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2024-09-07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精选11篇)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第1篇

1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概念

对于创新思维来讲, 如果从广义的范围上来看的话, 就是指运用个人的全新的理念和获得的新的知识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对进行创造, 这种创造出来的思维方式将是不同于以往的, 具有一种全新的面貌, 在一定的领域上来讲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在狭义的范围上来讲, 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 就是利用在建筑中的某一种或者几种元素来进行改革创新, 从而改变建筑的原有形式, 使建筑具有更加新颖, 更有创造性的形式, 这种创新是以前没有的, 并且对建筑的功能有所提升, 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 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质, 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

2.1 反思性

反思性思维指的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 不是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考虑, 这种方式多是对于现实中的实践和思想进行反面的思考, 并且从中得到思维的闸口。

2.2 超越性

超越性指的是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 在对原有的经验和思维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不固守原有的模式, 或者是有所增加或者是有所删减, 对这些要素进行重新的组合, 形成一种全新的设计思维模式。

2.3 实践性

在对建筑的设计进行创新思维的运用中,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都不能脱离建筑的实际情况, 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来对其进行创新改造。如果一项建筑的设计思维脱离了本身的实践性, 那么再好的设计理念都是失败的, 因为它根本就不适合这项建筑的本身, 所以设计的创新思维要建立在实践性的基础之上。

2.4 相对性

其实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并不是永远都会有新的创造的, 因为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讲, 他所拥有的专业知识, 所处的时代背景, 所接触到的思维理念范围都比较具有局限性, 所以说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具有相对性的。他们所设计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作品, 在一定的时间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模式, 待这种模式过时了, 就会被另外一种全新的模式所代替。

2.5 辩证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主体、客体、方法、载体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考察其相互关系, 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诸多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清这些辩证关系, 有利于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有利于培养和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3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在对建筑的设计思维中和教学课程中, 有时候会对于非逻辑的重视强于逻辑思维的状况, 而这种状况的出现, 导致了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 设计师往往找不到一种感觉, 觉得没有一个切入点来进行设计, 基本上都是对于以往的思维模式进行套用, 或者是将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进行拼凑, 完全不会考虑到实际状况, 这样的话有时就会使得创造出来的设计方案出现致命的错误, 那么就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全盘的否定, 重新设计。在这一系列的反复失败中会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 但是积累出来的东西所设计的作品往往也不具有灵性和创新思维, 都是比较直观和形象的形式。

在对建筑的设计思维进行创新的时候, 应该是将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 理性和非理性是在创作的过程中相互排斥, 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在对一项建筑的设计进行创作的时候, 要用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思考, 引发灵感的迸发, 创新思路的涌现, 然后通过理性的分析, 结合实践对其进行设计创新, 这种过程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 最后演变成具有创新思维的设计方案。

4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 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在实际应用当中, 建筑师往往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所需的方式方法, 也就是深层结构的“外化”或“客观化”, 一般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发散思维, 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 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即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 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著名建筑师凯文·罗奇认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非是力图把某种设计想法推向终结, 而是让它去生长、发展。在不同的探索、各种可能的实施想法、反映和态度中间翻来覆去。在这个过程中, 有时方案的发展引导发生的事情, 有时被发生的事情所引导有时塑造形式, 有时涌现出来的压力和情形进一步引导形式的形成。

在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一些勇于探索的建筑师以其生机勃勃的创作观念和创新精神, 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提供的丰富可能性, 积极融会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注重高层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协调, 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 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 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触合, 并与具体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地域基质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这些地域性因素是高层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依据。认真研究其所在城市的建筑特征和地方风格并加以提炼升华, 结合当代先进技术, 触入高层建筑语汇之中, 这样创造出来的高层建筑才能被称作文化。

5 结语

对于建筑的设计来说, 要对其思维方式定期的进行更新, 不能够总是以一种不变的模式来对其进行设计, 那么的话, 建筑业将会发展的非常缓慢或者是停滞不前。所以说在对建筑的设计思维方面要不断进行创新, 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的学习理论专业知识, 吸取国际上先进的创新理念, 不断的完善设计创新思维, 为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摘要:在一项建筑中, 设计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的质量好坏对于整个建筑的质量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影响, 所以说要重视对于建筑的设计质量。在对建筑的设计中, 思维理念的应用很重要, 设计师要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 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设计理念, 吸取国际上的先进创新思维, 设计出在实用和审美上都完善的建筑作品, 本文对建筑中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分析, 探讨其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创新思维主体,创新思维客体,方法

参考文献

[1]金丽.关于建筑师职业身份认同的调查报告.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论文.2005.[1]金丽.关于建筑师职业身份认同的调查报告.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论文.2005.

[2]陈世莲.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陈世莲.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第2篇

什么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一是在创新型人才的任用和培养这一环节,需要管理层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管理者必须要高瞻远瞩,能够慧眼识珠,又能够辨别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能人才,并且对企业又具有足够的忠诚度。二是要采用创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来使工程管理能够平稳运行,能不被潮流的变换所淘汰,使建筑工程的预期竣工时间、预算工程成本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在规定的时间、资金内保质保量的达成目标,进而完完整整做到创新模式,促进建筑企业和建筑企业中工程管理的稳步前进与发展,可以说创新模式不仅造福了社会,更为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2创新模式的作用

在建筑企业中,创新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创新模式的提出有助于国家和企业发现社会中被埋没的人才,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利器,而创新型人才更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倘若一个建筑企业缺乏创新型人,那么该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不具备竞争力,也没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势必没落和衰败;其次,纵观当今建筑企业可知,它是不断的进化和发展的,停滞不前的建筑企业势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被淘汰,建筑企业唯有不断的创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求得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而这正应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综上所诉,创新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不仅影响着建筑工程,乃至对社会上的任意企业都意义深远。

2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许多问题,诸如:一些企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不完善,管理组织不合理,管理制度力度不强等等,而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这些企业的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无法比拟其他具有同等有利因素的企业。

首先,因循守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根深蒂固地植入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比如,在日常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强制性的建筑工程管理仅靠有关命令来执行,对于工程管理与工程预算也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执行,因此也不存在整体工程的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预算,导致了在整个工程进度安排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编制,欠缺和漏洞。

其次,相关岗位的施工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本岗位的管理不够到位,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与他人,其管理质量不言而喻。在建筑工程中,相关岗位的施工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质,即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拥有较强的责任心以及管理人员在解决突发问题时临危不乱,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提升整体工程的质量。然而,从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很多问题大多数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可见,管理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在监督管理上并不到位,且责任意识不高,相关管理工作也没有得到落实,最终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的管理和质量。

更重要的是,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因此建筑材料及原材料的管理人员尤为重要,因为两者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倘若相关原材料的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对产品原材料的采购不严格、监管不到位,允许那些质量不合格或者假冒伪劣的材料进场,我们可想而知,这些必然会对整体工程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另外其他人为因素也影响着施工质量,诸如:某些中小型建筑企业舍本逐末地追求利润不顾工程质量,使用着租赁的机械设备,配备着不具备专业的操作水平的机械操作人员,这不仅增加了机械磨损率,而且降低了机械利用率,其施工质量我们也就不必多说了。

3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

3.1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改良

调整生产力、产业结构以及市场供需等是改良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当务之急的问题,并配备着科学和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现如今,根深蒂固的传统工程管理模式是我国的建筑行业的最大问题,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与创新的建筑工程管理和生产规律相悖。因此,若要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必须从根本治理建筑行业中的管理问题。只有提升了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才能提升建筑的质量。

