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院校教学管理

2024-08-28

音乐院校教学管理(精选12篇)

音乐院校教学管理 第1篇

专业音乐院校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学理念的影响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课程设置和教材教法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进而脱离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 失去了高等师范院校自身的教育特点。比如, 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学理念上仍然存在注重“表演”、轻视“教育”的现象, 认为学音乐教育的学生会弹钢琴就行。这种片面的教学理念背离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宗旨。

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理念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一方面, 在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初期, 钢琴教师多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 而专业院校的教学主要是培养钢琴演奏人才, 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关于音乐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因此,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并不具备师范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 钢琴教学本身也存在强调技能技巧忽视教育理论学习的问题。比如, 被调查的四所高等师范院校中只有河北北方学院音乐系开设了理论课程“钢琴教学法”;“钢琴艺术史”课程也只有保定学院音乐系开设。以上两方面的因素, 导致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有效地总结出适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教学内容与原则。

二、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影响

首先, 受专业钢琴教学内容的影响,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常常强调钢琴弹奏水平的深度和难度, 教师在选曲时多选择一些高难度的大型乐曲, 有些乐曲甚至远远超出了学生的驾驭能力, 长此以来, 使得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内容单一。就这一问题, 四所高等师范院校被调查的教师中, 作出肯定回答的占82%, 作出否定回答的占18%。说明大部分钢琴教师认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受到专业院校的影响, 过于强调弹奏的技巧性。

其次,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生源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生源。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多是各省优秀的尖子生。从小有较好的钢琴学习环境, 入学前接受过长期、系统的钢琴训练。被调查的四所河北省高等师范院校, 其生源多来自河北省周围的县、乡、村, 城市的生源约占三分之一。他们接触和学习钢琴的环境与条件都十分有限, 导致学生入学时钢琴弹奏的程度与专业院校的学生相比差距很大。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都要求在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肖邦练习曲、甚至是李斯特练习曲程度。被调查的四所河北省高等师范院校的结果显示, 学生在入学时钢琴弹奏程度, 车尔尼599程度的占15%, 车尔尼849程度的占36%;车尔尼299程度的占19%, 车尔尼740及以上程度的占30%。从数据可以看出, 专业音乐院校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的起点就存在很大差距, 这就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不能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学模式。

最后, 专业钢琴教学多采取“一对一”钢琴小课的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学习,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钢琴演奏的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对于具有师范性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学, 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以上这些因素就造成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有限, 弹奏曲目的范围过于狭窄, 音乐教学的综合素养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三、对教材的影响

教材是教学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内容和素材。我国“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概念是在1949年以后才出现的。1949年至1980年, 全国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运用的教材都没有较大的区别。直至1983年《钢琴基础教程》的出版, 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才有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教材。由安徽师范大学周菏君编写的《钢琴教程》, 是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

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方式、教材这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沿袭着专业钢琴教学的思想与内容, 其自身的师范性特点并不突出。由于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局限, 以及相关书籍有限的出版与发行, 导致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中对教育理论长期的忽视。也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广大师生无法明确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真正培养目标。

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从事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老师及相关专家的注意, 于是掀起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自1980年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研讨会至2004年, 在全国范围举办了4次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研讨会;1994年和2000年在北京分别召开了“全国高师钢琴教学研讨会”和“全国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研讨会”;2002年在上海举办了全国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观摩研讨会;2004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2006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暨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 此次学术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 钢琴学术委员会、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艺术》杂志社承办, 来自全国各地音乐学院及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百多位钢琴骨干教师出席了会议。这些研讨会的召开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专业音乐院校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理念有着影响, 钢琴教学内容及方法存在着单一性,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盲目的学习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 从而不能充分地体现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自身的师范性特点;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学的影响重点强调钢琴的技术技巧, 而忽视作为应用技能以及音乐理论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应该更加注重音乐专业的师范类特点, 从而使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教与学得到学以致用。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主导思想和教学模式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 形成了学生注重技巧轻视艺术本身的思想, 钢琴教师一心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钢琴演奏家, 从而缺乏对学生根本培养目标的引导。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

参考文献

[1]蒋晓苏.试论高校师范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形式的改革[J].齐鲁艺苑, 1995 (2) .

[2]李智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内容——延大与国内其他音乐、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为中心[J].延边大学, 2006 (5) .

[3]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288-292.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第2篇

一、引言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和不断更新,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中国大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液比较注重,很难达到开展音乐教学课程的目的,对于学生气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作用也不甚理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讨全新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和策略,对改善教学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的开展作用和意义研究较为深入,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和对院校社会形象的改善作用。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可能能够同时促进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对于个人修养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研究显示,[1]音乐素养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还可改善大脑思维的灵敏性和发散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素养、促使其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学校的社会形象改善作用显著。作为向社会输送高技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的基本平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而开展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还可提升其社会形象及影响力,进而达到改善学生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有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思想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第一,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明确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模式仅仅是采用既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符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院校特色。大多高职院校均存在此类问题,对于如何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的研究尚浅,缺乏深入的、系统化的认知。另外,不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任务和目标并不能照抄照搬,从而导致教学方法不够明确,且教学模式陈旧,难以真正满意高职院校学生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第二,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思想陈旧是另一项比较常见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以及学生而言,均不够重视非本专业意外的课程内容。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均认为音乐教学与其应当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无明显关联,而学好音乐课程对于自身专业成绩的提升并无明显影响,甚至会浪费自身专业学习的时间。[2]因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均忽略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陈旧的教学思想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无疑是一项重大的阻碍,亟待解决。第三,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成效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仍然存在较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的现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只是随意敷衍,甚至很难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音乐学习需求。然而,教学目标不明确也会在另一方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正因为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急需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效。以下是针对某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总结,以飨读者。第一,引入竞赛教学模式。竞赛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引入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成效。首先是开展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竞赛教学,请学生对最喜爱的教师进行评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其次是开展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竞赛学习,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护理学生良性竞争,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效,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引入音乐欣赏模式。将音乐欣赏模式引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学生音乐美感,对节奏以及旋律的控制和感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如在欣赏《感恩的心》乐曲的同时可以配上感恩父母、感恩爱人、感恩世界等主题的图片;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可以配上抗洪救灾、地震等相关视频,使学生在欣赏旋律的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乐曲的内涵,可显著提升其精神境界。第三,突出特长培养。突出特长培养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具体的实施策略为:其一,根据不同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音乐基础进行分层级指导,对于学习兴趣浓厚、音乐基础较强的学生可教授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否则给予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其二,建立完善的特长培养教学模式制度,首先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和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突出特长培养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和院校的积极意义才能明确对当前音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挖掘的重要性,也才能主动地对音乐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更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的需求。此外,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蕾.创新教学模式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13):169-169.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改革初探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教学 改革

