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学生范文

2024-05-30

运动员学生范文(精选12篇)

运动员学生 第1篇

1.1、选题依据

在欧美国家, 运动员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培育出来的, 欧美国家整个体育竞技培养过程都是在学校进行的。 学校是他们体育启蒙的起步阶段、学校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是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基地, 学校也是高水平竞技人才选拔的必经途径。欧美国家运动竞技水平高, 运动寿命长, 与此相适应的体现出的是运动员的体育意识强, 文化修养高。通过这种良性的培育系统, 来审视在学业与训练竞赛资助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2、研究目的

从学业和训练竞赛两方面对欧美国家学生运动员资助情况分析与审视, 找出这种资助形式的优势和劣势。

1.3、研究意义

通过对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的分析和审视, 为我们运动员培养提供一种可参考之路。

1.4、本研究创新之处

首次从 “社会人和竞技人” 结合的视角阐释学生运动员的培育;首次系统的阐释学生运动员资助理论和实践体系。本研究以学生运动员全维度发展的角度对运动员成长需求和运动员的全维度发展为出发点, 对欧美学生运动员从教育和竞技体育两方面的资助进行系统的分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状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 超星发现系统、 万方数据库, EBSCO外文数据库, 国道外文数据库。查阅欧美国家有利于运动员全面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等, 充分了解欧美国家学生运动员资助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 明确本研究的基本任务与研究视角。

(2) 逻辑分析法。

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外文网站搜集的相关报道, 对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学原理进行分类分析, 以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的视角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与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的理论基础

(1) 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的概念界定。

①学生运动员的概念

学生运动员的概念为: 系统接受学习教育的同时追求高端竞技的学生群体。

②学生运动员资助的概念

学生运动员资助的概念界定为:为学生运动员在学业、训练与竞赛方面更好的继续下去, 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③欧美的范围界定

主要是指具有欧美文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2) 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的形式。

在欧美国家对学生运动员的资助主体主要有个体资助、 企业资助、家庭资助、学校资助、俱乐部资助、政府资助、社会体育组织资助、其他社会组织 (如宗教组织) 资助等。

(3) 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的伦理分析。

伦理是一种社会的秩序, 本文的伦理基础是以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本。

①社会为了使具有运动天分的人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某种技能, 而给予的某方面的帮助, 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承担这份责任, 而这种资助逐渐发展成为了带有某种伦理特色的一种行为。

②伦理使得学生运动员资助得以有序地、 有限制地发展成为一种规模, 形成一种文化。

(4) 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的法理分析。

法律是将这种秩序形成一种强制性的条文。

由于运动员培育的社会化, 社会体育组织对学生运动员资助也有着一些条件, 而这些规定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法律。各国政府在学生运动员的资助方面虽然没有直接的介入, 但均以法律为前提, 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律对高水平竞技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 其行政归属和社会功能以及高水平运动员的教育、 就业和继续体育生涯等方面做了很详细的规定。

3.2、欧美学生运动员学业资助

为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欧美国家在运动员的培育过程中, 始终在学业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并将运动员的培育过程植入学校或者进行役后职业培训。本文主要从学生运动员学业资助的制度、机构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3、欧美学生运动员训练与竞赛资助

在学生运动员训练与竞赛资助方面, 除了学校系统为其提供资助以外, 更多的是社会体育组织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各个国家政府机构也通过法律和政策进行引导。各国社会体育组织在运动员训练和竞赛方面提供各种资助, 包括训练资金、训练设施、竞赛奖金等。

3.4、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的审视

(1) 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基础的审视。

对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基础的研究主要从资助形式的发展、伦理与法理基础方面进行分析。

在资助形式上多样化的资助使得更大范围的学生运动员群体在训练方面得到保障。

伦理基础方面:资助在欧美国家已形成一种文化, 成为一种精神引领。

法理基础方面:各国政府通过法律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引领。

(2) 欧美学生运动员学业资助的审视。

欧美国家对学生运动员学业资助主要从入学资格、专业选择、学分管理、学籍和学位管理、学习方式等方面对学生运动员在完成学业方面提供了资助。通过全国统一的入学资格, 灵活的专业选择自由, 严格的学分要求与参赛资格的绑定, 宽裕的学制和学校专为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 多维度的保证了学生运动员的学业的质量, 另澳大利亚等国家对精英运动员的还有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和机会。

(3) 欧美学生运动员训练与竞赛资助的审视。

欧美国家在训练与竞赛资助方面具有完备的体系, 在学校设有高额的体育奖学金, 另体育奖学金的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对食宿费、学费等方面的资助。社会体育组织对学生运动员的资助门槛较高, 当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达到一定水平才有机会获得这种资助。很多家庭为让达到此种资助条件而面临破产。

4、研究结论

4.1、学生运动员具有身份的二重性

学生运动员具有双重身份, 首先是学生, 其次是运动员。对学生运动员的概念界定为: 系统接受学习教育的同时追求高端竞技的学生群体。

4.2、欧美学生运动员资助有着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有较为完善的伦理基础和法律的支持。 在形式上形成了较完备的资助类型。

4.3、欧美国家学生运动员从学业和运动训练两方面资助

在欧美国家学校对学生运动员在学业上的严格要求, 是学生运动员在学业方面得以保证的基础, 同时学校系统为运动员在训练与竞赛方面提供了平台。学生运动员的资助制度、资助机构、实施、监督等方面具有完善的资助体系。

4.4、从学生运动员的发展审视欧美学生运动员的资助, 优劣并存

欧美国家对学生运动员学业资助中, 严格的入学资格也让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与大学失之交臂, 这样的制度也给学生运动员很大的学习和训练压力。 很多有天赋的运动员由于文化成绩达不到要求, 无法参加下个赛季比赛, 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部分的运动天赋, 这也是欧美国家这种资助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张斌贤.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

[2][美]B·L·贝内特等.比较体育与运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美]杰·科克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陈淳.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中外理论、方法与研究之比较[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5]国外、境外体育考察报告选编.他山之石[M].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 2000.

[6]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7]钟秉枢.国际竞技体育体系和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2.

学生运动员学籍管理补充规定 第2篇

(参照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凡高水平运动测试合格、经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被北京工业大学正式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以下简称学生运动员),包括体育预科班、文体特长班里的体育生以及降分进专业的运动员,应总体上执行《北京工业大学本科学籍管理条例》。但考虑到运动员要常年坚持训练、比赛等具体情况,根据国家教委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关文件精神,同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其学习、训练、比赛的积极性,对运动队训练、比赛和学籍管理做如下补充规定:

第一条 入学与注册:执行学校的入学与注册规定。

第二条 预科班管理办法:预科班主要由体育部负责管理,学制一年;这一年主要补习高中文化课以及与大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知识;学年末,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定合格者,学校批准后,报教务处学籍办公室备案并升入经管学院本科指定专业的一年级学习。

(一)学生运动员应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出现问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重读一年直至退学的处理。

(二)期末文化考试成绩经补考仍有一门不及格者(含一门),根据政治思想表现、运动能力、比赛成绩、学习潜力等具体情况,给予重读或退学处理。

(三)应严格遵守《学生运动员训练、比赛管理办法》;出现问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重读或退学的处理。

(四)奖励、升学与重修:

1、凡综合评定总分达到90分以上者,获一等奖学金;80分以上者获二等奖学金奖励;70分以上者获三等奖学金奖励。

2、综合评定总分在60分以上者可升入大学本科指定专业学习。

3、综合评定总分在60分以下者需重修或退回。

3、综合评定方法:

(1)政治思想和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分值25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要求进步、关心政治、热爱祖国; B、自觉遵守国家法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 C、团结、关心帮助同学,热爱集体等;

D、表现良好25—20分;表现一般的20—12分;出现一般性问题但能改正的12—8分。

(2)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分值35分。

A、学习态度分值15分:从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不迟到早退、不旷课、考试不作弊等方面评定。

B、学期总评各门课程平均在90分以上为25分,60分以上的10分;以此类推。C、如在学年末出现补考不及格者本项考核评定记0分。(3)训练、比赛情况分值30分。

A、训练积极、认真刻苦、服从教练安排、保质保量完成每周四次以上的训练任务,出勤率在95%以上为20分。

B、参加北京市正式比赛单项比赛名次在前两名;集体项目前五名的主力队员为10分。单项前两名以下的、集体项目的替补队员视具体情况分值为7—3分(技术水平有提高的、单项比赛获得名次的分值高些)。

(4)承担工作情况分值10分:积极主动完成学校、体育部及班主任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并认真负责、效果良好;视具体情况酌情给予10—4分。

(五)转专业:

