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法

2024-06-17

特种设备安全法(精选12篇)

特种设备安全法 第1篇

1.1 在特种设备维修和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片面性, 侧重于追究人员的操作责任, 只抓"违章"而忽视了创造本质安全。工作重点是处理已发生的事故, 而忽略了从使用、维修阶段就开始抓安全。

1.2 没有明确的目标。凭经验处理特种设备的安全问题, 心中无数, 盲目性大。

1.3 必须尽快提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

1.4. 企业对特种设备监控、预防事故及减少事故损失的措施不够完善。

2 企业安全监控工作的程序

2.1 强化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

首先, 实现特种设备的普查登记。特种设备较多、管理状况较好的大型企业, 由各单位主管设备的领导与企业签订责任书, 并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进行特种设备的申报和登记工作。普查中, 应坚持普查登记和检验工作相结合;普查登记与隐患治理相结合;普查登记与人员培训相结合。

2.2 特种设备安全监测的措施

(1) 首先设计上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和安全技术要求。对生产制造的特种设备, 必须出具制造质量证明, 对其质量和安全负责。

此外, 对试制特种设备, 必须经国家认可的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型式试验, 试验合格后方可提供用户使用。

对某些特种设备, 如电梯、客运索道及游乐设施等, 安装是制造过程的延续, 只有安装完毕, 调试好并经过试运行后才能竣工验收, 交付使用。安装单位必须对其安装的特种设备的质量与安全负责。

(2) 加强特种设备的使用与运行管理。加强对运行中特种设备的监测, 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和性能变化, 及早防范突发事故。

运行中的设备检查、监测和巡视的时间、范围、项目及具体要求主要有:

(1) 观察主机设备仪表、仪器直接反映的参数, 如压力、流量、速度、温度、温升、负荷、载重量、水位、电流、电压、功率因数、频率等的变化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有没有达到极限值或最低值 (如水位等) 。

(2) 对主机设备和重要附件进行巡视检查, 注意有无异常声响、闪烁放电、泄漏、破损等。特别要重点检查安全附件, 如锅炉的液位 (水位) 、蒸汽压力和安全阀是否正常, 起重行车吊钩及大小车行走开关的接触及线路联锁的可靠程度, 蒸汽机车的制动刹车装置有无动作, 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 空压机气缸的压力表和安全阀以及发电机组的电压表、周波表、冷凝器真空压力及系统保护装置的完好状态和灵敏性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立即报告车间和主管部门, 遇有紧急状况, 随时采取应急防范措施, 如发现危及人身和有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情况, 则立即停机。设备部门对重要的安全设施, 应贮存型号规格相同、质量可靠的一定数量的备件, 以备紧急状态下更换。

(3) 做好特种设备的运行记录。

(4) 积极组织开展状态监测, 使设备现场管理和事故预防手段趋于科学化和现代化。

目前, 大部分厂矿企业对特种设备的检查、监测还基本停留在利用人的目测、耳听上, 因而影响了设备故障检测的效果。

对关键岗位的特种设备, 如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 可用超声波测厚仪对炉体受燃烧部位进行材料厚度测量;对压缩机械旋转设备和大容量电动机轴承振动部位, 可用超声波测振仪进行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振, 以判别是否超过规程规定标准并确定损坏区域;对大中型供配电变压器和输配电设施, 则可应用微机多功能状态监测装置对电力系统的过电流、接地、短路、重瓦斯、过负荷、功率因数等实施24h连续跟踪监测和故障报警, 并可实现准确的故障跳闸;对于起吊装卸的行车、蒸汽机车等载重量大、机械运转频繁和三班制连续生产的特种设备, 则可通过对其金属材料的无损探伤检查, 判别重要部位机械零部件和材料的疲劳与损伤程度是否超过标准。

(3) 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发生特种设备事故的原因表现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对人为因素, 应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 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 提高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才会有保证。

(4) 加强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特种设备多为频繁动作的机电设备, 机械部件、电器元件的性能状况及各部件间的配合如何, 直接影响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5) 实行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制度。

(6) 加强特种设备的监察管理。

3 结束语

安全工作事关重大, 关系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特种设备安全是整个安全生产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抓好企业的特种设备的安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

摘要:特种设备是指那些危险性较大, 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设备, 主要包括电梯、起重设备、场内机动车辆、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数量多, 分布广, 涉及生产、生活诸方面, 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广泛接触且不可缺少的设备设施。国家对各类特种设备的安全十分重视, 制定了一些法规、标准, 加强了监察管理, 有效地降低了事故损失。但由于各类特种设备的数量急剧增长, 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运营中安全问题很严峻, 重大事故隐患大量存在, 伤亡事故与设备事故时有发生, 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

特种设备安全法 第2篇

2、2014年1月1日国家实施《特种设备安全法》,请按国家法律要求做好塔吊管理,特别是如下几点:

第三十五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

(二)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

(三)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四)特种设备及其附属仪器仪表的维护保养记录;

(五)特种设备的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第三十九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思考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或设施,诸如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校设施设备不断增加,特种设备数量和种类的比重逐渐加大。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校园的安全稳定对培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稍有疏忽,就会给教师、学生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前,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此,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力度。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

一、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实验室也在不断兴建和扩建,进而致使实验仪器和设施增多,实验项目增加,一些如木材实验室常用的高压反应釜、物理化学实验室常备的各种气体钢瓶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常用的高压蒸气灭菌锅数量也相应增加。有些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甚至要接触到大型的起重机,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使用实验室的累积开放时间和实验室使用效率都明显地有所增加,实验室设备的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另外,电梯锅炉等非实验设施设备分布较为分散,管理权多划归后勤公司管理,管理人员业务的素质不高,人员情况复杂。归纳起来,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种设备分布分散,所属权相对独立,管理难度大;(2)各实验室设备精良,特种设备种类呈不断上升趋势;(3)特种设备所涉及的试验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4)实验室特种设备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5)电梯、锅炉、起重机等非试验设备的管理办法滞后;(6)无证上岗,甚至尚未经过培训和考核的人员擅自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现象较为普遍。

