8]2011年颁布的《DPN中医防治指南》将DPN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

本研究采用先辨单一证候,然后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证型的辨证方式进行中医辨证,为避免统计出的证型分布过于分散,按正虚类型的不同将各证型归纳为阴虚或兼痰瘀证、气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四种主要证型进行分析,有利于概括DPN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有利于资料之间的比较和总结。结果显示:DPN中医证型以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最多见,且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阴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的比例逐渐降低,而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的比例则逐渐升高,说明消渴日久,阴虚燥热,热灼津液,痰浊瘀血阻滞筋脉,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是DPN的关键病机。DPN早期以阴虚内热为主,中期阴损及气出现气阴两虚,晚期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痰浊瘀血贯穿病程始终,且DPN患者就诊时多数已至疾病的晚期阶段,这与多数国内文献报道结果相符[9,10,11]。但亦与部分报道不一致,如渠昕等[12]认为阴虚血瘀是DPN发生的重要病机,靳淼等[13]认为DPN患者中气虚证最多见,这有待规范DPN中医证型标准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目前对于DPN证型的客观指标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电生理指标,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相关指标以及炎性指标等方面[14,15,16,17],但对于DPN中医证型与SSR的关系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SSR异常率达67.5%,与国内外报道结果相近[18,19]。探讨SSR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的SSR异常率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且该组中的主要证型阴阳两虚血瘀证及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与SSR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这2种证型与SSR的异常有一定联系。中医认为消渴日久,阴损及阳,肾阳亏损,温煦不足,推动无力,痰浊瘀血阻络,气血不能达于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可出现肢体麻凉疼痛、胸痹心痛等临床表现,亦可导致SSR参数的异常,从而为DPN中医辨证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临床上补肾活血、温经通脉法治疗DPN的应用提供依据。进一步将此2种与SSR相关的证型与其他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阴阳两虚血瘀证与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周围神经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和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呈正相关;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与糖化血红蛋白、周围神经症状、针刺痛觉异常和糖尿病足溃疡呈正相关。近年来对于SSR的研究显示:SSR异常可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足溃疡的危险性[20];对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诊断方面,SS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21];糖尿病患者SSR的潜伏期长于正常对照组,但波幅未见明显变化,有利于DPN的早期诊断[18]。目前未见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SSR检测相关报道,但有国外报道显示阴茎SSR检测有助于诊断勃起功能障碍[22]。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SSR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并且与中医阴阳两虚,痰瘀阻络,筋脉不通的理论相符,有利于DPN早期中医中药的干预治疗。

本研究中仅收集了SSR异常率的数据,未进一步统计潜伏期、波型、波幅等SSR具体参数的数据,关于中医证型与SSR异常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医证型及其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itc skin response,SSR)的关系。方法 记录378名DPN患者的SSR检测结果、血糖、血脂、血压、中医症状及舌脉,按照先辨单一证候,然后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证型的辨证方式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DPN中医证型以阴阳两虚血瘀证最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阴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的比例逐渐降低,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的比例逐渐升高。SSR异常率为67.5%,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的SSR异常率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该组中的主要证型阴阳两虚血瘀证及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与SS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SSR异常与阴阳两虚血瘀证及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之间具有相关性,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了依据。

当糖尿病“遇见”皮肤病 第2篇

其实, 说到这个疾病, 很多人都不是非常的重视, 也不听从医生的吩咐, 经常的就擅自的停止胰岛素的注射。另外, 出现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使用药物, 而且病程也非常的长, 从而导致出现并发症。同时发生急性感染或原有慢性感染急性发作, 以呼吸道感染 (感冒、发烧、咳嗽) 、消化道感染 (恶心、呕吐、腹泻) 和泌尿系感染 (尿频、尿痛) 最为常见。同时, 对于糖尿病病人他们最忌讳的就是狼吞虎咽、暴饮暴食、经常喝酒等。

夏季天气炎热, 糖友们不但穿的少, 还经常有蚊虫叮咬, 因此夏季糖友们一定要保护好皮肤。其实皮肤病变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 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皮肤病变吧。

糖尿病皮肤病变

1.血管病变

多数糖尿病性皮肤病的发病机理可归纳为微血管病和组织局部缺血。许多学者对全身小血管, 特别是视网膜和肾脏的小血管的研究表明, 微血管的严重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病程的长短及临床严重程度并无直接关系, 这被认为是多种因素的作用。

2.生化反应

皮表的生化变化对皮肤易发生多种感染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有人观察糖尿病患者皮肤上的细菌数并不比正常人高, 相反, 有些细菌还明显减少, 因而认为糖尿病患者易受细菌感染主要由于菌群平衡失调, 而不是组织中糖分增加之故。糖尿病患者每克皮组织中葡萄糖量高于每毫升血液中糖含量, 因此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

糖尿病性皮肤病分类

糖尿病皮肤病分为三大类:

1.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的异常中间代谢产物引起的皮肤病, 如皮肤感染、皮肤瘙痒、皮肤黄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糖尿病产生的高糖血症以及高脂血症有直接关系, 当糖尿病得到控制后这些病变随之缓解。

2.与糖尿病的慢性退行性变有关, 如糖尿病性皮病、红斑与坏死、糖尿病性皮肤大疱、硬化性水肿、糖尿病性神经疾病等, 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糖尿病引起微小血管病变, 造成皮肤血供减少, 伴同血管疾病的真皮结缔组织受损和其他附属器受损。这类疾病的发生过程很缓慢, 治疗起来也很困难。

3.是伴发于糖尿病但与代谢障碍或退行性病无关的皮肤病, 如糖尿病性类脂渐进性坏死、环状肉芽肿、白癜风等, 这些疾病在患有糖尿病的人中更加常见, 它们与糖尿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

糖尿病患者容易患哪些皮肤病呢?

