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范文

2024-09-23

教学内容范文(精选12篇)

教学内容 第1篇

一、规范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的交流语言, 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以及化学变化, 等等, 是描述物质性质或变化的专用术语.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用心去设计、规范展示化学用语的书写, 引导学生重视化学用语。许多高考化学试题的落脚点就在化学用语上, 学生出错, 都是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而导致。

例如: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渗透规范化学用语与规范书写的教学, 如:物质的量浓度表示为c (HCl) , 不是[HCl]、CHCl;单位表示成kJ、kg、km、kPa, 而不是KJ、Kg、Km、atm;物质的量浓度的幂表示成c2 (H2SO4) , 而不表示成[c (H2SO4) ]2或[ (H2SO4) ]2;浓硫酸不能写成“浓H2SO4”, 等等。

又如:对热化学方程式, 我们通过H+ (aq) +OH- (aq) =H2O (1) , ΔH=57.3kJ/mol的展示, 可让学生体会到在离子方程式中标明物质聚集状态或化学方程式的同时, 再写上焓变即可。然后变式得2H+ (aq) +2OH- (aq) =2H2O (1) ;ΔH=-57.3×2kJ/mol, 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关键, 是注意焓变中的数值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同而发生相应改变, 以及符号中的“-”不能忘掉。

二、优化演示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优化演示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与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从而使学生日后能独立进行实验。因此, 我们要活用演示实验, 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盐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这一规律时, 教师就不能用FeSO4和NaOH反应做演示实验, 因为FeSO4和NaOH反应的生成物之一Fe (OH) 2很不稳定, 会很快被氧化成Fe (OH) 3 (红褐色沉淀) 。这样就会给根据实验现象来说明反应规律造成麻烦。如果采用Fe2 (SO4) 3和NaOH反应情况就不一样, 它直接生成Fe (OH) 3红褐色沉淀, 效果非常好, 做演示实验时, 就可避免上述的缺陷。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 不要选择装置复杂、时间长、操作难度大的实验做演示实验, 以免达不到优化演示实验的目的。

三、注重化学原理

近年来高考化学特别关注化学反应原理。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吃透新课程理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挖掘教材, 把握化学反应原理, 高度概括与抽象化学知识。我们要使学生了解:电子转移反应、离子 (质子) 转移反应、能量转移反应遵循电子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

例如:在教学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时, 我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反应原理, 在做演示实验时, 特别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从而让学生说出实验目的。同时, 我让学生注意缓慢氧化反应原理,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白磷燃烧慢慢起来这一过程。此外, 在演示实验中, 我还要学生说明空气的组成, 提醒观察水面上升至五分之一这一现象。同时, 要求学生既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 又观察到主要的现象, 使学生不断掌握化学反应原理, 这样就实现了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优化变式题型

在化学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能力, 以及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教师常设计变式题型进行教学。一题多变是对知识的升华, 使原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得到巩固并延伸, 从而形成知识由点到线并延伸到面的过程。

例如:在高三化学复习时, 我设计了这样变式问题:相同物质量的浓度、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 () 。

我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很快得出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演练, 学生在小组中探究, 不一会得出下列变式问题:

变式1:用等体积等浓度的硝酸银溶液, 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 恰好使它们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为氯化银沉淀, 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6∶3∶2。

变式2: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3∶2∶1时, 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9∶3∶1。

变式3: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相同时, 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6∶3∶2。

变式4: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在其体积比为1∶2∶3时, 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1∶4∶9。

之后, 我引导同学们在小组里分别完成 (开展小组比赛) , 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习题从多角度进行变换, 拓展知识的内容, 设计符合知识内容的变式问题, 从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延, 即把知识点系统化、问题化, 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FLASH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2篇

“Flash动画制作”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图形图像、多媒体等多方面的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美术和动画制作原理;了解Flash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有基本的卡通画绘制能力;会使用Flash来控制各种媒体,如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能够创作不同形式的动画作品;能够使用Flash进行基本的交互式编程。当然,这是一门重在实践的科目,因此需要学生多上机、多进行实际操作,把老师所教授的各种实例动画、程序熟练制作和调试出来,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更进一步的发挥。二. 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总学时80学时。其中授课40学时,实训40学时。三.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1章 初识FLASH CS3(4学时)

教学内容:

(1)Flash特点和应用

(2)Flash工作界面

(3)Flash文件的基本操作

教学要求:

掌握:动画基础知识、Flash文件的基本操作

理解:Flash工作界面概览与特性

了解:Flash历史和概述

第2章 绘图工具(8学时)

教学内容:

(1)绘制直线、椭圆、矩形和多边形

(2)使用钢笔工具绘制直线和曲线

(3)使用刷子和铅笔工具

(4)钢笔工具与部分选取工具

教学要求:

掌握:绘图工具、选取工具和图形编辑工具

理解:如何绘制基本图形

第3章 填充工具(8学时)

教学内容:

(1)色彩的基础知识

(2)颜色面板及填充工具的使用

(3)使用混色器和颜色样本

(4)使用图案和位图的填充

教学要求:

掌握:与颜色相关的控件和工具使用;混色器与颜色样本面板的使用。

理解:渐变和渐变的溢出控制等等。

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第4章 编辑工具(8学时)

教学内容:

(1)任意变形工具与渐变变形工具

(2)套索工具和橡皮擦工具

(3)图像的基本编辑

(4)图像的形状编辑

(5)对齐面板与变形面板

教学要求:

掌握:变形工具的使用

理解:图像的形状编辑

了解:对象的组合、切割、变形、扭曲以及对齐的各种方法。

第5章 造型设计(2学时)

