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

2024-08-29

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精选11篇)

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 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际贸易,税收竞争

上世纪80年代, 西方学者已经开始了关于税收竞争的研究, 主要关注点是封闭经济中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但是,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经济呈现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本文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对区域经济下的国际贸易税收竞争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国际税收竞争

国际税收竞争问题主要是对一国所辖地方政府进行研究。随着经济环境越来越开放,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 因此研究的重点也就转向国家间的税收竞争。国际税收竞争概念有很多种, 笔者采用邓力平教授的观点, 即:主权国家为了吸引别国和地区税基, 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性措施, 比如:实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减税以及提供避税港等。国际税收竞争对税率的影响: (1) 竞争主体税率降低; (2) 导致竞争主体税率提高。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和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区的税收问题。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竞争状况

2.1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密切程度分析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东南亚地区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和重创, 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了责任大国的角色, 一度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因此, 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中国的做法也得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赞赏。无论是在政治或是经济上, 中国和东盟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主流趋势, 亚洲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来自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挑战。对此, 中国和东盟双方达成协议, 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但是, 互补性和竞争性依然存在于贸易和投资领域, 成员国使用了一些优惠和税收减免政策,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受到了恶性税收竞争的严重影响。

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东南亚联盟于1961年成立, 到目前为止总共有成员国10个。这些国家目前已形成了合作关系。在1992年贸易部长会议上, 老东盟成员国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 目的是降低成员国之间的非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 最终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合作。在对外贸易总额中, 这些国际区域中的贸易占到很大的比例, 约占23%。此外, 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占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在不断地上升, 对于东盟来说, 其内部市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潜力也十分有限。显然, 东盟国家将关注点投射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

2000年, 中国对东盟的货物进出口占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8.33%, 到了2011年则达到了9.96%。据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东盟是中国目前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也是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总体来说, 东盟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要大于中国对东盟市场的依赖性。双方的贸易额一直在不断地增长,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市场得到了扩展; (2) 中国和东盟签订了降低关税的协议, 比如:《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以及“早期收获”方案等。

2.3 投资联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国家基本上是发展中国家, 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 在对二者的投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时, 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的FDI流量以及中国和东盟利用世界范围投资的状况。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税收竞争一般指的是竞相实行税收优惠, 来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 2013年在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 香港的投资达到了60.88%, 所占比例很大。其次是拉丁美洲、东盟、日本、欧洲, 东盟所占比重是6.04%, 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达到了13.1%, 比重较大。可以看出, 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比重比较低, 而且还具有相同的FDI主要来源国, 因此二者对资本的竞争也会加剧。和东盟国家相比, 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这和中国具有高技能劳动力市场以及具有优势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的资源非常丰富, 资源导向型投资容易受到税收因素的影响, 而东盟也吸引资源导向型投资, 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 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税收竞争存在的必然性非常明显。

尽管中国和东盟在经济上可以互补, 因此可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 二者也存在非常强的竞争, 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会让这种竞争加剧。

2.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竞争的现状分析

税收竞争的方式主要有:实施税收优惠和降低汇率。税收优惠政策使用的频率比较高, 主要分为:间接税收优惠和直接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和降低汇率的利弊如下:

(1) 直接税收优惠:第一, 免税期的益处在于有利于税收征管, 税务部门和投资者的接触机会降低, 因此可以减少腐败, 弊端是以牺牲长期投资为代价, 利润囤积于免税期来进行避税。第二, 优惠税率的益处是在短期内可以吸引到投资, 有利于税收征管, 弊端是诱导企业通过国际间的转移定价来避税, 大部分的利益会流向本来收益就比较高的企业。

(2) 间接税收优惠:第一, 投资豁免和抵免的益处是:收入成本变得更加的透明, 对特定类型的企业投资来说无疑是福音。弊端是:容易产生扭曲现象, 此外税收征管也会变得十分的复杂。第二, 加速折旧。其益处是:鼓励企业对技术进行更新、收入成本变得更加的透明、对长期投资起到刺激的作用。弊端是:对税收管理造成负担, 税务部门很容易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控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税收竞争的现状。以下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税收优惠措施: (1) 中国。优惠税率“内外统一”, 对于国家鼓励的创业项目, 可以把投资额抵免应纳税所得额;对国家重点扶持的建设项目, 减免征税。 (2) 马来西亚。针对高科技类企业, 该政府5年内免缴所得税。在5年之中, 对于新兴产业的外资对30%的营业利润征所得税。 (3) 菲律宾。针对不发达地区的先进企业, 实施6年的所得税免税, 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出口型先进企业, 则达到了8年。 (4) 新加坡。新兴工业和服务业可以得到5~10年的税收优惠。针对高新技术产业, 免税期是给予5~15年。 (5) 缅甸。机器设备及建筑物等可以按照比例加速折旧。 (6) 老挝。扩大再生产项目免缴所得税。 (7) 文莱。新兴产业的投资可以在5年内免征所得税。 (8) 柬埔寨。亏损结转期是5年。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竞争存在的问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竞争存在的问题有: (1) 竞争方式的不合理, 有的则存在恶性税收竞争活动, 比如:菲律宾的巴丹是世界上有名的特惠避税港; (2) 在引进外资时, 中国和东盟存在问题, 比如:投资结构出现低层次同构化趋势, 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现状分析

税收协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区域税收一体化、税收合作、税收协定、国际税收组织以及税收趋同。目前, 进行税收协调时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签订税收协定的方式, 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在协调的过程中, 以下原因对协调工作造成了阻碍:

(1)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税收收入结构差异较大;

(2) 税种存在差异;

(3) 贸易额和投资额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各成员国的主流文化也不同, 比如:缅甸、老挝以佛教为主, 文莱和马来西亚则以伊斯兰教为信仰, 中国、新加坡以儒家文化为主。信仰不同, 那么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

(4) 东盟间政治差异很大, 比如:老挝属于共产党国家, 马来西亚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莱是绝对君主制国家,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实行议会总统制, 缅甸是军事独裁政治制度。政治的多样性容易导致东盟各国在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因此,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守“平等互利、自主自愿”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

[1]常世旺.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J].东南亚研究, 2011 (2) .

[2]施本植, 郑薪.中国东盟税收协调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4) .

[3]朱海涛.国际税收竞争下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J].知识经济, 2014 (4) .

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 第2篇

一、国际竞争视野下的市场经济

(一)文明转型中的市场经济

1、世界性的文明转型

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转型是以公元1500年为界,从农耕文明朝向商工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从约公元前3500年至今

商工文明:从约公元前1500年至今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人们以农业为主,政治体制一般实行君主制或君主专制,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它是商工文明的摇篮。

商工文明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海上贸易的普及、大机器的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2、商工文明的几大特征

1)交换市场化——新大陆发现、开辟殖民地 2)思维理性化——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3)管理法治化——大宪章与光荣革命

4)政治民主化——英国宪章运动与独立战争

3、商工文明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1)交换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

市场经济意味着在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上交易主体进行着自由的交易,并且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只有自愿平等的交易才能是最有效率的,并且符合公平正义的精神。农耕文明也存在交易,但至多是在一个分割的小范围的市场交易。2)交换市场化要求充分的法律保障

自由交换需要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只有市场越大,才能实现生产要素更有效,更充分的配置。而统一的大市场,只有通过强制性的国家立法才能实现。除此之外,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有效竞争更是需要法律加以保障。3)商工文明与市场经济

从商工文明的特征和市场经济的特征来看,两者具有很大的交集。从某种意义上讲,商工文明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两者都与法律的变革相伴随。

今天的中国要实现文明转型,无法避免法律推动变革的阶段。

(二)国际竞争视野中的中国市场经济

1、文明转型是历史的必然 商工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这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到现在为止不过一百年,即刚刚过去的这一个世纪——20世纪。在这一百年中,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在世界的所有地方,原来落后的农业文明,这时都在向工业文明过渡。一个共同认识是,原先相对落后的处于农耕文明阶段的民族、国家都在向商工文明转型。如果对这种现象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概括,可以说,许多民族的独立运动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迅速地发展,就是因为它们成功地实现了文明转型,采用了占优势的商工文明类型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

2、文明转型与国际竞争

由于有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文明转型,而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完成文明转型,发达国家必然利用其先发优势不断巩固其强势文明地位,并且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又不得不追求尽快实现文明转型,并且希望赶超发达国家。这样的一种格局必然导致当今世界既是一个大多数国家进行文明转型的时代,也是一个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格局。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尽快实现文明的转型,否则仍然可能面临被强势文明打击的可能。

2、文明的转型与法律的革命

纵贯近代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工业革命等技术原因之外,法律的革命是其中关键的一步,英国能够最早爆发工业革命,实际上与英国最早通过法律对国王实现约束,确立了宪政,并对于资产阶级的财产权进行了有效的法律保护有直接的关联。由于对私有财产权的有效保护,极大的刺激了资产阶级和平民进行创新和创造财富的欲望。

二、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

(一)国际竞争视野下的市场经济

1、外资试图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

外资并购目标直指国内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并控股这些龙头、骨干企业。以达能为例,达能公司在中国饮料行业十强企业中除了收购娃哈哈的39家企业和乐百氏98%的股权之外,还收购了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的股权、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权,以及汇源果汁22.18%的股权。同时,达能还收购了奶业企业蒙牛49%的股权,以及光明乳业20.01%的股权。

2、外资并购威胁到了民族品牌的生存和发展

最典型的案例,如:中国最大的电机企业———大连机电厂,一直是国内中小电机行业技术发展的领航者,与新加坡威斯特公司合资后,连年亏损,仅3年时间就被新方收购; 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其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95%,1997年与美国一公司合资,7年后被美国公司全部收购;

1999年的南孚电池,其碱性电池产销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五,并且扩张速度世界第一,但南孚被控股之后,被迫从增长迅速的海外市场退出,如今一半生产线完全闲置。

3、外资并购的重点涉及粮食安全和民生产业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1970年曾发表言论称,“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类。”

目前沿海地区的油脂加工企业大部分已被外资控制,东北地区成为国产大豆产业的最后一个“堡垒”。目前东北地区这最后一个“堡垒”随时存在沦陷的危险。高盛买猪。

4、外资控制中国的零售业并且进行衍生经营

大型综合超市市场份额80%左右被外资控制。他们通过低价竞争、规模化经营、开展衍生业务等方式,打败了内资零售企业。他们控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将部分工业利润化为自己的利润;挤占供应商利润,通过亏欠供货商的货款、延长付款期限、收取进场费等“借鸡生蛋”的方式,筹措企业发展资金,使其既快速扩张规模,又能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进而控制零售业的上下游产业。

