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研的有效形式

2024-05-25

课堂教研的有效形式(精选8篇)

课堂教研的有效形式 第1篇

2.细化教研的过程。无论是安排教师们听课、备课, 还是参加讨论, 都应该给教一个准备的过程, 只有思考的教研才是有价值的。

3.变化教研的方式。教研的方式一定是随着教研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有时以“听”为主, 有时以“讲”为主, 有时以“想”为主, 不管哪种方式, 必须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思考。

4.提高教研的质量。教研活动不仅仅需要一个主持人, 更需要一个引领者。负责安排教研活动的教研组长必须对教研活动进行“备课”, 对本次活动研究的主题有更深的理解, 这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关键。

浅谈四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第2篇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是取得本次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教师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开展将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与困难,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但从学校教研工作的现状看,教研活动形式的传统、单一和僵化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研活动形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以下择要介绍四种。

一、学术沙龙式教研活动

学术沙龙是一种由同一学术团体的成员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我们把学术沙龙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每次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此种教研活动形式适用于对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的问题的澄清,或是对教学策略最优化的讨论。如以“语文教学中如开展探究式学习”为主题举行学术沙龙,教师可围绕“探究式学习作为理科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是否也同样适用于语文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在语文课中可让学生探究哪些内容?教学模式如何?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等问题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自然加深了对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认识,同时还可形成许多教学策略与方案,经过进一步的比较筛选,便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在学术沙龙式教研活动中,我们还可尝试借鉴“头脑风暴”和“中立主席”等策略,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最早是由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借助此法开展学术沙龙式教研活动,可由组织者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教师阐明中心问题,然后让每位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方案,在此过程贯彻“无错原则”,不允许任何的批评与指责,并作好详细记录,稍后再进行整理与分析。“中立主席法”则是英国课程专家斯坦豪斯的创造。它要求活动组织者必须在活动前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大家。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并确保讨论过程的连续性,但在活动过程中对讨论的问题必须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对讨论进行控制与限定。运用以上两种策略开展学术沙龙教研活动,有利于发挥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对问题形成更全面、更深人的认识。

二、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

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是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比来加深认识,寻求教学的具体对策。

对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将早几年的课堂教学录像与按新课程理念设计实施的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对比;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按各自不同的设计进行教学对比;也

可确定一个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自行备课后实施教学,教研组成员听课后再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同一位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前后对比.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比较适合运用于课改纲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的贯彻和实践。如“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实施对策”等等。利用对比教学式开展教研活动,较为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利于教师对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的接受与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易于转化为教学行为,因此,也深受教师们的喜爱。

三、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

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堂课(可以是代表当前教学现状的课,也可以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设计的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剖析与反思可以是围绕某一个专题进行,也可以是对整个课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诊断;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师生问卷访谈、作业练习分析作出定性判断,也可以借用数据统计技术,得出定量的分析,如教师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提问技巧水平检核、弗兰德语言互动分析、教学时间统计分析等,不同的统计技术可以反映出不同的问题。

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如摄录像设备或录音设备、计时设备、相关统计量表等;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有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对教师们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所费时间与精力也较多。但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重视的许多问题,再通过教学策略的改变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得更到位。此类教研活动安排要做到少而精,要精心挑选教师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分析,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它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问题。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它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比较适用于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具有超前性的,教师们不太熟悉的,或者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新方法的认识与实践。如,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中小学生古诗诵读等等。

例如,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都是以写记实类习作为重点,很少有想象作文的内容。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是,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会不会产生更多的空话、假话?哪些内容的想象作文适合学生写?怎么指导才能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教师们都很困惑,可资借鉴的资料和经验很少,为此,我们在一所学校中尝试应用“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加以研究,参与研究的教师在半年多的研究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课堂实践、分析讨论,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了认识,找到了策略,积累了经验。

