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类创新创业

2024-09-21

化工类创新创业(精选9篇)

化工类创新创业 第1篇

化学是以分子及其聚集体为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变化规律;化工则主要以化学工业及相关过程为研究对象,关注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等过程中的规律和技术。可见,化学化工不但为化工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支撑,同时还与医药、材料、环境、能源、核科学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是满足人类重大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科学与技术之一。因此,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化学化工类人才。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是一种生搬硬套的“课堂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较单一,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显然,这种教育现状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所以高校教育必须根据新世纪的办学目标,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负担起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的使命。当然要形成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国各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推行化学化工类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考评制度和创新师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国内外部分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不断改革,以着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可谓范围广泛、新意不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北京化工大学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既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通过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整合、突出知识逻辑的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发现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等针对我国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内容以“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较多的现状,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调整实验条件,使其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同时实行实验结果共享,以增加学生的实验信息量,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使学生着重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2,3]。哈佛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科学实验等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极为宽松自由、独立思考、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4]。以上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有关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还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心智发展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建立一套大学四年不间断的、渐进式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北京科技大学按照“启发创新思想、强化创新基础、培养创新能力”的“四年不断线”的渐进式教育理念,构建了“四阶递进”的材料类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新生初入大学时就为其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这一名师课堂,依托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学科发展前沿,领略材料领域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兴趣,提升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尽快完成“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在后续三年中进行不断的渐进式引导,实现学生从了解到实践的逐步转化,使其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升[5]。四川大学实行“三进、三结合”的教育教学机制,采用科研融入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教学方法,力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方式,让学生更早地融入到科研中,为后续创新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夯实基础[6]。实践训练对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面对校外实习基地有限而学生人数又太多的情况下,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在课程培养体系中将大一至大三的实践课程分为三个层面,即各班统一的基础性实验、校内分散进行的设计性综合实验(由指导老师出题,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设计完成,共8周)和校外实践,充分保证了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和锻炼机会,并为大四毕业论文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以上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大学期间实行的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并得到了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2 完善创新人才考评制度

为了使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更具有效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当然必须制定一套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评制度。但大多数高校都忽视了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考评制度的建立,通常采用的是“拿来主义”和“一刀切”的方法,没有从深层次认真挖掘与培养目标和模式相吻合的考评制度,导致学生面对这种较高的评价标准,使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可望不可及的学分望而却步,最终使得创新教育仍旧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不能将其普遍推广开来,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可见,构建一套与创新培养目标和模式相匹配的考评制度显得非常重要。如武汉理工大学制定的《课外培养计划细则》中创新教育的量化标准,除了发表论文、获得省级奖项或创新训练项目等这些极少数学生能达到的标准外,还包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交由教师认可的科技作品或研究报告、院内组织的一定规模的成果交流等多种形式,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灵活性和人性化,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扩大了创新教育的范围。

当然,学校和学院也应根据所制定的考评制度,充分发挥化学化工的专业优势,为更多学生搭建各种创新实践平台,如校或院内组织化学竞赛、开展科技展示、撰写科技调查报告和科技小论文、组织成果报告或交流会,以及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校园氛围,真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各高校及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认真思考、深入挖掘,并制定一套与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相匹配的、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考评制度,以实现国内高校大众教育过程中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化。

3 建设创新师资体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只有掌握创新方法和创新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提出和研究问题,才能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创新型师资体系的建立及其稳定是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当前社会乃至高校有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这种社会氛围势必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方面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教育的开展。2013年湖北省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做了一定改革,制定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鄂职改办[2013]119号)文件,将高校教师高级职务的评审按照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划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4种类型。此次改革体现了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理念,使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看到了希望,有利于发挥各位教师在科研或教学方面的特长,起到人尽其才的效果。但目前各高校在年终对教师进行考核时,所实施的考核政策还没有及时跟上,也就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各高校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通过改革现有的考核制度,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发挥各教师的教学或科研所长。再者,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如积极发挥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授课展示、比赛等,鼓励教师多参与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学习交流,激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及其改革研究等。

4 结语

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本科“四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化学化工的专业优势,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考评制度和建设稳定的创新师资团队,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激励机制。相信在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将会不断涌现。

摘要:社会的进步关键在于创新人才,而大学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针对化学化工专业的学习特点,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考评制度、创新师资体系三个方面对化学化工类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考评制度和建设稳定的创新师资队伍,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人才,化学化工,培养模式,考评制度,师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丽丹,贾建光,马丽景,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6):42-44.

[2]葛华才,刘仕文,蒋荣英.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1):89-91.

[3]周锡波,黄燕梅,薛红,等.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95-97.

[4]张春庆,唐萍,曹玉明,等.案例教学法在高分子物理授课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5(6):47-49.

