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器知识范文

2024-06-11

细胞器知识范文(精选6篇)

细胞器知识 第1篇

一、理清、区分和识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相比在细胞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比如:

(1) 最重要的是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无核膜) ,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2) 原核生物的生殖方式多为分裂生殖 (属无性生殖) 。

(3) 其同化作用多为寄生、腐生等异养型, 少数为自养型 (比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 。异化作用多为厌氧型, 小部分为需氧型 (如硝化细菌) 。

(4) 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原因是原核生物不进行有性生殖。

(5) 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只有基因突变。不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因为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而且原核细胞无染色体这一结构。

二、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细胞器, 以达到纵向联系、融会贯通。

这可以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对比。

三、明确有丝分裂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分布和数目。

1. 形态和分布

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 染色体在细胞中散乱分布 (前期) ;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并向两级移动, 染色体数目加倍 (后期) ;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 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末期) 。

2. 数目

列表如下 (设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 :

四、特别关注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癌变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

2. 联系

首先,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是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而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细胞学基础。仅有细胞分裂增殖而没有细胞分化, 生物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细胞癌变是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畸形分化的结果, 其内在原因是原癌基因被激活。

五、熟悉几种特殊细胞。

1. 红细胞

因为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所以成熟的红细胞不能分裂, 不存在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也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是通过无氧呼吸提供;不能用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材料。

2. 根尖分生区细胞

因为细胞未成熟, 所以没有大液泡, 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收水分。

3. 维管束鞘细胞

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 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但能进行暗反应制造葡萄糖, 合成淀粉。用碘液检验经饥饿处理后又接受适宜光照的C3植物与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的结果, 只有后者显蓝色。

4. 叶肉细胞

走进细胞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

→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①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例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③ 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例如:心脏等 ④ 系统:能共同完成同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组合。例如:呼吸系统等

⑤ 个体:有若干器官或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单细胞一个细胞构成一个个体。

⑥ 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如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

⑦ 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多个种群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⑧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⑨ 生物圈

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二、病毒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所以遗传物质DNA或RNA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⑤、寄主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遗传物质不同分为DNA和RNA病毒。

三、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四、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高倍镜

1、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①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②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③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④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2、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反则用小光圈或凸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4)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5)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6)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3、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4、注意事项

① 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② 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③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

细胞器知识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复习,知识网络,发散思维

自从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高考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高考中生物的考试内容也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改变都会有它不变的地方, 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为此, 我们不论是在新课的讲解过程还是最后的总复习阶段都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不要只是单纯地把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作为复习的目的。因此, 我们在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一定要重视生物知识的有效复习。

在现代高中生物复习阶段, 我们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知识点的逐一复习和巩固, 生物学科的复习思路也要从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 结合高考中的题目立意和表达形式变化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理可据的复习, 重视在加强和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加强学生生物的分析及整合能力, 确保在高考中能够取得良好的答题效果。笔者现在就复习“细胞增殖”的内容来阐述高三生物复习阶段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

一、注重知识的梳理, 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

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学习, 想要透彻清晰地掌握住知识, 并从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都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众所周知,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依据, 也是学生思维的源泉。在生物复习过程中, 教师也同样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积极引导学生对每个专题性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使之形成关于这个知识的知识链和知识网, 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应用中能够更好地翻阅、回顾和记忆。

细胞增殖知识的复习首先也需要先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复习和梳理。高中生物教学中细胞增殖当中有很多小的概念, 如染色体、染色质、姐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纺锤体、赤道板等。还有一些基本的分裂方式, 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如果单独复习这些知识就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十分凌乱, 在知识的记忆上也会需要很多的时间, 并拥有足够大的决心。面对这种杂乱的知识, 我们可以将它们整理分类, 用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作为一条线索把知识串起来。例如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这三个基本的概念, 就应该在复习其概念的同时, 重视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一,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 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 (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 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的两个子染色体 (姐妹染色单体) , 当着丝点分裂后, 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用此关系将凌乱的知识化为一个整体, 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其他的概念也是如此, 我们要善于利用知识之间的关系, 将凌乱的知识统一在一起。这样的复习方式就能够将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对细胞增殖这个知识点中概念的掌握形成知识网络, 激发学生的活跃性思维方式。