课堂教研的有效形式 第3篇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研部门举办的专家引领讲学以及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评比、研究课、示范课层出不穷,这些举措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和促进作用.但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评比多数是优秀青年教师表演展示的舞台,而且功利化倾向甚重,有些变味.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大部分一线教师在教研中多是听众、看客,缺失了教研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他们对教研活动产生了“疏离感”,实施新课程的热情逐渐消退,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渐生倦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养.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广大一线教师长期而深入地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基于此,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牢牢扎根于课堂教学实践,坚持实施备课组“推磨听课(又称全员轮流赛课)”制度,既浓厚了备课组的学术氛围,又引领大家走上一条草根化的校本教研之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推磨听课”,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为一个学期),根据规范的计划安排,由备课组全体教师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开设公开课,全组教师集中听课并随即进行讨论交流的教研形式.和名师的示范课相比,没有了距离太远的学术权威,有的是地位平等的组员关系;和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评比,没有了反复打磨后的作秀,展示的是最真实的“原生态”的课堂.正是这种草根化、接地气的校本教研形式,直接面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让教学理念回归常识,教学行为回归常态,校本教研回归本真,对中学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了参与度,践行群体发展

从开课的角度看,“推磨听课”是同一层级教师间的同伴互助,避开了评优考核的干扰,使得上公开课不再是少数教师的专利,备课组教师都能参与开设公开课,参与率百分之百.每学期之初,备课组长根据个人申报,组内协商,统一安排好组内开课计划,上报教务处备案,开课教师提前一周确定课题上报教务处,由教务处协调安排,一学期下来每位教师都有开课的机会.因为是组内公开课,过滤了表演和虚假,展示的是教师的内功和真实的课堂,每一位开课教师上好课的内驱力都比较强,思想上重视,行为上精心准备,人人都想借此机会,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把握、教学的设计、教学的特色向备课组教师进行展示,并愉快地接受组内教师的点评.一堂课,若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得到同行的肯定,施教教师定会收获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和职业的幸福感.

从评课的角度,听课教师都是平等的组员关系,没有学术权威,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听课过程中,大家散座在教室的周围,课堂观察全面、细致、准确.集中评课时,大家不再是看客,听众,而是根据自己的听课和课堂观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人人发言,开诚布公,实话实说.既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也提出个人的不同意见或建议.突出“我”是教研主体,大家有话说,敢说,也会说.在交流讨论中渐渐领悟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理清了教学的主线,优化了过程设计,并激发大家基于本班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教学尝试(同课异构),全组教师对下一次的推磨听课满怀期待.

2 增强了对比度,助推专业成长

对教师个体而言,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公开课并接受组内点评,每学年至少就有两次公开课并接受组内点评.两三年以后,每位教师通过组内教师的互助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教学水平技能究竟有没有长进.从中也可管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个体的进步又推动备课组教师教学技能的整体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坏,并努力践行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对备课组而言,成长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他们的教学风格都富有时代的特征,积淀时代的精髓,可以相互补充、借鉴,从而促进了备课组群体发展.

3 聚焦了课堂,践行以生为本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课堂是教学质量生命线的主阵地.直视当下,课程改革绝不是教科书和文本的简单替换,它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变革,实质是一场既广泛又深入的教育创新.因此,一切教学、教研的重心应该聚焦课堂、以生为本,教学、教研行为的改变应该围绕课堂、学生而展开,课程改革的成效也应该从课堂教学上得到显现.

教师的真功夫应该在课堂上.“推磨听课”的实施,使得教师们需要反复经历备课、磨课、上课、听课、评课的过程.上述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上好一节课、以生为本”而展开,它正是一次完整的课例研究.这样基于教材、基于课堂、基于学生、基于教师的课例研究才是真正有生命力和有价值的,是回味和反刍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经此过程,不断推进教师主动地向课堂聚焦,向课堂发力,自觉地投入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变革之中.

4 提升了教研,促进学术进步

聚焦课堂的实质是为了研讨课堂,研讨课堂就做实了校本教研的过程,使得大部分教师都成了教研的主体而有了学术的归属感.自我反思,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几年的实践证明,此举不但调动了一线教师的教研积极性,而且也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推磨听课后的每一次研讨,都会引发大家对课堂教学展开多角度的思考,思想得以交流,智慧得以碰撞,提炼了大量的素材,积累了丰富的课例.这些就是教师进行课例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宝藏.近三年来,笔者在全国各级各类专业期刊共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5 反思了不足,促进共同提高

几年来,“推磨听课”的实施的确从上述几方面推动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笔者以为为了继续保持其生命力,这种教研形式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5.1 加强理论学习,让理论指导实践

没有教育理论的支撑,教学研究只能停留在狭隘的经验层面上,校本教研难以深入.对绝大多数的一般教师而言,没有经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学习,他们未必精通全部理论或某些理论的全部细节,基于“实践倒逼模式”的理论学习,使得我们面对各种教育问题时豁然开朗,催生备课组群体的教育智慧.

