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就业范文

2024-09-20

平衡就业范文(精选3篇)

平衡就业 第1篇

关键词: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供求平衡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体现公平与效率。市场经济中市场根据效率原则向从业者提供报酬, 在劳动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 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即产出的质量和数量成为报酬支付的唯一标准。以劳动就业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填补了市场对公平的缺失, 通过个人账户的纵向收入分配, 社会统筹代际转移和财政转移支付, 提高劳动者抵御各种劳动风险的能力, 促进实现市场竞争中的起点、机会和结果公平。

劳动就业主导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保障责任主体与就业领域契合。中国对劳动者的保障先后以家庭保障、企业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形式出现, 尽管保障责任主体的改变总是伴随就业领域的改变而发生,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建立后, 劳动者参与市场竞争, 保障责任开始由个人、企业, 政府共同承担。

社会保障对就业具有保障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对劳动者在劳动生产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保障, 从而维系劳动力资源的生存和再生产, 通过平衡收入、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 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为生产提供后备劳动力队伍。同时社会保险金缴付能够影响劳动力的供求。

二、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对劳动就业业作用的实证研究

1. 指标的选择。

社会保险统筹收入同职工工资共同构成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的组成部分, 必然对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本文选取以下指标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

(1) 社会保险统筹收入 (S1) , 由企业缴费。

2.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

表1显示了1997—2006年社会保险收入水平与就业水平的数值和变动趋势。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而其中由企业承担的部分以社会统筹收入的形式体现出来, 企业平均缴费率逐年上升, 说明企业负担正在加重。与此相对应, 从1997年开始, 中国城镇劳动力参与率不断下降, 2006年降到68.73%, 登记失业率则上升至4.1%。

L1:城镇劳动力参与率;S1:社会保险统筹收入;L2:城镇登记失业率;S2:企业实际缴费率。

(1) 社会统筹收入 (S1) 与城镇劳动参与率 (L1) 。社会统筹收入的绝对数逐年递增, 1995年仅为108.31亿元, 到2006年增加到3 907.79亿元, 平均每年增加345.41亿元。尽管城镇就业人口的绝对数量逐年上升, 但劳动力参与率则呈现下降趋势, 由80.57%下降到68.73%。劳动参与率和社会统筹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并且是负相关, 即当社会统筹收入增加时, 将会引起城镇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可决系数R2=0.8407, 说明两者相关度很高。

资料来源:根据表1整理。

(2) 社会统筹收入 (S1) 与城镇失业率 (L2) 。城镇失业率和社会统筹收入之间也呈现出线性相关, 并且是正相关关系, 社会统筹收入增加1亿元, 城镇的登记失业率相应的会上升0.00043个百分点。而且可决系数R2=0.7985, 说明两者的相关度很高。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是以城镇的登记失业率作为研究指标, 而实际的失业率会超过这个数字, 尤其近年来失业人数增加的比例持续上升, 因此, 二者的相关度可能会更高。

(3) 企业平均缴费率 (S2) 与城镇劳动力参与率 (L1)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城镇的劳动参与率与企业实际缴费率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可决系数R2=0.9196, 相关度非常高。二者是负相关, 即企业实际缴费率上升1个百分点, 城镇劳动参与率下降0.884个百分点。

(4) 企业平均缴费率 (S2) 与城镇失业率 (L2) 。如果企业的缴费率上升1%, 登记失业率也会上升, 上升幅度为0.095%, 尽管R2=0.6748, 相关度不是很高, 但是考虑到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实际失业率之间的差距, 可以推断企业平均缴费率的上升所造成的失业比数据显示的更为严重。

3.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基金的供求平衡中, 社会保险收入与劳动力需求呈反向变动趋势, 当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上升, 便意味着这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加大, 企业就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而造成劳动参与率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

三、劳动就业对社会保障供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1. 基本假设。

第一, 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完全覆盖, 在职劳动者都被纳入保障范围。第二, 本文只对与失业相关的失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进行研究。第三, 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失业周期一般介于0到整个工作期之间。但就整个劳动力市场看, 每个时期内都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 因此本文假定失业者总是相同的一批人, 即这些失业者在整个劳动内都处于失业状态。第四, 计算指标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取值。

