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2024-05-21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精选7篇)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第1篇

一、关注差异, 着眼创新培养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 经历磨练和失误, 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承认这种差异, 关注这种差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就有个这么一次获得成功的尝试, 这个环节令我至今难忘:在教学“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 在学生弄清了“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我适时提出“学习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有问题,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验算乘法。”此时我因势利导说:“很好, 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知识验算24×36=1008是否正确。”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并明确如下要求:1.先独立观察、判断, 然后在组内各抒己见。2.相互之间可以争论。3.鼓励标新立异。4.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发言极其热烈。在汇报的过程中, 学生说出了各自的道理:

生1:我算出1008÷36=28, 而不是24, 因此老师给出的题答案不对。

生2:1008÷24=42, 也能说明原来的题算错了。

生3:我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再乘一次, 计算结果也不是1008。

生4说:我们学过估算, 把24看成20, 36看成40, 20×40接近800, 所以24×36=1008不对。

听了生4的发言, 学生们都点头称是。他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分外明亮, 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获得成功的喜悦, 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 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课堂上, 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值得“求异”的发散点, 创设激活学生求异思维的情境, 那么, 即使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 他们也能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 产生“求异”的欲望, 鼓起与人交流、共享学习成果的勇气。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思维不断地被激活, 经验不断地被唤醒, 在不断的冲突、碰撞中, 他们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尊重学生的差异, 平等地给予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二、关注过程, 提供创新机会

和成人相比, 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接近真实, 且在不受众多背景信息干扰的情况下, 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他们在探究活动中, 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参与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 应该珍视。比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课一开始, 我在黑板上示范画了一个圆, 在标出“圆”后, 就让学生动手画圆, 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认识, 猜猜, 想想, 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相比, 有哪些不同特点。当学生回答得差不多时, 我将全班学生按平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每个人都各自将刚才画的圆剪一剪, 折一折, 量一量, 比一比, 想想, 说说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此时, 学生热情高涨, 着手操作, 反复实践, 相互交流, 动手记录。在交流时, 有的说:“我们组发现了圆的无数条直径, 无数条半径。”有的说:“我们组发现了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 所有半径也相等。”有的说:“我们组发现, 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话音刚落, 另外一组的学生叫起来, 说:“我们不同意, 当我们用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比较时这句话就不成立了。”原先发言的学生连忙补充:“对, 我没有将我们组的发现说完整, 应该是这样的:在同一个圆里, 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也就是d=2r或r=12d。”在场的每一个学生都频频点头。还有的说:“我们组发现, 圆有一个圆心, 围成圆的线是曲线, 这条曲线从起点到终点是同一个点, 圆心可以确定圆的位置, 圆心到圆上的线段是相等的, 这就是半径, 而半径可以确定圆的大小。”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有了充分从事数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机会, 在教师有指导下, 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课堂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 成了学生的乐园。每个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 闪现出了思维的火花, 得出了各自独特体验, 并将这种体验进行了有效地升华。学生创新精神的萌芽得到有效保护。

三、关注兴趣, 启发创新能力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 而不仅仅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要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教室的空间还给学生, 把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第2篇

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提供展示空间

过去论及中国古文字,一般会想到甲骨文、钟鼎文、大小篆等.其实这仅是中国古文字之一部分,是汉字系统的古文字.中国文字以汉字为主体,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汉字在几种古老文字中是惟一延续不断使用、传承至今的文字,目前仍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主要文字之一.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在文字创制、使用、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意义.文字博物馆的建立无疑将会对汉字的科学展示、深入研究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作 者:史金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100080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8(5) 分类号:H12 关键词:文字博物馆   汉字文化   系统工程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空间 第3篇

关键字 提供 学生 开放 空间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不知、不懂、不会转化为知、懂、会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我认为,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角色、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思想,让学生去做、去说、去想、去尝试、去参与、去实践,去亲历掌握知识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一、提供自主选择、自主参与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的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有限的45分钟尽量多的开放给学生,改变以往单单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局面,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自愿地参与到各种锻炼中。如在分腿腾跃跳箱的教学中,准备多个不同高度的跳箱,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高度的跳箱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来,避免了素质好的学生觉得练着没劲,素质差的学生怎么练也跳不过去的局面,这样练习效果也特别好。

