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色彩范文

2024-06-24

基础色彩范文(精选12篇)

基础色彩 第1篇

一、认识——发展, 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

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认识——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大一的学生在美术的高考过后基本不会再练习色彩, 经过将近半年的休息期, 巩固恢复一些基础训练是必要的, 但是要注意和高中应试教育临摹作品的区别, 带领学生“认识——发展”让学生从被动的临摹中走出来, 学会在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中主观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表现色彩, 建立对色彩的立体认识。

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色彩的科学知识, 英国数学家与物理学家埃克斯艾萨克·牛顿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阳光通过一个缝隙射进三棱镜中, 白光射线被分成光谱色彩。已分开的光线投射至一幅银幕上。呈现出七光谱, 即红、橙、黄、绿、青、蓝、紫。所以色光中的七种颜色重新混合在一起后, 呈现出原来的白色光。而颜料中的七色混合起来后则成为黑色, 这就是色光混合与绘画颜色混合的不同之处。通过对光和色彩的学习, 再通过实际案例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使学生对色彩的配搭组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种理论性知识层面的构建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有助于其在今后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其次开阔视野, 赏析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 打破固有的定式思维, 让学生了解除了高中所学习的绘画风格之外, 还有各种不同的绘画方式, 尝试学习几种新的绘画方法, 对于今后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实际教学中发现, 如果在课堂上拿出瓶瓶罐罐, 水果蔬菜等静物, 他们会驾轻就熟的开始选择喜爱的角度, 拿出颜料盒摆出自己熟悉的顺序, 有些学生还会帮忙摆放静物, 摆出的构图也很稳重, 大多都是不会出错的三角形的构图。但是当课堂上讲起理论的知识, 说起画家伦布朗、提香、莫奈, 说起20世纪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安迪·沃霍尔等人, 说起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时, 并没有多少人会有回应, 这说明学生对于色彩理论知识的匮乏。带领大一的学生在以往的色彩概念上, 重新认识色彩, 多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 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法国风靡一时的野兽派 (1898~1908年) , 野兽派画家非常善于运用鲜艳的色彩和浓厚的颜料作画, 他们经常将颜料直接从吸管中挤出置于画布, 以粗放、豪迈的笔法, 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用最直接的方法表达情感, 显示出表现主义的倾向。再者带领学生欣赏马蒂斯的《开着的窗户》《蓝色桌布前的静物》《红色房间》等静物作品, 有书中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 这种方法摒弃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透视法, 通过粗细不一的线条概括物体的轮廓、大面积色彩对立的色块冲击视觉, 这种利用色彩使静物立体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感官思维, 主观的接纳这种富有装饰性的色彩。采用体验式、探索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以全新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

二、认识——实践,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认识——实践的过程, 视每个学生为有自我意识、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 让学生在实践中讨论中彼此启发, 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思维创造性。在赏析作品和了解理论知识后, 另一个教学中重要的过程是实践, 很多学生缺少自我意识的个性化体验, 长时间的坐在画室之中, 学生只是把物体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客观的机械式的描摹。而色彩不论是内部的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的形体形式, 其过程和结果都体现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如今的高校恰恰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设计人才, 摒弃以往注入式教育中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们走出画室, 接触大自然的色彩进行再创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在水粉水彩风景写生的时候,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一定要选择常规的平视角度, 可以从多角度来描绘对象物, 教师可以适当将设计元素中的概念引入学生的创作, 也可以采用举例法, 多引导学生寻找一些较有新意的作品。构图方面有立体主义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莱热、乔治·布拉克等人的作品, 他们作品中采用物体的角度和位置交错的方法, 在画布上行成了许多平行和垂直的线条, 没有固定形式的阴影使得作品中没有传统绘画的透视法和立体感, 整幅画失去了空间感, 背景与物体不断做着呼应和穿插, 这种方法让画面行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绘画流派。这种较有新意的构图训练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色彩方面如新印象画派乔治·修拉、保罗·西涅克、卡米尔·毕沙罗等人的作品, 他们不怎么在调色板上调和颜料, 而是喜欢在画面上使用纯色, 欣赏者们需要离画面一定的距离用自己的眼睛对画面进行调和。比如:淡蓝是用白色和钴蓝色调成的, 但画家采用的是将一个白色圆点和一个钴蓝圆点摆在一起, 不使其混合, 观赏者处于一定的距离时, 视觉上仍有淡蓝的感觉。原色小点直接点在画面上, 保持色彩本身的纯度和明度, 使画面色调鲜明而活泼。这种画面色调的对比与调和、饱和度与明度的冲击, 有利于学生对画面的色彩组织和创作。

通过对学生的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的绘画训练和讲授、赏析、讨论、演示等相关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在色彩语言表达上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 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传授色彩的应用和表现方法, 建立起学生的综合表达的能力、研究分析的能力和思维创造的能力。

三、拓展学生多样的表现方法

对所有人而言, 色彩是某种我们可以体验到的东西, 也就是我们对色彩的感知, 就像感受大自然的本身一样, 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研究设计色彩的表现和应用, 以自然色彩的认识和表现作为依据而达到主观色彩的表达和运用。

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的方法, 让学生接触多样式的绘画材料, 使色彩的教学向更广阔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目前的色彩教学中, 一般采用色彩颜料是水粉, 实际上可以不拘泥于一种颜料, 例如水彩、丙烯、油画棒等等, 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质地的颜料可以将色彩重新组合, 打破原有的节奏和韵律, 为之后的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结合各种不同笔触, 也能达到意象不到的画面效果。上文提到的新印象派的点彩方法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还有喷洒、刮刀等绘画方式, 这些方法随机性很强, 教师可以采用实践的教学方法, 利用课堂的示范让学生亲生体验色彩丰富的表现手段。另外在纸张的选择上也可以多样化, 通常学生只会使用考试时采用的传统水粉纸, 而在课堂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创作需求选择不同的纸张。例如瓦楞纸、水彩纸、挂历纸、画布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工具, 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为绘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丰富作品的视觉感受。再有可以利用光线的不同, 写生中除了自然光, 也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的光线, 打破常规, 例图画家乔治·德·拉图尔等人的画作, 利用强烈的光影效果, 训练色彩的敏感度。总之在色彩教学中, 拓展学生在材料上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研究和运用不同的材料, 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色彩的理性认识和感性知觉。拓展学生在色彩方面多样的表现方法, 注重审美感觉、直觉的培养, 心里和生理的视觉反应, 领悟色彩重组的美感,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

结语

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 摒弃以往注入式教育色的思维模式, 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培养未来的人才, 只有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才能弥补科学的不足。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在设计和绘画的领域都得到了足够的认可和重视, 那么与之相关的基础课程的研究也应该得到相对应的重视, 这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的要求, 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中海.关于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2 (1) .

[2]张北霞;巴永贵.艺术设计学专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 .

[3]刘佳俊.高校设计专业色彩艺术基础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王鸿敏.对设计色彩教学的审视与思考[J].内蒙古艺术, 2004 (12) .

[5]聂磊明;袁爱丽.基础色彩教学思考[J].大众文艺, 2011 (6) .

[6]李勇.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基础色彩教学改革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4.