1、学年末综合评定排在本班前三名,文化课考试成绩平均不低于85分的运动员学生,由本人提出转入经管学院其它文科专业的书面申请。

2、经体育部审查,确认训练认真刻苦、运动成绩突出的运动员,经教务处批准后可以参加转专业的资格考试。

3、由相关专业出题对运动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由所在学院上报主管校长批准,在教务处备案后可转入相关专业学习;考试未通过者随原班到指定专业学习。

第三条 体育班(工商管理)管理办法。

(一)该班的学籍管理执行学分学年制管理办法。即:采用学年制办法安排教学计划;以学分制计算方法进行学籍管理。

(一)学生运动员不允许试读。

(三)一学期学分通过率不足50%者予以留级,再次出现学分通过率不足50%者予以退学;留级学生如能在一个学期学分通过率达到100%(注册学分不少于20学分)者允许再次留级。

(四)考试不及格者参加开学初的重考,考试通过记入上一学期学分通过率的计算;重考不及格者随下一年级重考,重考次数不限,学校不再单独为个别学生组织考试。

(五)学生运动员不经体育部批准不允许休学。

(六)无论何种原因,学生运动员在校学习不得超过六年,由预科录取的学生不超过七年(包括预科一年)。

(七)应严格遵守《学生运动员训练、比赛管理办法》。第四条 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管理规定

本规定所提学生运动员是指:经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被我校录取,入学后代表我校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并获得名次的运动员。

(一)对于集体编班的学生运动员文化课成绩管理办法(工商管理班)

1、有关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到学生运动员的特点。

2、对于为该班单独组织的考试,其成绩按任课教师评定的实际成绩记载。

3、该班学生运动员参加全校统一考试的课程,成绩记载执行以下办法。(1)获得国际比赛前三名者,其考试成绩按实际考试成绩加30分记载;(2)获得全国比赛前三名、国际比赛第四至八名者,其考试成绩按实际考试成绩加25分记载;

(3)获得全国比赛第四至八名者,其考试成绩按实际考试成绩加20分记载;(4)获得北京市比赛前三名者,其考试成绩按实际考试成绩加15分记载。(5)获北京市比赛四至六名者,其考试成绩按实际考试成绩加10分记载;

4、对于集体编班的学生运动员,本学年获得市级第六名以上的个人或集体项目50%的队员(集体项目中必须是主力队员),参加单独组织的考试时,如出现有考试成绩大于50分(含50分)小于60分的课程,该课程的考试成绩可按及格记载,但这样的课程每学期不能超过两门。

5、如代表学校参加国际比赛或国内重大比赛的集训、比赛与考试时间冲突,由体育部提名,经学校教务处批准,可视人数多少或平时成绩的情况,单独组织考试或参加补考。

6、如在期末复习考试期间,经体育部批准代表学校参加重要的国际比赛,而考试成绩确实受到影响的主力队员可酌情在考试分数上给予适当照顾。

(二)对于进入各专业的非集中编班的学生运动员成绩管理办法

1、获得国际比赛前三名者,其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课程按实际考试成绩加30分记载;

2、获得国际比赛第四至八名、全国比赛前三名者,其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课程按实际考试成绩加25分记载;

3、获得全国比赛第四至八名者,其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课程按实际考试成绩加20分记载;

4、北京市比赛前三名者,其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课程按实际考试成绩加15分记载;

5、获得北京市比赛第四至六名者,其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课程按实际考试成绩加10分记载;

6、个别虽没有获得北京市以上的比赛名次,但训练刻苦努力、为学校体育运动发展做出贡献的运动员,如出现有考试成绩大于50分(含50分)小于60分的课程,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本队教练员审查、经体育部运动队管理小组批准后,该课程的成绩可按及格记载,这样的课程每学期不能超过两门次。

(三)考虑到学生运动员的特殊情况,对于非集中编班的学生运动员可酌情考虑设立体育奖励学分代替人文艺术类选修课和经管类选修课的学分。

1、获得全国比赛前三名者奖励8个体育奖励学分;

2、获得全国比赛第四至八名、北京市比赛前三名者奖励4个奖励学分;

3、获得北京市比赛第四名至第六名者奖励2个奖励学分;

(四)本规定不适用以下学生运动员:

1、该学年受到学校行政处分或学籍处分者;

2、该学期末《运动训练》或《运动竞赛》课程没有成绩或不及格者;

3、因各种原因退出运动队(包括正常、非正常退队)的学生运动员;

4、预科班学生运动员;

5、其他由体育部领导确认不适合本规定的学生运动员。

(五)每个学期考试周前,由体育部将符合本规定的学生运动员名单报教务处,经教务处批准执行。

第五条 学生运动员《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课程成绩管理办法

(一)学生运动员免修公共体育课。

1、对于在体育班(工商管理)学习的学生运动员《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课为必修课,记入加权平均分和学分通过率。《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课程每学期各2学分,连续修完8个学期共修满32学分。

2、对于在非集中编班的学生运动员,《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课每学期各0.5学分,连续修完8个学期共修满4学分。在第1—4学期为必修课(充抵体育课学分),第5—8学期为任意选修课(学生运动员必须选)。

(二)《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课程的成绩计算方法。

1、《运动训练》课程成绩按训练质量和出勤情况计算分数。

(1)积极参加训练并刻苦认真,练习质量高,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出勤率达到90%以上者,可计95—100分;

(2)训练认真,练习质量较高,运动技术水平有一定提高,出勤率达到80%—89%者,可计85—94分;

(3)训练较认真,训练质量一般,基本能保持现有运动水平,出勤率达到70%以上者,可计70—84分;

(4)依次类推,出勤率不足60%者,总成绩不予及格;

(5)出勤率在60%以上,但因伤病训练质量、运动水平下降者,总成绩不能超过65分;

(6)出勤率虽在60%以上,但无正常原因的运动技术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或训练不认真,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的,总成绩不予及格。

2、《运动竞赛》课程成绩计算方法:

(1)该学年获得北京市高校甲级以上正式比赛第一名或全国比赛前三名的个人或集体项目的主力队员,可计95—100分;

(2)该学年获得北京市高校甲级以上正式比赛第二名、第三名(游泳项目第二名)或全国比赛前八名的个人或集体项目的主力队员,可计90—95分;(3)该学年获得北京市高校甲级以上正式比赛第四名至第六名(游泳项目第三至名、第四名)的个人或集体项目的主力队员,可计80—90分;

(4)该学年有若只参加非正式比赛取得名次的个人或集体项目的主力队员,可按相应名次降一当计算(没有奖励分);

(5)该学年有比赛任务的集体项目中非主力队员,竞赛成绩(参照主力队员)按相应名次降一至两当计算。主力队员的比例不应超过该队规定人数的70%。

(6)该学年如比赛多次,按最高名次统计。任何队若相应学年无比赛或参加比赛未获得名次,竞赛成绩计60—65分。

(7)各参赛队未报上名的编外队员,在各自队的比赛期间,应服从教练员的安排,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竞赛成绩计65—60分。

3、对学生运动员在出勤、训练质量、参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参照《学生运动员训练、比赛管理办法》执行。

4、对于“大四”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没有比赛或经本队教练员同意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训练课时,但《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成绩不得超过65分。

5、《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课程成绩记入记分册,归入本人档案,并作为该生享受学校对学生运动员学籍管理待遇的条件。如学生运动员被除名或调整出队,从该学期起不再享受学生运动员的学籍待遇。

第六条 学生运动员训练、比赛管理办法

(一)学生运动员必须在本运动队坚持训练、比赛八个学期(通过预科班录取的学生十个学期),有责任和义务为学校的体育竞赛争取荣誉、做出贡献。

(二)按时参加所在队的训练,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勤。病假需有校医院正式证明;事假须提前请假。训练中积极主动、服从教练安排、保质保量完成训练计划,保持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三)按时参加规定的各项比赛;在比赛中听从教练员的指挥和安排,发扬勇敢拼搏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为学校争光。比赛期间病假需有校医院正式证明;不允许请事假。

(四)有以下行为者《运动训练》或《运动竞赛》课程应计0分。

1、凡无故迟到、早退累计三次计无故缺勤一次,迟到30分钟按旷训一次处理。一学期病、事假超过规定训练实数1/4者以及无故不参加训练超过8次者(含八次),《运动训练》课程计0分;

2、对于不积极参加训练、训练中出工不出力、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者,教练员有权令其停训,停训超过三周,该学期《运动训练》课程计0分。

3、凡无故不参加规定的比赛一次或在比赛中不服从教练员安排和指挥以及不遵守赛场纪律,影响学校声誉者,《运动竞赛》课程计0分。

(五)如该学期出现《运动训练》或《运动竞赛》课程不及格,但未造成恶劣影响,有悔改表现的可采取成绩缓给的方法:

1、如该学生运动员在下一学期各方面积极努力,表现突出的。

2、期末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教练员和体育部批准。

3、由体育部出据情况说明材料上报主管部门,但该课程分数不能超过60分。

4、如该学生运动员在下一学期没有明显进步,则该课程按不及格记载。

(六)《运动训练》或《运动竞赛》课程不及格,没有补考机会。

(七)凡有一学期不能取得《运动训练》或《运动竞赛》课程必修学分者,将不能毕业。

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发球心理训练 第3篇

关键词:排球发球;心理素质;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03-01

在排球运动中,发球是后排右边队员在发球区内依照规则用一只手,在有效过网区内将球击入对方场区的一种方法,击球的一瞬间即完成发球。发球是排球比赛的开始,也是进攻的开始,是排球比赛中唯一的不与他人配合,不受对方干扰的一项技术。准确而有攻击性的发球,不仅可以直接得分,或破坏对方进攻战术的组成,还起到减轻本方防守压力,为本方的防反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有威力的发球,还能鼓舞全队的士气,振奋精神,扩大战果,从而动摇对方的阵脚,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威胁,起到打乱对方布置和挫伤对方锐气的作用。

造成发球失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心理准备不足、缺乏临场比赛经验、发球技术不过硬、场地设施、现场观众效应、裁判的漏判误判等,总体来说心理因素是主要方面。但现在很多排球队训练中的发球练习仅以10-20min或发8-10组球来安排,很少有心理训练方面的考虑。运动员无须用脑,只要完成任务就行,至于发球质量好坏,发球动作如何,无须用心考虑,很难达到发球熟练和动作稳定的程度。因此,有必要探讨比赛中发球运动员的发球心理,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发球心理训练,以达到提高比赛中发球成功率和攻击性的目的。

一、发球的心理因素分析

1、发球的动机因素分析

发球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动机的实现受本人掌握发球水平和达到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制约。技术越熟练,动作定型越巩固,动机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正确的发球动机不仅表现在比赛时发球的瞬间,而且在于运动员怎样对待平时的发球训练。教练员要有明确的发球指导思想,并将这个指导思想落实到每一次训练和在每一个队员的行动上,严格地要求队员,如此运动员才能练出过硬的发球本领。

2、发球的信心分析

运动员的发球自信心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比赛悬殊或相持时,教练员的语言和表情,裁判员和观众的倾向性等。在比赛中队员看到比赛不顺利,即产生紧张感,怕发球失误,越失误信心越不足,出现肌肉僵硬、视觉模糊、肌肉运动感觉降低、动作不协调等一系列生理不良反应,从而造就发球失误。因此要强调树立坚定的发球自信心,即使外在不利件下也要对自已、全队和对方技术战术水平做出合乎实际的分析,相信自已,相信全队的实力。发球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球动作上,完成发球的正确动作,排除干扰,消除紧张,增强信心,提高发球成功率。

3、发球的情绪因素分析

情绪有调节机能的作用,积极高涨的情绪可以增强机体活力和自信心,因此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而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和人体的运动器官以至影响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运动员的情绪对比赛的胜负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情绪高涨时,人体内分泌发生变化,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肌肉粘滞性减少,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机体处于临战最佳状态。当情绪低落时,会引起运动机体各方面生理指标下降,使运动员的机体处于消极状态,反应迟钝,思维混乱,动作僵便、无力以致变形,造成技术发挥不正常或失误。教练员应该了解运动员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以及导致发球失误的各种情绪体验,以便在平时的训练中运用各种模拟练习以及有效的手段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抗干扰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发球质量的策略研究

1、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扎实的基本功是比赛中水平发挥的物质基础,也是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中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发球训练时,不但要有足够的数量,更要有高质量的要求。对发球队员的站位、抛球、挥臂和击球等细小动作要精雕细琢,使之对技术的掌握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才能在比赛中表现出胆大心细、成竹在胸的心理状态,减少发球的失误。所以,教练员在平时的发球训练中应该运用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并结合发球特点,向运动员讲授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因素与发球效果的密切关系,提高自信心,达到提高发球成功率和进攻性的目的。如想练结合的发球、增加难度的发球、突发性的发球等方法,增加运动员的心理适应和应变能力。

2、发球训练与比赛相结合

根据实战需要练习发球是又一个重要方面,平时的发球训练要与比赛相结合,要以比赛时的心理状态练习发球。教练员要根据排球比赛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设计训练方法和手段,使队员在假想比赛的环境中,在紧张、激烈、高度兴奋的环境中练习发球,而不是那种简单的布置任务,让队员在无压力、无干扰、无紧张气氛、四平八稳的心境下练习。必须要使队员做到每一次发球都心中有数,平静而有把握,减少失误。

3、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

这是以相应的语言进行自我引导,使肌肉放松,从而调节植物性神径系统的机能,消除心理紧张,解除疲劳,并在肌肉放松后采用一定的套语使人精神振奋、积极主动。具体方法如下:

(1)运动员发球时,自我默念正确的技术动作,平稳地抛球将球击出。在默念动作要领时肌肉随之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动作成功率,控制自身的稳定性,加快条件反射,形成良好的自我表象。

(2)发球时运动员可用暗示语,说“放松、放松,我全身肌体和神经都已放松,我很镇静,我的呼吸是平稳的……”同时做腹式深呼吸。这样可反射性地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改变肌肉的紧张状态,使紧张的情绪趋于稳定,提高发球队员的稳定性。

运动员学生 第4篇

一、篮球运动中运动疲劳的特点

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 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定义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篮球运动中运动疲劳主要是指脑力疲劳 (神经系统疲劳) 和体力疲劳 (骨骼和肌肉疲劳) 。这种运动疲劳是在训练或者比赛过后出现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 是由运动引起的一种保护性抑制, 可以提前警示运动员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防止机体的进一步衰竭。

二、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原因

(1) 训练或比赛安排不科学。篮球运动中, 训练和比赛强度大, 赛场上双方攻守对抗激烈, 大学生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因此, 需要对篮球训练做出周密安排, 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安排运动量, 循序渐进, 使他们能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放松下来, 做到张弛有度。

(2) 休息不合理。休息不足会导致思考能力下降、警觉力与判断力削弱、免疫功能失调、平衡能力差等等, 而这对以攻防快速多变为特点的篮球运动场上精神高度紧张的运动员来说是最要不得的。合理休息包括有:消极性休息和积极性休息。大学生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应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 还可根据训练和比赛情况适当调整睡眠时间。积极性休息, 是巴甫洛夫理论中的概念, 以改变运动方式作为休息的手段, 如快走、慢跑以及摆臂活动等。比方说右手累了, 改用左手干活, 对右手来说就是积极休息, 其效果比两手都休息要好;脑力累了, 去干体力活, 对大脑来说, 休息效果要比单纯休息要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或者比赛后, 最合理的是将两种休息方式相结合, 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保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下一次活动中。

(3) 能量供应不足。对运动员来说, 紧张的训练期间, 特别是比赛期间, 若能量供应不足就会造成运动性疲劳。由于篮球运动员活动量大, 比常人所消耗的能量物质多, 因此就更应注意食物的搭配, 得到更多、更全面的营养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只有合理安排膳食、合理饮食, 才能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体力去运动。还需要注意摄入热量的平衡, 补充充足的维生素, 保证体内酸碱度的平衡, 吃易消化的食物, 饭后不能立即运动, 运动后不能立即进食, 也不要吃了便睡, 饭后不要马上洗澡, 临睡前不要进食等。

(4) 心理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运动员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 由于年龄特点以及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 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波动, 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畏惧、恐慌、厌烦、急躁、困惑等) 。而篮球运动, 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战术水平、智力因素的抗衡, 也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在高密度的比赛和训练前后, 运动员都要承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对运动员身心的影响非常大, 极易造成运动员精神紧张和心理上的疲劳。可以适当做一些心理放松练习和自我心理调节训练, 排解、释放、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减弱心理因素对疲劳的影响。

运动员学生 第5篇

一、时间:x年x月x日(一天)

二、地点:学校操场

三、参赛人:各班男女运动员。

四、比赛项目:集体比赛(三、四、五年级)

1、三足赛跑

2、背对背夹球跑

3、跳长绳

4、拔河 集体比赛(一、二年级)

1、三足赛跑

2、背对背夹球跑

3、跳长绳 个人比赛

(三、四、五年级)

1、托球跑

2、踢毽子

3、铅球

4、跳绳

5、运球跑 个人比赛(一、二年级)