目前中国的零售流通领域共有300多家外资企业,分店2200多家,总投资3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知名的零售业巨头除了沃尔玛和家乐福,还有麦德龙、宜家、欧尚、(特易购)、大润发等。麦肯锡公司认为:在未来3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掌握

5、金融资本试图操纵中国的矿产资源业

美国亚美大陆煤炭有限公司(AACI)是领先的外商独资煤炭公司,由美国的一些能源公司和金融机构成立。1999年,美国亚美大陆煤炭有限公司开始作为一家私人控股的开发公司在中国投资于煤炭及相关资产。2000年5月中国第一个中外合作煤炭开采企业山西亚美大宁能源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资料来源:亚美大陆煤炭有限公司官方网http:///index.asp。为发展国际级管理能源设备,美国亚美大陆煤炭有限公司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它目前主要有两个项目:大宁煤矿和高河煤矿。

6、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侵害

1)国粹中医药,必须公布成分才能进入国外市场

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网站上的一个文件,找到了云南白药其中一款产品云南白药酊的成分表。这份文件列出了“云南白药酊”的全部成分,并注明了英文名和中文名。从成分表看,云南白药酊的具体成分为田

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这样的成分表在国内是的“国家保密配方”。(2)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品牌)被国外申报注册 端午节”被韩国成功申请为文化遗产,日本抢注同仁堂。以中国“少林功夫”为内容的商标,已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大量抢注了,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古典名著,已被国外游戏公司抢注为游戏商标。

(二)国际竞争视野下的市场失灵问题

1、垄断的产生与发展及后果(1)垄断的产生与发展 A、19世纪60和70年代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垄断组织开始出现,但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如在60年代,美国工矿业和铁路业中出现了称作“普尔”的垄断组织。它们在企业间订立短期协定,规定共同价格,分配营业额和划分销售市场。德国在1857年出现了第一个卡特尔,到1870年增加到6个。

B、1873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到80年代

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陆续爆发了1873、1882、1890、1900和1907年5次经济危机。危机的间隔时间从以前的平均10年左右,缩短为 7年左右。危机的频繁化和深刻化,加速了中小企业的破产,加剧了企业的兼并活动,也激化了企业间的竞争,从而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19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创办股份公司的高潮。英国新创办的股份公司在1893年为2515家,1897年达5184家。这也加速了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到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美国在1904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 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38%。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于工业高涨和经济危机的交替作用,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大大加快,垄断组织急剧增加,普及到一切主要工业部门,并和银行垄断结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资本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统治地位。在工业迅速集中和垄断的同时,银行业也迅速地向集中和垄断发展,并出现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融合的金融资本。1901年银行巨头J.P.摩根(1837~1913)组织美国钢铁公司,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19世纪90年代掌握花旗银行,就是典型的例证。20世纪初,在美国已经确立了金融资本的统治。它们的代表者是摩根、洛克菲勒、库恩-洛布、梅隆、杜邦、芝加哥、克利夫兰、波士顿等八大财团和60个家族。金融资本还操纵政府,控制着国家全部政治生活,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

(2)垄断对于市场秩序的破坏(1)价格垄断拉高整个社会成本

垄断性行业所从事的一般都是与决大多数人、行业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例如电信、邮政、自来水、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等等。因为这些行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些行业的服务价格的高低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成本。这些行业的整体效率直接关系到其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垄断行业的成本又是最难估算的,电信部门说市话亏损,邮政部门说普通信件业务亏损,自来水公司也说自己亏损。但是许多消费者都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亏损、搞不清亏损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没有一个独立的会计或审计部门告诉我们垄断行业的成本到底是如何构成的。(2)行业垄断导致有效投资不足

目前经过审批的私营速递公司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几十家,但地下“黑市”速递公司的数量则在1000家以上。虽然按照国家《邮政法》的规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业务由国有邮政企业专营,但是许多速递公司也在以各种形式参与这项服务,据统计,EMS目前最低的资费是23.3元,而私营速递公司的最低资费不过10元左右。超额的利润必然引来资金,哪怕公司的身份不太合法。

从1995年起,EMS营业额的年增长率也有2%,但其市场份额却在以每年4%的速度衰退。同一时期,四大国际速递巨头在中国的营业额增长却保持在20%以上。尽管现时EMS在国内速递市场仍是“老大哥”,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已经由最高峰时的近97%,跌到目前的40%左右。垄断企业能通过垄断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妨碍了效率的提高,妨碍了其扩大业务规模的积极性。行业垄断阻止社会资金进入该行业,虽然有资金为利润引诱通过各种方式“违规”进入,但规模总是有限的。

(3)行政垄断滋生腐败毒瘤

由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所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称为“行政垄断”。行政性垄断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使得它比自然垄断、行业垄断对市场公平竞争的危害性更大,特别是少数腐败分子利用具有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如果“给钱”才能办事,垄断成了腐败的温床,这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使政府信用遭到损害,失信于经营者。

腐败在当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由垄断造成大量的租金(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租金”)流失。比如,中国最大的垄断行业之一的电力业,根据他们的估算,每年造成的租金损失在560亿元至1120亿元之间,而民航的垄断“租金”每年也多达75亿元至100亿元。垄断把消费者收益转给垄断生产者,创造出超额利润,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估计这类损失每年达1300亿元至2020亿元。

2、产品质量问题

在市场经济运行之中,微观领域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由于商人们以追逐利益为唯一目的,所以在商工文明早期,在法律缺失的情况下,必然出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当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以英美国家为例,在资本主义早期,同样出现了大量的商品安全和质量问题。当商品的质量对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时,人们必然要思考如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2008年中国的三鹿事件,对于建设市场经济并进行文明转型的中国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一个商业文明初级阶段企业不惜牺牲普通公众任何利益来牟取利润的典型案例,由于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公民的人身安全,引起了全社会的集体关注。中央政府提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构建食品安全制度就自然的成为了其中重要一环。

(三)国际竞争视野下的政府失灵

1、从自由主义走向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看到经济自由放任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所导致的经济危机频发、贫富悬殊、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发生,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经济理论占了上风成为主流。凯恩斯认为,仅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人为的对经济管制,才能克服“有效需求不足”,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特别是“二战”以后,“混合经济”,即一种市场因素与计划因素并存的经济管理体制代替了“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特征,国家几乎成了一个最大的企业。主张国家强化经济管理的经济和政治家们认为,政府是公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不谋私利,这些优良特性正好能弥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存在的局限性。

2、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论认为,利用政府干预经济很难完全弥补市场失灵,因为政府本身也会出现“失灵”。这就是说,当每个选民、政治家和官员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且他们在政治市场上相互作用时,所引起的“公共选择”并不一定能比无调节的市场更好地消除浪费和实现配置效率。

(1)经济学的行为假设也适合于政府官员 在理论上讲,公共选择论者对官方机构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经济学的行为假设也适合于政府官员,即决策的专家官员们也是谋求个人利益的“经济人”,他们在进行公共决策时,不可避免地会掺进他们自己的私利,并力图使他们的个人利益极大化。正如著名公共选择理论家小威廉·尼斯卡宁在给国家下定义时认为:国家只不过是构成成员实现偏好的工具。

(2)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并不严格地受制于政府的决策 专家治理决策方法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都严格地受制于政府的决策,它们都将根据一个非个人化的专家治政者决定的价格与市场环境来决定它们将提供的产量。然而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社会上各利益集团都设法通过它们的代表或代理人来制定自己的政策,以实现为本集团利益服务的目的,这意味着它们的行为已越来越不受专家决策的影响。(3)政府的弥补能力是极有限的

原因在于,对市场失灵状况难以准确判断,即使判断正确,在“对症下药”时,由于政府官员的素质低,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搭配不适当,干预力度方面难以控制,加上政府实施调控的组织系统是由政府众多的机构和部门构成的,这些部门间的职责划分、协调配合、利益整合都会对政府干预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结果,20世纪70年代,“滞张”的产生,不仅导致了许多宏观经济模型的崩溃,而且也宣告了专家治理决策方法的失效。

三、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手段

(一)保护本国经济产业立法 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各发达国家从来都是对本国和国外实现双重标准。对于国外高声疾呼环境保护高于一切,自由贸易是全球经济的基石等你不得不承认是有道理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主张,但对于本国重要的产业则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其国家战略利益通过法律的形式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1、美国的经济安全立法 以美国为例,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总是通过法律的形式禁止国外资本介入。美国制定的《2007年外国投资和国家安全法》及有关法规制定的实施细则扩大了对于国家安全的解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家安全领域。根据该法律,不仅传统意义上的国防安全,所有“如果遭到破坏,或被外国人控制将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系统和资产”,如银行、供水、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等也都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美国投资委员会有权强行要求外国并购方提供有关情况。外国投资人在并购报告中,必须增加回答一系列有关问题,比如该企业是否由政府控制,是否为政府的代理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在军队服过役等。如果外国企业报告不实,每一处错误将被处以25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接到关于要求并购的通知后,投资委员会将用30天展开调查。哪怕只有一名成员认为存在安全威胁,委员会也必须展开历时45天的正式调查,然后围绕是否阻止收购的问题向总统提出建议,总统随后要在15天内做出决定。

2、中国目前经济安全立法现状

2008年3月,中国华为公司联手美国公司,打算并购美国3COM公司,最后就是因投资委员会的阻挠而放弃。2005年中海油欲收购美国的优尼科公司也遭到美国投资委员会的阻挠而失败。

中国目前在外资并购领域有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以及2011年第53号《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以及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三项规定。

3、存在的问题和路径

尽管对于外资并购存在一些规定,但主要的问题是规定比较粗,而且层级比较低,因此我国应该针对外资进入中国的产业出台相应的法律。对于外资并购中国的各个行业的品牌企业,包括粮食产业、矿产资源、零售行业、等涉及经济安全的产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应采取专门立法进行规制。

(二)保障市场经济良性竞争的法律

1、明确竞争立法思路

世界各国关于竞争立法,存在分立式、单一式的思路。目前我国既非单纯的分立式,亦非单一式,因为我们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中也包括对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是采取分立式还是单一式。如果采取单一式,那么就要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内容予以合并,统一进行法律规制。如果采取分立式,就应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其对于垄断的法律规制部门纳入到反垄断法中来。就目前法律实际情况而言,后种思路成本比较低。