5.2 突破自我封闭,走向开放式研讨

因为备课组成员相对固定,成员人数较少,时间一长,这个集体会出现同质化倾向,同伴互助会陷入困局,教学技能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目前,推磨听课尤其需要名师、特级教师的加入,突破以校为单位的界限,实施区域教研,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或者建立教师发展名师工作室,使得领域内高层次的专业人员能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与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给予手把手的指导,促进共同进步.

5.3 进行微课研究,推动推磨听课的深入开展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我们在不同阶段可以围绕三要素进行专题研究,并进行微课制作.促进推磨听课这种草根化的校本教研形式不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发展和幸福教育生活的阳关大道.

5.4 创新教研模式,推动校本教研可持续

教研组有效活动形式新探索 第4篇

一是教研观念陈旧。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模糊, 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的校本教研在学校仍有较大的市场。一些教研组长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 等学校职能处室的布置, 等上级教研部门的通知, 教研活动往往是“执行具体事务”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和创新性。

二是教研目标模糊。教研计划往往是教研组长一个人制定, 没有经过全组教师的讨论, 部分教研组的教研计划流于形式, 满足于应对上级的检查;校本教研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不是在认真分析校情、学情基础上制定的教研目标, 导致前后教研活动缺乏衔接, 难以形成教研特色。

三是教研过程粗放。“问题意识差, 交流对话少”, 研讨时泛泛而谈, 缺少观念的交锋、思维的碰撞。研讨不能做到循序渐进, 未能研细、研深、研透, 活动中重视研究教材教法, 轻视教师行为与学情研究;重视知识传授的研究, 轻视教学技能与学法指导的研讨;重视活动的开展, 轻视经验的总结与资料的积累。有些集体备课变味, 只备不研, 形成“一人备课众人用, 一人主讲大家听”的局面。

四是教研内容随意。研究的内容不是来源于教学实践, 如“公开课”局限于表演课的层面, 不是常规课的升华, 缺乏现实针对性, “学用两分”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教研活动只谈常规, 缺乏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的引领, 教师没学到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

教研组活动要突破高耗低效的局面, 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人物———教研组长, 就必须在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质, 就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 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 事事见管理。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教研组活动, 就是要从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入手, 阅读教育经典文献资料, 细化教研专题, 指导教学实践, 深化研讨反思, 把各项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一、细化教研专题, 提升校本教研实效

确立合适的教研专题和内容, 历来是教研组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操作环节, 教研组长要从细化专题入手, 发挥实质性的引领作用, 按照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途径。细化专题常用的方法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挖掘”两种。“横向拓展”就是拓展问题的广度, 由此及彼, 横向拓展研究思路, 确定与之相关联的若干具体问题;“纵向挖掘”就是挖掘问题的深度, 由浅入深, 将问题展开成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

教研组长在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时, 可先进行研究专题的征集调查。例如, 物理教研组可以将“物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作为研究专题, 然后将这个专题进行细化。“横向拓展”确定的具体问题有:“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是如何表述的”、“物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何联系与区别”、“目前物理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哪些问题”等;“纵向挖掘”确定的具体问题有:“物理教材是否就是教学内容, 二者有何区别”等。专题细化之后, 还要进行筛选, 确定与专题联系紧密的关键问题, 制定出研究进度表, 确保专题研究任务按期、保质完成, 从而克服校本教研浅尝止和随意化的弊端, 达到“宁挖一口井, 不挖一条沟”的深度。

对专题的细化处理, 还要围绕“过程和实效”进行剖析, 如:针对如何听观摩课这一专题, 教研组长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供教师研讨。

二、指导教学实践, 解决课堂问题

教研活动的重点在于解决课堂实际问题, 教研组长要引导教师在真实的教学中去构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具体做法有:

一是搜集课堂实践性知识技能。教研组长可组织组员搜集关于实践性知识的材料, 如:捕捉课堂瞬间信息与整合信息艺术、提问艺术、答题艺术、应变艺术、把握动态课堂艺术等。这种搜集研究能够促使教师形象、直观地反观自己的教学细节, 达到对照、提升的目的。