1.外阴瘙痒。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和肛周无原发皮疹的顽固性瘙痒, 由于剧烈的搔抓, 其病变部位常出现湿疹样改变, 并可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患者瘙痒的程度与其血糖的数值呈正比关系, 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但只要其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 皮疹便可逐渐消退。

2.糖尿病坏疽。该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该病患者常伴有大动脉闭塞和足趾溃疡。这种足趾溃疡为干性坏疽;若患者无动脉闭塞, 则其足缘、足底、足背等处好发生溃疡。这种溃疡为湿性坏疽。该病多由于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血糖所导致。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了知觉神经障碍以及痛觉或温觉麻痹时, 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烫伤和外伤, 以免引发坏疽。

3.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并发真菌、细菌和病毒感染, 从而引起各种感染性皮肤病。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由念珠菌和皮肤癣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念珠菌容易感染的部位是外阴生殖器、腹股沟、口腔、甲沟、第3~4指 (趾) 缝;皮肤癣菌容易感染的部位主要是腹股沟、手足、头部等部位。细菌感染围广泛且炎症明显, 并常出现坏疽。

4.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该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糖尿病患者, 多由外伤而诱发, 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但可在其胫骨前出现局限性大片硬皮样斑块, 斑块的形态不规则, 中央呈黄色, 边缘为暗红色浸润。该病患者出现此种皮疹几年年后才会出现血糖升高, 而且即使其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不能使这种皮肤病完全改善, 只有在其皮疹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时方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5.糖尿病性皮肤潮红。该病患者的面部可出现特殊的玫瑰色潮红斑, 病情严重时, 其掌跖部位也可出现上述皮疹, 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皮肤毛细血管的弹性降低和异常扩张所导致的。

6.糖尿病性大疱病。糖尿病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 其手足可出现烫伤样水疱或大疱。该水疱可单发, 也可多发, 其疱壁很薄、内含浆液、周围无炎症性红晕。该病患者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发病约2周后水疱或大疱便可干燥结痂, 愈后不留疤痕。

7.糖尿病性黄色瘤。该病好发于患者的面部 (特别是眼睑周围) , 也可见于患者的躯干、四肢、臀部等处。大约有0.1%的糖尿病患者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而发生此病。该病患者常出现多发性黄色丘疹或斑块, 丘疹的直径约为5毫米左右, 周围绕有红晕且有瘙痒感。

糖尿病并发症的皮肤病表现

目前, 很多人正在承受着糖尿病给人带来的痛苦, 但是近几年发现大部分的糖尿病病人与皮肤上的疾病是有关系的, 其实它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 那么我们要怎样控制他呢?其实, 出现糖尿病皮肤病对病人的危害是相当的大的, 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严重的伤害, 那么它的皮肤病种类有哪些呢?

1.糖尿病足:其实不管是何种疾病, 他们的发生都有自己本身的因素, 然而对于糖尿病足他主要是因高血糖导致下肢血管、神经系统病变, 一旦皮肤稍有破损、感染而不及时感知或治疗, 将会迅速形成溃疡、坏疽, 最终不得不做截肢处理, 造成病人身体上、心理上双重打击, 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2.真菌感染:对于这个病的出现大家一定要注意它的感染, 很多疾病发作的快与感染是不能脱离的, 例如有毛癣菌所致的足癣、手癣、股癣、甲癣;有念珠球菌所致的口炎、阴道炎、巴氏腺炎, 同样也是好好坏坏难以根治。

3.其他在临床上偶见的还有:另外, 长时间的糖尿病治疗, 要是达不到明显的效果, 而预防和护理也没有做好, 那么就会导致其它的并发症发生, 例如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糖尿病性黄色瘤、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性红斑、紫癜、硬化性皮肤水肿等。

如何控制糖尿病皮肤病变

1.糖尿病患者应当注意穿着宽松的纯棉衣物, 穿旅游鞋、布鞋或软皮皮鞋。尽量不穿羊毛或化纤内衣, 以免刺激皮肤而引起瘙痒。勤换衣服, 勤洗勤消毒毛巾, 保持床单干燥清洁。

2.糖尿病病人注重皮肤的清洁非常重要, 每日要洗脸、洗脚、清洗外阴。平时洗脸注意水温不宜高, 毛巾宜柔软, 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可适当应用性质温和的洗面奶、洗面皂以加强皮肤清洁, 但注意不宜用力搓脸或擦脸。洗澡不宜过频,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 比如夏季每周2~3次, 冬季每周1~2次。水温不宜过高, 每次洗澡时间不宜长。尤其注意避免用力搓洗, 比如洗浴中心的搓背就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3.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本来就干燥、抵抗力低, 所以要避免长时间的泡澡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而且每次洗澡后的润肤非常重要, 洗澡会洗去皮肤表面的油脂, 而这些油脂可以帮助皮肤保持水分。糖尿病患者沐浴后应使用含有凡士林、硅油、羊毛脂等有较强保湿作用的护肤品, 以避免皮肤里的水分过快蒸发而造成皮肤干燥瘙痒, 每日1~2次。尤其沐浴后即刻使用效果会更佳。

4.对于大多数皮肤干燥、轻度瘙痒的患者, 加强润肤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局部瘙痒还可外用止痒药物, 严重广泛的瘙痒可内服抗组织胺药物。强忍不用药是不可取的, 搔抓破溃可能导致皮肤感染等严重后果。

5.乐观豁达, 保持心情舒畅。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急、忧虑、发怒、恐惧、激动等使病情加重, 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相反, 当情绪紧张消除或感到安全和满足时, 糖尿减少, 胰岛素需要量也减少,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乐观和情绪稳定, 避免压力过大, 闲暇多培养种花植草、读书等良好的兴趣爱好, 陶冶情操。

6.坚持锻炼, 多多活动。适当的锻炼活动, 能促进新陈代谢, 改善肌糖原的氧化代谢及心血管功能, 使最大摄氧量增加, 减少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同时, 运动可促进葡萄糖透入肌肉细胞, 促使肌肉和组织对糖的利用, 从而降低血糖, 减少尿糖, 并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

7.调理饮食, 从口开始。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成因是身体长期阴虚燥热, 导致内分泌失调, 影响血糖。因此饮食的首要原则是避免会引致身体燥热的食物, 包括煎炸、辛辣之品及精加工的食物。

糖尿病的皮肤损害有哪些?

