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能力范文

2024-07-09

心理护理能力范文(精选11篇)

心理护理能力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待产产妇148例, 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74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2~34岁, 平均年龄 (28.23±3.16) 岁, 孕周34~40周, 平均孕周 (37.26±1.02) 周, 体重61~85 kg, 平均体重 (69.38±2.32) kg;研究组产妇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 (28.30±3.02) 岁, 孕周34~41周, 平均孕周 (37.29±0.05) 周, 体重60~84 kg, 平均体重 (67.58±2.13) kg;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47例, 大专至本科65例, 本科以上36例。两组产妇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 包括健康知识宣教, 保持住院环境卫生, 补充营养等。研究组给予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 (1) 采取护士长总负责方式, 开展小组包干责任制, 依据科室实际情况合理划分责任小组。每位责任护士按工作能力分配母婴数量, 在产妇住院期间所有护理工作均由一名护士负责, 护士长负责本小组工作安排以及护理过程质控落实, 对部分年资较低护士进行工作指导。 (2) 所有护理工作均在产妇床边进行, 主要包括产妇基础护理、乳房护理、会阴护理、子宫复旧护理等, 同时耐心指导产妇母乳正确喂养姿势以及婴儿脐部和臀部的护理、疫苗接种、疾病筛查等合理处理方式。上述护理类容均有责任护士采用一对一形式对产妇开展宣教、示范, 并鼓励产妇自行操作, 护士从旁及时给予合理指导, 对于产妇较难掌握内容, 进行强化训练, 直至产妇掌握。 (3) 根据母婴床边护理工作的特点, 科学配置护理人员, 以白天集中实施母婴护理工作, 夜间逐渐减少工作量, 以分班形式轮流护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价产妇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具体表现在抑郁、恐惧、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8个方面, 分值均介于1~10分, 得分与心理改善程度成反比[3]。观察产妇护理能力:母乳喂养、臀部护理、脐部护理、沐浴技术以及安抚技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护理后组间比较, 研究组上述各项指标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产妇婴儿护理能力掌握情况

研究组产妇婴儿护理能力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护理前组内比较, aP<0.05, bP<0.01;护理后组间比较,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从产妇入院直至出院这一过程护理因素贯穿始终, 随着母婴保健的深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应围绕产科护理的核心内容, 尽可能满足产妇需求, 除照护产妇生理症状之外, 还需要关注其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 从而减轻产妇躯体症状和心理压力, 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4,5]。床边护理工作制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其作为优质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母婴护理概念, 这不仅满足产妇心理需求, 而且能够符合新生儿的护理特点[6]。

本研究中对本院148例待产产妇分别给予不同护理模式后的产妇心理状态改善及对婴儿护理能力掌握情况予以综合分析, 旨在验证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的应用价值, 从而为产妇探索出临床最佳护理方案。本实验结果得出两组产妇经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具体表现在躯体化、抑郁、恐惧等8个方面, 而应用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的研究组产妇心理状态评分更低, 且低于应用产科常规护理后的对照组。对分娩的恐惧, 对新生儿的期盼、担心及对家庭、社会支持度的考虑均会影响产妇心理状态, 在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是否顺利与产妇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对保障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负性心理情绪容易引发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危险事件, 由此可见, 对于围生期产妇使其保持愉悦心情尤为重要。由于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实施过程是通过各种方式把卫生健康及新生儿护理知识传授于产妇及家属, 满足不同层次产妇及家庭的需求, 同时给年轻妈妈提供学习婴儿护理机会[7,8]。另外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可以让产妇及家属时刻看到婴儿, 了解婴儿不同状态下的反应和应对措施, 这利于缓解产后负性情绪。

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是将所需物品及过程均清晰显示在产妇床边, 责任护士采用一对一形式在床边操作示范, 包括婴儿臀部、脐部护理、母乳喂养及沐浴技术等, 鼓励产妇参与学习实践, 并对产妇提出的疑问给予解答, 指导婴儿正确护理方式, 这不仅能提高产妇及家属对婴儿护理能力的掌握度, 而且能拉近护患间的距离, 提高产妇对护士的信任度, 进而利于护理工作顺利开展[9]。由本研究表2结果得出研究组产妇对婴儿护理能力的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有效验证上述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的积极应用理论, 同时该研究结果与梁妃妹临床试验成果类似, 进而验证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的积极性、可行性, 易于被产妇接受和使用[10]。关于应用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后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还有待进一步实验探索给予验证。

综上所述, 产科床边护理工作制不仅可以有效排解产妇负性心理情绪, 而且能够提高其对婴儿的护理能力, 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5 (6) :43-44.

[2]操楠.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5) :395.

[3]张明园.精神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66-168.

[4]王玉玲, 王玉杰, 刘铭, 等.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齐鲁护理杂志, 2012, 25 (2) :3-5.

[5]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3.

[6]余康民.产科新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3-4.

[7]张士琼, 李德姣.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温馨病房应用中的效果与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4) :340-341.

[8]罗世利.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应用效果观察.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17) :2342-2343.

[9]谢丽梅, 王晓燕.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应用的效果观察.河北医药, 2013, 35 (15) :2386-2387.