1、托球跑

2、踢毽子

3、跳绳

4、投沙包

五、程序

1、班主任老师宣布运动会开幕词

2、运动员代表宣誓

3、裁判员代表宣誓

4、比赛

5、颁奖

六、人员分工 分

为宣传组、安全组、服务组、计分组、裁判员等。

1、宣传组负责稿件的撰写及宣传。

2、安全组负责运动场地的安全。

3、服务组负责器械的搬运和运动员服务。

4、计分组负责各体育项目的计分及总分计算。

5、裁判员有体育老师负责选派。七七七七、、、、比赛比赛比赛比赛规则规则规则规则((((一一一一))))集体比赛集体比赛集体比赛集体比赛规则规则规则规则

1、三足赛跑三足赛跑三足赛跑三足赛跑:比赛者两人为一组赛跑,相邻的两条腿用布条捆起来,先到终点者为胜,距离为50米。途中如果出现绳子断裂,需重新系好后继续比赛;如有同学摔倒,只需在原地调整即可,无需回到起点(绑腿绳自备)。

2、背对背夹球跑比赛规则背对背夹球跑比赛规则背对背夹球跑比赛规则背对背夹球跑比赛规则: 2名同学为一参赛组(男女不限),2人背对背家夹住篮球横向向前跑,途中如出现掉球现象,捡起球后从起点开始继续比赛,在比赛期间2人只可以用背部接触篮球,如发现用手托球等现象将作违例处理,长度为50米。

3、跳长绳比赛规则(1)、以班级为单位参加比赛,每队10人,其中2人摇绳,其余8人跳绳,男、女比例不限。(2)、两名同学摇绳,其余同学列队需从绳的一侧跳至另一侧,跳过的同学绕过长绳回到队伍末端排队,循环接替。若有人在跳的过程中失误致使摇绳中断,则不记为通过,失误同学归到队末,比赛继续进行。(3)、每次跳的人数不限(即可有两名或两名以上同学同时跳),但同时跳的同学中有任意一人失误,该跳所有人全部不记通过,并同时归到队末,比赛继续进行。(4)、跳长绳比赛规定时间为5分钟,以成功跳过的人次(如一人跳过计一人次,两人同时跳过计两人次,以此类推)多少判定胜负。(5)、参赛队队员列队跳过长绳的跑动轨迹和跳跃方式不限

4、拔河比赛规则(1)、在不犯规的基础上,拔河双方谁先把对方拉过来就算赢。(2)、以班级为单位参加比赛,每队15人,其中女生有5人。(3)、每个小组进行三次比赛,第一次比赛完后交换场地,三局定胜负。(4)、三年级和四年级比赛时,三年级要多加一个人;三年级和五年级比赛时,三年级要多加两个人;四年级和五年级比赛时,四年级要多加一个人。

(二)个人比赛规则1、托球跑托球跑托球跑托球跑:比赛者用手拿乒乓球拍,拍上托一乒乓球赛跑,跑步50米,中途球掉下来的,退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先到终点者为胜。

2、踢毽子:在2分钟内,计算所踢的总数,在规定时间内,毽子落地后可以捡起继续比赛,最终以数量进行排名。

3、铅球:在不犯规的基础上,铅球谁仍的远谁就算赢。

4、跳绳:一分钟的时间内,单人跳绳次数。跳绳过程中可以停顿,以一分钟结束时的总次数为个人最后成绩。5、、、、运球跑运球跑运球跑运球跑:比赛者拍篮球赛跑,先到终点为胜。赛道宽0.5米,若中途有一次未拍到球或运球出界,即为失败。

浅谈中学生投掷运动员的培养 第6篇

一、投掷运动员的选材

由于凡具有遗传性的身心特征都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并不以人们的意志和训练为转移,不依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很大变化,而只与各阶段的发育变化和最后身心机能指标相关较大,而投掷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方面有着较为特殊的要求,对于培养优秀的投掷运动员的第一步——选材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选材的成功已否,直接关系到后期的训练效果和成绩提高程度。选材选得好,则能事半功倍,反之则往往收效甚微,成绩平平。在选材工作上,我们主要抓好两方面工作:

1.认真做好预测工作,严格把关

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无论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不可能明显的显现出合适于投掷运动的特征。因此,做好预测是选材的关键。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少年儿童的身心运动机能和特征预测达到成年时的身心运动机能能力。在同年龄组中,我们首先根据遗传的形态找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我们主要选择身材较高,体重指数明显大于同龄少年,臂展长度较长(臂展长度接近、等于或大于身高的少年儿童为宜)。在身体素质方面通过测试立定跳远、30米跑、10米往返跑、2公斤实心球后抛及投掷等项目。全面了解运动员的腰腿部力量以及全身协调爆发力、速度力量和投掷能力,择优录取。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训和观察(通常在暑假集训期进行),将那些投掷时最后速度力量较好和把力作用于器械上的能力较强,性格上好比赛、不服输、意志力表现较好及在大负荷力量练习时不畏惧,在体力较差情况下能全力以赴完成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招收进来,重点培养。

2.多渠道开拓选材途径

为了进一步搞好选材工作,我们成立了选材小组,除了每年一度招收测试择优录取以外,平时还派出老师到下小学了解情况,加强联系,对其学校运动队训练和田径运动会进行观察,为及时发现更多更好的人才提供保障。

通过以上具体工作,我们就能选出较适合投掷项目的苗子,但要培养出优秀的投掷运动员,更重要的、最艰苦的工作还在于后期的训练。

二、中学生投掷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对于刚从事投掷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我们的指导思想并不急于让其进行大量的专业素质训练,而是以一般身体训练为主(约占训练总量75%)以抓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训练作为在初一、二年级发展身体素质的主要内容。这样通过一两年的基本素质练习,使小运动员具有较为扎实的素质基础。

在对初三年级的投掷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为了使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更快更好地提高投掷成绩,我们在这个阶段主要抓住投掷运动的关键要素——大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提高。在这一阶段,将原来每周1~2次的力量课增加到每周3~4次。在每次训练课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一些措施:(1)集中练习有针对性的4~5个手段,将每个手段由原来的完成3~4组增加到6~7组。目的是加深对肌肉的刺激以获得更快提高。(2)增加训练难度,加大训练密度。例如杠铃深蹲,为了增加难度,就要求改成半蹲,同时加大负重负荷和相应次数,提高大负荷时的快速发力。又如杠铃改侧上快挺为水平快挺无疑也增加了训练难度。另外,逐渐将每组之间间隙缩短到1~1.5分钟,从而达到加增负荷和提高质量的要求。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增加力量,必须本人最大负荷重量的75%以上强度的训练,这样做的结果,能加深对肌肉的刺激促使肌纤维的增粗。

另外,我们认为在对中学生投掷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一般身体素质与专项身体素质的比例安排要适当。特别是对于初一、二年级阶段的少年运动员,不宜过早偏重于专项素质训练,否则无异于拔苗助长,使运动寿命过早夭折。(2)掌握好训练中运动量与强度的尺度,在每一节训练课和整个阶段,应从小到大逐步增加。(3)注意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4)注意把身体素质练习与专项技术动作结合。在身体素质训练过程中,尽量有意识地让运动员多做一些与专项技术相近或类似的练习,从而更有效地发展运动员获得专项素质。

三、中学生投掷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

对于投掷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训练,我们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1.对于刚刚从事投掷运动员的小运动员来说,中学生阶段投掷项目中,无论铅球、铁饼还是标枪技术,对于在小学阶段只接触过垒球项目的他们都是十分陌生的。因此,作为教练员,在他们刚刚接触投掷运动项目时,就应该更可能多地让他们亲眼目睹良好的技术形态,并充分利用少年儿童具有的较强的模仿能力,加深他们对技术概念的理解以及区别技术的正谬,并在练习中严格要求。在指导他们进行技术训练时,教练员应多做示范,勤做示范,做正确的示范。可以借助技术图片或让小运动员观看优秀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从而进一步加强初学者对正确技术的印象。相反,如果技术掌握得不正确,不但由于刺激效应的多次重复,使错误动作定型得以强化,而且由于相互干扰,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这种状况都会给教练员在系统训练过程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难,因此早建立正确技术概念与规格要求,不论对以后掌握技术还是发展身体素质都是相当有利的。另外,必须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和运用少年投掷运动员的“过渡性技术”特征。

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和运动训练的实践,这个时期完全可以掌握完整技术动作,这种动作的结构与外形大致是正确的,但同时由于其训练时间短,不可能达到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要求。因此,在学习、掌握和完善技术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它与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有区别,但是它又适合于少儿的特点。如果属于这种情况,不应该视为错误的动作,对于青少年在技术上出现的这一特点,称为“过渡性技术特征”。比如,一个优秀的铅球运动员在滑步时重心较低,而青少年却往往难以做到,这是由于他们腿部力量不够的缘故。我们如果片面要求他们降低重心,势必影响滑步的速度,给整个技术发挥造成困难,因此,教练员只要懂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可逐步通过加强技能与素质的训练,达到改进与完善技术的目的,向“规范化”的技术过渡。