2. 模型建构。

在探讨当期失业对于社会保障的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时, 涉及两个基本的精算模型:职工工作期间缴费总额的现值模型和职工退休后给付总额的现值模型。 (1)

(1) 单个职工社会保障供给模型。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内向社会保障提供的缴费总额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由企业按职工工资的比例缴费, 计入社会统筹;另一部分由职工个人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社会统筹主要用来支付当期社会保险需求的需要, 是兑现期社会保险的供给;个人账户只为了支付职工个人在未来养老的需要, 是未来社会保险的供给。

根据假设, 现期供给包括现期养老保险供给和现期失业保险供给;未来供给只包括未来养老保险供给。通过调整参数的设置, 可以通过职工工作期间缴费总额的现值模型变型得出。

POS:现期养老保险供给, 由企业缴费

u=20;r=60;Jo=20%;W=21 001 (2006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 ;g=9% (工资增长率应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适应) ;i=4%;v=0.96;

PES:现期失业保险供给, 由企业缴费

FOS:未来养老保险供给, 由职工个人缴费

单个劳动者在整个劳动期内能够为社会提供的社会保障基金总供给: (1) + (2) + (3) =690 671元。

(2) 单个职工社会保障需求模型。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一旦失去工作, 就由社会保障金的供给方转换成需求方。失业意味着劳动者不能继续履行缴费的义务, 同时也失去了生活来源, 此时就产生了现期需求。此外, 对于长期失业者来说, 不但其现期的生活不能得到保证, 未来养老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这就成为了对社会保障的未来需求。

根据假设, 现期需求包括现期失业保险需求和领取失业金期满后社会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未来需求只包括满足未来生活的最低生活保障。通过调整参数的设置, 可以通过职工退休后给付总额的现值模型得出。

PED:现期失业保险需求

u=20;g=9%;W=21 001;i=4%;v=0.96;失业金领取24个月。

PDD:现期最低生活保障需求

u=23;r=60;i=4%;v=0.96;n=1.58% (根据1995—2006年价格指数计算) ;

R=2 977 (全国34个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值)

FDD:未来最低生活保障需求

r=60;d=71 (平均预期寿命) ;i=4%;v=0.96;n=1.58%;R=2 977。

据假设, 如果一个劳动者终身处于失业状态, 那么他对于社会保障就只有需求, 单个职工社会保障总需求: (4) + (5) + (6) =93 856元。

(3) 失业引致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2006年, 中国城市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人, 由于失业而造成社会保障供给的减少总共为58 499亿元, 而由此增加的资金需求为7 950亿元。需要注意的是, 这只代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失业对社会保障资金供求的影响。并在假设社会保险完全覆盖的条件下得出, 实际值应小于该数值。

3.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率的上升不利于社会保险供求的平衡。失业率上升, 社会保险资金的供给减少, 需求增加。而且, 这种影响不但关系到现期的供求平衡, 也关系到未来的供求平衡。

四、政策建议

1. 努力扩大劳动力需求, 增加就业。

一是培育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制定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包括拓展就业领域、进行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二是大力发展经济, 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政府通过制定相关财政和税收的优惠政策, 引导和鼓励社会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2. 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责任分担机制。

一是合理确定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保障缴费系数和分配比例。逐步适度降低企业缴费率, 减轻企业负担, 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逐步增加劳动者的缴费责任, 增强自我保障意识。二是合理划定政府社会保障责任, 维护社会公平, 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3. 建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联动发展机制。

建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联动发展机制。一是规范参与劳动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将所有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 突出社会保障促进就业、鼓励劳动的政策取向。

参考文献

[1]宋世斌, 申曙光.社会保险精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58-71.

[2]穆怀中, 柳清瑞.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4) :148-164.