2、加强反垄断法的可操作性 首先反垄断法从一出台,法律规定的反垄断委员会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执法机构,而变成了一个软性的协调性机构。三个部委分割形式反垄断执法,使得我们的反垄断执法显得有些先天不足。所以目前的反垄断法首先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高规格的执法机构。因为我们目前的很多垄断行为就是行政机关本身的操作,所以希望几个部委作为执法机构实际上是不大可能达到希望的执法效果的。所以有必要设计直接对总理负责的独立于各部委的准司法性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其次是要制定相关的配套诉讼措施。由于反垄断的利益受害人在资源能力上与垄断行为者不可比,信息上也严重不对称,所以要使反垄断法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建立相应的诉讼配套措施来降低原告方的成本,并且提高原告胜诉后的收益。各法域反垄断法理论和实践上推出了各种应对方案,包括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如美国的三倍损害赔偿制度)、律师费承担方式(如美国一边倒的费用转移、或然费;英国法院被授予较大的权力决定费用承担、有条件的律师费协议)、诉讼费用援助制度、群体性诉讼方式(如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中国可结合自身国情加以借鉴。

3、加强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

在微观经济调控领域,包括竞争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产品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在西方国家也都是经历过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资本的追求利润往往无视基本的道德,甚至无视公众的生命和财产。然而物极必反,当这种非正义的追求利润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遭到整个社会的谴责和抵制,并迫使其进行反思和改变。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应该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之前也有食品安全事件,但没有一个事件像三鹿事件那样对国人的心灵震撼巨大。这个事件掀起了国人对于整个国货的安全的担心和抵制。在这种社会空前的压力之下,执政党和公众必然要求商人提高道德,不能通过非道德的收到牟利。正如温总理所言,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但还写了《道德情操论》,两者对于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来说缺一不可。我们的食品安全立法和产品质量法应该通过确立更严厉的惩罚标准以及更强有力的执法,迫使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不得违规操作,挑战公众的底线。

(三)促进政府适当干预经济的法律

1、现行的各级政府组织法过于原则

首先是我们的《国务院组织法》还是1958年制定的,其内容太过原则,仅11条,其中涉及国务院职权的仅有1条,只规定了国务院行使宪法第89条的职权,即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其次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除了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监察部的组织和职权由相应的法律规定外,其他部门的任务和职责都是国务院的行政文件规定的,缺乏规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再者,《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组织法》采取合一立法,显得内容庞杂,不利于政府依法干预经济。

因此,对于《国务院组织法》应进行修订,详细规定其职权。对于各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也应详细规定其职能和任务。再者对于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也应分别立法,因为两者的权力性质不同,应分别规定并具体规定其职能任务。

2、宏观经济调控立法(1)财政税收立法

首先是预算法的修订迟迟没有出台。通过预算法的修改实现对预算领域的法律控制,从而逐步推进财政民主是实现经济民主的重要前提。其中尤其是将所有的财政收入纳入到预算中来,并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实现预算民主。其次是我国目前的税收和国债领域只有有限的三部法律,亟待将所有的税收和国债条例上升为法律,从而实现财政收入法治。(2)金融立法

浅谈我国民营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3篇

民营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内容广泛,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一个地方的行政管理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及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程度等。作为民营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则应该在政府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引下, 不断地加强和完善自身的竞争能力, 积极地与国际市场接轨, 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我国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十一五”期间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年均增速高达14.3%, 已经超过840万户, 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年均增速达到20.1%, 总额超过19万亿元。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户, 注册资金超过1.3万亿元, 较2005年底分别增长40.9%和133%。从投资规模上看, 2010年底, 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2万亿元, 年均增速高达34.5%, 民营经济在全部19个行业中的9个行业投资占比超过30%

二、我国民营经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民营经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 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据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统计, 截至2007年9月底, 对全市378375名个体公商户从业人员调查,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9198人, 占2.4%, 而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9282人, 占5.1%;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只占7.1%。同时对全市134676名法人代表调查,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33166人, 占24.6%;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只有14117人, 占10.5%。另据江苏省调查显示, 近一半的私营企业研发费用低于当年营业收入的1%;只有24.5%的私营企业主要产品通过了ISO系列认证, 11.1%的企业主要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加入WTO后, 由于国外资金雄厚、开发能力强大的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我国民营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我国人才状况及技术创新水平显然影响了民营经济长远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二) 民营经济总量偏少, 规模偏小, 阻碍了民营经济稳健地走向国际市场

以北京市为例, 全市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11346.4亿元, 其中公有制单位拥有资本6451.9亿元, 占实收资本总量的56.8%;非公有制单位拥有4894.5亿元, 占实收资本总量的43.2%。在非公有制企业实收资本中, 外商拥有758.9亿元, 占实收资本总量的6.7%, 而民营企业只拥有301.3亿元, 仅占2.7%。据2006年11月统计显示, 北京市国有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513万元, 集体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110万元, 而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106.5万元。

(三) 投资环境和竞争力差距明显

2007年底, 世界银行发布了城市投资环境排名研究报告, 将法国巴黎和我国杭州市投资环境各同类得分 (A, B, C) 情况对比如表1。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城市投资环境排名研究报告》。

从表1可以看出, 法国巴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投资环境中民营经济的投资、发展环境比较宽松、平等, 对民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并不严重。在我国, 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但在实践中民营经济的国民待遇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如在市场准入方面, 电力、交通、环保、市政、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招标中, 民营企业往往被排除在外, 不能参与公平竞争;民营企业上市比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难度加大。

(四) 民营企业实力不强

以江西省为例。在《当代经理人》与中华留学人员创业协会组织评选出的2005年中国成长企业100强中, 江西省仅有汇仁集团有限公司列第63名, 其营业收入总额成长速度低于百强的平均成长速度270.75%。表2是2005年度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500强江西上榜企业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当代经理人》与中华留学人员创业协会。

通过表2可以看出, 江西省民营企业在大行业内居领先地位的屈指可数, 比较有实力的优秀民营企业一般是在某个细分行业内居领先地位。较大的本土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高等职业教育、制药、水泥、房地产、商业和宾馆等领域, 信息产业和资本运营相对滞后, 相对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

(五) 民营经济企业信用度低, 尚未形成极具特色的民营品牌

目前, 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树立“诚信为本, 诚信经营, 诚信服务”的理念, 不注意在社会上塑造企业和个人诚信的形象。此外,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各自为战, 自己开拓市场, 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和极具特色的拳头产品, 不能很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至于错失许多商机。

三、提高我国民营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一)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稳妥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转变其职能并进行新的定位, 为民营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制度性和政策性保障。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则要按照一套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运行, 市场主体的地位应更为明确, 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方法应进行转变。

1.调整银行信贷市场资金配置格局, 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份额。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 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前提下应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资金的投入, 通过客户细分专设民营企业信贷部。根据民营经济投资经营的资金需求特征以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 对符合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产权明晰, 管理规范, 有良好市场前景和资信状况的民营企业客户予以积极的信贷支持。增加民营经济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机会, 并推动民营经济在吸收新资本过程中打破产业界限, 扩大经营规模。民营经济在折旧变现, 股权回购, 拍卖, 招标和协议转让的资产处理市场上, 应发掘不良资产的潜在价值, 并抓住有利的资本交易机会。

2.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

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同为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中, 各个市场主体均是平等的。民营经济应该与其他市场主体享有同等的待遇和政策。在对外资企业逐渐减少超国民待遇的同时, 对民营经济实行非国民待遇的现象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政府应适当地降低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 采取得力举措, 消除民营企业在土地制度、人才引进、信息获得、对外贸易、户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公平待遇, 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这样有利于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挖掘其内在的巨大潜力;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健全的法制环境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可以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正当权益, 并为其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务, 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 加快建立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 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质量管理、网上交易、法律事务、信用评估、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等各种服务。要优化舆论环境, 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

3.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以民营企业、中介机构为主体, 以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制度。我国应该建立机构专门评估个人或组织的信用, 将自然人和机构的信用记录在案, 作为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人发放贷款的依据。有助于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调查评估, 进行事前风险防范。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系统地收集、分析民营企业的信用资料, 包括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合同履行情况、诉讼记录、竞争能力、未来发展趋势等, 为民营企业控制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其次要对民营企业信息进行科学分析, 进行事中风险控制。要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建立民营企业资信管理制度。第三要严格欠款追收制度, 进行事后风险控制。加强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的专业化、系统化管理, 减少呆账、坏账损失, 最大限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二) 民营企业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1.实行科学管理, 以全球化的视野, 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

如东方集团在下属各公司加大了标准化运作流程的推进力度, 使各行业的经营和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运行轨道。在业务上, 推行SOP报告 (标准操作流程) 。东方家园在选址、设计、建设、开店、采购、运营等各项业务上都遵循统一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同时还制定了标准管理流程, 各种业务审批和管理信息发布全部通过企业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

2.培育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与动态竞争力。

民营经济要重视和发展品牌效应。而质量则是品牌的有效载体。一个品牌能否在市场中长期立足, 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 因此民营经济应狠抓产品质量关。除此之外,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开展优质的服务也日益成为企业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总之, 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 都必须把增强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 稳步提升, 而不能总想着“出奇制胜”的盲目多元化。

3.强化民营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

我国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崭新时代, 创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 走品牌之路是我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结合当今我国经济环境状况, 民营企业在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 制定出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品牌战略, 全面推进并实施品牌工程, 包括采取“发展拳头产品, 打造品牌;研发新兴产品, 丰富品牌;开发尖端产品, 提升品牌”的战略方针, 来壮大品牌实力, 提高市场份额, 做大做强企业。

参考文献

[1]潘立志.中小企业贷款情况调查及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业经济学——关于比较体制的一种理论 (中译本)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120-125.

[3]剧锦文, 韩晓芳等.民营经济、民间资本与经济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48-50.

[4]刘迎秋, 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竞争力量与竞争指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03-140.