心理护理能力 第2篇

1 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来源:考试大

1.1 对病情适度保密 当患者遵医嘱来院复诊时,多数并不知道病情进展,应对其真实的病情适度保密,以免导致患者过于紧张和恐惧。和患者交谈时,语言要慎重,避免在其面前过多讨论病情,多谈些有关患者生活起居、业余爱好等轻松的话题,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对以往的治疗效果加以肯定。但必须将病情如实告知患者家属。患者有知情权,应尽到告知义务。但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否将患者的病情如实告知患者,需要与患者家属及主管医师一起协调,然后作出决定。之后应根据这个决定制订护理计划。关于患者的病情切忌出现不一致的说法。当需要将病情告知患者时,可根据上述的决定配合医生用分阶段告知的方法。每个阶段告知患者哪些情况,告知病情应留有余地,让患者有一个逐渐接受现实的机会,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逐步深入,避免给患者过于肯定的预后不良的结论,尽可能给患者以希望,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来源:考试大

1.2 当患者得知病情进展情况时,要及时做好心理上的安慰 帮助其认识到癌症治疗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鼓励患者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疗上,应调动自身的力量,去遏制癌症的发展,保持良好的心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来源:考试大

1.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使他们抱有希望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意义的治疗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通过护患关系的改善,增强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感,从面对治疗产生希望,这也是减缓痛苦的重要条件。要让患者信任,必须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热忱关怀并尊重患者,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细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但需与医生的意见保持一致,以免引起患者疑虑。在向患者解释时,注意一次不可谈太多,应分次逐渐使患者真正理解所谈的问题,这可使患者了解病情、治疗和预后,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来源:考试大

1.4 交流、沟通、疏导 交流可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态度等,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进一步有步骤地暗示、引导、调动其内在的心理抗衡能力,从而缓解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在交流时,护士应掌握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并注意以下几点:(1)态度诚恳,语言亲切;(2)与患者谈话时要坐下,姿态自然放松,保持与患者的目光接触;(3)耐心地倾听并移情,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温暖;(4)不可随意更改话题或发表个人意见而阻断患者谈话;(5)防止不适的乐观或作出保证;(6)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表情;(7)遇到患者不愿交谈时,不勉强,可握着患者的手或抚摸其额部,使其感到对他同情和理解;(8)若患者已知癌症扩散,则不应回避患者提出的问题。

1.5 及时与家属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临终需要 患者病情恶化,直接影响家属的言谈举止及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和家属交谈与沟通,提醒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情绪,对患者的一些失控行为给予同情和理解,并指导家属做好一些生活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的提供方便,积极协作,解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当患者弥留之际,要及时通告单位和亲友,并配合做好各种善后工作。目前,临终关怀已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临终患者会在医院渡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临终关怀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把为患者减轻最后的痛苦,使其能安详的离开人世作为医护人员的义务。来源:考试大

2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在患者进行手术时、放疗或化疗前不仅要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重要性,也向患者讲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3 疼痛护理

晚期复发患者多伴有疼痛。癌症70%晚期有剧痛及各种痛楚,使患者在仅剩的短暂岁月中受尽无情的折磨,甚至完全丧失做人的尊严与生存的欲望。陈虹等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102例晚期癌症患者的情绪障碍,结果显示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7.8%和78.43%,明显高于常模(p<0.001)。报道表明晚期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疼痛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疼痛越严重癌症患者,其身心症状也越严重。来源:考试大

针对晚期癌症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及相关因素,陈虹等指出,应给予切实可行的身心照护。70%以上的癌症患者最终会遭受中、重度疼痛而癌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因此,不仅要做好三阶梯药物止痛措施,还应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措施,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如进行放松训练、分散注意力、暗示与催眠等。

4 开展善终服务,为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与支持

手术病人的心理及心理护理 第3篇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我们医院有位在硬膜外麻醉下做疝气修补术的男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推进手术室后就紧张的不行,上了手术台后突然改变主意不做了。手术大夫、麻醉师好说歹说才同意打麻醉。麻醉打好后病人却说什么又不做了。最后大夫护士拦都没拦住,自己下了手术台跑了!没办法不得不改期手术。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手术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应告诉病人不是全麻的手术,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不适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手术室的麻醉师或护士术前访视病人的时候,除核实病人的具体手术情况外,要友好介绍手术室的麻醉师、护士情况及手术室的设备等情况,好让病人放下有心理准备,以积极心态迎接手术。

(二)手术病人的术中心理及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病人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温和却严谨,不谈和手术无关的话题,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手术应中应密切观察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应尽量减少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还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国籍、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比如5岁以内的儿童,首先要对其温暖的笑,然后跟其聊天。可以从其兴趣爱好着手,也可以从其家庭成员着手,也可以从其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着手。总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对于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可以诱导其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战胜心中的恐惧。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来说,可以告之其自我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默数数字、回忆美好的事情或展望美好未来等。但不论病人有何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被尊重的需要。所以病人手术时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要对病人的隐秘部位适当遮掩。在给病人摆手术体位时要事先解释清楚并告知其必要性及重要性,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三)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 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 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鼓励病人听其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 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 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產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心理护理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宫颈癌,心理承受能力,生活质量,心理护理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在女性生殖器肿瘤的发病率上居首位, 发病人群一般为40~70岁中老年妇女[1]。手术是早期宫颈癌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其5年生存率高达60%~86%[2]。近年来, 宫颈癌发病率呈现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宫颈癌的手术治疗通常是根治性手术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 由于疾病及手术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和身体创伤, 宫颈癌患者还常常伴有较严重的心理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3]。因此, 针对具体情况, 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对手术的应激能力, 具有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改善的作用。本研究收集2011年5月~2013年5月实施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2例, 分组实施护理干预,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行改良子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2例, 病理报告确诊为早期宫颈癌 (Ib~IIa) , 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47.2±11.6) 岁, 其中宫颈鳞癌57例, 腺癌4例, 黏液癌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大专以上占79.0% (49/62) , 初中占12.9% (8/62) , 小学及以下占8% (5/62) 。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疾病分期、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范围如下:全子宫、子宫周围韧带、子宫颈旁组织、双侧附件和阴道壁2~4 cm等组织, 同时行髂内外、髂总、闭孔、深腹股沟和子宫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 实验组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患者入院后对精神、心理状态、饮食习惯、营养及其家庭支持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以便实施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职业、文化背景、心理素质及对疾病知识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工作,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 减轻恐惧, 使其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1.2.1. 1 术前访视