色彩基础1四稿 第2篇

课程名称:色彩基础Ⅱ 课程编号:05020012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必修课 学时/学分:64学时2学分 开设学期:第2学期 开设单位:美术学院 适用专业:绘画专业

一、说 明

(一)课程性质

基础色彩是绘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运用水粉颜色来表现形体的空间感、体积感、质感、光感以及环境色与主体色之间的关系,了解色彩写生的基本技法和原理。

该课程主要是以色彩基础课为主,以色彩头像、色彩风景画为主要内容。学习色彩的物理属性和文化属性、色彩与生理、色彩与心理、色彩与情感、色彩与美术的关系,增加学生对绘画技法的提升,同时提高自身的绘画修养,探讨其艺术表现规律及情感个性化的艺术思维。

(二)教学目的

1、本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色彩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色彩的审美原理、规 律及表现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完整和独立的创造能力,提 高艺术修养并为专业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重视人的视觉理解的进程性研究。强调学生在面对自然和生活的直观进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体验中发现自身。同时在对色彩语言的追求上更加明确的选择,鼓励学生在此基点上进行大胆的技法尝试;

3、通过介绍在色彩写生中怎样调色和构图,来深化对物象的认识,正确地对待物象,大胆、理性地调试色彩,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更丰富生动,让艺术的形式与观念真正

达到平衡。

(三)教学内容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讲授、色彩风景写生、色彩头像写生。

培养学生整体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学生色彩语言表达能力、色彩造型、创作能力。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为主线贯穿始终。

(四)教学时数

64课时,以理论讲解和课堂实践作为主要内容。

(五)教学方式

讲授、研讨、作业练习、观摩、教学综合运用。讲授与示范并重。

二、本 文

第一单元 风景写生

教学目标:

风景写生是我们学习色彩规律的主要训练手段之一。风景写生需要建立在透视学、色彩学及绘画技法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风景的写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色彩、色调的认识,掌握油画的一般规律,提高画面效果。

色彩风景写生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有两大功能,一是培养学生造型、空间、色调上的表现能力。二是发现好的、有个性语言和特殊形式感的风景写生作品,以便能随时参加各类展览和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好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学生通过写生训练,加强、丰富观察能力及表现方式,结合课堂知识、教师示范,能眼手同步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要求学生掌握色彩变化规律,能准确表现自然色彩关系,对色彩有自己主观的处理和把握能力。

通过色彩风景写生课程的系统学习,主要使学生达到以下几点目的:

1、对色彩风景写生的概念及其风景画的历史发展沿革有一个系统了解;

2、对色彩风景写生的画面表现步骤有一定的掌握;

3、对表现的方法有一定的掌握和感受;

4、能够运用色彩去表现自然光线下的光影、形体和空间等内容。通过色彩写生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几点要求:

1、强化形体理解和整体感受的意识;

2、用色彩的方法去艺术的再现客观自然风光;

3、运用风景表现知识贯穿到以后的专业学习始终。

教学时数:30学时

教学内容:

通过课堂示范和户外写生让学生掌握色彩风景写生的表现步骤,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美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选材、取景和构图的能力。初步掌握室外光色变化的基本规律、风景写生的一般步骤以及表现风景的基本技法。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自然景物中不同物体的色调、形体、空间层次和季节气候等特征,并有一定的表现作者感受、情趣的能力。

教法建议:

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采用示范、作品观摩等直观性、形象性地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感受能力,并有针对性的加强个别辅导。

考核要点:

掌握色彩风景写生的基本方法,熟悉不同材料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第二单元 色彩头像写生

教学目标:

色彩头像写生教学包括水粉与水彩等材料、技法运用。属技法课类,要求教学中强调绘画专业学生应熟练地掌握色彩知识,训练色彩的表现能力,利用色彩语言进行形象塑造,为今后的美术专业学习打好基础。教学时数:30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色彩头像的结构造型、体积塑造、色调、色彩语言、并能够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及技巧充分的表现对象,并能够特别注意整体和谐的效果以及微妙的色彩冷暖变化。通过写生实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临摹学习历代

大师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2、本课程的难点部分是人物画的表现综合了复杂的结构和微妙的色彩变化,他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兼顾造型和色彩的双重难点。同时,作为对有生命的对象的表现,色彩人像写生还涉及到不同对象的性格特点、神情状态的把握。所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写生教学内容,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在于掌握人物头像肤色的基本色调及年龄、性别特征、比例以及人物与背景构图的处理;难点在于学生用油画语言掌握人物头像写生的基本技法和特殊技法的表现。

1、人物头像写生的构图。

2、人物头像写生的色彩处理。

3、人物头像写生的作画步骤。

4、人物头像写生的基本表现方法和特殊技法。第一节:头部结构讲解;

第二节:临摹优秀色彩头像作品;

第三节:训练在大的色调中如何把握微妙的色彩变化; 第四节;装饰色彩的运用训练; 第五节:头像写生的构图训练; 教法建议:

1、教学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难易结合

2、基础技法演示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3、利用看图书,幻灯片资料,观摩展览,师生座谈等教学辅助形式

4、课上集中训练与课下布置自习任务相结合

5、结课举办作业汇报展

考核要点:掌握色彩头像写生的基本方法,熟悉不同材料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三、考核方式

(一)考核形式:

一、学生作业数量要求:

1、组合色彩静物点彩写生作品2幅 16学时 4开

2、冷暖色调静物组合写生作品2幅 24学时 4开

3、男女人物头像写生作品2幅 24学时 4开

二、学生作业质量要求:

1、在保证作业数量的基础上,力求作业画面的完整度和深入程度

2、严格遵循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及要求,确保每个单元能有不少于两个学时的综合点评,保障完成教学要求

(二)考核要求:

1、考试作业:

⑴按以上每一单元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认真完成 ⑵各单元成绩综合即为本课程成绩

2、平时作业:

每周色彩写生或临摹2张

课外阅读参考书籍并撰写阅读心得一篇

(三)评分标准:

1、造型准确,色调明确,画面和谐(50分)

2、色彩层次丰富,画面响亮,光感质感明确(30分)

3、能概括取舍,艺术性地处理画面的各种关系、表现技法得当(20分)

(四)参考艺术家及有关画册:《水粉》

江苏美术出版社

高柏年

最新版

执笔: 王盼盼 审核: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 第3篇

游戏激发课堂活力

在《红色的画》一课伊始,笔者设计了故事导入。

师: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如何呢?

生:小鸟找不到家了;不能画带颜色的画了;分不清早上和晚上了。

师:颜色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生:颜色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颜色。

师:你能说出几种认识的颜色吗?在这么多的颜色中,有哪三种颜色是其他颜色无法调配出来的?

生:红、黄、蓝。

师:这三种颜色,人们又把它们称为三原色。

以提问导入新课,一方面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激发兴趣;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重视。

笔者在《黄色和蓝色的画》一课的教学时,也设计了一个变色游戏。

师:(展示学生作品)上节课同学们画了《红色的画》,调出了各种各样的红色,作品非常丰富。这些作品给人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喜庆、热烈、欢快……

师:如果这幅画换一些颜色呢?同学们还能感觉到欢快、喜庆的气氛吗?(课件演示换成蓝色的画)

生:感觉冷清了。

师:再换一些颜色,感觉如何?(课件演示换成黄色的画)

生:比蓝色好点,但还是不如红色的喜庆。

师:(揭题)同样一幅画,用不同的颜色,竟然能给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色彩的奇妙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色和蓝色的画。(板书课题)

利用学生的作品进行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色彩的变化,也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促使其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直观欣赏,培养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多次欣赏。欣赏的内容有视频,也有图画。有画家的作品,也有同龄儿童的习作……

第一次,笔者请学生欣赏了一段过年时的视频,通过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亲自感受红色所带来的美感,使其瞬间融入到热烈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红色是中国人传统喜庆的颜色原由。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美感,从而养成注重观察生活的习惯,树立生活美术的理念。

第二次,引导学生欣赏书上作品及两幅色调不同的画面。从单纯红色产生的美感,到不同红色使画面更丰富,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欣赏、对比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红色作画所带来的层次美感。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感受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各种红色在画面上的运用。同时让学生对色彩的变化与绘画创作产生更强烈的尝试愿望。

第三次,欣赏同龄学生的作品。一方面是感受绘画的不同表现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以启发,绘画的内容既可以选择各种红色的东西,也可以表现喜庆快乐的场面,还可以画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这样学生的绘画范围就宽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表现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

