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职称范文

2024-07-05

职业教育职称范文(精选12篇)

职业教育职称 第1篇

首先, 以职称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难题, 必须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让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薄弱学校环境相对较差、师资短缺, 下得去、留得住教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教师职称评聘要向薄弱学校, 尤其是要向广大农村学校倾斜, 以此作为“撬动”教师交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突出工作实践经历, 把农村任教和薄弱学校任教的工作履历作为优先享受职称评聘的重要“套餐”, 以促进优秀教师“送教下乡”;人走职称不能走, 以帮助薄弱学校留住更多的教师;要鼓励跨校竞聘, 激活教师在不同学校流动, 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工作环境, 破解教师在一所学校论资排辈式的苦熬困局;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把教师“走教”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并作为职称评聘优先考虑的方面, 以此解决薄弱学校某些学科教师短缺的现状。

其次, 以职称制度改革倒逼依法治校的落实。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 是促进教育决策民主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看似讨论职称问题, 其核心是依法治校。长期以来, 职称评聘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备受关注和质疑。公平、公正地评聘职称, 不仅是关系教师尊严的面子问题, 更是事关教师经济利益的“里子”问题。公平、公正必然要求学校管理民主。政策制定要公开, 走访教师征求意见、形成草案, 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完善、表决, 公示后执行;评优选先要公开, 职称评聘竞争也是教师间荣誉的比拼, 教师荣誉的获得要让教师各抒己见、议一议、评一评, 不能让同在一所学校的教师成为身处局外的“桃花源中人”。此外, 做到专家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 也离不开依法治校的氛围, 不唯上、不唯情、只唯规, 这样才能在职称评聘中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职称·职业资格考试 第2篇

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报考条件(湖北在近年内可能要求必须先考造价员)报考条件: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参加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1、工程造价专业大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5年;工程或工程经济类大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6年。

2、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4年;工程或工程经济类本科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5年。

3、获上述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和获硕士学位,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3年。

4、获上述专业博士学位,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2年。

造价员报考条件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报名:

(一)将于当年年毕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在校生;

(二)土木工程或工程经济类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

(三)其他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从事工程造价活动满1年。

一级建造师报考条件

报考条件:

1、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6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4年。

2、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4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3年。

3、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3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2年。

4、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硕士学位,工作满2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1年。

5、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博士学位,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1年。

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

凡遵纪守法,具备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中等专科以上学历并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2年的人员,可报名参加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

全国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报考条件

凡具备下列条件人员:

一、本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及以上学历职业实践最少时间2年;

普通大专毕业职业实践最少时间3年;

成人大专毕业职业实践最少时间4年;

普通中专毕业职业实践最少时间6年;

成人中专毕业职业实践最少时间7年;

二、相近专业:

建筑设计技术、村镇建设、公路与桥梁、城市地下铁道、铁道工程、铁道桥梁、隧道、小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 本科及以上学历职业实践最少时间4年

普通大专毕业职业实践最少时间6年

成人大专毕业职业实践最少时间7年

普通中专毕业职业实践最少时间9年

成人中专毕业职业实践最少时间10年

全国监理工程师报考条件

报名条件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参加全国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1、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级职务,并任职满3年;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高级职务;

3、1970年(含1970年)以前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专毕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级职务,并任职满3年。

(二)对于从事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且同时具备下列四项条件的报考人员,可免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和《建设工程质量、投资、进度控制》两个科目,只

参加《建设工程监理基本理论与相关法规》和《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两个科目的考试:

1、1970年(含1970年)以前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中专(含中专)以上毕业;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专业高级职务;

3、从事工程设计或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满15年;

4、从事监理工作满1年。

工程师职称

助理工程师职称评定申报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3)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员级技术资格,从事专业技术资格三年以上。

(4)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员级技术资格,从事专业技术资格七年以上。

(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员级技术资格,从事专业技术资格十年以上。

中级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4.初中以下学历人员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职业资格职称考试 引领人生成功路 第3篇

人在一生中取得的最终成就,人在一生中获得的社会地位,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报酬,并不取决于在校期间考试的分数,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学的专业以及后来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以及所担任的职位的重要性决定了特定的人生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赋予特定工作独特的历史意义,各个时代记录的历史人物的角色内涵各异: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民族英雄”、“爱国义士”和“共产主义战士”是最值得人民怀念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企业家”、“经济学家”和“职业精英”却成了人民崇拜的偶像;在“非典”时期,“白衣天使”却成了“英雄”的代名词。所谓“杰出人物”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担任重要职责、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这就叫“时世造英雄”。即使在同为经济建设时期的不同阶段,各个领域、各种职业的作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选择相同职业的人在不同经济阶段中或同一阶段中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和机构,其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所获得的相对回报和价值实现也就大相径庭。

在职业定位确定之后,人生价值在经济和社会层次上的体现就基本确定了基调,其变化只是在职业价值范畴之内有弹性地浮动,若想要跨越特定职业的历史性限制是非常困难的,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难有回天之力。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职业的选择在人生职业设计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事业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选择是一门人生大学问,人们在职业竞技场上的较量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选择时代呼唤的、适合于自己的专业、行业和职位是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抉择,如果这一步走不好,就极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步走好了就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选择某一职业工作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得到某一职业前做好相应的职业准备。“成功属于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在人生职业发展的历程中更加证明是其至理名言。