手术前1天, 通过和患者的交谈了解其感受及想法, 以便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并对其心理及生理情况进行评价。由于患者对癌症的恐惧和生存时间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孤独和寂寞心理, 护理人员在接触中要从言语和工作中表现出关心体贴, 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孤独和寂寞感, 避免不良刺激。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 用患者明白的方式进行解答, 最终达到与患者建立和睦信任的护患关系, 缓解其术前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加强医护患之间的合作。

1.2.1. 2 心理支持

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 稳定了患者情绪, 消除了其心理负担。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家庭的经济负担容易产生治疗上的矛盾, 此时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树立足够的信心战胜疾病, 尽量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1.2.1. 3 社会及家庭支持

动员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家属在治疗和护理上关心体贴患者, 疏导患者情绪, 照顾患者生活, 督促患者遵医行为, 并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 体现生存价值。

1.2.1. 4 术前准备工作

术前备皮, 碘伏外阴及阴道擦洗。术前12 h禁食水, 术前晚和术晨分别清洁灌肠, 清洁肠道, 术晨留置导尿管并使导尿管保持通畅。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相关信息, 介绍手术目的、方法、麻醉方法及术中可能经历的感受, 以减轻患者因知识缺乏而产生的焦虑, 增强患者的信心。

1.2.2 术中心理干预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患者的情绪, 告知术中的注意事项使其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术中有效的护理能降低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紧张焦虑程度, 以便能更主动地配合麻醉和手术操作。

1.2.3 术后心理干预

(1) 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后随访患者, 了解其手术后的心理状况及伤口情况。告知患者手术顺利, 病灶已切除, 打消患者心理顾虑, 帮助患者达到身心的健康。 (2) 回病房后,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适量给予镇痛剂, 注意稳定患者情绪。要求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通气后适当给予流质, 排便后给予软食饮食。术后注意预防感染,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引流管通畅情况, 观察伤口局部出血情况, 观察引流的性质和量,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2.4 出院指导

嘱患者适量活动, 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并防止腹压的增加。多饮水, 使排尿通畅, 同时据患者具体情况术后行个性化放疗和化疗。3月后入院复查。

1.3 评价指标

1.3.1 SCL-90评分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4]含10项内容: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

1.3.2 QOL评分

生活质量QOL调查表评估[5], 此表共30个项目, 包括一个整体健康状况子量表, 5个功能子量表, 3个症状子量表和6个反应症状的特异性条目, 将各个领域的得分相加并除以所包括的条数目即可得到该领域的得分。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承受能力 (SCL-90评分) 比较, 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 (QOL评分) 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疾病。癌症本身以及对癌症的治疗均可引起患者的多种症状, 造成患者的身体和社会功能的紊乱或失调, 生活质量下降。此外, 癌症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其心理因素较复杂, 除少数患者能正确对待外, 大部分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愤怒、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6]。文献报道, 宫颈癌患者给予护理干预, 可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而有利于促进病体的康复, 阻止病情的恶化, 减少疾病的发生[7]。

宫颈癌术后患者普遍存在悲观、失望、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痛苦, 而且影响手术与麻醉等医疗活动的实施, 消极地影响治疗效果, 延迟术后身心康复, 甚至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常规护理由于缺乏规范的形式和方法, 无具体个体化措施, 难于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正确评估宫颈癌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程度, 制订相应的对策, 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 这对于患者手术的成功、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可产生积极的影响[8]。此外, 患者术前更迫切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关心照顾。因此, 通过心理护理多给患者希望的信息, 指导患者控制消极情绪, 调控心理应激反应提高心理应激能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患者心理因素,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护理, 能促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 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宫颈癌患者术后由于躯体化以及惊恐等因素的存在, 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患者具体的心理状态, 包括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注的影响等, 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 介绍抗癌成功的事例, 以激发患者的生存欲望正确对待癌症, 勇敢面对疾病的挑战,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文献报道, 加强宫颈癌患者术前护理干预, 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9]。同时要经常与患者家属、亲友、同事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及指导,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建立起融洽的相互信任关系, 取得他们充充分分的的理理解解和和配配合合。。让让患患者者家家属属参参与与到到治治疗疗和和护护理理过过程程, , 鼓鼓励多探视、关怀患者, 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本研究中经过心理护理干预, 宫颈癌患者的心身症状明显改善, 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提示根据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做到因人施教、因病施护, 同时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支持, 可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并提高生存质量。

总之, 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给予密切的观察, 加强患者的心理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使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显著提高, 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耐受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Garland SM, Bhatla N, Ngan HY.Cervical cancer burden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Asia oceania perspective[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2, 21 (9) :1414—1422.

[2]Liu MT, Hsu JC, Liu WS,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outcome of early cervical cancer treated with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herapy[J].Eur J Cancer Care, 2008, 17 (2) :174-181.