当前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手段单一,音乐活动单调,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缺乏,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那么,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呢?下面,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

首先,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唱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做为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让学生自主提出节目策划、排练、演唱等训练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其次,坚持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团活动。三是,强化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二、音乐活动丰富化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要坚持的原则是:兴趣与自由选择相结合;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团活动;重要的一点,在组织社团活动时要适当地邀请教师参与,让教师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还有利于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实现社团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创新,从而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创造更加宽阔的客观教学环境。

三、完善基础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模式与以前相比也在不断改进,一些课程的内容为了能够与新的教育模式相适应,也在积极地进行着更新,而我们的音乐欣赏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却仍与以前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使所讲授的内容不能与现代教育密切贴近。而且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实践经验少,在教学当中所采用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对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也比较少,使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感到很抽象,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新的内容,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加深他们对乐理知识的理解。要让他们懂得音乐的节拍、调式、拍子、节奏、拍号与一些基本符号,以提升他们的基本欣赏水平。另外,可以在音乐欣赏的时候给他们讲授一些相关的欣赏知识,如:对乐器的使用方法等知识。这样一来就使音乐欣赏与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这门课程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还要做好有关的基础训练,这种训练应侧重于节奏方面的练习,教师可以预先给出一些不同的小节奏,然后学生用不同的拍号来编写各个节奏,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写出别的节奏,最后拿不同的拍子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建立和市场相一致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职音乐艺术教育当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部分就是艺术实践教学,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作为高职音乐教育,一定要提高对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视,也就是要注重对学生的整体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能够适合将来上岗的需要。

(一)充分利用已有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要多举行一些相关比赛与音乐会。并且这类活动要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定期按时举行。为提高艺术系学生的编导能力,还要让他们进行汇报演出,将结果作为个人能力评价的依据。此外,要邀请一些知名的音乐家来学院讲学演出,以增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见识,使他们感领悟到先进的演出技能,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二)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水平

为了适应新的音乐艺术形势,扩大相关实践的范围,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水平,需要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活动,以音乐专业为依托,引导他们参加一些与音乐有关的商业性演出。在活动中不仅能发现他们的演出问题,增加演出经验,了解市场需求,而且还能有助于教师对今后专业内容、教学方向等问题的研究,密切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五、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在各高校中,运用最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分制。高职教育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音乐欣赏课,可以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因而建议教师多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时可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上,我们从教学手段多样化、音乐活动丰富化、完善基础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和市场相一致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这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希望广大音乐教师可以多多思考,关注学生学情,制定更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策略,从而为真正地推进音乐教学高效化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崔学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目标构建与表述[J].音乐研究,2011(2).

[2]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音乐探索,2012(3).

[3]姬晨.从课程标准修订探索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J].音乐研究,2012(4).

[4]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研习与备考——《中国传统音乐习题集》前言[J].音乐探索,2012(2).

[5]崔学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J].音乐研究,2012(3).

[6]项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知》课论纲[J].音乐探索,2012(1).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初探 第4篇

一、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的教学原则

首先,因人制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是受目前的招生制度所限,我们无法自主招生。二是由于不同地域的音乐水平受到经济条件影响而发生不平衡,由此造成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以钢琴为例,有的学生自幼学习钢琴,已有十几年的童子功底,甚至还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而大部分的学生钢琴底子薄,基础差,还有的学生从没学过钢琴,连五线谱也不认识。即便是同一程度的学生,也因生理条件、心理特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因此,因人制宜地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是我们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对于钢琴零基础的学生,我们以教授基本弹奏方法为主,使学生最能弹奏简单的乐曲,能即兴编配儿歌。而对于高级别的学生则以完善其弹奏方法,积累尽可能多的中外曲目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二十一世纪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具有高等技术应用型、创新型、学习型、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从音乐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培养的就是能够在第一线从事音乐表演、教育、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有:钢琴调律、幼儿园教师、业余音乐学校教师、琴行工作人员等。不同的工作对专业水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钢琴调律不需要学生有多高的弹奏水平,但一定要熟悉钢琴的构造,有较好的音准感;幼儿园教师不仅要能配弹各种儿歌,还要能歌善舞。作为教师,我们在高职音乐的教学中应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己任,把因需制宜的原则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在教学内容上注意技巧与理论并重,实出实用性

在钢琴教学中,素来是以弹奏技巧的训练为主,特别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进行严格的技巧训练尤为重要,但这是个长期过程,而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去掌握浩如烟海的钢琴作品的,因此,在进行技巧训练的同时要加强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如钢琴构造、钢琴及钢琴音乐发展史、钢琴作品欣赏等,从而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另外由于高职学生特定的培养目标从而决定在教学内容中要实出实用性,培养学生弹、编、配、唱全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1、弹奏技巧训练

学习各种弹奏技巧,是为弹好乐曲和伴奏做准备,针对高职教育特点,我把这一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弹奏技巧,二是实用伴奏技巧。以入学时零基础的学生为例,首先要掌握的是基本弹奏技巧,内容包括:正确的弹奏手型;重量弹奏法,帮助学生解决手臂手掌紧张的问题,同时训练了手指手掌的支撑能力;高抬指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独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高职学生的年龄原因,他们的手部骨骼肌肉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可塑性较儿童差,在弹奏中容易形成僵硬、手指手掌塌陷等毛病,对这些弹奏技巧的掌握可能较慢,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弹奏习惯。接下来还有连音、跳音等技巧的学习。能够掌握以上几种基本弹奏方法后,学生们就可以胜任一般的乐曲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可能在短期内掌握所有的弹奏方法,我们要选取重中之重,把最常用而又最基本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应付一般的演奏,毕竟高职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演奏家。