在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当今社会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逐步建立起严格的行业规范和职业准则,企事业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许多职业化的要求。这些对从业者的职业化要求通过行业和综合管理机构总结和规划,形成系统的行业和职业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准入制度、从业资格、执业资格和职称评定等制度。准入制度是指进入一定的行业和一定层次的职业工作必须通过一定程度的学历教育和教育年限,这是人们从事社会工作的基本准备。准入制度是人们公认并能够被接受的就业管理体系,即使不去考虑这种制度的约束力,用人单位也往往能够在选拔工作人员时自发地应用这一准则作为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职称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进行岗位级别评定,也被广泛的用来决定从业人员担任相应层次工作的资格证明。目前,拥有特定类别和一定级别的职称在国家行政机构、科研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仍然是从业人员相互竞争和攀比的焦点问题,甚至成为地位和特权的象征。

人们已经比较熟悉并能主动应对准入制度和职称制度的要求,但对于从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等体系的要求,人们在从业前往往知之甚少。其实,社会对各行各业的资格鉴定和等级评定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开放式的系统,许多行业、岗位并不采用职称评定制度,而是被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的从业资格和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评定体系所取代,并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和评审。从业资格指除一定的教育程度和受教育年限以外从业者还需要通过的与所从事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考试和评审的资格证明,如会计技术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技术资格证、报关员证等。从业资格证是现代人通向某项职业生涯的通行证。职业资格是指从事与某行业中不同层次的职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明,一般分为初级、中级、正式级和高级等四个级别,如经济师、经营师和国际商务师等。执业资格是开办某些特殊行业和业务或获得从事这些特殊业务中的有效认定权的资格证明,这种资格证书往往需要通过相关的统一考试和严格的年度评定方可生效。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和律师等都属于执业资格的范畴。凡是政府权威机构设立了执业资格制度的业务范围,未获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容许从事这类职业。

职业教育职称 第4篇

一、在职称评审推荐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1. 师德观念薄弱, 有待加强

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以下简称条件) 中关于道德方面指出: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勇于探索, 开拓创新,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而作为最基本的条件, 常常为大家所忽视, 参与评审的教师不注意师德修养的培养, 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师德的内涵认识不够, 教育观念落后。一些教师淡薄的师表意识, 自爱、自尊精神的缺乏, 与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些教师在考试的过程中竟然凭印象为学生打分, 甚至将不良的教育思想带进课堂, 导致学生对社会的误解。一些教师只单纯注重自己的物质生活,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将自己的教学价值放在了课外的兼职上, 对自己班上的学生没有尽心尽力地培养。

2. 教学效果被忽视, 重量不重质

条件中最基本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专任教师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40学时, 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任教师的1/2。对于条件中的基本工作量, 教师们很容易完成。学校近两年招生形势比较好, 教师们的课时比较饱满, 以每天6节课来计算, 有的教师要完成每周26个学时的授课任务, 他们为了完成工作量就容易忽视教学质量。时间久了, 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必定受到影响。虽然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又兼有外部的因素, 但是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对教学规律的探索, 不投入一定的精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 论文质量不高, 内容空泛

条件 (高级) 中对论文的要求:在CN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或教育教学研究论文4篇以上, 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或本学科领域公认的权威性学术刊物上。近年, 申报职称的教师人数多, 指标少, 参评人员在各项硬指标都满足的情况下, 竞争的重点就在论文的数量上了, 这在职称申报的最后阶段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有些教师注意平时的积累, 而有些教师在申报前临时抱佛脚, 不论论文质量如何, 只要公开刊物能发表, 就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有些比较难发的杂志还得找关系, 更甚者还会出现买版面、找人代写等弄虚作假的现象。有些教师看似文章不少, 但细看内容, 会发现毫无质量可言。在职称评审过程中, 论文的数量和内容的针对性还是排在了质量考量之前, 缺乏有效的甄别方法, 助长了一些教师在申报前突击发表论文, 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不良学术之风。

4. 教科研理论研究多, 实践研究少

在条件中关于教科研的要求: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市、厅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或企事业单位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项目通过鉴定或结项验收。这些条件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很难完成, 他们比较多的时间花在常规的教学上, 很难抽出太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研究教学规律及教学现象。为了评职称需要, 教师们不得不被动参与教研, 热衷于写政策性比较强的教研项目, 缺乏实际有用的见解, 不够接地气。

二、制定比较完备的职称推荐制度

近年, 学校参与高级职称评审的教师比较多, 这些人中有在教学一线从教数十年的老教师,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也有满足基本评审条件的青年教师, 他们敢闯敢拼。在制定推荐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 合理分配好各项教学活动的权重。

学校的职称推荐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参评教师在全校教职工范围内的测评, 合格为满意率超过50%;第二部分为教师的业务成绩, 即教学情况、班主任情况、论文情况、教研情况等。针对教师的业务成绩, 参照河南省的职称评审条件, 侧重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 而对于职业技能和论文、著作, 满足最基本的条件即可。在制定教师职称推荐制度时应遵循十六字方针:师德为先, 教学中心, 论文精品, 教研务实。

1. 师德为先

师德是教师在自己教学过程中通过经验总结和积累所形成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观念, 是身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其中心思想是爱岗敬业、热衷于自己的教育事业。教育部关于师德有专门的文件出台, 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 职称评审、评优等的首要标准, 在学校推荐参评职称的人员时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在职业院校主要表现在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工作有责任心。为了让师德不再成为一句口号, 要赋予其实际的行动表现。

2. 教学中心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上好课, 吃透教材的内容, 使自己的教学效果突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对校内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 不能简单地用一两次课来评判好坏, 要建立一套长期的跟踪评定方法, 可以通过《2014新编河南省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估应用手册》上的有关要求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职业院校教学效果的体现,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提法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具备一定的技能教学水平, 这就要求理论教师提高自己的实训课教学水平。这种水平的衡量可以依托河南省举办的技能大赛, 在大赛中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的, 学校要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 颁发“技术能手”证书, 并按照专业组成某项大赛的专家小组, 为学校下一次技能大赛进行辅导, 给予他们充分的认可。对学校在全省技能大赛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推荐中优先考虑, 激发教师潜心钻研实训教学的热情。