[5]李磊,腾蛟,于广华,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5(1):30-32.

创新创业类论文 第2篇

创新创业类论文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一)发展早,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上个世纪早期,国外就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美国早在1919年就开设了创业类教育课程。哈佛商学院在1947年正式开设《新创业管理》创业课程,总共有188名MBA学生接受了《新创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在国内的职业院校中创建的“模拟公司”,是当时创业教育中最早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实践教学方法。印度在1966年就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理念,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不仅仅成为求职者,更应该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日本在1994年开设了“综合学科”的课程教学,其中《产业社会与人》课程是一门创业必修课程。澳大利亚也非常重视小企业创业教育,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就是主要针对如何创立小企业的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区别于传统“就业教育”的一种创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美国创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提出创业教育不同于就业教育,不是仅仅为了获得一份工作,而是为了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百森商学院创始人蒂蒙斯教授认为传统的就业教育是以解决人的生存为目的,而创业教育则是为未来的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日本提出培养创业精神的创业教育理念,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面对社会现实的挑战,并具有冒险精神。英国将创业作为一种未来的职业选择,认为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建一个企业,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法国把创业教育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相联系。韩国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联系在一起。新加坡则确立了创业教育要适合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创业教育起步虽然较晚,但由于高校、企业单位和国家之间的联动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国外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美国百森商学院是全球创业管理、教育和研究最著名的商学院。学院围绕创业过程安排包括战略与创业机遇、创业者、创业资源与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和企业发展等5个方面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观念。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四种典型的模式:创业家专门教育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经验;经营技能演习型,以培养学生系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创业技能副专业型;企业家精神涵养型,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构成了一个由高到低,由专业到普及的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积极推行模块化教学,开发出综合介绍类、工业类、商业发展类、远程教育类四套模块化教材。肯尼亚教育部门制定了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就创业方面的相关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机遇的把握、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等。

(三)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国外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得好主要是由于其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深、实战经验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好的百森商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热衷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把实践案例引入教学过程,通过案例的分析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获得创业经验。斯坦福大学有一门《创业管理》课,这门课一般由2位老师同时讲解,一位是学校的教授,理论知识丰富,另一位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而《创业机会识别》和《技术创业》这两门课,同时安排3位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外聘教授来讲课。日本通过产学合作来培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如通过聘请社会上的人到高校任教、高校的教员到企业锻炼、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等计划,强化教师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养。新加坡理工学院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重视教师的理论培养,又重视实践经验的提升,教师中有80%都曾到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澳大利亚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澳大利亚TAFE小企业培训中有很多是兼职教师,这些老师大多是有着一定理论知识的小企业家,专兼职比例为4∶6。德国有12所高校设立了创业首席教授的职位,他们专门讲授创业课程,并进行创业方面的研究工作。

(四)注重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美国百森商学院有一门“新生管理体验”课,这门课实质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实践。刚入学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进行创业,创业启动资金是以团队形式贷款,一般贷款3000美元,学年结束后要还本付息,每个创业团队都有指导教师,对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各方面进行指导。日本的创业实践教育层层深入。对于低年级学生,一般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比如到企事业单位、工厂看看,举办创业方面的讲座等等;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则加强创业实践方面的教育,比如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参与创业项目的研发、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等等;而对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则主要是让其亲身投入到创业实践之中,如到创业园、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等,投入创业,体验创业实践过程。印度的很多大学则成立了创业中心,协调创业过程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这些中心每年都举办国际性的商业计划书大赛,印度的一些高校经常组织全国性的、甚至国际性的创新创业比赛,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五)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美国极为重视大学生创业,早在1983年,美国的奥斯汀德州大学就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这项赛事促使许多新的企业产生,且有的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经过几年的营运发展,其营业额高达几十亿美元。美国鼓励大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创业,有的甚至停止学业去创业,这在美国是很正常的事。印度和日本等国则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印度1986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教育政策》就对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要求。日本1998年颁布的《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对于该国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英、法、德则实施了一系列的创业项目和计划,以此激励大学生创业。如英国的王子“青年创业计划”、“大学生创业项目”;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德国的“独立精神”计划等。国外不仅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一些民间组织也参与到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如隶属于英国贸工部“小企业服务”中心与学校合作,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委员会,这种合作组织对高校的创新创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一是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加强了校地和校企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水平,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三是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相关的咨询、服务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四是可以收集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信息,为决策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日本则实施了大学生个体、高校、企业、政府四体联动的“实践—教育连接型”训练体系,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快。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师生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创新工程中要发挥作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校要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在2010年全国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在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高校要有突破性进展,要大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其影响力遍及各高校,还有各地方和高校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也呈蓬勃发展之势。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初步探索阶段,已逐渐步入深入研究和发展的道路。但是,与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应当借鉴国外成熟的创新创业发展经验。