教学内容:

(1)人体比例

(2)头部绘制技法

(3)卡通人物手和脚的画法

(4)人体动势线及三轴线

教学要求:

理解:人的身体比例以及卡通人物手脚的画法。了解:人体动势线及三轴线。

第6章 使用元件和库(8学时)

教学内容:

(1)元件和实例的概念

(2)元件的创建方法

(3)元件的三种类型

(4)编辑元件

(5)库的基本概念与操作

(6)素材共用库

(7)创建影片剪辑元件

(8)创建按钮元件

教学要求:

掌握:图形元件、影片剪辑元件、按钮元件和库的使用方法。

理解:元件和库的概念

第7章 时间轴与动画原理(6学时)

教学内容:

(1)创建帧和关键帧

(2)移动帧、复制帧和粘贴帧

(3)帧的标签和注释

(4)逐帧动画

(5)创建补间动画

(6)补间动画的编辑和表现

教学要求:

掌握:基本的动画创建方法。帧和关键帧的使用;逐帧动画、补间动画的多种变化形式,使用缓入/缓出曲线来更有效率地创作动画。

理解:如何制作逐帧动画、如何运用补间动画的多种变化形式。

了解:如何使用渐进/渐出曲线来创建动画。

第8章 补间动画(8学时)

教学内容:

(1)变形补间动画概念

(2)使用形状变形提示

(3)引导层动画的概念

(4)引导层动画的编辑

(5)遮罩层基础和遮罩动画

(6)时间轴特效

教学要求:

掌握:引导层动画的编辑、遮罩动画。

理解:引导层动画、遮罩动画的概念。

了解:时间轴特效。

第9章 特效动画(4学时)

教学内容:

(1)声音的添加和导入

(2)编辑声音属性

(3)播放和停止声音的行为

(4)通过组件控制MP3播放

教学要求:

掌握:在Flash影片和按钮中插入声音。

理解:流式声音和事件声音的区别。

了解:用声音增强导航按钮的交互性,用行为控制声音。

第10章 使用外部素材(4学时)

教学内容:

(1)导入和使用图像

(2)导入和使用声音

(3)导入和使用视频

教学要求:

掌握:制作网络流式视频文件。

理解:多种视频输出格式的区别。

了解:使用脚本控制视频。

第11章 FLASH编程(4学时)

教学内容:

(1)ActionScript语法简介

(2)ActionScript编辑器的使用

(3)ActionScript编辑器参数设置

(4)输出面板辅助排错

(5)使用ActionScript控制影片剪辑

(6)给帧、按钮、影片剪辑分配动作

教学要求:

掌握:使用ActionScript程序控制影片和实现交互。

理解:ActionScript语法简介。

第12章 发布影片(2学时)

教学内容:

(1)测试和播放Flash影片

(2)输出Flash不同媒体

(3)发布Flash影片

(4)HTML发布设置

教学要求:

掌握:Flash的测试、导出和发布,以及发布设置。

理解:输出成多种格式文档的用途。

了解:发布设置各选项的使用。第13章 教学内容 制作MTV(10学时)

1. 制作思路 2. 准备素材 3. 合成动画 4. 发布动画 教学要求

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第3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被安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故事”。该文是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老先生所写,文中回忆了1963年叶老帮他修改作文和邀他作客使他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修改作文是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的内容,它只是肖复兴表现叶老文品与人品的一个例子。把课文中的一个例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否妥当很值得深思。按上海王荣生教授的分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当属“样本”类选文。正如叶老所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他坚决主张语文教学的内容应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方法”,而课文仅是历练方法的“凭借”。王荣生教授认为“样本”类选文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师的反省和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根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在单元的主题,以及我的阅读反省和四年级学情,我以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两方面来展开:一是讨论作者如何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的品质;二是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而三至五自然段有关“作文修改”部分并不难理解,借此进行修改作文的教学可说是舍本逐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得最好的莫过于描写爬山虎的两处句子,这在课文通篇平淡的语言中特别显眼,可见作者当时对爬山虎印象深刻。学习这篇课文伊始,可让学生想想作者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并找出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对比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同。然后顺势介绍“借景抒情”的写法。最后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直接描写叶老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并尝试练笔。写好后可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原文进行比较,认识两种写法的优缺点。

认识了借景抒情后,第二课时的教学便可围绕第一部分修改作文来展开。但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是修改作文的方法,可从第一课时的教学直接引入,让学生找找有没有直接描写叶老的句子,明确什么是侧面描写。再让学生感悟“我”情感的变化,从获奖到听说修改时的“莫名其妙”,到乍看之下的“愣住”,到“仔细看了几遍”后感受到“温暖”,并由此“树立了写作的信心”,其间的脉络清晰可辨。触动感情的事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这就是肖复兴不厌其烦地写出叶老对他作文修改的原因,因为这件事对他触动太大了。这一点也正是本文对单元主题的反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详尽地写出叶老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是否有必要,并指导学生进行缩写。

这样设计教学,教学重点不是课文的内容,当然更不是课文中所运用的一个例子,而是由这篇课文所引发的怎样阅读和怎样写作的方法,如上文提到的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对比,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借景抒情的方法以及缩写练习等,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正道。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我以为正是把课文的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如教学《火烧云》时,便着力探索火烧云形成的原因;教学《长城》时,便着重了解长城的历史,建造的原因、过程等;教学《电脑住宅》,便大讲电脑的知识……如此教学,根本不是语文课,而是科学课、历史课或电脑课了。因此,如何凭借课文,依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应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以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第4篇