3.2调整建筑工程管理组织机构

如何有效调整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机构呢?这要求建筑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合理安排施工人员。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同,施工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分别培训,然后将管理组织和施工人员协调一致,使施工进度稳步前进。第二,应加强管理组织内部协调关系,强化工人技术水平,提高队伍整体质量,使建筑队伍能与业主签订长期合同,解决工人不断工的问题,同时建筑质量整体水平也会提高。最后一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为了顺应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也应避免独裁制的管理手段,这样不仅会增加施工过程的成本,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过程决策的及时与准确,得不偿失。所以管理者应多学习先进管理技术,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摸索并开发出适合于自己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

3.3建筑管理观念的有效调整

建筑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企业所拥有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落后的管理思想会给建筑企业带来指导上的错误,所以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建筑企业必须尽快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建筑企业承包项目的履约者,同时也承担着整个项目的管理,只有企业的法人具有创新精神,企业经营的管理理念才能实现创新,只有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并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效的处理和应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与弊端,为建筑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增添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建筑企业若想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步前进,则必须随时学习创新知识,更新自己的创新理念。

3.4关于进度方案的科学制定

建筑工程体系中最为基础但又重要的即施工进度的制定,它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石,与此同时,它也是管理组织对施工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筑企业管理者作为领导和制定工作方案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学习相关管理技术来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首先管理者应切实调查将要施工建筑的地形,并对未来天气变化进行查询,同时了解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然后将各因素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创新方案和设计,并进行网络模拟,从建筑技术水平上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前预防,做好措施。

4结语

浅析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49-0

近年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促进了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为了有效规范和制约建筑工程,我国建筑企业实施了建筑工程管理。然而,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切实需要,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通过完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建筑工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要求建筑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建筑工程整个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确保建筑工程的合理性,有效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产生。由于建筑工程管理包括了工程监理管理、建设材料管理、工程成本管理和工程规划管理,决定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复杂性,只有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通过系统化管理,能够规范建筑企业的工程建设,保证建筑工程的按时交工,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

二、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传统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业主自建模式分析。业主自建模式,是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传统模式,在监理制度建立之前,一直都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业主自行管理建筑工程,直接负责一切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临时组织一个机构,由于业主知识、经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往往会造成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的增加,不能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模式逐渐被监理模式等所取代。

(二)CM 模式。建筑工程管理传统模式中的CM 模式是20世纪出现的建筑管理模式,其主要含义是业主将建筑工程项目交于专业人员管理,能够加快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进度,是一种建筑工程管理控制方法。采用CM 模式进行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以采用边设计边施工,还可以最快速地将设计者的理念表现出来。在CM 模式管理下,建筑企业直接领导建筑工程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的合同采用的承包方式通常是成本加利润。现阶段,CM 模式在一些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但是其应用仍处于未成熟的状态。

(三)监理模式。考虑到业主自建模式存在的业主知识、技术、经验的不足,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而规范建筑工程管理,我国已经建立了建筑工程监理制度,这种模式已经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被广泛地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业主知识缺乏的问题。建筑工程管理监理模式涉及到承包商、业主和监理单位三方的关系。具体地,业主主要承担与承包商签订合同,并且委托监理方对建筑工程建设进行管理。但是,建立模式并非是一种全过程的建筑工程管理,很容易出现监理单位不履行职责的现象,会给建筑工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四)ECP 模式。ECP意义是:设计,采购,施工。ECP 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和普遍采用的一种成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在EPC 模式下,业主将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委托给专业化的队伍来进行工程的相关管理工作, 包括采购、设计、施工、试运行服务等。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保证工程项目进度,还可以保证建设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这种模式存在的缺点是业主在实际建筑工程项目中会经常过问建设的有关事项,不合时宜地参与建设项目管理中,有些业主还自行组织招标,使得ECP 模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PMC模式分析。

PMC是指业主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与PMC承包商签订全过程、全要素管理的合同,包括项目投资安排、采购、施工等方面,但目前我国对PMC管理仍然比较陌生,缺乏相关的管理人才,尤其项目管理经验。

三、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一)引入PM 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做到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而PM 模式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最大化地利用人力和物力,做到管理科学化、专业化和更具组织性,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适应实际需求。

(二)采用滚动开发模式。滚动开发模式是针对流域水电开发建立的管理模式,即建立专业化的队伍,分别负责流域水电开发管理不同阶段的工作,有的负责前期建设,有的负责后期管理,呈梯级式管理。这样做既可以加快工作效率,降低生产升本,保证工作进度,提高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使项目管理分工明确,更加专业化。

(三)运用EPC管理模式。相比传统的管理模式,EPC 模式提供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服务,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工期,创造了更大的效率。以上建议都是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的管理模式,但在吸收的基础上,应结合自身实际实现一些突破创新,并将这些创新理念运用到实际中。一是建立一支综合素质优秀的团队,優化组织机构。二是建立建筑工程项目的评估、监督和考核管理机制。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首先要对其进行评估,分析项目工程是否具有可行性,尤其是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建立评估、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建筑工程的建设进行分析评价,提高竞争力,完善工程管理模式,提高项目投资效益。三是将这些创新理念运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不断优化建筑工程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及现状,采用更适用、更具创新性、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最终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和建筑管理工作的开展。

结论

综述所述,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建筑工程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社会发展需求如此之多的情形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必须做出改进,寻求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斌.论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民营科技,2011(01)

[2]黄永光.论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1(08)

浅谈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与应用 第4篇

1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 可以认为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以贮存的知识和新获得的信息为基础, 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方法产生独特新颖的认识成果的精神活动。从狭义上讲, 则是指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在建筑的平面、空间、形态、结构、材料、设备、设计理念、设计手段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整体或者局部所进行的首创性设计活动, 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2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 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质, 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

2.1 反思性

反思性是说, 建筑创新思维的“新”在于它不同于习惯思维或重复性思维, 它来自于对现实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批判, 并从中找到突破口。

2.2 超越性

超越性是说建筑师通过对以往知识、经验、思维定势的超越, 对原有信息有取有舍, 有的突出有的消沉, 对信息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设计。

2.3 实践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在于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活动都不能脱离实践。在实践中建筑需求不断发展, 要求建筑师的思维不断前进, 不断地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

2.4 相对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创新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一种习惯, 它的表现力就会下降, 这时就会去追求一种新的方式, 一代代被替换。一位建筑师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 离不开同时代的创作, 更离不开自己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

2.5 辩证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主体、客体、方法、载体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考察其相互关系, 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诸多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清这些辩证关系, 有利于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有利于培养和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3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在一些建筑设计中, 或者说是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 有强调非逻辑思维轻视逻辑思维的现象, 从而造成了很多人经过四年甚至五年的专业学习后, 也没有完全掌握建筑设计方法, 往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创作中无从下手, 或是不着边际的东拼西凑, 或是套取以往的经验模式, 或是从某一张画片中选取类似的形体, 往往会使后面的设计无法深入, 有时甚至发现致命错误而推翻设计方案重新开始。以后还会重复这样的过程, 只有经过大量的反复后, 才会积累一些经验, 但是这始终是一种直觉和形象的设计方式。

影响建筑创作的因素是复杂的, 而这些因素之间, 例如功能与造型、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并不一定遵循一种固定的由此及彼或非此即彼的逻辑形式。越是复杂的工程, 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作用越是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和模糊的状态。对于它们之间这种动态的、网状的联系, 往往无法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认识;相反, 作为主体认知方法的一种形式--非理性, 却常常能帮助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整体而正确的判断、安排和评价。这是建筑创作的特征和规律, 也是建筑作品之所以能有万千变化的原因所在。非理性———一般所指的灵感、直觉、潜意识, 在建筑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建筑创作的过程, 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互排斥、相互作用、最后相互转换的过程。深入的理性思考, 常常会唤起非理性的灵感, 而灵感的出现, 又促使理性思考得以深化。这种转换是反复的, 不着痕迹的, 而且, 对于像加纳国家剧院这类建筑来说, 这种转换愈是不着痕迹, 愈是自然流畅, 建筑作品的层次和格调往往也愈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仅建筑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 而且各种技术也飞速的发展, 信息量也急速的膨胀, 如果仅仅依靠直觉思维是很难将设计作的很好, 难免会顾此失彼, 漏洞百出, 而沦为一个失败的设计。当然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 而完全依靠逻辑思维来进行建筑设计, 也会使设计过于平淡缺乏新意, 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在这里探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设计方法, 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 即系统的设计方法, 使设计过程更加合理和系统, 以减少设计过程的反复, 树立一种系统的观点, 这对于处理一些复杂的设计更为有用。