2.对初三阶段的投掷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时,我们主要强调两点:

(1)强调技术练习的严格性。在具体操作中,对运动员的每一次投掷都有一定的强度要求,并且要按正确技术规格去做。为了尽快提高投掷运a动员的直接专门能力,我们改变过去传统训练课只有一种重量机械完成练习的习惯,而采用在一堂课中几种不同重量机械轮流使用,如在男子铅球项目上强化了4公斤、5公斤、6公斤铅球的训练。具体安排顺序是:先投较重器械,强调必须按正确技术规格去完成每一个练习,其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直接专门能力的效果,在规定次数完成后,马上进行轻器械练习,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发展专门速度的目的,同时达到改进控制器械的要求。通过几年实践,这确实是提高投掷专项运动成绩的直接有效手段。

(2)强调技术训练与力量训练的有机组合。大力量素质是投掷运动员的重要素质,而快速力量又是投掷运动的主要特点。为了改进技术的需要,训练安排上,一般先采用两个大力量手段,而后用中小力量手段去发展专项所需的快速力量能力,为了使获得的基础力量和快速能力过渡到完整技术上,紧接着就安排技术训练。实践证明,虽然一开始这样训练运动员不太适应,但只要运动员努力坚持,并认真按技术规格去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就能逐步适应,从而在大负荷训练中加深肌肉的刺激程度,使专项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专项成绩有大幅提高。

关于学校投掷运动员的训练,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实践问题,我们认为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并不存在统一模式,只有不断得研究和开拓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运动员腰痛复发的预防措施 第7篇

一、“拱桥式”法

运动员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5点支撑)用力将臀部抬高,如拱桥形状。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这样反复练习,每天20~30次。

二、“飞燕式”法

仰卧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形状。反复练习,每天30~40次。

三、收腹训练法

只有让虚弱的深层腰肌重新强大起来,才能真正预防腰痛的复发,这就得靠腰肌的深层训练。深层腰肌是指腰部深层的肌肉,具体来说,就是最贴近脊柱的一层肌肉。从第一次腰痛的发生开始,它们就已经变得虚弱,再也无法有力地保护我们的脊柱。因此收腹训练是其中最基本的训练,是指小腹向腰椎方向的收缩,它能使腰椎固定于中立位,维持腰椎正常的生理曲度,稳定脊柱。一开始很难领会这个动作,所以要求运动员从手膝跪位开始练习,收腹时有一种憋尿的感觉。具体方法如下:手膝跪位,注意手臂伸直,与地面成90°。保持自然呼吸,小腹向上收缩,并保持10秒。10~15次为一组,每天两组。

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完全自然的呼吸。只要一屏气或减少呼吸的幅度和频率,动作就达不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当收腹的方法熟练以后,就可以坐着或站着完成这个动作了。但在接下来的训练中,要一直保持这种练习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强化控制训练法

在进行腰肌训练时,少不了前屈、后伸和旋转方向的控制训练,使深层腰肌得到全方位的强化。方法也都很简单,例如平躺时,两腿抬离地面,保持10秒,便可训练到前屈方向的肌肉控制。后伸和旋转方向的控制通常在手膝跪位下训练。方法如图1:后伸方向控制。手膝跪位,将一条腿抬起,并保持膝关节屈曲90°,保持10秒左右,休息后换另一条腿进行。图2:旋转控制。手膝跪位,同时抬起并伸直右手左腿,保持10秒左右,然后交换进行。后伸和旋转控制动作练习10~15次为一组,每天两组。这些训练只要在疼痛情况能忍受就要坚持进行,还可以起到减缓疼痛的作用。但其他功能性的训练,则要等到疼痛缓解之后再进行。

五、综合训练法

运动员学生 第8篇

一、让篮球“缠绕在学生身上”来培养“球感”

大家都知道, 若要让球听从自己的使唤, 就要多与球在一起玩, 摸透球的脾气和习性, 让自己的身体熟悉球的各种习性。这个过程, 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学生在初与篮球的接触期间, 只是处在对球的大致了解的状态, 动作概念模糊, 技术要领还未能领会和掌握, 技术水平低下, 动作不规范, 处于模仿阶段。但这也是学生对篮球感性认识的开始, 也是他们形成“球感”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篮球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篮球看成是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一样, 这也是引导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篮球的最大动力。

在这一阶段的“球感”训练中, 体育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原地低手控球、手指交互传球、双手交互用力传球、持球环颈、持球环腰、贴地运球、环绕双脚运球、原地换手运球、抬腿八字绕球、原地胯下运球等多种方法的训练, 让学生通过与球的亲密接触感知球的习性和脾气, 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增强对篮球的兴趣, 产生继续进行篮球训练的动机。

二、通过新颖多样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球感”

在篮球基本功的训练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篮球的基本动作能够熟练地掌握, 往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这样的熟悉球性训练有时候时间会很长,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自然而然效率就不会高了。所以, 在枯燥的、乏味的、机械化的篮球训练中, 学生们还需要有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去理解、去学习篮球基本功, 还需要用一些较为花样的、快乐的、生动活泼的、意想不到的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球性、兴趣, 还有训练积极性等。

在篮球教学训练中, 教师要注意避免单调, 单一技术训练的时间不要拉得过长, 要及时过渡到与其他技术动作相结合的训练。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采用直观教学, 讲明技术动作要领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并分析攻守的变化情况和应变的办法, 要假设情况, 不断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独立思考。如以跳起投篮的准确性与力量训练为例, 既要进行理论的讲授, 也要进行实践要领的讲解, 让学生知道必须要有一定的弹跳素质, 才更会使学生的跳起投篮的制空时间增长, 才会有准确的投篮动作, 这样就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另外, 还要加上教师在篮球比赛中不同情况的示范, 便于学生尽快掌握并能自我纠正, 并增强学生对技术训练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方式的多样性还包括不拘泥于形式, 让各个环节进行互补, 学生在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再互相串联, 互相掌握, 在严格规范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在日常训练中, 体育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如传切、掩护、挡拆、策应、突分等一些基础配合的战术练习, 启发学生多采用二、三人之间的小配合达成默契。这样的训练时间长了, 在比赛中学生就能自己根据场上形势, 灵活运用, 打出精彩的配合。所以花式篮球的练习对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升球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在篮球“五人制”和“三人制”实战比赛中, 提高学生的“球感”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 “球感”是建立在人体反射基础上的各种运动动力的定型。在形成这种“定型”之前, 必须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 才能逐步形成条件反射, 再通过不断的演练或者篮球比赛, 才能使这种观察及处理球的综合能力得以不断地上升。因此, 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我们不能对学生一味地进行“球感”练习而忘了技术动作, 学生的“球感”练习要在篮球技术动作如投篮练习、运球练习、传球练习、抢篮板球练习等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进行技术动作练习。另外, 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训练中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运动特点和自身素质, 并结合篮球运动的各种技巧全面训练,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比赛法和游戏法是篮球教学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也是培养学生“球感”的重要途径。在篮球教学训练中,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篮球技巧的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的活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复杂的比赛氛围里, 提高合理运用篮球技术、技能和战术的能力;同时, 教师可通过观看国内和国际篮球赛事, 让学生有强烈的欲望去学习篮球, 并且能将在比赛中看到的一些技术、战术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之中。如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转播的NBA、CBA等高规格的比赛,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增强学习篮球的积极性。

运动员学生 第9篇

关键词:学生体育竞赛,管理体制,自身特征,影响因,运作模式

竞技体育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一样,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精神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建国后,我国竞技体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掖县会议后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发文,在部分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从而揭开了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新篇章。

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优势与弱势并存,要真正建立一支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着诸多困难。很明显,专业运动员是将运动生涯作为自己的职业,而学生运动员则是从事课余训练,部分学生运动员也可能参加专业训练或商业性比赛,但这不能改变学生课余训练的业余性特点,因此,学生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必然存在自身的特性。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以及网络检索,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论文、著作、文章等,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2 专家访谈法

就学生业余体育训练方面问题,向上海市教委体卫艺处、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部分大中小学校体育部门负责人和一线教练员、进行面访或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方法进行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

1.3 归纳分析法

将所获得的材料数据及访谈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归纳后进行理性分析。

2 分析与讨论

2.1 文化性特征——有待加强

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学生运动员进入上一级学校学生训练需符合一定的要求,如对试点中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在招生时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文化课学习达到本地区招生分数线70%以上,专项成绩达到各项目选才标准者可破格录取.高校招生更是在国家相关部门严格监管下,对不同等级运动员给予相应降分或特招,但文化课都必须经过严格考试,才能获得入学资格。