一、以学段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确定每篇课文教学内容时, 就要瞄准年段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如《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阅读教学中关于“解词”这个教学目标, 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提出的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定位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提出的是“理解”, 是“体会作用”;第三学段定位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提出的是“推想”, 是“体会表达效果”。

再如“默读”这个教学目标, 在第一学段要求是“学习默读”, 定位是“学习”;第二学段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 定位是“初步学会”;第三学段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定位是“有一定的速度”。

因此,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对课程标准非常熟悉, 尤其是对学段目标应了如指掌, 否则, 就会造成教学内容确定的失当。

二、以单元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杨再隋教授以《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一文呼吁全体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入手, 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背景上研读, 最后回归整体, 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时至今日, 在整体思想的引领下, 单元整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等整体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因而, 我们要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确定教学内容。

再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 (上) 第一单元的课文依次是:《老师, 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 (《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秋天》, 教学时要围绕秋天和月亮进行。每一学年上学期开学正好是秋天, 第一课充满新学期开始的喜悦。按教学时间推算, 学习第二课正好是中秋节前后, 《但愿人长久》联系苏轼的经历, 从中秋月引入话题, 亲切而自然地引出苏轼咏月的名句。第三课中的两首古诗皆咏月, 写尽月光的秀美。第四课回到秋天, 写尽秋天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这样突显秋天和月亮, 既激发了学生对秋天、明月的兴趣和认识, 又为单元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巩固和单元主题拓展创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单元, 掌握一种有益的学习方法。

三、以课时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课时教学目标, 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 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 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必须强化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意识。

如根据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 (第二课时) 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内容片段:

师:同学们, 我们来看其中这样一个画面。 (课件出示:妈妈睡在病床上, 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谁来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有几处细腻的描写。 (指名读)

师:同学们, 请看大屏幕。读一读, 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哪段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妈妈睡在病床上, 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生:我觉得书上的好, “恬静的微笑”把妈妈的笑描写得更具体, 更细腻。

师:这种描写我们把它称为细节描写, “恬静的微笑”这是关于妈妈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 可以直接说是神态描写。谁再说?

生:“紧握着妈妈的手”充分体现了爸爸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关爱和呵护。

师:这是对爸爸的动作描写。除了对人的描写, 这段还写到了什么?

生:还写了阳光, 让我们感受到连阳光都不想吵醒爸爸妈妈。

师:这是关于环境的细节描写。正是这些细节描写, 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间那平淡无奇的爱。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课文中还有很多细节描写。请同学生研读其他小节, 圈画细节描写, 并写批注, 待会儿, 我们来交流。

生:第七自然段是写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的话。这是语言描写, 让我感觉到妈妈生病了, 心里还想着爸爸。这是一种平淡无奇的爱。

生:第八自然段中的“直奔”是动作描写, 让我感受到爸爸心急如焚。

生:第十自然段中的“轻轻放下”和“蹑手蹑脚”也是动作描写, 让我感受到爸爸想让妈妈多睡一会儿, 他对妈妈是那么关心。

……

教学内容 第5篇

先点页面广告,再用需要资料

君子动动手,帮助好朋友

下面链接有你需要的更好资料 【课文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汪曾祺散文集》,教学内容:胡同文化。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出版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集》和《晚饭花集》等。汪曾祺善于描写富有情趣的地方风习和世态人情,作品故事性不强,散文的笔致洒脱、明净,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是作者写的一篇序言,原有小

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但整篇文章只有“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九个字与序相关。作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篇正规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字词综合运用】

储存

房檩怅望(chàng不如意)挪窝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冷眼旁观: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吊: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

肯轻易迁移。

奉公守法: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

披:分散的样子。

辨析

喧闹喧哗

同:都有声音大的意思。

异: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喧闹指声音大而热闹。

衰败衰微

同:都有衰落、不兴旺意。

异:衰败有由兴盛转向没落之义,适用范围广。衰微是书面语,常指国家、民族等。如:国力衰微、家道衰微。

【重点难点讲解】

要准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必须弄清作者对待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作者这种感情,又集中表现在最后三段。这是阅读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

作者先用一段文字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景象,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进行尽情渲染,与前文描写的繁荣形成强烈对照,引发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但作者并非一味地怀旧、伤感,情感之外,还多了一层理智的理解:时代大潮的冲击,这种文化必然要衰落下去,遭到淘汰。因为它毕竟是旧时代的文化,是一种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无力抗争的文化,所谓“无可奈何”,乃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理解了作者这种情感的复杂微妙性,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中间部分,便可明白:尽管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津津乐道,却也并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反思的。这种批判、反思蕴含在文章的语言之中。比如“封闭”二字,就不是褒扬,而是怀有一点批判意味;对其冷眼旁观的处世哲学和易于满足的心态,则进行了委婉的讽刺;“‘忍’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一段,更深刻地揭示了北京人在思想上的弊端。必须注意,作者的这种批判、反思,从字面上不是很容易看出来,这就需要对课文反复品读,仔细咀嚼。

【知识延伸检索】

1.胡同与文化

胡同:或写作向胡衕、彳吾 彳同,彳共亍 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胡同文化教学反思其语源有多种说法。北京胡同数量庞大,构成一大地方特色。有大小长短宽窄之别。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展现地方风情,研究民间习俗,剖析百姓心态的,称为民俗文化,如胡同文化。

2.四合院

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之一。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通常分内外两院,两院之间设“垂花门”。内院

是住宅的中心。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外院北向为倒座。大型住宅由多个院子组成。

3.祭酒

中国古代主持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由德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所以祭酒原是一种荣誉之称,后引申为学官的主持人,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4.序

