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动机范文

2024-05-15

整体性动机范文(精选3篇)

整体性动机 第1篇

许多研究发现,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动机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在中国, 约有80%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为通过考试, 取得证书 (Hua Huifang 1998) 。毫无疑问, 这些人一旦取得证书, 当中的大多数人就会放弃对英语的学习。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 很容易把高考取得好成绩作为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这种动机的偏激在很大程度上会使他们厌恶英语, 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整体性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整体性动机的原因

Robert Gardner and Wallace Lambert将动机分为工具性动机和整体性动机。工具性动机是指将语言学习视为达到某种目标的一种手段;整体性动机是指学习者愿意将他们融合进所学语言的文化之中, 成为此社会的一部分 (Brown 2002) 。

1、仅有工具性动机对英语学习是不够的

工具性动机能给学习者在短期内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一定的进步, 但是, 我们知道, 要学好一门语言, 仅凭阶段性的学习是不够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言是一种能力, 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 而且应通过大量的接触目的语, 接触他们的文化, 才能习得语言, 获得这种能力。其次, 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 只有工具性动机的学生往往只会学习语言的某一个方面, 就可以达到目的, 对于高中生而言, 过早的让他们只学某一方面的知识, 只加强某一方面的能力, 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2、整体性动机对学习英语的影响

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认为所学语言及其民族、社会, 以及成为其中的一员的激情和距离是外语学习者能否学好外语的决定性因素 (Johnson 2002) 。具有整体性动机的外语学习者能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主动的学习, 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能在任何地方, 任何时间内学习英语。其次,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动机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慢慢接触英语的过程中, 通过英美文学的熏陶, 英美历史的讲解, 英美风俗习惯的诠释, 能逐渐培养他们学英语的整体性动机, 从而培养学英语的兴趣。

三、培养整体性动机的策略与方法

1、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和合理化

目前, 高中生总是要参加很多的考试, 大部分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很大, 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花在考试上的, 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因此, 一些学生开始对英语总是喜爱有加, 但几次考试失败或觉得学无用武之地后, 就慢慢放弃英语。他们是真正在学英语吗?他们只是在学通过考试的技能而已。所以, 对高中生的英语水平评价不能仅仅是考试, 既可以是课堂参与,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也可以是讲述一个英语故事, 完成一次采访, 组织一次播音, 撰写和主办一次英语墙报等等。另外, 考试的试卷也必须科学, 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核, 注意每个题目的效度与信度。目前在大部分高中, 通常课后测试, 单元自测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出题, 而大部分任课教师出题的办法就是到网上去找一些题目, 复制粘贴, 几十分钟, 一张卷子制作完成, 很少有老师考虑到试卷出得是否合理, 是否能有效的检验学生的语言水平。

2、教学方法要及教学内容要改善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虽然已经被批判很久, 但在高中的教学却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尤其是偏僻地方的高中, 部分高中老师还振振有词, 高考要考, 不讲语法能行吗?显然, 语法只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 而且语法也不一定非要通过语法翻译法才能教的, 如果总是用语法翻译法教学生, 整个课堂就会变成填鸭式的课堂, 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 何来对英语的整体性动机, 何来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目前, 最为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用英语完成一定的任务学会使用英语, 掌握英语。这样, 学生就有机会参与, 觉得所学有用, 学起来也有劲。例如:在教学购物时, 教师可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词汇和表达, 然后设计相关的购物活动, 让学生分组练习, 学生只要能完成购物任务, 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 使用不同的句式, 也可以适当的运用交际策略。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他们在享受的学习过程中习得英语, 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形成整体性动机。

3、课外学习活动要丰富多彩

语言的习得是费时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仅靠课堂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英语, 运用英语也是培养学生整体性动机的重要一环。很多的高中几乎就没有这样的活动, 有这样的活动也只是立个名目,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没有真正的落实和实施。能为学生提供练习英语, 运用英语的活动很多。我们易于实施的有这几种:英语墙报, 英语手抄报和英语角。英语墙报和英语手抄报是扩大学生英语知识面, 锻炼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形式, 与要求学生写几篇英语作文相比, 学生要感兴趣得多。英语角是在大学常见的练习英语口语的主要阵地, 但在中学却不多见, 一方面是由于中学生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 另一方面是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其实, 不管高考压力有多大, 学习语言是离不开接触目的语和语言运用的, 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学生长期地学习英语, 最终才能掌握一门语言。英语角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由于高中生的英语水平较低, 教师可预先确定两至三个话题,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

