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2024-07-26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精选10篇)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乳腺肿瘤内科收治的PICC置管32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161例。所有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女性患者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50.3岁, 留置时间93 d~263 d、平均113.6 d, 322例患者均诊断为乳腺癌并需要行多个疗程的化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留置时间、疾病类型、化疗方案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评估患者, 讲解置管目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选择肘下贵要静脉二横指作为穿刺点进行PICC置管。采用巴德视镜与超声系统频率为7.5-10 MHZ的线阵探头结合美国巴德公司的4F2增强型三向瓣膜式塞丁格套件选择肘上贵要静脉二横指作为穿刺点进行PICC置管。患者平卧, 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 从穿刺点到右侧胸锁关节到第三肋间的距离为PICC导管置入长度。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超声系统在肘上二横指, 选择贵要静脉作为穿刺静脉, 建立无菌区, 用无菌线阵探头再次探测穿刺血管, 选择合适导针装置, 将探头置于穿刺点部位, 将穿刺针的头端放在超声探头的中线上紧贴超声探头侧缘与超声束保持一致, 在超声实时监视下刺入贵要静脉, 超声显示屏上可见在血管腔显示亮点, 见回血停止进针, 降低穿刺针角度, 将导丝沿穿刺针缓慢送入, 将穿刺针从导丝上缓慢撤出, 在穿刺点注射0.1~1.2 m L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沿导丝上方与导丝平行角度用扩皮刀在穿刺部位做一个0.3 cm缺口, 将导丝末端穿入扩张器, 导入血管鞘, 从血管鞘缓慢送入PICC导管预定的长度, 超声检查的同侧及对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观察导管有无移位到颈内静脉, 确认导管无漂移后, 整理清洁穿刺口, 覆盖敷料固定导管, 行x光摄片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 对照组采用肉眼及触摸的方法在肘下贵要静脉二横指作为穿刺点, 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置管术。

1.3 观察指标

由置管护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的脱出, 穿刺点出血的情况及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贵要静脉因血管直、粗、静脉瓣小, 当手臂与躯干呈90度时, 贵要静脉是到达上腔静脉最直接的途径, 因而是PICC置管的首选血管, 观察组的穿刺点从传统的肘下二横指移到肘上二横指作为定位穿刺。避开中间分支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连接点, 血管比肘下二横指处的血管粗, 需要置入的导管长度会短一些, 另外上臂的贵要静脉更容易定位, 而且走行比较好, 血流量较大, 不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比较少, 从而降低了血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 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 同时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为机械性静脉炎, 穿刺部位和静脉选择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关[3], 对照组穿刺部位均选择肘关节下二横指的贵要静脉作为穿刺点, 只能直观判断和评估血管的状况。采用14 G穿刺针进行穿刺, 对血管损伤大, 观察组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应用21 G穿刺置入导丝, 通过导丝置入带扩张器的撕裂性置管鞘, 再置入导管方法, 较传统的方法选用的针头小, 穿刺时对血管损伤小, 穿刺部位为肘上二横指, 置管后可避免肘关节活动摩擦血管内膜, 防止导管由于肢体活动导致导管移位后脱出及曲折, 防止发生导管折管及断管, 患者自我感觉舒适度提高。

综上所述, 选择肘上二横指的贵要静脉作为PICC穿刺点, 出血量少, 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避免PICC导管的脱出, 患者自我感觉舒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美玲, 李惠萍.中美两数据库中有关PICC并发症及异常情况的文献分析[J].护理学报, 2008, 15 (8) :14-17.

[2]王春秀.导致PICC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3) :512-513.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01-01

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P ICC技术的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不受年龄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1]。本院2008年共应用PICC技术25例,观察不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并总结分析其护理要点。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均为化疗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4岁。留置时间28~246天,平均135 天。本组病例中均为右上肢置管,其中贵要静脉8例,肘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7例。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及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置管的难易程度、患者的舒适度、留置导管的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等情况。

2结果

2.1 患者留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组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2.2临床操作过程中,发现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置管难度略低于头静脉组,置观后经临床观察各个患者均有轻度不适感觉,经护理指导及处理后不适感均消失,除一例发生感染外无特殊临床表现。讨论

3.1 护理措施

3.1.1 基础护理:

输液护理:用PICC管输液前后都应以2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入,并做到正压封管。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给药。输入高黏滞性药物先冲洗干净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推。经常观察用PICC导管输液的速度,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日常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应及时请护士更换。置管一侧手臂不可提过重物品。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1.2 并发症护理:

静脉炎护理:包括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2小时内,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女性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病人。因为女性静脉管腔比男性静脉管腔窄,导管与静脉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就高。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首先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并在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静脉管壁造成损伤;指导病人限制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幅度。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红,可给予抬高手臂并制动,局部湿热敷、远红外线照射、外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包扎,一般2~3 天症状消失。如症状仍未见改善,应先拔管,待症状消失后另选静脉穿刺。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很少。当导管和静脉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就可诊断为感染性静脉炎[2]。发生感染性静脉炎后可用抗生素予以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拔管。患有血栓性静脉炎时,沿着前臂静脉走行出现红色索状线,远端会出现水肿,手、前臂、肩膀、锁骨上部、颈部等穿刺部位渗出、肩痛、耳痛等表现。建议血小板计数大于300xl09/L的病人避免行PICC,以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本组观察患者中2例为机械性静脉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为血栓性静脉炎,经治疗无效,给予拔除静脉导管。