【课文阅读指导】

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关系研究 第6篇

1、提高教材质量

教材在各个学校都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了教材学校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教材对于学校来说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对于学校来说,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研究教材内容,不仅能找出教材中的不足和缺陷,加以改进,更能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版式优美、内容丰富、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的教材总是特别受欢迎。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有助于检测教材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否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进而制定更加合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

2、提升教学水平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是在茫茫大海中进行航行的方向舵,及时地对教材进行调研和反馈,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对于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材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托,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都至关重要,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也很重要。

二、教材内容的现状

通过对50名教师和20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数量和内容难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表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教材的数量还算比较适中,但是仍有24%的教师和28%的学生认为教材数量太多,仅有4%的教师和7.5%的学生认为教材数量太少(表2):

上图显示54%的教师和43.5%的学生认为教材的难易程度一般,有26%的教师和33%的学生认为教材比较难,仅有6%的教师和5%的学生认为教材比较容易。

三、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1、精选教材内容

语文是存在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对于世界的价值观等能力,因而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合理安排教材的数量,挑选难易程度始终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注意生字量和长短句的平衡,同时不能忽视课文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如果读不懂课文的内容或者对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不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也起不到相应的效果。所挑选的文字也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当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2、注重教学内容

学校通常采用大班教学,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课后也没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辅导,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经常会忽略学习策略的重要作用,一般也很少对学生的思维及阅读进行合理的引导,对策略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中采用的大班教学,不能有效地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因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播知识,让他们主动去发现知识。例如在讲述四季的特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户外,实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风景,感受大地上各种植物的变化,感受气温的变化,感受树叶的色彩变化,倾听风吹草动声音等等。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要开放,老师不应该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对学生应该多加鼓励、宽容,允许学生大胆提问合理想象。课堂气氛也要进行优化,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欲望,阅读欲望。

3、二者的有机统一

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教材是知识的承载形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这并不是全部,不应该让教材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授课、学习,这样不仅起不到教材原有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兴趣培养的一种参考资料,而不是学生要死记硬背全盘接受的事物。教科书上的内容是死的,但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这些东西进行举一反三,把教材中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生活中能用到的技能和储备。

部分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导致在讲课时偏离了主体,本末倒置误导了学生,对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研讨会,使教师们进行学术交流,授课的心得体会,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编写教材时不能模棱两可,要对教材进行注释和补充,合理引导教师和学生。学生自身也要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质疑,时刻怀抱一颗思考和创新之心,对知识不断探究、不断追求,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同时也可为学生所用,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结:通过对于教材内容的意义分析,可以知晓教材内容对于教师和学生意义重大,然而教材内容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于教学课程的发展很不利,要即刻改变这种现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策略,使二者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教学内容 第7篇

一、理性认识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

一直以来, 有的语文老师都把课文内容当成了教学内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是教五壮士是如何痛击敌人、诱敌上山、英勇跳崖的情节;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 是教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而忘记了好朋友茨威格;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 是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地球是很渺小的、人类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等。结果呢, 学生学习了课文, 知道的是狼牙山五壮士具有英勇不屈, 不怕牺牲的精神;罗丹具有全神贯注工作的品质;知道了我们要热爱地球, 不能破坏地球。而真正属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少之又少, 甚至没有教。因此, 前全国小语学会秘书长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当前最重要的弊病是“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园”。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老师在《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一文中说:“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 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即:这一堂语文课, 或这一个教学单元, 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 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 如我们教数学课, 我们教什么, 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 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 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由此可见, 课文内容不是教学内容。语文老师只有分清了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 才能让自己的语文课变成真正的教语文,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它既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终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果目标是一座桥的起点和终点, 那么, 教学内容就是跨越这座桥的媒介———桥身。因此, 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 教学内容必须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王荣生教授提出, 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 (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 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 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 首先, 是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许多教师平日备课, 首先不是看教材, 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 怎么确定目标, 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 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 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一课, 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 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此时的教学目标, 往往被忽略不计。这样, 教师在上课时,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成了两张皮, 互不关联, 各自为政。如教学《桥》一课, 抄在备课本上的目标是“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但上课的内容却是领悟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整堂课没有在表达方法方面做出半点的提问、质疑或者讲解。如教学《月光曲》一课, 目标为“领悟课文联想的作用”, 但上课教师教的内容却是“如何走进茅屋, 怎样弹奏, 听赏《月光曲》”。因此, 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就是要做到通过教学内容的研究获得教学目标所设定的积累语言, 发展思维, 获得能力等要求。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 其设定的目标为:“领悟课文联想的作用”,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

1.认识“事物和联想”。⑴读第9自然段, 分辨哪些句子写事物, 哪些句子是联想。⑵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 这段文字有什么变化 (失去99%的美) 。⑶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2.拓展延伸, 实践操练。读短文, 画出联想的句子, 再想一想, 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3.拓展延伸, 迁移写作。⑴修改短文《荷花》。⑵修改后交流。

于永正老师这样的教学, 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且学生学得透彻, 每环节的教学内容都在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让学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中学习,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积累语言, 拓展思维, 发展能力, 达成教学目标。