(一)确立创新理念,培养多元化人才

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一直是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而创新型创业型的人才并没有纳入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通过的《世界宣言》中强调:要把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这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打破单一的培养目标与办学模式,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是让大学生接受基本的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应该从人才培养的高度,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

(二)确立学科地位,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建设相对较弱,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基于实践层面,一般以创业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为主,没有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缺乏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当务之急是确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创新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落实到实践层面,也可以说创业实践教学是创业学科建设的应有部分,因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战技能。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

国外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很强。在美国一些大学的商学院,承担创业课程的教授们都有亲身创业的经历,而且很多在一些企业里担任外部董事,这种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特质,使他们对创业前沿问题的把握、创业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社会对创业需求的变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洞察能力。例如,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德鲁S格罗夫就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创业课程讲师,他每年讲授1~2门课程。师资力量上的优势是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到20%~30%的原因之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对缺乏,学院型的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知识;企业的一些管理者又缺乏创业理论知识,这是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理论知识较弱,更缺乏创业实践能力,这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要把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当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既有实战经验,又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人才到高校授课。师资的培养要优化结构,学院派的创业导师要强化实践,实践派的创业导师要强化理论。

(四)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

化工类创新创业 第3篇

一、创新能力培养中对学生的引导

1.狠抓基础理论教育, 使学生有扎实的基础

专业基础扎实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本科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 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从基础理论、设备构造、设计方法、工程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化工原理的基础理论就是各单元操作的原理, 而各单元操作的原理又是基本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基础理论到实际问题的解决需应用到高等数学的建模知识, 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各单元操作设备的构造、设计方法及相关的计算, 需要应用到立体几何、机械制图、数值计算、经济分析等一系列基础知识作铺垫;工程操作所需基础知识就更多了。学生只有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对科学问题才能够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地进行科学思考。

2.从书本知识走向实践, 培养工程意识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尤其是多影响因素下的实际问题, 往往使学生感觉到一头雾水。如何将实际问题理想化——可以建模, 将数学知识实际化——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工程观点。化工原理在解决学生工程观点培养方面投入较大力度。首先, 在课堂讲授上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际物系理想化——理想物系实际性处理, 用量纲分析法解决多因素影响参数的确定, 从而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次, 是多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使其在实践过程培养工程观点, 增强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工原理实践内容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认识实习使学生接触到了实际的生产过程和设备, 使其对处理问题的对象有了感性的认识, 有利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验室接触到了各单元操作的设备及具体操作, 并就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 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并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过程, 通过一人一题的课程设计, 学生在完成整个设计过程, 进行了信息查阅、数据查询、工艺优化选择、设计计算、绘图、撰写设计说明书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实践课程加强了工程意识教育, 突出了工程特点, 使其逐步形成了工程观念。

3.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细化的讲解, 把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授给学生。但“为什么学习这些,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是很多同学学习过程中的迷茫。例如, 学习吸收单元操作时, 需讲授单向扩散, 内容比较枯燥难懂, 主动学习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我们先用工业上的例子讲起, 让洗油只吸收苯, 不吸收或少吸收其他组分, 这时在洗油表面就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洗油表面富集其他组分而苯含量很低, 怎么让苯吸收得尽可能多, 就需知道苯的传质受哪些因素影响, 推导出传质速率方程, 从而可以使学生带着欲望来学习。有些问题提出后, 可以作为作业留下, 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 学生在找答案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是建立在理论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学习基础上。主体活动的积极性, 求知欲望和知识经验是能否发现问题的三个主要因素。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才能发现问题;求知欲望越强烈的人, 就越容易发现问题。活动经验越丰富, 活动范围越广, 活动的积极性越高, 越能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化工原理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两方面实现这一能力培养。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环节上, 从动画素材的演示和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总结,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 发现事物本质。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能力培养中对教学的要求

1.问题式教学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引发问题意识, 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巧妙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中跟上老师的思路。在关键时刻进行反问, 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接受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往“口袋”装。例如, 在讲到“流体流动”单元操作的时候, 提出同学在做真空抽滤实验时, 抽滤瓶液满了, 不能停, 怎么向外放液, 从而引出连续操作的真空装置排液问题, 从而提出“水封”。在反复的提问中, 让大家提出各种设想, 在综合分析各种解决方法的同时, 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思路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工原理涉及到的全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各单元操作的具体问题很多, 如何提出问题,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领会到“单元操作原理是什么样的?如何运用这样的理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讲课的关键。