中国家电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 第4篇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家电业出口的现状,其次通过对其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几条建议,并对我国家电产业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家电;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竞争日趋加剧,出口市场对于中国家电业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既是中国自身所具有的低制造成本优势,也是国际家电产业向中国转移的一个结果。作为全球家电制造基地,继续保持出口市场的稳定与增长对于中国家电业未来发展仍然非常重要。然而人民币升值“一发不回头”出口利润被大幅压缩,出口企业面临临界点。欧盟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家电产品不得不接受各种考验,从而家电企业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以达到这些绿色壁垒的要求。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价格优势遭到严重挤压,对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1 我国家电业出口现状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中国家电行业产出增幅有较大下降。本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中国家电业整体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集团型家电企业,并初步确立了全球家电业制造中心的地位和实力。中国家电业承担着全球家电制造业半壁江山,特别是在微波炉、面包机、电风扇、空调等产品上,占据了全球八成以上的制造份额。随着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频率和步伐加速,中国家电业的制造水平获得了欧美市场的青睐,中国家电业顺利承接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产业的二次转移角色。突如其来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家电业的出口陷入低潮。诸如彩电、微波炉、手机的产量等都比同期有所下降,其中作为我国的出口重头,彩电产量下降了7%,微波炉更是下降了27%。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直接减少了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使中国家电出口受挫。短时间内国际经济形势难以较快转好,外部需求不旺的状况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 我国家电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2.1 人民币升值加大了中国家电产品的出口难度

人民币升值大大削弱了中国家电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各国货币汇率的巨大波动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人民币、欧元、英镑等对美元大幅升值,一些企业为追求稳定改变了以美元为结算币种的固有方式。但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同时,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韩元、英镑、澳元等,却呈现出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使以欧元为结算币种的企业受到很大打击。另外,部分货币贬值快的国家还出现了个别进口商退货现象。其实早在2007年年底,受汇率贬值因素的影响,国内家电企业对欧美市场的出口就已经隐约感到了形势的严峻。国内一大批家电领军企业都在积极通过拓展欧美市场之外的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来弥补各个区域海外业务的下滑。同时,还积极通过海外建厂、承接外资企业生产职能转移、丰富和完善出口产品类型等手段,打破单一依靠OEM贴牌赚取加工制造费的限制。因此,对海外订单和今后市场的增长仍然乐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金融风暴正在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恐慌,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显现。这直接影响到海外客商到中国采购的热情。

2.2 企业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加大,效益下滑

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比较多,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加大家电出口成本、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家电是组装性产品,对各类原材料的需求很大。近些年来,家电生产需要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的急剧变动使得一些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从而加大了经营风险。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是影响家电生产成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家电主产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劳动力供应偏紧状况,家电企业开始提高工资水平以吸引用工。市场的萎缩、成本的上升、经营风险加大,使得众多家电企业的效益明显下降,面临经营困难。

3 提升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对策

面对重重困难,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家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3.1 积极扩大市场

在出口方面,由于考虑到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物流成本加大,应加大对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市场的出口以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要积极开拓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内需潜力大、经济增长快的新兴市场。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价值家电产品的出口。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作为计价与结算货币,规避外汇风险。而在国内市场方面,则要应对国内家电三、四级市场正快速增长的势头,积极拓展内需,分担出口压力。

3.2 通过海外设厂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海尔、美的、格兰仕、长虹等国内家电企业纷纷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海尔在海外已有13家工业园。长虹已在捷克设厂,美的在越南、俄罗斯,海信在南非、匈牙利都设有生产基地。通过海外设厂可以规避反倾销、高关税壁垒。

3.3 调整产品结构

通过技术提升、开发新产品、调整海外产品结构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办法以削减成本上涨的压力。例如,美的的出口增长策略由“低价格、大规模”转变为“高价格、高成本、高投入、高毛利、高回报”。海尔在欧美市场推出对开门冰箱、大容量洗衣机、流媒体平板电视等产品,通过提高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以及新产品的出口占比,来规避成本上涨的不利影响。

3.4 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

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攀升,将原先的成本优势扩展到发挥企业的综合优势。创维正将其定位由彩电制造商转变为彩电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四川长虹集团发起了“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制高点”的总攻,打响了产业升级换代、组织流程重构、核心能力提升、优化品牌价值、全面整合资源五大战役。

3.5 加大对家电产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为了减少国际家电市场对我国家电产业的冲击,更为了促进我国家电产业出口贸易较快发展,应该选择合适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避免同行业内的无序竞争。提高家电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创新系统,强调产、学、研的联合,把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列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加强产业内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加强品牌建设,重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保护,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地位,使自主品牌的成长空间不断扩大,从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面对逐渐复苏的全球经济,家电出口企业只要瞄准目标,积极应对,成功地转型,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必能再造赢机。

参考文献:

[1]沈闻涧.金融危机催生中国家电业新思路[J].西部论丛,(1).

[2]叶静.欧盟“绿色考卷”生效,中国家电出口损失有多大[J].中国经济周刊,2009(5).

中国鸡肉制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5篇

摘 要 选取中国及其他重要鸡肉制品出口国2002-2014年的进出口数据,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3种指标评价中国鸡肉制品出口竞争力,发现中国鸡肉制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比较优势不显著等问题。因此,要在稳定出口额和出口市场的基础上,拓宽出口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努力提高中国鸡肉制品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鸡肉制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3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金额11.4亿美元,占肉类制品出口额的55%。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2014年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15.7%,仅次于泰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1 中国鸡肉制品出口贸易分析

1.1 出口波动情况

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额变动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2002-2007年为出口上升阶段,期间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额从2002年的4.4亿美元一路上升至2007年的7.4亿美元;2007-2009年为出口下降阶段,受1007-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鸡肉出口额下降至2009年的6亿美元;2009-2012年为出口额上升阶段,出口额迅速增至12.1亿美元;2012-2014年为出口额小幅回落阶段,出口降至11.4亿美元。

1.2 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鸡肉制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荷兰、新加坡等市场(见表1)。日本一直都是中国鸡肉制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国,在2014年进口2.2万t,合计金额为9.6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84.43%。荷兰是新兴的出口市场。韩国所占出口额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泰国是世界最大的鸡肉制品出口国,鸡肉制品具有较强的优势,使得韩国最近几年从泰国进口量增多,2014年占到韩国制品进口额的86.16%。對新加坡的出口上呈先下降后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1]。整体来看中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

2 中国鸡肉制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一国某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国际市场占有率=某国该产品出口额/世界该产品总出口额。表2列出世界主要鸡肉制品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2002、2003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鸡肉制品出口国,而此后到2014年被泰国赶超,国际市场占有率出现下滑,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出现最低点12.06%[2]。泰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鸡肉制品出口国,市场占有率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26%以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德国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平稳且有所上升,从2002年的5.79%上升到2014年9.36%。荷兰鸡肉制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巴西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在2002-2009年上升以后又呈下滑趋势。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也是反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国某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贸易竞争力指数=(一国某产品出口额-该国该产品进口额)/一国该产品进出口额之和。用TC表示贸易竞争指数,则-1≤TC≤1:当TC≥0.6为高优势;0.3≤TC≤0.6为中等优势;0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具体核算公式为:RCAij=(Xij/Xj)/(Wi/W),其中Xij表示某j国某i产品的出口额,Xj表示j国所有产品出口总额,Wi表示世界i产品出口额,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出口额。RCA值越大说明优势越大。世界主要鸡肉制品出口国的RCA值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到,中国鸡肉制品虽在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上位于国际市场的前列,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远远落后于泰国,自2003年被巴西赶超外,2007年数值下降到2.01,被荷兰和爱尔兰超过,之后其竞争力也处于变弱的趋势中。泰国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一直处在世界第一位,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其数值达到26.86,更是凸显了泰国鸡肉制品强有力的竞争力。德国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荷兰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稳定,巴西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自2003年以来一直位于国际市场第二位,但在2014年爱尔兰鸡肉制品竞争力首次超过巴西,显示了爱尔兰鸡肉制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 结论

第一,自2002年以来中国鸡肉制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特别是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鸡肉制品的目的国,保证了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额的稳定和增长,但过度依赖单一目的国进口需求可能会在以后的出口中陷入被动,这说明中国鸡肉制品需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新市场。

第二,中国鸡肉制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加入WTO的2 a内处在世界第一位,但之后呈现下滑趋势,但仍处于世界第二位,自2010年以来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在15%以上,说明中国鸡肉制品在世界鸡肉制品贸易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中国鸡肉制品竞争贸易指数维持在1.00水平上,显示了高的国际竞争优势,说明中国鸡肉制品贸易处于净出口的状态。德国鸡肉制品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贸易竞争指数或是负值或是在0值边上,这充分说明了中国鸡肉制品具有高的稳定的国际竞争优势。

第四,泰国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处于世界第一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中国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不但偏低还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国际鸡肉制品进出口分析[J].中国家禽,2007(2):6-10.

[2]郭俊芳,武拉平.世界鸡肉主要出口国的竞争优势及发展潜力[J].世界农业,2013(11):16-19.

中国茶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6篇

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12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额占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5%左右, 年产茶80多万吨, 其中1/3以上都用于出口, 出口量占茶叶国际贸易量的20%左右, 出口金额地达到9.65亿美元。由于近几十年来, 其他国家 (如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等传统的茶叶出口国) 茶业发展迅速, 而这些国家的出口茶叶价格偏低, 且农药使用率低, 使中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不明显。因此, 本研究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指数为指标, 衡量中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发现中国茶叶受加工成本加高、国际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不断加深、人民币不断升值等问题的影响。所以, 需要加强对出口茶叶的监管力度, 确保出口茶叶的农药残留低于国际标准;降低茶叶的生产成本和农药残留;积极应对汇率波动的问题, 确保中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地位。

一、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新中国以来, 世界茶叶出口来源地都是比较集中的, 基本是在亚洲与非洲一带, 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主要生产国的垄断竞争格局, 这五个国家所生产的茶叶总产量占世界上茶叶总产量的80%以上[1]。因此, 中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印度尼西亚这四个国家, 本研究收集的是2009年至2012年世界五个主要产茶国的茶叶出口总量进行比较, 本文选择的国际竞争力的测算指标主要有: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2]。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MS的比较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这三个主要产茶国的茶类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有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中国、肯尼亚这两个国家的茶类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在上升, 并且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有稳中上升的趋势, 并且到2012年中国茶类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4.939%, 已超过印度、斯里兰卡, 只低于肯尼亚, 位居世界主要五大产茶国中的第二。

资料来自:中国茶叶网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比较分析

茶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衡量某一个国家茶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个指标。从表2可以得出, 国际上的5大产茶国的茶叶RCA都是大于2.5, 这就是表示这五大产茶国都是具有极高的竞争优势;自2009年来中国的茶叶显示性比较优势都是处于下降的趋势;2009年为2.94, 到2012年为2.4879;而肯尼亚和斯里兰卡这两个国家有一定的提升趋势, 尤其是斯里兰卡, 2009年为264.92, 2012年为356.6, 增长算是比较快的;而印度也有具有微小的下降苗头;则印度尼西亚是在处于微小的变动当中有一定的提升苗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还是有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 与印度和斯里兰卡相比来看总体的实力情况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