感染的护理:病人穿刺部位皮肤菌群污染导管装置:操作者在操作时污染导管装置;病人皮肤菌群迁移;来自病人其他部位的感染,其中以前两种途径最常见。在置管过程中最大化地使用无菌防护措施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每月做1次导管人口处皮肤创口棉拭子细菌、霉菌培养;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为避免敷料潮湿,出汗多的病人应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2天更换一次注射帽,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原性感染的发生率。输液管道每天更换1次,血制品及高渗性药物使用专用管道。对局部发生感染的患者,给予庆大霉素80 000 U加生理盐水20 毫升湿敷。体温是PICC导管置管护理过程中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体征。当病人突然出现高热,临床又查不出其他的原因,应考虑导管感染,这时应果断拔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端0.5~1.0 厘米做细菌培养,同时做血培养,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导管堵塞的护理: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液体经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分以上,滴速少于50滴/分,提示导管阻塞。根据导管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导管阻塞和部分性导管阻塞。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正压肝素帽。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用肝素盐水3~5 ml封管,浓度为每毫升盐水100 U肝素。当肝素盐水注入3 毫升时,要边退针边推封管液,直至针头退出。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时,先排除导管是否打折以及体位压迫等原因。再立即注入5~10毫升(125 U/m1)肝素钠稀释,夹管20 分钟进行溶栓。亦可用10 毫升注射器轻轻地回抽,尽可能将血凝块从管内抽出,如回抽不成功,可试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导管堵塞应在6小时内处理,复通机会较大。小结

安全有效长时间留置导管是PICC的最大优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用的三条静脉中,各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静脉炎发生率各组均发生一例,差异无显著性。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飞燕,李健鸿,梁洁珍.癌症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3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3篇

结论:仔细观察分析操作过程每一个步骤,总结经验教训,是提高置管成功率、延长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操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08-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因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并能为患者提供长时间的静脉通路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1。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可达1年,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5d~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2,PICC的置入属于高难度的技术操作,在临床中一般均由临床主管护师来完成此项操作。本文通过作者多年临床操作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探讨PICC操作技巧,为临床护理操作实践和护理带教,以及年轻麻醉医生学习静脉留置针提供参考。

1选择血管的原则

选择血管是成功的一半,原则上选择上臂的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①首选择贵要静脉因为此根静脉比较直、粗大,静脉瓣少,穿插及送管比较顺利,对血管壁损伤小。②左手优于右手,因为大多数人是右手为优势主动手。③对于脑中风病人原则上选择键侧手臂。④选择穿刺部位应为无红、肿、疤痕。血管充盈、有弹性。

2选择进针方式

2.1进皮—血管。穿刺时,对准血管进针,进针角度大于30℃,针尖刺入皮肤后即刺入血管,再减小角度沿血管走行进针1-2厘米,确定针尖及套管完全进入血管后,拔除针心,送入套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判断准确、穿刺成功率高,但因为血管破损处距皮肤近,退硬针时出血量多,易引起病人或家属心理恐惧。此方法适合肥胖患者,血管位置较深的病人,初学者可采用。

2.2进皮—皮下—进血管。穿刺时,对准血管进针,进针角度小于20°,针尖刺入皮肤后在皮内水平进针3-5毫米,可在血管上方行刺入血管、血管旁侧行刺入血管,确定针及套管完全进入血管后,再置入深静脉导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血管破损处距皮肤破损处有一段组织距离,置入导管时出血量少,长时间留置时减少感染几率,拔针后易止血。为最佳方法。适合有一定经验者。

2.3进皮—皮下行走肿胀—再前行—入血管。穿刺时,针尖进入血管而套管未完全入血管,退针时局部出血肿胀,此时应重新调整针心,可在皮内水平进针5—10毫米,穿过血肿,对准血管刺入血管,此方法为初次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3具体操作技巧

3.1病人取平卧位。上臂外展大于30度,扎止血带后,病人手放松,必要时可在穿刺点下方6厘米处再加扎一条止血带,使血管充盈充分,操作者绑紧皮肤,拇指固定预穿刺血管。

3.2选择合适的进针方式,置入静脉导管时,操作者左手拇指固定外套管,食指和中指在血管上方压迫止血,右手拔出穿刺针后即送入静脉导管,与传统方法(由助手压迫血管上方止血)相比,有以下优点:用力适中,出血少;导管通过压迫部位时能及时松开,避免导管弯曲引起置管失败;一人能独立操作。

3.3当静脉导管送入10—15厘米时,由助手把病人手臂外展大约60°,使导管能顺利进入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遇到有弯曲度大的血管,送导管时,可一边输生理盐水边送管,可以减少与血管壁的摩擦,减少血管损伤。