平衡就业 第2篇

1.不同于多数国家货币政策目标单一且政策工具仅依赖利率,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多年来一直是“四大任务”: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众所周知,多目标往往隐含着冲突与矛盾,很难同时达到满意成效。有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3.比如说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是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4.中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货币政策必须要考虑多目标.所以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需要动态的考虑问题.要结合具体的中国国情考虑问题,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但你同时赢得了资源配置的优化,给未来的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打下基础.所以,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需要动态的考虑问题。

5.中国目前采用所谓“四大目标综合平衡”的做法是合适的,对克服金融危机也是有用的,但也会在今後有不断的演变.由于经济不象牛顿力学定律这麽简单,不会有公式加以简单化.因此,我们必须用比较复杂的思维来考虑货币政策.6.由于中国经济是一个改革转轨期间的经济,在市场化程度、在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上、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都跟发达国家不一样,也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不一样.因此我们不会选择以单一通胀为目标.货币政策必须考虑支持资源配置优化,要考虑能源价格、天然资源的价格、住房还有公共交通等可以收费的公共事业,包括水资源价格改革,改革央行要支持,同时制定货币政策要对此留有空间.若单纯以通货膨胀目标论,我们可能会抵制这些改革,因为它们不利于实现低通货膨胀.7.我们在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外汇掉期、利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新的、切实有效可行的新的工具。近年来,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强调与公众的沟通,我们强调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沟通和引导,把这个当作治理通货膨胀的一项重要工具.另外,我们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除了强调要简洁、沟通以外,更重要的是切实深入执行货币政策。

平衡就业 第3篇

关键词:进口,就业,逐步回归分析法,贸易顺差,进口商品产业结构,进口商品区域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出口方面, 1978年我国出口总额为97.5亿美元, 2011年出口总额跃升为18986亿美元, 并且除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出口总额较2008年有所萎缩外, 其他年份出口贸易总额都是呈现出一路上扬的趋势。而对于进口, 1978年我国进口总额为108.9亿美元, 2011年进口贸易总额跃升为17435亿美元, 并且除了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进口总额较各自前一年份有所萎缩外, 其余年份进口总额也是呈现出一路上扬的趋势。另外, 综合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数据来看, 在绝大多数年份我国对外贸易都处于顺差的状态, 并且从2005年起, 贸易顺差额踏上了千亿美元的平台。巨额的贸易顺差不仅给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了挑战, 而且也引起了部分国家的不满, 引发了对有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争议以及针对中国的一系列的贸易战和贸易政策举措, 如2012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 成立了多部门贸易执行机构, 尽管该机构并未明确指向中国, 但奥巴马在宣布成立该机构的国情咨文中多次提及中国, 这间接显示出了其隐含指向。

为了化解巨额顺差带来的一系列困扰, 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问题, 中国政府多次声明希望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放松高新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这样不仅能缓解贸易逆差, 同时也能避免大量进口对国内产业乃至就业产生的剧烈冲击, 然而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绝不是任何一方所能决定的。为了破解巨额顺差引发的困境以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2012年3月2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政策措施, 并在会上提出要重视进口, 适度扩大进口规模, 优化进口结构, 稳定和引导大宗商品进口, 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 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同时, 针对此目标我国提出了三项措施:第一, 调降部分商品进口关税;第二, 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第三,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政府如此的大动作, 确实能缓解巨额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压力, 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但与此同时, 其对就业的冲击也会凸显出来, 因此, 研究进口增加会对中国就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而且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于该议题, 目前国内尚未有人涉及, 而在国外, 有不少学者对进口与就业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 如Christis G.Tombazos (1998) 研究了进口贸易对澳大利亚就业的冲击, 并得出来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进口对澳大利亚的就业有着正面促进作用的结论。David Greenaway, Robert C.Hine, Peter Wright (1999) 研究发现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的增加, 都会对英国的就业产生负面冲击, 而且就贸易地理方向而言, 与美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贸易对英国就业所造成的负面冲击要明显大于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当然, 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 笔者不再一一列举。另外, 与上述相关研究相比, 笔者的研究特色主要在于研究的对象为中国的进口与就业问题, 当然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与上述研究存在显著区别。

