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2024-05-05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精选12篇)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戏剧教育,人文价值

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自文艺复兴以来, 几经变迁, 基本的精神和内涵不变, 即以人文为本, 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人文精神之于学前儿童, 就是要求教育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下, 对幼儿的需要、情感、尊严、个性、权利等给予维护、关切与追求。然而随着早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无限膨胀的需求欲望、急功近利的心态、教育观念的偏差、商业化操作模式等种种因素的介入下, 儿童的发展陷入窘境。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危机

(一) 成人价值观导向的电子媒介侵蚀儿童文化

尼尔·波兹曼忧虑儿童童年的消逝, 感叹几近泛滥的电子媒体对儿童的吞噬, 电子媒介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儿童的生活, 一方面逐渐消解成人与儿童的差别, 使大量成人化、暴力化信息在儿童头脑植入, 诗意的、纯真的儿童文化受到来自成人文化的排挤与侵害;另一方面也致使儿童游戏、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压缩。儿童变成了电子媒介的俘虏与奴隶, 性格变得孤僻, 精神日趋空虚, 情感逐渐变得冷漠, 出现所谓的“电视孤独症”。儿童文化是儿童成长的摇篮, 儿童文化的消逝, 必然导致儿童成长的危机。

(二) 儿童被迫卷入成人竞争的漩涡

如今, 儿童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四二一”型家庭结构为主, 孩子日趋成为牵动一个家庭神经的焦点, 这一变化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家庭责任过早转移, 致使成人社会的竞争意识潜入儿童世界, 儿童被迫成为家长用于竞争的工具和手段。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成人几乎是驱赶着儿童“跑步前进”, 导致儿童尊严与人格受到成人意志的随意践踏, 儿童失去精神的自主自治而成为成人手中的“提线木偶”, 按照成人的逻辑在特定的轨道上痛苦“跋涉”, 儿童文化失去了成长的自由与空间, 情感淡漠、独立性差、人际交往障碍等种种问题接踵而至。可以说, 置身于这样一个被异化的成人世界, 儿童不自知地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权利、自由、人格和尊严遭遇漠视, 儿童的精神成长渐趋变形与扭曲。

(三) “身心二元论”思想束缚儿童的手脚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又被称为“实体二元论”, 他把实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物质实体, 一类是心灵实体。在他看来, 相比于物质, 精神才是最坚实的基础, 只有“思考”是唯一确定无疑的事情。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思想在给自然科学提供了哲学根基之外, 也容易使人走入身体与心灵关系的误区:之于学习, 只有头脑参与, 学习才能发生, 身体上的活动只会对心灵的思考造成干扰。如此, 儿童的学习成为“颈部以上的学习”[1], “静听”成为儿童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被束缚住手脚的儿童如同木偶般机械、呆滞, 头脑中被填满了所谓的知识, 个性却被削磨得越来越平。

(四) 幼儿园“富贵病”导致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异化

如今, 幼儿园的“富贵病”逐渐变成一种“流行病”, 豪华园、超大园“肆虐”的同时, “富贵”现象直逼幼儿园教学现场, 尤其是在各种评比、检查、观摩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下, 材料、道具、环境成为“加分”的筹码, 导致教学活动成为材料堆砌的“展览会”。材料堆砌的作用在哪里?恐怕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障眼法, 繁华于表层而未能深入实质。当然, 材料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无须赘述, 只是盲目地堆砌材料, 不仅会分散教师本应花在儿童身上的注意力, 造成对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忽视, 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带来教育目的的迷失和教育功能的异化, 教育的着眼点由“人”逐渐转移到“物”上, 由对儿童发展的关注转移到对社会需求的刻意迎合, 失掉了对儿童应有的人文关怀。

二、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人文关怀

《说文解字》中有:“, 三军之偏也, 从戈, 虚声。”“”意指在鼓声中, 人持戈, 假装杀虎;“”是由虎、豕、刀构成, 意指老虎食猪, 人持刀相救。[2]从语义分析的角度, 可以清晰地透视戏剧的艺术特征:戏剧是一门假装的艺术、动作的艺术、演员的艺术、集体的艺术、冲突的艺术, 更是一门“人”的艺术。戏剧自发生开始就与人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性, 正如马也坚持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戏剧的本体内涵和发生发展, 他认为:“离开人类学本体论的文化或艺术的本体论是不存在的。”戏剧是人类体验生命存在的方式, “生命离不开戏剧, 戏剧蕴涵着生命, 这一观点和戏剧起源于巫术仪式之说有关”。[3]戏剧作为一门“人”的艺术, 作为“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4]的艺术教育形式, 与儿童的天性具有天然的适切性, 儿童模仿的、假装的、扮演的本能都能在戏剧中找到与之相契合的点。那么, 作为“人”的艺术的戏剧教育, 其人文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 戏剧教育消解电子媒介对儿童文化的侵蚀和毒害

三个小男孩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故事情节, 玩“绑架烤羊”的游戏酿成了悲剧, 事后质疑和批判的矛头纷纷指向了动画片的制作方, 认为其在动画片中没有标注“禁止模仿”的字样。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几个孩子缺乏“假定性”这一戏剧经验, 分不清真与假, 所以才“假戏真做”, 酿成悲剧。那么戏剧教育是如何消解电子媒介对儿童侵蚀和毒害的?

这要归结到戏剧最本质的特征———假定性上。戏剧的假定性泛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表现的对象的自然形态有意偏离的一切手法与审美原理, 包括替代原则、时空转化、情境虚幻等。[5]戏剧是“假定性”的, 在戏剧教育中, 经历过多次角色扮演的幼儿能够很清晰地区分真假情境, 当儿童明白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并能够在虚构和现实之间进出自如的时候,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悲剧的发生。

(二) 戏剧教育松开非理性化家长套在儿童身上的精神枷锁

急功近利的家长驱赶着儿童快步前进, 背负过多责任与压力的儿童失去了游戏的自由, 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同于被异化了的真实世界, 戏剧的世界更具人文关怀。一方面, 戏剧的世界允许儿童天性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 还儿童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另一方面, 戏剧活动是“故事性”的活动, 儿童在戏剧活动中尝试扮演角色, 塑造故事情节, 创设故事场景, 这个过程为儿童提供了与同伴合作、承担责任、磨练意志和迈向独立的机会。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戏剧是冲突的艺术, 戏剧中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个体内在的冲突。儿童既可以作为参与者亲身寻求冲突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也可以作为观众获得演员遭遇冲突并解决冲突的代入感体验, 这样能丰富儿童成长的经验。

(三) 戏剧教育改变儿童“颈部以上的学习”方式

身体是儿童智慧的开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感知运动是儿童最初把握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杜威“做中学”思想强调“做”是儿童获得经验的途径, 加德纳提出的身体运动智能是人的多种智能之一, 上述观点都说明了“身体”始终是儿童用于表达和思考的最直接的方式。戏剧作为“动作”的艺术, 允许幼儿调动全身每一个细胞, 综合肢体动作、表情、语言进行表达, 伴随着动作的表达, 儿童的思考不断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特有的极富童趣的体验、感悟、尝试得以实现。戏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终结儿童“颈部以上的学习”的时代, 解放儿童的双手与双脚, 打通身体与思想之间的隔阂, 能实现儿童思想与身体的对话。

(四) 质朴取向剥减传统戏剧的富裕表象, 还儿童教育以本真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遵循“质朴戏剧”的价值取向。格洛托夫斯基为制衡豪华舞台和诉诸感官刺激的传统戏剧, 提出了“质朴戏剧”。学前儿童戏剧教育遵循“质朴取向”, 不追求豪华的舞台和布景, 不迷恋丰富的道具和服装, 而是让儿童的身体成为他们表达的中心。戏剧教育中环境和材料的适当“缺位”, 恰恰为儿童用身体表达提供了机会, 给幻想、想象和创造“让位”, 儿童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少了布置环境、提供材料的任务, 教师的眼睛更多地停留在儿童身上, 无形中增加了师幼之间的互动频率和深度, 加大了师幼之间的主体间性。总之, 质朴取向的学前戏剧教育凭着自身的丰富与充盈, 始终将“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和焦点。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追随儿童的戏剧天性, 追求儿童需要与情感的满足, 关注儿童尊严与权力的维护, 尊重幼儿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主体, 它怀抱人文主义情怀, 规避早期教育危机对儿童文化的冲击和对儿童发展的危害, 为学前教育回归人文关怀提供了一条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57.