二是剖析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教研时要结合专题, 抓住“关键性细节”进行剖析, 步骤如下:首先, 教师在随堂听课中确定“关键性细节”, 并对细节进行详细描述;其次, 授课教师挖掘细节背后隐藏的内隐观念, 即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个细节, 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 教师感觉如何?学生感觉如何?再次, 通过全体教师, 研讨看看还有哪些处理方式, 各有哪些优缺点?哪些处理方式效果更好?剖析“关键性细节”时, 要把它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 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又要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不仅对记录内容的表面进行分析, 还要进行深层次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问题, 还要分析隐性问题;不仅要分析即时性问题, 还要分析本质性问题。剖析“关键性细节”的价值是为了提升自我教学艺术, 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是全程跟踪教师教学。教研组长要注重发掘教师的个性特长, 使之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具体做法是: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跟班听课多次, 掌握某位教师基本的教学情况, 然后在这位教师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就某一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促其反思, 改进教案, 再进行现场听课、评课, 通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点评和同伴实践启迪, 促使这位教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反思来改进教学, 使其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这种全程跟踪的教研形式不应局限于一般意义的听课、评课, 而是对这位教师包括教学设计、听课、评课、反思、教案改进等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的跟踪指导, 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弥补教师个体经验的不足, 共享群体教学的智慧, 最终成就教师个体教学风格。

三、深化研讨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教学反思”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工作的重点。

集体备课首先要以备课组成员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 深刻透彻地研究教材、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多方收集信息, 整合课程资源, 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 从而带着思想、思考、思路参加集体备课;接着, 教研组长要引导各备课组成员将自己深入钻研教材的研究心得、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理念作详细的介绍, 在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一条较合理、有创新、可操作的教学思路;集体备课后, 教研组长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 学情特点、学习感悟及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在教案旁作旁注, 可以增删教学环节, 更换教学方法, 添补教学内容和情节, 形成“弹性化”方案, 给学生留有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这样的“二次创作”, 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课例研究就是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搞教研, 引导教师在组内的观课、议课活动中广开言路、相互切磋、寻找真谛, 凭借经验及课堂观察, 主动提出问题, 发表看法, 实现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最后由教研组长进行综合点评, 通过研究总结, 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在课例研究中, 不仅要研究知识传授, 还要研究教学技能和学法指导, 同时, 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使学生的学习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 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转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倡导在教案中增添“教学反思”新页, 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教师记录该节课有哪些闪光点, 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或发生了哪些值得回味和考究的事情, 学生学习情况如何,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 该节课的不足, 等等。还可以通过回访学生, 记下他们的评教意见等。这样持之以恒, 每位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会更加扎实, 课堂教学也会更加高效。

优化课堂形式 实现有效教学 第5篇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117-01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教学目标的定位、注重学习素材的合理选择、注重教学方式的巧妙运用、注重数学思想的恰当渗透,这对夯实数学课堂,实现高效课堂大有裨益。

一、明确目标,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

教学时,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朝着学习目标努力前行。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思路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积极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使他们通过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课时,教师首先要心中有数:教会学生什么?然后制订教学目标:①复习巩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②比较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围绕目标设计例题,引导学生自主实践。阿凡提想建一个周长是20米的羊圈,围成什么图形面积才能最大呢?你能帮助阿凡提设计一个吗?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顿感兴趣,他们纷纷动手画图设计、比较,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变动着各种图形的边长,计算着它们的面积。在反复的实践和热烈的交流中,学生发现圆的面积是最大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要给学生什么”,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思考这堂课的教学将给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带来哪些发展,继而制订出三维教学目标,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也为有效的课堂评价提供依据。