一、理论推导及参考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笔者拟运用回归法进行分析处理。而在回归分析中, 确定影响就业的因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常可采用三大类方法来确定影响因素, 一是利用既有的理论模型推导得出;二是利用现有的实践经验进行构建;三是前两种方法的综合, 即利用既有的理论模型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构建。考虑到既有的理论模型存在着许多假设前提, 而纯粹由实践经验来构建又会给人以过于主观随意的印象, 因此, 现实中第三种方法更为盛行。笔者亦会以此方法来处理本命题。

假设宏观生产模型为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即

Q=AKαLβ (1)

其中Q、K、L分别表示总产量、资本的投入量和劳动的投入量。另外, 作为微观主体厂商来说, 其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决定了资本边际成本等于资本边际产出、劳动边际成本等于劳动边际产出, 即:

其中r、W分别表示利息和工资, 由 (2) 和 (3) 式可推导得出 (4) 式:K=

将 (4) 式代入 (1) 式, 并作自然对数化处理, 可得到 (5) 式:

从上述理论推导中, 可推出就业与产量、技术、工资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反映进口与就业的关系, 笔者对技术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处理。现实生活中影响技术的因素有很多, 而进口贸易也位列其中, 但为了本研究的需要, 笔者仅选取进口贸易因素, 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综合上述理论推导和局部技术因素的处理, 就业与产量、进口贸易和工资水平发生了联系。同时对所有的相关数据都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 因此最终的回归模型为 (6) 式:

ln L=λ1ln Q+λ2ln W+λ3lnimport+ε (6)

其中import表示进口额。

另外, 出于研究需要, 笔者对进口进一步分类, 故上述回归模型相应地调整为 (7) 式:

ln L=λ1ln Q+λ2ln W+λ3lnimport1+…+λn+2lnimportn+ε (7)

二、实证研究

为了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进口与就业的关系, 笔者将就业按产业类型分为三个领域, 即第一产业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的就业量;第三产业的就业量。利用上述回归模型分别对这三个产业的就业进行回归分析, 其中Q和W的值分别取自各产业。

在数据采集方面, 根据不同研究领域的需要, 总产量Q分别采集的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是亿元人民币。劳动的投入量即L, 分别采集的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 单位是万人。工资W则是通过对统计年鉴中分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是元, 其中第一产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直接采集农、林、牧、渔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得出;第二产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则是对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这四大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出;第三产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则是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五大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出。另外, 对于进口额import, 则根据不同分类直接查找统计年鉴得出。

(一) 第一产业就业与进口

为了能够多方位反映进口对该产业就业的影响, 笔者对回归模型 (6) 中的总进口按照商品类别和地理区位这两个分类标准分别进行了分解处理 (具体回归模型见 (7) 式) 。

1. 进口商品类别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进口商品按类别可分为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口这两大类, 而且这两大类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十小类。其中初级产品可细分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饮料及烟类, 非食用原料,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成品可细分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 杂项制品,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为此, 笔者将总进口分解为上述十小类, 并利用上述参考模型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由于自变量较多, 为了确保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 笔者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以保证得到最优回归子集, 同时考虑到就业与GDP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因此, 在逐步回归的各个回归子集中总是包含自然对数化后的第一产业的GDP。根据Eviews软件的运算, 具体回归结果见表1。

注:其中LOG是对各相关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 Q1为第一产业创造的GDP, IMPORT13为非食用原料进口额。

从逐步回归结果来看, 在进口商品的十个类别中, 对第一产业的就业有着显著影响的主要是非食用原料的进口, 并且其与第一产业就业量呈现出反向变动关系, 即非食用原料进口额的增加将导致第一产业就业量的减少, 反之则增加。同时, 非食用原料进口对第一产业就业量的影响程度为非食用原料进口额每变动1%, 将引起第一产业就业量反向变动大约0.13%。至于其他进口商品类别, 如包含五个小类的工业制成品进口以及初级产品进口中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进口, 饮料及烟类进口,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 动、植物油脂及蜡进口, 它们对第一产业就业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影响力。