[2]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马也.戏剧人类学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3:3.

[4]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培养思考论文 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基于此,详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是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而人文素养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的人才素质,其中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学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它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即指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会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显示[1]。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智力的提高,以及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产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这与办学的初衷形成了偏差。同时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比较侧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相对较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比较少,最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低,且综合素质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学校的教师大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情况使得教师的知识面很难得到拓展,甚至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高,知识结合不够合理,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常常忽视对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出现了背离。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字功底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甚至出现了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生对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够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的规划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标准,通过相应的文体、艺术竞赛等活动,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还可以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等,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标准。

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全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通常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文化修养课程、审美艺术课程、社会生活课程、人文知识讲座等课程。其中文化修养课程主要以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经典等课程为主;而审美艺术课程则主要以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内容为主;社会生活课程则主要以社交礼仪、哲学等内容为主;人文知识讲座则主要以儒家思想、幼儿知识、奉献精神等内容为主。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课程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而这些课程有些已经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中,但还有一些课程隶属于先修课的范畴,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诗词歌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其心灵,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有效升华;哲学则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启迪;文学则主要以人性和人生等知识为主,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精神世界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3.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和水平[3]。因此,在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应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提高,并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除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之外,学校也应该树立人文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研发使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教材,达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项内容为主,其中这两项科目还是以人文素养内容和人文素养知识资源为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以及对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它不仅提供学生相应的人文知识,还促使学生掌握其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则主要以人文思想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注入相应的人文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上则主要以人文素质为主,加强学生对人文感受的理解,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拓展,以促使学前教育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其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优势,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其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相应的课程特点,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前提,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拓展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8):50—5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主要通过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来培养幼儿听和说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幼儿的智力开发重点在于给灌输一些有用的东西,发挥记忆力好的特点,只要记住就行,不需要理解,幼儿智力开发的主要途径是语言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针对性强,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亲子间感情亲密、互相信任,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其次,家庭语言教育具有灵活性与随机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家庭语言教育中家长教学具有特殊的权威性,孩子更容易听从,但家庭教育的局限性存在缺陷。幼儿园儿童语言教育的主要是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儿童语言交往的习惯,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能力;同时引导与提高儿童倾听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儿童入学后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这些优势比如固定的环境、专业性是家庭无法提供的。因此本文选取了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研究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为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对策。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观念落后。首先,是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习惯对儿童进行统一授教,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间的个体差异。其次,语言教育的观念仍是在语言教育中由教师主导,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单纯以填鸭式的教学,不注重创造幼儿主动说话的情境。另外,一些幼儿园对新观念采取排斥的态度,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二)内容的选择脱离实际。“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开展幼儿语言活动时,很多教师为每个阶段的幼儿组织安排的活动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没有充分挖掘幼儿生活、环境中熟悉的且可以被利用和展开的语言资源,造成幼儿理解困难,幼儿语言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方法的运用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相同的活动方法,同一个活动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法。”但我们的幼儿教师往往忽略活动内容及幼儿的实际特点,从而没有运用适当教育方法开展语言活动,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获得语言的发展。

(四)活动的整合与迁移不够。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的四范畴理论反映了有关儿童语言学习的整合观,Odlin认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造成的影响,”教师组织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时,缺乏整合的意识,在这方面没有考虑到或者是考虑到了但是却没有做到。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培养策略

(一)宏观上要改变传统语言教育理念。新的幼儿教育观必须适应相关要求,幼儿园要想设计一个完善的语言教育活动,就要选择教育内容真正体现教育目标,并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教师一定要遵循:根据语言教育目标选择内容,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内容和在幼儿的新旧语言经验间建立联系的原则。因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幼儿自主进行的语言学习。学习必须以幼儿的经验、自我、实际需要为核心。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在发展幼儿语言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语言环境的因素,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首要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时刻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这时,教师使用的教育语言就要用易于被接受的正确的儿童化语言。例如教师在课上提问、做小结,用词要准确,句型要简单。语言环境作为学习、理解、积累、运用的基础,因此,并不能仅局限于在语言课上讲故事、读诗歌,可以选择在在午餐前和午休前,给幼儿朗诵有品质的诗歌,让幼儿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通过不断地积累,幼儿能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

(三)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学龄前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首先应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其次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第三,好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的重要环节。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加以整理组织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四)注意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比如:丰富幼儿的词汇量,鼓励幼儿说完整话等。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五)发展语言能力应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一是,在音乐课的活动中渗透。音乐是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凭借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充分感受音乐,理解、体验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如:可让孩子欣赏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后,对孩子进行提问。不仅能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更能使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性质用相应的语言来表达。二是,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幼儿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画、爱玩、爱制作,教师可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让幼儿对自己作的画进行讲述。如:在孩子作完一幅画后,请孩子把画面内容讲出来,再请小朋友给画中的小动物说句话等等。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培养了幼儿的绘画能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三是,在计算活动中渗透。在上计算课时,可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学会计算知识。

【参考文献】

[1]吴晓玲.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17)

[2]杨玲,肖华锋,田晓雨.试论幼儿园语言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特征,音乐审美教育

儿童心理特征既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主要是相对成年人而言, 说其复杂是因为它涉及儿童心理各个方面, 而且很多是不易观察的内心世界。儿童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初期阶段, 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形成认知方式的重要阶段, 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环境对其发展和培养都有着重大影响。新世纪初, 我国基础音乐课程确立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换言之, 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成中的美和幸福感。基础教育如此, 幼儿教育阶段更应如此。“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看似抽象, 但其实施的过程必有切实的论据, 这个依据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果脱离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味地以成人的主观意志向幼儿灌输知识、训练声乐和器乐技巧的话, 不仅会扼杀幼儿的音乐兴趣, 而且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伤害。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 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 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这个时期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感知觉、思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特征, 其特征为:第一, 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龄前儿童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 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且年龄越小幼儿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 形象鲜明、活动变化的新异性刺激物能够引起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幼儿的注意力。第二, 感知觉。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第三, 思维。其特征表现在:刻板性, 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 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 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 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 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 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 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 是形象思维, 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那么如何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呢?