3.4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穿刺前应用肝素盐水完余浸泡并预冲洗导管,现已证明肝素能被血管内皮吸附,促进内源性氨基多糖释放,使受损内皮细胞电荷恢复,防止血小板粘附,促进血液流动性,预防血栓形成3;用生理盐水冲洗手套,因为置管术中使用的无菌手套上附有的生物粉或滑石粉进入血管,刺激血管壁导致的无菌性静脉炎。穿刺后局部用弹力绑带加压包扎24小时,置管后3d内术肢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穿刺处出血后及时更换贴膜,消毒,清理血液4;术后应经影像学显影提示导管已经送人上腔静脉。

4操作者心理状态

4.1操作前与病人充分沟通,尽量选择粗、直的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对操作应充满信心,是否顺利建立静脉通路,影响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4.2操作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要有充分把握才进针,应换位思考,切不可把病人当成练手的试验品。

4.3同一个病人,一次穿刺不成功后,应请求帮助,同时思考失败的原因,并观摩同仁,虚心总结教训,提高技术水平。

5小结

PICC导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方便、易于维护、留置时间长,能为慢性病需长期输液的患者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它的每一部操作都可分解为许多细微操作,每一个细节都决定最后的结果成败,但因为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在留置期间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护士、患者和家属掌握PICC导管的维护和护理知识,了解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如何处理,正确维护和使用导管,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尖荣,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9,9(2):10-14

[2]沈建萸,呼宾.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0(10);785—786

[3]红苓.绳宇肝素盐水有效降低P1CC插管后静脉炎发生的临床研究[J].现代护理,2004,10(12);1087—1088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1年5月至2007年3月行PICC置管患者108例, 男104例, 女4例, 年龄60~100岁, 平均 (75.4±11.1) 岁。其中恶性肿瘤92例 (85.2%) , 其他急、慢性疾病32例 (29.6%) 。肿瘤静脉化疗64例 (59.3%) , 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89例 (82.4%) 。

1.2 置管前准备

向患者和家属讲解PICC置管方法、优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由主管护师制订置管操作预案。

1.3 置管方法

PICC管采用4 Fr PICC单腔导管 (美国Bard公司生产) 。患者取平卧位, 上肢外展45~90°。从穿刺点至同侧胸骨旁线与第三肋间交点, 测量置管长度。肝素钠盐水冲管, 润滑管腔。穿刺部位常规消毒, 铺治疗巾。穿刺见回血, 松止血带, 右手轻压穿刺血管上方, 左手退出针芯, 送入导管。送导管过程中若有阻力, 适当调整患者上肢与躯体角度, 或右手轻揉穿刺静脉上方。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 撤出导丝, 拔除外鞘导管, 剪去多余导管, 连接接头。用配制的肝素钠盐水注射器连接导管回抽, 见回血后注入肝素钠盐水适量冲洗导管, 旋紧可来福接头。擦拭穿刺部位的血迹, 用无菌纱球加压固定穿刺点, 无菌方纱或透明手术切口膜覆盖。记录患者姓名、年龄、诊断、置管日期、拔管时间和原因。

1.4 置管部位护理

(1) 方纱固定:每天消毒穿刺点和更换无菌纱布, 并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和渗血; (2) 手术切口膜固定:每周消毒穿刺点2次和更换手术切口膜, 随时观察穿刺处情况。输液时, 常规消毒可来福接头, 脉冲式注入生理盐水20ml冲洗PICC管, 连接液体并记录最快滴速。然后, 依据病情调整滴速, 通常为40~60滴/min。

1.5 输液操作时的护理

(1) 严格操作常规, 每次输液前和输液结束后必须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 (2) 输液中观察液体滴速, 发现输液速度减慢, 随时用生理盐水加压冲管, 恢复导管通畅; (3) 尽量避免经PICC管输入血制品或抽血, 如果病情需要必须这样做, 事后要增加生理盐水冲洗量和冲洗次数; (4) 经常检查导管接口的可来福接头, 如出现裂缝, 要立即更换; (5) 在输液前完全打开输液通道, 检查液体滴速。如果发现滴速减慢, 要考虑部分堵管, 立即采取疏通措施。

2 结果

108例患者中, 置管成功106例 (98.1%) 。留置时间1~249d, 平均置管时间 (57.9±27.0) d。不良反应:敷贴过敏、穿刺点轻度出血、穿刺点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各1例, 各占0.9%。无导管堵塞及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

3 体会

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 适用于不适合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它的头端有三向瓣膜设计, 能有效地防止回血、进气, 无需使用肝素盐水封管。与普通静脉穿刺术相比, PICC可保护上肢血管网和消除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减少化疗药物渗出。特别对营养不良的患者保证液体和热量的及时供给,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此项PICC置管可保留1年, 治疗间歇期每7天维护1次, 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它不仅为血液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无痛性治疗途径, 还可广泛应用于老年患者、肿瘤以及长期静脉输液和使用刺激性药物等患者。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5篇

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的化疗药物中,发泡性药物等对肿瘤细胞的杀灭和抑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些药物一旦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渗于皮下,就会给穿刺局部以及相关肢体造成严重损害(常常影响下一个周期的治疗),并给病人的精神及肉体带来巨大痛苦,同时也给临床护士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为此,如何预防渗漏是我们多年以来讨论和研究的课题。