二、精选素材,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准确把握好了教学目标,还要精选一些学习素材,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让他们有目标、有目的地动手实践、主动探索,这是保证教学有效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在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把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适当延伸到与之有联系的现实生活中,把引人入胜的新知识、新技术适当扩展到相关领域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课前,让学生自发组织到学校小超市购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根据不同商品的价格自己算账付款,让他们有一种先知先觉的亲身体验;上课时,笔者播放多媒体,让学生模拟网上购物,精选他们想要的商品,但每人不能超过100元。学生有了课前购物的经验,课上他们精打细算着挑选商品,每选一样商品就记录下来,算出累计货款,还剩多少余款。通过课前、课中的购物体验,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混合运算,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利用生活资源重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贴近了儿童的实际生活,顺应了儿童的思维规律,培养了他们多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组织探究,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为学生提供和创设好学习情境后,放手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这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一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中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再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究、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教师再设计问题情境:三角形的面积是S=ah÷2,能否用S=(a÷2)×h或S=a×(h÷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问题一出,立刻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动机,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向深入,从而提高了学生掌握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成为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彰显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研的有效形式 第6篇

学校未把教研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就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研究的积极作用。虽然搞了一些活动,目的是为了迎接年终对学校的评估,很少考虑如何提高教研质量问题,因而导致教研活动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有数量无效果。虽然也开展了教研活动,但缺少明确的研究主题,上课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上这节课,听课的老师不知道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

由于教研的随意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实效性,难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研活动,必须是扎实的,有效的,绝不能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内容上却是冷冷清清,趣味阑珊,每次的教研,必须有明确的中心, 确定的主题,更要有一定的理念和思想的引领,要有明确的目的,期望所能达到的高度,不能为了教研而教研,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把教研中所能达到的效果放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每次的教研要研究我们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即带着问题去教研,也可以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 叫草根教研,或叫问题教研,发挥教研的时效性。

二、教师对教研活动内心认识不足

教研风气不正,教师内心认识不足。认为教好课,就可以了,没必要搞教研活动,总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认为搞教研,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是学历高,名师的事,自己在这方面先天不足,不是那块料。虽然参加教研活动,但总是被动应付。教师研讨蜻蜓点水,多是七嘴八舌的浅层议论,通常又是优点多说,不足少说或不说,把一个研讨会开成了评功摆好会。

教师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参加。提到教研活动,很多老师会说“我改作业的时间都没有,还搞什么教研啊”“教育研究是专家的事, 我们又不是专家”等等,这些方面是教师认识不够,但终极的根源在于: 我们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导致老师们“不感兴趣”。

三、教研活动未形成经验交流平台

我们以往的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教研是没有生命力的,显得苍白无力,谈不上有效性和实用性。

我们的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开展教研活动几乎就是讲课、听课、评课,常常是听课的不够投入,评课的不够深入,教学与研究脱节,久而久之,教师对教研活动产生厌倦情绪。还有,对一个问题的讨论还在进行中,就由于某人一句题外话或一个幽默而偏离了讨论的中心,或者是跳到了下一个主题,导致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效果,最后不了了之。我认为,教研活动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学术讨论会,主持人要牢牢地把握研讨的主基调,善于捕捉发言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引导教师们围绕主题不断深入,层层剥离,呈现出问题的核心,并集中大家的聪明,找到解决的办法。

要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在教研组内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纷围,形成教学研究的内驱力与教研组的群体合力,必须“聚集课堂”, 从小问题中探究出真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转变教研观念的建议。

四、学校要建立健全教研活动保障长效机制

学校把教研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把教研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深化教研改革、不断加大教研投入、强化教研管理,促使教研活动发挥有效作用。

一个有效教研群体的建立,首先需要有教研组长的创新性作为,更需要教研组内教师的内在需求。教研组长是实施教改和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和带头人。要能唤醒本学科组每位教师的发展意识,并依据本学科的情况,指导本学科每位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只有唤醒每位教师的发展意识, 教师才会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参与教科研,教学研究才能变为现实。所以,教研组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本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聚合组内教师的智慧,从而构建有效的教研群体。

常规教研活动,即开课、说课、评课、课后反思等是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教研组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主要表现在: 课前备课交流,说课交流,课后交流。加强主题式教研活动的探究。一次活动前提出下一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在下一次活动中每个人围绕该主题发言,发达自己的想法。这些主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问题,如导入、情境设计、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小结的形成与表述、作业的情况等,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种类型而设计,如复习课、讲评课等,还可以是针对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而设置。主题式教研活动有主题,有核心,有内容, 才会有效果。