一、适应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特点, 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年龄越小, 注意的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都相对较差, 这个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强, 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 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生动的形式, 将所要教的知识装扮起来,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教师首先要感兴趣。在组织教学中, 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夸张的表情和语气, 会使幼儿的兴趣高涨, 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 幼儿会积极参与。如:在上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片的背面, 勾起幼儿的好奇心, 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出来了, 等他们猜出多种答案后, 教师再数“一, 二, 三”, 将动物“请”出来, 幼儿在猜的过程中情绪被调动了起来, 猜对了的幼儿欢呼雀跃, 其他幼儿也受到感染, 学习歌曲的兴趣大增, 很快便学会了此歌。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 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 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

二、根据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通过对儿童听觉训练和培养, 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 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 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 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 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领悟表现音乐。根据布里杰1961年所做的实验表明, 大多数婴儿已具备了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地对音乐做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 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 除各种音程外, 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简单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学习音乐最好的起点是倾听音乐的实际音响, 而不是辨认音乐符号和学习识谱。将幼儿浸浴与音乐之中, 比教给他识谱和乐理更有助于以后的音乐训练。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上的视听环境, 如播放一些短小、风格不同的音乐, 要学生听几遍以后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音量、音质变化在听觉上的敏感性。与此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乐曲的音质及这些音质的不同特点, 如小提琴的声音宛如人声的歌唱, 长笛的声音犹如鸟语花香等。在对于儿童听觉能力培养上, 我们还可以让儿童听赏些音乐大师们的经典作品。

三、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幼儿生活范围扩大, 见闻日广, 知识经验更加丰富, 言语能力水平提高, 这样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新的发展。这时期的幼儿思维已由婴儿期的直觉行动思维进到具体形象思维了。教育心理学认为,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如果能在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 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在学前期里, 儿童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动作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同时他们还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 获取直接和间接的经验都相当的少。这种知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决定了幼儿只能进行直观的、形象的、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创造, 这种创造大多脱离实际, 还有很大的夸张成分, 教师应了解幼儿的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中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抽象的音乐元素, 弥补其思维的不足。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 是一种培养人创造性的教学法, 它充分调动了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 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转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 强调细微的不同之处。为了促进儿童音乐潜能的发展, 我们要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要接纳每一个儿童不同的创意, 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 表现音乐之美, 越学越热爱音乐。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第5篇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学科性质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其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偏重于教学法的,以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运用性。

二、本大纲编写的特点

(一)理论性。本大纲吸收现代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的理论。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二)注重从高师教育的角度确立体系,将幼儿数概念形成与认知规律与学前数学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紧密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突出强调学前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思维和初步数学能力训练的作用。

(四)针对性。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该大纲力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组织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形象和构图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突破。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必须使学生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懂得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好地理论素养。

3、创造条件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实施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自觉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途径和基本方法。

2、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

3、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

1、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讲授,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保证大专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教育能力训练。二者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约为5:3。

2、为提高能力训练效果,宜组织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实践能力。

3、考核形式:教育能力考核、知识理论考试结合。

4、在知识点上,要贯彻新“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六、主要参考书目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师大版 林嘉绥、李丹玲著;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大版 金浩主编;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委;

4、《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南京师大版。

七、教学时间:56课时。总学时56课时

章 次

课 题 名 称

课时量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用任务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记录、记录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5

第八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第九章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组织数学活动能力集中训练

复习、机动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及任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学前儿童的生活中以及在入学准备教育的重要意义。

2、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数学是儿童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养之一。

二、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认识客观事物的需要。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他们后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四、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幼儿进行数学的启蒙教育,在学习初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中发展幼儿的思维,为入学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一、让学前儿童获得一些简单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

(一)幼儿学习的简单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感知集合及元素;认识10以内数和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学到10以内加减法;初浅的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初步认识常见的量,以及空间方位和时间方面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初步技能主要有:对应、计数、简单的加减、自然测量等。

(三)幼儿学习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 与小学数学有很大区别。

(四)幼儿接受简单的数学知识的可能性。

二、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

(一)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充分依靠幼儿的形象思维,促进幼儿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兴趣和发现数学天赋,为此:

(一)选择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有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数学方法。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数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以上几方面的任务、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和渗透,而且在同一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

思考与练习(略)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选择组织有目的性和科学性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2、全面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体系,分析并把握各年龄班教育内容相互间逻辑联系。

3、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的关于数量关系的知识。

第一节 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是实现我幼儿数学教育任务的媒介和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

一、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的要求

二、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

三、符合学前儿童数学要领认知发民遥规律和特点

四、符合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为为入学作准备的需要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项目及范围

(一)感知集合

(二)10以内的数

(三)10以内的加减法

(四)简单的几休整形体知识

(五)量的初步知识

(六)自然测量

(七)时间的初步知识

二、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

(一)小班:

(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量的知识、几何图形、空间方法、时间。)

(二)中班:

(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量的知识、几何图形、空间方位、时间。)

(三)大班

(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减、量的知识、几何形体、空间方位、时间。)

第三节 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发展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包含的主要数量关系

(一)小班

1和许多关系 对应关系 大小、多少关系。

(二)中班

10以内数中的相邻两数的关系 等量关系 守恒关系 可逆关系。

(三)大班 等量关系 守恒关系 可逆关系 等差关系和相对关系 互补关系 互换关系 传递关系 包含关系 函数关系。

二、数量关系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力因素

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第四节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

一、前苏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析

二、美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析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有哪些途径及各自特点?

2、理解幼儿数学教育基本方法的涵义及掌握的要求,重在掌握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的要求

3、组织一次见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活动途径、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是实施数学教育所采用的活动形式。

一、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

它是由教师组织或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幼儿参加的数学活动。它有两大型:

(一)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

(二)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

二、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运用游戏形式,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过程。

三、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四、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为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任何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幼儿学的方法 的有机统一。

一、操作法

(一)操作法的涵义及分类

1、涵义: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发现,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

2、操作法的分类:

3、操作法的依据及其价值

(二)运用操作法应注意:

二、游戏法

(一)游戏法的涵义

游戏法是根据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和思维的特性组织数学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游戏法是以幼儿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二)数学游戏的类型

(三)开展数学教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三、比较法

(一)比较法的含义

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比较法的种类

(三)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数学教育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四、启发探索法

(一)启发探索法的含义

启发探索法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

(二)运用启发式探索法应注意的问题:

五、讲解演示法

(一)讲解演示法的含义

讲解演示法是教师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以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或规则,具体地呈现出来的教育方法。即边讲解边演示。

(二)运用讲解演示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含义

1、幼儿数学归纳法是指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2、幼儿数学演绎法是指幼儿运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二)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时应注意:

七、运用以上数学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是:

(一)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起主导作用。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和记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制订数学教育学期计划的步骤和内容,并实践制订学期计划。

2、懂得设计具体数学活动计划的结构、内容,运用练习形式让学生自选内容设计一次数学活动计划。

3、明确数学教育记录的意义和要求。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计划

一、学期计划

(一)什么是学期计划

(二)学期计划的内容及步骤

(三)制定周进度计划的步骤

二、数学活动计划

(一)名称

(二)目的(三)准备

(四)过程

三、其他数学活动计划

四、说课

(一)说课的意义

(二)说课的内容

(三)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

一、数学教育的记录的意义

(一)什么是数学教育的记录

(二)做数学教育记录的意义

二、数学教育的记录类型

(一)日常记录

(二)总结

思考与练习(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计划举例

1、各年龄班数学活动学期计划(北师大版《学前儿童数学教学》P333

2、各年龄班数学活动周计划 〈同例1〉

3、活动名称 大象过生日〈大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概论》P119

4、活动名称《寄“信”》〈大班〉 同例1

5、《小白兔拔锣卜》(小班)北师大教材P107

6、认识数学2(小班)同例3

7、认识球体园柱体的活动设计(大班)《启蒙》天津97.1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教育目的和任务

1、使学生懂得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其对幼儿学习数要领的重要性;

2、能理解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年龄特点。

3、教会学生能表述分类的内涵和知道幼儿有哪些种分类,掌握分类教学的要求和方法。

4、教会学生初步学会组织和实施“1”和“许多的数学活动的能力。

5、组织学生设计一次“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活动,通过模拟教学体验设计实施教育活动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一、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述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中去。

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的笼统感知

(二)感知集合是幼儿从集合的笼统感知到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中间环节和必要的感性基础。

(三)渗透集合思想,使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 关系,有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目,进而为幼儿理解和掌握初步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

一、2岁—3岁左右儿童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

二、3岁—4岁儿童已经迈步感知到集合中的元素能不超出集合的界线,而且,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精确的一一对应。