第二项内容是实用伴奏技巧的学习。即兴编配伴奏,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的部分,我们的目标是教会学生配弹儿歌及简单的歌曲,掌握不同情绪歌曲的基本伴奏音型。其中最常用的是以下几种:适用于进行曲等歌曲的柱式和弦及和弦转位音型;各种半分解音型,适用于儿歌等欢快的歌曲;琶音音型,适合配弹抒情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把成品乐曲的学习与伴奏技巧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把各种常用的伴奏技巧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各种伴奏技巧。例如学习车尔尼599第28条,左手是半分解音型1535,在学生把这首练习曲弹熟后,把右手旋律换成儿歌《小星星》,左手采用原伴奏音型,这样一首儿歌就很容易地弹出来了。等学生在C大调弹熟后,再转到G大调、F大调等常用调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又进行了移调训练。学习乐曲(练习曲)与学习伴奏二者在内容上的结合,是学习即兴伴奏的一条良好途径。

2、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

前面讲到,高职学生在短暂的在校时间里不可能掌握所有的钢琴技巧,弹遍所有的曲目,因此采取理论与技巧相结合的办法不失是个良好的解决途径:让学生在进行钢琴弹奏技巧训练的同时学习钢琴理论知识。钢琴理论课可以包括以下的内容:钢琴的产生发展及其构造,为将来从事钢琴调律的学生打下基础;钢琴音乐的发展史,讲述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即便达不到较高的弹奏水平也一样能了解和熟悉各时期的钢琴作品、作曲家和音乐风格,开拓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钢琴教学法的学习,主要讲述钢琴教学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钢琴技术训练的基本要领与方法步骤,各类作品弹奏的技术运用与艺术处理原则等,为将来能够从事钢琴教学或陪练的学生打好基础,形成完善系统的教学体系。钢琴伴奏理论的学习,学习各种伴奏音型的特点及应用,各级各类和弦结构及其转位,歌曲内容,情绪的分析,和声织体的选择应用等等。

在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和弹奏技巧训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者互为补充。例如在理论课上学到的关于歌曲伴奏的和声进行、伴奏音型的选择等知识,可以在技巧课上得以实践;在技巧训练课中精弹某一曲目,学习某一技巧,在理论课上可以浏览与之类似的其他曲目,起到以一抵十的效果。总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

三、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技巧训练课可以是一对一的小课,针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逐个加以解决。而对于那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则可以采取小组课的形式。钢琴理论的学习可采取集体课或讲座课的形式,这样不仅避免了老师的重复劳动,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而最能突出高职教学特点的则是我院提出的“实境耦合”的教学模式。所谓“实境耦合”就是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和学过程,从传统的、封闭的高校教育情景中解脱出来,并以较大的程度置于校园课堂之外的真实社会环境中,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学、实训与社会实际的充分嵌入。目前音乐专业已有青岛正一琴行、海韵琴行、天虹幼儿园等多家实训基地,我们完全可以把钢琴课搬到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例如到幼儿园上课,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幼儿音乐课的基本流程,钢琴在音乐课上的作用,幼儿教师应掌握的钢琴技巧等等,这种上课形式不但对学生,对老师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它可以使我们最大限度地贴近社会。

2、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大学生,他们头脑灵活、信息丰富、有着自己的主见,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那样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高职学生,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还要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即方法能力,以及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等的社会能力。一个人只有综合能力提高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作为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合作性,并言传身教,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以往的“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同,我们可以采取互动式多边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实际钢琴教学中,把几个学生组织起来,教师布置让学生举行一个小型钢琴演奏会,由学生们自己确定曲目、找乐谱、组织排练,这样一来,不仅考验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使同学们锻炼了相互间交流协作、解决困难的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

以上便是我对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些探索,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它把我们从传统教学的框框中解放出来,以更灵活更实际的方式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了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只要我们有热情、有梦想,就一定能在这片新的领域开拓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改革论文 第5篇

摘要:随着上世纪末,高等师范院校纷纷设立了音乐专业,招生了大批的音乐人才,随着音乐专业在社会中的普及,高师音乐教学体制与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差距,达到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大力改革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状;改革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艺术教育在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应运而生。到上个世纪末,各高等师范院校成立音乐教育专业并开始招生。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了,音乐教育在拓展教育的大形势中应运而生,培养了大量的音乐教育人才。随着音乐教育在师范院校的迅速崛起,让人感到高校音乐教学体系的滞后性,音乐教育专业是一门新型的学科,需要在教学实施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高等师范类音乐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在进行多种尝试的同时,也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改革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随着各大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一些教学上的问题便显得更加明显,教学质量有大幅度下降的危险,音乐教学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想要改革音乐教育,首先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现状开始分析: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

1、培养目标不明确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

教学目标始终跟随专业音乐学院精英教育的发展轨迹行径,其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自身定位缺失,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在招收的生源上,高师的生源与音乐学院的生源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高师音乐录取以文化课为主,一些音乐条件一般但文化课成绩好的考生被录取了,而音乐学院招生是面向全国的,它强调的是专业优秀者优先录取。这样,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音乐学院学生。高校师范音乐院校目标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俗称“万金油”式的人才),与传统的音乐学院培养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是不同的。虽然,很多师范院校也清楚这一点,对声乐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但也收效甚微,因为在它们的实践中,还是以传统的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型作为参照模本,所以,很难在改革的道路上有创新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很多学生专业素质单一,全面素质有待提高,音乐学院应该培养多方面的音乐人才,多个方向发展。如一些声乐表演系的学生,他们大学四年只是一味的学习声乐,往往忽视了钢琴、合唱指挥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而大部分的学校都要求学生一专多能,致使学生就业方面很难,进入单位后很难发挥业务骨干的作用。

2、缺乏科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即采用专业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专业课是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授课方式,小组课是八至十人授课,在大学的一到三年级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既符合常观也有改革的因素在里面。