糖尿病的皮肤损害可分为原发性糖尿病皮损、继发性糖尿病皮损、特发性糖尿病皮损三组症群。

1.原发性糖尿病皮肤损害。糖代谢紊乱所致的透明细胞汗管瘤。脂肪代谢紊乱所致的糖尿病性黄色瘤、其他黄色瘤。结缔组织代谢障碍所致的糖尿病性浮肿性硬化病、淀粉样变性苔癣、粘液水肿性苔癣。血管病变所致的糖尿病性坏疽, 糖尿病性类脂性渐进性坏死, 泛发性丘疹性环状肉芽肿, 胫骨前部色素斑, 糖尿病性水泡, 糖尿病性颜面潮红。末梢神经障碍所致的糖尿病性无汗症。皮肤感染。皮肤真菌感染的阴道炎、口角炎、甲癣;皮肤化脓感染的疖、痈、毛囊炎、汗腺炎、带状疱疹。反应性皮肤病。湿疹、皮肤炎症、皮肤瘙痒症。

2.继发性糖尿病皮肤损害。胰腺病变的青铜色糖尿病、胰高血糖素瘤。肝脏病变引起的迟发性皮肤吡喀紫质。脑垂体病变引起的肢端肥大症、柯兴氏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病变引起的柯兴氏综合征。药物引起的类固醇性糖尿病。

3.特发性糖尿病。指糖尿病和特征性皮肤表现, 是原因不明系统性疾患的一部分, 如良性黑棘皮症、沃奈综合征、类脂质蛋白沉积病、硬皮病、出血性多发性特发性肉瘤 (卡浦西肉瘤) 、肥胖多毛额骨肥厚综合征等。

4.治疗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皮肤损害。如注射胰岛素引起的皮下脂肪萎缩、磺脲类降血糖药引起的荨麻疹或泛发性轻度红斑等。

糖尿病皮肤病人如何控制饮食

1.对于糖尿病皮肤病患者, 要改善胃肠功能, 提倡清淡饮食, 多食些新鲜蔬菜、水果及高纤维食物, 如白菜、芹菜、油菜、西红柿、黄瓜、冬瓜、萝卜、胡萝卜、菠菜、苹果、荔枝、香蕉等。这类食物能缩短废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 增加排便次数, 改善肠道功能而消除便秘, 缓解瘙痒。

2.食物烹调宜采用炖、煮、熬、蒸等方法, 少用或不用炒、煎、烤、熏等烹调方法, 以免助火生热, 加重病情。

3.严禁吸烟、饮酒, 不饮或少饮咖啡、浓茶。

4.忌食辣椒、酒、大蒜、芥末、胡椒等辛辣刺激性强的食品, 腌制品、巧克力等也应少食。有些人食用鱼、虾、蟹、蚌、羊肉及狗肉一类动物蛋白后, 皮肤血管周围的活性物质会立即释放出来, 刺激皮肤产生剧痒, 故应忌食。

皮肤瘙痒 警惕糖尿病作祟 第3篇

控制血糖,铲除诱发皮肤瘙痒症的病根。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只要血糖不再上升,皮肤瘙痒就会自然得到缓解甚至治愈。

内服外用,双管齐下。全身性瘙痒可内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安泰乐、酮替芬、苯海拉明等,这些药有镇静止痒作用。外用药得根据皮肤瘙痒部位不同,区别使用。

皮肤瘙痒发生在颈部后侧、背部、四肢伸侧、手背和足背,可选用皮炎平霜、无极膏、抗敏止痒水。此类药物有神经麻痹性止痒和抗过敏作用,对皮肤刺激性比较强,上述部位表皮角质层较厚,能耐受此类药物对皮肤轻微的不良刺激。

皮肤瘙痒发生在颈部前侧、胸部、腹部、臀部、四肢屈侧,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洗剂。此类药物对皮肤有止痒作用,对皮肤刺激性小。

皮肤瘙痒发生在腋下、脐周、腹股沟、外阴部、肛门,可选用复方咪康唑霜、复方达克宁霜、肤康王霜、宝龙康霜、复方康钠乐霜。上述部位皮肤分泌物较多,皮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当这些部位皮肤发生瘙痒时,往往同时会伴有白色念珠菌、表皮癣菌、毛癣菌、小孢子菌等真菌感染。而此类药物有抗过敏、止痒和抗真菌感染作用,所以很适合治疗这些部位的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发生在足底、足趾间,可选用孚其药水联合特比奈芬霜或者咪康唑霜。先将孚其药水涂于患处,待其干透后再薄薄涂上丁克霜或者咪康唑霜。这些部位好发真菌感染,孚其药水是以酒精为溶剂的酊剂,有抗真菌、止痒作用,联合其他抗真菌霜剂,可加强抗真菌感染作用,以防真菌产生耐药性而影响疗效。

乐观豁达,保持心情舒畅。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急、忧虑、发怒、恐惧、激动等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相反,当情绪紧张消除或感到安全和满足时,糖尿减少,胰岛素需要量也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乐观和情绪稳定,避免压力过大,闲暇多培养种花植草、读书等良好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

坚持锻炼,多多活动。适当的锻炼活动,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肌糖原的氧化代谢及心血管功能,使最大摄氧量增加,减少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同时,运动可促进葡萄糖透入肌肉细胞,促使肌肉和组织对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减少尿糖,并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

调理饮食,从口开始。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成因是身体长期阴虚燥热,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血糖。因此饮食的首要原则是避免会引致身体燥热的食物,包括煎炸、辛辣之品及精加工的食物(如即食及罐头食物)。此外,亦应戒吃高脂肪及高糖食物(如肥肉、汽水、糖水、蛋糕及蜜饯等)。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应摄取充足的营养。多吃滋补且低热量的食物(如海参、鲍鱼、菇类、木耳等)、高纤维食物(如糙米、全麦面包)、蔬菜、水果(如橙子、蓝莓,但高糖分水果如西瓜、香蕉则应避免)。此外,饮食应定时定量,以清淡为主。减少外出进食,以免进食过多高脂肪食物。

吃中药不要加糖

61例糖尿病皮肤病变临床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患者工61例,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9例, 年龄在25~78岁之间。患病时间3周~15年, 平均病程3~5年。

皮肤病变有:感染41例, 其中癣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19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5例, 皮肤疱疹3例, 还有4例下肢湿性坏疽[1]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胫前色素沉着斑10例, 其患病时间都在5年以上, 瘙痒症3例, 发病与年龄和病程没有明显关系;糖尿病性大疱病2例, 湿疹5例, 都是60岁以上的患者, 大疱病患者伴有神经病变、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多种并发症[2], 都患病5年以上。以上所以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还要进行皮肤病的治疗。

1.2 治疗

1.2.1 全身治疗

治疗原发疾病, 积极纠正糖尿病酮症[3]使用口服药降低血糖或者注入胰岛素降低血糖, 至少使空腹血糖<8mmol/L, 餐后血糖<10mmol/L。对患者进行全身的降低血糖和活血化瘀的治疗。

1.2.2 局部治疗真菌感染:口服氟康唑0.1g, 1次/d, 连续服用3~5d;外涂达克宁霜在患处连续2周。

霉菌性阴道炎:将予克霉唑栓塞入阴道, 1次/晚, 连用2周。

皮肤化脓性感染:皮肤疖、毛囊炎, 汗腺炎局部外用百多邦, 同时服用抗生素;颈部痈红肿时外用10%的鱼石脂软膏, 脓肿形成后再切除引流[4], 注射抗生素。

瘙痒症:不得抓绕, 对患处使用炉甘石洗剂清洗, 内服抗组胺药物。

湿疹:避免抓绕和摩擦, 在患处涂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

大疱病:在患处涂龙胆紫, 较大水疱可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液体, 再进行包扎, 定期换药, 服用抗生素。