三、4岁—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元素,并能初步理解和子集的 包含关系。

四、5岁—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护展。

第三节 物体分类的教学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相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

一、分类的意义

(一)分类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二)分类是计数的必要前提

(三)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四)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的几种分类

(一)按对象分类

(二)按包含关系分类

三、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四、教育方法

(一)首先让幼儿感知和辩论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

(二)向幼儿说明分类的要求和分类的含义。

(三)按范例或口头指示进行分类。

(四)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

(五)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挠条件,以逐步提高分类的难度。

(六)讨论分类结果,以巩固类概念和理解类的包含关系。

第四节 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

1、区别“1”和“许多”的意义

二、教育要求

(一)使幼儿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二)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三)能在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首先教会幼儿学会区别1个物和许多物体,然后帮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二)通过观察比较教幼儿区别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三)采用教学游戏以及幼儿操作等方法,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

一、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意义

(一)可帮助幼儿准确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二)使幼儿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组的数量。

(三)使幼儿感知到物体组中物体(元素)的数量,从而获得数的感性经验。

二、教育要求

(一)学会对应

(二)在学会对应的基础上,不用数进行两组物体的比较。

(三)能理解和运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重叠法

(二)并置法

(三)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与练习(略)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计数教学活动的含义、结构和发展,了解计数活动的意义;

2、理解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掌握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概念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点.3、认识10以内基数、序数和数组成的知识和实施教学要求。通过示范和练习基本掌握其教学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

一、什么是计数活动

计数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数的形式。

二、计数活动的实质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

三、计数活动的结构与发展

(一)内容方面 口头说数----按物点数 说出总数。

(二)动作方面:手的动作和语言动作。

四、计数活动是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一)幼儿直接认知物体数目只局限于小数量的范围。

(二)国外关于幼儿计数活动价值的研究介绍。

第二节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从具体出发

(二)在大量的感性经验基础上产生对数的认识的抽象成分。

二、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年龄阶段及特点.(一)第一阶段(2岁半左右至3岁半左右)学数前的准备阶段.(二)第二阶段(3岁半左右至4岁左右)学会计数和初步理解实际意义阶段.(三)第三阶段(4岁左右至5岁左右)计数能力的巩固和初步数概念形成阶段.(四)第四阶段(5岁左右至6岁左右)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及数群概念初步发展的阶段.第三节 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学

一、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及其实际含义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数守恒的方法

(三)学习按数和例数的方法

(四)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

第四节 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中班)

(一)使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二)会从不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教学方法

(一)可采用集中分段教学的方法

(二)运用直接教具向幼儿讲清序数的含义

(三)教幼儿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

(四)向幼儿说明确定序数的方向

(五)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

第五节 认识10以内的数组成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运用讲解演示法教数的组成

(二)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的组成规律

(三)运用数的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知识

(四)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组成知识

第六节 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中班

(二)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中班幼儿认读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二)教幼儿书写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思考练习(略)

第七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结合幼儿实际分析阐述学前儿童加减应用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基础上为掌握其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2、使学生领会口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编应用题的要求、幼儿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的规律等基础知识及它对幼儿学习加减法的作用。

3、教师必须运用范例、见习或模拟教学等方式训练学生学会设计10以内加减法数学活动,较好掌握基本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和训练让学生设计10以内加减法教学教育活动以培养并掌握基本教学方法。

4、明确10以内加减应算是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

(一)从具体到抽象。

(二)从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

二、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年龄特点

(一)4岁以前,一般来说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

(二)4-5岁,4岁以后,儿童会自己动手将实物合并或取走以后进行加减运算。

(三)5-6岁, 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按数和例数,能不困难地运用到加减的运算中去。

第二节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

一、应用题的结构

(一)应用题的结构

(二)应用题的特点

二、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法中的作用

(一)口述应用题是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有力工具和必要基础。

(二)口述应用题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是发展幼儿加减表象的主要形式

四、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

(一)幼儿学习的口述应用题的类型

(二)幼儿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的首要形式。

五、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

(一)编口述应用题的要求

(二)学会编口述应用题的过程

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幼儿自编描述口述应用题→模仿口述应用题.第三节 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让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题结构。

(二)让幼儿学会10以内加减法。

二、教学安排

(一)先用小数量(4以内)学习解答和自编口述应用题。

(二)再运用口述应用题向幼儿讲明加减含义、符号和算式。

(三)从2开始逐个数地进行数的组成结合加减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

(一)学习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获得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

(二)借助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减法的含义

(三)教幼儿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及算式

(四)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法的方法

(五)复习10以内加减运算的其他方法

思考与练习(略)

第八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懂得什么是量、什么是连续量、量守恒、量排序、排序的双重性,传递性和可逆性等知识,必须认真领会学前儿童关于大小、长度能力、重量感知能力、排序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并作为实施量的教学依据

2、了解学前儿童量的教学要求

3、运用见习、教师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设计量的教育活动片断,并通过实践体验和初步掌握组织教学活动基本方法和教育技能。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

一、2岁左右 能按成人的语言提示选择大或小的物体,但不能用积极的词汇以表示。

二、3岁左右—4岁左右 能正确区分大小和长短,也能用简单的词汇表示。

三、4岁左右—5岁左右

四、5岁左右—6岁左右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重量感知的发展

一、3岁儿童已能感知和判别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二、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示对物体轻重的感知

三、5岁幼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提高,并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

四、6岁幼儿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第三节 学前儿童量排序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进行量排序教育的意义

(一)排序有助于学习计数

(二)排序能帮助幼儿认识数的顺序、建立数序概念。

(三)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二、学前儿童的几种排序

(一)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

(二)按规则排序

(三)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四)按数排序

三、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及特点

(一)幼儿对各种量的排序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

(二)幼儿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

第四节 认识量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比较各种量的方法

(二)教幼儿量的排序的方法

(三)教幼儿学习量守恒的方法

(四)教幼儿认识量的相对性的方法

(五)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略)

第九章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师讲授并使学习了解几何形体方面的知识并能用幼儿语言表达以及懂得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一般发展过程及年龄特点

2、知道幼儿关于平面图形的教育要求,通过讲授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教会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认识图形基本特征和守恒的教育方法,让幼儿认识图形间关系的教育方法等。

3、教会学生设计一次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活动。并进行见习和教育能力训练。

教会时间安排

第一节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一般发展过程

(一)认识各种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

(二)形体的感知与词的联系

(三)形体与实物形状的联系

(四)幼儿感知形体方法的发展过程

二、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年龄特点

(一)3岁左右至4岁左右,在正常的教育下,能达到的水平

(二)4岁左右至5岁左右,在小班教育的基础上,中班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三)5岁左右至6岁左右

第二节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教学方法

(一)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

(二)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图形守恒的方法

(三)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让幼儿认识图形之间关系的方法

(四)复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方法

第三节 认识几何体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教幼儿认识球体、园柱体、正方体、长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二)教幼儿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知道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几何形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

二、教学方法

(一)在幼儿观察、触摸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几何体的特征。

(二)比较平面图形与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之间的不同。

(三)运用操作探索几何体的特征

(四)运用泥工、手工和建筑游戏等活动,巩固幼儿对几何体的认识。思考与练习(略)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2、使学生必须知道学前儿童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理解幼儿认别空间方位的过程、区域。

3、运用讲授、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幼儿园关于空间方法教学的要求,并初步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教育活动。

第一节 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空间方位和对空间方位的辨别

(一)什么是空间方位

空间方位指物体的空间位置。是属于空间形式的问题。

(二)空间方位的辨别

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关系的判断.二、确定物体方位需要有一个立足点。

立足点即以什么为坐标来确定客体的空间位置

三、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和连续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

一、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

二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过程

1、以自身为中心的定向

(二)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三、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区域的扩展