三、合理制定目标, 选择适宜教学内容的策略

1.认真解读文本, 依据文本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

解读文本的深浅决定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只有通过解读文本, 才能从教材中挖掘出对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依据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如郭初阳老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 根据文本确定的板块教学内容为:⑴“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场面描写的格式练习。⑵“鸟的天堂”是什么?———人文内涵的感悟。⑶课文和巴金的原作的比较———体会巴金用词的精妙。如果没有认真解读文本, 一般老师看到的只是文本的内容, 即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只看到了大榕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关注文本的双价值, 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李海林老师认为, 文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 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 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而在语文课程里, 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 而是学习后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老师们关注的并不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 而只关注“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即只关注课文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而忽视了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因此, 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就要关注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关注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就是让学生既知道文本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这样的内容的。以《全神贯注》一课为例, 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而忘记了好朋友茨威格, 又要让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开想象表达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的。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从而实现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3.根据学生学情,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同一个内容, 同一篇课文, 在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学校, 甚至是同一个学校不同的班级, 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 在我县的高寒山区学校龙武小学、哨冲小学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时, 应该根据当地彝族学生的特点, 不能把后面课文中的“议论”作为一个内容。相反, 在城区实验学校———东风小学教学时, 就可以把后面课文中的“议论”作为一个内容, 而且效果很好。因此, 结合学生的学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就能组织学生去探求新知, 建构知识,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要谨防“非此即彼”的思维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关注教学价值, 即“如何传递信息的信息”, 要避免重视“语用”, 忽视“内容”的现象。如一位老师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课时, 是这样教学的:

1.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范读课文, 学生填写表格。

3.感受人物描写方法, 说说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师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 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出两个指头。”……

4.运用上述的描写方法描写同伴。⑴同桌讨论怎样描写;⑵用两三句话写一写这两个同学 (出示班上两个同学的照片) ;⑶习作交流。

这是一篇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 作者通过对严监生临死前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从教学效果上来看, 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中的严监生到底是在做什么;只是浮光掠影般地认识了严监生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至于为什么这样写, 却没有深究。老师的目的很明显, 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 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并迁移运用。但这种“提炼”写作知识的方法是否可取, 值得商榷。

教学内容 第8篇

一、生活化的教学材料, 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课程标准中, 提倡教学回归生活, 注重生活化教学, 给课堂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而若要实现生活教学, 教师则需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具体实际, 优选生活化教学材料, 引入同学们所熟知的生活现象, 把书本知识巧妙还原成生活化情境, 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 实现课堂有效互动交流, 让学生深切感知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促进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融合,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也需要依托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 灵活选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活材料, 让数学知识变得更直观、更具体,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 丰富经验,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求效率最高、利润最大、使用料最省等问题, 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可归结成求函数最小值或最大值的问题, 有些问题还可借助导数进行解决。因此, 在教学优化问题时, 教师可引入一些生活化材料, 比如饮料瓶规格大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二、开放性的教学材料, 启发学生思维

在新课改下, 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主的教学环境。其中,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材料相对滞后, 比如题目深度不够, 没有贴近生活实际, 问题答案唯一, 这就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重开放式教学, 优选开放性教学材料。这要求教师由如下方面进行思考。首先, 广泛选材。即所选问题既要体现数学知识, 也需要贴近生活实际。比如教师可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生活问题进行加工创造, 使之变为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其次, 内容多样性。在数学教学中, 开放性问题并非偏题或难题, 而是答案并不唯一的题目, 比如综合性、策略性、结论性或条件探索性开放型问题等, 从而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形成发散思维。另外,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设计分层问题, 步步深入, 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机会, 有所收获。此外, 选取探索性材料。在开放性教学中, 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 选择数学材料时, 教师应注意探索性原则, 以唤起学生好奇心, 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三、实践性的教学材料, 增强知识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亲自实践体验, 学生才能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注意选材的实践性原则。即通过所选教学材料, 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实验操作、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 从而获得亲身体验, 感知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 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强化知识记忆。如学习“流程图”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布置习题训练: (1) 请写出半径是10的圆的面积的一个算法, 同时画出相应的流程图。 (2) 设计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的一个算法, 同时借助流程图加以表示。再如教学《空间图形的展开图》时, 教师可设计如下练习:如下图所示的几种图形, 你们可以想象出哪个能折叠成多面体?请动手做做。

其次, 教师还可选择一些调查访问性的教学材料, 比如彩票中的数学问题、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并写出调查报告等。

教学内容 第9篇

课改专家王荣生教授说: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 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福建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说:教什么?为什么教?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东西。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最重要的也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准确合宜”的教学内容。道理很简单, 如果一节课教学目标不准确, 教学内容不合宜, 即使师生交流很活跃, 这节课也是虚假的热闹, 没有多大的意义。

“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 而我们的许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始终对教学内容模糊、随意着。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有的老师“唯教参是从”;有的“经验至上”;有的依“课程标准”……同样一篇选文, 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孰优孰劣, 一时也是“雾里看花”。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呈“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的现象, 迫切需要我们明晰一堂课“合宜的教学内容”的标准, 以标准为尺度, 精心挖掘文本, 设计出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以此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路径。

那么, 怎样制定语文课“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以文本突出的语言特点为抓手

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华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郑桂华老师说:“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将语文学习的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显出来, 抓住文本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 去设计教学思路, 从一点出发带动全面学习, 才便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妙, 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提高学习效率。”

