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外宣翻译范文

2024-07-18

民俗外宣翻译范文(精选11篇)

民俗外宣翻译 第1篇

关键词:中国英语,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1 概述

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话题颇受国内外学者和公众关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中国英语应该是众多世界英语变体中的一种, 如同印度英语、南非英语、新加坡英语等, 是一个普遍的但又存在争议的语言变体现象, 非常值得研究。但在资料收集中发现, 关于中国英语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并不多, 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并不深入。

目前对于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定义意见分歧, 没有一致的看法, 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公认的最早这一概念是1980年由葛传槼先生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葛传槼, 1980) , 并对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和中式英语 (Chinglish) 进行了区分。黄金祺区分了汉化英语 (Chinese English) 与中式英语 (Chinglish) (黄金祺, 1988) 。贾德霖提出受到汉语影响的“汉式英语” (Sinicized English) (贾德霖, 1990) 。汪榕培则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汪榕培, 1991) 。而李文中却认为中国英语不是仅限于在中国使用, 而且英语中有一定数量的词源于中文, 并已经成为英语的一部分 (李文中, 1993) 。谢之君并不赞同李文中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干扰性英语变体 (Interferential English Variety) ,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别 (谢之君, 1995) 。贾冠杰、向明友分析了中国英语的存在和现状 (贾冠杰、向明友, 1997) 。国外的学者们也关注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 而他们普遍采用Chinese English这一表示方法。Todd (1986) 年从音系学、词汇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对中国英语进行了研究, Bolton (2003) 详细地追溯中国英语从十七世纪开始直至当今的发展历程。但是他们却都未对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加以区分。本人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存在差异的, 因为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英语变体, 是世界范围内使用的, 它在遵守英语语言语法规则的前提下, 传达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

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民俗文化, 是对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据《2013-2017年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 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 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 而对于民俗文化的翻译一直都存在问题, 严重影响了民俗文化的传播。通过相关文献和前期研究发现, 陕西省内的广告宣传标示语、旅游景点翻译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翻译等都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翻译, 目前的研究仅仅是从翻译方法入手, 而未能真正从语言文化本身出发。

本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契机下, 从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角度出发, 进行中国英语研究。探讨如何用既能符合源语言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同时又最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来进行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 真正地做到推动陕西民俗文化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传播出去, 增强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跨文化交流, 正确地用英语来表达我们当地的风土民情、文化风貌、美食美景, 传播陕西地区文化, 推进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2 中国英语与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契机下, 从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角度出发, 进行中国英语研究。探讨如何用既能符合源语言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同时又最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来进行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

2.1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包含以下特征。第一、作为一种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是遵守英语语言语法规则的;第二、它的适用范围与其他的英语变体一样, 不只是局限于中国国内, 而是世界范围, 是传达中国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媒介;第三, 由于遵从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 中国英语体现中国的文化、语言和思维的独特性, 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国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

而中式英语则是遵从中文的语言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将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之中, 而说出或写出不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的畸形英语。

2.2 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问题, 及其对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充分肯定中国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陕西民俗文化的正确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对外交流和对外宣传, 树立中国的正面国际形象, 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助于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 在外国受众心中树立正确客观的中国形象, 弘扬和传达我省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推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2.3 中国英语在英语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中国英语教学一直倡导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 但只是片面地强调目的语;却忽略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因素, 导致英语学习者学了多年英语却无法正确、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民族的文化。我国近年来的教学改革, 更加强调中国文化的学习, 而中国英语的研究则为这一改革提供了较为全面、更加正确的教学材料。当下的英语教材和课堂中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 应当适当增加中国元素。从而在英语输入的前提下, 也能实现英语输出, 更好地体现语言、文化、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交流, 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促进对外宣传和交流, 遵守了国家的语言政策。同时也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思想教育和讲政治的有力手段, 从而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具备广博的中国文化知识及熟练的英语技能的英语学习者。

3 结束语

关于中国英语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研究, 实证定量的研究不多。我们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进行, 基于中国英语语料库, 从而使中国英语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解释性。本研究拟采用:文献检索分析、问卷和教学实验等方法。研究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文献检索, 综合国内外文献, 包括国内文献 (涉及陕西民俗文化的书籍、报刊及杂志, 广告标识语、旅游景点、餐厅等地方的翻译) 以及国外文献 (涉及陕西民俗文化的书籍、报刊及杂志等) , 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第二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及教学试验:运用不同方法 (采用中国英语或其他方法) 翻译陕西民俗文化, 分别请本国人和外国人进行选择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译文。并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国英语的学习, 用实验论证不同教学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效果, 从而得出中国英语在英语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肯定中国英语在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传播功能。并探讨正确地用英语来表达我们当地的风土民情、文化风貌、美食美景, 对陕西地区文化的传播和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的推进作用。

本文从语言文化角度出发, 充分肯定中国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 将中国英语研究应用于陕西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之中, 真实地传达本地民俗文化, 在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和增进他国人民对陕西及其文化的了解的同时, 带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推动陕西地方文化从丝路经济带新起点“走出去”。同时, 并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及翻译人才培养方面, 中国英语的研究可以为同行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Bolton, Kingsley:Chinese Englishes: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传槼.漫谈由英译汉问题[J].翻译通讯, 1980 (2) .

[3]金祺.当肯定“西译汉化”现象的积极面-兼论“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J].中国翻译, 1988 (1) .

[4]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1 (2) .

[5]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

[6]瑞清, 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1) .

[7]高一虹, 许宏晨.英语变体态度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6) .

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实践 第2篇

姓名:王琴

学号:14021201013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对外宣传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对外宣传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窗口,对提升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意义重大,而外宣翻译则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对迅速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搞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公司外宣资料《湘潭市特种电机厂有限公司简介》为例,拟从句子层面,分三个方面:语序调整、状语成分的处理、with结构的频繁使用分析,谈谈对外宣翻译的一点心得体会。语序调整就是根据两种语言的不同语序特点对句子成份进行调整安排。两种语言在时间、地点、逻辑等表述顺序上常常存在一些差异。汉译英时,为了使译文合乎英语语法和语言习惯,需要改变语序。汉语中很多前置的定语、状语和修饰语,在翻译中的位置变化是英汉翻译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现象。状语成分的巧妙处理和with结构的使用也是译文的特色和一大亮点。

如原文这句:公司拥有资深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二十余人,专业生产特种电机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译成Having specialized in special motor manufacturing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the company boasts of an experienced R & D team with over twenty researchers and developers included.译者将前半句话处理成状语成分,采用having 结构-现在分词做伴随状语,后半句用with 结构做伴随状语,补充说明。