(一)3—4岁

(二)5岁

(三)6岁

第三节 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要求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让幼儿用感知描述方法区分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初步掌握有关方位的词汇及含义

(二)让幼儿用观察、操作和游戏等方法,认识自己和物体及物体之间的位置

(三)用讲解演示法,帮助幼儿理解空间方法中的困难问题

(四)在幼儿一日生活及各种活动中进行空间方位的教育。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自学,让学生理解关于时间的概念及特点等知识

2、讲授并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主要特点

3、掌握幼儿认识时间的教学

第一节 关于时间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一、时间的概念

(一)时间的基本概念

(二)幼儿认识时间的基本问题

二、时间的特点

(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不可逆性

(二)时间具有周期性

(三)时间具有直观形象性

三、表示时间概念、词汇的种类

(一)表示时间次序的词汇

(二)表示时间阶段的词汇

(三)表示时间动态的词汇

(四)表示不确定时间阶段的词汇

(五)表示速度的词汇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一般特点

(一)幼儿掌握时间概念特别困难

(二)幼儿认识时间往往与直观形式的熟悉兴趣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二、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

(一)3—4岁幼儿能认识一天时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四岁左右至5岁左右,幼儿已能较好理解和运用“早晨”、天”、“黑夜”的词汇,并知道它们是一天的四个部分.(三)五岁左右至6岁左右开始理解较长间隔的时间单位

第三节 认识时间的教学

一 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

(二)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

(三)通过专门的教学活动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

试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第6篇

学前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心智及其日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作用

1.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感受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聆听世界名曲,如《四小天鹅舞曲》、《彼得与狼》等,把幼儿带入美的境界,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对其进行初步的音乐基础训练,能够有效培养他们初步的感受美的能力。

2.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右脑的发育

音乐能力指辨别、感知、领会、想象、思考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内涵的能力,它包括听辨音乐的长、短、强、弱等。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有趣的音乐活动来刺激幼儿的右脑,以达到促进右脑发育的目的。

3.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体现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调式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无形当中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为其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于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的琴弦,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春天》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奏响,孩子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鸟,尽情欣赏着各种鲜艳的花朵,领略祖国春天的美好,激起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当幼儿唱着《好妈妈》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理解妈妈的辛劳,热爱妈妈;歌曲《一分钱》会告诉幼儿拾金不昧的道理,养成捡到东西要交公的好品德;歌曲《划船》使幼儿体会到友谊的快乐;歌曲《马兰花》使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具有非常独特、广泛的效果。

5.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在音乐教育中,启发幼儿充分发挥想象,鼓励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选择一些形式短小、内容集中、有强烈对比度的乐曲供幼儿欣赏。例如《动物狂欢节》,幼儿听完后能联想出大象、狗熊、狮子等十几种动作笨重的动物及小鸟、蝴蝶、小天鹅等一些小巧、灵活的动物。幼儿在听音乐时,大脑中会不断浮现出一些与音乐有关的物体形象,从而产生联想,教师要适时启发幼儿用语言或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刺激幼儿的大脑活动,以达到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水平的途径

1.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注重实践,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完善自己。对幼儿教师来说,熱爱事业和孩子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2.注重教师音乐素养、理论知识的提高

教师的音乐理论水平决定着幼儿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只有从理论上接受了先进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理念,才会有的放矢的进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并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努力营造集体的气氛,培养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自信,并帮助其正确对待创造中遇到的挫折,激发、培养幼儿的创造动机,从而促使幼儿获得成功。

3.教师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使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用教育实践促进幼儿的发展,促使幼儿在综合的、与人不断交往合作的、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音乐能促进幼儿智力、身心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中,就应该充分发挥幼儿音乐教育的优势,最终使孩子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黄莉莉.《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丁昀.《幼儿教育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洪曾.《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宋娟娟

浅谈学前儿童双语教育 第7篇

一、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一阶段所教授的内容是否符合这一时期儿童的智力的发展。因此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是否有必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进行英语教育, 并且开展双语教学。同时, 在这一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是否必要。在我国,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开始接触英语, 一直持续到高等教育阶段, 可以说学了十几年的英语, 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谓不多, 但是实际效果却很难令人感到满意, 特别是在听说能力上, 普遍存在着欠缺。究其原因, 除了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欠缺外,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始学习英语过晚, 过了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现有的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学习外语的黄金时期, 如果在这一时期接触外语, 那么可以更为容易的养成良好的发言。这就意味着, 应该让孩子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就接触英语, 培养其对英语的感觉, 使其养成一定的听力和发音基础, 为今后更深入学习英语打下夯实的基础。我国现在在学前教育开展双语教学的尝试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根据对于双语教学的学校的调查, 开展幼儿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其对英语的学习, 甚至有利于其对母语的学习乃至智力的发展。因此, 开展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有着非常充分的必要性。

二、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学开展现状

我国近些年来在学前儿童双语教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大批双语教学幼儿园开始了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更为重要的是,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外语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乐于把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 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一种需求, 才使得我国双语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的成长起来。然而, 在这一快速成长过程中, 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我们加以注意问题。

我国近些年双语幼儿园在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值得高兴, 但是很多双语幼儿园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家长对孩子英语能力的重视, 使得双语幼儿园备受青睐, 这就使得一些幼儿园把建设双语幼儿园看作是一个商机。在自身条件仍未满足的情况下就对外宣传双语教学。这些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幼儿园的师资并不具备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 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双语教学效果。学前教育是一项要求非常高的专业, 而开展双语教学更是需要具有英语、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多学科知识以及双语教学训练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说对师资要求非常高, 但是很多人才从高校毕业后, 往往首选待遇相对更好的高校或中学任职, 使得双语幼儿园难以网络到优秀的人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双语教学教师自身的发音还难以被认为是标准发音, 这样显然不利于孩子养成标准的发音。正是在这一现实困难下, 还有一些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听到更为纯正的英语, 采取聘请外教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外教虽然在英语发音上或许更为纯正, 但是他们很多并不具备相关教育学知识, 甚至并不具备高等教育学历, 因此, 单纯的聘请外教并不意味着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升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我国虽然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仍有很多家长并不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 其无法鉴别双语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高低, 这就造成了双语幼儿园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双语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评估, 对于不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幼儿园, 坚决取缔其开展双语教学的资格。同时, 针对我国幼儿园师资普遍英语基础不高的现实, 教育部门还应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经过培训后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 发给其资格证书。形成一种资格认证, 从而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从幼儿园自身来讲, 也应充分重视师资建设的重要性, 秉着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应提升双语教师的待遇, 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学前儿童双语教学的事业中去。学前儿童双语教学其实施的好坏跟学生英语能力的养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这些年来其发展很快, 但是对于我国来讲仍属于一个新鲜事物。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进而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理论界也应在学前儿童双语教学上加以更多的重视, 在教育理论上取得进展, 从而为进一步改进学前儿童双语教学指明方向。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阶段, 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个体所接受的学前教育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其终身的发展。近些年来, 英语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技能,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 都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物力、财力。但是英语学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中国式英语”、“哑巴英语”层出不穷。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我们应改进学习观念和手段, 应尝试在学前阶段引入英语学习。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对在学前儿童开展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更好的开展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双语教育,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蒋毅奇:《关于开办幼儿环境双语教学之我见》, 《广东科技》, 2010 (5) 。

[2]曾红红、黄涛:《浅议幼儿双语教师师资培训》, 《科技信息》, 2009 (13) 。

[3]尹丽娟、王友鸿:《有效的学前双语教学特点》,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 (3) 。

[4]罗丹:《幼儿双语教学新路向》, 《语文学刊》, 2010 (2)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之我见 第8篇