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在直观下进行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延长了导管的滞留时间(最长可达1年左右)。另外,导管易固定,不易滑脱,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在床旁即可进行,患者可洗澡。适合需要长期保持静脉通道的病人及要输入刺激性药物的病人。我院现共有185例患者选用PICC作为静脉通道行化疗。现护理将体会介绍如下。 

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以来,对我院的患者进行PICC置管化疗185例,其中男23例,女162例;年龄27~68岁。置管时间为45~240天,平均置管时间为120.5天。一次置管成功率95.6%,二次置管成功率3.5%,不成功率0.9%。

2 护理

2.1 置管前护理:PICC是我院引进的一项新技术,患者不了解其作用及意义,担心引起不良反应,多数病人有恐惧心理,不愿意应用。插管前耐心向患者详细讲解化疗毒副作用及应用PICC的好处:肿瘤患者需长期化疗,化疗药物因其化学性、酸碱度及高浓度等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致使药物外渗,易造成血管皮肤损伤而引起剧烈疼痛,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及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损伤,给再次穿刺及一次穿刺成功带来困难。并结合现实病例进行宣教,告诉他们使用PICC置管后,化疗药物通过导管进入血管后,被迅速稀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上肢血管网,解除了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利于全程静脉化疗。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置管的优势、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患者均同意置管并签署置管同意书。

2.2 置管中的护理 

2.2.1 置管过程中注意保暖,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病人把头转向插管的上肢方向,并将下颚贴在肩部,以降低导管尖端误入颈内静脉的可能性。

2.2.2 送导管困难,可稍拉回导管,轻微调整穿刺针再送管,或边推0.9%氯化钠注射液边送管,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嘱患者适当调整体位,使上肢与躯干垂直,或稍作停顿后再送管,如果不行则改以对侧静脉置入。

2.3 置管后的护理

2.3.1 保护穿刺部位及导管:术后加压包扎24小时,并做X-RAY检查;术后24小时内因渗血较多,应更换敷料一次;如局部渗血多时,可用无菌干棉签蘸取去甲肾上腺素按压针眼片刻;碘酒、酒精均不能触及PICC软管,以防PICC导管老化。

2.3.2 封管:延长管连接到合适的输液管路上。不用的管腔用20毫升注射器采取脉冲式正压封管技术推1毫升的肝素生理盐水(100单位/毫升)充满后,用肝素帽封好。

2.3.3 导管留置时间:PICC留置时间的长短对需长期化疗的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在留置期间无并发症,不影响置管,可延长时间,不必换管或拔管。有报道,导管留置时间为480天的。

2.3.4 防导管的脱出:对导管插入深度进行记录,常观察有无脱出现象,并每天交接班;给患者做护理及治疗时,避免牵拉导管,嘱咐患者勿做剧烈的手臂运动,以防止导管脱出。

2.4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4.1 穿刺部位渗血、血肿:在病人凝血机制差,血管选择不当或重复穿刺2次以上,穿破血管等情况时容易出现。对此护理人员应提高PICC置管技能,穿刺应避免直接进入血管。穿刺后嘱患者24h内限制肘关节活动,可用500g袋装盐压迫穿刺点1~2h,术侧上肘抬高,卧床时避免压迫置管手臂。若出现渗血或血肿,应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穿刺点明胶海绵止血或用无菌纱布加压,停服抗凝剂,必要时给与止血剂,处理后可迅速缓解。

2.4.2 感染:一种情况是穿刺点感染,另外一种情况是管道感染。除护理人员加强无菌操作外,换药频率是预防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置管后的第1次换药一般在穿刺后24h更换敷料,以后每周2次。敷料选择也是预防感染的一个因素,出汗少的患者可以选择单纯透明贴,出汗多的患者可以选择棉质敷料,对各种敷料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康惠尔溃疡贴。若出现伤口红肿,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红外线照射,加速血液循环,使肿胀消退;或使用碘伏消毒管口皮肤,碘伏对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进入血液有肯定作用。

2.4.3 导管异位:如发现体外导管增长或敷料不在原处,则可行胸透确定导管位置。导管异位主要是由于导管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牵拉所致。导管异位一般都走向颈内静脉,可拔退导管5~6cm后用5~10ml生理盐水冲管,细软导管可随回心血流入上腔静脉,或将导管拔出到胸镇关节处的锁骨下静脉输液。如导管异位距离大,则应拔管。

2.4.4 静脉炎:包括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h,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应、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所致;血栓性静脉炎原因有导管外周形成血栓,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封管不规范、导管头端或导管内形成血栓等为常见。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可抬高手臂并制动;在导管处用38~40℃左右的3%硼酸液沿静脉走向热敷、红外线照射、外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包扎;如果经上述处理后,症状仍未改善,应先拔管,待症状缓解后在另选静脉穿刺。

2.4.5 导管阻塞:若发生阻塞,可用5000单位尿激酶加生理盐水2ml稀释后缓慢注入,5min后抽回血,若无回血,再重复使用,直到再通为止。

2.5 出院带管及拔管的护理

2.5.1 出院带管的护理指导:出院前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留在体外的长度、封管及更换敷料的日期、更换敷料的操作指导等。交代注意事项:置管上肢不要做剧烈运动,应避免提过重物品或做引体向上等持重锻炼,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的活动,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包住置管的肢体缠绕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或用宽的松紧带缠住,避免与水直接接触,淋浴后检查敷料,若有浸湿,及时更换敷料。避免盆浴、泡浴等。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周更换1~2次。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渗出等,如有异常及时与主管护士联系或