简化作业,练习重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用各种颜色调配,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带给人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表现的形式要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因此,在设计作业时,笔者将两课的作业都做了简化:《红色的画》,笔者请学生在白纸上任意画了六条线,将画面进行分割,然后用调配出的不同红色进行着色;《黄色和蓝色的画》,笔者请学生任选一种色调,模仿凡高的《向日葵》画一幅瓶花。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表现出不同红色、黄色、蓝色的层次感,以及学生对色彩的情感体验。

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以及辨别、调色能力,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不仅没有负担,而且是一种享受。

浅谈设计基础色彩教学 第4篇

一、从绘画色彩思维转向设计色彩思维

绘画是画家为抒发情感而进行的艺术创作, 在色彩的运用上比较自由。而设计色彩则不然, 不仅要考虑特定的欣赏对象, 而且要考虑特定的物质材料、生产条件, 以及市场, 客户、媒介等诸多因素。相对于绘画色彩来说, 它的创作受限制比较多。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国内、国外优秀的设计作品, 和学生共同欣赏、分析其中色彩的运用, 找出其中的优异之处, 以及它与纯艺术性的色彩作品的异同点, 和学生讨论分析设计作品中用色的意图和作用, 或从理论上分析等, 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设计色彩的认识和感受。

二、在色彩写生中运用简化、归纳的训练方法

为突出设计色彩的特点, 在写生训练中可以首先进行“简化色彩”的训练, 即对写生对象进行去繁就简的办法。把写生对象的色彩用最少的几种颜色表现出来。“简化”不是简单, 而是把对象概括、提纯, 使之更加典型、简洁。还可以进行“归纳”。在写生中, 学生容易陷入绘画色彩的“惯性”中去,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写生对象进行归纳, 色彩有明度、纯度、色相、冷暖、补色、复色等元素, 可以就某一方面进行归纳训练, 如构图训练、明度训练、色调训练等等这种单向的练习。单一的明度训练可让学生用一种颜色画色彩的对象, 学会把各种不同的颜色折合成各种不同的明度, 加深对色彩明度的理解。调子训练让学生画小色彩稿, 而且可以让学生同时集中画几组不同色调对象的小色彩稿。这样感觉新鲜, 在比较中更易把握各种不同的色调, 也加强了学生对色彩的灵敏度。使学生在写生时自觉的进入一种分析、思考的状态中去, 从而把自然物像转变为具有形式美法则的作品, 还可以进行黑、白、灰的色彩训练, 把纷繁复杂的自然物象概括成简洁的平面化的影像, 可借鉴中国民间的剪纸, 皮影, 印染的表现方法等等。同时, 设计色彩的训练还要有自由想象的练习, 让学生的形象思维有进一步的练习, 从而把写生产生的联想感悟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通过这样的训练, 才能达到写生真正的目的。

三、在技法上强调色彩的分解和组合

设计色彩中对色的分解和组合是一种比较理性的表现方法。如印花、刺绣、拼贴、等等都是以色块、色点来表现的, 电脑像素就是色彩的分解和组合最好的例证之一。设计色彩中对色彩的分解是加强具有设计意味的重要手段之一。设计色彩注重对色彩的性质上的把握, 更加强调对色彩的“设计”这一概念。色彩分解是为了更好的组合, 以期产生各种更具倾向性的表现。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把表现对象的色分解成色点、色线、色块, 再进行组合, 方式可多种多样, 如点、线、面的组合, 曲线、直线、折线的组合等, 使学生的作品的色彩更趋设计意味。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理性的分析、运用过程, 从而在技法上运用更加丰富和熟练。

四、在表现方法上注重装饰化的训练

装饰化是设计色彩主要的特征之一, 它抛弃色彩的明暗变化, 追求固有色、平面化、简洁、亮丽、夸张、含蓄、抽象、变形等表现。设计中的装饰性色彩能使欣赏者赏心悦目, 因为色彩给人的感觉最鲜明、最强烈, 最富有艺术的魅力和情感性。在实际教学中, 让学生试验用装饰性的色彩, 如用红色装饰, 是否给人以兴奋、喜庆、吉祥的美感, 或者是否有表示危险的意味。用蓝白色装饰晶莹透明的玻璃花瓶, 看是否给人以清新、冷静、纯朴的感觉。在白色茶具上装饰少量的红色花边, 红白对比是否给人以鲜艳明快、富有朝气的感觉等。

另外、设计色彩的应用相当广泛, 因此引导学生多进行多方面的实践和体验是很有必要的。它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不同所以色彩的表现也就不同。因此指导学生广泛的涉猎是很有教学意义的。比如戏曲中的脸谱、服装色彩的应用, 国画中的随类赋彩、计白当黑等, 都有可借鉴之处。

总之, 设计基础色彩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实践, 使学生对不同的色彩元素、色彩性格、色彩调性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等, 均有不同的展开。这不仅有利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明确色彩的源流关系;而且通过对色彩的理性思考和训练, 从客观和主观上加强学生运用色彩的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力求有形式美的创新, 在色彩的表现上更有开拓性。当然,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实践, 在设计教学中, 尽可能多让学生的进行创作实践, 从优秀的国内外作品、民间设计的用色中汲取营养, 从而使设计基础色彩的学习更加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林明琛.《艺用色彩学》.海天出版社, 1995年版.

[2]崔唯.《色彩构成》.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年版.

色彩基础知识 第5篇

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

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

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有彩色表现很复杂,但可以用三组特微值来确定。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彩度。明度、彩度确定色彩的状态。称为色彩的三属性。明度和色相合并为二线的色状态,称为色调。有些人把明度理解为色调,这是不全面的。

明度

谈到明度,宜从无彩色人手,因为无彩色只有一维,好辩的多。(图)最亮是白,最暗是黑.以及黑白之间不同程度的灰,都具有明暗强度的表现。若按一定的间隔划分,就构成明暗尺度。有彩色即靠自身所具有的明度值,也靠加减灰、白调来调节明暗。

日本色研配色体系(P.C.CS)用九级,门塞儿则用十一级来表示明暗,两者都用一连串数字表示明度的速增。物体表面明度,和它表面的反射率有关。反射的多,吸收得少,便是亮的;相反便是暗的。只有百分之百反射的光线,才是理想的白,百分之百吸收光线,便是理想的黑。事买上我们周围没有这种理想的现象,因此人们常常把最近乎理想的白的硫化镁结晶表面,作为白的标准。在P.C.C.S.制中,黑为’1,灰调顺次是2.4.3.5、4.5. 5.5、 6.5、 7.5、 8.5,白就是9.5。越靠向白,亮度越高,越靠向黑,亮度越低。通俗的划分,有最高、高、略高、中、略低、低、最低七级。在九级中间,如果加上它们的分界级,即 2、 3、 4、 5、 6、 7. 8、 9,便得十七个亮度级。

有彩色的明暗,其纯度的明度,以无彩色灰调的相应明度来表示其相应的明度值。明度一般采用上下垂直来标示。最上方的是白,最下方是黑,然后按感觉的发调差级,排入灰调。‘这一表明明暗的垂直轴,称无彩色轴,是色立体的中轴。

色相

有彩色就是包含了彩调,即红、黄、蓝等几个色族,这些色族便叫色相。

最初的基本色相为:红、橙、黄、绿、蓝、紫。在各色中间加插一两个中间色,其头尾色相,按光谱顺序为:红、橙红、黄橙、黄、黄绿、绿、绿蓝、蓝绿、蓝、蓝紫、紫、红紫。红和紫中再加个中间色,可制出十二基本色相。

这十二色相的彩调变化,在光谱色感上是均匀的。如果进一步再找出其中间色,便可以得到二十四个色相。如果再把光谱的红、橙黄、绿、蓝、紫诸色带圈起来,在红和紫之间插入半幅,构成环形的色相关系,便称为色相环。基本色相间取中间色,即得十二色相环。再进一步便是二十四色相环。在色相环的圆圈里,各彩调按不同角度排列,则十二色相环每一色相间距为30度。二十四色相环每一色相间距为15度。