教师的工作量也要认真考虑, 对课时饱满、能够主动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 且一学期能上多门不同课程的教师给予奖励。教师承担的课程多, 备课量以及批改作业量都会比较大, 因此, 在职称评比中要对工作量饱满、教学态度端正的教师优先考虑。

教龄是一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坚守, 教龄长的教师在职称推荐工作中要给予充分考虑, 要给予绝对的权重, 尊重教师的辛勤付出, 让他们教学有干劲, 专心上课。

3. 教学论文及教研活动要创精品

职业院校现在陷入了一个怪圈, 以论文多少论英雄, 以教学研究比高低。在这种不良风气的误导下, 论文泛滥, 大家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闭门造车上, 论文抄袭造假, 教学成果不接地气, 一切唯证书论, 这些已经背离评审政策制定的初衷。教学论文是教学的一种升华, 是每位教师教学思想的体现, 篇数不在多而在精, 重在有内容有思想, 作为参与职称评审的教师满足基本评审条件即可。教研活动是大量教学活动以及多名教师长期教学的集体智慧, 尽量少写高大空、政策性的教研论文, 可以加大本专业教学的探讨, 在学校实际情况下因地制宜, 使学校的专业有特色。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对每年教师发表的论文以及教研项目进行打分评定, 对切合实际的精品论文和教研项目给予奖励。

过去一直沿用的量化打分办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把职称推荐中所有的条件都进行量化打分, 就会有大量的论文以及各类奖项的出现, 大家把心思都花在怎么得高分上了, 忽视了教学效果这一主题;不采用量化打分, 推荐的结果说服力就会不强。今后在制定职称推荐政策时, 要合理完善量化评价考核办法, 使之尽量科学化。

摘要:职称评审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生涯中的一件大事, 评审推荐制度的制定不仅会影响参评教师的利益, 还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立。近年, “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推荐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把握教师的整体情况, 在职业院校内部做好职称推荐工作, 已成为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推荐,制度

参考文献

[1]茹春亚.当前中职院校职称评聘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4, (7) .

英文简历写作之教育职称 第5篇

下面由本站为大家推荐,教育职称在英文简历中怎样写

excellent League member 优秀团员

excellent leader 优秀干部

student council 学生会

off-job training 脱产培训

in-job training 在职培训

educational system 学制

academic year 学年

semester 学期(美)

term 学期(英)

supervisor 论文导师

pass 及格

fail 不及格

marks 分数

examination 考试

degree 学位

post doctorate 博士后

doctor(Ph.D) 博士

王力评职称 第6篇

但开始,他们之间的交往有点不同寻常。王力当时在学校讲授的是自己在法国专攻的语言学,开有“普通语言学”和“中国音韵学”两门课程。当初在法国留学时,因为缺钱,王力就以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来卖文维持生活。回国任教之余,仍不乐意写那正经八百的“雕龙”大作——学术论文论著,反而继续花时间去“雕虫”——写抒发性情的短文章和翻译法国文艺作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王力翻译出版了多部纪德、乔治·桑、左拉、莫洛亚等人的作品,还起意要翻译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全集……从这翻译的数量及预定计划看,工程还很不小。正干到兴头上,朱自清兜头浇了他一盆凉水。

清华大学有惯例,专任讲师任职两年后就应升为教授,这是章程上规定的。可是,王力两年专任讲师当下来,接到的聘书仍是“专任讲师”。王力不服气了,便找到办公室质问朱自清为何不提升自己。朱自清虽仅比王力大两岁,但却有长者风范,理事十分严正。见到王力前来质问,他只笑而不答。

主任不答话,王力只能回来反躬自省。想想自己讲授的专业,再看看这翻译出的一大堆法国文学作品,主任是觉得他“不务正业”呀!教授升不上,王力当然有怨气,可他不争不抢,只集中精力发愤研究汉语语法,写出一篇《中国文法学初探》的高质量论文,得到朱自清的赞赏。就在任教的第四年,王力才升任教授。当年的聘用升降,系上有很大权力,由此可见朱自清处事作风的严谨正派。

其实,当时他们间的私交也很不错。一次,王力与朱自清、俞平伯在一起聊天,王力因为非常喜爱郁达夫清新俊逸的旧体诗,当时便盛赞郁达夫的诗才。对古典文学有很高造诣的俞平伯回答:“是的,他的诗很浅。”“浅”这个评价,究竟何意?看着王力不解,朱自清在跟前笑着插话:“浅,就是不好。”

抗战时期,清华大学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成西南联大。朱自清住在司家营,王力住在龙头村,都在乡下。这段时间,他们两人关系亲密。朱自清当时家人不在昆明,每逢星期天,他便到龙头村看望王力,并在王力家吃一顿午饭。当时两人彼此谈论学术问题。朱自清欧游期间,曾在英国研究过语言学,所以对此方面有许多精辟见解,连专攻的王力听来也有些惊讶。

1943年,王力写成了两部“雕龙”大著:《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两部书朱自清都审读过全稿。当《中国现代语法》出版时,王力请朱自清为该书写序。朱自清珍重友谊,下了很大功夫,写出长达五千余字的序言。序言以精致明白的文字,深入浅出地为该书勾勒出理路,用王力后来的话说:“这简直可说是这一部书的‘提要’。”在王力看来:“这真是不寻常的友谊,我一辈子忘不了它。”

当时政府为奖励学术著作,设有奖金。王力两部书写成后,朱自清鼓励他将它们申请学术奖金,并认为一定能获头奖。但等结果出来,却只得了三等奖。王力大失所望,便想将那一点奖金退回去,表示不满,可朱自清笑着劝他:“干吗退回去?拿来请我吃一顿岂不是好!”