二、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表现主要有爆炸性事故、毒害性事故、机械伤害事故、设备损坏事故和电梯事故等。爆炸性事故是特种设备的常发性事故,主要易发生在锅炉及高压容器的使用过程中。毒害性事故大多发生在使用具有化学药品和有毒物质的设备的化工实验室。机械伤害事故主要易发生在有起重机、弧焊机等大型、高温或冲击运动机械设备的实验室。设备损坏事故主要发生在突然停电或电路故障有用电加热、存在机械高速运转设备的实验室。电梯在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舒适、快捷之余同时也存在着对人身安全的隐患问题,电梯突然停运、电梯突然自由下滑都会发生电梯事故。其他还有诸如气储罐及其压力管道泄漏,气瓶火灾等具体表现形式。

2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1)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运转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思想,觉得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投入大而产出小,认为特种设备和普通设备没有太大区别,不需要加以特别管理。而且普遍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所谓的重大安全事故不太可能发生,忽视了对设备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学院使用部门全体教师员工安全意识的教育宣传。

(2)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体制不顺、安全责任不明的问题。很多高校安全工作由保卫处负责,但并没有明确的特种设备安全的责任单位,这种管理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保卫部门人员有限,没有精力分管全校几百台甚至更多的特种仪器设备每天的安全运转,而在保卫部门中配备精通各种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员又难度较大,无法实现对某些专业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另外,还表现在责任落实不够明确,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处理。

(3)安全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些员工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安装及维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特种设备登记档案的建立,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事故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他们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把关能力、科学监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些是出于安排人才家属的考虑,大多学历不高,有些是与原来专业知识不对口,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而有些人年纪较大,接受特种设备管理的能力本身有限。

三、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思考

笔者认为在分析了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整体情况前提下,今后的工作要在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基础上,从注重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入手,切实做好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提高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实现网络动态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教育。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特种设备安全涉及到的人、机、环三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所导致事故持续高居60%以上的比例。所以,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乃是管理工作重点努力方向。在教师方面,要求对实验室中所使用的特种设备操作规程非常熟悉,向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教授的第一课,应该是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教育课,在接下来的各项实验中,也都要贯穿安全知识的教育,避免学生在今后进行的实验或科研中犯常识性的错误,引起安全事故。针对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时间长的特点,应要求其克服麻痹思想,工作时间绝不能脱岗,在学生方面,进入实验室前就要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流程,掌握所接触的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在学校方面,应定期进行安全事故应急演习、演练,聘请专业人员讲解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和使用方法。

2全面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制。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应该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从设备招标采购、安装调试、验收、运行、维护、维修等环节都要严格管理。要改变由保卫部门只负责事故后管理的简单模式,采取设备管理部门及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多部门联合,并明确各部门在安全管理各阶段的职责,进行全程监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各院(系)院长(主任)是本院(系)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院(系)的安全管理。各实验室主任是所属实验室安全

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各学科可根据情况再设一个学科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人。在此基础上分级签定安全责任状,树立从上到下、安全事故人人有责的新观念。设立专门管理单位,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组织全校的特种设备安全培训工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工作。

3加强特种设备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培养一支思想过硬、责任心强、高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安全防护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每年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安排,组织几次特种设备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和集中学习,举办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及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对全年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优秀的职工进行通报表扬、资金鼓励等多种奖励形式,促进职工的积极性,将其安全管理业绩直接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对于极少数不能胜任岗位的职工实行短期暂时下岗,到期后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聘任,形成一个可上可下的流动管理机制,使其产生危机感,责任意识逐步提升,从而促进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

4推行两级管理,实现网络化动态监管。特种设备应注重档案管理。两级管理有助于二级单位管理工作的细化和优化,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同时简化了校级管理部门的工作,保证了信息交流快速通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各二级管理单位应聘请相关专家对新购入的设备进行特种设备鉴定确认,确定为特种设备的仪器设备则要注册登记,详细记录和掌握特种设备的地址、设备名称、设备功能、设备台数、设备种类和使用单位的联系电话等,并及时上报设备管理等职能部门。应该建立特种设备的安全服务网络,对特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测,对不合格或故障设备作出迅速处理反应,校级职能部门对大型的新增特种设备如电梯、起重机等采购和安装进行监理,防止设备竟标压价和安装偷工减料等现象,以消除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验收环节聘请专家对安装质量进行验收,形成双保险,保证投入使用后安全运行,设备运行中按照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标准,加强对保养环节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和不能按时完成整改的设备要坚决予以停用或拆除,处理不了的要报告当地政府以便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5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高校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应有章可循,除了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应建立和健全适合高校基本校情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订不同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较为详细的日常检查维护的内容、范围时间及具体要求。规章制度是实践的总结,需要在实践中予以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全面贯彻现有条例的同时,对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事项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特别要听取师生员工的反馈意见,使管理更具人性化,为校园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和更优质服务。

6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特种设备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只要使用特种设备就有危险,就有发生事故并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后果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对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特种设备应急措施及不同的救援预案,防患于未然,特种设备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要立即组织指挥学生疏散,远离事故现场,力争无人员伤亡。并且,按照预案立即组织实施扑灭事故,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力争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遇有人员伤亡等情况,要做到事故应急救援不拖延、不推诿,并立即送伤员到医院进行抢救,有关单位负责人要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指挥救助工作,校设备管理部门、保卫部门要及时查明原因,发生重大的特种设备事故或当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不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时,应立即报警和向市政府办公室报告,请求市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指挥部给予支援,协助市有关部门处理事故和责任认定工作。

浅谈学习《特种设备安全法》体会 第4篇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 (含气瓶) 、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 (厂) 内专用机动车辆这8大类设备。