[3]田现莲, 张国楠.子宫颈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肿瘤预防治疗, 2011, 24 (6) :340-343.

[4]金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 1986, 12 (5) :260.

[5]张惠兰, 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61-262.

[6]闵军霞.癌症患者心理反应调查分析及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3) :180-182.

[7]戴丽娟.护理干预对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3:68-69.

[8]闫俊.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后装治疗焦虑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7:116-118.

妇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第5篇

【关键词】 妇科患者;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7-01

1 心理分析

1.1 紧张恐惧心理 由于环境的改变,大多数的患者会产生孤独。患者常因担心手术的安全性、怕手术时的疼痛及术后身体能否恢复,而产生恐惧心理,有的患者术前几天即烦躁不安,导致日不思食、夜不能寐,常常导致情绪不稳定,体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术前血压突然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等。

1.2 精神忧郁、自卑心理 由于传统观念及性知识缺乏等影响,妇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特别重。如患子宫肌瘤的年轻患者,怕手术摘除子宫后影响夫妻性生活或内分泌失调、过早衰老、肥胖等,自认为失去了性特征及生育能力,觉得自己不是个完整的人,产生自卑感,表现为自信心动摇、敏感多疑、曲解别人意思、易激动;还有的患者害怕妇科手术带来后遗症,影响今后的体力劳动等。

1.3 紧张、害羞 妇产科往往会涉及到生殖、性等比较私隐的话题,不少患者尤其是农村的患者,在患上妇科病以后因为怕被误会而显得非常的紧张,甚至有的患者选择不就诊;入院后显得更加的紧张,不愿意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即使有了疑问也不向医护人员咨询。

2 心理护理

2.1 工作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 通过融洽的交谈,逐渐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后,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各项解释、开导工作,消除他们对妇科手术的种种思想顾虑。

2.2 甜美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和蔼的态度可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亲,而过硬的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可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患者可从这两方面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医护人员还应该合理的为患者安排病房,让老病友的经验可以轻松的转变成新患者在手术前的心理指导,这对于缓解患者手术前的恐惧以及焦虑状态是有良好效果的。

2.3 主动向病人宣教,让病人意识到手术的安全性、无痛性,以及良好的预后。并且告知病人医护人员会尽最大的责任心妥善处理手术中的各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恐惧心理.。医护人员要经常与患者接触,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患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深层感受,进而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采取及时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2.4 妇科手术对象均属女性,心理承受能力更差,思想顾虑大,更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因此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继续加强心理支持,多做患者家人的心理护理,让他们多体贴和关心患者,给患者情感上的安全感,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并应当对患者进行认真的术前指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术前新做的检查均应及时、准确、耐心地给予解答和说明,并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这样双管齐下,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焦虑心情,平静对待手术。

3 小 结

心理护理在妇科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管是术前心理护理还是术后护理,都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对于妇科手术的患者来说,由于年齡、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经历等的不同,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亦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手术患者在医生明确告诉需手术治疗的时候起,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性信号刺激,开始不断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患者的一些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患者对手术的体验和术后行为反应,间接影响躯体恢复过程,从而影响整个手术的效果。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通过心理指导和教育来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紧张情绪和行为反应,从而达到了促进手术治疗效果的作用,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主编.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心理护理能力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的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采取乳腺癌根治术治疗, 术后病理为乳腺癌。均为女性。年龄在45~55岁, 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下45例, 大学7例。干预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术后常规护理:正确对待手术引起的自我形象改变。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术后并发症:术前严格备皮, 术后清醒后采取半卧位, 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切口敷料周围渗血渗液情况。保持皮瓣血供良好, 维持有效的引流, 适时拔管, 防止患肢发生肿胀。指导患者作患肢的功能锻炼:术后24 h到术后1~2周进行循序渐进合理的患肢功能锻炼。

1.2.1 心理护理: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 关心体贴患者的感受, 告知手术对疾病来说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手段, 讲解手术痊愈的病例, 鼓励患者表达心理想法。告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今后行乳房重建的可能性非常大等。②取得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丈夫应加倍的关心和照顾妻子, 鼓励丈夫接受妻子术后的形象, 并让丈夫认识到生命对妻子来说是最重要的, 让妻子体会到无论自己变成什么形象, 丈夫依然是爱他的。

1.2.2 早期功能锻炼:及时而正确的患肢功能锻炼是促进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的一个最重要阶段[3]。因此最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是提高患肢功能的关键, 基于此, 提倡早期的功能锻炼。①术后24 h进行患肢远端关节的锻炼, 如活动手指或腕部, 可作屈伸、握拳及屈碗等锻炼。②术后1~3 d, 进行上肢的等长收缩锻炼, 前臂关节到肩关节的小范围活动。③术后4~7 d, 患侧肢体大范围的活动。④术后1~2周, 以肩部为中心, 适当抬高患肢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循序渐进, 锻炼内容逐渐增加, 但应注意术后7~10 d禁忌外展肩关节, 不要以患肢支撑身体, 以防皮瓣移动影响愈合。

1.3 评价指标

1.3.1 上肢ROM活动范围:患侧肘、腕关节活动正常, 肩关节外展0°~50°, 内收0°~75°, 屈曲、外展0°~180。包括达标, 不达标, 其中达标率=达标/总例数×100%。