2 结果

在本次61例患有糖尿病皮肤病患者中, 经过治疗痊愈出院的有37例, 病情基本好转的20例, 最后有4例因为其他的病发病而全身衰竭死亡。

3 讨论

医疗实践证明, 有30%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病变, 伴发真菌及细菌感染最多见。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葡萄糖不能正常分解, 脂肪分解增多, 蛋白质吸收不良而引起营养不良, 身体皮肤的免疫功能降低, 容易造成感染。

本组病例中糖尿病合并皮肤感染发病率高, 真菌感染的患者尤为突出。皮肤瘙痒只要是全身瘙痒和局部瘙痒, 老年人为主要患病群体, 这与患者的血糖升高、神经系统衰弱、出汗少、皮肤干燥有关, 以真菌感染最为多见。本组合并皮肤真菌病中, 以皮肤癣菌感染最明显。老年女性以霉菌性阴道炎为主要症状, 病情反复, 患病时间长。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自发的、无损伤性清晰水疱, 与新陈代谢紊乱、创伤等有关, 一般出现在患病时间长, 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中, 病发主要在足部, 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疗, 严重时会诱发下肢坏疽或严重的代谢紊乱, 治疗复杂。皮肤瘙痒和湿疹的发生可能是血糖水平升高, 皮肤含糖量增高, 直接刺激皮肤所致。所以, 糖尿病人要做好皮肤清洁, 穿着宽松的棉质内衣, 勤剪指甲, 不得抓绕身体, 每天使用40℃的温水清洁皮肤, 还可以在水中加入少许甘油和薄荷[5], 缓解皮肤瘙痒, 洗完后用软毛巾擦干水分。适当按摩皮肤, 可以减轻瘙痒的程度, 按摩方法以手指轻敲击或轻拍为宜[6]。饮食注意调节也很重要, 应多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合理的运动调节新陈代谢, 降低血糖。

有学者认为, 糖尿病皮肤病变与高血糖是否有关还有待考察, 通过对患者全身小血管, 特别是视网膜和肾脏的小血管的研究表明, 微血管的严重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病程的长短并没有直接关系, 还有人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皮肤上的细菌数并不比正常人高, 同时, 还有的细菌在减少, 因此, 有人认为, 糖尿病患者易受细菌感染是因为菌群平衡失调[7], 与血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本次研究也证明, 从一个方面治疗皮肤病或糖尿病并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必须从全身的营养和体内的血糖降低上, 以及体外的皮肤治疗, 多方面考虑, 从里到外对糖尿病皮肤病变进行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的临床特点, 提高确诊率。方法 对61例患有糖尿病皮肤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 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总结治疗效果。结果 在本次61例患有糖尿病皮肤病患者中, 经过治疗痊愈出院的有37例, 病情基本好转的20例, 但最后有4例因为其他的病发病而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真菌和细菌所致的皮肤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常见, 其余的病症也经常出现, 在治疗中, 单一的治疗方法 无法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实行综合性的降糖治疗结合皮肤治疗, 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糖尿病皮肤病变,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荣珍, 韩淑珍.糖尿病皮肤病32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3) :56.

[2]莫泽纬.糖尿病皮肤病变4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08 (3) :99~101.

[3]老年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05 (3) :587.

[4]老年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03 (1) :69~77.

[5]景红梅.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J].中医药学刊, 2006 (10) :158~196.

[6]杨慧敏, 徐佳, 杨岚, 等.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与中医辨证施治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 (3) :22~26.

糖尿病皮肤“隐性损害”的机制研究 第5篇

1 糖尿病皮肤并发症简介

糖尿病不仅自身作为一种顽疾存在 , 并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 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神经病变和创面难愈等。其中尤其是皮肤创面难愈 , 不仅在临床上没有根治性的方法 , 还是困扰医学界的重大难题。并且针对皮肤损伤 , 最为严重的是足部损伤 , 严重者会带来截肢的风险[1]。糖尿病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 , 并且糖尿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本上是细胞内胰岛素的不足或相对不足 , 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受限 , 从而表现为细胞内糖含量的增高。而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则大多是从根本角度——糖尿病的发生上入手。接下来则主要介绍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几种致病机制。

2 糖尿病皮肤“隐性损害”的发生机制

2.1 局部高血糖环境与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蓄积作用

体内糖含量的升高是由于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不足或相对不足 , 而这种持续的高血糖状态 , 会导致组织处糖含量的局部累计。动物实验发现 , 糖尿病大鼠的皮肤组织局部糖含量明显升高 , 并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 , 且创面愈合明显延迟[2]。分析原因发现 , 糖浓度的升高会抑制纤维细胞的生长 , 抑制时间高达96小时 , 并且抑制的强度还随着时间呈指数式增强。除了抑制纤维细胞生长之外 , 高糖环境引起皮肤局部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 , 蛋白质的氨基与葡糖糖的醛基在非酶环境下形成AGEs这种物质 , 而该物质可以通过影响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而而导致其功能的紊乱。对于皮肤损伤的外观表现 , 即长时间的皮肤溃疡 , 并难以愈合。此外 , 这种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还会抑制上述提到的纤维细胞的功能 , 进一步导致皮肤局部损伤的发生。

2.2 生长因子饥饿学说

生长因子对细胞趋化、增殖、细胞间基质的形成和血管的生成有显著作用。此外 , 有实验表明生长因子对于皮肤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其功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 一是生长因子快速到达损伤皮肤细胞表面 , 进行杀菌消毒 , 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二是通过与细胞内的生长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 , 调节皮肤修复过程。三是可以通过竞争作用 , 调节其他生长因子的活性 , 以共同实现皮肤修复。有实验表明 , 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到小鼠内 ,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 , 通过体内生长因子的表达 , 可以促进皮肤修复。当然在一些动物体内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 体内的生长因子并不缺乏 ,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糖基化 ,或是生长因子受体结构的改变 , 都会引起生长因子结构性的变异 , 从而影响功能的发挥。也即生长因子饥饿时引起的皮肤“隐性损伤”。