2. 进口商品区域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进口商品还可根据进口来源区域划分为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欧洲这六大区域的进口商品。为了进一步理清来自不同区域的进口会对第一产业中的就业产生何种影响, 笔者同样根据理论推导中得出的自变量, 结合进口商品的来源区域, 利用Eview软件进行逐步回归, 以期得到最优回归子集, 同时考虑到产出对就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各回归子集都包含有取自然对数的第一产业的GDP。最终运算结果见表2。

注:其中LOG是对各相关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 Q1为第一产业创造的GDP, EUROPE、OCEANIC分别为来自欧洲和大洋洲的进口额。

从逐步回归结果来看, 最优回归子集仅包含三个自变量, 即第一产业的产出、来自欧洲的进口和来自大洋洲的进口。这也说明了在进口区域结构中, 只有来自欧洲和大洋洲的进口会对第一产业的就业产生显著影响, 而其它来自亚洲、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对第一产业的就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影响。同时, 在对第一产业就业有显著影响的进口区域因素中, 来自欧洲的进口有着正效应, 即当来自欧洲的进口增加时, 第一产业中的就业也会增加;反之, 则减少。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来自欧洲的进口额每变动1%, 将引起第一产业中就业量同向变动大约0.12%。而来自大洋洲的进口则具有反向效应, 即当来自大洋洲的进口增加时, 第一产业中的就业会减少;反之, 则增加。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来自大洋洲的进口额每变动1%, 将引起第一产业中就业量反向变动大约0.22%。

(二) 第二产业就业与进口

1. 进口商品类别结构对就业的影响。根据上述同样方法得到如下逐步回归结果。 (见表3)

注:其中LOG是对各相关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 Q2为第二产业创造的GDP。IMPORT13, IMPORT21, IMPORT22, IMPORT24, IMPORT25分别为非食用原料进口额,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额,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 杂项制品进口额,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W2为第二产业职工年平均工资。

从逐步回归结果来看, 最优回归子集中有关进口的自变量共有五个, 即非食用原料进口额,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额,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 杂项制品进口额,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这反映了这五个有关进口的自变量对第二产业就业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而其余未进入最优回归子集的有关进口的类别则对第二产业就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另外, 根据这五类商品进口贸易对第二产业就业所起作用来看, 非食用原料进口、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和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这三类进口贸易对第二产业就业起到反向刺激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非食用原料进口额每变动1%, 将引起第二产业就业量反向变动0.058%;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额每变动1%, 将引起第二产业就业量反向变动0.17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每变动1%, 将引起第二产业就业量反向变动0.29%。杂项制品进口额、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则对第二产业就业起着正向刺激作用, 具体表现为杂项制品进口额每变动1%, 第二产业就业量就同向变动0.245%;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每变动1%, 第二产业就业量就同向变动0.074%。

2. 进口商品区域结构对就业的影响。根据上述同样方法得到如下逐步回归结果。 (见表4)

注:其中LOG是对各相关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 Q2为第二产业创造的GDP, AFRICA、OCEANIC分别为来自非洲和大洋洲的进口额。

从逐步回归结果来看, 最优回归子集只包含两个有关进口的自变量, 即来自非洲和大洋洲的进口。其中来自非洲的进口对第二产业就业有着反向刺激效应, 即来自非洲的进口额每变动1%, 第二产业就业量就反向变动0.14%;而来自大洋洲的进口对第二产业就业有着正向刺激效应, 即来自大洋洲的进口额每变动1%, 第二产业就业量就同向变动0.12%。另外, 其它未进入最优回归子集的有关区域进口对第二产业就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三) 第三产业就业与进口

1. 进口商品类别结构对就业的影响。根据上述同样方法得到如下逐步回归结果。 (见表5)

注:其中LOG是对各相关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 Q3为第三产业创造的GDP。IMPORT13, IMPORT22, IMPORT24, IMPORT25分别为非食用原料进口额,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 杂项制品进口额,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