到当地医院请专业护士处理。

2.5.2 拔管的护理:当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拔管。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让病人处于较舒适的体位(卧位或坐位),插管的上肢从躯干部向外展45~90°角,在插管的上臂下放一条止血带,以应付导管断裂的情况。去除敷料,将导管从固定胶贴上取下,并沿与皮肤平行的方向慢慢拔出导管。如感觉有阻力,停止拔管,局部热敷20~30 min再继续拔管,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不少于5 min,并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24 h,嘱患者拔管后24 h内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止出血。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2月我科放置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50例,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43~85岁, 平均68岁, 各种癌症46例, 肺部感染1例, 脑梗3例。

1.2 方法

首选贵要静脉, 次选正中静脉, 末选头静脉。在预期穿刺部位10cm以上扎止血带。先用皮尺测量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 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距离, 顺时针一次逆时针一次, 再顺时针一次消毒。消毒范围上、下直径20cm, 两侧至臂缘, 铺洞巾后穿刺。穿刺者一手固定皮肤, 另一手以15~30度角进针, 见回血后减小穿刺角度, 推进1~2 mm, 右手保持钢针针芯位置, 左手单独向前推进外插管鞘, 左手拇指固定插管鞘, 食指、中指按压插管鞘末端外上方的静脉止血, 右手撤出针芯, 固定好鞘管, 插管鞘下方垫无菌纱布, 自插管鞘处缓慢匀速置入PICC导管, 插管至预订长度后从血管内撤出插管鞘。保留体外5~6cm以安装连接器, 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 安装肝素帽, 常规用X线摄片定位证实导管末端位置在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水平之间, 相当于上腔静脉处方可输液。

2 结果

50例患者中1次性置管成功47例, 成功率94%, 至化疗结束发生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1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总计8%。

3 护理分析及并发症防治

3.1 静脉炎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为2.6%~9.7%, 发生原因:穿刺技术不够熟练, 反复送管、导管过粗, 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置管后期发生的血栓性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和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处理方法:行如意金黄散调醋湿敷或33%硫酸镁湿敷, 2~4次/d, 30~60 min/次, 可同时应用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措施:置管前消毒时要等到消毒剂晾干后再行穿刺, 否则消毒剂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 引起静脉炎;输入刺激性药物如某些化疗药时, 可用硫酸镁湿敷;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人血管内, 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 造成细菌性静脉炎。

3.2 导管堵塞

发现导管堵塞应在6 h内处理, 此时血栓形成时间尚短, 对溶栓药物反应较敏感, 复通机会较大。原因: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异物颗粒堵塞等引发的非血栓性堵塞或血液返流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处理方法:导管扭曲打折时, 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血栓形成堵塞导管通常发生于导管的体内末端, 因血液返流形成血栓阻塞导管, 此时可采用肝素或尿激酶进行脱内鞘治疗。防治:推注药物时, 不同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 以防止因药物的配伍禁忌导致沉淀物而堵塞管道;在封管时当使用带有针头的注射器时, 在注射器内还有最后0.5 ml注射液时, 以边推注边退针的方法, 拔出注射器的针头;封管应采用正压封管。

3.3 静脉血栓

晚期肿瘤患者血液黏稠度高, 处于高凝状态, 中心静脉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 长期留置在血管中容易形成涡流, 导致血栓形成。如术肢出现肿胀、麻木等不适, 经血管超声确诊血栓形成, 可给予全身溶栓药物治疗, 如溶栓治疗失败, 可在导管室行溶栓取栓治疗, 必要时可拔除导管。

3.4 感染原因

感染多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或换药不及时等原因引起。处理方法:进行理疗、热敷、加强局部护理、换药等, 必要时口服抗生素, 一般无需拔除导管。防治:无论置管操作过程中还是置管后的导管护理, 都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这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其次应定期换药, 每周2~3次用碘伏换药可有效预防感染。另外, 导管口细菌培养及更换肝素帽应1次/周。

经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在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又会给患者造成并发症的危险, 所以,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无菌操作, 做好相应的护理, 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使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摘要:目的 分析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 患者的护理, 及时发现并发症, 找到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50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50例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47例, 成功率94%, 至化疗结束发生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1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总计8%。结论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如能及时发现, 并根据其发生原因及时正确处理, 一般均可解除。但应以预防为主。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09年3月—2015年4月行PICC置管269例, 其中男163例, 女106例;胃癌52例、肝癌6例、乳腺癌35例、肠癌47例、食管癌19例、肺癌32例、脑瘤5例、其他73例。平均留置时间105 d, 最长196 d, 最短1 d。

1.2方法根据PICC置管时间顺序, 记录人次、天数、病种, 并计算比率。

2结果

269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非正常拔管28例, 其中导管堵塞5例、自行脱落7例、穿刺点感染8例、放弃治疗的3例、要求拔管2例、穿刺点渗液2例、其他1例。