原文:生产的“YBK”系列特种电机,具有体积小、转速高、噪音小、性价比高,经久耐用等特点,译成With a high cost performance and a durable service, the YBK series special motors manufactured by the company are small in size, high in speed, and low in noise.译者调整语序,将定语“体积小、转速高、噪音小、性价比高,经久耐用等特点”中的性价比高,经久耐用拆分出来,用with结构处理成伴随状语,避免定语太长,拖沓之感,并突出了句子重点。原文:依托湘潭市优秀的电机机电行业环境及长株潭良好的产业集群优势,湘特电机成立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公司获得了高速发展,成为特种电机行业中的佼佼者,其技术和设计制造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译成During the past twenty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Xiangtan Special Motor Co.Ltd.,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any, with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dustry in Xiangtan an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has achieved a rapid development, leading technology and design & manufacturing in domestic special motor industry.由于原文状语成分过多,顺译将造成头重脚轻之感,译者将状语在句中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并将表时间的状语从句放在句首,其他的状语成分后移,放在主语的后面。使句子更符合英语语法和语言习惯,逻辑更紧密。

以上是本人就公司外宣资料《湘潭市特种电机厂有限公司简介》在句子层面做的分析。中国译学构架中外宣翻译研究一直是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实践函待加强,为这个虽起步较晚,但不可忽视、函待加强的重要 翻译研究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文献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 [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李莉,外宣翻译与责任感[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2006: 11-12。李运兴,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J].《中国翻译》第4期,2003: 60-61。

李克兴,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浅谈外宣翻译 第3篇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影响力;政治性;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33-01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我们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如何对外有效的传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新主张,如何让中国历经沧桑的千年文化积淀得到世界的接纳和认可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力量。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未来我国的战略任务。而外宣翻译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有力武器,负责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中国优秀的文化、宣传中国崇尚和平的政治主张、向世界展示昨日之文明和今日之美好及明日之愿望是只有外宣翻译必须肩负的重任。

二、外宣翻译的定义

我们在参看西方有关翻译学理论时并不能发现对于外宣翻译的阐释,它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概念。著名学者张健指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为对象的交际活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外宣翻译在我国存在有着它客观的需求,虽处于起步阶段却有日益蓬勃的趋势,但对于翻译的整体研究而言,它的发展历史很短暂且体系尚不完善,多数研究还需宏观视野、微观论证和系统整理。因为外宣翻译涵盖了几乎文体形式,任何语体都可以进入外宣翻译的范围,所以外宣翻译给人留下泛泛的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宣翻译没有自己的特点。外宣翻译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政治性和目的性。译文的质量关乎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我们必须重视外宣翻译。

三、外宣翻译特点

外宣翻译涉及跨文化交际,它是以外国读者为受众群体、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将源信息转化成目的语信息的翻译实践。外宣翻译必须符合一般的翻译标准,语言应简单易懂、朴实精炼,为准确的传达原文内容信息服务。外宣翻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真实性:客观的反映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文化现状,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世界。

文化性:翻译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创造性:新生事物的翻译工作需要由外宣翻译者来完成,向世界创造性的表达当代中国。

政治性:外宣翻译文本政治性强,敏感度高,在严谨的翻译过程中,有策略的宣传我国的经济进展、文化进步、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是外宣翻译的基本要求。

单向性:外宣翻译从定义伊始就意味着信息有目的的输出,也就意味着这个工作只能由中国人来完成,只是由中自外的单向输出。

特色性:要从中国特色的大量文化内容、语篇修辞等角度来理解外宣翻译的特色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外宣翻译包含了大量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子和俗语,特色鲜明。

明朗性: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基调是正向传达中国的成就和风采,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并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外宣翻译的诸多特点,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其中有政治立场是外宣翻译的重要特征。

四、外宣翻译要求

在翻译的过程中,外宣翻译不仅要遵循一般翻译的准则,更要有与其他翻译不同的要求。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交际因素选择合理的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须以目的语读者为翻译目标,提供源语言的背景知识以便于他们理解文本意思、消除文化障碍、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外宣翻译的着眼点是受众者而并非文本本身,这就要求译者讲求翻译方法和策略,不完全受制于源文本的字面意思,而是要深入挖掘文本内隐含的客观事实和历史现象,以受众者能理解的方式解读并展现出来。

其次,要提升外宣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其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有对国际事件的宏观领悟力和把握力,有开阔的视野和接纳的胸怀,除此之外还应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语言能力,有跨文化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了解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英语表达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差异和受众需求,才能提升外宣翻译水平,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去并走的更稳更远,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能力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

五、结语

作为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媒介,外宣翻译工作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宣传的效果,也是我国对外交流水平和政治经济建设及人文环境规划的具体体现。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汇、向世界深入的介绍中国是外宣翻译工作者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中国在世界大舞台上能否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得到国际的认可都受着外宣翻译工作的制约。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外宣翻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使外宣翻译的针对性更强更有深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进而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向世界展现一个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着良好国际形象和文化主张的大中国。

参考文献:

[1]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1.

[2]陈小慰.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 中国翻译,2007, (1).

[3]段连城. 对外传播学初探[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4]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5]黄友义. 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

[6]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7]黄友义. 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

[8]张健.《外宣翻译概况》课程笔记.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基金项目:2014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文化决策的研究,项目编号:ZD14027。

民俗外宣翻译 第4篇

1.政治敏感性。在外宣翻译中,有些内容并不能机械地直译,而是应该根据外国受众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用适当的策略,变通地达到交际、宣传的目的,塑造我国友好、负责人的大国形象。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此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如果译做“In China,Communist Party is the party in power.Besides,there are eight democratic parties.”由于一些西方媒体长期不负责任的报道,外国受众很容易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当作一对反义词来看待“,共产党”就被扭曲为缺乏民主精神的专政党。但事实上,在中国,“民主党派”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如果将“democratic par□ties”改为“other political parties”就会避免外国受众对我国政治党派的错误印象。

2.信息等值性。在外宣翻译中,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规律不同,外宣材料中很多内容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如若逐字逐句进行英译,反而会降低信息传播的效果。例如,“圆满结束”不必译成“conclude with complete success”,可直接译为“conclude”或“end”;“不幸遇难”不必译为“be unfortunately killed”,可直接译为“be killed”,因为“killed”已经有“不幸”之意,若加上“unfortunately”则显得多余,给受众的感觉是还有“幸运的”遇难;

3.文化性。由于中文和英文读者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语言习惯具有一定差别,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情、文化等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于某些信息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希望工程”可直译为“Hope Project”,但对此政策毫无了解的外国人面对这种译文就会不知所云,我们可以为其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译为“Hope Project,a program to collect money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areas”,由此,这一信息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再者,外国人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与中国人不尽相同,外国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而我们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由于价值观念的差异,一些我们认为是“正面典型”的报道,可能会与外国受众的价值观发生冲突。