资料来自:中国茶叶网

(三)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的比较分析

从2002-2012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和近几年国际上茶叶的发展分析, 肯尼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都呈现出较大的下降趋势, 但是这三个国家的出口竞争优势还是极高, 都是超过0.90, 而印度基本保持不变。中国茶叶的净出口数从2001年的0.9970降为2012的0.9044, 可能因为中国茶叶受到农药残留以及技术壁垒的影响, 并且在中国国内茶叶市场也正在慢慢走向成熟化, 所以中国则呈现小幅度的下降趋势。可是其依然保持在在0.86以上, 这仍足以说明, 中国的茶叶出口大于进口,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增强中国茶业竞争力需正视的问题

(一) 茶叶出口结构失衡

中国茶业出口以绿茶为主, 基本上垄断了国际的绿茶出口量, 占据了国际绿茶进口量的90% (按2012年统计数据) 。然而红茶是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进口茶类, 约占总进口的90%以上, 2012年国际红茶进口总量为83.3%,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红茶并不具有优势, 但是中国绿茶却是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的茶类有上千种, 清茶、花茶、普洱茶是我国独有品种, 在中国享有盛名的, 可是其出口量却很少。[3]可能是由于国内的茶叶品牌效应不足或者是缺少国际知名茶叶品牌, 导致了茶叶出口结构的失衡。

(二) 茶叶出口市场贸易壁垒强度加强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中国茶叶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质量认证、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技术法规与标准等[4]。产品的检验检疫措施是基于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的健康而特别制定的, 目前在世界上已经有18个国家制定了435项以上茶类农药残留标准。目前茶叶进出口都得经过茶叶的产品的检疫, 这无形中增加了中国茶叶出口的难度。到2004年欧盟拥有的农产品标准高达10万多个, 日本有398项农产品标准, 而美国的法规和标准更多[5]。这些检验项目以及法规都影响着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2.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不够发达, 绿色壁垒往往导致中国茶叶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出口茶类国际竞争力低、国际市场风险大[6]。然而部分中国茶叶生产企业为求利益, 并不注重茶叶的质量, 导致了很多茶叶在出口时, 遇到农残超标以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三) 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削弱中国茶叶出口的价格优势

自2003年来, 人民币不断升值, 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人民币的升值空间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造成了茶叶出口价格的非主动性增加, 并且影响出口国家出口茶叶的总出口量。这对于以外币会计结算的茶叶企业来说, 加倍压缩了利润空间[7]。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使中国茶叶出口对价格不断提高, 这不仅降低了中国茶叶出口的价格优势, 而且还增加了茶叶的生产成本, 给茶叶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8]。但由于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 使中国茶叶出口的国际市场比例不断下降, 价格优势显著性逐渐降低, 利润也随之减少。最终, 中国的茶农受到茶叶生产的消极影响, 茶叶企业对茶叶出口形成恐惧的心理[9]。

三、政策与建议

(一) 创建国际品牌, 调整出口结构

中国应提高绿茶出口的质量, 提高优质的茶类的出口, 消减散装茶类的出口以创建中国茶叶品牌。清茶、花茶、普洱茶、白茶等茶类仅仅中国才有生产, 也是中国特有的出口茶类, 中国应适当的增加这些茶类的出口总量, 平衡一下出口的茶类, 使之达到中国六大茶类的出口均衡, 使中国茶类在世界市场上中占到绝对比例[5]。当前, 在世界茶叶贸易情况来看, 茶类的消费已经是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除了以前传统的茶类外, 茶水饮料、茶叶保健品、袋泡茶、速溶茶等成为了茶类消费新产品, 而且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属于高科技产品。所以, 中国茶类出口还需要关注国际市场茶类消费的新趋势, 逐渐完成由几种的茶类向多种类茶类的转变过程。

中国茶业应综合中国茶叶品牌, 创建特色品牌, 增加中国茶叶品牌在国世界市场上的知名程度。同时, 提高中国茶类的出口质量, 使茶业具有规模和经济效益, 逐渐达到并可能超过国际平均水平[10]。在打造中国茶叶国际品牌时, 也可和世界知名的相关企业进行品牌共享或双商标的联合战略 (如英国立顿公司) 。这有助于提高中国茶叶在国际的单价和茶叶出口结构的调整。

(二) 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 降低贸易壁垒强度

政府应充分利用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 从茶叶行业的发展方针和政策上加以指导、调控。第一,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且全面推进无公害茶叶生产计划, 实现茶叶无公害生产标准化制度。第二, 构建完整的HACCP管理体系和茶类的认证体系、茶叶质量监控体系, 不仅重视茶叶的最终产品质量检测, 也要重视茶叶的生产过程[11]。

企业在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贮存过程中, 要按照茶叶品质的要求, 采用相关的技术, 避免造成茶叶污染。在生产茶叶过程中, 应尽量保持茶叶的质量安全, 降低茶叶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 使之符合国际上的茶叶标准, 并且茶叶在选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和仓库时也要确保卫生、洁净、无污染, 同时注意茶叶的贮存环境, 尤其是产库的温度、湿度和存储时间等以防茶叶在存放过程质变[12]。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来降低茶叶在出口贸易中的贸易壁垒, 提高茶叶的出口总量。

(三) 增强政府对茶叶出口支持力度,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政府要强调茶叶行业引导作用, 制定相应激励措施, 鼓励企业出口茶叶并设立一些奖惩机制, 保证中国茶叶的质量。同时, 制订与国际上的茶叶标准符合的茶叶出口标准和标识, 尽快加快构建一个精确、权威的茶叶信息平台, 特别是茶叶的绿色壁垒信息数据库, 并且及时更新, 以至于整个茶叶行业能够及时掌握世界上的市场动态、技术规范、标准、法规信息和评定程序、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通过这些信息的共享措施, 使茶叶企业能及时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保证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13]。

摘要:作为世界茶叶和饮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且竞争力较强, 但由于受到茶业出口结构不均衡、贸易壁垒、茶叶加工成本加高、农药残留等问题, 中国茶业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加强政府引导和鼓励政策, 调整出口结构创建国际品牌;加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企业安全卫生体系, 降低贸易壁垒强度;加大政府对茶叶出口支持力度,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而提升中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 确保中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地位。

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研究 第7篇

玉米作为世界上主要粮食品种之一, 世界各国对其需求也是有增无减。近年来, 国家玉米补贴政策实施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面对国际贸易市场的变化以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国玉米如何抵御国际玉米市场的冲击, 在保证国内需求的基础上, 重新形成玉米的价格形成机制, 改为由市场来决定价格, 加快扭转我国玉米大量进口的被动局面已经刻不容缓。在分析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研究中国与主要玉米出口国的依存度关系,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加强与经济带沿线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玉米贸易,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贸易发展。

二、中国玉米对外贸易现状

(一) 玉米的贸易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

2014年, 中国玉米进口量达到260万吨, 同比减少48%, 进口额为72982.3万美元。出口2万吨, 同比减少75%, 出口额为769万美元。在2004年-2009年间, 中国玉米一直处于净出口的状态, 年均出口额为46873.1万美元, 在2005达到近十年来的出口额最高点。但从2009年开始, 中国玉米贸易出现逆差, 2009到2014年, 中国玉米一直处于净进口的状态, 年均进口额为96782.16万美元, 是年均出口额4439.6万美元的21倍。

(二) 玉米的贸易额波动很大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1可以很清晰的发现, 在2009年前, 我国玉米出口额变动比进口额变动幅度大, 进口额数值非常小, 出口不稳定, 但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在2009年后, 我国玉米进口额的变动要比出口额变动幅度大, 出口额数值非常小, 且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出口方面, 我国玉米出口额从2004年的3242.9万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0117.1万美元, 增长了近3倍, 之后逐年下降, 在2014年出口额仅为769万美元, 同比下降了76.83%。进口方面, 我国玉米进口额大体成逐年增长趋势, 从2004年的83.7万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72982.3万美元, 其中2012年达到峰值168926.7万美元。波动趋势详见图1。

(三) 中国玉米主要进口的国家

美国、乌克兰、巴西、俄罗斯、阿根廷为主要的向中国出口玉米的国家。就2014年来看, 其中向中国出口玉米的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乌克兰和泰国。在2014年我国玉米进口额为72982.3万美元, 其中美国与乌克兰向中国出口额分别为29342万美元和25796万美元, 占到中国玉米总进口额的76%。其余主要国家分别为法国、泰国、俄罗斯、印度其出口额分别为11万美元、8518万美元、489万美元、131万美元, 共计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13%。

三、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测度分析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 (IMR)

国际市场占有率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IMR) 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数值越大代表该国家国际竞争力越强, 反之越弱。其计算公式为:

MSij=Xij/Xwj, 式中:MSij表示i国家j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指数;Xij表示i国家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及计算得出

由表1可见: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中国玉米的市场份额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2014年IMR指数为0.000。相比于美国等玉米种植发达的国家总体份额处于低位。而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 其IMS数值虽然不及美国IMS指数高, 但仍具有一定的国家竞争力, 在2004年-2014年间, 巴西IMS指数稳定在0.3-0.9之间, 俄罗斯稳定在0.0010左右, 印度IMS指数在0.006-0.29之间。对中国而言, 相较于向美国等国进口玉米, 容易形成绝对的依赖性, 所以不妨发展与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的玉米贸易, 同时加深两地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此外玉米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国家, 相对来讲, 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 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与劳动力, 可以进一步带动我国玉米的出口, 扭转进口依赖美国、阿根廷等国家的困境。

(二)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贸易竞争指数 (Trade Competitiveness, TC) , 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及计算得出

由表2可见:从贸易竞争力角度来看, 中国玉米的TC指数在2004年-2009年之间均为正数且趋于1,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2009年-2014年, 中国玉米的TC指数均为负且区域-1, 竞争力减弱, 在2014年TC指数为-0.9791, 表明中国玉米的国际优势将趋于消失。而俄罗斯与中国情况正好相反, 2010年前TC指数为负数, 2010年后TC指数为正, 其国际竞争力逐年加强。对于美国、阿根体、印度、巴西从整体的TC指数上看, 均是正值且接近于1, 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Index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与世界该产品出口额占世界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