学习声乐或钢琴的人都知道,声乐课上老师要随时辨别学生的气息、咬字、音色、吐字及作品的情感表达。几个人一节课很难让老师分辩每个人的歌唱状态,平均下来学生每节课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大家都知道老师的指导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何其重要。

一节课上好几个学生,老师只能逐一上课,区别对待每位学生。

这样的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教学质量。在学生进入大三的时候选专业,变成一对一上课,那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到了大四学习时间寥寥无几,大家在忙实习,找工作,哪儿还有时间上课。

二、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

经过中国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已从原来封闭的结构模式向开放性模式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从单纯面向教育事业转向全面服务于社会各行业。另一方面,随社会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及用人单位机制改革发展,国内很多音乐学院也开设了音乐师范教育专业,传统音乐学院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知名度吸引了大批学生,使得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与专业院校毕业生竞争。为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必须把培育复合型音乐人才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目标和方向,全面推行教学改革。

1、减少理论课,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应针对师范性特点,适当减少理论课,增设实践操作课,通过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开设中,可增加舞蹈编导、合唱指挥、电脑音乐合成制作、表演舞台等课程,从其它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进行日常教学的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不少的实践课,如在排练课中,由专业能力强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的排练,为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机会。突出师范类音乐专业特点,还应体现在对教育实习的重视。教育实习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学生进入工作前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改革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与指导,使之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2、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现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少留给学生主动探讨的机会,大大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此,就会造成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束缚了创造的思维方式。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鼓励师生互相探究式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与探讨。倡导“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想尽办法,让学生主动地寻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与课本不一样的解决方法,达到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此外,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教学内容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二是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使二者完美结合,将日常所学知识转化为日后工作技能,在改革中,应加强对集体课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小组课、集体课及中小学授课形式等多种形式的应用,老师教学中有效地示范,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教学能力。集体课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也可缓解因扩招而造成的师资不足的问题。采用个别、小组与集体课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有利于新生入学后对学生声乐、钢琴等专业水平进行统一摸底,把专业程度的学生分在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期末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调整。群体性的学习,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及专业的相互促进。进步较快或程度较高的学生划分到一组,可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同时对专业技能较好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发挥特长。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了学生学习动力。

3、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在制定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政策时,明确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并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了明确的界定:首先是文、史、哲、艺。所以,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应适当增设跨学科课程,增加文化修养。近年的扩招,造成高师生源文化素质低的现象很普遍。文化素质成为成为影响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而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影响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实践情况,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中,适当的开设大学语文、音乐教育学、美术欣赏、法律、音乐美学等适量的跨学科课程,以弥补学生文化素养的不足。这样既增强了文化修养,开拓了视野,又可增强今后进入社会的适应性与竞争能力。

三、小结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方法之我见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音乐教学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的全面教育中地位无可替代。当然,音乐教学还担负着传承中国文化,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好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内容要摆脱以往的枯燥和单调,要注入引起学生共鸣、吸引学生兴趣的元素。只有保持学生轻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实践活动进行,务必要做到层次分明,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基础做起,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音乐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上能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音乐教学的内容要丰富,包含国内外经典乐曲的欣赏、中外经典音乐家的介绍以及音乐发展的历史、音乐文化、音乐基础知识等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总体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当然,为学生提供作曲比赛、歌唱比赛、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平台,也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学习需要涉及到学生的欣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才能够掌握音乐知识。大部分的学生欣赏能力都不够高,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心灵洗涤的过程,有助于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不一定非要从乐理基础开始教起,因为有些学生对于乐理知识的掌握较为困难。适当的调整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方式,从先期的音乐欣赏和感受为主,先做好韵律和节奏的铺垫,再进行乐理知识的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不是单纯的说教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在音乐赏析中的兴趣,加深了对音乐的体会之后再进行知识的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时候不能够全程集中精神,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吸引学生的兴趣,教授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入相关的重点和难点。在其他的时间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和音乐欣赏,为学生提供音乐实践和音乐感受的机会,加深音乐知识的印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达成教学效果。比如,老师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对经典音乐进行分析,向学生讲解当时的艺术背景和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中,让学生对经典音乐产生自己的体会,老师再进行总结和分析,鼓励学生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模式来进行音乐的教学,让学生每一次都感觉到新鲜,期待音乐课的到来。这样学生的身心投入了,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学生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引入乐曲的感情中,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的美感。当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的方式作为烘托气氛的辅助措施,让学生从视觉到听觉都能够融入音乐中,实现心灵的共鸣,加深内心的体会。在音乐教学中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也是必要的。师生间的经验和观点的交流能够促进良好学习气氛的产生,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融入音乐的欣赏中来。

四、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经验和缺陷进行总结和反思,对音乐教学的理念和课程设计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总结,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反思。通过不断的摸索,逐渐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调整教学模式,达到最佳的效果。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已经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研究音乐教学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教学内容的认真准备,教学方法的积极创新,高科技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教学成功与失误的总结和分析,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栗红河.我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J].黄河之声,2010(5):19-21.

[2]刘德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方法之探讨[J].职大学报,2008(4):132-134.

[3]华雷.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18(2):81-83.

[4]高云.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原则再思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2).