二、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黄友义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指的是“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本文将从政治文体和旅游文体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没有实现有效翻译的翻译案例。

1.政治文体外宣翻译。

例: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译文: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republic of China has decided to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分析:有些学者认为直接译成“resume the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就可以了,加上“exercise”后反而有了累赘之嫌。实际上,此处“行使”两字恰恰是最重要的核心。众所周知,香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便割让给英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不承认割让香港的合法性,但香港在回归前一直是由英国实际霸占,直到1997年7月1日中国才真正恢复了对它行使主权。故而“行使”二字在此处是不应该删去的。政府的这种改写行为恰好体现了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政府(赞助人)操控并影响外宣文本的翻译,同时担负着协调目标读者接受能力的使命。因此翻译应该贴近中国的国情,贴近最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旅游文本外宣翻译。汉语旅游文本属典型的“呼唤型”功能文本,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英汉互译时应注意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体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即应采用归化手段,由原文“体裁规约”转到译文“体裁规约”,必要时可对原文进行调整和改写。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分析。

三、结语

在我国外宣政治文本的翻译中,要尽可能地从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进行并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更为客观和科学,使翻译达到最佳效果。黄友义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可以为翻译工作者在进行外宣翻译实践中的考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民俗外宣翻译 第5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旅游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交通工具提供的便利性不断提高,出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现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每年吸引的国外游客将达到1.3亿人,位居全球第一。因而,各种英译旅游文本就成为外国游客获取旅游信息、了解旅游景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然而,现今旅游外宣翻译良莠不齐,“语用失误、文化失误、语言失误”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外宣失误不仅阻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而且严重地损坏了中国的人文形象。因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应用得当且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来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是我们成功介绍旅游景点、传播中国文化亟需解决的问题。外宣翻译“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如何坚持这个原则,使用得当的翻译策略将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西旅游文化对比分析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外宣资料,其功能主要是向游客介绍旅游地的风景名胜、历史典故、人文习俗,传递文化信息,激发游客兴趣。然而,中西方在审美、道德观、价值观上的差异反映在旅游中则体现为旅游文化的巨大差异。首先从旅游目的来讲,西方人出门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个地方的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当地的民俗风情及风俗习惯。据对美、日、法、英、德5国游客来海南动机调查显示:他们第一是了解民众生活(100%),第二是了解历史文化(80%),第三是游览观光(40%)和品尝佳肴(40%)。而中国人出门旅游的目的多为超脱现实,远离烦恼,超然万物,当然也有欣赏风景,参观历史古迹之意。其次,从价值观差异来讲,中国长久以来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注重等级差异,宣扬“天人合一”。“忠孝仁义”是价值衡量的基本标准,强调“重义轻利”,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西方信仰上帝,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他们致力于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为己用。因而,他们更加致力于对外扩张,掠夺甚至屠杀以谋取暴利。最后,从审美情趣差异来讲,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影响,西方人重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偏向于对客体进行冷静的分析,直面物体的本质,再现事物的原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思考、研究进而改造、征服,重逻辑思维,强调借用科学的手段对事物进行精确地观察把握,而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艺术不在于模仿自然,而在于表达受自然感动之“心”,不在再现外物的原形原貌,而在于抒情言志。“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注重艺术感受,强调人与自然总是和谐的。

因此,正因为中西方在旅游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差异,要想让外国人理解旅游外宣文本甚至产生和国人一样的理解和感受,就需要我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策略,加深文化层次的翻译。

三、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教授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为基石,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的是在一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使之符合社会需求。

1.语言维的选择与适应。语言维的选择与适应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

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正如奈达所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汉语与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文字系统,在语言类型、表达结构、语法、词汇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英语的主谓语要求在人称、数、时态上严格一致,而汉语要求语义一致;英语词义内涵广泛,对上下文依赖性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而汉语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英语中介词多,句子喜欢用介词来形成链接,而汉语中动词多,喜欢用动态表达,比如a novel by Lu Xun(鲁迅写的一本小说),a boy from a countryside(一个来自农村的男孩)。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同属翻译,根本目的都是传播信息。但是两者又分属于不同翻译类型,外宣翻译是应用型翻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旅游、社会等各个方面,而文学翻译属于艺术性翻译,是用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再现原作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是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根据赖斯的语篇类型和语篇种类划分,外宣材料属于信息类语篇类型,其语言功能是提供物体和事实信息,语言维度是逻辑性,语篇重点是关注内容,因而译文以传递指示内容为目标,其翻译方法应该以“直白语言”,按需要明晰化为主。

nlc202309010537

2.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每时每刻都主动或被动地被所属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中要充分认识并且准确把握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性区别,最大限度地缩短理解差距,传播中国文化。

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条件、地里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不足造就了语言文化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的词汇表现出非对应非重合的现象,无法产生语义共鸣。比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个“江南”就不好直接翻译成“southern China”,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又如三亚南山寺门匾上“不二”,本是佛教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强调一切无我,一切唯心,对信仰上帝基督的西方游客该怎么翻?是音译加注还是用阐释译还是关联译?可见,在旅游外宣翻译的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个性,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文化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是指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化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众所周知,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旅游外宣翻译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外国游客能够欣然接受中国文化,激发消费欲望,促进地区、国家的交流。因而了解游客的思想文化及交际思维习惯,将旅游文本信息最大化地传达给外来游客,以此来提高外宣翻译的交际效果是译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四、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因中西方旅游文化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各方面均要作出一定的选择与适应,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针对性的翻译策略以适应不同语境下的翻译需要。

1.直译或直译加注。直译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没有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保留原有的风格。直译是旅游外宣翻译中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策略,适用于目标语言群体能够正确、轻松地读懂并理解外宣材料的情况。比如海南省三亚市的鹿回头公园就被翻译成“Luhuitou (meaning a deer looking over its shoulder) Scenic Area”,在其公园介绍中有一句“‘鹿回头’已成为三亚的城雕,三亚市也因此得名‘鹿城’”则被翻译成“Luhuitou was the signature sculpture of Sanya city. Hence, Sanya city obtained the name ‘Lucheng’ (the city of deer)。