教鲁迅的《〈呐喊〉自序》, 即使是作为定篇的学习, 其目标也不仅仅是探究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思想, 还应该探究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写作特点。教《拿来主义》, 不是因为鲁迅“拿来”思想深刻, 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式”与众不同。文本的杂文味———形象说理, 个性表达才是本文主要的语文价值。教《安塞腰鼓》, 从作者选择的词语、句式、修辞等语言特点的揣摩品味来感受安塞腰鼓的热烈、壮观, 体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失街亭》, 重点学习品味人物语言, 把握通过情态、语言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阅读重在学习课文语言文字的形式, 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夏沔尊先生早就提出过, 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是语言的形式, 而且应该是一个个的语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语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语文课要牢牢把握教材这个“例子”, 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 运用语言, 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什么的关键取决于学生需要什么, 学生不懂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钱梦龙老师说:“我在备课的时候, 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每教一篇文章之前, 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 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 就设计几个问题, 让学生多想想。”如果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做, 便不需要教学。如果学生不需要知道如何做, 也不要教学;否则, 只会让学生厌烦。孙绍振教授关于语文教学曾这样说过:自然科学或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未知到已知, 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 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 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 将已知转化为未知, 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 让他们恍然大悟, 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优秀的教学设计必有“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水平的状况。同样的教材, 不同的学生, 选择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学生学习的状态是教学的起点, 也是确定教学内容“难度系数”的主要根据。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要对自己班级中等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析, 分析他们最需要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分析他们通过学习后所能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然后去选择教学的内容。“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能力的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建立在对自己教学对象熟悉的基础上。

三、教学内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一篇好文章总是有许多特点, 总是有许多可以学、可以教的价值。如何确定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 哪些内容是应该学应该教的呢?

文本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课程因素, 要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了解你使用的全套教材及本册教材的整体框架;了解你要教的这个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编纂意图、教育功能;了解本篇课文在单元中乃至于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与意义。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 旧教材编在人教版必修3,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 初步学会鉴赏诗歌。新教材本文编入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单元,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置身诗境, 发挥想象, 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诗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不同的编排, 教学重点自然不同, 有的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随心所欲”。教《荆轲刺秦王》, 教学重点落在本文并不突出的人物描写的写作学习及古代侠客精神的分析理解上, 而忽略了本文突出的是生动而简练的叙事, 忽略了教材编者的意图, 产生了很大的教学偏差。教《香菱学诗》, 课堂上用一半的时间与学生分析评价香菱跟黛玉学诗过程中先后完成的三首诗, 而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与这三首诗不沾边儿。显然教者偏离了编者意图, 随意地拔高了教学定位。

阅读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 要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全盘考虑, 高瞻远瞩, 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四、要善于发现总结便于上升为规律的知识或方法

“教无定法, 但有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总有其内在的或隐或现的规律。阅读教学也一样。中学常见的文体只有有限的几种, 每种文体也一定存在类似的解读方法。教师要努力挖掘每一类文体中可以迁移, 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的规律性知识或方法, 以篇的教学达到类的升华。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以点带面的效果。

教《我与地坛》, 让学生对比三个阶段作者的心境与其眼中景物色彩的关系, 明白我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境由心生”的美学主张。而这样一篇文章的学习, 就可以归纳为阅读同类文章———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模式, 并迁移到对其他文章的阅读理解当中,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少年闰土》, 大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闰土的性格后, 教学就会转入另一个环节。郑桂华老师却在此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教给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闰土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的地方, 如果只是细枝末节提到的就不是主要的, 很多地方都能看出, 这就是闰土的性格。判断人物性格一定要看整体内容, 整体把握。”这样, 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 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阅读同类文章———写人文章的基本规律。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我愿意是急流》时, 短短一节课举例讲解了“意象”“意境”“意蕴”这三个常见的概念, 旨在让学生抓住这三个内容, 学会鉴赏诗, 是诗歌教学的一个范例。

最有效的知识是规律性的知识, 能以一当十的方法是规律性的方法。语文教师要努力去挖掘、去发现、去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或方法, 转篇为类, 以一当十, 教给学生一把解读的钥匙, 定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教学内容 第10篇

一、明确何为体质健康

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 体质健康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素质, 它同时涵括了三个方面: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生理即指身体素质;心理则指健康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社会适应则指对内外界环境的适应, 包括社会环境、生活事件和疾病适应。可以看出, 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习惯才可生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 体质健康也强调了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包括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等。对于这些盲区、误区我们必须加强重视, 将其渗透到体育教学及课程设计当中。

二、拓宽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中学体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课大多抽象、深奥, 且系统性不强。例如, 对初一学生讲人体的ATP、CP、葡萄糖、脂肪氧化供能为时过早, 学生也难以消化吸收。实践课包括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跑、跳、投、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民族传统体育、篮球及韵律体操和舞蹈等。然而, 师资力量和场地设备的限制常常使体育课沦为“放羊课”。

即使在各方各面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传统的教学效率亦难以令人满意。一节体育课30-45钟, 理想状态下练习密度为40-45%, 运动强度指数为1.4-1.5, 那么即便按照标准的一周三节课来计算, 有效运动时间亦不过45分钟, 而大多数中学“唯分数论”而大肆砍掉体育课。

此时此景, 我们须拓宽教学内容、改善课堂设计以提升效率, 论述如下:

1. 理论教学内容需增强其趣味性

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存在三大问题:内容不适、趣味不足、效率不高。这三点使得体育考试成为学生的另一个包袱。内容不适主要指部分理论内容过于专业化、繁杂化, 学生难以消受;趣味不足则指教学内容难以符合中学生活泼易动、喜欢猎奇的心理特点, 使得学生厌恶理论课, 阻碍教学;效率不高则指理论课往往枯燥无味, 学生吸收效率颇低,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针对此三个特点, 我们需从以下几点着手:

⑴更新体育理论教学内容

删去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内容, 筛选保留符合学生较为容易接受又富含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 亦可增添体育史、不同体育项目的历史、趣味史话, 以便增强学生的乐趣与兴趣。