3原因分析

3.1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长期留置导管最常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 原因可以是管腔内的因素, 也可能是管腔外的因素。本组导管堵塞5例, 平均留置时间90.6 d;实施导管再通成功3例, 失败2例。

3.1.1维护不当1封管不正确, 造成血液回流至导管, 凝血后堵塞导管, 本组1例。2导管打折或受压、导管错位或移动致使血液反流后凝固, 导管堵塞, 本组1例。3经PICC采血输血未彻底冲管, 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等成分黏附在导管壁, 造成堵管, 本组1例。4PICC留置时间较长, 管道尖端对血管内膜机械性损伤, 形成管内微血栓或在导管尖端形成纤维蛋白鞘堵塞导管[1]。

3.1.2药物沉积1输注静脉营养液或者血液制品, 本组1例。2血管炎性堵塞, 如注入刺激性药物或者导管长期刺激血管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2], 本组1例。

3.1.3血液高凝状态肿瘤患者的血液一般都处于高凝状态[3], 治疗期间自主活动减少, 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 血液流动缓慢, 致血液淤滞。

3.1.4胸腔压力增加。

3.2 PICC穿刺处的感染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疼痛、 甚至有脓性分泌物, 局部发红、瘙痒、甚至水疱形成。1操作者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如消毒方法不正确。2天气炎热患者出汗较多, 敷料潮湿污染未及时更换。3选择穿刺部位不当 (在肘窝处) , 活动时导管牵拉刺激穿刺点。4与导管的材质有关。5与患者身体状况有关 (应用化疗药物及患者骨髓抑制、抵抗力下降等) ;过敏体质 (患者接受化疗后, 皮肤敏感性增加) 。 6与患者对留置PICC日常护理注意事项掌握程度有关。

3.3 PICC导管自行脱落本组7例, 最长留置173 d, 最短1 d, 占总置管人数2.2%。原因:1局部感觉不适, 睡眠中不自觉地将导管拽出2例。2脱衣不慎1例。3固定不牢固:出汗、潮湿、甩臂、扫地等2例。4外地患者治疗间歇回家, 护理不当2例。

3.4 PICC导管穿刺处渗液本组有2例患者, 置管后穿刺处持续渗液, 排除纤维蛋白鞘形成 (液体流速正常) 、低蛋白血症、体内导管破裂 (拔出导管4 cm~5 cm后未发现破损处) , 考虑是否淋巴管损伤。1例渗出严重, 3 d后拔除导管;1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缓解, 继续使用。

3.5其他原因放弃治疗3例;自觉胸闷、上肢不适, X线透视导管位置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无血栓形成、心电图正常, 反复心理疏导无效, 强烈要求拔管2例;1例置管后1个月外出就诊时, 推入造影剂后致导管破裂拔除。

4预防

4.1置管前, 操作护士要与患者签订穿刺同意书。了解其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数值。向患者或家属讲明置管的重要性,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操作中严格无菌操作, 做好心理护理。

4.2静脉的选择:置管静脉应选择柔软、粗直、有弹性、血管充盈、易触及、易固定、静脉瓣少的血管, 如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静脉瓣少, 管径粗、直、短, 应首选。穿刺点应为肘关节下两横指处,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选择B超引导下肘关节以上置管。

4.3穿刺应由PICC专科护士进行,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避开局部感染灶, 减少定植微生物进入体内。避免反复穿刺, 减少感染概率。

4.4 PICC导管的选择及固定:选择医用高等级硅胶导管, 这种导管柔软、生物相容性好, 不良反应少;还应选择与血管腔相匹配的导管, 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导管前端的位置与导管在体外部分的固定有重要关系, 穿刺完毕固定, 体外导管摆放S形, 避免死角;无菌胶布先固定翼及连接器;贴膜时, 要等消毒剂充分干燥后再贴, 贴膜、导管、皮肤要充分贴敷, 不留空隙, 也可使用思乐扣加固, 必要时局部给予保护如弹力绷带等, 如有出汗、潮湿、贴膜松动情况随时更换贴膜;减少导管对穿刺点刺激, 避免穿刺点局部细菌随导管移动, 带入体内。

4.5导管的维护。有效冲管是预防导管堵塞并保证其正常使用的关键:1导管在使用期间:每次输液前后、给药前后、 输血前后应冲管。在连续输液情况下, 每12 h冲管1次。2导管在间歇期间:每7 d冲洗1次, 冲洗导管的同时, 更换敷料和输液接头。3操作程序:酒精纱球包裹输液接头旋转擦拭;用10 m L以上的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在输血或输脂肪乳、甘露醇, 应以20 m L生理盐水冲管, 为确保导管内不留余物;注射器内生理盐水余0.5 m L时, 正压封管。

4.6输液监测。及时处理常见故障, 对于内径小的导管, 液体中的微粒、血栓均容易堵管。因此, 输液前应严格遵守药物配伍要求, 防止药物混合形成药物微粒。避免输液速度过慢出现微粒积聚导管腔, 输液中可定时用生理盐水冲管。

4.7 PICC患者的日常护理教育。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与保护, 避免剧烈活动;穿宽松衣服, 穿脱衣服、洗澡时需谨慎;学会自我观察, 出汗浸湿贴膜, 穿刺部位渗血、渗液, 均应及时更换贴膜。

4.8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有无红肿、压痛、分泌物及硬结, 保持局部干燥, 如有应增加换药频次, 加强观察, 必要时敷料包扎。

PICC导管在留置过程中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较多, 如: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手卫生、PICC穿刺、观察护理能力、对患者的宣教, 患者的心理因素、文化程度、接受能力、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患者皮肤的高敏性等, 只有找出影响导管留置的诸多因素, 才能针对性地加以护理, 给予有效预防并适时处理, 从而保证PICC导管长期留置以满足患者治疗需要。

参考文献

[1]耿辉, 王兵, 南虹.恶性肿瘤患者留置PICC穿刺点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8) :1705-1706.