2.“零适应期”教学

化工专业课教学需要面向企业, 面向生产实践。教材侧重于基础理论, 教学需要结合实际使用和教材讲授。河北理工大学属地方院校, 毕业生大多面向地方企业就业。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多以地方工厂一个具体的单元操作为背景讲授整个单元的全过程。既力求把基础理论讲清楚, 又传授学生面对工程实际问题如何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如精馏单元操作讲授中, 我们以粗苯精馏为例, 首先, 讲解如何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同时,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粗苯的组成, 各物质的物性数据, 展开讨论, 如何将粗苯制成各苯产品, 采用什么样的精馏工艺流程, 进而给出了精馏的原理及所需设备。其次, 是考察设备和操作条件的确定, 如何获得合格产品, 即理论板数数的求取和回流比的确定。最后, 根据工艺要求设计设备和工艺条件。操作过程中参数的改变会导致的结果及塔异常操作的原因及故障处理, 又可激发学生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学生在学习时沉浸在生产实际中的成就感, 进工厂后, 有一种曾经经历的感觉, 从而较快地进入生产角色, 达到“零适应期”的目的。也可在生产中尽快找到问题, 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摘要: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对学生的引导和对教师的要求。本文结合化工原理教学的体验, 阐述了创新能力培养中对学生学习意识和自我培养的引导。同时, 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提出要求, 问题式教学和工程师的思维引导。

化工类创新创业 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渠道;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从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727万人。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长远发展来看,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且具有操作性。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从教育发展的长远意义来看,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本文以装备制造产业紧密相关的机械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例,阐述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1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1.1开设创新教育课程

从,机械学院就开设专业选修课“机创新设计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发明创造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的力。重点考核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以及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相关程度。无创业类选修课。

1.2开展创新创业类活动

机械学院从开始,主要开展创新类活动,创业类活动开展不理想。开展的创新类活动有,先后参加了辽宁省机械创新大赛、辽宁省工程训练竞赛、辽宁省结构设计大赛、辽宁省机器人对抗赛、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等。机械本级参加第九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两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第三届结构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一项,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对抗赛获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六项。机械学院从20组织学生申报科研立项。机械本2009级立一项:铝合金阵列小栅窗加工方法研究;机械本级立七项:锂电池SOC预测与研制、直驱式小型微风发电机结构设计、小型家用智能游泳池设计、无碳小功率电源健身器、机电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台设计、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钢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多功能手动瓷砖切割机;机械本级立五项:双面自动玻璃清洁器的研制、容栅传感器的无线传输的应用研究、钒电池充放电机制研究、除雪机机构设计、霍尔式转速测量实验台的研究与开发。

2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化工类创新创业 第5篇

国家的发展,城市的进步,以及人在社会中的生存,都应注重创新。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但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在工作上、学习上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使工作和学习体现出时代性、创新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作为比本科生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肩负着历史和时代的重托,其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否跟上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能否以优良的素质来应对当前全新的挑战已成为各高校新时期教育工作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现代化学化工行业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国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的重要支撑。因此该行业对其研究型人才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1)培养化学化工类研究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就是为国家经济命脉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不但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且创新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隐藏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2)如今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60.8万人,其中硕士生53.9万人,博士生6.9万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还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番。因此研究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水平整体降低,研究生学术功底薄弱,学习风气浮躁,缺乏探索创新精神,甚至无法独立完成科学实验探究和毕业论文,导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学资源的紧张也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大削弱,所以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形势非常严峻,不容乐观。

化学化工专业由于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难度也大大增加。化学化工类研究生要想成为通晓化工生产技术与研究方法、从事化工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探索创新精神。因此,对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2 新形势下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严峻挑战

2.1 研究生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的专业硕士

自2009年以后,全日制专业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出现并在逐步增加,学术型硕士逐渐减少。2013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硕士比例高达36%。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工程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并逐步培养其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化学化工类研究生不但需要具有稳固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能力,并将其应用在化工产业和社会的发展上。

2.2 化学由原来的高污染,高消耗能源的模式转向绿色化学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化学工业正在逐步摒弃原有的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的低端生产模式,不断将绿色和低碳作为化工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高度一致。绿色和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发展形态,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更加需要化学化工专业人才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来实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工业。

2.3 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范围逐渐增大,需要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无论是传统的化工、石化产业,还是新兴的电子、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都需要化学的参与,化学专业范围不断扩大,各专业间界限越来越淡化,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如今的许多问题必须综合两个甚至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问题的解决和突破,因此跨学科和交叉专业得到更多的发展,而这就要求化学研究生必须突破和摆脱本学科领域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3 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3.1 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

(1)建立以科学与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可以推行“双导师制”,从而减轻目前存在的一个导师无法兼顾多个学生的问题。

(2)着力构建产学研(3)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协作式培养体系。完善和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构建化工企业和各大院校之间的互协互助机制,形成集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培养模式。这不但有助于企业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增加了导师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更加切合实际。