二、设计贴切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积极发散性思维能力

细胞增殖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十分普遍。在复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要根据课本知识选择最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 切忌在复习中提纯知识性问题, 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问题来保护学生进行生物思考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将细胞增殖的单一固定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灵活,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 顺利地穿越思维障碍, 轻松地掌握和理解细胞增殖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从细胞增殖的理论性知识入手, 单纯地考查一些概念学生便会失去复习的兴趣, 也就不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考中也就不会顺利地解答综合性很强的问题。

对于细胞增殖的复习,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和老方法。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除了知识的掌握需要特别加强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品质发展和智力发展。我们要将现实生活及生产中的生物问题选择性地融入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之中,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复习无丝分裂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青蛙的红细胞分裂来进行提问, 让学生思考青蛙红细胞分裂时的现象, 这样也就变相地复习了无丝分裂的概念。这就比直接提问无丝分裂的概念更容易激法学生的兴趣, 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回忆和查阅资料, 主动地进行思考, 从而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和理解无丝分裂的知识。

三、充分利用图表, 提高学生审题、解题能力

细胞增殖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图表来进行讲解和记忆,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 让学生的思维也更加形象化, 便于知识之间的迁移和对比。高中生物复习应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帮助学生自主建立图表, 提高学生对生物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利用图表复习能够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这些能力的提高便会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 产生探索生物知识的足够动力。对于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 教师将其整理成图表:见附表

借助这样的图表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种图表自主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 并把学生构建的图表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讲评、分析, 这样就会比教师讲解, 学生机械记忆效果明显。因此, 在高中生物复习阶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图表对生物知识进行有效复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审题,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强调比较法的应用, 促进学生良好的对比思维能力的养成

细胞增殖知识的复习需要有效利用比较法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学习和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并将其形成网络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高中细胞增殖时必须结合教材的内容, 以及前后的知识联系, 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适宜的引导, 指导学生将有关细胞增殖的具有联系性的知识进行比较学习。例如, 可以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进行比较, 也可以把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进行比较, 还可以把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中的变化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 在细胞增殖知识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在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之外, 还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清楚、系统、牢固地掌握细胞增殖中的相关概念,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提高, 运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达到最高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慧玲.从细胞增殖专题寻找二轮复习的问题及对策.快乐阅读, 2012 (19) .

高中生物细胞代谢知识点 第4篇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2.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必修1模块第63页)

(1)具有大液泡(2)具有细胞壁 w.w.w.k.s.5.u.c.o.m

质壁分离产生的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质壁分离产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什么?(必修1模块第64页)

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必修1模块第68页)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5.细胞膜上的糖被的作用有哪些?(必修1模块第64页)

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6.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些?(必修1模块第70—72页)

被动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包括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细胞器知识 第5篇

关键词:生物高考,试题分析,归纳总结,考题猜想

近几年, 各地生物高考的非选择题中不断出现细胞代谢中ATP的结构、转化和利用的相关考点。如何提高学生从试题分析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需要教师加强针对性试题分析及强化训练,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高考题分析

例1.(2012·高考全国大纲卷)细胞中不能合成ATP的部位是( )

A.线粒体的内膜

B.叶绿体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C.内质网的膜

D.蓝藻(蓝细菌)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解析 ]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能力。线粒体的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产生大量ATP。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能利用光能合成ATP。内质网是有机物合成的场所,往往需要消耗ATP。蓝藻细胞里有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够利用光能合成ATP。

[答案 ]C

例2.(2014·高考全国大纲卷)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解析 ]A项 ,细胞核中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它需要的ATP主要由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提供。B项,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机体时刻都在消耗ATP。C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均有ATP生成。D项,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的,其消耗的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答案 ]B

[思维拓展 ]

1.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 ,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 ,最 后剩下的是什么?

[提示 ]:腺苷。

2.写出下列不同物质中“A”代表的含义。

[提示 ]:1ATP中的“A”为腺苷 ,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 ;

2DNA分子中的“A”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3RNA分子中的“A”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4核苷酸中的“A”为腺嘌呤。

3.静息电位状态下K+外流 ,动作电位状态下 ,Na+内流需要消耗ATP吗?