1.3.2 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ESCA) [4]。该量表包括43个条目, 分为5个维度, 得分越高, 表明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进行t或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上肢ROM:试验组患者共30例, ROM达标30例, ROM不达标为0, 达标率100%。对照组患者32例, ROM达标18例, ROM不达标为14例, 达标率56%, 试验组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25.72±6.92, 对照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12.94±5.75。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 其各个维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通过对30例乳腺癌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患者预后效果满意, ROM达标率为100%, 自我护理能力总分25.72±6.92。为弗里曼[5]曾描述了多种不同的认知治疗技术, 国内有专家建议, 认知重建、言语重建、角色转换、向下比较等认知治疗技术, 可应用于存在认知歪曲的癌症患者。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分为期待与恐惧期、怀疑绝望期、接受期、拼搏与妥协期。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帮助患者发泄愤怒, 疏泄紧张情绪, 运动一些放松技术调整情绪, 改变认知, 重新评价, 寻找生命中的闪光点, 看到希望, 即使疾病不能治愈, 也应适应现实, 平静的接受现实, 给予情绪支持, 适当安慰、鼓励、劝导。最终做到客观公正的认识肿瘤、科学合理的治疗肿瘤、积极乐观的对待肿瘤、了解自己, 充分爱自己。针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给予以下健康教育, 其内容是注意患肢的功能锻炼, 不搬运提取重物, 5年内避免妊娠, 严格按照化疗疗程进行治疗, 针对20岁以上的女性, 建议在月经干净后5~7 d进行乳房的自我检查, 发现异常或不适, 应及时就医, 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08-311.

[2]韩玉昆, 傅文芳, 许植之.实用新生儿指南[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7:306-307.

[3]刘庆芬, 吴燕.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时机选择[J].护理研究, 2006, 20 (10) :2570-2572.

[4]Kearny B, Fleischer B.Development of an ins to measur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J].Res Num Health, 1979, 2 (1) :25-34.

患者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 第7篇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 说明心理护理在疾病康复中意义重大。心理护理作为一门科学应用于临床, 在促进疾病康复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如何做好心理护理已是护理界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作中, 我体会到做好心理护理应做到: (1) 心理护理要及早进行。这里的及早是指心理护理从入院即开始。新入院的患者 (特别急诊患者) 大多会有紧张、恐惧心理, 我们除了安慰患者外, 医务人员沉着、冷静, 主动、详细询问病史、症状, 处置稳、准、轻、快更重要。因为这会给患者极大安全感, 从而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如一急性心梗患者, 入院时痛苦、紧张、血压高, 护士一边有条不紊抢救一边告诉他:“发病4h, 就诊很及时, 一定能治好, 别紧张, 安静休息, 到医院了还怕啥?”看来护士的话起作用了, 患者不那么紧张且开始闭目休息。对于普通患者, 病情不象急诊那样危及生命, 接诊时要有礼貌, 对患者称呼要合适, 讲话语气轻松、自然, 让患者感到友好真诚。护士除介绍自己外, 还应说明自己会经常来看患者, 能给患者提供哪些服务, 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 告诉患者有事随时和我们联系, 护士会尽量给予帮助。这种谈话能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 并产生信任感。 (2) 治疗过程中病情好转要及时告知患者, 这样让患者看到希望, 不但增加治愈疾病的信心, 还能让患者增加遵医行为。如一糖尿病患者, 不按医嘱服降糖药及进行运动、饮食等非药物疗法, 致使血糖居高不下。有一天化验空腹血糖较以前值低, 我们急忙把化验单拿给患者看, 告诉她:“你要是按时服药并控制饮食加锻炼, 血糖会更好。”从那天起我们发现患者变听话了。此外, 患者会经常把自己病情好转的消息告诉护士, 我们要学会与患者分享疾病康复的快乐。 (3) 心理护理要针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人无论做出多么不符合常理的事情, 都是有原因的。只有了解心理问题的根源, 即知道原因所在,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心理护理才更有效。这要求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端庄的仪表、和蔼的语气、精准的技术都会给患者信任感,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只有患者信任护士, 对护士有好感, 才能对护士说出心中的担忧, 我们才有机会对因施护。如一脑梗患者, 经治疗医生说可以出院了, 可患者就是不同意。因为与护士关系好, 有一天护士和他聊天, 他就说“我生活也不能自理, 回家咋办呢?”护士听后跟家属说:“大爷担心回家没人照顾。”家属经研究决定给患者找个保姆。患者第二天决定出院。 (4) 说理开导。本法以谈话为主, 也称谈心式心理护理, 是通过谈话, 解除患者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谈心式心理护理应做到:态受度和蔼、真诚, 语重心长, 关心同情患者, 适时给予支持鼓励, 避免简单的说教。交谈中还要体谅患者的痛楚, 使之容易接受, 建立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谈话内容要从治疗对象具体情况出发。良好的态度, 真诚美好的语言能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有利于疾病康复。 (5) 给患者使用特殊仪器时注意的问题。病情较重患者常用到心电监护仪、氧气、吸痰器等仪器, 大部分患者认为使用仪器是正常的, 但个别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使用仪器他们会认为自己病得很重, 引起恐惧心理。针对这样的患者要耐心解释所用仪器的安全性、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 必要时使用仪器时不告诉患者。如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时刻注意医护人员一举一动, 我们知道该患者有点神经质。为防大量呕血引起窒息影响抢救, 我们上吸引器时是这样做的:把吸引器安到对床墙上, 并说要来一新患者。过两天, 患者病情稳定不需备吸痰器了, 护士进病房说:“这患者不来了, 我把仪器取走。”结果没给患者造成任何不良情绪。 (6) 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沟通, 并表示关心。患者住院期间, 护士要经常到病房, 与患者交流。交流时, 尊重患者的人格, 注意倾听患者的诉说, 体谅患者痛苦, 了解患者的需求, 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向患者讲解疾病康复知识, 帮助患者认识所患疾病, 告诉患者疾病康复是有过程的, 不要着急。对于不能完全康复的患者, 要让患者维持希望, 慢慢接受治疗结果。疑心很重的患者, 主动出示检查结果, 让事实说话, 才能化解他们心中的顾虑。但是, 对于身患绝症、心理承受力差的患者, 我们尽量不告知真相。担心医疗费用者, 我们可以告诉患者, 医保、农合、低保都有减免, 让患者相信医生会以最低的花费治病。 (7) 允许患者宣泄不良情绪。患者承受身心两方面痛苦, 产生不良情绪在所难免, 对医生护士工作不满意或要求过高属正常心理反应, 这时我们不要与患者争辩是非曲直, 而要把患者的情绪视为一种健康适应反应, 陪在患者身边, 倾听他们的诉说和抱怨, 并表示关心、理解和支持。 (8) 帮助患者适应角色。帮助患者认识疾病, 制定活动计划, 告诉患者遵医的重要性[1,2,3]。