[2]乔爱珍, 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44-145.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术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45.7±3.6)岁;肿瘤化疗患者48例,危重患者12例。

1.2 PICC置管术的操作方法:

所用PICC导管来自BD公司。穿刺部位首选肘部贵要静脉,然后依次选正中静脉与头静脉。患者取平卧位,将穿刺侧手臂向外展90°,以穿刺点到胸锁关节,向下至第3肋间的距离作为置管长度,在穿刺处点10 cm处扎止血带,用75%酒精对穿刺部位进行3次常规消毒,后用碘伏消毒3次,导管长度按照预先测好的置管长度修剪,并用封管肝素液对导管进行预冲处理,再以15°~30°进针行静脉穿刺,见有回血后减小进针角度[2],将插管鞘推进1~2cm后退出穿刺针;缓慢地将PICC管置入插管鞘,当置入长度为20cm时,嘱咐患者头部偏向置管侧,有助于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导管置入预定长度后将插管鞘撤出,待穿刺部位止血成功后再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处理。用纱布块垫在穿刺点上方,再用透明敷贴将其覆盖住,采用蝶形交叉固定导管。为了防止穿刺点出血,可在穿刺部位用弹性绷带缠绕一周。经胸片检查确定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处后进行输液。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6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其中一次性置管成功57例(95.0%)。从置管成功到化疗结束发生静脉炎1例(1.67%),导管堵塞2例(3.33%),静脉血栓形成1例(1.67%),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3.33%)。并发症发生率为10.0%。

3 讨论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治疗危重患者的主要方法,静脉给药化疗是治疗肿瘤患者的主要方法。与常规周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保留时间长、一次性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同时,可避免化疗药物等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但随着PICC置管术在临床使用的范围增广,置管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增加。因此,强化操作技术、加强无菌操作观念以及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3.1 提高操作技术:

操作者需具备良好的穿刺技能,并经过正规的维护技术培训,熟练掌握PICC置管术,明确实施PICC置管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2 加强无菌操作观念:

由于危重与肿瘤化疗患者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发感染,因此,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应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保障最大的无菌屏障,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3 并发症的护理:

(1)静脉炎:血管内径大小、导管材料过硬、导管型号不符、穿刺肢体过度活动等均可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穿刺前,应仔细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相符的导管,有助于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时动作要慢且尽量保持匀速送管,以免对血管造成刺激。使用静脉炎敷贴,有助于局部组织微循环的改善,促进渗出液的吸收,从而保持穿刺处皮肤的干燥,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由于静脉炎敷贴的水胶体能够溶解纤维蛋白,维持局部组织的进行正常代谢[3]。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静脉炎,可局部采取冷、热交替敷,或者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结缔组织的生长,预防血栓形成,控制局部炎症,使血肿吸收,从而控制静脉炎。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2)静脉栓塞: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栓塞。PICC置管术后应做好对患者臀围的测量工作,以了解血供情况。对于血供尚可的血栓,可给予0.4 ml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并将患肢抬高,局部使用硫酸镁进行湿敷处理,通过彩超检查了解血栓情况;对于血栓较大,且局部症状逐渐加重者,应及时行血管外科治疗。(3)导管堵塞: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曲折。导管体内末端是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造成导管堵塞的易发部位,一旦发现导管堵塞应及时给予肝素或尿激酶行溶栓治疗。经静脉推注多种药物间应使用生理盐水冲管[4];在注射器内药物剩余0.5ml时,采取边推注边退针的方法退出注射器;采用正压封管等。(4)导管相关性感染:换药不及时、未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等均可引发感染。发现患者伴有感染症状时,立即采取热敷、理疗、加强换药与局部护理等措施,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无菌操作观念应贯穿整个置管过程与置管后导管的护理中,为预防、减少感染发生的关键。做好换药、消毒工作;肝素帽每周更换1~2次。

综上所述,规范熟练的穿刺操作技能、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对预防、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对其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房巍,周黎明,等.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20):3284-3286.

[2]罗春绸,陈开珠,杨李娜,等.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早产儿静脉炎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8(5):352-355.