而进入专业运动队和职业俱乐部队的队员在文化方面的要求相对低一些,相比之下,对学生运动员在入学时就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入学之后,学生运动员一方面要完成与一般学生基本相同的学业,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和文化教育周期进行学习,与此同时还在学校文化教育和学术氛围的影响下,在文化知识和人文修养诸方面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鲜明地体现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性特性。

当然,也应该看到大部分优秀运动员是通过降分或特招进入高一级学校的,能通过统考正常入学的只占少数,但可喜的的是,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善,学生运动员文化成绩逐年提高,攻读硕士和博士的运动员逐年增多。因此,在训练比赛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运动员的智力潜能,为加速提高运动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学生体育竞赛顾名思义,即为各级学校提供学生运动员进行体育竞赛的平台,这就要确认学生运动员的资格,区别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的不同点,由于我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共同承担运动员的培养任务,存在各种教体结合的模式,这给确认学生运动员资格带来复杂性。

2.2 业余性特征——更需统筹

作为学生运动员,他们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学生又是运动员。他们在体育竞技舞台上,与专业运动员和商业选手扮演不同的角色。相同的在于都是接受高强度训练,同时都在创造优异成绩,为本地区(含学校)、为国家争光。不同的是在于他的业余性,特别在我国,长期以来各级学校都严格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尤其是智育的要求更是得到管理层和教师的重视,加之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体工队等专业队,学生运动员没有得到足够扶持,直至近几年才得到相应的发展。

目前,学生运动员承担着相当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大学生一般每学年需接受1100学时的文化课教学,还有约1500学时的自修复习;而中学生每学年文化课教学也需要1600学时左右。学生运动员训练比赛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鱼翅与熊掌兼得的运动员很少。为了保证学生运动员完成好学业,又保证正常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因此对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一般都采取“宽进严出”、“削枝强干”的办法。同时,加强文化课学习的科学管理和努力提高训练的效果,有的学校还实行学分制,适当延长学制等。

为确保学生运动员达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国家教育部颁布相关文件,文件规定,根据运动训练规律及学生运动员特点,在保证大多数学生完成正常学习条件的情况,可以对个别中学生学习年限适当延长一年,中学生运动员每天训练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小时。

2.3 时效性特征——重点选择

就多数运动项目而言,其运动技能初期到顶峰阶段与接受教育的年龄基本吻合,从初中到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年龄为12~22岁,研究生22~28岁,学生课余运动训练还有阶段性、时间限制性等特点,并受学校教育规律所制约。其全年训练计划既要与学校寒、暑假相适应,又要受运动项目竞赛日期以及学习期限阶段的制约,在现阶段开展学生体育竞赛在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局限,首先,每所学校的首要任务是面向数千甚至数万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向课余训练的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其次,课余训练一般为学校较为普及的项目,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仅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游泳、乒乓球和棋类等比赛项目,而有些项目在学校就很难开展,如自行车;一些项目受到年龄的限制,如竞技体操等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不太合适。因此,在学习管理、训练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反映了学生运动员的时效性特征。

2.4 多元性特征——协同合作

由于我国多元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使人们在判断学生运动员还是专业运动员的身份时可能出现复杂性,而习惯的共识是,符合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取得普通中学、高校入学的学生才有资格成为学生运动员。

我国运动员的输送呈多种渠道(见图1),大部分最优秀的运动员走青少体校——体育运动学校——运动技术学院(体工队、职业俱乐部)的成长道路,部分退役运动员又会流向大学。而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人才输送渠道目前还不够畅通,真正通过这种渠道输送到大学的尖子运动员很少。近几年为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向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还出现了以著名运动员名字命名的单项体育运动学校,如徐根宝足球训练基地、曹燕华乒乓球运动学校等,学生在这些学校进行课余训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的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出现了学训合一和学训分离多元并存的格局。

体育系统负责的学训合一模式,包括少体校、体育运动学校、运动技术学院。由教育系统负责的学训合一模式,除国家教育部批准的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外,一些学校主动与体育系统合作,创办体育特色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学校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希望夺标成长的愿望,虽然教育系统负责的学训合一模式在教练员水平,训练条件等方面还需改进,但教育的优势相当明显。

学训分离运作模式是一种由教育和体育两大系统合作,强调分工的专业化,发挥双方的优势,完成培养双高人才的目标。以高校与运动技术学院合作为例,学校负责学生运动员的招生、文化课教学,学生修完相应课程学分后给予大学毕业文凭,而运动技术学院负责日常管理、训练,他们同属双方参加不同类型的比赛,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政出多头,可能会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训练安排带来不协调现象。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管理体制

当前,一些学校对学生竞技体育的管理与快速发展的学生竞技体育形式不相适应,特别是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滞后带来的运行机制上处于半封闭状态,有的则由于管理不力,造成在学习、生活和训练比赛中困难重重,个别学校领导只希望学生竞技体育为学校争得荣誉,而对学生运动员的教育不力,预防措施不够和管理方法不当,特别是对少数偏激行为、自律性差的运动员教育管理不善,给学生竞技体育带来不良影响。

与此同时,大、中、小学校在训练体制上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特别是“中、低层”基础不扎实宽厚,稳定性比较差的运动队带来生源不足,拔尖人才少,也给学生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管理层还不完善;管理层次比较单一,垂直集权性强,不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收集基层的反馈意见;以及存在于组织内部分工欠明确、各部门职责负担量过重,不利于组织的灵活运作,影响其管理和工作效率。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数量较少,不能适应和满足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

3.2 鼓励持续发展

由于目前对学校竞技体育的评估和考核着重在运动成绩和名次上,从而各级学校在运动员训练手段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的现象。尤其是中小学,忽视基础训练,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的愿望,但忽视少儿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拔苗助长,急功近利,使一些运动员的成绩高峰期很短,运动成绩下降速度加快。

3.3 提高训练水平

科学训练是提高学生竞技体育水平最重要因素之一。科学训练是多方面的,包括运动员选才、训练计划、手段和方法的制定以及科学管理、保健和恢复措施等。从总体状况来说,目前学生竞技体育的科学化训练水平较低。特别是大部分教练员是经验型的,当然我们对“经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人的经验是在他长期训练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科学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经验是我们实现科学性训练的主要前提之一。然而人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的经验往往只是从事物的一个侧面去认识问题,因而也难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对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水平来看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20世纪50、60年代被认为是科学的,而到了今天可能是不太科学,甚至是不科学的。我们对“现代科学化训练”既不能“好高婺远”,也不“妄自菲薄”。据调查,多数教练员是体育教师兼任的,他们教学任务重,目前不少教师很难从教学型向训练型转换。

另外,就目前而言,学生运动员没有专门的营养师、医生和科研人员跟踪,以及缺乏训练后的检测条件和恢复手段等,这些都将对运动员的健康和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带来许多困难。

3.4 加强多方合作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各省市为了保证专业后备力量的补充,纷纷急于重点投资建设青少年体校,放松了对广大中小学体育的普及工作。特别是前一时期在“智育第一”保证升学率的指挥棒影响下,许多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教学”和“升学率”相关的工作环节上,并降低了对体育的要求,有的甚至对高年级取消了体育课和课余训练。

由于上述情况,致使普通中学运动员文化基础较好,但体育运动水平不高,而青少体校运动员成绩好,但文化基础差的两极分化现象。运动员生源输送不畅,对高校培养两用人才带来许多困难。

3.5 统筹学训安排

学生竞技体育业余性特点,指出了他们在学校里具有双重任务。学生运动员一方面要完成与一般学生基本相同的学业任务,另一方面要进行较正规的课余训练和比赛,从而出现了种种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当,既影响学习,也影响训练效果。

目前,高校一般通过教练员,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实施对运动员的管理,由于他们在认识上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运动员德育、智育和竞技运动三方面的认同性还有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实际原因,因此常常出现在管理上错位和步调不一致现象。

4 结语

(1)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主要分为两大块,一个是由体育系统负责的青少体校、运动技术学院和体工队为特征的管理体制,另一个是由教育系统负责的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试点学校,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优势与弱势并存,加强探索研究,走一条有国特色学生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道路非常重要。

(2)学生运动员的基本特征是文化性特征,他们的文化课水平必须经过严格考核,符号条件的才准予进入高一级学校,随后才能在校园文化教育和学术氛围中进行学习训练,获得培养和提高。作为学生运动员,从事体育训练必须在业余时间进行,需要制定相应政策以保证他们获得文化学习和运动成绩双丰收。

(3)由于我国一贯推行体育举国体制,而教育系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培养体育人才的角色,学生运动员又不得不接受学习与训练分离的运作模式,可能会出现管理上的难度,寻求一条协调而有效的途径,并且能使学生运动员的资格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也是体育工作者应该继续探索的。

(4)要使学生竞技体育走向规范、走向世界,取得更大发展,管理结构上要更趋合理使其获得更高效率,评估和考核上应有利于消除急功近利的现象,运动员的输送更趋合理,保证学生运动员在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和运动成绩都能获得全面提高。

(5)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当务之急是加速引进高层次教练员,逐步配备运动营养师、队医和科研人员,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提高后勤保障和经费来源,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培养出更多顶尖人才,以取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桦.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大会发言摘编[J].体育科学,2001.