RCA= (Xi/Xt) / (Wi/Wt)

式中Xi表示一国某商品出口值;Xt表示一国商品出口总值;Wi表示世界某商品的出口值;Wt表示世界商品出口总值。当RCA值大于2.5时, 表明一国某种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当RCA值大于1.25小于2.5时, 表明一国某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当RCA值小于0.8时, 表明一国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中国与主要玉米出口国家的比较优势指数从高到低的排名依次为美国、阿根廷、巴西、法国、印度、俄罗斯、中国。如图2, 中国在2004年-2012年间RCA指数均小于0.8, 表明竞争力水平较薄弱。在2007年, 美国RCA指数为5.5355, 表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之后竞争力减弱, 稳定在在0.5左右。阿根廷的RCA指数从2004年-2012年间处于0.25左右, 除去2007年, 其RCA指数为2.5736。除去美国和阿根廷国家外, 其他国家在玉米出口中也并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及计算得出

四、政策建议

(一) 减少向美国、法国等国家进口玉米

目前, 中国的玉米主要进口来源国中, 美国、法国、阿根廷在中国玉米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之大, 造成中国玉米进口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长期看来, 从这些国家进口玉米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容易形成进口垄断, 形成一种被动的局面。而巴西、印度、俄罗斯玉米出口也有一定的潜力, 且不易对我国玉米进口形成阻碍, 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进口风险, 这种分散总进口额的做法无疑是可以被采取的最佳选择。此外, 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同时也是我国“一带一路”政策中的沿线国家, 与这些沿线国家加强玉米贸易合作有利于提高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合作水平, 为我国玉米贸易带来新的契机。

(二) 形成我国玉米市场品牌

目前, 我国玉米贸易进口额一直居高不下, 国际竞争力薄弱, 很大程度由于我国玉米产业品牌意识低下。针对此问题, 我国玉米产业必须大力发展玉米产品品牌特色, 利用国际市场上的非转基因、绿色等食品优势, 结合我国的地方特色, 创建玉米市场品牌。同时, 在种植面积、种植人数固定的情况下, 利用科技水平实现高品质玉米的种植, 提高单位玉米产量, 形成自己的优质品牌, 从而增加出口需求, 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 建立健全相关的农田基础设施与政策

2016年, 我国政府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以及“玉米补贴”的新机制, 代替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有关政策应该尽快在我国其他地区实行。目前, 我国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产品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造成产量低收益小, 一方面降低农民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不利于我国玉米出口。所以, 政府应建设好农田的基础设施, 提高其抗灾的能力;引进高新技术, 采购新型的种植机器, 提高玉米产量;加快修建国内外运输通道, 减少玉米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1]郝玉柱, 马佳.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原因及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 2011 (8) .

[2]毛爽, 高庆鹏, 朱丰超.未来国际市场对中国玉米进口的适应性分析[J].世界农业, 2012 (5) .

[3]郭天宝, 李美佳, 于浩, 李可, 张彬.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及启示[J].玉米科学, 2013 (6) .

[4]王雪娇.近年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格局转变及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4 (3) .

[5]习银生, 杨浩森, 张玉梅.中国玉米市场形式分析与未来10年展望[J].农业展望, 2014 (9) .

[6]赵明正.玉米国际市场可依赖程度研究——基于四种粮食作物的对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5 (9) .

论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第8篇

1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现状

茶叶生产和经营的国际竞争力包含着茶叶产业的市场势力和盈利能力两个基本因素。市场势力的核心内容是我国茶叶厂商对出口茶叶的价格的控制能力。盈利能力则体现为单位出口茶叶所获取的净利润同其他茶叶生产国的出口茶叶利润水平之比。

在目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茶叶生产和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当中并不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我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的盈利能力相对于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较为低下。以1991年为基期,我国的茶叶生产者价格指数在1991-1996年呈现出较短的上升趋势,但是从1997-2012年,始终处于徘徊趋势,价格没有显著的变化,和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诸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相比差距正在逐步加大。而我国的茶叶出口量从1991年至今却在呈现出一种逐步放大的趋势。作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不能掌握价格的制定权,盈利能力伴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各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而下滑,这是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直接体现。

2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产品品质、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的适销性等。我国目前茶叶国际竞争力不强甚至出现逐渐恶化趋势的原因,体现为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品质始终得不到提高、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产品适销范围较小等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茶叶生产的成本结构不够合理,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显著上升。茶叶生产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对季节、温度、湿度和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对自然条件的苛刻要求事实上也在限制大型机械设备在茶叶生产方面的运用。而我国长期以来以手工的形式进行茶叶生产,对茶叶生产的工艺往往采用家族内部传递的形式加以严格保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在茶叶产业内部长时间无法推广,劳动力成本在茶叶的生产成本当中所占据的比例就相对较高。在茶叶的采摘和炒制环节当中,劳动力成本的支出都在总成本当中占据80%以上。由于茶叶的生产对劳动技术和技艺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劳动力的总体供给规模又在相对下滑,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茶叶生产成本伴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显著上升,厂商的利润空间由此减少,这将直接降低我国茶叶生产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我国茶叶的产品质量不够高,茶叶产品仅仅作为初级产品向国际市场销售的现象依旧广泛存在。茶叶的品质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健康和安全的背景之下,更为广泛的体现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重金属化合物的含量等方面。我国的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地区等亚热带、热带季风性气候区。人多地少是这些地区的普遍状况,为了提高单位土地的茶叶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就成为了部分茶叶生产者的选择。目前,我国的有色金属生产在南方地区经过长期扩张,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导致大量重金属化合物和颗粒物在土壤和水源当中沉积,这都可能导致茶叶当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化合物,降低茶叶的卫生质量。

第三,我国的茶叶品质问题也体现在深加工方面,初级产品在全部出口产品当中占据过大比重。决定产品附加值大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产品所包含的无差别劳动的数量多寡,只有对茶叶进行深加工,延长其产业链条,才能够提升茶叶的产品差异化水平,使我国的茶叶经营者具有对茶叶价格的更好控制能力。在现代国际茶叶市场,茶叶的制成品可以被划分为多个种类,加工程度越深,茶叶产品的经济效益就越高,而仅仅作为初级农产品的散装茶叶只能获取较低的收益。

第四,我国茶叶生产的组织形式尚且较为原始,这也是限制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我国的茶叶生产依旧采用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在我国茶叶生产过程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之下,我国茶叶生产面临着规模狭小、抗风险能力弱和缺乏规范的特征。由于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在茶叶的晾晒和初步加工的过程当中难以按照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由于茶叶产品没有统一的规格,生产过程也难以按照特定的工序进行规范,品牌和等级也就无从划分,从而造成出口茶叶仅仅按照散装茶叶的形式进行,深加工无法开展,导致价格控制能力偏低的问题。

最后,我国茶叶产品的适销性相对较弱。世界茶叶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我国乃至于东亚地区的茶叶产品需求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世界茶叶市场当中的消费大户诸如欧美等国,往往消费高质量的红茶,而我国的茶叶产品则主要集中于绿茶,仅仅在东亚地区具有市场,不能满足更多的海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的事实,限制了我国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东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在消费绿茶的同时也都作为绿茶的生产国而存在。我国茶叶进入相应市场必然面临着同进口国本土茶叶进行竞争的问题。以往,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的巨大优势,可以通过价格竞争轻易进入别国市场,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我国的绿茶产品将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3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应有之义。

首先,调整我国茶叶的生产形式,以集约化和规范化的方式进行生产,改变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生产模式是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措施。生产过程的集约化主要体现为生产组织的集约化、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产品的标准化三个方面。在茶叶生产当中,要实现生产组织的集约化,其核心在于将现代企业制度更为广泛地延伸到茶叶生产的过程当中。打破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对分散的茶园进行有机整合是其核心手段,整合之后的茶园应当具备统一的生产工序,茶叶生产企业应当能够对生产的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减少散漫无序的现象,以规范的生产流程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时着手改善土壤和水源的质量,提高茶叶的品质是核心目标。将茶叶的收购改为集中分类管理,使消费者能够根据统一的标准对茶叶进行鉴别,从而决定购买,进而适应国际市场的交易惯例。

其次,调整产品结构,适应以红茶为主体的国际茶叶消费结构是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另一重要途径。红茶相对于绿茶本身是一种深加工产品,发酵等环节是制成红茶的必备工艺过程。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产业链条的延长进行结合,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变单纯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现状,能够更为便捷地提高我国的茶业国际竞争力。在目前,印度红茶、锡兰红茶已经成为在欧美茶叶市场当中占据领先地位的红茶种类,要同这些产品竞争,需要提升我国红茶生产的工艺水平,并且加强产品宣传,使产品的生产能够更为规范化。

第三,提升现代机械设备在茶叶生产过程当中所占据的比重,降低茶叶生产过程当中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茶叶生产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给规模下降,劳动力价格上升,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当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应对这种趋势,提高现代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当中的作用,就成为了唯一的替代方案。在茶叶生产过程当中,大量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可以被机械设备替代,而现代喷灌、滴灌设备的推广也为降低种植业当中劳动者的作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伴随着水资源的日渐短缺,使用现代灌溉设备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最后,拓宽销售渠道也应当成为提升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的茶叶出口模式主要依靠外国的采购和经销商,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没有价格的控制能力,缺乏对国际市场信息的把握是造成我国茶叶出口长期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调整经营策略,主动在国外设立我国茶叶产品的经销代办中心,直接向世界市场投放我国的茶叶产品。根据世界市场的需要提前进行茶叶生产布局的调整。拓宽营销渠道的核心在于茶叶经销形式的多元化,应当努力实现经销商的相互替代和独立的经销渠道对经销商的替代,使我国由单独的茶叶生产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茶叶经营国。

4结语

我国目前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主要体现为价格长期较低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导致的盈利能力较低方面,也体现为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只能够作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结构、产品品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适销性等内容。为了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应当从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现代机械设备对人力的替代、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对营销渠道的拓展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生产规范化、产品结构合理化和销售渠道多元化的茶叶生产经销体系,使我国的茶叶生产厂商具有更强的市场势力,同时获得更高的盈利能力。

摘要: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势力、盈利能力两个方面。影响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成本结构、产品质量、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等内容。目前我国茶叶生产经营的国际竞争力不高,茶叶产品的定价能力较弱,市场适应性偏弱。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主要包括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集约化经营和提高产品的适销性等。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对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剖析,以为提升我国茶叶生产经营的国际竞争力找到合理化的方案。

关键词:茶叶生产,国际竞争力,生产方式,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清光.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研究[D].江南大学,2012.