结合从事锅炉、压力容器的设计工作, 简要谈谈学习《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几点体会。

1 突出企业主体责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各类特种设备数量正在迅猛增长, 与之相伴的是, 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时常发生,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2013年6月27日, 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陈熙同对外通报称, 2014年5月, 全国共发生电梯等各类特种设备事故19起, 死亡18人。而引发特种设备事故的原因主要是违章作业、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安全意识不够等。

为有效预防这些令人痛心的事故发生, 保障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6月29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特种设备安全法。

“企业要把安全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多年来, 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 责任主体不明确、不落实, 一旦发生事故无法追溯, 这是困扰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的比较挠头的问题。

对于责任追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阚珂介绍, 特种设备安全法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即要求特种设备从设计、生产、经营、使用, 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 都应当有完整的信息记录, 也就是建立了特种设备“身份证”制度。例如, 设计、制造单位交付产品, 应当随附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文件;使用单位应当对每一台设备建立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 档案内容应当包括该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和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这一系列规定的目的, 就是要确保一旦发生事故, 能够迅速查清是哪个环节的疏漏和问题, 找出问题, 不仅有利于追究责任, 也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安全工作。”

企业追求安全的目标应当永无止境。只有自觉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岗位责任, 真正把安全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才能够真正得到保障。

对于锅炉、压力的设计而言, 要深刻认识到设计环节是源头。要确保锅炉、压力容器质量过硬、安全合格, 实现本质安全, 就要求锅炉、压力容器设计者把产品安全可靠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安全工作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2 明确召回报废制度

特种设备安全法明确了缺陷特种设备召回制度。规定因生产原因造成特种设备存在危及安全的同一性缺陷的, 生产单位应当立即停止生产, 主动召回。并规定, 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发现特种设备存在应当召回而未召回的情形时, 应当责令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召回。

同时规定, 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 无改造、修理价值, 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的,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报废义务, 采取必要措施消除该特种设备的使用功能, 并向原登记的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证书注销, 对于锅炉、压力的设计而言, 召回制度的设定, 实际上是质量追溯制度, 强化了设计者的责任, 要求锅炉、压力设计者, 把产品安全性能放在首位。

3 促进行业健康, 发展节能减排

特种设备中有一些设备本身就是高耗能设备。比如锅炉, 它是重要的能源转换设备, 也是能源消费大户和重要污染源。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32.4亿吨, 锅炉用煤达23.8亿吨, 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3.4%。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锅炉特别是燃煤工业锅炉的能效水平较低, 后者平均运行效率仅为65%~70%。我国燃煤工业锅炉每年耗煤约6亿吨, 按照国际先进水平, 若提高10%~15%的热效率, 仅此一项, 每年就能节约6 000万~9 000万吨原煤。另外, 我国电站锅炉年消耗煤炭已超过17亿吨, 虽然能效水平相对较高, 但是由于耗煤基数巨大, 技术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仍有较大节能空间。另外, 还有换热压力容器。它是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高耗能行业中广泛应用的能量交换设备。目前, 这4大行业在用换热压力容器25万台左右, 年回收热量 (主要是二次能源) 折合标准煤约7亿吨, 换热效率仅为60%~70%, 如果将上述4个行业中50%的换热压力容器更新为换热效率达到80%~85%的高效换热器, 则每年多回收的热量可折合4 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在特种设备设计时, 如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到材料的使用、结构的合理、锅炉运行方式的科学等等, 就会使特种设备达到即安全又节能环保的要求。在历史上, 我们也曾经提倡并且也规定了一些节能环保措施, 如限制制造使用手烧锅炉、推广先进的锅炉燃烧装置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十六条“对高耗能的特种设备, 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节能审查和监管”的规定, 负责特种设备监督管理的部门, 制定了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管理办法, 结合实施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开展了设计文件节能方面审查、能耗测试等工作。除特种设备用材的减少、锅炉能耗的降低、本身就是对环保做出贡献外, 特种设备的生产工艺、使用管理同时影响环保。如特种设备的热处理、除锈喷漆、无损检测、燃料的处理等。这些都应当在进行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 将节能环保密切结合。

对于锅炉、压力的设计而言,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节能减排, 实际上要求设计者, 既要重视产品的安全性能, 也要考虑到压力容器在制造过程中的热处理、除锈喷漆、无损检测、等环节节能减排问题。

4 预防特种设备事故

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是我国立法工作始终坚持的一项根本原则。立法就是要解决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法是第一部对各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做统一、全面规范的法律。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向科学化、法制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由于特种设备本身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特点, 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不但与特种设备本身质量安全性能有关, 而且与其相关的设计、安全管理、检验检测及作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有关。为了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 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保证安全管理、检验检测及作业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才能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特种设备安全总结 第5篇

2010年四川峨眉山佛光水泥有限公司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在峨眉山市技术监督局的指导、公司各级领导、安全部的领导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紧紧围绕促进生产健康发展,杜绝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确保公司员工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工作目标,认真宣传贯彻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和规章,切实贯彻落实各级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认真地开展了公司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通过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年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特种设备全年无安全事故的较好成绩,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年来,公司领导在抓好新线安装调试工作的同时,兼顾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并及时将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车间部门,使特种设备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二、积极宣传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进一步加大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学习、安全会议,大力宣传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的全员关注程度和认可程度。

三、强化操作技能培训、保证持证上岗

为配合新线特种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除原有上岗人员外,公司组织人员向乐山市技术监督局技术培训学校申请专业人员学习培训锅炉操作人员4人、叉车操作人员2人,并取得相应操作证。

四、认真完成特种设备办证工作

由于公司新线特种设备都属于新安装设备,所以公司派专人对该批设备进行了检验、申报、办证等全部工作。所有设备(除尚未安装完成的起重设备外)已全部检验完毕,并经确认合格后使用。