4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 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在实际应用当中, 建筑师往往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所需的方式方法, 也就是深层结构的“外化”或“客观化”, 一般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发散思维, 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 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即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 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著名建筑师凯文·罗奇认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非是力图把某种设计想法推向终结, 而是让它去生长、发展。在不同的探索、各种可能的实施想法、反映和态度中间翻来覆去。在这个过程中, 有时方案的发展引导发生的事情, 有时被发生的事情所引导有时塑造形式, 有时涌现出来的压力和情形进一步引导形式的形成。

在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一些勇于探索的建筑师以其生机勃勃的创作观念和创新精神, 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提供的丰富可能性, 积极融会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注重高层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协调, 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 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 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触合, 并与具体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地域基质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这些地域性因素是高层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依据。认真研究其所在城市的建筑特征和地方风格并加以提炼升华, 结合当代先进技术, 触入高层建筑语汇之中, 这样创造出来的高层建筑才能被称作文化。

5 结语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是建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以创新学、创新思维学、认知心理学和可拓学理论为基础, 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本体论、主体论、客体论、方法论和载体论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论述。随着创新学、创新思维学等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建筑设计实践的需要, 不断丰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体系, 使其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金丽.关于建筑师职业身份认同的调查报告.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论文.2005.

[2]陈世莲.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第5篇

【关键词】色彩应用;居住区规划;文化

0 引言

色彩不仅是一种视觉颜色,还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甚至是蕴含深厚文化的美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国内建筑行业日臻成熟,作为日常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对居住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实用性和经济性,美观性、环保性、舒适性越来越受重视,色彩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当前,许多居住区在规划时,如何设计合理的色彩搭配,成了研究的重点问题。

1 色彩

1.1 概念

色彩是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对视觉神经加以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简单来说,多指视觉所看见的各种颜色,由色相、纯度和亮度三个要素组成。

1.2 色彩美

色彩是一种人文美学,通过对比、调和可形成色彩美。①对比。多种色彩集中时会形成鲜明的对照,色相、冷暖、面积、明度等都有所不同,在色彩应用中,对比起着关键作用,人们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感受、分辨各种色彩。对比度太弱,易产生单调感,太强易引起视觉疲劳;②调和。为取得美的效果,需多种色彩有机结合、加以协调,在各方面皆是如此,至少需要两种色彩进行调和,才能取得均衡的效果。

1.3 色彩在居住环境中的应用

居住区是人们活动的主要空间,色彩在其中的比重很大,如在我国古代,建筑色彩的地域性较为明显,南方气候温和、山清水秀,住宅房屋以白墙灰瓦为主要标识,给人一种淡雅清丽的感觉;北方如紫禁城,以金黄色为主,显得比较高贵威严,是皇权的象征。在冷色暖色选择方面,如闽粤地区,因气温较高,建筑多使用冷色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小区成了当前的主流。从空间位置来看,若在郊区,由于面积广阔,多与山水相连,主要起度假旅游之用,常选择粉白等柔和色调,为使整体效果更好,门窗多作为重点,且屋顶比墙色要深;而在市区,由于空间小、建筑密集,软色调不太适合,为使人们保持高度清醒,建筑常选择浅黄、珊瑚红等偏冷的后退色,也有红绿、紫黄、橙蓝等多种搭配。

2 色彩在居住区中的作用

2.1 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在评价住宅区的优劣时,第一印象多来自视觉,而色彩无疑最为关键。随着建筑行业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性更为重视,色彩和外型紧密相连,相比之下,色彩的冲击力更强,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在居住区内,不管是建筑楼房、景观小品,还是绿化铺地,多种色彩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如暖色波长较长,易形成视觉扩散,作用于眼睛时会产生膨胀感,而冷色则给人收缩感,使人觉得距离较远;而同样是暖色,纯度和亮度较低时,感觉很朴素,高明度则是华丽。此外,从人的生理功能来看,中性灰色是最佳色彩,且一种颜色很单调,所以常需要补色,如注视红色时间过久,便会产生绿色残像。

2.2 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

色彩在心理学中是很重要的一块,由于色彩是人的大脑对外界光的反映,所以必然和心理情绪相关。在居住区内,常设置有绿化带,配以花草树木,因为绿色能够减轻疲劳,令人感到身心愉悦放松;红色的楼房让人觉得喜庆,也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粉红色可安抚情绪,所以对于多病或有多动症的人,适合住进粉红色建筑;将窗户涂成黄色,有利于减轻人们的苦闷情绪。

2.3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色彩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蕴含着内在独有的文化,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城市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进入带了一个新的阶段,使用的多是地方材料、融入了传统工艺,而作为材料的基本属性,色彩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从人类诞生初就有了,虽经过漫长的发展变迁,但始终保持着深厚感情,色彩在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3 色彩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3.1 市区居住区的色彩分析

某住宅小区位于市中心,与流经市区的河流相邻,占地面积205000m2,共有6栋住宅楼,高度均为98m ,小区内有两个池塘,另有一幢2层高的幼儿园,及一座小型景观庭院,因位于市中心,空气污染指数偏高,为打造特色建筑,设计者将住宅楼涂以浅玫瑰红色,与池塘、河流相对应,成对比色。在景观庭院内,设有绿化草坪,道路以红砖铺地,另栽有各色花草,两三处石制小品,绿意盎然,其间夹杂着红、黄、粉、紫等辅色,庭院架空柱廊则以白缇相间,色调和谐,给人以春天的感觉。外围底层的柱廊则使用深色大理石,使其托架作用十分明显,内部有一自然泳池,可调节小区的微气候。

几幢住宅楼错落有致,与其他建设配合较好,但在选择颜色上稍有不足,使用浅红色,整体来看,该颜色较深,以令人感觉到压抑。另外,庭院的架空层场地狭窄,栽种植物较多,住户多来此观赏活动,易产生拥挤,且色彩较暗,需要人工照明。

为此,设计者认为应该有所改动,如在池塘水体的反射作用下,住宅颜色可换做比外围浅的颜色,以减轻视觉上的体量;为减轻压抑感,可选择同一色调的不同颜色,以增强识别性;为节省人工照明,减轻沉闷感,在地下室可选择反光色较强的颜色;庭院内某些不必要的观赏建筑可相应的去除,在统一色调的基础上,可扩大空间。

3.2 郊区居住区的色彩分析

某居住区规模较大,内部又可划分为几个小区,位于某市郊区,中心是一人工湖,呈不规则状,湖水青碧,上架有曲折的白石桥,岸边栽种多种花草树木,不远处为房屋建筑,有淡黄、浅粉等颜色。在各小区内,分布有休闲庭院,供人们活动休憩。

该居住区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的,在色彩的应用上有很大变化。最初建设时,住宅楼布置比较规整,高度统一,颜色采用蓝白两种,栽种的植物也比较单一,色彩单调、变化较小。在后来扩建时,对色彩的重视度大幅提升,墙身有浅红或浅黄与砖红相称,屋顶以灰色为主,为了减少沉闷感,局部采用棕红色;阳台围栏采用黑色;在绿化带内,有红花点缀;灯柱统一为墨绿色,黑色铸铁衬木板的座椅设置在树荫下,气氛颇为安逸。