2.3 微血管损伤学说

糖尿病引起的皮肤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微血管的损伤。由于体内局部糖含量的累计 , 导致组织缺氧 , 而氧气作为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因子 , 会严重影响的其生长代谢 , 其中微血管的损伤是损伤状况之一。并且微血管损伤会进一步的引起组是缺氧 , 导致一些厌氧细菌在组织处大量生长、繁殖 , 严重影响到病患皮肤的修复。

2.4 修复细胞过度凋亡学说

近些年来 , 有专家学者认为 , 修复细胞的凋亡也是导致皮肤损伤这一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实验中 , 通过控制变量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病变细胞的愈合情况来看 , 凋亡细胞越多 , 细胞愈合速度越慢 , 并且在病变细胞内还可以检查到大量的凋亡信号[3]。细胞增殖的乏力可能促发凋亡 , 增生细胞减少 ,凋亡细胞增多 , 显然会破坏创面愈合。凋亡即程序性死亡密切地参与创面修复过程中的炎症阶段 , 与瘢痕成熟有关。

3 结语

通过上述简单介绍 , 可以基本明确糖尿病与皮肤“隐性损害”的关系 , 并对几种可能性的机制 ( 局部高血糖环境与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蓄积作用、生长因子饥饿学说、微血管损伤学说、修复细胞过度凋亡学说 ) 对皮肤的“隐形损害”做了简单理解。皮肤损伤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 具有难治愈、机理复杂等特点。临床上至今仍然没有根治的办法 , 主要从降低血糖 , 治疗糖尿病的角度入手。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在中老年患者中都有发生,糖尿病之所以可怕,在于它还会引起多起并发症如皮肤损伤、视网膜病变等。该研究首先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做相关介绍,然后分析皮肤损伤的致病机制。

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46例临床分析 第6篇

临床资料

2010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患者46 例, 男25 例, 女21 例, 年龄30 ~ 76 岁, 病程1 个月~ 26 年。诊断标准:本组46 例均符合WHO 1999 年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空腹血糖6.5 ~ 15.5 mmol/L, 餐后2 h血糖1.3 ~ 26.5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46 例皮肤病变的种类分布:皮肤真菌感染12 例、皮肤化脓性感染11 例、带状疱疹5 例、皮肤色素斑2 例、水疱病3 例、皮肤瘙痒症7 例、人工荨麻疹2 例、皮肤紫癜2 例、皮肤湿疹3 例。

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的临床特点:①皮肤真菌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皮肤病变, 其发病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 而且不易治愈, 即使治愈也易复发。本组真菌感染12 例 (26%) , 最多见的是女性白色念珠菌阴道炎, 本组6 例, 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阴道内多量豆渣样分泌物。股癣、体癣、甲癣各2 例。②皮肤化脓性感染:11 例 (24%) , 足部溃疡并感染6 例, 其中5 例足部红肿热痛、溃疡处分泌物呈脓性, 脓培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严重感染者可发生骨髓炎, 本组1 例因骨髓炎组织溃烂严重而截肢。臀部形成脓肿3 例, 头皮毛囊炎2 例。③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皮肤病变:发作时除瘙痒外, 一般无原发性皮肤病变。发病原因不清, 好发于伴有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2]。a. 皮肤瘙痒症6 例 (13%) 。以皮肤瘙痒为首发表现而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4 例, 主要见于外阴或肛门周围。b.带状疱疹3例 (11%) 。其特点为沿神经走行分布的水疱伴明显神经疼痛、皮肤瘙痒, 皮肤破损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其中胸部、腹部及腰部各1 例。④糖尿病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表现:a. 皮肤紫癜1 例, 表现为双小腿、足背出现直径1 ~ 2 mm的出血点, 压之不褪色, 无自觉症状, 紫斑消退后遗留色素斑, 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 皮肤湿疹3例, 表现为表面皮肤发红、斑丘疹、易渗出, 久之皮肤增厚、硬化。⑤与糖尿病慢性退行性变有关的皮肤病:a. 皮肤色素斑8 例 (17%) , 男6 例, 女2 例, 多见于胫前部位, 无自觉症状, 新的皮损可陆续发生, 病程很长。早期可呈暗红色丘疹样色素沉着, 久之形成不规则的褐色萎缩斑。b. 糖尿病性大疱病:糖尿病性水疱是极为罕见的皮肤症状, 发生率约为糖尿病患者的0.5%, 本组3 例 (6%) 。该3 例均为发病时间长、病情较重及全身营养状况不佳的患者, 是糖尿病特征性皮肤病变。损害多发生在肢端, 为多发性水疱, 边缘清楚, 水疱周围皮肤正常, 无明显自觉症状, 易破溃, 2 ~ 5周后自愈, 但可在原发部位或其他部位重复发生, 本病易反复发生, 水疱消退后可遗留瘢痕或局部皮肤萎缩。

讨论

由于糖尿病患者三大物质代谢失衡, 而负平衡导致营养障碍, 造成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营养障碍、抗体和补体功能低下等, 引起菌群失调, 机体抵抗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低下, 皮肤组织含糖量增高, 杀菌能力降低, 易继发感染[3]。其中伴发真菌、细菌感染者最为常见。女性常以霉菌性阴道炎为主。足部易并发严重感染, 诱发下肢深部组织溃烂、骨髓炎, 从而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严重者可致残。化脓性感染常见于病程长、全身营养状况差的老年患者, 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避免漏诊。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糖尿病患者通常血糖易波动, 而且病程较长, 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而皮肤是并发症中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 及时调整降糖药物, 控制血糖, 使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接近正常。并注意全身治疗, 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氧化、抗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4]。