此外, 给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还可以应用暗示、认知疗法等其他治疗方法,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一般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总之, 心理护理能帮患者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 为躯体疾病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有利于克服患者对疾病的消极思想,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疾病治疗及康复中起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治政.护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89.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1.

产妇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第8篇

1 产前产妇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产妇入院时对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人、以及对分娩知识的缺乏, 易紧张、害怕。要热情接待, 耐心地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 医护人员, 为产妇创造安静、温馨的待产环境。及时了解思想状况, 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以便合作。做好家属心理卫生宣教, 保证家属的情绪稳定, 指导家属在产妇疼痛与不安时给予爱抚与安慰。以消除紧张焦虑心理。让产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分娩。

2 产时心理特点及护理

进入产程后, 由于子宫阵痛, 产妇变得依赖、娇气。对待产室环境、周围的陌生面孔、及其他产妇的喊叫, 致使产妇更加紧张, 害怕。这时, 助产士要关心、理解产妇, 随时掌握其心理活动, 及时与其沟通。态度热情, 给于鼓励与支持, 让产妇感觉舒适、安慰。勤听胎心, 告诉产妇胎心正常。使产妇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第一产程时, 指导产妇宫缩间隙时要放松、休息、补充营养, 以调节机能, 恢复体力, 有利于产程进展。随着产程进展, 宫缩愈加频繁、强烈, 阴道血性分泌物增多, 产妇紧张、烦躁情绪越发加重, 变得特敏感, 一切外来刺激都会引起孕妇疼痛感觉, (2) 让其急躁不安, 甚至大喊大叫, 感觉自己已无法承受这巨大痛苦。更加担心胎儿与自身安危, 担心顺产失败, 完全丧失了顺产的信心。由于, 烦躁不安情绪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多, 造成产妇过度疲劳、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胎儿窘迫, 增加了难产率。因此, 助产士要更加体贴、关心、安慰鼓励产妇, 不能予以指责。帮助其建立信心。告诉产妇在分娩过程中, 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疼痛越重, 意味着胎儿即将娩出。如果烦躁、哭闹不仅消耗体力, 还使产程延长。每次检查时, 动作要轻柔, 熟练, 产程进展时, 及时告之, 让其看到希望。帮助产妇察汗, 喂水, 按摩, 分散注意力。宫口开全, 进入第二产程后, 鼓励产妇好好配合, 克服疲劳的躯体与不适的心理。宫缩间隙时, 教会产妇放松、休息, 适时补充水分, 避免过多消耗体力, 保证充沛的精神与体力。指导产妇宫缩时正确屏气, 用力, 以促进胎儿下降。每次用力时都要给于鼓励, 增加信心, 有利产程进展。正确, 熟练运用接产操作, 尽快结束分娩, 保证母婴安康。

3 产后产妇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经过分娩的母亲将要经历不同的心理感受:高涨的热情、希望、高兴、满足感、幸福感、乐观、压抑及焦虑。胎儿及胎盘娩出后, 有的产妇急切想知道孩子是否健康, 担心孩子发育异常。有的不停地询问自己伤口情况。担心伤口缝合时的疼痛。有的产妇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时要注意产妇的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 否则影响宫缩, 造成产后出血, 导致不良后果。在缝合伤口时动作要轻、快、细。分散注意力, 尽量减轻痛苦, 在产房严密观察宫缩、阴道流血情况、血压。由于产程中产妇消耗了大量的体力、能量, 这时要鼓励产妇进食, 给产妇补充营养以恢复体能, 减少产后出血发生。只有在保证产妇充足的营养, 充沛的精力体力情况下, 才能有充足的乳汁分泌, 才能保证婴儿能得到纯母乳喂养, 才能保证母婴健康。

4 总结

影响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而精神心理因素是影响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分娩过程中产妇的疼痛因人而异, 有的产妇对疼痛极度敏感, 有的产妇对疼痛有耐受力, 这与个人的疼痛反应阈值不同有关外, 还与每个产妇的心理状态有关。不良的心理状态使中枢神经抑制, 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程延长, 导致难产发生, 危害母婴健康。因此, 不仅要注重躯体痛苦, 更要重视心理, 及时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更好有利于产程进展。在分娩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有责任心, 爱心。通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娴熟的操作技术, 与产妇的沟通技巧, 尽快结束分娩。更好地保证了母婴健康, 降低了难产率, 使分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梅萍.产前心理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20) :32