[提示 ]:不消耗。

4.研究发现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缺氧 ,葡萄糖消耗增加 ,但ATP的生成量没有明显增多,原因是什么?

[提示 ]:肌肉细胞进行厌氧呼吸 ,合成的ATP少。

5.心肌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哪一细胞内ATP含量多?

[提示 ]:二者含量基本相同。

6.绘出生物细胞ATP产生量与氧气供给量之间的曲线图。

二、归纳提升

ATP与ADP转化发生的场所及相关生理过程

三、命题猜想

猜想1.(原创)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据图判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黑藻细胞内甲→ATP的过程不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B.乙中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丙中包括腺嘌呤和核糖,丁可用于某些脂质的合成

D.图2需ATP提供能量且需要经过图1所示的整个过程

[ 解析 ] : 选D。由题图可知 , 甲为ADP , 乙为AMP (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丙为腺苷,丁为磷酸。黑藻细胞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DP→ATP的过程可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光合作用 的光反应 阶段 ),A项正确。乙 中无高能 磷酸键是RNA的基本组 成单位之 一 ,B项正确。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磷酸可用于某些脂质的合成,如磷脂,C项正确。ATP→ADP的过程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项错误。

猜想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

B.人体细胞合成ATP时不一定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C.人体在紧张或愤怒状态下,细胞内产生ATP的速率大大超过产生ADP的速率

D.人体剧烈运动中 ,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 ,使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增加

[解析 ]:选C。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中的能量来源于光能, 呼吸作用过程分解有机物释放出来的一部分能量储存于ATP中,A正确。人体细胞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或无氧呼吸产生ATP不需要氧气的参与,B正确。在任何状态下,机体ATP的合成和分解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错误。剧烈运动时,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有机物分解加快、ATP合成加快,D正确。

四、易错点拨

1.解答ATP的结构与功能试题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其结构特点 , 即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 且远离腺苷的那个容易断开。

(2 ) 应注意动 物和植物 体内ATP的来源不 同 , 前者主要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后者的形成途径包括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光反应阶 段产生的ATP仅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其他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由细胞呼吸提供。

(3)“物质合成”如细胞分裂间期蛋白质的合成和DNA的复制、葡萄糖合成糖原、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等,需要消耗ATP,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为氨基酸的过程,不消耗ATP。

(4)“神经传导”在神经纤维上表现为动作电位 ,需要消耗ATP;在突触上,进行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消耗ATP。

2.关于ATP与能量误区分析

(1)光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 ,但不是直接能源物质。

(2)能量不能循环。例如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属于可逆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而能量是不可循环的。

(3)病毒等少数种类的微生物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 ,其生命活动消耗能量来自宿主细胞的代谢。认为病毒不能进行代谢活动是不正确的。

(4)光能进入生物群落后 ,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有机物中,以有机物为载体通过食物链流动。

细胞器知识 第6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课程整合,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

翻开我校留学生的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看到医学细胞生物学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其中,仔细阅读才发现关于细胞生物学的知识都融入到生物化学与生理学这两门课程之中,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各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体现了知识的完整性。目前国内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有利于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忽略了相关学科间的关联和固有的逻辑体系,容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状况,结果导致各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重复过多,出现脱节和遗漏现象,未形成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1,2]。在过去十余年中,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已成为英美医学院校医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3],这种模式注重基础学科间的水平综合和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垂直综合,以提高医学生素养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现在国内一些较大的医学院校如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等也进行了医学课程体系整合的改革,站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对现有医学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整合势在必行[3]。

1 课程整合的现状

在课程设置上,我校也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建立了课程群,将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和生理学整合成人体结构与功能学课程群,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酶学实验课进行整合,以基因操作为主线条。整合后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有效的知识框架和科研概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这些好的经验应在医学基础与临床教学中进行广泛推广,在我校构建符合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具有中国特色和实用价值的生物医学课程体系。本人就医学细胞生物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提出一些自己的设想。

2 细胞生物学教学现状分析

2.1 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

医学细胞学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是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与之相关的课程涉及到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也与这些课程在教学上存在一定内容的重复,如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重复的涉及到氨基酸、核酸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与功能;基因和基因组; DNA复制、RNA的合成(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异常与癌基因等;与生理学教学内容重复的涉及物质运输、细胞信号转导等;与病理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涉及到细胞的衰老与死亡、癌基因等。