五、学校对教研活动要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就是要像对待孩子那样对待教师,像设计一次教学活动那样设计教研计划。根据老师们的经验、热点、兴趣、需求,实际工作中呈现的问题、困惑、亮点、经验,选对教研的点( 问题) 、梳理好教研的“圈”( 经验) 、打造出教师的“经验链”。

要让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兴趣,一是教研活动必须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教师感到参加一次活动,让自己有所收获,得到提升; 二是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困惑和难题。只有“有用”“实用”,才能让教师们及基地参与到教研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 同时,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这样才能确保有“物”可研。活动主题不必要搞得“大而全”,“小而精”“实用”的主题才是确保研讨成功和有效的前提。

教师专业发展要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之路。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主动性与内在需求欲。教师的实践反思还需借助于同伴的帮助才能从反思中学习,同伴的支持与挑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专业引领不等同于专家的单边引领,它是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引领。

课堂教研的有效形式 第7篇

与别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相比较, 校本教研是优势非常明显的.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校本教研活动, 我们必须创新校本教研形式, 寻找切实有效的途径, 才能够使这次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说题, 作为新的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 对于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教学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的有效的途径.下面就我校开展说题活动谈谈个人的思考.

1 说题内涵的界定

说题, 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一定顺序说出来, 它要求学习者暴露面对题目的思维过程, 即“说数学思维”.说题更偏重于数学问题的解决, 需要对问题的“来源背景、延伸拓展、怎样解题”和“为什么这样解题”等进行阐述.

2 说题的程序

2.1 选题

说题内容一般从以下材料中选取:①教材中的例习题;②高考模拟试题;③高考、竞赛试题等.

2.2 说题目

①说题目大致意思, 尤其要说明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难点的位置、程度和成因, 特别要注意挖掘题中隐含条件;②说题目的出处、涉及的知识点以及选择此题的目的;③说解题的过程、方法、步骤, 说解答的格式和表述;④说其它解法、解法的优化、变化和结论的一般变式、推广、拓展;⑤说解题总结, 说题目的来源、背景和前后知识的联系;⑥说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规律.

2.3 说内容

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说法.

1) 教材中的例习题, 对这类题目可以作如下说法:

①说例习题的“重组性”, 即把例习题的内容重组, 引申;②说例习题的“特殊性”, 把例习题的条件或结论特殊化, 通过观察、归纳、猜想、类比进行拓展;③说例习题的“探究性”, 把例习题的条件作适当的改变去探求是否有类似的结论;④说例习题的“相关性”.

案例1 (《数学4》 (人教A版) ) 求证cosx1-sinx=1+sinxcosx (第19页例7) , 求证tanα2=sinα1+cosα=1-cosαsinα (第142页练习1) , 求证1+sin2θ-cos2θ1+sin2θ+cos2θ=tanθ (第143页习题3.2A组第1题第 (8) 小题) 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即sin2x+cos2x=11-cosxsinx=sinx1+cosx=1-cosx+sinx1+cosx+sinx=tanx2.

2) 对高考模拟题的说题.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陈述:

试题的选取、命题思想、原题解答、评卷分析、别解集锦、归纳提炼、类比练习、练习解答等.

案例2 (《中学数学》2008年第2期, 高考数学模拟题 (五) ) 设f (x) ={2-x-a (x0) f (x-1) (x0) f (x) =x有且仅有2个实数解,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

(A) (-∞, 2) (B) [1,2]

(C) [1, +∞) (D) (-∞, 1)

①说命题思想, 近年高考对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得到了加强而且更具综合性, 为此特新编此题作为选择题中把关题, 以提高区分度.

②说评卷分析, 从学生答题情况统计显示此题难度系数为0.21, 再除去猜对的情形, 实际难度系数不到0.15, 主要错误原因是不能利用周期性正确画出分段函数图像而乱选答案, 或者用特值检验时取值不够典型与计算不准确而误选B.

③说解法集锦:

解法1 由题意可得f (x) ={2-x-a (x0) 2k+1-x-a (x (kk+1]kΝ) .f (x) =xf (x) +a=x+a, 由此令y1=f (x) +a, y2=x+a, 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y1=f (x) +a={2-x (x0) 2k+1-x (x (kk+1]kΝ) y2=x+a的图像 (图略) , 注意到点 (k, 2) 与点 (k-1, 1) 连线斜率恰为1且为一实一虚两点, 当且仅当a<2时两图像有两个公共点, 而当a≥2时两函数图像仅有一个公共点, 故选A正确.