2.音译或音译加注。要想保留原文的内容的同时保留其语言风格,除了用直译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音译或音译加注。音译加注适用于某些名称介绍,如人名、地名、节日名等。比如说在翻译海南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时便可适用这种翻译策略,译成“Sanyuesan, a traditional festival among Li people”,实现中国大统一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便可翻译成“Qin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的“江南贡院”可以译成“Jiangnan Gongyuan, the pla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ancient China”。值得一提的是,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可能一开始很难被外国游客接受,但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加深,像“sanyuesan”, “Qinshihuang”“Jiangnan Gongyuan”这样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译词将逐渐被游客所接受,也能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3.意译。音译强调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现出来,不需要过分地注重细节,但是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意译适用于原文词句艰涩难懂,句型结构复杂的情况。例如《神话世界九寨沟》的景点翻译:

原文:当你步入沟中,便可见林中碧海淡当荡生辉,瀑布舒洒碧玉。一到金秋,满山枫叶绛红。盛夏,湖山幽翠。仲春,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献出它的天然原始,宁静幽深。

译文:Mystic lakes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the ravine. 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rful flowers. In summer, 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 lands. 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 the maple trees turn fiery red. 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 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原文诗情画意,四字局、平行对偶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音美形美的意境,而英文则简洁干练,语言表达比较直观,但是这更符合英语语言阅读者欣赏的习惯,更能起到旅游对外宣传的效果。

4.关联翻译。关联翻译指的是用文化关联的手段来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通过“以此比彼”的方式缩小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距,产生亲近感及文化联想,激发游客兴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劫富济贫的好汉,我们不能直接翻译成“rob the rich and help the poor”,因为西方人强调法治秩序,这种翻译会让他们以为这只是一帮强盗。可喜的是,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有一个罗宾汉,维持正义,保护弱小,因此在翻译时可以用文化关联的手段翻译成“Robin Hood in China, trick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无独有偶,中国民间传说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有个号称水城的苏州,意大利有个水上城市威尼斯,等等。

五、结语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流沟通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外宣材料译文读者的旅游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了解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上的不同,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采用针对性强、有效的翻译策略,缩短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差距,有效交流沟通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2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b(1-5).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

[5]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词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汪文.试论旅游外宣翻译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肖群.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资料外宣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83.

[9]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21-30.

课题编号:省级课题,海南省社科联主办,hnsk(2c)15-1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黎苗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作者简介:金晓霞(1979- ),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教学法等。宁霞(1965- ),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教学。

外宣翻译译者素质研究 第6篇

1 外宣翻译译者存在的问题

(1) 专业功底不足

许多外宣翻译人员在翻译时, 没有对原文词义进行详细地考究, 就草率的进行翻译。使得翻译的译文不仅质量不高, 而且还影响了翻译整体的传播效果。在进行汉译英的翻译时, 有的译者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原意, 导致要表达的问题不清楚。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具有普遍性的, 比如许多企业推介广告的英译文就存在这种问题。

(2) 中外文化鸿沟

许多外宣翻译译者对待中外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导致他们的文化素质也不同, 许多中文里的词句被翻译成英文后不仅会失去原来的意思, 甚至会产生误解。例如在中国的运动比赛中, 观众为了给运动员鼓舞士气, 都会喊"加油", 如果"加油"被生硬的翻译成英文, 显然会造成歧义, 因此外宣翻译译者在进行翻译时, 要充分的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小中外文化的鸿沟。

(3) 缺乏责任心

作为一名外宣翻译人员, 仅仅具有高学历、丰富的海外求学经历和较强的英语驾驭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有的外宣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求甚解, 没有对翻译工作认真对待, 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译文的翻译工作, 责任心的缺乏也是译者素质不高的表现。

2 外宣翻译译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命运, 甚至会影响国家的形象, 因此作为一名外宣翻译译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和综合素养。

(1) 培养译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职业忠诚意识

要使翻译工作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翻译工作者就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外宣翻译者的工作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外宣翻译者赋予了艰巨的使命, 通过大量的外宣资料翻译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不仅如此, 外宣资料翻译也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文环境建设。坚决杜绝翻译中的低级错误、整顿翻译译员队伍、规范翻译标准, 外宣翻译工作者只有具有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提高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

(2) 夯实译者专业知识

这是对所有外宣翻译译者提出的要求, 作为一名外宣翻译工作者, 只有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 才能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外宣翻译资料一般比较注重语言的修辞, 翻译工作者要充分地领会到语言中包含的美, 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专业知识将这种美传达出来, 因为不同的语言在词汇形式表达和结构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功底, 只有驾驭好语言才能翻译的精确, 翻译工作者要格外注意资料中出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 避免曲解原文的主旨,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对译者的资格认定、级别认定和译者译本的认定

在我国没有对译者进行强迫的资格认定的政策, 许多译者没有通过翻译水平的资格考试,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对译者进行严格的把关。

译者的级别代表了其专业能力和相应的等级, 社会上的翻译错误并没有因为有了相应的资格认定和考核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我国应该大力地对翻译工作者进行普查,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规范严格的等级认定制度。

我国的翻译单位层次不齐, 翻译资料适用的场合也不同, 为了使翻译译本达到规范化和正规化, 能够适应于比较重要的场合, 就应该建立相应的认定机构, 对译本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认定, 只有把好行政关和学术关, 才能使我国企业具有良好的世界形象, 从而更好的走向为世界服务的道路。

3 总结

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 外宣翻译人员要做好翻译工作, 就要对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只有切实提高翻译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 才能在翻译时做到准确、规范和地道。只有提升中国外宣翻译的实践水平和理论研究, 才能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起到良好的推进对外宣传的目的, 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宋晓思.略谈外宣翻译现状和译者素质培养[J].华章, 2013, (3) :79-80.

[2]熊英.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5 (2) :142-145.

外宣公示语翻译原则 第7篇

1 公示语的概述

公示语是社会用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多数研究者将公示语认定为面对公众,公开指示、告示、警示、显示、标志与其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属于社会管理用语范畴。

公示语是城市、旅游地等的语言环境、人文环境之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公告、警示、标识、指示牌、路标等等,涵盖的范围很广。它通常用简结明了方式的把信息传达给公众,如 :图标或文字与图标相结合等,是一种交际工具。

外宣公示语通常表现为提示公众、传递信息、约束性、限制性以及警示性。

2 公示语的翻译原则

公示语翻译更多的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带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所以 , 在翻译的过程中,探究公示语应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 , 是有助于提升国际形象和社会文化环境实力等诸方面深远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倪传斌认为 :公示语翻译除应注意规范化和适度诙谐之外 ,应遵循译文应多一点人情味、多一点幽默感、多一点文化味 ;译文表达上的简洁和语气得当,让普通读者一看就明了。黄友义 (2004) 认为 :对外宣传翻译需要翻译工作者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的原则。根据公示语的文本类型和功能特色,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试探性地提出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统一、简洁、不译、“原味”四原则。