2.2 课程体系衔接上的矛盾

课程安排上,细胞生物学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生物化学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由于学生没有细胞物质代谢的基础,对细胞生物学中有关细胞的一些功能(如能量代谢等)不能很好理解。细胞生物学中的有关基因和遗传信息传递,信号的转导等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及基础薄弱也只能粗略地讲授其梗概,学生对这些内容亦是一知半解,学习生物化学时,又需要重复和加深,不少学生觉得在“炒夹生饭”。而分子生物学在大学五年级下学期开设,此时学生都忙于找工作,到课率低,而前期在生物化学中所学的关于蛋白质与核酸的知识也已遗忘,教学效果不敢保证。

3 课程整合的思路和设想

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课程衔接的矛盾,考虑到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延续性,特设想将医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独立的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拟在大学二年级上、下两学期开设,教学内容以生命学科为主线,包括生物大分子物质,细胞、亚细胞结构,物质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表达,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信号转导以及细胞分化、发育、增殖、凋亡。这些内容包含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符合认知的规律。加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包括了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

3.1 加强教研室间的沟通

在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整合之前,应加强各相关课程教研室之间的沟通,打破各教研室或课程之间的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状态,在教研室之间就各课程交叉或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商讨,确定各课程讲解的侧重点与深度,确定重复章节的内容主要由某教研室讲解,如物质的运输可以由细胞生物学教研室讲解,生理学涉及这一章节时,主要以复习为主;而细胞信号转导可以确定由生理或生化教研室讲解,因为在一年级上学期讲解信号转导,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往往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沟通,重新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内容,使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相互交叉、渗透、融合。

3.2 在小范围进行教学改革试点

首先从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与生物化学教研室抽调骨干教师成立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小组,由小组长担任整合后课程负责人。教学小组负责制定整合后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并能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一本《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材,教材整体内容应涵盖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反映学科的新进展;在教材的编写中,可将细胞的组成、结构、代谢、功能和调控前后连贯。将基因、DNA的复制,RNA的转录,蛋白质的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紧密结合,使学生能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获得对细胞的全面了解。达到了精减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最后选定一个小专业班级作为教学改革试点班级,对其培养方案与计划进行调整,然后按新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

3.3 对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的潜在优势

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人体整体代谢密切联系组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从细胞整体上认识生命,还原生命的本来过程。构筑了一个含有生命科学多层次的教学平台。同时增加一些学科的新进展,提高课程的质量。这种课程内容上的整合加强了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主动思维、创新意识上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学生在知识学习、获得和运用过程中得到平衡发展;是一种完全的创新型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

3.4 可预知的困难及解决措施的设想

跨学科系室协作。新的整合式课程涉及规划、管理、实施等诸多环节的跨学科团队合作,而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的行政建制为跨越学术领域的合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学科互动特性并不认同,怀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因而不会提供积极的合作。尤其使课程负责人感到棘手的是,与许多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打交道,往往因学科特性、教学传统、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而无法很好沟通。这就需要得到学院院长及教务部门的鼎力支持,为教学改革提供政策上和资源上的扶持,并说服教师相互合作。

课程关联的建立。整合课程最基本的是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整合后的课程有一个宏观的理解,并能恰如其分地提供新知识与已学知识在概念上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再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而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站在整个整合课程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同时加强上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避免由于缺少沟通而与其他教师所讲内容脱节。

教师观念的转变。任何教学改革方案都需要教师的贯彻实施,如果没有教师的认同和主动参与,任何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所以教师的培训与观念的转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宣传,使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同“整合”课程体系;并采用奖励等多种方式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

3.5 对整合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可从三方面对整合课程进行评价,一是从学生的角度: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评价整合后课程教学效果,同时还可通过考试与非试点班进行成绩比较来进行评价。二是从教师的角度:让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教师对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评价并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三是从教学管理人员的角度对整个教学方案进行评价。

总之,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高等医学院校生物医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形成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是改革的基本点。

参考文献

[1]张秀军,田喜凤,陈静.五年制本科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整合[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30):129-130.

[2]岳兴如,赵霞.医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信息,2010,5(23):1192-1194.

上一篇: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下一篇:调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