五、明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大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管理使用人员的专业水平、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认真落实特种设备安全责任,进一步强化部门、车间的安全责任意识。

(三)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档案,加强特种设备动态管理,做好设备安装、改造、维修、报停、报废、备案等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办理各种设备的检定、检验、换证工作,及时更新设备数据库。

(四)加大对特种设备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力度,规范设备安装、改造、维修、使用特种设备的行为,杜绝特种设备事故发生。

(五)进一步做好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和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工作,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安全使用。

技术部

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条例 第6篇

第一条 为了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下同)、销售、使用、检验检测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包括特种设备附属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与安全保护装置相关的设施。

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铁路机车、海上设施和船舶以及矿山井下使用的特种设备、民用机场的专用设备的安全管理,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压力管道设计、安装、使用的安全监督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履行职责,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必需的经费,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协助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是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设、财政、价格、工商行政、监察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对本行业内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自律管理,配合、协助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特种设备的生产单位,应当依法报经国务院或者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向设区的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登记;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法报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检验检测人员证书。

第七条 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使用,保证特种设备的产品质量和安全使用。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

提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办理第三者责任保险。

第八条 特种设备的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特种设备出厂时应当附有的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

第九条 销售、转让二手特种设备,应当向设区的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二手特种设备在销售、转让前,应当经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或者安全技术鉴定合格,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使用二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二手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向设区的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鼓励二手特种设备进入特种设备专业市场进行交易。

第十条 禁止销售、转让、出租、出借和使用下列特种设备:

(一)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

(二)未附有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相关文件的特种设备;

(三)未附有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相关文件的二手特种设备;

(四)国家明令淘汰的特种设备;

(五)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报废的特种设备。

第十一条 气瓶充装单位、瓶装气体销售者在气体充装、销售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气瓶进行安全检查。

禁止使用下列气瓶充装、销售气体:

(一)没有检验检测标识的;

(二)超过定期检验周期的;

(三)经检验检测不合格的;

(四)超过安全使用年限的。

气瓶充装单位、瓶装气体销售者发现有前款第(一)、(二)项规定的气瓶,应当按规定送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发现有前款第(三)、(四)项规定的气瓶,应当作出回收处理。

气瓶的回收处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 锅炉房的建造设计方案,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依法不需要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施工许可证的小型锅炉房建筑工程,其锅炉房的建造设计方案应当报经市、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

锅炉房的竣工验收报告及标明与相邻建筑距离的图纸,应当在锅炉安装前报市、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锅炉用水的水质、锅炉的化学清洗和停炉保养,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锅炉停用一年以上重新启用的,应当经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合格。

第十四条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履行法定的检验检测义务时,有权自主选择委托有资质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有关部门不得对其选择委托权进行限定。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十日内将法定的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报县(市、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测,应当客观、公正,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依法对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禁止伪造、冒用、转让、出租和出借下列证书、文件或者标识:

(一)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书、使用登记证书、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书;

(二)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检验检测人员证书;

(三)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检验检测标识。

第十七条 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用油桶等容器改装或者采用其他类似材质卷制、焊接的可以输出蒸汽、产生压力的简易设备。

第十八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执法责任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已经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三款、第十一条第一、三款、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法销售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销售的特种设备,并处特种设备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二)违法转让、出租、出借、使用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转让、出租、出借、使用的特种设备,并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气瓶充装单位、瓶装气体销售者的气瓶,并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三)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法生产、销售简易设备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简易设备,可以并处简易设备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或者二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二)违法使用简易设备的,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拆除、销毁;逾期未拆除、销毁的,予以没收,并处二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追究行政、刑事等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浅谈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第7篇

1 目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1) 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差, 未成立特种设备安全专门机构, 也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特种设备的危险性未被多数使用单位意识到。且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 没有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应承担的主体责任, 未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甚至在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下, 为减少成本, 却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特种设备“带病”作业。“带病”设备是指超期、临界报废以及存在严重隐患设备。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2)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不完善、缺乏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是设备安全状况的原始记录, 包含了设备的出厂文件、日常使用、维修保养、定期检修及事故处理情况, 是企业相关部门制定设备管理制度, 操作规程以及分析设备安全状况, 制定相关工作计划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详尽的档案信息,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就失去了科学依据, 仅凭经验, 无从下手。由于特种设备的危险性未被企业认识到, 导致企业未制定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的应急预案。且相关法律规定, 企业要针对应急预案开展事故演练, 不断补充、完善应急预案。所有这些, 企业都无从谈起, 如此, 若发生特种设备事故, 职工就会不知所措, 徒然增加人员和财产损失。

(3)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素质不高, 不按章操作特种设备。现场作业人是特种设备直接驾驭者, 其素质的高低、操作熟练程度以及经验丰富程度都将直接影响特种设备的事故率。有些操作人员对特种设备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安全意识差, 麻痹大意, 侥幸心理强, 认为场内驾驶、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操作比较简单, 人人都可操作, 无须培训即可上岗, 因此无证上岗和违章操作时常发生。还有些操作人员虽然取得操作证, 但仅仅学习了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经验不够, 现场应对能力差, 既影响了特种设备性能的发挥, 又降低了工作效率, 甚至影响了安全生产。

(4) 特种设备日常维护、保养重视度不够。企业在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未意识到日常维护保养的重要性, 抱着“啥时坏, 啥时修”的思想。忽略了表面上运转正常的设备, 缺乏科学的维护体制, 另一方面, 企业为减少成本投入, 刻意减少维护保养次数, 即使维护保养, 也是敷衍了事, 没有预防意识。由于这些思想在作怪, 才使特种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工作做得不到位。这种现象影响了特种设备的工作性能, 降低了设备的运行周期, 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2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1) 设立特种设备专门管理机构, 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实行“两制”管理, 即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管理责任制内容包括管理职责和管理目标。责任追究制包括事故调查、奖罚及对策等。两制的实行能增强管理人员责任心, 同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进一步促进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2)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制定特种设备应急预案。为使企业管理人员对特种设备状况了如指掌,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特种设备出厂文件和资料。包括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2) 特种设备日常运行产生的记录。包括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和检查记录、日常使用状况记录、日常维护保养记录以及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3) 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等。