二、提供自我创新的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如在游戏中,给每个小组一个篮球,要求每组的学生以篮球为道具,创编出大家喜欢的游戏。这时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力争和其它组编的不一样,通过尝试,学生创编出许多有篮球的游戏方法,老师再选出几种好的游戏方法,让学生去游戏,还可以在别的班级加以推广应用,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提供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各种适合探究的情境与氛围,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后再按老师示范的动作去模仿练习,教师再纠正错误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参与到对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弯道跑教学时,我没有先讲弯道跑的动作要领,而是让学生在弯道上尝试做跑的练习,让学生去分析要想在弯道上跑得更快,整个身体上各部分与在直道上跑有什么变化和不同,并说出这种变化和不同的原因和理论依据。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便自觉地在跑道上反复练习,不断分析、比较、归纳,通过自身的实践与探究,最后总结出了弯道跑的动作要领,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和总结升华,通过这样探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四、提供体验成功的快乐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由于身体条件不好,心理素质差,在体育课中做各种动作经常“失败”,出过不少笑话,未曾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对体育课没了兴趣,有的装病请假,采取逃避的方法,不去上体育课。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适当改变场地的大小、器材的高低、动作的难易、规则的宽松等因素的方法,来降低所学内容的难度,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如在排球教学时,对于初学者放宽击球次数,只要球不落地,不管击球多少次,把球击过网都算好球;发球可站在场区内任何位置,只要发过去的球能落在对方的场地内,都算好球;球网的高度也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熟练程度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降低难度的情况下,学生经过努力,成功的机会就大大增多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再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给以肯定与鼓励,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就能够从练习中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觉得体育课有兴趣、有快乐、有收获,有了上好体育课的勇气和渴望,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技术动作的逐步熟练,再逐渐规范排球运动的各项规则。

五、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

合作学习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集思广义、各抒己见,在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即学会承认他人的优点,容忍他人的缺点,虚心向他人学习,听取他人的意见。它使每一成员都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的内容和课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等自已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和交流。

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去体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去感受体育运动的带来乐趣。

为中职声乐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4篇

声乐俗称歌唱, 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声乐的方式是采用课堂授课制。由于每个人的嗓音生理结构不同和未来发展方向不同, 决定着声乐课的授课方式。目前, 声乐授课方式普遍采取一对一的单人授课制, 或小组授课制。其优点是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形成系统科学的歌唱技巧。同时又具有它的局限性, 缺乏同更多人交流的机会, 难以取长补短;缺少观众这面镜子很难找出自身的不足。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欠,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发展, 开拓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一、观摩课与汇报课相结合

每个月的周五搞一次观摩课, 把同年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 观摩一些进步较快的同学演唱,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低年级的学生观摩高年级较优秀学生的演唱, 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 把低年级与高年级演唱风格相近的同学结成互帮对子, 要求他们共同进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观赏著名歌唱家的演唱, 领略名家的表演风采。每学期的期中与期末各搞一次汇报课, 把校领导和家长请进课堂, 活跃现场气氛,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 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二、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互动方式

所谓派出去, 就是每逢校内外搞歌咏活动, 把声乐生派出去分到不同专业的班级和单位, 做歌唱骨干。既发挥了学生的艺术才能, 又普及了歌唱常识, 很好地锻炼了学生,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请进来, 就是定期到专业团体请专家到学校讲学。通过专家现场演唱与指导, 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提高了学生歌唱表演的综合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唱实践。演唱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缩短课堂与舞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和促进声乐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上台演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现, 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声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练唱, 还应把如何上台演唱当作授课的一部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机会上台演出, 培养他们当众演唱的欲望。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上台前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准备, 告诉他们上台演唱和课堂练习之间的差别, 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应该怎样应付临时出现的问题等等;另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准备, 帮助他们分析技术上的难点, 认真练习, 做到心中有数, 技术方面的功夫在平时。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教师所给的演唱曲目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亦非常重要。试想, 某学生在平时都未能较好完成的某一作品, 上台后由于紧张会唱成什么样子呢?因此, 教师的选曲应当十分慎重, 学生的练习应当十分认真。在演出实践之后,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演出进行总结,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并以此作为下次登台演唱的借鉴, 在实践中提高演唱水平。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演唱知识的实际应用, 为学生日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歌手大赛