[3]王晓靖,常静,王宏玲,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肩锁关节脱位一例[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4,22(2):126.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所选124例研究对象均选自于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肿瘤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56例,年龄在34-82岁之间,平均年龄(47.2±2.5)岁;原发症:肝癌35例,肺癌22例,乳腺癌6例,胃癌39例,大肠癌22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史;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行优质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临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观察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状况,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舒缓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2)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作用、优势、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并解答患者的疑问,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3)若患者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出现静脉出血、血管阻塞并发症,护理人员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安抚患者。期间,护理人员还要为患者制定科学、健康的膳食结构,以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其中,依从性采用自拟量表进行评价,记录患者的延期维护、自我观察、置管侧肢体活动状况等,每一项评价为依从、不依从;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分为满意、不满意两项,让患者自行评价;而并发症包括护理期间穿刺点出血、红肿、导管渗液、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非计划拔管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版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表示用(),计数资料表示用(n/%),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满意度及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患者依从58例(93.6%),满意55例(88.7%);常规组护理后,患者依从32例(51.6%),满意35例(56.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护理后并发症状况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患者穿刺点红肿4例(6.5%)、导管渗液2(3.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4.8%)、机械性静脉炎4例(6.5%),非计划拔管2例(3.2%)例,总并发率24.2%;常规组护理后,患者穿刺点红肿12例(19.3%)、导管渗液4例(6.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9例(14.5%)、机械性静脉炎11例(17.7%),非计划拔管10例(16.1%),总并发率74.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虽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于治疗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但由于长期静脉穿刺,会导致患者出现抗拒心理,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优质护理旨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及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并提高患者已从性,使其疾病认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5]。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后,患者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不仅护理满意度较高,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并发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肿瘤患者12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常规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患者满意度、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组,并发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且能够减低患者的并发率,护理满意程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影响

参考文献

[1]田苗苗,李涛.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所致静脉炎的防护措施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15):231-232.

[2]李孝红,潘秀园.集束化护理策略对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 5,(03):488-490.

[3]张珍珍,吴贤翠.综合护理干预对消化道肿瘤PICC置管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8):26-27+34.

[4]罗桂莲.肿瘤患者置人PIC:C后并发静脉栓塞的护理分析[门.基层医学论坛,2015,(35):5003-5004.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行PIC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符合社会伦理学要求,排除严重精神疾病、语言表达障碍以及无生活自理能力[4],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18~76岁,平均(49±10)岁;置管时间1 d至6个月,平均(1.56±0.27)个月;疾病类型:食管癌13例,胃癌11例,乳腺癌7例,直肠癌5例,肺癌5例,肝癌3例,恶性淋巴瘤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20~72岁,平均(50±10)岁;置管时间2 d至5个月,平均(1.32±0.43)个月;疾病类型:食管癌12例,胃癌10例,乳腺癌9例,直肠癌7例,肺癌6例,肝癌2例,恶性淋巴瘤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置管时间以及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并准确记录患者的不适反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①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执行各项操作,对置管部位行压迫性止血,然后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输液装置需每天更换1次,无菌透明敷料需要3天更换1次,连接部位还要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裹和固定。②密切观察置管部位是否有渗液、渗血和红肿等现象,若出现,需及时给予相应处理。③先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后再输入高渗性、刺激性或黏稠度较高的药物,例如脂肪乳剂、甘露醇类脱水剂等。④每日输液完成后使用2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行正压封管。⑤使用容量大于10 ml的注射器进行封管,因为注射器的规格和产生的压强成反比例关系。如果注射器的容积小于5 ml,易导致导管破裂。⑥每周需要更换1次正压接头。⑦待输液结束封管后用无菌纱布进行包裹固定,减少细菌侵入,降低感染。每天输液期间应观察置管口有无红肿现象,导管有无滑脱,以及肢体上臂及胸前壁有无红肿疼痛等静脉炎或异位肿胀发生。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生命质量。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得分≥85分为非常满意,60~84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5]。生命质量:采用生理、心理、社会和情感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029,*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398,*P<0.05

2.3生命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及情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讨论

在PICC护理中,最基本的就是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完成各流程操作,在每一次液体连接时均要使用碘仿进行消毒,且在每一次输液完成后均应做好封管工作,预防堵塞发生[6]。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因为感染是PICC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所以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来预防感染发生。一般情况下,感染发生的原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是指患者自身的问题,如年龄大、凝血功能障碍和身体免疫机能减弱等,而外在因素则主要包括未严格消毒、未按规范操作和护理不到位等。由于PICC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所以在操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采用合适的药物和方法做好皮肤的消毒工作,并选择透气性高和弹性较好的敷贴膜,保持干燥,这样就可以有效预防感染[7]。

另外,医院还可以通过培养专业的PICC置管护理人员,由其完成插管、护理和拔管等工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完善PICC置管的操作流程,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进行细致的导管护理,否则就会很可能因为并发症的发生而导致留置失败。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生理、心理、社会及情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性护理对于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发生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对PICC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护理操作,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还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秋梅.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并发症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5(17):137-138.

[2]吴群华,蒋国军,徐燕红,等.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27(10):69-72.

[3]张仑,向艳,战秀华.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PICC置管并发症影响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5(13):707-709.

[4]张琼.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化疗肿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30):49-50.

[5]黄容秋,黄好英,邹克霞,等.循证护理对PICC置管错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2(2):1238-1240.

[6]吴吟.护理干预对老年重度COPD患者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及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19(28):47-48.

上一篇:历史课创新能力培养下一篇:中职生人格教育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