四、结语

由于高考的原因, 大部分高中生都缺乏学英语的整体性动机, 这对于进入大学后英语学习影响极大, 部分学生能不学英语则不学, 能少学则少学, 这显然与语言学习的规律是相违背的, 没有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好一门语言。本文只是对这个问题提出几个解决策略, 但是, 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动机是一个复杂性的过程, 我们应该考虑英语教和学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动机。

参考文献

[1]Ausubel.Education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8.

[2]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3]Johnson, 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4]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整体性动机 第2篇

表1 三个测验的描述性分析M(SD)

中小学生适应能力测验

100.11(2.67)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测验

27.61(.67)

学习动机测验 20.82(1.10)

从表1可以看出南泉初级中学校的留守儿童整体适应能力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好、学习动机一般,但是适应能力的分散程度很高,其次是学习动机,而人际交往能力比较集中。

表2 三个测验总分的频数分析

范围 频数 百分比

中小学生适应能力测验

90分及以下 91~120

121及以上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测验 24及以下

25~29

30~36

学习动机测验

15及以下

16~24

25及以上 9 32.1%17 3 5 13 10 6 13 28.6% 60.7% 10.7% 17.9% 46.4% 35.7% 21.4% 46.5%

从表2 看出,南泉初级中学的留守儿学生整体适应性较好,有10.7%的留守学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整体性较好,有35.7%的留守学生具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在南泉初级中学有21.4%的留守学生学习动机很弱,而有32.1%的留守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

表3 三测验总分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测验 适应能力测验 人际交往测验 学习动机测验

df 26 26

t-.46-1.53-1.80

p.467.138.083

Md-2.57-2.05-3.90

98.55(13.19)101.12(15.04)26 26.36(3.80)28.41(3.22)18.45(5.32)22.35(5.75)

从表3可以知道,南泉初级中学的留守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动机在性别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表4 三测验总分积差相关

适应能力测验 人际交往测验

.476 *

.451 *

.448 *

人际交往测验 学习动机测验

注: * 代表.05水平

整体性动机 第3篇

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目前还没有相对一致的看法, 学者们都是在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上去看待和定义群体性事件。某些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由利益相似或者相同的团体、组织或集体群众, 由于受各自原因的影响而进行集体行为表达不满或者利益诉求。这种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显然是微观形态定义的。而在宏观形态上定义群体性事件则是, 对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数量性和公共性, 是一个达到某些数量的集体通过特殊行为和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也有些主流学者认为, 群体性事件就是源于民众之间的内部矛盾, 参与的利益主体之间具有相同诉求, 源于利益表达或者政治要求受到某种限制或者禁止而产生的群体聚集行为。而这种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和公开性的表达方式。这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主体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 互联网平台发展与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关系由于现今的互联网平台具有信息化和网络便捷的特点。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也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平台, 自从互联网和信息化工具的普及和应用, 不知不觉中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网络社会公众平台。这个网络社会的到来绝非偶然。这是社会转型背景下塑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结构。在这个网络社会中, 信息和虚拟平台成为了主要工具。网路社会和现实社会并不是相对独立的, 而是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 在网络社会中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事物进行意见发表和持续关注, 因而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更是产生于社会民众, 而传播于社会民众。所以, 群体性网络舆情的主体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 网络时代下民众表达方式改变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在新兴的网络时代背景下,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趋势。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时效性和特殊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的产生是使用互联网和关注信息平台的民众在互相交流中普遍认同的一种时效性语言。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具有时效性, 随着时间和所关注事件内容的发展而变化, 产生于网络舆情的一种特有表达方式。而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也有一定的扩散作用, 这也就造就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特有的传播情境, 并通过特有的表达方式使之产生一种社会效应, 引起现实社会的实质性反馈。