2.1 简洁原则

准确和简洁是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实现了翻译的两大主要目标。公示语必须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直接的意思,因为公示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示语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简洁。简洁原则是指在保证其完整内容的前提下,尽量使译文言简意赅,不含复杂长句和晦涩语言。例如 :如果将公安局报警中心翻译成 (Center of Reporting to the Police) 则没有突出关键词Police。而翻译成 (Police Report Center) 则简洁明了,在简洁原则指导下的公示语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提高译文的效力而且也有利于节省时间,避免了繁琐冗长的翻译。

2.2 统一原则

公示语的语言特色之一就是“规范性和标准性的词汇”(戴宗显,2005)。公示语的任何歧意或误解都会导致信息无法准确传递。这是由公示语在完成指令和提供信息方面的作用决定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统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含义 :(1)对于一些常用公示语应与国际惯例的表达方式保持一致,采用直接借鉴的方式,充分利用英语国家现有的惯用的公示语,举例 : 请勿触摸 (Hands Off),七折销售 (30% Off), 小心地滑 (Wet Floor)。这种直接照搬国外惯用标识的方法,既简单又实用,使外国人容易理解约定俗成的含义。(2)公示语翻译时尽量与的固定译名保持一致。对于沿用至今的一些中国特有的,其英文译文已经使用多年,并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很难找到英语国家现成表达方式的公示语,如果在翻译正确的前提下不必重新翻译,可以考虑沿用。例如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颐和园 (Summer Palace)。(3)公示语新词的汉英翻译若无约定俗成的,应将其英译表达统一到专门的官方网站或词典等,以便大众查询和参考。

2.3 不译原则

所谓公示语的“不译原则”, 是指在翻译某些公示语时可“不译”。什么情况可不译呢?第一,若公示语可用图片来表示,翻译就成了多余,因为图片易懂且生动,比如 :请勿吸烟、严禁拍照等。其次,是具有突出中国特色的公示语,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号召或者公告,对外国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因此不用翻译。并没有多大意义,因此不用翻译。

2.4“原味”原则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翻译公示语的“原味原则”,是指英译文应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不要出现汉语式英语,翻译者在将汉语英译的过程中,若用中文的思维方法去翻译,就会译出汉语式英语。例如 :请勿践踏草坪 (Please do not trend on the meadow.),强硬的否定式、祈使句口气略显生硬,尽管此翻译用词恰当语法正确,英语人士很少这么表达。若译成 (Keep off the meadow,please.), 会让读者更愿意接受信息,又更具有人文关怀气息,就会自发的欣然的依公示语的指示行动。

3 结语

最好我国外宣公示语翻译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重视的工作。翻译者的翻译立场是公示语翻译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外宣公示语的翻译过程就是译者重视文化差异、根据交际翻译原则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关注公示语阅者群思维方式,宗教习俗等文化因素是做好翻译公示语的十分重要前提条件。对外宣传的公示语翻译并非只要是学英语语言的人就能翻译好,不单涉及单纯的语言层面的问题,它反映了对中西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乃至宗教、信仰等的了解深度,所以,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公示语的英译要想真正达到沟通中外友好的作用,发挥其传递公共信息的功能,就要真正做到“信、达、雅”,为创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树立国际化大都市形象作出重要贡献。

摘要:公示语翻译属于外宣翻译范畴,对外宣传语的翻译效果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对外交往和经济合作。本文对公示语进行了基本的概述并介绍了公示语的翻译原则。

外宣翻译对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第8篇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对外宣传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外宣传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对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外宣翻译这一环节成为重要的交流纽带, 我国的各项成果通过外宣翻译活动得以在许多国家传播, 促进了我国与外部世界更好的交往,加强了我国的软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外宣翻译工作已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错误和问题。高素质译者队伍中,英语专业毕业生仍是外宣翻译的中坚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英语专业在外宣翻译方面的教学, 从而减少因为在译文中出现的错误而导致的负面效果,是教育工作者急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外宣翻译

《宣传舆论 学大字典》 中对外宣 传的定义 是“面向 国际社会的宣传。包括向外国宣传本国的方针政策、国内情况和本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刘建明,1992)。外宣翻译则是翻译的特殊形式,黄友义(2004)将外宣翻译界定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需要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就是外宣翻译”。

目前,外宣翻译这一术语的英译仍不统一。李崇月、张建(2009)认为汉语 新术语的 英译不但 要弄清其 具体含义 , 还要参照英语中类似术语的构成方式, 使译文符合术语命名的规范。所以,宜译为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外宣翻译就广义上 也可译为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或translation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外宣翻译涉及范围很广,囊括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求读者一定要接受到译者的意图,绝不能逐字逐句英译,这样会成为对外准确了解中国的障碍。还要求译者有着极强的政治警觉性,译文用语体现了国家的方针政策,绝不能因为疏忽大意使得国家利益受损。奈达被誉为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的“读者反应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认为评价译本的优劣要看读者的反映是否与源语读者的反映大致相同, 翻译就是交际,翻译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服务的,因而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也就是说,译文要有可接受性,所有的信息必须对接受者有用且相关, 这样才能让外国读者客观真实的了解中国的情况,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二、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段连城先生(1990)将白字连篇、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的错误称为“甲型病状”,将一些拼写无误语法正确,但对于外国人来说是难懂或不懂的错误称为“乙型病状”。第一种文字文法的错误,就是语言内的错误,主要是由译者的专业素养不高基本功不扎实所致。第二种则属于语音外的错误,主要是因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有一定的缺失。

第一类语言内错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出行住宿时, 酒店“hotel”常被写为“hotal”。吕梁常见的错误“LLiang”,正确的应为 “Lv Liang”。在精美 的笔记本 上 ,“beautifullife”错误的印 刷为“beautful life”。另外 ,在语法上也有 很多错误,比如:单复数不分、缺少冠词、词性混乱、事态错误,等等。“Chinese food”被标为错 误的“China food”,“Chinese”才可以做形容词。 “district”本身是名词,是地区、教区、行政区的意思,却想当然地创造出“distriction”这样的词。

第二类错误并不是语言本身的错误, 拼音和语法上没有问题,但在用词上欠缺,读起来使人费解,“中式英语”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形式上是英语,但在习惯搭配上又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这主要是受母语干扰,生搬硬套汉语的习惯用法而违背了英语国家文化习惯。绿色环保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那么,“绿色旅游”被想当然地译为“green tourism”,实则为“ecological tourism”。公共场所的标识语“闲人免进”被译成“Idle person not allowed”,正确的译法应为“authorized persons only”。还有如地 铁的“西南 出口”、“西北 出口”译作 “wessouth exit”,“west north exit”,西方国家表 示方位的 词恰好与 中国的习惯表述相反, 应译为“Southwest Exit”或者“NorthwesExit”。