设计者认为应作如下变动,如设置有统一的道路系统用色,包括指路牌、路灯栏杆等,各小区的休息娱乐设施则可凸显特色;因居住区较大,为能够找准方向,可对道路进行分级设色,并做好标记,同时设置小区平面指示图,用色与道路实际颜色保持一致;小区面积较大,阳光充足,为减小室内外色彩的强烈反差,应设置挑檐;在外墙及其他设施的维修中,建筑尽量施以不同色彩,以方便区分,或将窗框设置为不同颜色;

4 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进步,色彩的作用愈发突出,居住区是人们的主要活动空间,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为提高舒适度和美观性,人们在规划设计居住区时,往往对色彩予以认真考虑,以取得良好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淑英.居住区色彩规划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24):150-151

[2] 张骞.色彩,让居住区环境更美好[J].河南建材,2009,20(2):140-141

刍议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第6篇

1 建筑节能概述

1.1 关于建筑节能的涵义

建筑节能的涵义是指在建筑进行规划的阶段、设计阶段、建造阶段以及使用期间, 符合当下的建筑节能准则, 尽可能得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的性能, 通过节能型用能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在多个专业和领域的相互配合中切实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活动。

1.2 关于建筑节能的意义

建筑节能能够帮助节约资源, 合理得利用能源, 以缓解当下能源资源有限, 制约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注重建筑节能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更可以起到保护国家资源安全, 维护生态环境, 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建筑节能是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部分。

当前, 我国节能供应紧张, 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中建筑上所耗的能量大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6.7%。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建筑节能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 在2014年4月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 , 建筑节能标准的与时俱进是为了促进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和普及, 实现节能的目的。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 能够缓解能源紧张,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 能够减轻大气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第三, 能够提高建筑热环境的质量;第四, 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随着建筑行业的崛起和腾飞, 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因此更要重视好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2 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技术的应用

2.1 门窗节能技术的应用

门窗作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有促进空气流通, 加强采光以及对建筑物起到围护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门窗也是建筑中能量最易损失的部分。门窗造成的能量损失主要体现在:门窗的框扇和玻璃造成的传导上的能量损失, 辐射热损失, 隙缝带来的能力损失等等。

当下, 门窗节能技术的处理方式有加强门窗材料的保温及隔热的能力, 加强门窗封闭性, 合理配置建筑物每个朝向的窗墙比, 设置恰当的遮阳系统。门窗节能的技术应用当中, 较为有效果的一是窗框型材材料和断面型式的选择, 而是玻璃的选择。门窗的材料众多, 且近年来节能材料发展迅速, 技术含量都比较高, 有塑木复合型材、铝合金断热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铝木复合型材和UPVC塑料型材等, 其中属UPVC塑料型材应用最广。UPVC塑料型材由硬质聚氯乙烯高分子的原料制成, 生产中污染低, 能量消耗较少, 且导热系数小, 密封性佳, 故而保温隔热的效果不错。UPVC塑料门窗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 尤其在德国, 大约占到一半的比例。

为避免因门窗玻璃造成的能耗量大的现象, 目前通过高科技技术的运用, 加工制成了诸如中空玻璃, 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 (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 、镀膜玻璃 (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 , 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和智能玻璃等。智能玻璃可以根据外界光感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反应, 分为两种智能玻璃。一种是光致变色的玻璃, 当有光进行照射, 玻璃感光自动变暗, 使光线减少穿透力, 当光的照射停止时, 玻璃又恢复透亮, 使光线容易穿透。还有一种是电致变色玻璃, 两篇玻璃之上进行导电膜和变色物质的镀化, 借助电压的调节, 使其变色物质发生变色反应, 调节照射进来的光线, 从而起到节能的作用。目前电致变色玻璃的生产造价太高, 实际的应用还比较困难。

2.2 外墙节能技术的应用

外墙节能技术应用较早, 过去的做法是通过加厚墙体来起到节能保温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 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当下对于节约材料和环保的需求。当下, 复合墙体成为了目前节能的主要做法。复合墙体是通过块体材料或混凝土来进行承重, 与其他材料混合, 或加入其他的保温材料来形成的墙体。

在墙体保温材料使用中, 阻燃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岩棉、矿渣棉、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及胶粉聚苯颗粒浆料等高效保温隔热材料被广泛使用。这些材料的生产、制作都需要采用特殊的工艺、特殊的设备, 而不是传统技术所能及的。较典型的节能墙体构造及其施工技术则有:岩棉外保温复合墙体系统、聚氨酯硬泡外墙外保温系统及聚苯乙烯外墙外保温系统等。

2.3 屋顶节能技术的应用

屋顶的保温、隔热是节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常用的保温措施是在屋顶防水层下设置导热系数较小的轻质材料来进行保温, 如膨胀珍珠岩、玻璃棉等;也可在屋面防水层以上设置聚苯乙烯泡沫。施工时, 先将屋顶的钉层夹层, 再将纸纤维喷吹入内成为保温层。屋顶隔热的方法有架空通风、定时喷水、屋顶蓄水或屋顶绿化等, 均可满足一定的节能需求, 但目前最常用的是利用智能生态技术来实现节能。

3 新能源的节能利用

3.1 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当前, 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比较成熟, 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建筑一体化的建设.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冬季采暖, 同时可结合光伏电池为建筑物供电。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运用, 我国将尽快建设光伏电站示范工程, 促进并网发电系统的快速发展。目前有些国家兴建了试验性太阳能热发电站, 可望实现太阳能热发电的商业化。

3.2 新型节能产品和设备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型的节能产品和设备系统, 如先进的中央空调系统。中央空调采用中央空调智能节电系统, 采用计算机智能计算方法, 运用计算机和变频, 根据中央空调的主机和辅机系统运行工况和末端负荷的变化, 通过负荷随动计算, 对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给予控制, 优化空调主机的运行环境, 使得各种流体流量跟随末端负荷变化而变化, 确保中央空调系统在舒适的前提下降低系统能耗。又如雨水收集系统, 在雨天可以通过收集系统将降临在屋顶的雨水收集到雨水储存方块中, 晴天供绿化喷灌使用, 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节能型建筑应多设计和应用这方面的节能产品和设备系统, 以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运行成本, 达到节约能源, 降低能耗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及推广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并能采用新能源、引用新技术、创造和普及可持续性新材料, 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筑行业规模的日益壮大, 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能源, 所以节能减排, 有效降低建筑的能耗成为当下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应着力于解决设计技术创新、建筑节能、建筑配套设备节能和施工管理中的节能技术问题。因此, 为降低能耗, 节约能源, 建筑行业需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文主要是对建筑节能的涵义、重要性、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及新能源的利用进行分析论述, 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军, 郭怀仁.门窗节能在设计、管理与施工环节的落实[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 (6) .

[2]张伟林.发挥科学优势, 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与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

[3]顾湘.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3) .