当孩子牙牙学语时, 父母就教孩子数物体的个数, 对物体进行分类等, 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家中, 幼儿用积木摆出各种造型, 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 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远近, 孩子为大家分东西, 同别人玩棋子、走大迷宫;在幼儿园, 幼儿排好队, 说出自己确定的位置, 为小朋友分发碗筷;在商店, 幼儿用一定数目的钱买回自己需要的东西, 明确所找钱数是否正确, 所买东西多少是否正确。另外, 在生活中幼儿还经常遇到“今天星期几”“现在几点了”等问题, 不经意间, 数学知识就在构建, 数学思维就在形成。可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所以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也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 才会是生动的、有用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个领域, 而不能局限于一门学科, 它渗透于生活及其他各门学科中, 幼儿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成功的学前幼儿数学教育, 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完成。

家庭教育中,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数学思维, 完全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开启幼儿数学智慧的大门。不能把数学教育的全部责任归于学校, 家庭教育也承担着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启蒙性教育、生活化教育的重任, 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老师有丰富知识和经验, 对幼儿进行的数学教育系统而全面, 这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 我国幼儿园教育中, 比较突出的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幼儿思维发展等错误倾向。小学入学考试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原本对幼儿高期望的家长, 更增添了对幼儿园多教些知识的希望, 给幼儿园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许多幼儿园纷纷开设了识字班、双语班、珠心算班等特色班, 吸引家长, 宣传“这些班毕业的学生深受小学欢迎, 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好”。其实, 学前教育不只是为孩子入小学做知识准备。记住了多少数, 做了多少道加减法题, 珠心算水平多高, 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有质量的问题, 并且能从不同的方向去认识它们, 从而启迪孩子的思维, 使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积累创造的才能, 这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成长将起到长期的积极效应。

当前, 幼儿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幼儿园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幼儿园教师素质, 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 不能违背幼儿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 而只顾眼前的某些利益。应本着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 思想上从重视个别学生的培养转变到重视全体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使全体幼儿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比如, 教师在珠心算教学中, 不应只关注个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忽略或没有重视另一些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的学生, 以致造成缺乏关注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所以, 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和成长, 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重视学前儿童学习态度、能力的形成, 把知识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 使之乐于学

应该让幼儿看到身边的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感受数学。比如, 看故事书的时候, 看钟表、日历, 玩沙子、积木、橡皮泥, 分发碗筷、整理玩具等过程中, 都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只有幼儿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用处, 才能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说, 学习态度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有了好的学习态度, 明白了学习的意义, 学习就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获得知识而且是高质量的知识就成为很自然的结果。那些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无多大意义, 更多的会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埋下厌恶的种子。可见, 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要人性化, 多应用生活化的数学, 使之乐于学。

现在一些地方的幼儿园, 很流行珠心算。我注意到, 很多幼儿并不喜欢珠心算这门功课, 害怕计算两位数或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有的还产生了严重的冷漠或反感。成年人心目中的那么好的珠算式心算的研究成果, 会造成这种结果, 恐怕是科研专家也不曾意料到的。究其原因, 是这种成果脱离幼儿生活实际, 幼儿们根本不知道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表示多少, 这么多数加加减减是为了什么, 有什么用处。不过, 玩玩算盘, 有利于幼儿掌握十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对学前幼儿算盘当玩具比当算具更有意义。

三、重视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给幼儿宽松的思维空间, 让幼儿在“趣”“奇”“思”的数学环境中主动探索

一些地区, 不少幼儿园给幼儿教了很多数字计算快而准的方法口诀。表面上数学知识水平很高, 计算能力可以达到小学二、三年级水平了, 实际上, 长远来看, 对多数幼儿来说弊大于利。原因是这些方法脱离小学数学教育, 幼儿难以摆脱思维的枷锁, 他们故步自封, 很难感受自由思维带来的真正的快乐。所以, 必须走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误区, 还数学以本来面目, 让学前儿童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主动探索, 让学前儿童感受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

我国数学家陈省身曾为2001年北京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题词:数学好玩。学前儿童天生好玩, 可见, 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要在“玩”上下工夫, 让幼儿在“玩”数学的过程中, 真正感悟数学。让幼儿在游戏环境中快乐地玩数学, 感受七巧板的变化其妙无穷, 鲁班锁的设计巧妙、严密, 简单的推理故事充满乐趣。走走大迷宫、摆摆积木、排排多米诺骨牌、玩玩折纸游戏, 用沙子堆堆城堡、建座桥、挖个陷阱等, 在玩的过程中, 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学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总之, 学前儿童的家长以及教育者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不要过多限制幼儿的思维, 而应想尽办法创设有利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宽松的开放的环境。对当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并妥善解决, 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农村学前儿童养成教育培养初探 第9篇

一、农村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涵义

通常意义上的“养成教育”, 是指关于道德生活层面习惯的养成, 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逐步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的过程包括两个:分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理性的形成, 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外化。目前, 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限制和德育工作效率的紧迫性, 导致学校教育过程中更侧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并没有一开始就注重道德理性认识。因此, 加强学前儿童道德理性认识是儿童养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事实证明, 幼儿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尤其是学前儿童, 社会性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模仿性和重复性, 因而幼儿时期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 而且一旦形成将维持一生。针对于幼儿社会性知识发展的特点, 儿童养成教育培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 从儿童出发, 以人为本, 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运用适合儿童发展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不能急于求成, 需要在实际教育中逐渐培养;第二, 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儿童养成教育不是某个教育者的个人行为, 而是要求整个教育系统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第三,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侧重于实践性操作, 养成教育培养是长期形成的过程, 最终还要在实践结果中进行评价。

二、农村学前儿童养成教育培养策略探究

(一)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儿童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根据上述学前儿童养成习惯形成的特点, 发现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几乎全部从成人行为中模仿而来, 如果给孩子一个干净整洁, 良好的学习环境, 将有利于养成教育的培养。尤其在农村, 家长因为农忙而很少关注孩子, 调查发现具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孩子只是少数, 大部分孩子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例如, 随地大小便, 乱扔玩具。早晨还干净的教室, 到了下午已经面目全非。为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对于初入园的孩子, 首先进行基本的卫生、礼貌常识教育, 并言传身教, 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逐步教给孩子小手洗干净, 不随地大小便、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等习惯, 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 学前儿童会逐渐认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榜样激励是儿童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儿童的年龄发展特征来看, 幼儿明辨是非能力较差, 对事物的好坏、对错难以区分, 教师屡禁不止的不良行为在儿童看来无关紧要。为此, 根据孩子认知发展特点,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树立正面榜样, 从而规范学前儿童的行为和是非判断能力。例如, 幼儿欣赏儿歌《李小多分果果》后, 教师开展了一个小活动, 请3位同学帮助老师分发一些彩纸, 每一沓彩纸中有一张颜色最漂亮, 其中两位发彩纸的同学将最漂亮的发给了别人, 只有一个同学发给了自己。这时候, 老师笑着说:“我们班里今天多了两位李小多。”教师用激励的语言不仅鼓励了两位做法正确的孩子, 而且提醒了那位发给自己的孩子。从那以后, 班里很多活动中, 孩子们都争当李小多, 可见激励评价可以为培养孩子的养成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

(三) 家长的积极配合是儿童养成教育的坚实后盾

学前儿童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与家庭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较多, 备受爷爷奶奶的宠爱, 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而农村学前儿童由于父母忙于各种农活, 孩子往往缺乏父母必要的关注和培养, 一些孩子也容易养成懒散的行为习惯。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 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当教师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纠正和转变, 而作为家长需要与学前班保持一致性与连续性, 只有坚持不懈的互相配合, 才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 教师在学校中发现孩子不专心学习, 通过与家长沟通后, 家长也发现孩子作业时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一会吃东西, 不能坐下来, 此时妈妈给孩子提出了要求, 每次作业期间只有一次出去的机会, 尽量在写作业开始前将所有事情做完, 并由妈妈监督。结果试了几次之后, 孩子在作业期间, 居然一次都不用出去了。由此可见, 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 家长的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训练的持之以恒是儿童养成教育的必要保障

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是形成良好教育的必要保障。对于农村孩子来说, 因为之前形成的陋习较多, 矫正起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因此, 需要教师创造更多的时机, 反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 在训练“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行为习惯的时候, 向其他学生借东西要说“谢谢”, 给小朋友分发玩具的时候要会礼让……将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一点一滴的行为中, 逐渐纠正, 反复训练, 最后形成。再如, 训练良好的卫生习惯过程中, 学生每次饭前洗手之后, 都自己在“光荣榜”上填一面小红旗, 在点滴的积累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培养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尤其是现阶段农村儿童缺乏必要的关注, 行为习惯急需规范, 需要教师、家长和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制定养成教育的教学目标, 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强化巩固, 为培养农村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锡香.幼儿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09) .