局部治疗:①真菌感染在糖尿病皮肤病变中发病率最高。口服氟康唑0.1 g, 1 次/d, 连服3 ~ 5 d;外涂达克宁霜治疗2 周。霉菌性阴道炎:将克霉唑栓塞入阴道, 1 次/ 晚, 2 周1 个疗程。口腔念珠菌病:用3% 碳酸氢钠溶液、制霉菌素与生理盐水配成混悬液漱口治疗。甲癣:可用30% 冰醋酸外涂或10% 冰醋酸泡病甲, 或40% 尿素软膏包敷, 治疗较困难, 疗程长。②皮肤化脓性感染:主要表现为疖、痈、蜂窝组织炎、毛囊炎等, 反复感染, 不易治愈, 全身用药可口服抗生素, 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感染早期可以外用10% 鱼石脂软膏, 脓肿形成局限后予切开引流, 每日用3%双氧水冲洗创口, 外用生肌膏。③皮肤瘙痒症:皮肤瘙痒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见, 尤其以外阴部为多见, 情绪激动、寒风侵袭、衣物摩擦等各种影响皆可引起瘙痒或使之加重。避免搔抓并应用抗组胺药物[5], 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止痒药改善症状;局部可涂炉甘石洗剂;对全身性严重瘙痒症, 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硫代硫酸钠;对瘙痒严重, 影响睡眠者, 可适当选用镇静、催眠剂。对老年女性患者, 必要时可予以性激素替代治疗。④带状疱疹:全身用药可用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局部可外涂硫黄炉甘石洗剂, 若疱疹已破溃, 需酌情以3%硼酸液湿敷, 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 消炎痛止痛, 局部皮肤要保持清洁, 避免继发感染。⑤水疱病:对较小的水疱, 局部可涂龙胆紫, 无需其他处理, 避免破溃。张力较大的水疱, 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液体, 再行局部加压包扎。给予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尽量避免切开。有感染时宜加用胰岛素, 多数预后良好。⑥湿疹:对小范围的亚急性、慢性湿疹, 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 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 如苯海拉明、异丙嗓、扑尔敏、赛赓咙等。对具有显著苔藓化的慢性湿疹可以焦油类制剂外用, 效果较好。⑦对皮肤紫癜、色素斑无须特殊处理。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调摄内分泌功能, 去除体内感染病灶;保持精神愉快, 因为精神紧张或焦虑不安时, 常会自觉局限性或全身性皮肤瘙痒;如不能使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 避免皮肤污物, 尤其是化学性污染物, 保持皮肤清洁;多食清淡、富于营养、富含维生素等的瓜果蔬菜;避免食用辛热刺激性的食物;衣着宜宽松柔软, 不穿毛织品及羽绒制品。

摘要:糖尿病是临床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得欠佳, 很容易导致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46例, 为临床提供探讨。

关键词:糖尿病,皮肤病变,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关子安.现代糖尿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3]侯麦花, 朱文元.糖尿病与皮肤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 35 (2) :122.

[3]金文, 冯新青.复发性带状疱疹13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 33 (10) :606.

[4]俞茂华, 李益明.老年糖尿病感染的防治实用老年医学, 1999, 13 (4) :179.

皮肤瘙痒确诊为糖尿病17例分析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 男10例, 女7例;男性年龄最小45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62.2岁;女性最小31岁, 最大50岁, 平均年龄43.4岁。自发生皮肤瘙痒到诊断为糖尿病的时间, 最短为3个月, 最长达5年。全身性瘙痒11例, 男9例, 女2例;局限性瘙痒6例, 男1例, 为双下肢小腿胫前瘙痒, 女5例, 均为外阴瘙痒。

1.2 皮肤瘙痒诊断

患者初发病时仅有皮肤瘙痒而无皮疹并排除虫咬、药疹、荨麻疹、虱病及疥疮等引起的局限性瘙痒, 再经肝肾功能化验及B超检查除外阻塞性黄疸、尿毒症等引起的全身性皮肤瘙痒。

1.3 糖尿病诊断

根据1999年10月我国糖尿病学会采纳的新标准[1]: (1)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 (200 mg/dl) ; (2) 空腹血浆葡萄糖 (FPG) 水平≥7.0 mmol/L (126 mg/dl) ; (3) 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 mmol/L (200 mg/dl) 。

17例患者均符合以上标准, 但临床上“三多一少”等糖尿病症状不明显或无, 其中16例患者空腹血糖值最低为7.8 mmol/L, 最高为22.7 mmol/L, 平均12.15 mmol/L;另外1例空腹血糖值为6.3 mmol/L, 但经OGTT试验, 2hPG为13.3 mmol/L。有3例发生皮肤瘙痒半年以上的患者, 在发病之初曾化验过空腹血糖, 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

2例全身性皮肤瘙痒患者, 因搔抓而致皮损引起继发感染, 经常因此而反复口服或静脉输注抗生素及外用百多邦等消炎药膏, 病情时好时坏;3例女性外阴瘙痒因搔抓而引起外阴炎, 并长期在妇科反复进行抗菌治疗及阴道冲洗等治疗, 其中1例, 曾在私人门诊部诊断为性病而静脉输注多种抗菌药物达20多天亦未治愈。由于瘙痒而搔抓并导致皮肤继发感染者, 其空腹血糖值均在13.0 mmol/L以上。

1.4 治疗诊断为糖尿病后对患者进行如下治疗:

1.4.1 治疗糖尿病

遵循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力争使各项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对老年患者降血糖速度应缓, 标准应适当放宽, 以免低血糖的发生, 其血糖控制标准[2]:空腹血糖4.0~8.0 mmol/L, 2hPG 6.0~10.0 mmol/L, 任意时间血糖10.0 mmol/L以下。对有皮肤继发感染给予胰岛素治疗。

1.4.2 治疗感染

针对不同病菌采用有效抗生素, 细菌感染者应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 真菌感染者应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根据其结果选用适宜抗生素。

1.4.3 治疗皮肤瘙痒

避免用手搔抓、热水烫洗、摩擦及用刺激药品来止痒。局部治疗, 外用尿素霜、樟脑霜护肤润燥;无极膏、皮炎平润肤止痒;皮肤破损或伴有真菌等感染可选用复方酮康唑、复方康纳乐霜等。全身治疗, 可口服扑尔敏、西替利嗪和安定等抗组胺药及镇静催眠剂, 全身性瘙痒较重者, 可用0.25%普鲁卡因10~20 ml, 维生素C 2 g,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10~15次为1疗程, 注射前应做皮试。也可用硫代硫酸钠或钙剂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可用性激素治疗, 如男性患者若无前列腺肥大, 用丙酸睾丸酮25 mg, 每周2次;女性用己烯雌酚0.5 mg;每日2次。

1.5 评价及结果

治疗2周后, 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 即血糖值小于1999年10月我国糖尿病学会采纳的新标准, 对于老年则达到上述治疗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 然后进行评价。 (1) 显效:瘙痒消失, 皮疹消退且无新的皮疹出现; (2) 有效:瘙痒明显减轻, 但仍有轻度痒感, 可耐受, 无抓痕或偶有少许轻微抓痕; (3) 无效:瘙痒及皮疹无变化。结果: (1) 显效11例, 其中外阴瘙痒4例; (2) 有效4例, 其中外阴瘙痒1例; (3) 无效2例, 均为老年全身性瘙痒。

2 讨论分析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皮肤参与并依赖机体的全部代谢过程, 胰岛素影响皮肤组织中的所有成分, 糖尿病患者可以产生一系列皮肤病理变化, 从而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近年来, 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我国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 随之而来的各种并发症也逐渐增加。糖尿病常伴有多种皮肤损害, 且皮肤损害的程度多与糖尿病的病程及病情关系密切, 如果仅考虑微循环代谢障碍及其对皮肤胶原蛋白的影响, 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均有皮肤受累, 其中约7%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