石油化工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第7篇

一、工艺与技术的融合

石油化工工艺的设计不是单一的设计专业人员就能完成,除了设计的专业学习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建筑技术知识,形成以工艺水平为主,技术水平为辅的知识架构,找到二者的交叉点,从而更好地满足对石油化工工艺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追求设计工艺与建筑技术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1. 已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在技术得到创新发展后,需要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融合,使其更加符合当前建设的需要,坚持以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强化技术的适应性和先进性。切忌盲目应用技术,片面地符合规章要求,忽视技术的实用性。因此创新后的技术需要兼顾实际要求和建设情况。

2. 技术投产应用。

从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工艺的发展情况来看,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专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没有技术研发能力的设计部门或单位需要在相关的技术研发人员、制造厂商以及原料供应商的协助之下合作完成一项技术的开发。

二、石油化工管道创新与应用

石油化工的专业装置是专门用来完成气体或液体输送的设备,石油化工管道就是完成输送的载体,占据整个装置的核心地位。好的管道设计有利于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1. 管道工程的设计要求。

首先是管道的布置。需要满足成组或成排的设计标准,从而有利于维护管道工程整体的美观和经济。其次是各设备之间的管道连接。既要满足线路短的要求,也要满足线路直线型的要求。另外,管道的相对软化有利于降低因热胀冷缩和位置偏移而引起的力矩和力以及人工补偿器的减少。在对管道的线路和高低进行改变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死角,如果出现,则需要设置阀门。第三是在管道经过墙壁、夹层或屋面时,需要保护套保护管道免受磨损,为了给因热胀冷缩引起的管道膨胀留足空间,还需要设定好空间大小。当地下管道经过水道、铁路等地方时,可以将用过的钢管作为管道保护套。第四还管道的铺设,应当尽量绕过有沟渠的地方,如果遇到无法避免的情况时,需要对阀门和管沟进行相应的调整,且设定好管沟的排水装置。第五点要注意地下管道的设定要考虑冰冻情况,并覆盖保护层,一般情况下要求超过0.5米。地下管道的阀门要设置在阀门井中,且管道要绕开建筑物地表和设备占地。气体的分支管道来源于主要管道的上部,且向主要管道和设备倾斜,避免积液。最后是金属质管道的管托需要用卡箍型的,导向支架可以减少管道较长并出现热胀时的位移现象。

2. 传统管道设计模式。

管道安全和经济是管道设计的两大核心问题,管道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设计的相关方针和系数作为标准的设计方法,另一中是对管道可靠性的考察。第一种方法明确规定管道用材质和管道的载重,设计完全根据既定标准进行,通过实际情况的考察,计管道的安全系数,开始进行设计。第二种方法是全面考虑管道的各方面的极限值,重点考察管道的使用年限和载重量等。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设计更加灵活科学,更加符合安全性要求。

3. 创新管道设计模式。

这种设计模式是基于对设计的固有缺陷的考虑,主要包括管道的材质、安装工艺的缺陷。创新之处表现在:首先是对裂痕的测定,测定方法包括无损探伤法和实验样本测定法。其次是裂痕的临界值测定。在不考虑泄漏和断裂的情况下,裂痕出现的最大尺寸。第三是裂痕强度测算。在遵循裂痕变化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测定裂痕出现的长度来分析剩余强度。第四是关于管道寿命的计算,基于对裂痕尺寸变化的考虑,计算裂痕的变化速率,测定管道的剩余使用年限。

三、HAZOP在石化设计中的应用

HAZOP是针对建筑工艺装置的安全稳定和实际操作能力分析的系统科学技术。这项技术最早是有皇家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分部提出并研发的,是一项关于安全和环境的重要管理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外的石油化工行业。该技术主要从各项工艺的偏离情况的概率分析入手,找到建筑工艺的风险所在,针对潜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手段,为工艺装置的安全性服务。

四、石化创新评价的标准

评价标准发生变化,设计思路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在工程工艺的设计中必须明确相应的评价标准,并根据行业变化不断更新评价标准。

1. 性价比最为评价标准。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对于建筑有较高的目的性与相应配置契合的要求。由于气体和液体在输送中必须以管道为载体,因而管道的设计尤其重要,保证油气运输的安全性,提高管道的性能和质量水平。

2. 基于石油化工行业性质的评价标准。

在对石油化工行业进行相应的评价时,在考虑实用性、成本效益原则之外,还需要重视建筑工艺的美观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石油化工行业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企业逐步开始重视对环境保护、工程安全的考察。与其他行业不同,石油化工行业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和特点,包括各种建筑的个性化、特定功能等方面。

结语:石油化工工艺的设计在创新上要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积累行业成功的设计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强化对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从而提高油气运输的安全性和经济实用性,促使石油化工设计跟上建筑工艺要求的步伐,满足工艺的需求。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的供给已远远满足不了对石油的需求,我国石油的生产也在努力扩大中。石油化工设计在石油工艺和技术含量中占据重要地位,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石油化工的生产质量。因此需要不断强化石油设计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从而真正提高我国石油化工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不断满足我国对石油化工的需求。在石化工艺设计人员的要求上,需要相关人员做到勇敢创新,大胆实践,有魄力,积极开展石化设计的创新和应用活动,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找到工艺设计和管道设计、设计审查等的融合处,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工艺设计技术,全面了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我国石油化工工艺水平。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计,创新应用,设计布置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第8篇

1 创新思维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创新是每件事物与时俱进的基础。在政治中, 我们会有理论创新, 在科技中, 我们会有科技创新。创新也是推动这个世界发展的动力。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不但不能促使社会的进步, 反而会导致一个社会的灭亡。因此, 在实践中, 我们要不断创新, 推出更多符合这个社会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产品。实际上, 创新思维并不是对传统思维的颠覆, 而是在继承传统的优秀思维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改进和提升。在商品经济时代, 任何一个行业, 一个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2 创新思维在通信电源设计中的运用

通信电源是整个通信系统的核心, 对于保证整个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 通信电源设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从充气式整流管手动调压整流器到高频开关型整流器的使用, 使得电源设备的性能得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 蓄电池也从早期的开口式铅酸蓄电池逐渐发展为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这些转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运用。

2.1 改进蓄电池

在最初改进蓄电池的时候, 我们是将直流配电屏之间电缆进行复用。传统的直流系统的正负极不是直接连接的。而改进后的蓄电池, 正负极是直接连接在一起的。在改进之后, 如果乙组蓄电池出现损坏, 能够有效增大蓄电池的正极和直流配电屏之间的电缆截面积, 从而减少电缆的被动降压。这种改进不但提升了蓄电池的性能而且节约了能源, 减少了浪费。

2.2 并联开关代替传统开关

并联开关的运用, 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开关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以UPS供电系统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传统的UPS供电系统中, 每台UPS至配置了一组蓄电池, 如果有一台UPS出现状况那么其对应的蓄电池也就无法使用。在改进后的系统中运用了并联开关。在检修的时候, 只需要闭合蓄电池的并联开关即可。并联开关的使用不仅提高了蓄电池的容量而且也提高了蓄电池的利用率。

2.3 直流远供技术的创新和运用

直流远供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现网点或者站点的基础电源, 采用高压直流浮地输电方式为网络远端设备供电。在新的设计方案中, 我们的设计人员采用创新思维的方式, 将远端备电变为局端备电。这种改变不但减少了功率损耗, 而且降低了供电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除此之外, 还能够优化优化基站塔、杆等的建设模式, 提高使用性能。

直流远供技术的创新, 还体现在实际的应用范围中。在一些通信网络的各种远端设备中, 尤其是一些低功耗设备、室外型设备的供电和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些类似高铁、轻轨、地铁等特殊场景。除了以上几点, 在一些无法获取电源设备的场景中, 也运用到了直流远供技术。直流远供技术对于提升一些特许场景中的电源保障能了和电源设备的运行速度和管理效率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应用范围中, 在设备的构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流远程供电系统不需要建设交流供电的专用线路, 因此不存在专用交流供电线路的维护和管理。直流远程供电系统最大的维护工作是对电缆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远供电缆在不可抗力破坏的情况下, 其安全性和通信光缆线路差不多。然而, 在一些有着远供电缆设备的场景, 其远供电缆的敷设和日常运行维护成本远远低于交流供电线路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