三、外宣翻译与英语教学

从前面所述外宣翻译常见的错误中可以看出, 译者的水平和素养是极其重要的, 译文的高质量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译者,语言文字仍然是最基本的。专业英语教学在课堂内更应注重灵活运用词汇和短语搭配, 并培养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词的不同意义, 再不能以简单的教授中英释义或成篇的翻译为主,改变策略并不是越过词汇搭配,更深入地探究词语运用的具体情境,由此,更深入地对句子及篇章进行重点教学。客观来说,中国学生的语法笔试成绩总体上很好,但是从外宣翻译的实际结果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语法条条框框的掌握与真正运用到翻译实践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除了在课堂内的积极引导和深入教学之外, 课堂外的工夫必须加强,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否将所学的词汇搭配句子灵活的运用到翻译实践上, 才是检验学生是否已彻底掌握的标尺。教师应选择翻译材料这些真实的情景供学生训练,这些材料涉及航空、交通、医疗、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旅游等各个方面,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字幕翻译,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对自己水平有一定的了解, 自我评估自我学习之后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这样才能使语言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得以真正提高。

针对外宣翻译语言外的错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外国人与中国人在认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文化习俗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译者始终都要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意识,这种跨文化的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而在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学上,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翻译为主,对于外宣翻译这样实践性很强的文本不够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变“以文本为中心”为“以读者为中心”,明确区别文学翻译与外宣翻译的特点,在翻译实践中培养外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对外国文化讲解的环节,中外文化对比差异,本身也是对本国文化的思考。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学”、“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课程, 学生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从而更好地达到传播的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跨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结语

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第9篇

由此可见,旅游的对外宣传在促进旅游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外宣资料的撰写和翻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本文从英汉语言的对比和英美读者的期望度入手,分析我国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一、旅游外宣资料及目前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外宣资料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其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相比中国的旅游资料,英语旅游宣传材料大多行文简明实用、语言直观、词语朴实,因此翻译中文材料时应注意内外有别,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

其次旅游资料具有感召功能,即通过对旅游景点的细致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读者产生“为之神往”的感觉。但较之国外的旅游手册,我国的宣传资料喜欢借景抒情,表达对仗工整,行文整齐,节奏铿锵,充满了诗情画意,翻译时如一味讲究英汉的“等值”,将会使外国游客如堕五里雾中。正如Pinkham (2000)发现的,中式英语在中国的各类问题中极为普遍,主要是冗余的词语(冗余的修饰词,同意复指)和异常的句子结构(名词泛滥型,逻辑混乱型等),使宣传的预期功能难以实现。

总而言之,恰当得体的旅游对外宣传资料不仅有助于开拓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而且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增加民族国家之间的了解,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旅游外宣资料犹如景点的广告,撰写或翻译得当才能让外来游客一读倾心,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宣传资料要想迎合英语游客,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翻译中文文本时就应做出诸多改动,“既实现意义对等,又实现形式对应,这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中是根本办不到。基本上,汉外互译必须放弃拘守的形式而倾全力于意义”(刘宓庆,2001:78)。如下方法常用于外宣资料的翻译。

1. 注解(Interpretation)

注解,即在翻译必要时添加适当的解释。在旅游宣传资料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名人的身份,即音译的人名、地名、物品名和官名,作为目的语读者的英美人因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如果直译这些内容,就会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影响到信息的有效接受。适当地注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例:

原文:吴宫大酒店是一家旅游涉外三星级酒店,坐落在闹市的中心特色文化街福州路上,东靠南京路,南临城隍庙,西近人民广场……(上海酒店宣传册)

对于大多数西方游客而言,他们并不知道“城隍庙”的含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名中所包含的文化蕴意和地方特色。因此为了传达原语中的文化特色,译者有必要做出一些注解,也为宣传城隍庙做铺垫。

注解:Yuyuan Garden and Yuyuna Bazaar (Yuyuan is also called Chenghuang Temple, a popular Chinese traditional shrine for City God.Chinese people used to believe that the shrine and god could protect the whole city and city dweller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

2. 省译(Deletion)

适当的省译在翻译旅游外宣资料中十分必要,在处理时译者要压缩大量重复和堆砌的词语,删改华美言辞做到简练平实,多运用口语化的表达以软化僵硬呆板的语气。

例:

原文:张家界的山,奇峰叠翠,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上,生长着茂盛的灌木;舒卷飘逸的云雾缠绕在山腰,时而升腾,时而泻落;山顶上长满了苍劲的松树,参差错落,非常壮观。张家界山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猛兽,有的像剑戟,有的像窈窕淑女,有的像关西大汉。

译文:Zhangjiajie is best known for its towering peaks, cloaked in cloud and mist, and covered in different shades of green.Thick shrubs cover the cliff surface, and pine flourish on the mountain tops.Various shapes can be discerned in its peaks———of animals, swords and humans.(张家界旅游宣传手册)

在该译本中译者省去了大量四字词语使之更加符合英美人的审美习惯和阅读方式,突出了信息量,又不失适当的描述。

3. 重构(Restructuring)

在翻译某些特殊文本时,译者常常会为了避免中式英语或翻译痕迹而对文本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这就是翻译中的重构。这种方法通过删除或增加并重新组织原语的方法传达原语文本的精髓,通过这种方式,译者会改变或重组原语文本的内容或结构,以改进原文本,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重构体现在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上最重要的是对篇章和句式上的重组和构建,译者应当打破汉语原文的构篇模式,依据英语习惯的规范重新构篇,符合逻辑,讲究条理;在句子翻译上应找出句子的中心,用主谓形式将它表示出来,作为句子主干,把其他的“主谓结构”转化成分词,动名词,不定式,介词结构,以及从句等附属在句子的主干之上;在用词上,要尽量压缩主观性的评述和想象,精简修饰性的成分,少引用诗词警句,力求客观精练地呈现景观的原来面貌。

例:

原文:位于福州市中心的榕山宾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装潢典雅,设施豪华,是理想的商旅之家。

宾馆拥有豪华套房300多间,环境清洁,幽静。6个装饰精美的餐厅提供各式中西美味,服务周到,气氛舒适。全套休闲健身设施,使您白日驰骋商场的紧张神经得以放松并享受锻炼的乐趣……

(许建忠:149)

译文:The Rongshan Hotel, situated in the beautiful central district of Fuzhou, Fujian Province, is ideal for business travelers and tourists, with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ttractive décor and modern facilities.

The over 300 luxury suites are clean, quiet and private.Six lovely restaurants serve a variet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isine, offering courteous service and a relaxed atmosphere.The complete leisure and fitness facilities provide the fun of exercise and a proper break from the day’s stress...