[2]陈沛媛, 董雅芬.重习惯养成, 让孩子终身受益[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 2011, (05) .

[3]曾丽.如何进行幼儿的养成教育[J].少年儿童研究, 2011, (14) .

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第10篇

一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们的教育意识不断提升, 理念也逐渐改善, 但当今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方面多数家长和老师还依旧存在着问题:

1. 指导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和老师深知美术对儿童智力等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 但却不知如何下手, 指导怕误导孩子, 不指导又担心放任自流。盲目地表扬夸赞会使孩子不思进取, 一味地哗众取宠;而过分地指导不但使孩子的美术素养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相反孩子会失去自信, 失去自我。

2. 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

有些家长和老师会一笔一笔地教孩子画画, 直到孩子也能像模像样地画出来。但这时却发现孩子只会画那些学过的东西, 其余什么也不会或不敢画了, 孩子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怎么画”, “那个怎么画”, 或“这个我不会画你教我吧”等问题。这样做不仅没有教会孩子怎么画, 反而更严重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泯灭了孩子天真浪漫的天性。

3. 以成人的审美观欣赏儿童画

成人的生活经验丰富, 对事物往往会客观理性地对待, 但儿童这一特定年龄段天真浪漫、善于想象, 观察身边的一切往往更主观。有些家长或老师若是看见孩子画上画的蝴蝶比花大或人比房子大了就连忙让孩子擦掉重画。如一次关于迎春节主题的课, 大家都高高兴兴地陆续画完下课了, 一位家长看见孩子把对联画到了高楼大厦的顶上了就禁不住地说“宝贝儿, 你画错了吧, 你怎么可以把春联挂到楼顶上呀?应该贴到大门两边的呀……”孩子没有解释, 按照妈妈的指点快速地改了过来, 最后赢得了妈妈的称赞……

4. 让孩子比着同龄人或大师的优秀作品画画

美术课上, 学生太多, 老师辅导不过来, 就在黑板上贴了张放大的少儿绘画获奖作品让学生比着画。说人家为什么画这么好, 好好学学, 结果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盯着黑板看一笔画一笔, 结果所有孩子都在画同一张画, 而不是画自己的想法。

这些做法不但不能实现画画的目的和作用, 反而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厌画的结果。当然, 每位家长和老师的出发点可能都是好的, 只是做法和认知有些欠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学前美术教学经验及对儿童心理发展趋势研究, 就以上列举的屡见不鲜的儿童美术教育方面的误区, 提出几点建议:

二引导儿童绘画的建议

1. 学会欣赏儿童画

要站在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 尽可能不要做过多干涉。美国小学里的一节美术课是这样上的:绘画的主题是“太阳”, 在老师不给任何提示和限制的情况下, 学生们便开始画起来。有的把太阳画成圆的, 有的画成方的、三角的、半圆的, 各种形状和颜色的都有, 还有一位同学的画纸上没有出现太阳, 只有几朵不成形的云彩, 后面隐隐约约出现了几束彩色的光线……学生陆续画好, 老师没有做任何比较和评判, 而是面带微笑, 非常认真地欣赏着每位学生的画作, 逐一给出鼓励和赞扬。通过课堂创作, 学生们个个自信满满, 兴趣更加浓厚, 绘画热情更为高涨。

身边一位朋友找我咨询, 她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 虽然家里到处都是他的画, 但孩子是不停地画, 但他们就是欣赏不了, 又不知该如何引导。她拿了一张儿子的画给我看, 纸的中间横着画了一根弯弯曲曲的线条, 上面画了一竖线, 挨着右上侧又画了个小三角, 画面上方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形状, 我看后被这位儿童的智慧惊呆了:这不是海面荡起浪花, 一条小帆船在海面上若隐若现, 白云在天上自由飘散的场景吗?朋友诧异极了:“你和我儿子讲得一模一样呀!但我们有时实在欣赏不了, 又不敢强加干涉, 不知后面该怎么引导了。”

我忙建议朋友说, 目前正是孩子的绘画敏感期, 家长只需要给他提供充足的绘画材料, 宽松的绘画环境, 站在孩子的角度, 学会倾听和欣赏,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称赞就可以了, 不需要做过多的干预。随着孩子的作品越来越多, 画面会越来越丰富和有想象力。

2. 引导儿童作画时要学会运用“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是人脑对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的反映, 可分为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因果联想等。孩子4~9岁这个阶段是培养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们要学会如何在这一特定时期内运用联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经过多年悉心观察研究, 关于联想的方法, 我总结如下:先找出一个点, 再由该点发散出几条线, 即所谓的扇形结构。具体到每一堂课都需有一个主题 (点) , 课堂教学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与之有关的一些事情, 并将其结合起来, 再加以构图方面的引导从而变成一张完整的画。

以“蚂蚁搬家”这一例子进行详细说明。我让孩子以讨论式进行:由蚂蚁大家能联想到什么呢? (1) 蚂蚁的特征, 个子小, 有头、胸、腹三部分, 头上有触角, 六条腿等; (2) 当时的天气, 是白天还是晚上, 天气怎么样; (3) 蚂蚁成群结队地搬家, 搬的什么东西, 在哪个地方搬, 旁边环境有什么等;还可以联想到蚂蚁洞、蚂蚁王国, 蚂蚁王国里有国王王后士兵等, 随便从中找出某一或几点都可以画出一张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同是画蚂蚁, 孩子心中想法各异, 画的画也肯定会多姿多彩。孩子们在享受着画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 发散性思维等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 适当引导孩子写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能激发人们创作的灵感。经常外出观光写生, 孩子不仅能加深对大自然的认知, 还能放松心情, 陶冶情操。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速写本, 看见自己感兴趣的景象或事物时随时记录起来, 画旅游日记。直面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水一木、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创作灵感最易激发。即便不能出去写生, 室内的每样物品也可当做写生对象, 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 又可以增强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的意识。

4. 以鼓励为主, 充分调动孩子绘画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注重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培养其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一位6岁左右的小女孩垂头丧气地站在路边, 旁边的妈妈瞪着双眼一脸的怨气:“你这都是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以后什么东西也不给你买了, 再想画画没门儿”一边说一边把小女孩的画撕得粉碎。不知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致使这位妈妈发这么大的脾气。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说, 可能小女孩的画没有那么干净、那么色彩斑斓、那么画什么像什么, 但我真心希望家长们能够静下心来反思反思:自己五六岁的时候都能画些什么?孩子学画画的目的和作用又是什么?孩子天真浪漫的童年又去了哪里呢?