特种设备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与此同时, 还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配备预案所需物资及人员, 并定期进行演练。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是事故发生后采取有序、有效救援, 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重要保障。

(3) 加大现场安全监察力度。在完善生产和使用各个环节的基础上, 更要加强现场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大安全监察执法力度, 加强现场监察, 对发现违章操作、非法上岗等现象应当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坚决进行查处。对特种设备事故, 要做到查清事故原因, 严惩相关责任人, 并组织大家学习, 以达到通过事故处理起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4) 加强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特种设备结构复杂, 动作频繁, 工作量大, 且作业环境差, 风吹日晒时有发生, 为减少事故发生, 延长其使用寿命, 对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非常重要。首先,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要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对每台设备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认真保养。其次要建立有计划的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且每次维护保养后要作出记录。再者要制定相关管理和考核制度, 做到职责分明, 奖罚分明, 充分调动职工责任心、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有条不紊地进行。

(5) 加强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由于特种设备的特殊性,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使用经检验合格的设备, 特种设备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 使用单位必须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不得继续使用。在正常情况下, 特种设备的检验周期是电梯为一年;起重机为二年;厂内机动车辆为一年;大型游乐设施为一年;锅炉为一年;压力容器为三年至六年。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往往局限于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特种设备, 对特种设备内部结构及安全性能往往一无所知。定期检验弥补了这一不足, 能清楚了解特种设备机械和电气元件的安全性能及运行过程中的配合状况, 能真正掌握设备整体安全性能, 提前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减少事故发生, 也能提高使用单位对设备管理的重视度, 增强对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

(6) 确保特种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特种设备事故的主要原因。在特种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由于违章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对人为因素, 应通过培训教育来改进。特种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 获得操作资格证书后才可上岗, 未取得操作资格证人员不得上岗操作。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熟悉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其结构特点、性能和用途、操作注意事项, 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才能保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

3 结束语

虽然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但对于特种设备的特殊性, 我们仍要加强对设备管理的重视, 要加强使用登记、检验检测、操作、维护保养、安全技术档案等各环节全过程的管理, 实现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将特种设备事故降到最低层次,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摘要:在企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的情况下, 企业的重要生产力逐渐转变为特种设备。但特种设备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庞大、机构复杂、载荷多变等, 因此特种设备的使用具有较大的危险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也提上日程。

关键词:特种设备,存在问题,可行性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福涛.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安全管理[J].安全, 2010 (04) :19-20.

[2]袁伟.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及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 2012 (06) :211-211.

[3]张浩.浅谈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J].四川建材, 2008 (02) :26-27.

[4]杨荻秋, 陈树贵.浅谈特种设备检验与安全管理[J].品牌与标准化, 2011 (12) :54-54.

铁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思考 第8篇

(1)在特种设备维修和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侧重于追究人员的操作责任,只抓违章而忽视了本质安全。没有开展预测工作,没有进行事前的系统安全评价,工作重点是处理已发生的事故,而忽略了从使用、维修阶段就开始抓安全。(2)安全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待特种设备仅凭经验处理安全问题,心中无数,盲目性大。(3)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对特种设备安全产生直接影响,是安全管理中的重点人。(4)基层单位对特种设备监控、预防事故及减少事故损失的措施不够完善。

2 集中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重点问题

2.1 从基础管理入手,深入抓紧内部管理关键部位

在日常安全管理实践中,管理干部需要增强安全危机事件的事前预警能力的修炼,以未雨绸缪的超前意识,多从现场管理入手,纵深假想问题,积极完善制度,查究落实,堵塞漏洞,消除问题,达到从源头上斩草除根,破坏事故隐患滋生的温床,杜绝各类事故发生,以确保各种假设不成立,把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达到防患于未燃。

2.2 从管理干部思想入手,树立安全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

在安全管理中需要管理干部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充分认识到安全无终点,戒除松懈和麻痹的精神状态,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地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层次认知。结合安全生产规律,严格树立精细化管理思想,抓小防大,注重过程控制,把本部门、本岗位管理工作做实做细,牢牢把管理工作全过程覆盖到具体的安全生产中,尽力消除管理中的盲区、空档和缝隙。

2.3 从干部工作作风入手,营造管理干部全心全意抓安全的氛围

要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戒除工作中虚浮行为,建立极端负责、高度敬业的管理心态,认真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富有成效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整治、检查活动,真正减少安全管理中的形式管理和做秀管理,实现有效管理。剔除管理中得过且过的意识,根除瞒小推大的不良行为,营造管理干部聚精会神抓安全的良好管理氛围。

2.4 从联劳务实入手,合力共为铁路安全生产服务

要牢固建立车、机、工、电、辆等站段协同作业的大安全思想,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利益关系,尽心树立为全局安全生产服务的意识,减少各自为政地参与安全生产。注重各项工作的紧密协调和有效衔接,并畅通信息反馈,加强工作交流,教育职工提高自身技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全身心投入安全运输生产实践,努力开创干部职工同心尽职责、群情保安全、合力创成效的良好局面。

3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几点意见

3.1 强化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

(1)制定规章制度,保证特种设备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实际,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规定,明确特种设备档案收集归档的基本内容;设备全套图样,安装和使用说明书,强度计算书,授权单位发的使用证、检验报告和审批意见等收集齐全。为加强对特种设备档案的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还应按照相关特种设备管理办法规定积极参加特种设备安装总体竣工验收。验收前,档案管理人员应了解设备安装及设备实际分布情况,向施工单位及使用单位讲解档案归档要求。为保证档案资料搜集齐全、及时、完整,基层单位应坚持特种设备安装单位如果不移交全部档案资料就不予验收的管理手段。通过制度规范和经济约束,确保特种设备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2)明确管理职责,督导使用单位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应明确规定特种设备管理的直接领导责任,并把特种设备的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奖惩内容,明确规定,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有协助档案管理人员搞好特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登记和保管好档案资料的责任。使用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在用压力容器、起重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档案管理部门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检修记录、改造记录、历次检验报告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