除此之外, 创新技术在电源系统中的应用, 还体现在节能减排方面。在一些农村地区或者相对偏僻的山区, 往往可以体现出这一点。下面我们就以直流远供和交流供电的同等距离敷设供电电缆为案例, 对其节能减排性能进行分析:

a.与传统的AC220V交流供电相比, 直流远供的供电电压会相对较高一点。而较高的电压传输的电流比交流供电传输更大。这不仅提高了传输效率, 而且也减少了供电传输过程中的损耗。b.通过设置后背电源的方式, 使得远端设备的损耗仅仅是受电设备。一些正常的工作损耗和充电损耗根本不存在。这种方法对于减少供电导线传输过程中的电流损耗有着很大的作用。c.直流输电, 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电缆来传输的。因此, 其在传输过程中就不存在传输损耗能源的事。根据两种输电方式自身的一些特点, 我们总结出了, 在供电距离相同的情况下, 因为直流远供方式对于导线的截面积要求不是很大, 因此, 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电线线缆的造价, 节省成本。而且, 在电缆的导线截面积相同时, 直流供电的方式还可以降低传输能耗。

3 电源系统在布线时应当综合考虑的因素

电源系统作为整个供电系统的核心, 其在布线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而在电源的建设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步是选择机房地址。机房地址在选取的时候, 尽量选一些水源充足, 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的地方。除了对地址的要求, 机房墙体也应当尽量采用节能材料和一些建筑绝热材料, 做到既节能环保又安全可靠。

在选好机房的地址之后, 接下来我们应当对其进行合理布线。在布线的时候应当注意使得供电系统尽可能的靠近负荷中心, 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导线的用量而且可以降低导线的热损耗。除此之外, 在一些线路较长电压降低的情况下, 我们也可以通过增加导线截面积的方式来降低能量的损耗。

做好以上两点,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供电。通常情况下, 我们会有集中供电、混合供电、分散供电三种模式, 选择合理的供电方式也很重要。以前的供电系统中, 供电设备较多, 电源系统也各种各样。为了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我们应当尽量优化供电体系, 构建出低成本、高效率的供电系统。

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事物得以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创新思维在通信电源设计中的运用, 不但提高了通信电源设计的性能, 而且对于提高整个供电系统的效率, 节约供电网络的能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应当注重创新思维的运用, 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在电源设计和测试中使用数字示波器的优点[J].今日电子, 2014 (08) :89.

[2]邵震洪, 赵杭生.基于TPS70351的板级电源设计[J].世界电子元器件, 2013 (11) :68.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第9篇

关键词:通信电源设计,创新思维,使用性能

现代多样化的电源使用性能要求, 加上瞬息万变的电信市场, 使得电源设备制造商不断的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研究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电源解决方案, 以此来保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虽然说电源行业是传统行业, 但是不断的有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 使得电源行业创新的势头从来没有终止。文章简单研究了创新思维在通信电源设计中的应用, 希望通信电源设计人员能够重视创新思维的应用。

1 重要性

创新在设计中就像是一种生命力, 不断地指引着新的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实践证实, 只有不断的创新, 才能开发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创新思维并不是颠覆创痛思想, 而是在实际应用中, 对已有事务的提升和改进, 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进步。它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而且它还是企业和行业竞争的法宝, 通过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案, 才能带来企业的竞争优势,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 创新思维应用

通信电源好比通信系统的心脏, 每时每刻都在保护着通信设备的安全运行。经过50多年的发展, 通信电源设备不断的发展创新和改进。20世纪50年代, 充气式的整流管手动调压整流器开始投入使用, 到现在高频开关型整流器的普遍使用, 整流器的使用性能得到了值得飞越;另一方面, 蓄电池应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开口式铅酸蓄电池逐渐发展为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等, 设备的使用性能不断的提升发生。而这些提升和发展, 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应用。

2.1 蓄电池的改进

最初的蓄电池改进方式是应用直流配电屏之间正极电缆的复用。传统的直流系统, 每套都只配置了两组蓄电池。这两组蓄电池的正负极也是通过各自独立的电缆和直流配电屏的正负极连接的。而改进后的两组蓄电池的正负极是连接在一起的, 然后通过共同的电缆与直流配电屏的正负极连接。在进行这样的改进后, 当其中的乙组蓄电池出现损坏的情况时, 能够有效的增大蓄电池正极与直流配电屏之间的电缆截面积, 有效的减少电缆的被动降压, 使得蓄电池容量能够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应用。一方面很大程度的提升了蓄电池的实际使用性能, 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能源, 减少了浪费。

2.2 引入并联开关

并联开关的引入, 彻底解决了传统开关存在的问题。这里以UPS供电系统作为案例, 进行简单讲解。传统的UPS供电系统中, 每台UPS至配置了一组蓄电池。如果有一台UPS出现状况或者进行检修时, 该UPS对应的蓄电池就无法继续使用了。而在改进后的系统中, 在UPS蓄电池之间新增了并联开关。系统在正常运行时, 并联开关是处于断开状态的, 对系统不会产生影响。而当有UPS出现状况或者处于检修时, 只需要闭合蓄电池的并联开关, 出现状况或者处于检修状态的UPS所连接的蓄电池就可以通过这个并联开关连接到系统中, 不仅使出现状况或者处于检修状态的蓄电池提高了容量, 而且科学合理的提高了蓄电池的利用率。[2]

2.3 直流远供技术

直流远供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现网点或者站点已有的DC-48V基础电源, 采用高压直流浮地输电方式为网络远端设备供电。创新思维在其设计中的应用使得直流远供改变了传统的远端设备的备电方式。把远端备电改变成为了局端备电, 有效的控制了远端备电的功率损耗, 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供电传输中的能耗, 也一定程度的降低了远端设备供电的成本。与此同时还不需要进行UPS设备、开关电源、蓄电池组安装平台等设备的远端设置, 甚至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或者优化基站塔、杆等的建设模式, 使其使用性能得到提高。而且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不同, 还可以采用双端供电方式, 由于供电、受电端均为远供电源设备, 所以适合采用DC380V供电电压, 它的传输电流大约是交流供电方式的0.58倍, 大约是远供单端供电方式的0.737倍, 能够大大的降低供电线缆的导线截面积, 降低供电工程造价。

其创新思维应用体现在适用范围方面。主要适用于通信网络远端各种设备, 特别是低功耗设备、室外型设备 (如室外型基站、直放站、RRU、ONU、WLAN系统接入交换机及AP、视频监控点设备等) 的供电及管理;特定、特殊场景 (如高铁、高速公路、轻轨、地铁沿线覆盖基站, 山区、农村地区基站, 室分系统基站等) 设备的供电及管理;各种高保障供电需求网元设备的供电及管理。其他无法获取电源的设备、场景的供电及管理。直流远供技术可有效提升通信网络各种低功耗设备、室外型设备及各种特殊场景远端设备的电源保障能力, 提高和优化远端电源设备的运行、管理效率。

其创新思维应用还体现在设备构成方面。直流远程供电不需要建设交流供电专用线路, 不存在专用交流供电线路的维护管理, 较少受到电力部门管理制约影响。其最大的维护管理工作是远供电缆的日常维护管理 (远供电源设备的维护管理远小于远端开关电源或UPS+蓄电池组设备的维护管理) 。而远供电缆是和固有通信光缆线路同场景敷设、甚至同钢绞线架挂或同管沟埋设的, 在无不可抗力破坏的情况下其安全运行环境基本等同于通信光缆线路。因此, 在具备远供电缆敷设条件的场景、远供电缆敷设距离等于或略大于交流供电电缆敷设距离的场景等, 其远供电缆的敷设和日常运行维护成本远远低于交流供电线路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

另外, 创新思维还在节能减排方面有体现。供电系统的节能减排主要是体现在农村地区或者偏远地区等特殊的供电环境和供电网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这里以直流远供和交流供电的同等距离敷设供电电缆为案例, 其节能减排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与传统的AC220V交流供电相比, 如果采用直流远供方式, 其供电的电压就会相应较高。采用DC380V电压, 传输电流大约是应用交流供电方式的0.58倍;采用DC280V电压大约是应用交流供电方式的0.78倍。除此以外, 其供电线路的传输电能损耗也会相应减少[4]。

(2) 进行局端设置后备电源, 使得远端仅仅是单纯的受电设备能耗, 就不存在远端电源设备的正常工作损耗和蓄电池组浮充、均充及大电流充电时的充电能耗, 使得供电导线的传输电流损耗大幅度的减少。

(3) 直流输电比较适合电缆传输, 不存在交流输电技术特有的传输能耗。由于这两种输电方式本身的特点, 在同等距离的供电条件下, 选择直流远供方式能够良好的降低导线截面积需求, 很大程度的降低输电线缆的造价。在同等电缆导线截面积条件下, 直流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导线传的输能耗, 有效的降低供电能耗。

3 结束语

创新思维在通信电源设计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通信电源的使用性能, 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源和能源, 也体现了创新思维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克非.试析创新思维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 :15.