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如仅有皮肤瘙痒而无明显的原发性损害时则称为瘙痒病, 本病发生因素比较复杂, 其机制尚不完全了解, 分为全身性瘙痒病和局限性瘙痒病两种。由糖尿病引起者亦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种[3]。

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其发病时间、程度和部位都不相同, 常由一处开始逐渐扩延, 甚至可遍布全身。瘙痒常为阵发性, 尤以夜间为重。饮酒之后情绪变化、被褥温暖、搔抓摩擦, 甚至某些暗示都可促使瘙痒发作或加重。瘙痒的程度因人而异, 有的轻微, 时间也较短暂;有的剧烈, 难以忍受, 常不断搔抓, 直至皮破流血有疼痛感时为止。由于剧烈搔抓, 往往引起条状表皮剥落和血痂, 亦可有湿疹样变、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继发病损。常引起皮肤感染, 可发生脓疱疮、毛囊炎、疖病、淋巴管炎等。由于瘙痒剧烈, 长期睡眠不佳, 可有头晕、抑郁及食欲不振等神经衰弱症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体内过高的糖分会随着汗液排出, 并刺激皮肤, 或因皮肤含糖量高, 乳酸增加, 致使皮肤长期处于慢性脱水状态, 出汗减少, 皮肤过于干燥而瘙痒。另外, 糖尿病患者多有神经末梢炎, 冷热变化、衣被摩擦、接触化纤皮毛等物及饮酒食辣均可诱发皮肤瘙痒。

局限性皮肤瘙痒症, 其瘙痒限于某一局部, 有些可同时数处被侵。多与局部因素有关, 一般以外阴、肛门、头部、小腿、掌跖、外耳道多见, 但糖尿病所致者以女性外阴瘙痒更多见。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和肛周无原发皮疹的顽固性瘙痒。由于剧烈的搔抓, 其病变部位常出现湿疹样改变, 并可继发细菌和真菌的感染。患者瘙痒的程度与其血糖的数值呈正比关系, 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但只要其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瘙痒便可减轻或消失, 皮疹逐渐消退。

糖尿病女性外阴瘙痒, 由于搔抓等又常常易引起外阴炎, 从而使糖尿病加重, 外阴瘙痒更加剧烈, 致使坐卧不宁, 临床主要表现为痒、痛、灼热感。发病初起外阴瘙痒重, 尤其夜间奇痒难忍, 影响睡眠, 搔抓后局部表皮溃疡, 继而发生疼痛, 伴有烧灼感。检查见外阴部皮肤潮红, 阴道充血, 其范围可局限于会阴部或蔓延至大腿内侧, 亦可在阴阜或大阴唇上出现毛囊炎、疖肿或疱疹。症状反复发作时, 可见皮肤轻度增厚, 并可伴有多处皲裂。真菌感染在阴道内和阴道口可见典型豆腐渣样和奶酪样白带。

外阴瘙痒所致外阴炎是女性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为: (1)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 使外阴皮肤常受含糖的尿液刺激, 而该处皮肤皱褶又多, 故极易发生炎症, 特别是肥胖者更应重视外阴炎的防治, 多数女性患者因外阴瘙痒而求治于妇产科医生, 经进一步检查血糖而被诊断为糖尿病。 (2) 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外阴接近阴道、尿道和肛门, 易受经血、白带和粪尿的污染, 长期受衣被的摩擦, 极易发生炎症, 肥胖者更易。 (3) 正常人的阴道中可有少量白色念珠菌生长, 但无症状, 而女性糖尿病患者阴道内含糖量增高, pH值5.5~6.5, 白色念珠菌在此环境中繁殖迅速, 大量繁殖的白色念珠菌使阴道发生炎症性改变。

对于皮肤瘙痒是因糖尿病所致者, 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首先治疗糖尿病, 其中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标准范围内是其治疗的关键, 只有控制好血糖, 皮肤瘙痒才会得到极大改善甚至消失。一般治疗给予糖尿病知识的宣教、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血糖监测, 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病情或同一个体不同疾病阶段选用不同降糖药物。对于继发皮肤感染者除进行有效抗感染治疗外, 还应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因继发皮肤感染对于机体来说是一应激事件, 可加重糖尿病, 使血糖升高, 反过来又会使皮肤瘙痒更加剧烈, 且感染不易控制, 皮损不易愈合;应用胰岛素可及时有效控制血糖, 打断痒→抓→感染→血糖更高→更痒这一恶性循环, 同时再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可使感染易于控制, 皮损易于恢复, 缩短疗程。其次, 治疗皮肤瘙痒, 除上述治疗外, 还可选用其他各种止痒镇静药物和方法, 也可给予营养周围神经和改善末梢循环的药物。另外, 瘙痒是一种自觉症状, 其发作及轻重程度均同患者的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一般白天工作学习紧张, 常忘记了瘙痒, 而夜晚休息时则瘙痒加重。因此患者自我调护尤为重要, 故还应注意丰富业余生活, 积极从事各种有趣的活动, 以分散对皮肤瘙痒的注意力。切忌搔抓, 搔抓可使瘙痒蔓延, 易形成痒→抓→更痒的恶性循环, 一旦抓起来很难遏制。若身体某处瘙痒发作, 可涂搽止痒药物, 或轻轻拍打痒处来止痒。忌酒,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用热水烫洗, 因其只解当时之痒, 但对皮肤则是一种不良刺激, 烫洗后瘙痒常常加剧。特别是皮肤干燥者, 应适当延长洗澡间隔时间, 少用或不用肥皂, 洗澡后涂搽润肤之品。贴身穿纯棉织品, 避免化纤、皮毛的刺激。注意保持外阴肛门部的清洁干燥。

早期诊断糖尿病并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糖尿病的并发症几乎可发生在任何器官, 皮肤病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隐性糖尿病往往最先出现的就是皮肤症状。据有关资料报道, 约30%的糖尿病患者有皮肤病变, 而皮肤病有些可能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因此, 对有皮肤瘙痒者, 应想到糖尿病的可能, 并尽早检查血糖, 以便给予及时的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瘙痒与糖尿病的关系及其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7例皮肤瘙痒症最后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皮肤瘙痒均由糖尿病引起, 给予降糖止痒效果好。结论对于皮肤瘙痒者, 应注意患有糖尿病的可能, 及早检验血糖, 以便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关键词:皮肤瘙痒,糖尿病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97