P.C.C.s制对色相制作了较规则的统一名称和符号。其中红、橙、黄、绿、蓝、紫,指的是其“正”色(当然,所谓正色的理解,各地习惯未尽相同)。正色用单个大写字母表示,等量混色用并列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不等量混色,主要用大写字母,到色用小写字母。唯一例外的是蓝紫用V而不用BP。V是紫罗兰的首字母,为色相编上字母作为标记,便于正确运用而又便于初学记忆。

日本人以这样来划分并定色名,显然是和门塞尔的十色相,二十色相配合的。门塞尔系统是以红、黄、绿、蓝、紫五色为基本色,把它称作黄红。因此P、C、C、S制的二十四色便也归为十类。

彩度

一种色相彩调,也有强弱之分。拿正红来说,有鲜艳无杂质的纯红,有涩而像干残的“凋玫瑰”,也有较淡薄的粉红。它们的色相都相同,但强弱不一,一般称为(Sa+ura+lOn)或色品。彩度常用高低来指述,彩度越高,色越纯,越艳;彩度越低,色越涩,越浊。纯色是彩度最高的一级。

表示彩度,一般用水平横轴.以无彩色竖轴为点,在色相环某一色相方向伸展开去,按彩度由低至高分作若干级, P、 C、 C、 S制便分九级,以S为其标度单位。最低为IS。

最高为g S。越靠近无彩竖轴,彩度便越低。无彩轴上没有一点儿彩调,可说彩度为O S。离无彩轴远则彩度高,端点便是纯色,亦即是光谱上该色之色相。

彩度是这样分级的:按纯度的亮度,寻找其对应的灰调,分九等份(依感觉),逐一加入纯色中,同时逐一扣去约色的一份。于是便得到纯色的八个连续的彩度。 5 S是扣去4/9纯色加入了4/9的灰量;ISG是扣去8/9纯度,加入了8/9纯色,加入了8/9灰量。

通俗的分法,与九级彩度相对应。用高、略高、中、略低、低五级来标示。

立体色标

我们把以上在白光下混合所得的明度、色相和彩色组织起来,选由下而上,在每一横断面上的色标都相同,上横断面上的色标较下横断面上色标的明度高。再由黑、白、灰作为中心轴,中心而外,使同一圆柱上,色标的纯度都相同,外圆柱上的比内圆柱上的纯度高。再队中心轴向外,每一纵断面上色标的色相都相同,使不同纵断面的色相不同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相自环中心轴依时针顺序而列,这样就把数以千计的色标严整地组织起来,成为立体色标。目前影响较大的立体色标是奥斯特华色标和门塞尔色标。

基础色彩 第6篇

关键词:装饰色彩;平面化;主观颜色;构成

装饰色彩教学是通过色彩的处理和整合能力的训练,达到从具象——抽象——意象表现的认识过度,体验其内在规律,开拓创意思维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组织色彩能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重在发现,强调在作画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观察、取舍和归纳。在“创新与完美”的艺术原则规范下,进行装饰创造性课题训练。而我们作为一名老师,重点也是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之中教会学生如何充分发挥自己本身的才华,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1 以拓展工具材料的表现和表现技法的运用,促进装饰色彩的表达

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中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现,它一直都在被新的观念、材料、科技等因素所引导着向前发展。现代视觉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材料与表现技法的多样丰富性。在装饰色彩表现过程中介入各种材料语言技法的拓展运用,会极大地加强表现力度和表达语言内涵。

材料的表面无论是光滑的、粗糙的、细腻的、坚硬的,都是由材料本身的质感和触觉产生的,而绘画的肌理则是视觉视察的肌理。不管画面有多么强烈的笔触或由特殊手段营造出的肌理,它不是用手触摸到的,而是通过眼睛感觉到,并反馈给大脑,经过分析、综合、概括而产生出的美或不美的感受。在实践操作中主张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可能性,树立个人艺术表现自信心,排斥生搬硬抄、重复描摹。提倡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在“试验”新工具、新材料中敢于犯错,善于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反对呆板灌输式的教条现象。在艺术创造中没有“对”与“错”的概念,而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道理,没有“应该”与“不应该”的模式,只存在“也许如何会更好”的引导。新材料、工具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手工劳作的过程,一个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工具和材料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地放宽视野,寻求可能利用的工具材料,做尽可能地尝试利用。为了寻求更为丰富的视觉语言,表现更为独特的色彩艺术魅力,必须拓展突破传统工具材料的局限,寻求一切能产生痕迹的物质当作工具,寻求一切能承载痕迹的当作材料。在依靠新工具材料与表现技法进行装饰色彩表达过程中,会有许多物理性的如轻与重、软与硬、粗糙与光滑等感觉,也会有许多生理、心理性的冷与暖、脆弱与强悍、明朗与缥缈、热情与压抑、酸甜与苦辣等感受,都应合理地利用与改变它们。审视、接触、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强调在装饰色彩表现中的实验性,提倡训练中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以超越工具材料本身的实用价值范畴,纳入到合理的装饰色彩表达意识中。

2 以造型观念的突破,推动装饰色彩的发展

任何色彩的表现,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而独立存在,装饰色彩同样依附和借助一定的形来表达,但这种“形”并非指向科学性“型”的含义,更多地指向于点、线、面、光色、肌理、笔触、材料、有机形和无机形等具有强烈抽象意识的内涵。

现代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着我们的视野,这使得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观察事物。借鉴本身就是学习。古今中外一切具有装饰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都对我们在装饰色彩形式的追求中有所帮助和借鉴。可从传统的壁画、陶瓷、装饰画中得以借鉴;可从民间艺术品如年画、剪纸、少数民族蜡染、刺绣中得到感悟;可从国画、油画、版画、漆画、装饰画等艺术画种中补充营养;也可从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结合东方艺术的平面风格,从而形成具有装饰风格的现代绘画以来的野兽派、纳比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以及马蒂斯、毕加索、勃拉克、米罗等绘画大师的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形式特点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探索多种造型方式的可能性,并在研究色彩美规律的同时,提高并发展个人造型的抽象化、色彩装饰化的能力。按自己的审美意趣重新构成画面色彩语汇,利用客观事物的多种再现过程。形成一个更为突出自由的抽象化装饰色彩写生过程。

3 以色彩平衡态表现,引发装饰色彩创造意识

装饰色彩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后所形成的色彩。在视觉中它最为活跃,最具沖击力;它在装饰艺术领域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远比线条和图形更容易影响和左右人们的情感,因而,它更具感染力。装饰色彩在画面配色上求得均衡、对称、适合、分割、统调等不同的艺术效果。画面的均衡是将重色和轻色,明色和暗色,饱和色和弱色,膨胀色和收缩色保持均衡状态,均衡产生灵活、生动、优美的感觉。(1)让色彩表现尽可能的单纯化、压缩化。利用有限的色彩表现丰富的画面效果,唯有意识的限制和不自由,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色彩表达自由,从而探寻色彩运用规律,达到设计色彩的合理运用。“少即是多”(密斯·凡·德·罗语),“越是严格限制调色板,作品的色彩就越丰富。因为掌握的因素一少,就会迫使你去表现本质。”(塔马约语)这种色彩的限制与压缩练习,将会引导色彩审美意识的积累,提高色彩表达更大程度上的创造开发。(2)鼓励并引导主观的色彩审美判断,强化个人主观的观察感受,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要求突破固有的色彩模式概念,进行色彩的变调、置换练习,寻求多样色彩表达,挖掘个人潜在的色彩创造力。色彩变化可大致分为“有理”变色和“无理”变色两种类型。“有理”变色指色彩在变化处理后所呈现色彩仍然可按常理状态下理解,如红苹果变成粉红、翠绿、淡黄等。而“无理”变色是指改变物象固有色彩之后,呈现的色相有违常理,一般不可能附着在所表现物象之上,如把肤色变为纯黑、白色、群青色,把桔子变成乳白、紫色等。但是这种看似“无理”的变化练习,是带有创造性特征的置换变化,其意义比写实性的重复摹仿色彩更为重要。当然,色彩的限制压缩和变调置换,其前提是建立在主观感受表达的需要、画面形式审美等要求基础之上的。

综上所述,大胆运用造型与色彩观念,加强多种材料表达性,对培养学生对色彩装饰性的表达以及色彩修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家阳,李文跃,吴天麟,刘莎.图案与装饰基础[M].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社,2008.