王力与朱自清的交往是长久的,但从交往情况看,却有些不同寻常,这使得王力长久难忘。朱自清逝世三十多年后的1981年,王力感念旧情,写出一首怀念老友的诗《忆佩弦》:

促膝论文在北院,

鸡鸣风雨滞南疆。

同心惠我金兰谊,

知己蒙君琬琰章。

子厚記游清见底,

伯夷耻粟水流芳。

荷塘月色今犹昔,

职业教育职称 第7篇

2011年我国根据教育实际对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教师职称设置共分为5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调动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我国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

为提高教师,尤其是基层教师的工作热情,我国根据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通过资格认证的方式,对这类优秀教师给予肯定。我国目前对高级教师的评定,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标准:其一,思想道德标准,即教师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热爱教育事业,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备课,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其二,知识水平标准,即高级教师应该系统掌握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主动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教学动态以及最先进的学术成果,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学科的学习目的与学习重点;其三,专业能力标准,即高级教师不但要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并以这些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本学科的创新教学模式,并呵护学生的创新思想;其四,业绩成果标准,即高级教师要具备丰硕的教学成果,所谓教学成果,是指高级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能够进行各年级循环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为推动该地区的教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能够独立完成或指导相关的教学科研项目,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以提高全校甚至某一地区的教育质量,同时在教学理论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用于指导实践。

二、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教学效果优劣的评价,其评价标准最终体现在教学培养对象上,我国教育部门利用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使一些中小学的教师能够参与教授级别的职称评定,这不仅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为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进其工作态度。教师通过教师评定标准与自身素质的对比,能够认识到自身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不足,并通过自我鞭策,以及认真学习国家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将教育事业和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铭记在心中,并以真挚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履行本职工作,同时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和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其教研、教育、教学的能力。

其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有利于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逐渐显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国家通过教师职称评定体制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为教学改革提供思路。教师长期处于教学一线,对各种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熟悉。我们常将学生比喻成花朵,教师比喻成园丁,而一线的教师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进行教材试讲,并请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反复听评,在教学实践中推敲完善教案,并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积极的引导,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再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有利于推动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有一项标准就是要求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作为传播最前沿知识的使者,其对现代教学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最前沿的教学研究成果的熟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教学质量,教师评定标准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督促教师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的教学状况,还要鞭策其不断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并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中汲取经验,不断为其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有利于实现教育成果的科学化评估。教育部门通过职称评定体制,促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情感教学、任务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并根据教育实际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同时教师通过参加教研组工作,利用教学专题研讨会的形式,研究不同科目教学的特点,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学案教学、研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法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拓展教师研究的方向,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奋斗。

结论

总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是教育部门改革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职称评定标准通过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教学成果等方面的评估和考核,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不断改进我国的教育质量。

摘要:为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文化业务水平和履行职责能力,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我国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并通过评定机制对教师进行相应的的奖励与激励。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目前高级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分析职称评审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整个教育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高级教师,职称评定,积极性,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牛则,彭阳.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变迁及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64-65.

[2]毕开颖.教师职称评定社会化、专业化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4:47-50.

职业教育职称 第8篇

为加快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近日, 浙江省教育厅与浙江省编办、省人事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该《意见》, 浙江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将多渠道筹措经费, 保障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养培训;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要达到60%, 特聘兼职教师人数原则上应不超过核定专任教师编制的15%, 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面向非师范类毕业生和社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做出新的规定, 把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必备条件, 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发明等所获成果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从2010年起, 全省将开始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职业教育职称 第9篇

工业设计是与制造业关系最紧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别, 属于“十二五”重点扶持的十大产业之首, 其健康发展对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制造业意义重大, 也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环节。温总理于2007年2月13日做出了“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批示后, 工信部等十一部委于2010年7月22日联合发文《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 该文第七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明确提出建立工业设计的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广东省于2010年12月率先组织全国首次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考试, 颁发了首批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底, 浙江省成为全国第二个推行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的省份。可以预计, 在今后的几年内, 工业设计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 使这个行业走上规范化发展与管理的道路。因此, 对认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质疑、误解、情绪等阻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这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也是行业发展促进的需求。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舆论滋生的共性原因的深入研究, 也对各类政策的推行有很大借鉴价值。

由于设计师创造性工作的特殊性, 设计师群体对职业资格制度的接受程度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业绩。而设计师由于其个性原因, 一些对现状不满的情绪极易借助各种渠道迅速发酵蔓延, 造成一种整体不和谐的舆论环境。目前除广东和浙江外其他省市都尚未推行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认证制度先期推行遭遇的阻力不可忽视, 弄清其中的深层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是必要之举。

二、工业设计师职称制度对人才双向流动的意义

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制度的推广对高校教育系统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促进了学校与产业界的人才双向流动。

由于历史原因, 高校的人才进入门槛近年来越来越高。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所急需的有着一线研发经验的企业高级人才由于没有学历和职称, 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进入高校。因此, 目前的人才流动主要是从高校到产业界。而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则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 学历职称均高而实践经验不足。而工业设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 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进入教育体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事实上, 调研表明, 企业或设计公司中经验丰富的高级设计师大部分都有进入高校当教师并传播个人经验或理念的想法, 即使高校的收入远不如企业。优秀工业设计人才从产业界流向教育系统的主要障碍有两个:一是学历, 二是职称。其中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工业设计师的职称制度对创建高校与产业界的人才双向流动格局是一个突破性的举措, 它为产业界既有经验又有教育热情的设计人才进入工业设计的高等教育体系创建了通路。