3.2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测的措施

(1)加强设计、制造与安装环节的控制。首先设计上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和安全技术要求。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单位,在人员素质、加工设备、管理水平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必须达到应有的条件。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安全认可制度,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特种设备的生产制造。对生产制造的特种设备,必须出具制造质量证明,对其质量和安全负责。对某些特种设备,如电梯、锅炉、起重机等,安装是制造过程的延续,从事安装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必须取得安装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安装业务。安装单位必须对其安装的特种设备的质量与安全负责。(2)加强特种设备的使用与运行管理。加强对运行中特种设备的监测,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和性能变化,及早防范突发事故。做好特种设备的运行记录。对关键岗位的设备,要做到在生产中每隔一定时间对主机设备的运行参数作完整的记录,每班将设备状况、有无故障、检修内容全部记录在运行日记中,班班交接。同时,要求环保、安全、设备、总工办与设计部门认真准备防范突发事故的应急措施并做好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果断、准确、迅速地将影响范围缩小到最低程度。(3)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发生特种设备事故的原因表现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对人为因素,应通过培训教育来纠正。对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包括安装、维修保养、操作等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能从事相应的工作。(4)加强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特种设备多为频繁动作的机电设备,机械部件、电器元件的性能状况及各部件间的配合如何,直接影响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对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本单位没有维修保养能力,则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代为维修保养,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一定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第二,使用单位与维修保养单位一定要签订合同,明确维修保养质量和安全责任,要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应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恢复正常运行。使用单位应建立技术档案,要有日常运行记录及维修保养记录,以备查证。

总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和防范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摘要:本文从特种设备现存问题入手,分析基层企业安全管理的有关模式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谈特种设备的安全监控措施 第9篇

关键词:特种设备,危险源,安全,监控

1 特种设备危险源的分类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中的作用, 结合事故致因理论, 危险源可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 实体存在的危险物品或能量超过临界量的物质。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 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从安全功能的角度, 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 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 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 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 使屏蔽破坏或失效, 从而导致事故发生。人和物存在的环境, 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 会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一起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类危险源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的内因, 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 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是可以控制的, 因此, 导致第一类危险源失控的各种因数是危险源监控管理的主要对象。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应综合考虑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2 安全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特种设备维修和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片面性, 侧重于追究人员的操作责任, 只抓"违章"而忽视了创造本质安全。

没有开展预测工作, 没有进行事前的系统安全评价, 工作重点是处理已发生的事故, 而忽略了从使用、维修阶段就开始抓安全。

2.2 没有明确的目标。凭经验处理特种设备的安全问题, 心中无数, 盲目性大。

2.3 必须尽快提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

2.4 企业对特种设备监控、预防事故及减少事故损失的措施不够完善。

3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措施

3.1 加强设计、制造与安装环节的控制

首先设计上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和安全技术要求。目前国家对客运索道与大型游乐设施己实行设计审查制度, 审查由国家认可的监督检验机构承担, 审查通过后, 方可投人正式的制造和安装。

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单位, 在人员素质、加工设备、管理水平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必须达到应有的条件。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安全认可制度, 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才能从事特种设备的生产制造。对生产制造的特种设备, 必须出具制造质量证明, 对其质量和安全负责。

3.2 加强特种设备的使用与运行管理

加强对运行中特种设备的监测, 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和性能变化, 及早防范突发事故。

运行中的设备检查、监测和巡视的时间、范围、项目及具体要求主要有:

3.2.1 观察主机设备仪表、仪器直接反映的参数, 如压力、流量、

速度、温度、温升、负荷、载重量、水位、电流、电压、功率因数、频率等的变化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有没有达到极限值或最低值 (如水位等) 。

3.2.2 对主机设备和重要附件进行巡视检查, 注意有无异常声响、闪烁放电、泄漏、破损等。

特别要重点检查安全附件, 如锅炉的液位 (水位) 、蒸汽压力和安全阀是否正常, 起重行车吊钩及大小车行走开关的接触及线路联锁的可靠程度, 蒸汽机车的制动刹车装置有无动作, 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 空压机气缸的压力表和安全阀以及发电机组的电压表、周波表、冷凝器真空压力及系统保护装置的完好状态和灵敏性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立即报告车间和主管部门, 遇有紧急状况, 随时采取应急防范措施, 如发现危及人身和有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情况, 则立即停机。设备部门对重要的安全设施, 应贮存型号规格相同、质量可靠的一定数量的备件, 以备紧急状态下更换。

3.2.3 做好特种设备的运行记录。

对关键岗位的设备, 要做到在生产中每隔一定时间对主机设备的运行参数作完整的记录, 每班将设备状况、有无故障、检修内容全部记录在运行日记中, 班班交接。同时, 要求厂环保、安全、设备、总工办与设计部门认真准备防范突发事故的应急措施并做好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以便在发生事故时, 能果断、准确、迅速地将影响范围缩小到最低程度。

3.2.4 积极组织开展状态监测, 使设备现场管理和事故预防手段趋于科学化和现代化。

目前, 大部分厂矿企业对特种设备的检查、监测还基本停留在利用人的目测、耳听上, 因而影响了设备故障检测的效果。

对关键岗位的特种设备, 如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 可用超声波测厚仪对炉体受燃烧部位进行材料厚度测量;对压缩机械旋转设备和大容量电动机轴承振动部位, 可用超声波测振仪进行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振, 以判别是否超过规程规定标准并确定损坏区域;对大中型供配电变压器和输配电设施, 则可应用微机多功能状态监测装置对电力系统的过电流、接地、短路、重瓦斯、过负荷、功率因数等实施24h连续跟踪监测和故障报警, 并可实现准确的故障跳闸;对于起吊装卸的行车、蒸汽机车等载重量大、机械运转频繁和三班制连续生产的特种设备, 则可通过对其金属材料的无损探伤检查, 判别重要部位机械零部件和材料的疲劳与损伤程度是否超过标准。