高职院校音乐赏析教学的研究 第7篇

1 要考虑不同学生在音乐感受能力上的差异,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做到因人而异

我们知道,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一般来讲, 文化素质高低和音乐知识的多少与音乐欣赏的深浅度是成正比的。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 对唐诗有研究的人, 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 熟悉外国文学的人, 对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就很容易接受。他们都能很轻松地从音乐中探究出许多人生的哲理。但对于一般人来说, 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 要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特别是对于文化素质、音乐基础较差的人, 不仅要掌握欣赏音乐的手段、步骤、方法, 还特别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对于这些人, 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一些歌曲, 因为有歌词的缘故, 欣赏这一类作品, 就不需要做过多的探究, 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而对于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朦胧的作品, 那就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说, 在音乐欣赏教学时, 必须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 因人而异,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

2 要学生在了解曲目背景的前提下, 去反复听一首曲目, 效果很好。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 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客观感情相吻合的过程。要想正确欣赏音乐, 必须对音乐作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对某一首曲子反复地听, 一方面使学生凭着直感去准确细致地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使学生从更广阔的方面, 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创作意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 最终准确把握乐曲感情的内涵。例如,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标题“命运”, 本身就有很强的哲理含义。但要真正理解领悟其内涵, 就要先行了解贝多芬生活的时代, 了解贝多芬坎坷人经历和他不屈不挠的个性, 了解当时正是欧洲封建势力复辟、先进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背景。只有这样, 才能理解作品中对命运的抗争、搏斗、胜利, 进而领悟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生哲理。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后, 通过反复听这首曲子,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在乐曲中形象生动的塑造, 领略作品中和命运激烈搏斗的场面、英雄的沉思以及宏伟的欢庆胜利的场景的描绘。这样, 才能使学生慢慢从中听出门道, 学会欣赏音乐。

3 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手段上注重视听结合

要利用鲜艳色彩、生动图象, 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 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 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排除干扰专心的听, 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 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 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把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 收效会不错。作为教师, 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学生留下足够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4 要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有深有浅, 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音乐形象只是描绘大致的情绪和图景, 而不会做具体的细节描写。因此,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 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义勇军进行曲》, 学生就会被其粗狂、雄浑的气质所感染, 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竹笛曲《姑苏行》, 能使人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桥流水、青青草地。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 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出这些图像, 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5 要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 多方位创造音乐欣赏意境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 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点, 而美的语言更是运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美的语言在审美活动中, 更加烘托出美的基质, 因为美的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 描绘出音乐意境, 可以联系起他们切身的生活经验, 把他们带入向往的艺术境界。美的语言,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领他们去感受音乐, 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所以, 老师首先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 要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生动准确简练组织语言、运用语言。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 我们可用朗诵的语调, 平静、委婉地描绘春、江、花、月、夜五者结合的美妙意境。让学生置身情、景、声交融的场面, 真正领会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带来的美感。美的语言是诗的语言。做为音乐教师, 在欣赏音乐中应具有诗人的审美气质和语言组织能力。课堂上, 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 以情带情, 创造音乐欣赏的意境, 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 第8篇

四、写作特色的比较

《过秦论》与《六国论》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 在写作特色上也各有千秋。两文同属历史评论, 一评秦国灭亡缘由, 一评六国破灭原因。

从文章的主旨来说, 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 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 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从提出论点的方法和部位看, 《过秦论》罗列大量史料, 论述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150年间的兼并战争和秦王朝因施暴而致亡的历史过程, 最后在文章末尾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而《六国论》开宗明义, 开篇就提出“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 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赂者”与“不赂者”的对比分析。从表现手法上来看, 两者都是评述结合, 但是前者侧重于“述”, 记述大量的事实来说明秦灭亡的原因, 后者侧重于“评”, 它把重点都放在了议论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上。在论证方法、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也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综上所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比较阅读的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在教学前, 首先要选好具有可比性的对象, 从中发现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各种联系, 通过分析、对比,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恰当地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能打开思路的闸门, 连点成线、组线成面,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 音乐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音乐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教学目的, 有计划地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一种教学活动。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进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还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形成、道德养成, 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活跃学生的思维, 并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1]

笔者通过不断地向前辈和同行请教、学习, 并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对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以求抛砖引玉。

一、培养学生的赏前意识

在高职院校, 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有了一定的深度, 音乐欣赏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音乐欣赏的深度还不够, 对音乐有种模糊的概念。大学生急于想了解音乐而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 以至于在课堂上并不是认真地聆听音乐, 如:有的看时尚杂志;有的昏昏欲睡;更有甚者用耳机听MP4, 自得其乐, 根本谈不上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这些都导致学生喜欢音乐, 但不愿上音乐鉴赏课的反常现象的出现。基于此, 笔者认为, 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赏前意识”的研究, 强化学生“赏前意识”的培养, 对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赏前意识”总是先由认识和理解音乐本身的特殊性质, 继而转变到支配审美心态和音乐实践的主导意识。培养学生的赏前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 如:对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阶、音区、音色等音乐要素、表现手段的辨别认识能力;还有对音乐的主题、旋律、乐段、曲式、乐章等整体性音乐结构的把握能力。这是培养“赏前意识”的基础。当然, 讲授这些知识应在运用的过程中穿插进行, 要注意方法, 以免将音乐欣赏课上成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其次, 在“赏前意识”的培养中, 要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通过提前了解曲目的创作背景, 全面把握乐曲产生的时代特点, 社会环境, 以及作品个人的阅历、艺术风格、创作目的等各个方面, 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时, 首先了解贝多芬生活的历史时代, 了解贝多芬坎坷人生经历和他不屈不挠的个性, 了解当时正是欧洲封建势力复辟、先进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社会背景。只有这样, 才能理解作品中对命运的抗争、搏斗, 进而领悟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生哲理。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后, 通过反复听这首曲子,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在乐曲中对音乐形象生动的塑造, 领略作曲家对与命运进行不屈斗争的场面、英雄的沉思以及宏伟的欢庆胜利场景的描绘。这样才能使学生慢慢从中听出门道, 学会欣赏音乐。[2]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

;;;;;;;;;;;;;;;;;;;;;;;;;;;;;;;;;;;;;;;;;;;;;;;;;;;;;;;;;;;;;;;;;;;;;;;;;;;;;;;;;;;;;;;;;;;;;;;;;;;;;;;;;;;;;;;;;;;;;;;

艺术, 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而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所以,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学生们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们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3]

音乐欣赏具有普遍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 无论是音乐专业学生或非音乐专业学生, 在欣赏音乐过程当中, 都能有所体验, 只是感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不同, 或是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所欣赏的角度不同而已。只有当他们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 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去体验音乐, 感受音乐, 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使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 从而达到真正的喜爱音乐、理解音乐。

对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直感式的感情体验, 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 但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只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 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而不能更深入。[4]