根据逐步回归结果可知, 最优回归子集含有四个与进口有关的自变量, 分别为来自初级产品的非食用原料进口额和来自制成品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 杂项制品进口额,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其中, 对第三产业就业有着反向刺激效应的是非食用原料进口额,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它们的具体效应分别为:非食用原料进口额每变动1%, 第三产业就业量就反向变动0.1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每变动1%, 第三产业就业量就反向变动0.23%;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每变动1%, 第三产业就业量就反向变动0.014%。对第三产业就业起着正向刺激效应的则是杂项制品进口额, 其具体效应为:杂项制品进口额每变动1%, 第三产业就业量就同向变动0.18%。

2. 进口商品区域结构对就业的影响。根据上述同样方法得到如下逐步回归结果。 (见表6)

注:其中LOG是对各相关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 Q3为第三产业创造的GDP, EUROPE、ASIA、LANTINAMERICAN、NORTHAMERICAN分别为来自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进口额。

从表6可知, 最优回归子集包含来自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进口额等四个进口自变量, 其中对第三产业就业有正向刺激效应的是来自亚洲的进口, 具体表现为:来自亚洲的进口额每变动1%, 第三产业就业量同向变动0.178%。对第三产业就业有着反向刺激效应的是来自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进口, 它们的具体效应分别为:来自欧洲的进口额每变动1%, 第三产业就业量反向变动0.11%;来自拉丁美洲的进口额每变动1%, 第三产业就业量反向变动0.051%;来自北美洲的进口额每变动1%, 第三产业就业量反向变动0.164%。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实证研究成果, 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从进口商品类别结构来看, 非食用原料进口额对第一产业就业有着显著影响。非食用原料进口额,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额,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 杂项制品进口额,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对第二产业就业有着显著影响。非食用原料进口额,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 杂项制品进口额,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对第三产业就业有着显著影响。另外, 从整个社会总体就业来看, 由于非食用原料进口额对第一、二、三产业就业都呈现出反向刺激效应, 故其对总体就业亦呈现反向刺激效应;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额对第二、三产业就业呈现出反向刺激效应, 故其对总体就业亦呈现反向刺激效应;杂项制品进口额对第二、三产业就业呈现出正向刺激效应, 故其对总体就业亦呈现正向刺激效应;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额仅对第二产业就业有显著影响, 故其对总体就业的效应与其对第二产业就业的效应相同, 呈现出反向刺激效应;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额对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分别呈现出正向和反向的刺激效应, 故其对总体就业的效应呈现出未定的状态。

第二, 从进口商品区域结构来看, 来自欧洲和大洋洲的进口对第一产业就业有着显著影响;来自非洲和大洋洲的进口对第二产业就业有着显著影响;来自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进口对第三产业就业有着显著影响。另外, 从整个社会总体就业来看, 来自欧洲的进口对第一和第三产业就业分别呈现出正向和反向刺激效应, 故其对总体就业的效应呈现出未定状态;来自大洋洲的进口对第一和第二产业就业分别呈现出反向和正向刺激效应, 故其对总体就业的效应呈现出未定状态;来自非洲的进口仅对第二产业就业有显著影响, 故其对总体就业的影响与对第二产业就业影响相似, 呈现出反向刺激效应;来自亚洲的进口仅对第三产业就业有显著影响, 故其对总体就业的影响与对第三产业就业影响相似, 呈现出正向刺激效应;来自拉丁美洲的进口和来自北美洲的进口都仅对第三产业就业有显著影响, 故两者分别对总体就业的影响与两者分别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影响相似, 都呈现出反向刺激效应。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 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大幅提高进口的背景下, 为了缓解进口对就业的冲击, 可利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整进口商品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以充分利用进口结构这一维度来弱化进口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具体调整方向如下:

第一, 在进口商品产业结构方面, 减少非食用原料,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进口, 增加杂项制品的进口, 慎重对待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进口, 至于其他产业类型进口则可为了顺应大幅增加进口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作相应调整。

第二, 在进口商品区域结构方面, 减少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进口, 增加来自亚洲的进口, 慎重对待来自欧洲和大洋洲的进口。

参考文献

[1]David Greenaway, Robert C.Hine, Peter Wright.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trade on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9 (15) :485-500.

上一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下一篇:轧制力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