[2]李兵晖, 姚民秀.老年糖尿病诊疗与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88

糖尿病患者如何应对冬季皮肤瘙痒 第8篇

挠出血依然“痒痒痒”

冬季天气干燥,不知不觉皮肤瘙痒也随之而来,不仅是糖友难受,就连普通人也感觉痒得难受。不少糖友全身上下更是被挠成了“片片红,条条棱”,让人不忍直视,却仍无法止痒。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会引发很多并发症,糖尿病皮肤病就是其中一种。在干燥的冬季,患有糖尿病皮肤病的糖友更要多加留意,注重保养自己的皮肤。

医生表示,糖尿病患者存在代谢紊乱,加上血糖高及其对末梢神经的损害,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黏膜常处于慢性脱水、缺氧和营养不良的状态,与普通人相比,体表面更干燥、弹性减退、表皮纤薄,再生能力与抗感染的屏障作用均降低。同样地,对于一些久治不愈的皮肤病,患者也要警惕,应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注重日常皮肤护理

那么,对于糖尿病皮肤病患者来说,日常要怎样护理自己的皮肤呢?

首先,糖尿病患者洗澡不用太勤、水温不宜太高。过度的清洗会影响正常皮脂的保护作用,使皮肤过于干燥,导致症状加重,清洁时应使用中性清洁用品,避免使用肥皂,以免造成过度刺激。

另外,糖友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因为当血糖不稳,处于高血糖指标时,会使糖友易被真菌和细菌感染上疾病,高血糖还会造成皮肤干燥。如果皮肤实在太干燥,可以经常擦些性质温和的润肤露,使皮肤保持湿润。

在平时,糖友要合理地安排饮食。最好以清淡为主,忌烟、酒、浓茶及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到病发部位。此外,糖尿病患者还要补充维生素。多吃些新鲜的多水分水果,比如番茄、雪莲果、梨子、柚子、火龙果等。时令蔬菜,深绿色的最好,十字花科的蔬菜(花椰菜、大白菜、油菜等)有抗氧化功能,要多吃,对消除“胰岛素抵抗”很有帮助。

日常也适宜穿全棉内衣、内裤,化学纤维或者混纺质地的毛巾、袜子、内衣裤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皮肤破损忌用带“松”软膏

如果皮肤已经出现破损,需要强调的是,糖友一定不能用含激素的外用药进行涂抹。一般来说,含激素的外用药往往通用名中带“松”字,如地塞米松软膏等。可选用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进行消炎杀菌,或用维生素E软膏、鱼肝油软膏等来修复皮肤。

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的食疗偏方

绿豆蒸莲藕: 绿豆20克,鲜藕300克,鲜薄荷叶3片。鲜藕洗净去皮,绿豆用水泡软后,装入藕孔,蒸熟切片,鲜薄荷切碎,撒于其上,调味后,凉拌食用。

地肤子红枣汤: 地肤子30克,红枣5枚,以水煎服。

海带绿豆汤: 海带(切碎)、绿豆、白糖各适量,加水共煮成汤服食。

皮肤病与糖尿病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糖尿病皮肤溃疡,溃疡油,外治法

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病由于并发感染、缺血、神经病变,创面往往迁延不愈,临床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敷料对糖尿病足皮肤溃疡换药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们对60例患者分组予皮肤溃疡油和乳酸依沙吖啶治疗,观察皮肤溃疡油对糖尿病足皮肤溃疡愈合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60例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4~81岁,平均(56.4±11.7)岁,皮肤溃疡位于足部者42例,骶尾部者13例,其他部位者5例,糖尿病病史5~25年。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1±12.6)岁,对照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9±10.6)岁。治疗组空腹血糖(5.6±0.8)mmol/L(3.89~6.1 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5.4±0.8)mmol/L(3.89~6.1 mmol/L)。两组空腹血糖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不伴有下肢动脉等周围血管病变,均无低蛋白血症。

1.2 方法:

对患者皮肤溃疡创面进行清创处理,清除患处的坏死组织,用碘伏消毒液清洗皮肤溃疡及周围皮肤,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及周围皮肤,治疗组用皮肤溃疡油浸泡的纱条敷于创面,外层无菌纱布覆盖,1次/天,qod,对照组用乳酸依沙吖啶浸泡好的纱条湿敷,外层无菌纱布覆盖,1次/天,qid。两组均以皮肤溃疡愈合为研究结束时间。

1.3疗效标准。

治愈:创面完全愈合,新皮生成。显效:创面缩小,无效:创面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67.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4<0.05)。

2.2 两组患者治愈时间比较,见表2。

两组治愈时间比较:治疗组治愈时间、显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皮肤溃疡是老年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导致截肢和死亡,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其发病与湿、热、火毒、气血瘀滞有关,往往后期导致气虚和阴虚,为本虚标实之证。

皮肤溃疡油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自制配方,其组成为大黄60 g,川芎60 g,白芷60 g,上三药按比例粉碎后混合均匀,加入麻油调成糊状,装瓶高压消毒备用。主要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皮肤溃疡,属湿热蕴结证的治疗,方中大黄清热凉血解毒,白芷消肿排脓,生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三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收口,滋润肌肤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白芷具有抗炎作用,多组织炎性肿胀具有明显作用,同时川芎能改善皮肤溃疡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动,从而加速创面愈合。麻油调和药性,敷于皮肤溃疡表面,可形成一层保护膜,既可防止皮肤溃疡污染,又可促进组织再生。

换药时要做到“三个及时”,及时清理分泌物,及时清理坏死组织,及时换药。换药时避免新组织撕裂,外用无菌纱布,纱布透气性较好,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和排泄,所以治疗时多选用无菌纱布包扎。对于糖尿病伴发皮肤破溃者,要注意监测患者血糖情况,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局部应用中药外敷治疗皮肤溃疡,可以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破损处直达病变部位,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抑制皮肤溃疡处细菌滋生,为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1,2,3]。

本实验针对60例糖尿病并发皮肤破损患者进行皮肤溃疡油及乳酸依沙吖啶外敷皮肤溃疡的对比疗效观察,证实皮肤溃疡油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皮肤破损患者具有显著地效果,能有效缩短皮肤溃疡愈合时间,促进皮肤溃疡恢复。

参考文献

[1]赵光明,董建勋,李媛,等.回阳生肌方药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7):495-499.

[2]罗永娟,梁丽仪.红花酒精外敷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2):86-87.

上一篇:专利侵权纠纷下一篇:主动式网络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