色彩基础教学的看法及建议 第7篇

1 从感觉到感知的色彩教学思路

所谓的从感觉到感知的教学思路, 就是先动手画色彩写生, 遇到问题再寻找理论根据。学画是一种感性成分颇多的活动, 因此不如从感性的启迪开始, 让们带着兴趣从实践做起。他们必然会遇到各种麻烦和问题, 只有再试图克服已面临的障碍时, 他们才会主动地寻找从认识上解开的钥匙, 即寻求写生色彩理论。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同学们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练习后, 会积累一定量的感性认识。虽然次时的感性性识还不够完善, 但毕竟是他们从第一手实践中得到的, 这是非常宝贵的理论雏形。还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总结出来, 以便于参考。比如, 怎样协调好大色块与小色块之间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关系, 光源色, 条件色, 固有色的应用, 物体的冷暖对比和写生色彩的一般变化规律。怎样处理好近处与远处之间的前后关系, 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色彩的强弱变化规律, 写生色彩的空间关系等, 如此这样那样的问题又会引发很多很多的他们自己的经验。学生们从作品的成败中得到了经验, 把它与书本的理论条文加以印证后就正了他们自己的理论法宝。用自己的东西去指导实践练习, 作到手脑充分地结合起来, 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学生们就完全把握住了色彩课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 提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要求。如:怎样观察事物才能有效提高你对色彩美的发现能力?怎样去看对象才能提高你的敏感度?怎样将你模糊感受到的美加以清晰化、条理化?怎样去组织与处理各种美的色彩关系?怎样去创造一种视觉征服力强的色彩境界?那么学生又会进入一个新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2 充分发展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根据研究学生艺术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得知:人的视觉感知能力对于绘画学习最为重要, 艺术形象或作品创造, 没有一定想象力, 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大家在作画过程中, 多留一些空间给自己, 观察和分析它们的形状、结构和色调等, 想想该怎样画如何画的问题。

大家在学习临摹色彩范画的过程中, 我想作为美术初学者, 都应该值得提倡的, 临摹原稿色彩的优点, 取长补短, 为自己实际作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需要纠正的误区是, 在我们水平还有待提高的学习阶段, 我们不要太拘泥于范画的一些客观东西, 要知道范画作者也是一蹴而就的感觉。我们临摹范画就没有必要也去那样模仿, 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色彩关系。至于一个实体像不像, 我们没有必要那么讲究。如果那样, 也就失去了临摹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初级的学习阶段, 对于“全因素”的色彩, 还没有能力去理解吸收各种造型艺术作品的艺术特征。一些作画者往往存在一个平面的概念, 以为实物的颜色是何颜色, 就在画面中也表现出色彩, 往往画面平面, 没有形体感。这也是初学者普遍易犯的错误, 也体现了作画者没有很好地把素描关系运用到色彩中, 这就需要素描关系与色彩的有机结合, 需要我们有必要重申一些极为重要的色彩理论。

3 充分理解应用色彩基础理论知

我们要理解色彩是由光而产生的, 光的照射让有颜色的物体反射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也正是光的作用, 人的视觉对色彩有了感受。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不同的物体表面质感不同, 在光的作用下反射出的色彩必然不同;因为人的视觉感受能力不同, 对色彩感觉也存在差异, 进而, 人的视觉心理对色彩就存在着不同认识与选择。物体呈现出的色彩有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物体本身的固有色, 是指在日光照射下物体反射出的颜色。其次是光源色, 它是光源本身的色彩倾向, 不同光源照射在同一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第三是环境色, 是指物体所处环境的色彩, 他是由环境色光的影响而产生的严肃, 物体在不同的环境色影响下, 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

第一, 我们要认识色彩的基本属性, 所谓色彩“三要素”即:色相、明度、纯度。它是决定画面色彩的主要原因。我们平时看到的色彩世界, 正是由于这三要素的变化与组合, 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景象。人们对色彩的不同感受与认识正是基于对这三要素的不同认识。

第二, 对色彩混合的认识。不同色彩经混合后, 得出新的色彩, 这是非常浅显的常识, 我们无需让学生死记色彩混合后所以规律, 但对三原色的不同混合所获得色彩以及色彩混合后大体色彩倾向要让学生理解。

第三, 是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离不开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我们要注意培养自身的直觉敏感。然而, 确始终以色彩原理为基础的。

绘画学习与学生的情绪也有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审美的知觉, 就是一种情绪的知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往往是从作品具有一定的情绪体验开始的。色彩的体现更有说服力, 在作画过程中, 情绪对学习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如何有感人作用, 就在于它的吸引力, 如何把作画者引入, 这就要求先调节自己的心态, 稳定情绪。让我们得去“喜欢”它。

色彩的临摹、写生以及默画有机的结合对于迅速提高自身的作画与理解能力有明显作用。写生画的掌握,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意注意等有很好的作用。命题画 (默画) 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以上的能力最终要由临摹为基础。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 感知、观察、想象等方面的心理过程都离写生、命题画存在一定距离。这就要求大家把色彩的临摹、写生与默画结合起来。在临摹阶段, 作画者应该有一定记忆与思考, 看范画如何表现光及环境对物的色彩产生的影响。因为这是走向写生与默画的关键。有条件的话最好将画面中表现的对象实物也设置在一旁, 对比着去感受实物色彩, 如何转换成画面的色彩, 这样有利于我们直接感受与吸收。自身具有一定造型基础和色彩画面表现的基本能力, 对色彩的思维能力也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写生。在写生与默画中, 心中一定要有底。不是说心中一点“东西”没有, 而应该把自己平时临摹记忆的东西拿出来。对比实体的色彩与范画色彩的差异, 并很好的结合。作画者也必须得掺入自己的意识, 仔细的研究色彩其中的奥妙。为需要去“处理”画面。这样反复练习, 对于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总之, 色彩教学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对色彩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使学生掌握色彩的情感表现力, 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科学的色彩教学方法, 将会使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华丽的色彩, 去体会生活之美!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 对高中美术色彩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认为色彩教学应从感觉到感知的色彩教学思路, 充分发展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充分理解应用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素描与色彩基础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8篇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艺术类高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出21世纪的创新性素质型的人才,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美术院校教学中,技术固然重要但是理念也不可忽视。在对艺术的发展、图像、生活以及自然地景物图像当中形形色色的研究训练,以此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形式美的想象能力,学生可以利用设计素描和色彩的方式,创造性感悟性的将视觉信息进行合理化处理的能力,这也是为了接下来的素描和色彩课堂的写生练习教学以及艺术的创作埋下基础。

二、素描基础教学的改革创新

在我国高等教育美术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中,大多数院校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以国外传统的素描教学体系为主(如俄国契斯恰柯夫的素描教学体系等)。我们知道,国外传统的描教学体系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素描的再现技能,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性能力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妥当因素,从而使学生失去了思维创新性能力,或者说所培养出的学生在思维创新性能力方面的表现得十分薄弱。

1、思想概述

此次改革是利用设计素描的形式,给指定的视觉艺术的图像比如美术史、自然、生活以及传媒等等,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方案,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训练学生的洞察能力、如何选择画面合适的结构、提高学生的艺术功能。

素描基础教学的创新改革的要点在于:其一对学生素描设计的思维能力进行一个系统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在借鉴、运用以及发挥艺术图像的过程当中,可以有主动造型的想法,从而提高其主动造型的能力。其二是利用从具象转变为抽象再从抽象转为具象等等多种表现手法之间进行转换的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嫁接与借鉴、变形和夸张、重构与结构、反限制和限制以及平面和立体之外,也在这一综合训练当中,寻找求取创造的机会。其三也是利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转换的训练这一过程,尽可能让学生懂得,艺术作品的外载荷内在所具有的相关性以及差异性是紧紧跟随着时代和艺术的观念改变而进行变化的,而这二者之间所存在的相关可以在我们日常的基础训练当中进行应用,而差异性的存在,更能够启发我们创造的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更好培养。