[2]姚文,祁春节.市场化改革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4):24-31.

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 第9篇

棉花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也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近几年,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 国内棉花消费需求强劲, 产不足需, 大量进口外棉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冲击。正确地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我国棉花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我国今后正确把握市场定位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在世界80多个棉花生产国家中, 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 这4个国家的棉花产量和消费量大约占到了世界棉花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60%。因此, 要考察世界棉花贸易状况将主要考察这4个国家的贸易状况。

本文主要基于1998与2006年四大棉花生产和消费国的数据来对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2 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1 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衡量

中国棉花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 分为四类, 即反映市场占有率状况的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反映贸易收支状况的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 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状况的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标, 反映质量与附加值的指标——进出口价格比。

(1)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一国某产业的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该产业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计算公式:

Pij= (Xij/Xwj) ×100 % (2.1)

Pij ——i国家第j种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 ——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额;Xwj——世界第j种商品的出口额。

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 该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国际市场占有率越低, 该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弱。

(2) 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标:

反映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一国某产业出口与进口的对比情况, 它由——贸易竞争力指数来体现。国内一些学者将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称为贸易竞争力指数, 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外大多数学者将其称为“可比净出口指数” (NTB) 。计算公式:

NTBij = (Xij-Mij) / (Xij+Mij) (2.2)

Xij——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额;Mij——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额。

该指标用于表示一个国家某产业是净出口还是净进口。NTB数值越接近1, 则该国在该产业上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越强;NTB数值越接近-1, 则该国在该产业上所处的劣势越明显。

(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标:

出口所占比例指标反映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一国某产业出口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相对比例, 它通常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巴拉萨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他认为, 国家i在j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j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所占总出口额的份额之比来显示。

计算公式:undefined

Xij—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额;Xit—i国家在t时期所有商品的出口额;Xwj—世界第j种商品的出口额;Xwt—世界在t时期所有商品的出口额。

RCA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 它体现一国某产业在生产及出口上的综合竞争力。若 RCA>1, 说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 取得越大国际竞争力越强;若 RCA<1, 则该国在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 取值越小国际竞争力越弱。

(4) 进出口价格比:

同类产品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的比值, 可以间接反映出一国产品的质量 (附加价值) 的差别。通过价格比这个指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与国外商品的质量进行比较。计算公式:

价格比undefined

为了比较我国出口的棉花产品相对于优势国家的产品质量, 引入这个指标。

2.2 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2.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表1可以看出, 四个棉花产业大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地位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 虽然有一些波动, 但是总体来说, 与其它三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印度波动比较大, 最低为1998年的0.01%, 最高为2000年的16.04%。巴基斯坦和中国相对平稳,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16%——4.44%和0.01%——0.56%。从数据中可看出, 我国棉花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上不具备优势。

2.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NTB)

从贸易竞争力的角度来看, 如表2, 美国和巴基斯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波动很小, 一直接近于1的较高位置。印度的波动较大, 最小为-0.95到最大为0.98, 但是从2003年开始比较平稳, 都处于0.9左右的较高位置。而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就比较低, 基本维持在-0.9左右的水平。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数据得出, 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2.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从表3的数据可知, 巴基斯坦的RCA指数一直处于大于1的水平, 变化幅度从1.02到31.27, 从2004到2006年都在10以上的位置, 总体来说是在波动中上升, 从这个指数来看, 巴基斯坦的棉花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优势。印度的RCA指数波动很大, 从0.02到22.69, 其国际竞争力年际变化较大。美国比较平稳, 2004-2006年的数据都大于1, 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中国的RCA指数很小, 从0.01到0.09。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的角度来说, 我国棉花产业处于比较劣势, 国际竞争力很弱。

2.2.4 进出口价格比

从表4可以看出, 美国的进出口价格比变化不大, 处于1.7-5.18之间, 说明其产品出口质量具有优势。中国和印度仅次与美国, 分别处于0.2-1.41和0.18-1.87之间, 综合各年的情况可知, 两国出口的棉花都具有较高的质量和附加价值, 并且从2004-2006年的数据来看, 中国比印度更具优势。

表1-4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因巴基斯坦在1999-2004年和2006年没有进口棉花, 所以其进出口价格比数值不存在) 。

3 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实证数据分析也可看出, 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弱。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满足纺织工业多元化需求, 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将是今后我国棉花工作的重要任务。

3.1 提高棉花单产和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资源十分珍贵, 发展棉花生产必须大力提高棉花的单产水平, 走土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优化棉花种植结构, 大力压缩棉花中低产田的面积, 并加强对棉花中低产田的治理改造, 提高棉花高产田的播种面积。积极完善和推广先进的棉花栽培技术, 采用全程科学施肥、精量点播、适时化控、水控等精准农业技术。实施棉花种子产业化工程, 提高棉花育种技术、育种科技服务和良种推广工作在棉花增产中的作用。

3.2 完善棉花市场体系

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棉花市场体系是搞活棉花流通的关键。以市场为导向, 组建一批集棉花科研、生产、流通、纺织加工为一体的棉业集团。鼓励各种类型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进入棉花流通和出口领域, 进一步搞活棉花流通, 拓宽流通渠道。

参考文献

[1]夏文省.我国棉花生产贸易概况与国际的比较及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 2006, (8) .

[2]李巧玲, 杜晓英.世界棉花贸易状况及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

[3]杜珉.中国棉花产业现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垦经济, 2003, (3) .

[4]刘晓松, 周可金.我国棉花产业竞争力综合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2, 8 (6) .

[5]胡凤玲, 上官学进, 宋宝香.棉花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棉花加工, 2008, (3) .

中国乳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乳制品;国际竞争力;MS指数;TSC指数;RCA指数;T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4-0091-05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给我国乳制品行业以沉重的打击,乳制品产量增长率由2005年38.06%下降至1.29%。2010年以来,乳制品行业呈现回温的态势,乳制品产量逐年攀升,但增长率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0—2013年乳制品产量增长率分别为10.6%、6.6%、6.0%,2014年我国乳制品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状况,总产量为2 651.81万吨,同比下降了1.7%,由图1可见2005—2014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及增长率状况。

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巨大波动,不禁使得社会大众思考——我国乳制品未来将如何发展?我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哪些因素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有影响等一系列关于乳制品未来发展的问题。波特认为一国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和企业战略四大要素及机遇和政府两大辅助因素。目前国内关于乳制品行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主要有张文兵(2005)运用RCA指数衡量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于海龙(2011)通过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乳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的因素,认为乳制品产量对乳制品出口具有正向作用,而出口对象国GDP和我国人口数量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笔者通过计算市场占有率、RCA指数、CA指数、TSC指数来分析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状况,并且细化至乳制品行业HS编码4位码的RCA指数和CA指数的测算,同时运用Tobit模型探寻影响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的因素。

一、乳制品行业的贸易特点

1. 乳制品行业大而不强。我国乳制品行业年产量大,2010年我国乳制品年产量跨越2 000万吨大关,但是在乳制品国际市场占有率除了2012年外,其余年份均不足0.1%,乳制品年贸易量不足800万吨。这表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拉动,对外出口明显不足,这充分显示我国乳制品大而不强的特点。2010—2014年我国乳制品进出口额见表1。

2. 贸易逆差巨大。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产量自2010年以来,逆差显著,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通过对2014年我国部分乳制品出口和进口流向地区的分析可知(见表2),未浓缩的乳及奶油、固状乳及奶油、酸乳、乳清及改性乳清、黄油、乳酪上均呈现出巨大的贸易逆差。2014年,固状乳及奶油和乳清及改性乳清逆差最大,分别为44.211亿美元和7.887亿美元,占据贸易逆差的82%以上。

3. 进口来源国与出口对象差异大。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主要出口到香港地区、澳门地区、韩国、马来西亚、蒙古国等周边国家,而乳制品的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法国、新西兰、德国等发达国家。出口国市场规模的大小会直接限制我国乳制品的出口额,由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缺乏先进的技术,只能先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这一现象与坎维特的技术变迁产业升级理论相符。乳制品行业主要进口于世界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达国家在乳制品产业上的技术优势。

二、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分析

一国某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RCA指数、CA指数等进行衡量(乔娟、李秉龙,2006)。产业的竞争力可通过RCA指数、MS指数(市场占有率)、TSC指数(贸易专业化)三方面度量(张希颖,2010)。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笔者选取了4个指标来衡量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分别是MS指数、TSC指数、RCA指数和CA指数。本文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201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AskCIData)。

1. MS(市场占有率)指数。MS指数①是反映一国产业竞争力最直接的指标,其取值界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从表3可以看出,乳制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对于我国巨大的生产力而言处于相对劣势。显而易见,新西兰和欧盟占据了主要的世界乳制品市场,其市场占有率之和一直高于25%。相比而言,中国的乳制品占有率除了2012年之外,均低于1%,出现了与我国贸易大国极不匹配的市场占有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乳制品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3. RCA指数。RCA指数③,即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主要用于反映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状况。一般认为,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根据表5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弱,RCA指数一直低于0.01,并且国际竞争力的波动性比较大。相对于新西兰这样的乳制品贸易强国而言,我国乳制品行业进步空间非常大。从美国方面来看,2013年美国乳制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质的飞跃,跻身于乳制品竞争力强国,这给我国的乳制品行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分类的乳制品RCA指数来看,2010—2014年我国在未浓缩的乳及奶油、固状乳及奶油、酸乳、乳清及改性乳清、黄油、乳酪上国际竞争力均较弱,并且在未浓缩的乳及奶油上国际竞争力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乳酪的国际竞争力基本平稳,其他四类乳制品均呈现出较强的波动,见表6。

摘要:基于2010—2014年世界多国详细的乳制品贸易数据及进出口贸易数据,通过市场占有率、RCA指数和CA指数的计算,分析比较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状况。同时,基于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我国乳制品行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5年以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我国在乳制品行业上基本不具备比较优势;同时,国内人口数、对外开放程度和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影响我国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乳制品;国际竞争力;MS指数;TSC指数;RCA指数;T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4-0091-05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给我国乳制品行业以沉重的打击,乳制品产量增长率由2005年38.06%下降至1.29%。2010年以来,乳制品行业呈现回温的态势,乳制品产量逐年攀升,但增长率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0—2013年乳制品产量增长率分别为10.6%、6.6%、6.0%,2014年我国乳制品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状况,总产量为2 651.81万吨,同比下降了1.7%,由图1可见2005—2014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及增长率状况。