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对情感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加上理解和认识,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即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内在感情的表达。只有学生在对乐曲的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他们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以爱情为主题的小提琴协奏曲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们的心理活动, 随着乐曲情节发展, 与剧中人物的感情体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学生在听到乐曲开始时那一段优美、深情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对答的音乐时, 就不由得体验到梁祝在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欣喜之情;而听到粗犷的铜管乐声, 强压小提琴的哀鸣声时, 又会体验到马家凶暴逼婚、英台顽强抗婚的痛苦之情;最后听到乐曲结尾那一段充满缠绵和幻想色彩的音乐时, 又会体验到梁祝死后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的动人情景和他们不离不弃、坚贞相守的真挚爱情。

三、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想象与联想是音乐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自由和随意的性质, 在音乐欣赏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音乐在创作时虽然有其现实生活的基础, 然而在用声音手段进行表现的时候, 却不可能将这些基本的、具体可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音乐欣赏主要是以音响感知和感情体验的方式进行的。而联想与想象则比较自由随意, 往往由于学生们个人生活体验以及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不同, 而明显带有学生们个人特有的主观色彩。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 要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艺术主题, 精心组织好教学语言, 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 描绘出音乐意境, 以情带情, 帮助学生进入聆听音乐的最佳心理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 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 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 把他们带入向往的艺术境界, 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在欣赏乐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序曲时, 当出现庄严、安祥的劳伦斯神父的音乐主题时, 学生们的头脑中可能会自然地浮现出一位年迈的慈祥的神父形象;在体验乐曲所表现的狂暴、凶残的感情形象时, 学生们也会自然地联想到两个敌对家族的格斗厮杀、刀光剑影的场面;而欣赏优美、抒情的爱情部分时, 学生们的眼里会想象一对正在热恋的年青人温柔相依的情景。又如:听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 随着欢快的旋律能使人联想到一幅悠然的田园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桥流水、青青草地, 牧童横坐牛背, 手拿短笛, 信口吹奏, 怡然自得。

音乐鉴赏课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能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精心组织的语言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及生动的画面, 如同一幅幅迷人的交响音画, 展现在学生面前, 回响在他们的耳畔, 不知不觉间将学生带入了音乐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 心灵陶醉, 思绪飞扬。这样的课堂将充满引人之趣和动人之情, 洋溢出人文精神的光辉, 给人以无尽的艺术美感。

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 努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音乐欣赏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音乐育人”的主要途径之一, 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都具有重要意义。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 音乐比一切智慧, 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教师通过音乐欣赏教学, 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他们对亲人、对他人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进而使他们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还可能产生时空的超越, 让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意境, 与音乐表现的内容情景“同呼吸, 共命运”, 从而真正陶冶他们的心灵, 升华他们的情感。

因此, 我们一定要重视音乐欣赏的教学, 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从喜欢听音乐, 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 再到理解、评价、分析音乐, 使学生的鉴赏层次逐步提高, 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全学生的人格以及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也使音乐鉴赏课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传柏.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 2009 (5) .

[2]马兴军.浅谈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 2009 (5) .

[3]徐桂琴.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探究[J].电影评介, 2008 (20) .

音乐院校教学管理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流行音乐,职业院校,引入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不仅可以陶冶情操, 还在潜移默化之间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舒缓压力, 从而提升学习效, 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门课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机构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学毕业生的欢迎, 为他们掌握坚实的技术和走向职场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学习和实习环境, 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流行文化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分支, 以其他的音乐形式相比其更重视时代性、通俗性和个体性, 更契合青少年张扬、叛逆的性格特征, 因而受到青少年的普遍欢迎。职业院校应该注重迎合青少年的这种心理, 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研究流行音乐引入职业院校课堂的关键策略, 让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和接受。

一、对流行音乐审美价值的理解

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其审美价值, 流行音乐也不例外, 很多教师认为流行音乐歌词简单、旋律单调, 艺术性不强, 不应该引进到职业教育的课堂中, 这就从根本上走进了一个误区, 流行音乐这些特性更好地迎合了青少年叛逆、张扬和个性的性格特点, 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但是, 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适合引进到课堂上供师生共同鉴赏, 教师在选择音乐教材时应该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即一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利于传授基本的音乐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的流行音乐作品都可以作为音乐课堂的素材, 同时教师还应该摒弃对流行音乐的偏见, 从艺术性、题材、歌词、认知度等方面综合分析流行音乐的内涵与引进职业教育课堂的可能性。从歌词的创作背景和内容来看, 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就是青年人的人生写照, 如刘欢的《从头再来》就描写了一位下岗职工扫除心里的阴霾重新振作进行创业的故事, 指引着青年人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走出人生低谷, 迎来事业巅峰;而张信哲的作品之一《新兵日记》就真实反映了军训生活的酸甜苦辣, 让有过军旅生涯的青年人欣赏后会联想出很多难忘的记忆。当然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不都是积极地, 很多歌手的音乐作品充斥着消极、奢靡、悲观厌世的情绪, 且创作水平不高、文化价值有限, 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年人以很大的误导, 所以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是适合专职院校学生进行学习的, 教师要做好流行音乐教材的筛选工作, 积极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流行音乐引进职业院校课堂的可行性策略

(一)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职业院校乐课堂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 其专业化水平和个人素养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摒弃对传统流行音乐文化的偏见, 做到对流行音乐文化进行接触、感受和深入理解, 从优秀的流行音乐中吸取精华, 完美的融入到音乐教学体系中, 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教学。另外,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系统的掌握流行音乐系统理论和基本的教学实践策略, 以便更好地实施指定的教学计划。

(二) 教材结构合理化, 建立流行音乐库

音乐教材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必备辅助工具, 其知识性与趣味性更是保证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材编写者应该根据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有选择性的接纳一些在学生中受到大力追捧且具备一定的文化性与知识性的流行音乐, 还可以引进一些校园民谣, 在传统音乐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流行音乐作品的比重, 使教材结构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职业教育系统要注重建立完善的流行音乐库, 由有经验的专家筛选适合青年人欣赏的流行音乐文化作品, 并定期对流行音乐库进行内容更新, 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教材引用源。

(三) 集思广益,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流行音乐最主要的欣赏对象, 对流性音乐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而也最有发言权。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系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让学生参与到流行音乐作品的筛选过程中, 集思广益, 广泛收集学生普遍感兴趣和乐意接受的音乐作品, 最后由教师严格把关, 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间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 还有助于教师开展音乐教育工作, 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如《北京欢迎你》、《和梦一起飞》、《超越》等都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将这些学生普遍欢迎的音乐作品引进课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流行音乐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音乐形式一样具有基本的审美价值, 因此有必要将流行音乐引入职业教育课堂中, 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将流行音乐文化引进职业院校课堂,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作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晓红.浅谈职业院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流行音乐的引入[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5:267-269.