2、训练的程序简介

此次的素描基础教学的创新改革主要采用四周训练程序,耗时四周,有助于日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第一周主要训练学生理解具象作品的抽象构成的能力,选择一张雕塑的作品或者是绘画的作品(前提是写实类的)。学生通过对具象作品进行几何解构、点线面解构以及明暗解构,利用这三种角度各自结合抽象结构,分别选找出作品所具有的均衡美、结构美以及层次美。让学生理解,三角形、方形等等抽象类的视觉符号和具象作品间存在什么联系;点线面和几何体等这些视觉类的符号对画面的情感表达有着什么样的作用;明暗的色调和黑白灰三种色调对于画面所表达的情感是否有益。

第二周选择生活中的物品和自然中的物象的抽象构成。这一周的训练主要还是要基于现场的实地体验,通过五官感觉的体会以及画面形式的几何形、明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让学生懂得如何寻找画面所有的对比美和肌理美。

第三周主要训练学生发现一种素描手法中的多种构成,利用把立体的变成平面的,把写实的变为意象的,把绘画变成雕塑等等的方法,训练学生懂得去分析不一样的时代以及不一样的民族素描手法的的变化和发展,从此明白个体之间差异巨大的视觉艺术其实是有多种目的而进行创造的。

第四周主要是选择一个具象化的作品,利用到一幅作品中的多种嫁接方式的构成以及多样化材料的构成,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在空间、视觉、媒介以及时间的选择上还有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是必然的。

三、色彩基础教学的改革创新

色彩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自然现象之中的现实存在采用色彩艺术手法“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它将艺术构图和画面空间以及画面色彩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艺术形式。

1、思想概述

色彩基础教学的改革创新,和素描基础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相似的,利用色彩设计的形式,把指定的色彩视觉艺术的图象创造出多种多样变化的方案,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训练学生的洞察能力、如何选择画面合适的色彩结构、提高学生的艺术功能。训练学生色彩设计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更好的主动把握色彩的能力。

2、训练的程序简介

第一周的训练内容针对具象化色彩的抽象构成,采用古典派和印象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利用色调的归纳、局部的择取以及综合嫁接等方法,让学生在作品当中,寻找到属于古典派色彩特有的整体美、印象派色彩的韵律美以及民间派色彩的装饰美。

第二周训练学生对具象色彩的抽象构成,利用媒体、现成品以及动物植物,也是通过第一周训练的三种方法,训练学生在现成品的肌理解构当中寻找色彩特有的质地美、通过分割结构传媒类的图片寻找色彩特有的构成美以及纹样解构之后发现动植物色彩特有的对比美

第三周训练学生学会在一幅作品的画面当中发现多种多样的色调,老师可以选择一张风景类的图片,利用四种方法,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时的色调变化;早上、中午、晚上、日出和日落的色调变化;不一样的个体和风格的色调变化;不一样的民族风格所具有的色调变化等等。老师引导学生们,通过艺术史的自然和主观色彩的经典绘画的图象形式结合进行分析,训练学生对自然色彩以及画面色调的规律有客观而真实的把握、对画面的色调以及主观的色彩所具有的内心情感的规律把握。

第四周让学生们自己临摹衣服写实派的色彩作品,训练学生发现一种色调当中所具有的多类画面。学生通过平面装饰、抽象几何、写意表现以及综合材料的变构,结合艺术史当中经典的多种风格造型的图像样式的分析,学会把握一种色调结合多类画面的统一性的规律以及一种色调结合多类画面的差异性的规律。学生在临摹的过程当中,自然可以参考对照与这个训练内容主题相关的绘画作品,临摹作品的要求要达到色调不改变,但是用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对差异进行准确定位,不限制利用的工具,可自由发挥。

四、结语

对美术院校的学生在进行素描和色彩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和创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进步,美术艺术史的发展也越来越变化万千,但是,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教师们不仅仅要继承传统的教学形式,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将创造性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成为每一个老师的共识,成为每一个美术专业院校的教学目标。积极解决和消除传统与创新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培养出理论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创新思维三者兼具的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勇.素描和色彩基础教学的创新素质训练[J].《美苑》2001年第1期46-49

[2]冉兴权.浅议中职素描课基础训练[J].《教育》2016年第04月01卷00304-00304

[3]李峰.初中美术创新思维训练的实践研究[J].《教育》2016年第06月03卷00272-00272

基础色彩 第9篇

一、内容传授, 把握难易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时, 应该控制好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一般教学流程情况为:一是讲授色平面的概念, 从明度、纯度、色相等几个方面具体介绍, 再创建出优越的画面整体效果。二是在画面中融合大量造型细节并增强肌理效果, 让画面既可以维持正常的色彩结构的整体性, 又可使画面细微生动而非空洞无物。对色彩规律理性强化处理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绘画手段、手法的多样性, 保证画面肌理效果的最大限度发挥。在现代绘画中画面肌理语言是很关键的元素, 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作用较大。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握, 教师能从内容上把传统绘画专业的理论体系与训练模式之间相互区别。

二、教学组织, 添加理论

艺术类专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文字叙述, 教师应顾及到学生对艺术知识的理解能力, 不断添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理论引导学生理解。一般需要采用“多讲精练”的方法, 在教学时从对色彩规律的理性思维和绘画实践的感性摸索等两个方向优化教学, 在减短教学周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注重理论讲授能摆脱审美观念和造型语言的单一, 让学生的思维力植入客观、多元、宽容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 这对于后面的色彩课程教学是很重要的。除了教师的教学组织工作外, 学生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使学生真正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悟,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好艺术知识的学习方向。分门别类地系统讲解各种绘画流派的主旨、技法及色彩运用原则, 能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绘画特征、技法语言、色彩造型的独到之处, 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 启发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去创造性地组合运用各种流派的绘画技巧,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有效的途径。

三、设计色彩训练的相关方法

1. 调和及补色的训练

色彩对比在色彩理论知识中是一个难点, 教师需注重这方面的教学训练。开展色相、纯度、明度和冷暖等色彩对比教学时, 教师要将重点集中到色彩对比补色调合、现实运用等方面的训练上。由于补色的调合与运用能够显现出学生的个人意识观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利用补色原理调合色彩的作业要求, 通过适当的训练来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视觉平衡、精神刺激等方面的体会, 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视觉物质色彩同化和异化的关系深入分析。

2. 记忆色调训练

记忆性的色调训练常用于写生色调的教学, 教师可配备相应的带记忆性的色调训练, 让学生的色调训练取得理想的成效, 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类物象的色彩关系分析对比, 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好画面色调, 这也是潜移默化培养设计色彩主观表现的方法。在选择物象时需联系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象来挑选, 学生在回顾生活或个人经历时, 大脑思维里会出现不同的色彩概念, 对色彩进行归纳、分类整理, 便能获得与记忆色调相同的效果。对于该类记忆色彩的训练, 色彩要融合与其相对应的精神内涵, 将色彩美的客观性与人的情感表达的主观性合二为一, 这才是艺术教学的新突破点。

3. 色调的变调训练

在设计色彩基础训练里, 色调的变调训练也是很关键的。结合该课题的训练能让学生摆脱对物象色彩的依赖, 使得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 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色彩感悟力和创造力。因而, 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色调表达意图改变自然色彩, 例:把以高明度色彩为主的色调变为以低明度或中明度色彩为主的色调, 低纯度色调变为高纯度色调等。当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变调能力后, 教师则要安排相应的色彩写生课程,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体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驾轻就熟地对物象的色彩作任意地降调或长调处理, 也可以根据色彩基础课程理论实现优化调整。让他们对各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上升到更高层次, 为应对设计艺术对色彩的要求提供了帮助。