三、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调研结果

工业设计人员的职称评定一贯走工程师系列, 设计师被迫花大量时间去准备不熟悉的工程师职称考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对确定工业设计的产业地位、规范从业人员资质评价体系、帮助初入职者迅速定位和降低企业聘用考核成本等均有益处 (王丽, 2009) 。但是笔者对认证制度的调研结果显示, 工业设计界对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支持情况并不乐观, 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研地址:http://bbs.billwang.net/t389721/)

针对来自设计师群体的反对声音, 笔者在广东省首次认证结果发布后开展了调研工作, 重点调研了设计职业人反对工业设计资格认证的原因, 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

四、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网络匿名投票调研和访谈结果, 归纳出主要的反对原因有如下几点:

1. 行业认知差异

设计职业人对工业设计行业本质的认知更偏向艺术类, 而不是服务业 (目前国内对工业设计的行业划分属于设计服务业) 。8个调查选项中有2项 (第1项, 57.02%;第3项, 45.61%) 是考察设计职业人群体对本行业的认知情况, 它们都得了高票。

(调研地址:http://bbs.billwang.net/t397364/)

2. 约束抗拒心理

认为认证是政府“强加管理”、“外行管内行”, 以及对设计职业人创意活动的限制约束 (第6项, 46.49%) 。在访谈中部分职业人还透露出对传统考试制度的厌恶, 担心考证会导致“高分低能”者胜出而失去鉴别人才的作用 (第3项, 45.61%) 。

3. 官方动机质疑

公共媒体上大量针对官方的负面舆论信息引发了设计师对认证制度的不信任情绪, 把认证理解为某些机构敛取报名费、培训费的借口 (第2项, 50%) 。访谈得知, 相当多的设计职业人对国外相关认证情况相当不了解, 认为国外“绝不会”有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 (其实是有的) , 认为政府此举是“无事生非”、“制造矛盾”, 从而加深了对认证制度的对抗情绪。另外, 对认证程序执行合法性的忧虑也大量存在, 可能存在的阅卷不公甚至伪造证件的非法行为都构成了对认证制度的反对理由。

4. 意图误解

把认证理解为工业设计行业的强制性“准入门槛”, 如医生、律师、建筑师等, 担心不考证会被限制就业 (第5项, 35.09%) 。访谈发现, 这一误解强化了对官方推行认证的动机的质疑 (第2项, 50%) 。

5. 对“创意”理解的拓展

工业设计的创意工作带有无约束、无限制、无固定规则等特性。不少设计师把这种理解拓展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上。对抗制度、拒绝规则同化被理解为创意型人才的一种个性化品质, 设计师们普遍表现出崇尚自由、蔑视规则的心态。

6. 从众与相互影响

大部分反对者对自己在竞争中胜出是缺乏信心的 (第4项, 24.56%) , 并且清楚地知道学历的作用有限 (第7项, 16.67%) 。部分有成就的、自信的设计师对规则的蔑视态度 (第4项, 24.56%) 影响了一大批以他们为榜样的初入职者和能力普通的人, 而实际上认证对这些缺乏自信的人 (75.44%) 才是真正有帮助的。

7. 改变现状的惰性

访谈中多数反对者透露出对行业恶性竞争状态的不满, 但是他们宁愿苟安于混沌无序的现状也不愿接受对职场秩序的重新整理。

五、高校教育系统的应对策略建议

针对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推行中遇到的阻力, 笔者认为应对策略应该从教育系统抓起。因为参加调研的人有一多半是在校学生, 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理性引导有助于缓和不满情绪并改善工业设计行业的就业情况。

1. 国外的成功经验借鉴

国外的一些经验可以为国内教育系统采取应对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李敏谊, 2010) 。笔者总结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如下:

(1) 英国的经验 (吴雪萍, 1995;左其琨, 2005;黄日强, 2005) 。英国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资格认证” (National Vacational Qulification, NVQ) 是职业资格认证界最有代表性的, 也是最被广为认可的。NVQ的职业认证种类多达几千中, 门类齐全而细致。其中设计类的职业资格有: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支持、应用艺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等, 隶属“工艺、创造性艺术与设计”门类。NVQ标准的实施目的是促进就业。国外失业和改换职业是经常性的事, NVQ可以替招聘机构把一道关 (针对无经验者进入新行业) , 同时也隐含了举荐的意思, 属于“国家担保”的就业促进措施。NVQ的考核体系健全而完善, 其中有两点值得我国学习:一是鼓励企业参与考核, 企业经严格审查后授予考核与颁证资格;二是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评定方法, 有现场操作考核环节, 重点关注能力的现场测试。

(2) 日本的经验 (蓝欣, 2005) 。日本1985年颁布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把资格证书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与学历教育并行推广, 其目标是帮助普通劳动者就业, 并不鼓励高级水平的从业者参与资格认证。高校刚毕业初入职场的学生属于该资格证书直接面对的群体, 在高校学习阶段就进行普及是十分必要的

(3) 澳大利亚的经验 (吴秀杰, 2010) 。澳大利亚1995年开始逐步推广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 (Australia Qulification Framework, AQF) , 并且建立了AQF与文凭级别之间的对应关系。

(4) 韩国的经验 (李敏谊, 2010) 。韩国于1973年颁布了《国家技术资格法》, 并强制性规定为专科教育必须通过的考核内容。

2. 教育系统的职责

国外职业资格认证的最重要作用是促进就业, 尤其是转业和再就业 (杨延, 2006;张国云, 2009) , 尽量减少职业人失业待岗的时间, 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从各国多年的实施效果来看, 资格认证对就业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从工业设计职业人的调研结果来看, 大部分人对认证的态度是基于个人立场, 即从认证是否对个人有利来决定支持还是反对;只有一小部分人有行业立场的意识, 即从保护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待认证是否能够带来一个健康的行业秩序;而能够从就业环境立场的高度来审视认证的职业人则十分稀少。而从这个立场出发, 在教育中采取对策从正面进行引导应该是高校的责任所在。