(许建忠:150)

由此可见,译文在重构篇章时只取了原语中的重要信息,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把原语中的四字词语连接在一起,并用口语化的词句代替了修饰过盛的语言,如“装潢典雅”、“驰骋商场”和“事半功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语翻译,译者用“attractive decor”翻译“装潢典雅”,用“will make doing business away from office efficient and easy”传达“使您白日驰骋商场的紧张神经得以放松并享受锻炼的乐趣”中的含义,这样目标语既传递了原语的审美观,又成功地给读者提供了信息。

综上所述,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时应尽可能考虑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的不同,翻译时对中英语言进行研究,增强跨文化意识,增强目的语读者和篇章规范意识,并注重平时的积累,在大量的英语平行旅游文本中研究英语作者在类似的场景频繁使用的举行和词语进行模仿,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旅游外宣资料的写作和翻译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Pinkham, Joan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Jiang Guihua.The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曹鹏.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现状调查与导游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经济, 2008, (12) :164-165.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78.

[4]许建忠.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149-150.

[5]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http://www.cnta.gov.cn/.

[6]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http://www.cnta.gov.cn/html/2011-7.

[7]Enjoy the Central America.http://www.enjoycentralamer-ica.com/.

民俗外宣翻译 第10篇

关键词: “中国英语”翻译    外宣材料    翻译策略

1.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发出的声音日益受到重视,在对外宣传中,“中国英语”成为必然。一方面,大量具有中国政治经济特色的概念与现象需要用英语表达,向世界传播,另一方面,受译者语言、思想、思维习惯的影响,外宣材料的英语译本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中国烙印。“中国英语”承载的中国特有语言文化为英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趋势正在改变人们对英语语言的认知,同时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加色彩斑斓”。

李文忠先生把“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人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1]。

本文以翻译研究的杂合理论为依托,以2013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认真研读了其中的英文版本,对其中的中国特色表达进行了整理归纳,从词汇层面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

2.词汇层面的“中国英语”

正如许多学者提出的一样,“中国英语”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因为大量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专有项在英语中没有对应项,在外宣翻译中,我们要将这些中国的政策、制度、特有事物向国际传述,较理想的方法是采用“中国英语”。如外宣文本中众多的中国文化专有项的英语表达,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国务院总理(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全国政协委员(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十一五”规划(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党的十八大(the Party’s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党的政策(the Party’s policy);户籍制度(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一提到“党”或者“我党”,毫无疑问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其英语对应词为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简称CPC。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本中,采用了“党”的直译——the Party,用定冠词the限定该party只能是CPC,体现了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根本不同。

3.“中国英语”翻译策略

在翻译策略上,词汇层面的“中国英语”翻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1直译

所谓直译,指的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将译入语与原语直接对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特征。具体到外宣材料的翻译,即将中国特有的政治性称谓、提法等专有名词,按汉语的本义和结构,按英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直接翻译成英语。直译的方法在保留了汉语文化特征的同时,遵循了英语的表达形式。但是在选词上,外宣材料的翻译应特别注意同义词之间的鉴别。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人民利益    the people’s interests

民族区域自治法    the Law on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城镇居民    urban residents

农村居民    rural residents

上述例子中,“人民”被直接翻译成people,该词兼有人、民族等概念,淡化了“人民”一词所蕴含的强烈的政治色彩,更易于被西方社会接受。“民族”一词采用了ethnic一词,该词蕴含了基于同一社会、文化、国别等内容之上的同一社会群体,充分体现了中国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但同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治内涵丰富。“居民”一词则直接采用residents,表示居住在特定地方的,有着固定住所的人群,没有政治色彩。

3.2意译

意译是一种很常见的翻译策略,即在英语表达中,借用汉语词汇,产生新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政治色彩不同,直接翻译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难甚至误解,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语所表达的意义用英语进行解释,从而达到晓畅明白的目的。意译强调的是内涵意义的传递,而非字面形式的对应。在外宣材料翻译过程中,因其所蕴含的强烈政治色彩,加之中西政治观念的巨大差异,或因中国特色国情,很多专有词汇或专有项不能用直译的方法。例如: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children of rural migrants working in cities

保障性住房government-subsidized housing units

棚户区改造housing units in run-down areas were upgraded.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the basic state policy on family planning

保障性安居工程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subsidized housing

上述这些专有词汇在英语文化背景中没有直接对应的部分,如果直译,仅仅翻译出字面意思,没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读者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如:“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译为“urban residents having difficulty finding jobs”,通过对“就业困难”的解释,易于读者理解。“计划生育”在国内长时间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直接翻译成“childbirth according to plans”或者解释性翻译为“one family is allowed to have one child”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其翻译成“family planning”,更易于西方人士理解和接受。

3.3解释性翻译

该翻译策略与意译有相似的地方,但截然不同。其重点在于译者充分把握原文的内涵和实质后,在译文中做出必要的增补与解释。这种翻译策略适用于中国特有现象的缩略表达,或特有的经济文化术语。这些词汇对于缺少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其真实内涵,如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绩效工资、国家助学制度等。其中“五保”是个社会救济概念,指“我国农村对无劳动能力、生活无保障的成员实行的社会保险,即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五个方面”。如果直接翻译成“the five guarantees”,西方人士就无法理解其内涵。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其进行了解释性翻译,译为“infirm rural residents assistance in the form of food,clothing,medical care,housing,and burial expenses”,将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释,便于理解。“绩效工资”是新近出现在汉语里的词汇,主要是针对公务员、事业单位群体原来采取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工资方案进行改革,将这些群体的业绩纳入考核的范畴,按劳取酬,所以翻译时采用解释性的方法,译为:“The pay is linked to their performance.”“国家助学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经济上的支持,为大中小学困难学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所以可以翻译为“the system of state financial aid to students”。

上述译文在对原语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政治因素进行了剖析,通过解释使译文更易于外国人理解。但是不难发现,解释性翻译存在冗长、拖沓的弊端,不应该大范围采用。可以预想到,当我们的对外宣传足够频繁,外国人士对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足够熟悉时,解释性翻译就可以被直接翻译或者意译取代。

4.结语

“中国英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特有事物进入英语表达,在外宣材料的翻译中,必须针对不同的翻译对象,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方能够恰当地传情达意,向世界介绍中国,使世界认识了解中国。当然,中国英语的翻译不能局限于词汇层面,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诸如句法、语篇层面的中国英语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2]马文丽.传媒翻译中的“中国英语”[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8.

[3]邱立中,宁全新.“中国英语”质疑[J].外语教学,2002(6):23-26.