[2]朱丽丽.孕妇心理问题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3) :59~60.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第9篇

在对老年病人的治疗上, 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 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针对老年病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 通过正确的途径, 可以充分理解患者的内心需要, 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 从心理的角度改进其生理的状态, 发挥出心理对疾病的积极能动作用, 改善患者整体状态, 恢复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可见, 研究和关注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不仅是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

1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

1.1 孤独心理

目前老年人很多受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家庭生活环境不熟悉等诸多外部因素以及身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等内在因素影响, 导致在心理上产生劳而无用、毫无自我价值等心理, 这些心理严重时甚至导致一种名为躯体化的慢性精神疾病的出现。这种病症的表现为不能完全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 患者常以躯体症状来获取注意和照料。

1.2 焦虑心理

焦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 其引起的原因有多种。在患病过程中原因可以依次为:患病初期。患者之前身体一直很好, 突然患病打乱以往的正常生活, 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使疾病带来的冲击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缓解, 患者想急于摆脱, 但又摆脱不了, 从而产生焦虑;患病中。由于长期患病, 疾病所带来的各种躯体上的不适感长期折磨患者, 使其在经济、生活、社交上承受巨大的压力, 致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 从而产生焦虑;患病晚期。则是随着病症的加重, 患者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真实情况, 错误地估计自己的病情, 有时便导致对医院治疗效果过高要求, 或者过度担心医疗条件和环境是否适合自己, 从而产生焦虑心情。

1.3 绝望心理

虽然大部分的老年病人都在长期地接受治疗, 但是因为病种的特殊性以及人体机能的正常规律, 实际上大部分的治疗都是起着延缓和减轻病症的作用, 这使得患者还是能够深切感受到自己在日益老去, 接近死亡。这使得很多患者会产生强烈的绝望心理, 逐渐出现表情冷漠, 被动接受治疗等情况。

1.4 偏执心理

很多老年人在患病后很难适应病人的角色, 从而会出现保守、固执等生理和心理特点, 严重时甚至会对家人朋友的照顾和关心产生敌对情绪, 认为这些做法是在不断否定和蔑视自己, 从而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

2 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2.1 基本对策

及时了解老年病人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针对不同的心理, 实施个体化、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1) 对待悲观绝望者, 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 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 让其将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 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 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 (2) 对待孤独、忧虑、恐惧者, 要给予鼓励及正确的解释, 确定其能够理解各种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取得病人的配合;在病人接受检查治疗时, 尽量陪同, 并鼓励亲友前来探望和照顾, 让其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营造出家庭的氛围。 (3) 对待急躁易怒者, 关键在于缓解其紧张的情绪, 及时地解决患者的具体困难。缓解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轻音乐疗法等都可以在生活中进行训练;解决其具体困难时, 则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针对不合理的要求, 尽量通过恰当的交谈和解释进行拒绝, 切不能肆意纵容其情绪化的行为。

2.2 需注意的问题

(1)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四心”, 爱心、细心、精心、耐心、爱心主要表现在尊敬老人上, 他们饱经风霜, 生活阅历丰富, 虽已近黄昏, 但仍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细心则在于对老年病人的观察和护理要特别细心, 防患于未然, 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精心强调在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生活起居和环境等方面都要采取周密的措施, 避免强烈的刺激;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 急躁、轻率往往适得其反, 引起护理对象不满和敌对。 (2) 维护最佳心态状态, 丰富老年病人生活。就如上面所说, 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 在日常生活护理中, 就更应该有针对性的解除老人心理压力, 引导其以更乐观科学的态度去生活;老年病人生活方式和方法虽受到患病的影响, 但是从整体上来说, 仍比较有规律性和模式化, 这就要求应将心理护理融合到其日常生活中, 而不是仅限于其接受治疗和照顾的时间内。平时也应多考虑其生活习惯,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分散他对疾病的注意力, 发挥出心理调节的最大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 老年人群体逐步扩大, 如何维护和促进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老年患者护理研究的一个焦点。认真分析把握老年病人心理特征, 采取正确的心理护理, 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孔惠敏.老年病人家庭护理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 2010, 42 (5) .

临终的心理护理 第10篇

1 临终患者心理特点

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临终期患者身心非常痛苦,美国医学博士Kubler Ro ss将临终患者的心 理反应分为5个心理阶段:震惊与否认期、愤怒期、协商期、忧郁期及接受期〔2〕。 临终患者心理特征除表现上述5期心理状态外,还会产生其他心理负担,如觉得自己成为他 人负担、感觉失去尊严、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更有甚者会产生其他心理障碍,如性情暴躁、 爱发脾气、孤僻抑郁、依赖性增强、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等,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2 临终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临终护理的重要内容。在临终护理关怀服务模式下不以生理护理为主,而是侧重 于心理、社会方面的护理。临终关怀的护理与一般护理中以促进疾病恢复目标是不同的,主 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因为临终关怀的护理对象是处在临终期绝望的患者。护士 角色较复杂,包括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照顾者等,甚至要进入患者亲人角色,从而为患者 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护理。帮助患者以及家属共同面对现实,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情况实 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的患者以及患者不同的时期,护 理人 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在交谈中,要保持柔和的语调,缓慢 的语速、用诚实的关心态度仔细听他们谈话,并对患者表现出热情支持和理解,通过亲切交 谈,可以帮助其缓解焦虑及恐惧。对忧郁者要进行鼓励和支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对 神志不清的患者,不能意识身在何处,说话也颠三倒四,甚至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 要予以配合,抚摸及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给予患者安定感,有助于心理护理〔3,4〕