⑵改变理论内容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内容有机穿插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使得学生边学边做, 增深印象, 提升课堂效率。然而, 穿插内容必须有机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水乳交融, 使学生自然地接受。生硬或一面理论一面实践的教学模式均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2. 加强对实践课的统筹安排

传统的近乎放羊式的实践教学不仅效率低下, 难以起到有效锻炼的作用, 还易使得学生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 将体育课当作自由活动。同时, 如今中学多为大班教学, 教师的精力难以照顾所有同学, 体育课效率难免低下。

此时,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其自发性进行体育锻炼和教学。我们不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针对跑、跳、篮球等, 可以设计一定的游戏比赛, 设置奖惩制度, 以最大程度利用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来推动教学。但是设计游戏必须符合趣味性和组织性, 符合学生心理年龄三个原则, 否则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3. 兼顾综合素质的提升

依据体质健康标准来看, 我们在进行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需兼顾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需将团队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心理纾解能力等综合能力自然有机地融入到不同的游戏环节中去, 使得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仅能提升自我身体素质, 更能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绝非单纯的体育锻炼, 它也是提升综合素质的绝佳平台,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获得的锻炼机会绝不应仅仅限于身体素质的提升。

4. 有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前文提及过, 即便按照标准课时来计算, 理想状态下的锻炼量也不过45分钟, 远远难以满足正常人维持健康水平的锻炼需求。有鉴于此, 体育教育工作者须大力有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和内容、评比中去, 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锻炼量。同时我们需要注意, 课外活动须适量、符合趣味性, 否则也会起到反作用。

三、深化体育教学的意义

体育课作为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 在塑造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任重道远。其教育意义绝非体格塑造这么简单, 我们也需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意义须如何深化, 论述如下:

1. 增强体魄, 培养健康锻炼意识及习惯

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体育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意义即在于此。我们在强化教学内容增强统筹力度的同时, 要及时灌输健康锻炼的意识, 让学生养成自发锻炼的习惯。

2. 调节学生压力过重的学习生活

初中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 良好的体育课程课能促使学生放松精神, 减缓压力, 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3.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课作为中学所有课程中参与实践、与人交流机会最多的课程, 在全面教育和人文教育中地位举足轻重。有效利用该课程可为学生增强发展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塑造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 如今国民健康水平不断下降, 中学作为培养国民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 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意义, 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教学内容 第11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 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30-02

藥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学科,药物分析课程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药学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物分析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具备明确的全面控制药品质量观念,掌握药物分析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针对药物分析课程的任务和特点,作者总结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基于药学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安排,对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 联系分析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内容,进行药物分析部分教学内容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理论教学选择最新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我们将教材内容分为三个模块:(1)药物分析总论(包括药品标准,判断药品质量的基本内容: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2)各论(七大类药物的分析)。(3)药品质量标准制订与现代分析技术介绍。课程开设时间往往滞后于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课,从分析化学及药物分析的教学内容来看,分析化学为基础课,药物分析为了引入专业内容,往往需要插入分析化学及其实验课的基础知识,不可避免的在教材编写内容上与分析化学课程有重复,甚至存在表达不统一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分析化学课程,详略得当并灵活地安排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在药物分析中“药物的含量测定”一章关于“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以及“光谱分析法”一节,与分析化学课程内容重复但不如分析化学内容深入细致,这部分内容需要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教师协调,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药物分析内容的例子,而药物分析课程关于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应是学生自学讨论的内容,是要求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内容;而“药品分析方法的验证”一节“更偏重于”药物分析,虽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部分重复,但应在药物分析课堂上结合药典、实例及实测数据进行详细讲解。

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不协调部分。例如,药物分析中一些基本术语的称谓如“精密称定、试药、供试品、量瓶”等与分析化学中不同;在药物分析中有特殊应用的一些方法在分析化学上并没有涉及,如差示分光光度法、高低浓度对比法等;药物分析中应用较多的一些方法在分析化学上并非是教学重点,如剩余滴定法、非水滴定法等。[1]关于上述方法理论内容部分,分析化学课程应进行增补为参考教学内容,在药物分析课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回顾;而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教材编写者应就两学科同内容不同表述进行协调,在新版教材中加以统一,或需要药物分析教师就不同表述方式给予学生们提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往来、对外交流日益增加,要求药物分析检测领域与国际接轨,检测标准需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的药物分析专业人才需要增加对国外药典的学习和使用,[2]迎接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药物分析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药物分析学科前沿,对我国药典的不足给出正确评价,在药物分析教学案例中增加各国药典的异同分析。

2 药物分析教学方式的改革

药物分析是滞后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相关课程的。对于科目之间的重复内容会使学生们感到“啰嗦”,另外,对于各论中的不同类药物的分析,形式上也是重复的,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掌握条理,但同时也导致学生们听课时思维活动的“僵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型人才,药物分析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国外企业管理教学中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3~4]我们这里的案例狭义地指药物分析各论中各类药物的分析实例,对于实例的选择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举一些自己或同事的科研内容的例子,包括研究中的现象、困惑及其解决思路,这过程中注意穿插行业、企业的要求以及国际、国内的相关标准,也可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学生经历的研究为案例,让学生觉得书本并不那么“遥远”,提起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带过小班课程,学生人数30人,在介绍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技术一节后,安排学生分组分批进入笔者实验室,了解关于路英指纹图谱的建立工作,学习效果很好,学生们印象深刻。