3.2 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1)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实施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授课方式,将原有的教师主讲式和汇报式更改为共同讨论式和启发式,鼓励学生随时发表创新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具有动脑思考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摒弃固有的陈旧的基础和实验内容,增加新兴技术产业的内容。积极采用国内外优秀的研究生教材,积极开展各类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

(3)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化学化工专业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应精炼理论知识讲授,强化实验教学,将创新教育观念渗透其中,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3 营造科研创新的大环境

增设和开展学术论坛(4)和学术报告无疑为研究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创新的大环境。提供和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活动,不但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活跃研究生的学术气氛,也增强了研究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激发研究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的火花。因此,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的大环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

3.4 加强导师引导

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不但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研究生导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挑战。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1)导师自身应当具有优秀的实践经验和科研创新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汤姆逊有8个学生获诺贝尔奖,其中的学生卢瑟福又培养出13位学生获得诺贝尔奖。(5)

(2)对于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制度和评估制度应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督促研究生导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导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把研究生带到创新科技的前沿。

(3)导师招收研究生数量依个人能力决定。不能一味多收学生而不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鼓励集体指导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导师的一种新的模式。

4 结语

全球经济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通往更高层次文明的一把“万能钥匙”。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实力的化学化工产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化学化工专业研究生。各高校也在逐渐意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出台各种举措和政策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大批的具有卓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化学化工人才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①崔国星,张启卫,王益凡.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9.6(6):33-36.

②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2-21.

③吕建平,崔鹏,魏凤玉等.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60-261.

④冯华国,吴传新,龚建平等.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4):630-632.

化工类创新创业 第6篇

一、建立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体系

1. 建立了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 参考国内外同类高校化工类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 改造了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重。建立了具有特色的三个层次的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2,3]。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专业实验内容上实现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转变, 突出创新性和实践性,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为中心, 保证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1) 基础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学科交叉的特点所开设的基础实验, 这部分实验课程教学着重于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操作, 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注重交叉融合, 即化学和药学的交叉融合、生物与化学的交叉融合、药学和工学的交叉融合, 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培养对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兴趣。 (2) 专业提高实验:根据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化工制药研究的基本方法, 建立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及现代药物制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工程化训练平台, 而开设的综合大实验, 将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和技术融入到具体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使学生对于解决制药企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出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的设计、实施、疑难问题的解决、实验方法衔接运用、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方法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3) 科研创新实验:依托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的资助, 和实验室搭建的科学研究平台, 支持和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专业研究室,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 并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完成创新实验的设计实施, 相对独立的科研创新研究可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研究兴趣, 锻炼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最终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解决制药企业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等问题, 达到能为制药企业、药物研发单位、医药商业企业及各级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培养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实验教材不断改革创新,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

实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安排适宜学生自主选择, 实验教材不断改革创新,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实验技术与方法合理综合, 实验内容与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 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实验项目不断更新, 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 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使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占实验项目的60%, 实验教学项目中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 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开设了一些新的实验,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又为社会提供了服务。

3. 学生自主选题, 激发了学生科研兴趣, 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在实验室投入建设的基础上, 多发面开发具有科研性质的“设计创新实验”课程,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填写申请书、师生论证、实验实施、撰写论文、总结讨论等程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其结果激发了学生科研兴趣, 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二、专业化实验室建设

1. 基础实验室的建设。

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构建整个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石, 是初步树立与培养工程思想的基础与必要环节。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对于基础实验室的建设, 我们采用资源整合, 资源共享的原则来进行建设。按一个或多个相近的一级学科来组织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将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3个学科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资源配置, 避免了实验设施的重复投资, 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集中了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也便于实验室的管理。

2.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在学校投入建设经费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目的地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 提高专业实验室承担科研科科技创新实验的能力。同时按照某一个或几个二级学科来组织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使实验内容涵盖药物化学、工业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原理、工业药物分析等核心课程, 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以综合型、设计创新型实验为主, 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着使毕业生能够从事新药研发、药品管理、生产、检验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用工程的观念去分析判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 达到能够精通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某一领域的实验技术问题。

3. 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化工类制药相关的企业, 能够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实习基地通过对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 掌握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和性能等, 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实习基地的训练, 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个人综合素质, 陶冶了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三、体制与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有序、高效、高质量进行的保障。我们在参考同类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本专业特点, 制定了具有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1. 管理体制。

(1) 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实验室主任由院长兼任, 人、财、物统一管理与调配, 达到“真正”资源共享。 (2) 实行人才流动、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 (3) 组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 全面负责本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 (4) 成立了实验教学督学委员会, 负责对实验室主任的考核, 监督和检查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 组织实验教学质量评估。