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主体发生的动机

近年来, 以躲猫猫案、翁安事件、邓玉娇案为典型代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有的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对社会秩序和政府监管起到了消极的影响。而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发生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例如, 现阶段社会最关注的事件、社会敏感事件和与政府有关的事件。在网络平台中把群体性事件进行信息直播和舆情探讨, 能够把事件的发言权交到每个观众的手中。由于互联网平台是虚拟性质的, 对民众的身份信息是不会经过严格审查和把关的。因此, 网络舆情的产生则是由于人、社会和网络发展这几个方面的动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主体的首要动机是人, 人在群体性事件传播过程中, 既是传播的主体也是传播的受体。由于大部分匿名身份掩盖的民众可以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表达的思想和看法, 这也造就了网络舆情的主体。而人的看法也作用于人本身, 是社会中信息的载体和传播者, 网络舆情主体的另一个动机则是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科技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建立也来源于主流社会。社会中的新兴事物和信息来源在网络平台中进行汇总, 进而呈现“实时直播”的状态, 让人们对信息的接受达到即时性和广泛性, 对信息来源的评论和情感投入也达到了高比例的参与率。群体性事件在现实社会中可能由于语言和地域的界限而传播范围较局限, 而在网络中可以无条件的公开和评论, 进而对事件的定位和走向形成推动力量, 网络舆情主体虽然没有直接见证和评论群体性事件, 但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动向和结果有着直接作用。所以,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主体的动机是人的思想观念转变和社会发展中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转变。

四、针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主体进行制约的策略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 (Edward A.Ross) 最早使用“社会控制”的概念。他认为, 社会控制是一种由某种社会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实施的对个人或者团体的行为与思想进行约束与限制的社会政治系统。现在的社会控制在广义上就是社会或群体成员为了达成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而采取的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而“舆情控制”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一味的对网络舆情进行控制, 肯定会造成被控制群体的情绪化、矛盾化的产生。尤其是在现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 如果任由网络舆情主体的自主发展, 肯定会有不利于社会的因素出现。而利用网络法律进行社会控制则显得比较生硬, 并且控制范围较广, 难以得到效果。所以, 用社会控制来实现网络舆情的控制, 就要从现实情况出发, 利用“软治理”实现控制目的, 从心理、社会氛围、社会气象、网络媒介和推手、政府机构和媒介组织等方面进行协调性管理, 而不是生硬的社会控制。例如网络推手的作用就比较明显。网络推手可以说是事件发展的意见领袖, 由于网络曝光率高就有较高的发言权。所以对意见领袖的培养是制约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进一步恶化的重要措施。

结语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是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根本因素。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更为迫切。积极正确的措施, 能够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和改善提供正确引导。控制好社会事件的发展趋势, 使之向积极有利的方面进行发展。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普及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互联网平台成为了公众无门槛要求的新渠道, 同时也成为了快速传播信息和制造信息的虚拟平台。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并随着网民的增加呈现多元化发展。网民的无条件或者低门槛进入公共平台中, 对各种事件转发评论, 或者自己制造信息进行传播。在高曝光率和全民可视性的情况下, 也制造了可能引起舆论的虚拟平台。尤其是当一个群体性事件遭到曝光时, 由于网民的素养不同, 舆论的产生也就趋于多样化。这给政府和社会的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下面我们就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主体的动机及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互联网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兴玉.我国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及其政府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 2014.

[2]范菲菲.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政府应对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 2014.

[3]谢璐璐.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社会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 2015.

[4]易臣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D].湘潭大学, 2014.

[5]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6]彭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7]黄金.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D].中南大学, 2011.

[8]陶安永.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应对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 2011.

[9]郭大燕.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机制研究——以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为研究对象[硕士学位论文], 安徽大学, 2013

[10]陈一.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与应对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09

[11]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 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整体性动机】相关文章:

整体性视野05-11

数学整体性05-13

文本整体性06-04

生态整体性06-25

系统整体性06-30

建筑整体性07-07

课程整体性改革06-03

作文整体性的训练06-06

英语教学的整体性07-28

整体性地理教学设计06-03

上一篇:新型女性下一篇:教育转型下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