2.2 针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临终关怀不应只关注患者的需求,患 者生 命的临终对整个家庭造成巨大的影响,家属在照顾临终患者过程中消耗了大量体力和精力, 心理压力大,对即将失去亲人表现悲痛和衰伤情绪,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护理 人员应与临终患者家属多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表现理解和安慰,这可使家属 感觉在情感上得到重视,帮助家属认识患者死亡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减轻家属的愧疚感,尊 重患者家属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对家属的要求尽量提供方便与帮助,让家属帮助临终 者完成舒适安宁死亡,达到灵魂上的舒适,从而使家属情绪得到有效的抚慰,减轻其悲痛情 绪,充分体会到人间的真情〔5〕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终关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业,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专业化、 科学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它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在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不 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启动时间难以确立、很多措施难以规 范化。因此临终关怀是对护理人员的一种严峻的挑战,认为是特殊条件下的护理工作,也体 现了护理人员施展护理才能,表现其仁爱的高尚心灵,更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谊,增强 社会的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医学的发展水平和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

4 参考文献

〔1〕顾竞春,施永兴.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肿瘤杂志,2004,3 (2):207

〔2〕吕淑琴,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52

〔3〕杨红;韩丽沙;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0,475

〔4〕陈爱萍.老年病人临终关怀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57

〔5〕陈燕,周群好,梁雪兴.临终病人家属需求分析及护理对策〔J〕.家庭护士 ,2008,6(8):2164

〔收稿日期:2010-12-20〕

儿科患者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第11篇

1 婴儿期 (0~1岁) 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容易对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信任感, 但当其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 患儿的感受是愉快和良好的。护理此期患儿应注意及时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 密切观察患儿的饮食、大小便及衣着冷暖, 经常拥抱、触摸患儿, 建立与患儿之间的亲密感。患儿住院期间, 其父母往往焦虑、紧张、频繁的喊护士, 护理人员应理解患儿父母的心情, 多做解释安慰工作, 使患儿父母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 幼儿期 (1~3岁) 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幼儿期的患儿已能用语言同护理人员和小病友交流, 但其语言中枢发育不完善, 有很多护理人员听不懂的话语, 常常因为被误解而感到苦恼。一些病程长的患儿对护理人员特别敏感并大哭大闹, 甚至用嘴咬、辱骂护理人员。所以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的迎接患儿, 并亲昵地叫患儿的名字, 和他们进行身体的接触, 给患儿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还应根据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耐心的讲解、在治疗以外的时间里增加与患儿的接触次数, 消除其抵触心理, 还应提醒父母不能因病而娇惯孩子, 可降低对孩子的教育性, 但不能放弃, 这样才不会因住院而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

3 学龄前期 (3~6、7岁) 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 患病时间比平时更加任性和依赖父母。有的患儿还会形成“病获益”心理, 平时得不到的食品和玩具在生病期间可以得到, 所以认为生病是好事, 从而夸大身体不适。护理人员对患儿父母应解释这种心理并使其父母正确对待孩子, 既不能过度纵容, 也不能打骂, 而要正确引导。作为护理人员应关心和爱护患儿, 与患儿交谈时要有同情心, 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 进行静脉穿刺时, 可边找血管边与患儿交谈, 讲他爱听的话, 例如:你真勇敢, 打针不哭等话题, 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淡化穿刺带来的痛苦。要维护患儿的自尊心, 不能稍有不对就批评指责, 应对患儿多鼓励和表扬, 在病情许可下可带些喜欢的玩具在病房玩耍。

4 学龄期 (6、7~13、14岁) 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这一期间患儿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各种各样的自卑感。患儿最担心的不是患病, 而是离开老师和同学, 学习上会受到影响。由于性意识的发展, 患儿还会出现害羞心理。有些患儿怕愈后会傻或残疾, 会出现抑郁和逆反心理。对这些孩子做心理护理时, 要对他们做适当的解释, 帮助患儿了解自己的病情, 多与患儿交谈, 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 鼓励患儿鼓起勇气战胜疾病, 允许同伴好友来院探望、帮助补习功课, 充分为患儿创造一个就医的人文环境, 提供人性化服务。

5 临终前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年龄稍长的临终患儿往往有否认、幻想、愤怒、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反应。当治疗无效、肉体痛苦难以承受时, 他会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 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而感到愤怒, 埋怨医生没有尽最大努力, 埋怨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当医护技术不能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时, 护理人员应以最大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帮助孩子走完最后一段人生之路。患儿的去世会给其父母带来极大的痛苦, 护理人员还应做好其父母的工作, 当患儿父母要求与死去的患儿多待一些时间时, 应尽量满足其要求。

6 小结

作为儿科护士, 应将母爱服务始终贯穿于儿科护理工作中, 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 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儿科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护理人员应尽到护士的职责, 起到教师的作用, 掌握不同的患儿家长的性格、文化背景、心理需要与反应, 正确处理与患儿家长的关系。通过对患儿实施以上心理护理, 明显的提高了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患者心理特点, 探讨儿科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对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收住的患儿, 按年龄段分别评估患儿的心理特点, 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 患儿的治愈率提高, 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提高。结论 通过评估不同年龄段的患儿的心理特点, 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 能使患儿及家长顺利配合治疗, 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 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上一篇:应用科技下一篇:伦敦艺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