调研中频繁出现的“有了学历证书为什么还要搞职业资格认证”的质问声表明, 国内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工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此可以借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成功经验, 提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与普及率, 改善国内高校“严进宽出”造成学历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弊端, 提高在校学生实现“能力接轨”的主动意识, 同时为高校学历教育提供指导性方向, 从而缓解创意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调研表明, 工业设计人才普遍对自上而下的等级式管理带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有成就者尤甚。创建一个有信任基础的信息环境, 提高有价值信息的“可见度”, 也是高校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事情。构建信任环境包括三方面内容:流程透明、信息对称和构建理解基础。流程透明即打造一个全透明的认证操作流程, 消灭各类流言产生的触发因素。就职业资格认证而言, 高校等教育体系应该对国外的认证情况、流行的认证体系以及对促进就业的效果等进行普及教育。理解基础则通过三方面的沟通来构建:一是层次沟通, 即处于不同能力和经验水平的设计职业人之间的沟通;二是群体沟通, 主要是预备设计师 (在校学生) 、设计师和服务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三是立场沟通, 即个人、行业和就业环境三个不同立场上的代表群体之间的沟通。

结论

笔者认为, 对于解决调研中出现的问题, 教育系统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措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提高认证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与普及率, 改善高校“严进宽出”造成学历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弊端, 提高在校学生实现“能力接轨”的主动意识, 同时为高校学历教育提供指导性方向, 缓解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摘要:本文对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推行情况进行了调研, 针对来自设计师的反对情绪做了分析, 总结出行业认知差异、约束抗拒心理、官方动机质疑、意图误解、对创意理解的拓展和改变现状的惰性等七个方面的原因。结合国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推行经验, 给出了高校教育系统的应对策略建议。

关键词: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推行阻力,高校教育,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甘肃科技, 2009.25

[2]李敏谊, 姚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国际比较[J].大学 (学术版) , 2010.9

[3]吴雪萍.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 1995.5

[4]左其琨.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3

[5]黄日强, 邓志军.英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经验[J].清华师专学报, 2005.1

[6]蓝欣, 新井吾郎, 张楠.从对日本职业资格证书的分析看职业证书的功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4

[7]吴秀杰.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6

[8]张国云.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概述[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2

职称评聘工作与职称制度改革 第10篇

一、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

1.职称评审标准落后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关于职称评审条件仍然应用的是传统的审核标准, 其与企业对人才的评价理念完全不相符, 进而抑制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关于学历、工作经历与年限、学术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职称评聘标准比较生硬刻板, 而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大都不能贴合专业发展状况, 针对年纪较大的专业人员, 职称评聘要求更加严苛。评审条件可操作性较低, 尤其是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实施以后, 严格限制了职称申报人员的范围, 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被拒之门外。而且评价方式也过于片面, 可谓是一评定终身,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称作用。而企业中职称评聘工作没有与待遇挂钩, 所以打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评价机制过时

我国现行的职称评价机制完全不能满足激励人才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方法单一:当前能力测试仍然采用的是笔试, 笔试不能很好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情况, 通常都是考试成绩逐步上升, 但是专业能力却没有提升。 (2) 评价内容落后:根据现行的政策, 只有计算机、外语和专业能力都合格之后才能进行评审, 虽然这个规定是必要的, 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在外语测试中, 只有极少数的人具有免试资格, 其他的都必须要经过考试才能进行评审, 即外语测试不合格, 就不能晋升高一级的职位, 部分能力较高的人才由于各种因素难以通过测试, 晋升机会白白错失, 进而对工作失去热情。 (3) 评价标准过时:从晋升资格条件来看, 要求晋升职务必须要要具备相应的任职年限以及学历等, 这些条件导致许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失去了晋升机会。

3.聘后管理与现代管理制度不适应

从实质上来看, 评、聘这两项是难以分开的, 所以基本上不会与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相冲突。然而聘后管理仍然局限在收发考核表等低端层面上, 现代以业绩、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基本上就流于形式。

二、针对职称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大力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事业单位必须要对人事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全面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评审过程中施行激励机制, 而在聘任管理中心采用竞争上岗的制度, 择优聘任。通过将评与聘分开, 保证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能够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全面推行评聘分开制度, 不但能够促进职称工作规范化发展, 而且还能促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保证人才合理流动。

2.采用合理的评审方法

职称评审工作应该将考试和评审有机结合在一起, 针对晋升中、高级职称的人员, 需要对其进行全市统一的业务考试, 将考试成绩作为中高级评审的依据。全面实施考评结合的方法, 不仅能够将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真实的反映出来, 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印证。

3.更新人才评价机制

在新形势下, 应该尽快创建以业绩和能力为主的评价机制, 为复合型人才成长奠定基础。结合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技术人员提出侧重要求, 尤其是能力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职称覆盖面和申报人员的范围, 只要是在当地与用人单位确定了人事关系, 那么该技术人员不论户籍、身份、档案都可以参加职称评审。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年龄等区别对待, 切勿采用一刀切的审核方式。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能够申报2个及以上的职称,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4.增加对职称工作的投入