[2]吴罡, 阮勇, 杨一男.通信电源设计中创新思想的探讨[J].邮电设计技术, 2011 (08) :78-81.

[3]孙立新.创新思维在室内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大舞台, 2012 (8) :162-163.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创新;应用

现在,我们国家建筑市场成长的状况特别好,社会上高层以及超级高层的建筑数目慢慢变多。建筑市场在不断成长的时候,社会群众对这些建筑的质量的好坏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现在,建筑市场的走向是绿色和生态,这个理念已经被引进建筑市场了,同时促进了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化。混凝土技术在建筑施工里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想要达到社会群众的目标,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有所创新,在混凝土施工里面,也引进了更多的新型施工技能,这也大大提升了建筑的质量。

一、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创新

(一)固体废渣利用技术

工业生产的时候,有很多的废渣会出现,举个例子,粉煤灰和矿渣等等,它们的活性都不弱,一般会使用直接填埋或是固定堆放的手段来进行处置,这样的手段在浪费土地资源的同时,还会很大程度的对环境造成污染。一些施工企业在预拌混凝土的时候,会最大程度的展现出废渣的效用,凭借废渣本身激发和水化机理,使混凝土的培植核心技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通过这项技术,能够把工业废渣转变成预拌混凝土,这么做不只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达到资源的再次使用,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可以无限的被利用。同时全新的减水剂中没有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游离甲醛,对达到绿色环保的意义重大。有关的研究者对全新的混凝土体现出来的黏度、剪切黏度以及屈服应力实施分析与试验,找到它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的干扰不算高,建议在建筑工程里面大范围使用。

(二)绿色混凝土技术

1.轻骨料混凝土。这种混凝土的原材料是轻砂和轻型骨料,按照固定的配比来施行配置。跟普通的混凝土作比较,这种材料配置的混凝土的密度要小很多,它的实用效果更加好。施工企业能够研究轻骨料的内外层分层的特性,在真正配置的时候,使用运动方程来运算分析,同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整理轻骨料混凝土的掌控原则。除了这个,还能够通过有关的科技,完善轻骨料混凝土的配置方式,提高混凝土的特质,还能够引入一些添加剂,进而可以更好地泵送轻骨料混凝土。

2.再生骨料混凝土。这种混凝土就是把那些利用率太低以及被废弃的混凝土,经过清洗之后,再次配置得到全新的骨料,同时再一次进行配置获得的混凝土。混凝土施工的时候,使用这种再生骨料混凝土,不仅仅能够使那些废弃的资源被再次使用,有效的管理建筑工程的费用,还能够保护环境,响应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想要获取再生骨料,施工单位就要对混凝土实施科学性很强的配置,提高混凝土的特性,除了这些,还得对这些混凝土的吸水性能以及压碎指数作进一步的分析,同时还要测试它的骨料性。

(三)预拌混凝土的有关技术

一些施工企业在进行预拌混凝土的时候,能够依照有机高分子合成的原理,剖析一下全新的减水剂。全新的减水剂可以获得很高的减水率,相关信息资料显示,它的减税率大概达到了30%,这种减水剂的使用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粉煤灰烧失量,除了这个,还能够降低石粉和砂石骨料含泥量。这种全新的减水剂对环境是没有危害的,可以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被使用。

(四)生产施工时的污染管理技术

按照一些信息资料显示,中国一年生产混凝土的量超过三十立方米,这里面每立方米的混凝土就要0.17吨的水,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有0.03吨的水变成废水。如果把这些废弃的水排出去,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时也在很大程度的浪费这项能源。生产预拌混凝土的时候,施工企业能够利用剖析沉淀池废浆水中的离子浓度、成化率、化学组成以及固体颗粒的含有量等数据之间的联系,再加上有关的原理,来剖析净化回收利用技术。混凝土制造和施工的时候,利用污染处理技术,可以帮助降低施工给环境带来的危害,降低废水、粉末以及噪声的排放量,把绿色建筑施工的理念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

二、现代全新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在一些高层或者是超高层的建筑项目当中,最常用的就是高强度以及高性能的混凝土,这个也展现出了如今全新的混凝土技术在建筑项目里面的使用方式,可以推动建筑市场的更高层次的进步。这篇文章利用剖析C100混凝土在一个超高建筑工项目里面的真实运用,整理出如今的混凝土技术在推动建筑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有一个建筑项目的总的面积大概是45万平米,这个建筑的高度大概是432米,一共是107层,这里面包含地上103层以及地下4层。这个建筑的主体类属钢筋混凝土的核心筒以及钢结构这两种结合而来的筒中筒构造。C100混凝土的意思就是立方体的抗压标准值比100mPa要高出95%的高强混凝土,一般由矿粉、硅粉、粉煤灰以及特种水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水泥。C100混凝土的应用,主要就是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的基底层承重柱墙,目的就是提高建筑物的抵抗横向应变力。在一个建筑项目里面使用把C100混凝土,要求把C100混凝土直接泵送到410米以上的高空,进而达到这次建筑项目的目标。C100混凝土应该拥有很高的强度以及很强的耐久性,才能够满足这次建筑项目的目标,这里面水的使用量用水量小以及出现的流动性等,都会因为C100混凝土拥有比较强的减水性以及强吸附的分散效用,然而在配置胶凝材料的时候,要求有很多的水,这样才能提高混凝土搅拌物的粘稠度,影响它的泵送压力。所以,依照一些建筑工程的真是要求,应该实施的混凝土配置手段有:首先,更有效的选择混凝土的原料,保证混凝土内部的力学特性,进而配制出流动性很大的C100混凝土;然后,制造出混凝土的压力处理最高的时候的泵机,进而来实施混凝土高空泵送以及传输项目;最后,根据真是的工程项目的要求,挑选出合适的泵机,促使混凝土运输的时候更加可靠,争取混凝土泵送一次性达到目的。

三、结束语

自从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以及房地产业快速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我们国家的混凝土材料、工程施工技术及装备也需要得到一定的进步。如今,混凝土基本上还是一类商品,它的基本特性的优化和提升还不是特别快。然而,有很多种适合特种市场小批量需求的特种混凝土已经上市了。但是,想要宣传这些新型混凝土在市场上的发展速度和市场前景,还不是很容易。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在不停的前进,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大大提高,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物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这些就对现今使用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研发出全新的混凝土,才可以跟得上社会群众越来越高的社会需求。在真正进行一次建筑项目的时候,施工单位不仅仅要注重如何找到合适的混凝土,同时还应该研究出全新的混凝土,进而达到对自然中有限资源的无限使用,推动我们国家建筑市场的拓展。如今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里面有了创新以及应用,同时跟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的技术水平也获得不断的提升。因此建筑领域当中的工作人员应该努力研究混凝土全新技术,给以后建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希黔,王军.现代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创新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4,43(01):7-10.