通过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应用, 可及早发现特种设备技术参数的变化, 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范围和时限, 为制定抢修方案, 防范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

3.3 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的原因表现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对人为因素, 应通过培训教育来纠正。对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 包括安装、维修保养、操作等人员, 应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 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后, 方能从事相应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 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才会有保证。

3.4 加强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

特种设备多为频繁动作的机电设备, 机械部件、电器元件的性能状况及各部件间的配合如何, 直接影响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 对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是非常重要的。

3.5 实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制度

鉴于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重要, 国家对其实行安全检验制度。其目的是从第三方 (既不是制造者, 也不是使用者) 的立场, 公平、公正地进行检验, 以确保其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已颁布了电梯、施工升降机、厂内机动车辆、游乐设施等监督检验规程。文件规定, 检验工作由国家授权的监督检验机构承担, 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 持证上岗。实践证明, 实施安全检验已发现许多设备隐患, 避免了许多事故。

3.6 加强特种设备的监察管理

鉴于特种设备安全的特殊性, 国家政府部门对其应加大监察管理力度。我国《安全生产法》已界定了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督的关系。各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既各司其职, 又相互配合。

4 小结

特种设备安全法 第10篇

特种设备, 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的锅炉、压力容器、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设备。近年来, 电梯等特种设备事故频发, 造成对人员的重大伤害, 引发公众对身边此类“安全陷阱”的担忧。

2013年6月29日下午, 一部预防特种设备事故, 保障民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特种设备安全法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程序最终出台。该法几乎囊括特种设备领域的诸多安全事项, 大到电梯、锅炉、客运索道, 小到蹦极用的绳索, 都在此法之列。谈及这部关系民众切身利害的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阚珂表示, 此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且操作性很强:“蹦极的那根绳索, 这部法律就管它;游乐场的碰碰车这部法律也管, 这部法律管得很细。这些年来, 特种设备事故时有发生, 我们需要对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使用、检验、监督管理用法律去予以规范, 以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立法宗旨就是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个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电梯、锅炉、客运索道等特种设备数量激增。以电梯为例, 全国电梯数量由2002年的35万台猛增到2012年底的245万台。电梯生产、安装和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一。虽然过去10年间中国万台电梯事故率由1.56起降至0.15起, 但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此前, 中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依据的是国务院行政法规, 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但特种设备安全关涉社会多个方面, 相关方应依法为特种设备安全各尽其责、提供保障。而这一点, 仅靠监察条例难以为继。那么, 从行政法规到专门法律, 将特种设备领域的安全保障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 究竟意义何在?对此, 阚珂认为:“第一, 就是进一步明确企业在特种设备安全上要承担主体责任。第二, 就是政府要发挥监督作用, 履行政府的行政监督职能。全国人大常委会严肃立法, 企业要自觉守法, 政府要严格执法, 社会公众要发挥对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督和督促作用。我们切切实实希望这部法律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特种设备安全法 第11篇

关键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建立及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TH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0-0077-01

目前,我国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其管理的因素主要有设备安全、企业管理与人员安全,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管理的质量,构建了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保证了社会的稳定,维护了群众的安全。

1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概况

1.1 存在的问题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诸多的不足。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使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需求进一步增多。

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未能有效控制特种设备的安全事故,未能保持特种设备的定期安检,未能保证作业人员的全面监控。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较少;关于安全管理的责任未能得到落实,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等均不健全,使其管理缺少法律与制度保障;安全管理的方式具有落后性,导致工作的效率偏低,缺少准确性与可靠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缺少安全评价体系的创新。

1.2 影响的因素

1.2.1 设备安全

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要根据安全技术规范进行使用,其中包括产品质量合理的证明、产品安装与维修,产品的监督与检验等。同时,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需要进行注册登记,并根据相关的要求,保持检验的定期性、保养的日常性,对于存在的故障或隐患的特种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整改。

1.2.2 企业管理

①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②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流程及岗位责任制等;③建立安全技术档案,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要对特种设备的制造单位、安装技术、维护说明、检查记录、保养记录与故障记录等进行入档;④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主要包括应急措施与救援预案,使用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保证营救装备与物品的充足性。

1.2.3 人员安全

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的人员有责任人、管理人、操作人员、培训人员等。不同的人员承担的责任有所不同,例如:责任人主要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进行全面的负责;管理人要持证管理,保持检查的经常性及问题处理的及时性;操作人员要根据操作规范与安全制度,使自身的操作具有一定的严谨性。

2 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已经拥有半个世纪的时间,特别是近几年,安全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使其具有了规范化、法制化与系统化。为了实现有效的监管,国家颁布了相应的条例,使监管的体系与监管的方式均实现了改革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安全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其进展具有突破性,但在安全评价体系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创新与改革。

2.1 安全评价体系的设计

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其原因主要为设备、人员、环境及安全管理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为了实现对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将其分为三层,分别为目标层、中间层与指标层,第一层主要是指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第二层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及设备安全,第三层主要的指标为安全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技术档案及应急预案。

2.2 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各个评价因素的权重确定,在实际确定过程中主要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调查法。本文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主要借助了专家调查法,此方法的运用保证了权重确定的客观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①根据各个因素指标的重要性,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十分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②专家将对调查表进行填写,并统计相关的分值;③计算各因素指标的权重。