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策略研究 第11篇

【摘 要】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养。

【关键词】 幼儿;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1.全面正确了解和认识幼儿的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个性迥异的儿童,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智能强项和思维方式,当我们的教育力求促进每一位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全面发展,弘扬个性,挖掘潜能的同时,对幼儿全面、正确的认识已成为所有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

1.1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首先,幼儿是一个完整的、各种能力都在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其次,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

1.2正确理解个体差异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都已不再陌生,多元智能的阐述更是从人的不同智能的角度提示了个体间的显著差异,但现在不少教师只是将个体差异定位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上,或者理解为孩子间智力的高低和发展程度的快慢,而忽略了幼儿在发展的不同特点上的差异。幼儿教师应能鉴别出不同的差异类型,从而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2.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2.1幼儿园的环境应该动态的。动态的环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能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新的主题,形成新的课程;环境能展示孩子们心智成熟的历程,能记录和反应出孩子们成长的足迹;环境能支持幼儿园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只有动态的环境才能促进这些因素的互动。

2.2环境能促进幼儿可持续性发展。有效的环境能激发幼儿的认知,使幼儿处于一种的积极探索的状态,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能指导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专业知识结构又与其他的教师群体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郄海霞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观点,笔者认为,一名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2.2.1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指出,一个教师“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和力量”,“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正如像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教的学生那么多。”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方面面有明确的认识。这种了解会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做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不用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2.2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甚至0~3岁的婴幼儿,婴幼儿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因此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其教育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从有利孩子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组织教学。

2.2.3有关教育媒介的知识,如教材内容、学科知识、课程结构、现代教育工具等。幼儿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一个全科的概念,它并不一定要求教师对某一门学科有精深的、独特的研究,但必须对各类知识都有尽可能广泛的涉猎并形成相对正确的认知。幼儿教育在使用教材上相对来说较为自由,选择的范围也较为宽泛,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熟知各类教材,并能根据自身的教学所需作出合理的取舍。

3.开展特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将特色课程渗透在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广泛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让幼儿在幼年接受更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3.1抓住幼儿语言成长的关键期,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积极创设幼儿语言学习环境,启蒙阅读以完整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教育主线,通过听视、生活、听读和游戏四个途径,伴随其活动、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

3.2重视体格训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根据《纲要》精神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内容,确保幼儿体育活动时间,注重提高各环节中的户外活动的质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3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3.4创设良好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5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只有与家长携手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在生活中渗透教育

幼儿日常生活教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各种日常生活的技能技巧对成年人来说,早已形成熟练技巧、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然而,幼儿还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独立生活能力还很低,生活习惯还在形成中,因此,在幼儿园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教育。

4.1建立科学的一日活动常规,细化每一环节的管理,从入园、晨间活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餐点、午睡、起床、离园,每一环节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活泼的发展。

4.2保教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强化幼儿常规习惯的训练,重视养成教育。在悉心照料幼儿生活的同时,积极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如饭前洗手是关系幼儿健康的问题,也是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过程。

4.3注重随机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常生活是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一个途径。在组织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敏锐地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把品德习惯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

4.4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组织幼儿日常活动中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很幸运学到了不少东西,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学、多思、多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不愧于每一位求知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2]杨爱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浅谈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 第12篇

一、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

Willis认为, 语言学习有四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语言环境, 有大量的、真实的语言输入;第二要有使用语言的机会, 要能使用语言做事情, 交换信息;第三要有使用语言 (包括听、说、读、写、各类活动) 的动机;第四个是理想的状态, 应该有教学的条件, 也就是有机会注意语言的形式。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遵循这一规律。婴幼儿语言学习经过两个阶段:接受信息阶段和表达信息阶段。从学习口语和文字的两个方面, 应划分为四个过程, 即学听话、学说话、学认字、学写字。在这四个阶段中, 我们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使儿童能与大人进行交流, 他们了解字并学习写字, 最后用字表达思想。儿童无论是母语语言的学习, 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 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活动基础之上的, 儿童接触语言的机会越多, 对语言的掌握以及使用就越熟练。

二、为儿童们分派适当的课程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 儿童需要系统的学习语言课程。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和要求, 以儿童本身为主体, 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为儿童制定学习目标, 目的在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并且和谐地发展。儿童所学习的课程不宜太难, 不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学习计划, 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教学环境应是在适宜的条件下, 为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儿童进行主动的探索, 这样会减少对儿童身心的不适当约束, 使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适当安排能帮助儿童有效的学习和达到目标的课程, 让孩子参与广泛的、系统的学习。

儿童的语言学习, 离不开对语境的认知。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 给学生分派任务, 组织学生学习。例如鼓励儿童观察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在自然条件下使用语言, 这样会使儿童的语言带有开拓性, 自然性和社会性。教师也可以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 组织学生完成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角色扮演、图形拼接, 故事接龙等。这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使儿童体会到团队意识, 能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为了开拓儿童的思维, 教师可在孩子们中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鼓励孩子们去观察生活, 查阅资料, 翻阅绘本, 以及向他人了解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某一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活动, 极大地锻炼了儿童的自主能力和自学能力, 从小培养学生研究调查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如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 让学生完成一份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报告。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 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或是到动物园接触动物, 他们采用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自己所关心的动物, 最后形成报告。教师在收到报告后, 及时的归纳总结。儿童们通过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 耳朵所听到的, 双手所感知到的这一系列的过程, 深刻地了解自己所要调查研究的对象, 这使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 自然环境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等多项智能得到开发, 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开始阶段即能运用语言。

三、儿童语言学习的教学设计

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在正常的教育情况下, 此阶段幼儿词汇量已发展到3000个左右。儿童阶段的语言学习不容忽视。在掌握母语的情况下, 很多儿童学习第二语言, 我们可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帮助幼儿的外语学习。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 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不能通过教师灌输得到,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其他辅助手段,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语言也是在不断的听、说、模仿、使用中提高的, 特别是幼儿的外语学习, 如果没有一个连续、经常的语言环境刺激, 学过的东西极易遗忘, 这是由幼儿的记忆规律所决定的。为帮助儿童获得更多知识, 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儿童的情感和态度, 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 让儿童置身其中, 方能在儿童第二语言学习中起到学习效果。

在教学设计中, 培养幼儿运用外语的能力。教师会针对学生进行专项练习, 考察儿童对外语的使用情况。如为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设计了美化家园的活动。学生在图画纸上用水彩笔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卧室, 学生发挥想象, 独立作画。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展示作品。用课堂学到的简单句型相互询问。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复习和巩固了家庭的日常名词, 同时也反复的训练了课程所要达到的句型要求, 并且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在活动结束之前, 教师要总结儿童的学习活动, 将学生的绘画成果和交流成果展示出来, 并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这一教学设计, 培养了儿童的参与意识, 使儿童将所学知识与日常运用紧密联结, 是有效的外语教育途径和方法。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良好的物质环境, 在其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家庭或教师为儿童创设随处可见的语言学习环境, 可将家庭墙面或教室布置上图画情景, 并利用道具和材料,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做中学,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热爱语言的学习。此外, 还可以与儿童们展开多姿多彩的游戏活动,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在玩中教师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适时地引导会使学生轻轻松松获得学习的成果。在多媒体发展的现代, 利用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丰富的、外延的语言学习材料, 儿童们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观看优秀的教学视频, 原汁原味的外国儿童生活影片, 幽默有趣的儿童卡通影片等, 并将多媒体教学与儿童语言教学有机结合, 使儿童在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下学习, 利用高科技为儿童的外语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儿童的语言教育在各种各样的方式中, 在不同的环境中顺利的发展, 是所有教师和家长的期盼。希望在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下, 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找出一条适合儿童未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

[2]秦金亮.儿童发展通论.2008.新时代出版社.

[3]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2003.福建教育出版社.

[4]王松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2003.东北师大出版社.

上一篇:汽机基础论文下一篇:隔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