解法2 作y=f (x) 及y=x的图像 (图略) , 上下移动y=f (x) 图像可知2-a≤0时, y=f (x) 及y=x仅在第三象限有一个交点, 当2-a>0时, y=f (x) 及y=x恰有两个交点, 故选A正确.

④归纳提炼, 本题涉及指数函数、分段函数、周期迭代等知识点, 需具备综合运用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类比练习 (略) .

2.4 说教法

这是说题的重点内容, 主要说: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如何适当地运用计算机及背景文字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教学铺垫, 设计由浅入深的“引题”, 降低难度, 分散难点, 增强知识方法的可接受性?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 找到切入点?如何进行归纳、整理, 提炼出一些结论、一些心得等等?

3 说题活动的意义和实践效果

说题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

1) 说题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在现代教学意义下, 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在, 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 比单纯的课堂教学过程有更进一步理性思考的说题活动, 能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安排有更多的理论探索, 引发教师教学科研的需要.说题必然要考虑到教学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学情, 考虑到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具体的数学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独立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理性精神的培养等.同时说题对于教师把握整个教材体系和考纲的要求更高、思维能力更强.

2) 说题具有为学校进行教研活动提供实用的活动模式和价值.目前各中学的教师多以年级组形式办公, 其优点不可否认, 但这种办公形式给学科的教研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少数学教研组长 (或备课组长) 对年级组办公形式下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感到力不从心, 感到缺少一种常规有效的活动形式将全体学科教师经常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活动或理论学习.现在的说题就为学科的教研活动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活动模式.说题可按备课组、教研组、学校 (甚至区) 这几个层面开展活动.备课组是说题的最基本的单位, 每学期备课组几个成员承担1—2个重点课题, 每次活动研讨一个课题, 这样就形成了经常性的说题.教研组的说题活动每学期可以安排3次, 即每次交流一个年段;或由备课组推出的说题范本, 在学校 (或

参考文献

[1]肖川, 胡乐乐.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1) .

[2]陈柏良.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说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 2002, (6) .

[3]范蓓蕾, 论说课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期待[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9) .

探索有效教研 促进活力课堂 第8篇

一、加强专业基本功,提升教育质量

基本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基本功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每学期我们都开展专业基本功培训,主要从说课、即兴伴奏、舞蹈律动、竖笛演奏等方面入手。以外聘教师和自主培训结合,每年进行区级教师基本功比赛和教师大练兵活动。老师们通过比赛加强了专业技能技巧的提升,多次聘请国家级培训专家张牧老师来进行八孔竖笛指导,通过由浅入深的细致教授,老师们不仅完全掌握了竖笛的演奏,还从中学到了如何以简短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演奏技巧,并能充分结合教材为歌唱教学服务,为完善课堂器乐辅助教学,为器乐进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立足音乐课堂,深化教学改革

结合中心每周的零距离服务,全面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60余节,着重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进行帮助指导,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提升与引领,使新教师尽快熟知音乐教学内容与环节、中青年教师在课堂中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向名师、精英教师方向努力。加强常态课管理,跟踪教学力度,并在教研活动中着重加强对常态课的评价与分析。

为更好地进行教学研究,每学年确定两所研究实验点和蹲点学校。定期到实验基地上课或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为教师提供研究范例。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的能力,同时带动各实验基地学校音乐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通过调研分析,写出调研报告,有重点地研究并通过教研渠道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加强交流展示,提高整体音乐水平

近三年的教研工作中培养和锻炼了大批骨干教师,其中1人获省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连续两届的小学省优质课和初中省优质课有3名教师均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区领导的精心指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近三年来全区有30余名教师执教市公研课、开放课及城乡交流课,30余名教师执教区级公研课,2人成为市教学能手,2人获得市青年优秀专业人才称号,四人成为区级教学能手。加强器乐课题的研讨,其中《器乐辅助教学,促有效音乐课堂》被批准立项,《竖笛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合唱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鉴定,并结题。

当前我区的音乐教学工作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坚信,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提炼、完善、提高,使我区的音乐课在教研的推动下精彩绽放。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要素下一篇:《九九歌》里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