自从国家举办歌手大赛以来, 涌现出大批声乐人才。歌手大赛是歌手展现才艺推荐自我的发展平台。学校每学期都搞一次校园歌手大赛, 让学习声乐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要客观地看待自己, 具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平和心态,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失败和接受挑战的勇气。其实, 校园歌手大赛是评委老师集体为歌手“号脉”的过程, 通过点评指出缺点, 找出差距, 及时解决。校园歌手大赛为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 为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级各类的歌手大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毕业生慕喜斌就是通过歌手大赛脱颖而出的声乐艺术人才, 曾在全军歌手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现已成为军旅歌手。

四、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演出活动

每年的七月末至八月初, 带领学生参加团市委、文体局举办送文化下乡的演出活动。指导学生精心编排节目, 要求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演出当中, 用心歌唱。男声小合唱《我的中国心》、陈光演唱的《梦中的卓玛》等节目, 深受观众喜爱。经常组织学生深入部队、工厂演出, 为战士、工人送去精神食粮。通过演出活动使学生逐渐成熟起来, 具备了歌唱演员应有的素质。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第5篇

读者观点:今天的电视游戏,由于加入角色扮演、体感运作和联网等元素后,和十几年前的坦克大战、俄罗斯方块、魂斗罗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自打有了“客户娱乐”概念后,为了用互联网电视抢占客厅,一些游戏开发商急切想在影音内容之外找到一个突破点。过去一段时间,不少资金、人力、物力和想象力,被迅速转移到“电视游戏”领域。当然,今天的电视游戏,由于加入角色扮演、体感运作和联网等元素后,和十几年前的坦克大战、俄罗斯方块、魂斗罗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也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首先,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而言,它们对游戏的监管远不如对视频内容严格,这为游戏开发商的腾挪运营提供了政策空间;

其次,从端游、页游到手游,多种游戏形态的走俏,证明了中国消费者非常喜欢玩游戏,并且愿意为之花钱;

其三,安卓的开放性和对智能终端的绝对统治,提供了入门级硬件产品的低价格、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和应用开发的队伍储备,还有大量可以方便移植的游戏产品,如此一来,原来高高在上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使得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其四,从BAT等平台级游戏分发巨头,到游戏开发商(CP)、发行商和IP开发商,再到拥有牌照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直至电视/机顶盒终端厂商,一整条产业链都表示出对电视游戏的巨大兴趣,并付诸行动。

—桑国君 (青岛)

青岛泰和正谷动漫制作

走创新之路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6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

转变教育观念, 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然而, 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就内化为个人意识, 外显为行为, 不会轻易改变。教育观念不转变, 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

高中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在富有创新的实践中获得现代教育观念, 探索教学新路子。为转变教育观念, 落实新课改理念, 探索适合我校高中部教学学习模式, 高中部进行了局部的试点工作。我校高考九大科目教研组各推举出高一年级的两位任课教师参加“同课异构”优质课竞赛活动。十八位参赛教师落实新课改理念, 集全教研组的智慧, 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同课异构”优质课的成功, 踏出了我校新课改的第一步, 在全体教师中反响极大, 新课改理念也开始被教师逐渐认可和接受。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 本次高中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 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 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 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 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 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经过对教育教学实践反复的探索, 我校高中部确定了适应我校校情、学情和学生发展要求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 即:自主、合作、探究。高中部的自主学习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 二是学生的学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 学习则如一盘散沙, 会产生极大的盲目性。高中部的探究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探”学习模式, 即预习自探, 借助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小组合探, 每一学习小组利用自制教具, 探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解决重点难点;实践再探, 学以致用,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三探”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高中部新课自主、合作、探究改并不意味着排斥“接受式学习”, 很难想象, 所有的教学内容全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 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形。课堂教学选择何种学习方式是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和学生情况决定的。我们要做的是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创新课程设置,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体系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难以避免, 直面差异, 促进基础不同、兴趣各异的学生的发展是我校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原则。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观的要求:学生是发展的人——要求教师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 细心、耐心指导, 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物”尽其用;学生是独特的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同时把它做为一种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 倾听他们的心声, 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在这样理论指导下, 我校积极创新课程设置, 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课程选择的灵活性。我校高中部新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学科前瞻课及学校特色课等四大方面构成。