[2]张世林.试论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3]邹继豪.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杨桦.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5]肖谋文.对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再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

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对抗训练 第10篇

一、心理调整在足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足球运动是中学家生酷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中学生足球比赛越来越多,而在激烈的比赛中,队员的心理状态也必然随着比赛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否能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到比赛的发展。因此,心理调整在足球比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经典战例都是教练员对队员心理调整的结果。

(一)要根据足球的特点,依据运动员的个性发展,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二)要根据比赛的进展状况和队员在比赛中的心态,合理调配心理暗示和人员安排,使队员能克服比赛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激发斗志,稳定情绪,最大限度地贯彻战术意图,打出风格,赛出水平。

二、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八大因素

(一)参赛动机是否恰当,运动员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成“Λ”形规律发展,开始时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达到一定的限度后,动机强度增强,效率反而会下降。因此,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学生在比赛中取胜欲望过强,想赢怕输,就会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情绪,干扰技术水平发挥。如在2003年市初中组足球赛中,我校与某校水平相当,但由于我校在上一场比赛中失利,本场比赛必须获胜,所以队员背上了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造成场上队员心理失控,技术动作变形。关键时刻,场上队员严重犯规,被红牌罚下,最终输掉了比赛。由此可见,心理压力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发挥,同时也表明了参赛动机的重要性。

(二)在比赛中,时间和比分的不断变化是造成队员心态不稳定的因素。如在99年市中学生足球赛中,我校与某校的比赛在上半场结束时,我校以0:2落后。而在下半场风云突变,比分变化依次为1:2、1:3、2:3、3:3,直到最后5分钟又发生两次变化,分别为3:4、4:4,我校队员在一次次比分落后的形势下扳平,在点球大战中占尽了心理优势,最终赢得了比赛。

(三)对对手估计不足,研究不透,也是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如在05年我校与某校的比赛中,由于赛前对对手不了解,以至在比赛中,面对对方高大强壮的队员,我校队员在对抗拼抢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技战术无法充分发挥,赛前的布置安排没有的放矢,结果可想而知。

(四)教练员在临场指挥中的表情,以及流露出的对运动员的信任程度,都会直接干扰运动员的情绪,尤其在比分落后时,教练员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比赛充满信心,做好战术及人员的调配,用教练员的自信激发队员的信心。

(五)裁判员在执法中公正与否,判罚是否恰当,对比赛激烈程度的控制,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裁判员的判罚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比赛,这样会使队员在场上动作粗野或者缩手缩脚。裁判员正确的判罚,合理的把握比赛节奏,能够保证队员心态的平稳,发挥水平。

(六)队员的战术思想不统一时,尤其在比分落后或领先时,队员的认识不一致,就会影响到整个队伍的。不同的队员在比赛中发生变化时有不同的认识,战术思想就会产生矛盾,必然影响队员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到队员的正常发挥。

(七)球迷和观众的表现对运动员的心理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球迷的欢呼声和助威声能够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意志力更加坚强,对比赛充满激情,往往能使队员发挥出高水平。相反,球迷的叹嘘声和消极的助威会使队员意志消沉,并丧失比赛信心,影响队员的正常发挥。

(八)天气、场地、器材和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等都是影响心理的重要因素。湿润凉爽的天气,平坦的场地,标准的器材,都能使队员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

三、心理对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心理对抗的提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贯穿于运动员成长的过程中,紧密地与身体、技术、战术和作风的培养相结合,特别是要通过长期实践的反复磨练,不断总结提高,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在持续训练中要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首先抓好参加训练动机的培养,不断提高运动员参加训练的渴望程度,使其明确训练目的,真正成为训练的主体;其次在训练中要不断发展运动模块的有意注意,促使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表现在积极主动的训练态度上,长期坚持则能培养运动员的高度集中和持续集中,以及排除一切干扰的心理对抗能力;再次要在训练中贯穿引导队员进行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就是有意识的冥想,借助于思想的作用,对自己的心态施加影响,使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心态不稳时,可以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还要在平时训练中始终把自信心和顽强拼搏精神紧密地与身体训练融为一体。

(二)比赛期心理对抗训练

1. 赛前心理对抗训练。

主要是指赛前2--3周的备战阶段,一定要把长期艰苦训练的成果转移到正式比赛中来。从生理上讲,运动员不仅能适应大强度的比赛,而且恢复能力强;从训练上讲,就是把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并通过专项技术把提高了的身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心理上讲,运动模块使队员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渴望训练与比赛,信心十足,这就是最佳竞技状态。此时教练员要根据不同的对手,选择不同的模拟对象,并对不同的队员提出不同的战术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另外,要根据竞赛规程、竞赛的办法、场地、环境和气候等客观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队员适应各种环境,以提高抗干扰能力。

2. 临战前心理对抗训练。

临战前首先应教育队员端正动机,摆正位置,始终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使运动员既有赛前的兴奋情绪,而又达不到产生紧张的程度。实践证明,产生紧张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对胜负考虑过多,对胜利有过高的企图,遇强队又产生惧怕的心理,形成强大的思想包袱。所以,教练员必须帮助队员充分认识到,打出风格赛出水平才是衡量比赛的重要标准,强调完成教练所交给的任务,才是衡量个人所起到作用的标准,明确全面发挥技术水平才是衡量技术的标准。不能单以成败论英雄,而要强调某些具体环节。

3. 赛中调整。

足球比赛没有暂停时间,教练员和场上队员只能通过换人和中场休息。每一次换人都向场上队员传递了某种信息,强烈影响着场上队员的心理,教练应根据场上的比分、队员心态、技战术发挥等各种状况作出及时正确的换人,以控制场上局面,调整队员心态,利于比赛进行。中场休息往往是比赛的转折点,教练员在此时针对上半场的情形,肯定成绩,结合上半场形势,通过鼓励和诱导,使队员摆正心态明确任务,在下半场的比赛中充分发挥。

4. 赛后心理对抗调整。

每一场比赛之后,特别是水平接近的比赛,极度的身体紧张和兴奋依然存在。因此,必须做好心理调整工作,尤其是超水平发挥和不正常的失败之后,更易产生过高或过低的估计自己水平的现象,这就必然引起情绪上的过度兴奋与沮丧,此时教练员要采取各种方法,对于胜利要引导队员从胜利中找出不足,使其冷静下来,对于失败要肯定队员成功的一面,及时做好转化工作,鼓舞斗志,以利再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研究,我们发现队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影响到其在比赛中的发挥水平的,而个别队员的发挥还会影响到整支队伍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到比赛的最后结果。解决中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不稳定性和情绪化的问题,需要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和管理中提高队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对抗能力,并且在比赛中审时度势,正确引导,提高自信心,合理调配。我们应把队员心理能力的培养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贯穿于训练之中,体现于比赛之时,使队员逐步形成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以期为中国足球的腾飞尽一份力。

摘要:本文以研究解决提高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对抗能力为目的, 分析了在竞赛中影响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 探讨了在训练和比赛中提高中学生心理对抗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力求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 提高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 使之贯穿于训练之中, 体现在比赛之时, 使队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运动员学生 第11篇

笔者通过向河北省体操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发放问卷,调查运动员损伤情况,调查对象为6~17岁的中小学生体操运动员,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67份,回收率为83.5%,并结合参考前人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一、运动员损伤的现状

由表1可以看出,男女损伤的年龄呈现曲线变化,在所调查的167名受伤运动员中,男子占58.1%,可见男子的损伤率要高于女子,因为男子技术难度更大,危险性更强于女子,9岁是运动员损伤率最高的年龄,而在李卫平等人的“我国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一文中,也明确指出,运动员的年龄与损伤的发生例数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年龄越高,她们在比赛和训练中的损伤例数越多,反之亦然。

这一时期是运动员出成绩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训练量和强度必须注意合理搭配,防止运动员由于过度疲劳而出现运动损伤。总体上损伤次数较多的身体部位依次是踝、膝、腰、脚和肘(并列)、手腕,下肢多于上肢,躯干居中。