2. 开放的实验室运行机制。

开放机制的运行, 不仅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实验的热情,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而且为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社会科技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 实验室开放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技术训练、创新设计型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 (2) 建立了开放管理细则:“开放实验申请书、安全卫生协议书, 物品领用登记簿、开放实验统一记录本、开放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开放值班工作要求、开放实验成果管理规定”等系列开放管理细则。 (3) 设计创新实验程序:学生通过自选题目、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师生讲评、实验实施、总结讨论、撰写论文和成绩评定等八个程序完成创新实验。

3. 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根据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逐步建立起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20项。建立了“精、细、实”的管理模式, 加强了日常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完善化。例如规定进实验室的教师要配戴名签, 填好实验室工作日志和平时成绩记分册;首次上岗的教师, 要进行试讲和试做;进实验室的学生, 都有对应的实验台、实验凳和仪器设备编号;设有迟到自签簿、值日生工作完成登记簿, 让学生一进实验室就有一种责任感。每件仪器均有仪器卡片, 做到账、卡、物相符率达到100%;建立了仪器使用证、仪器操作规程;全部仪器设备实行了条码管理, 大型仪器实行专人管理。建立了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工作档案, 并有对应的计算机管理数据库, 随时可查到各种信息。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了实验中心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通过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对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 改善了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设施, 较大程度的发挥了仪器设备的作用, 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益, 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地加强, 使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真正成为培育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摇篮。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阮洪生, 陈志宝, 安红波.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6, (Z2) :149-150.

[2]齐志广, 周春江, 赵宝华, 刘敬泽.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3) :8-11.

化工类创新创业 第7篇

培养化学化工类专业创新型人才, 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就必须对现有的化学化工教育体制和模式熟悉, 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症下药, 对现有的体制和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 是指人脑对大脑中所所贮存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再加以超常组合, 组合出一个新的信息体, 并被实践验证实际可行并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目前, 国家每年培养的化学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很多, 但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的人很少, 因此, 就业难也早已经成为化学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1 弊端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化学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和问题, 已经严重阻碍了这类专业人才培养, 从而阻碍了国家化学化工类产业的发展。这些弊端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现在的教育体制把人们的创造激情从接受知识开始, 就把其扼杀在襁褓之中

尽管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 但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又有多少, 人们从幼儿接受教育开始, 就变得“被”接受了。一个孩子如果对老师说的话或教授的知识一直有疑问并提出问题,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 老师会不高兴的, 同样, 这样的孩子也是不受欢迎的。久而久之, 孩子不习惯提问题, 习惯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也就是说, 从孩提时代, 教师就造就了创新思维过程的缺失。

1.2 现有的考试制度造成了基础化学教育的薄弱

我曾在一个省级实验中学担任高中化学教师数年, 经历了几次高考改革。一开始, 由“3+2”模式变成“3+X大综合”, 历经几年又变成“3+X小综合”。其实, 象“3+X大综合”或者“3+X小综合”这两种考试模式, 化学分数占的比重都很小, 并且高考化学试题又大多是些常识性的问题, 这样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 同学们并不会化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化学。这样就导致一部分都已经在读化学化工专业研究生的学生, 连一些基础的化学反应都不知道, 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基础知识都不了解, 谈何创新。

1.3 在基础化学教学阶段, 教学手段落后, 重“讲授”轻“实验”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很多科学现象的探究以及科学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以目前中国的现状来看, 除了一些省会城市和较发达城市的中学在基础化学教学阶段开设实验课以外, 很多学校“真正”开设实验课很少, 甚至不开。这样, 学生学习化学就如同学语文和历史这样的学科一样, 老师在课堂上“讲”试验, 学生在“听”试验并“接受”实验结论, 没有经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实验”-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 对整个实验过程没有感性的认识, 从而也就缺乏了思维过程的培养和锻炼, 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也就被抹杀了。

1.4 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思维训练少, 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少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 当出现一个化学问题的时候, 化学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告诉学生答案, 再让学生把这个答案背会, 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机会通过自己实验去找寻答案。另外, 在现有实际教育过程中, 学生仅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记忆和重现, 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更谈不上带有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和新观点。

1.5 现有国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落后

在高校, 一名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每年新带学生少则两三名, 多则七八名, 尤其对于一些高校博士生导师, 每年新带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加起来都超过了10个, 如果把每届学生的人数都加起来, 人数甚至都近半百, 这样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很少, 更别说导师再亲自指导学生了。所以, 在目前的高校研究生培养中, 许多研究生导师担当的是“管”而不是“导”的角色, 他们仅为众多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共同作业的场所, 对学生的工作大多是在进行监管, 而不是在有效地指导, 因此, 导师不能够很好地起到“师傅领进门”的作用, 许多学生是混混沌沌地度过硕士研究学习阶段的。