通过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手段, 对手续进行精简, 进一步缩短工作周期, 提升职称工作的服务质量。固定每年中、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时间, 并将实践公开, 保证广大技术人员能够明确评审时间。确定评审时间时, 必须要联系基层工作实际, 合理安排时间。此外, 针对职称评审工作, 还应该加大投入力度, 购买先进的办公设备, 聘请专业的工作人员, 对办公条件进行改善, 提升工作效率。省人事厅应该将各个地区的优势力量记住起来, 结合实际情况, 共同开发职称评审管理软件, 确保职称评审各个环节能够独立运行, 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创建相互联系, 通过网络填报、传阅、评审材料等。

5.加强职称后续管理力度

当前, 职称后续管理工作中, 仍然存在聘约管理不规范, 竞争聘任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赋予人事管理部门行政监督权限, 使人事部门能够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在职称评聘工作中, 深入落实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创建职称评聘人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为技术人员合法权益的维护提供保障。

6.重点宣传职称改革

针对职称改革工作中发布的政策和规定, 应该利用多种聚到, 采用多种方式, 扩大宣传力度, 以免组织原因影响到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 为维护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作出一点贡献。

7.向社会化评价过渡

为了彻底解决职称评审不平衡的现象,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监会出台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的政策和规定, 进一步推动职称改革工作的深化, 逐步向社会化评审过渡, 使我国职称评聘工作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三、总结

总而言之, 我国当前职称评聘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 相关部门必须要结合实际, 对职称制度进行深入改革, 才能使我国评审工作逐步走上社会化评审的舞台, 才能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文章首先从评审标准、评审机制、聘后管理三个方面, 对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不足提出了改革职称制度的几点建议, 以期能够给同行带来一点启发。

关键词:职称评聘工作,职称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肖鸿雁.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改革[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 2015, (8) :56-58.

[2]王瑛, 李庆芹.高职院校职称评聘中先评后聘模式的几点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2) :21-25.

[3]张泽芳.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4, (14) :26-28, 29.

钱钟书评职称 第11篇

版本一:据欧阳中石先生讲,钱钟书评职称时,评委们一度曾意见有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不知道钱钟书是干什么的。你说他是搞外国文学的吧,他在中国文学方面比谁都强;你说他是搞研究的吧,他又擅长创作;你说他是搞创作的吧,他那几年主要是搞毛选英文翻译……有关评委就此请教欧阳中石的大学老师金岳霖,金先生说:“咱们换一个思路,不要问他是干什么的,而是要问他还有什么不会。”此语一出,众人茅塞顿开,是啊,钱钟书是学跨东西、博涉多能的不折不扣的大家!于是一致通过。

版本二:据说建国初为教授定级时,钱钟书仅靠一本薄薄的《谈艺录》就被评为一级教授,而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王瑶先生著作半身却只评到三级教授(因在建国前王先生主要是研究古代文学的)。

版本三:也有人说,钱钟书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年仅四十出头,评职称时著作只有《谈艺录》,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何其芳认为钱钟书够一级研究员,于是就被定为一级研究员。而另外一位搞当代文学批评的学者以两部专著申请副研究员,学术委员吴世昌说他的著作不能算是学问,結果这个人就没评上。

以上几种说法大约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乏戏说的成分。那么,关于钱钟书职称一事,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1933年夏,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当时学校有意让他留校在西洋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结果钱钟书拒绝了。同年8月,钱钟书来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光华大学是1925年6月由退出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数百名师生创建的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规模较大。按当时规定,一般大学毕业生要工作两年后才能做助教,当上助教后要再工作几年才能提讲师。但光华大学惜才爱才,破例聘钱钟书为外文系讲师,请他讲授西洋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程。如此礼遇实属难得。

钱钟书在光华大学教书一年有余。1935年春,钱钟书报名参加了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结果名列榜首。1935年夏,刚刚结婚不久的钱钟书携杨绛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37年,钱钟书凭借其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士(B.Litte,一般译作文学学士,也有人译为“副博士”、“硕士”)学位。英国大学不同于美国大学,学制比较保守,并非大学毕业即可获得学位,尤其是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老牌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这些学校一般是不承认外国学校的学位的,当时这种学位也极少颁发给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钱钟书以留学生身份能在牛津大学得到文学士学位是很不容易的。钱钟书获得的庚款奖学金按规定本来可以在英国留学四年,但钱钟书因为要陪杨绛去法国攻读拉丁语言文学,所以提前两年毕业。当时校方决定聘请他为中文讲师,但钱钟书谢绝了聘任。

1938年上半年,当钱钟书还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时,母校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即写信给他,力邀他回国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冯友兰在信中讲,这种破格聘任在清华大学尚属破例。因为当时清华大学有明文规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只能做讲师,由讲师升副教授,由副教授再升教授,但清华大学鉴于钱钟书的才华决定破例一回。1938年9月、10月之间,钱钟书携妻带女乘船回国。从香港上岸后,直奔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到校后学校聘钱钟书为外文系教授。此时外文系的教师基本上还是他当年在清华读书时的老师。就这样,年仅28岁的钱钟书便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摘自《科技日报》)

职业教育职称 第12篇

关键词:职称评定,教师职称,体制改革

一、基于职称评定现状分析教师职称改革的紧迫性

职称评定方式关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切身利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 原有的职称评定方式已经成为制约教育机构发展的瓶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不少学校及教育单位已经开始了职称改革,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 就普遍性来看, 职称评定方式改革并没有在实质上进行革新, 只是在技术上做出改进, 职称评定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利益驱使衍生腐败。现实生活中, 由于职称与工作者的工资待遇直接挂钩, 加之名额有限, 导致职称评定的竞争异常激烈。在利益驱使下, 通过走后门、跑关系等获取职称的恶劣行为时有发生, 甚至出现买卖交易职称的违法现象。据《京华时报》报道, 安徽省某小学花钱买职称名额已经成为学校心照不宣的秘密, 按照“惯例”, 职称名额价格由校长标定, 特殊情况还可以“打折”, 由此可见, 职称评定中不规范操作相当严重。近年来, 教师职称改革的呼声一波高过一波, 之所以呼声如此强烈, 就是因为当前职称评定中存在不少不正常、不公平现象, 职称评定虽然在形式上是公开、公正的, 但实际上领导及行政部门还是把持了评审全过程, 绝对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