通过调查发现,男子上肢损伤率较高,女子则是下肢损伤率较高,这是因为女子四项中有三项都是靠下肢力量为主来完成的,跳马的落地、平衡木的落木、下法等都要求下肢能够承受很大的冲击力来完成缓冲才能做好,所以出现损伤较多的部位在膝关节和踝关节,而男子项目在器械上的动作大多是靠上肢力量来完成的,对上肢力量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肘和腕为损伤率较高的部位。

男女运动损伤率最高的项目是技巧,其次是男子是鞍马或山羊和单杠,女子是跳马和平衡木。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技巧动作类型多,平时练习多,下肢容易疲劳,动作速度快,给保护和帮助者增大困难。另外,技巧也是其他项目的基础,无论哪个项目的多周多轴的空翻动作都是从技巧开始。跳马项目主要是落地技术不正确,没有缓冲,身体松弛,两手随便撑地,自我保护能力差,技术不熟练等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而使跳马项目的运动损伤率较高。在女子平衡木训练中,由于失去平衡而掉下,引起膝、踝扭伤以及关节脱臼等现象也很常见。

二、运动员损伤的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损伤造成的原因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内部因素(运动员本身的原因),另一种是外部因素(训练条件和训练计划)。内部因素和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关系,如年龄、肌肉力量、以前受伤状况、心理因素等方面。外部因素和训练环境不同有关系,如训练计划、训练水平、外加强度(比赛和练习)、准备活动等,两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尤其是年龄的因素,是运动员损伤的重要原因,许多研究者发现运动员的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首先,左铁儿在“体操运动训练中损伤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经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子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支撑过多、局部负担过重、训练量和强度过大、力量差。其次,是运动员本身技术缺点和要领错误、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训练后的恢复措施差、教练员保护不当、损伤未痊愈就恢复训练和带伤训练,尤其是肩、踝、腕、肘、指等关节的损伤。还有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弱点和体操专项技术的特殊要求也是造成损伤的潜在因素。女子损伤的原因除了男子损伤的原因外,还包括女运动员自身力量较弱,在训练中更应加强保护和帮助。

其次,由于教练员、运动员对训练后疲劳的恢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缺少有效的措施,在运动员训练时,没有进行有效的放松和恢复,长此以往,造成运动员肌肉疲劳的积累,代谢能力下降,体内的废物不能尽快排除,运动能力无法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运动员损伤的预防

首先,身体素质的发展必须优先于技术的发展,体操是一个动员全身肌肉都参与的一项运动。要掌握一个新的技术,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专项素质,必须在同时具备这两项素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动作技术的创新和训练,从而较少出现运动损伤。

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要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在训练的全过程及每个环节上都应确保运动员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为防止局部负担过大,同一部位和同一类型的动作练习不宜过多,训练中应对身体的薄弱部位进行专门练习,做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放松活动。

第三,加强医务监督及管理工作。训练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强调认真二字,认真掌握技术要领,认真完成每一个练习动作。结合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强度及伤期训练和伤后恢复训练。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在训练的全过程中和训练的每个环节上都应确保运动员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总之,在各个方面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尽可能地做到不出现损伤或少出现损伤。合理安排运动量,尽可能地避免由于过度疲劳而产生的运动损伤。注重教练员、运动员防伤意识的培养,训练中教练员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因主观原因造成运动员损伤,同时应加强保护设施和器械的应用与研制,在训练方法上应有意识地加入符合运动员特点和项目特点的自我保护方法练习。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使专项训练的运动量符合中小学生运动员的解剖、生理机能及练习的特点。加强医务监督,合理安排伤期训练和伤后恢复训练。同时作为教练员,训练的艺术性在于懂得运动员身体能够承受多大的运动量,不至于训练过量而使运动员身体难以承受或受伤。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教练的业务水平,加深对专项的理解,安排合理的运动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把握严格的训练尺度,身体素质训练必须优先于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使我们的体操运动健康蓬勃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卫平,葛书林,王璋,孙光.我国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5卷(2).

[2] 竭晓安.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4卷(1).

[3] 左铁儿.体操运动训练中损伤的调查与分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1).

[4] 李思民.我国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中国体育科技,1999(8).

[5] 喻永祥.浅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浙江体育科学,2000(3).

[6] 徐金云.女子体操运动员膝关节疲劳性损伤后的恢复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

[7] 黄孝英.女子体操训练面临的新问题.体操信息.

运动员学生 第12篇

一、概述

(一)跨栏跑的定义

是在快速跑进中连续跨越一定数量、一定高度和一定间隔距离的栏架的短距离跑的田径运动项目。

(二)跨栏跑技术的发展概况

跨栏跑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公元17~18世纪英国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单圈毗连,牧羊人经常跨越羊圈,相互追逐嬉戏。有时在节日还举行跳跨羊圈的比赛,看谁跳得多,跳得快,以后又发展成在平地里进行比赛,这大约是最原始的跨栏比赛。有关跨栏比赛的最早报道是1837年英国伊顿专科学校教师的跨栏比赛。1853年报道了两个体育爱好者参加跳跨50个栏架的比赛,第一个可信的跨栏跑纪录产生于1864年,美国的丹尼尔以17秒3的成绩创120码跨栏跑的第一个纪录,这就标志着跨栏跑进入了一个规范的阶段。

二、跨栏跑技术

跨栏跑的动作结构技术包括四部分:起跑上第一栏、栏间跑和跨栏步(可分为起跨、过栏和着地三阶段)、终点冲刺。

(—)起跑上第一栏

技术要点:

1.起跑至第一栏跑8步(摆动腿位于起跨腿之前)。

2.首先达到垂直身体位置,之后成蹲踞式起跑位置。

3.栏间跑三步(短—长—短)。

4.栏间跑重心处于较高位置。

(二)起跨技术

技术要点:

1.高重心跨栏。

2.蹬踏更为向前,而非向上(向栏跑“进”,而非跳动)。

3.支撑腿的髋、膝和踝关节完全伸展。

4.摆动腿大腿快速摆动到水平位置。

(三)过栏技术

技术要点:

1.以趾在栏前起跳(栏间距2/3处)。

2.过栏后,摆动腿尽快落下。

3.着地要积极,趾着地(脚跟不要落地)。

(四)过栏技术——摆动腿

技术要点:

1.摆动腿小腿向跑步方向积极前伸。

2. 摆动腿的脚弯曲。

3.跨栏越高,躯干越弯曲,跨栏越低,躯干弯曲越不明显。

4.肩部与栏架保持平行。

(五)过栏技术——起跨腿

技术要点:

1.起跨腿随身体提起。

2.在过栏阶段,起跨腿大腿几乎与地面保持平行,大腿与小腿成约90°角。

3. 起跨腿踝关节明显弯曲,脚趾向上翘起。

4.当起跨腿跨过时,起跨腿膝部保持一定高度。

(六)落地技术

技术要点:

1.落地腿挺直,脚趾着地。

2.落地时,身体不可以后倾。

3.起跨腿保持蜷曲,直到着地,之后快速并积极向前伸展腿。

4.触地时间短暂,非常积极地跨出第一步。

二、跨栏跑的主要训练方法手段

(一)速度练习

1.30米起跑计时。

2.60米起跑计时。

3.110米起跑计时。

4.150米起跑计时。

5.300米起跑计时。

6.400米起跑计时。

(二)跨栏基本技术练习

1.徒手走动摆动腿,栏侧过栏练习。

2.徒手走动起跨腿、臂练习。

3.徒手走动完整跨栏练习。

4.直角坐练习。

5.面对肋木上一步起跨攻栏练习。

6.手扶肋木起跨腿过栏练习。

7.上一步完整跨栏练习。

8.高抬腿跑摆动腿过栏练习。

9.高抬腿跑起跨腿过栏练习。

1 0. 高抬腿跑完整过栏练习。

(三)技术与专项能力

1.起跑至第一栏。

2.起跑至第三栏。

3.起跑至第五栏。

4.11栏跨栏跑。

5.12栏跨栏跑。

(四)跳跃练习

1.立定跳远。

2.立定三级跳远。

3.立定多级跳。

4.30米跨步跳。

5.100米跨步跳。

(五)力量练习

1.半蹲。

2.深蹲。

3.抓举。

4.快速半蹲。

5.快速深蹲。

6.快速抓举。

7.负重提蹬。

8.负重后屈小腿练习。

9.负重摆臂练习。

10.肩负重弓箭步走练习。

11.肩负重弓箭步跳练习。

(六)柔韧练习

1.正踢腿。

2.侧踢腿。

3.后踢腿。

4.纵劈腿。

5.横劈腿。

6.对肋木的正压腿。

7.对肋木的侧压腿。

上一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下一篇:无线数字视频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