[2]姚盛.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研究[J].门窗,2015,(05):111-112.

[3]陈伟钦.浅谈绿色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创新与应用[J].科技资讯,2014,(21):30.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应用 第11篇

一、竹文化与竹的特性

在中国,竹元素广泛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又与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相联系。竹文化是“竹制器物、以竹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心理的总和。大致说来,竹制器物是物质文化的范畴,以竹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心理是精神文化的范畴。”[1]竹文化也是人们在使用竹子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而竹工艺则是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它曾作为技术支持地方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深邃的竹文化也将继续成为推动竹产品不断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竹作为绿色经济时代饱受关注的绿色材料,有着木材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生长周期短,是一般树木生长速度的1-3倍;密度大,是一般树木的3倍;具有良好的韧性与弹性,弯曲性能良好,有利于塑造成不同的玩具造型;甲醛含量比木材低三倍,可以释放更多的氧气等。

二、竹制儿童玩具设计

竹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代人们就利用竹子设计制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玩具。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进步,一些玩具消失了,也有部分传承至今,而竹玩具也已不仅只是儿童的玩物,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例如,竹蜻蜓这一简单又精妙的小发明就是延续至今的一种儿童玩具。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罡,能胜人也。”[2]文中所提到的“飞车”被认为是有关竹蜻蜓最早的记载,在其传入欧洲之后,德国人根据竹蜻蜓的形状与原理发明了直升机螺旋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发明创意不可小觑,而面对今日中国设计市场的现状,我们应该深刻反思。

三、传统竹文化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竹材作为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竹文化的应用设计中是最常见的,在儿童玩具设计中也不例外,比如一些儿童竹制挖沙玩具(如图1)。在这些竹玩具的制作过程中,竹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传统竹文化。但是,现代社会对竹材料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竹玩具的设计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竹材过于朴素、简陋

竹材优点颇多,但是却限制于民间手工艺,并没有像木材一样进入工业化生产,在儿童玩具设计方面运用得不多。由于竹材的大量运用一般只在盛产竹子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大部分处于偏远的农村山区,因此竹材时常被看做是简陋、朴素和廉价的非主流的材料。在儿童玩具市场中,竹材的身影更是少见,一些竹玩具的功能也仅仅体现在较初级和简单的层面,因此竹玩具的市场并不开阔。在产业竞争的激烈形势下,市场决定产品的生存,而只有打开市场,才能开拓竹玩具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二)设计墨守成规,不求变化

目前竹文化的应用大多体现在民艺性产品中,并且局限于竹编工艺,缺少一些在工艺技法上的突破和样式的创新;其次,竹产品的功能特征也比较单一,很难适应当今的时代特征,无法满足现代儿童玩具设计的功能和审美需求,因此国人视竹艺产品似乎已是过时之物,很难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地位。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竹材的优势与作用,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了最早的“中国创造”,比如竹蜻蜓。遗憾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一些企业与外资公司合作生产环保型的竹玩具版权全数归属外资公司,如竹乡安吉县怡人竹木工艺品厂为德国Hape公司加工生产竹玩具,我们只能看到“中国制造”的标志,而版权却属于外资。

(三)传统产业模式对竹艺的限制

由于受到产地限制,竹材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古老的、简单粗放的作坊模式中,主要依靠传统手工艺人和技术工人来进行加工,没有得到有效的现代化经营,设计水平不高,并没有完全投入到儿童玩具产业的发展中。即使一些乡镇企业形成了初步的现代经营意识,其设计理念和艺术灵感依旧匮乏,因此仍徘徊在低端市场,重复着廉价的竞争。

四、竹文化应用于儿童玩具设计的可行性思考

虽然竹文化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依然存在比较多的棘手问题等待设计师去寻找解决办法,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竹文化运用的可行性与重要性。竹材在这个生态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时期,是一种兼具美感与生态、健康与可持续的材料,是我们的绝佳选择。它的具体运用方式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竹材形、色之“美”

设计首先需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要求,儿童玩具设计更加需要进行视觉上的处理加工来引起儿童的兴趣。竹材具有天然的美感,无论是其明净而深邃、富有生命力的翠绿,还是挺拔修长、刚柔相济的身姿,都是设计师可以提取的元素;竹材表面具有特殊纹理与规律的竹节,是一种自然而富有亲和力的美,也是其他非天然材料无法比拟的。竹玩具结合竹材形、色之美,可以利用它的韧性与弹性,制作各种造型,也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竹节形态特点进行设计,a21工作室设计的竹制玩具车(如图2),就是利用竹子原有的造型进行加工设计,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另外,也可将竹材进行片状切割和加工成小部件(如图3),让儿童体验DIY的乐趣,进行自由拼装组合,不仅可以激发创造性,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增强玩具的可玩性与趣味性。

(二)突出竹材可持续之“绿”

“绿”不仅是色彩上的表述,也是一种绿色生态、可持续和安全健康层面上的概念。在今天大力倡导绿色设计的大背景下,竹材作为一种“绿色材料”,很好地适应和解决了当前的一些环境问题。竹子作为速生树种,成材早,如果部分材料以竹代木,我们就可以减少一些对森林的破坏性砍伐现象。另外,竹林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对环境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是世界上最好的可持续材料之一。竹制品不仅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也符合儿童玩具设计时所遵循的安全健康的要求。竹可以有效对抗温室效应,同等面积下它的产氧量、二氧化碳吸收量、固碳量和负离子贡献率都高于树木。虽然很多材料都含有甲醛,但实竹和实木中甲醛的比例是1:3,所以竹是最健康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竹产业,将竹之“绿”应用于儿童玩具设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童年。

(三)依托竹文化之“情”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宋代文豪苏轼的名句,也是当今竹文化渗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国人看待“竹文化”是饱含情意的,这种情意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我们精神与理想世界的象征,是一种文化符号。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也需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创新方式,塑造竹文化的现代表情。在儿童玩具设计中,对竹文化符号的运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首先是将竹子的形态融入设计,如德国Hape公司设计的竹制木斜塔(如图4),让受众可以一眼辨别出“竹”的造型,从而主观联想到竹的挺拔、生机、活力、朴实,运用到早教玩具领域可以在激发儿童兴趣的同时进行竹文化的熏陶;其次,利用竹材结合中国古诗词,进行叙事性的玩具设计,可以将竹材作为主要元素,与其他材料进行搭配设计,如在描述有关“竹”的诗词的书中融入竹材制作的配件,让儿童感受竹材质感的同时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

(四)推动竹玩具产业之“续”

我国作为盛产竹子的国家,应该抓住机遇,发展我们自己的竹文化产业,而竹文化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产业形式”[3],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分支。促进文化与创意的结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从长期发展来看,竹艺制造业需要以“创新、特色”为中心向文化产业模式转型,与此同时,地方特色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因素;从近期目标来看,一些玩具设计产业应该正视竹子所能带来的文化附加值,并主动结合竹艺文化,丰富玩具设计市场。同时,设计师、艺术家与从事竹艺制作的师傅可以尝试跨业合作,对竹具有的独特的东方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并运用到玩具设计中,以体验的方式争取国际的认同。

五、结语

我们不能选择”生“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活“的态度。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标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变化导致久居城市的人逐渐失去情感,人们需要将步伐放慢,让心安静下来。“快生慢活”是当代人生活的追求也是竹子的成长历程,在几个月的生长下成材,却能用几十年的时光去感受安静的岁月,这就是竹的一生。将竹文化应用于儿童玩具设计,既符合绿色设计要求,同时也为我们进行“中国创造”提供一条出路。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发现竹文化之美,善用竹文化之绿,品味竹文化之情,让中国传统竹文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竹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2.

[2]转引自:白寿彝总主编,黎虎主编.中国通史第5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481.

上一篇:差异思想下一篇:芜湖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