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巨大波动,不禁使得社会大众思考——我国乳制品未来将如何发展?我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哪些因素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有影响等一系列关于乳制品未来发展的问题。波特认为一国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和企业战略四大要素及机遇和政府两大辅助因素。目前国内关于乳制品行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主要有张文兵(2005)运用RCA指数衡量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于海龙(2011)通过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乳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的因素,认为乳制品产量对乳制品出口具有正向作用,而出口对象国GDP和我国人口数量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笔者通过计算市场占有率、RCA指数、CA指数、TSC指数来分析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状况,并且细化至乳制品行业HS编码4位码的RCA指数和CA指数的测算,同时运用Tobit模型探寻影响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的因素。

一、乳制品行业的贸易特点

1. 乳制品行业大而不强。我国乳制品行业年产量大,2010年我国乳制品年产量跨越2 000万吨大关,但是在乳制品国际市场占有率除了2012年外,其余年份均不足0.1%,乳制品年贸易量不足800万吨。这表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拉动,对外出口明显不足,这充分显示我国乳制品大而不强的特点。2010—2014年我国乳制品进出口额见表1。

2. 贸易逆差巨大。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产量自2010年以来,逆差显著,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通过对2014年我国部分乳制品出口和进口流向地区的分析可知(见表2),未浓缩的乳及奶油、固状乳及奶油、酸乳、乳清及改性乳清、黄油、乳酪上均呈现出巨大的贸易逆差。2014年,固状乳及奶油和乳清及改性乳清逆差最大,分别为44.211亿美元和7.887亿美元,占据贸易逆差的82%以上。

3. 进口来源国与出口对象差异大。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主要出口到香港地区、澳门地区、韩国、马来西亚、蒙古国等周边国家,而乳制品的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法国、新西兰、德国等发达国家。出口国市场规模的大小会直接限制我国乳制品的出口额,由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缺乏先进的技术,只能先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这一现象与坎维特的技术变迁产业升级理论相符。乳制品行业主要进口于世界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达国家在乳制品产业上的技术优势。

二、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分析

一国某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RCA指数、CA指数等进行衡量(乔娟、李秉龙,2006)。产业的竞争力可通过RCA指数、MS指数(市场占有率)、TSC指数(贸易专业化)三方面度量(张希颖,2010)。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笔者选取了4个指标来衡量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分别是MS指数、TSC指数、RCA指数和CA指数。本文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201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AskCIData)。

1. MS(市场占有率)指数。MS指数①是反映一国产业竞争力最直接的指标,其取值界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从表3可以看出,乳制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对于我国巨大的生产力而言处于相对劣势。显而易见,新西兰和欧盟占据了主要的世界乳制品市场,其市场占有率之和一直高于25%。相比而言,中国的乳制品占有率除了2012年之外,均低于1%,出现了与我国贸易大国极不匹配的市场占有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乳制品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3. RCA指数。RCA指数③,即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主要用于反映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状况。一般认为,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根据表5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弱,RCA指数一直低于0.01,并且国际竞争力的波动性比较大。相对于新西兰这样的乳制品贸易强国而言,我国乳制品行业进步空间非常大。从美国方面来看,2013年美国乳制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质的飞跃,跻身于乳制品竞争力强国,这给我国的乳制品行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轮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轮胎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1 我国轮胎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

轮胎是汽车和工程机械的重要配件, 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 带动了中国轮胎生产和销售的提高, 由于相对于国外的价格优势, 出口旺盛。下面简要从出口量和出口市场两方面分析一下我国轮胎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

首先从出口总量来看, 2002~2011年这十年期间中国轮胎出口到全世界的轮胎数量在总体上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2011年的出口总量已经是2002年出口总量的近三倍, 这期间只有在2007~2008年出现了负增长, 这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总体的增长趋势说明了中国轮胎行业正在世界轮胎市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轮胎大多为贴牌生产, 知名的国内品牌较少, 从长远利益看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逐步进行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品牌战略, 才是长远之计。

其次从出口市场来看, 我们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得到的2 0 0 2~2 011年这十年数据可以看出, 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是:美国、香港、德国、日本、英国、墨西哥等, 其中墨西哥和英国在2002~2006年并不是主要出口市场, 排名在前五名之外, 从2007年开始增长明显, 在2007~2011年都排名在前五名中;而很明显的是美国在这十年中始终位列榜首, 稳稳占据第一名的位子, 而且进口中国轮胎的数量远远高于排名第二位的国家, 差不多是排名第二位国家的4~6倍。这说明了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 其次是欧盟。

2 轮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很多指标适用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本文将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渗透率这三个指标来评价中国汽车轮胎业的国际竞争力。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 (Ti) 是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 在综合考虑该国整体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 可以简洁地表明该国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是反映轮胎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简单的指标。该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国家 (地区) 能够提供比其他国家 (地区) 更多的产品及服务能力。国际市场占有率越大, 则国际竞争力越强。轮胎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公式表示为:

式中Ti代表我国轮胎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代表我国轮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额, Wi代表世界轮胎产品的总出口额。根据计算公式, 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所查数据计算得到我国轮胎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轮胎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居首位, 且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在2002年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5.29%, 明显落后于日本、德国和美国, 2011年上升到19.48%, 超过所有国家, 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 我国轮胎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不断提高, 且增长幅度很大;德国和韩国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十年内未有明显变化;而美国、日本和法国的市场占有率整体上在缓慢下降。从上述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轮胎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目前已经具备相当强的竞争力。

2.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产业竞争力分析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指数, 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 一般简称为RCA指标, 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所有产品出口额的比例再比上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产品比例。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RCAia表示i国轮胎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a表示i国轮胎产业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总额;Xwa表示世界轮胎产品的出口总额;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总额。一般而言, RCA指数大于2.5, 表示该国在这一产业上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数介于1.25~2.25之间, 表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数介于0.8~1.25之间, 表示具有中等国际竞争力;RCA指数小于0.8, 则表示具有较弱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轮胎产业的RCA指数见表2。

从表2能够看出, 2002~2005年, 我国轮胎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位于0.8~1.25之间, 这表明我国轮胎产业在那时具有中等国际竞争力。但2005年以后, 该指数明显上升, 己经介于1.25~2.5之间, 显示出我国轮胎业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来看, 这十年间中国轮胎的RCA指数始终处于上升的状态, 表明中国轮胎业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这与前面的分析也是相吻合的。

2.3 渗透率

i国产品出口额在j国总进口额中所占的比例, 就是i国该产品在j国市场上的渗透率。即:Pij=Xij/Mj

其中Pij是i国轮胎产品在j国的渗透率, Xij为i国轮胎在j国的出口额, Mj为j国轮胎总进口额。该指标从进口国的角度反映轮胎在进口国市场上的占有率。由于世界轮胎的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 所以我们选择了轮胎消费第一大国美国作为此进口国。主要轮胎出口国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2006年以前加拿大和日本一直是美国最大的轮胎进口国, 从2006年起中国开始超越加拿大和日本, 跃居第一位。在2002年中国的渗透率仅为8.07%, 而加拿大和日本分别高达25.78%和20.99%;在2009年中国的渗透率达到了25.68%, 而加拿大和日本分别为18.72%和13.61%, 远低于中国。纵向比较来看, 中国的渗透率2010年之前一直在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在2010和2011年有些许下降, 这与2009年美国针对中国轮胎发起的特保案有很大关系。在这十年间, 加拿大和日本的渗透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而德国、法国和韩国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排除美国轮胎特保案的影响, 整体来看, 中国轮胎的国际竞争力是在不断提高的, 这与前面的分析是相一致的。

3 提高我国轮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3.1 争取政府政策的扶持

出口退税率从原来的15%降到9%, 而进口天然橡胶的关税却从12%升高到20%的高位之后一直未见松动, 这使得以成本低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中国轮胎业的出口陷入越来越尴尬的境地。从2004年起, 国家取消了进口天然橡胶的配额限制, 这对橡胶加工企业来说是好消息。如果国家能降低天然橡胶的进口关税, 对中国轮胎业的促进作用很明显将是巨大的。例如日本、韩国为了鼓励本国的橡胶制造业, 天然橡胶的进口关税为零。轮胎企业希望国家能降低已维持高位多年的天然橡胶进口关税, 使轮胎企业的出口环境有所缓和。

3.2 提高轮胎在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水平

近年来欧盟和美国对车辆轮胎的安全和环保要求都越来越严格, 而中国轮胎的主要出口市场就是美国和欧盟, 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一直保持竞争力优势, 就要通过提高我国轮胎在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水平以满足和适应国外市场在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除此之外, 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不断开发新品种, 不断改进, 提高速度和性能,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3.3 促进民族品牌做强做大

在国内、国际轮胎市场已一体化,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在这种形势下, 品牌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没有过硬的知名品牌, 就很难在世界轮胎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世界十大轮胎品牌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马牌、住友、倍耐力、横滨、韩泰、锦湖、库泊、东洋。这些品牌主要来自于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而作为世界主要轮胎出口市场之一的中国却没有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国内轮胎市场, 企业众多, 但是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和引领整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这种规模不一、企业众多加之缺少产品召回制度的现状下, 出现了无序竞争而引发的价格战, 这种价格上的“内斗”严重损害了整体行业的经济利益, 使得国内市场一片混乱。只有增强品牌意识, 加大国内企业在品牌推广和宣传方面的投入, 改变以往产品定位趋于低端的局面, 把中国品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 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轮胎行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轮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并通过历年的相关数据及我国轮胎业近些年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 着重说明了我国轮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本文目的和意义在于找出影响中国轮胎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并进而寻找到有利于提高我国轮胎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有效的对策, 让中国轮胎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志宏.中国轮胎产业发展对橡胶需求的影响[J].轮胎工业, 2006 (26) .

[2]刘之惠.中国汽车轮胎业国际竞争力[D].暨南大学.

[3]刘娅琼.产业竞争力来源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

[4]薛涛.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职业圈, 2007 (2) .

[5]何晓玫.我国轮胎工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J].橡胶科技市场, 2009 (7) .

[6]苏超, 杨子欣.我国轮胎工业现状分析与市场前瞻[J].橡塑技术与设备, 2004 (30) .

上一篇:工程施工中的水利水电下一篇:让学生的兴趣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