[2]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 (本科) 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张雪芳.流行音乐进中学音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 2009.

音乐院校教学管理 第10篇

歌唱教学手段的应用影响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音乐修养及能力的养成,因而当代大学音乐院校在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从优化歌唱教学形式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继而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深化自身对歌唱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形成良好的音乐作品表现能力。本文对大学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与发展作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当代歌唱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二、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改革教学目标分析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改革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对此,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基于听觉、视觉训练的基础上为学生增设记忆及联想训练项目,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提升自身音乐感知能力,为歌唱教学的展开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2. 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改革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歌唱能力。因此,教师应将自身教学重点由训练学生歌唱技巧转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在歌唱体验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歌唱方式,与欣赏者形成共鸣。[1]

三、大学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措施

(一)将儿歌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点.将儿歌导入课堂教学是大学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措施之一,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升自身整体歌唱能力。此外,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为匮乏,为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在音乐层面的进一步深造,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儿歌作为歌唱教学的基础及教学教材,充分发挥儿歌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及单纯的音乐情感来培养学生通过联想丰富自身歌唱情感的表达,最终提升自身整体音乐素养。

(二)调动学生提高情感体验能力.调动学生提高自身情感体验能力有助于歌唱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为此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增设音乐作品聆听活动,促使学生在优美音乐作品的熏陶下能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歌唱知识构建相应的音乐表象,最终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表述时打动听众心灵。此外,教师在读谱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在训练中通过联想的方式想象出声音的音高、旋律与音乐形象,由此形成动态的读谱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另外,在歌唱教学改革中为了提升学生情感体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学生开展歌唱活动,在活动全面了解音乐“发生”过程,即身体运动与音乐作品表达的关系,从而在歌唱过程中遇到相应问题时可迅速找到问题根源。

(三)优化歌唱教学形式.在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歌唱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发展需求,因而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包罗万象的视唱形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能力。包罗万象的视唱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将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且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听、唱实践体验活动,提升自身整体音乐鉴赏能力,为音乐作品的完美呈现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此外,包罗万象的教学形式还强调对学生音乐修养的培养,最终由此提高学生歌唱学习效率。另外,多声部歌唱教学形式也是提升学生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其运用。

(四)完善教学步骤.大学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依据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课堂教学步骤,继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中提升自身整体歌唱能力。例如,在读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安排学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歌唱知识默读乐谱,且在读谱的过程中用手画出乐句旋律线,同时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将旋律线的变化趋势展现出来,达到最佳的读谱学习状态。[2]

四、结论

综上可知,在大学音乐院校歌唱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及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影响到了学生整体学习效率。为此,在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当代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完善教学步骤、优化歌唱教学形式、调动学生提高情感体验能力及将儿歌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点等途径入手活跃课堂气氛,以便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歌唱能力,并全面掌握歌唱技巧及内容,形成富有情感的音乐作品表达方式。

摘要:音乐作品中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但就当前大学音乐院校歌唱教学现状来看,其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到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从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改革教学目标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大学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策略,旨在推动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创新。

音乐艺术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刍议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 5W分析法

随着我国国内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国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增大。各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显多元,单个专业或单一技能的人才满足市场人力需求已略显吃力。以音乐艺术院校外语教学为例,公共通用英语已成鸡肋。如何顺应当今时代要求,培养专业精、外语强的人才成为音乐艺术类院校一个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向。本文将从专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的五个教学元素(5W)入手,结合音乐艺术院校专业特点,讨论ESP在此类院校教学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ESP)

ESP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缩写,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任荣政、丁年青,2012)。

其教学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ESP教学目标明确。英语对于学习者是一种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促使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第二,ESP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之上。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何种交际活动,这些交际活动需要他们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第三,ESP教学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学习者的专业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赵琳,2012)。

国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谷志忠,2010)。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发展 ESP教学。近三十年来,我国对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且普通英语教学的重心正逐渐向高中阶段下移(蔡基刚,2004)。ESP教学作为衔接普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桥梁(丁年青,2004)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尽管近三十年,ESP教学在我国大英英语教学领域已成热点,但秦秀白教授(2003)认为,我国高校ESP教学在实践、理论两方面都未进入成熟阶段,表现有三:1.未解决好专门用途英语(ESP)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定位问题;2.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性质和教学原则理解不一;3.对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方法研究不深入。

二、音乐艺术院校ESP英语教与学现状

相对于音乐表演类的专业核心课程,虽为必修课的大学英语课程在音乐艺术院校的地位式微,属于边缘位置。毋庸讳言,相比于语言类院校的专业教师,音乐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的教学并不轻松愉快,面临长期困境。原因不过是音乐艺术院校学生入学文化课成绩不高、学生英语学习基本方法不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入校后,音乐艺术学院的学生通常会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忽视英语的学习。因此,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音乐艺术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待提高。此外,音乐艺术院校无统一的ESP教材,虽原版教材代表了该专业的前沿发展,但需要学生较高的文化意识和英语水平,实际运用效果并不一定理想。一些院校的自编教材虽说结合教学实际、略显灵活,但多以文献阅读为主,拼接构成的章节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能同步配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此外,师资问题也较棘手。各高校担任 ESP 课程教学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从事大学普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担任;另一类是由专业领域中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但这两类教师在从事 ESP 教学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实践环节,师生们仅用场景模拟对话、影像观摩等方式在课堂上作简单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热情必然减弱,教学效果不佳。