1.6 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少, 更新慢, 对当今社会化学化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把握不到位。

从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来讲,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的。没有知识, 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 分析问题就缺乏论证和依据, 人们即使有所发明, 创新也失去了基础[1]。现在好多导师大多忙于纵向和横向课题的争取, 对化学化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了解甚少, 这些导师知识的匮乏也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 途径

鉴于存在的问题, 要加强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 根据化学学科所具有的特性, 努力探索培养化学化工类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2.1 培养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 没有愉悦的心情和高昂的兴趣, 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 相反, 人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1]。为培养学生对创新的热情, 必须从幼儿抓起, 我们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对与有关奇特现象的好奇心, 给孩子充足想象和提问题的空间, 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启迪, 培养其创新的正确动机、浓郁兴趣、敏锐意识以及优良习惯[2]。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也至关重要, 而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是幼儿时期。

2.2 建立健全的考试和评价制度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的制度作为强有力的保证。为了更好地挖掘、保护、扶植青年学生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必须从建立较完善的相关制度着手[3]。高考制度改革就是基础化学教学的风向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性思维的源泉, 对基础化学考核的标准就决定了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另外, 化学这门课是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 因此, 必须为实验教学提供相应的保障, 主要包括实验室建制和管理体制、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机制、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实验教学激励机制以及实验课程督导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 能够为实验教学打造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 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 保证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系统、方便且高效地进行[2]。

2.3 建立创新性实验室, 为各层次学生搭建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

目前, 科技创新活动少是当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比较少, 这种普及性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另外, 很多学校即使开展了这种活动, 对这种活动也不够重视, 只是敷衍了事, 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能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在学校建立创新性实验室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学生们利用这个平台, 可以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这个平台上融会贯通。另外, 通过开放性的实验、自由的操作、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 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此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2.4 增强师资建设,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首先, 国家应该放宽人才流动政策, 为教师搭建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并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技能竞赛。其次, 采取竞争上岗制度, 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督促教师自主学习。最后, 引进知识丰富且科研创新意识强的教师, 为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 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 改进教学手法, 提升专业技能, 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从而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建立强大的知识后盾, 帮助大学生发展创新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奠定创新基础, 提升创新技能。

2.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是培养化学化工类科研创新人才的一个强有力的保证。人都是有感情的, 如果一个导师能把自己的学生放到朋友的位置上去对待, 并对所研究的课题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制定可行的实验路线, 我想这种情况下, 学生会对所研究的课题充满激情, 并怀着一颗对科研的赤诚热情去对待自己的研究课题, 这样的热情就容易引发创新性的诞生。但是, 在现有研究生的培养体制中, 很多导师利用学校赋予其的这点权力, 把此权力发挥到极至。他们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 在这种互动的科研活动中, 没有了平等的科研交流, 存在的只是管理和被管理这种关系, 在这种冷冰冰的关系中, 研究生的创新激情不能达到很好地发挥, 也就失去了科研创新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玉刚.试论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科技信息, 2008 (36) 19-20.

[2]张屹, 张虎, 李力, 赵琦.面向大学生科技创新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 84-86.

化工类创新创业 第8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1],实践教学是化工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进行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包含实验课教学、生产实习教学以及毕业论文等,其中,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结合了专业知识和企业实际生产,在熟悉生产工艺的同时,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需针对所选论文的研究内容,查阅专业资料和最新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加强最新专业知识教育,以克服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滞后或相脱节的不足,并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实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毕业论文环节成为创新性培养平台。因此,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化工类学生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如何通过对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合理安排和调整,以实现初步建立高层次创新和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体系提出了以下三点想法:

1 结合生产实习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参与实际生产是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最好方式,已有教学环节中的生产实习最为合适。笔者所在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于煤化工,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鲜明特色,并已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所培养的化工类本科生毕业后一半以上都从事煤化工尤其是焦化行业。针对这个特点,每年安排大四第一学期的化工专业本科生到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进行为期一月的生产实习。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每天实习结束前一小时,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讨论,以巩固当天实习内容,并要求学生写实习日记,学生应将每天学习、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所听报告内容等记入实习日记。实习日记是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重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重要方面,学生每天应认真填写,教师应随时检查和批改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书面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有:

(1)所实习企业概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员情况、生产能力、产品特点及环保情况等。