学科基础课从强迫管理学习模式变为引导指导管理学习模式, 让平凡的孩子开始优秀。学科拓展课是为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 趣爱好 , 开发学生的潜能 , 让优秀的学生成 为精英。学科前瞻课让学生了解到本学科的最前沿, 知道本学科的发展前景, 使学生能够热爱甚至“痴迷”于本学科。学科特色课则根据学科特点及其实际情况开设, 如语文组开设演讲与口才、影视作品名著赏析课等等;历史组开设“走近历史名人”;地理组开设旅游地理;政治组开设追踪时事热点;生物组开设实验课、试验田……

此外还开设了文化系列课程 (包括:物态文化、心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交际文化等几类) 、健心健体的特色课程、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课程以及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国际交流系列课程。特色课程的设置,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健全了完整的人格, 使学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的空间, 无论什么类型的学生都会在适合自己的课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建立成长导师制,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个性化指导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学生管理的基础上, 各主科课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参与班级管理, 全面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遵循素质教育规律, 结合学生成长需求, 以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重点, 对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学生成长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 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我校高中部的学生成长导师制, 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 我校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充分做到全员育人;导师对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连续指导, 实现全过程育人;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科发展、心理健康、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指导, 做到了全方位育人。

高中部在十五届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向高中三个年级全面推广学生成长导师制, 针对一部分有潜力的同学, 选聘学科拓展指导的导师;针对学科基础, 选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 引导其自主学习的导师;还有心理疏导导师, 生活指导导师, 报考指导导师等。导师制能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育, 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 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管理制度。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第7篇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 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流程和思维流程来安排教学环节,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进入课堂时, 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 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 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 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 有些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 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童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既是帮助他们做好学前心理准备的过程, 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热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若遇到什么问题, 教师可在适当时机给予简单提示, 并表扬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 最后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试着去解决,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 也可以寻求帮助。

二、变“教”为“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课堂的弊端之一便是教师对课堂的过度控制, 教师固然是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有权调控课堂, 并引领教学的进程, 但教师的过度控制又会妨碍学生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新世纪新课堂的重要特征, 为此, 学生提出的问题、观点、创意和合理的要求教师均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每个孩子都是活泼的生命体, 他们会幻想、会想象、会玩耍、会创造, 他们有主观、有个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他们自己的含义, 这也是他们的权利, 教师千万不能用成人的心理或目光来挑剔他们。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况且现代社会, 知识日新月异,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至关重要。

总之, 教会学生把握自己, 积极探索, 主动发展。教师的观念更新了, 学生认同了, 我们才能圆满完成从“教材”到“学材”的过渡。

三、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创新

如果说敢于质疑是创新的开始, 那么发散思维则是实现创新的途径。在书本中发现的新问题, 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 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事物, 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这样才可能有所创新。

化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以多面、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发散思维, 促成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那么, 教师如何去做呢?首先,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学生认真精细地观察或亲自动手操作, 特别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懂得“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例如, 在做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时, 大多数学生只观察到足以引起兴奋的现象———发出耀眼的强光, 而常常忽视本质现象———白色固体和黑色颗粒物质的生成, 所以只有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其次, 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学生丰富天真的想象、天马行空式的幻想、心潮澎湃的激情联想中, 往往闪烁着个性、自由和独创的火花。再次, 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严密性、复杂性都为训练思维的探究性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鼓励学生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质疑, 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新的思考、分析, 设计多种合理可行的方案。最后, 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多向思维机会,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更能活跃学生思维, 不断拓宽视野, 获得了老师的真传, 学会了创造。

上一篇:动态权限管理下一篇:新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