2.3 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时,主要包括评价集、评价矩阵及使用单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评价集的建立主要依据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状况的评价,此时的评价等级有五个,分别为安全、较安全、一般、较危险与危险,评价集构成后,要量化评价结果。评价矩阵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进行具体的安全评价,此时,相关的专家要对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实地地考察与分析,并以此对单位的安全管理进行投票。

3 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运用

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保证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该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行性与合理性。

3.1 实施目的

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要不断减少与防止事故的发生,主要措施有:全面落实管理的责任,让各个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均明确自身的责任,并且利用规章制度,使安全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特征日益显著,同时使用单位要具备特种设备的使用证,操作人员要拥有上岗证。通过对特种设备的依法、定期的检验,特种设备的安全性将得到提高,进而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与群众的康乐。

3.2 实施方案

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宣传阶段、评定阶段、确定阶段与推广阶段。通过活动的大力宣传,积极利用新闻媒体,使宣传工作具有全面性,其中要明确使用单位的要求、申报程序与奖惩措施,其后,对使用单位进行评定与确定,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后,将其进行推广,在此基础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

3.3 安全评价体系的成效

通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实施,研究其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该体系的作用显著,为安全管理部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情况实现了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同时也发现了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如:人员的持证率偏低、定期检查率与隐患整改率均较低。为了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质量,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主要有提高安全管理的能力,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地整改;注重特种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使其完好率不断提高;同时,落实安全责任制,并且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教育与培训。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特种设备是重要的设备保障,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在此背景下,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实现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急需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成本得到控制,同时其效果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赵广立.建立安全评价体系确保特种设备安全[J].大众标准化,2015,(2).

[2] 梁峻,陈国华.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关键问题探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9).

特种设备作业安全技术培训初探 第12篇

关键词:特种设备作业培训,现状,发展方向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 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 (含气瓶, 下同) 、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此类设备用量广泛, 并且国家在它们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维修、改造等7个环节进行管控, 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些设备的事故发生率。

但是, 现实仍然告诉我们, 特种设备事故还在不断发生, 并且通过统计发现, 导致我们相关作业人员巨大伤亡事件发生最多的区段是使用环节, 而在这个环节中又牵扯了各种各样比其他环节要复杂得多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在这些因素中, 我们的特种作业人员又恰恰处于这么一个重要的地位。所以, 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 我们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整体素质并没有显示出这样的重要性。

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整体素质未显示出重要性的原因

1. 对特种设备培训的认识有误区, 重引进轻培训

(1) 有人认为企业培训既花钱又占时间, 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效益, 还不如花重金从外部挖掘有用之才, 能解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燃眉之急就可以, 所以不愿派人参加培训。 (2) 重成本轻培训。有些企业认为培训是企业出钱, 个人长本事, 成本投入为别人做嫁衣, 所以怕出钱不合算, 不愿派人去参加学习。 (3) 重使用轻培训。特种设备安全培训是经常强调的事, 你抓紧了我就派人应付, 你不提了我就不参加, 所以企业采用先用人, 等你查到了再说。这些认识危害极大, 使企业特种设备安全培训管理工作无法放在应有的高度以形成正常的培训管理体系和制度。

2. 对特种设备安全培训的定位不清, 导致培训与企业长期发展脱节

特种设备安全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然而现实中往往是企业没有将培训放在一定的高度来考虑, 企业生产紧张了不培训, 企业效益不好了不培训, 安全方面不出事不培训。与此相应的最为明显的是, 许多职工也就认为培训就是来应付差事, 培训结束了事情也就了结了, 培训根本没有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联系。

3. 对特种设备岗位安全需求分析不深入, 对特种设备安全培训的重视度不够

企业对职工的安全培训应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 更应该对员工的工作岗位进行必要的重大危害性分析和评价, 充分认识岗位的危险因素和发生事故的机率。部分企业管理者把日常管理的重点放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 (如流水线上) , 而不是放在危险的岗位上 (如锅炉) , 他们可以聘请高级管理人员管流水线, 而不肯花钱培训几个高层次的锅炉工。这就是企业中安全需求和生产需求发生矛盾的时候, 片面强调了生产需求而忽视了安全需求, 造成了对特种设备安全培训的重视度不够。

4. 与国外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培训投资太少, 使培训管理受到严重制约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 美国公司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已占到全美培训投资的一半, 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每个员工平均每年接受1~2次培训;而我国企业只有5%左右的企业加强了培训经费投入, 20%左右的企业培训费人均仅为10~30元, 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培训费, 年人均在10元以下, 其他的亏损企业已停止了投资。有些企业现在根本就不存在培训这一块, 说是“培训社会化”。然而参加社会培训又是心不甘情不愿, 不愿投资出钱, 造成了对特种设备安全培训的严重制约。

5.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们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素质本身也处于不能符合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状态

大部分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职工文化水平和技术素养普遍不高, 这批人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出生的, 所受教育不规范、不全面, 大部分只有初中以下学历, 在面对现今的先进技术时比较不适应, 极大制约了培训效果。

6. 开展培训的方式不符合特种设备行业发展要求

现阶段, 在特种设备培训中存在方法单一、手段贫乏、理论与实际不符、面广内容粗等问题, 无法满足企业和职工对特种设备技术知识的需求。

二、如何改善这种现状

1. 完善并强化体系管理力度

我国应该在现有特种设备管理体系中, 开展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培训为导向的特种设备培训工作来推动特种设备技术培训。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 强化企业对特种设备人员培训的责任意识和职工对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培训的认知, 让企业职工能主动组织参加特种设备相关的技术培训。

2. 要将危险隐患识别和评价的知识加入特种设备培训中去

在特种设备的培训中要大力宣传对特种设备作业危险隐患进行识别和评价的目的、作用, 以及对识别和评价结果的整改活动, 提高工厂企业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观念;要主张在生产岗位上广泛开展安全检查和危险源预知活动, 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在生产岗位上组织自查。

上一篇:舞蹈编导的思维创新下一篇: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