(2)说明产品生产的原理、工艺过程,并绘出工艺流程图。

(3)实习报告至少应1万字以上,实习指导老师应及时评阅实习报告,并与学生交流讨论,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2 结合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加强最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指导实践,要实现培养化工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首先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理论发现、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发明、更新和应用,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最新专业理论知识,化工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事实上,经过本科三年半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但该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目标,专业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较少,且所学专业课大多还是专业基础课,如《化工学理》等,同时,所学教材尤其是专业课的内容与最新的理论进展一般都有一定的的滞后性,导致学生毕业后往往会出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阶段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就更谈不上是创新和应用型人才了。为克服这一不足,需加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最新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

查阅最新的专业技术资料和文献(尤其是相关英文文献)是加强最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配有专业指导教师,所进行的研究内容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具体研究方向紧密相关,基本都是结合指导老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包括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或校企合作联合研究开发项目)展开相关研究,所研究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并涉及最新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是加强最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理想平台。针对所选毕业论文中的具体研究内容,划定相关专业资料和文献范围并指导学生查阅,并以指导老师为课题组,定期组织学生讨论所查文献内容及所掌握程度,结合课题研究内容,讲解最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加强最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根据研究内容,选定一篇最具代表性的英文文献让学生精读并翻译为中文,以深化对最新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最后结合毕业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进行考核以判断学习和掌握的效果。

3 结合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培养创新性能力

创新性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确定,毕业论文课题研究为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合适的平台。毕业论文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本科三年半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为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不等于具备了科研能力。该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以下过程:

(1)深入理解以促进科研动手能力。指导教师结合实验内容,讲解实验过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并解释实验设计的思路、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和实验要说明的问题,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深度理解,并结合示范实验,促进科研动手能力。

(2)强调细节以提高科学素养。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本科毕业论文是其真正科研活动的启蒙,该阶段所形成的科研认识、态度、习惯以及实验细节等对其今后的科学素养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严格要求实验操作、记录、分析和总结等细节的规范性以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进而提高科学素养,具体可先观察、后模仿、逐渐熟练到最后独立完成。

(3)理论结合实际以培养创新能力。针对毕业论文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结合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已具备的实验及实践工程技能,设计课题实施方案和实现的技术路线,并在完成毕业论文课题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通过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内容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最大程度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新性能力,并以毕业论文答辩结果进行考核以判断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化工类学生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中,生产实习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较为理想的平台;毕业论文则是加强最新专业理论和技术学习以及培养创新性能力较为理想的平台。科学合理利用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有望建立一套有效的化工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实践教学在化工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两个实践教学环节为平台,提出了结合生产实习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结合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加强最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结合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培养创新性能力等方式,对基于实践教学化工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电气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第9篇

随着全世界工业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在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中, 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思维敏锐、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大学生, 正处于思维创造发展的重要时期, 成为了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华民族若要在21世纪取得军事、科技、工业、农业等方面的飞速发展, 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大量创新型人才。电气类专业为当代科技领域的重点专业之一, 更是当今尖端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学科, 数量逐渐增多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把电气类选为专业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沧州师范学院机电工程系提出了培养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

1 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也是跨学科最多、最具备综合应用的学科, 不但需要教师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 更需要教师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所以必须通过各类方法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我院采取了三种方法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选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天津市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 二为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部门及企业挂职, 把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三则是邀请电力行业的企业家、专家、杰出校友到学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导师, 安排好教学并进行有效沟通, 采取课程教学、实践指导、专题讲座等形式, 保障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 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育课程设置, 电气类专业大多除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外, 一般缺乏增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交融的通识课程及创新创业专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新创建的课程体系, 除开设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外, 增加了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博雅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方面课程, 增加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同时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PLC改为项目化教学,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

实践教学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般课程设计、电工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这些具有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一般课程设计包括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检测课程设计、单片机、PLC综合设计, 通过这些课程设计学生对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 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业实习是电气类学生针对电工操作的实习, 通过电动机启动、电动机制动、电动机联锁控制的具体实训项目的练习, 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加强, 为将来从事电气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我系对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监控, 例如指导教师指导资格、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总质量等环节, 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表格, 指导教师都要按时认真完成, 这些管理制度使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对大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有所提高。

3 发挥校企合作

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形势下,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在把企业参与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过程时, 高等院校校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与企业建立深层合作, 积极把企业引入校园, 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战平台。为了使学生与实际生产企业接轨, 我系在毕业设计之后的六周时间, 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为保障实习的质量, 我系与沧州鲲鹏饲料公司、沧州市四星玻璃厂等企业合作, 建立了自动化生产基地。

总而言之, 增强电气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既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更是增加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得到适应的必然结果。只有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创新创业管理, 才有可能把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电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来。

摘要:电气类专业为当代科技领域的重点专业之一, 更是当今尖端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学科。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推动,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提出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校企合作等, 探索电气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电气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项雷军, 方瑞明, 卢小芬.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指导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4) :196, 213.

上一篇:安全分析及对策下一篇:大学生自助旅游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