2.2 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在研究生期间是普遍被采用的,本科生并没有教学任务,我们这里的教学方式改革是针对药物分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重复内容设计的,教师规定学生教学内容的章节,并为学生提供相应教学课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试讲熟练,然后与教师角色互换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选择,可以考虑将分析化学课程讲过的“色谱分析方法”部分留给学生讲解;在各类药物分析中“含量测定”部分也可考虑让学生参与讲课。教师在学生试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帮助学生理解并熟练教学内容。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课程形式的新鲜度、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学生们主动复习基础学科内容、更好地协调学科之间的不同表述。

2.3 第二课堂教学与PBL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学生课堂上获得的信息量显得更加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除了在教室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放眼于社会所需,会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中,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药物分析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课程内容,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PBL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学生自学与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发式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该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掌握和实际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成效显著。

我们将第二课堂教学思路引入到药物分析教学中,并在其中融合PBL教学法,教师拟定第二课堂实践任务、问题,如: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实例;你身边的制药企业主要产品是什么,其质量标准有哪些?根据你的所学,能否独立完成质量检验工作?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为什么原料药与制剂分析方法不同?爱美的女同学,怎么知道你的化妆品里面有没有重金属?将拟定问题布置为学生们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们回到家乡、走进工厂将所学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以论文形式(不允许简单复制网络资源以及印刷版资料)、小组讨论形式完成,教师给予指导与评价意见。

没有哪项改革内容是一劳永逸的,改革也需要创新,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应是与时俱进的,药物分析教师任重道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的安排、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切实实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祥德,董丽,杨志军,等.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合并教学的设想[J].药学教育,2007,23(4):35-37.

[2]马素英,杨丽娟,尚校军,等.数理医药学杂志[J].2010,23(4):499-500.

[3]王涌涛,史延惠,主编.高校体育基础教程[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12:201,219.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安排 第12篇

近年来, 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成为许多院校和教师的关注热点, 2004年和2005年先后获得淮阴工学院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和江苏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资助。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提高认识, 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1,2,3,4,5]。

整合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安排

1. 现行教学内容及安排上的问题

十年的研究和四年的实践:教学试验项目的更新和创新课题的补充, 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设备的添置, 提高了教学水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建立, 激活了教学对象;教学管理平台的搭建和管理手段的完善, 保障了实验开放。同时, 发现在实验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提高上存在一个“瓶颈”, 制约着改革成果的进一步扩大。于是, 对教学试验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统计,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结论是:项目的更新补充, 模式的灵活开放, 没有脱离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俗话说“穿新鞋走老路”。

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无法真正贯彻落实开放性实验教学, 缺乏总体培养目标框架下的实验教学定位, 绝大多数实验以课程为核心, 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 为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服务, 阻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落实到实处: (1) 实验以课程为核心, 所有实验教学全部附设在相应的课程中, 开设实验教学的课程共有14门, 占总课程门数比例为30.43%, 总学时220学时, 比例为14.1%。 (2) 专业课实验教学学时分散, 比例偏低。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在内的43门课程中开设实验教学的课时有11门, 比例25.58%, 学时比例只有8.96%。 (3) 实验教学安排不连贯, 内容存在重复。实验项目存在相当的重复, 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 又挫伤了学生兴趣和创新积极性。 (4) 学生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在其它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体现。尽管学院的有关文件规定学生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成果可以替代毕业设计成果, 但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仍然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工程设计, 如:工程总量、图纸数量、施工方案等内容。

2. 总体思路与目标

总体思路是以学生的专业概念、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的形成为出发点, 将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方案的总体功能, 以工程为背景, 将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环节分解整合, 以功能实现为目标, 构建实验教学模块和体系, 根据体系结构设计模块功能。目标是以掌握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概念、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 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

3. 内容整合与优化安排

深入分析, 反复论证。将实验教学分为3类:第一类是任务由外系教师承担, 设备也不在本系, 如:大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文献检索等;第二类是内容自成体系, 设备相对独立, 主要有土木工程测量、CAD基础和结构CAD;第三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所有开设实验教学的科目。综合考虑行政管辖、教学内容和设备管理, 第一类和第二类实施现行的教学安排, 要求内容上精炼并作相应的补充, 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管理上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第三类实验教学, 从课程上看, 全部是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 从设备上看, 全部设备在本系实验中心, 从任务上看, 全部由本系专任教师承担,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和优化实验教学安排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充分的条件。根据现行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类实验教学课程一共有7门, 教学时数60, 无法保证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教学效果, 无法满足学生在专业概念、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形成过程中的渴望和企求。

整合充实教学内容, 优化实验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整合后, 课内学时由现行的60学时增加到84学时 (6学分) , 增设《土木工程实验概论》和《土木工程结构检测》的内容, 现行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土木工程材料的工程性能检测》、《土木工程试验技术基础》、《土木工程结构试验》。调整后, 在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5门课程, 但总学分基本没有变化, 内容不重复, 过程不间断, 循序渐进, 与理论教学同步, 配以成熟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既不增加学习负担, 又保障了教学效果。

结束语

土木工程项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创新性, 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提高的同时, 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

先进的试验条件和开放的教学模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概念、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 还需要整合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 优化现行的实验教学安排, 搭建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框架体系。

在开放式试验教学模式下, 整合补充实验教学内容, 形成完整的系统教材, 内容不重复, 过程不间断, 循序渐进, 与理论教学同步, 既不增加学习负担, 又保障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文彬, 构建多层面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15 (3) :107-111.

[2]孙文彬, 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5 (2) :148-151.

[3]孙文彬,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选题[J].文教资料, 2006, (10) :25-25.

[4]孙文彬, 谈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的评价[J].文教资料, 2006, (10) :78-79.

上一篇:投资驱动下一篇:儿童电视新闻节目