[4]王弄笙.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J].中国翻译,2000(2):31-34.

[5]闫永林,何霜.中国英语视角下的大学英语[J].理论与研究,2010.12.

[6]杨莉,曾剑平.从词汇层面看中国英语的翻译策略[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

[7]周吉.《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中国特色政经用语的对等翻译[J].广西大学学报,2006(10):167-169.

民俗外宣翻译 第11篇

一、影响外宣材料翻译的因素

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时做到对等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做到形成对等,译文则会变得冗长、不自然。而不同的译者对于源语文本也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影响外宣材料翻译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语言、文化、译者三方面。

1 . 语言因素。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特点,而汉语在词汇、句法及语用方面与英语完全不同。语言学上,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也就是说,语言是用来进行交际的,因此,翻译根据社会环境不同也要发生变化。例如,“It was an old and ragged moon”应译为“这是一弯下弦月”。然而在英语中“ragged”意为“参差不齐的”,很多人将其译为“残月”。这正是由于不同语言因素的影响。

2.文化因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背景、宗教信仰、习俗、思维模式以及语言习惯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因而导致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语言反映人们的想法、态度和世界观;而文化则反映价值观、道德标准、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等。例如,“外交部长”,有人将其译文“foreign minister”。实际上在英国同时存在“foreign minister”和“foreign secretary”,前者实为外交部长助理,协助部长处理外交事务。因此,要根据其文化背景不同来选择恰当的翻译。

3.译者因素。译者应在相关领域取得证书,并且认真对待翻译工作。翻译前,译者应查阅相关资料,并收集相关数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借鉴词典及参考书确保和提高翻译质量。译者的知识水平,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翻译质量。因此,译者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研究新的翻译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翻译水平。例如,“屌丝”为一无是处的人,有些人将其译为“loser”。这是近年来网络的新兴词汇,应以为“diors”。译者如果不能随时更新自身知识,翻译水平就无法得以提升。

二、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外宣翻译分析

1.交际翻译为主。在转换源语信息时,译者会选择有效的、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根据纽马克翻译理论,交际翻译法通常用来实现译语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因此,相对于母语来说,译者更注重目的语,把目的语读者的回应和反馈考虑在内。在外宣材料的很多英译本中都体现了交际翻译法,其一就是过分修饰和表达花哨。汉语中,通常使用四字成语、引用和修辞手段,例如比喻、排比、拟人等,汉语的特点是优雅唯美。而英译本却非常简洁、朴实无华,缺乏逻辑,强调事实。在运用交际翻译法进行翻译时,译者把重点放在用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语用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源语信息上。译者还常常使用删减法,让译文客观、朴实、简洁。删减法和概括法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删掉多余的或者不必要的一些信息,因为英语通常都是更加简洁和直接。

Example 1

Chinese version:

可以想见,2010年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区,将会是一派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瑰丽景象。

English version

It can be foreseen that the Expo site straddling the HuangpuRiver will present a magnificent and wonderful view in 2010.

源语文本中的四字成语“花团锦簇”是典型的中式表达法,在英译本中译者用到了概括法将四字成语转换成“magnificent”和“wonderful”两个词,并运用删减法删掉了“瑰丽”二字,这样使得译文在语调及意义上都与原文相得益彰。

Example 2

Chinese version: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将向海内海外、南来北往、各种肤色的参观者传达本届世博会主题的精髓和涵义。

English version:

The theme pavilion of Expo 2010 will convey the essenceand meanings of their themes to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原文中,“海内海外”“南来北往”“各种肤色”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汉语中的这些重复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是却会给海外读者带来困惑,因此,译者翻译时取其相同的意思将其概括出来进行翻译。

2.语义翻译为辅。根据纽马克的理论,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通常用到交际翻译法,而语义翻译法则应用于表述型文本。语义翻译法主要是再现源语文本的形式及概念意义。然而很多情况下此法的应用却并不理想,因此只能作为辅助翻译。

Example 1

Chinese version: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个生命体。她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及生活的改善。

English version:

City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lso aliving entity.She incorporates things of diverse nature and is allembracing and constantly renewing.She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human society and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在对“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翻译时应用了语义翻译,再现其源语概念意义。然而译文却显得冗长,因此译者选择更恰当的翻译“By virtue of its embraciveand regenerating nature….”。

Example 2

Chinese version: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被界定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四项。

English version:

“Chinese wisdom in urban development” has been definedas “self-discipline”,“inspiration from nature”,and“harmony in diversity”.

源语文本中“师法自然”的“法”是“模仿”“向他人学习”的意思,译者在此应用了语义翻译法,但措辞并不精准,译为“learning from nature”更恰当。

三、外宣材料翻译方法

目前外宣材料的翻译数量很多,但质量却不尽人意。且运用翻译理论进行的研究也不多,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和语义翻译理论进行实例分析,找出外宣翻译的不足之处。下文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就外宣材料翻译本土化的可行性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外宣翻译质量,促进国际交流。

1 . 增译法。增译法就是在翻译外宣材料时添加一些信息,包括解释、评论、补充等。源语文本中有很多信息只是简单提到,尤其是文化因素,这对于源语读者来说很熟悉,但这常常却给目的语读者带来困惑。因此,译者有义务添加一些背景知识进行翻译,使得目的语读者更以理解译文内容。

Example

Chinese version:

宋代诗人苏东坡把西湖比作西子。

English version:

Poet Su Dongpo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ompared the West Lake to Xishi,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ancient China.

中国人都知道“西子”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读到此句时他们就会联想到西湖那无与伦比的美景。但若译者将其翻译为“西子”,目的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因此在此要进行增译。

2.删减法。汉语外宣材料中经常出现一些四字成语,以及重复使用形容词。这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对这些外宣材料进行英译时要适当删减。

Example

Chinese version:

胡锦涛强调,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中,海军的地位重要,使命光荣。

English version:

China's territory boasts a large sea area and the navy is ofvital importance in defending state interests and safeguarding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security,stressed Hu.

原文中两个四字词语均为“极其重要”之意,因此,进行英译时要适当删减只保留一个,避免译文繁琐冗长。

3.直译法。直译是指在不脱离目的语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前提下,再现源语文本的内容和文体,同时尽可能地保留目的语信息。运用直译法进行外宣材料的翻译可以使目的语读者更易、更精确地理解原文。

Example

Chinese version:

七彩云南

English version:

7-Colored Yunnan

这是云南一条吸引游客的标语,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以及绚烂的美景。而在英语国家,数字“7”也是一个神圣的,并带有神秘色彩。因此,此处应用直译能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从而吸引外国游客前来。

上一篇:数字用法下一篇:课堂实验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