4. 限色训练

结束了以上课程的教学之后, 教师则要带领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 让学生结合物象色块层次的组合关系。且利用综合性的思维理念思考之后, 对色彩主调方向能准确把握。接着选择“减法”的手段把色彩归纳为4~5个色相, 以此体现出物象色彩的限色训练。利用这类表现形式对学生的感觉、思维都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是对高度概括与归纳物象色彩能力的强化。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色彩表现的主观认识, 也考研了他们对主观色彩想象能力的高低。教师开展限色训练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中提升教学水平, 开导学生从根本上控制换填的色彩格调。

5. 重组训练

重组训练是指色与形的分解、重组, 这一训练涉及的内容包括:一是将自然形态分解、归纳为抽象的符号形态, 使其成为作画的基本构成元素;二是对物象色调进行深入的剖析思考, 从个人的审美观出发去分解、重组、重构, 在处理过程中要学会掌握色彩划分的方式, 对主观的色彩基调强化处理, 扩张个体的情感倾向或表达某种意境。重组训练要结合大量的练习, 增强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能力在教师的领导下更好地体会色彩课程理论的内涵, 为学生进入专业阶段的命题色彩设计提供了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言, 色彩教学是艺术设计的基本课程, 学生掌握色彩运用方法后能更加合理、科学的设计艺术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掌握学习色彩的科学方法。

摘要:色彩能给人的视觉造成不同的刺激,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要重视色彩基础课程的改革, 摆脱早期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基于此,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色彩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安佳.从色彩写生到艺术设计[J].美术观察, 2002 (4) .

[2]陈学文.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新模式[J].美术观察, 2005 (9) .

基础色彩 第10篇

关键词:色彩基础,心理感受,表达,拓宽课堂,开放性

色彩基础作为油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绘画实践需要与理论充分结合,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质。它所要求的不仅仅是绘画技术和方法的完善和提高,不是去苦练各种技法,把对象画得很形象了,再培养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创新,而是要把对特定对象所引起的色彩心理感受的表达作为一种基本的能力去发掘、培养。没有心理感受何来表达手段?心里有了“话”,自然会想到应该怎么“说”出来,怎么“说”会更有“说服力”。教学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去培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前人表达方式(美术史)的了解和理解和对今人表达方式(艺术现状)的关注,从而定位自己,去思索和探索该怎样表达(这才是学生应该苦练实验的属于艺术范畴的技术),用他们独特的艺术方式与外界沟通。

一、存在问题

当前色彩基础的教学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与表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问题:

1、绘画方法的模式化

这是很久以来高考色彩的遗留问题,目前高考色彩的培训很多是速成式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色彩成绩,各种美术高考培训机构会把色彩从跟其息息相关的常识以及色彩的演变历史和现状及面临问题割裂开来,迎合高招色彩的评分标准模式化教学:如何构图,如何搭配色彩,如何塑造形体等,而不去考虑不同学生的特质和色彩历史的沿革以及发展现状的大环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认知,忽略且抑制了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绘画实践与理论的脱节

这一问题在教学中非常普遍,而且引发的后果是深远的。高校的绘画教学体系中,中外美术史和技法理论也是专业必修课程。这本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往往脱节。技法理论更是如此,脱离了实际绘画背景的表达需要,单纯的去谈技法是枯燥干瘪且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造成了学生轻视理论课和虽重专业课却无处使劲的不良现状。

3、课堂内容的形式化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习惯性的摆几组景物,大多类似高招色彩考试的场景,缺乏与实际生活与情感的关联,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趣味性。教师泛泛的进行了体量、质感和色调的要求后,学生就按照自己以往画画的习惯凑合几张课堂作业,色彩基础这门课程就算结束。学生的所谓“进步”很多是画幅的增大:由原来的八开纸变为四开或更大;时间的拉长:由原来的3小时增至18或更长的课时;形体的塑造更为完整、衔接更自然等。多半是增的体量,而非对色彩的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往往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按形体与色彩关系所摆的模特、景物才是绘画的对象,面对课堂外的景物就觉得无从下手,束缚了学生的组织和想象力。

4、教学资源的利用问题

在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普及的今天,课堂上若仅依靠教师示范讲解已经是形式过于单一且有些不合时宜了。教师在课堂上作范画或是过多展示、讲解自己的作品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绘画风格的模仿跟风;忽视或是闲置网络资源也会造成学生与时代的脱离感。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高考色彩遗留问题

对于高考色彩遗留问题和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最好是老师不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往往实践与理论兼备的教师更具有与学生沟通和“给予”的能力。要利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梳理色彩沿革的脉络,构建一个简明而完整的色彩转变的系统框架,在这个框架和体系,下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和运用色彩。

(1)通过对色彩发展历史的大致讲解,使学生了解它在不同时期的风格面貌和演变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外在诱因与内在动力,让学生试着理解色彩的视觉心理体验与形式表达的关系,理解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下艺术的内在精神与形式创造必要性;让大师创新的光辉温暖学生艺术道路上的孤寂,这正是艺术的终极魅力。这样会避免学生在以后的绘画中因仰惧大师精湛的技艺,认为自己百般努力也难以企及而自暴自弃或是因迷恋一个或多个大师的技法而深陷其中苦临死摹,单纯的为技法而成为工匠或“僵尸”。

(2)通过对色相、明度、纯度、对比度尤其是色彩的心理感受能力的生动详细讲解,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为接下来的课堂训练做好铺垫。色彩的心理感受能力既是普遍的又是独特的,而且对于特定的场景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感受,比如通常情况下红色会带给人喜庆或恐怖感,但是不同的纯度、亮度、面积形状及和不同色彩的搭配又会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心理体验,就喜庆感而言,有可能是庄重的、热烈的、温馨的、明快的、艳丽的等等;通过对色彩发展现状的讲述,使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给自己“定位”,使他们明白目前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正在画什么,可以有多少种方式;接下来又该画什么,怎么画,使他们在绘画时既有“动力”又有“牵引力”。让今天每一节课的教学都为明天的创作打好基础,这才是基础教学的意义所在。

2、对于课堂形式化的问题

以不同材质、不同色调的各种静(动)物为写生对象,在以写实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准确把握对象的色彩关系,表达自己的色彩感受。建立和培养学生以画材为媒介与所描绘对象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使用材料的丰富性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材料的性能,把握色彩的表现技能和色彩语言的情感表达能力。

(1)课堂氛围尽量生活化、趣味化。在景物的摆放上要多样化,首先,要突出情趣化,与学生的生活尽量关联,比如,书桌一角,或随意堆放的衣物洗漱用品、生意盎然的盆栽、呆萌的毛绒玩具等,淡化课堂的僵硬感(期间注意色调的统一或对比,体量和质感的反差等);其次要摆一组或几组类似高考场景的景物作为对比,让同学切身感受高考与大学要求的不同;再以大师经典作品为样板,模拟一组或几组(尽量贴近原作)景物,让学生边画边临,试着体验大师的心理感受和表达技法,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刺激他们思考自己的感受应如何表达,去探索新的技法和材料,从而拓宽艺术的表达形式。

(2)材料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使用和探索多种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多种材料的混合使用则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丙烯、蜡笔、色粉、彩铅、岩彩、水粉、水彩、油彩等,不同材质的画笔,木板,纸张,布料等,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试验、去探索,激发和培养他们对材料的兴趣和艺术的开放精神。

3、教学资源的利用问题

(1)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手段,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大师的典型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滋养创造能力。给学生介绍推荐一些优秀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以及卓越艺术批评家的网站、博客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心胸。

(2)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利用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精力充沛,热情性高,业余时间富裕的特点,引导他们拓宽课堂内容,在保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同时给同学布置配套的课下训练、查找资料、拍摄图片等,来积累绘画素材;鼓励同学广泛而深入的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激发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绘画、自我表达的能力。