三、ESP教学模式(5W)五元素在音乐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应用

综上,本文将结合西安音乐学院英语教学实际,采用“5W” 法对音乐艺术院校ESP 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WHY:学习目标与动机关系紧密,只有目标明确,学习者的热情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来。大学生并不熟悉毕业后面临的外语实际应用情景,难以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并将其转换为学习动机。ESP 教师很有必要通过应用情景分析帮助学生了解 ESP 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WHAT:学习内容决定了学生能否饶有兴趣地持续习得。总体上,ESP教学内容可分为:词汇与语法、语篇与体裁、策略与技能(任荣政、丁年青,2012)。音乐艺术院校英语教师可先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范畴术语,在相关语篇和体裁上深化输入领悟,最后再输出过程中培训学生的具体应用策略与语言技能。

WHO: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能够做到专业、语言俱佳的教师很少,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培养现有教师队伍。教师自己也要强化学习,凭借音乐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旁听课程,增强音乐专业能力。

WHEN:何时开展ESP教学要处理的其实是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时差矛盾。学生刚入学时,基础薄弱,如果直接引入ESP教学模式,不太现实。况且根据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必须通过CET4、6级考试。因此建议在大学低年级,也就是一、二年级保持通用英语课程,在高年级(三、四年级)开设相关ESP课程。

WHERE:国内英语教学环境已有很大改观,从最初的语法教学法、翻译教学法,以发展为交际教学法等多个综合多元的教学模式现状。但鉴于ESP属于专业英语教学范畴,如继续按照通用英语教学环境惯例,未必能在新的环境下迎接教学挑战。建议学校经常举办专业国际交流活动,组织学员参与,以浸入式学习模式感受ESP教学特点。同时,应加强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ESP教学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四、结语

新时代下的音乐艺术院校英语教师面临多样挑战。如何营造良好教与学的生态环境,如何发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通用英语式微)以及教师职业发展(ESP教学热点)都是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运用“5W”分析法讨论ESP教学在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可能,为教学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策略,希望能略有帮助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

[2]丁年青.基础 桥梁 彼岸——试论高校普通英语、专业英语及双语教学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3]谷志忠.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10.

[4]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5]任荣政,丁年青.ESP 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

[6]赵琳.ESP理论视角下的音乐英语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音乐院校教学管理 第12篇

一、树立正确的钢琴教育新观念

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开展, 践行国家教育部门的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注重对学生基础演奏技能的培养和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随着高职院校钢琴课程的不断完善, 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在人才培养方面, 针对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 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并且有接收新理念的能力。如若在教学实践中, 真正的想把教学与人才培养统一起来, 就必须要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 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要把对学生素质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依然契合国家教育理念的基础,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钢琴教学的实践要结合中小学教师资源需求,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能力。

二、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审美教育

高职钢琴教学要想实现对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 加强课程设置及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是加强音乐审美素质必不可少的因素。针对现在学校的开课情况, 增加课时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拓展配奏课和增加集体课是加强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现在, 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都比较重视演奏技巧的训练, 配奏课程几乎都放在了三年级。由于学生面临实习, 导致很多配奏课程无法完全开展。因此, 高职院校的钢琴课应该将配奏课纳入到日常的课程体系中, 能够帮助学生将基础理论应用到演奏实践中。

数码钢琴集体课是近几年数码钢琴的广泛应用后才纳入课程体系的新型课程内容, 可以弥补小课的不足, 利用集体课的优势, 拓展学生的学习业务, 增加知识层面, 巩固演奏能力。其次, 要重视基础课程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钢琴史、教学法等内容要进行深入开展,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作品的能力, 也加强了学生处理作品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审美能力。另外, 对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渗透, 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加强各个学科的联系,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加强学生对钢琴演奏的二度创作能力, 实现音乐审美素质的目标。

三、运用多样教学手段加强审美培养

众所周知, 钢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需要演奏者有较高的演奏水准和审美意识。对于钢琴教师来说, 传授严谨、规范、科学的演奏方法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天赋及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也导致了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相差甚远。基于这一点, 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 才能体现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艺术性与职业性的特征。现在, 高职院校依然以个别课教学为主, 这样有助于针对个体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直观的教学, 挖掘学生潜在的艺术能力, 及时调整课程中的不足, 保证每个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

集体课是对个别课的补充,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但是集体课也有自身不足的一点, 上课环境噪杂, 无法兼顾到个人的学习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 钢琴教师创造性的加入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这样钢琴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大纲, 有计划的开展教学。将公共知识与重点内容集中的传递给学生, 也能将作品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也使课堂氛围变的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很高。高职院校的钢琴教育是与时俱进的, 只有多管齐下, 才能拓展学生汲取知识的平台, 才能实现音乐审美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

四、多元教材内容渗透审美教育

教材是指导钢琴教学的依据, 丰富多样化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关键的。音乐审美素质涵盖了体验、表现、创作、传授、热爱、理解、动机、审美等方面内容, 我们的钢琴教学开展能够契合这些方面, 必然会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作为钢琴演奏者首先要对钢琴演奏有深刻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声音的丰富体验, 尤其是对作品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从另一层面来说, 联觉是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 也是审美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引导演奏者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 钢琴作品才能将每个人的情感体验激发出来, 提升审美品位。

其次, 钢琴作品的二度创作本身就是演奏者进行审美展示的一个过程, 同时也是对钢琴作品一度创作的艺术升华。钢琴作品的二度创作既要遵循作品的真实意图, 还要具有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审美能力向更高层次推进。总的来说, 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对于现在的高职院校来说, 二者的相互结合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钢琴艺术的本质是审美, 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与审美素质的培养不可分离, 只有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融入到钢琴教学的各个环节, 才能将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惠及到每位学生。■

摘要: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繁荣发展, 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钢琴教学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显示出了自身特有的优势。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审美教育的点滴渗透, 真正的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入了活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钢琴,审美,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民达.如何把审美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J].校园歌声.2010, 7.

[2]郭义玲.高师钢琴审美教育的方法[J].艺术研究.2007, 4.

上一篇:信息化发展战略下一篇:头颈部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