2.职称与职务之间概念模糊。就职称与职务的概念已经引发过多次探讨, 但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对职称与职务之间的概念模糊不清, 有的管理者也认为职称与职务相当。就我国高校职称来说, 现阶段高校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与教授四级, 教师职位也按照职称名称进行划分, 分为四等, 这容易给人造成错觉, 极易导致职称与职务之间的概念混淆。严格来说, 职称与职务的概念差异极大, 职称是对人才技术范围的划分, 标志着人才的技术水平及工作成就, 是一种社会认可, 不与工资、福利直接相关, 只可以作为应聘的条件。而职务是对人才使用范围的划分, 担任某一具体职务, 其工资及福利就应该按照相应岗位的薪资标准发放, 并行使一定职权, 担负一定职责。当前, 教师职称使用过程中, 一般教师能够获取职称, 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福利及待遇, 这导致职称评定中教育管理者只抓职称, 而不管职务的问题, 获取职称之后, 职务便是自然的事, 聘任程序流于形式, 也导致人才流动中, 教师职位只能往上, 论资排辈等问题严重。

3.职称评定针对性不足。以高职高专与本科高校为例, 评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在教学量与论文总数上, 高职高专与本科高校存在差异, 工作中, 高职高专的教师工作量通常较大, 但基本条件的科研论文总数略低, 在这种条件下, 即便专业学校已经开展了职称评价改革, 但区别仍旧不明显。由于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不同, 高职院校的评审针对性、具体性明显不足, 无法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工作中的特点, 评价体系也无法构建完善, 职业教育特色难以凸显。

4.评定权重不合理。以高职高专为例, 高职高专学校教师评审过程中, 科研论文总数的要求较低, 而考核过程中却以量化考核为主。一方面, 评审权在不断下放, 各高职高专的评审细则却依然以论文、课题为核心。另一方面, 高职高专评审权重中科研指标占很大一部分, 而科研指标的量化难度较低, 所占比重也随之偏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评审中, 一旦达到相应的基础条件, 那么不论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如何, 评审基本没有大问题, 偏研究、轻教学的现象较为突出, 体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

5.评聘制度不灵活, 制约人才流通。一方面, 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 职称制度存在许多条件, 且引进后的配套设施、制度建设不全, 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 制约教育机构的人才聘用。另一方面, 由于政策不完善, 有的教育单位中在开展进修、交流活动时, 无法实现人才的外部流动, 直接影响单位内部的人才结构状况, 高级人才缺失, 中初级人才偏多, 影响人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基于当前职称评定问题的改进建议

1.按教学绩效分配工资及福利。不论职称如何, 最终工资及福利的发放应当按照教师的工作量、岗位职责划定。工作过程中, 可适当调整工资比重。当前, 事业单位已经普遍开展绩效工资, 工资待遇方面的差距, 完全可以通过工作量、绩效考核划定, 不必将职称等级绑在一起, 要从教学能力出发考核教师。工作过程中, 一是要强调简洁, 使教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教学生学会知识, 并以此作为评定标准之一。二是要强调育人, 通过评判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程度来判断教师教学能力。三是要强调发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学能力不仅包括钻研组织教材的能力, 也包括了解学生、组织教育活动、科研等多方面能力, 只有这些能力形成合力才能称为教学能力, 才符合教学规律。而教育的发展, 依赖于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及应用, 以教学能力为主导, 构建教学绩效分配工资及福利的考核方案, 也是尊重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职称成为紧俏“货物”, 避免腐败滋生。

2.充分考虑教师定位多样化需求。教师的定位是多样化的,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体现尤为明显。教师定位一般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 教研结合型三种。研究型教师, 是从事高创造型学术研究的主体, 是教育机构学术成就及风向的领头人, 他们本身就是教育中思想与精神的领导。教学型教师就是要在工作中充分吸收先进研究成果, 将工作成果简洁、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扮演了接力棒的作用。教研结合型教师综合性较强, 在落实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还能坚持创造,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育质量。从人才培养需求与需要来看, 不同教育机构的教师定位应有不同, 教师职称评定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偏移。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 职业教育中更需要传授学生技能, 因此, 教研结合与教学型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 设置定位分离的职称评价标准, 有利于教师才华的发挥, 也更适合教育实情。

3.强化评聘分离, 提高人才流动灵活性。按照市场规律, 经济组织会通过选拔聘用最适合自身利益需求的人才来适配岗位。例如, 高级教师依然是高级教师, 而高级教师应当将职称与岗位分离开来, 应当作为一种岗位, 而不是资历, 在达到职称要求后, 教师也不一定要留在考核学校中等待职称评定结果, 而是要将自主权下放, 通过选择实现教师岗位的转移, 这有利于人才流动, 也能让职称转变为能力证明, 避免职称成为核定劳动者待遇的绝对条件, 也能避开职称买卖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4.平稳过渡, 强化宣传。职称评定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涉及面广、难度大, 应当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 为避免改革带来的“过敏”症状, 应当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 让广大教职工在思想上从职务终身制向竞争岗位转变, 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氛围。工作中, 可以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宣传, 促进教育机构各项改革制度的落实, 调整利益范围, 将连续性与稳定性结合起来, 推动职称评定改革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董宁.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状调查与制度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3.

[2]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1) .

上一篇:气象变化下一篇: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