基础色彩 第11篇

关键词:素描色彩;设计;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艺术类专业和艺术类考生的不断增加各种问题也随之显现,入学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条件、就业压力等等关乎教育环节方方面面的各种问题成为了家长、考生、学校、社会这些直接推动这股热潮因素的重要困扰。

素描,训练的是学生在平面媒介上制造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觉的能力,也就是使用笔、纸等各种平面工具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兼具视觉美感的作品。对学习艺术设计类各个细化专业来说,造型能力,审美能力都是一个前提。而学习素描绘画正是具备这一前提的最有利方法。常见的训练题材有素描静物、素描石膏像、真人头像等,其中又有调子素描、结构素描、设计素描之分。

现在设计类专业都在极力的强调创意一词。的确,好的创意是一个优秀设计作品的灵魂。我们目前看到的很多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的作品都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创意,因此现在的高校艺术类课程设置里面加入了大量关于创意方法、创意规律的课程,如《图形创意》、《创意方法论》等。这些课程都有效的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更新鲜、更专业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审视作品。然而,很多教师和学校都忽略了再好的创意也需要用各种手段去表现出来呈现在观者面前这一问题。由于他们在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上的缺陷往往抱着好的创意却无法完美的再现到人们眼前而一直停留在他们的脑子中。

现在的好多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PHOTOSHOP、3D MAX等等这些计算机绘图软件。的确这些软件一出现就成为了设计师的好帮手,现在各个方面的设计最后呈献给客户和观众的效果往往都经过这些软件的处理。对它们过度的依赖也使很多人把纸笔丢在了一边,变的没有电脑就做不了设计。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任何软件对设计师来说无非应该就是一支笔、一张纸而已。简单点说就是,不会软件和电脑的人一样可以成为最优秀的设计师,而只会电脑而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色彩课程指的是以颜料为媒介塑造物体的形象、空间的能力。作为设计师而言,很多时候追求的并非空间感、立体感的表现,而是各种媒介上进行颜色的组合搭配(如动态影像或静态广告内人物服装色彩的搭配,房间或场景内各种色彩的合理搭配,产品外观或包装上色彩的搭配等等)从而创作出具有视觉美感的作品。这种对色彩的驾驭能力最早就是从色彩绘画课程中得来,通常状况下谁对色彩的认识深刻,作品的颜色搭配就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这种通过主动调和来得到新色彩的能力与绘图软件的被动选择色彩是不一样的。

调研表明,绘画基础好的同学在大学的学习期间专业课的成绩都会优于绘画基础差的同学,其踏入社会后求职顺利程度、薪金水平都会优于绘画基础差者。这些问题确实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考生深思。

参考文献:

[1]贾金柱、邹咏梅. 素描.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伯群、陈艺峰设计素描实训,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0。

[3]陈伯群、陈艺峰设计色彩实训,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0。

基础色彩 第12篇

1当前幼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虽然幼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总结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 而且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中可以看到, 教学内容安排关系着幼师色彩素质培养质量和效率, 然教学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内容安排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尤其是对色彩装饰性、艺术性以及理性内容认知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从实践来看, 教学内容存在着不系统、不完整性, 难以使幼师具备系统的色彩素养。若将装饰设计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即造型、色彩以及材料等, 比作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涵养三个方面, 则色彩方面的基本素质涵养是最为匮乏的, 这将严重影响幼师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

第二, 教育教学方法上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合理性。据调查显示, 幼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 学校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色彩技能的培养上, 采取了匠人式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 该种教育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学生眼界狭窄、缺乏积极主动性, 而且对学生个性、积极性的激发, 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同时, 幼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 研究缺乏对幼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素养的培养, 加之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比较单一、针对性、合理性较差, 因此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艺术设计色彩的创造性严重匮乏。

第三, 幼师艺术专业色彩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 更多注重的是装饰性色彩的教学和学生相应素质技能的培养。实践中可以看到, 该种针对装饰性色彩表现的传统教学方式, 对幼师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素质培养, 依然存在着理解上的错误或者片面性。同时, 幼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 严重缺少基于自然色彩的艺术表现, 尤其是向理性和装饰性色彩的生态过渡特别的生硬和不自然。

2探索幼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中的材料

基于以上对当前幼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严重缺乏所谓的“材料”, 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

(1) 工具材料的有效准备

纸张:主要是指实践中常用的一些色彩砂纸、艺术纸以及玻璃卡纸等。对于这些纸张而言, 其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具体的选用。其中, 彩砂纸的构成成份是一种特殊的细水砂, 韧性比较强, 而且成稿以后该作品一般不容易出现损坏。基于该种纸张自身的特有细腻质地, 容易上色, 油画棒画上的色彩非常的鲜明, 而且画面比较厚重, 有分量。实践中可以看到, 彩砂纸种类非常的多, 尤其以黑色、蓝色等颜色较深的颜色为众, 这样可以衬托出油画棒本身的明快性与色彩的鲜亮性。彩砂纸的表面质地非常的细腻, 同时具有较强的摩擦力, 对于油画棒颜色的附着非常有利, 无论怎样涂色, 其画面都不会出现灰暗色彩。同时, 其色彩变化非常的丰富, 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能够有效体现油画那样的厚重感。

绘画工具:一般而言, 绘画工具主要有记号笔、油画棒以及彩色铅笔等。其中, 油画棒的颜色相对比较鲜艳一些, 而且覆盖面也非常的均匀, 一般不出现油腻现象, 比较适合于彩砂纸作画;对于记号笔而言, 其出水量相对较大一些, 而且其笔头质感非常的好, 因其比较顺畅而适合在玻璃卡上进行作画;对于彩色铅笔而言, 其色泽非常的饱满, 而且颜色非常的准确, 比较容易进行混色, 作画效果非常的稳定, 具体绘画操作时相对比较顺滑和流畅;该种绘画工具应用过程中, 可以看到其色调相对比较统一, 而且不容易出现拖拉、刨剐等问题, 比如适合于艺术纸作画, 加之其色彩相对比较柔和、具有丰富的层次性, 因此画面效果非常的好。

(2) 搜索材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选择图形选择:正如上文所述, 彩砂纸的表面存在着大量的颗粒, 而且其质地相对比较粗糙一些, 多数砂纸存有底色, 尤其以湖蓝、咖啡、橘红以及柠檬黄等色彩居多, 油画棒以其自身的厚重感结合底色彩砂纸, 很容易营造一种厚重之感, 或者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明快效果。基于此, 在选择图形过程中, 应当以装饰性相对较强、色彩相对比较明快的静物、风景等为主。对于艺术纸而言, 其表面的肌理相对比较丰富一些, 常见的有十字形、颗粒状以及树皮纹等样式, 并且纸张也都存在着底色。与较之于彩砂纸底色, 艺术纸底色则相对淡雅一些, 更多的是粉红、粉蓝以及淡黄色。

构图:实践中, 笔者建议采用素描构图法, 以纸张大小为基础, 合理地利用之。在此过程中, 应当注意用油画棒构图, 坚决避免反复修改, 以铅笔构图为宜。

着色:由于油画棒、或者彩砂纸的质地过于厚重, 因此上色过程中需要注意笔触轻重, 建议用侧锋作画。一般彩色铅笔颜色相对较淡一些, 需反复的进行着色, 尤其要注意画面色调的对比。

调整:画面基本上好颜色以后, 应当对部分细节进行修改, 这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况下, 部分轮廓需要突出重点部分, 或者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刻画, 从而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结语:正如法国杜布菲所言, 艺术源于材料。因此幼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当搜索足够的材料,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瑶.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1 (04) .

[2]罗洋.浅论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色彩教学[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1 (12) .

[3]赵毫.试析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色彩教学的改革[J].青年文学家, 2011 (11) .

[4]陈开科.如何进行艺术设计基础色彩教学[J].中华民居, 2011 (09) .

上一篇:传播竞争力下一篇:基础医学的现代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